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28: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提倡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即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笔者在自身小学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一、引导深入生活,丰富学生直接经验
与其他教材一样,语文教材呈现的是前人已有的经验。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是间接经验。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经历少,他们所拥有的直接经验很少。而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有的他们完全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然经历过,但并未留下多少印象。由此造成了教材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距离。语文学习需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缺少这一基础,就不能缩短上述距离,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平时的各类活动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获取必要的直接生活经验,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槐乡五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以优美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飘香的槐花和可爱的孩子,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槐乡和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其中,槐花既是作者的写作重点之一,也是作者描写槐乡孩子的重要铺垫。教学前,笔者发现本班学生虽大多来自农村,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槐花仍缺少足够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槐花,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课前,笔者组织学生来到学校的一棵大槐树下,让他们观察槐树的全貌,欣赏雪白的槐花,品味浓郁的花香,以获得直观的感受。有了这样的经历,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起来显得非常轻松。他们饱含深情地朗读,积极踊跃地发言,绘声绘色地讲解……整节课气氛热烈,效果很好。
二、指导再现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富有童心童趣,而且题材、风格丰富多样,为儿童所喜闻乐见。这些课文,有的饱含深情地描写了祖国壮丽的山水风光,有的生动具体地叙述了感人至深的名人故事,有的形象逼真地介绍了动物植物的美丽可爱……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领悟文本、产生真情实感,我们可以采取种种手段生动地展示文本内容,形象地再现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倾听等直观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多媒体展示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设备有了质的飞跃,多媒体等设备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的研发工作也成果丰硕。与传统的挂图、插图相比,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点是把静态的、呆板的内容以动态的、鲜活的画面呈现出来。这对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再现生活,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梦圆飞天》(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细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之情。课文中充满各具特色的场面描写:送行的场面肃穆、庄严而又激动、喜悦,发射的场面紧张、壮观,飞行和通话的场面则温馨而又美妙。这样的特点,学生单纯从课文的文字叙述中很难获得切身体会。教学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上述三个场面。生动形象的场面,紧张壮观的氛围,温馨感人的对话,使孩子们时而凝神注视,时而紧张万分,时而欢呼雀跃。通过展示,学生真正把握住了各个场面的特点。在研读文本时,他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饱含深情,准确而又深刻地理解了课文。
2.课本剧表演
所谓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小学生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所以比较容易感受、接受直观的、现实的东西,而且他们有着很强的表现欲和模仿能力。所以,在叙事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适时采用课本剧表演的教学方式,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优化教学效果的不错的选择。
《谈礼貌》(出处同上)通过几则小故事对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课前,笔者把牛皋、岳飞问路的故事改编成课本剧。教学时,笔者安排几名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牛皋的粗鲁无礼和岳飞的彬彬有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老者对他们二人的迥异态度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本剧的巧妙安排,使孩子懂得了礼貌待人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使社会更加美好的道理。
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展示适用的范围比较广,而课本剧表演一般只适用于叙事类课文。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相机选择,正确运用。
三、放手体验生活,实现知识回归生活
不管是深入生活还是再现生活,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自身的生活实际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再现生活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学校生活实践、家庭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等多种活动,放手让学生去体验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验证知识、应用知识、强化知识,实现知识向生活的回归。
一、诗文朗诵活动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教材编者主要通过提出精短古诗、典型语段背诵的要求来体现和实现。笔者以为,积累语言,完全可以采用全新的方式去实施,这就是“诗文朗诵活动”。比如:《老师,您好》《但愿人长久》《望洞庭》《峨眉山月歌》这一组课文(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文字上通俗浅显,即使是两首古诗,对照注释也能弄懂基本意义,只需布置学生自己花点时间扫清文字障碍,教师再适度对这些诗文点拨一下朗读要点,突破一下朗读难点,然后便可以与学生共同设计一场“走进秋天”的古诗美文朗诵会。朗诵的诗文内容,主要选用课本中要求背诵的部分,在确保课本内容能够熟练有感情朗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课外选取有关秋天的诗文,让学生把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合理使用起来。这样的任务,以这样的方式去实施,学生在准备过程中,背诵便没有了被迫的无奈,没有了被抽查的担忧,相反地,为了争取朗诵机会,学生会充满热情,充满期待,搜索课外诗文也会积极主动,力争发现他人所未发现的好材料,在“走进秋天”的古诗美文朗诵会上充分表现自我,达到丰富语言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故事演讲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对小学低年级段口语交际提出了“听故事、看音像制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的要求,对小学中年级段阅读提出了“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要求,对小学高年级段阅读提出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等不同要求。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典范的言语作品,尤其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中编者精心遴选的叙事性范文,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方面下功夫,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语训练。笔者认为,课文复述是很好的口语训练途径,而借助课文组织故事演讲又是口语训练的极好方式。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包含《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和《想别人没想到的》等课文,前两课是寓言和成语故事,情节有趣,富有吸引力;后两篇是常规性叙事文,具有故事性,动作和语言描写很有特色,整组课文都很适合用来作为故事演讲材料。基于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尽量压缩所谓的“精讲深究”时间,留出时间交给学生,以“引诱”和“鼓动”的方式,向学生“下达”讲故事的“任务”,甚至可以事先告知要评出组内和班级的“两级”“故事大王”。学生领到这样的特殊“任务”,比起教师在课堂上让他们复述的三言两语,或者象征性地叫他们讲给同桌听父母听,一定更有挑战性,同时更能激起学生的参与欲和好胜心。而当故事会上获得不同“奖赏”时,他们享受到的成功的愉悦,能达到兼收语言提升和情感体验双重成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文学创作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笔者认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些表述主旨在于:(1)明确写作实践的性质,是认识性、交流性和创造性,这意味着写作教学应该努力让学生将言语表达与生活、与情境、与个人优势结合起来;(2)强调写作活动的可行性、愉悦性和主动性,这意味着写作教学应该注意难度适中,强度适当,注意激发兴趣,激活内驱,让学生对写作情有所钟。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对习作教学如何体现“六性”呢?教师要进行多种探索,寻找教学良策。这里,笔者想“推出”“文学创作式”习作教学方式,即从课文内容中寻找突破口,引导学生以此为生发点,或直接以原文内容为蓝本,以学生比较喜欢或熟悉的文体,选择与原文不同的叙述角度,进行“换位”练笔、“变体”练笔、扩充想象练笔等。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由《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等课文组成,这组课文都是常识性课文,介绍的知识都很新鲜,但不是科学童话之类,学生对这类课文通常只能满足于基本了解的程度,不易产生深刻的感受和印象。笔者觉得像这样平淡的教材,可以通过“换位”“变体”或想象练笔,来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在指点窍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以《××的自述》为题,以我的口吻介绍课文中的有关科学常识,还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改写为科学童话。这样的练笔,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材料移用、语言模仿中,培养学生组织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从整体看,本班属于前面优等生出色,后面后进生较多这种情况。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优等生能要求上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并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发展也比较全面。后进生还有个别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自觉做好上课准备,不能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课下阅读时间少,课外积累欠缺。
二、 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词语盘点、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等)。
三、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落实教学目标的基本措施:
1、生字新词和句子的学习
学生通过三年级的学习,已经逐渐趋向于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学生字新词和句子。因此,教师在生字新词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引导孩子利用课前的预习,大量地进行生字新词的自学,引导学生学写摘录笔记和批注笔记,教给他们摘录和批注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摘录兴趣,最终培养他们的摘录习惯。 在课堂上的生字新词教学,应该尽量精简,只对较难或重点的生字新词进行分析和集体指导。另外,对于一些名言警句、谚语、古诗,教学时应该把握好教的度,引导孩子自觉积累。
2、重视阅读教学
四年级语文教科书的主体课文较之三年级来说,不如三年级多,不少课文篇幅也不如它们长,但是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对阅读的要求提高了。第二,语文体的中的阅读篇目增多了。第三,日积月累中还有不少的阅读内容。第四,教材旨在引导孩子搜集信息,从多种渠道学习语文。所以总起来看,四年级的教材阅读量还是很大的。另外,四年级上册课文的文化含量加大了,课文的内涵,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挖掘。
四年级的阅读较之低年级,更加系统,难度加大。这学期学生的自学水平应该能达到以下水平:
(1)会自己提出问题,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
(2)通过讨论,能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
(3)学会写摘录笔记和批注笔记。
(4)基本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尽可能地让学生快乐地写作,逐步养成自主修改的习惯,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
四年级在作文教学上,仍然要让学生“愿意写,有的写”,不以字数、文体、要点来局限孩子,而是以是否很好的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作为评价的依据,让老师的限制少一些,要求低一些,给学生一个更宽松地写作要求,实际上就给了他一个更为广阔地写作天地,要学生打好作文基础,避免到了高段还在句段的通顺上伤脑筋,希望学生写出的作品不拘一格,有自己的童真、自己的个性、甚至于自己的思想。为了让学生愿意写、有的写,
五、 后进生的转化
1、多与后进生交流,了解学困原因,从心里树立“和自己比”的信念。
2、利用课余时间多给后进生辅导,降低学习目标。
口语交际是人类活动最普遍、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这种活动方式与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语交际能力在社会交往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培养,逐步提高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口语交际教学与智力开发
口语交际在改革开放,经济占领市场的大背景下日趋重要,在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成功人士,无不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他们都是从小学开始,又从社会大课堂中实践,才成为佼佼者。我们教师是社会奠基工程的工程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就是培养社会栋梁的引路人。我们把孩子引入知识的海洋,用心血把他们推向人生的辉煌,我们必须走出第一步,必须走好第一步!这就是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口语交际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又与智力开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教育对小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非常重视,在教材中安排了许多训练内容,来达到口语交际与智力开发的目的。
例如,一年级的“春天在哪里?”二年级的“我们的成绩”,三年级的“小小新闻会”,四年级的“推荐一本好书”,五年级的“怎样过‘六一’”,六年级的“我们的理想”……这些口语交际内容,每个年级都有。通过这些训练内容,促进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并进行交流,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怎样进行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努力实施。现在介绍几种口语交际教学方法,以引导开发学生智力,展现他们的才华,释放他们的风采。
(1)看图想象式口语交际。例如,二年级教材中的“打电话”,让学生在桌子上画一部电话,这样就可以同老师、同学、父母、朋友打电话了。
(2)模仿式口语交际。例如,三年级的“小小新闻会”。可以模仿电视主持人进行新闻会,还可以模仿国际社团组织新闻发言人,召开国际新闻会,模仿动物世界召开新闻会……
(3)给定环境提要求口语交际。例如,一年级的“春天在哪里?”让同学们走出课堂去寻找春天,加上平时看到的,集中春天的所有美景尽情找。还可以举行续讲故事比赛等。
(4)开展活动进行口语交际。例如,六年级的“我的理想”,充分让他们畅谈自己的理想,为什么要有这个理想?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理想?还有怎样过“六一”、举行辩论赛等。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情感素养
小学生词汇量有限,写作的时候文章空洞、苍白,学生所写出的文章只是在叙事,而没有情感的文章就失去了灵魂,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一、利用真实情感对学生进行启发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思想情感能够对学生产生很深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魅力,用最真实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在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要充分地调动自身的情感,用真情去感化启发学生,开启学生情感世界的大门。
例如,在学校举办拔河比赛之后,可以让学生写下比赛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而在布置写作任务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动员:“同学们,我们班在拔河比赛上获得了第一名,这是每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相信大家心情一定很激动,老师也是一样,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让我们一起鼓掌,为你们所获得的成绩庆贺。下面让我们拿起笔记录下这荣誉的时刻吧!”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充分地调动起来,所写的文章更加真实、情感也更加丰富。
二、创设情境对情感素质进行深化
情感需要特定的情境才能产生,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例如,在进行小学三年级《我爱秋天》这一内容的写作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秋天相关的图片、视频,让学生看到秋天的红枫叶以及农民伯伯丰收时的喜悦,等等。通过直观地展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对于秋天的喜爱之情,在多媒体情境中学生获得了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所写的文章就能更加充实,情感也十分真挚,同时,又富有生活情趣。
总之,情感素质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实施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充分重视学生自身的情感特点,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抒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感受,这样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帮助学生解决情感上的烦恼,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还能有健康的心态、乐观的情绪、积极向上的态度,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范文一: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接任新班,为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四年级的教育教学任务,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素质为中心,以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为主线,从日常行为到学习习惯;从学习成绩到身体素质等方面,力求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计学生75名,其中男同学41人,女同学34人。大多数同学学习积极、主动、思想素质良好,还有一部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较差,个别学生良好习惯还有待形成。在今后教学上要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勤看书、多动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与一、二、三年级教材是一脉相承的。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教材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四年级上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为了落实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还在“语文园地”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对联、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同时,在教材编排上也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就作为本册的训练重点,在教材中加以具体安排。既注意体现阶段性,又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
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四年级上册的“我的发现”,在“发现”的范围上有所扩展,安排了4个关于读写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发现,分别是: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提出问题,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表达清楚。“我的发现”栏目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吐泡泡形式改为小林、小东两个孩子的对话。这两个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和他的一个学习伙伴。教材中,他们的对话一般只是提起某个话题,开了个头,为同学们交流某一方面的发现留有较大的余地。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在: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了《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工作目标:
建设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六、教学措施:
1、多读多记,多积累语言。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3、搞好各项班级竞赛。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特别是优秀生,增加班级优秀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努力在这学期的各项竞赛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4、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由于后进生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比较懒散,行动比较缓慢,理解力上相对而言弱一些等,同时后进生经常在无形中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后进生缺乏自信心。因此后进生转化的工作,一定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意识到希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的信心,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学校的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要想得到家长的支持,首先应该掌握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在细节方面下功夫,发现学生有什么异常的情况及时跟家长取得联系,继而解决问题。取得家长的信任,那么有助于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6、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进行。培养习作兴趣,提供和创造更多的习作机会,多组织展示和交流。
【范文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贯穿我县教育工作的一条主线,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是这条主线的关键突破点。为了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我将在新的学期里继续探究富有活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富有成效地完成本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开学伊始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细致地研究了第七册语文教材的特点,领会了《教师教学用书》的相关要求,现结合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特拟定了如下计划。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是我从三年级一手带上来的,现共有20名,男生14名,女生6名。他们大多是农村偏远山区的孩子,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所以都成为住校生。这些孩子基本都能吃苦耐劳,乐于助人,但因长期缺乏家长管教,目前还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不完成家庭作业,合作探究意识淡薄,课外阅读不够坚持,习作兴趣不浓,背诵积累走马观花,作业字迹不端正,钢笔书写不按规范等,这就导致全班成绩稳定的尖子生不多,学习基础薄弱,有个别学生特别贪玩,懒记知识、怕背书,如薛云龙、薛瑞环等,总是拖欠作业,成绩有待提高。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它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因此,引导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和必然要求。
三、教材理解
1、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共分八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按专题编组。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本册教材将每篇课文的词语列在每组课文后为“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
2、教材重难点。
①重点学习18篇精读课文,掌握其中的生字词语。重视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
②学会写书信。
③积累语文园地和精读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落实目标的基本措施
1、熟悉本册教材的学期教学目标,把握单元教学和课文教学目标,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好课时教学目标。
2、识字写字方面:完成认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教师可在学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适当检查,并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随堂练习,按照规范要求学生认真写好汉字,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进而促使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的养成,增强练字意识。教师要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作具体指导,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已经会写的字构成的新词,也可让学生找一找,抄一抄,不断丰富词语的积累,还可采用听写词语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另外,要凭借毛笔字和钢笔字教材,加强对学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指导。
3、阅读教学方面: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引导: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总之,要因文而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每课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特色。另外,还要适时给孩子们推荐课外阅读书目,鼓励他们把看到的佳词妙句积累到“采蜜本”上,拓展他们的学习视野。
4、口语教学上:要充分体现听和说的双向互动这一特点,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实际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设法在双向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尽量捕捉学校或班上发生的具体的相关实例引入教学,上出特色,有效地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5、习作教学上:强调如实表达,就是要写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反映真实的生活,不能造假,不能瞎编。这样,既能切实提高学生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和记实的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良好的文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能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写下来,能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加强书信等应用文的写作指导,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修改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同时起步,修改的习惯在习作开始之日起就加以培养。
6、综合性学习上:考虑到孩子还小,独立活动的能力有个培养锻炼的过程,因此教学中要体现既放手,又适当辅导的思想,着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通过布置,使学生明确任务,知道要做些什么,该怎么做;二是在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心,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表扬好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7、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新课改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就没有新课改的成功。课改成效最终要靠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来检验。因此,我将潜心钻研教材,不断学习和尝试各种方法,把握好课前、课中、课后的联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课堂上设计有效的自学指导,紧扣教材进行当堂训练,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一、备课之初,体现习作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课文中大部分是讲读课文,实际上这些讲读课文就是被编者选入书中的优秀作文;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将习作教学体现在讲读课文中;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性的备课。但有的教师为了完成备课节数,忽略了备习作;造成备课单一,没有突出“读写结合”。为此,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把每篇课文与习作教学紧密相连。如:用心留意好的词语、精彩的片断、优秀的篇章等内容简要地书写在教案里,课准备得充分,指导习作才有内容。只有这样学生在以后习作时才能熟练地用字组词、词造句、句成段、段连段,出口成章,从而使学生做到“怕写愿写会写乐写”,动笔写作也就成为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二、课堂之中,联系习作
《语文标准》第一学段提出:“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读课文过程中必须读写结合、学用结合。在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并且了解作者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把文中好的句子、词语,变为自己的语言。在“读”和“思”中自己悟出道理来,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如:作者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是先总后分,就布置学生在课后作业时采用这个方法写一个片断。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日常之时,不忘习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写好作文,平常必须捕捉积累习作的素材,获取信息。这些素材和信息是写作的基础。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只能要求写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或一段话,并培养他们有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引导他们学会有良好的自学方法;鼓励他们阅读大量课外有意义的书籍及上网欣赏各地风景名胜,搜索写景状物的句子,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风景写下来。无论是学校组织的野外春游、看电影、运动会、各种比赛,还是学生自己探亲访友、逛商场及超市等,让他们采集有用的素材。总之平常的素材千千万万,让他们在积累有意义的素材、筛选材料的过程中,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储备了许多语言。为此,教师不仅要定期布置习作,更要及时检查讲评、指导;发现优秀的习作予以表扬和奖励。天长日久才能让他们产生乐于习作的兴趣,学生头脑中的素材多了,兴趣浓厚了,自然是有话可说可写,写出的文章才能真实、生动、感人。
四、复习之际,指导习作
关键词: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251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俗地说,通过不断的阅读,不需要教师的解说,学生读到一定的程度,自让而然也就理解了其中的意思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培养学生多读多思的学习品质,就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读课文,感受大意
认识生字,理解词语,了解句意应该是学生初读课文时要解决的第一步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把那些学生容易读错的字找出来,通过查字典标上正确读音及意思,把那些难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句子较长,学生读起来有困难的,就把正确的断句方式指导学生画下来。在低年级的教学中,遇到几个较长句时,我通常将他们写在黑板上,引导学校正确阅读。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把句子连贯、正确地读懂了。
为了使学生理解有关句子,还要抓住句子中一些关键词语。比如,表示时间、地点、形状、动作、颜色等变化的词语,通过对这些词的反复读多思考,才能正确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当时的场景。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要不断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读中巩固了旧知识,获取了新知识,总结了阅读的经验。这样,就达到了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美感
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要“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注重情感体验”。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非常富有弹性,想象创造的空间很大,特别具有灵动性,认识了它的这种特点,就要汲取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精华,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朗读,在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在领悟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同时要注重语言的不断积累和运用。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在“读”中悟意,力求再现文章的情境、感情,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与当前“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的教学思想一致。很多语文教师在介绍语文阅读教学经验时,主张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在精读中领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同时“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我县已在全县中小学中全面推广经典诵读、古诗文背诵、师生读书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无疑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新课程标准各学段目标与内容要求,通过阅读童话、寓言、故事、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等,扩展学生阅读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诵读优秀诗文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根据语文教材编排的特点,几乎在每篇课文后都安排了说的内容,通过读说结合,实现语言表达的迁移,反过来验证和巩固阅读的效果。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读法,进行科学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的次数多并不能代表学生阅读的效果好,要想实现在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在领悟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的阅读效果,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法,方法使用得当,才能读出新意,读出美感,才能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读的方法科学了,读的形式多样了,读的方式能够符合学生年龄特点,阅读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使我深深体会到: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价值。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教师领读、集体认读等方法;针对中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特点,可以采用默读、轻声诵读、大声朗读、互听互读等方法;针对高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理解能力较强的特点,可采用浏览、默读、速读等方法。
在不同的阅读方法中,又可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形式:低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分组读、接力读、师生赛读等阅读形式;中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分组赛读、小组接力读等阅读形式;高年级学生可采用配乐读、表演读等形式。不同的读法与形式可以根据阅读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穿插使用,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尝试参与不同的读法与形式,即使采用个别读,也要尽量做到人人有阅读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四、阅读要有针对性,要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不同学段有不同的阅读要求,同一学段的不同课文的阅读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但无论怎样的阅读要求,也不能放任学生随心所欲、毫无目的地进行阅读。在多年的阅读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不管是初读课文,还是熟读课文、精读课文,在每一个环节的阅读中,如果对阅读的要求不明确,学生读的次数再多,阅读的效果也不明显。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每一环节的阅读中,学生明确了阅读要求,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及思考的能力才有所提高。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松鼠》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阅读教学环节。
(一)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默读课文,解决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横线标出不理解的地方。检查阅读效果,采用指名分段朗读,认读生字词,粗知文章大意,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二)熟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轻声诵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说说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检查阅读效果,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三)精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精彩句段与你的同桌及全班同学分享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复述你喜欢的段落。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增强了,加强了阅读方法,对每一环节的阅读理解、感悟、思考有了清晰的认识,进一步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总之,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朗读,在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在领悟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充分体会汉语的语言美、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
参考文献:
如何从情感入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呢?
几年来,我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坚持以课堂为中心,将备课、上课、课外三者结合为一体,建立了情感教育的体系。
深钻教材,挖掘情感因素。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深钻教材时,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含与露的关系。所谓“含”是指文中那些看来似乎浅显易懂、平淡无味,实则含意深刻、情味甚浓的内容。它需要教师把握于全文,理出全文的线索,着眼于部分与全文的关系,从而探究出文章内在的含义。“露”则指文中明明白白写着的,情感明露之处。
教师要善于通过对“露”的感知,去开掘理解内含的情感,从而达到以情悟道的最佳教育效果。
三年级《曼谷的小象》一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泰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全文明写小象的三奇:一是鼻子奇,力大无比,功能多;二是善解人意令人奇,它懂主人的意思很听话;三是小象聪明会思考叫人奇。文章还明写了阿玲三笑,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感受到阿玲美好的心灵,而开篇对曼谷郊外风景的描写则是明写。明写风景美,暗写象美、人美。这些描写的和谐交织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异国风情画。有明有暗,有含有露,交错描述。作者就是这样以事颂情,以露显含,感染着读者,使我们也感受到中泰人民的友好情谊。
小学语文教材中以“露”笔叙事写景,状物写人,以“含”笔抒情写理的范例是很多的,我们教师既要善于体味“露”笔的含义,又要善于挖掘“含”着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之情产生共鸣,达到寓思想教育于作品之中的目的。
以情动情,激感。在阅读教学中,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的情感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讲课时,教师要掌握契机叩动学生的心弦,渗透到学生的心田里,达到“披文人情”的效果。
一次,我讲《凡卡》一课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能在梦中!讲到这儿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景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入情往往能唤起儿童的注意,打开儿童心灵的闸门以激起学生“对善良美好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