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28: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危机的应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越南 国际金融炒家 急功近利 思维僵化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陆地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人口7650万,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中水稻品质上乘,产量大,年出口量占世界第三位,在结束多年的战争后,1986年越南开始确立“革新开放”的发展战略,政策的引导使越南在吸引外资投资方面呈快速增长态势。在外资疯狂涌入越南的同时,越南资本项目也大开门户。其12项服务贸易领域中的11个项目已经对外开放,其中包括通信、保险、银行等领域。1994—2005年,越南的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平均增长率为30%。1986—2006年间,越南政府建立了24个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集中发展高新电子产业。特别是在近十年以来,越南经济飞速发展,年均经济增长率在7.4%左右。2005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8.4%,是亚洲经济增速第二快的国家,增速仅仅落后中国。2006年底,越南加入WTO,成为第150个成员国。之后的2007年,增长率进一步飞至8.5%。外国对于越南的直接投资额由2005年的40亿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76亿美元,2007年越南吸引的外资总额竟高达203亿美元。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2007年甚至预言越南会成为“顶尖的软件外包国家”,而韩国三星公司也表示未来将把部分的组装工厂从中国搬迁至越南。
过度的开放与经验的相对不足,为高速运转的越南经济深深的埋下了隐患。2008年3月份以来,越南经济一连串厄运接踵而来:越南盾大幅贬值,楼市和股市暴跌,出现大米抢购风潮,通胀率升至25.2%,至此,越南陷入到了深深的危机之中。
一、导致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
危机的发生源自于不可抑制的通货膨胀。越南通胀率一度高达25%,这意味着在获得100元收入的同时,100元本身已经贬值25元。所以越南人开始大量抛售本国货币,到国际市场上买进美元、欧元等外币。当无法购买到外币时,越南民众便在全国各地大肆抢购民生必需品,例如大米、油、盐、酱、醋、茶等物品。
美元贬值,直接造成了国际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国际粮食价格的暴涨,直接导致石油和粮食现货价格大幅提高,进而表现为国际性的通货膨胀。这严重危及到了像越南这样高度依赖能源进口和粮食出口的新型经济体,最终引起极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时,由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冲击,能源价格大涨,使得大量外汇流出越南,进而造成同样严重的贸易赤字。越南证券交易所胡志明指数从2003年10月的133点上涨到2007年的1170点,涨幅高达780%。但是,从2007年10月3日到2008年6月4日在这短短的8个月,指数从1106点暴跌至396点,跌幅达60%。胡志明市商业中心滨湖市场商铺价格两年内上涨了40%,2006年时该商铺每平米的售价高达17万美元。如果按照当时黄金价格折算,则是每平米售价价值230两黄金,几乎到了寸土寸金的地步。到2008年6月,胡志明市房地产价格跌幅达到50%。
二、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外资
1、国际金融炒家是这次危机的幕后推手
在150年前,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东印度公司这样的集团为前导,以军舰为后盾,用武力胁迫落后国家打开国门;如今,发达国家以跨国公司为前导,金融工具为后盾,目的都是让落后国家开放门户,以便于他们的资本能够进入。越南与中国相比,越南的开放程度要深得多,所以在前几年,由国际金融炒家控制的热钱大量涌入越南。热钱开始进入越南这样的新型经济体类型的国家的时候,表面上,越南似乎进入了某种程度的繁华。但是当热钱操控了越南金融市场,席卷巨额利润全身而退之后,便是越南经济噩梦的开始。
2、极为高明的操作手段
国际金融炒家是如何对付越南的呢?首先,国家金融炒家们凭借着自己手中对于世界大宗物资产品的定价权,将国际市场上大米的价格抬高。像泰国和越南这样的传统大米出口国在发现国际市场大米的价格上涨之后,这些大米的出口国便立即停止了大米的出口。它们担心倘若继续出口,便会严重影响到本国大米的供应,甚至可能会发生因缺粮而带来的政治海啸,这是它们不希望看到的极端局面。但是在大米禁止出口之后,大米的价格依然持续上涨。而对于菲律宾这样长期依赖大米进口,并且购买力又相对有限的国家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它们则更加负担不起这样高额的大米价格了。至此,不断飙升的国际大米价格反而迫使原来的大米出口国倾举国之财力到国际市场上以市场最高价购进大米,借此来缓解和巩固国内的粮食供应问题。而此时,粮食出口国所付出的“粮食最高价”,摇身一变成为了事实上的市场价。到这里,国际金融炒家们通过极其巧妙的手段,成功地炒高了国际大米的价格,取得了完全违反市场供求规律的定价权。
国际金融炒家通过期货市场操纵世界石油、粮食等大宗物资的价格。以炒股为例,某人购买了H公司的股票之后,其必须保证在将来会有人拉抬H股票,而且参与拉抬这支股票的人最好是多多益善。对于H股票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支股票才会上涨;反之,如果H股票没有股民购买,那么这支股票的价格甚至会不升反降。因此,某人购买H股票的目的,就是要保证H股票有人来买和炒作这支股票。所以说,某人购买的H股票之所以能够在股市上盈利,是因为在其购买之后,有更多的股民购买了同样的股票,这样其才能够从这一支股票中盈利。借用这样简单的理论,大家站在国际金融炒家的立场思考一下,国际金融炒家在国际期货市场上,他们在大幅拉抬石油和粮食等物资价格后,必定要确保将来有人会去购买。例如像中国这样一个对矿产能源需求量极大的国家,必定会在国际期货市场上经常买进大量的矿产资源,这样一来,国际金融炒家就会在中国购买之前大幅抬升大宗矿产资源价格,借此不断地攫取巨额利润。
三、越南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1、急功近利的开放思想危害深远
马克思辩证唯物理论中提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着一定客观规律的,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采取揠苗助长的方式进行发展,必定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越南的经济发展遭遇到今天这种困境,正是由于急功近利式的过度开放政策而导致的。
越南在实行“革新开放”政策以及加入WTO之后,外资大量涌入越南各行各业,但越南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建设却依然不完备,其法制化进程的滞后和对世贸组织游戏规则了解的匮乏,成为了外资在越南为所欲为的温床,加速了越南这次的危机。表面上看,在外资涌入的初期确实给越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所谓的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们却忽视了一个核心问题:外资的本质就是不择手段的在投资国获得巨大利益。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认清外资的本质了。
或许某些人会引用“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谚语去展望越南复苏的前景。其实这样的谚语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逻辑问题,通过失败的不断叠加并不一定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还需要深究失败背后的原因。再者,任何一个创举的开始,在其实践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反复,这也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理论关于事物发展的论述。但是出现这样的反复并不可怕,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这样的反复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达到在以后的实践中少走和不走弯路的目的。
2、僵化的思维导致消极后果
越南政府在应对通货膨胀和贸易赤字时,犯了和1997年泰国政府同样的错误:提高利率。2008年1月30日,越南央行把银行利率从7.25%提高至8.75%;5月17日,为了抑制通胀率螺旋式的上升,将利率从8.75%提高至12%;6月10日,进一步将利率调高至14%。这一系列提高利率的措施,在外资撤离越南前后的这一小段时间,反复打击了本国的股市和楼市,导致楼价跌去了50%,最终引发了越南的金融危机。
现在在极少数人的潜意识中,还存在着一种不和谐的认识,他们认为水平就是做出来的事情是完美的,对于工作的要求同样也是如此。这少部分人追求完美的思维,很可能与从小到大在每次考试中都想获得满分的绝对完美心态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他们认为对于加强错误的测试与验证的过程就会被视为一种资源浪费;而在西方人的理念中,完成的工作必然存在错误,而且工作的高科技含量越高,错误和误差也随之增多,而这并不是西方人水平低下所造成的。所以,西方人认为,加强错误的测试与验证是成功的有效保证。西方人接受错误的这种思维很可能也是与西方考试制度不同所导致的,西方教育是以曲线评分,只要你位列全班前30%,即可获得A。虽然你在考试中也犯了一些错误,但相比较而言,你依然是属于优秀学生中的一员。因此,西方人接受错误思维的这种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理念表现在科研上便形成了西方人重视改正测试中错误的良好习惯。
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之下,某些高科技企业在新产品的研发中都追求以最低的成本获得高额的利润,寄希望于小概率事件,这种破坏规律的生产方式比比皆是。例如,这些企业宣传和奖励一些条件不具备(如资金、设备或环境)、储备不充分(如技术积累和经验)、过程超常规(不按程序和规范进行)的生产活动。但获得成功的项目和个人极少,而这些项目风险较大,且成功率却难以保证。
少数高科技企业科研投入很高,研发人员层次也很高,但是其研发效率不高,科研产品也寥寥无几。拥有博士、硕士的科研团队,发明创造却比较匮乏。根据调研结果显示,被调研的企业在技术发展方面以博士为专业技术带头人的占30%,以硕士为带头人的占45%,以本科生为带头人的占20%。由此可见,高新企业专业技术带头人的学历结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当。而70%公司的研发队伍九成以上的科研人员均为本科以上学历,但是每万人的专利产出却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些企业将大量的科研人员和经费的投入都反复消耗在低水平产品的生产上,而不是用在技术的积累和传递上。例如国内对“山寨机”质量优劣的讨论,根本脱离了手机产业的行业本质,其中的关键便是是否把人才和资金用在了科研的积累、传递上。
【参考文献】
[1] 孙兆东、张志前、涂俊:越南危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随着国际油价的进一步回落,煤炭价格一路下跌,尤其是2008年11月,纽卡斯尔港煤价从月初的104.02美元/吨一路回落至12月初的76.09美元/吨,月度跌幅达到26.85%。煤价下跌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经济衰退引发下游产业需求减少:经济危机爆发以来,钢铁、电力等煤炭下游产业发展形势严峻,2008年钢铁行业业绩大幅下降,电力行业全行业亏损。钢铁产量的走低,火电发电量的下降,高能耗产品价格降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已经造成国内煤炭市场需求趋缓。同时,水电发电量增加,以及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核能的快速发展也对煤炭需求产生不利影响。另外,电力行业海外购煤对煤炭需求的分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第二,汇率变化是导致煤炭价格变化的重要原因:国际市场煤炭价格以美元计价,在2008年煤炭价格暴跌的同时,作为煤炭主要出口国澳大利亚对美元的汇率也在大幅贬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煤炭价格。
第三,经济危机导致综合运价指数降低:经济危机导致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BDI)由高点11689点(2008年6月5日),大幅下跌至最低671点(2008年12月8日),目前虽有上涨,但仍然低位运行,意味着海运费用的低位运行,这同样对煤炭价格产生拉低作用。
国际煤炭价格的下跌,引发我国煤炭价格下跌,大幅压缩了煤炭企业的利润空间,煤炭企业业绩在过去几年高速增长后,不得不放慢脚步。
第四,企业筹资面临困难:经济危机引发的煤炭价格下降、需求减少,导致煤炭企业现金流的减少,而职工工资、材料 采购、设备更新以及安全费用、三项基金的上缴等现金刚性支出,使煤炭企业不得不面临现金短缺的财务状况。在经济危机下,银行贷款和发放企业债券筹资变得更加困难,资本市场暴跌也使股权筹资难以实现,煤炭企业筹资前景堪忧。
第五,企业对外投资受到限制:在过去的几年中,煤炭价格的不断上涨使煤炭企业的利润大幅增加,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实力,同时煤炭主业的巨大利润空间,也使煤炭企业在主业上不断扩张。部分较有实力的煤炭企业在稳步提高职工收入的基础上,逐步走上购买资源,兼并扩张之路,我国逐渐出现了一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这对于做强做大煤炭企业好处颇多,也是国家政策引导方向。但是,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一方面煤炭需求锐减,产能扩大后导致库存大幅增加,又导致煤炭价格下跌,陷入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资金紧张,筹资困难使得煤炭企业的扩张之路举步维艰。
二、煤炭企业经济危机应对措施
第一,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有效面对市场挑战:首先,在煤炭市场价格滑落、需求减弱的市场环境下,重新确立自己的市场定位,优化煤炭产品结构,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保证并适度扩大市场占用份额,对于市场暂时不需要的煤炭产品减少生产,最大限度创造企业价值。其次,调整产业结构,在坚持做强做大主业的同时,发展多元化产业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发展煤-焦-化,煤-电等多元化产业链条,对于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的辅业,要果断处理,使煤炭企业将有限的资金、人才资源有效地使用到对企业发展最有利的产业中去。
第二,加快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当前,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竞争和斗争的焦点,也成为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症结和隐患。
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当前我国煤炭资源开采中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存在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等问题,工艺粗放、加工层次浅,一些原本可以再深加工利用的煤产品废弃严重,主要耗能设备设计效率平均低于国外先进水平80%左右,系统运行效率低于国外先进水平25%左右,单位建筑工程采暖能耗比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高1.5倍,远远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全国每年洗煤排出洗矸4500万吨,洗煤废水4000万吨,煤泥200万立方米等,大都没有综合利用。粗放、不能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造成大量废弃物,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等日益严重,这既不符合人与和谐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的安定、人心的稳定、社会的和谐,需靠循环经济来充分挖掘资源的利用潜能。
Abstract:Yongmei Group's situation under global economic crisis is analyzed and the way how to cope with the economic crisis for enterprises is discussed.
关键词:经济危机;永煤集团;应对;分析;探讨
Key words: economic crisis;yongmei group;cope with;analysis;discuss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1-0083-01
1当前经济形势
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来势之凶猛、范围之广阔前所未有,不仅给全球金融业带来了空前灾难,也给世界各国实体经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已经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加入世贸组织的中国市场与世界经济密切相连,全球性经济衰退波及到中国,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造成明显影响,永煤集团公司的煤炭、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几大板块都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下滑,永煤的寒冬已经来临。
在这场经济危机的席卷之下,几乎所有的行业都被殃及,世界范围内的各种资源结构面临着新的调整,那些在经济上升时期依靠极低的劳动力成本和消耗大量能源以创造微薄附加值的企业就再也不能滥竽充数了,那些借水涨船高的企业被淘汰出局就成为必然,内在价值巨大却因准备不足而奄奄一息的“休克鱼”也随处可见。与此同时,为积极应对此次经济危机,中央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多项措施和对大企业集团组建的宽松政策。
百年一遇的寒冬,对于实力雄厚的永煤而言,是严峻的困难与挑战,也是快速发展的好机会。一方面,经过七年多时间的创新管理和资本积累,已经具备了企业理念先进、团队优秀、学习力强、体制和机制新、安全生产管理好、盈利和发展能力强、速度和效率高、企业文化优、发展基础厚、企业负担轻九个方面的竞争优势。同时在贵州、新疆、内蒙已整合了超过100亿吨的煤炭资源。永煤不但已为过冬备好了棉袄,而且也有雄厚的实力抓住寒冬时机,兼并有潜力的“休克鱼”,为更大发展囤积能量。另一方面,这次的经济危机把各种大宗商品和资源的价格都往下拉了很多,跌了一多半,这就等于把永煤接下来的经济增长成本砍掉了很多,为永煤下一波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会。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永煤集团既要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又要面对加快发展的既定目标,有压力,也有机遇。目前的形势是优秀企业做强做大做长的最佳时期,只要很好地强身健体,就可以应付自如。但是如果不精打细算,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在某个环节、某个时候资金断链,某个二级单位可能破产、倒闭,影响永煤集团的形象和发展。因此,如何顺利过冬,是对永煤集团各级领导干部决策和判断能力、执行和指挥能力以及应对复杂局面水平的一次全新的考验。
2永煤集团应如何应对
2.1 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在企业内部营造同舟共济的氛围。集团公司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地分析形势,充分估计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正确认识公司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判断和决策上来,坚定信心,趋利避害,主动谋划对策,积极应对挑战。同时,要针对当前经济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努力在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上形成共识,把广大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对广大职工坚持正面教育,坚定发展信心;要明确责任,做好当前的工作。要教育广大职工既充分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严重性、复杂性、长期性,又充分认识这些不利因素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具有抵御风险的强大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从而使广大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坚定信心,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应对挑战的工作之中。集团公司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认识形势,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决和省委省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全力以赴作好各项工作。
既要搞好经营,又要关心职工,教育引导广大职工理解企业的难处,与企业同兴衰共存亡。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远大理想,自觉主动地承担起责任,剔除私心杂念,把企业和自己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艰难时刻,勇于负责,为企分忧。
关键词:经济危机 基层政府 机制创新
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中暴露的基层体制问题依然严峻。究其原因是基层政府职能执行不力,特别是越位与缺位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因而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基层政府经济危机应对机制的现状
(一)基层政府引导盲目化
一些基层政府将“引导”变成“强制”,把农民看成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包袱,认为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够实现农村富裕,才能解决“三农”问题。然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
(1)由于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国各行各业受到此次危机的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全国大范围高失业率居高不下。据国家统计局不完全统计表明,我国大多数城市待业人口有2000余万人,在大幅度失业率的氛围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的难度剧增,另外,大多数城市对进出务工的农民设置了各种“用工门槛”,这样更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
(2)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了部分农民工集中的行业的整体萧条,这样大多数农民不得不返乡待业。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的行业为广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平台,到城市务工成为农民的重要出路。然而,2008年的经济危机的大爆发,直接导致全球经济的大萧条,工厂的生产能力下降,对劳动力的需求自然减少,大量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的农民集体失业,最终离城返乡。因此,给依靠进城务工的农民转移目标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二)基层政府低效率导致公共服务不到位
由于基层政府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策略的引导服务不足,导致原本可以解决大量劳动力的乡镇企业的活力日益下降。在农村经济中,乡镇企业是吸引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重要保障。然而,自1996年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乡镇企业跟不上改革的步伐,逐步陷入恶性循环。发展模式的弊端直接导致发展速度和生产效率的低下,因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日益增加。乡镇企业尾大不掉的发展策略直接导致发展成本的虚高,这样直接导致吸纳劳动力的成本上升,因而,乡镇企业不再愿意背负更多的负担。与全国快速增长的经济相比,乡镇企业每年仅能解决90万人的就业问题。2001年,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表明,在所有就业岗位中仅有9.2%的岗位是由乡镇企业所提供,同比下降了4.5%。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流动。与健全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的社保体系相对落后许多。
中国农村一直处于“以农养工”的地位,农村的各项保障体系也一直没有建立起来,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更加剧了农民的盲目性。“厚土重迁”的老思想,告诉农民土地是其所有,离开了土地将一无所有。这样就导致了多数的农民捆绑在仅有的田地上,难以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于是,出现了“半工半农”的现象。农民的思想观念的落后也直接导致了文化素养的偏低,农村也缺乏相对健全的培训机构,又间接阻挡了农村的发展和农民进城的脚步。据不完全统计,在农村,大部分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甚至仍存在文盲或者半文盲的现象,而城市的企业在招聘时首先提出了高于大部分农村文化程度的学历要求,这样农民进入城市的可能再次降低。没有文化、没学过实用的技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身劣势导致了就业面的狭窄。大部分农民也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想通过自己熟练的过硬的实用技术来实现就业,但是培训机构的缺失或者培训体系的落后,也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的自发流动,城镇企业需要招熟练技术人员也得不到解决,甚至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根本原因就是技术的缺失。
(三)基层政府监管机制“功利化”导致发展失衡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滞后
(1)在农村没有完善、规范化的就业指导机构。大部分农民寻找就业机会并不通过政府及职业介绍所等渠道,转而向亲朋好友求助;基层政府在对劳动力的转移措施、转移目标及突况的预测方面相对滞后,这样也就造成了农民流动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混乱化;农村劳动力市场保障体系的缺失和无序造成了用工单位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证。还有,因为部分企业缺乏有效监管直接导致农民工收入偏低并且难以保证,极大地伤害了农民工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就业积极性。
(2)基层政府中有不少工作人员存在文化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将人民所赋予的神圣的权力当成赚钱的机器,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巧立名目,榨取农民的血汗钱。在面对到农村招工的企业、工厂时,以基层政府的绩效和部分人的利益为前提,将农民的根本利益置之不理。另一方面,对一些职业介绍所、技能培训机构的监管不力,造成农村职业培训系统的混乱无序,任其发展。由于农村就业保障服务的缺失,农民进城务工利益受到侵害而无处申诉。
二、基层政府经济危机应对机制创新的途径
2008年以来,因为经济危机导致大量农民工滞留农村形成剩余劳动力,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基层就业出现了新的变化,劳动力转移方面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不断出现的问题和障碍,所以基层政府要走创新途径。加快农业产业化转型 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危害变为发展契机,对目前的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方面进行革新。
(一)通过大规模的经营模式调整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在经济危机面前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基层政府要充分调动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而离城返乡的农民的能动性,在农作物的种植和农畜产品养殖方面结合市场加大调整力度。极力发展城乡结合部、郊区农村城镇。提高农村工业化的速度和水平。因为小城镇在城市和农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和农村的交集及连接枢纽。依靠农村,具有发展规模化生产的潜力,另外,由于小城镇遍布各处,因此,小城镇就成了农民转移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样就为广大农民务工、经商提供了便捷连接途径。
(二)深化乡镇企业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在开发城市市场同时,也要关注广阔的农村市场,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另外,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农业机械设备更新速度,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和自主品牌。拓宽发展思路,走特色经营之路。因地制宜,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确立特点鲜明的发展模式,融合行业和产业的特点,壮大个性化竞争力。开拓一转多元的市场格局。放眼国际市场的同时,也要加强我国城市市场,更要立足农村本土市场。快速开发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健全农村生活保障服务等。
(三)加大农民教育投入力度,完善基层服务体制
加强基础教育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资金、师资力量等方面投入不足,导致教师素质偏低,农民让孩子读书的压力很大,另外,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也导致农民对教育的失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农民的整体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因此,基层政府在教育资金和师资投入方面要加强,这样一方面减轻农村的教育压力,另一方面增强农民的教育投资信心,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不断完善农村成人教育及职业培训体系,健全的培训机制是提高农民素质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力保障,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二选择。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与文化素养培训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城乡一体化突破城乡劳动力转移障碍和人口流动壁垒。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机制革新,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监管力度。
三、结束语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基层政府应对机制的弊端凸显,“三农”问题在经济危机的刺激下更加严峻。本文就基层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机制现状加以分析探讨,提出一些解决途径,或有偏颇,期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柯楠.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J].沧桑,2008(3).
[2]谢太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状、原因及解决路径[J].特区经济,2009(1).
[3]樊继达.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关键词:世界经济危机;中国经济;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01
一、前言
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无疑对我国造成巨大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迅速恶化,这使我国内部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方面本身固有的问题更加突出了。为此,很有必要深入分析一下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这些问题,进而及时寻找出缓解经济危机的办法,使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降到最小。
二、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问题
投资、消费、出口,这三者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问题最终会体现在这三方面上。所以,这里就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对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问题进行分析。
1.投资问题。拿投资来说,我国的投资比例是不平衡的。由于受世纪经济危机的影响,一直作为我们的产业重点的制造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出口受阻,其结果必是带来巨大的损失。目前的投资需求以政府公共投资及其派生的引致性投资为主,市场性投资需求仍然没有恢复,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在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投资增长的持续性和经济回升的稳定性还存在一些不稳固的因素。可以说,这些使我国的投资环境迅速恶化了。
2.消费问题。消费的问题不仅仅是收入高低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医疗、教育、住房、商品物价水平等一系列的问题,对内消费的不足会使我们在经济危机中处于更加被动的状态。目前在我们的制造业大国里,显然消费水平是不足的,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更为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让我们的老顾客们大大减少了对我们商品的进口,加之我们自身的消费又不足,这时产能过剩的问题就出来了,商品积压,生产萎缩,以至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倒闭。产能过剩带来的后果势必是资源消耗、贷款剧增,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继续下滑。可以说,在发生世界经济危机的今天,我们是否有足够大的内需对于我们能否抵抗住经济危机的波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此,在这方面必须加强重视程度。
3.出口问题。出口问题,它一定程度上牵涉了我国制造业。我们的制造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制造业,没有掌握专利和技术,在人民币升值与生产成本提高的压力下我们并没有权利提高销售价格。现在全球经济危机一来,我国制造业的出口量必定是锐减,我国制造业受到巨大打击。作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制造业出现了问题,我国经济是无法实现平稳发展的,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一定会出现问题。
综合上述,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极大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诸多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又相互影响,导致我国经济无法实现平稳发展。所以,下面就对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进行探索和思考,积极的尝试解决,以此来帮助我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稳定国内发展。
三、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
1.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以恢复我国经济元气。恶化的投资环境使大家都把钱紧紧握在手里,不敢拿出来投资了。这样显然是不利于我国经济恢复元气的。因此,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我们应积极开辟其他的国际潜力市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比如,广东就已经提出在粤澳港的区域基础上加强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为我们的制造业创造更多的出口渠道。此外,政府直接出手扶持制造业,鼓励制造业都是改善投资环境的积极措施。
2.实现有力、公平的金融监管,使我国经济走向正常发展轨道。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导致大量的住房抵押债券在全世界泛滥。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旦离开严格的监管,各种违规现象就会发生,违规的操作一定会打破市场的平衡。所以,强化金融监管十分重要。我们要杜绝一切非法资金流动污染市场,合理引导资源流向有需要的企业,这样我国经济才能正常发展。此外,也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金融信用体系,促进市场的公平、公正,有序竞争,并实现经济、人口、环境间的和谐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和可持续力。
3.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提高国民消费水平。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是极为关键的。我们应建立一个包括政府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慈善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断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减少消费者对未来的不确定。这对于提高我们百姓的消费水平,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是具有深远的意义的。消费水平提高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就能大大缓解,出口阻碍对我们制造业的打击也减轻了,我们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动就会更加畅通、更加合理。
另外,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帮助我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还要提升产业结构。尤其是面对现在的状况,提升产业结构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这项策略主要针对我国的制造业。要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保护好我们的专利,掌握定价权,以使我们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更加主动有利的位置。
四、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的今天,中国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我们必须在保持经济快速回升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以此缓解经济危机带给中国的不利影响,重新实现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王娜.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基于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J].中国集体经济,2011(30).
[2]谭玉琼.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2011(11).
两年前的五一节,我曾经写出了《你值得记住的12句感言》,本来是一个节假日休息时的随笔感想,却不料发表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许多网友的广泛转载和探讨。甚至在《名人传记财富人物》杂志2008年第2期对我做封面人物专访时,还专门用两个P的页面原文刊登了我所发表的这12句感言。文中关于“有钱人在用钱换时间,没钱人在用时间换钱”以及关于“不应该把车看成消费品而更应该看成是生产资料”等许多貌似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普通问题,我却从另一个视角进行了相对深刻的冷思考,所以难怪会让很多人感到吃惊。
今天,我们都不可回避地迎来了全球性金融危机,那么该如何危中寻机,想必是大家共同探索的问题。但如果我们动辄就草木皆兵、杯弓蛇影,那自然也是不可取的。比如我在3月22日的《全球通手机报》第150期专刊《抓住职业方向盘》的短文中就看到了这样一段内容:“2008年,550万全国高校毕业生面临30年以来最严峻的就业形势,到10月底成功就业率只有12.1%,而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历年积压下的失业大学生,也不包括高中专毕业生。而不期而至的金融海啸更是雪上加霜,将国内的失业人口,在原有1000万的基础上,又猛增2000万。而随着金融海啸扑面而来的裁员潮,使职场中人也人人自危,“不要辞职,不要换工作,不要转行,不要创业……”成为白领盛传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似乎,在保持饭碗为首要时,职业规划已是奢谈。”一时间,空气紧张,好像让人大气都不敢出。
此刻,我有一种强烈的疑惑,那就是,难道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就真的要让我们大家都驻足不前吗?窃以为,我们可以在思想上时刻保持一种抱团取暖的警惕性,但万万不可在行动上束手束脚。越是外部恶劣环境的考验,就越是我们荡涤思想、锤炼意志的最好时机。于是,我今天仍然沿袭了两年前发表的十二句感言格式,又写出了关于年轻人就业和发展问题的新12句感言,并以此与大家共飨。
1、阻碍年轻人进步的两大致命瓶颈是穷人思维和奴性思维。
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穷人和富人的差距是确实存在的,具体到我们许多刚出道的年轻人来说,既然我们无法回避,那么这里的关键就要看自己是把自己往穷人靠拢还是往富人靠拢了。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当然要往富人考虑。但在现实中我们却经常看到很多人都有“仇富情结”,而“仇富情结”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常言道:成功自有道,功到自然成。我们通常只看到了富人的成功,却没看到他们的远见、意志、胸怀、努力、修正、学习和艰辛。所以富人思维往往更具有开拓性和外化性,而穷人思维则往往更具有自闭性和狭隘性。甚至大部分富人思维的人都通常精明、吸纳、温和、勤奋、好学,而穷人思维的人都通常偏激、敏感、固执、懒惰、愤青。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不妨扪心自问,你都做到了哪些呢?你是属于哪一类呢?
“奴性思维”则通常有两个极端角度。一个极端是处处寄希望于有人吩咐、分配、安置,通常喜欢被人指挥或坐享其成。而自主性和计划性都比较差。另一个极端则是高度敏感,一被安排工作就认为自己是在为别人打工,感觉总是被人监督着的工作,没有自主性和积极性,忽视了工作内容给自身所带来的成长和价值。总体来说,这两者都是不能客观评价自身在工作中的定位,要么被动等事做,要么有事不愿做。这都是害人害己的行为,不可取。
大量实例证明,一个人在职业中从事的职务行为劳动,从短期看来是在为公司的盈利而工作,而长远看是在为自己锤炼经验、积累势能,所谓“艺多不压身”,这是永恒的道理。那些认为自己是纯粹在为别人打工的人的思想,与认为自己能够在实际中历练自己从而提升自身价值的思想,这两者是一个分水岭。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奴性会让人不自觉地产生消极松懈和非暴力不合作的矛盾心理,其结果就会两败俱伤,
2、伟大是由琐碎积累而来的。
没有人可以一夜成名、一蹴而就,今年春晚小沈阳一炮走红,但是当我们越深入了解小沈阳,我们就不光看到了在他身上的光环,更多的是看到了他成功前十年的不懈努力。同样道理,你要想在人前显贵,就必须要做好背后受罪的准备。前一段时间,我公司有一个同事在离职的时候无意间说出了一句名言——“我已经熬成大厨了,为什么还让我择菜?”。这句话是一种非常形象的心态展现,使我们很明显地感受到了一个人对职位要求的心理落差,可现实通常是很多人往往在还不是大厨的时候,就开始了以大厨自居了,拿手的大菜做不出来,而像“择菜“之类的细活又不乐意去做,所谓高不成低不就。所以我当时的回应就是“伟大是由琐碎积累而来的”,老子《道德经》中有句名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不能光顾着贪图虚无的伟大,而忽略了那些琐碎的现实。
一个人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为了长远的目标来工作,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远见来见证公司的未来。中国革命成功尚且都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所以一个人也更要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如果把实现短期目标当成是为了实现长期目标的成就感、推动力和促进工具,你就会发现居然真的就有了十足的信心和耐力。
3、一个追求进步的人永远都不是怕做事,而是怕无聊。
这是我在公司经营中得到的一个很深刻的一种心得体会和感受。任何一个有思想、有远见、追求进步的人,通常都会主动去找有意义的事去做,相反,有些员工却消极怠工、投机取巧、表里不一、偷奸耍滑等等,这些都是一种无聊的表现,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于工作内容熟稔乏味,兴致顿无,也就导致了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整天无所事事,蒙混虚度,最后也就创造不出什么更高更好的价值。这些在短期内看貌似是占了很多小便宜,但恰恰证明他们并没有找准自身的定位和正确做事的态度与方法,几年光阴转眼就荒废了。我在几年前就曾经预言过,如果一个人在职场上连续3年原地踏步(包括收益、长进、兴趣、成绩等),那么就必须要尽快更换工作。否则再多干一年就是平白浪费一年。
不过,板子再打回来,对于管理者而言,我们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明白自己的员工并不是怕做事,而是怕没事可做,所以我们要让大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让员工体会到我们分配给他们所做的事是充分的、饱满的、有意义的、有条理的,要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努力工作,创造出更优的业绩。最终达到让他们积极主动了解到上司的指导思想,并且尽可能去配合工作,而不是对抗工作。这样对员工来讲,也能让他们自身有所提高,也能感到工作背后给自己所带来的价值,以及对自身未来附加值的提升。
4、一专多能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立足之本。
“一专多能”,这个词汇本身是一种很普通的词汇,在很多场合我们也能经常听说过,但是真正做到一专多能的却寥若晨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零专多能”和“一专零能”的现象。就企业产品而言,“一专”就是指卖点和定位,而多能则是附加值,例如一个手机,它的一专就是非常好的通话质量,而多能就是非常好的附加功能。所谓“多能”就是指人们协作和相互支持,只有一专,才能找到自己的能力优势,才能够很好的与人合作,去丰富自身的内涵和修养,去提升企业的吸引力和品牌的影响力。
那么,现实生活中为什么那么多“零专多能”呢?“零专多能”就是“什么都会一点而什么都不能独当一面”,其实我们能经常见到这样的人,他们一说什么都会,常常“高谈阔论、海阔天空”,好像对很多内容早已了然于胸,但如果你真让他伏下身来写一个方案,他则往往搞不定。他们自己能够独当一面的东西很少甚至没有。而“一专零能”是指自己只专注一个领域的事情,对其他需要协作的领域不愿参与甚至不愿去碰,直接表现为只扫门前雪,对公司安排的其他临时事务或同事们的求助冷若冰霜。这在表面上看是专注,实际上是一种单薄、冷漠和孤独。也非常不可取。
5、成功人士往往在被人批评和指指点点中健康发展,而指手画脚者往往停滞不前。
客观而言,人只要活在世上,就难免会被指指点点,甚至往往个性鲜明的人都会是毁誉掺半的人,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让所有人都认同和表扬,也很少有人能够被所有人集体唾骂。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我长期观察发现了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一个有一定成就的人通常是在别人质疑、指责之中健康成长的,但对于那些经常指责别人的人和在一旁经常指手画脚的人,他们自身却往往停滞不前,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那些成功人士大都有宽广的胸怀来理解、吸纳别人的指责和意见,并且能在吸纳之后能够很好地自我反思、自我修正、扬长避短,最后慢慢得到成长。而那些只会批评别人和对别人指手画脚的人,往往刚开始是一种善意的批评,但久而久之他就会演变成一种陋习,也就是最后只会批评别人,而自己的缺点却一点也看不到,也就导致自己把大好时光都浪费在无所事事中对别人品头论足和指手画脚上,最后就丧失了很多自身进步提升的机会,这不得不说是一件让人很可叹的事情。
6、最先违规的人往往又是最先抱怨的人。
最先违规的人,往往是最先抱怨别人违规的人。这句话看似拗口,但却是在我这么多年的主持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现象,比如,有一场会议,原定九点开始,但是往往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而迟到,而主办方因考虑到人没有到齐而不得不推迟在九点半或者九点四十开始,这时候会议议程和会议内容就会要么被简化压缩,要么被延时结束,那么一旦被拖延,这时候往往又会有一部分人会纷纷抱怨为什么这么晚了还不赶紧结束云云。结果经过观察,这些抱怨者往往就是这些最初迟到的人,这样就有了我本段的结论:“最先违规的人往往又是最先抱怨的人”。
推而广之,在现实工作中也经常能够遇到。究其原因,往往在这样的人的眼中规则意识不强,守时守约守信的契约精神不够。有些事情在别人看来是规则,但是在他们的眼中却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最后也就成了“违规的是他,抱怨的还是他”的可笑后果。
7、既然瞒不住就不妨干脆透明。
“既然瞒不住就不妨干脆透明”。这是我在企业经营中经常提到一句话,作为一个管理者或者一个创业企业来讲,他们对员工的态度能够在员工那里最终反射回来,这就像是一面镜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发现两类企业老总或管理者,第一类是粉饰太平、虚报业绩,就像“皇帝的新装”,总是盲目的自满自大,对外极度鼓吹规模和业绩,甚至对公司内部的高管也是如此。其结果是大家见面都高来高去、心照不宣,而扭头则掩面而笑、全然不信。第二类是对员工颐指气使,作威作福,美其名曰执行力,让员工别问为什么,只需做好然后交作业。有一本书叫做《把信送给加西亚》,就能够充分体现一种典型的愚民政策,我本人非常讨厌这本书以及书中的思想,也就是上司给你什么工作员工就要做什么工作,实际上只是员工表面上是执行命令,这样并不利于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意识,也不利于员工的创造性和建设性发挥。因此才有了我在本段的观点“既然瞒不住不妨干脆透明”,所以我们要经常把公司的经营战略、操作思想和经营智慧主动与员工分享,要保持与员工之间的配合和交流,让员工始终有种被尊重的感觉。最终把自身的建设性和主人翁精神发挥出来。
8、成本控制意识是创业的首要必备思想。
在今天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很多人不敢创业,生怕有闪失或者事业不景气,我倒认为这个时候恰恰是考验创业者自身战略远见、经营思想、管理能力尤其是成本控制能力的最佳时机。在企业经营中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当日常经营过程中,在丰厚的利润背后往往会掩藏着很多矛盾和危机,平素的太平年代是不易被察觉的,只有在利润渐薄的时候才能够逐渐地把问题暴露出来,这就像一座美丽的雪山,只有当雪化了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看清这是一座名川大山,还是一座垃圾山。这就再次证明了在经济危机情况下,在微利时代如何能温暖过冬,成本控制意识成为首要关键。
不过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成本控制意识是一种时刻紧绷着的神经和敏感度,而不是处处紧缩不舍得花钱。我其实经常这样说,开公司就是要花钱的,决不是捂着口袋就能够开成公司的。该花的,我们必须要彰显大气,而不该花的,就要坚决厉行节约。归根结底,成本控制是一种上述的经营战略思想高度的意识常态,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大为还要有小为。
9、 “集中力量办大事”发展中国家、发展中企业、发展中个人的最科学理财之道。
目前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角度来看,作为中国人,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中国是一个在发展中不断走向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也能够切实感受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给我们带来的发展变化。2008北京奥运,全球瞩目,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仅让全球看到像鸟巢、水立方以及奥林匹克公园这样宏伟的体育建筑,还让全球亿万观众共同见证了张艺谋总导演的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伟大的开闭幕式。所有这些都充分彰显并证明了在中国特色的环境中,“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正确的,是经济的,是可持续的,是长远的。
推而广之,对于很多企业和个人而言,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能够时刻不忘开源节流,能够把日常的开支做到适度的收缩,做到不铺张浪费,到关键时刻能够有更多的资金去做大事,能够用合理的方式号召员工“紧日子一起过”。这些都是成功前的必要准备。比如企业在兴建厂房、采购设备、品牌传播等方面上的科学规划,以及个人在配备笔记本、通讯器材以及购买车辆等交通工具上的长远态度,每个细节都在考验着一个人的理财之道,也就是企业经营者和职业者个人的科学理财之道。但只可惜的是,相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经常能看到“月光一族”和“负翁”,他们平时大手大脚,把钱都用在琐碎的事务和不必要的开支上,而真正到关键时刻却囊中羞涩,不能去做应该做的事,最后不得不放弃到手的机遇,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错失了很多自我发展的良机,这一点不得不让我们每个人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提高警惕。
10、“朝令夕改”就好像理发,只有理出一定造型后,才知道哪里需要再剪一刀。
长期以来,我们都一直把“朝令夕改”当成是一个贬义词来理解,并用来描绘甚至嘲笑一个经营老板或管理决策者的决策方式。但我最近仔细品位《论语》中的“朝闻道,夕死可也。”之后才越来越感觉不太对劲。试想孔子在“朝闻道”之前并没有作出“夕死”的决定,而在“朝闻道”之后才突然作出了“夕死可也”的决定,由此可见,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是“朝令夕改”的鼻祖了。
回到今天的现实工作中,我们只见有很多员工都在抱怨老板或上司朝令夕改,却不知在今天多变的经济竞争形势下,早上作出的“朝令”可能到了中午就已经过时了,那么到了晚上就自然需要“夕改”了。这让我突然想起了理发,我们几乎每个人都要理发。但哪怕再高明的理发师都不可能一遍剪成,都是先快剪理出一定造型之后,再根据反复斟酌观察,逐渐慢剪修理成型。也就是说,只有理出一定的造型后才知道哪里需要再剪一刀。如果这样来理解,我们就会对管理者的一些决策增添很多共鸣和支持了
11、老板的眼睛是雪亮的。
记得有本书上关于老板曾有这样一句定义性描述:所谓老板,就是最后一个知道坏消息的人。大意是说,面对任何一次工作失误,最先都是在逐级压制,最后到了实在不好控制了,老板才会知道。这样描绘并不是说下属们都在有意隐瞒,而是说有很多小事,只需交给下边人就足以摆平了,根本没有必要惊动老板。
我们永远不能否认,老板的眼睛其实也是雪亮的。其无论在远见、韬略、战略高度还是在用人、管理、分派、分配上都有一定的先见之明。换句话说,如果彻头彻尾马大哈一个,那也是做不到老板这个位子的。这也再次印证了“成功自有道”的道理。但在现实工作中,有很多员工却很幼稚,总是拿着自己最擅长而老板恰恰不太熟悉的板块领域来跟老板做比较甚至叫板,还满口不逊地说老板不懂、很笨、不行等等。这些都是很不好的行为。其实有哪个员工勤奋踏实,有哪个员工偷奸耍滑,有哪个员工主动为公司着想,有哪个员工吃里爬外,有哪个员工具有专长优势,有哪个员工个性鲜明,所有这些,老板都很有数。所谓你所做的一切,天知,地知,你知,老板也知。
12、猢狲散的速度永远比树倒的快。
在今天这个年代,老板在挑员工,员工也在挑老板。上面说了老板的眼睛是雪亮的,而其实员工也大都贼精。过去人们常用“树倒猢狲散”来形容企业散伙和员工离职。而在现实工作中,猢狲散的速度永远比树倒的快,甚至往往是树刚有摇曳之势而猢狲早已四散。速度、效率在这里成了最大的讽刺。
那么该如何来权衡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合作长期价值,能够有效保持树不倒而猢狲也不散呢?窃以为,衡量老板值得合作的四个关键词是远见、务实、真诚、胸怀。如果一个老板既有远见高度,又有务实风格,还能以坦诚相见的态度不天天大放卫星,最后还能有足够的用人涵养和容人之量。那么这样的老板就值得跟他做。
对于员工而言,则检验工作价值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名、利、学习。“名”是指在做一个事情上,我们能在名誉和知名度上有所提高,这里面也包括广告效应以及传播所创造的价值提升。“利”是指如果做一个事情能赚钱,或者说短期内不好赚钱但从长期的角度看能够带来很大收益,或者以小额投资能赚取更大回报的,这些都叫做有利可图。都值得做。如果在前两头的名和利都没有很大效果和起色的,那么这最后一头的“学习”就一定要得到。你可以只当是一种成功之前的磨练和成长,由当初的一张白纸,逐渐地绘制成为一张精美的画卷。这里面自身的学习性和环境提供的学习氛围两者缺一不可。所以最初时我们往往对一些东西不了解不清楚,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要学会扬长避短,达到自身的提高,并且还要有效回避前人走过的弯路。
所有这些,都要求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都要做到抬头要昂首自信,低头要细心谨慎。既要能看到长远的目标,有足够的信心和气魄,又要能在具体工作中细心谨慎,保证步步做好、步步坐稳。昂首自信是我们对未来的客观态度,促使我们能够更有信心和冲劲,而细心谨慎则是在工作路径上给我们一种保障,使我们少走弯路,不断得到提升。
【关键词】 外向型服装加工业;经济危机;博弈;国家财政政策
一、 外向型服装加工企业的特点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外向型服装加工企业蓬勃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企业大多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廉价劳动力使得生产成本较低,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其二,主要从事三来贸易,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较高。其三,内部调节机制相对较差,经营管理欠佳,科技含量不高。其四,这些企业的产品一直由国际市场消化,从而对于国内市场是过剩的。
二、外向型服装加工企业在当前面临的危机
2008年,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世界经济逐步呈现出疲软的态势。其表现为:投资者对市场信心不足,对各投资项目持谨慎观望态度,以致很多企业资金周转不畅,生产能力下降,削减了对原材料、半成品的需求;消费欲望减退,由于企业不景气,居民收入不稳定,持币者大多选择储蓄,而减少消费,以降低未来生活的风险,致使市场消化能力下降,大量企业库存商品增多,仓库积压问题严重,收益锐减,资金流动性不足。同时,国内农产品、生活必需品价格持续上涨,工资上涨压力增大。
这些变化导致外向型服装加工企业面临危机,主要有:第一,市场需求锐减。原本经营的三来贸易,因国际市场不景气,订单减少,出口不畅;而这些产品过分依赖经济繁荣的国际市场,相对国内市场基本为过剩产品,因此,最终造成企业产品大量积压仓库,无法重新转化为资本进行再生产。第二,利润空间变小。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基本以廉价劳动力为降低成本、获得利润的主要手段。由于国内的劳动力价格越来越高,致使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亏损。第三,企业资金周转不足。产品积压、成本上涨,繁荣时期的融资手段丧失,必然导致企业资金紧张,难以通过转产或更新技术、设备等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资金回报率,以弥补劳动力价格上升、本产业不景气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三、企业自发的解决方案及其成效分析
面对困境,这些企业必会自发采取应对措施。这些措施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安于现状,紧守现有利润;另一种是进行企业变革,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扩大利润。可以预见,这些管理模式落后、资金实力薄弱、技术力量低下的企业,为获得更多利润,所作的企业变革一般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实现的。而在原材料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减少成本只能削减工资部分。其手段无非是减薪或裁员。值得说明的是:无论是减薪还是裁员,均是广义上的。如减薪,其中包括传统意义的减薪和现代管理制度中的轮班制度等等。而这两种应对措施,经过组合可以形成三种情况:裁员并减薪 ;裁员但不减薪;减薪但不裁员。
(一)减薪和裁员两类措施给企业所带来的影响
1.减薪
选择减薪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中的工资部分。但是,减薪会影响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进而会对产品数量,甚至质量产生消极影响。
2.裁员
选择裁员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的减产。即使在裁员后,通过管理手段进行变革,比如加班,但是在边际效益递减的函数约束下,并不能有效缓解产量的下降,最好的状态也只是近乎持平。同时,在单纯的裁员后,由于员工工资所构成的产品成本部分的价值并没有从根本上下降,因此产品的价格不会下降。
(二)减薪和裁员的博弈
选择裁员同时减薪,更会造成企业减产,同时影响产品质量;选择裁员但不减薪,将使企业产品产量下降,而产品价格不变;选择减薪但不裁员,会使得企业的产品价格有一定的下降空间,同时产量不变,或有小幅下降。
从独立企业的角度来看以上三种策略组合,无疑,第三种策略,即减薪但不裁员,更可以提升企业的实力。与之相比,第一种策略的劣势在于当企业对于宏观市场的现状分析和风险预期不足的时候,即没有意识到市场饱和的时候,它没有实现企业在产品产量上的优势;第二种策略的劣势在于产品价格缺乏竞争力。因此,大多数企业会选择第三种策略,作为最终的整改方案。
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企业间博弈决策的结果会对宏观经济造成诸多不良影响。企业所面临的重大困境之一是国内国外市场双饱和。但是众多企业选择不减少产量的第三方案的结果是:市场的饱和度没有得到缓解而是进一步恶化。企业所面临的重大困境之二是工资上涨的压力。但是众多企业所选择减薪的第三方案的结果是:工资上涨压力不仅没有释放,反而是进一步加压。
综上所述,企业自发应对危机时必会选择减薪不裁员的策略,从而使得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愈发严峻,工资上涨压力在工资不升反降的过程中成倍增长,市场饱和度在企业持续的生产过程中不断恶化,企业进一步陷入困境。在困境不断恶化的过程中,企业既没有内部升级手段,也得不到充足的投资进行再生产,只有停产倒闭。(威廉・赫斯,2007)从宏观的角度看,裁员会导致非自愿失业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国内市场继续萎缩,市场需求更小,逐步形成自行强化的恶性循环。同时,还应看到,非自愿失业的持续增长,对于国民经济安全、国家安全来说,是一种很大的隐患。因此,无论企业选择何种内部变革方式,也无法达成帕累托最优,甚至会造成各个决策主体的福利损失(陈志勇、刘京焕、李景友,2005)。也就是说,任由企业在面对困境时自发进行博弈决策,将导致企业损失和困境的步步恶化。
四、通过国家引导机制来应对危机
由于企业无法通过自身“博弈”走出困境,故此,笔者建议:引入国家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引导,促使企业发展与现实经济形势和未来经济走向相一致。
(一)促成落后企业转产,实现区域经济总体转轨
纵观各国经济发展,不难发现,无论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新兴的发达国家,都走过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转而在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中谋求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逐步繁荣,渐渐具备了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的客观条件。笔者认为,应该借助此次经济危机,把危机转化为机遇,淘汰一批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的小型服装加工企业。
1.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学校,对企业破产后的失业职工进行再培训。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工厂投资职业培训学校,通过简化投资审批、减免建设规费、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政策切实提高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加大财政投入,逐步推进教育资源整合,提供契合于朝阳产业的培训项目,并降低学费、培训费,以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范围。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企业转产整合造成的失业问题,更让这些劳动力有能力接受深层教育,适应在新型经济发展时期的就业需要,为以后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修炼“内功”。
2.以优惠的价格收购破产企业资产。这是充分利用泡沫经济的两面性,在泡沫破灭时期,以较低的价格收购替代率低、更新速度慢、可长期使用的资产,如厂房等,在经济复苏时期出租或出售,为转产时期的新型产业锁定较低廉的成本,为后续新兴企业构建优良的资本结构(克里斯多夫・法雷尔,2007)。同时也是为面临破产的企业变相提供资金,以解决其债务问题,将其破产所造成的社会损失降到最低,“软”淘汰一批落后企业。
(二)促成先进产业重组,实现产业规模化、品牌化
我国素有“世界工厂”之美誉,而这种“美誉”的代价就是成为国外先进品牌企业的“加工车间”,只争取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利润最末微的加工费用,即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环节,也就是底部。在我国如今的经济发展趋势下,应该努力向着品牌化、专业化、产权化发展,打造有特色的品牌,以品牌效应创收入,以专业的规模效应创收入。
1.出台合理的税收政策,对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进行扶持,保证在困境中这些企业不致于受到过重的冲击而夭折,造成产业新兴力量的损失。
2.出台合理的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创品牌,用合理的补贴弥补企业在困境中留守本产业的损失,并奖励具有独立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的企业,为其提供更加优越的生存环境和竞争环境。
(三)促成市场信心回暖,实现消费能力强化
归根结底,服装加工企业所面临的产品滞销问题,是源于过分依赖国外市场,而国内市场相对不足。为了实现经济的独立性、完整性,扩大国内市场、提高内需迫在眉睫。而笔者认为,我国内需始终无法真正得到本质上的提升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国民的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医疗、教育和养老,大大妨碍了国民的消费水平。因此,笔者认为国家可以采用如下对策:
1.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提高社保比率,减轻消费者负担(Holley h. Ulbrich,2004)。
2.补贴消费者,即发放消费券,促进消费者消费,并且可以结合企业补贴政策,发放有指向性的消费券,既可扩大内需,又可扶持企业。
(四)促成企业内部整改,实现企业成本管理方法方式现代化科学化
前已说明,这些企业基本处于原始的、传统的、事后成本管理模式下。这种管理模式导致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不足。同时单纯地通过对生产要素的计量分析,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式降低成本总会有一个限度(欧阳能,2005),且以降低工资或变相降低工资为手段的成本管理模式不符合时代需要。
1.采用目标成本法。在传统的企业思维方式中,“产品销售价格=产品成本+计划利润”,而采用目标成本法后,则可以转变为“目标成本=竞争市场价格-目标利润”(李颖,2009)。在这简单的公式变化背后,代表的是企业经营的逻辑出发点的转变。针对加工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市场进行分析,确定市场均衡价格,确立目标利润,最终推导出目标成本,并与设计、生产部门共同商讨,将完成目标成本的任务按生产阶段下派,最终实现目标。
2.采用作业成本法。所谓作业成本法,即是同时将产品的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两部分有机结合,确定生产成本,进行成本管理。这样,不仅对传统的产品成本进行管理削减,更可以对产品生产的环节进行优化,剔除“不增值环节”。
五、结论
经济危机,是危机,也是机遇,尤其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一次彻底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已是十分必要。而中国,更可能乘着这次经济危机脱颖而出。在这样的环境中,曾经辉煌的服装加工业理应与时俱进,适时整改,借助国家的经济政策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威廉・赫斯. 中国的经济龙头省份显现软肋[J].中国商业评论, 2007(3/4):28.
[2] 陈志勇,刘京焕,李景友.财政学原理[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
[3] (美)克里斯多夫・法雷尔.泡沫经济是把双刃剑[J].商业周刊,2007(6):11.
[4] HolleyH.Ulbrich.Public Fi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已逝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机会比问题更重要!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应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在发现和抓住机会上,而不是被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纠缠住。这与我们日常说一个人的心态是积极还是消极道理一样,心态积极的人抱着的是“还有半杯水”的乐观想法,而心态消极的人则始终都是“只剩半杯水”的悲观想法;企业将焦点放在机会上,意味着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企业的发展,这样会更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大的经营成果。这场危机对于整体经济而言确实是一个问题,但如果企业被这个问题牢牢地框住,那可能应对之策也只能是保守和被动的,在这种思维引导下恐难有大的突破;但如果站在放眼机会的角度来看待这次危机,反而有可能发现意想不到的机会,一旦抓住机会,这场危机带来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并且反而能推动企业的成长。正如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所言,“发现”就是复星的核心竞争力!是的,危机之中所隐藏的可供发现的机会绝不会少于盛世!
应该说,中国的企业根本没有必要过于担心这场经济危机,因为中国的企业家最善于捕捉机会,也最善于从危机中把握机会。尽管这场经济危机是中国企业面临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危机,但就企业经营的角度而言,中国的企业实际上不乏经历过多次危机的体验,而中国企业所经历的那些危机,有不少的危险程度都不次于此次甚至是毁灭性的,但也有许多中国企业挺过去了,并且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此次危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是外在的,其对企业的危害程度其实远不及企业内在面临的危机,外伤好治、内伤才难愈,所以中国企业对于这场危机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只需以平常心应对即可,这只是一个必经阶段而已!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和认识之下,我们倡导在这场危机之中应奉行一种“新机会主义”,通过这种全新定义的“新机会主义”来帮助企业有效应对这场危机。这种“新机会主义”,是全然不同于以往所说的“机会主义”,那是一种随意、投机、缺乏远见和战略的短线思维,我们现在所说的“新机会主义”,是要用一种系统、长远、战略的体系来挖掘商业机会,同时定制相匹配的模式和途径来实现这个商业机会,并且还要构建完善的运营体系来保障商业机会产生的成果。整个“新机会主义”的核心,就是全面、系统地去发现机会和实现机会,唯如此,才是应对当前这场危机的根本之道!
【关键词】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现阶段的现状,应对
一、企业劳动争议的现状分析
1.深刻带有2008年经济危机的印记。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前,我国已经存在用工荒,企业出现招工难,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危机,政府开始制定政策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而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用工荒的现象出现了巨大的转折,企业开始大量裁员。有些企业不裁员也采取了降薪或变相降薪措施来应对。在此种情形下员工也只有接受现实。我国劳动者保护政策也因经济危机而中止。而时至今日,企业还是借经济危机的影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造成企业劳资矛盾大量存在。
2.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使劳动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2009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但世界经济的依然脆弱,随时都有衰退的可能性。现阶段美元贬值、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债务违约风险等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将来发展的信心。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而南方大量中小企业倒闭更是证明现阶段企业生存的困难程度。这就造成了企业想尽一切办法降低生产成本,而延续2008年经济危机时期的员工待遇成为很多企业的不二选择。
3.用人单位和员工的诉求差异变大。降低员工待遇则造成了现阶段用人单位和员工诉求差异比以往情形增大,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保护的加强,员工可以因为企业违约而得到更多的补偿。有些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甚至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人,完全违反劳务派遣用工三性的规定。完全从资金成本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劳资矛盾。
4.当前CPI高企进一步推动劳资矛盾。CPI高企造成劳动者生活成本上升,生存压力加大。同时,CPI高企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升高,利润率下降。这就造成了劳资矛盾的升高。《工资条例》迟迟不能出台恰恰说明了劳资矛盾化解的困难程度,这就从国家层面说明了这种矛盾是现实存在的,而过去的20年来工资在GDP中的比例逐年下降。这就进一步推动了劳资之间的矛盾。
二、企业化解劳动争议的应对方案
1.依法建立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权益。从现阶段的情况来讲,企业为了避免经济下行的情形再次出现,不分岗位性质大量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甚至以非全日制用工的名义来雇用全日制工人。这虽然从表象上解决了企业现阶段的用工和成本之间的矛盾,但是其实际上是更加进一步积累了用工矛盾,最终形成难以化解的矛盾。以至于有的企业在这种矛盾的影响下最终破产。
作为企业来讲,依法用工是用人成本最低的方式方法。劳动合同法对违法用工,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一般都规定了惩罚性赔偿,比如企业未按规定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则需支付双倍工资,而超过一年未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则需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同时,劳动调解仲裁法也加重了用人单位一方的举证责任,用人单位很难免除责任。而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也是企业需要依法用工的重要原因。
从员工的角度来讲,企业能够做到依法用工,这是企业获得员工尊重的有效途径。如果一个企业连最起码的依法用工都做不到,这个企业也不过是员工暂时落脚之地,一旦有更好的单位则员工势必会跳槽。而这个企业会进入下一轮招聘面试培训新员工等一系列重复工作,最终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不能提高。有的企业老总就讲,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能够缴纳社会保险看起来是增加了生产成本,但是你只要看到企业的违法成本和企业不一样的人才竞争力你就不会觉的这是负担。所以,依法用工不仅是企业的用工的底线,也是企业良好经营的起跑线。
2.资方应当敢于面对劳资矛盾,善于解决劳动争议。由于现阶段劳资矛盾的存在,企业经常以经济危机和现阶段通胀预期造成的成本上升为借口来应对劳动争议,资方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对劳动争议自己没有过错,从而对劳动争议不能理性积极应对,从而造成被动。甚至有的企业形成了集体性的劳动争议,大大的影响了企业生存和发展。对劳资双方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个别企业连续出现员工非正常死亡,使企业形象受到严重损害。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劳资纠纷处理机制。
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工会组织,形成资方和工会的合理互动,资方更好的了解员工需求,资方设定的企业文化才能贯彻到每个员工,员工也会感觉的自己受到资方重视,自己的诉求能够得到资方的重视。其次,建立企业内部独立的劳动争议解决方案,争取企业矛盾在企业内部得到化解,从而平息企业内部的不良势头。第三,出现劳动仲裁和诉讼,资方应当积极应对,和员工形成良性沟通,不能一概以对抗的形式来解决。一来能够降低企业的仲裁和诉讼成本,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来在企业内部的员工中形成正面影响,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3.建立于企业效益挂钩的工资激励机制。劳资矛盾集中体现在利益关系中,现阶段劳动者也能够理解企业的困难,而劳动者的收入不稳定和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是当前劳动者的困境。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式,企业应当建立与当前经济状况相协调的劳动者工资与相挂钩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应当与当前的经济状况相关联,劳动者的收入应当与企业的命运相关联。现阶段银行银根紧缩,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同时民营企业在今年开始出现投资热,所以民营企业的在今年应当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而人才才是在此次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基础。
在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工资激励机制,但是随意性太强,资方不能自己遵守,当员工提前完成订单任务时资方随意增加订单任务,从而取消原来定好的奖励标准。有些企业为了调高利润率设定较低的奖励标准,使员工对超额完成工作任务没有动力。这都不利于企业长期效益,不利于企业留住人才。
综上所述,2008年的经济危机和现阶段的经济状况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抓住机遇的企业才能最终胜出。这期间劳动争议的化解能力体现了资方的管理能力,是企业在这场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