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机械类实习小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4 17:28: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机械类实习小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机械类实习小结

第1篇

关键词:顶岗实习;高职;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32-02 顶岗实习,是指在基本上完成教学实习和学过大部分基础技术课之后,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不同,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即有正式工作岗位,“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教师的指导,还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顶岗实习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文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荐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帮助学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很多高职学院均将顶岗实习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顶岗实习实施与控制是指在实习全过程中建立校、企、学生三方有效沟通机制,以达到监控并保证实习质量这一目的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

机械类专业顶岗实习有其自身特点。机械类专业适用面广,随着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新能源和节能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人才需求遍布机电、数控、钢铁和汽车等制造行业,而这些制造业在京津冀地区都快速发展。通过对本地区制造业企业的调研,发现这些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能够一次性提供的实习岗位数量不多,且工作内容会随其经营或生产的需要而变化,所以这些企业不适于集中、大量地接受机械类学生顶岗实习。但这些少量、工作形式灵活的岗位反而对从业者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更高、更具挑战性,所以这样的岗位往往只邀请优等生去参加顶岗实习,并多数带有培养与挑选后备人才的目的性。被调研的企业中,也有许多资质良好的大、中型国企与合资企业,可以一次性提供数量较多的、岗位类型和技能要求相对稳定的实习岗位。这些企业资源配备完善、技术先进,指导教师可以利用企业现场组织教学活动,便于实现实习教学目标。所以,这类企业可以充分体现集中实习的优势,多数具备与学校建立可持续顶岗实习合作的可能。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规范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毕业与就业零距离”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闭环反馈的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闭环反馈的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是保障顶岗实习教学质量,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1.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建立由学校、企业、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校企双方有专人负责联络,处理具体事宜,使顶岗实习管理有条不紊地开展。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应该是各系部、各专业的常设机构。学校参与人员建议系部领导牵头,涵盖专业辅导员、专业骨干教师等;参与企业应是与学院建立长期、稳定顶岗实习合作关系的、能够包含机械类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的多家代表性企业。企业参与人员建议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中负责高校招聘的人员牵头,包含企业指导实习人员;家长和学生代表应结合顶岗实习实际情况,在实习人数较多的企业中选取,并要求其有较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

2.制订顶岗实习管理文件。为加强顶岗实习的内涵与管理,学院应组织以专职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修订完善《顶岗实习课程标准》、《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职责》、《顶岗实习考核细则》、《学生顶岗实习守则》、《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手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守则》、《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与考核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学生顶岗实习教学工作流程与成绩评定的管理方法,规范顶岗实习企业兼职教师和学院专职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加强顶岗实习的安全教育,并针对顶岗实习学生组织管理制定相关文件,进行具体规范与要求。

3.构建操作性强的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制度。系部提供顶岗实习学生名册,分各专业召开顶岗实习学生专题会议,具体落实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工作,包括学生业余时间和宿舍管理、实习现场管理、学生健康心理咨询和辅导等。

二、规范顶岗实习教学工作程序

顶岗实习教学环节一般应该包含毕业论文撰写环节,毕业论文和顶岗实习任务同时开展,专业要求毕业论文内容和顶岗实习内容相关,对于较难实现的,也可以由指导教师指定题目。学生在实习中注意观察,找到论文写作的方向,搜集资料,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完成论文,这样可以使论文避免抄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论文质量。

(一)学生在顶岗实习期开始前应完成以下工作

1.接受学院系统、全面、仔细的顶岗实习培训。通过培训,弄清顶岗实习开展的步骤、方法、要求等,每名学生都应明确实习的全局性安排、时间进度及上交材料的要求。

2.完成并上交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协议格式由学院或系部统一制定。学生自行打印后,填写自己信息,与所在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如多人在同一企业实习,可集中填写后与企业签订1份协议,完成后上交指导教师。

3.领取学生顶岗实习手册。学生顶岗实习手册由学院统一印制,每名学生离校前领取一本。手册主要内容包括顶岗实习基本信息、顶岗实习周记、顶岗实结、实习考核与评价等。

(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结束后应上交以下材料

1.完成顶岗实习手册。填写顶岗实习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联系方式和实习企业的基本情况、实习主要任务等;按实际实习时间完成顶岗实习周记;撰写顶岗实结报告;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习指导教师填写实习考核与评价等内容。

2.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要求符合学院或者系部制定的要求。

三、依托就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满足顶岗实习需求

对机械类专业而言,就业企业是最大最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就业企业指导教师同学院指导教师实习期间共同指导学生的顶岗实践,共制订培养方案,并对学生进行基本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可以要求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钳工、维修电工、制图员、液压工、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等。

参考文献:

[1]吴贵才.高职顶岗实习实施方案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6).

[2]何冰.工程机械应用与维护专业学生顶岗就业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9).

[3]邱丽芳,等.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4]靳建峰,等.浅谈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顶岗实习学生的教学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10,(1).

第2篇

不过累归累,心中仍然感慨颇多。生平第一次有机会“学以致用”,很有成就感,也真切的体会到真理必须要用实践去检验,不亲自去动手试验一下,你学的再好也白搭。

有很多东西是书上没写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得到。纸上谈兵只会让人走进误区,实践才是永远的老师。

在铸造部,老师们教的非常认真,不停地在人群中穿梭,随时指正我们在操作中的错误,纠正手型,耐心的一遍遍的分析我们做的砂型的的优缺点。虽然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天半,但是师傅们却是尽其最大的努力,在如此有限的时间里多教给我们一点东西,希望我们能真的有所收获,而不是空手而归。对此我们确实有些愧疚,因为我们的心理多少有一点借此机会好好放松一下的想法,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投入。

但是我们一定会摆正自己的心态,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实习上,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金工实习是一门实践基础课,是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学习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必不可少的先修课,是非机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对于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意义。而且可以使我们了解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通过高考而进入大学的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处于学校和社会过渡阶段的大学就承担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金工实习就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同学们必须给予这门课以足够的重视,充分的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好好的提高一下自己的动手能力。

我校的工程训练中心虽然存在诸如:设备数量有限、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缺陷,但是学校通过有效的组织,化短为长,使同学们分期分批的实习,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经过亲身体验和与同学们的交流,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学还是对此课感兴趣的。我们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同时在师傅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就拿锻造而言吧,起初,对于火红的钢条和锻打时的飞溅物,同学们仍然有些害怕。但是,通过师傅的耐心讲解和帮助,这种心理慢慢的被好奇心所代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训练中。当看着自己亲手做出的工件时,我们心中无比喜悦。

但是,也有极少数同学对此表现出了烦躁心理,不想参加练习或应付了事。这些同学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学校安排这门课的用意,尽快的投入到这一次难得的实践活动中。

第3篇

一、针对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明确教学目标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它的实用性较强,主要介绍了铸造、锻压、焊接、切削加工基础知识、车削、刨削、插削及拉削、钻削与镗削、铣削、磨削、齿面加工、精密加工和特种加工、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钳加工与装配等。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而当前使用的教材普遍存在过于强调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理论偏多、偏深,实践性差和联系实际少等不足,不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根据所带专业的不同,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精心挑选,确定教学的重点,把一些比较陈旧的内容尽可能地更新,把教材中介绍较少而学生感兴趣的、在现实中应用较多的内容尽可能补充进去,以便更好地贴近市场,以“够用、实用、适用”为度;其次,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思想认识程度及今后就业状况等,对教学内容重新安排,以铣、刨、磨、镗为重点教学内容,其他内容以幻灯片、录像、实地参观等形式进行教学。

二、针对学生特点,选择一体化教学模式,确定教学方法

笔者所带的中技春季班学生,专业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高,综合能力差。为了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倾听能力、探索能力和团队合作得精神等综合能力,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教育形式,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辅导为辅,工学结合。把以个人为单位的班级改为以组为单位,每组以互补的方式进行搭配。把任务分配给每组成员,让每个成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实践。采用信息共享、协商解决的合作方式完成课上的内容,以对各种机床及其加工方法的认知和了解。教学过程具体分为以下

几步。

1.制定计划

下发任务书,给学生下达明确的学习任务。第一阶段:在校企合作处车间参观实习两周,以铣、刨、镗、滚齿机为主要内容,配合幻灯片。第二阶段:在机房制作PPT,PPT内容主要展示两周实习成果,准备答辩。第三阶段:成果汇报,答辩。

2.过程实施

进行本课程的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思想认识程度及今后就业状况等,对教学内容重新安排,以铣、刨、磨、镗为重点教学内容,并与校企合作处联合进行工学结合教学。每班安排两周参观、实习,一体化老师把每班分成四个小组,并给每组学生分配明确的任务,让每个学生带着任务去实践,去搜集相关知识。实习期间由机加工实习师傅指导实践,当班车工师傅辅助指导,一体化教师全天全程跟踪指导、并督促学生完成当天任务。尽量将贴近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操作性强的内容详细讲述、训练。其他内容以幻灯片、录像、实地参观等形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时刻贯穿德育教育,同时结合本课程的内容,对学生经常进行有关工厂生产规范、工作要求的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

各阶段目标完成之后,各小组集合制作PPT,PPT能够真实反应每组同学的学习成果,要求制作过程中,每个小组分工明确,信息共享、配合完成,包括资料搜集、整理,图片采集,文字录入、效果策划、幻灯片制作等。

3.检查控制

一体化责任教师每天准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任务下达和分析、具体实习任务指导、每天实习小结,确保阶段性任务的顺利实施和完成。

三、根据一体化教学要求,选择合理的考核方式,检验教学成果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过程采用一体化教学,为了检验教学结果,要求我们不能采用传统的“试卷式”考核方式,而是采用了过程性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对每项任务分别以百分制进行考核,再把本学期的各项任务成绩平均作为本学期成绩。考核内容包括:出勤率(30%)、课堂表现(30%)、完成任务情况(20%)、答辩成

绩(20%)。

1.出勤率

学生实习过程中每次迟到、请假、旷课等都严格按照规定扣减分,出全勤还要加分,这就极大的保证了学生的出勤率,旷课迟到现象明显减少,也避免了部分学生像以前那样,平时见不到人影,考试大出击,取得高分的现象,更加保证了考核的公平性。

2.课堂表现

其中包括个人表现、学习积极性、认真程度、机床使用等内容。在评价的过程里把这些项目按其强度和深度来分配合理比例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才能综合学生的各项表现情况来评价,才算是比较合理的。而我们在实践实习中采用这样的评价方法就是一种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能体现出来。

3.完成任务情况

其中包括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PPT制作情况等。每个阶段性任务实施,都必须公平公正的给学生评价,不但考核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答辩成绩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倾听能力、探索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等,同年级所有班级统一分组,分为若干组进行答辩,每组成员全部参加,并最后评出优胜组。答辩过程包括自我展示、PPT成果汇报、答辩几个阶段,答辩评分内容包括仪容仪表、语言表达、PPT内容、PPT效果、团队合作几个项目。答辩过程中,要求“人人参与,人人答辩”,汇报团队里每个人的分工与合作,及每个人的学习收获,同时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答辩,每个人都有了上台演讲的机会,锻炼了每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及团队的合作精神。

通过一体化教学方式及过程性考核方式改革的实施,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在我校中技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实现了以下几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从工学分开向工学结合转变。从而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李立江.《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方法探讨.考试周刊,2008(51).

第4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学 教学方法 学做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21—01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需要多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支持和一定的实践加工经验。但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问题,同时,部分学校也存在教学经费紧张、实践教学设备匮乏的问题,因此,本课程的教学难度可想而知。笔者认为,想要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程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寻紧密结合;同时要引进“课堂讨论”模式,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良性转变,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重收获。

1、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工艺学》主要讲授的就是机械产品加工中的工艺过程及其相关的问题,内容包括机械加工工艺装备、切削加工方法、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等等。本课程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1 课程综合性强,先修专业基础课程较多,学生难以完全掌握

本课程综合性强,内容涉及《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金属工艺学》等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已经有所遗忘,而教师受到课时限制又不能帮助学生一一复习,只能硬着头皮讲。这就导致教师讲课费劲,学生听课吃力,无法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课程实践性强,传统课堂教学多为“纸上谈兵”,学生难以理解

本课程实践性强,学生在开始学习前就应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但是一些职业学校由于资金有限,现有的实习条件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而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仅仅靠板书加挂图不仅无法讲清知识点,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2、多种教学方法的探讨

2.1 选择合适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应用人才的目标,所选教材应以“实用为主”,力求详简得当,浅显易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应结合教学大纲和课程学时,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减少过繁过深的理论讲解,适当补充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的介绍,达到精简内容、突出重点的目的。比如在讲解“特种加工方法”这一章时,可将教学重点放在与目前生产密切相关的电火花加工上;激光加工、电子束加工和离子束加工等不太常见的加工技术仅作了解即可;而作为补充内容,可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应用日渐增多的水射流切割技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2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常常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而两部分教学往往又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师所讲的一些零件加工方法学生往往没有接触过,仅靠听课无法形成直观的认识,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实践教学则是让学生在实训车间学习机床操作及产品零件的加工,但是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大多有限,只能让学生知其然,而讲不出其所以然来,学生只能一知半解。

2.3 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庞杂,而课时却非常有限,为了在有限的课时里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教具、挂图、录像、动画等等,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又降低了知识掌握的难度。

例如在讲解“切削加工方法”这一章时,车削、铣削和钻削加工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实训车间的车床、铣床和钻床,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认识;而刨削、磨削、镗削、特种加工、齿轮加工等方法,由于缺乏配套设备,可以播放录制好的视频,将教师难以表述的教学内容直观地表现出来,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2.4 引入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课堂教学的特点是“老师讲,学生记”,学生听课时不是无精打采就是机械抄写。要想转变这一局面,就要改变教学模式,提倡采用以实例为引导,以学生思考、讨论为主,教师提示、讲解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课堂讨论的具体做法是:由教师事先选取合适的零件作为讨论内容,所选零件应与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相适应,当课堂任务下达给学生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尝试填写工艺卡片,当所有小组都完成任务后,由各组代表发言,讲解自己的工艺编制思路,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方案互评,找出每组方案的不足之处并给出解决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进一步安排学生在实训车间将零件加工出来,让学生通过自我检验切实体会到所学理论知识的实用性。

例如,在讲解轴类零件加工时,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减速器输出轴为例子,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内容:此零件的主要技术要求、毛坯的选择、定位基准的选择、加工阶段的划分及内容等等。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积极思考,很快就进入参与状态,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第5篇

【关键词】教材;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主体

【作者简介】聂琴,河南省鹤壁高级技工学校,从事机械专业理论与实习教学工作。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游标卡尺》是选自劳动版《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材第二章第二节。本教材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又为学习后面的知识——万能角度尺打下基础,而游标卡尺的使用又贯穿于机械专业测量工件的始终,因此,本节内容在《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技校生的知识结构与学习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2.能力目标

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读数方法及测量方法,减少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3.思想目标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能力高素养的现代技术工人。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和技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

重点的依据:游标卡尺是一种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在以后的工作中经常使用来测量零件。

2.教学难点:游标卡尺的读数原理。

难点的依据:读数原理抽象难懂,学生基础较差,不容易理解。

四、说教法

我们知道,技校培养的是理论和技能一体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在讲游标卡尺的结构中,利用游标卡尺模型及实物现场讲解,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

2.讲授法

针对本节课的难点---游标卡尺的读数原理,应采用讲授法详细讲解,直至学生理解为止。

3.练习法

学习本节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灵活应用。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通过测量的准确性。

4.启发式教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启发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5.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接受。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理论联系实际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例清晰。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分钟)

由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教学录像——轴类零件的加工、检测过程,及加工过程中的测量来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2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采用讲练结合),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游标卡尺的读数原理(详细讲解)。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选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

3.学生练习(15分钟)

在讲透游标卡尺的刻线原理、读数方法的基础上,准备好一些读数图片和实测零件及游标卡尺让学生分组练习,并做好记录,最后老师检查。

4.课堂小结(3分钟)

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加深学生的记忆。另外在课堂小结中可以对本节课表现突出的小组、学生提出表扬,对有进步的小组、学生加以鼓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布置作业 习题册 2--2

6.板书设计

2--2 游标卡尺

一、游标卡尺的结构和用途 四、读数练习

1、结构 2、用途

二、游标卡尺的刻度原理(以0.02mm为例) 五、游标卡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1—49/50=0.02mm

三、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 六、小结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实践;改革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出具有高技能的技术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机械制造专业重点培养具有机械类高级技能的人才。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相关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后,在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上适度,在技术的应用方面具备较强的能力,在知识面上有一定的拓宽,然后成为一名真正地高素质人才。所以,为保证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实现和企业需要人才的无缝对接,我们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但是,目前我国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设,有以下三点问题:首先,教学手段相对简单,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较弱。多数的教学工作还是传统方式上的老师课堂讲,学生课上听,老师、学生、考试围绕一本教材进行学、练、考。传统的上课方式根本没变,这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性、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变得越来越差。其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过窄,造成学生学到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有关的先进技术知识掌握甚少,理论水平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需要。其中有许多学生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搞考前突击复习,虽然可能获得好成绩,但是他们的真实水平并不高,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更是不能符合技能型人才的标准,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最后,部分院校的实验条件不够完善,实训设备落后,课程的实验和实训课教学环节少。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新技术和知识的了解与探索,知识上的匮乏,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十分不足。特别是有的院校计算机仿真软件相对落后,导致学生在学习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时技术深度不够,与企业中实际运用的技术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为了能够培养出合格的技术人才,必须要把课程建设工作放在首位。这一任务的实现,可以让学生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实训后,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在决定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当中,课程可谓是其最基本的因素,无论是在课程的选择上,还是在课程的质量上,都会影响到培养目标。为了让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适应专业的调整要求,结合高职教育一年级新生相关公共基础课的改革方案,并针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大二上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然后根据专业需要,安排专业选修课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的总目标。即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教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育,为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并通过后期的深造把其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构建新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尽早具有机械工程师素质和能力。使其可以在就业后,从容地去适应机械设计制造、机械设计研发、项目运行管理等诸多方面的角色。通过新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工厂和企业所需要的生产力,真正地符合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标准。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创新创业能力。要完成这各目标,我们就要在一种新的原则上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即高数、外语、大学语文等基本文化课程都需加强。只有基础扎实了,才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条件,并且随着学生后期继续学习深造,知识领域在不断地加深与更新,只有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文化牢固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其次,从机械制造技术的领域来讲,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学科的交叉性。先进制造技术是指一个具有综合性的系统技术,它是传统制造技术与某些基础科学或者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新方法、结论的有机结合,产生的具有前沿性的、适应未来生产发展需要的先进技术的总称。它不但具有创新性、综合性、系统性等特征,还具有先进性、可持续发展性等丰富内涵,它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一种集电子、信息、机械等多学科领域为一身的交叉性学科。最后,各单一专业的设置上可设立多个选择的专业方向,尽量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发挥其专长,学到自己喜欢的技术,并在未来的实习及就业中做到学有所用,当在生产一线工作时,做到快速上手,自己独立分析解决工程的实际问题。

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实施

首先,通过调查研究,制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制定自己院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并根据本地区及周边城市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调研,制定符合本地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其次,在课程的学习上要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要强化教育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质。最后,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实行启发、开放式教育教学,加强教学中实验和实训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小结

从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不难看出来,教学改革要以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技术技能的培养这两方面为主线。在课程上要做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注重教学内容与手段的结合,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作者:齐赫 单位: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桂霞.浅谈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4,(02).

[2]崔联合,祝文琴.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

[3]吴小柳.探析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创新[J].才智,2015,(10).

[4]韩明刚.高职机械类CAD/CAM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亚太教育,2015,(11).

第7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mechanical drawing reform, and discusses teaching reform from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examination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关键词: 工作岗位;机械制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Key words: job;mechanical drawing;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teaching means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80-02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我国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文件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把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作为课程教学模式。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而不对课程进行改革,那么只能是镜花水月,因此,课程改革始终是高等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

高职学院的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目前机械制图的教学方法在很多高职学院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注重传授理论知识,优点是学生对机械制图的理论知识了解较多,缺点是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的培养,学生不了解机械制图在实际工作的应用,缺乏对零部件的检测能力,同时缺少企业文化熏陶。因此,为了提高机械制图的教学效果,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模具技能人才,有必要对机械制图的教学进行改革,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岗位技术要求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宗旨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1 教学改革探讨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在探索机械制图的教学改革,根据多家企业的调查和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机械制图的教学改革做了以下几点探讨。

1.1 教学内容改革 最近3年,我院机械类的学生主要在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宝钢集团、润星泰电器有限公司和铭基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公司工作,工作岗位主要是模具加工、数控编程、设备维修、产品设计和模具设计等,其中模具加工为主要工作岗位。通过走访企业和对毕业生的回访得知,从事这些工作岗位,主要需要阅图能力、测绘能力和计算机绘图能力。而目前的机械制图的教材都是采用按章节按堆砌形式来撰写的,过于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不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也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淡化知识分界,强化整体功能,以职业能力培养和工作过程相符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序化。《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相关的课程体系来确定,而机械类专业要以培养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和社会拓展能力为主线,减少相关内容重叠,侧重实用,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工科各行业职业能力最基本体现为绘图能力、读图能力和测绘能力,而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和计算机绘图这些课程内容和工科机械类专业密切相关,但在教学上往往各教各的,没有针对性,致使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课程与课程相互脱节,同时有些内容产生重叠,因此,需要改革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将原来的《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技术测量技术》和《计算机绘图》整合为《机械制图与公差》。

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根据岗位职业技能划分机械制图专业基础能力、机械制图应用能力、公差测量能力和计算机绘图能力4个教学项目,细分13个教学任务,具体划分见表1。

1.2 教学内容的整合、序化 教学组织设计是实现教

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应改变传统采用按章节、按堆砌形式来撰写的,不利综合知识的全貌,也不利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而应在教学组织设计中淡化知识分界,强化整体功能,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序化。

1.2.1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序化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将传统的按章节次序的教学内容安排修改为以专业工作过程为依据的教学内容次序,这有利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生就业的需求。如数控编程员岗位,就是按设备拆装——零件测绘——绘制零件图——3D建模——数控编程——操作加工等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1.2.2 由易到难 在以生产为主线、工作过程为载体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序化基础上,还应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次序,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计算机绘图员,就是按平面二维图形绘制———组合体三视图绘制——零件图绘制——装配图绘制——三维实体造型等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1.2.3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融为一体 计算机绘图知识穿插在机械制图内容的教学各环节,顺应了教学改革的思想。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岗位能力为本位。计算机绘图是企业需要的一种技能,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正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将CAD的绘图环境设置和机械制图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放在一起介绍;将CAD的基本命令与正投影法、点、线、面放在一起介绍;标准件与常用件融入块的知识;零件图的徒手绘图与计算机绘图融为一体;这样做,既可以减少高职教育理论课学时少的矛盾,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图的基本理论,建立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1.3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高职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要体现四结合,即教、学、做相结合;制图、测绘、加工相结合;二维作图、三维造型、实体模型相结合;徒手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相结合。《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有:

1.3.1 五段法 所谓五段法就是对一个知识点,采用五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是直观演示、引入新课阶段;第二阶段确定教学目标阶段;第三阶段是学生按照教学目标自学阶段;第四阶段是重点讲授阶段;第五阶段是练习和小结阶段。五段法主要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其特点是:教学目标明确、有利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1.3.2 项目导入的任务驱动法 项目导入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目的,教师设置并提出可以考核的、体现技能要求的工作任务,结合学生易感知的实例或实物,讲解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演示完成该任务的操作步骤与要点,学生在理解所讲内容的基础之上,顺利完成该任务,掌握所要求的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该方法主要包含:提出任务阶段、信息收集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控制阶段和评定反馈意见阶段,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如项目三(机械制图应用),其特点是:教学任务明确,学习气氛浓厚,有利于提高团队协助精神和沟通能力,但教学进度不易保证。

1.3.3 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同时深入企业、实训基地等现场,通过对现场事实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新观点,从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方法。现场教学法主要包括:第一阶段准备阶阶段,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任务8(测量技术)其特点是:直观性强,学习兴趣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1.4 改革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能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选择教学手段要遵循三原则,即适时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和适用性原则;机械制图教学手段主要有演示、视频等多种方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用精品课网络资源的教学手段;行业工程师带领的真实工作教学手段;实训基地零距离的岗位工作的教学手段等。

1.5 改革考核方法 科学的教学质量督体系是教学组织实施的重要保证,每一门课程学习之后,都必须有一个考核标准来衡量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衡量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是否达标,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也不例外。但是一改过去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老办法,把机械制图与公差的考核分为四大部分,每一学习任务完成后,进行第一部分考核,专门考核学生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当学生在完成第一项目时,进行第二部分考核,其目的是考核学生专业基本能力;第三部分是综合技能能力的考核,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部件的拆装、零件的测绘(计算机绘图)、装配图绘制(计算机绘图)的职业综合能力,这里所说的部件要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部件,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选择具有侧抽芯的注射模作为拆装实践;第四部分是考核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各占份额见图1。

2 结束语

实践教学结果表明,基于工作岗位的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但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能在有限的实践教学周期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能很好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在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就业受到企业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杨军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数所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

[3]张映晖.基于人文性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06).

[4]胡建生.机械制图[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王志泉.机械制图与公差[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8篇

关键词:机械基础 教具 成就感 兴趣

职业类院校的学生学习机械基础课程往往感到内容杂乱,抓不住重点,因此,教师要重点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钻研教学法,更要努力寻找适应新时期90后学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具在课堂上的示范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学习、观察生活、注重积累和培养兴趣爱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内在的潜能,提高学习兴趣。

一、研究教材,结合知识点,用好教具

教师在授课前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熟悉教材中的授课内容,以及所运用到相关学科的知识,安排好一堂课的各个环节进程,以生活中的实例将学生引入新课课程。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或好奇心投入学习,由浅入深,尽量以教具进行展示。通过教师的表达,突出授课的重点和难点,会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接受的情况,随时调整内容,通过举例补充说明,利用课上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对不完善之处进行补充。这样,一堂课有讲、有练、有演示、有提问、有回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普通螺旋传动时,虽然同学们生活中接触很多,但不注意观察,所以很难理解其运动特点,在课上经过老师指点,再通过现场教具进行演示,就很容易理解其运动特点。又如,将主动件的回转运动转变为从动件的往复直线运动,反之,可否将往复直线运动转变为回转运动?这个问题可由一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教具之后,再来回答。学生在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回答这个问题就更加自信了。再如,在讲螺旋传动直线运动方向的判定时,教师通常是运用左右手法则,把理论讲完后,通过举例进行验证,然后归纳出便于学生记忆的三条:第一,左旋左手,右旋右手;第二,又转又移,同向;第三,一转一移,反向。可是,学生还是感觉太抽象,这时我们再运用教具对刚才归纳出的三条进行验证,并让学生自己演示深刻领会。这样在课上就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螺旋传动直线运动方向的判定。形象思维使学生记得更清楚,因此,教师在机械基础教学中,注重运用教具动静结合,让学生认真观察,细细体会,找出其可能存在的一些规律,学会分析,这样就可以做到以点带面,提高学习效率。

二、研究学生特点,结合实物教学,完善教学方法

现在,职业技术学校面对的是一批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大部分是高考或中考失败的学生。部分同学由于学习方法没有掌握好,还有厌学现象,其中还不乏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作为这些学生的任课老师需要有极大的耐心,以鼓励教育为主,充分相信每位学生都有能力学好这门课。结合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这个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并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学民主,使学生积极地去演好每一场戏。每当笔者讲完一个重点或知识点时,发现课上总有一些学生分心、坐不住、讲话,或玩手机、打瞌睡。这时,笔者针对他们好动的特点,让思想开小差的学生站起来复述老师刚讲过的重点和知识点,其他学生进行适当的补充。例如在讲螺纹时,按螺纹的螺旋线的方向分为左旋螺纹和右旋螺纹,国家标准规定顺时针旋入的螺纹为右旋螺纹(同样,逆时针旋出的螺纹为右旋螺纹),教师要求学生一定要记往这句话。有了这一句话,就可以进行举一反三,只要有一处不一样的,就是左旋螺纹。这时笔者在课堂上提问:顺时针旋出的螺纹和逆时针旋入的螺纹是什么螺纹,学生会非常整齐地回答是左旋螺纹。为了更形象地说明问题,笔者拿来常见的药瓶、饮料瓶和螺丝钉做道具,详细说明螺纹的旋入方式,以及多头螺纹的作用。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笔者还及时引导进行拓展思维,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逐渐地建立起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另外通过记住一句话,再改变句中的个别字,就能记住另外三句话。例如,在讲直齿圆柱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时,教师先让学生背两个重要条件,以后,在讲斜齿圆柱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和直齿圆锥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时,就相对变得容易些了。只要注意在直齿圆柱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前加上两个定语:法面、大端,就又记住了另外两套法则。再加上蜗杆传动正确啮合的条件,共四套法则。在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注意学习方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和恐惧心理。

三、结合工厂设备,讲解机械原理,培养创新能力

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内容多而杂,但却是工厂常见设备采用的最基本的机械基础知识。学生在学校学习吸取知识、在实习期间培养动手能力,在工厂的实践中就能立刻看出教学效果,如果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就说明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在机械基础的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工厂设备,学习机械原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带传动时,为什么要增加张紧装置?笔者先让学生读一遍书,了解书上所讲的道理,在不设标准答案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工厂设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想法,其效果往往会超出老师的预想。再如,在讲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时,我们知道它是依靠摩擦力或啮合来传递运动和动力的。摩擦力传动的基本特点是过载时会有打滑现象,造成传动比不准确,但也同时具有过载保护功能;相反,对于啮合传动,就不会出现打滑现象,其传动比一定准确,但是不会有过载保护功能。有了学习上述理论的基础,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要控制和计算小带轮上的包角了。同时也能理解带传动过程中,带速为什么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在后面的链传动、齿轮传动中,都会有啮合运动的特点。

四、小结

理论来自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实践性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教具演示是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认识机械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培养学习兴趣,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思考、学会归纳和总结、学会举一反三,最终要学会如何学习,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在当今的教育中,我们要将枯燥无味的理论,转变成贴近生活,生动、易懂的道理,让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参考文献:

[1]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机械基础(第三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机械基础(第四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第9篇

1.探索实验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教学,实验内容更新速度缓慢,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为培养学生综合设计与创新能力,中心推进了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按“三层次、两互动”进行。三层次是指分层次设置实验项目,按基础型实验、设计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对实验项目进行优化与重组。减少验证型实验,增设设计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按照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的顺序开展实验教学,注意各层次实验之间的联系与衔接。两互动是指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教学互动,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互动。做到理论课指导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促进理论课的理解;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科学研究的新知识、新理论融入教学活动当中,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仪器设备互通,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

2.改革实验教学手段针对机械工程实验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学生的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师以启发式教学向学生讲授实验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实验技术原理、数据处理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文献查阅、科学论文和技术报告的撰写方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了解实验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实现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条件、设计实验步骤,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全部实验过程;对于技能训练和基础性实验,学生事先预习实验教材的内容,然后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实际操作训练和数据测量,之后再撰写实验报告;对于设计综合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了解实验背景、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开始,学生须自行完成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经老师确认后,选择实验条件、调试仪器设备、测量数据、数据分析,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教学中更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展多学科的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实验课程。

3.积极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充分利用中心的实验环境、资源等优势,定期举办全校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月等赛事,这些赛事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和响应。挑选比赛中的优秀作品代表学校参加吉林省及国家举办的机械、电子类设计大赛。近3年,参赛作品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获挑战杯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国家级三等奖、省级特等奖各1项;参加第七届周培源力学竞赛获国家级三等奖2项,优秀奖5项;获全国图形先进技能与创新大赛国家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获吉林赛区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全国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获吉林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二、实验教学中心的运行与管理

1.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实验教学中心具备先进的开放实验教学软硬件环境,对校内外学生开放,机械基础和综合设计类实验室可采取网络预约形式开放,创新设计实验室面向全校理工科学生全天开放。中心面向全校开设不同层次的机械类、近机类相关课程的实验课。实验室承担着实验教学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开放型、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条件;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题目,经实验中心审批后,进行实验设计,中心实验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并提供相应的消耗材料和资金资助。实验室开放时,有专职的实验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值班,负责实验指导、维持秩序、器材供应、实验室安全等管理工作,并完成开放记录工作。

2.完善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制度实验教学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每年都专门投入设备维护费用和材料耗损费用,以保证实验教学中心的正常运行;为了鼓励教师指导研究创新型实验,学校给予指导教师专项工作量补贴,而且每学期均有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评比,给予获奖教师和学生奖励;根据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实验教学管理档案,包括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学日历、实验教案、实验教学检查、实验教学小结、实验教学经验总结、学生成绩评定、实验考试管理办法等;建立了实验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每学期至少进行2次实验课检查,一次评估,并建立相应的计算机管理信息库。中心教师竞争上岗,建立校院考评、学生网评、同行互评、教师自评的评估考核体系,在教学、教研、科研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层次,评估结果直接影响实验室和个人年度综合评定。

3.建设先进的实验教师队伍根据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保证机械工程现展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队伍,为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较高、思想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中心制定了相关的实验教师培养制度,保证实验教学队伍建设长期、有序的开展。①根据现有实验设置和任课教师提出未来实验改革计划,由中心提出人员培训要求,制定培养培训计划;②鼓励与支持实验教师特别是实验技术人员在职提高学历教育。近年来有8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已有3人获得博士学位;③鼓励与支持实验教师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规定新进教师和教辅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近年来,有5名教师出国进修和从事科技合作与交流,有30多人次参加国际学术年会进行学术交流,40多人次到国内相关院校进行实验教学交流与学习,20多名青年教师和全部参与实验指导的研究生参加了岗前培训,10多人次参加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培训;④鼓励双语课教师在实验指导中进行双语教学。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进行双语教育进修,先后有4名教师完成出国进修,现已开设2门双语实验教学课程。

4.加强实验教学中心网络、信息化建设实验教学中心建有专用的网站,学生可以通过网站查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下载视频录像、多媒体课件及常用软件,使学生更好的预习或复习实验课内容,准确的掌握所学知识。学生还可以利用实验教学中心网站进行实验预约、创新实验室使用申请,通过网上答疑、网上论坛进行师生交流;网站上还提供历史答疑功能,即保留常见的、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以供学生查询,降低老师答疑的工作量。通过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可以方便的查询实验中心设备分布情况、实验室分部情况、实验室使用情况。学生和老师能更好的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极大的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和工作效率。实验中心的重要信息均通过网站实时,方便上级主管部门查询及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实验中心设有专门的网络维护部门并设置了专项的网站运行经费,工作人员对网站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护,及时更新网上数据信息,快速处理实验预约、创新实验室使用申请等工作。

5.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辐射作用根据社会发展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结合“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理念,中心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创新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了中心资源的利用率。近年来,中心承担了吉林省博文技术学院、光电信息学院等多所院校机械类和近机类的学生实习、实训任务,充分发挥了中心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中心实行全方位开放式管理,积极推进高校与国内外企业之间的合作。以中心为平台建立的吉林省中小企业数字制造工程技术培训基地,年均为吉林省地方企业培训工程技术人员200余人;长春市科技局利用我中心平台,由科技局投资对地方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让及技术支持;中心与一汽模具中心合作开展数控及工艺培训,为企业培训数控编程人员100余名。中心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成功地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提高了中心实验装备水平,推进了实验教学中心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