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28: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生素质教育自我评价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G633.96
在我国素质教育体系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是其中重要的基础性课程,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但是在实际的初中教学中,人们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重视程度较低,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比较传统、落后,与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相悖。同时,在初中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性的会出现教学思路混乱、教学方法单一的情况。因此,需要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及方法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其能够顺应当前我国社会形势的发展。
一、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的形式之下进行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是顺应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并推动体育教育的发展。因此,对于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首先就需要D变体育教师传统的以成绩为主的教学理念,树立起以健康为第一的教学思想,进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由此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
同时,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实际发展需求,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全面性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由于初中生正处于个性化发展的时期,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对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以及技能素质等进行全面教育,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出体育教学作用,促使初中生更好的学习与发展。
二、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改革
(一)教学目标的转变
在素质教育体制之下,初中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时候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与理念,树立起一种“促进学生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的教学思想。从而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以及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的培养与提升,以此来更好的设计体育教学内容及模式。
(二)教学内容的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对初中生进行运动技巧的传授,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主要应用的是竞技型的项目,注重对学生进行技术的指导及重复性的练习,严重的制约了初中生的创造及创新能力。因此,通过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能够引导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进而促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时候,养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创新及创造能力进行激发与培养。
三、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开展特色教学
由于我国占地面积广阔,且不同地区的特色十分显著,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及学校具体的开展实施状况来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项目。基于此,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街舞、搏击操、竹竿舞、抖空竹、太极剑、广场舞等多样性的项目融入。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些健身健美的动作融入到广场舞中,通过在课堂上教学生们跳广场舞来引导学生对相关健身健美动作进行学习。这种特色教学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的吸引初中生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开展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初中生的适应能力。
(二)注重心理教育
初中体育课的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教育,同时也是对初中生进行心理教育。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体育与教学的心理保障,进而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在设计体育活动时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而通过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来对初中生的心理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影响。例如:可以通过开展“密室逃脱”的教学活动来将学生进行分组,并让该组的学生通过合作的模式来共同完成这项活动。由此就能够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进而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促使学生更好的提升与发展。
(三)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是以学生的运动负荷来作为评价的标准,对此,需要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通过将过程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由此来对学生进行更加准确的评价。同时,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所采用的评价也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口头评价、测验以及技能评价等方式。另外,还可以采用学生互评以及自我评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评价,进而促进初中生的体能及运动技能的提升,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四、结语
通过对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同时还能够为学生之后的发展以及走上社会后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培养与提升,促使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翱翔.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上旬, 2015(1).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物教学;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作为一线的初中生物教师,我们有必要探究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更加热爱生物学习。本文针对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要求。
一、初中生物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化和规范化
由于多方面原因,教育主管部门对生物教师的配备和学校教育教学中对生物教师的安排和分工缺乏科学性,造成目前生物教学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化和规范化。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般只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附带”即可,即使有生物专业的教师也改任或兼任其他 “主科”的教学任务。教师由于不具备较专业知识体系,生物知识面又较窄,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硬件设备简陋
在引导学生操作方面,采取的措施还是不够科学,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是很理想。同时,由于课时少,实验室设备简陋,在分组实验中时间不足,影响了实验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改善实验教学设备,以满足学生实验的需要。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教学课程安排不恰当
课程安排不恰当主要体现在授课时间少,由于生物实验、实践活动多,按教材安排要求,每周两节课只能完成理论课,根本没时间进行实验和课外实践,再加上条件有限,实验室小,课程安排不恰当,影响生物教学的进度和效果。学生把生物学认为是“副科”,对生物学科重视不够。
(四)评价制度的不合理
没有和生物学科相关的竞赛,评优评先都没有生物教师的份,生物被置于旁观者位置。因此,这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了学习生物的兴趣;对于教师而言,也没有教好学生的热情,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教师教得好坏与否都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形成应付的心理,阻碍了师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扩充师资,加强生物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的强弱,教师素质的高低与否都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生物科学发展的进程。加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力度,提高生物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想把生物教学放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生物科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引领的作用,规范生物专业教师队伍是发展生物科学的前提和基石。如何加强生物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呢?首先,在教师配备上要作调整。其次,加大教师在职培训力度,提高生物教师专业水平。即多给生物教师进修培训创造机会,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因此,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搞好生物教学的关键。
(二)引进先进教学仪器
要改进教学仪器并不简单,需要较大的人力和物力,仅靠学校是办不到的,需要靠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投入。不过,为了社会和民族的兴旺发展,国家的投入也是值得的,它是国民素质能否跻身于世界前列的关键举措。学校目前紧缺的是完备的实验室、实验基地、图书室和相关的电教设备。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素质教育才能更好运转,创新人才才能被充分挖掘。
(三)改进生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深入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和效益。改进课堂教学,变单纯讲授知识为培养各项能力的前提下主动接受知识。根据科学素质的培养模式的要求,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加强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把课堂教学过程作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的过程,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四)改变教学手段
初中生物教学应该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现代化,使生物教学更具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现,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现代的探究型,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在评价方式方面
教师评价学生,不能只重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应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活动的态度、方式、能力、效果等多方面考虑,采取多方面的综合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全方面发展,不仅由教师评价,还要自我评价。教师应当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给予肯定。我坚信本着对学生健康发展负责的态度,经过教师的不断实践和反思,素质教育的实施一定能够不断走向预定的轨道。
总之,全面落实和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办学的宗旨,是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而初中生物教学目前问题重重,身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任重而道远。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创建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为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教。
【参考文献】
索性原则;求异性原则;鼓励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0―0062―01
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旋律,也是新世纪发展的必然。数学教学在新世纪的竞争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见如何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作用,实现数学素质教育和数学人文教育,是新世纪教师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应遵循的原则,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 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就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学会根据环境要求自主选择目标、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进而积极地适应环境。要想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做到不包干,不替代,不怕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出现一些失误。面对学生的失误,教师要积极引导,使他们具有直面挫折的乐观态度。教师要做到注重初中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在一种新行为、新态度形成之初,教师及时的评价可以起到及时强化的作用。同时要为学生建立适度的评价标准,要对学生们的自我评价进行评价,以引导他们掌握自我评价的正确方法。教师还要注重学生批判能力的培养,初中生已经能够基本明白是非曲直,所以在教学时要具有针对性,及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能力。
二、 科学性原则
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应当遵循学生目前的认知结构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结构的有序性和适应性,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生具备的知识和经验。学生的认知程序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理性。感性材料既是形成表象的基础,又是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和理性分析的起点。所以,在设计和实施教学前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比如鲜活的生动的事例、图片、图形、幻灯、录像、教具等,并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从而丰富数学内涵。
三、 开放探索性原则
开放性,一方面是指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群体交流的、开放的活动环境,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的思维见解、情感体验、意志欲望、行为方式得到尊重,引发他们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另一方面是指在问题设计和讨论中保留开放状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理性分析来发现问题,进而处理问题,使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创新教育强调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创新的乐趣,培养创新的情感,学会创新的策略和方法。数学从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系统性的演绎科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因此,探究性既体现在逻辑思维方面,又体现在数学实验方面,教师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求异性原则
所谓求异性原则,是指思维主体不能满足于常规和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在求异、求新中发现、改变现有状况的机会,是一种在异中求新、新中求变的原则。创造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聚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寻找出尽可能新的、具有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鼓励性原则
关键词:初中生;社会比较;自我意识
初中生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自我意识的水平不断提高,自我意识的广度与深度都明显地增加。这就使他们进行自我评价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他们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并且拥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往往是通过与周围他人(如同学)的比较中获得的,与他人的社会比较直接影响着初中生的个体自我评价、自尊、主观幸福和心理健康水平。
一、社会比较的相关理论
(一)社会比较的概念
1954年,费斯汀格(Festinger)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他认为,人们具有评估自身能力和观点的需求或驱力,当情境中缺乏客观标准时,人们会与他人进行比较,以满足自我评估的需求。[1]
Kruglanski和Maylesess (1990)则对社会比较作出较广泛的界定,认为“社会比较是针对特定内容面向社会刺激所进行的比较性评估”。换句话说,社会比较是指个体于某一特定层面(例如学业、人际等),对于社会刺激(例如同学、朋友等)所作的比较性评估(例如,A比B好,等等)。由此可见,Kruglanski和Maylesess对社会比较的定义并不强调比较是基于缺乏客观标准的条件。事实上,之后的研究也显示,即使在具备客观标准的情境下,人们仍会进行社会比较,作进一步的自我评价(Klein,1997)。[2]
(二)社会比较方向及效应
社会比较按比较方向可分为:向上比较,与更幸运、更有能力或更多力量的他人进行比较,往往用于自我提高;平行比较,与能力或观点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往往用于自我评价;向下比较,与较不幸运、较无能或较少力量的他人进行比较,往往用于自我增强。
社会比较会产生两种效应: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如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在向上社会比较时,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性格、能力等特征都是固定不变,就会产生对比效应,这时个体就会认为自己所做的努力都是无用功,甚至放弃努力。这种情况下的向上比较只能给人带来挫折和失落感,激发对比较对象的嫉妒和对自己的贬损;反之,个体如果认为自己的能力、性格等特征是可变的,并且是通过经验和个人努力尝试可以逐渐进步的,那么向上比较时,就会产生同化效应,并目激发个体不断尝试各种努力达到比铰对象的水平。向下比较也同样存在这两种效应。所以不管向上比较还是向下比较都可能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心理。
(三)社会比较的动机
一般而言,社会比较的动机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自我评价,目的在于自我了解和界定,个体的观点和能力在与他人比较后,才能较准确地了解自我的情况,往往通过平行比较后实现;自我提高,目的是通过和他人比较后,得到改善与提高,往往通过向上比较实现;自我增强,目的是通过社会比较后,达到维护自尊、改善情绪的目的,往往通过向下比较实现。
而在Taylor,Wayment和Carrillo(1996)的文章中,又提出了第四种动机。合群需求,是指在威胁的情况下,人们会设法寻求与自己相似处境的他人形成联盟,主要的目的在于评估自己的情绪状态。
二、社会比较对初中生的影响
(一)初中生进行社会比较的对象
初中生最主要的比较对象是同学和朋友,其次是亲属家的孩子,即堂兄弟姐妹还有和父母同事家的孩子,邻居家的孩子,一般的比较对象都是同龄或是年龄相差不多的人,也有入提到了会和社会典型的入作比较,也有入提到会和父母、老师作比较,还有一个人提到会和小动物比速度,看谁跑的快。这表明初中生社会比较的对象集中在同学和朋友同辈群体中。[3]
(二)初中生社会比较的内容
初中生社会比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学习方面,其中学习方面包括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课堂表现,课堂纪律等。学生的生活主要是学习,学习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在群体中社会地位以及自尊感的认识,并逐渐影响着自我的评价。因此,学习是初中生关注自我发展、体现自我价值的重中之重。
外貌方面,其中外貌方面包括身材,穿着,时尚,身高等。他们喜欢在镜中研究自己的相貌、体态,注意仪表风度。他们特别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对他人的良好反应,体现着自我欣赏的满足感;对某些不甚令人满意的外貌特点而产生极度焦虑。
体育方面,其中体育方面包括游戏,打球,赛跑等。这方面的优秀能让初中生在体育考试或体育比赛时格外耀眼。
品质方面,其中品质方面包括性格,特长,习惯,技能,心理,幽默,劳动等。
人际方面,其中人际关系包括朋友和老师的评价,朋友的多少及关系的好坏等。
金钱方面,其中金钱包括学习用品,各种花费等。对家境一般或者贫困的学生来说,金钱方面的比较让他们很有压力,也让他们的家长很有压力。金钱方面老是等不到满足,也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心理上贫困。
家庭方面,其中家庭包括父母的理解,父母的态度等。父母对子女良好的引导和教育能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更有信心。
业余时间方面,包括看电视、睡觉的时间等。初中生学习压力大,作业也比较多。过多的业余时间能放松心情,有利于主观幸福感。
(三)社会比较对初中生的影响
应当说有比较才有提高,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可以促进发展和成长,可以更快地发展自我,通过合理地进行社会比较,找到自己的合适定位,先充分地从各方面收集信息,找出与自己合适的参照群体进行比较才是健康而明智的。那些漫无边际的、不合理的比较的结果是造成了情绪问题。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人们有一种普遍的心理,就是通过比较来感觉幸福。或者说,通过比较来减轻不幸的感觉。有些人看到他人比自己强,会带着欣赏的眼光,学习他人优秀的地方,通过学习得到自身的发展。而有些人只看得见自己的优点,对他人只会嫉妒与不满。应当说,合理竞争可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可以使人保持愉快的情绪。不合理竞争只会导致社会的退步与不前,使人情绪恶劣。
1、社会比较对情绪的影响
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社会比较是引发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合理的社会比较导致大学生的不良竞争,从而引发不良情绪,如嫉妒、抑郁、焦虑等。合理的社会比较使大学生产生公平心理,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如高兴、幸福等。比如,一个很优秀的人,因为总是看到他人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而颇为抑郁。一个考试准备充分的人,因为偶然间看到他人比自己答题快而引发了考试焦虑,以至于连书写都发生障碍。
研究指出,中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与社会比较倾向程度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 考试焦虑高水平组中学生的社会比较倾向高, 考试焦虑低水平组中学生的社会比较倾向低, 考试焦虑中等水平组中学生的社会比较倾向处于中间水平。 研究发现高比较倾向中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高, 说明如果个体频繁地将自己的学习成绩与他人的学习成绩作比较, 那么比较的过程和结果都会对自己的情感造成影响, 成为考试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4]
2.社会比较对自我评价的影响
社会比较提供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和发展自我的重要标尺。社会比较也是每个个体认识自我不可或缺的方面。没有社会比较,就没有自我的进一步优化。
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 如果个体没有选择恰当的比较对象, 和比自己优秀的个体进行比较, 尤其是即使努力也无法超越的比较对象; 或者是进行比较的方式不当,比如过分关注自己的缺点、不足, 将自己的劣势与他人的优势进行比较, 这样, 比较之后, 个体的自尊会受到伤害, 尤其是自尊水平原本就很高的个体, 从而产生不良的心理体验, 直接影响就是造成其主观幸福感下降,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 进行低水平的自我评价, 甚至放弃努力。[5]
三、初中生社会比较的建议
不健康的社会比较会滋生青少年的嫉妒、仇恨的不良情绪和自卑自怜的消极自我评价;健康的社会比较则能促进青少年自我进步、自尊心提高。因此,本人觉得应该从以下角度解决初中生的社会比较问题:
(一)个体方面——调整社会比较心态
当他们面临这些问题时,一种想要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动机促使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情况与别人(主要是同辈群体)进行比较。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人学生社会比较也会表现山各种各样的特征。初中生自我评价时,会出现些归因问题。他们往往认为社会比较过程之中的事件结局主要由外部因素(如运气、考试难度及同桌或者老师等)来决定,或者这些初中生之中尽管有的人相信本人的行为、个性和能力等内在因素是处于社会比较中的各种事件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却坚信这些因素是由外部条件造就的,不是内部的自我可以调控的。此时,家长、老师要及时给予指导。
有些初中生会固着于向上或向下的某一种社会比较方式,于是在信息采择方面出现了偏差,总是无法客观全面地搜集各种信息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对社会比较结果的解释和看法也比较片面。这样会使初中生获得对事物客观、正确的评价的信息获取渠道变得狭窄,使个体因缺乏必要全面的心理支撑而难以形成恰当的自我概念,这极人影响了他们的自我概念的客观程度,同时也使得他们在面临负性生活事件时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大降低,于是各种心理问题就很容易乘虚而入,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心埋健康水平。
(二)教师方面——赏识学生,引导学生
施行赏识教育,让青少年相信自我成长的能力。首先,为了让青少年知觉到自己的能力是通过努力可以提高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对所有的学生施行赏识教育。将对学生的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除了鼓励和表扬在班级拔尖的学生外,也要鼓励和表扬那些成绩进步明显的学生。其次,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我国正在努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为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的鼓励要多方面,不仅汉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要看到学生在体育、文艺、劳动等其他各方面的优势,对这些方面的优势同样予以及时的强化。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长处,感觉到自己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
引导青少年具有确的社会比较策略。在比较方向上,向上比较的“高度”和频度上应加以控制,达到适度;在比较对象上,应着眼于周围的同龄伙伴,且避免与不良同龄伙佯的比较;在比较内容上,应多选择自己擅长的一面,这样可以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也能提升自我。
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适当地安排一些开放式的讨论,鼓励大学生积极交流彼此的认识、观点和感受,在各种思想的相互碰撞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比较看到白己与他人对事物看法的差异,使大学生能够更多地获取社会比较信息进行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和对自己更为客观的评价。
(三)家长发面——不要过度比较
不少父母对子女的成绩总是不满意,孩子考及格了就希望他能比别人考得更好一些,孩子考优秀了又希望他能考满分。即使孩子考满分了,父母还是不满意,觉得隔壁家的孩子不仅成绩好,而且品行好。总之,我们有一个敌人,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只会使孩子心理失衡,总是担心别人比自己好。在孩子长大成人后,这些比较也渐渐成为影响自我和情绪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Leon Festinger.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J]. Human Relations 1954. ( 7): 117-140.
[2]黎琳.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8
[3]史文妍.初中生社会比较特点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16
【关键词】初中生;品德课;公民素质
近日,网上一起所谓的“农妇讨薪命丧派出所”事件,闹得沸沸扬扬。2015年1月29日,央视通过视频资料,还原了事发过程。事件的起因是,2014年12月13日,打工者王奎林(死者周秀云的儿子)等人要进入太原“龙瑞苑”建筑工地,因没戴安全帽被保安拦下,双方起了争端,最后酿成恶果。暂不论事件中涉及的其他问题,但公民素养不高绝对是事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此类因公民素养不高而引发的事件在网上和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公民意识和公民素养问题,现在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把关阶段,初中生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了国民的素质水平。因此,充分利用品德课开展公民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公民素质,也成为了义务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现代公民素养
公民素养是指公民的品质和道德,它包括公民的素质和修养。涵盖了公民的道德、情操、言行举止、文化底蕴、奉献精神和法律法规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及自我约束意识等等。主要指的是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民主的知识。2.彼此尊重与包容。3.保持温和与理性。4.服从多数尊重少数。5.自治与自制。6.参与公共事务。简单概括为24个字:民主知识、尊重包容、温和理性、服从素养、自治自制、参与公事。
二、初中品德课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
关于初中品德课公民素质教育,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是这样阐述的:“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在分类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希望达成:
1.珍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2.近自然,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勤俭节约。
3.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
4.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勇于创新。
5.遵纪守法,追求公正,自主自立,增强公民意识。
6.热爱集体,敢于竞争,善于合作,有奉献精神。
7.热爱祖国,热爱和平。
三、让品德课成为初中生学习公民知识的主渠道
初中品德课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到共同体内所牵涉的各种关系,以及学习如何处理、对待这些关系,从而习得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意识、养成公民行为、拥有公民权利、内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要教育学生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公民,首先就要学生学习公民知识。我们的品德课教材中就有很多的公民教育元素,教师要在品德课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关于公民教育的资源,恰如其分地向学生传授公民知识,渗透公民教育,如《珍惜无价的自尊》《感受法律的尊严》《师友结伴同行》《竞争合作求双赢》《心有他人天地宽》《权利义务伴我行》《我们崇尚公平正义》《责任与角色同在》《融入社会、肩负使命》等课程,让学生知道“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奉献意识”等是公民应具有的关键意识,理解“平等参与、合作共赢、共同富裕、劳动光荣、保障人权、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生态文明、和平发展”等是一个公民基本的价值取向。这样,就丰富了学生的公民知识,为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让品德课成为初中生培养公民意识和能力的快乐舞台
首先,要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教师在课堂上要坚决打破过去的一言堂、家长制,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以充分的发言时间和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让课堂成为民主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从而培养他们民主的意识。
其次,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意识。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班门弄斧”、“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敢于说“NO”。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的公民意识。
最后,善于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品德课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引导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深切感受参与的价值、合作的力量和成功的乐趣,自觉培养自己的主动参与意识、积极合作精神、团结包容情怀,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五、充分利用综合评价机制,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初中生;自主教育;实践模式;行动路径
初中生自主教育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实践尺度不同就呈现出了不同的效标状态。然而,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自主教育,都要依托于学校的实践。所以,学校才是初中生自主教育运行机制的核心结构。从初中学校的自主教育实践来看,融合式自主教育、权变式自主教育以及统分式自主教育是最常见的三种实践模式,但是,不同的自主教育模式具有不同的实践路径。
一、融合式自主教育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1]。在学校的实践中,融合式自主教育通过学校层面的驱动,教师、学生、家长和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初中生自主教育的改革,“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实现价值引领与自我建构的相互统一。1.学校顶层设计整合目标、计划、投入与评价的全过程初中生自主教育的顶层设计,首先要明确目标,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自主精神、自主能力为具体目标,助力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此为目标,制定统一又具体的初中生自主教育任务清单。其次,根据初中生自主教育的目标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教育计划,分年级、分阶段、分主题进行自我认识、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评价的教育。然后,加强学校在初中生自主教育中的投入力度。投入程度决定产出效果,从校长到年级主任,再到班主任教师,在初中生自主教育中的精神投入都必须聚焦、专注,为学生的自我认识、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主评价做好服务工作。最后,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评价。初中生自主教育给了学生足够多的自由空间,在长时间的自主探索和学习中,肯定有得有失,在自我认识、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评价中需要学校和教师引导他们进行反思。通过系统的顶层设计,确保初中生自主教育回归“育人本质”。2.教师、学生和家庭等开展自主性探索初中生自主教育除了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与规划,教师、学生、家庭也要尽可能地进行“自下而上”的“独立探索”。特别是对于学生而言,自主教育是学习者自己主宰的教育[2],这种自主包括三方面:一是事先计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二是对教育过程进行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调节、修正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活动。在解决学生“我主”的需求与“他主”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方面,除了学生的自身之外,还需要教师、家长等主体的帮助。初中生自主教育的实践机制,还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自下而上”的放权和鼓励调和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化解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冲突,学生自主性明显增强。在心灵自我做主的地方,学生成就了“最好的自己”,从而获得健全人格,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好地融入社会。实行自主教育,帮助学生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排除了成人对自己的束缚,能够做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3.构建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操作的一体化机制在中国的教育语境中,“棍棒底下出状元”“尊师重教”“师道尊严”等传统一直让学生处于“被压迫”和“被控制”的状态。不仅中国如此,大部分国家的教育都是如此,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充分说明了教育中“自主”与“压迫”的矛盾无处不在。所以,初中生自主教育实践机制和环境并不是特别成熟。因此,初中生自主教育还必须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事实上,融合式的初中生自主教育,“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就是理论和经验的主导,而“自下而上”的“独立探索”则是经验与实践的尝试。因此,融合式的初中生自主教育化解了学生教育“丰富理论”和“贫乏实践”之间的矛盾,使国内外优秀的、先进的教育理论,出类拔萃的“教育名家”的教育情怀,影响巨大的“教育名著”中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在成功的实践范式的引领下,践行了这些优秀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先进理论和实践机制的一体化,助推初中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权变式自主教育
教育是复杂的,人是复杂的,学生也是复杂的。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接受能力、学业基础以及成长环境的差异,初中生自主教育的实践还必须采用权变式的自主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实施不同类型的初中生自主教育;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差异的初中生自主教育。1.分级而教:不同阶段完成不同阶段的事初中生自主教育的实践要按照动态的观点来设计和实施。一方面,初中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群体,不同年级的初中生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此,初中生自主教育首先要考虑学生年级的不同,根据年级实施分级而教,在初一到初三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水平和类型的自我认识、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评价教育。另一方面,虽然初中生自主教育系统在一定阶段和时间范围内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但从长远来看,它是一个持续运动、不断发展的过程。初中生自主教育是一个不断同外界环境进行信息和资源交换的开放系统,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能够发挥最大优势的综合系统。因此,初中生通过设计、学习、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不断调整自身,并表现出一种对外界条件变化的适应性、忍耐性,在不同阶段学会不同的自主教育。2.因材而教: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施教教育的复杂性除了时间维度的发展变化之外,更重要的还体现在个体的差异之上。仅仅就初中生的群体而言,即使在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级,也会有各种各样家庭背景、缤纷多彩个人性格、优点特点各异的智力水平的学生。因此,面对这么多性格各异、特点不一的初中生,学校实施自主教育必须采用因材施教的办法,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施教。成功的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其中,因材施教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法宝。从孔子对子路、子夏等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批评教育开始,因材施教就被奉为重要的教育信条。到了近代,开始提倡自主性教育,以民主、科学为两面大旗,倡导教育的“自由、包容”,尤其是倡导学生自动、自学、自己研究的方法。在本质上,这与初中生自主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3.分级而教+因材而教:让教育回归到学习者自身的世界无论是分级而教,还是因材而教,权变式教育一个重要的法则就是根据学生自身的需要,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归根到底,权变的初中生自主教育既遵循了学生发展与认知的规律,又考虑了学生个体的差异。通过差异性、规律性的教育服务,还给学生最大的自主权,让教育回归到学习者自身的世界。杜威认为:“教育最大的毛病是把学科看作教育的中心……其改革的办法是把教育中心搬一个家,从学科上面搬到儿童身上,依照儿童长进的程序,使他能逐渐发展他的本能,直到他能自己教育自己为止。”可以说,“人们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因此,权变式的初中生自主教育让教育回归到学习者自身的世界,也就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获取知识,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独立活动和思考,实质上就是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教育。
三、统分式自主教育
自主教育就是“负责自身教育的能力”[3]。因此,初中生自主教育是层级性和贯通性的统一,自我认识、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评价五个维度的层级内容,每个层级内部都有自己的结构体系,而各层次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实践上需要“专题突破”与“整体推进”。
1.专题突破初中生自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模式,最核心的“五维”包括自我认识、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评价。尽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但是要有效推进初中生自主教育的实施,还要将五个维度各个击破,实施专题式的初中生自主教育。自主设计的教育从初中生视角出发,对初中阶段的个体开展针对主体自身发展所进行的自主设计教育。自主学习的教育是帮助初中生自主学习,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及“我能学”的转化。自主管理的教育创建一种学生作为管理主体参与宏观层面的学校管理、中观层面的班级管理,进行微观层面的自主管理的一种新型学生管理模式。自主评价的教育是教育评价与学生成长自我教育的结合,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反思—改进—再评价的可持续评价,让学生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评价的教育功能。通过自我认识、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评价的专题击破,逐步实现初中生自主教育的目标,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心理教育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初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伴随着生理上的迅速发育,其心理上也在发生一系列变化:性意识觉醒、个性心理逐渐成熟、社会兴趣激增、自我意识增强等。由此而引起的性意识混乱、自我意识发展超前倾向、交往与闭锁的矛盾等心理困扰十分明显。为了能使初中生顺利度过青春发育期,就必须重视初中生的心理问题,积极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初中生的心理建康主要是指:智力正常;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心境好,情感丰富;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自我评价能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谐,能较好地适应和改造环境、个性健全。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理、心理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原因,许多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并没有达到上述标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上的心理问题
初中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问题其表现是多方面的,
1、学习兴趣和教学要求的矛盾冲突。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既非常广泛而又开始专门化。他们都有自己所偏爱的学科,但从升学的竞争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就必须要求他们学好规定的学科,这便与他们的学习兴趣或多或少发生冲突,降低他们对某些学科的积极性。
2、学习方法和习惯上的困惑。初中的学习要求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更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等。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很有进到心,但限于自己的能力水平,或方法不当,或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辅导等原因,学习成绩不佳,只有失败的体验,没有成功的喜悦,因此,在学习上时常感到困惑、苦恼,有压抑感。产生自卑心厌学情绪。
此外,较多的学习科目,繁重的学习任务,都给学生带来了过重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失调。尤其对于学习成绩较优异的学生来说,学校、家长都希望他们能升入好的高中,对其在学习上强化培养,要求过高,致使不少人在学习上感到压力过大,精神上经常处于焦虑状态,这在初中毕业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成长本身带来的心理问题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初中生在这段时间里身心各个方面迅速成长起来。成长本身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喜悦,同时也带来诸多的烦恼。由于初中生身体各个方面的急剧变化,特别是性生理的发育,使中学生出现了对性知识的好奇、对异性的向往和。青春期的性骚动成为困扰中学生成长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由于性生理的发育,所产生的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想接近异性同学又怕接近;分不清友情与爱情而纳闷;陷入早恋,正常的男女同学交往被人误解或受到指责而感到委曲等,在心理上陷入困境。
三、人际关系的不适引起的心理问题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比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学生要适应新环境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要处理好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随着人际交往的范围逐渐扩大,中学生更加重视同学间的友谊,也更渴望得到师爱、母爱、父爱。但由于知识经验不足,社会阅历欠缺,往往因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而产生烦恼。有的因为自卑、羞怯、自我为中心、性别差异等主观原因不能与同学和谐相处,感到孤独、苦闷、压抑。有的心理闭锁性增强,与家长产生心理隔阂并为此而苦恼。
针对初中生心理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作为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探索和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第一。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品德表现、身体状况,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特点,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而且要了解其内心动机,洞悉学生心理的奥秘。只有这样,教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第二,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环境应该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友爱、积极向上的环境,应该是和谐的、融洽的、宽松的、合作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产生健康的、乐观的、宽松的情绪,而不是紧张的、压抑的、被动的情绪,只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才能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环境,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第三,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学校通过开设的心理健康课,或举办专题讲座,向学生讲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困扰,学会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第四,指导心理训练,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优良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更主要的还在于能力的提高。因此,心理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克服消极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五,群体教育和个别心理指导相结合。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群体教育的同时,要开展心理咨询,进行个别指导。心理咨询就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原则、方法。通过咨询者的语言、文字或其他形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疏导、启发和教育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个别指导,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因心施教,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初中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
【关键词】自主学习 初中生物 自主思考 探究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78-02
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地自觉自愿的学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学习潜能,心理素质等都有差异,他们普遍都好奇心强烈,这是一种学习动力,探索性的学习,就是要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合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展多种活动,丰富自主学习的内容。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教师角色要发生转变,要从以往简单的知识传授,课堂主宰者转变成参与者、监督者和引导者,要将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发展的基本素质。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生物这门课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对学生来说是好奇的,所以,教师可以将与生活有关的知识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积极的走进生物课堂。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总是将生物课当作副科来讲,简单的讲授能够死记硬背会考就可以了,很少将生活中的现象和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和经常遇到的生物学问题,以利于学生加深理生物学基础知识,密切联系有关人体防病、体育锻炼、增进健康、保护环境等卫生保健知识,使学生懂得讲究卫生的道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例如:在学习有关“先天和学习行为”时,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为主导性,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吸引学生。所以,在授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①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鹦鹉学舌是不是都属于先天;②婴儿一生下来就会允奶;人经常出现眨眼的行为和人类睡眠的行为属于先天还是后天学习行为?③黑猩猩具有较强的模仿行为属于先天行为还是后天学习行为?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引导学生总结两种行为的特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找到自主学习的带来的乐趣,进而,使学生在思考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最终,使学生得到更大空间的发展。
二、实施自主学习,树立自主探究信心
21世纪的文盲不在是目不识丁,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随着社会变化的加剧,将来的社会,学习能力才是竞争力,未来社会的人需要不断的充电,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材料设计教学方案,并引导学生走上讲台,展示每个小组的教学模式,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例如:在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时,我就采用的自主学习的模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①呼吸系统的组成。②呼吸道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作用。③理解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之后自己设计教学模式,有小组创设了问题情境,使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在吃饭时不能大声说笑?在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以前为什么要先清除口、鼻内的污物等问题;有学生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展示了呼吸系统组成模式图等等,在给予学生肯定的过程中,我请采用问题情境的小组以“小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给大家进行讲解,因为,每个学生都能准备了自己的“教案”,所以,相对来说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所以,这节课相对来说是比较成功的,而且,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进而,使学生愿意自学,愿意探究。
三、开展自我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所谓的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能力和特点,以及自己所处的地位、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的认识和评价。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总认为自己学习成绩比其他人差,所以自己比较笨,根本没有一点优势,盲目的自卑,使得学生不能正确对自己做出分析。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教师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进而,给学生营造更大发展空间,进一步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走进生物世界,进一步促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改 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由应试教育走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伟大的工程。学校是每个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搞好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新课改下如何对初中生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对此浅谈如下几点:
一、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1、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可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全”,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全面性”是素质教育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对素质教育“全面性”的表达。基础教育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使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这也是对素质教育“全面性”的阐述。二是“新”,即在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新要求。
2、素质教育的特征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具有时代性。素质教育要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紧紧跟上数控技术发展的最新时代,为适应数控的发展而开展素质教育。二是具有全体性。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强调要为全体学生开展教育。三是具有综合性。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是具有主体性。关注素质教育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和创造力发展开展教育。五是具有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和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展教育。
二、新课改下初中生素质教育的策略
1、更新观念,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良好氛围。
素质教育队伍的成立,使学生明白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目标,其中思想道德是根本,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是基础、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保障,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他们懂得思考,懂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主动地、创造性地工作。
2、加强素质教育不能放松基础知识教育。
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基础知识的制约,基础知识扎实程度,是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也必须把基础知识学扎实,否则学生的人生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加强素质教育。
校园网上要开设素质教育的专门栏目,组织一些素质教育的典型教案;开设网上学生心理测试和咨询服务;开设网上电子精品书库;虚拟网络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社会上丰富而鲜活的各种多媒体素质教育资源;编制、开发系统的素质教育软件等来开展素质教育。
4、要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改革
要真正做到不仅注重教学的效果,也注重教学的过程;不仅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重视单科的教学目标,也注重跨学科的目标;不仅重视统一要求,也重视因材施教;不仅重视学生的行为训练,也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以及身心发展的统一;不仅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品德的陶冶;等等。
课程结构必须科学化。要建立必修课与选修课、统编教材与本土教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新课程体系。要探索启发式、科学化的教学方法。以往的教育过于保守,采用的教育方法多数是适应性的,学生在现行环境下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去解决新问题时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素质教育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
5、实施校本评价,构建学校内部形成性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