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德育的重要意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4 17:28: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德育的重要意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德育的重要意义

第1篇

俗话说:“要想学会做事,首先学会做人!”多年的幼教实践告诉我,要想教有所获、学有所成,关键的基础和前提是要抓好幼儿期的德育教育。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自私、粗暴、无礼任性等行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家庭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严重。如在幼儿园中争抢玩具,这种行为大部分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样样事情依着自己的孩子,犯了错也是心疼,不去批评指正,但现在的幼儿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任何社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下一代提出道德方面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对人道德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当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人才、人力资本决定一切的阶段,人的素质,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人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所以许多国家把调整教育目标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对策。而在培养目标中,又将培养年轻一代良好的思想品德放在首位,从而大大提高国民的素质,增强国势。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因此我们应抓住幼儿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幼儿终身受益。那么作为家长和幼儿园的教师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

一、纠错误方法,树正确观念

现今独生子女普遍,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抱有“他打你一拳,你也还他一拳”的错误心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对幼儿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家长的教养行为来实现的。因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一般是最坦率而无掩饰的。幼儿模仿性强,辨别力差,家长一些不良的、错误的言行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如,家庭中父母“过度关心、过度替代、过度教育、过度要求”等错误的教育方式,结果使一部分幼儿成为依赖性强,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道德约束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胆怯、粗暴。因此家长必须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使他健康成长,避免出现心理畸形。

二、家园联动,经验共享

由于幼儿园、家庭密切联系,使原来的家庭配合幼儿园教育变成为家园同步教育、共同教育。这不但对幼儿的德育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对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孩子与家长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学习;家长与教师在互相沟通中,同步教育孩子。但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窗、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多种渗透,促幼儿德育发展

幼儿德育内容的确立,不能仅仅依据教育者的主观愿望,而必须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与幼儿相适应的德育。

1.将德育渗透于“同龄”和“混龄”的活动之中。

在幼儿园中不难发现同龄儿童中,通常会出现“争抢玩具”、“粗暴打人”等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劝解指导,而在“混龄”活动中,则会不由自主地出现“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现象,大班的孩子往往会很自然地把中小班的孩子当成弟弟妹妹来护着,和他们共同游戏、玩耍,一般不太会出现矛盾冲突。混龄儿童在一起活动,可以促进一些新的社会的发展,对年长的儿童来说,能扩大交往的技能,形成责任心。

2.将德育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

每个孩子都有着他们不同的特点,当他们出现无理要求、粗暴打人时,我们的教师都应适时适度地介入指导,及时调整幼儿的行为。根据幼儿好模仿的年龄特点,如,给幼儿讲讲《三只蝴蝶》的故事,渗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品德教育,唱唱《让座》这首欢快的歌曲,使孩子们懂得尊重老人的道理……

3.将德育渗透于“爱”的教育之中。

第2篇

【关键词】儿童 童话 德育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而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简而言之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儿童如同一张白纸,从学校、家长、社会等渠道获得颜料,慢慢地,一张白纸就会绘制出图案来。德育就是在这张白纸上绘制出漂亮而精致的图案。21世纪的儿童,可以接触到形形的颜料,甄别出色泽纯正的颜料是一个越发突出和严肃的课题。然而,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童话始终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颜料。童话之于儿童,就如同雨露之于草木,在儿童德育过程中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笔者在本文中深入剖析了童话教学这一颜料对孩子的作用和意义。

一、童话能够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形成的基础,是人的一生道德发展的基石。”童话这一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白雪公主的善良、小红帽的智慧、灰姑娘的勤劳等,都有一定的道德教育作用。

童话教学可以很好地促进儿童德育的发展,培育儿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并最终促使儿童道德行为的产生。儿童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他所看到的世界,模仿他所能接受的认知。要对儿童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就必须给他一个正确的模仿范本,并采取他们所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引导和辅助他们。童话是一种被广为运用且历久弥新的儿童德育的重要方式,童话行文简洁、稚气十足,且内涵深刻丰富,它几乎包含着所有重要的人生所必须要具备的哲思。

童话以夸张的手法和富含想象力的情节,与生活甚至生命对话,让儿童认识并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形成基本的价值认知,潜移默化地体会到什么是诚实、勇敢、坚毅、善良、合作与宽容。比如,《狼来了》让儿童明白牧羊人因为一次次撒谎而导致人们不再相信他变得诚实;《皇帝的新装》告诉儿童不要自欺欺人,要学会自己判断,不盲目相信他人。童话教学要尊重儿童德育发展水平的阶段性特征,利用好童话故事中的道德因素,结合儿童的本性和三观进行教育,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二、童话能够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以某一类道德行为准则为中心的一种有组织的、较稳定的、复杂而系统化的心理倾向,是在实践中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情感,是人们的道德需要得到实现或得不到实现时引起的内心体验。儿童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基础,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中架起的一座桥梁。

道德情感教育是一条漫长的路,是联系认知与实践的纽带,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情感教育要从孩童时期就要进行为儿童未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绝不能半途而废。

但不幸的是,科学技术发展、理念更新、人类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普遍提高的21世纪,有许多教师和家长并不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情感教育,他们还拿着自己儿童时期所接受的教育来绑架新一代生命。由于年龄、心理、认知、能力等局限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儿童,其许多愿望和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他们的忧伤、沮丧、无助、愤怒等情绪不能及时得到宣泄,并且还要承受来自成人不加解释的挑剔,许多孩童潜意识里都有着深深的恐惧和疑惑。

值得庆幸的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一大批专家致力于儿童教育。童话教学的专业化便是重要的一方面,童话在儿童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孩子们感觉到委屈的时候,他们不会用逻辑性很强的成人思维去化解矛盾,而是会将自己的诸多疑惑运用想象投射到童话中的某一角色中,用童话中人物的奇幻想象和故事情节,激起自身的情感共鸣,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因此,儿童在与童话相处、交流的过程中会形成各种美好的情感。

三、童话能够促进儿童道德行为的养成

在道德认知的指导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孩子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称为道德动机,并且在动机作用下,孩子会采取有目的的行为,称之为道德行为。对于儿童来说,道德行为是很具体的,如诚实,不故意说谎;尊敬师长;能分享和谦让;不打骂伙伴;爱护环境,不损坏公物;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遵守游戏规则和纪律等。

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对儿童的教育提出了诸多可行可鉴的经验。比如,洛克前辈就认为孩子们应该广泛地结交朋友,结交朋友所达到的效果便是羞怯的孩子从朋友身上汲取积极的能量,用心观察、加以模仿,从而也逐渐洒脱起来;还有一个效果便是,得到朋友的肯定和友好表示,从而获得自信,战胜恐惧。童话教学就可以很好地实现洛克前辈所认为的教育应该实现的效果。羞怯的儿童在美妙的童话世界里最容易找到自我,他们展开自己的想象,与童话世界中的人物交流沟通,并在自己的内心刻画出自己满意的形象。

童话对儿童道德行为的促进作用还体现在儿童天才的模仿能力上。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形象进行模仿时,儿童便亲身经历了一场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如,儿童看《洋葱头历险记》,多半会为小洋葱头的机智勇敢所折服,在生活中以此为范,以小英雄的标准要求自己,做一个合格的“小洋葱头”;《去年的树》则告诉人们友谊长存,不忘却友情。这些童话故事中包含着诸多可以被儿童潜移默化接收的高贵品质:真诚、坚持、重情重义等。这些都可以给孩子心中留下令人动心、动情的画面,从而建立形成良好的个人素养。

四、结语

儿童时期的教育非常具有挑战性,既不能强制性灌输知识,也不能机械地让孩子模仿,而是要通过一系列适应儿童的教学,引导他们获得知识、增长能力。童话为儿童展示世界、展示生活、展示人物的命运、展示真善美的魅力,展示一切孩子在未来生存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品质和素养。童话给儿童创造了一个纯粹的、透明的、最美的世界。童话引导着孩子们体验故事底层的深层意蕴,使儿童的内心世界如童话般清澈明朗,如童话般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1]闫春梅.教育关注儿童可能生活[J].保定学院学报,2012(02).

[2]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瑞士]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4]洪汛涛.童话学讲稿[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

[5]应玲素.童话:儿童心理成长的精神家园――略论童话与儿童心理成长的关系[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

第3篇

     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中学   方周明

主题词:养成教育 中学德育工作 重要一环

《中学德育大纲》确定的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中学德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一、 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2、养成教育为学生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才会起到促进作用。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它是种种错误甚至罪恶的渊薮。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使人终生受益。总之,养成教育可以使学生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学生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养成教育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

行为习惯及人的修养,涉及人际关系,它不仅对本人起作用,还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界起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不尽人意的事都是由人的不良行为和习惯造成的。现在的中学生迟早要走入社会,他们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我国的社会风气。为了建设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必须抓紧搞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程度的标志之一。抓好养成教育,还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声望。因为外国人来到中国,首先接触的就是我们的行为习惯。

4、养成教育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德育习惯的形成是我们品德教育的结果,它在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认识而没有养成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教育的“质”的指标。看一个学校办得好坏,只要看看学生的行为习惯,看看校风,基本情况就掌握了。因此,在中学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重视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使之成为品行优秀、表里如一的人。

二、 养成教育的内容

1.养成教育的内容要规范化

养成教育的内容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最基本的,经过筛选,把最重要的一些要求制定成为规范,要求每一个中学生都要做到,并逐步养成习惯。原国家教委于一九八八年九月一日起在全国中学试行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共五条四十项。它的目的在于加强对中学生的基本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的训练,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便是我们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实施养成教育规范化的内容,要让学生人手一册,烂熟于心。

2、养成教育内容要细目化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虽然内容较多,但它作为一个全国的纲领性文件不可能订得太细。各校、各年级、各班还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使《规范》更加具体化、细目化。把原则的条文分解成实在的、具体的细目,便于实行。例如,“尊敬老师”这一条。对于中学生来说,“尊敬老师”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怎样做才叫尊敬老师呢?我们可以把“尊敬老师”分解细目化,使之更具体、形象、直观,可以分解成:〈1〉、看到老师,要主动打招呼,并说“老师好!”〈2〉、回答老师的问话要起立,语气要和气、亲切。如果答不上问题,要说“对不起!”〈3〉、有事、有病要向老师请假,不无故旷课。上课迟到要先喊“报告”,未经老师允许,不擅自闯入教室。〈4〉、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课,不插嘴,不东张西望,不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5〉、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书写工整。〈6〉、接受老师的批评不顶撞,态度要诚恳。即使老师的批评错了,也要耐心的解释,不许侮辱、责骂老师。

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目化有利于更好的贯彻执行《规范》。它能使《规范》更贴近生活,更形象,更易于学生接受。当然,细目化并非是琐碎化,我们在细目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系统性,力争使之既具体又系统,以便于教育效果的整体升华。

3、养成教育的内容要序列化

养成教育的内容是科学的、有序的,这个“序”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必须研究这个“序”,揭示出这个“序”,并按这个“序”安排内容。使养成教育更科学、更完善。养成教育是整个德育教育序列的一部分,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社会化,是完善人格,,是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人的成才是有序的,养成教育当然也是有序的,它各部分都有自身的功能,同时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如果我们不按其自身的系统安排教育内容,就会使之成为一种无序的、混乱的教育,就会破坏养成教育的科学性,降低养成教育的效果。为了克服养成教育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我们必须制定系列化方案。制定序列化的方案的依据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党和 国家对中学生的要求;另一条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和思想实际。我们所制定的“序”既要有中心,又要有阶段性,还要有必要的循环。

4、中学生养成教育系列化方案

(1) 初中阶段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转折时期,生理发育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的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模仿、积极向上,向往共青团,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但是缺乏控制能力,分辨是非能力差,尚未形成稳定的人生目标,如不正确引导容易把问题看得片面化、绝对化。

初一年级教育主题:做合格的中学生,做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第一步:考入中学我首先应懂得什么

(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日常规》等条例,并能展开讨论。)

第二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校团委、政教处利用挂图组织学生学习《规范》,并根据其内容开展相应的活动。)

第三步:老师,您辛苦了——“尊师重教”演讲讨论

第四步:让红领巾更鲜艳

(校团委、政教处组织学生参加学雷锋、学赖宁活动争创学校“十佳”少先队员。)

第五步: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公民——爱国主义教育报告会。

初二年级教育主题:我争取早日加入团组织

第六步:我们也要做共青团员——团的知识讲座

第七步:我们需要团结想上的班集体——主题班会

第八步:我们也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春游或秋游

第九步:他们为什么走向了犯罪的道路——法制教育报告会

第十步:我们要做文明的中学生——演讲比赛

初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怎样成为一个文明的中学生

第十一步:奋斗加效率=成功——主题班会

第十二步:江河与浪花——诗歌朗诵会

第十三步::学雷锋做好事——学雷锋小组活动

第十四步:迈好青春的第一步—青春期心理卫生讲座

第十五步:留给母校的回忆——义务植树

(2)高中阶段的方案:

高中阶段是中学生进入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中生精神振奋,自主要求增强,对学习生活充满希望,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能力逐渐增强,开始探索人生价值和未来生活的道路,但他们思想仍然不够成熟,心理发展不稳定,思想方法容易过激和片面。

高一年级的教育主题:做一个合格的高中生

第十六步:我们是 “文明之师”——军训

第十七步:怎样塑造高中生形象——《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

第十八步:建立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主题班会

第十九步:我们是新时代的活雷锋——学雷锋先进事迹报告会

第二十步: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元旦联欢晚会

高二年级的教育主题:如何摆正个人与 集体的关系

第二十一步:祝老师节日快乐——教师节慰问老师活动

第二十二步:时刻记住自己是共青团员——“团徽在胸前闪光”系列活动

第二十三步:假如我是班长——五分钟演讲

第二十四步:集体是我成长的园地——主题班会

第二十五步:欢歌笑语迎新年——迎新年联欢晚会

高三年级的教育主题:祖国在召唤

第二十六步:如何度过中学阶段最后一学年——班级民主生活会

第二十七步:团结、自信、拼搏、进取——主题班会

第二十八步:做一个尊纪守法的合格公民——法纪报告会

第二十九步:好儿女志在四方——报告会

第三十步:留恋与欢乐——毕业典礼

三、养成教育的实施

1、 广泛宣传,认真学习,让学生明确《规范》内容。

学校要经常性地在各校广泛开展宣传和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活动,不失时机地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和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宣传《规范》的内容。让学生重视《规范》,熟悉《规范》的内容,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认识到执行《规范》的重要意义。

2、 检查评比,强化文明行为,把《规范》落实到实处。

为了使理性的认识能付之实践,使《规范》量化,学校政教处可发动学生会、团委会干部成立各种各样的检查小组,每天对各班《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并定期进行评比。对执行好的班级予以表彰,对执行的不好的班级给予批评,并要求定期改正。检查的结果将作为期末评选“文明学生”和“文明班级”的重要依据。

3、 多渠道、全方位开展《规范》教育,让《规范》进一步深入人心。

为了使《规范》的执行向深度、广度发展,学校除按《养成教育系列化方案》开展形式各样的主题班会、文艺演出及《规范》知识竞赛等活动外,还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和社会本当互相适应,脱离了社会,教育便失去了根据。”(叶圣陶语)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去感受、体会《规范》的真正含义。家长是学生最早的 老师。学校要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共同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只有齐心协力、同抓共管,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好。

4、 教师在养成教育中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在养成教育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因为老师的以身作则,率先重视,必然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可以这样说,学生的种种习惯都是在静观默察中,在不断模仿中逐渐形成 的。身教重于言教,要有文明学生,首先得有文明老师。

参考书目:

1、《中学生德育大纲》

第4篇

关键词:课堂游戏;意义

中小学生英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一些十余岁的小孩子,他们天真活泼、思想幼稚、情绪多变。课堂教学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符合英语学习的自身规律;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要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英语课堂教学游戏,是迎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极好的教学方法。

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好动,是中小学生固有的天性。天性者,不可压抑,只能加以诱导、利用。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教学游戏,让学生在动中练,在练中动,进行全班的、小组的、个别的操练,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语言练习,使课堂教学达到。如在第一册英语中,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像book、pen、pencil等,先师生间练习:What is this?It is a book.. Can you spell it, please? Yes,b-o-o-k.. 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已学过的事物,问另一个学生,速度要快,这样练习的面积大,效果好。当然,老师要当好组织者、指挥者,当有学生出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帮助,使游戏顺利进行。

三年级学被动语态时,这样的练习就变得较得心应手了:What is this in English? It is a book.Can you spell it please? Of course,b-o-o-k.What is made of ?It is made of paper.What is it used for?It is used for studying.

其次,游戏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之母。特别是刚接触英语的学生,兴趣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刚开始学生树立了对英语感到枯燥乏味的观念,对后来的英语学习简直是一种灾难。而游戏引入英语课堂教学,弥补了这一不足。他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兴趣比较持久。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娱乐活动,教师只要把死板的英语知识,融于生动活泼的游戏中,就能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求乐,就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的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了。比如在学到表示地点的介词词组时,老师可以设猜谜游戏,让学生轮流编谜语,让其他同学猜的办法:A sits in the middle of the classroom.He is in front of B (He is behind C).He is on D′s left(He is on E′s right).既练习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调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5篇

摘要:英语课堂游戏具有重要意义,它符合中小学生固有的天性,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把德育融于其中。

关键词:课堂游戏;意义  

        中小学生英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一些十余岁的小孩子,他们天真活泼、思想幼稚、情绪多变。课堂教学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符合英语学习的自身规律;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要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英语课堂教学游戏,是迎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极好的教学方法。

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好动,是中小学生固有的天性。天性者,不可压抑,只能加以诱导、利用。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教学游戏,让学生在动中练,在练中动,进行全班的、小组的、个别的操练,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语言练习,使课堂教学达到。如在第一册英语中,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像book、pen、pencil等,先师生间练习:What is this?It is a book.. Can you spell it, please? Yes,b-o-o-k.. 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已学过的事物,问另一个学生,速度要快,这样练习的面积大,效果好。当然,老师要当好组织者、指挥者,当有学生出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帮助,使游戏顺利进行。 

三年级学被动语态时,这样的练习就变得较得心应手了:What is this in English? It is a book.Can you spell it please? Of course,b-o-o-k.What is made of ?It is made of paper.What is it used for?It is used for studying.

        其次,游戏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之母。特别是刚接触英语的学生,兴趣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刚开始学生树立了对英语感到枯燥乏味的观念,对后来的英语学习简直是一种灾难。而游戏引入英语课堂教学,弥补了这一不足。他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兴趣比较持久。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娱乐活动,教师只要把死板的英语知识,融于生动活泼的游戏中,就能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求乐,就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的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了。比如在学到表示地点的介词词组时,老师可以设猜谜游戏,让学生轮流编谜语,让其他同学猜的办法:A sits in the middle of the classroom.He is in front of B (He is behind C).He is on D′s left(He is on E′s right).既练习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调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英语课堂教学游戏能把德育融于其中。教学游戏,大部分带有对抗的比赛性质,对学生的积极性、上进心、集体荣誉感都有较好的培养作用。即使是学习英语有困难的学生,也为小组的争先而积极投入,其学习的速度也比死记硬背快得多。如许多初学者对记单词记忆不牢,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游戏:把班级的学生分为四组,进行单词记忆比赛,并说明定期举行,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促使他们不断的为小组的争先而复习,学生知识也学到了,集体主义精神也培养了。试题,老师要精心设计,应该有抢答题、必答题,并注意在操作过程中调节好气氛。

第6篇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音乐教育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相应的措施。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审美教育,音乐教学活动通过欣赏、表现、创造音乐等审美活动,来使学生体验、理解和热爱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罗丹说:“艺术即情感”,音乐最擅长的就是抒发和激发人的情感。它能对人的智慧和人格的完善起到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而要想达到这些目的,我们就要通过音乐本身来实现,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音乐的教育理念与实际的教育实践相联系。

1音乐教育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意义

音乐的美育作用早已被人们所重视。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乐是人的最高修养,接受音乐教育才能最终完善高尚的人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他认为“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在我国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前言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既然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在音乐教育中也应该重视美育,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对美的感觉能力,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2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或美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②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③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为优秀人才。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到,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它是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成为一种立体。因此,美育着眼的是整个的人,是人身心的健全发展。

3音乐教育中美育渗透实施的主要措施

3.1开设有目的的音乐欣赏课,陶冶学生情操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样。在新的世纪里面,在人才的概念上的两种声音值得我们留意:①人才已由专门型向复合型转变;②对人才的人文要求更加强烈,新时代的人才必须有创新精神、有兼容并蓄的思想,还要有对人文的关怀,对社会价值历史遗产的尊重。音乐欣赏作为美育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拓展思维,启发灵感,陶冶情操,提高人的思想水平作用已得出定论。因此在新的世纪把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列人教学内容,其重要意义一定会得到凸现。

3.2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体现美

声乐是用人的嗓音来演唱的音乐。一副好嗓子唱出来的音乐,给人的自然是一种美的享受。但是,想要唱好歌,光有好嗓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经过系统的、科学的发声技巧训练,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观念,同时还须具有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和良好的音乐感,才能感受并表现音乐作品具有的各种情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转贴于

3.3音乐教师必备的审美规范

依据审美教育学的观点,施教者的劳动形态应具有审美性。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而且还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①教学仪态。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的动作举止既要潇洒、活泼,又应稳重、端庄,表情、姿态应亲切、自然,手势准确、自如,充分展示教师的审美修养,给学生以优美感、高雅感;②教学语言。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语言着眼点更在于音乐本身。所以,音乐教学语言要特别注意简洁并具有启发性,尽力使用美的语言。板书方面,文字应端正秀美,乐谱整齐规范,设计精巧,布局合理;③教学气质。教学气质是教师人格和个性特点的外化,音乐教师的优秀教学气质来源于其心理品质及学识基础;热爱生活——有着真诚美好的情感,有着良好的审美修养,对生活的美和教育的艺术有着独到见解与体验,总是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充满爱心——爱学生,爱音乐,爱教学工作;具有童心——纯洁、真挚、心灵年轻;兴趣广泛——视野宽阔,知识丰富。

3.4借助教材,让学生感受美

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实际中不是每一位学生都有音乐方面的爱好,学生往往是在不断地感染和培养中受到启发,产生兴趣的。那么平日教学时,应时时刻刻注意从美的音乐、美的旋律、美的节奏等方面提高学习情趣,从而去感受美;①感受美的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将所有的音乐基本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不可分的统一体,从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人们如不能很好地感知旋律,便失去了对音乐美的享受;②感受美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如果没有了节奏的依托,便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节奏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③感受美的音乐。一位美国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干练的教师应当是一个艺术家,他们教育学生,如同琴师一样,触动着人类灵魂的心弦,刺激之、兴奋之、鼓励之、安慰之;④联系实际,让学生鉴赏美。音乐能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激发人的情感,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鉴赏美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启发”和“对比”的教学方法,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评审美,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如《让世界充满爱》,学生不仅被优美的旋律深深陶醉,更被深沉的命题、博大的情怀和时代的朝气所感染,激发对世界和平使其的憧憬。通过鉴别《长城组歌》、《黄河大合唱》的内在美丽,并且互相讨论和陈述,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史,使其更加热爱祖国,激发了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的激情。我们的每周升国旗、唱国歌,使学生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进行“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美育渗透。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能够使学生在娱乐中接受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其教学过程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愉悦。康德曾说:“非功利而生愉快。”音乐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认识真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振奋精神。

参考文献

1 许玉兰.音乐美育与南京体院附校部学生的素质教育.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 朱 波.音乐教学在美育过程中的表现特征及其作用

第7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失语;中国传统文化;中医院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186-02

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存续至今并在新一轮的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且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一颗璀璨的后起之秀明星。不能不承认中国人的民族性在这其中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所谓民族凝聚力,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而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内涵、作用

作为文化的重要承继地和群体,自古以来家庭作为个体生活和生产的单位,是社会的基础组织。从共同的文化传统背景出发,家庭教育是在家庭领域中实行的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长辈对晚辈进行的教育,包含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中内蕴的社会伦理规范体系。这一教育行为中所渗透和表现出的是社会传统、被家庭主体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文化因子、意识形态。因为家庭教育是以个体修养和价值理念为主,家庭教育中所彰显的不仅是家庭单位的隐性文化价值,更多是凸显社会历史文化和伦理规范,从传统意义出发,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培养个体认知意识教育的始发地,充当塑造公民的职责。

从作用上看,家庭教育自然就有价值观建立、尊重个体差异、完成时代适应的功效。首先,家庭教育是个体建立价值观、认知伦理关系的初始点,承担一个公民责任的起点。“任何一处文化,都自具个性,唯个性之强度不等耳。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强,以中国人的家之特见重要,正是中国文化特强的个性耳。”[1]12其次,家庭教育是因材施教的地方,它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个体能动性和主动性;最后,家庭教育是一个循环的载体,并随着个体家庭的不断扩大而完成更大范围上的影响力。同时,家庭个体都呈现一种开放的成长,最终完成一个适应时代的过程。从这三个意义上来讲,再好的社会教育、再专业化的教育时代,仍然需要家庭教育。

二、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失语和异化

作为哲学意义上的异化主要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外在的异己力量。失语从社会层面讲,主要是指某一事业功能的不断弱化,直至失效。将异化和失语这一概念范畴用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则体现在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部分,在强调理性工具和实用主义的环境下,逐步弱化其功能,并有成为附庸的征兆。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广泛涌现的新型学校教育受到了中国人极大的追捧,中国人开始放弃“孰本孰末”的思考与讨论,积极地投身于联系日益紧密、影响日益深远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之中。以教人修养和价值理念为主的家庭教育也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集中表现在处于社会重要变革时期的中国,家庭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新旧两种不同方式和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越来越失去了作为社会个体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逐步替代了传统家庭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体。

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中国人开始变得对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依赖,社会、国家、政府慢慢成了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因种种原因逐步退出了这一领域,成了社会教育的附庸。这必然导致失调――个人身心的失调和社会资源占有的“马太效应”。其最显著的表征是:道德水准的下降与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这种思想文化上的断裂与日趋白热化的竞争的现实把现代教育带进了一个貌似二元悖论的泥沼难以自拔。这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的学校教育几乎承担了所有的教育责任,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要执行者――家长成了一种没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附庸,常常以提供费用、承担监督、督促学习为主要责任的面貌出现。

三、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同一性

学校德育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于德育的内容和一定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具有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素养的过程。然而,人的社会化进程最初是以家庭角色为原初,德育教育的始初任务自然落在了以培养人的家庭规范伦理和普适性人际交往规范为主的家庭教育中。从这个意义出发,德育教育最为人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德育与家庭教育在这一层面上具有同一性,两者共同担负着大学生个体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引导和管理责任,帮助大学生个体正确处理社会化和社会角色承担。

在现实的情况中,高校的德育和家庭教育却相互脱节,特别是在新时期下,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结构变化等诸多挑战,使得处于时代变化中的部分学生面临价值观念选择中的认知困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强劲发展,道德和价值认知困境在面临更多外界诱惑时,落后思想更容易侵入短暂的精神真空,部分学生出现了精神追求迷茫、道德评判标准扭曲的现象。如果把这一现象的问题解决方式仅仅看作学生个体自发纠正和完善的过程,而不着重引导学生个体的传统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相结合,从传统家庭教育中汲取有益成分来不断扩充、发展学校德育,势必会影响学生自我道德素养发展。

四、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对加强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将家庭教育的现代意义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内容有机地相互结合在一起,对于培养既具有现代竞争能力又继承传统家庭内容规范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学生具有现实意义。这一重要意义对于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校更突出,因为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及传播的重要场所,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地方,更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据点。

如何将两者相互结合,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汲取有益营养,发展学校德育教育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院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播承继场所的功效,其关键在于:

1.现代与传统有机结合,突出德育载体,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

在中国历史中,不同世界观的教育思想家们都以培养理想人格作为德育教育的目标,尤其是以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人格教育,成为家庭教育中的自觉追求,可见个人修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探寻当代中医院校德育教育的新道路,即将现代的高校德育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与传统家庭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将中医药院校的德育教育中融入传统家庭教育精华,实现德育教育的全面综合发展,并非是一味的否定与激进的超前,强调德育教育要继承传统文化也并非将传统和西方教育全盘地拿来与照搬,要在结合时代特点的同时,传承文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

2.伦理道德教育为主,重视道德观念的教育

自家庭教育得以确立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逐步渗透到教育理念中,形成并发展出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孝、和、诚、俭、勤”为主要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逐步在家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成为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彰显的主体。所印证的即孝道置于古代家庭教育的首要地位,不仅体现了子女对于父母抚育回报恩情,也是维系家庭、社会、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从此出发,孔子以“孝悌”为本的家庭伦理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家庭教育文化的渗透力,达到巩固家庭成员间的伦理关系的目的。从而将家庭的忠孝观念、情感内化为对国家的忠诚,成为社会、国家安定的基础条件。培养诚实守信的子女是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直接关乎家庭教育成效。作为以诚信为自我人格标准的古人,十分重视诚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并将其作为传统内容一以贯之。可见,注重伦理道德教育为主,重视道德观念的教育,是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与中医药院校强调医学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是一脉相承的。而这一内容引入到文化继承地――中医院校,即是要在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中与传统家庭教育精华同时发展,回归教育的初衷,以伦理道德和道德观念为主,注重两者的协调统一,双生双赢。

3.从个人自身特点出发,注重因材施教,注意行为规范的实践导向

以“礼仪之邦”而享誉于世的中国,注重礼仪教育,传承优良传统,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家庭教育针对个人发展特点,从个人自身具体情况出发,采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进行道德伦理认知教育,为个人道德伦理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发展空间。同时,注重以身作则,家庭长辈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礼仪行为规范,为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由于学生个体间的文化素养程度不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结构等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在中医院校进行德育教育中要细分受教育学生特点,对教育对象进行科学甄别,采取不同的对策,确保内容适应不同的学生群体的需求,为建构具有针对性的话语体系打下基础。德育教育所面对的受教群体不是物,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医院校学生。德育教育者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受教学生,从其现实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和发展学生个体的参与德育学习、应用德育教育成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受教学生不加任何细分和层次化德育,是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和效果的。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孟子・离娄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1994.

第8篇

一、音乐欣赏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一)音乐欣赏课程体现了音乐形态与结构相对应的道德教育功能音乐欣赏通过优美的旋律净化人们的灵魂,通过特殊的方式使人们的精神得到升华。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可以让那些富含深刻哲理性和思想性的作品被学生感知,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启发学生健康的思维模式,使之能正确表达细腻的情感。

(二)音乐欣赏能洗涤心灵、净化灵魂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表明,人类的情感产生、发展过程可以通过欣赏音乐来进行调节,悦耳的音乐旋律不仅能协调人们的情感,更能放松人们的思想,在动人旋律和跳跃音符之间平衡和平复人们的精神世界,伴随着丰满的和声与绚丽多彩的音色,洋溢着对生活赞美的同时,歌颂整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在这种忘我的境地中,内心世界得以宣泄和释放,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得以纾解。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应该拥有一颗真善美的心灵和超脱世俗的洁净灵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医疗事业奋斗终生。

(三)音乐欣赏能塑造人格、培养情操、提升修养、传递正能量黑格尔认为“音乐是来自心灵的表现”,是以内心生活为内容的,是心情的艺术。教师通过积极健康的音乐与学生心灵的接触来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塑造学生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也可以通过对音乐作品、作曲家、作词家的生活时代背景以及作品反映出的社会现实的分析,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表达的历史情怀、爱国情怀、风土人情、浪漫爱情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好的音乐作品带来的精神鼓舞,从而塑造学生积极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传播和传递音乐艺术精神的正能量,同时也是对优秀艺术文化的传承。

二、医学院校音乐欣赏课程现状

(一)教育认识不足、课程设置零散尽管音乐欣赏课程对高校大学生德育有积极的作用,但医学类院校普遍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课程设置零散,课时安排不足,尤其是专业基础知识压力较重的医学类院校,只是把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选修课,安排课时较少,使之沦为教学改革中的点缀、摆设,对其本质的教育价值的追求早已淡化。

(二)学生音乐素质偏低,教师结构不合理基础音乐教育的薄弱导致普通高校音乐继续教育困难重重。学生方面,大部分医学生本身音乐知识匮乏。调查显示,医学院校学生会识五线谱的占0.126%,会识简谱的占2.76%。在繁重的学业压力面前,医学院校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缺乏兴趣。医学院校音乐教师结构不合理,专职音乐教师较少甚至没有,大多音乐欣赏课程授课教师由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兼职担任,且学历普遍偏低,高级音乐专业教师匮乏。

三、发挥音乐欣赏课程能动性的对策分析

第9篇

随着时代的前进,特别是党的召开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各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许多领域无不渗透着音乐艺术。如电视、广播、医疗保健、商业广告等领域多采用音乐作为宣传工具。在学校教育里,其实音乐教育所起的作用是其他科目不可替代的

首先,音乐教育就是“美感教育”和“情感教育”。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感的艺术。尽管各门艺术都能够表现和激发人的感情,但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较,其感情表现更为突出,也更为重要,因为音乐不具有绘画那样的直接描绘现实事物的功能,也不具有文学那样运用概念来描绘对象的能力。音乐能够表现的主要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反映和心理体验,因此感情的表现在音乐中就占据着主要的地位。要培养学生有感知音乐美的耳朵,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对音乐美的情感体验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要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音乐教育对于智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音乐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通过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能使人们更有想象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总是有限的,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特殊才能,也是音乐艺术得天独厚之处。世界上许多科学家、艺术家、政治活动家、革命导师,他们不仅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具有较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据报刊摘录,能考上全国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学生几乎和音乐有缘。有艺术才能的学生其文化知识基础技能掌握也很好。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是因为音乐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听觉和视觉的综合感知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信息记忆等多方向思维,启迪和增长他们的智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六岁学小提琴,并能出色的演奏。他曾说:“我拉小提琴的成就比我在物理学上的成就高明。”他被当选科学院院长的当天,就在家里举行了音乐会。列宁八岁时就开始学钢琴,他出生于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音乐之家,母亲是一位钢琴演奏者和歌手。伟大导师、科学家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知识面不宽,缺乏一定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的人,是不利于创造性劳动的。一个民族要想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民族,国家要建设成为高度文明的国家,离不开音乐艺术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素质教育,应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应认识到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促进身心协调健康的成长。人们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演奏或演唱,都能给予美的享受。身心长期受着艺术的熏陶,对脑力与体力劳动者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来说,更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音乐进入体育课,不仅是体育教学的一次改革,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体育课的质量。首先,音乐对体育运动影响最大的是节奏,人的步行、劳动、呼吸都是按音乐的节拍进行的,违反这一规律将阻碍运动的正常进行。如列队操练、步伐、口令,如无节奏,则无法统一。特别是艺术体操,冰上芭蕾,它们与音乐的关系更为直接。运动员必须按音乐的律动完成,动作要富于乐感。以上例子说明:运动节奏感是运动训练中最难建立的动力定型,而音乐节奏感正是训练运动节奏感的良师益友。

音乐教育能够较好地开发学生的真、善、美的天性。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兴趣,从心理上自觉地接受音乐,并能在音乐的氛围中了解与它相关的姊妹艺术,学到书本外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他们了解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国家;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地鼓励学生自信、大方地表现歌曲,对于他们战胜困难、增强勇气、敢于竞争、相互学习,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是有益的。音乐教学的表演环节上,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地发挥他们所听、所看,所要强烈表现的东西。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羞于不好意思,行为有些忸怩,不自然,但随着次数的积累,心理素质得到了培养,增加了勇气,慢慢地好了起来。在活动中,学生们会收获很多。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