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人工智能科普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4 17:28: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人工智能科普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人工智能科普教育

第1篇

乌当区下坝中学座落在乌当区东北角的下坝乡下坝街上,学校占地面积6705 m2。现有在校生379名,教职工49名,专任教师43人,工勤人员3人,教辅人员3人。学校现有教学楼一栋,学生宿舍楼和综合楼各一幢。理化生教学实验仪器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备,实验仪器设备值达到22.3万元。配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各1间;物理仪器保管室各一间、化学仪器保管室、生物仪器保管室各1间。所有的实验室通水通电,并按照要求建立台帐管理,实验仪器入柜。图书室和阅览室各1间,生均图书52册,电脑87台,全部能上网。

二、学校开展科普活动遇到的困难

(一)教育评估体系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评估的缺失

目前,农村中小学科技教育教师承担科技活动辅导任务未能被列入本人工作量,属“额外工作”;科技辅导教师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在晋级和评选先进时得不到教育行政部门的承认;其次,科技辅导教师在撰写科技活动学术论文,即使是参加全国或省级论文评审获奖,其论文在评定职称时,也得不到主管部门的承认等。上述问题的存在,难以调动科技辅导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农村中小学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经费不充分的矛盾,制约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多年来,学校的经费上只能维持正常的办公运转。搞科技创新的实践活动需要购买仪器、材料,培训教师等,每一项都需要一笔不菲的支出。这对于本来经费就捉襟见肘的农村学校来说是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因此,科技活动的开展也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想在科技竞赛的活动获得科技创新大奖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了。

(三)农村教师的知识老化和自身动手能力不强

由于教师教学工作任务重、信息闭塞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教师基本上无法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不能掌握必要的组织开展活动的理论和方法,科技辅导教师知识老化,学科单一的弱点,缺少综合驾驭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迫切需要充实和更新。

三、我校近几年开展科普活动的探索

(一)领导高度重视,构筑青少年科技教育保障体系

学校领导要切实转变观念,像开展新课程改革和艺术教育一样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在人力、财力上给予全力支持。为使科技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科技辅导教师为成员的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形成一个领导总体抓、教导处具体抓、各科学任课老师重点抓的科技活动组织网络。学校还应该广泛宣传,使全体教师达成共识,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科技活动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宣传力度,创设科普文化氛围

学校充分利用广播、墙报、黑板报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让学生感受科技的重要性,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推动学习型学校建设,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很受学生欢迎。为了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参加科普活动,在活动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我们以专业为主线,挖掘各种蕴涵于专业教学、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宣传阵地,耳濡目染地渗透科普教育,使得科普教育看得见,摸得着,不仅具有雕塑的代表性而且更有实践功能。

(三)以少年宫建设为载体,推动学校科普活动健康有秩地发展

我校少年宫于筹建于2014年,共投入20万元,装备了可供培训和训练、活动功能室十几间。如何将我校科普活动的有秩开展与少年宫的资源相整会,从而解决科普活动所临的师资、课时和经费缺乏的困难?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两项活动的资源进行整合,确保科普活动在学校有秩的开展:

1.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每学期定期将七、八年级某个下午三节课程全部调整为:体育、美术、综合实践课程,此下午三节课都统称为活动兴趣课。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不同的兴趣小组。经过近两年的探索,现我校兴趣小组共分为:舞蹈、合唱、美术、声乐、民族特长、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科技、武术、篮球、国学、芦笙、唢呐。

其中,信息技术主要依据学校的电脑室,由信息技术教师负责开展,课程内容为电脑的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和后期电脑组装的实践;人工智能的教学内容为简单机器人的设计和实践,教师主要是聘请贵州师范大学人工智能社团的在校大学生担任;科技兴趣小组的教学内容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知识的外延,辅导老师为学校老师或贵州师范学院相关社团的在校学生担任。我校担任兴趣小组的辅导教师,其三节课时量计为教师的工作量,解决了科普活动辅导教师工作量的问题。

2.聘请贵州师范学院的社团担任我校兴趣小组的指导教师。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和师资结构不配套等方面的影响,担任科普方面辅导的教师比较少,为解决此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依靠贵州师范学院落户乌当区这一特殊优势,学样主动和师范学院团支部联系,聘请师范学院相关社团的在校生介入我校担任兴趣小组的辅导员。不仅解决了科普兴趣小组缺乏师资的困难,同时师范学生自己带来的相关教学硬件设备解决了我校无力购买硬件的困难。

3.将少年宫的活动经费用于科普活动的开展。

少年宫每年有一定的活动经费,而聘请贵州师范学院社团学生所需相关的经费学校又无力承担,如何解决此问题?将科普活动的开展纳入少年宫活动建设体系,弥补了科普活动开展经费不足的问题。

4.科普活动开展的延续性

第2篇

关键词:小班幼儿;科技教学;关爱情怀

一、科技馆的传播特点

科技馆是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倡导科学精神,提升公众求知、探索和创造的能力以及增强科技进步意识的重要教育场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科技馆在为国民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既是公众适应现代科技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需求,也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发展创新文化的重要手段。科普教育形式主要有学校、媒体(包括报纸、书籍、影视、网络等)、科普活动(包括各种科技周、科普日等教育活动)和科技类博物馆。其中,科技类博物馆既通过各种标本、实物、模型、互动体验设施、多媒体互动和演示设施传播现代科技知识,又重视个体的参与和体验。

因此,科技馆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上的优势非常独特。科技馆是科学教育与传播的重要平台,作为一种传播机构,它有两个最明显的属性:第一,它是一种非正式教育机构。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育与学校等同起来。在终身教育背景下,非正式学习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场馆学习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学习领域。科技馆教育的基本属性是非正规教育,从独特的展品资源入手展现其在教育学、传播学上的特殊意义,科技馆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引导观众通过模拟再现的科技实践进行探究式学习。第二,它是以空间形态为特征的视觉文化传播机构。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发明构造了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得以空前拓展,形成以视觉传播为特征的视觉文化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必然引起图形设计在方法论层面上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图形设计家和传播学家关注如何使信息向目标受众进行快速、有效传播,对视觉图形的形式语言进行创造性研究正是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呼唤。现代科技馆通过建筑形态、内部空间、功能流线、景观、节能技术、主体结构等表达以人为本、师法自然的设计宗旨,体现创新风格和传播要求。

二、国内外科技馆利用社交网络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科技馆,是贯彻落实《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需要,更是推进科技创新和提高全民公众科学素质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馆事业获得快速发展,形成以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和县(市、区)级科技馆组成的科技馆网络体系,科技馆科普事业迈上了新台阶。近年来,四川科技馆大力构建实体科技馆、数字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和流动科技馆协同发展的“四位一体”模式,强力打造科普系列展览、活动、讲座“三大系列”科普活动精品,在科普服务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绩。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大部分科技馆还无法满足公众参加科普活动的多样化需求。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世界第一,智能手机已深入到普通人当中,移动互联网也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科技知识的最重要工具,如何利用好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成为科技馆体系一项紧迫的研究课题。

2007年,美国教育部的《美国学术竞争力咨询报告》中指出,非正规教育是美国教育系统的三个相互整合的部分之一,即K-12教育、高等教育、非正规教育。“逛科技馆”这种科普教育已成为非正规教育的重要形式。成立于1846年的史密森学会拥有19家博物馆、画廊、动物园和9家研究院。2012年,史密森学会的公共机构共接待了3000万访客,还有1.03亿公众通过网络访问了史密森学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2009年出版的《在非正规环境中学习科学》中显示,人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经验、特定场所(博物馆、科技馆、科学中心、动植物园等)、非学校组织的科学活动当中,不分年龄层,而且比学校教学更有效地学习科学。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致力于推动学术交流、科学教育、科技政策咨询,其网站专设“新闻与公众参与”版面,面向公众和媒体提供科学传播与普及服务,主要以信息提供以及线下活动为主。

美国大量科普内容的网站以“gov”为后缀,如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航空航天局(NASA)、疾控中心、农业部、环保署等政府机构和部门开办的科普网站是网络科普的重要基地[3]。越来越多的移动应用通过社交网络的形式让用户参与到科学传播中来,发挥出意想不到的独特作用。在发达国家,科技博物馆已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科技博物馆在功能定位、经营管理、运行模式等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其功能定位主要是收藏、研究、文化交流和科普,将科技博物馆提升到了文化产业的高度,每家科技博物馆都有自己显著的特色和不可替代的功能,有着独特的运作模式。科技博物馆也从立法和资金保障两方面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也通过种种政策鼓励民间机构对科技博物馆进行资助。借鉴国内外科技馆建设的成功经验,就是要使科技馆建设数字化,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和保护藏品,二是更有效地为观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科技馆科普传播的基本方法及其媒介形式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它的基本特征有: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个系统。

(一)科技馆传播的基本形式分为面对面传播和非面对面传播两种形式。

1.面对面传播。是展教员与观众之间直接的信息交流,包括语言传播(如讲解、讨论、演讲等)和非语言传播(如手势、情感、姿态等)。两者互相补充、交替使用。其特点是:第一,双方交流充分、反馈及时,并给对方留下直接的印象。第二,双方可以更多地进行感情交融,更好地相互理解。第三,可以根据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要说明的内容,或对其做出进一步解释。由于信息的传播范围小、速度慢,面对面传播在很短的时间内,难以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某一信息。

2.非面对面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使用文字媒体(如图片、展板等)、电子媒体(如电话、录音机、录像机、电视等)和新兴媒体(电脑、手机等)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传播形式。传播者与受传者双方既可以通过荧屏内外进行交谈,也可以通过电视电话电脑进行交流,这是一种新型的人际传播。通过文字媒体,特别是电讯媒体传递信息,大大缩短了传播者与受传者双方的空间距离。

(二)充分发挥各类传播媒体的功能1.文字媒体。是指借助于可视的语言文字符号传递社会信息的各种载体,如馆报、馆刊、杂志、工作简报、工作手册等。

2.实物媒体。是指包含某种信息,能充当信息传递载体的实物,如墙报、橱窗、意见箱等。对科技馆来说,展品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实物媒体,品牌、形态、质量、设计、布局等都能传递信息。

3.电子媒体。是指运用电子技术、电子技术设备及其产品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如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光碟等。

4.新兴媒体。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被称为“第五媒体”。

四、提升科技馆科普传播的对策措施

提升科技馆科普传播,要在利用传统大众传播、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作用等方面上下工夫。

(一)要广泛利用传统大众传播

科技馆不是小众传媒,更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属于社会公共文化范畴,其科普活动,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宣传报道。科技馆的科普活动吸引社会及大众传媒的关注,大众传媒的关注又促进了科技馆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科技馆必须紧跟时展,围绕满足公众需求,与大众媒体广泛合作,开展科普活动,积极探索和创新传播形式、方法,打造科普讲坛、策划科普电视节目,举办科普讲解大赛,利用平台开展科普咨询、讲解、互动服务。

(二)要重视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

科技馆展示设计活动是一项“科学信息的传播”活动,以科学概念和思想为其主要内容,同时还重视对科学方法的培养;通过展示设计的造型、色彩与空间等元素的系统构造,在独特的艺术氛围中传达展品信息,展现出强烈的视觉文化色彩。因此,科技馆的展览应该重视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深化科技与科普的融合,不断丰富展教形式,拓展多动体验模式,采取多种形态吸引观众主动参与体验,实现精准科普、快乐科普。

(三)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作用

科技馆展示设计是传达展品信息、营造独特风味、实现观众体验互动的时空媒体艺术,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特征明显。在“互联网+”的时代,科技馆尤其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的作用,建立和利用科普微博、科普微信、科普微视频等,扩大其影响力。利用二维码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社交软件平台、开发适合观众使用的手机游戏、APP等,使观众的参观更具有自主性,游览更具智能化和人性化,增强科普传播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科技馆应该摒弃原有的旧有服务模式,积极应用社交网络技术拓展新的服务方式。

综上所述,科技教育界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传播的认知过程及特点的研究,探寻科技馆如何更好地运用传统大众媒体和新兴媒体,吸收更多的先进技术,建立完善现代科技馆体系,增强科技馆信息化、时代化、标准化、体系化、普惠化和社会化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其展览教育特有功能,进一步深入有效提升科普传播。同时,要对科技馆科普传播中取得积极成效的案例进行总结,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提出更系统的理论,用以指导科技馆科普传播的实践。

参考文献:

[1]朱幼文.科技馆教育的基本属性与特征[M].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4年年会论文集.

[2]杨凌.试论充分发挥科技馆的展览教育功能[J].内江科技,2016(2).

[3]中国科普研究所网络科普课题组.看国外网站如何做科普[N].科技日报,2014-08-15.

[4]吴晶平.联合大众媒体开展科普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科技,2015(14).

[5]省科博协二届三次理事会暨科技馆建设研讨会在雅安召开[EB/OL].四川科技馆网站,2016-04-26.

第3篇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展示设计是一种以视觉信息为主的传播活动,视觉是影响展示最重要的因素,科技馆展示设计是传达展品信息、营造独特风味、实现观众体验互动的时空媒体艺术,视觉传播在其展示设计中具有奇妙且独特的作用。本文拟就基于传播学的现代科技馆发展做些探究。

 

一、科技馆的传播特点

 

科技馆是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倡导科学精神,提升公众求知、探索和创造的能力以及增强科技进步意识的重要教育场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科技馆在为国民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既是公众适应现代科技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需求,也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发展创新文化的重要手段[1]。科普教育形式主要有学校、媒体(包括报纸、书籍、影视、网络等)、科普活动(包括各种科技周、科普日等教育活动)和科技类博物馆。其中,科技类博物馆既通过各种标本、实物、模型、互动体验设施、多媒体互动和演示设施传播现代科技知识,又重视个体的参与和体验。因此,科技馆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上的优势非常独特。

 

科技馆是科学教育教学与传播的重要平台,作为一种传播机构,它有两个最明显的属性:第一,它是一种非正式教育机构。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育与学校等同起来。在终身教育背景下,非正式学习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场馆学习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学习领域。科技馆教育的基本属性是非正规教育,从独特的展品资源入手展现其在教育学、传播学上的特殊意义,科技馆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引导观众通过模拟再现的科技实践进行探究式学习。

 

第二,它是以空间形态为特征的视觉文化传播机构。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发明构造了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得以空前拓展,形成以视觉传播为特征的视觉文化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必然引起图形设计在方法论层面上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图形设计家和传播学家关注如何使信息向目标受众进行快速、有效传播,对视觉图形的形式语言进行创造性研究正是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呼唤。现代科技馆通过建筑形态、内部空间、功能流线、景观、节能技术、主体结构等表达以人为本、师法自然的设计宗旨,体现创新风格和传播要求。

 

二、国内外科技馆利用社交网络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科技馆,是贯彻落实《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需要,更是推进科技创新和提高全民公众科学素质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馆事业获得快速发展,形成以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和县(市、区)级科技馆组成的科技馆网络体系,科技馆科普事业迈上了新台阶。近年来,四川科技馆大力构建实体科技馆、数字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和流动科技馆协同发展的“四位一体”模式,强力打造科普系列展览、活动、讲座“三大系列”科普活动精品,在科普服务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绩[2]。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大部分科技馆还无法满足公众参加科普活动的多样化需求。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世界第一,智能手机已深入到普通人当中,移动互联网也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科技知识的最重要工具,如何利用好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成为科技馆体系一项紧迫的研究课题。

 

2007年,美国教育部的《美国学术竞争力咨询报告》中指出,非正规教育是美国教育系统的三个相互整合的部分之一,即K-12教育、高等教育、非正规教育。“逛科技馆”这种科普教育已成为非正规教育的重要形式。成立于1846年的史密森学会拥有19家博物馆、画廊、动物园和9家研究院。2012年,史密森学会的公共机构共接待了3000万访客,还有1.03亿公众通过网络访问了史密森学会。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2009年出版的《在非正规环境中学习科学》中显示,人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经验、特定场所(博物馆、科技馆、科学中心、动植物园等)、非学校组织的科学活动当中,不分年龄层,而且比学校教学更有效地学习科学。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致力于推动学术交流、科学教育、科技政策咨询,其网站专设“新闻与公众参与”版面,面向公众和媒体提供科学传播与普及服务,主要以信息提供以及线下活动为主[3]。美国大量科普内容的网站以“gov”为后缀,如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航空航天局(NASA)、疾控中心、农业部、环保署等政府机构和部门开办的科普网站是网络科普的重要基地[3]。

 

越来越多的移动应用通过社交网络的形式让用户参与到科学传播中来,发挥出意想不到的独特作用。在发达国家,科技博物馆已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科技博物馆在功能定位、经营管理、运行模式等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其功能定位主要是收藏、研究、文化交流和科普,将科技博物馆提升到了文化产业的高度,每家科技博物馆都有自己显著的特色和不可替代的功能,有着独特的运作模式。科技博物馆也从立法和资金保障两方面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也通过种种政策鼓励民间机构对科技博物馆进行资助。

 

借鉴国内外科技馆建设的成功经验,就是要使科技馆建设数字化,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和保护藏品,二是更有效地为观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科技馆科普传播的基本方法及其媒介形式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它的基本特征有: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个系统。

 

(一)科技馆传播的基本形式

 

分为面对面传播和非面对面传播两种形式。

 

1.面对面传播。是展教员与观众之间直接的信息交流,包括语言传播(如讲解、讨论、演讲等)和非语言传播(如手势、情感、姿态等)。两者互相补充、交替使用。其特点是:第一,双方交流充分、反馈及时,并给对方留下直接的印象。第二,双方可以更多地进行感情交融,更好地相互理解。第三,可以根据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要说明的内容,或对其做出进一步解释。由于信息的传播范围小、速度慢,面对面传播在很短的时间内,难以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某一信息。

 

2.非面对面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使用文字媒体(如图片、展板等)、电子媒体(如电话、录音机、录像机、电视等)和新兴媒体(电脑、手机等)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传播形式。传播者与受传者双方既可以通过荧屏内外进行交谈,也可以通过电视电话电脑进行交流,这是一种新型的人际传播。通过文字媒体,特别是电讯媒体传递信息,大大缩短了传播者与受传者双方的空间距离。

 

(二)充分发挥各类传播媒体的功能

 

1.文字媒体。是指借助于可视的语言文字符号传递社会信息的各种载体,如馆报、馆刊、杂志、工作简报、工作手册等。

 

2.实物媒体。是指包含某种信息,能充当信息传递载体的实物,如墙报、橱窗、意见箱等。对科技馆来说,展品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实物媒体,品牌、形态、质量、设计、布局等都能传递信息。

 

3.电子媒体。是指运用电子技术、电子技术设备及其产品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如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光碟等。

 

4.新兴媒体。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被称为“第五媒体”。

 

四、提升科技馆科普传播的对策措施

 

提升科技馆科普传播,要在利用传统大众传播、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作用等方面上下工夫。

 

(一)要广泛利用传统大众传播

 

科技馆不是小众传媒,更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属于社会公共文化范畴,其科普活动,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宣传报道。科技馆的科普活动吸引社会及大众传媒的关注,大众传媒的关注又促进了科技馆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科技馆必须紧跟时展,围绕满足公众需求,与大众媒体广泛合作,开展科普活动,积极探索和创新传播形式、方法,打造科普讲坛、策划科普电视节目,举办科普讲解大赛,利用平台开展科普咨询、讲解、互动服务[4]。

 

(二)要重视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

 

科技馆展示设计活动是一项“科学信息的传播”活动,以科学概念和思想为其主要内容,同时还重视对科学方法的培养;通过展示设计的造型、色彩与空间等元素的系统构造,在独特的艺术氛围中传达展品信息,展现出强烈的视觉文化色彩。因此,科技馆的展览应该重视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深化科技与科普的融合,不断丰富展教形式,拓展多动体验模式,采取多种形态吸引观众主动参与体验,实现精准科普、快乐科普[5]。

 

(三)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作用

 

科技馆展示设计是传达展品信息、营造独特风味、实现观众体验互动的时空媒体艺术,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特征明显[6]。在“互联网+”的时代,科技馆尤其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的作用,建立和利用科普微博、科普微信、科普微视频等,扩大其影响力。利用二维码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社交软件平台、开发适合观众使用的手机游戏、APP等,使观众的参观更具有自主性,游览更具智能化和人性化,增强科普传播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科技馆应该摒弃原有的旧有服务模式,积极应用社交网络技术拓展新的服务方式。

 

综上所述,科技教育界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传播的认知过程及特点的研究,探寻科技馆如何更好地运用传统大众媒体和新兴媒体,吸收更多的先进技术,建立完善现代科技馆体系,增强科技馆信息化、时代化、标准化、体系化、普惠化和社会化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其展览教育特有功能,进一步深入有效提升科普传播。同时,要对科技馆科普传播中取得积极成效的案例进行总结,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提出更系统的理论,用以指导科技馆科普传播的实践。

第4篇

王家耀院士做了题为《时空大数据及其应用》的主题报告。他指出,现代城市的管理对空间和时间具有越来越高的依赖性,本质上是对城市时空大数据具有越来越高的依赖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有一个“大脑”,这个“大脑”就是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它应是开放的、动态的、可计算的,应具有传感网接入、共享、聚合、交换、分析与挖掘、知识服务与辅助决策功能,其核心技术是深度学习和深度增强学习,人类自然智能与计算机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等。这个“大脑”建设好了,越来越聪明或智慧了,城市才能智慧。

润生院士做了题为《基因组、大数据与精准医学》的主题报告。他指出,精准医学研究已成为新一轮国家科技竞争和引领国际发展潮流的战略制高点。精准医学就是组学大数据与医学的结合,使医学发生本质变化,实现从诊断治疗到健康保障的转变。精准医学的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孕育巨大市场空间。

龚健雅院士做了题为《社会感知时空大数据分析》的主题报告。他认为,大数据是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也是一个交叉学科。社会感知时空数据包含了多源、异构、海量的数据,同时包含了复杂的社会网络关系。社会感知是借助于各类地理空间大数据研究人类时空间行为特征,并进而揭示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分布格局、联系以及演化过程的理论和方法。相比于传统遥感技术主要用于捕获地理空间中的自然现象,社会感知方法则长于发现社会经济现象,从而有效弥补遥感方法的不足。

武向平院士做了题为《引领大数据时代的平方公里射电陈列:SKA》的主题报告。他指出,SKA望远镜是ICT时代的产物,将会主导未来五十年射电天文领域的发展方向。SKA产生的巨大数据量,已远远超出现有大数据的概念范畴,将对传统研究模式产生巨大挑战。

方向东研究员做了题为《大数据时代的精准医学与健康管理》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大数据在医学应用领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数据开放共享、数据隐私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匮乏等。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在现有基因组样本库建设过程中,数据受到严重威胁,呼吁相关研究机构要保护自己产生的生物数据资源,把这些宝贵资源留在国内。

第5篇

一、机器人集成教学平台的发展趋势与开发思路

囿于水平和条件的限制,国内现有的中小学机器人教学内容很容易与计算机普及教育相混淆,多以计算机编程入门或简单的机器人拆装为主,忽略了机器人本身多学科融合的技术特点。

乐高机器人是一个理想的机器人教学平台[3]。但其主要的问题是价格昂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它在机器人教学实践和创新活动中的普及应用。而国内虽然已有高校和企业从事教育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对开放性和图形化、模块化等方面的认识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实现方法仍多沿用的是传统的嵌入式单片机开发模式[4-6]。过于注重开发过程而非应用需求,所开发的样机直接应用于教学推广存在诸多问题。

近几年来,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无线网络产品为代表的网络互联及移动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应用开发也越来越普及。这些移动智能和系统集成技术的迅速普及也使得教育智能机器人的集成开发有了更大的实现可能。

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作为机器人科学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应当成为机器人普及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这部分主要就是靠控制器来实现的,一个好的机器人控制器平台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将学过的数学、物理知识融会贯通,并对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知识有更深的了解。因此,我们将控制器DIY作为了机器人教学平台的开发重点,以充分适应目前机器人创新活动现状和机器人教学的多学科、多层次需求。

二、机器人集成教学平台的开发实现

综合考虑性价比、易于拆装和开发难易度等因素,最终选择采用了市售的无线路由器进行改装。通过选择开源操作系统进行固件升级和嵌入具有图形化开发环境的控制软件,成功开发完成了一种性价比更高、更加开放,能让青少年学生真正自己一步步DIY开发的机器人控制器。

控制器的开发步骤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其完全采用了系统集成模式和主流的成熟产品,不需要进行任何计算机语言编程或电路开发,却能全面了解与机器人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及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而且与学生平时使用智能手机和玩游戏的模式极为相近,易于掌握,学能致用。

图1 基于无线路由器的机器人控制器DIY流程

该控制器不到名片大小,功耗仅2~3 W,很适合用于各种功能的机器人集成开发。同时,集中反映了目前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和技术特点(见表1)。

表1 DIY控制器的技术特点

控制器采用了成熟的工业控制软件,具有直观的图形开发界面和丰富的模块化控制算法,并且支持PC机离线组态和控制器的虚拟仿真。这样学生在完成控制器DIY之后,即可采用该控制器进行机器人功能的设计开发,与单纯采用虚拟教学软件的方式相比[7],更加直观,所学知识面更广,动手实践效果更好。

由于控制器DIY成本很低,因此学校或科技活动中心只需配置少量的乐高机器人或与Arduino等价廉物美的开源电子原型产品组合在一起,即可构成不同性价比和侧重点的集成教学平台。

三、结束语

我们结合目前我国机器人教学活动的现状,开发完成了一个能够充分适应不同类型和多层次机器人教学创新活动的机器人教学控制器。与国内常见模式相比,简化了开发过程,更加注重实用性。采用模块化、图形化和虚拟化等先进教学手段降低了机器人教学的入门难度。同时充分利用现今网络互联和移动智能技术迅速发展所带来的便利条件,符合机器人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技术特点,也大大降低了推广应用成本。更为重要的是,DIY模式能使更多的学生全面加深对机器人核心知识的认识,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郑剑春,李甫成.LabVIEW与机器人科技创新活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 张国民,张剑平.我国基础教育中机器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5):98-100.

[3] 郑清春,武刚,郝丽芳.基于乐高机器人系统的创新设计实验室开放实践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0): 27-28,44.

[4] 陈学锋.教学型移动机器人嵌入式控制开发平台设计[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5] 殷树明.基于图形化设计的教育机器人开发平台[D].苏州:苏州大学,2008.

[6] 朱勇勇.开放式教学机器人运动控制器设计[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第6篇

每次与学生讨论信息技术是什么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说是与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的种种技术。再和学生探讨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如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从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的庞然大物发展到如今可以拿在手里使用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学生们似乎也感觉不到信息技术发展的迅速。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文化,如何让学生直观地接受信息技术课程,如何让学生全面地提高信息素养,根据这些想法,我们进行了与学生一起建设信息技术博物馆的筹建,以期通过信息技术博物馆记录信息技术发展长河中的那些人和事、道和器、理论和实践、存在和发展,留住值得我们用心珍藏的经过历史沉淀的信息技术财富,回顾信息技术学科和信息技术事业的发展历程,展望信息技术的美好未来。

1 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创建信息技术博物馆,是信息技术教学组对信息技术内涵与发展的一次认真梳理和思考,其实物整理价值及历史意义重大而深远。首先,能让学生亲临整个信息技术发展史,更深刻地认识信息技术及其价值所在;其次,将告诉我们怎样按照正确的技术路线,更有绩效、合乎道德地运用信息技术服务教育事业发展;同时,博物馆更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基地,有着很多信息技术实物供教师参考、研究,将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博物馆是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将激发更多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科学、爱技术的情感。建立博物馆可以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完美结合,它的实物性和直观性优势是课堂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使师生在参观过程中轻松体验信息技术历史的灿烂辉煌、先人智慧的博大精深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美好前景,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弘扬科学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人的心灵,在启发心智中充实人生,完善人格,提高文化与道德修养,激励向更高文明发展进取精神。

建设信息技术博物馆使之成为课程资源的补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核心是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普及的技术文化和公民素养被得到充分认可。20世纪90年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教的是计算机编程,是基于“计算机文化”为核心的程序教学,即以思维为主,其后发展中教学核心逐渐转向计算机软件工具和因特网应用,直至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弥补技术缺憾、提高技术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和创新意识,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信息技术整体的认识,对信息技术具体的应用漠不关心,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更是缺乏思考,对计算机硬件也是知之甚少的趋向,这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深刻问题。通过信息技术博物馆建立研究、教育、科普平台和实物展示,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补充,让更多的人了解信息技术,唤醒人们对信息素养的重新认识和重视,让学生参与进来,对技术文化有新的感悟,弥补信息文化导向的不足。既建设了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又丰富了信息技术文化。

有了博物馆这个平台,学校可以把它作为传承学校历史文化、教学设施沿伸、促进对外交流的窗口,着力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学校文化的“名片”和新时期学校的文化殿堂,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宣传、展示中,博物馆可以体现学校的文化涵养,以展览和宣传内容为课题,带动教学活动。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过去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的文化精神,如校训、各类讲坛、讲座、社团、比赛、校园文化娱乐等等,更注重软实力方面的因素。通过博物馆的建设可以使校园文化更有内涵和追求,并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教育精神和科学精神。

2 信息技术博物馆的定位

展示信息技术内涵与发展的实体博物馆。以实物、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系统展现信息技术的内涵与发展。让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不一定指望把陈列展览试图介绍给他们的东西都学到,也不一定按照陈列展览的主题结构所确定的顺序或者设计人员安排组织内容的方式来进行学习,重要的是他们要面对新的经验,根据新经验与头脑中原有知识相互映射或者联系的程度来进行“意义建构”。

小型博物馆布展面积计划不超过100平方米,主要面向校内,为本校的教育教研服务,适时开展校际交流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不建立历史博物馆,不作为科技历史收藏中心。仅收集、保存、研究并诠释具有历史价值的信息技术产品遗产,其中包括各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档案、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加强社会认同感与教育精神。

3 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阶段规划

理论研究和建设规划阶段 进行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知识收集积累,规划展品目录。主要参考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各信息技术相关产物的发展史、各技术产物的性能技术指标和工作原理、博物馆学及博物馆功能、科普馆学及科普馆功能、素质教育、校园文化等相关书籍和期刊文章。根据资料分析出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背景和意义,以及建设博物馆能够实现的教育效果;从整体上认识、观察和思考信息技术及其科技产物的发展;找出具体类别产物的代表和典型意义的型号,据此规划展品目录,为展品的征集提供依据。对展品的征集方法进行调研,以制订合理可行的展品征集方案,实现展品的高质量收藏。

展品征集阶段 以展品目录为主进行广泛的展品征集活动,积极动员学生、老师参与展品征集,向有关单位争取,到废品市场、科技市场中寻找。

展品整理编目阶段 整理征集和购买到的产品,进行核对登记并编目。此阶段需要对登记编目方法进行学习,参观和学型博物馆、科普馆的编目规则。然后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编目。同时把前几阶段的成果进行整理,形成材料和报告,与专家和相关主管部门联系,力争取得他们帮助,对前期的工作提出意见并对以后的工作给以指导。

布展设计阶段 收集科普馆设计资料,参观部分小型科普馆,与美术教师联系共同完成科普馆内部视觉设计。设计要求简单、安静、平和、有感染力。设计时注意实物的安置与图片文字的结合,保证内容上充实。

后续完善阶段 布展完成后,向文物部门、科协、教育部门上报,同时请专家给予指导。主管部门和专家认可后,制定具体的博物馆管理办法及后续完善工作。

4 信息技术博物馆布展内容设计

信息技术博物馆采取室内物品摆设展示、图文展板及投影显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布局。博物馆分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及其周边设备、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体验四个展区。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展区以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为线索,主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文物复制品、视频展示信息的传播、存储等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各信息技术相关产物的发展史。分别以语言与信号、文字、印刷术、电磁信号设备、计算机与卫星网络五个主题进行布展。语言与信号展区主要展品包括原始人头像、烽火台、旗语、结绳记事、布朗族的数豆记事挂图、岩画挂图等。文字展区主要展品包括甲骨文、墨砚毛笔和竹简、毛公鼎的文字挂图、象形文字挂图、碑拓片、帛书挂图、毛边纸及小楷书法、信件、百事帖等。印刷术展区主要展品有木版印刷挂图、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图、铅活字印刷模具、古线装活字印刷书籍、油印机、1970年代报纸和书籍、现在的报纸和书籍、汉字激光照排创始人王选图片、现代彩印纸张等。电磁信号设备展区主要展品有各时代的电话机、录音机、留声机、电视机、扬声器、描述电报电话广播电视发明发展的图片等。计算机和卫星网络展区主要展品有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图片、PC机、便携式电脑、通讯卫星图片、世界海底光缆示意图、卫星信号接收器等。

计算机、网络及周边设备展区主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展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内部组件和周边设备、网络设备等。展品有邵雍六十四卦方圆图(最早二进制启蒙示意图)、算筹、算盘、机械式计算机的发展图片、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图片、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PC机及其内部结构、计算机的各种组件、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网络设备及组件、网络拓扑挂图等。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部分主要展示现代信息技术在通讯、医疗、教育教学、工业、金融、传媒印刷、生活娱乐、图像技术、软件、网络等领域的应用,并展示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每个具体的实物展示都提供相关文字资料,包括其发展史、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分类等。

信息技术体验区是希望通过参观者的具体体验来思考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如通过操作先进的体感游戏机来体悟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通过智能机器人的表演来理解人工智能;通过用打孔纸带音乐盒播放音乐来思考信息编码技术;通过传统游戏华荣道、孔明锁、汉诺塔、九连环等体验算法的神奇;通过观看“iPanda熊猫频道”的直播体会通讯技术等。

学校建立信息技术博物馆不仅体现了学校文化软实力,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博物馆展物的不断充实、设计的逐步完善、展览业务的不断开展,其教育职能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必将为学校先进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链接 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是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的子课题研究项目。我校信息技术博物馆(科普馆)现已建成并有限对外开放。由于在文物部门登记时使用的名称叫博物馆,而市科协要求称科普馆并推为“科普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张小红.南通大学筹建现代教育技术博物馆[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4):467.

第7篇

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把20世纪80年代称为个人计算机时代,把90年代称为互联网飞速发展时代,那么本世纪的第1个10年,会是个人机器人(PerSOnalR0bot)时代。个人机器人的核心——智能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前沿领域,个人机器人产业刚刚开始形成,随着技术的发展,个人机器人将会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娱乐的好伙伴!

据了解,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看到智能机器人教育对未来高科技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他们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对学生进行智能机器人知识教育。在他们的课程中有让学生认识机器人的教学内容,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各种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的作用。例如,介绍机器人的由来,要求学生搜集各种机器人的图片、小说或录像等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有关机器人的功用和局限性,以及可能对人类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这些内容主要穿插在科学概论、社会研究和计算机概论等课程教学中。

美国教育界普遍确信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在人们的未来生活中扮演十分重要和不可缺少的角色。如果现在的在校学生具有了这方面的素质,他们将来可以更容易地适应各种技术革新,也更容易在未来的信息时代获得成功。

我国智能机器人的基础教育方兴未艾,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决策者和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一教育改革创新的先机,将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上。当今的教育是为以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打基础的。有超前意识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经济的发展趋势,思考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并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好基础。

智能机器人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使学生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状况,了解它的概念和工作方式,破除对机器人的神秘感,为进一步学习机器人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2)使学生掌握为一种智能机器人下载程序的方法,了解智能机器人各种传感器和驱动装置的作用,了解机器人是怎样在人的指挥下工作的。学习为一种智能机器人编写程序,通过为机器人编写程序学习科学而高效的思维方式,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规划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完成任务和模拟项目使学生在为机器人扩充接口的过程中学习有关数字电路方面的知识,在组装机器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智能机器人教育在中小学校会以下面的方式体现出来。

(1)以校外科技活动为动力,在校内以科技活动小组的方式出现。

(2)以校内科技活动的方式出现,大大提高活动的科技知识含量。

(3)以信息技术课内容之一的方式出现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上,并可为信息技术课这个内容更新速度很快的学科带来新的活力。

机器人竞赛作为一个交流平台,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对新进入这个领域的教师该如何应对,在了解机器人竞赛是什么、为什么之后,我们将共同学习怎么做。我将从以下6个方面和大家讨论。

1.机器人竞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机器人赛事不断增加

20世纪末,中国科协在一些省市青少年科技中心的积极建议下,将机器人竞赛引进我国并取得成功。第1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于2001年在广州市南沙科技馆举办。当时仅有10多个省市的200多名学生参加,发展到今天,数十万中小学机器人爱好者参与其中,深受青少年和家长的欢迎,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目前,机器人赛事主要有: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国科协)、全国中小学电脑机器人竞赛(电教馆)、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RoBoCup组委会)、香港“创协杯”创意科技机械人竞赛、机器人奥林匹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青少年科普教育俱乐部)、CCTV机器人电视大赛(中央电视台)、中国机器人足球竞赛(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等。

(2)机器人竞赛项目逐年丰富

目前,机器人竞赛项目主要有:机器人足球、机器人篮球、VEX机器人、FLL机器人、机器人综合技能、机器人创意、机器人灭火、机器人舞蹈、机器人超级轨迹赛、虚拟机器人大赛、双足机器人舞蹈赛、双足机器人3米障碍跑、遥控擂台机器人赛、机器人现场制作竞技赛、机器人论文赛(参加科研课题)等10余项。竞赛选拔出的优胜学生将参与国际青少年机器人竞赛(WorldRobot Olympiad)、FLL机器人世锦赛(FIRST LEGOLeague)、FVC机器人工程挑战赛(FIRST VEXChaHenge)等国际赛事。

机器人竞赛竞争虽然激烈,但是并不像高考过独木桥,你可以选择合适的赛事、喜欢的项目把自己对机器人的创意和激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2.竞赛难度不断加大

丰富的竞赛项目和大量的机器人爱好者涌现,直接导致了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水平的快速大幅提高。但凡参加过两次以上的学生和教师都会明显感到,大赛的组织者在不断求新求变,以满足高水平竞技的需要,这是社会整体发展的趋势。对于新参赛的队伍,大家首先要作好的思想准备就是“我们是来学习的”,唯有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成长。但同时我们也要尽量选择合适自己的项目,不要“什么难,选什么”,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打击自己和耽误学生。

难度变化的趋势是在竞赛中增加各种可变因素。以山西省超级轨迹赛来说,前几届没有现场组装搭建,而且竞赛的线路很简单,没有过多的交叉和虚实线。从2012年开始大家可以明显感到,场地的复杂程度增加很大,而且规定时间、地点搭建。今年还很有可能在中学组增加桥梁、隧道等障碍。

另一个趋势是限制器材。比如足球赛限制电压、传感器数量和软件集成等,从比速度、比力量转向比技术、比稳定。

3.竞赛项目界线分明,特点突出

不同的竞赛项目,有相对固定的规则,项目的观赏性、竞技内容大不相同。过去的基本技能比赛被看作是超级轨迹的升级版,没有太多的指定动作。现在的综合技能比赛在路线上有转弯标记,有沼泽、隧道、桥梁,而且还有装载货物、卸货、投掷、传递火炬等复杂的动作,需要更多的驱动部件和传感器。

不同的竞赛项目针对不同的青少年人群,喜欢对抗的可以选足球和VEX等近身对抗项目;不喜欢激烈对抗的,可以选择独立作业的FLL、综合技能等竞赛。

4.竞赛考查的内容越来越全面

竞赛考查的内容从原来单一的看竞赛结果,到现在看技术的掌握和理解,从会不会到快不快,从懂不懂到新不新,从个体技术到集体合作,从场上竞赛扩展到赛前赛后问答。

5.竞赛平台强调交流

在竞赛前、中、后期,教师、学生都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通过交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比赛更加公正、公平、公开,赛场上是对手,赛场下是朋友。

6.不足和思考

厂家在一段时间内过多地参与。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大家都想在短时间内取得好的竞赛成绩。可以肯定这只是一段时间的现象,等大家都懂了、会了,对机器人的操控就更加如鱼得水了。

第8篇

一、问卷设计与结果统计

本次调查,根据城乡居民的特点,分别设计了城市问卷和乡村问卷,但都按环境认知评价、环境行为、环境意愿等模块,并结合城市和乡村实际,设计了相关问题,以了解城乡居民在“知”“行”“意”方面的环境素质状况。城市问卷以主城九区样本为主,乡村问卷以渝东北的万州区、开州区、城口县、云阳县和渝东南的黔江区、武隆区、秀山县等区县为主。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5份,回收率96.1%。其中,收回城市问卷443份,乡村问卷422份,样本人群类别分布情况见表1。城市样本分布:性别均衡,中青年、受过高等教育、公职人员和企业职工均占绝大多数,中高收入者近一半。故样本人群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问卷涉及问题的真实状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乡村样本分布:性别、年龄分布接近于城市样本,但学历、行业身份、收入分布均略优于城市样本,这与乡村问卷调查是通过农村电商营销网络渠道开展有关,但样本人群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对乡村环境治理情况体验深切且综合素质较高,所以更有利于客观地反映问卷涉及问题的真实状况,故乡村样本人群具有代表性。

二、调查结论分析

(一)环境认知。1.普遍具有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城乡居民普遍都关注环境问题,认为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方式、气候变暖、人类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紧密相关,治理污染非常必要。分别有68.6%和65.7%的市民对我市实施机动车限号和垃圾分类政策非常看好。对治理环境的主要动力的认识,排在首位的是企业改革与自律(250人次),其次是政府引导及法制健全(224人次)、社会组织及公众力量(223人次),人数分布较为均匀。显然,大多数居民认为治理环境不光是政府的责任。2.环境认知不够全面准确。总体看,城乡居民对环境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准确,对环境治理的权力、义务和参与方式不够明确。城市问卷分析表明:城市居民对城市四大环境污染的认知准确率为52.4%,对PM2.5平均值标准值的认知准确率为54%;12369电话平均知晓率为69.1%。城市和乡村问卷总体分析表明:相较于偷排偷放、机动车尾气、化肥农药污染、噪声污染等,57.6%的城乡居民认为当前重庆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垃圾污染;8.9%的居民表示“了解并参与过环境影响评价”,但不少市民认为影响评价就是个人对周围环境状况好坏的评价。这充分表明,城乡居民整体环境认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3.对环保社会组织认知度不高。443份城市问卷中,对“你所了解的我市民间环保组织”的调查,选择较多的是重庆市渝中区巴渝公益发展中心(83人次)、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43人次)和重庆市九龙坡区绿山墙志愿服务中心(41人次),还有15.2%的城市居民表示没接触过、不清楚。可见,城乡居民甚至城市居民对环保社会组织的认知度还不够高。(二)环境行为。1.了解环境信息大多选择官方渠道。城市问卷分析显示:市民获取环境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且通过大众传媒(电视广播、网络)的获取频率高于从各种环保宣教活动、宣传单等途径获取的频率;选择政府环保信息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电视新闻等官方平台的人次明显高于选择论坛、热搜、个人微信、个人微博等非官方平台的人次,而对于参加过环境教育培训的选择最少,仅为11人次。2.对参与环境治理的信心不强。63.4%的城乡居民认为,治理环境征求公众意见重要且必要。在城市问卷中,对“愿意以哪种角色参与环境治理”,选择频率最高的是环境污染监督员(257人次),其次是环境决策民意代表(241人次)、环境信息宣传员(195人次),表明“前端”参与及“过程”参与的意愿强烈。对“参加环境保护、维护自身环境权益面临的困难”,选择频率最高的是环境信息掌握不够(303人次),其次是居民缺乏与政府、企业对话的力量(255人次)、没有合适的表达途径(195人次)。3.参与环境治理的行动力不足。分析显示:对身边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排序垃圾污染排第一位,大多数城乡居民都认为开展垃圾分类很有必要,但实际参与垃圾分类的行动力却不足。调查结果是实际参与过垃圾分类的市民仅82人次。乡村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村民对秸秆采用焚烧处理的为33.1%,对农业生产中地膜使用的处理作为垃圾单独处理的为39.3%。环境监督方面,面对身边环境问题拨打过12369电话的村民为31.2%,对周边存在环境污染及隐患的企业,18.2%的乡村居民认为“自己没办法管”,11.1%的城市居民选择“忍一忍或绕行避开”。(三)环境意愿与满意度。1.对政府推动环境治理满意度较高。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城乡居民对我市环境改善充满信心,81.0%的城乡居民认为我市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对城乡居民了解并认可的环境治理措施(多选),选择频率最高的是“碧水、蓝天、绿地、田园、宁静”五大行动(298人次),其次是河长制(260人次)、湖长制(219人次)、山长制(176人次)。2.城市居民对周边环境的满意度高于乡村居民。调查结果分析对比发现,大部分城市居民对周边环境表示满意(非常满意为54.9%,比较满意为24.8%),接近一半的乡村居民对周边环境表示不满意(不太满意的为31.5%,很不满意的为12.8%)。3.对环保维权的途径与方式了解不多。城市问卷中,对身边环境问题,187人次选择向环保部门投诉,82人次选择向环保组织求助,43人次选择无视。这与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环保社会组织或公众参与环境维权、环境诉讼多为原则性规定,对具体的参与方式、程序未作规定,对社会组织管理和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缺乏引导有关[1]。4.具有积极的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对“个人支付污染治理费用”,城市问卷中,分别有53.7%和34.1%的城市居民愿意承担因治理污染导致的个人消费支出5%以内和10%以内的增加;乡村问卷中,对于增加乡村环境治理资金,61.9%的乡村居民更倾向于通过增加财政补贴的方式实现环境污染治理。

三、思考与建议

第9篇

 

10月16日0时23分许,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托举载有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见证历史一刻!

 

神舟十三号的主要任务

 

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

 

进行2—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做准备;

 

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

 

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

 

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神舟十二号才回来不久,为何本月又发一个?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才刚平安着陆于东风着陆场。可能很多人有这个疑问,我们为什么这么着急的再次执行载人飞船发射任务?

 

原因是,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离开后,“天宫”空间站目前正处于调试阶段,有一系列技术需要验证。虽然,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有人提出过为了减少空间站的运行成本,可以采取短期有人长期无人的运行模式。但在地球400公里左右的地球轨道上孤零零的驻守着,它面临着空间辐射、失重和温度剧烈变化等“困境”,目前还是不能太久“无人值守”为好。

 

神舟十三号即将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太空中,由于失重的影响会容易引起航天员很多身体问题——如骨质疏松、肌肉萎缩、视力受损等。这也是为什么每次航天员着陆地球后都要被抬着走的原因之一。在太空中上百天的留守,对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和考验巨大,因此,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要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时间的长度。

 

但由于我国未来的空间站计划是半年一轮换飞行乘组,保持空间站中一直有航天员驻守。因此,不得不从此次的神舟十三号任务就开始验证我国目前所采取的抵抗措施是否有效。

 

除了与人类的生理、心里问题对抗以外,神舟十三号的技术任务也即将面临多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神舟十三号将采用难度极大的径向交会对接的方式停靠空间站。因为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节点舱设置了3个对接口和2个停泊口,径向交会对接是迟早都要克服的难点。

 

径向交会对接是神舟飞船以垂直的方式、径向的方式,垂直向上,从下面和组合体来进行交会对接。这项技术的难度非常大,此前,没有在太空当中验证过。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任务总师孙军表示:

 

径向交会对接和我们之前采用的后向对接和前向对接,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因为它是从核心舱的下方来接近,实际上飞船和核心舱在轨道高度上就有一个偏差,前向和后向对接是在轨道同样的水平面上的,所以它的运动是比较稳定的。由于轨道高度的偏差,不同高度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就需要在这个径向对接的接近过程中,除了在径向方向有速度的位置的改变以外,还要去控制它在速度方向的角度。所以这样的整个对接过程它是高动态的,是控制系统要实时的去敏感核心舱的位置,并且实时进行控制。

 

挑战即自动交会对接和手动交会对接外的,

 

第三种交会对接方式——

 

遥操作交会对接。

 

机械臂将10吨量级的天舟二号进行水平转位

 

航天员在轨时长最长计划

 

这是我国首次由女航天员入驻空间站并执行出舱任务,王亚平也即将开授“太空第二课”

 

综上,神舟十三号任务的

 

难度、挑战性

 

都可谓比十二号“更上一层楼”。

 

女性上太空,有何优劣点?

 

女性的体力确有劣势,平均体力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二,尤其是上半身的体力仅为男性的50%。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也有许多体力劳动,特别是太空行走,需要上半身大量的体力劳动。完成各种太空维修保养、设备安装和科学试验任务,这些工作都需要用上肢和手来完成。有些工作如果让女航天员来完成可能就有一定困难。

 

但是,女航天员在生理构造和心理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失重等航天环境的适应能力更持久,耐寂寞能力强,心理素质稳定。

 

男性体内铁的含量比女性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男性体内铁的含量可能会升高到中毒水平。 另一方面,美国俄亥俄州医学院罗威廉教授研究发现,在 30 岁至 40 岁期间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大,载人航天可能进一步增加这种风险。 反之女性由于受体内高水平雌激素的保护,不易患冠心病。 大量数据表明,在航天中男航天员比女航天员容易发生室性心律不齐,而且长期飞行比短期飞行更容易患这种疾病。还有,女性体重比男性轻,需要的热量较少,产生的废物也比较少,因此女性更适合长期航天。

 

中国航天,未来可期!

 

在14日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后,将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工作生活,半年后返回东风着陆场。对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后,空间站便将正式开始建造阶段。而后,第四位“快递小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即将为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运送物资,带神舟十四号的客人们到达后,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将会相继发射,与天和核心舱对接。最终,2022年内将完成空间站的建造任务。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