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3 17:06: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初中阶段的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时期,保证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意义已毋庸置疑。地理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质量。然而从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不仅带有着众多的抽象概念,同时各知识的复杂性也较高,对于学生来说,地理的学习普遍存在着较大的难度。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惯性影响作用下,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均在围绕教材照本宣科,在地理课堂中,对于知识点的讲解仅仅是对地理教材的平铺式展开,单一化的理论灌输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新课改的普及,对初中地理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改政策的要求,地理教具的应用逐渐被赋予了高度的关注,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地理教具的意义
地理教具就是地理教学工具,是用于辅助地理教材进行地理知识讲解的重要教学资源,包括地图、地球仪等实体以及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化媒体设备等。长期以来,初中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均以教材的理论灌输为主,学生身处于抽象且复杂的知识体系当中很难提高学习兴趣。而教具的应用,则能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学生通过对地理教具的认识形成对地理知识的更深层次理解。比如应用地球仪,能够引导学生更直观地认知世界,并更清楚地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地图的应用在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地理教具的意义主要体现于两大方面:一方面,便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教学内容拓展,借教具的辅助将更多更抽象且复杂的关键地理知识点有效传递给学生,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即在于能够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吸收和转化率,并且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具的应用引导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更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不断提升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二、地理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地理教具的应用优势已经被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鉴于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处于重要的基础时期,在此阶段打好学生的地理基础意义重大。然而初中地理教学的综合性过强导致复杂性上升,宏观性特点也极易使学生陷入学习的困境当中,地理教学的立体化与系列化成为了地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不断创新与完善地理教具实为促进当代地理教学质量的根本动力。新课改政策要求当代教育课堂要切实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调整为师生双向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课堂的理论讲解也被要求过渡到启发式的引导教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普遍具有着较强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教师对于地理教具的合理化应用能够有效化“静听”为“动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够由此体现,对于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大有裨益。要想实现地理教具价值的重要前提是要能够保证教师对地理教具的正确利用,只有教师密切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将教具应用到对抽象知识的具体化上,才能有效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通过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深度开发达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合理化利用既有教具
初中地理是地理教育的重要基础阶段,此时期的地理教学以基础知识为主,对于学生来说,初步接触地理并不会对地理知识具有多么深刻的了解,而地理知识又具有着无可避免的宏观性与抽象性,理论概念等更是相对严谨,对学生的记忆力要求较高。用于地理教学的既有教具主要包括地图与地理学图片等,尤其是地图之中更囊括着众多的地理信息,学生不可能用很短的时间就将地图当中所承载的信息刻进脑海,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对地图的利用频率,给予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对地图进行浏览以深化记忆力。为了避免学生对此产生抵触情绪,教师有必要掌握好地图等教具的使用时机。比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图》内容教学时,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对地球仪和地图形成一定的认识,并可根据实际条件适当应用多媒体进行拓展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熟悉地图的重要性,从而为后续内容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对地理教具进行科学化开发
对地理教具的开发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反过来从地理学科的教育目的来看,为的就是能够使学生具备了解地理现象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生活常识的储备量。相来说,地理知识体系有着极其广阔的覆盖范围,除了重大的地理现象之外,还会涉及诸多微观事件,也都能够用地理知识进行解释。因此对于地理教具的开发并不一定非要集中在基于现代化多媒体的视频与微课等方面,完全可以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保证地理教具开发的科学性。比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教学时,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文具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进行模拟,以此对地球的运动知识原理等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还能使学生在参与地理教具开发的过程中拓展思维,潜移默化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初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地理教具的应用对于促进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此予以高度重视,以教具的应用辅助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奇.浅谈地理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J].才智,2015,(32).
[2]陈雪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教学的意义及基本要求[J].才智,2014,(12).
关键词:初中地理;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思维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以风雨雷霆之势席卷中国学校教育,各个学科教学在此感召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祛腐除弊,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一片死水的湖面,逐步映射出汩汩奔流的生动情境。在新课程背景下,笔者经过长期的地理教改实践,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初有建树,愿与各位教育同仁分享交流。
一、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的地理现象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对事物的观察中得到锻炼。地理形象思维不是转瞬即逝的灵感闪现,而是可以切实存在于日常教学中。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强化,对于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很有帮助,对启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认识事物、解决问题也是大有裨益的。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通过具体实物和图片影视资料立体直观地呈现地理形象;(2)借助教师高超的语言优势,描绘具体的地理情境;(3)整合地理中简洁丰富的线条符号和示意图形,再附上一些说明文字,将特定的地理知识内容形象化图示。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形象内容资料,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料。
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由于初中生的身心尚未发育完全,其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附着形象思维的诸多资料,把有关地理事物直观地表达出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主题作业”对学生施以点拨、提示,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意识。如,在讲授“黄河水系”章节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相关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黄河在流淌过程中,流域面积的变化,让学生在直观视觉中进行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对水产及野生动物保护等相关章节进行讲解时,由于涉及知识众多琐碎,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难免会出现内容交叉混乱的情况,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缺乏生动的感官刺激,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如果在地理教学中,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幅提高,效果也会出现质的飞跃。如,在向学生“推销”野生动物时,本来学生就对野生动物缺乏一定兴趣,更谈不上去主动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将生活中的点滴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记忆就变得轻松多了,学生在此过程中,思维活跃度也会得到一定提升。
四、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般都会从与地理相关的旅游、动物群体等多个角度作为切入点,迅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主要形式就是在看似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挖掘某种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初中地理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诸多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思维能力培养的触角延伸到课堂的各个角落。
参考文献:
要改变以上局面,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其次,教师要对地理学科教学充满信心,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学科知识特长,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为了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就必须想方设法地让广大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方法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精心设计引言很重要。
一、运用典故增加共鸣
一些真实的典故生动形象,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寒潮”一节时,我讲给学生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诸裸衣斗马超的故事:子伯曰:“丞相用兵如神,岂不知天时乎?连日阴云布合,朔风一起,必大冻矣。风起之后,驱兵士运土泼水,比及天明,土城已就。”操大悟,厚赏子伯。子伯不受而去。是夜北风大作。操尽驱兵士担土泼水;为无盛水之具,作缣囊盛水浇之,随筑随冻。比及天明,沙水冻紧,土城已筑完。
这样就自然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们便会带着迫不急待的心情,投入到教学之中。
二、加强直观情境,图表问题导入
1.创设情境是引起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创设情境的基本要求是应该有启发性。设计问题也要注意创设情境,例如,纬度越高,气温越低,但北半球一月气温最低的地方为什么在西伯利亚,不在北极?俄罗斯大部分领土在亚洲,但为什么说它是欧洲国家?教师提出与学生常规思路相矛盾的地理现象,具有一定难度,引起学生潜在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自己想去揭开谜底。
2.教师运用图像投影引入新课,可以使用图形、动画、声音、影视片段等多种信息来呈现教学内容、提供辅助信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获得较大的知识容量,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五带的划分”一节教学时,展示景观投影片“热带、温带和寒带景观”,然后引导学习观察对比,思考两幅景观图中儿童的衣着及房屋有什么不同?引发学生的兴趣。接着问:热带与寒带的阳光照射有什么不同,住在热带的儿童为什么将箩筐顶在头上?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三、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在地理教学中,设问导入新课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引入新课。
比如,在学习“新疆”一节时,教师可这样设问:“当你走在大街上,看到卖烤羊肉串或卖葡萄干时,你会想到什么地方?”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新疆”,教师可接着问:“说到新疆,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可能会各抒己见,如“新疆的哈密瓜、歌舞、沙漠、绿洲……”,在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导入到新课。
四、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直接导入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文声像的综合能力,可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学习难点的突破、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提示新旧知识间联系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
实践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方法。初中生的好奇心都很强,并对自己充满信心,是最爱动手行动的年龄,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学习,将生活实际和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地理教学中,很多东西都是和生活有联系的,一些自然现象,一些原理等等。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节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分别让两位学生扮演地球和太阳,表演自转和公转。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中心、周期、产生的现象。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六、故事引入,唤起兴趣
故事以其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与新课内容相关联的小故事,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利用故事导入新课。故事的选用一定要结合所授新课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要兼具启发性,使学生能在故事的引导下,进入新课的学习。
比如,在讲“时区和日界线”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位中国老人购买了一张美国彩票,结果中了大奖。可惜的是,当她得知这一消息时,刚刚错过兑奖时间,彩票变成了废纸。这时一位美国人却愿出半价购买这张彩票。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就在我们的讲课内容里。”起到了极好的效果。
一、全省科学学科测试概况
(一)测试对象
根据我省地区(城市、县镇、农村)、地域(苏中、苏南和苏北)、学校类型(公办、民办)三类分层特征,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2008年从全省抽取了769所中学的92002名九年级学生参加科学学科测试,2010年从全省抽取了754所中学的101524名九年级学生参加科学学科测试,测试的内容为八年级科学学科(主要涉及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内容,因此本报告分析的是江苏省八年级科学学科的学业质量情况。所有参加测试的学生、相关学校的校长和教师都参加了相应的问卷调查。
(二)测试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的内涵不仅包括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而且包括时展所要求的初中生所必备的搜集处理信息、自主获取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科学学科测试的内容涉及“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科学探究”,测试的能力主要有“回忆”、“理解与简单应用”、“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
(三)问卷调查内容
本项目使用了学生、教师和校长问卷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学生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校环境、学习压力、师生关系、学习动机、自信心和学习方法等;教师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情况,如学历、任职经历、职称,教师教学方法,教师对学校教学管理的评价,教学观念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校长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校长及学校基本情况、校长教学领导力、办学自、国家课程开设情况和对教师的专业支持等。
二、八年级科学学科学业质量所取得的成绩
(一)学生学业质量整体水平较高
从总体上分析,江苏省2010年八年级学生在科学学科达到A水平、B水平、C水平和D水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8%、44%、19%和9%,这表明91%的学生达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2008年总体达标率为90%,这表明两次测试达标率稳定在较好水平上,2010年达标率比2008年达标率上升了1个百分点。具体情况见表1。
江苏省具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和文化传统。早在1993年,江苏省教委就组织苏锡常57个乡镇率先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1996年向全省全面推进。在“教育现代化”大旗的引领下,我省基础教育从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的现代化、教学条件装备的现代化、师资队伍建设的现代化、教学体系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方面入手,使素质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苏中、苏北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农村教育布局不断得到优化,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断得到充实,尤其是生物学科和地理学科师资得到加强,所以农村学校办学能力不断攀升。
(二)各学科领域达标率都有提高
科学学科测试在内容上分为“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科学探究”四个领域。就分科课程而言,生物属于“生命科学”内容,物理和化学属于“物质科学”内容,自然地理属于“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内容。在内容领域方面,与2008年测试结果相比,“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的达标率分别提升了2%、3%和1%(见表2)。
为了具体分析地理、物理和生物学科达标率提升的直接原因,下面从不同类型、不同地域学校达标率进行进一步对比分析。①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2010年城市、县镇和农村学校学生达标率分别为92%、90%、89%,苏南、苏中和苏北学校学生达标率分别为93%、92%、88%;而2008年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达标率分别为91%、89%、88%,苏南、苏中和苏北学生达标率分别为91%、91%、86%。对比结果显示,与2008年相比,2010年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达标率都提高了1%,2010年苏南、苏中和苏北学生达标率分别提高了2%、1%、2%。②生命科学:2010年城市、县镇和农村学校学生达标率分别为94%、91%、90%,苏南、苏中和苏北学校学生达标率分别为94%、93%、90%;而2008年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达标率分别为89%、87%、86%,苏南、苏中和苏北学生达标率分别为90%、90%、84%。对比结果显示,与2008年相比,2010年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达标率分别提高了5%、4%、4%,苏南、苏中和苏北学校学生达标率分别提高了4%、3%、6%。③物质科学:2010年城市、县镇和农村学校学生达标率分别为91%、88%、86%,苏南、苏中和苏北学校学生达标率分别为91%、90%、85%;而2008年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达标率分别为90%、88%、87%,苏南、苏中和苏北学生达标率分别为91%、91%、85%。对比结果显示,与2008年相比,2010年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达标率分别提高了1%、0%、-1%,苏南、苏中和苏北学校学生达标率分别提高了0%、-1%、0%。
近年来,生物、地理学科师资力量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加强,素质教育和教师专业化理念深入人心,基层学校课程管理逐渐规范,教师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意识逐渐加强,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得到进一步重视,基层学校构建高效课堂活动逐渐推进,教师更加注重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使科学学科课堂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三)回忆与理解能力状况较好
在认知能力上,科学学科测试分为“回忆”、“理解与简单应用”、“问题解决”三个层次。“回忆”层次上,着重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识别、再认等。“理解与简单应用”层次上,通过说明、解释、估计等考查形式,着重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及简单应用。“问题解决”层次上,则着重测试在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等更复杂的情境中,学生能否应用有关的基本科学概念和原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010年科学学科测试中“回忆”、“理解与简单应用”和“问题解决”三个能力维度的学生达标率分别为97%、89%、86%,2008年测试的这一比例分别为96%、90%、87%。由此可说明,在两次科学学科测试中能力维度上“回忆”和“理解与简单应用”能力状况较好。
下面从不同类型、不同地域学校等角度,对各能力维度达标率进行具体分析。①回忆:2010年城市、县镇和农村学校学生达标率分别为98%、97%、97%,苏南、苏中和苏北学校学生达标率分别为98%、98%、97%;而2008年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达标率分别为97%、96%、96%,苏南、苏中和苏北学生达标率分别为97%、97%、95%。对比结果显示,与2008年相比,2010年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达标率都提高了1%,苏南、苏中和苏北学校学生达标率分别提高了1%、1%、2%。②理解与简单应用:2010年城市、县镇和农村学校学生达标率分别为91%、88%、87%,苏南、苏中和苏北学校学生达标率分别为92%、91%、86%;而2008年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达标率分别为92%、90%、89%,苏南、苏中和苏北学生达标率分别为92%、92%、87%。两次测试结果显示,城市和县镇、苏南和苏中学生在这一能力维度上达标率较高。
从课堂教学方面分析,教师在教学目标确立上更加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在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上,教师们不断改进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了概念的学习和知识的理解。
三、八年级科学学科学业质量测试所反映的问题
(一)追求优质均衡,薄弱学校科学学科质量需要提高
我省科学学科教学质量整体上表现良好,但是从不同类型学校学生测试结果分析可知,苏中和苏南地区学校学生不达标率持平,但苏北地区学生该比例仍高出4%。各地市学生在不达标率上的人数比例最高为13%,最低为4%,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公办学校学生在不达标率上比例比民办学校学生高出7%,这可能与民办学校具有择校机制、良好师资等优势密切相关。因此,教育均衡化仍是我们今后较长时间内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强化能力培养,“科学探究”领域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学需要加强
在科学学科四个内容领域中,“地球、宇宙
和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科学
探究”上,学生不达标率分别为9%、8%、11%、
15%,其中“科学探究”不达标率最高,说明科学探究教学需要进一步加强。在科学学科三个能力维度中,“回忆”、“理解与简单应用”、“问题解决”上,学生不达标率分别为3%、11%、14%,其中“问题解决”能力维度不达标率最高,说明科学学科教学仍以知识识记为主,在教学中知识迁移与应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仍存在明显的不足,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需要加强落实。
(三)注重亲身实践,实验教学需要进一步规范
调查结果显示,在学习地球知识时,地球仪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情况相近,说明基础性仪器设备在各类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中已经配备到位,这与省政府和省教育厅强力实施“四配套”工程直接有关。但是关于平面镜成像、种子萌发、凸透镜、光合作用的实验教学,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自己设计和动手操作的比例在20%~40%,说明学生实验开设率偏低,而且生物学科学生实验开设率更低。
在对不同学科学习兴趣问卷调查中,学生反映的情况悬殊较大。“在哪门课堂上,你们常常争论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你认为哪门课程有趣?”、“如果学校搞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你肯定会参加哪个组?”、“在课余时间里,你最喜欢看与哪门课有关的课外书?”等问题的回答,物理、生物和地理的比例依次递减。这与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对不同学科课程的认识,以及目前的教学评价方式密切相关。
根据不同学科教学情况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地理、生物学科教学中,学生反映从不或很少组织进行野外科学考察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9%、55%,总是或常常让学生背诵课本内容、概念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4%、53%,科学学科教学中学生实验和教学具使用情况都确实堪忧。由此可说明科学学科教学远离了自然世界和学生生活,实验技能、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加强,直观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中强调知识记忆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上述初步结论,从教师问卷相应部分的调查结果也能得到进一步印证。
从教师问卷结果分析,教师们认为交流和讨论很花时间、实施起来不现实的人数比例为25%,将探究式学习等同于学生实验的人数比例为19%,认为教学方式改革的前提是评价方式改革的人数比例为71%,认为学生实验最重要的结果是获得正确答案的人数比例为25%。由此可说明,教师们对于学生讨论、探究式学习、学生实验的意义和策略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操作上的失误。教师们认为自己在教学中能鼓励学生推测现象背后的原因,能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进行联系,能鼓励学生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讨论不同的看法,很在乎学生是否对课程产生兴趣。这说明教师们在认识上能够重视对现象的探究、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以及重视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具备教学民主的初步意识,能够尊重学生的个人观点。但是该项目的调查结果与学生的相关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一致,这又说明师生之间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存在不一致性,或者说教师们的想法和做法并没有被学生完全理解和真切感受到。
四、关于科学学科教学与管理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要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使我省在落实课程计划、规范课堂教学方面再上新台阶。加强教学评价的研究和改革,为全面、高质量地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评价机制,尽可能减少应试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确保配齐配足必备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图书馆和书刊资料、教具和学具,为实验教学和野外考察提供基本的经费保障,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基本的硬件条件。尤其要加强对办学条件较差学校的教育投入,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和课程计划,配备合格师资,确保生物、地理等学科课程开齐开足,确保学生实验和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开设,提高实验的开设率和仪器的使用率。
(二)进一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学质量的提升应立足于课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加强探究式学习、实验教学、有效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加强学生活动的设计,高度重视探究式学习和科学实验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入手,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自然世界中充满盎然生机和无穷奥秘,这是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心理基础。真正落实好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高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课堂教学目标从单一的知识识记走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科学学科教学要警惕死记硬背地记住科学概念和事实,而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和自我建构,并在知识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中内化知识、提升能力。教学中应重视学习困难生的帮扶引导,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和疑难的观察和研究,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得以真正落实。
(三)进一步变革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深刻影响着教学行为,因此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在教学改革中处于重中之重。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回答“总是”或“常常在讲完新课后让学生多做练习”的教师占到了近一半。由此可见,教师目前最为常见的评价方式仍然是通过练习和考试来进行,应试仍然是实现教学评价方式转变的“桎梏”。一方面,教师要致力于教学评价的研究,秉持发展性评价观,从传统的终结性的评价方式转变为过程性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要由单一评价主体转变为多元评价主体。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组织和运用教学评价,及时调控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在社会舆论的引导上、评价机制的重大决策上做文章,要为教学评价转变提供必要的社会氛围和政策支持。在评价方式的转变中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体验反思、感受快乐、获得发展。
(四)进一步重视教师培训工作
教师的教学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业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应将教师培训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一方面在经费上予以足够的支持,同时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在培训时间上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培训提供经济和时间上的保障。教师培训机构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倾听教师的心声,全面了解教师对培训工作的需求,改进教师培训方式,使培训工作真正贴近课堂、走近教师,切实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五)进一步改进校本教研工作
虽然我省基层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但是在创新教研机制、提升教研实效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校本教研工作首先应立足于课堂、服务于教学,不断创建新型校本教研组织,不断创新校本教研机制,以教学问题为课题,加强教学研究的针对性,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应加强学校合作文化建设,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开展同题异构研究,积极发挥名特教师的引领作用,使有效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全面提升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学科教学的核心追求。聚焦课堂是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向,扁平化的校本教研组织是校本教研组织的重要组织形式,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是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当前生物、地理学科教研组建设迫在眉睫,尤其要关注规模小、教师少的学校生物、地理学科教研工作,通过区域联动、校际合作等开放性形式,使这些学校教研工作正常化。
一、农村难以成为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强大后盾
由于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差别很大,而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需要有大量的、可供选择的信息学习资源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而且全国初中地理教学只有一个地理课程标准,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是不符合实际的。农村大部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较落后,难以成为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强大后盾。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软硬件均不够完善,要进行地理新课程改革尤显“水土不服”,面临严重问题。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区域、城乡之间教育的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1],城乡之间的初中地理教育质量差别愈来愈大。
二、初中地理教学地位尴尬
1.“副课”地位
考试的评价功能对教育教学行为会产生导向作用。国家规定高考、中考要考地理,则中学地理教学就会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地理教师教学热情高涨,学生及家长积极配合,高度重视,教学效果良好。否则,地理教学就像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影子,正常的课堂教学都会难以开展。由于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考不考地理,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前,全国各省中考不考地理,2004年6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全国38个新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迎来了新课程环境下的中考改革,但至今有些省、市的中考地理分数只计入毕业成绩,不计入升学成绩,造成有些学校只在初一、初二开设地理课程,初二进行毕业会考后初三不再开设地理;有些省、市初中地理不用进行中考或会考,即使中考考地理,但所占比例小,且考核的内容也是非常基础的,试卷也不能反映出学生所学,学生即使平时不认真学习地理,只要中考前突击记忆也是能考高分的。
不少农村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及学生家长对于新课程教学改革还处于传统教育教学的思维当中,学校所有的工作几乎都是围着中考转,认为只要中考成绩好,就是人民满意的好学校。由此便导致许多农村学校不重视初中地理教育,把地理作为“副课”。绝大多数学生及其家长对地理学科也极不重视。学生上地理课积极性不高,甚至把地理课当作是放松神经或做其他课程作业的自修课,课后更不愿花时间去复习巩固,这对地理教学形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导致地理教学工作举步维艰,地理教师提职提干较难,地理教师专业思想发生动摇。
2.教而少研
很多农村初中没有成立地理教研组,地理科的教研活动很少或者根本就无法开展,没有开公开课或者探讨课,校本研修培训力度不够。学校对地理科目的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也不重视,导致老师备课、上课、改作业和课后辅导工作环节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给学生和老师造成地理科目根本就不重要的感觉。
三、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1.地理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农村初中学校专职地理教师少,科班出身的地理课专任教师更少。我们对某市33所农村初中学校进行调查,得到以下数据:33所学校中,有18所学校一个科班出身的地理教师都没有;33所学校共有教师139人担任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其中地理本科或专科毕业的教师只有23人,其他116位非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兼职教地理的教师。由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历史、教育管理、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兼职担任地理课程教学。②转教地理的教师。主要是一些“老弱病残”的年长教师转专业改教地理学科;大学刚毕业的其他专业教师,因其专业教师过饱和而转专业改教地理学科;农村初中近年来学生人数减少,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数量需要减少,有些老师只好半路出家转教地理。③以工代教的职员教地理。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情况,我们分别到六所农村中学共观摩了10节公开课,发现所开课教师中,除2位特别有钻研精神的优秀教师上的是优质课外,8位教师缺乏地理专业知识,对地理学科教学的认识和研究程度不够深入,知识间的联系很难讲授清楚,甚至有些老师连一些基础的地理专业知识都不懂或弄错。
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对地理新课改知之甚少,《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但我们调查的40位农村初中地理教师中,没有1位教师知道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地理教师教育理念陈旧
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对新课改不了解,或知之甚少,仍然是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看不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用一把尺子要求所有的学生,主要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课堂教学方法单调、枯燥,基本上还是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地理要中考的学校,大部分地理教师上课不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是按中考考试大纲考点要求,采用灌输法,从头讲到尾,包办代替,教师唱的是独角戏。
有部分教师对新课改了解而且是热情的,但观念过于偏激,容易陷入新的误区,认为新课改是对旧课程的全盘否定;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极端化,如对学生身上的毛病不但不加以批评教育,帮助其克服,反而当作学生的个性化加以纵容;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重视新的教学方式如探究性学习等,但却没有真正理解其教学实质,教师不加以引导,认为课堂吵闹,小组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话就是探究,教师缺乏课堂调控艺术、能力和技巧。
部分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有不少初中地理教师,还是以教材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教材展开,照本宣科,认为讲完了教材中所规定的内容,教学就算结束了,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三维目标实现了没有,教师是不会去关心的,教师注重的只是短期效应,而忽视了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地理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新课程教科书的内容结构都有一定的变化,拓宽拓深了地理知识,科班出身的地理教师均感到力不从心,更何况非科班的兼职地理教师呢?非科班的地理教师没有经过地理专业培养,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对地理教学内容把握不准确,难以达到应有的认识高度,面对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不懂得如何备课、如何教学;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深刻,授课时讲不出知识联系,教师制作地理教学课件能力也较低,上课照本宣科或过分依赖教参及网上教案,不能较好地整合和利用教材内容。兼职教师需把主要精力用来担任其他科的教学,也就没有多少精力专心于地理课堂教学了,上课普遍存在一种应付心态,能把学生管住就行,这怎么能完成教学目标?
4.地理教师继续教育不到位
(1)培训机会少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教育培训、专家讲座、教学比赛活动,大多没有地理学科。有些面向地理教师的培训,但因农村学校经费紧张,不能完全解决或只能部分解决教师的培训费用,参加培训的地理教师需自掏腰包,可农村初中教师的家庭收入普遍偏低,有些老师最终只好放弃培训机会;农村初中也缺少一些有关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书籍或资料;地理教师也难走出校门观摩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农村中学教师上网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此,网络培训很难开展。
(2)培训形式化
现在的培训很多也只是形式化,有教师戏称:培训培训,无非就是让老师报个名交个钱,再给你发一个培训证明罢了。至于培训内容是否是教师需要的,在培训中能学到多少,也就很少有人研究了。教师培训缺乏对被培训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指导。
(3)自我充实时间少
地理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博览群书,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要有丰富的地理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应密切关注地理研究的前沿动态,了解地理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地理教学加以运用。但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的却微乎其微。地理教师数量少,教学任务重,有的教师一人要担任六七个班的教学,大多是跨年级上课;兼职地理教师更是难以分身。教师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批阅作业、学生的管理及辅导,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加强学习,充实自我,自身素质难以得到提高。
5.地理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据调查,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基本上能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但能把教学工作做到更好的就少之又少了。乡村学校教师的经济待遇普遍不高,一些刚出来工作的年轻老师每个月还领不到2000元钱。很多老师经济和生活压力相当大,即使工作出色也没有什么奖金,工作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加之不少农村学校的管理就是狠抓成绩,教师的职务晋升、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评职等均与学生的中考成绩挂钩。地理在中考中的“副科”地位,使得地理教师在职务晋升、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评职等方面难以胜出,这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广大地理教师的积极性、进取心和敬业精神。在教改上,地理教师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惰性心理尤为普遍
6.地理教师课程开发举步维艰
开发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是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地理新课改中的亮点。从理论上说,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学校地理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能提供新课改需要的巨大资源。但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全新的领域,无论是系统性、综合性、学术性、科学性还是驾驭文字的能力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对于农村大多数中学地理教师来说,是难以胜任的,因为他们知识储备不足,课程意识和技能缺乏,甚至有些学校,科班出身的地理教师一个都没有,外行的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均难以讲授清楚,只要加以拓展就有可能出现知识性错误,在教学参考资料、地理教具少,上课只得照本宣科的情况下,又怎么能搞好校本教研,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进行课程开发呢?
四、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差
农村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总体上来看与城市学生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学生起点低,文化素质不高;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面、活动能力较为薄弱;由于基础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对知识的追求没有明确的目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除了课本,学生很少有其他学习资料和资源等;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思想包袱,如今后的学习、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工作选择等。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地理课重视程度不够,也很难有什么兴趣。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进而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不快。
五、家庭教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1.教育理念陈旧
据调查,农村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祖辈的世界观形成于几十年前,当时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低,思想旧,他们中不少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特别是不少家长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命中注定的。在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之中,他们的观念无意中会传播给孩子,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2.教育时间少
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忙于生计,不少人成为城市的农民工,与孩子相处交流、谈心的时间很少,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落到爷爷奶奶身上,隔代教育,使得大部分留守孩子连最基本的为人之道等是非观念都不清楚。农村家长几乎把所有教育孩子的责任全交给了学校。
3.教育方式极端
有不少农村家长对小孩的教育方式极端,他们对小孩的要求不是过分严厉,就是过分纵容;简单粗暴,溺爱有余;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不少家长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一味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忽视了孩子独特个性的培养。许多家长虽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没有正确的认识,仍然以追求高分为目的。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是为了考上高中、考上大学,他们关心的是统考科目的分数,认为“副科”地理学得好坏无所谓,甚至认为小孩学习地理是浪费时间。
4.学习意识淡薄
农村多数人文化层次较低,学习氛围不浓,也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加之部分学生过于迷恋电视、网络,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学习中刻苦性不够,导致知识储备不足。有些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对子女的学习关心不够,要求不高,个别家长甚至抱着把子女交给老师、学校看管,以免子女到外面游手好闲、兹惹事端等给其增添麻烦的不良心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不过问,导致学生学习意识淡薄。
六、教材内容改革超前
课程改革后的初中地理教材内容与以前相比,教材正文内容较少,相关地图、活动、案例增多,教材内容力求突出时事热点问题、时代气息,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需要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因此,挖掘教材内涵,恰当地选择多种课程资源如教材、地图、参考书、多媒体课件、电影、幻灯、录音(像)带、照片、图片等来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可这对于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较弱的农村初中来说,地理教材便成为知识容量大,难度大的教材。
七、教学评价改革滞后
目前,与地理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考试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在农村,社会、学生家长甚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仍偏重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校评先及教师的评优评先评职、奖金等挂钩。如果学校升学率高,则学校的招生生源既多又广,反之则学校招生生源少,教师也会因为“业绩”不突出而职称评定困难。学校和教师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
关键词体验教育核心素养初中地理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生活中不少人存在着分不清东南西北、不能很好地使用地图等的情况。这些不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表明学校所学和实际生活需要的知识出现了偏离。怎样才能让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呢?通过查阅相关研究资料,笔者对体验教育有了一些了解。体验教育最早源自外展(OutwardBound)训练学校,通过野外训练让参加者提升生存和人际能力,改善人格和心理素质。到了现代,体验教育发展为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个体经历,创设相关的情境,让未成年人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和体验内化,形成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在反复的体验中积淀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体验教育倡导以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笔者开始尝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体验教育。
二、体验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
(一)动手制作教学辅助器具,巩固课内知识
根据《上海市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以下简称《教学基本要求》),经纬网部分的学习要求达到“理解地图上经度、纬度的标注”和“运用经纬网地图,判读某地的经纬度”等。这些内容根据学习水平的划分标准,已经属于“应用”级别。1.简易地球仪制作材料:乒乓球、铁丝过程:①在乒乓球的中部画一个圆圈,作为赤道。②在乒乓球上再画两个经线圈,这两个经线圈的交点就是“北极”和“南极”。③将经线从“赤道”至“极点”三等分,然后以极点为圆心,分别经过经线上的两个等分点在乒乓球上画两个圆,得到纬度为30°和60°的纬线圈。④将两个“极点”各钻一个孔。把铁丝弯成半圆形状,并把完好的铁丝穿入乒乓球中,简易的带有经纬网的地球仪就做成了。根据需要,学生还可以在这个地球仪上添加其他更多的内容。2.实践活动收获通过绘制经纬网,学生对经纬线的认知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相关课后练习中能更好地自主完成习题。有些学生则增加了诸如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内容,还有学生画了各大洲的轮廓并用彩色填充。
(二)课堂实验动手操作,直观地理解知识内容
1.以“海陆的变迁”中板块实验为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海陆的变迁”一课的相关要求包括“识记全球六大板块”“理解地震与火山的分布”“理解板块运动与山脉的分布”。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理解后面两点是比较难的。于是笔者准备了彩色纸打印地图,并裁剪成板块,让他们根据要求操作演示。(1)课例摘录动手做活动1:利用彩色大陆纸片和练习单,结合课本第28页“世界海陆的变迁”,分辨书中练习图中的ABCD分别表示哪个大陆?他们的相对位置是如何变化的?试一试:能否将这几块大陆大致拼合成为一块大陆?动手做活动2:利用两张大陆纸片模仿两个板块,平整地放在桌面上,将两个板块相对地互相冲撞,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学生实验的时候还发现,纸张拱起来了,或者一张纸被另外一张纸顶起来了,而世界上很多的山脉也就是这样被“挤压”出来的。那么结合地图和板块示意图,你可以找到哪些被板块“挤出来”的山脉?又分别是哪两个板块的挤压?除了挤压,在板块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运动形式呢?教师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增生边界”视频。在不同板块之间,运动形式有所不同,除了刚才看到的互相挤压,还有张裂,从而形成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对岩石圈格局产生不同的结果,并且板块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容易造成地震。运动中产生的缝隙容易使得地幔层的岩浆溢出,有时甚至会造成火山喷发。教师接下来展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和板块示意图。(2)实践活动收获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识,通过动手演示板块运动,学生能比较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实验结果,并由此引申到板块运动,在实验之后进行解释,学生能很快吸收内化。实验器具也经历过几次更新。从最初的让学生自行剪裁大陆板块,到后来教师准备好彩色大陆纸块,分发给学生,在课堂上结合世界空白地图辨识大陆、板块运动等,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合作。2.以“黄土高原地区”中的水土流失实验为例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学习要求是“地表特征、历史文化、生态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水土流失严重。笔者在有的课堂使用了各种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的,知识的获得不够主动。(1)课例摘录实验准备:装有不同类型土块的托盘、支撑木块、烧杯、喷瓶等。实验名称:检验覆盖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步骤:①烧杯放在水池内,支撑木块靠近水池。②放置托盘于木块上,托盘一角对准烧杯。③用喷瓶将500毫升的水,从土块上方浇淋。④观察比较同组的水土流失情况,填写活动单。不同小组实验结果进行反馈,请讨论: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要素有哪些?(2)实践活动收获课堂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比,认识到了植被、土质等自然要素会对水土流失产生影响,这样的实践经验比被动吸收更有效。同时,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探寻事物表象背后的原因,促进了其地理实践能力的形成。
(三)多样化的课后活动,丰富地理教学
地理统计图表是根据数据资料绘制成的直观图形,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和信息量化处理的一种形式,具有将地理信息数据化、直观化的优势。在地理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利用地理统计图可以使枯燥的数据变得直观、生动,便于分析和比较各种地理事物“量”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活动内容
根据所学知识,自选一个城市进行相关数据查询,填入表格后再根据数据绘制统计图,并完成说明部分填空内容。横坐标轴上标注时间,纵坐标轴上根据所用数据设定相应的降水量数值。最后进行整体装饰。
2.实践活动感悟
有不少作品反映出学生容易混淆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问题。他们将气温画成了柱状图,降水则用曲线图表示。气候图表的学习本身就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通过活动展示学生能力的同时,也给了教师发现学生学习难点的机会,从而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学习难点。
三、实施体验教育的策略与原则
体验教育在教学中有多种实施方式,本文主要对教学实践中较为有效的三类方式进行梳理。
(一)以辅助课内教学为主,在课堂内进行的体验教育活动
此类在课堂内操作进行的活动,大多以实验类型为主,内容多样。一般适用于新授课,从而帮助学生在第一时间较好地掌握重要的知识点,突破教学难点。因此,需要教师注意:(1)合理安排活动在教学设计中的比重。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将设计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完成。(2)提前做好活动准备。教师应该在学生操作活动之前做好一切准备,包括活动中的实验材料、器材等。还要教师自己事先将设想的实验进行预演,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论证实验活动的可行性。(3)教师在活动中需要关注进程,及时引导。教师应该在过程中进行关注和一定的指导,因为实验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同时,在实验中会发生预期以外的课堂生成情况,教师若能合理指导、利用,不仅可以帮助现场的学生更好地发现、认识该现象,还可以为后续的教学做好相应的铺垫。
(二)巩固课内教学知识,在课堂外进行的体验教育活动
此类活动在课堂外进行操作,目的是为了巩固教学知识,所以种类较为丰富,前文提及的简易地球仪制作、气候统计图绘制等属于该类型的活动。此类活动不仅可作为新授课后的作业,还可进一步完善作为后续课程或者复习课等课型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课内未能顺利解决的难点。该类型的活动一般在课后进行,但因其内容的特殊性,需要做到:(1)设定完成的时间节点。比起课内活动,对课后的活动部分学生的完成效率有所下降,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内容规定完成时间,一般以一周以内为佳。例如气候统计图的绘制,在学生学习气候类型的时候就可以布置为家庭作业,既能将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同时又和平时成绩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有动力地去完成任务。(2)加强指导反馈,及时修正错误之处。同课后作业会反映出学生不能理解、掌握的内容一样,此类活动也可以将学生有关该内容的不足暴露出来。所以,教师应在控制时间节点的前提下,及时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纠正,帮助学生尽早地解决相关难点。
一、主题鲜明,与时俱进
2009年学术研讨会围绕“新时期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发展”主题,下列与会代表作了大会专题报告。
“转型时期:高师地理教学论发展路向的思考”
(李家清)
“地理科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与创新”
(袁书琪)
“强化教育见习、实习、研习质量管理探讨――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为例”(段玉山)
“地理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徐宝芳)
“国际地理教育动态――以卢塞恩可持续发展地理教育和国际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为例”(王民)
“地理考试的研究与思考”(夏志芳)
2010年学术研讨会围绕“创新,让地理教师更具专业水准”主题,下列与会代表作了大会专题发言。
“均衡教育下的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
(袁书琪)
“创新地理教学模式,培养优质地理师资”(李家清)
“课程改革中‘差异化’理念的思考”(段玉山)
“将学科特色作为地理教学继承与发展的生长点”
(林培英)
“地理教学论核心课程的深化改革”(李晴)
“转型时期高师地理教师教育课程重构的几点思考”
(仲小敏)
“基于地理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改革探索”
(刘兰)
2011年学术研讨会围绕“前沿・理性・责任: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与创新”主题,下列与会代表作了大会专题交流。
“修改后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阐述”(夏志芳)
“走向发展性的地理教学论”(李家清)
“数字星球系统实验室与地理教师教育”(徐宝芳)
“转型时期高师地理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衔接的思考”(仲小敏)
“关于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技能训练问题的思考”
(胡良民)
“高校地理教育学系列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黄京鸿)
“地理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探索”(李晴)
“中学地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杨新)
“以命题为抓手,提高地理教师教学水平”(刘恭祥)
“基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地理教学论》若干问题思考”
(王向东)
三届学术研讨会的专题发言与广泛交流,不仅直观反映了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在学科建设、理论构建、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系统思考与持续探索实践的成果,也生动体现了他们孜孜以求、认真执着,坚持改革创新和继承发展的精神。
最近传达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生学习理念,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科学设置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以及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开展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加强教师养成教育,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信念,重视塑造未来教师人格魅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支持高校教师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等。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举措,无疑为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广阔平台,当然也对地理教师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二、内容丰富,成果显著
三届学术研讨会内容安排丰富,学术氛围浓厚。每届会议提交学术论文几十篇,老、中、青三代地理教育工作者踊跃参与。会议多由大会学术报告、分会场专题讨论和自由发言等环节组成。在大会报告及对话、分会场交流发言及分会场代表汇报和自由发言等活动中,还对高师地理教育跨区域的科研合作、结合课改指导中学、各类型师资培训及新人帮扶、地理前辈对高师地理教育的贡献及宣传、网站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并欣喜地看到,一大批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年轻博士、硕士崭露头角,成为地理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生力军。
三届学术研讨会除主要进行主题研讨和学术交流外,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地理考察。2009年会议安排了参观蒙牛工业园区、内蒙古师大盛乐校区和博物馆,考察希拉穆仁草原,库布其沙漠和成吉思汗陵等活动。2010年会议组织参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东北师大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自费游览长白山等。2011年会后进行了西宁市区和互助县土族风情考察,自费游览青海湖、日月山等,为外出考察机会相对不多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提供了亲近大自然,感受各地不同文化特色和自然风貌的机会。
伴随着学术研讨活动的日益活跃和高师教师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三年里有关地理教师教育方面的教研获奖、教研论文、教研课题和教育专著及教材等教研成果不断呈现,这里仅展示部分学术著作及高校教材的代表性成果。
《地理学科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9
(胡良民、袁书琪、关伟)
《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张继红、夏志芳)
《新理念地理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李家清)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林培英、马贺山)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王民)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李家清)
《地理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王民、仲小敏)
《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文本比较研究与编写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林培英,杨国栋)
《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段玉山)
《地理教育实践与理论》,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徐宝芳)
《新课程地理教学论》,西南师大出版社,2011(黄京鸿)
《中学地理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李晴)
《中国地学书鉴》(地理教育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宫作民)
三、凝聚团队,展望明天
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隶属于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长期以来,其学术研讨会每隔四年或两年与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一同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东、西、中、南、北的高校教师,出版社或期刊代表以及广大中学一线教师齐聚一堂,共商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大计,荟萃了地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展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时代风貌,这也为高校地理教师提供了极好的学习与交流机会。然而,高师学科教育领域长期以来未受到高师院校应有的重视,实际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极大地挫伤了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与研究教师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阻碍其发展与提升,他们也十分渴望和期待在全国综合性学术会议之外,有一个更加紧密联系的专业组织或平台可以倾诉、交流、展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艰辛与寂寞、快乐与成功。20世纪80、90年代,全国范围内曾举办过多次高师学科教学论或学科教育学学术研讨会,语、数、外、史、地、生等学科教学论教师热情参与、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相得益彰,曾取得积极有效的学术研究成果。但由于人数规模、经费紧张等具体原因,未能持之以恒。进入21世纪后,在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的热情关怀和爱护下,在全国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委会李家清、夏志芳、徐宝芳等主任委员的精心谋划和不懈努力下,在全国各高师院校广大地理教师的积极支持和热忱响应下,一年一度的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研讨会如期举行,为深化学术研究、深入课程改革、凝练科研成果、凝聚育人之心、加强交流协作、加快事业发展提供了阵地和平台。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研讨会还应开阔思路,寻求拓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以共同申报规划项目的方式作为科研基础。目前教育规划项目或专项项目占有一定比例,可由重点师范院校或本领域学科带头人领衔主持申报,其它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合作参与,共同推进教育科学研究的持续发展,也可为学术研讨交流奠定基石。
以学校地理课改的紧迫课题作为应用目标。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已推进十个年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不少现实问题急待解决,可以深入中学地理教学第一线,积极开展紧迫课题的改革试验,更切实有效地服务于基础教育。
以承办单位为案例作高师课改实证研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都是为了加快提高师资人才培养质量,更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高师地理课程教学论改革持续不断,也各有特色。
以出版单位为合作伙伴发表学术成果。期刊、报社和出版社等,不仅为地理教师科学研究搭建平台,也为展示学术成果提供阵地。学术研讨会可与出版单位紧密合作,有主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及时推出地理教师教育研究最新学术成果,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以教育均衡为宗旨选择学术交流与考察地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对教师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而我国东、中、西部师资力量和培养存在差异,加强学术研讨和交流,有利于相互学习、资源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地理课教学年度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主要担任高三 (2)(3)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大力提倡坚持真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吃苦的精神,立足岗位,与时俱进,履行职责,扎实搞好本职工作。把良好的师德化为实际的行动,把教学的高质量作为工作追求的目标,把教科研的能力作为自我培养的重点,力争做到才学高、师德好、质量优、创新精神强。 平时经常学习教学常规,落实教学五认真,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课、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格控制作业量。总是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赢得了学生的好评。特总结如下几点:
1.认真制定工作计划
在开学初本人针对高二和高三的学科特点,制订详细的授课计划。高二本学期是人文地理的知识,相对较容易,课时较宽松,而高三课时较紧,所以在制订计划时留下三个星期用于复习世界地理的知识。认真详细地制定时间计划,划分时间段,并控制好各时间段的用时计划,现在一个学期快结束了,事实证明我们的计划比较科学和成功。
2.注重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刻苦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学专业报刊和互联网,了解学科最新动态,提高理论水平和修养,高质量的完成地理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环节别重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原则,按照高效课堂的原则,精心备好课,提高个人的好课率和备课组的好课率,地理课是一门很实用和很社会化的学科,所以要把地理课与社会相结合,不但使用课本中的案例,还增加有说服力的案例,便学生理解和自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尤其是适合地理学科的直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学讨论教学法等。
3.加强教学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水平
本人认真参加每周一次的备课组讨论。备课组活动时,每次都进行重点、难点分析,分析教法、学法,估计学生学习时会出现的困难以及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认真组织好每次试卷分析,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补差与提高。
4.适量布置作业,提高作业效率
高中的课程很紧,作业的压力也很大,所以教师作业布置要适量,要在提高作业的效率上下工夫。所以我们自己编制一些高质量,有梯度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本学期地理进行了一系列的考试,我也参加了几次教师培训,总之忙忙碌碌中一个学期又过去了,下学期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工作做好。
地理课教学年度工作总结【2】 20xx学年,在本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完成了教务处布置的各项任务。但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下面把本学期的备课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学期的教学计划。我们地理备课组总共才2个地理老师,要完成初中一年级8个班和初中二年级八个班的教学工作,人均周课时16节,工作量相当大。但是,我们还是克服困难,经常开展集体备课等到工作,一起讨论学期的工作计划的各个步骤,然后一起制定计划,做到学内容,学进度。
二、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我们备课组、经常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每节课的难重点和教学方法,协调教学进度,讨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备课做到四个有,即脑中有大纲,胸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目中有学生。教案中充分展示教师如何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课堂教学做到四个一点,即微笑和激励多一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具体一点;让学生施展才能的面广一点;给学生灵活安排的时间有一点。所以有的资料与信息,都呈现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做到资源共享。
三、工作重点在上好课
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中心环节。上课的基本要求是:
1、做好课前准备
上课要有教案。课前应熟悉教案,准备好教学用具,及时到达教室,准时上课。
2、认真组织教学
注意稳定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排除干扰教学的因素。
3、实施教学方案
按照教案的设计,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注意讲清重点,突破难点,能够指导基本技能训练,注意把握知识、能力和德育的结合点,完成教学任务。
4、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注意各环节的承转,保证学生思路通畅。加强新课引入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获取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5、注意教态、语言、板书和板图 保持仪表整洁,对学生和蔼亲切。讲普通话,语言准确。板书工整,内容简明,规范用字。板图正确,注意形象美观。 四。 相互听课,交流听课的意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根据学校工作的要求,由备课组长带头,外出听课,组织交流与学习,共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当然,一学期来备课组的工作也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慢慢提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外出听课交流次数过少。
2、备课组成员教学水平差距较大,个别教师没有切实落实备课组的精神,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3、相关地理学校教学资源不足,信息收集较落后,有待我们努力改善提高。
针对存在的问题,设想来年的工作,争取从以下方向努力:
(一)组织备课组老师外出听课交流。
(二)加强同备课组的同事的交流与合作,更好落实备课组的工作。
(三)想办法解决资源不足问题。
地理课教学年度工作总结【3】 转眼间,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又结束了。经过了三年新课改的历练,本人收获颇丰,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积极认真参加集体备课活动
在每周定期参加集体备课,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5)、(6)、(7)、(8)班,期中考试成绩所任教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对学好地理充满信心。
五、主要经验和教训
1、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
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中形成地理概念,学习地理规律。既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避免靠单纯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其过高过急。
2、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
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天气预报等等。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3、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应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4、考核不是仅停留在成绩上
在重视考试的同时也要形成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措施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内容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 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强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4、 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一、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一)实行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制度。将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作为初中学生学科学习目标评价的主要手段。初中学生学业成绩,一是用来反映初中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并依据成绩对学科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二是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结性考试,未参加学业考试的学生不得领取《义务教育证书》;三是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新生的依据。实行初中学业考试后,不再组织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初中学业考试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市教育局要建立学业考试工作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考试组织、成绩管理的制度化、信息化、规范化。学业考试成绩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合格标准,采用等级和实际分数进行记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按考试成绩对学校、学生排队或排名。
学业考试的命题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建立和完善命题工作机制,落实命题人员资格认定和动态管理制度、试题征集制度、命题与审题分离制度、阅卷质量过程监测制度、试题评价反馈制度等,确保试题质量。
学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由学生在校期间各年度成绩和毕业时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测试成绩组成,其他学科考试形式均为闭卷考试。“六三”学制学校生物、地理学科在学生初二学业完成后进行学业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学科在学生初三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五四”学制学校地理学科在学生初二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生物、历史学科在学生初三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学科在学生初四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
学业考试考查科目为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由县(市、区)教育局指导学校组织实施。
(二)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制度。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精神,把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能力、学生特长等8个基础性发展目标,作为评定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等级的主要内容。评价结果包括等级和综合评语两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一个学期为一个评定时段,在初中最后一个学期依据学生每学年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照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4个等级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要坚持内容全面、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注重过程、结果客观的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综合评语由班主任在征求其他任课教师意见并汇总全班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做出描述性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将作为学生毕业及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评为D级的学生不得领取《义务教育证书》,不得被普通高中学校录取;报指标生录取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必须达到B级以上。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各县(市、区)教育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具体工作由初中学校组织实施。学校对初中毕业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于每年5月初完成。各初中学校要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德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各地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评价办法向社会公示、公布,评价结果根据需要向学生公示。公示时间应在5天以上,公示无异议方可记录。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力求评价结果科学和公正。
(三)建立和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长档案。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初中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档案包括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综合评语以及初中阶段发展的突出表现(或标志性成果)等内容。要严格限定学生发展标志性成果的种类,可能加重学生负担和大量占用学生校外活动时间的项目(如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结果等),不作为标志性成果和认定特长生的依据,不与升学挂钩。
(四)实施初中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价制度。初中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更新教育理念、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制止学生辍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既能横向分析学校现实的工作情况,又能纵向分析工作进展。要加大重点指标的评估权重,促进学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规范办学行为。初中学校素质教育水平评估成绩,作为分配普通高中指标生计划的重要依据。
二、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
(一)以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录取新生。实行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后,取消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普通高中以学业考试成绩为主,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作为高中录取新生的限定条件。
(二)将普通高中半数以上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从2010年起,将普通高别是优质高中或省级规范化高中招生指标的60%(不含指标生)以上分配到高中服务区内各初中学校;各初中学校指标生的分配数额,根据该学校初中毕业生人数和素质教育工作评价得分各占50%权重确定。
为充分发挥招生指标分配对初中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提倡对指标生录取不设限制性条件。对录取指标生设限的,应以不同批次最低录取标准条件为设限标准。初中学校要根据学生报名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照多于招生指标的一定比例向普通高中推荐。招收指标生的高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对初中选送指标生的质量做出评价,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将评价结果作为初中素质教育工作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据此增加或削减初中学校的分配指标。
对在素质教育工作评价过程中或日常工作中发现有严重违背教育规律、违反办学行为规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和引起严重后果的学校,要调减其指标生分配名额,直至完全取消其按照素质教育评价情况分配指标的资格,同时给予学校负责人以必要处分。
(三)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招生录取。除采用指标生审核录取外,也可采取以下形式进行招生录取。一是统一招生录取。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在规定时间内,由高中学校根据初中毕业生报名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集中录取。二是推荐录取。初中学校可对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推荐,至少两名教师写出推荐信,由高中学校通过调查、面试、综合能力测试等方式考核后,予以录取。三是特长录取。特长生录取的主要依据是综合素质评价加特长考核。对有特殊才能或潜能但无实证性材料的学生,高中学校应提供考生展示特殊才能的条件,并建立相应的组织对考生的特殊才能进行评定。四是划片招生录取。鼓励高中教育资源和普职比例相对均衡、高中段教育普及率高的地方,在认真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采取区域内划片招生办法,合理划分各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招生服务片区,促进生源平衡,搭建竞争平台,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五是注册录取。部分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可采取注册招生的方式,由初中毕业学生持成长档案,在规定时间内到校报名,由学校根据学生成长档案决定是否录取。
(四)扩大优质高中招生自。对办学水平高、有特色、在当地能起示范作用的优质高中,教育行政部门应扩大其招生自,在学校招生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由学校自主招生。取得招生自的学校,要制定自主招生工作方案,报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优质高中自主招生的比例,应不低于招生计划的5%、不高于招生计划的30%。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改革和完善评价与考试制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做好本地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工作。要建立完善公示、诚信、监督监控、复查复议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维护公平竞争。
(二)严肃招生纪律。对在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等级评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过程中违反规定的,一经查实,严肃处理。涉及学校的,在评先评优、年终考核、考点设置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是“规范化学校”的取消其称号,是初中学校的减少或取消其指标生分配数额,并追究学校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的责任;涉及教师的,取消其当年度评先评优资格和参与学生评价工作资格,不得作为推荐生的推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