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28: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经济市场前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1全国农业技术市场交易统计情况诞生于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技术市场,在经过了10多年的艰苦探索后,从2002年起,终于走出了低迷和徘徊的困境,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繁荣阶段[4]。伴随着整个技术市场的成熟,农业技术市场也在这一过程中茁壮成长,发展成为技术市场领域中的一枝奇葩。由表1可知“:十一五”期间全国共达成农业技术合同30145项、成交额为343.76亿元,占“十一五”期间技术合同总成交额的2.52%。“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国技术市场农业技术领域的交易合同数为5962项,成交额为46.00亿元,占2006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2.53%;2007年农业领域的技术交易增幅明显,成交金额为60.49亿元,占2007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2.72%,较2006年增长31.50%;2008年农业领域的技术交易出现负增长,成交金额为53.52亿元,占2008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2.01%,较2007年下降12%;2009年农业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98.17亿元,占2009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3.23%,比2008年增长83.42%;由于2009年农业技术领域交易额的不规则增长,导致2010年成交额出现下滑,201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为85.58亿元,占2010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2.19%。2011年全国技术市场紧密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战略部署,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农业技术领域的交易增长也较为显著,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成交额突破100亿元,达到202.1亿元,增幅为136%,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的4.29%,比2010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技术开发和转让合同比重超过30%,成交金额为65.9亿元,同比增长39.6%;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较快,技术合同交易额度高速增长,成交技术合同527项,成交金额达10.7亿元,同比增长8.7倍,品种权转让合同金额占成交金额的40%,达到4.4亿元,同比增长了约6倍,其中,玉米新品种和水稻新品种转让合同额分别为2.2亿元和0.52亿元。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的增长说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对提高产量的巨大作用,技术进步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民粮食自给的问题,满足了农业生产者自身对农产品消费的需求。
1.2山西省农业技术领域交易情况
2006—2012年山西省农业技术领域交易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十一五”期间我省共输出农业技术合同619项、成交额为93149.92万元、占“十一五”期间全省技术合同出总成交额的14.56%,共吸纳农业技术合同715项、成交额为116752.82万元,占“十一五”期间全省技术合同总成交额的4.81%;吸纳的农业技术成交额比输出的成交额高出25.34%,说明我省对农业技术的应用需求极大,农业技术的发展大有空间。2011年围绕省委、省政府“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部署,以培育县域特色经济、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为农业发展重点,我省农业技术交易总额比2010年增长133.40%,输出农业技术125项,成交金额达46853.00万元,较2010年增长111.68%,占2011年技术合同输出总额的20.66%,比2010年高出8.71个百分点,吸纳农业技术137项,成交金额为59420.78万元,较2010年增长153.95%,占2011年技术合同总吸纳额的8.40%,比2010年高出3.80个百分点;2012年输出农业技术140项,成交金额为34039.24万元,较2011年降低27.35%,占2012年技术合同输出总额的11.12%,吸纳农业技术174项,成交金额为44407.60万元,较上年降低25.27%,占2012年技术合同吸纳总额的3.99%,增长趋势呈现波浪形。近年来我省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推进基础材料创制、品种研发、良种繁育、示范推广等产业一体化,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分工明确的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1.3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缺陷
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对自然气候条件依赖严重,同时对交通、储存、加工等后天条件的依赖程度也极高,加之我国农业长期分散经营的特点,市场信息原本就不灵通,即使有了市场信息,也因农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生产和需求弹性不大等原因难以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地做出反应。而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又有一些明显的缺点,即零星分散、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自给性强、商品率低、参与市场能力较弱。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农业技术商品的生产、推广和应用具有极大风险性,造成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主要靠行政推动而非市场诱导,农业技术的研究主要依赖农业科研院所来承担,而一些科研院所的农业技术商品生产的内在动力不足,使农业技术商品生产和研究同农业经济的具体实践脱节。同时,在进行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农业经济效益的商品化生产时,农业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生产过程,更多地取决于同生产相关联的经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我国农业技术市场发展滞后,农户在被动地接受政府部门供给的农业生产技术后,缺乏根据市场和其自身特点选择农业技术的机会。
2现阶段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市场的措施
2.1明确农业技术市场责任主体并创新运行机制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农业技术理论研究机构、农业技术运用研究机构与农业经营主体相衔接的农业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分层次地整合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强化农业科研机构在基础农业技术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发挥公益性农业机构运用农业技术的示范、试验作用,普及农业技术市场的推广、咨询、服务功能。明确定位技术市场是为交易主体服务的市场,一切围绕为农业交易主体提供技术服务这个中心,自主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技术交易主体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切实加强产学研的结合,真正把农业科研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中去。
2.2发挥农业技术市场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作用
农业技术市场建设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宗旨,本着“建设一个新市场、成就一个新市场,培育一个新技术、推广一个新技术”的原则,促使农业生产从自给自足生产型向专业化分工生产型转变,在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保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产品和技术快速进入田间地头,使科学技术真正惠泽农民,如浙江省高科技示范园区研究的“分阶段推广法”值得在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中加以学习。分阶段推广法就是根据农业生产者掌握技术的熟练度和设施条件的完善度推广抗市场风险的新技术、新成果,将产品连同配套技术转让给有条件的农民,让农民对技术和市场存在“两个明白”、化解“两种风险”。
2.3完善农业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并创新商业化模式
加强技术贸易机构、科技研发机构和科技创业投融资机构等各个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效联动,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方式,推动农业技术市场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积极创新农业技术市场商业化模式,变买卖关系为服务关系,变单纯的科技行为为市场行为,专注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商业化推广。从农民需要的角度入手,对市场需求逐一地分析,力促农业技术市场所有新上项目都有机会从市场经营的角度充分论证其可行性,从技术、市场、营销模式等多个角度对项目进行研究,确保相关农业产业的选择是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
2.4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培养农业技术商品生产主体
【关键词】问题 原因 解决措施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纵观近年来国家农业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增长状况,总体上表现为以下四个特征:第一,农业经济增长总体环境良好,这为国家整个经济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前景。第二,农业生产稳产增收,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它在经济增长中基础性、稳固性的作用。第三,投资仍将稳定增长。第四,消费迈向新台阶。由这四个特征,可以明显看出农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也能简单明了地判断出农业发展在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作出的贡献与其发展潜力。
二、农业经济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不当指令
首先,从基本经济政策方面,用计划经济已经过时的方法抓市场经济。比如:在年初偏强制性地下达种植某种特定农作物的指令,或者要求一年度达到一定数量的农作物产量,但农民或户主往往更倾向于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利益决定生产方向,这样政府所下达的政策指令最后变成了无效口令。这样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户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政府相关部门本应该在农户中所应有的威信,一旦涉及更加需要政府宏观调控的事件,政府指令却失去了效力。
2.缺乏效力的中间环节
这一问题根据客观现实来看,往往出现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指令与政策的下达环节。处于这一环节的工作人员因为各方面原因往往过多地注重对上级部门负责,一方面又忽视了对农户个体的责任,导致原本偏离科学性的指令更加远离效率与针对性,同时因为中间传达环节不同程度上缺乏合理规划与有效组织,最终使得到达农户手中的指令缺失该有的效力。
3.跟风跑的不良风气
在现实案例中却出现了政府部门忽视必要自然条件,单纯追求生产效益而盲目跟风开展农业生产。这在根本上是不科学,违背正常农业发展规律,并最终损害农民利益以及影响农业经济的最终发展的。
4.缺乏头绪的工作方法
纵观目前国内农业经济发展脉络,不难发现现阶段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发展逐渐步入一个面向市场,注重实际经济效益,寻求领域内结构最大优化与实际运作效率化的阶段。从政府部门的角度看来,如何更科学、更符合实际地引导农民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有步骤性地转变到发展现代化市场农业,科学化现代农业,效益化生态农业的轨道上来。这显然是我国各个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区域都面临的最优道路与挑战。而现实情况却是,面临有着强大发展机遇同时包含强大内部结构的现代化产业,如何下手,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下去,以及如何牢牢抓住其正确的发展方向,都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难题。从开始转变到最终顺利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经济发展一直欠缺一个科学性、前瞻性与利益长久化并重的发展计划。
三、农村经济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1.政府政策的转变
首先,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政府各方面职能持续转变,政府机关各部门也进行着各个方面的改革与改良。不同程度上政府部门对农业生产原有的干涉性与指导性削弱,各项行政指令以及审批步骤业已减少或者取消。原来个体农户对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大大减小。而农户因为普遍上的个体化存在导致对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地获取,加之农民专业知识的缺乏,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科学专业的农业生产与上市等信息的流通,使得各种有效的生产方法不能被有效地吸收采纳。
2.现有制度的必然结果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家庭联产责任承包的基本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它代表着我国近年来全面改革开放在农村经济中的有力成果。一方面它大大增强了个体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自主性,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体农户单单注重个人家庭经济,而忽视集体经济利益,这样使得由一定数量的个体户组成的农村经济区域体难以整合已有的资源,难以规模化的实现整个区域宏观上经济的发展进步。
四、农村经济工作改善措施
1.科学性的政府政策
首先我们从政府政策方面着眼,政府政策作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指令性手法,通常起着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作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符合客观规律的政策决策,往往能从一开始就为农业经济的增长提供前提与稳固的保障。要成功地做好政策规划与调整,首先应当充分做好对市场前景的分析,有针对性地结合市场动态。其次应当有机地结合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以专业科学理论知识使政策科学化。同时也应当注重农业与各个其他产业的结合,形成农业经济内部结构优化与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农业经济与其他经济领域互相促进吸收的格局。
2.有效的沟通
同时,我们应当考虑以往政策指令下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变单向指令为客观建议,让政府工作人员融入农民群众之间,切实体会弄明利益,与农民群众共同商讨,共寻良方。把区域宏观经济目标变为个体农户所能理解接受,并能积极采纳的实际行动。
3.专业知识的培养
从知识技术方面看来,我们并不缺较为先端的专业农业研究成果。我们所要做的事一方面大力发展各项农业研究,培养更为尖端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使得科技成果及时,有针对性地传达到农民群众手中。
【关键词】农业经济;重要性;问题;对策
我国已经改革开放几十年了,虽然我国的经济和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仍然不是很理想,其发展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以及比较成熟,而农业经济发展比较之后,因此我国近几年提出了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目标,就是为了减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拉近两者的距离。重点工作在于提高农业经济比重,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让农民能够变得富裕,这些目标都是围绕农业经济来展开,其基本的立足点应该是农民的生活和农产品的价格这两点,只有以农民民生为出发点,才有可能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一、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从长远发展看,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或具有“微利性”,下业属于“竞争产业”或具有“赢利性”;农村属于“分散区域”或具有“资源扩散性”,城市属于“集中区域”或具有“资源聚集性”;农民属于“弱势群体”或具有“易侵害性”,市民属于“强势群体”或具有“保护性”。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扭转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失衡问题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最终需要转移到激发农民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农民的“自利性”释放出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直接动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生机。同时,农村经济建设中面临着许多问题:资源消耗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含量低,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等。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转换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提高农村产业技术含量,通过实施环境保护战略,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我国采用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这也是城乡差距的基本因素,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剩余,而又有城市和农村户口的分别,因此剩余劳动力要想流动到城市受到了一些阻碍,这也导致劳动力流动的阻断。农业和工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差比较大,农产品价格非常的低,农业经济利益非常的薄弱,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缓慢。农民所获得的收益无法再城市中作为投入获得产出,这样就减少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无处安置。
2、利用外资的问题
农业投资和外资利用存在倾倒的情况,农产品的初加工获得的利益较高,而且审批比较简单,投入和产出的时间周期比较短,因此能够吸引较多的投资,市场前景比较广阔,而一些荒山、荒地和未养殖水面等项目其收益不高或者是初期需要非常大的投入,产出周期又非常的长,加上投资风险程度非常的大,所以受到的投资就比较少,这样的局面也是导致我国对外资的利用集中于初加工的项目,一些科研和改良性项目无人问津的主要原因,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偏差,很不合理。
3、信息闭塞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市场经济下市场就是产品的流动方向,市场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农业生产经营在市场的同一调配下可以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农民耕种的种类都是以农民的意愿来决定的,农民认为什么样的产品比较符合市场的需求,他们就会去种植什么样的产品。而信息的闭塞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或者获得的信息比较滞后,因此容易出现扎堆的情况,大多数农民都种植相同的作物,那么尽管市场需求比较大,也仍然容易处于饱和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农民会有增产减收的情况出现。农村信息工程建设在我国来是非常稀少的,农业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沟通渠道过于狭小,因此大量信息被阻滞,给农民带来了很不稳定的农业收入。
4、农村金融信贷环境不够完善的问题
农民的信贷业务都是短期小额的贷款,不仅频率高,还存在很大的风险,贷款一般都是拿物质进行抵押,而农民个人的信用很难去评定,所以贷款所需的担保物质就会非常的多,手续也是非常复杂,这样农村金融信贷环境就很不理想,很多农民都不愿贷款或者是贷不到款。
三、努力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研发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循环农业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人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2、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
适量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人政策,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关键词:农业经济;创新;手段;价值
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较世界的农业经济来说是落后的,这跟我国的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有关,传统的小农经济只能实现自给自足,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自给自足已经不能够满足农村人民的经济需求,所以我国提出了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其中起主观作用的是通过农业科技的手段进行科学的孕植农作物,通过将农村的基础设施完善让农村居民生活得到保障,通过向农村输送人才加快农村经济的建设,而起客观作用的是通过给予农村居民提供惠民政策降低农村居民的纳税问题。
一、通过科技的手段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因为我国的地理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以及受到传统农业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受到约束的因素是农业科技不够发达。相对比西方国家的农业在很早之前就能够实现使用机械的手段进行农作物的播种及收获。通过使用农业机械的手段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所以我国对于农业机械方面需要创新,针对不同的地貌环境研发出不同的相适用的农业机械。同时随着近年来农业生物工程的发展,也应该通过生物工程层面的改造,研发出新的高产量农作物。因为水资源的减少,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了对于无土栽培的研究,通过无土栽培农作物的手段,能够提升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相对于传统的有土栽培方式,无土栽培也更为环保,而且通常进行无土栽培的产品我们也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精力去管理。这对我国近年来因为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多等因素导致的土地资源减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农村经济农作物大量的使用到化肥,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所以国家也开始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这对于当今社会人们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相吻合。“绿色农业”的生产成本一般比较高,产量比较小,所以售价方面要远高于同类产品。通过对消费者的调查发现很多的发达城市的居民,对于绿色农业产品的需求量正逐年增大,其市场前景一片大好。所以国家应该将“绿色农业”推广广泛运用到农业经济增收上,通过对农村居民的专业知识培训,让其对“绿色农业”进行准确的理解,同时“绿色农业”也能够通过科技的手段降低人力的使用量,大幅度的为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员提供更充足的时间去创造价值,以达到增收的目的。
二、改变传统农业管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中国有句话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完善农业管理的体制,推陈出新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在新的机制中,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优化管理农业资源,将农业资源能够合理的分配,一方面可以突出每一个相关部门的职责特征,另一方面也要对国家新出台的农业经济政策进行研究,并且通过部门的服务手段体现政府的服务职能。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农业资源的保护及利用、农业生产的投入与扶持、农业科技的研究、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渠道等多农业经济环节成立不同的部门,将这些不同的部门通过统一的部门进行管理。只有将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专门的分配,才能保证农业生产,并为农业产品找到合适的市场。当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农业管理机制,通过对农业生产每个环节进行调配、沟通、监督,才能够达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建立的新的管理结构中,应该涵盖各个农业产业,并且密切的将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管理、服务等工作做好。通过建立的新机制,同时也应推出不同的政策,其中应该包含行政能力、农村金融、法律等多方面。只有通过这些管理手段,才能改变传统的农业管理制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大的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通过向农村输送人才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工业水平的提高,国家不得不从农村中抽取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随着近年来工业的发展使得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经济只能满足农村居民的自给自足,所以很多从事农业经济的人员都纷纷向了城市就业转移,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建设。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对从事农业人员给予优惠政策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就业收入,保障他们的从事农业事业的福利。激励从事农业建设的人员能够继续从事农业经济的建设,吸引资金、劳动力向农村转移。近年来,国家对于农业专业课程也在很多大学建立,这是为了保证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脱离现实,通过学习农业的相关课程,把握国内外农业事业的发展方向,提升发展农业经济的软实力。在大学毕业后,国家也会将学习过程中的优秀人才输送到专门从事农业经济发展的机构或者企业中,通过所学的知识,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当然向农村中所输送也不能仅是学习过农业专业的大学生,也要涵盖从事医疗事业、理工工科类、人力资源管理、金融等专业的人才,这样才能全面的对农村进行建设,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促进农业经济
我国现在的农业产品市场依然依赖于传统的农产品销售市场,长此以往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剪刀差”越来越大。所以应该遵循国家推出的“三农政策”,以科技的手段,建立新的“三农模式”。从传统的粮食作物增加为多元化作物,使得农业产品得到新鲜的血液。同时也需要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发展,多举办科研成果交流会,加强新研制的农业产品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保证技术信息交流的畅通和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在对于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中,我们应该积极地采用合作社与市场的沟通模式,使得农业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其中一定要以市场需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增强自己的农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创建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在完善了市场销售之后,我们也需要在农作物生产中对生产成本,农业劳动人员等生产成本建立多元化的农业市场,真正对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起到控制作用,同时完善的市场体系也能降低农业生产中所带来的风险,保证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五、结束语
人们总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可有一天喜从天降,你做好心理准备了吗?日前,广东省气象局局长余勇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广东气象保险业务将很快推出。2007年6月8日,天安保险在重庆举行了西部新产品试验基地的揭牌仪式,其中,这个试验基地已经把非传统领域的气象保险列入了开发计划。这就意味着,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关注气象保险,一个保险业向气象领域拓展的时代悄然而至,人们“独自面对各种气象灾害”的历史在中国将宣告结束。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就要求广大农村不仅应具有雄厚的经济发展潜力,还要具备良好的安全抗灾实力,能够及时、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惟有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农民增收。
在其他领域如旅游行业,因天气原因而导致的航班延误、行程缩水等,也是游客意见集中、反映较大的问题。某旅行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甚至戏谑地表示:每逢天气突变,就是旅行社老总如坐针毡之时,要时刻做好“灭火”准备。
在国外,市场上早已提供有各种气象保险。而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无论农民朋友,还是商人,或者出门在外的游客,遇到冰雹、大风、低温冷害等灾害天气,保障几乎是空白。相关人士称,国内已经多年呼吁气象险的推出,可因为担心市场不成熟一再推延。
如今气象保险的提出和被关注,无疑是一件符合民心的大好事。届时,无论是以农业为生的农民朋友,还是露天演出、运动会、庆祝会等极容易受天气状况影响的户外活动,还是房地产楼盘开发、家电经营、服装经销、花卉供应,乃至街边路旁的珍珠奶茶等各类商家的经商活动,都可以投保,如受损失,保险公司将以天气实况为依据,进行一定的赔偿。
当然,也有人担心“气象保险”叫好不叫座。这个担心不无道理,因为一旦遇到冰雹等恶劣天气,保险公司的赔付将远远超出其保费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亏本的买卖估计谁都不会做。如果保险公司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把费率定得很高,“气象保险”又可能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因为气象保险量大面宽,同样也可以为保险业带来无限的商机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所造成的灾害也将更为严重。
全球经济正处于缓慢上涨状态,我国的出口也出现了困难,为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内需的扩展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的重要途径。农村市场前景广阔,因此扩展内需要加强对农村市场的开发。但日前我国农村农民收入较低,消费水平也较低,难以实现内需的扩展。通过财政扶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的消费能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另外,随着我国农产品进口数量的增长,不利于我国本土农业发展,因此政府要加强财政扶持,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基础设施的水平难以满足日前我国农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尤其是农田的水利设施,水利设施不仅不能够满足农事生产,同时还影响了农民的生活用水。我国超过一半的农村地区没有较好的灌溉条件,灌溉条件太差,难以保证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灌溉需求,十旱和缺水阻碍了我国的农业发展,且近年来北方的干旱程度加深,南方的洪涝灾害也愈加严重,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同时,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较差,通讯设施也较差,运输条件落后,通讯难以正常进行,这些因素都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2.农村服务体系缺乏
首先,我国农村缺乏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力较差,不能够进行统一的生产前、中、后的配套服务,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匮乏;其次,社会化服务效率较低,服务组织的职工队伍能力、素质过低;最后,服务的内容单一,主要集中在供种、收割、防疫几个方面,难以满足农事生产中的各种需求。
3.农业科学技术落后
首先,农村的农业科技较为落后,缺乏农业科技人员,难以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其次,农业科技研发较少,我同仅有少部分机构专门进行农事生产技术的研发;再次,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较低,研发出的农业科技成果仅有少部分转化为生产技术;最后,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部分,普及率很低,很多的成果转化后都没有应用到农业的实际生产中,不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三、财政大力扶持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1.加大农村财政扶持力度
我同政府要加强对农村财政的扶持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加高产的良种,加大农村农事生产的生产资料和农机设备等的补贴力度,增加农民的收入。在财政扶持的实施过程中,要将补贴的信息传达到每个农民,明确补贴的日标,直接让农民从中受益,简化操作的手续,从而实现财政扶持的日的。并且针对性的对贫穷地区以及灾害地区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业生产的同时缩短城乡收入差距。另外,要对农村财政扶持资金进行科学整合,重视存量和增量的整合,通过整合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资金整合的制度,宣传、推广并且监督资金的整合和使用,确保扶持资金的科学使用。
2.善农村基础配套设施
首先,要建设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例如水利条件、交通、通讯条件等,确保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其次,要提高农村科技研发和转化的投入,促进农村的科学技术发展。要通过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利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我国政府要支持农业科技的研发,通过科技的创新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农业生产。在农村建设技术推广的平台,通过农业企业联合、合作组织等形式,将科技与农业联系起来,引进并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增加技术人员的数量,提升技术人员的质量,从而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和农业生产技能。
3.完善农村保险政策
农业生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等影响,农民的收入也因此受到影响。因此,要通过保险政策来保护农民的收益。政府可以对保险公司以及农业再保险公司进行补贴和税收减免的方式来鼓励保险公司进行农业保险。地方政府和农业合作社等农民机构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鼓励农民积极投保。同时,要发挥出财政资金的作用,建立自然灾害等风险补偿制度,鼓励农民进行特色、规模化的农业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易县农业企业200多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12家,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市场流通为依托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框架,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如不认真解决农业龙头企业在规模、融资、品牌等方面的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化向高层次发展。
一、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1、特色产业逐步形成。近年来,易县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初步形成了以东威集团、广源养殖、正四方牧业等为龙头的畜牧产业经济;以狼牙山食品有限公司、圣霖板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为龙头的林果产业经济;以太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狼牙山果品交易市场等为龙头的农产品流通经济。以林果药材、肉牛柴鸡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逐步成为支撑县域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截至2008年底,全县农业增加值完成10.3亿元,其中,生态型林业产值达2.9亿元,市场型畜牧业产值达9.8亿元,优质型种植业产值达1.9亿元。
2、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强。坚持“扶大龙、育新龙、兴小龙”,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共有圣霖板业、正四方牧业等10家县级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带动了全县特色农产品发展。
3、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得到提高。易县始终把基地和农户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有效地实现了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带动农户4万多户。东威集团依托北京鲲鹏食品有限公司,以良种推广、仔猪回收放养、肥猪购销、饲料供应、防疫治病、技术培训服务为主,带动养猪户3,500多家。其中,年出栏百头以上养猪大户200多家,年出栏1,000头以上养猪场3个,年产仔猪1,000头以上专业村15个。
4、树立了易县农产品形象。近年来,全县共注册 “易水”牌柴鸡蛋、“贡品”牌磨盘柿,“独乐”牌李子,“西陵”知母等农产品商标17个。其中,“独乐”牌李子等4个品牌在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名优农产品。这些品牌为树立易县农产品形象,开拓农产品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全县年外销售柴鸡蛋200万公斤,小杂粮7万公斤,磨盘柿0.8亿公斤,李子900万公斤。其中,李子、磨盘柿成功打入香港、俄罗斯果品市场。
5、扩展了销售网络。重点建设和培育了狼牙山果品交易市场、北方牛市和东关蔬菜批发市场。通过扶持农产品市场建设,培育农民经纪人、营销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促进了农产品销售网络向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县已形成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15个,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的2个。培育农村经纪人2,000多人,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0家,带动农户2.4万户。
二、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小,实力不强。全县重点扶持的1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资产总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只有圣霖板业1家,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差的不足。虽然这些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初期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毕竟无法带领更大范围农业和更多的农民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易县龙头企业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不仅影响了市场竞争能力,而且延缓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2、融资难,后劲不足。资金缺口较大是易县农业龙头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一方面部分龙头企业生产周期较长,风险较大,效益较低,资金回收较慢,影响了企业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易县农业龙头企业自身的融资渠道少,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但由于龙头企业受信用和担保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向金融部门贷款较难,许多市场前景好的企业,例如狼牙山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正四方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因资金制约难以扩大生产,只能维持现状。
3、利益联系松散,活力不够。易县多数龙头企业习惯于自我发展,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系仅仅是企业与农户简单相加的松散关系,带动能力弱。“订单农业”的经营模式虽然在少数企业和农户间有所发展,但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在品种、技术、资金等方面还很难为农户提供有效服务,那种“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紧密型联系机制很少。建立在这种关系下的企业与农户虽然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交易,获取最大的利益,但农户要承担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而企业则由于没有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关系,收购的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保证,从而影响企业的规模生产。
4、精品少,名气不大。易县的果品、小杂粮、中药材、柴鸡蛋等多是无公害绿色产品,也形成了部分品牌,但产业有“优”无“势”,产品有“特”不“强”,品牌有“名”不“响”的状况较为普遍。加之企业重生产,轻促销,没有培养一支强有力的营销队伍,导致易县的农产品挤不进市场,打不出特色,形不成自己的精品品牌。
三、建议和对策
1、广开渠道,大力发展加工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建设必须从农民要求最迫切、利益最直接的地方切入。从长远角度看,简单的“生产+流通”的形式增值潜力有限,加工上去了,才能最大限度地拓宽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实现多次转化增值。可在现有的基础上,选择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关联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中小并举,改扩建结合,多渠道、多途径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形成群龙共舞的发展格局。一是围绕产业基地建龙头。应进一步加快以林果、药材、肉牛、柴鸡、生猪、小杂粮等特色产业为主的基地建设,以此为支撑,大力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二是依托区位优势引龙头。易县毗邻京津,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龙头企业建设上,应进一步加强与京津的经济融合和产业对接,依托京津的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资源,通过引进、合资、合作等方式,培植更多的龙头企业,壮大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实力;三是围绕现有企业强龙头。对现有农业龙头企业,不怕现在规模小,只要有发展潜力,就全力支持,促使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壮实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围绕民营经济发展上龙头。要积极鼓励个体民营大户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并在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调动民营企业家干事业、图发展的积极性,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强带动能力。
2、规范引导,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抓好“三个衔接”。一是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衔接。要坚持政府搞规划,企业建基地,由龙头企业直接参与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全过程,并提供各项服务,负责基地农产品的收购,而基地要接受龙头企业的指导,并按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从而使龙头企业拥有稳定的农副产品原料供应;二是企业与生产农户的衔接。要坚持互补、互惠、互利、让利于民的方针,创新经营模式,不断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衔接和利益连接机制。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各种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企业以“企业+农户”、“协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通过合同价格、保护价格、利润返还、入股分配等形式,使企业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三是企业与市场的衔接。要充分利用毗邻京津的优势,大力加强农产品对外营销,积极开拓京津市场。同时,切实抓好本地市场的培育建设,充分发挥专业批发市场对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功能。
3、依靠科技,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一是要用质量标准化指导结构调整。参照国际标准,建立完善农业质量标准和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引导企业按照标准进行管理、加工、包装和贮运。同时,要建立质量监测体系,完善检测手段,把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轨道,推进产品向优质化、标准化转变,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要用产业生态化打响绿色品牌。应顺应当今的绿色消费热潮,依靠科技,依托资源,加大绿色农业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把易县建成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三是用科技产业化破解发展难题。深化县校合作,加强与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技术联姻,重点围绕林果、药材、畜牧、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的加工、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技术课题,集中力量攻关,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此节本降耗,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产业化的开发效益。
[关键词]基层农业 农技推广 服务体系 存在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260-0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基础地位,是保障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重要部分。我国的农业发展长期以来都存在技术含量低、科技化程度不高的现象,而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已不仅仅依靠劳动密集型,它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商业生态链,走上市场化道路,农业经济与市场接轨才能真正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推动,而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承担着能否将科技快速地推广转化为成果的角色,其推广与服务效率直接决定了农业科技的渗透程度。目前,我国基层农业,尤其是乡镇农业产业在引入农业科技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前沿科技推广力度小、实现规模化产值期限长、科技服务理念不强等都制约着我国乡镇一级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农业经济要跟上工业化的发展步伐,并实现优质化、可持续化生产与发展,那么就必须建设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提升农技服务水平,逐渐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与服务体系中的不合理之处,使农业科技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第一因素。
一.当前我国乡镇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已基本覆盖乡镇一级的农业生产,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不过,由于体制、资源、信息等因素的制约,致使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农业成果转化的需要。
我国农业服务体系长期以来都以政府管理为主导,实行按层级管理,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主要由地方农业管理部门牵头对相关技术和科技成果进行宣传推广。但是,这种管理服务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其突出表现在:(1)体制僵硬,限制了农业科技与农业市场的灵活衔接。许多地方农业部门经常跟风搞“退耕还林”,对所有的辖区土地不假思索“一刀切”,没有认真调研就盲目推广相关农业科技产业,与市场所需相差甚远;(2)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对农技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有限,认识老化、缺乏创新能力;(3)相关技术推广服务人员编制缺乏,远不能有效满足广大农业地区的需求。我国农业面积广大,尤其是山区及西部地区,专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十分缺乏,难以覆盖辖区所有范围,也不能搞好科技服务工作;(4)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独立运行、缺乏有效沟通。我国基层农业推广服务受上级农业部门管理,但各管理单元却都独立运行,如农技部门、水利部门、农产品市场部门等,各管理服务端各自独立运行,缺乏有效沟通,大大降低了农技推广服务的效率。
2.农技推广服务经费欠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县级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已较为完善,但是乡镇一级的农技体系建设情况却不容客观,尤其是基层部门的基本设备以及业务经费还较为欠缺,制约了基层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服务常态化。西部地区或者偏远山区的农业科技经费总量远远低于发达省份,部分地区虽然已基本建立了完善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但是能够开展基本测试、分析、实验等技术类工作的却少之又少。经费的欠缺不仅限制了农业科技的研发力度,还降低了推广服务人员工作的深入、广泛开展,相关业务难以正常开展。
3.人员结构不够合理,各部门之间工作衔接不流畅。
据了解,当前我国乡镇级农业推广服务人员有近半数以上是非专业出身,其中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知识培训,其对最新农业科技的了解与掌握略显不足,并且,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不够流畅,信息传递滞后,致使最新科技难以及时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之中。
4.农业推广服务主体薄弱,推广方式不适合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对象为基层农民,而基层农民主体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农业科技的运用、说明、机械操作等都较为陌生,虽然基层农业部门时常进行知识下乡宣讲,但农民对农技的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仍然较低。同时,我国长期以来在农业推广工作中都采取“技术+行政”的模式,农业科技推广具有一定的指标性、强制性,这就容易引发农民的抵触与不配合的情绪,影响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管理结构,提高协作效率。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地方农业主管部门的大扶持,管理结构的混乱势必会造成基层农业相关工作的迷茫。对此,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关键时期,必须从管理结构上优化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改善管理结构,从而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效率。各管理人员及相关基层推广服务必须从思想上加深认识,重视农技的转化,在新科技成果研发出来以后,积极协作配合进行试验,并做好科技推广宣传以及后续服务工作。
2.因地制宜,设置专项资金,完善地区农技推广服务基础设施及激励机制。
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广大,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并且受制约地形,致使农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也并不一致。部分发达省市专项资金拨付充足,农技推广服务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善,不过,欠发达地区的相关设施与研发水平都较不完善,远远满足不了地区农技推广的需要。对此,各地区农业主管部门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申请专项资金,购置相关宣传设备,如流动宣讲车、幻灯片放映机、机械设备等。同时,设立基层员工激励奖项,以农民群众的意见作为评价标准,促使相关人员以服务的心态对待宣传工作。
3.提高农技推广服务人员个人素质,做好示范带头工作。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需要直接面对广大农民,他们的态度代表了政府的形象,其个人素质必须能够胜任与满足推广服务工作的需要。对此,农业主管部门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严格的考察,除了专业技能以外,还包括礼仪知识、政策理论知识、政治思想觉悟等,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培养和提高其服务观念。
4.完善农业配套服务机制,实现农业产业集成化、规模化、产业化
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站要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优势,将相关技术指导与售后服务纳入全套服务流程之中,在进行推广前要开展市场调查,了解农产品的市场前景。除了单纯地进行农产生产指导服务以外,还可以开展农副产品加工储销,切实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并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的集成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带动周边产业发展,逐渐打造成完整的农业产业生态链,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树进,李彩霞.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科技与经济,2005,18(5).
[关键词]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三明市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在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前提。而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推进高质量发展更是形势所需。
1新时代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
在我国发展迈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三明市顺势而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发展特色农业,质量、品牌、效益等建设稳步提高。品牌农业亮点纷呈,泰宁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出口杂交稻种质量安全示范区”,列入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试点县;7个农产品获福建名牌产品称号;三种业、旺穗种业被认定为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乐万芳园林和尤溪沈郎油茶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智慧农业成效显著,新增宁化、大田为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示范县;启动尤溪现代农业智慧园建设,新培育11家省、市级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带动52家企业(基地)应用了农业物联网技术。生态农业进展顺利,加大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完成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改造116家;清理整治网箱2282个、12.4万m2;尤溪县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沙县国营综合农场获得农业部授予的“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
2新时代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给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然而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是面临规模挑战。随着农业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目前三明市以小农经济特征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等不足以应对当前的竞争,一些没有条件外出打工、就业能力差的农民依靠土地维持生计,生产的农产品商品化特征不明显,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型经营方式不敏感、不主动。二是面临素质挑战。当前全市农村主要劳动力多是中老年人,文化水平和农业科技知识普遍不高,农业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三是面临需求挑战。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农产品的要求已不是“果腹”,而是向营养健康过渡,同时,农业的多功能性也得到拓展,例如观光、休闲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传统农业经营面对新时展需求应对缓慢。四是面临科技挑战。一方面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高标准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是农业技术研发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五是面临资源挑战。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在水、土地资源管理,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使用方面随意性大,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标准化程度任务重。
3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策略
新的起点召唤使命与担当,伟大目标凝聚信心和力量。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挑战,应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推动农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推动三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3.1创新农业业态,提高“三值”
3.1.1提高绿色值,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
重点是落实“三严”,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安全食品。一是在源头预防上“严标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投入品使用管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强化技术指导、宣传引导,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进村入户,落实生产者主体责任。二是在管理过程中“严监测”。加强绿色防控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研究,推广研发快速、精准、便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估技术和仪器设备。三是末端治理上“严追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推广应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三品一标”认证、农业项目安排、农产品品牌评定等挂钩。
3.1.2提高环保值,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当前,要破解“资源红线”与“环境黄牌”的双重制约,只有“三管齐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一是支持保护。逐步由“黄箱补贴”转为“绿箱补贴”,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直接收入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刚性严控。严格划定农业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刚性约束。三是修复治理。大力推进农业生态治理、保护和修复,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3.1.3提高附加值,增添农业产品文化创意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在未来市场大受青睐。一是着眼于创意发掘。发掘农耕文化和乡村文化,提高农业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让农产品由实用功能型消费向文化审美型消费转变。二是着眼于创意延伸。积极发展市民农园、休闲农庄、景观农业、公园农业。三是着眼于创意结合。开发农业养生度假、科学普及、环保教育等多种功能,实现文化艺术与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有机结合。
3.2培植新兴动能,推进“三化”
3.2.1推进科技化,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着眼长远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新时代农业建设。一是积极提高农业科技资金应用率。加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使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三者形成合力,有效提高农业科技资金的应用效率。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强农科教结合,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转化机制。三是积极加大农业科技资源利用率。不断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相关科技知识培训,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
3.2.2推进规模化,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化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一是做大一批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立足于区位优势,做大一批高标准的农业作物、畜禽养殖等大型原料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证原料供给和质量安全。二是做强一批本土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购并重组、改制上市等形式,做强一批产品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群体。三是建立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托资源优势,建立一批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农超(批)对接,为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3.2.3推进品牌化,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
依托三明市得天独厚的资源与生态优势,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一是共打品牌。在创建品牌的同时,推动农产品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以联营、联合、特许经营等形式共打品牌。二是整合品牌。鼓励和引导名优产品生产经营企业通过产权(股权)重组的方式进行整合品牌,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品牌价值。三是推介品牌。通过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产品营销大赛等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推介三明市农产品品牌,扩大受众群体,提高知名度。
3.3延伸产业链条,注重“三性”
3.3.1注重特色性,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
从三明市资源禀赋出发,发展各种特色农产品生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产布局。二是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引导企业增强协同发展意识,在基地建设、技术研发、产品营销等环节分工协作,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创建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特色品牌。三是加强特色农产品保护力度。引导龙头企业牵头成立行业商会,逐步建立健全质量监管、品牌准入、违规处罚等行业管理规则,切实加大名优特色产品的保护力度。
3.3.2注重适销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经济新常态下,农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一是加强科学统筹。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扩大市场紧缺、潜在需求大的农产品生产,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二是促进优化升级。发挥好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三是提升智慧农业。建立健全大数据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让“互联网+农业”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