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28: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知识管理的流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990年哈默博士在《再造不是自动化,而是重新开始》里首次提出“企业流程再造”的概念,它是指企业针对市场环境和顾客需要,对其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再造新的业务流程,以求在速度、质量、成本、服务等各项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的改善。尽管再造流程是为了将企业业务流程改造得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目标,提高工作效率,使顾客更满意,但是再造流程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流程本身,而是其所能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企业组织自己拥有的独特的技术优势、组织管理和市场响应等方面的能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消费需求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客户对印刷产品的需求向着多元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印刷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及时跟上这种变化,使自己的产品结构更加多元化,印刷品质更加个性化。在精益求精地对待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同时,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一点尤为重要――需知“微利时代”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服务的竞争。而服务正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印刷企业有机结合知识管理进行流程再造,对企业建立竞争优势,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知识管理是一种新兴的企业管理方式,是对企业中所有的信息资源(包括数据库、文档、企业政策方针、过程手续等,甚至包括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工作经验与专业技能等非具体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组织、共享、分析等。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已经认识到知识不仅是生产力要素,更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只有实现了知识的积累和增值,才能不断进行组织管理、产品研发、市场拓展和客户服务的创新,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今天,印刷业正在从以“印刷质量”为中心向以“优质前提下的工作效率提升”为中心转变,印刷企业流程再造要获得成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知识管理概念,建立企业的知识库。企业流程再造是以一种新的管理理念重新改造企业,从而建立自己的优势。目前印刷行业从业人员整体水平较低,印刷企业要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多知识需要员工学习,所以十分必要建立企业知识库。企业知识库包括隐性知识和显形知识,显形知识,即已经编码的知识,如企业的制度、行业的规范、法规和基本知识、产品的基本情况等;隐性知识就是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习到的经验和心得,以及解决一些问题的策略等。这些来源于人们对企业内外经营环境的了解,以及在长期经营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沉淀下来,对于企业运营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知识管理体系。信息化是现代印刷企业管理的基础,而知识管理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和配置企业的资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印刷企业来说,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内、外的信息互通。
(三)运用结构知识,学会把工序作为一种互相依存的系统。印刷企业属于订单生产型企业,每一次订单生产都是对工序的再强化。它意味着不间断地重新调整、增加、改变或减少生产工序。这些知识结构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产生了让这些工序互为基础获取新的结合或顺序的可能性。这些是对大批量按顾客要求订制方式的机器进行微调的灵魂。这种结合能使工序的要素有效、及时、迅速地重新配置,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四)建立知识共享体系,再造企业文化。许多印刷企业流程再造后找到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但没有确保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员工所掌握的知识不能在企业间扩散和转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知识共享体系,使员工们具备知识共享意识,这依赖于公司知识共享文化体系的建立。在知识共享体系中,强调的是组织层次的知识创造和合作精神。在对知识的理解过程中,员工之间诚恳地交换各自的想法,相互合作,运用集体的智慧来进行知识创新,达到知识共享的目标。
一、团队成员各自知识权重的衡量
通过数据挖掘和知识转化,在确定项目的可行性之后,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团队成员知识共享的意愿,需要衡量来自各部门知识型员工对项目的重要性即知识权重。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量化各成员的知识权重。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将决策问题分为三层,最上面为目标层,最下面为成员层,中间是指标层;指标层的内容由参与项目改善的知识主管和各部门主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层次分析图如图1所示。设某层有m个因素,X={x1,x2,…,sm},要比较它们对上一层某一准则(或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在该层中相对于某一准则所占的比重。(即把个因素对上层某一目标的影响程度排序)。上述比较是两两因素之间进行的比较,比较时取1-9尺度。在层次分析法中,为了使判断定量化,关键在于设法使任意两个方案对于某一准则的相对优越程度得到定量描述。一般对单一准则来说,两个方案进行比较总能判断出优劣,层次分析法采用1-9标度方法,对不同情况的评比给出数量标度。
(二)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排序分为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层次单排序就是把本层所有各元素对上一层来说,排出评比顺序,这就要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向量,最常用的方法是积法和方根法,并将最大特征向量进行正规化处理,最终得到各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即权数分配,W={W1,W2,…,Wm}。此外,为了保证层次分析法的结论的合理性,还需要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公式为: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RI称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即一致性指标。当CR<0.10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层次分析法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RI的值如表1所示。层次总排序就是利用层次单排序的计算结果,进一步综合出对更上一层次的优劣顺序,就是层次总排序的任务。即算出Ri相对于A的重要性权值,即员工相对项目的重要性系数Ci。一致性检验类似于层次单排序时的一致性检验。
二、知识共享激励模型分析
(一)团队成员自身效益函数假定在知识型流程优化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和知识型员工都是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用的产出受激励措施的影响。本文只考虑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则知识型员工的效用就是他在物质激励方面取得的效用和非物质激励方面取得的效用之和,假设激励要素对每个知识型员工的产出弹性都一样。结合公式(1)和(2),对团队各成员的效益函数ui=(1,2,…,n)修正后,知识型员工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εi是知识型员工i对硬性激励即物质激励要素的期望偏好(0<εi<1);(1-εi)是知识型员工i对软性激励即非物资激励要素的期望偏好;δi是知识型员工所具备的知识对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性指标,即权重;α为激励要素对知识型员工的产出弹性,即资金产出弹性,0<α<1;βi为知识型员工i的共享策略;企业对每个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成本C为总成本乘以该员工在项目中的知识权重δi。假定εi,αi为已知量,δi根据AHP法计算出来。此模型的意义为:精神激励要素是经过转换后与物质激励要素一样可以用货币的形式表示;团队成员i对物质激励要素和非物质激励要素的偏好之和为1,物质激励要素与非物质激励要素对知识型员工效用的资金产出弹性一样,每个成员的收益受其共享策略及所具备知识对项目重要性等因素的影响,知识型员工在企业的激励预算成本内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二)知识型企业的效用函数假设企业的效用函数就是在项目成功实施后所创造的净利润L(总利润减掉激励知识型员工所付出成本),则企业追求的效用最大化模型如下:函数中各个因子的含义如下:假定所有知识型员工创造的绩效对企业利润的产出弹性为同一值,设为知识型员工创造的绩效对企业利润的产出弹性,属于劳动产出弹性,0<η<1;Mi1,Mi2为知识型员工对物质激励要素和非物质激励要素的最优选择量;η为已知数。该模型的意义为:在企业一定的知识共享机制下,所有项目参与者通过知识共享创造利润减去企业为达成知识共享给员工的激励成本就是企业所获取净利润。净利润受成员对物质非物质激励的偏好性、知识相对项目的权重、员工所选策略等因素的影响。
(三)模型求解企业最大化利润是由项目参与者的各种属性决定的,所以其最大值也是受参与者的收益影响的,为了求出企业最好的效益模型,我们用逆向归纳法先求出各参与者的最优选择。从ui的最大值可以看出,员工收益最大值除了员工自身属性影响之外,还与企业投入成本C相关,我们可以在保证员工收益最大化的条件下求企业如何控制C的值,既能保证员工收益最大化,又能保证企业利润最大化,从而达到两者平衡。
三、结论
摘要:流程化管理模式形成的是一套以流程目标为导向的扁平化的网络状组织机构体系。以流程为目标,以流程为导向来设计组织框架,同时进行业务流程的不断再造和创新。国有企业组织机构改革只有实现流程化管理,才能建立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组织机构。
关键词:国有企业;组织;改革;流程化管理
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在从层级式向扁平化过渡的过程中,必然就会涉及到管理层级的减少,而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导致了人们顽固的“官本位”思想,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在国有企业的从事一定程度的管理工作也是有个一官半职,一旦实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就必然会减少企业中部分的管理职务,这是许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心理上无法接受的,就给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改革带来了巨大的阻力。而流程化管理模式形成的是一套以流程目标为导向的扁平化的网络状组织机构体系。以流程为目标,以流程为导向来设计组织框架,同时进行业务流程的不断再造和创新,是建立能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充满柔性的扁平化组织机构的必由之路。
一、国有企业组织机构实现流程化管理的必要性
以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往往与之相伴的就是以流程为导向的网络性组织管理模式。所谓的流程来源于西方管理学中提出的企业管理理论,它是指“满足内、外部顾客需要的活动的序列”,“利用一种或多种输入来创造某种对顾客具有价值的输出活动的集合”。也就是企业集合各种“原料”,制造顾客所需产品的一连串活动,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共同将企业的输入转化为输出,并共同创造顾客所需的价值。所以,“企业的活动可以定义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流程’,这些过程持续地、按照二定逻辑演化着以满足一系列以顾客为导向的目标的要求”。企业的组织机构扁平化的实现,意味着减少管理层级,而大大增加每一层上的管理幅度,这就要求企业在管理模式方面有相应的改变,将传统的职能管理模式改革为流程化管理模式。
重视各个职能的管理和控制是职能管理最重要的特点,每个职能部门往往只关注本部门的智能的完成程度,对整个部门实行垂直的管理控制,部门之间一般缺少完整而有机的联系;而流程管理的目标是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以顾客需求和市场占有率为导向,整个企业的运营行为是一个总流程,而其他众多的部门行为是这个总流程下的流程集合。
职能管理的主要矛盾是缺少准确的时间标准,这一重要的工作标准一般是由本部门的主管领导临时确定,这不但加重了部门主管领导的工作量并且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导致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大幅降低。而流程管理则正好相反,每一项工作都是流程的一个单元,是一个流程的节点,每一步的完成都必须满足整个流程的时间要求,时间是整个流程中的重要标准。职能管理模式下的管理变革可能因为人为原因,在实际操作时只是简单进行部门重新划分,职能重新调整和人员增减等。流程管理模式下进行的任何一次改变都是业务流程再造,这种再造过程关注的唯一前提是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和结果的优化,这样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进行相适应的业务流程再造。
职能管理模式中各个平级部门的职能一般是相对独立的,他们之间的工作衔接一般要通过上一层管理者来安排、协调,而在流程管理模式下,所有的部门都是流程中的一部分,所有需要完成的工作都是流程中的一个阶段,是流程中上一环节结果的承接者和判断者,同时又是下一个阶段流程的提供者。部门之间的绝大多数工作就通过这样的方式衔接起来,并按照明确的流程及标准进行,不需要通过上一层管理者来控制和协调。
综上,职能化管理模式下形成的管理体系是金字塔型的层级命令控制体系,而流程化管理模式形成的是一套以流程目标为导向的扁平化的网络状组织机构体系。以流程为目标,以流程为导向来设计组织框架,同时进行业务流程的不断再造和创新,是建立能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充满柔性的扁平化组织机构的必由之路。
二、流程化管理的实现
流程化管理的实现首先要依赖于人们观念的转变,要从根本上认识到流程化改造和扁平化组织结构对于企业的意义。由于流程的设计规划与后期的实践、改进以至创新,都是员工参与的流程,员工执行的流程,人是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的观念和思维模式就决定了流程设计的质量,引入企业管理中的接受程度,以及执行的效果和创新,如果企业的员工对于流程管理的理念不熟悉,或者是持抵触情绪,流程管理即使引入管理实践,也得不到其应有的效果。但是,观念的转变和长期工作习惯的形成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因此,这也是组织机构改革中最基础、最重要也是最长期的工作。建立流程化的管理模式,就需要对企业的工作流程再造,这是一项非常繁杂而庞大的工作,涉及到每一个员工和所有的业务流程,以及专业的管理技术和计算机软件设计,以单个企业的自身力量和经验是无法完成如此庞大的工程的,因此,流程化的管理模式建立,需要借助专业公司的帮助,国内目前已经有很多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在从事企业流程再造的咨询业务,这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有利因素。
在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实践中,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管理信息系统、ERP系统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并开始上马相关项目。虽然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目前不具备规范的流程化管理模式,也缺少大型管理软件的应用经验,但目前国际上先进的大型管理信息系统大多体现了现代的流程管理思想(流程管理本身就源于软件工程),因此企业应该借助大型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机会同时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流程再造,彻底转变企业的管理模式,不但可以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而且还可以保证信息系统实施的成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丽娜,王海山.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流程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06).
关键词: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体系 组织系统观
对许多企业来说,其运营系统始终存在管理不够精细、运行效率低下、战略执行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于是企业管理者纷纷求助于流程再造、流程管理、组织变革等各种管理理论,虽不乏成功者,但多数效果不彰;转而引进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标准、ERP(企业资源计划)等各种管理工具,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管理问题,却又普遍形成多重管理体系,在更大范围影响管理效率、加大管理成本。
要解决企业运营系统的诸多问题,必须从组织系统的角度,识别、理解和管理流程,构建流程管理体系,这也成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现有管理理论和管理工具的局限
(一)流程再造及流程管理理论的局限
现行的流程管理理论,其研究对象仍局限于“流程”。所提出的流程规范、优化和再造要求,不过是流程再造理论的修正,尚不能真正实现流程运行的完善。因为,从流程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组织系统,都是由诸多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流程,以纵横交错、网络连接的方式所构成的流程体系。组织系统内任何一个流程的有效运行,既取决于流程内部活动之间、职能之间的有效连接,又取决于该流程与其它相关流程的有效连接。仅仅致力于构造“卓越业务流程”自身的完整,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没有解决与其它相关流程的连接关系,势必影响到该流程的有效运行,也就谈不上流程的真正改善。
(二)组织变革理论推行困难且并非普遍适用
由于流程再造理论的一时盛行,随之产生了以流程为基础的组织设计和组织变革理论。自从哈默博士出版了他的《企业再造:企业革命的宣言书》著作之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大量开展了关于基于流程的组织设计研究、流程型组织构建研究、以流程再造为中心的组织变革模式研究等。
然而无论如何,根本性的组织变革是件推行起来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流程再造理论遵循的一个潜在的规则是“拆分并克服”,而组织作为一个整体,每一个部分必有可能影响系统整体的行为或特性。当把各部分拆开时,任何系统的重要特性都会丢失。要想取得企业再造的成功还必须关注企业再造的同步工程,即在企业重新整合业务流程时,必须重新塑造企业价值观、重新设计工作方式和重新建立考评体系。如此浩繁、复杂的工程,任一环节的失误,都会严重影响到组织变革的是否成功。
(三)引进的管理工具难免造成多重管理体系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国际性组织基于不同的角度,对全球的各种类型组织(特别是生产服务性组织)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管理体系认证或监管要求。而几乎所有申请认证的组织,为了被动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而照搬标准文本,所建立的文件化管理体系结构,只是符合认证标准的文本结构,却不符合组织自身的流程关系结构,形成与组织实际流程运行、体系运行不相一致的双重管理体系的“两张皮”现象。结果非但难以对组织的实际管理工作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反而因人为地割裂、破坏了组织原有的流程体系运行,严重影响了管理效率、加大了管理成本。
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许多企业还会不断申请多重管理体系认证、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工具(如供应链管理体系、ERP等),这些管理体系、理念、工具的引进,多从不同角度建立、以项目形式展开,并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给组织留下新的管理体系,在一个组织内部形成多重管理体系,从而使上述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流程管理体系的特点与作用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修订2000版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时,提出了“管理的系统方法”,并将其列为21世纪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之一。所谓管理的系统方法,是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在“管理的系统方法”原则指导下,基于组织系统的视角,而不是基于流程的视角,识别、理解组织内部各个流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建构的流程管理体系具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一)流程管理体系的特点
所谓流程管理体系,是对组织系统内所有流程进行指挥、控制和协调的管理体系。一个规范、适用、具有竞争力的流程管理体系,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覆盖了组织的所有流程,这一点不同于其他管理体系只是部分地涉及组织的相关流程,例如质量管理体系覆盖的只是与质量管理有关的流程,环境管理体系覆盖的只是与环境控制有关的流程。因此,在设计建立流程管理体系之前,需要对组织内部的所有流程予以充分识别。
符合组织宗旨和战略规划要求,具有很好的战略执行能力,因此需要把组织战略目标,分解到各个相关流程,确定为流程管理目标。
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确定流程之间的顺序和相互关系,使组织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流程管理体系是一个文件化的管理体系,通常包括管理手册、规章制度、员工作业指导书、记录等不同层次的文件。管理体系文件化,不仅有利于管理工作规范化,而且有利于组织管理经验的积累、传承,培养和凝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使组织管理更多依赖系统,而减少对“能人”的依赖。
具有持续改进机制。因此需要对产品质量、流程运行、流程管理体系运行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处理不合格环节;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系统改进机会并确定实施改进措施,从而持续地改进产品质量、流程运行、流程管理体系运行,不断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
(二)构建流程管理体系的作用
能够弥补流程再造理论和流程管理理论的不足。流程再造理论和流程管理理论的局限,主要在于只解决了流程内部的职能之间、活动之间的接口,却不能解决流程之间的接口,而构建流程管理体系,则可以明确流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再对各个流程区分不同情况,分别予以规范、优化或再造。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流程改善,进而实现组织系统运行的改善,从而弥补了现行流程管理理论的不足。
【关键词】知识管理 业务流程 流程导向
一、引言
以顾客为中心的流程型企业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趋势。知识大部分是在流程中产生和使用,知识管理能力直接影响流程的绩效和创新,导致组织的学习能力、知识的创造、整理与运用等日益引起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知识管理是组织、流程和技术的统一体,需要和流程管理相结合,以使得个人技能整合为组织的知识,这是流程变化管理的基础。但在目前有关知识管理的讨论中,知识的内涵还比较空泛,研究的内容还基本停留在知识获取、知识的共享机制和平台开发上。虽然有学者认识到了知识管理与流程管理的互动,但讨论的重心还基本是知识管理。在知识管理如何支持企业运营方面的讨论还有待深入。
流程是企业的重要知识,流程变革需要知识管理的支持。这些知识大多是容易交流、存在业务运作的浅层,也有一些知识存在组织的深层,难以获取和管理,但对组织的运营和变革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知识管理就是企业对业务流程中无序知识进行系统化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和重用,以提高企业的业务水平和效率,所以,企业在考虑知识管理的组织机制、企业文化和技术手段等问题时,必须将知识管理与具体的业务流程集成起来。
二、流程知识
就知识的分类而言,现在有许多关于知识的描述和定义,如Romhardt发现了40种知识的两分法,如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或隐含知识、个人知识与共有知识;Von Krogh Venzin将管理与组织理论中的知识分为7类:隐含知识、蕴含知识、编码知识、抽象知识、嵌入知识、实践知识、流程知识等。
业务流程是指为完成企业某一目标(或任务)进行的一系列相关的活动有序集合,它接受一种或者多种输入并产生对顾客有价值的输出。人类的一切复杂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知识才能完成,因而可以说组织的所有业务流程都必然蕴涵着知识及知识的流动,并体现为一系列的知识活动。面向业务流程的知识管理运作模式将知识看作是用来完成流程中某项任务的资源,同时也是该任务或流程的产品。整体的、面向业务流程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必须综合考虑数据、信息、知识等各种要素。在日常业务流程中,只要缺少一种要素就会阻碍整体绩效目标的实现。业务流程与知识管理的密切联系体现于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业务流程的优化是企业知识活动的结果,利用过去积累的各种运营知识,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设计针对新问题的价值生成流程的结构。
第二,业务流程本身是企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流程描述,记录了企业在什么条件下、如何进行应变策略设计、应变策略如何实施、将获得什么样的预期结果。
第三,业务流程是知识积累的载体。从信息的角度看,业务流程的运作过程是信息积累并转变为有用知识的过程,通过对这些运作信息的分析可以积累新的业务运作规律,最终转变吸收为企业知识。另外,流程运营中可能遇到原来设计阶段所未能充分预料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种经验知识,对业务流程运作的评价则形成了对知识运用效果的注解。因此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业务流程的没计可以看成企业以流程为载体,实现知识过程的不断更新。
第四,流程导向(Process Orientation)与传统的职能制(Hierarchies)是相对的,流程导向强调流程、流程输出的结果以及顾客的满意度。
第五,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流程知识也是组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流程知识不仅包括流程本身的知识,而且还包括在流程中被创造和应用的知识。流程知识是关于流程的情景的(contextual)、经验的(experiential)、价值负载的(value laden)和具有洞察力的(insightful)信息,包括如何构造流程、如何协调流程、如何执行流程、什么样的输出是想要的以及流程对组织有什么样的影响等。业务流程知识一般可以分为基础性知识、常规操作技巧和业务经验等(王广宇,2004)。基础性知识可以通过流程建模的方式获得,常规操作技巧是已被编码的知识,它们均属于显性知识;业务经验则是存在于雇员头脑中的知识,很难从知识所有者的身上剥离出来,属于隐性知识。
三、流程与知识管理流程的关系
弗朗霍夫(Fraunhofer)知识管理模型在欧洲被视为最有价值的整体知识管理模型之一,它对分析、寻找和开发整体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非常有帮助。图1是弗朗霍夫知识管理参考模型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模型的第一层是能为组织带来价值增值的业务流程,它不仅是知识的发源地,而且是知识发挥作用的场所。知识从业务流程中产生出来并在业务流程中或业务流科之间分享。模型的第二层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同业务流程一样,知识管理流程也是由知识管理活动所构成,该流程是由四种核心活动构成,即“产生知识”、“储存知识”、“传递知识”和“应用知识”。第一,产生知识。产生知识与创造知识、获取知识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以至于许多人认为它们是同义词。事实上,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获取知识是指从组织内外获得已经存在的知识;创造知识是指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知识。产生知识既包括获取知识,也包括创造知识。第二,储存知识。由于组织知识有不同的类型,知识的储存方式也就有所不同。显性知识可以存储在组织的知识库中,隐性知识则可以通过建立案例库等形式实行间接存储。储存知识并不是将知识放在一边,是需要不断地加以更新。第三,传递知识。传递与传播、扩散、共享基本上同义,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电子邮件(E-mail)、内部网(Intranet)、外部网(Extranet)等来传递;隐性知识则只能通过边干边学、知识经验“师带徒”等方式来传递。第四,应用知识。产生知识是基础,存储知识是手段,传递知识是前提,而应用知识则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应用知识就是将组织拥有的显性或隐性知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从而为组织创造价值。
另外,Gerhard把知识管理流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产生(creation)、知识集成(Integration)和知识传播(Dissemination)。
四、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的运作
1、确定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的目标。概括地说,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工作者)。具体地说,知识管理的目标包括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创造新知识、共享知识、减少知识的丢失以及加强对新录用员工的培训等等。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对流程知识和知识流程的管理还包括将知识同业务流程的集成。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促进业务流程中的知识流动、提高流程的可见度(Visibility),获得流程知识以及记录流程中与工作任务相关的知识(Maier and Remus,2003)。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目标的确定是知识审计的结果。流程导向的知识管理目标的制定需要考虑流程导向的管理活动是否已经进行。比如组织是否已经实施了业务流程重组(BPR)、业务流程改进(BPI)和业务流程管理(BPM)等。如果流程导向知识管理活动已经进行,业务流程得到了优化,则可以设计一个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的参考模型。
2、构建面向流程的知识管理系统。Jennex等人将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KMS)分为两类:面向流程的知识管理系统(Process-Oriented Knowledge Management PO-KMS)和面向基础设施的知识管理系统(Infras-tructure-Oriente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PO-KMS)建模分析;Dellphi研究小组将流程知识定义为成对默认的和外在的知识的收集从而达到流程的有效执行;Remus将知识管理系统分为3大类,其中一种类型就是流程知识管理系统,能为相应的工作和企业流程的执行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在KnowMore项目中,使用者首先定义与每个业务流程相关的查询规则,当流程被执行之时,一个知识获取系统通过执行事先定义好的查询要求为使用者自动提供相关知识;在MILOS的项目中,提出了一个流程知识管理计划,该计划能够从现存的流程模块中分析业务流程,这一现存模块包括了所有用来开发软件系统的经验和例子;在MOKA的项目中,可以将活动定义为一个知识要素并且也能与包括例证、约束、规则和实体的其它知识要素相联系;EDEN工具支持对项目的高水平控制,能够利用相关的经验信息和被其他的团队成员所捕捉到得知识。天津大学冯楠在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管理生命周期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面向流程知识管理体系结构(见图2)。该体系结构下,流程设计者设计流程过程中能够使用已存在的流程模块和存储在流程库中的执行结果,从而使流程设计更加有效。其他的相关研究包括MIT的业务流程手册以及AIS项目等。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无疑有助于知识管理的实施,但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必须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起来,否则知识管理系统将难以发挥作用。
3、建立面向流程的知识组织架构。近年来,在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中出现了大量在本质上属于目标团队形式的新组织模式,如“灵活特定目标型”(ad-vocacy)、“无限水平组织”(infinitely flat organization)、“蛛网结构”(spide’s web)、“倒金字塔”(inverted pyramid)、“星爆模式”(starburst)以及“内部市场”(internal market)模式等。这些新的组织结构的共同特点是都把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组织结构的设计朝着动态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随着职能型组织逐渐被流程导向型组织所取代,组织的中间管理层变得越来越少,组织的结构也越来越趋于扁平化。这些新的组织结构与传统的等级制结构相比,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4、加强流程导向知识管理审计。知识审计(Audit)是知识管理项目至关重要的一步。有目的的知识审计,不仅是一次组织需求评估,而且是一次文化评估和考查,识别出知识的需求可用、缺失、应用和限制。知识管理审计一般包括识别组织现有的知识以及当前需要的知识,知识管理审计可以分为知识管理项目开始前的审计和知识管理项目结束后的审计。项目开始前的审计主要是分析知识管理的环境、障碍以及促进因素,以发现组织在知识管理方面具有的潜力和优势,从而制定有效的知识管理方法路线图。项目结束后的审计主要是对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客观地评估,寻找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改进知识管理活动。
流程导向知识管理审计同样可以分为知识管理项目开始前的审计和知识管理项目结束后的审计。知识管理项目开始前的审计主要是:审查组织是否已经开展流程变革项目;知识管理活动与哪些流程结合可以提高流程的效率;知识管理活动如何同组织的业务流程相融合等。知识管理项目开始前的审计是确定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目标的前提。知识管理项目结束后的审计主要审查知识管理活动是否成功地融入到了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的效率是否有了提高,业务流程还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等,审计的结果主要是为进一步的流程导向知识管理活动提供指导。
5、营造企业文化环境。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通过创建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实现知识的采集与编码、积累与储存、交流与共享等,在知识创新中谋求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知识管理要构建适合企业知识管理要求的文化环境。Authur Anderson咨询公司认为有下列几个重点:组织应该鼓励并支持知识的共享;让组织充满开朗和彼此信任的气氛;将协助顾客创造最大价值当成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以及让组织内的员工都能自发担负起自我学习成长的责任。
五、结束语
通过知识管理实现流程管理,可以对企业的知识资源有系统化的认识,比较有效地把握经营运作相关的各个环节知识的存在方式和强弱,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沉淀、共享和创新。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流程的纵横交错,既支持流程的高效运行、改造和创新,同时使知识管理落实到实处。业务流程与知识管理的整合是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为了将知识融入业务流程之中的价值增值活动,需要建立面向流程的知识管理目标、知识管理系统营造企业文化环境以及知识管理组织架构,并加强知识管理审计。
【参考文献】
[1] 崔树银、任浩: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5).
[2] 赵卫东、高峰:知识管理驱动的流程变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4).
[3] Kai Mertins、Peter Heisig、Jens Vorbeck:知识管理原理及最佳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第2版),2004.
[4] Oldham K:Modeling knowledge used in the design of hosiery machines[C].Manchester :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International MATADOR Conference,2000.
[5] 徐拥军、陈祖芬、朱兰兰、李伯富、张文波:对中国惠普知识管理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6(2).
首先,会计人的业务素质普遍比较高。
作为知识管理的主体,既要设计和使用知识管理工具,更要对知识携带者进行管理,以更好地生产、使用和创造知识,可以说,会计人是会计知识管理的灵魂和关键,因此必须对实施会计知识管理流程中会计人的作用予以关注。多年来会计人的职称后续教育、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等,使得会计部门的员工较之其他专业部门的业务素质要普遍高很多。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会计人已经完成了向知识员工的转型,即以会计专业为基础,并对会计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应用。
其次,会计部门是企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部门之一。
自从计算机发明以来,企业中最新实用计算机的部门便是会计部门。后来随着 IT 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随之加快了信息化进程,而企业信息化的起点也是由会计部门的会计电算化开始的,可以说,会计电算化是国内企业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的最早方式。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及应用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企业经济信息知识进行编码化、组合管理的初级阶段,同时也为会计队伍培养了大批具有信息化思维方式和掌握信息管理技术的会计专业人才。
最后,会计部门知识的制度化、标准化程度较高。
会计知识管理的客体是会计知识内容和会计知识过程的统一。由于会计信息的专业性及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严格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这也为会计部门多年来能积累下大量的客户文档、文件、凭证、资料、报表、合同等信息载体提供了保障,形成了许多制度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会计信息。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开始倡导企业采用 XBRL 标准语言进行财务报告,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知识的标准化程度,而 2009 年国家也刚颁布了关于知识管理的标准化公告,可见会计部门知识的标准化为其进行知识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研究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
从会计知识管理视角对知识管理进一步细化,进一步完善知识管理的研究范畴据数字图书馆关于知识管理的搜索查询结果显示,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已是比较普遍,但是对会计的知识管理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其知识与企业中的其他知识相比有一定的鸿沟,更具有专有性。
将会计知识管理与会计业务流程相结合,提出其构建体系及后台支撑,使会计知识管理落到实处,提高其可操作性。
助力会计人提升自身竞争力从会计人的立场出发,顺应会计人由数据工作者知识工作者智慧工作者的角色转变轨迹,将会计知识管理作为实现提升会计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第二,现实意义。
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许多企业开始将知识管理理念引入自己的管理实务,其中,一些企业通过知识管理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还有不少企业在实践过程中的结果并没有尽如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理论研究的不足。
基于此,本文结合当今知识管理的研究及实践成果,提出会计知识管理需与会计业务流程相结合,并将其融入到会计业务流程,构建了基于会计业务流程的会计知识管理体系,使得会计知识管理可以落到实处,提高其可操作性,对于企业在实际进行会计知识管理时能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研究现状。
会计业务流程的相关研究。
会计业务流程。会计的职责就是对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服务,而会计业务流程正是实现会计职责的过程。具体而言,会计业务流程是指会计部门为实现会计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即数据采集流程、数据加工与存储流程及报告信息流程三类主要活动。
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在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的哈默教授等管理学家调查研究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成功企业后,首先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的思想(business processreengineering,BPR),并将它引入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一方面强调业务流程再造是基于组织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因此与以往的流程变革相比,对组织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是本质不同的。可以说,如果把局部流程变革视作是战术再造的话,那么业务流程再造就是一场彻底的、根本性的战略再造;另一方面,业务流程再造是为了建立“以顾客为核心”的流程体系。它本身倡导通过利用 IT 技术和给员工授权,以顾客导向为机制,实现组织快速适应外界变换环境的目的。
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作者阅读了大量的国内文献,并参阅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有关书籍、期刊及相关的政策文件,同时互联网的运用给予本人的研究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其一,规范分析法。本文主要运用规范分析法对会计知识管理进行界定,在知识管理及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给予其支撑。在研究过程中,在借鉴知识管理的现有成果基础上力求构建会计知识管理体系及后台支持。
其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法。主要采用结构化的问卷来获取数据,按照本文研究对象来选择合适的对象来发放问卷,并对回收的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三,对比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对比分析各自实施知识管理的优势及不足,进一步佐证本课题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会计业务流程的会计知识管理构想
第一,会计知识管理基础。
数据、信息和知识。1997 年, Skyrme 和 Amidon 在《基于知识的商业》( Creating theknowledge-Based Business)一书中明确了数据和信息以及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区别。此外,还提到了智慧在经济中的作用――智慧并不是(虽然或许应该是),管理研究中常见的课题,但是智慧提醒我们获取知识还是更高的目标,整合个人的知识并使其发挥作用能产生奇迹,这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商业界仍然很重要。会计作为管理的利器,已成为组织经营活动的沟通工具。它将描述经济业务属性的数据,按照需求进行相应的加工、给数据以解释,形成具有一定含义的、对组织决策有用的信息,然后再以各种方式将一个或多个信息关联在一起形成对决策者所需的知识,辅助其正确决策。
会计部门的基本职责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即在反映组织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也要对组织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审查。会计岗位一般有总账会计岗位、费用成本核算岗位、出纳岗位、稽核岗位等,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业务,因此就需要有不同的技能及相应的知识。
第二,会计知识管理的内涵。
首先是一种战略和方法。会计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要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相结合,并由会计部门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从重视有形资源的管理过渡到重视知识资源的管理,并以此构建会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
会计知识的获取、应用、固化、分享和维持。会计知识管理的管理对象是会计知识,是会计部门所面对的海量级的知识及相关的知识活动过程。会计知识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合理有效整合企业的会计知识资源,使得会计知识按照会计的目标来组织运营,并促进知识转化与创新。
实现管理信息到管理知识的转变。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信息冗余”,会计人的首要任务便是从浩瀚的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会计信息。同时,信息需求者对信息的有用性要求日渐提高,已经由对信息的需求转变为对知识的渴求,而会计知识管理可以更好地促使信息到知识的转化,同时能够提升会计人及会计部门的素质能力。
会计知识、会计人与 IT 技术的有机结合会计知识管理是通过会计人借助IT 技术对会计知识进行整合从而使会计部门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人是主体,会计部门必须营造和谐氛围激励会计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共享会计知识,同时借助 IT 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会计知识管理的效率。
三、基于会计业务流程的会计知识管理体系设计
第一,会计知识管理的目标。
在进行会计知识管理时,需将其在会计部门乃至全企业范围内作为综合性战略性计划的一部分来考察。会计知识管理对会计部门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及整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把会计知识视为资源,对会计知识实施有效的管理和运营,将对会计部门的工作成效、企业盈利甚至生存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会计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战略层面而言一般可表述为,通过会计知识管理活动促进会计知识资本的形成、保值与增值,提升会计人及会计部门的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从作业层面上则可表述为隐性会计知识显性化,显性会计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效益化。
第二,会计知识获取――更透彻的感知。
在会计知识管理中数据采集不仅是单纯地指采集原始业务数据的过程,而是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原始的业务数据,即指在发生实际业务过程中形成的数据,尚未被赋予会计上的意义;二是指生成的会计数据,即指业务数据经过相应的会计处理后形成的数据,此时该数据已被赋予特定的会计意义,但又将是下一个会计处理环节的数据原料。
第三,会计知识应用――更深入的智能化。
会计知识应用是指利用已经获取的显性知识去解决具体事项的过程。一方面,会计人利用已有的知识又形成新的知识,比如会计部门综合各部门的信息和知识形成财务报告的过程;另一方面,不同的会计人在应用知识时会产生不同的体验,从而又可以继续拓展个人的知识储备。
在会计知识应用过程中,现行的先进信息技术可助会计人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即会计人通过使用先进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整合,可以获取更智能的洞察并付诸实践,进而创造新的价值。比如,专家系统可以按照知识需要去创建可能需要的知识组合。同时复杂的数据搜索技术可以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发现趋势和联系,而这是人脑所无法完成的。
四、研究结论
知识管理平台主要指知识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有关信息技术和组织内的工作人员,完成制度管理和团队运作及经验交流。而知识管理的改革主要是充分分享组织文化,从而系统的转移和分享知识,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为便捷、快速利用知识,实现知识的流通和分享,进而实现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健全的知识管理一定要具有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也就是企业想要具有健全的知识管理体系功能,就一定要运用信息科学技术。可是,制定知识管理的平台仅仅是提供知识分享和知识积累的工具,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知识文化的分享,然后形成一个有效学习的组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制定知识管理平台就要消耗企业许多资源,对于怎样创建知识管理平台,曾经有人提出很多要注意的问题,包含的内容如下。怎样加强系统的可用性,比如怎样加强工作人员利用系统推动组织学习的氛围。怎样整合信息技术和工具或是网络技术的知识管理。怎样实现工程流程和产品之间的持续创新。怎样成功的改变企业文化。因此企业创建一项导入系统,就意味着引入一项制度,而企业投入的有关资源,除去有形的硬装置之外,还包含人力、组织的合理调整及流程的变化等有关无形资源。另外,促进知识管理还要凝聚共识,创造一个分享和学习及信任的先进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知识管理的理想目标。
二、企业资源规划和知识管理平台的相关性
导入企业的资源规划和创建知识管理平台相对企业来讲,全是信息科学技术战略的利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知识管理系统必须利用以信息的整合系统和数据库作为关键选择,将信息科学技术显示在知识管理方面。当前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导入企业资源规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及客户关系管理(CRM)等有关系统,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信息系统的规划。因此在创建知识管理的平台前必须了解资源规划和知识管理平台在导入条件方面存在的而差异。现阶段,企业资源规划依然是经过信息可U型额基数的整合和有效的管理信息完成成本的控制,将提升产能、减小成本、高效能作为取向。同时知识管理主要是透过知识完成分享和学习,推动流程的创新和改进。企业导入资源规划(ERP)的主要目的就是持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然而运用知识管理体系把企业知识输入到资源规划(ERP)系统中,并充分结合企业自身已有的核心能力,能够持续坚强企业的核心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知识管理主要是用来适应企业变革的一项战略,积极完成知识管理的企业可以有效的应对所有变革,长期展现雄厚的实力。由于知识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尽快适应外在的环境和新的经营形态。只有创新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企业才能够在企业变革过程中取得成功,才可以在知识时期利于不败之地。成功的知识管理和企业资源规划全离不开变革,而企业资源规划必须配合企业的流程再造,知识管理可以为组织促进变革。因此创建知识管理平台对于企业的资源规划有着深远影响。创建知识管理平台提高企业的资源规划系统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总体经营绩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如果企业在创建知识管理平台过程中,对组织工作人员和营运流程及信息科学技术投入大量的资源,那么企业的资源规划就会变现的更为合理。另外企业在创建知识管理平台过程中,要组织和主管一定要大力支持知识管理的实施,可以制定相对标准的奖励体制充分激励工作人员分享知识。而在运营的流程方面,一定要对知识管理的导入完成变革,而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也要把不同的系统完成整合,降低重复作业,从而呈现更多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资源规划系统有关表现力。资源规划(ERP)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的核心枢纽,ERP系统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资源规划(ERP)在硬件和软件的导入全代表一项流程的创新,各个流程在管理知识方面或是内隐、或是外显,可是全可以直接影响ERP的再造程度和绩效,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
三、结束语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 类别 步骤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我国的企业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境地。一个企业要想在知识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投入生产经营的有形生产要素的多少,而更取决于进入与知识相关的市场的能力,以及将相应的知识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融入该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中提供给用户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
1.企业知识管理案例分析
以某大型跨国公司为例,其公司总部和中国分部,虽然都做知识管理,但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其公司的知识管理,就是公司交易站,公司产品的资料和培训的资料,全都是公司培训交易站实现的。而这个交易站是由公司一个基层员工创立出来的。中国分部做的是先有文化,后有内容,再有系统,它是自上而下希望建立知识管理的文化,也采取了很多措施,组织部门间经验分享。但是其间确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它没有和具体的业务结合在一起,自上而下的推行,致使很多人并不是自发的想做这个事情。第二,缺少立足点,价值点没有体现出来。从公司的成败两面看到,所谓的知识管理,就是要探讨怎样立足于企业的业务,将业务各个环节里的经验升级、整理、固化,让后续操作业务人员相应的按照已经校正过的步骤操作,最核心的就是达到这样的目的。
2.企业知识管理的分类
就企业的知识管理而言,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解决显性的,包括产品手册、专业资料、各方面文档;第二类是项目表单;第三类是员工脑子里面的经验。
(1)文档是企业首先要做的,文档管理的核心就是怎样能够保证文档更新是持续的。从本质上说,不在于采用软件怎样设置,关键就要保证内容是持续的。内容的更新是持续的,涉及的非常广泛。所有的技术问题都是致力于解决内容如何更新的问题。
(2)企业运作当中各个环节沉淀的经验和知识,各种报表,各种内容,其实核心解决要通过流程的分析,确定什么样的环节,什么样的知识,谁来提供。这个是要以流程为基础的。
(3)员工脑中的隐性知识怎么管理,这个事情的核心是什么,就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手段是什么,总结以便于更好的借鉴。对于隐性知识管理,要有相应的手段,不断的巩固,把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
3.企业知识管理实施步骤
(1)规划企业知识管理策略
大多数的组织在制定知识管理战略之前,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知识管理措施,对自身知识管理的定位,不在于外部宣传,而是实现自我优化、主动升级,将知识管理落在细节,落在实处。
先进企业在推行知识管理第一阶段,首先将公司的战略目标确定为“知识化组织”。通过捕捉、整合、运用整个组织的知识经验,帮助每名员工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下取得迅速而准确的“知识优势”。
其战略远景大多为知识化转型后的企业,对知识(个体知识、团队知识、组织知识)、系统、服务实现灵活的访问和使用,拥有灵活敏捷的能力和持续调适的流程,并且能够与整体管理诉求协调。
(2)确定企业知识管理核心任务
知识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组织行为模式的变革,其中重要的任务是建立起与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相适应的组织运作机制、组织文化氛围;同时,知识管理的实践需要渗透到每项具体的工作事务流程之中,并需要知识管理专业团队和全体组织成员的积极参与。
主要的任务目标包括:通过体制变革和文化变革,从运作机制和组织文化两个方面同时着手,转型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将知识管理和最佳管理实践融入工作流程,在每项具体工作事务中实现有效学习、总结提炼,以提升绩效表现;通过全局规划避免各自孤立的系统建设,以提升整体效能和效率;建设先进知识管理平台,为全体员工提供统一的、安全的访问通道。
(3)制定企业知识管理实施方案
为了达成知识管理的任务目标,先进企业知识管理一般涉及几个方面的的实施体系:提升运作和决策所需要的知识资源、系统、服务以及组织战略;支持知识管理的统一信息平台;实现组织的自我优化和自我适应,所需要的管理体系、工作流程、培训及教育。
(4)动态监控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过程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与学科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06CTQ009);安徽大学人才建设计划项目“企业应对危机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成果之一。
对知识管理最常见的一种理解是对知识进行管理的活动流程[1]。它可以是独立流程,也可以是依附流程,即依附于业务或工作流程。即使是其他的理解,也都少不了对知识管理流程的描述。因此,知识管理流程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基本领域之一。
1从内涵角度描述知识管理流程
1.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流程的描述
美国得而福集团创始人之一、著名经济学家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2]该定义突出了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应该是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和知识创新。该观点为多数学者所认同。它不仅表明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有关,而且表明了企业的危机管理能力与知识管理有关。
墨尔本工商学院副院长和Gartner公司的研究员M.Broadbent则将知识管理直接视为一种管理流程。他认为:“知识管理”是挖掘并组织个人及相关知识以提高整体效益的一种目标管理流程[3](PurposedManagementProcesses)。在他看来,整个知识管理的流程应是知识获取、知识组织及知识创新。巴斯(Bassi)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4]。在该定义中凸显了知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转移和知识应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用的作用。约格什•马尔香(Y.Mal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5]该定义比较完整地说明了知识管理的整个流程,并且还说到了信息技术对管理方式的支撑作用。
1.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流程的描述
王广宇在其著作《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相对全面和科学的知识管理定义,这个定义也被时下很多学者引用[6]。他认为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获取、整理、保存、更新、应用、测评、传递、分享和创新等基础环节,并通过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管理,复合作用于组织的多个领域,以实现知识的资本化和产品化”[7]。由其定义可以看出,对于知识管理流程的叙述是比较全面的,具体内容包括知识获取、知识整理、知识保存、知识更新、知识应用、知识测评、知识传递、知识分享和知识创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K9”知识链。
丁蔚认为:“知识管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对信息的管理,但其手段与方法比之信息管理更加先进与完善。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知识在信息系统中加以识别、处理和传播,并有效地提供给用户使用;另一方面是对人的管理,认为知识作为认知的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知识不仅来自于编码化信息,而且很重要的一部分存在于人脑中。”[8]在该定义中可以分析出知识管理的一般流程包括知识识别、知识处理、知识传递和知识创造。褚峻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内部的知识进行组织和管理,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二是对隐性知识的开发与管理。由于隐性知识不是编码化的,而是作为认知的过程存在于人脑中,因而可以看做是对人的管理。”[9]从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知识流程应该包括知识组织、知识创新。前者主要体现在显性知识的管理上,后者体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刘冀生等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在组织内外知识的海洋中,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对知识的捕获、应用和创新的过程,目的是将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传递最恰当的人,以便使组织中的个人能够做出恰当的决策,而作为组织则提高了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10]。从该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管理中知识的流向应是知识采集、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传递和知识应用。乌家培教授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将信息转换为知识,并用知识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11]。从定义中得知知识的流向应是知识获取、知识转换、知识传递和知识应用。
1.3从知识管理内涵的角度认识
知识管理流程从以上诸定义可以看出,这些学者在研究知识管理内涵时是围绕着知识流程的分析进行的,可以说,这是对知识管理流程最早也是最基本的认识途径之一。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内涵的理解,不外乎两个方面:①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进行的管理,这必然涉及到流程的问题,即知识如何实现从采集、组织、转移、共享到应用和创新。②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进行的管理,即知识型的管理。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由一系列的环节和过程组成的,在这些环节和过程中不可能离开知识的支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管理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必须和业务流程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知识管理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到技术的应用上来,只有具备了搭建知识流程各阶段所需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组织的知识管理[12]。所以知识管理还需要流程技术作为支撑。运用词频分析的方法分析以上定义,得出关于知识管理流程关键词频如下:获取(7)、组织(5)、保存(2)、更新(3)、应用(5)、评价(2)、传递(8)、共享(3)、创新(8)。由此可以看出,在各流程中利用最多的是知识获取、知识传递和知识创新,传递和共享实际上强调的是一个流程的不同侧面。其次是知识组织和知识应用。根据结果可知,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有5个,即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应用、知识传递与共享、知识创新。
2知识管理核心流程模型的研究
知识型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以知识为中心,形成围绕知识的投入—知识的转化—知识的创新的无限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人都被一条无形的链所联系起来,这条无形的链就是知识链[13]。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知识管理流程模型的时候,往往都是从知识链引致的价值链来分析的。“价值链”是美国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14]。价值链把组织的每个业务流程看成一系列过程,每个过程都能向顾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添加一定的价值。顾客向组织支付利润,就是因为这些过程为产品或服务增加了价值,如果我们把组织看成一个价值链,就可以识别为客户增加价值的那些重要活动[15]。其他两种角度的分析也比较多,不过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本质上是一致的。
2.1国外的知识流程模型研究
波特认为,企业就是一个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来表示(见图1)
C.C.Lee等人模仿Poter的知识链模型,建立了他们的知识流程模型,使得Poter隐含的知识因素显性化,如图2所示[16]。
该模型中知识链由两部分组成:知识管理基础和知识过程管理。知识管理基础包括CKO的管理活动、知识工作者的招聘、知识存储能力和客户与供应商的关系。C.C.Lee等认为知识管理的整个核心流程为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知识保护、知识整合和知识分散。YongLongChen整合了上述学者关于知识流程的研究成果,分析并得出了关于流程的模型,他的研究主要以彼得•杜拉克(P.Drucker)提出的知识工作者与Porter的知识链、Nonaka的知识螺旋[17]、Kaplan及Norton的平衡计分卡[18]与Gardner的多元智慧理论[19]所推演而成。该模型的知识链主要包含3部分:知识输入端(InputKnowledge)、知识活动端(KnowledgeActivities)与价值输出端(OutputValues)[20],如图3所示。
知识输入端的设计是以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与Drucker提出的知识工作者与下一个社会为基础;知识活动端主要是根据Porter的价值链与Nonaka的知识螺旋推演而得;价值(目标)输出端则整合了Kaplan及Norton的平衡计分卡与Gardner的多元智慧理论。在该模型一系列知识后面隐含了价值链过程,明确了知识管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
2.2国内有关知识流程模型研究
夏敬华认为知识流程的核心正在于“在最合适的时间和场所,将最合适的信息和知识传送给最合适的人”,有效实现“信息和知识”和特定“角色”以及“场景”的关联,进而指导人们做出决策和行动[21]。这是关于知识管理流程模型最经典的认识之一。
在张润彤,曹宗嫒,朱晓敏等编著的《知识管理概论》一书中介绍了基于知识的4种流向。包括:①知识的采集与加工知识的存储和积累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使用与创新;②知识的收集知识的编码知识的转移与扩散知识的共享与交流知识的创新;③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④知识生成、分享、应用及创新的统一[22]。该论述基本反映了知识管理流程的全貌。林榕航在编著的《知识管理原理》中根据知识管理中知识流程的活动及表现提出常见的知识流的4类形式:①隐性知识(创新)植入实体产(商)品交换价值;②隐性知识(创新)显性化实体产(商)品交换价值;③隐性知识(创新)显性化智力结构资产交换价值;④知识资产转化知识资产投资价值[23]。其以分类的方法分析了知识管理的流程,指出不同类型的知识转化为价值的路径是不同的。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张纲在《企业组织网络化发展》一文中,通过在知识链与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基于知识链的企业价值链,如图4所示[15]。
该模型将知识流程置于核心地位,通过知识管理将合作伙伴(供应商)与客户联系起来,并作用于企业的营销、物流管理、资本、存货和知识服务等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黄卫国、宣国良在《知识价值链》一文中分析了前人关于知识管理流程的论述,提出了一个新的双循环知识价值链模型,该模型由4个部分组成:愿景与战略、投入、知识活动和产出,如图5所示[24]。
该模型表达了一个重要思想,知识管理是一个流程,投入是智力资本,产出也是智力资本。作为中间的环节是知识活动,即知识管理活动。所有这些都与组织的愿景和战略紧密关联,可见知识管理不仅是技术性、操作性的,更是战略性的。王广宇在其著作《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中得出知识管理的九大基本流程,并归纳为一个模型,即“PSCA”闭环模型[7]。储节旺等在其《知识管理概论》中更加详细地介绍了这九大流程,并补充了一个流程,将“K9”知识链发展成为形成了新的“PSCA”闭环,见图6[25]。
在该流程中,知识采集是知识链的入口,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是知识链的出口。知识在知识链的循环中不断增值,即不断实现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这应该说是目前最全面、最系统的知识管理流程模型之一。
>2.3国内外知识流模型研究的比较
将上述学者的文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首先从组织内外环境看,知识管理对组织内外环境都会产生作用,并受到它们的影响。Poter,Yong2LongChen的知识链既从组织内部寻找知识管理的流程,也考虑到了组织外的协调因素;而C.C.Lee的价值链则只是从组织内来实现的[24]。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张润彤、林榕航等的知识链也只是从组织内部总结的,并且没有区分好知识链和知识价值链的关系;与此相反,张纲、黄卫国等则考虑到了组织内外结合所共同形成的知识价值链。其次,从知识管理的层次看,知识管理存在于组织的各个层次,既有战略层次,也有业务层次。韩滨等在《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层次模型探讨》一文中将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划分为知识资源层、知识生产层、知识处理层和知识应用层四大部分[26]。但从战略层面上,Yong2LongChen,C.C.Lee研究的知识链体系中并没有加入战略管理的思想,在国内研究中,也缺少战略管理和价值的循环利用,没有体现价值创新以及波特价值链基础活动的要素。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就承认知识管理的战略价值。因此知识管理最有活力的应用就是服务战略决策,只是一些观点没有将其显性纳入模型。再次,从知识管理流程的构成上看,虽观点各不相同,但基本认同知识管理由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应用、知识传递与共享、知识创新等环节构成,尤其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被公认为知识管理的两大环节。其中王广宇的“K9”和储节旺等在该基础上发展的“K10”知识链模型是目前较为全面、系统的流程模型。最后,从知识管理的目的看,几乎所有观点都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促进知识的应用,服务于组织的竞争力的提高。知识管理是一个将知识在组织中循环推进的过程,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组织的核心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李顺才等认为企业中知识的流动是呈网络状态的。在市场调研研究开发生产销售过程中,伴随着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在转化的各环节进行大量的交流、反馈,从而达到知识共享,促进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27]。张建华认为,一个能为企业知识管理有效服务的知识流程应是在对企业知识进行辨识、获取、表示、求精与存储的基础上,依托有效实施策略和AI技术,将分散在企业内各层次各部门的编码知识、员工头脑中的非编码知识以及企业业务过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较高系统性与协同性的知识体,以提升企业知识共享、应用与创新能力[28]。超级秘书网
知识管理流程的研究涉及到知识管理的各个方面,从某种意义说,知识管理就是一种关于知识的流程管理。
参考文献
[1]何飞详.知识管理的新思考[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1):58
[2]李志能.智力资本经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BroadbentM.Thephenomenonofknowledgemanagement:whadoesitmeantotheinformationprofession
[4]吕君奎.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新疆社科论坛,2004(1):18
[5]储节旺,周绍森,谢阳群,等.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4
[6]欧兆虎.知识管理与知识评价[J].图书情报知识,2006(3)
[7]王广宇.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丁蔚.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J].情报学报,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