时间:2023-09-13 17:06: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5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31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教师要不断改变和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下学好历史。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历史知识,并且熟练运用这些知识。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给予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浅谈如何做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兴趣,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一切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一科目,就很难用心学习,自然也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则会轻松取得良好的成绩。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快乐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良好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教师还是和传统的教学一样,一上课直接平铺直叙进入新课,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课堂教学效果不会理想,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积极有效的导入能够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紧抓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课堂导入环节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故事导入法、音乐导入法、问题导入法等。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课堂导入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二)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恰当地创设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让学生更贴近历史学科,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声音、图片、动画等资源的有机结合展示,能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综合感官被有效调动起来,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三)设置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不论是哪一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亲身的体验与参与,深入了解和研究。要想真正激发起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体验的机会和平台。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便是很有效的途径之一。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习、运用、巩固了课堂所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一般来讲,历史课堂的教学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演历史剧,开展历史辩论会、历史知识抢答竞赛等。
二、 给予学生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学生的探索学习保驾护航
兴趣是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是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的有力因素。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能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可以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得到更多的拓展与延伸。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呢?
(一)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历史教材,提高学生的读史能力
在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或者进行课堂阅读学习时,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教材的建议,告诉学生应该把学习的注意力放在哪些知识上,并且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一边读一边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有疑问的地方做出标记,以便在教师讲授时有重点地听课。学生在预习学习中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和质疑,了解了相关的历史知识,不仅能够提高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和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再加上教师的适时讲解,学生便会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进一步深化,有效提高读史能力。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但是这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针对这样的学习现状,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降低背诵的难度,提高记忆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进行纵横比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使学生能够在比较中发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一般而言,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会纵向的比较和横向的比较,能够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比较,更加准确地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策略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50-01
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及教学现状灵活调整、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充分保障教学行为落到实处。由于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都是以考试内容为依据,删减和选择教学内容,对于非教材和非考试内容缺乏有效的导入和补充,导致学生的知识链不完整;同时教师对历史知识多以点到为止的讲解为主,缺乏深度的分析和探讨,再加上一层不变的教学策略,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如何科学优化和有效构建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所有教师一直思索的话题。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需要融入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全面深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层次,引导学生准确认识和深入探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主体是有效实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关键,是科学保障教学成果的重要步骤。由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繁多,课时受限,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受重视程度明显低于语数外学科,所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被逐渐演变成教师一味讲学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照本宣科,按照考试范畴勾画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探讨过程,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不能熟背教学内容,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科学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索的内在驱动力,因此,结合历史学科性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保障课堂教学成果,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让教师以学生的习得情况适时调整和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以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的发展需求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将传统静态的课堂讲学模式转变成为与学生共同探讨和交流的动态教学模式,比如以学生都比较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话题展开教学活动,这样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拓展教学资源,合理导入课本外的历史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引导学生不断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实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深化学生的知识内涵
课堂教学形式是教师知识传递的重要载体。初中历史时间、事件和人物关系复杂,内容繁多,相较于一层不变的讲学模式,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掌握范畴,并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不断深入,达到学而深、学而精的地步。有效的课堂教学包括三个环节:课前设疑、课堂实施和课后总结,教师要科学设计这三个环节的导入形式。在课前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设置问题,挖掘学生想要一探究竟的学习欲望;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采用活动教学模式,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全面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充分活化课堂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每堂课后,教师需要保留几分钟时间给学生梳理和总结学习内容,并设置课后学习任务,比如,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论述自己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等等,全面深化学生的知识内涵。
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故事、电影、热门事件、纪念日等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既能有效激发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比如,国务院2015年9月3日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放假1天的通知,教师就可以以此为话题展开相关内容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中国发展进程中所经历的困难与挫折,了解典型英雄人物与英雄事迹,不忘过去,展望未来;向学生讲解中国与前来参加阅兵式国家之间的关系及原由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拜访自己身边的抗战老兵,听他们讲述当时的抗战事迹等等,让学生明确今日的幸福来之不易,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再比如,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公布,《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申遗成功意味着这段惨痛的历史被世界认可,教师可以以此展开教学活动,向学生普及相关知识,共同缅怀同胞、勿忘国耻,以及中日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总之,以社会热点话题和热点事情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健全课堂评价机制,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
课堂评价机制和修正和完善学习情况的重要媒介。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考试成绩是重要的评价标准,但是考试内容却过于机械和单一,缺乏灵活性的、辩证性的问题,缺乏对学生知识系统的完整性考查。所以,教师要积极健全课堂评价机制,科学完善和优化评价方式,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积极拓展自身知识范畴。
综上所述,有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不断创新教学策略,积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科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冯东生.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教师,2007.S2.
[2]赵九凤.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目标原则和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全新的教学思想,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提高。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是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关键。
1更新教学理念,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
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堂中自由与快乐的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历史知识才是教学的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历史教学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当代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更新个人教学行为。第一,教师要更新个人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课堂中反复讲解历史知识,学生则在课桌前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效率较低。要促进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教师要全面更新个人教学思想,努力去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改变个人教学方法,营造出自由与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在历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第二,教师要更新个人学生观。初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们的自尊心强,渴望得到同伴与教师的认可与尊重。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主动亲近学生,与学生民主对话,共同探究出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高的方法。第三,教师要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大部分初中学生不喜欢历史学科,认为历史属于过去,现在学习历史知识没有丝毫意义。学习历史只有死记硬背一种方法,消磨了个人大量的学习时间与精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过去陈旧的学习理念中走出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学习观念,将历史作为一面镜子,更好地规范自己现在的行为,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历史学习主动性,才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与分析,在历史课堂中成长为更为优秀的人才。
2更新教学内容,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
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兴趣,是认为历史学科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教师积极更新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生活特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初中学生虽然年纪不大,但具有必要的生活经验,也有较强的认知能力。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越密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越强,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因此,教师要积极开拓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分析课本知识点,找到历史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之处。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课本中的生活知识。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情,但教学内容完全来自于生活。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成为教师丰富课堂、生动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教师要认识到分析教材内容的重要性,让历史知识的生活特性显示出来,提高历史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比如在讲解有关于《两汉经济的发展》知识之时,教师可以结合两汉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当代经济的特点,将历史知识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像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是两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教师可以将两汉时期的丝织技术与现代的丝织技术进行对比,用原始的冶炼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认识到现代冶炼技术的先进之处。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组织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历史知识的欲望。教师不只要做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创造者与引入者,还要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从历史学习内容出发,用历史角度欣赏现代生活,体会到现代生活的先进,促进学生幸福感的提升。
3更新教学过程,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
创新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找到历史学习的动力。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历史教学过程变得轻松与快乐。教师可以选择游戏作为历史教学课堂活动之一,初中学生好动、爱玩,这是学生的天性,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切入点。在历史课堂中设计一些与历史学习任务相关的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化,以此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对外友好往来》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历史情景剧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来。让学生搜集有关于古代使者友好往来的趣事,像“晏子使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分享有关于友好往来的趣味故事,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趣味性。鼓励学生结合他们喜欢的历史故事,编排一个历史短剧,再现历史情境,能够简化历史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快速理解历史知识。又如在讲解《“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设计游行标语与口号的游戏。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调用自己的文采,评选最佳历史流行标语与口语。这样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进步。
4小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能够改变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讲究课堂教学的技术,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构建高效课堂,才能让历史教育跟上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园地。
参考文献
[1]柳玉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
[2]高艳.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8)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146-01
对于初中历史教师能力评定的标准主要是看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高效,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还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新课改对于初中教师的要求。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初中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想适应时展的需要,学生必须打造高效的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初中学习来说,打造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阐释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高效的教学课堂就是就是具有相当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是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初中历史在中学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教学。对于高效课堂的阐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一般大多说人认为:优质高优质高效课堂应该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完成更多更优的的教育教学任务,达到完整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追求全方位、多层次、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在教学结果上强调教育教学的高效果、高效率和高效益[1]。新课程的背景下,要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在打造高效课堂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历史学科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因材施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优质的初中历史课堂。
二、实现初中高效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
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牢固的历史基础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的宗旨。就如何打造高效初中历史课堂,许多老师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提供一些教学策略。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师生关系融洽,那么教师的课堂气氛就特别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就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呈现,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师生关系的融洽,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历史的高效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关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需求,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爱,双方的爱引起共鸣,就会使班级更加的团结与和谐,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具体的历史课堂上,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教学以及探讨式教学等,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沟通和引导。不能以有色眼镜看人,要平等的看待每一位同学,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加拥戴老师,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另一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积极进行备课
课前的准备工作是进行高效教学的基础,教师必须做好备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以历史教学的大纲为指导,突出知识的重要性,认真研读教材,查阅相关的资料,理清知识点的思路,并做好知识点的扩展,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接受各种新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另外,初中教师在备课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知识储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同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更好的实现高效课堂。
3、优化历史教学方法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要合理的导入所学的历史内容,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或者教学游戏的方式进行,根据学生喜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高涨的学习状态中,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再者,教师在历史课堂中,要经常变换讲课的思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学生身边熟悉和了解的生活,让学生在在熟悉的环境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知识。
4、针对性的布置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注重作业的重要性,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历史作业对于知识点的巩固和延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结合课堂内容,精心的进行作业题目的设置,要注重选择一些与所学的基本知识点联系比较大的题目,或者布置一些课题,让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把握,形成学历史、评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实现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的最大化。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前言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同学们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要加强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所谓有效性是指:1.有效果,指对教学过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评价。2.教学效果,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3.有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4.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能明显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减轻同学们课下的学习压力,有利于同学们的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为老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的综合素质,因为就历史课来讲它所涉及的知识点非常丰富,可谓是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及,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例如:在讲到元朝铁木真灭宋时我给同学们讲了关于爱国英雄文天祥的一些故事,还有关于铁木真的一些英雄事迹,每当我讲起这些故事来同学们就特别来精神,都会竖起耳朵来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频率。”作为老师还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些时候语言就是是吸引学生们听课的一个关键因素,语言表达要明确要斩钉截铁,这样才具有高的可行度,千万不要支支吾吾欲言又止,这样不但同学们听了会半信半疑,而且会引起同学们的厌学情绪,相反,如果老师的语言简明练达,具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让同学们赏心悦目,处于愉快的氛围中,当然会对教学产生很好效果。达到提高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抓住历史教材的特点
教材是经过专家仔细研究,多年总结,精心编制的,因此其质量应该说是相当可靠的。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现在我们用的是人教版的的教材,这本教材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教科书不管是在导入新课时还是在课本的内容中都用大量的生动形象的,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例如:在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用女娲造人和补天的传说,以及西方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导入。再如,在讲“推恩令”时正文中并没有直接出现推恩令这个名词,因为这个词毕竟太过抽象,并不容易理解,所以文中就以非常形象具体的语言来讲述了这一节。这样作为教师我们就要顺应教材的这种编排形式,来引导同学们,使同学们对即将的要讲的新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切不可像有些教师一样认为这些是次要的东西,考试也不会考,所以就直接略过,直接讲他所谓的考试内容,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们产生厌烦的情绪,就算是努力学习的同学们老是面对这些枯燥的内容学习效率也难提高。因此抓住教材的特点,应用到教学策略中,并且充分合理的应用这一特点来进行有效教学,从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还是只限用于灌输式,老师在上面讲,同学们在下边听,这种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同学们积极性不高,当然也起不到好的效果。要想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多样化,让同学们对历史的学习更加感兴趣。例如: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我们教学的时候并没有必要一味的去强调重点的考点,因为讲授新课并不像总复习那样需要针对考试,讲授新课的时候还是要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主动地去学习,在我的教学中,除了讲课以外,我通常会适时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多媒体给同学们播放一些有关历史的视频和图片,同学们当然会非常欢迎,课堂气氛也是更加活跃。
再如:我会鼓励学生手脑并用,以为在历史的学习中有太多的文字,同学们总是面对枯燥的文字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在讲到《》时其中的赔款银两合计为八亿九千万两白银,我让同学们计算如按当时的16两制换算成斤计算,相当于多少斤,再按2000斤为一吨换算,也即相当于多少吨白银。如果用每辆十吨的大卡车装载,要用多少辆同样的卡车才能一次装完。这样通过计算,使同学们更加具体的认识到了《》赔款的巨额性,进一步感受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另外,在课堂教学上还要注意教学过程的信息反馈,只有通过这样的信息反馈老师才能更加清楚同学们听课的效果,同学们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作为老师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之中作出调整,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加完备更适合同学们。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注重历史知识系统化
历史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知识点也很零碎,记忆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老师就应该在讲课的时候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点穿成串使知识更加系统,通过一个线索就能将所有的知识点全部都拉出来,这样记忆起来就能比较容易了。通常情况下历史的大线索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横向的,即在同一时期发生的主要的大事,如:将同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知识相联系。另一条纵向的就是时间,如:政治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经济随时间的变化等。当然还有很多小的线索,也可以把一些事件联系起来,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留心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要鼓励同学们自己发现线索用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综上所述,要想把握好有效教学,使其能真正的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就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抓住教材特点、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系统化,以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彰显的是学生的“人本”意识,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历史课堂才会生机盎然,有效教学才会如花似锦。
参考文献:
[1]胡继渊,沈正元.《加涅的有效教学策略思想的浅析及借鉴》[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05).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近几年,有许多教育学者纷纷提出有效教学的概念,对历史课堂的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的有效教学就是要在一节课,也就是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要能够完美地完成教学目标。北师大的赵亚夫教授在他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曾经有提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应该是主动去获得这些知识,并进行自我的加工、探索,最终化成自己的财富,而不是被老师压迫着去学,那样学到的也只是皮毛。老师在教学时不能够以自己为主体,而应该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不要一味单方面的灌输学生知识,还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联系与讨论中去,从而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初中历史教学高校课堂的有效构建策略。
一、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首先是要用爱去感化学生。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在爱的前提下,教师教育学生,学生才会感激并乐意去接受老师所给予的爱,从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才得以实现。第二是尊重学生。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老师要明白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与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平等的,不要把他们当做是被管的对象,对他们要有尊重,这样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原有的教学效果。最后就是理解学生。每个学生的内心都具有那个年纪所特有的纯真与渴望,老师应该理解学生的苦衷,要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提倡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历史课程一般都是为我们讲述据我们的年代比较救援的一些事实,而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对这些历史事实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体会,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以外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新的材料,比如文字图片表格或者是一些实物,等等。经过情境的重新设置,以及扮演历史事件中的角色,学生想象了历史,也重温了历史,更加对历史有了一个体验和领悟,通过这个,学生不仅加强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产生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情感倾向,这种效果是老师在课堂上说再多的话也达不到的。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引发学生思考
历史是有生命的,它不只是教科书上那一堆死板的文字,它还是生动形象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有一位教学专家认为:“建构中学生的历史能力,主要不是靠给学生灌输多少历史知识,而是在学生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应该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新课程提出教师应该要促进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如何让学习,要把教学工作的重心从教授转移到引导上面,要通过最优的方法途径,让学生掌握一些的学习方式,并从这些学习方法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办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一节完美的历史课,不仅要有很高的出席率还要有高的学习效率,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肯定会教授学生如何阅读历史教材、如何看懂历史图片、如何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等等历史学习的指导方法。
五、结束语
初中历史课堂高效教学的构建策略是灵活多变的,教师要对教学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有深入地理解,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现状对教学策略进行适当的改变,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修养,善于反思,勇于创新,勤于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艺术,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构建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探究的乐趣;探究式学习;实验教学;创新;教学策略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是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亮点,探究式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亲近生活、亲近社会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感悟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就初中物理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作一些初步的探究。
一、注意探究课的设计
1、要注意突出新知可探性,避免超前自学
由于自学易打破探究的悬念感与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从而造成创造活动的中断,因此,在探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要求学生自学本节将要探索的内容。但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课堂主要问题的创造性探究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有关的预备知识,但不可让学生直接接触主要问题的实质或结论。
2、设计教学程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学生的认知过程,可以分为摄取、定位与活化三个步骤。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摄取了许多知识与方法,这些知识与方法最初在头脑中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这就需要通过小结等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定位,“理清”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及内在联系,使之有序化。最后还要将这些内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使它们活化
3、对具体探究过程的设计要符合课题的合适要素
科学探究,离不开探究的程序,这一程序其实就是思维的程序。例如:在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其总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其中探究凸透镜成虚像的情况是相对独立的,它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4、对学生的猜想处理要注意思维发散性与聚合性相结合
例如科学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中的“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实验或感性材料使学生进行猜想,将学生思维发散: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聚合:“浸在液体中的深度”可分两种,一种是物体没有全部没入液体中,一种是物体全部没入液体中,前者可纳入排开液体的体积中进行研究,后者可命名为“浸没的深度”来研究。
二、处理好探究课教学中的师生角色
1、要注重非指导性教学。
注重非指导性教学,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主”原则。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要通过学生的探索,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主人。教师应该甘心当好“导演”,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
2、要注意师生共同探究
教师不仅要当好“导演”,有时还应该当好演员中的“配角”,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从学生的角度去参与各种讨论、学习。教师当好一名“优生”和一名“差生”。通过“优生”的作用,在关键处引导点拨学生,通过一名“差生”的作用去引起争议、辩论。
三、探究课教学中的控制策略
1、对探究环节进行最优化处理
(1)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前提。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题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如投影、挂图、录像、演示实验等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并提出问题。例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中,教师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后,学生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入人耳的?
(2)猜想与假设──科学探究的先导。它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如“焦耳定律”这节课中,在提出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后,通过讨论、分析电线着火,电炉工作时电炉丝热的发红而导线不热这些现象中的各种相关因素,学生就能作出电热的多少可能跟电流大小、电阻大小有关的猜想。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科学探究的具体化程序化。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积极寻找、设计、验证“猜想、假设”的实验方法。常用的物理实验设计方法有:对比法、控制变量法、排除法、理想实验法、定量测量法等。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科学事实是进行科学分析的依据。科学事实是检验科学结论的唯一标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在上阶段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通过实验操作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5)分析与论证──科学结论的形成。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因此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力求准确地反映实验结论。
2、对教学过程进行灵活处理
由于创造活动的特点,教学中发展到教师事先预料不到的地方才是探究及创造教学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随机应变地控制教学过程,不可死板、机械。
3、探究课的课时进行合理增加与灵活处理
一般情况下一节探究课的时间是讲授相同内容时间的1.5—2倍。我们可以灵活地进行处理,如上课不一定非要经过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各个环节,可以将其中的部分环节简化或取消,为学生的思维、探究换得更多的时间。
四、怎样才能上好物理探究课
1、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采用实验法,推理法,归纳法。另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也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3、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引导学生自做小实验,搞小制作。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说,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放在第一位的。可以说,培养学习兴趣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首要目标,我们必须通过教学措施落实“兴趣”目标。方式和手段是多样化的,实验激趣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所以笔者在此想重点谈谈用实验引入的方法,如何做到激趣的同时又能引思,发挥实验的魅力,达成“兴趣”目标。
案例一:《磁体与磁场》一课的引入课堂实录片段
师:“老师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这是一支‘圆珠笔’,这是一张百元纸币。下面呢,老师就用这支笔,先把这张百元纸币戳通!”(神秘状)
(学生发出唏嘘声,好奇)
(老师拿纸币出来,完好)
师:“这张纸币上应该有个洞吧!为什么没有呢?”(慢点讲)
(学生惊讶)
师:“等学了今天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揭开这个秘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磁体与磁场》。”
案例二:《物质的比热容》一课的引入课堂实录片段
师:“上课前,老师想给大家玩一个点火游戏,大家想不想看啊?”
生:“想!”
师:“这里有2根筷子,一根是竹子做的,一根是金属筷子。我请一位同学来帮我一起完成这次点火。我用一个酒精灯来同时加热这两种不同物质做成的筷子。大家一起倒数15秒,好吗?”
(看现象,金属筷子将火柴点燃了,竹子筷子没有点燃火柴)
以上所举的两个案例都是笔者在新授课过程中创新的两个小实验,不是教材本身提供的,但是这两次引入的效果却超乎寻常的出彩。由此我也进行了反思,发现在我们身边其实随手可以拿来做实验的“道具”真的很多,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也不少,很多新、奇、特的物品都可以为我们的课堂增色。比如:在讲授大气压强的时候,我们可以拿一个有两个内胆的茶壶,内部分别倒上牛奶和咖啡,外表看上去很普通,老师引入时可以像变戏法一样的一会儿倒不出来,一会儿却能倒出牛奶来了,可是一会儿却又变成了倒咖啡,接着想倒一杯牛奶就牛奶,想倒咖啡就是咖啡……这些魔术道具也好,自制道具也罢,都可以用“情理之中”的原理来解释“意料之外”的现象,这就达到目的了。
用来引入的实验有什么要求吗?笔者认为应该满足这样几点要求才是合适的。
一、时间不宜过长,做到点到为止
以上笔者提供的案例时间都很短,一般在一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这堂课的重点内容的达成,还会让人怀疑指向学习主题的有效性不够。
二、有可观赏性,现象一定要明显
比如,在《平面镜》一课中,苏科版教材上有一幅图片“浇不灭的蜡烛”,教参配套的光盘上也有这个视频。但教师如果想亲自演示这个实验就会面临一个问题,直接在讲台上演示,学生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没有了观赏性和神秘感,这个引入就没什么价值了。如果就是看一下课本的图片,也没有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所以笔者进行了一个改进,取两支相同的短蜡烛,点燃玻璃板前的一支,另一支放入烧杯中,将烧杯放在玻璃板后面,调整位置使烧杯中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用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头对准玻璃板后面的烧杯和里面的蜡烛,正好把点燃的那支蜡烛也遮挡了起来(当然还要做好必要的遮挡和保护措施)。再通过教室里面讲台上的多媒体设备,用大屏幕投影给学生看,通过老师亲手表演的“浇不灭的蜡烛”,不仅现象很直观明显,而且比看图片或者视频更有观赏性,学生更喜欢。
三、激趣的同时要能引思
用来引入的实验,老师一般会选择趣味性比较强的魔术、游戏等活动,学生往往会感到新奇有趣,课堂气氛也往往会比较活跃,学生的思维也会比较开放。这时教师一定要把有趣的活动有效地指向我们的学习主题,这就要我们教师所选的实验原理应单一,目标指向较为一致,但是要制造“意料之外”的现象。同时设计好你的引问和设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我们要研究的学习主题上,而不是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胡侃乱发散思维。
【关键词】初中物理 演示实验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21-02
实验让初中物理知识显得更加丰富、直观、真实而具体,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参与实验,获得对物理知识的感知、体验,对物理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实施演示实验能提升教学质量,演示实验属于一种比较直观的教学方法,一般由教师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与总结,可以包括课内外的实验内容,与分组实验不同,演示实验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能起到对课程的辅助作用。不同的演示实验其意义各不相同,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一、导学型演示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导学,顾名思义是引导学生开启新课程的学习。在新课程开始阶段,导学型演示实验承上启下,通过复习旧知识,展开新知识的演示操作,让学生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也能以良好的状态接触新知识。通过“讲解、演示、观察、总结”的模式,为新课开始奠定基础。教师需要对实验的原理、条件、方法与注意事项进行介B,以更好的引导学生猜想、假设、分析与交流,进一步得出结论,从而归纳出新知识与新方法。
如“升华和凝华”知识学习时,可以运用演示实验,直观展示新知识。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师:“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分别属于什么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反过来呢?”学生回答:“固态到液态是熔化,需吸热,液态到气态是汽化,需吸热。反过来是液化和凝固,需放热”。在学生复习巩固后,教师拿出碘、烧瓶、酒精灯进行演示实验。碘放在烧瓶中加热,再停止加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学生发现加热碘变成了紫色的碘蒸气,无液态碘,停止加热,碘蒸气消失,烧瓶壁上覆盖了一层固态的碘。进而教师引出“升华、凝华”的新概念,并进一步举出玻璃窗上的冰花、樟脑丸消失、灯泡变黑、人工降雨等例子,说明升华和凝华的物理本质。通过导学型演示实验,不仅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
二、指导型演示实验,引导掌握方法
新课改下,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问题分析能力成为了教学的重中之重。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学生学业压力大、中考任务重,很多时候不能很好的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摸索时间。这就需要指导型演示实验的参与,通过教师指导与方法介入,让学生在理解某些物理思想与方法后,再进行分组实验与拓展探究,如此能提升学生实验的效率。再者还可以避免实验危险的产生。
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课程学习时,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方法,提升学生分组实验的效率,教师引入了指导型演示实验教学方案。基于之前的理论学习,教师点名学生上台画出实验电路图,并引导学生分析串联、并联电路的区别,教给线路电流走向路线。继而运用实验器材,按电路图连接好线路,在测量串联、并联电路各处电流时,教师指出3处测量点,并重点指出电流表要和电路串联,不能并联,也不能反接。通过串联2小灯泡左右两边和中间3处测量,并联2支路、干路这3处测量,记录下数据,并采取多次测量的方法,再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串联各处电流相等,并联干路电路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学生掌握方法、注意事项、易错点后,进一步展开自主分组实践探究。通过指导型演示实验,使得学生实验更安全、高效。
三、巩固型演示实验,深化理解记忆
在学生对基础理论和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后,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与实践,这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实践能力的需要,也是巩固物理知识与方法的需要。引入巩固型演示实验教学策略,不仅能起到复习巩固物理知识的作用,还能将物理课堂延伸到课外生活中,激励学生进一步拓展实践。巩固型演示实验,以验证和建立系统知识为目标,实施不同方法对比、不同角度对比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深化对知识与方法的理解记忆。
如“浮力的利用”知识学习完成后,为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采取了巩固型演示实验的教学方式。实验一:“潜水艇模型演示实验”,运用2个注射器针头、2个橡胶塞、塑料管、水槽、注射器和软管这些器材,制作成潜水艇模型,演示实验过程是:将潜水艇放进模型水槽,观察其状态;其次将模型用软管与注射器针筒连接,往模型中注水,观察模型状态;再次往模型中注入空气,观察其状态。实验二:“盐水浮鸡蛋”,这个实验较为简单,过程为将新鲜鸡蛋放入小杯清水中,观察其状态,再不断在水中加入盐,观察鸡蛋的状态。学生发现模型最初是浮在水面上的,之后注入水,模型下潜,再注入空气,水逐渐派出,模型逐渐上浮。而清水中的鸡蛋是沉底的,逐渐加盐会发现鸡蛋逐渐向上浮。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巩固了浮力的影响因素相关知识,并将浮力知识与实际应用连接了起来,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结语
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策略,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激励学生参与和探究,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讲解一些注意事项、方式方法,及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过程,再者,还可以通过巧妙的失误,让学生观察不一样的实验现象,并找出失误的原因和正确的方法。通过演示实验,激活了物理课堂,也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演示实验指导与推动下,掌握了物理知识与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