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3 17:06: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职教育理论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

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黄刚娅(1958-),女,四川乐山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认证与培养研究”(编号:TER2010-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85-03

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明确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要素、构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认证评价体系,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已成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焦点,同时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

(一)以就业为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对此,高等职业教育应遵循基于职业属性的教育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融职业的社会需求与教育的个性需求于一体,优化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为学生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所谓高端是指具备胜任产业链高端职业岗位的能力和素养;具备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素质与能力,掌握产业升级的新技术、新工艺;具备职业迁移及岗位提升能力,创业创新素质与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这决定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等应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观,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岗位群职业标准-职业能力-课程”相对接的、实践与理论并重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应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相融合,通过组织实施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四)以情境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对象的形象思维智力类型特征要求高职教学模式应以情境教学为主,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做中学为重点、以掌握经验为目标,融“教、学、做”为一体,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等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构成要素

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对照2008年国家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相关条目要求及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见表1)。

(一)基本素养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应体现职业教育特征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教育教学中要有鲜明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有规范的职业行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能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组织教学。

(二)职业教学能力

1.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按照评审指标2-2及3-1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一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

2.教学资源利用能力。按照评审指标2-3、5-1、5-2及6-1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教学资源利用能力,如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为课程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合理使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

(三)专业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操作与应用能力等。按照评审指标4-2要求,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应具有双师素质,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开展项目导向的教学,与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开展课程开发与建设;还应取得与其执教专业相同的或相关的中级以上如工程师等非教师系列的资格证书,具有企业经历,能胜任专业实践教学,有技能操作示范教学和完成产品或项目的能力。6-2评审指标提出学生要有实际动手能力,实训、实习产品能够体现应用价值;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高,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高。

(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教育对象、教学情境,不断地研究和调整教学观和教学行为,创造性地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1.课程开发能力。高职教育区别与普通教育的一大显著特征是更加突出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要求。课程开发与整合不仅是改革传统的学科知识课程体系的需要,更是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技术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按照1-1和1-2评审指标,专业课程体系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教师应具有开展行业职业能力需求调查与分析的能力,能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2.课程标准制订能力。课程标准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指依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为重点,按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标准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制订课程教学标准,并以此作为确定课程目标,选取与整合教学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和规范课程教学过程的依据。高职教师应具有制订课程标准,并将课程整体设计的理念融入到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能力。

3.课程整体设计能力。2008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应包含以说课为主的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因此,“说课程整体设计”也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形式之一。

(五)面向社会能力

评审指标1-2、2-3和4-1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一定的面向社会的能力。教师要有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和与企业合作、服务社会的能力;能与企业合作,参与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和应用性课题研究等。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标准现状分析

(一)缺乏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2305所,其中高职高专1215所,高职教育占了半壁江山,但目前我国尚没有相对成熟的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标准。现行的教师资格证书体系也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同,没有充分体现高职教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职业准入体系不健全,标准空泛模糊,“双师型”概念模糊,对其内涵理解不一,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界定;对教师能力的评判,主要是对“职前”相关能力的入门检验,对职业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强调不够。这使得不少教师关注点仅停留在课堂,对高职教育、社会经济和学校的发展几乎不关心。

(二)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制度不健全。当前教育主管部门未颁布相关的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评价制度,与教师息息相关的职称评审仍然偏重学术成果,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不少的高职院校仅将理论教学的课堂听课作为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手段,而忽视了占人才培养方案中40%以上的实践教学评价。对理应在评价指标设定中占权重较高的评价点,如理实一体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现场技术操作演示能力、技能指导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则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

四、构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原则

(一)注重专业实践能力考核

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应成为考核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内容,重点考核教师专业技能操作和指导学生操作的能力,并将此要求贯穿于教师从入职初期,到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趋于成熟的发展全过程,引导教师积极下企业锻炼,参加行业企业和校内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技能竞赛,促进教师在较强的理论知识指导下,掌握专业技术,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做到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提高实践教育教学能力。

(二)加强教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考核

高职院校应引导教师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区域经济发展等实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将服务社会视为高职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提供咨询和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服务;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解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术难题;参与技术改造、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制、技术创新和研发等,并将教学改革成果与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生产实际和教学工作中。

(三)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相统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要既符合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需要,又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引导教师把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内涵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

(四)时代性与客观性相结合

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新技术的产生,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的学校囿于各自的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和办学特色,以及教师的构成等因素,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指标的设定、评价的实施过程、结果的引用等方面,都应体现时代性与客观性的有机结合,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本质和发展的需要,又要符合教学规律和特殊性的客观要求。

五、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测评结果引用

(一)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以教育部文件要求和对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界定为依据构建评价体系,并以此作为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认证标准。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见表2)。

(二)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引用

1.科学引用,促进发展。将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结果运用到年度考核、评优、职称评定、晋级晋升、薪酬等方面,做到评价有理,考核有据,以促进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

2.分级考核,动态管理。针对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动态性,对处于不同发展期的教师进行分级要求。聘期的考核,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让更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带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全面发展。

3.激励导向,体现特色。测评结果的引用应体现对教师发展的激励性。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在教师进修培养、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向“懂理论、会技能”的教师倾斜,特别是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六、结语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认证是一个现实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教师职业认证体系的构建应在加强研究前提下,依托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行业协会,制定各专业教育教学能力考核标准,在部分院校和区域、行业进行试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以达到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稳步提升,最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第2篇

关键词:高职专业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 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40-01

加强高职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从思想层面对学生开展渗透性教育,对于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教育过程中,若一味依靠课堂教育,难以达到教育目标,必须在专业教育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方可将有限的资源充分融入无限的教育模式中。

1 高职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必要性

1.1顺应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在于培养职业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以就业需求为导向,逐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促使他们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担当着育人的重要使命,必须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逐步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及方式,必须同高职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在专业实践过程中融合职业道德、发展及社会交往等思政理论课教育,方可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全面提高其适应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等能力。

1.2增强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

思政教育理论课教材为统一指定的,同高职院校教育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紧密的联系,和学生所关注热点及切身利益的联系较少,同学生思想实际不贴合,因而在高职学生中不太受欢迎,再加上不少思政理论课教师不了解自身所授课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对自身授课对象未来职业类型也不甚清楚,这势必会造成学生思想和理论课教学相脱节,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产生不良的抵触情绪[1]。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同专业教育巧妙融合,将会有效提高教师备课的针对性,教学过程也更加形象、深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有效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枯燥性,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体、更生动,确保了教学效果。

2 高职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融合途径

2.1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使命,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应将人才培养作为赖以生存的基础,缺乏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就将同教育范畴发生偏离。因此,必须加快理清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科研等的关系,明确人才培养在高职院校各项工作中的核心地位[2]。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形成人才竞争优势,尽快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高职院校在这一转变的推进中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这一使命,处理好科研与教学间的关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使命,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从奖惩激励、制度设计、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出发,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服务。

2.2加快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应明确教学的中心地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激发其实现教学价值及目标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由于不同教师对教学、科研的偏好及擅长程度也不尽相同,不少教师认为应被要求搞好教学或科研工作,而非二者都做。研究显示,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并非就一定可以提高其教学水平[3]。当前,教师利用科研工作代替教学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激励效果不佳。针对高校职能体系情况,应对教师教学、科研、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考核,将教、研评价相统一,实现教研一体化,评价体系不仅要体现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又应体现专业教师在思政教育理论课中所发挥的作用,确保教师能够为推动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3提高专业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

新形势下,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化阶段,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学生也出现了很多新变化,为了搞好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完善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及能力。高职院校应加强教育,使教师意识到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由于专业教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性质不同,因此,在开展思政理论课教育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应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职院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培训,让其充分了解思政教育的意义,以便专业教育中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确保教学效果。

2.4充分发挥辅导员专业教育优势

辅导员不仅是思政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践者,而且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能够服务社会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应鼓励辅导员参与到高职专业知识教育中来,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高职院校应尽快完善教、学融合机制,营造良好的条件使辅导员能够参与到专业教学活动中,要求其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使其掌握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在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实现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专业教育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时,应当注重方法和手段的结合。根据学生认知需求的不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特殊性,发挥教育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达到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彩芳.高职思想理论课融入专业教育的对策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0):113-115.

第3篇

Abstract: "Double-typed Teacher" is a specific term in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sector. To accurately define the concept of "Double-typed Teacher" is the basis to define the "Double-typed Teacher". In recent years, it has a small academic argument in the its definition, and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also actively exploring and studying the specific delineation. The definition of related concepts of "Double-typed Teacher" is still rather vague. This paper refers to several common defi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s in China and on this basis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rough clearly defining the "Double-typed Teacher", which has become the core issu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is stag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typed Teachers" is critica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关键词: 双师型;概念界定;认证标准

Key words: double-typed teacher;concept definition;certification standards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311-03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目前,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中,双师型教育是当前注重提升教学质量和结构优化的产物,在这个调整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高职教育的发展重点。早在2000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就指出了“双师型”是高职教育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不仅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同样也关系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发展进程。

本论题主要讨论的是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的研究,这对于当前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了解决当前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诸多如“概念混淆、政策匣乏、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培养培训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一些指导意见。本课题通过研究,基于该研究的理论基础明确“双师型”教师的相关概念,推荐教师的专业化、终身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未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将向“新颖、实用、普遍性”方向发展,构成独特的教师培训模式。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现状和成因,为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理论基础。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通过多种调查手段如实践意义、访谈和实地调查到不同的职业院校采取“实际样本”,针对“双师型”教师及其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客观地分析其发展轨迹和发展现状,注重转向以提升质量和结构优化,改变暂时的规模扩张和数量扩张。所以发展“双师型”教师是我国高职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 国内关于“双师型”教师的理论研究早在1995年就开始了,我国推行了《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首次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通知》旨在指出:“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实践能力是“双师型”教师培训的重点,而当时已经具有超过30%的“双师型”教师。在1995年到2000年的五年间,国家教委针对高等职业院校不仅提出了扩大规模的要求,在“双师型”教师培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深化教师培训改革,培训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和目标。并丰富了“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内涵和更加详实的表达。2004教委规定了专业课的双师素质必须达到50%才算合格,达到70%为优秀,对教师结构比例的明确对现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20世纪后,国外学者也加入到对“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研究,其中安娜丽(Vahasantanen、Katja、Etelapelto、Anneli)在2009年写的《高职教师教育的重大改革:教师个人的专业认同方式》(Vocational Teachers in the Faceof a Major Educational Reform:Individual Ways of Negotiating Professional Identities)针对当前国际范围内高职教师培训建设进行了研究,集中在“职前、入职期、职后”几个时期的培训状况,并提出了一定的标准和实施细则,并对未来几年的发展前景、教育方法、培训模式进行了展望。因为国外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所以作者参照的文献资料教师,并希望更多的学者加入到其中,为推动高职“双师型”教师教育培训上一个新的台阶。

菲利普等人(Grollmann、Philipp)在《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师教育机构的作用和意义》(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Teachers:Teacher Education,InstitutionalRoles and Professional Reality)一文中,把教师培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对发展现状进行了详实的描述。

1.3 国内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发展现状

1.3.1 “双师型”高职教师培养体系建立至今不过20年,所以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双师型”教师发展还过于单一、水平不高,资格证制度的建设缓慢,为建设完善、统一的资格认证体系。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我国高职“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数量不多,占不到专业教师的60%,与国家80%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据统计,大学毕业直接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占86.5%,而从企业调入的所占比例为7.4%,所以目前高职教师教育在“知识传授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等方面还很薄弱。很少具有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和渊博理论知识的教师,经调查甘肃省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还是应届本科生,因为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师资力量没有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高职院校从工矿企业引进人才的渠道并不十分畅通,知识与实践经验难以得到统一也是因为当前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如何吸引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加入到师资队伍中来对于提高师资力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1.3.2 “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我国高职教育最近几年监管发展迅速、规模进一步扩大,但是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据数据统计,2011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拥有专任教师35.8万人,生师比为19.5:1。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9.2万人,仅占32.5%,在这其中民办高职院校比例更低,全国 219所民办院校共有“双师型”教师10340人,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7.5%,“双师型”教师的指标远未达到要求,获得职业技术资格证的教师比率也不高,参加过社会科研工作和下厂实践的老师比例也不高。总地来说,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企业对“高职”双师型教师认知度不高,导致产教结合不紧密。(本数据来源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究综述》2012年)。

2 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相关概念界定

2.1 国内主管部门的认定标准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对“双师型”教师概念进行了认定。从对双师型教师认定从调查中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在认定本校“双师型”教师时,主要是以证书为准,无论是职称、职业资格证还是双师资格证都有效。但是审核的条件是资格证书发放部门必须是教委制定的,但是纷繁的发放部门得不到有效统一,一般为国家部委,劳动部门还是行业部门,而证书考核目前参差不齐。

2.2 学术界常见的概念认定方法

2.2.1 双证学说 “双证学说”是目前学术见最常见的认定方法之一,学者认为持有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属于“双师型”教师,这种认定方法主要是从形式上认定,强调教师培训中实践的部分。另一部分学者不同意“双证学说”,认为目前的“双证”准入制度还不完善、不健全,所以资格证书是否能代表实际能力还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当前的证书覆盖范围并不大,所以有可能一些老师无法取得相应的证书。不得不说双证学说目前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相对的还是得到了学术界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和采纳。

2.2.2 双能学说 “双能学说”主要是注重的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既具有教学的技能和相关职业的基本素质,强调“双能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层次和务实自身的专业基础。这是在目前“双师型”教师发展形势脱颖而出的一种认证手段。强化“双能说有利于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加强办学场地、实验实训设备、硬件设施的建设;加强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实现”解放思想,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学校活力”的目标。来改变目前因为自身条件小足,基础薄弱而影响师资力量发展的弱势。

2.2.3 双职称学说 即要求“双师型”教师既具有讲师的职称,又具有工程师职称或其他相关专业的职称。“双职称说”第一种界定观点有相似之处,同样强调教师同时具有多种专业素质,这种两栖功能只要是针对建筑土木类工程师和经济师等职业,向行业间相距较小的职业有效,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与上述两个认证标准姿势切入点不同,各自之间具有相关联性。

2.2.4 素质学说 有的学者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素质说,是上述几种批判标准的集合,强调的是“一全、二师、三能、四证”。“一全”就是具备全面的职业素养,教师既能给满足日常的理论教学也能够从事职业实践教学。,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经师”,又是引导学生成长与成才的人师。“三能”和四证”是指毕业证、技术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等。总体来说,“素质说”较为笼统,但是难度却最大,不过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目标。

综上所述,目前业界对“双师型”的界定方法多样,难于统一。笔者总结“素质学说”最为全面,几乎涵盖了双证、双职称和双能学说。因为界定全面加大了难度所以适用并未占有主导优势,但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高职高专教育下的“双师型”的界定会不断趋向于“素质学说”。

3 结束语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因为我国社会的特殊环境,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也导致了在短时间内教师培训和引进一度落后。随着职业教育地位的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带给社会的促进作用也进一步增大。那么如何提高“双师型”教师建设的成果呢?首先需要加大师资投入,推动教师专业实践的成长,包括选票教师参加培训以及全国高职院校的研讨会。其次,促进校企合作,选派教师下点学习培训,取得相关的教育资格证书。本文从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重点讨论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的研究,并且以“双师型”为突破口来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如何对“双师型”教师进行明确地地位成了高职院校进行师资力量建设的关键所在。总地来说,目前业界对于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由于研究者的看法和表述小一,给认定与评价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西方教育界提出了从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转变的理念,与我们所公认的“双师型”教师不尽相同,在国内它象征的是一种资格的认定,它体现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本文对高职院校“双师型”的界定,认识到了现阶段常见的几种“双师型”界定方法,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交织质量发展现状分析,遵循“素质学说”对“双师型”进行界定才是大势所趋,这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明星.职业教育学通论协[M].天津:天津人民山版,2002.6.

[2]李利.对双师型教师几种认识的思考[J].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3:30-33.

[3]周山雪.关于“双师型”教帅的若干[J].职业技术教育,1998,17:18-21.

[4]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30-31.

第4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社会实践法 教学模式改革

一、高职专科教育培养目标

高职专科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高等技术应运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课程更多地承担着传递职业活动经验的任务。高职培养的学生要能适应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高职专科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高等技术应运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课程更多地承担着传递职业活动经验的任务。就新兴的高职高专保险实务专业,如何去提高该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就业率,首先应确定与高职教育相配比的专业培养目标,然后改革课程设置规划,在课程教学模式中更应突出学生在保险公司的培训、实训、实习。

二、高职保险理论与实务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飞速发展, 企业和保险公司对于保险人员的能力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一方面,保险公司急需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保险人员;另一方面, 高校保险专业的毕业生的能力相对较弱。保险人才供求矛盾的根源在于高校保险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不注重实践教学等诸多问题。

(一) 教学模式单一、教材选用不当。

在保险经营管理学的教学中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而且高职院校所用教材多是根据本科教材进行改编而成,重理论,轻实践。课堂上学生有效参与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而近来所提倡的教学创新也仅是在教学工具上有所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一些高科技电子设备,老师的教案也由PPT所代替。不可否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给教学带来了一定便捷,但个人感觉仍然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型教学教师匮乏。

在我国保险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保险教育师资的需求也急速膨胀,然而供求间的差距客观上导致了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适应。保险理论与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实践教学的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保险理论知识之外, 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保险经营管理实践经验, 才能保证实践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当前我国保险专业教育教师队伍中,有大量没有从业经历的知识传授型教师,甚至有很多有其他专业教师为了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现学现讲。这就容易导致对具体的实践业务环境只具有感性认识,对具体的业务流程和操作细节不是很了解。因此保险理论与实务教学严重缺乏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结合的实践型教师。后果就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有效性不足,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薄弱。

高职保险教育的培养目标设置上存在着很大问题,在强调专科教育的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同时,却没有依据此原则在专业培养方向上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具体体现在校内实践项目设计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或教学软件与实际脱节,操作性不强;校外实践基地很多流于形式,很多单位不愿意接受实习的学生,即使提供了实习机会,也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简单地了解保险机构设置和保险业务等参观实习的层面,很难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高职保险实务理论与实务教学若不能解决好学生专业知识积累和专业素质培养的问题,无法向业界输送合格人才,则会加剧供需间的矛盾,也无法完善保险学历教育。因此,要在转变和更新教学观念的基础上,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课程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构建,面向社会对保险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保险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三、教学模式探讨

(一)加强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课,突出培养应用型保险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1.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保险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式。

高职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对学生进行一种建立在传统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实践教育,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应用能力和技术能力, 能够从事独立的职业活动, 毕业生职业定位为保险金融机构的技术岗位或基层管理岗位。因此,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保险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式。

2.加强实践教学为我国保险业培养适用的专业人才。

近年来, 各种类型的教育和培训机构, 培养了大量的保险业人才, 为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保险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是多方面的, 高校本专科学历教育是全面、系统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 对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决定性意义。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本科保险专业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 因此高职专科教育应注重实务操作能力的锻炼,培养出来的人要适应保险机构业务发展的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可操作性与职业性,增加实训课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学生所学理论化为实践,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同时为了适应保险行业的挑战性和现代社会的挑战性,将保险公司对员工的培训和保险专业的实习实训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在毕业时就具备保险公司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二)将“情境虚拟式”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并加强校外实践实习。

运用情境虚拟式教学模式, 将保险承销、核保、理赔等第一线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真实情境为依据,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模拟实际环境,强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首先,应高度重视校外实践环节的教学, 除了抓好日常操作及实习阶段的工作外, 还应在平时多带领学生到保险业务第一线观摩、学习, 以提高其实务操作能力。此外,还有项目形式的课程设计, 由保险公司出题目, 学生通过在实践中结合实际问题来完成。其次为了使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吸收一线专家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把企业专家、经理等引入课堂, 定期聘请他们来讲课, 还参与对学生的考核; 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共同协调合作完成教学工作。这些做法, 都使实践教学得到切实的加强, 保证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保险实训教学内容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保险实训教学内容设计的思路为: 将保险理财的工作过程进行细分, 确定每一工作步骤要达成的任务, 分析每一工作步骤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再以此为参照设计保险学原理相关实训的教学内容, 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 学生完成了每一环节的实训内容, 就达成了这一工作步骤所要求的工作任务, 当学生完成了所有任务, 也就具备了从事保险理财这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对于保险实训内容的设计, 要体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要求, 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 一步一步地体验真实的工作过程, 并达到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保险实训活动要想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有所改革。首先必须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那些满堂灌、束缚学生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 其次, 应采用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例如, 情境法、角色扮演法、分组讨论法、竞赛法等, 甚至可以采取课堂内结合课堂外的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此时应扮演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点评和指导, 真正实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主旨。

四、保证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一)教学条件与资源。保险实训活动的开展, 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的支持。从硬件来说, 实训室最好能模拟保险公司的工作环境, 如果不能实现, 也可在普通的教室内进行, 但需要将桌椅重新进行摆放, 以方便学生的分组和演练。从软件来说, 主要是对实训教师的要求较高, 最好是有过保险业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控制和协调能力。

(二)考核环节。保险实训课的考核, 可以根据每一工作步骤的能力要求设置考核标准, 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总之要使该课程的考核既能体现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效果, 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实训互动中的参与度、积极性和独创性。

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与延伸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完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心理学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来阐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晶.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 2009/06

第6篇

(一)高职院校的教育要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职业教育应该要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让高职院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培养一线高端技术型人才的任务能有效实现。在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教师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教师首先应该要承担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角色。

(二)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

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教师主要是收集、管理、加工以及应用经济类信息。而实现环境则主要是以计算机硬件为基础,依靠网络来实现的。所以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主要需求特征就是能够合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提升信息素养时也能够把经济类的信息进行收集、管理、加工、评价以及创新,同时还需要在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训中融入各种理论。而且教师还要利用各种信息来对教学进行不断的改进,对教学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创新,最终来实现现代化的教育。所以投资与理财专业对金融专业的技能比较强调,教师就需要在熟悉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同时,还要进行不断的创新,让教学和工作之间的差距能够更小。

(三)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要求。

金融行业是一个创新型的行业,它的发展需要政策、服务、产品、技术的创新,同时也需要人才引入、人才培养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所以投资与理财专业作为一个需要对金融知识进行全面整合的应用型专业,在实际的专业教学中,教师需要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

二、高职教师角色转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教师的师资力量来源比较单一。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在选择专业教师时都是从各个高校去挑选比较优秀的毕业生。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教师基本都是投资学或者是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在理论知识方面比较熟练,但是在技能方面就比较的欠缺。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较缺乏,使得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二)投入机制不完善。

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教师角色转换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而且在实际的角色转换中涉及到的部门也比较多,只有当每个部门都有效的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之后,高职教师的角色转换才能有效实现,所以就需要对当前的投入机制进行不断完善,才能保证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真正实现。

(三)对教师角色转换的思想认识还不统一。

高职教师的角色转换需要涉及很多部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部门都愿意参与到教师角色转换中;另外如果没有师的思想,他们不能真正认识到教师角色转换的重要性,和明白相应的转换步骤,那么教师角色转换的效率也会很低,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有效策略

(一)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要不断拓展。

对高职院校的投资与理财专业来说,应该要从证券、银行以及保险等金融机构中不断的引进水平较高的师资力量,但是也不能盲目的引进,高职院校应该要根据本校师资力量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另外还需要加强现有师资力量的培训、交流和学习工作,让现有教师能够发挥出更多的潜能。虽然从金融机构引进的高水平人才能够具有某些岗位的技能,但是他们对教学还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所以让现有教师的力量得到充分发挥,根据教师转换的目的,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措施,对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最终实现会具有更好的效果。

(二)教师角色转换的顶层设计要认真做好。

高职教师的角色转换就是改变传统教师的工作和定位等,让高职教师能够更好的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让高职教师的职业性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但是在实际的角色转换中高职教师可能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抵触情绪,因为高职教师需要对高职教育理念进行重新的认识,对专业相关课程进行重新的学习,而且还需要对相关的计算机教学软件和硬件操作进行学习,对有些教师来说这个工作量可能比较大。所以高职院校应该要认真做好教师角色转换机制的顶层设计,让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改革压力最大程度的减小,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让骨干教师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通过目标的明确,有效的宣传、激励和评价,让高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三)要引入行业参与到教师角色转换中,有效实现开发办学。

高职院校的教育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一线的高端技术型人才,所以高职教师的角色转换也需要行业部门参与其中。当行业部门参与之后就能够很好的为高职教师补充行业部门所提供的重要力量,同时还能够将学校、企业、教师以及行业骨干等力量的问题和实际情况收集起来,让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目标更加明确,这样在制定奖惩机制和评价机制时就可以根据具体的目标来进行,最终才能够让高职教师角色转换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

四、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 高职政治教育 教学改革 时效性

时代的发展变化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带来了新的压力。政治课的功能就是通过世界观、人生观的引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塑造人、改造人的人文性质意义;在教学形式上,只重视学术理论的完善性,而与社会实践严重脱离;在教学方法上,只重灌输,而轻视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目的上,只重视文化知识传承即应试教育,而忽视知识创新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还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必须要进行政治课的教学改革。

一、优化教学内容,理论学习要精要管用。

根据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特殊性的需要,高职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完全不必要过分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以及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而应该强调政治基础理论知识够用和管用为度。“精”就是以全国统编教材为依据,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并根据高职学生需要不断加以调整。“管用”就是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市场需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每门课程都应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精选精讲一些学生急需的、对其思想和行为有触动、有影响、有指导作用的重点章节、重点知识和重点问题;而且内容讲解要从相对到具体,从理论到实际,让学生把艰涩难懂的理论变成通俗易懂的内容,彻底改变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的形象,让学生从“反感上课”,变成“渴望上课”;它也将不再会被学生视为“无用”,而是受益无穷。实践证明,只要能够通过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将这些“大道理”传授,真正解决一些困扰学生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最终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政治理论课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体现出“精而管用”的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

(一)构建“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

1.案例分析法.该方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案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讨论,然后由教师分析案例,解剖案例,最后引出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观点。从而深化其对相关原理的认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讨论法

该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关心的问题,在上课过程中提出问题,由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讨论发言,鼓励学生争论和辩论。当发言、争论或辩论比较充分时,由教师进行总结陈述。这种方法使学生由教育客体转变为学习主体,经过大量的信息传输,寻求思想的交叉点,引起共鸣,产生共识。既解除了学生的思想困惑,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关心社会,关注时政的良好习惯。

3.主题演讲法

结合课本内容选择适当的主题,举办相关的演讲比赛,从而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激情的演讲中情绪得到升华。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是政治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例如,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录像、电影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制作课件,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缩短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距离,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课件的制作一定要做得精美,切忌呆板地展现文字纲目,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效果。从而实现从单向性的展示到互动性的交流。对涉及时事性很强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还可以进行研讨式教学,既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又可以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之内,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加强社会实践的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学生作报告;参加有教育意义的公益性劳动和志愿服务;配合各种纪念日,开展有纪念意义的校内活动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把心得、体会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加强对社会的认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应多渠道、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实践证明:过分重视考试成绩,有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传统的考试制度忽视了对学生内在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考核,不能反映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实水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远离了教育目标的预期。政治理论课的成绩评定,也要改变过去以学生纸上答卷为主的单一形式。关于考试内容,从注重基础知识到注重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关于考试形式,应该变单纯的闭卷考试为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比如,可以通过经常性的课堂讨论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独立分析、讲评等方式,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意识、语言组织、价值目标等进行综合评定;做到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有机结合,并把平时考勤、课堂讨论、专题演讲、辩论赛、实践报告、和心得体会的综合表现作为平时考核的依据。这样考评的目的和意义就不再是为了分数,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锻炼,促使他们反省,通过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来带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改革考试方法,让学生多角度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把自己独特获得的信息转换成解决现实生活的能力,把知识和能力的依存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提升,而并不是单纯的背法律条文、道德要求。

三、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为教师,要不愧于当世楷模的光辉形象,那就得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孔子说过为政与施教一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其身,如正人何?”大教育家陶行知也强调正人先正己。也就是说,教育者首先接受教育。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作为思想理论的宣传者,必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引导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忠于党的思想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业务。思想政治教师担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重任。老师要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教师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敬业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自然得到学生的敬重,从而引起品格心理的共鸣。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而要成为学生最信得过的人,就得有爱心,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理解体谅学生,把他们当做朋友,用爱心影响他们的心智发展。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二)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养和业务能力。

思想政治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首先要提升自己的素质。所以教师应坚定对的信仰,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三)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

理论课是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作为政治理论课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不仅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性质和特点,也是学生的需求决定的。通过做科研,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能促进课堂教学,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通过教学总结和教学反思,对教学作出创新,摒弃陈旧的观念、思路和做法,把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也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

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应该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点。由于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和职业对人才的高层次需求,从外在方面讲,需要学生有过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适应行业技术更新和发展的潜力;从内在方面讲,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敬业精神、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首先应该塑造的是人,否则这种教育就是不成功的。因为高职教育的技能化,很容易忽略人的内在需求。弥补这种褊狭与局限,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两课”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因人施教,有的放矢,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王颖.高职政治理论课时效性初探.辽宁高职学报,2007(11).

[2]王鹏孙.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庄源,蒋开曙.试论激活高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积极性.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管理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经把培养掌握现代技能技术人才的任务寄托给了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教育特色。实践教学必须依据社会自然历史的客观需要和时代的教育要求,按实践教学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机制和模式,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特点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突出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实践要素要合理搭配、统筹兼顾,才能实现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首先,在高职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相对于理论教学体系独立存在,但又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理论教学应当围绕实践教学展开,实践教学体系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在总的学时数不变的前提下,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应是l:1。

其次,面向生产实际确定实践教学的实用性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特征,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归宿和目的,说到底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这就要求毕业实习做到课题题目有针对性,比如可以与企业搞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

再次,注重培养学生技能心理,实践教学活动要具有先进性和学生潜力的前瞻性。实践教学要采用最新的技术供学生操作演练,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适度超前为未来服务。

最后,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单列课程,也可以结合理论课程作单元实训、综合实训或课程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可以到生产一线去做,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

二、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间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是一项技术性和规范性要求较强的教学活动,也是一项包括培养目标、实施措施、技术方法和考核为一体的完整教学制度,是整个实践教学活动的依据。

(一)、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

学校已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但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1)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系统。在已制定的学校制度中,如考试成绩评定和管理办法、教学计划管理等,未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别对待,不利于实施。(2)现有的实践专门规章制度内容缺乏整体性、较零散。(3)规章制度中原则性的意见多,可操作的标准少,弹性内容多,强制落实的少,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无法与职业能力训练的特点相适应。

(二)、管理方式方面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取的是由各系(部)对下属实训(验)室进行管理的方法,由于人、财、物分别属于不同部门,导致不同系(部)协调比较困难,学校在宏观管理上难度较大,管理效率低、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实践教学的设备仪器、人员、场地、经费不能很好地进行合理调配,未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充分发挥其办学的效益,人为地使原本数量不足的实践教学设施更加匮乏;二是由于各系(部)均追求大而全,争资金、抢场地,人为地造成许多矛盾;三是对实践教学的组织难以做到统一、规范的管理,不能科学合理的安排;四是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难以有效实施

(三)、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已初步建立,抓好学生、教师双重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而公正、客观、全面的评价的得出,需要有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对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项 条件和时间无强制性的规定,使学生的实际专业技能水平与专业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距。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学校尚未完整的建立起一套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以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为标准,以科学的专业实践教学规范为大纲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重视和强化课程实验与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课程实验的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观察、验证、设计、创新实验,掌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如:通过设备设计能力的训练,可以使设备维修、设备护理等能力有本质性的提高。

(二)、突出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定位,是介于本科人才和中等劳动型之间的,生产实践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根本途径。突出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各院校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其中,大部分院校采取了“技能证书 + 毕业证书 = 毕业”的技能实训模式。目前,全国各院校按社会对高职毕业生专业能力的要求,纷纷制定了职业技能训练考核规定,积极实施职业技能训练考核工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理论考试的同时,还要通过专业技能考试。这一教学实施推动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围绕职业能力考核项目进行。专业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对人才的划分、行业对人才定位、岗位对人才需要。同时缩短了毕业生到企业后的实习期,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把挖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的培养人才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可以通过实践教学中开放实验、创新设计实验、学生科技活动、学生科技竞赛、学生参加的各种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来挖掘学生创新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非常感兴趣。近年来,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各种专业技能竞赛。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差异化分析,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取优势互补的组合工作方式和大协作的工作态度。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合格人才。

(三)、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重视课外实践教学

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专业技能服务社会。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展示,学生的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了学生们自觉学习,勇于实践的热情。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训练项目与产业一一对应,模拟企业环境。良好的素质和能力需要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形成,现代企业所强调的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和职业道德,如岗位技能、敬业精神、合作能力、承受能力、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与意识等,必须在生产和服务的职业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磨练才能获得。

毕业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实践素质,它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要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创造性地完成设计和论文撰写的任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学生直接到企业了解生产过程、顶岗实践体验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为就业作好各种准备的重要活动,所以有计划、有目的、有要求地安排好企业实践教学活动是非常必要的。重视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教学体系之外利用假期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的实践环节,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企业调研、专题研究、案例分析和创业活动等。

四、结论与建议

(1)在抓好命题质量的过程中,坚持四个“突出”。即:突出实践性、突出针对性、突出层次性、突出实用性。

(2)全面建立起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鉴定质量管理机制,并建立违纪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对企业鉴定行为的全程监控。

第9篇

教材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知识载体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改革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实施“做中学、学中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必须更新教材建设理念,改变传统教材结构、模式和开发方法,积极探索高职教材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高职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其三大主张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提高。在理解陶行知先生三大主张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计算机课程特点,用发展的观点将“做中学、学中做”理念融入到教材的开发中。

二、高职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的本文由收集整理教育理论依据

高职计算机教材开发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按照人类的认知规律,科学构建教材体系,为“做中学、学中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支撑。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做中学、学中做”模式下教材开发提供了框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的含义”和“学习的方法”两个方面。关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职教育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发挥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高职教材建设中,一是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要有利于情境创新,三是要便于协作与交流。[1]

2.多元智能理论为“做中学、学中做”模式下教材开发提出要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

借助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形式,施之以“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在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中,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实践教材、校本教材以及校企合作教材的开发,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增强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高职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高职教育培养面向基层、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更要熟悉经济发展状况,对社会有正确的认识,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计算机课程教材开发要联系社会发展实际,不仅要考虑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更应注重将社会、生产和管理领域的实际问题融入教材,使学生通过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2.教材建设应注重对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办公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知识已成为当代人类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技能已成为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过程中,应结合专业和实际工作,加强对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根据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教材内容,设计教学项目,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操作技能训练,使课程教学目标与计算机应用实现零距离对接。

3.教材建设应注重内容的选择和重构

在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的取舍问题。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主要解决的是在实际工作中“怎么做”和“怎么做好”的问题,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企业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为主,即过程性知识,而原理和陈述性知识为辅,即理论性知识。计算机课程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新”。印度软件人才培养中的课程选择经验值得学习,要舍弃过时的、陈旧的知识,把最新的、特别是流行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正如一位计算机行业的人力资源主管所提到的,“在计算机行业谁掌握了最新的知识,谁在就业方面就占据了领先的优势”。二是“实用”。要针对就业、学生个体需求和教学实际整合教材内容。三是“可发展性”。要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关注过程性知识,在过程中培养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会”到“会学”。[2]

4.教材建设应注重调研,努力实现主体的多元化

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教材选题、构思、框架建构、写作体例确定,到项目设计、教材编写以及教材投入使用,无一不依赖于教师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水平、学生学习水平、教学条件和生产管理需要。因此,在教材建设中,一是要广泛开展调研,既要对使用对象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充分的认识,又要对岗位职业能力对计算机应用要求有充分的认识;二是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因素,既要发挥教师在教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更要调动企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根据计算机应用的实际需求选择理论教学内容,设计项目,保证做到学以致用。

四、高职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的内容

1.教材建设要面向教学的每个环节,建设立体化教材

“做中学、学中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做中学”,二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中做”。结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点,建立立体化教材除理论教材和实践指导教材外,还应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平台、课程案例平台、学生作品展示平台和考试系统等。

(1)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面向教师和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和丰富的案例,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实训学习。

(2)多媒体教学课件。面向教师,提供直观、形象的课件,服务于课堂教学。

(3)网络课程平台。面向学生,提供课程学习指导,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检测,实现“学中做”的人才培养。

(4)课程案例平台。面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案例,实施“做中学”人才培养目标。

(5)学生作品展示平台。面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6)考试系统平台。面向教师和学生,用于课程考核验收。

2.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材内容

在教材设计中,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计算机知识和软件操作技能划分为具体的任务,将每项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组合,达到知识前后融会贯通的教学目标。

教材设计以章为单位,首先提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教学和学习目的;其次以节为基本单元介绍知识点,设计贯穿全章知识的完整任务,通过任务实现过程的讲解,使学生理解知识点和掌握操作技能;最后辅以小结,强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课后除设计强化知识的理论题外,更多的是设计多个任务,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

3.以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为目标设计工作任务

兴趣是学好计算机的最好老师。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材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任务的设计和安排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都有所收获和提高,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实训教材的设计中,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要点,按章节设计工作任务,通过技能训练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在各个工作任务中提出实训的目的与要求,根据任务的完成过程讲解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最后的设计由学生自主完成同类任务2~3个,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3]

4.工作任务设计涵盖课程知识点,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学校的教育不同于短期培训,工作任务的设计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简单陈述操作步骤,任务不仅要体现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除了介绍常规的实现方法外,还要明确提出对应的知识点,融入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此外,在介绍任务实现过程时,要提出多种实现方法,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习的迁移。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