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28: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地理作业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地理课堂作业是课堂教与学的交汇点,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扩展与补充,也是学生巩固、深化课堂所学内容,锻炼相关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所以,不应忽视地理课堂作业的教学设计,应将高中地理课堂看作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不仅学生需积极、认真的完成,教师也应在备课时将地理课堂作业的设计纳入教学设计的要点,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为此,本文特展开以下探讨。
一、高中地理课堂作类型分析
高中地理课堂作业是按照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地域性和空间性特点,有计划的设计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调查、绘图、交流和实验等方式掌握教学内容,从而培养他们的地理能力。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维方式出发,高中地理课堂作业有以下四种类型:首先,是阅读分析类型。此类型的载体是地理文字材料的呈现,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应该从报纸、期刊、杂志等媒介上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关的文字材料,作为地理课堂作业,促使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老师的讲述和教材知识来掌握材料的背景和内涵,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教材知识。其次,是操作实践类型。此类型中的地理技能为学生提供了地理思考的技术和工具,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然后,是探究钻研类型。此类型倡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学生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整理并汇报各自的探究结果,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会逐渐增强,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最后,是合作讨论类型。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根据地理概念、事实、原理来分析论证,并进行陈述。通过大量的讨论交流,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会大大增强。
二、高中地理课堂作业的设计实践
1.文字材料类地理作业的设计例析
文字材料类地理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对地理教材中的文字材料进行阅读并分析,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并逐渐建立起空间概念。例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的学习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气团的概念。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或口头阐述来让学生了解有关气团概念的阅读材料。因为气团在特定的空间中存在,水平范围和垂直高度非常大,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气团的存在范围进行阅读,将气团比喻成操场,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也许没有提及地理空间,但利用阅读材料,学生可以有意识的建立起气团存在的地理空间范围。每一种地理事物都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存在,教师应该有目的的设计阅读分析类的地理作业,引导学生在文字中想象和感受地理空间,并逐渐具备地理空间相关概念。
2.图表类地理作业的设计例析
图像可以说是地理学科的又一种语言,能将地理信息准确的传递。地理图表主要有地图、统计图、景观图、漫画和示意图等。地图的空间性和墙,通过大量的地理信息和现象的反映,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景观图能对地区特有景象进行反映,能加深学生对区域特征的理解;统计图能帮助学生弄清各个区域的气象特征。教师在地理课堂作业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图表类作业,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在地球运动一节内容的讲述中,需要对地图和经纬网相关知识进行回顾,教师可以设计一道读地图类作业进行练习:
题目:下图中甲地位于新加坡(1。16'N,103。50'E)的()
A、东北方B、东南方C、西南方D、西北方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有如下的思维过程:首先,对甲地的经纬度继续判断。然后,通过空间定位和空间想象能力,将新加坡和甲地在世界地图中的大致位置定位出。最后,按照方位来判断并得出合理答案。此题能有效的考察学生的空间想象、空间定位以及读图能力。
3.实验模具类地理作业的设计例析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模拟实验演示教学可以更加形象、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理解困难,例如地转偏向力。这是一个假想的力,原本不存在,能对地球的空间是时间范围造成影响,而学生对大范围和长时间下的这种现象很难理解。如果通过实验的设计,组织学生亲自观察、操作和讨论,使得地转偏向力能具体的呈现,那么学生能快速的掌握相关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在讲台上固定一个地球仪,让学生上台进行如下操作:(1)地球仪静止时,将红墨水滴在60度N的位置,观察轨迹;(2)从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将蓝墨水滴在相同的地点,观察轨迹和之前的相同与否。另外,在地转偏向力的作业设计中,还能选择身边的现象和事物来向学生演示,例如设计如下实验:安排一间实验室,组织全班同学将自来水打开,对落水口出的漩涡各自的旋转方向进行观察。这样一来,通过直观的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有透彻的理解和掌握,效果良好。
三、结语
地理作业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学生深化、巩固地理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对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内涵和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根据课堂作业类型的不同,从文字阅读类作业、图表类作业和实验模具类作业三个角度探讨了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方法和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升地理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呈云;精心设计,提高高中地理作业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10期
[2]林小鸟;王宝剑;熊莹莹;试论新课程视阈下的高中地理作业改革[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罗赛清;科学设计学生作业提高学生作业效率[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S2期
国内外有很多人从生理、心理、社会、教育等方面研究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地理教育中的性别差异,那么在地理作业布置中是否也应该有性别差异呢?从生理角度来说,性别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认为,男孩的大脑与女孩大脑相比,更多地依赖动作,依赖空间机械刺激,男孩天生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的刺激,而女孩更多地依赖触觉、听觉等感知,形象思维突出,天生更擅长语言表达、形象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差异较大。从实践角度来说,我深深体会到男女生在地理作业和考试试卷中的差异。男生在读图、综合性逻辑性思维等发面突出,花费时间较短;女生在答案组织、卷面工整等方面突出,花费时间较长。我喜欢批阅女生的作业,但喜欢男生回答问题。女生的作业干净整洁但缺乏灵气,让我身心舒服但很少眼前一亮,男生的作业潦草而精简,但从他们的作业中可以让我看到他们的思考,也由于精简,很多问题轻松暴露,便于我及时指正。如何平衡男女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差异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觉得可以从地理作业分层设计着手。
二、高中地理作业分层设计
首先,高中地理作业利用颜色来分层。台风根据距离影响本地的时间和风力强度,分为白色、绿色、黄色、红色、黑色5个警报信号等级。我也依葫芦画瓢,首先明确一学期的重难点,在布置作业时选用红色或黑色纸张布置作业,重点或者难点的章节内容用黄色纸张,其余的根据学生掌握状况用白色和绿色纸张。比如必修一的“地球运动”是难点,也是必修一学习的基础,但会考和高考中的地位下降,所占分值减少,所以在学习这一章节时的作业时选用橙色纸张,介于黄色和红色之间;而气候特征、成因、分布在整学期甚至整个高中阶段都是重难点,就用红色纸张;“自然灾害——洪灾”内容相对简单,但在区域地理中仍旧涉及,就用绿色纸张。我虽然对色彩心理学研究不多,但还是了解红、橙、黄等暖色使人血压升高,情绪高涨,紫、蓝、绿等冷色使人脉搏减缓,情绪沉静,我需要学生在重难点面前情绪高昂,充满战斗力,在一般知识点面前沉稳冷静,不能因为易于掌握而骄躁。利用彩纸布置作业,不仅在视觉上丰富学生的感官,尤其是刺激有视觉优势的女生,也有利于学生一目了然的掌握一学期的重难点,尤其便于男生对一学期学习的宏观掌控,更让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中有张有弛,张弛有度。
其次,将地理作业分成必修与选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克托费德罗维奇•沙塔洛夫曾经提出编两类练习题集:必修作业的难度适合所有学生,选修作业难度适合学优生。踩着前人的足迹,我也将地理作业分成必修和选修,所不同的是,在此基础上,我还将必修和选修分别设计了两种方案,所以总共是“两部四案”。必修作业一般为书面、口头类作业,为短期作业;选修一般为实践、探究类作业,为中长期作业。我认为必修作业为巩固、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选修作业为提升地理素养、地理思维,培养地理兴趣的,所以我并不认为选修作业就只面对学优生,我要求学生完成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作业。在考虑男女生在地理学习中生理、心理的差异,在感知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的基础上对地理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必修作业在设计时,方案A主要表现为知识体系构建、示意图及其变式图和分布图等的绘制设计与运用等,方案B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整理、地理规律总结及运用等。选修作业在设计时,方案A主要表现为观察、实验、制作模型、对时事热点进行评价的分析型作业等,方案B主要表现为撰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小论文、通过网络搜集构建主题知识库的网络作业、调查报告等。其中在必修作业中的书面作业中的试题训练选择上,方案A偏向于综合题、一图多题,题型丰富多变;方案B偏向于材料题,以常见题型为主。例如,同样考查我国西北棉花种植区位条件,方案A以区域图呈现,探究西北是否可以扩大棉花种植规模,方案B以材料呈现,依据材料分析西北种植棉花的优势和劣势。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方案A偏向于男生,方案B偏向于女生,但是学生具有自由的选择权,可以必修选择方案A而选修选择方案B,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自知之明”。
三、结语
【关键词】高中地理 合作学习 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078-02
课程作业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及时反馈,为调整教学方法和改进学习方法提供依据。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内容涉及地球大气、水、地表形态、自然地理环境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球,了解地球与太阳、月球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热爱自然、保护地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必要基于合作学习探讨高中地理课程的作业设计。
一、关注生态,设计地域性作业
高中地理作业需引导学生关注生态,引导学生形成生态保护意识,参与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地域性作业,意味着作业与学生居住生活的特定区域密切联系。笔者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教学中,以“节约用水”为主题,设计了相关作业,引导学生节约用水、爱护环境,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其一,笔者设计了以“节约用水”为主题的作业。这一作业一开始由合作学习小组 A 组完成。由于这一主题缺乏新意,并未得到学习小组全体的高度关注,作业呈现出太多的空话,并未达到教学目标。为此,笔者把作业主题微调为:我的节约用水经历。由于学习小组成员的个人经历差异,他们对这一主题有了相对较多的关注。笔者分配了学习小组成员角色:访谈者―― 负责对小组成员和其他人员进行访谈;记录者―― 负责记录访谈内容;摄影者和摄像者―― 负责全程摄影摄像;展示者―― 负责制作PPT 展示作业、分享经历;总结者―― 负责总结本次作业的完成情况。由于每个成员都可参与其中,并能发挥长处,学生完成了作业,而且做到了节约用水。
其二,笔者设计了以“寻找清洁饮用水源”为主题的作业。这一作业由合作学习小组 B 组完成。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访谈、互联网搜索等方式完成这一作业。学习小组 B 组成员 3 人在居住区域内开展实地调查―― 寻找清洁水源,主要是了解河流、水库情况;2 人负责对市民随机访谈,主要了解大家对清洁水源的认识;1 人负责互联网搜索资料,主要是搜索广西各地市的清水源。通过完成这一作业,学生对居住区域乃至广西各地市的清洁饮用水源有了初步了解,使他们的节约用水意识、环保意识得到强化。
其三,笔者设计了以“水资源开发与科技”为主题的作业。这一作业由合作学习小组 C 组完成。笔者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互联网查阅资料,了解科技在水资源开发方面的应用,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科技应用情况。其中,2 人负责了解我国的科技在水资源开发方面的应用,2人负责了解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科技在水资源开发方面的应用,2 人负责了解缺水国家的科技在水资源开发方面的应用。通过完成作业、展示作业,学生对节约用水、发展科技、水资源安全等相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服务国家的热情。
二、关注社会,设计探究性作业
高中地理的作业需要关注社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面向社会的探究性作业,把目光投向社会,关注人、关注环境。笔者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教学中,以“人口迁移”为主题设计了相关作业,引导学生认识人口迁移及其影响问题,正确看待进人口政策相关问题。
其一,笔者设计了以“我身边的人口迁移”为主题的作业。这一作业由合作学习小组 D 组完成。由于这一学习小组成员均为进城务工子女,他们很顺利地完成了作业。在作业中,他们描述了自己家庭和亲友家庭的迁移过程,对迁移前后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面临的问题作了对比和分析,探究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客观因素。通过展示作业,学生对人口迁移和进城务工人员相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其二,笔者设计了以“人口迁移与生态环境”为主题的作业。这一作业由合作学习小组E组完成。笔者引导学生立足经济发展把握人口迁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学习小组成员围绕资源型城市的兴起与衰落探究了这一主题。经过学习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探究,学生对中国衰退型资源城市有了初步了解,充分认识到资源对人口容量与迁移的影响,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限度开发利用资源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学生对所在城市是否会演变为衰退型城市表示了担忧。经过合作学习小组 E 组成员的具体分析与引导,打消了这部分同学的疑虑。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在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其三,笔者设计了以“人口迁移与公共服务”为主题的作业。这一作业由合作学习小组 F 组完成。笔者提供人口迁移、城市化、进城务工人员、公共服务等关键词。学习小组成员以城市化为突破口,进而了解以进城务工人员流动为核心的人口迁移,最后探究公共服务的供给问题。公共服务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和公民权利,学生对此表示了强烈的兴趣,对学习小组成员的展示或作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一方面,部分学生认为地方政府的服务性不够,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以致影响了公民权利的实现。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认为,面对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的涌入,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是暂时的,最终可以通过完善机制、调整政策来实现。另外,也有学生认为,地方政府应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促进人口迁移。但也有学生对此表示了担忧:越来越大的城市,是否超出了环境承载力,是否应该控制城市规模,或者建设新的城市群,等等。通过完成这一作业,学生的视野从资源、环境、人口迁移延伸到了社会领域,延伸到了公共服务供给和公民权利保障等问题,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
三、关注生活,设计生活化的作业
高中地理的作业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设计生活化的作业,意味着作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能帮助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中的课程知识。笔者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2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教学中,围绕“绿色食品”这一关键词,设计了相关作业,引导学生把握可持续发展系列问题。
其一,笔者设计了以“购买绿色食品体验”为主题的作业。为此,笔者选定A、B 两个合作学习小组完成这一作业。为了顺利完成作业,笔者引导合作学习小组组长明确成员的角色:资金的筹措者、绿色食品信息收集者、购买者和监督者、作业展示者、总结者。由于作业主题生活化色彩明显,学生对这一作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完成这一作业,学生对绿色食品的含义、标识、市场等方面有了更为直接的体验,而不是停留于教材的文字描述,同时,他们对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二,笔者设计了以“开发绿色食品市场”为主题的作业。虽然高中学生尚未参加创业就业活动,但他们对此同样十分感兴趣。同样,笔者选定了 C、D 合作学习小组从绿色食品供给、市场监管两方面完成这一作业。经过明确的学习小组成员分工。C 小组从绿色食品的选种、种植过程、种植技术、政策与资金供给、食品种类、物流等方面,对“开发绿色食品市场”这一主题作了分析。D 小组从立法、执法、司法、舆论、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方面,探讨了“开发绿色食品市场”这一主题。通过完成这一作业,学生在农业生产、农产品供给、法律法规和政策供给等方面形成较深刻的认知,坚定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信心。
【关键词】性别差异 分层作业
日本筱井旭高中的家庭作业和美国数学家庭作业都已经实现了分层布置,我国作业分层布置在各个学科都有研究,从早期提出由教师将学生分层,到后期提出自主分层与自然分层相结合,研究越来越成熟。目前也有一些教育者提出反对意见,不管是作业的分层还是学生的分层都存在很多问题,这里的“分层”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建立在学生在学习中基本是积极向上的基础上的。作业分层布置的本意是好的,主要是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既然如此,那么个体差异就应该是作业分层的依据,所以我认为地理作业必须要分层布置,我仅仅从性别差异这一个角度来分析。
一、高中地理作业中的性别差异
国内外有很多人从生理、心理、社会、教育等方面研究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地理教育中的性别差异,那么在地理作业布置中是否也应该有性别差异呢?
从生理角度来说,性别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认为,男孩的大脑与女孩大脑相比,更多地依赖动作,依赖空间机械刺激,男孩天生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的刺激,而女孩更多地依赖触觉、听觉等感知,形象思维突出,天生更擅长语言表达、形象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差异较大。
从实践角度来说,我深深体会到男女生在地理作业和考试试卷中的差异。男生在读图、综合性逻辑性思维等发面突出,花费时间较短;女生在答案组织、卷面工整等方面突出,花费时间较长。我喜欢批阅女生的作业,但喜欢男生回答问题。女生的作业干净整洁但缺乏灵气,让我身心舒服但很少眼前一亮,男生的作业潦草而精简,但从他们的作业中可以让我看到他们的思考,也由于精简,很多问题轻松暴露,便于我及时指正。
如何平衡男女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差异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觉得可以从地理作业分层设计着手。
二、高中地理作业分层设计
首先,高中地理作业利用颜色来分层。台风根据距离影响本地的时间和风力强度,分为白色、绿色、黄色、红色、黑色5个警报信号等级。我也依葫芦画瓢,首先明确一学期的重难点,在布置作业时选用红色或黑色纸张布置作业,重点或者难点的章节内容用黄色纸张,其余的根据学生掌握状况用白色和绿色纸张。比如必修一的“地球运动”是难点,也是必修一学习的基础,但会考和高考中的地位下降,所占分值减少,所以在学习这一章节时的作业时选用橙色纸张,介于黄色和红色之间;而气候特征、成因、分布在整学期甚至整个高中阶段都是重难点,就用红色纸张;“自然灾害――洪灾”内容相对简单,但在区域地理中仍旧涉及,就用绿色纸张。我虽然对色彩心理学研究不多,但还是了解红、橙、黄等暖色使人血压升高,情绪高涨,紫、蓝、绿等冷色使人脉搏减缓,情绪沉静,我需要学生在重难点面前情绪高昂,充满战斗力,在一般知识点面前沉稳冷静,不能因为易于掌握而骄躁。利用彩纸布置作业,不仅在视觉上丰富学生的感官,尤其是刺激有视觉优势的女生,也有利于学生一目了然的掌握一学期的重难点,尤其便于男生对一学期学习的宏观掌控,更让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中有张有弛,张弛有度。
其次,将地理作业分成必修与选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克托费德罗维奇・沙塔洛夫曾经提出编两类练习题集:必修作业的难度适合所有学生,选修作业难度适合学优生。踩着前人的足迹,我也将地理作业分成必修和选修,所不同的是,在此基础上,我还将必修和选修分别设计了两种方案,所以总共是“两部四案”。必修作业一般为书面、口头类作业,为短期作业;选修一般为实践、探究类作业,为中长期作业。我认为必修作业为巩固、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选修作业为提升地理素养、地理思维,培养地理兴趣的,所以我并不认为选修作业就只面对学优生,我要求学生完成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作业。
在考虑男女生在地理学习中生理、心理的差异,在感知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的基础上对地理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必修作业在设计时,方案A主要表现为知识体系构建、示意图及其变式图和分布图等的绘制设计与运用等,方案B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整理、地理规律总结及运用等。选修作业在设计时,方案A主要表现为观察、实验、制作模型、对时事热点进行评价的分析型作业等,方案B主要表现为撰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小论文、通过网络搜集构建主题知识库的网络作业、调查报告等。其中在必修作业中的书面作业中的试题训练选择上,方案A偏向于综合题、一图多题,题型丰富多变;方案B偏向于材料题,以常见题型为主。例如,同样考查我国西北棉花种植区位条件,方案A以区域图呈现,探究西北是否可以扩大棉花种植规模,方案B以材料呈现,依据材料分析西北种植棉花的优势和劣势。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方案A偏向于男生,方案B偏向于女生,但是学生具有自由的选择权,可以必修选择方案A而选修选择方案B,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自知之明”。
[关键词] 地理 实验 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理念要求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亦是如此,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学习地理的方法,感觉学习地理的过程,让学生知识有效的迁移与重新组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成为他们的引领者,成为他们学习的促进者。那么,如何进行高中地理有效教学?
一、研读新课程目标,做好新教材的深刻理解
有的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很自然地与原来地理教材进行对比,只要是原来教材有的而新教材没有的他们都要为学生作补充,有些课标与新教材都已经删除的内容,有时还要讲,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无益于学生的探究。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不能像以往那样只研究教材,还要加强对新课标的研究,尤其加强对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的研读,它是我们高中地理教学的总体纲领,需要我们将它分解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之中。例如,在“大气环流”中,“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教材都作了详细的阐述,但内容较抽象,学生感觉难度太大。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学会查看大气环流的示意图,能绘出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等分布图,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等对气候的影响……”所以,“三圈环流”形成的原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用再讲,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三圈环流”产生的结果及它对气候的影响上。
二、发挥新教材的功能
1.发挥教材整体的编排意图功能
相对于地图册,教科书能够直接提供的图表还是相对有限的,配合文字的景观图片等往往具有“个”的局限,与之对应的地图册中更多更为丰富的图表系统,帮助学生从“个”更好更容易上升到“一般”的规律性认识。另外,作为教材的练习册,其功能绝不仅仅是课后的巩固和训练,它本身首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主要更直接的功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教材中的“海派文化”只列举民居,而练习册中从民居、饮食、文化、性格、方言等多方面补充,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海派文化的内涵。
2.利用教材图片,发挥以图释文功能
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它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新课程地理教材不太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知识之间的跨度大,这无疑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思维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通过“区域地图、地理略图”等途径来架桥铺路,建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由于图文转换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许多地理知识、规律可以通过地理简图来表示,许多地理原理可以通过地理简图来直接呈现,从而能达到破解难点的效果,如“人口分布”一节的内容,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性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借助“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分布图”、“世界水资源分布图”来教学,重点难点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在我们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培养学生读图释文的能力。新教材中大量的彩色图片、示意图、分布图、景观图等图像资料,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在看图中发现其中浓缩的地理信息。如高中二年级地理地貌中的“海蚀洞”、海岸地貌中的“海蚀崖”、“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类型示意图”、“海蚀柱”、“路南石林”。
三、将地理试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第一次对地理试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有了地理试验,新高考中出现了试验类试题,我们地理教师更应该重视地理试验,并要把它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去。地理试验将与物理、化学生命学科的试验一样,凭借其强大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特点,在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在设置试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地理学科特点,要科学设置地理实验。一方面,实验要能科学反映地理学科知识,实验及其反映的地理原理要正确无误,实验揭示地理原理的方式要恰当。另一方面,实验要符合地理教学实际情况,高中地理教学课时数少、任务重,没有足够的课时进行实验教学,实验宜精不宜多。
第二,要求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和演示。实验教学强调演示与参与,让学生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它能够有力地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实验操作时,需要精细敏锐的感知和观察力去发现一些重要现象,从而培养了观察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此外,还能够培养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四、要精心设计课内外作业
首先,作业的内容要紧扣基础,要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主。其次,作业的设计要突出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层次学生都得到训练、发展。第三,作业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的合作精神。新课标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教材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探究性作业是学生面临的最主要的作业形式,这是未来的趋势,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采用互动协作原则,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业。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教师要有一颗善于创新的心,不断地改变思维方式,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地理,让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通过实施新课标的教育理念,高中地理教学将独具魅力,高中地理课堂也将会焕发异彩。
参考文献:
[1]高新勇.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06).
[2]李刚.激发主动性,轻松学高中地理[J].中学政史地(高中地理),2006,(09).
[3]徐薇.系统科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关键词:对分课堂;可行性;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3
1.高中地理采用“对分课堂”模式的可行性
(1)高中地理课堂存在和高校课堂相似的问题。“对分课堂”是针对高校课堂学生玩手机、上课不认真听讲等诸多问题提出的。以上这些问题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同样存在。“对分课堂”对高中地理课堂同样具有适用性。“对分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过分要求教师提高讲授技能水平的方式,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但并不穷尽,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引发学生自主学习。
(2)新课改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2001年至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已经推进将近十六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摒弃。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开发者。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为“对分课堂”的实施提供了合适的环境。
(3)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提供了丰富的讨论材料。高中地理采用“对分课堂”模式的关键在于对讨论材料、范围的选取。高中地理有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四个版本,四种版本的教材内容选择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原则,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纯理论要求降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弹性设计。人教版必修教材的创新之处是在每个单元后设立一个“问题探究”板块,围绕相应章节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选择学生感兴趣,有一定思维价值和一定操作性的内容作为研究主题。
2.高中地理“对分课堂”实践设计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全书共包含四章内容、13节,每节45分钟。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分四节讲解,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由老师讲授第一节内容,要求学生课后继续学习本节内容并思考课后案例“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下节课前以作业的形式提交。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前半节由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复习课本内容,交流学习体会并讨论上节课留下的作业,由小组代表总结观点并发言。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点评展示优秀作业。后半节教师讲授第二节内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要求学生课后自主归纳总结本节内容并完成课后案例“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下节课前以作业形式提交。以后各节课的模式都与第二节类似,上半节学生讨论上节课的内容及留下的作业,下半节教师讲授下一节内容。
3.结论
“对分课堂”提倡将课堂对半分开,讲授与讨论各占一半,但在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可酌情调整其比例,但应把握“对分课堂”的主旨,将讲授和讨论在时间上分开,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最终转变为知识的交流者;使教师从有限的教授者转变为评价者,最终转变为组织引导者。
相应的考核方式也必须做出调整。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作业成绩在期中、期末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可适当调整,试卷的考核内容也应增加开放性问题,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要充分利用成长记录袋、评价量表等,对高中学生实施过程性评价,让评价变得更科学合理,使低要求者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即可达到考核标准,高要求者有更大的空间展示优异才能。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并不等同于模式化教学和课堂教学流程的僵化。而是更合理地分配课堂教学,在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应将“对分课堂”与其他教学模式有效结合,将它们灵活运用到课堂数学中。
参考文献:
摘要: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新课改后地理教学的一大课题。本文结合笔者一线教学经验谈谈如何结合新课程理念架构一个高效高中地理课堂。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有效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鉴于目前地理学科地位和特点,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要真正落实好课程目标,有赖于教师从教学实践的层面,认真探索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充分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把学科教材、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等进行有效地优化整合,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改理念下现阶段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状况之分析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为教学的有效设计提出了五项基本理念:首先,高中地理课程要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其次,建立丰富多样有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第三,提倡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及探究式学习,重视对地理学习的探索;第四,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最后,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合评价的结合。依据上述新理念不难发现现阶段的高中地理课堂存在许多问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令学生“只背不记”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不能与时俱进难以吸引学生兴趣、传统的布置作业方式令地理学习的意义只停留于表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来谈谈如何结合新课改理念实现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设计。
二、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方法
(1)课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备课。备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必须认真、扎实地备课和编写地理教案。近几年来,地理教学新大纲和新教材,从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功能、体系结构等方面,都做了大的改革。教师教学时,进一步选择组织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安排好教学的全过程。其次是编好教学提纲。教学提纲是课堂教学活动具体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写教学提纲时,要掌握教材结构,分清教材主次,注意内在联系,使之合乎地理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地理教学法的基本要求。通过钻研,教师耍从教材内容中找出其主体部分和核心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
(2)结合学科特点丰富教学手段是重要途径。据文章上半部分所述,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以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丰富教学手段就成为这次改革中的重点。结合新课改我们的教学方式应逐步从“教材本位”像“标准本位”转变。就这点来说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设计应秉承“科学原理与基础一认识与分析问题一自己的行动与情感态度”这条主线,以探究式及合作式的教学方法丰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既能围绕主题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同时又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有效课堂设计的定义。无论是探究式还是合作式的教学方式都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这种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方式才能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让学生学会从合作中综合分析一个地理问题。
(3)充分运用各种图表,培养学生智能。教师在地理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不断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在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智能的过程中,各种图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地理是一门趣味性、现实性较强的学科,很多地理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很多地理现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模拟。通过这些多媒体方式可以让学生很形象地认识地理现象,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中的“口授”。有运用地图、图像、图解,变隐为显,形象地概括出来,才能讲授清楚。因为这些图像、图解概括性很强,又占有广阔空间,具有丰富的智力因素。通过对教材巾地图、示意图以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在今天强调培养学生智能的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图表,挖掘它在培养学生智能方面的潜在作用。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可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在“动”中获得知识,在“动”中培养智能。
(4)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有效的地理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特征来进行,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注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对高中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设计具有一定理论和逻辑关系的问题.而且还应该设计一些具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如果还问一些浅显明白、形象直观的问题,往往就达不到提问的目的,进而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工业区位因素选择》时, 为了使学生理解区位选择的因素这个重要的问题,提问的问题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上,而应该设计一些具有思维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来分析和思考,进而理解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比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想一想“影响当地水果罐头厂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进而再让学生分析“丰县作为全国电动三轮车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影响其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学生在了解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以后,再结合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就能顺利掌握这些内容。
(5)有效课后作业设计突出实践意义是保障。作业布置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工具同时也是检测课堂教学成果的普遍方式。课后作业应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后作业的检测功能并不在于区分学生好坏而在检验课堂教学的开展状况。片面的作业布置理念使得作业成为学生的一项负担,画洋流图、算时区、背地区经纬度的传统作业形式早已让学生感到厌倦。如果教师能够与时俱进将地理作业与实际结合将从根本上改变地理作业乏味枯燥的问题。比如,在去年4月20日刚刚发生的四川雅安地震,在缅怀死伤者的同时四川频频地震也涉及诸多地理问题。教师可以此为题,让学生分析四川的地理位置、板块构造及地震带位置,设想下灾后重建方式。这样联系实际的开放式作业不仅是对学生地理能力的训练也较好的呼应了上文中教学方式的改革。
三、结语
以上是我对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和策略的初浅认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以真正达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汤海彦.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处理与反思浅谈[J].现代阅读,2012.
一、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只有具备了坚实的地理知识为基础,才能不断地提高地理思维能力。所以,要想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其次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弄清地理原理和基本概念,最终熟练地掌握地理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流畅的地理思维能力,才能进行创造性的思维。离开了基础知识的指导,混乱的创造想象,只能是瞎想,得出的结果很可能违背实际。只有在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大胆的想象推理,才能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填鸭式”的,教师只是僵硬地传授知识,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没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钻研的能力,忽视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改革教学,必须做出改进。在地理课程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来进行教学,就是故意把学生引入到问题当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同时在学生发现问题的时候,老师不要急于解答,要鼓励学生不断分析和解答问题,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循环往复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光在地理课堂中教学还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同学们走出课堂,多参加课外活动,开阔视野,学以致用。一些积极的课外活动能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充足的营养思维,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形式可以多样,例如,让学生们制作地理模型,画地理墙报,观测气象,学环保论文,等等。这样的课外活动都能增长知识,丰富情感,调动地理思维。学生们广泛地接触社会和自然,培养考察和调查能力,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主动探究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已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平铺直叙的讲解只会使学生感到空泛乏味,也难以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特别是应该多提出一些高质量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在学习有关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时,学生能够轻松地脱口而出,但如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如果夹角变大,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如果角度变小,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及南北半球气压带和农作物的分布将如何变化?”通过设问条件的变化,把看似无疑的结论问题化,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与黄赤交角之间,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之间,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的范围及南北半球气压带和农作物的分布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平中激疑,促进学生在深化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过程中,思维活动得到启迪。
三、通过作业,提高效率
教师要利用作业资源设计作业,同时学生也可以参照作业资源完成作业。为了改变传统作业的弊端,地理教师有必要开发、建设个人或者群体的作业资源库,为地理作业的设计提供良好的素材和有效的指导。因此,就作业资源库的建设,我提出了如下几条建议。
1.掌握作业资源的分布和建设作业资源库的方法。地理教师要掌握有哪些资源可以为地理作业设计所利用,即摸清地理作业资源的分布情况或者是来源。教师首先调查学校内的作业资源,然后调查学校外的作业资源。其次,教师需要寻找网络资料和报纸杂志上的作业资源,这部分资源因量大、面广、易变,搜集起来较为困难,教师需要经常留意此类资源。在调查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调查记录,理清思路,对照课本目录把各种作业资源在相应的章节下标出记号备用。在调查清楚作业资源的分布情况后,需要建设一个资源档案以备翻阅、查找、补充、更新。资源库档案的建设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电子版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的建设方法。档案内容包括:作业资源的名称、分布地点、数量、适用范围、获取方式、适合的作业类型等。
2.管理资源库。不同种类的作业资源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资源库的管理包括对作业资源的更新、补充和维护。作业资源中除了地理教学专用资源(地理专用教室、地理教具等)外,一般都不需要教师维护。对于其他作业资源,教师需要做到及时了解这些资源的变化,从中获取信息,以便对作业资源进行更新、补充。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在资源库里添加新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1)教育专家的建言。教育专家知识经验丰富,对作业设计有独到的观点,教师在作业资源库里不妨设计一个栏目,把专家的建言写上去,借此做好作业设计。(2)学生的建言。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对他们的意见或者建议不可忽视,学生建言的内容可以是对已完成作业的评价、喜欢的作业类型和对新章节作业的要求等。他们作为作业的完成者,对作业的反馈意见是非常重要的。(3)其他教师的建言。其他教师作为旁观者,对作业资源的运用和管理有自己的观点,他们的建言对地理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意见。
四、结语
总之,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教师要从上述几个方面同时入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同时,学生拥有了创新能力,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和地理知识的掌握。因此,提高课堂效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锻炼和培养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志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32(上).
[2]巨志军.高中地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新作文,2011,(1).
[3]孔祥卓,韩宗英.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初探[J].新课程,2010,(5).
[4]江静华.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及提高策略初探[J].地理教育,2008,(1).
[5]付张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J].文理导航.
【关键词】高中地理 微课程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62-01
前言:美国最早提出微课程时,将其定义为时间相对较短的课程,现阶段微课程的界定有所改变,将教师在准确、全面掌握课程大纲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分解并将分解的知识点以视频为载体开展教学的形式视为微课程,可见微课程在教学中应用一方面可以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复习提供依据,对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一、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一)推动学生形成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微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具有模块化和个性化的特征,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微课程时,可以结合学习的实际需要选择对应的微课程,并通过微课程的编排形成相应的知识构架,进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1]。例如在课前自主学气循环内容时,学生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灵活的调整观看次数、观看时段以及观看的速度等,对大气环流的知识体系产生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将教师的讲述与自身对微课程内容的理解相结合,更加深刻的把握大气循环知识点,明确大气循环知识与大气运动、海陆分布等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从整体的角度把握高中地理学科。
(二)推动异步式教学的实现
高中生个体在理解能力、生活感悟、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采用的全面授课方式实际上忽视了学生个体间差异,所以学生难以实现个性化发展,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微课程适当的引入,可以在全面授课的同时实现分层授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大气运动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自主观看微课程视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实际需要灵活的调整观看次数,进而通过理解和消化直观的视频图像和语言对大气运动规律产生较全面的认识,达到异步式教学的效果。
(三)推动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学科细节知识点
微课程虽然实践较短,但其教学重点突出,所以在演示的过程中,可以较准确、全面的讲授与设置重点相关的细节问题,使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完善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使模糊的细节问题不断清晰,进而在实际问题中灵活的运用[3]。例如,大气环流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地图册或黑板简图等途径引导学生体会大气环流过程,此类方法要求学生针对单一的图像想象具体的运动过程,而教师对学生想象的动态变化是否准确无法给予评价和引导;而将微课程引入,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观察视频内容对大气环流的过程、现象等准确的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大气运动的细节可以直观的把握,消除细节问题,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
(一)片段式学习
所谓片段式学习策略,即将高中地理学科中较复杂的知识分解成多个针对性较强片段,通过学生对片段逐个学习全面的掌握整体知识。例如,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三个微课程分别向学生讲解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环流形成的过程、近地面风向的确定方法,使学生通过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个复杂的问题更加系统的认识,这对夯实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积极作用。
(二)互动式学习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发挥微课程的互动优势主要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辅导两方面实现,前者主要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微课程设置针对某一地理问题或规律的讨论话题,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讨论,使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明确知识点;后者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层次划分特点,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压缩设计,并上传到班级内部沟通平台,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对应的微课程进行观看并向教师反馈学习心得等,这两种互动策略均有利于巩固和扩充高中地理教学知识,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三)监督式学习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实现家长与教师对学生的合作监督,例如,教师在布置观看微视频不少于两遍等“软作业”的情况下,家长可以监督学生的完成过程,并将其制作成微视频向教师反馈,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更加准确的把握,以此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要发挥微课程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的主次内容把握科学性以及对学生观看微视频效果评估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将微课程引入高中地理教学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并结合高中地理课程特点、微课程特点和高中生特点对保证微课程辅助教学有效性策略展开研究,这是高中地理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具体体现,是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的有效途径,应在不断深化完善的基础上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严巍. 网络课程辅助高中地理学习的有效性研究[D].广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