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3 17:06: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生消防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高中生 校园受伤 法律
网上搜索“学生伤亡”会有数千条结果,搜索“学生伤亡纠纷”也会有千条结果。可以说,校园学生受伤事件被报道的多了,产生纠纷的也多了。在给当事学生造成身体和心理伤害的同时,也给教育机构和教育者产生了影响。“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穿在自己的脚上才知道”,身楦咧猩,如何看待校园学生受伤事件?2016年暑期,对小学、初中同学做了访问,共调查106个学生,分别分布在郑州的19所高中、河南其他地市的5所高中、河南外的3所高中,男女生比例基本相当。
一、高中生校园内受伤的基本情况
(一)完全学生个人行为的受伤:A男同学在下午放学时,急着去图书馆还书,下楼梯时跑的快了,在楼梯上摔倒,造成脚大拇指骨折;B女同学在没有体育课的周末,穿高跟鞋路过学校广场水泥地,不小心摔倒,造成膝盖软组织损伤,休息一周;C男同学课余在宿舍楼前的小运动场自由活动,突发奇想去玩单杠,飞身一跃后落地,大腿受伤,缝合两针。
(二)学生在正常教学实验活动中的受伤:D男同学在体育课上练习跳远,落地时斜倒,肘部擦伤;E男同学在生物实验课上,用小刀切实验用品,小刀滑动,手指被切伤;F女同学在学校组织的励志远足活动中,抵达终点后突然晕倒,平静后恢复;H男同学,在体育课上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准备工作,冲进球场踢球,倒地后脚踝红肿;I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没有听老师讲完操作程序就点燃酒精灯,造成衣服被烧,头发烧掉少许。
(三)学生间相互嬉戏造成的伤害:J男同学,课间和其他同学闹着玩,被其中一个同学一脚踢中小腿,当场出现清淤。K男同学和同宿舍同学在楼道玩耍,一个同学从背后推了他,因完全没有防备,正面倒地,眉毛上方擦伤,缝合两针。
(四)同学间的故意伤害或者老师故意伤害学生:调查中没有此案例,但新闻报道中此类案例有发生。学生间故意伤害一般发生在卫生间、宿舍等老师监管不到的地方,基本为多人对一人的伤害,报道的基本为恶心案件;教师故意伤害学生比较少见,新闻报道的多数为体罚学生过重造成的伤害,包括尺子打手、书本打脸等。
(五)校外人员进入校园伤害学生:调查中没有此案例,新闻报道的也为个案,基本为社会人员恶意闯入校园对学生进行伤害,性质一般较为恶劣。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中有学生反映,有个别家长进入校园指责另外一个学生的现象,为自己的孩子撑腰。
(六)造成的学生受伤:极个案。
二、学生校园受伤事件的处理和法律关系
(一)在类型一中的学生受伤后,有家长认为学校有监护权,就应该承担责任。 以前也有部分观点认为,学生进校后,监护权自然就交接给学校了。现在,法律界公认的,“单位能够成为监护人的,应当是未成年学生父母的单位或未成年学生住所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这其中没有教育机构。学生被家长送到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并非把监护权转让给学校,也不允许把监护权转让给学校。
(二)在类型二中的学生受伤后,应该理清学校和学生之间有基于教育目的的合同关系,学校对高中生承担有教育、管理和保护的义务和责任。如果学校尽到了管理义务,建立了必要的防范措施,落实了一定的防范手段,提供给学生的设备、用具符合国家标准,进行了必要的安全教育,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学生受伤后,或者由于学生自身失误而造成的受伤后,学校可以没有责任或者部分没有责任; 如果学校没有尽到法定义务,比如提供的学习、运动、生活场馆和运动、实验设备不符合标准,导致学生受到伤害,或者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课外活动中,预判失误或者防范失误,有明显监管不到位,导致学生受到伤害,学校是要承担一定责任的。
(三)对类型三中的学生受伤后,学校和家长可能都会认为需要对方担责。 这个法律关系比较复杂,首先是嬉戏学生和受伤学生之间的关系,双方如果都未满18岁,需要其监护人承担相应责任; 其次是学校和受伤学生之间的关系,责任划分基本和类型二一致。
(四)类型四、五、六中的学生受伤,轻微案件适用于类型三和类型二的方法,严重案件一般为刑事案件,由执法机关处理。民事部分应该适用于类型二和类型三的推定原理。
三、对学生校内受伤的基本建议
(一)和为贵。曾经有学生在游戏中被另一个学生无意推倒受伤,在送医住院期间,老师自己垫钱为孩子治病,协调加害学生家长积极探望,给双方家长讲清楚利害关系,顺利达成赔偿协议。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带加害学生给受害学生补课,让两个学生相互理解,效果非常好。建议家长在发生此类事件时,冷静看待自己的孩子和对方的孩子,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理解,和平解决,不要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二)教育为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长,加大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乐光、阳关、向上的良好品质,让学生能正确面对挫折。对安全教育,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重点放在安全措施的落实和安全应急方法上,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
(三)监管为基。对学校的所有设施,必须保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任何活动要做足预案,出现安全问题,第一时间能做出反应;体育课和实验课要有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并保证所有学生在老师的视野之内。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在适合的范围内给予必要知道,不要让老师把不良情绪带给课堂,发泄给学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训练;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58-01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恰当的口语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在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从入学开始,说好每一句话,对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都相当的重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从小就养成仔细听话、注意观察、大胆说话的良好习惯。小学阶段说话训练抓得好,不但能很好地开发学生智力,而且为今后学生的作文写作也打下了基础。因此,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应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重视。
一、制定训练方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刚入学的学生,给他一个简单的题目,要求用完整的话说出来是很难的。一方面,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另一方面,说话要考虑语言的层次、条理及用词,语言的准确程度。为此,我在训练中,化难为易,将一个完整的话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由老师提供线索,学生顺势跟上,将单向命题说话变为双向交流,并在双向交流中进行动态的口语交际训练。如:“自我介绍”一题,看似简单,学生说起来并不容易,多半不流畅,也不完整。我提出要求,让学生说说:①你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②家里有几口人?他们是谁?③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④你对什么比较感兴趣?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有话可说,然后,再让学生将上面的话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一段完整的话,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综合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在口语交际课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要在口语交际课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把握特点,落实训练过程。
1、加强互动,注重参与。口语交际教学的互动方式很多,较为基本的有这样三种:一是生生互动。这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它的运作方法是课堂上学生互相讨论;二是师生互动。走出师生圈,转换角色,建立一个平等交流的交际网;三是群体互动。指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或者全班式的集体讨论,甚至包括走出课堂与人们交流。
2、注重交际。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行为,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多层次(在两人、小组、班级等各个层次上)、多渠道(主要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条渠道)、多形式地营造交际环境,开展交际活动。
3、进行口语交际专题训练。通过教材中的专题训练,使学生比较系统、快捷地掌握口语交际的有关知识,提高相关技能。随着学生身心发展,他们的交际面会更广泛,要求的相应交际技能和素质也更高。比如低年级的口语交际内容一般是:自我介绍、借文具、带路问路等;中年级的训练内容一般是:介绍一本书、劝阻、接电话等;高年级的训练内容一般是:讲故事、说实验、演讲、辩论等。
三、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立足课文,奠定交际基础。语文修订版大纲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
1、充分利用课文,有机渗透。小学语文课提供了许多口语交际训练的素材和形式,各年级教材中都有许多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插图,能激发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教学时可请学生先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插图,再描述画面进行说话联系。然后对照课文,看课文是如何描写的。也可凭借课文内容,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说说插图上课文中所没有写到的内容。学了课文后,还可通过插图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具体复述课文。
2、精心设计,挖掘教材。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把握教材特点,凭借课文重点内容,空白处有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两端凿进法”、“中部凿井法”和设计“人字形”线路重点段时,教师改变了传统的讲析式教学方法,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创设“詹天佑”向“工程人员”解说工程设计方案的情境,让学生扮演有关角色进行了口语交际的训练,使教材中的文字变为学生生动的语言。
3、活用教材,续编故事。语文教材既是读写训练的材料,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材料。有些课文结尾意义深远,耐人寻味,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像。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强口语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和合作做题,让学生在宽松的小天地里畅所欲言,发表见解,或让学生当小老师,对学生汇报的学习内容进行评价。
四、在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口语交际训练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必须依赖于社会实践,而形成口语交际能力后,最终又要走向社会。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进行。
1、课堂上,如在教《应该帮助他们》课时,可先布置学生留心平常的生活见闻、影视故事或新闻报道。交际课上,先引导学生议一议所熟知的人们是怎样帮助残疾人的,再联系两幅图的内容说说如果自己在路上遇到一位需要帮助的残疾人,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然后让学生有的扮“小女孩”或“小男孩”,有的扮“盲人姐姐”或“轮椅叔叔”,相助和被助双方畅所欲言,对答如流,在同桌互述,小组演练的基础上,进行“助残”实践活动,通过师生或小学生上台表演“帮助残疾人”,使小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动态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
1反复朗读,形成语感
新课程理念对阅读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充分朗读为基础,在“读”中整体把握,形成语感,体会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进而受到情感和思想的熏陶。因此,无论从语言文字的基本特征和教学的根本宗旨看,还是从阅读认知心理进行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体现在一个“读”字上。“读”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只有读到位了,学生的语感才可能到位,语言综合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文编入许多语句优美、意蕴深刻的优秀篇目,为了让学生领悟这些篇章的独特魅力,提高审美能力,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默读、轻声读、高声朗读、分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器官协调动作,从而使文本以鲜明的形象映射于脑海中,成为有生命的主体,逐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2自读自悟,体验语感
教师凭借学生已有的语感水平,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的课文内容,自悟自得。儿童对于课文中的信息,在记忆储存中找到与它相似的信息组块以后,进行匹配与识别,从而理解了这部分内容,这种匹配与识别就是凭借语感进行的。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把握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例如:《群鸟学艺》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趣味性强,读后能给人启发和教育。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去自悟语感,把重点放在朗读上,学生读不到位时,教师进行适当示范。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揣摩各种鸟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不同的鸟对待学习搭窝的不同态度。凤凰自始至终都在认真地教,它的话要读得亲切认真;猫头鹰最不虚心,要读出骄傲的语气;老鹰、乌鸦、麻雀都自以为是,听到一点就走了,要读出得意的语气。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猫头鹰骄傲,老鹰和乌鸦没耐心,麻雀不虚心;小燕子学习认真且有耐心、很虚心,所以搭的窝既漂亮又结实、暖和。
3通过导悟,感悟语感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学生感到较新奇、陌生的内容,可利用形象刺激。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左右脑协同运用,处理并储存信息,利用直觉形象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借助语感进行情景表达,凭借语感进行修正。在内化的同时,迁移运用语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由于西沙群岛在祖国的南海上,我们几乎无一人到过那里,因此,学生对于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难以理解。我在教学时,主要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再现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形象,先让学生听配乐录音,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结合画面去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画面。在教学“海底”这部分时,先让学生通过看画面读课文,知道这部分描写了珊瑚、海参、大龙虾、鱼等海产。在熟读课文阶段,让学生抓住描写海产特点的语句进行精读感悟。
4进行比较,巩固语感
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代替”、“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有一句:“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教学时,可用换词法理解,让学生比较“抽出”换为“长出”哪个词用得更好,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用“抽出”更准确,因为“抽出”把枝条快速长出来的情况写了出来,非常形象、生动。课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很多,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自读、比较、感悟,使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仔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的语感就很自然地产生了。
5引入情境,深化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培养语感要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有些课文,可以凭借范读或录音,把学生带进情境之中。在情境中唤起学生情感与作者的共鸣。如课文《飞机遇险的时候》写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情况十分严重。机长要大家做好跳伞的准备。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并叫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我先有感情地范读,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如同自己也在飞机上体会人们当时紧张的心理,后经过学生的自读体味,有个学生激动地说:“太惊险了,我甚至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当读到飞机冲出了寒流的包围,机舱里一片欢腾时,学生才松了口气,领悟出同志在生死攸关之际,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可贵精神。也悟出了作者用“飞机遇险的时候”命题的好处。这样,置身语感之中去体验,敏锐的语感也就产生了。总之,“语感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依靠长期反复的阅读积累,经过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现象,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培养的途径与策略,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帮助学生形成、体验、感悟、巩固、深化他们的语感,帮助他们更好的进入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与感情,使他们的阅读能力达到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古力米拉•哈德尔;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的策略;《新课程(小学)》2013年12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讲解方法
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选择研究
展览馆展示的内容丰富多样,为了在众多优秀的文化当中找寻到适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需要我们把相关内容上升为方法论,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是讲解内容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中小学的讲解中,应该侧重于对实现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按照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需要讲解员在众多的讲解内容中,寻找出适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突出贵阳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采取的举措,促进中小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其次,讲解内容充分结合中小学生的教材实际和接受能力。对于中小学生的讲解,应该是基于中小学教材衔接的基础,与讲解内容融会贯通。中小学生的教材内容虽然相对简单,但是涉及面广。在我讲解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针对中小学生的讲解内容,主要是和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联系较为密切,因此,在讲解中着重讲解家乡的美丽风光和人文风情,关键是培育中小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结合中小学生的参观特点,主要讲解了贵州省独特的喀斯特风貌、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贵州的历史发展等,这些内容在中小学教材的很多学科都有涉及,能够培养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再次,讲解内容突出专业展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例如在讲到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时候,不仅给大家介绍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讲解城市的布局、城市道路规划、贵阳城市设计等内容,让中小学生对城市、对自己生活的家乡的发展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热情,为从小立志做社会的栋梁之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让中小学生充分了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让中小学生拓展视野,了解社会。
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讲解方式研究
结合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关注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等特点,为了取得较好的参观效果,讲解方式具有独特性。一是“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式的讲解方法。即通过讲解各个展区的重点知识,开阔大家的眼界,适合于人数较多的团队。在讲解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讲解展区的重点知识,能够吸引中小学生的参观注意力,讲出展区的亮点和重点。为了保持中小学生的参观兴趣,避免中小学生的参观疲劳,讲解员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参观的效率和效果。二是“抛砖引玉”启发式的讲解方式,通过讲解员的提问,主要是增强讲解员与中小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增添了参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观热情。这一种讲解的方式,多用在中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上。在每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掌握提问的节点和时间尤为重要。讲解员的提问次数在两到三次为宜,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互动效果,增加参观的整体效果。结合贵阳市城乡规划展览馆的实际情况,在介绍贵州黄果树瀑布的时候,做出提问,让大家主动介绍贵州省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美丽风光;在讲到贵州的红色文化板块,以会址的相关内容为引子,让大家讲出自己所了解的贵州红色旅游的地点以及参观的感受;这种讲解方式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效果较好。有的在讲解之外,还会和讲解员进行交流和沟通。三是“触类旁通、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即通过中小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的回忆,过渡到要讲解的内容,能够激发未成年人的参观兴趣,取得较好的讲解效果。中小学生总是根据自己熟悉的环境,逐步了解到外部环境的情况,所以,有必要从中小学生熟悉的内容讲起,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这种讲解方式主要是在讲解贵州省的生态文化展区,让中小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对其人生目标的设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展览馆为做好未成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举措研究
得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学会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也是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引导学生认识欣赏生命
我们知道,小学生虽然充满生命的张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生命意识淡薄等问题。为此,在学习一些富有生命意识的课文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记得《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指导员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教科书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学习到这一内容时,许多生活在今天优越环境下的学生认为这样的举动不值得,有的则认为指导员的精神很伟大,他的生命很有价值,更加激励当代的学生奋发学习。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理解,我通过举办小型辩论会、课后阅读相关材料等方法加以引导,适时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通过榜样珍惜自我生命
小学生具有思想不成熟的特点,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有烦恼;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他们也有困惑,因而有时感到迷惘,甚至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在教学中,我借助一些榜样,帮助学生坚定信念,树立信心,使他们有理想,有追求,为他们的生命确立了一个支点,引导他们善待生命。比如教材中《向命运挑战》中的霍金等那些身残志坚、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再比如,教材中那些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的作者。作品教育人,作品的作者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很好素材。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张海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反省自身,学生就会懂得更应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三、引导学生体悟人间真情
现实生活中,往往生命因为爱而精彩,而爱又能为生命创造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伴。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13个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个小时后终于获救。它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同样的感人事迹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许多,我们可以播放现场视频,让学生们一起感悟了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
四、引导学生尊重和珍爱他人的生命
在珍爱自我生命的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课文注重对学生进行同情弱者、关爱他人生命的教育。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小音乐家扬科》这两篇课文中,两个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悲惨死去的主人公,同样能激起学生的同情心,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当学习《穷人》一文时,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救助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的高尚品质也同样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同情弱者、关爱他人生命的美好种子。
五、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时,我组织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家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个正常人而高兴,都认为应该珍爱生命,好好的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关键词]导读;语文教学;语文能力
在小学中高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设计能启发学生思考又乐于被学生接受的“引子”,对学生阅读进行引导,真正在“读”中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一、抓“题眼”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学时若善于以“题眼”作为破题和导读的“切入口”,让思维冲突在课题上“纠结”,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读书欲望一下子被激起,他们能迅速进入课堂教学情境之中。
如笔者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学生在初读文章后提出:“为什么课题叫《只有一个地球》,而不是《保护地球》呢?”教师:“这问题提得非常有思考价值,看谁能解答这个问题?”生:“‘只有’是独一无二,‘保护’不能说明地球的唯一性,大家就不会那么去重视,所以用‘只有’最恰当。”笔者见学生对题眼已有粗浅的认识,就从中拓展:“课文中哪些方面最充分地表现了‘只有’呢?”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深读精思,依次读懂了更多内荣。
二、识“文眼”
“眼”就是“中心”,就是“主枝”。 题目有“题眼”,文章也有“文眼”。 抓“文眼”导读,提纲挈领,能避免过细过碎的课堂提问。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说过“附辞会义,务总纲领”,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民间不是也有“打蛇打七寸”的说法吗?小语课本中每篇文章都饱含作者的慧心。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就是文章的“文眼”、文章的“七寸”。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迅速捕捉住“文眼”,破“眼”而入,循循善导,阅读教学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绿色千岛湖》一文时,笔者注意到全文是围绕“千岛湖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这一中心意思展开。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这一“文眼”。再读课文时,分别找出描写千岛湖自然美景和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的段落。然后,紧紧扣住这个引领全文的中心句,让学生品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领悟大自然造福于人类,人类要和自然保持和谐的道理。
三、悟“情眼”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使学生人格和个性得到完美、和谐的发展,达到塑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目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定是教材中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因素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结果。课前,教师应深入了解课文背景,体悟文章内涵、意蕴,要“未成曲调先有情”,把握好情感基调再进行导读,发挥情感的独特功能。这个情感基调,就是“情眼”。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涉世不深,把握情感的能力还远未具备,情感之弦还需教师来调拨。因此,教学之初,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通读全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帮助学生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让他们如临其境,与作者情感融为一体。这样文本、教师、学生才能三位一体,达到情感上的共振。
四、寻“线眼”
每篇课文都会有线索将课文内容串起来。这些线索往往是理解课文内涵的关键,找到了解读课文奥秘的线索,就找到了理解的突破口。在导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线索”的转折点,也可以说是“线眼”,顺“线眼”而上,顺藤摸瓜,从而做到思路顺畅。
1.正视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切可能的机会,让他们尽量提出各种问题,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做练习时,尽可能吸引学习上比较吃力的学生参与,让他们回答问题。在众多的举手学生中,要善于发现那些欲举又放下的手,把发言的机会先让给他们,哪怕他们回答的不够全面,甚至出现错误。教师要用心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回答,然后组织学生补充甚至改正,教师则从中启发诱导,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
2.在精讲多练中纠正学习英语的错误。要精讲,就要精心备好课。教师要备好新课标、备辅助教材、备学生、备重点、难点和疑点。课堂上教师精讲之后,重要的是让学生多练习,通过练,发现问题,当堂讲解,给予纠正。
3.抓住学生练习中有代表性的错误。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有的错误一点就破,有的错误会随着知识的增长而逐渐得到克服。如果见错就抓,发现错误就纠,就会使练习的气氛冷冷清清,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为不利。因此,教师要把握住教学重点,抓住那些大量存在而又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规律,使学生能够由此及彼,由点及面,将知识融会贯通。
4.随时提醒,给予忠告。对一些在课堂上屡犯错误,同时又爱开小差的学生,为了避免课堂直接提醒、示警、批评损伤其面子,引起对立情绪的负面效应,教师可在上课前准备好写有不同忠告赠言的小便条,在他们开小差时,有针对性地将便条悄悄放在其课桌上,忠告他们集中注意力。
5.采用错解归正法,强化思维的准确性。讲课或练习时,教师有时郑重其事地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在不知不觉中引出错误的结论,然后发动学生找出错误的关键,分析原因,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这种练法往往对学生产生的震动较大,富有启发性,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同时留下的印象也是难忘的。
6.调动全体学生共同纠正错误。纠错不能只针对出错的某个学生,而要使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比较和争论得出正确答案,从个别错误中引出带普遍性的思维错误。那些经过紧张的脑力劳动,通过争辩而练会的东西是很难从记忆中消失的。那些持有正确认识的学生也可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指出错误的过程中立论有据,从而强化自己的认识,加深印象,增强信心。有些错误可写在黑板上,引导全体学生分析、修改,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7.掌握好纠错的时机。如当学生读课文出现读音不准时,老师不应该及时纠正,应该让学生接着读下去,等他读完了课文,老师再读一遍让学生找出刚才自己读的与老师读的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找出问题,并让全班学生跟老师读,而不让刚才的学生单独读,这样不但挽回了学生的自尊,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对学生活动所具有的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它带有鲜明的感彩。
1.导入课堂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我在导入课堂(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时,在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有时场地采用半圆形、梯队形、五角形、马蹄形、梅花形等不同常规的设计,给学生好奇、新颖的感觉。在热身活动时,可采取否定上位的自由运动,师生一起一会儿自由练习、一会儿小组结伴练习;有时安排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一起自编自舞,或模仿各种动跳跃的随乐活动和无拘无束的唱游,等等。这种组织方式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了学生的练习激情,达到了热身的效果,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课能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2.新授教学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授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正确地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授知识的动作要领,而是要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让学生进行自学积极地思维,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正确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新授知识的内容。如我在新授“前滚翻”内容时,场地安排是把垫子摆设在斜面上,在带着学生来到布置好的场地前时,用直问与曲问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问题有:垫子的用处?为什么要放在斜面上?等等。这时学生便围绕着问题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我则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再用重问与轻问相互交替的方法,来抓住重点、引出关键问题,使学生能分清主次;最后再运用近问与远问的相互配合,把知识和技能进行纵向连贯。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能快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教给学生自觉学习的方法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学习材料,使教材中的图案、文字表达方式能够符合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确原理。掌握方法。如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文的工作,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低段年级的学生应从明意开始,会用完整的话表达内容的要求、简易的做法等。中段年级学生应学会观图明意,能对文字部分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意;能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边读边议,逐步认识结论。高段年级学生要求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进行独立思考,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在课前去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在课前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
2.学生练习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方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教师也加强着自身的学习,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我们知道:一名学生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会影响到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它们在某些方面会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因此,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互相促进,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互相包容,加深同学之间的情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通过合作降低有些知识的难度,增添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快乐。为了让合作学习方式发挥出其优势,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合作学习方式对教师的要求
1.认真研究教学,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材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必要手段,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认真地钻研教材,才能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积极教育因素,从而把握运用合作学习的时机;另外,教师在备课时,还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全面考虑合作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选好相应的对策,这样教师方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
2.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合作关系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应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合作氛围,这一点应从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合作关系开始,具体做法如下:先让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合作对象,使他们对合作学习充满兴趣。但这样容易出现“差―差”,“优―优”组合的倾向,直接导致两极分化。教师这时应给予学生帮助,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成4~6人的学习小组,各组中尽量安排好、中、差三类学生,这样,学生在小组中能找到能力水平相当的同伴,倾听他们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
3.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指导要适当
教师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生则是演员,对于教师这个“导演”来说,可“导”可不“导”的地方坚决不“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导”。那在什么时候,教师才能引导呢?笔者认为当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时,教师方可去“导”:①当学生的合作学习偏离正确“轨道”较远时;②当小组内部分歧得不到解决时。但这儿需注意,教师不宜“导”得过多,或以自己或教参的观点代替、统领学生的想法。
二、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要有合作精神,要明确其意义所在
作为合作学习的主体,必须明确合作学习的意义,这对于学生端正合作态度,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意义如下:①能教会你礼貌待人;②使你能够包容别人的内心世界,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③合作使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④合作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⑤合作还能增添学生之间相处的趣味性。
2.遵循合作的原则
合作的原则是指导学生顺利合作的准绳。遵循它,学生间的合作则会优质高效,富于创造;背离它,学生间的合作便会高耗低效,甚至很难进行。因此,强调学生遵循合作的原则是很必要的,
三、合作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
1.通过合作,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性积极性和互动性,合理运用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由于合作小组是以自由组合为基础的,小组各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很小的。无论是优生或是差生,他们都能在这浓厚的情意色彩中,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谈论感兴趣的动画片那样充满热情与争执。于是,沉默寡言的同学变得能说会道;害羞怕人的同学变得大方起来;成绩优秀的同学也在合作中学会了协调人际关系……全员参与,共同进步!
2.合作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合作作业”,就是合作小组各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同小组内其他成员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合作作文”是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事实证明,通过“合作作文”的训练,学生们写作文的积极性比以前明显提高,对语文学习也产生了兴趣。“合作作文”程序如下:①布置作文题,明确写作要求;②各小组交流讨论(文章的构思、合作分工等);③分工写作;④优化组合;⑤集体修改;⑥汇报;⑦给合作小组以表扬。写作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本并不是件乐事,但“合作作文”却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趣”从何来?首先,从这种新颖的作文形式中来。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写作文也是可以合作的!其次,从合作的过程中来。作文的构思,写作的分工、整合,集体修改,都是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汇。当学生在完成每一步时,都通过提供支持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别人的观点,别人的劳动结果)的需要,同时,又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而满足了自身归属的需要;再次,从教师对合作结果的肯定中来。强化理论认为,表扬比惩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善于表扬作文中的每一滴闪光点,但更重要的是肯定他们的合作过程,这样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合作学习的直接兴趣。
3.合作评价,培养思维的广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