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际市场竞争策略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4 17:28:30

国际市场竞争策略

第1篇

一、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发展现状

1.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中国企业多数不成熟。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2015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国际竞争力排行主要根据经济表现、政府效能、经营效率及基础设施等来进行评分排名,四大项目又细分为331个分项标准。中国在参评的59个国家中,总体竞争力排在第22位,如图一中所示,我国从2010到2015年的竞争力排行情况汇总,经济表现强劲,一直保持在前五的名次。但是经营效率徘徊在中下游,政府效率甚至到过第41位,基础设施也差强人意,导致综合排名始终在20左右。这说明中国强企业的竞争力还较弱。

2.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较低。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额达1029亿美元,占全球对外投资总额的8%左右。从图二可以看出,2003--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趋势是平稳上升。但就全球层面而言,虽然数额客观,但只占美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0%,并且中国在高收入国家总存量也不足。2014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含香港、台湾)占据100席。最大席位拥有者依然是美国,占了128席。虽然中国企业上榜数量已经非常接近美国,但在科技含量上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企业大多是垄断国企以及大型商业银行,主这次排行主要是在数量上取胜,占据核心的科技含量并不高,而且银行业相对较弱,暂且不要盲目乐观。

3.中国工业基础依然较差。制造业代表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2000年本该迎来制造业转型的大好时机,却被房地产行业率先夺去。结果是有目共睹的,房地产行业讯起,而中国的制造业却被釜底抽薪,耽搁了本该水到渠成创新和升级的制造业发展的黄金十年。虽然中国工业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供应链条,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中国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德国和日本相比,还是停留在低利润的代加工阶段。缺少核心技术,没有耐心进行创新和研发。更甚是表现出急功近利的一面,企业收购不乏失败的案例,并且,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制造业的一线从业人员素质和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只适合机械化低技术含量的生产。

二、国际市场竞争立体化新特点

1.竞争格局提升,情形更加复杂。其一,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迅速推广和发展,各国(地区)经济迅速与国际接轨。经济大国之间的协作加强,但其他国家之间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美国依然在经济上保持首要地位,是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欧、日、中、俄在已具有的优势下,发展信息技术进入世界市场竞争。其二,区域经济竞争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化,各国际(地区)早已明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具备发言权,必须通过参与区域性组织或集团,借助集团的力量来增强本国实力。

2.竞争优势升级。其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主要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变动中,绝大多数已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进程。后两者具有国际竞争力强和广阔市场的特点,在21世纪将成为主导产业。同时发达国家将其成熟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二,传统比价成本优势意义削减,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经济信息化是直接劳动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主要变现为运输或存储成本降低,分销渠道更加合理导致的成本降低、要素成本的降低。

3.要素流动更加自如,新兴大规模市场的日渐兴旺,规模经济增加。要素流动表现在:其一,资本的流动性加强。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为了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加便利的争取外资和利用资本,逐渐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资本流动性大大增强;其二,技术流动更加自如。之前的全球化竞争战略市场一直是美国,但是这种趋势在逐渐减弱,新型的大规模市场中国、印度、俄罗斯逐渐浮出水面。

三、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1.企业层面。(1)创新和研发竞争策略。一是制定发展战略。国际市场的开拓远比国内市场要复杂艰难得多,比如它的周期会更长,资源投入会更多,这就要求企业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以应对瞬息万变、竞争异常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二是开创新的竞争优势。近年来,随着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越南劳动密集型服务的升起,我国逐渐丧失了此方面的优势,面临市场份额被瓜分的局面。这就要求中国企业要与时俱进,开拓新的竞争优势,比保证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抢占国际市场。三是增强整体竞争实力。企业可以通过与国外厂商合作、自身更新企业制度、资产重组等方式增强本身的竞争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国内家电巨头格力就具有做产品的专注精神,正如它的广告语一样 “掌握核心科技”。(2)寻找新的市场进入方式。一是应进一步放开出口经营权,推动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私营企业扩大出口;另一方面则应积极探索境外加工、当地生产、许可贸易等市场开拓新方式。二是创新国际市场开拓方式。用境外加工或投资生产等方式来代替单一的产品出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认可度,增加产品的出口数量,还可以免遭反倾销的限制。(3)尝试从雇佣制度到“股份”或合伙人制度的转型。传统按部就班的公司会失去对市场的敏感反应能力。要想笼络住真正能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最宝贵的人才,就要对一线员工实行“合伙人制度”,即将个人工薪与自己的付出挂钩,使其真正的处于主人翁地位。

2.行业层面。在行业层面上,有很多战略可以选择,其中主要有三种基本战略。(1)总成本战略优势。总成本战略优势要求企业要有较高的销售额,不断占据市场份额,前期投资较高,并承担启动损失,一旦获得低成本优势,带来的利润是非常巨大的。在整个生产销售的整个流程中,企业要高度关注和控制成本。企业要获得总成本优势,就要有较高市场份额作支撑,或者有原材料的竞争优势。(2)差异化战略。这里首先需要申明的是,强调差异化并不说明企业可以不管成本,只是在这里差异化战略是主要目标。产品的差异化包括独特的设计或者产品形象、技术实力、独特的功能、客户服务、经销商渠道。 (3)产能扩张,是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一大战略决策。可以从设计的资本数量或者决策问题的复杂程度两个方面来衡量。产能扩张是产品行业的核心战略。产能扩张的战略问题是如何增加产能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借此提升自己的竞争地位或者市场份额,同时避免行业的产能过剩。

第2篇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分析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合理性的理论的分析,具体来说就是指政府通过经济、政策、法律等手段对国际贸易中某一产业的战略性扶持,增强其竞争力,使其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尽可能多的占有市场份额,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带动国家经济发展,增强政府财政收入造福于人民。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理论认为自由竞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优选择,而这一理论在许多处于非完全竞争环境下的国家来说是一种假设,因为以当前经济发展态势他们很难在短期内完全实现的自由竞争市场。战略性贸易政策既是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合理性分析也是其实施的理论基础,作为不同于传统自由竞争的贸易理论的心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在这一领域有过深入研究的专家和学者认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默许了政府对国外寡头厂商的战略性垄断,对本国寡头厂商的贸易扶持,通过实施进口壁垒等措施来促进本国的产品出口,对本国的战略性产业进行扶持。

2.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环境

对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环境的分析首先要清楚的认识到战略性贸易政策本身就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是在对国外同类竞争产品设置“贸易壁垒”,这就有可能会使本国经济发展受到其他国家对本国经济同样的经济壁垒的打击。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环境从国内来看,要建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且满足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要求,针对具有较高的行业集度的产业实践政策,在妥善处理市场和宏观调控关系的国内经济环境中,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预想效果才能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效益;从国外环境来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环境中,本国企业能够突破重围,本身在其中就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需要适当的控制政策实施强度和政策选择机遇。

3.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效果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从理论化角度分析,对本国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无法比拟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验证了国家政策干预的合理性,这就使得国家在本国企业经济发展需要时可以使用中庸的方式,通过经济、政策、法律手段的相互配合,培养产业中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行业,增强其在国际竞争中优势,促进国内优势企业、战略行业的发展,同时还能扩大本国某一产品市场份额,从而增加改过厂商理论和本国福利。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经济合理性

1.市场的非完全竞争

在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中都是基于市场完全自由竞争和规模效益不变的条件下的,而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往往无法达到这种理想化的状态,事实上,市场往往是非完全竞争市场。与之对应的许多产品规模经济效应是随规模的增加而增长的,一个行业因为社会的报酬递增而获得外部经济效益,这种外部经济效益即使是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之间分布也是不均匀的。许多行业的规模扩大,其所带来的生产成本并不是与经济效益同比例增长的,这样一来企业的内部经济效益就得到提升,而这种企业内部经济效益的增加是完全可能和存在的,这就与传统贸易理论中市场是完全竞争与规模效益的理论相悖。

2.技术创新改变企业生产函数

R&D活动也就是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可以带来企业的技术创造与革新,从而改变企业的生产函数,最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在企业生产中,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对新产品的开发,会不断减低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对动态规模经济的阐述可以选取学习曲线这一方式。某一包含众多先进技术的产品,在其本身出产贸易过程中自然的就传播了它所自带的先进技术,这样就是“技术外溢”的现实例子。各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经济贸易和竞争,促进技术外溢的发生,同时也给各国技术改良与模仿的范例,这使得新技术的源发国家很难长期维持优势地位。战略性贸易政策也给各国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以动力,新技术的开发每个想要取得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国家和行业的共同使命,也促使技术开发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变量。

3.政府干预经济的重新定义

政府干预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总是伴随着诸如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设置国际贸易壁垒、贸易保护主义等负面的影响的名词,也就是传统的市场自由竞争的贸易理论的“先入为主”,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政府干预经济政策有着不够全面、准确的认识。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定义是指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政府利用经济、政策、法律等多种手段对经济进行合理调控,以维持本国企业在国际国内竞争中的正常秩序,特别是遇到一些国际性的大危机时,政府的宏观干预经济能及时有效的减少损失;同时也能扶持国内战略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扩大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最终造福于本国人民。政府干预经济积极效应的实现还需要政府具有强有力号召力和决策力。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应用

1.全球应用环境分析

当今国际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的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也促使国际经济转向为多边贸易,各国间的联系一日密切,经济交流和往来也进一步增多,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国外市场。但是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依然是不完全竞争,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和国际市场垄断竞争存在并将在短期内不会消失。正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各国在传统贸易理论的自由竞争假设理论指导下不断培育能够长期有效维持本国经济利益的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战略性贸易政策正是对自由贸易政策最有性的 质疑和对完全竞争市场假设的否定,也就是在当今的国际市场竞争格局下,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完善国际市场竞争结构是十分必要的。

2.战略性贸易国外应用实例分析

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有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践,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十分平衡的,并且在国际市场上的受益分配也是不均衡的,所以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效益并没有达成共识。以美国为例,政府为促进本国农业发展,一方面通过R&D(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对农业发展技术研究,同时对研发的技术通过农业机构广泛推广。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科研投入和开发补贴,这些措施都为这一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和国际市场所占份额的增加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同时美国政府充充分尊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性,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经济发展。

3.中国的政策选择及发展机遇

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企业往往也是整个国家的支柱,是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所以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是影响国家经济稳定重要因素。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与各国的经济贸易联系更加密切,一个国家想要在国际竞争中独善其身几乎不可能,所以中国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应用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已具备相当的条件:中国人民的人均GDP在不断的增长,具有十分广阔的国内市场;通过技术研发、借助国际市场上的技术外溢等优势,在生产技术上也具有优势;并且像化纤制造业、大型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也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总而言之,对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否具有经济合理性存在很多争议,本文虽然对其理论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但由于国际经济市场的格局十分复杂,具体大规模应用起来所产生的效果都具有不平衡和变动性。但是要清楚战略性贸易政策实际上是对传统贸易政策的发展和突破,而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传统贸易政策的纠结点就在于政府干预还是自由竞争更能促进经济良好快速发展。目前国际上一些成功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案例也是佐证其经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柳剑平,程时雄.中间产品、交易成本与战略性贸易政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第3篇

【摘 要】我国建筑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的优势明显不强,如何帮助建筑企业发掘自身的竞争优势,制定符合自身状况的竞争策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成为建筑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从积极参与竞争角度对建筑企业的竞争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建筑企业 竞争策略

加入WTO以后,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我国建筑业将面临与强大的国外建筑企业进行激烈竞争的局面。在外部环境变化剧烈、内部竞争力不强的双重困境下,如何适应新形势,制定切实有效的竞争策略,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并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建筑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我国建筑企业发展困境包括下面几点:(1)企业内部机构不合理,整体优势难以发挥。(2)发展战略不清晰,制定措施难实施。(3)资金匮乏、融资能力差。

1 建筑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企业竞争策略要能真正反映企业发展的需要,在企业内部活动与外部环境的耦合互动中,围绕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强化竞争策略管理,以促进我国建筑企业竞争策略管理水平提高,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通过竞争策略制定与实施,达到对建筑企业应用策略管理推进企业发展壮大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1.1成本优势竞争策略

清单模式下的企业报价是市场行为,但是鉴于建筑业存在压价和垫资的体制诱因,加之建筑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的现况,我国建筑企业实施成本优势竞争策略可通过如下途径:

(1)降低工程报价策略。根据降价幅度分为两种形式:让利降价和保本降价。让利降价即企业为保持市场份额而让出一部分计划利润,达到降低报价维持较高的市场份额的降价策略;而保本降价是企业单纯按成本报价,仅为获得市场份额或者收回固定成本费用而采取的降价策略。

(2)垫资施工策略。垫资可使业主降低资金成本、转嫁经营风险、减轻财务压力。因此,垫资实际上已成为众多建筑企业中标的先决条件和难以回避的经营“陷阱”。由于垫资使建筑企业失去资金时间价值,因而实质上也是建筑企业实现成本优势的另一途径。

1.2差异化竞争策略

建筑企业的差异化竞争策略,主要是满足业主对建筑产品需求的差异化。业主除了对建筑产品最基本的需求外,还有对质量、成本和时间价值等需求。建筑企业在服务能力上的差异是建筑行业产品差异化优势的本质所在。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实施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提高建筑产品质量。建筑企业质量可以通过产品功能、外观、耐久性、适用性以及使用者的满意度来体现。较高的产品质量,能够提高企业声誉,获得信誉竞争优势,还可高价中标,获得较高的利润。

(2)严格控制工期。经济发展的需求使业主对工期要求日益严格。尤其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因项目依托大量的银行贷款,利息的时间因素不能忽视。作为非价格竞争途径,工期控制水平是增强企业产品差别的又一重要途径。

(3)加强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进步,企业可凭借专业化的技术优势和独特性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差异收益。

1.3集约管理竞争策略

建筑企业应该实现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这是建筑企业在今后的激烈竞争中能否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工程项目是企业效益的源头,也是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管理应以项目管理为主线,项目管理应以贯标和成本控制为切入点,走质量效益型之路。企业应坚持不懈地抓好贯标工作,使之纳入法制化轨道,要积极推行成本核算制,优化企业劳动定额,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目标考核、监督体系,使目标成本处于受控制状态。严格管理,努力实现按期、优质、安全、高效的项目管理目标。总之,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机遇和挑战,各企业应认清形势,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不断充实、调整、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1.4业务组合优势化竞争策略

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市场的开拓与占领是企业能否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实施业务组合优势化竞争策略,就要明确于某个领域的领先主导地位。企业不断巩固优势项目,以自身优势站稳既有市场外,还应把握市场导向,深入研究市场,积极拓展相关领域,拓宽经营领域,形成一业为主、综合经营的多元化业务组合。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产品附加值较大的业务,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协调发展培养新的增长点,而且还能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1.5融资渠道多元化竞争策略

在国内外的工程项目招投标中建筑企业可以考虑采用的融资途径有:

(1)提高企业内部融资能力;

(2)继续推进企业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争取更大的融资信贷额度和优惠信贷条件;

(3)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融资方式,如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租赁融资、企业上市等融资方式或推行BOT、PPP项目融资;

(4)国际业务中充分用好现有的融资方式如出口信贷,积极利用银行的服务业务,如资信调查、委托收款和担保等,增强自身在国际项目中的竞争力;

(5)国际业务中充分利用国家设立的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解决企业开具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担保问题,减轻自身资金压力。

1.6相关产业战略联盟竞争策略

相关产业战略联盟策略是加强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寻求双赢之路。工程项目大型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必然使单一的承包商难以应对。近年来,国际上“强强联合”型或“优势互补”型的企业间合作模式渐成主流,以合作代替彼此竞争以求双赢,逐步赢得国际认可。建筑企业通过合作者是否处于价值链上分为纵向联合战略联盟策略和横向联合战略联盟策略。

(1)纵向联合战略联盟策略

a.支持、鼓励内部成员企业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实力。

b.加强与材料设备供应商、专业承包商间的联合与合作,从而达到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各阶段,都能达到竞争优势最优化;

c.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

(2)横向联合战略联盟策略

a.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联合与合作,建立战略联盟或形成战略伙伴关系。通过交流和项目合作提升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声誉,借助于合作伙伴的品牌、市场资源进入门槛较高的发达国家市场。

b.积极与项目所在国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开辟当地市场,积累业绩和声誉。

2 结语

建筑市场的日益国际化必然要求我国的建筑企业呈现国际化,建筑企业必须要制定适当的竞争策略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董英霞,纪秀春,张晓东.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经营策略[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2,9:143-146.

第4篇

【关键字】国际市场营销;发展;创新;策略

现阶段,我国国内市场已经越来越趋于国际化,因此,不论是国内企业还是跨国企业都应制定相应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然而,经济市场的发展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提高使得传统的营销策略已经无法大幅度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发展与创新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已成为企业的首要任务。

一、国际市场营销的本质

国际市场营销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让企业获得更高效益,同时,企业也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若想保持长远发展就必须采取相应策略让自己在竞争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可理解为企业挖掘目标市场,寻找潜在的目标群体,而后再根据自身的特性以及国际市场态势进行调整。

二、国际市场的发展现状

1.消费市场个性化

随着文明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开始展现自主化,不再盲目跟随大潮流,并且在满足自我需求的情况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市场个性化已经成为国际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对此,企业必须生产出个性且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提供个性化服务才能更好地立足于市场竞争中。

2.虚拟市场规模化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而国际市场则因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发展衍生出了一个市场形态,虚拟市场。同传统市场相比,虚拟市场因具有便捷性和及时性等特征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并逐渐形成规模化。所以,虚拟市场在国际市场交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它能让企业在灵活性和多样性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利于企业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情况并制定相关营销策略。

3.无形价值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

以往,产品质量往往是决定一个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即企业可通过提高产品品质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然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产品品质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程度开始弱化。人们在关注产品品质的同时也会关注企业其他无形因素,例如企业的信誉、企业的品牌等,而且这些因素往往会成为消费者购买的前提条件,最为突出的事例便是“品牌效应”。可见,无形价值在市场竞争中越发重要,因此,企业为能长远发展必须有战略性认知,重视企业无形价值,不再靠单一产品质量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国际市场营销发展与创新的相关策略

1.树立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理念

创新是企业生产与发展的保障,所以企业若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寻求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树立新的市场营销理念。市场营销创新理论可分为三部分:一是企业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即产品创新,如产品质量创新、标准创新等,这是企业可长久发展的一个关键;二是企业引导消费者,即营销观念的创新,如文化营销、绿色营销等,只有从“分享市场”转变到“创造市场”中去,企业才能发掘更多的消费者,提升自身竞争能力;三是企业营销策略的创新,消费者很容易因为相同的营销策略而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新的营销策略更容易吸引其注意力。

2.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在现今国际市场中,各个企业凭借现今的技术以及各种服务理念都在不断丰富自身的产品种类,所以,企业不能再单靠产品和服务进行竞争,必须提升自身及产品的形象。因为,在当今时代,企业产品形象和企业产品质量、价值以及价格是等同的,它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营销环境,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因此,企业间的竞争已经演化为了企业形象的竞争,只有拥有良好形象的企业才能不断地或许消费者的支持,在国际营销市场中立于不败地位。

3.全面整合企业国际营销,形成战略联盟

现阶段,消费者更加追求个性化也更加理智,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地细分消费目标市场,挖掘消费者需求信息。对此,为能达到产品多样化以及规模化效益,企业必须全面整合企业国际营销,形成一种战略思想联盟。国际营销整合包括外部整合和内部整合两个部分。国际营销外部整合是指摒弃与竞争对手对立的思想,共享资源,借助彼此优势开展互补联合营销。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国际营销外部整合是目前国际市场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市场营销进一步的发展形态,可够同时满足市场个性化和社会需求。国际营销内部整合是指企业以消费者为基础,调整企业生产、营销的模式,确定统一产品信息与形象,构建企业品牌,完成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结束语

社会和经济发展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使得国际营销环境发生变化。未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会越来越多。对此,各个企业必须立足于消费者需求,细分目标实现,不断进行国际营销整合,掌握经济市场发展动向,如此才能让企业实现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洁.现代国际贸易环境下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探究[J].中国商贸,2011

[2]孟亮.试析市场营销的“绿色转向”[J].现代营销,2012

[3]张卿.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浅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6

[4]胡辉.国际贸易背景下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贸易,2011

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不断加深,国际贸易方式也不断变化,大约经过了三种贸易方式,即传统贸易方式、电子商务时代的贸易方式和商情时代的贸易方式。国际贸易方式的发展,使得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竞争优势更难维持。分析国际贸易方式的发展过程,有利于探讨在商情时代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策略。

商情是指通过合法渠道获取竞争性的商业情报,然后通过专业的数据整理和加工、科学的分析,成为指导企业决策的依据。根据scip(竞争情报专家协会)的定义,商情是一种监视市场环境的持续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用合乎职业伦理的方式。收集有关市场环境、竞争对手的信息,并根据客观事实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最后将具有可操作性的情报及时传递给企业决策者,为其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就国际贸易领域而言,商情就是把分散的有关国际贸易交易信息转化为相互联系的、准确的、可作为决策依据的分析过程,使决策者清楚了解自己所关心产品或行业的国际交易状况。以及有关竞争对手的地位、绩效、能力和动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国际贸易已进入商情贸易时代。

一、商情时代国际贸易的来源

一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市场竞争程度更为激烈。进行竞争分析最直接的目标是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行业和竞争者的情况,以便做出决策和制定一个合适的战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超过竞争对手。竞争分析所形成的结果能够成为企业未来的行动指南,能帮助企业决策者制定更好的竞争战略,能比竞争对手更好的认清形势,并且找出目前和未来的竞争者的计划和战略。如果你掌握的竞争情报,比竞争对手快一步,就得抢得时间的优势,在竞争对手采取行动之前占领国际市场。

二是国际竞争的压力。过去.国家或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设置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来阻止竞争对手。随着通信技术取得了重大进步,贸易政策、进入壁垒、交易规则等的障碍逐渐降低或已经被取消。在这些障碍消除的地方,新的竞争者就迅速出现。这些竞争者可能会以新的方式和原来的企业展开竞争,竞争的形成看上去可能不太符合逻辑、也很难预测或者没有道德可言,但它仍然是合法的。企业不能再期望竞争对手会利用过时的竞争策略与自己竞争。因此,透彻地理解竞争对手和业务环境的变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是稀缺资源的变化。当前,以实物商品为特征的有形贸易逐渐降到次要的地位,而以知识产品为特征的无形贸易已上升为主导地位。以知识为特征的资源逐渐成为企业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稀缺资源。企业为了维持竞争优势要求企业通过各种数据和信息.从复杂和混乱的状态中理出头绪。在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占领更多的稀缺资源。

四是维持优势的需要。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但是当代国际竞争的主要特点就是模仿增多.竞争对手通过各种手段获得新产品的资料。然后进行模仿复制。因而,企业一方面要抵制竞争对手模仿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模仿竞争对手的产品。所以,及时了解竞争对手的动向,是维持竞争优势的主要方法。

二、不同贸易方式的比较

国际贸易方式从最初以货易货的交易方式,演变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方式,然后演变到电子商务时代贸易方式,再到当今的商情时代贸易方式。这三次贸易方式的大变革,将国际贸易发展推向历史的新高潮。

其一,传统贸易方式。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中,买卖双方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的广告、商品交易会和贸易中间商等途径,依惯用的电话、传真、面对面的贸易磋商、看样定货的交易方式。来探究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但是,在商品日益丰富,市场日益细分化、资讯日益发达的今天,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的商品和服务,是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传统贸易的障碍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严重阻碍了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如果缺乏必要的情报和利益机制.则难以抑制企业纷纷采取不合理的竞争手段,做“一锤子买卖”,以及由此引起的恶性价格竞争和市场秩序紊乱口]。我国出口产品屡遭国外反倾销和其他贸易壁垒就是与我国有些外贸企业仍然采用传统贸易方式有关。但人类科技的进步,国际贸易迎来了电子商务时代贸易方式的变革。

其二,电子商务时代的贸易方式。电子商务交易有着显著的优势: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扩大交易范围,并为有远见卓识的商家带来全球性的商业机会。电子商务突破了贸易的时空界限,它所体现出的开放性、全球性、地域性、低成本和高效率等内在特征,在符合商业经济内在要求的同时,还使其超越了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具有的价值。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增加了贸易机会、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益。与传统的交易模式相比。商对商式(b2b)的网上交易其实没有改变交易的规则,所改变的只是交易的方法。它所显示出来的突破性的飞跃.是可以让一个不出门户的商家通过互联网完善的功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内容丰富的供应链,而这个供应链不再受到地理等因素的限制。当电子商务时代的贸易方式将传统贸易方式的“信息不对称”加以改善并向前跨了一大步的同时,其自身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电子商务的可信度、电子商务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网站的可见度、流动性、售后服务服务、企业的商业秘密等,这些都与电子商务平台所提供信息的质量有关,也导致电子商务贸易不能适应所有商品的贸易。目前,单纯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不再是外贸企业的竞争优势,而是成了企业生存的战略必需品,不能紧跟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企业被抛在后面。

其三,商情时代的贸易方式。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壁垒逐渐减弱,国际市场变得更富有效率。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要生存发展就要对未来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就要求战略比以往更具有前瞻性和弹性。竞争情报能帮助决策者认清形势洞察未来,使企业资源与变化的环境,尤其是市场、消费者或客户相匹配,以便达到决策者预期希望。在国际贸易中,企业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对竞争情报的需求更加迫切。

在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企业面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产品、价格的竞争,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特别是提高情报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外贸企业需要面对,必须面对的课题。正如《未来时速》一书中所说的:将你的公司和你的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最有意义的方法,能使你的公司领先于众多公司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情报来干最好的工作。你怎样收集、管理和使用情报将决定你的输赢。

当今世界上三大贸易方式的发展趋势,将成为不可抵挡的潮流。只有顺应这个潮流,企业个体的贸易,国际的整体贸易.才会赢得利润和进步。

三、商情时代的国际贸易决策过程

国际贸易商情或国际贸易情报(trade intelligence简称t-intelligence)是信息和洞察力的综合,是随着战略管理理论、决策论和博弈论的发展而产生的,并且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演变成为企业的一项独立的职能。因此,正确认识商情在国际贸易战略中的地位和对战略的影响至关重要,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制定一个准确、灵活、富有弹性的战略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虽然战略和规划能够告诉企业开始行动的方向和目标,但是情报却能识别并告知企业暴风雨即将来临,并使经营决策者选择出最好的方案,情报的准确与否经常会决定着决策的成败。商情时代国际贸易决策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收集、分析有关竞争者的信息、竞争者经营环节和业务发展趋势,掌握竞争对手的其他情况,识别国际市场的变化,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战略决策。

面对节奏快、变化快的竞争世界,按部就班的战略规划将会阻碍动态的、创新型的可执行决策的产生,也会阻碍企业采取市场行动的步伐。电子商务时代的贸易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时代进步的要求。外贸企业决策者们必须用“全新的眼光”看世界.依靠商情来进行科学决策,否则,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企业还在制定自己的战略规划时,他们的竞争对手正在执行着可以赢得市场的战略。外贸商情已成为企业决策者们特别需要的东西了,正如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商情已成为继技术、人才、资金之后的第四大竞争力。全球国际贸易已从“e-commerce(电子商务)时代”进入“t-intelligence(贸易商情)时代”。

四、案例分析

实际上,利用商情打击竞争对手很早就有,但没有得到人们重视。早在信息流通还处于相对闭塞的17世纪,美国已经认识到提高贸易情报的重要性,他们通过选择性的公开海关数据,让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序化,有利于国家的利益。于是美国开世界之先河.首次在全世界范围内将海关数据公开。当时,进口货物到岸后,通常的做法是以在报纸上刊登消息的方式通知买家提货。有一家名叫joc的报馆,与刊登消息的出口商有业务往来,他们逐渐发现了贸易情报对出口商的潜在价值。于是他们开始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这些初期的商业资讯来帮助出口商进行业务往来。

日本企业对商情的研究和应用也是较早的,这是其迅速发展成为全球贸易强国的重要手段之一。日本公司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大举进入美国市场。曾一度使大量的美国企业陷人困境。像摩托罗拉公司这样的美国公司才在日本竞争者的猛烈进攻下业绩迅速下滑。正是日本企业成功地运用了竞争情报这一手段,保持了在许多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在全球竞争中获得了成功。进入21世纪以来,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贸易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商业环境变化的节奏要比过去快得多。企业的决策者已不可能依靠直觉和本能来做商业上的战略决策,完善的竞争情报收集和分析系统变得至关重要。

印度企业也利用商情获得巨大成功。伴随着印度软件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国内出口商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可以灵活应用贸易情报:包括随时随地查询到美国任意买家的全球供应商分布状况.自中国乃至全球采购产品的详细描述、交易数量,甚至包装信息、运输信息等;全球竞争对手的出口状况,买家的详细资料,以及交易次数,频次等深度情报信息。通过一系列的贸易情报应用,企业可以据此分析国际买家的采购行为,供应商分布状况和稳定程度,监控竞争对手和买家。从而一方面避免自己买家的流失、开拓全新的市场;另一方面依据大量市场数据.进行科学的企业决策。

世界重量级公司利用商情获胜的实例并不罕见,ibm跟随苹果电脑进入市场,而最终改变ibm业务;微软公司36小时内做出掌上电脑的促销决策而给palm致命一击。伴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贸易情报得到了飞速发展,大多数美国公司在使用贸易情报。据统计,美国《幸福》杂志全球500强企业的前loo名企业和美国90%的公司均拥有自己专门的部门负责竞争情报的搜集。情报渗透于公司每个分支机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今的商情利用已经成为各国企业国际贸易最普及的工具.成为战略成败的关键所在。

五、对策建议

中国商情服务起步较晚。最近几年中国才开始出现贸易情报服务的初级模式,但因为应用理念、技术差异、经验局限等,再加之缺少专业组织机构的加以推广,造成部分中国企业对这项服务产生误解。可以说.商业情报竞争力薄弱也是导致我国外贸国际竞争力差的重要原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大量企业都将必然参与到“全球大市场”中的竞争.而贸易透明化的步伐加快,将直接带来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要加强政府对国际贸易商情服务的支持。目前,中国外贸高速增长,但情报跟不上成为贸易发展最大的障碍。国际市场瞬息万变,多边贸易规则和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不断调整,进口检验检疫要求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持续增加,国际贸易风险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能否方便快捷地获取各国各地区产品生产、贸易等方面的信息,已成为各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先决条件。为解决企业在贸易中遇到的情报缺乏问题,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及时提供情报服务就是一项重要的支持措施,发达国家一般都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体系。我国外贸企业经营规模小,信息渠道不畅,抗风险能力不强,特别需要政府和行为组织提供信息帮助。帮助掌握各种情报资源。及时准确提供国际市场竞争的情报,解决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企业提供决策的依据。使企业更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贸易活动。

二要鼓励发展商情资讯业。国际贸易所需的情报比较多,主要有四方面:市场方面的情报;竞争对手的情报;消费者需求的情报;稀缺资源分配的情报。“资讯创造价值”的贸易理念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共识。但依靠企业自己获得这些情报是很难做到的。在新的贸易环境下,如何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完整、专业对口的国际贸易资讯,如何将一个世界贸易大国推进到世界贸易强国的行列,将是众多专业资讯服务商所面临的严峻挑战。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无规律,国际市场需求变化更无常,各国贸易政策变化更快。贸易商情资讯无论从信息查询的便捷行、完善性、都带来历史性的变革,为企业提供更具有针对性及竞争力的贸易情报。

第6篇

论文论文关键词:商情 国际贸易 策略 研究 论文论文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不断加深,国际贸易方式也不断变化,大约经过了三种贸易方式,即传统贸易方式、电子商务时代的贸易方式和商情时代的贸易方式。国际贸易方式的发展,使得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竞争优势更难维持。分析国际贸易方式的发展过程,有利于探讨在商情时代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策略。 商情是指通过合法渠道获取竞争性的商业情报,然后通过专业的数据整理和加工、科学的分析,成为指导企业决策的依据。根据SCIP(竞争情报专家协会)的定义,商情是一种监视市场环境的持续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用合乎职业伦理的方式。收集有关市场环境、竞争对手的信息,并根据客观事实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最后将具有可操作性的情报及时传递给企业决策者,为其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就国际贸易领域而言,商情就是把分散的有关国际贸易交易信息转化为相互联系的、准确的、可作为决策依据的分析过程,使决策者清楚了解自己所关心产品或行业的国际交易状况。以及有关竞争对手的地位、绩效、能力和动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国际贸易已进入商情贸易时代。 一、商情时代国际贸易的来源 一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市场竞争程度更为激烈。进行竞争分析最直接的目标是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行业和竞争者的情况,以便做出决策和制定一个合适的战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超过竞争对手。竞争分析所形成的结果能够成为企业未来的行动指南,能帮助企业决策者制定更好的竞争战略,能比竞争对手更好的认清形势,并且找出目前和未来的竞争者的计划和战略。如果你掌握的竞争情报,比竞争对手快一步,就得抢得时间的优势,在竞争对手采取行动之前占领国际市场。 二是国际竞争的压力。过去.国家或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设置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来阻止竞争对手。随着通信技术取得了重大进步,贸易政策、进入壁垒、交易规则等的障碍逐渐降低或已经被取消。在这些障碍消除的地方,新的竞争者就迅速出现。这些竞争者可能会以新的方式和原来的企业展开竞争,竞争的形成看上去可能不太符合逻辑、也很难预测或者没有道德可言,但它仍然是合法的。企业不能再期望竞争对手会利用过时的竞争策略与自己竞争。因此,透彻地理解竞争对手和业务环境的变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是稀缺资源的变化。当前,以实物商品为特征的有形贸易逐渐降到次要的地位,而以知识产品为特征的无形贸易已上升为主导地位。以知识为特征的资源逐渐成为企业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稀缺资源。企业为了维持竞争优势要求企业通过各种数据和信息.从复杂和混乱的状态中理出头绪。在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占领更多的稀缺资源。 四是维持优势的需要。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但是当代国际竞争的主要特点就是模仿增多.竞争对手通过各种手段获得新产品的资料。然后进行模仿复制。因而,企业一方面要抵制竞争对手模仿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模仿竞争对手的产品。所以,及时了解竞争对手的动向,是维持竞争优势的主要方法。 二、不同贸易方式的比较 国际贸易方式从最初以货易货的交易方式,演变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方式,然后演变到电子商务时代贸易方式,再到当今的商情时代贸易方式。这三次贸易方式的大变革,将国际贸易发展推向历史的新高潮。 其一,传统贸易方式。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中,买卖双方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的广告、商品交易会和贸易中间商等途径,依惯用的电话、传真、面对面的贸易磋商、看样定货的交易方式。来探究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但是,在商品日益丰富,市场日益细分化、资讯日益发达的今天,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的商品和服务,是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传统贸易的障碍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严重阻碍了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如果缺乏必要的情报和利益机制.则难以抑制企业纷纷采取不合理的竞争手段,做“一锤子买卖”,以及由此引起的恶性价格竞争和市场秩序紊乱口]。我国出口产品屡遭国外反倾销和其他贸易壁垒就是与我国有些外贸企业仍然采用传统贸易方式有关。但人类科技的进步,国际贸易迎来了电子商务时代贸易方式的变革。 其二,电子商务时代的贸易方式。电子商务交易有着显著的优势: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扩大交易范围,并为有远见卓 识的商家带来全球性的商业机会。电子商务突破了贸易的时空界限,它所体现出的开放性、全球性、地域性、低成本和高效率等内在特征,在符合商业经济内在要求的同时,还使其超越了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具有的价值。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增加了贸易机会、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益。与传统的交易模式相比。商对商式(B2B)的网上交易其实没有改变交易的规则,所改变的只是交易的方法。它所显示出来的突破性的飞跃.是可以让一个不出门户的商家通过互联网完善的功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内容丰富的供应链,而这个供应链不再受到地理等因素的限制。当电子商务时代的贸易方式将传统贸易方式的“信息不对称”加以改善并向前跨了一大步的同时,其自身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电子商务的可信度、电子商务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网站的可见度、流动性、售后服务服务、企业的商业秘密等,这些都与电子商务平台所提供信息的质量有关,也导致电子商务贸易不能适应所有商品的贸易。目前,单纯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不再是外贸企业的竞争优势,而是成了企业生存的战略必需品,不能紧跟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企业被抛在后面。 其三,商情时代的贸易方式。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壁垒逐渐减弱,国际市场变得更富有效率。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要生存发展就要对未来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就要求战略比以往更具有前瞻性和弹性。竞争情报能帮助决策者认清形势洞察未来,使企业资源与变化的环境,尤其是市场、消费者或客户相匹配,以便达到决策者预期希望。在国际贸易中,企业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对竞争情报的需求更加迫切。 在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企业面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产品、价格的竞争,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特别是提高情报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外贸企业需要面对,必须面对的课题。正如《未来时速》一书中所说的:将你的公司和你的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最有意义的方法,能使你的公司领先于众多公司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情报来干最好的工作。你怎样收集、管理和使用情报将决定你的输赢。 当今世界上三大贸易方式的发展趋势,将成为不可抵挡的潮流。只有顺应这个潮流,企业个体的贸易,国际的整体贸易.才会赢得利润和进步。 三、商情时代的国际贸易决策过程 国际贸易商情或国际贸易情报(Trade Intelligence简称T-Intelligence)是信息和洞察力的综合,是随着战略管理理论、决策论和博弈论的发展而产生的,并且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演变成为企业的一项独立的职能。因此,正确认识商情在国际贸易战略中的地位和对战略的影响至关重要,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制定一个准确、灵活、富有弹性的战略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虽然战略和规划能够告诉企业开始行动的方向和目标,但是情报却能识别并告知企业暴风雨即将来临,并使经营决策者选择出最好的方案,情报的准确与否经常会决定着决策的成败。商情时代国际贸易决策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收集、分析有关竞争者的信息、竞争者经营环节和业务发展趋势,掌握竞争对手的其他情况,识别国际市场的变化,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战略决策。 面对节奏快、变化快的竞争世界,按部就班的战略规划将会阻碍动态的、创新型的可执行决策的产生,也会阻碍企业采取市场行动的步伐。电子商务时代的贸易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时代进步的要求。外贸企业决策者们必须用“全新的眼光”看世界.依靠商情来进行科学决策,否则,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企业还在制定自己的战略规划时,他们的竞争对手正在执行着可以赢得市场的战略。外贸商情已成为企业决策者们特别需要的东西了,正如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商情已成为继技术、人才、资金之后的第四大竞争力。全球国际贸易已从“E-commerce(电子商务)时代”进入“T-Intelligence(贸易商情)时代”。 四、案例分析 实际上,利用商情打击竞争对手很早就有,但没有得到人们重视。早在信息流通还处于相对闭塞的17世纪,美国已经认识到提高贸易情报的重要性,他们通 过选择性的公开海关数据,让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序化,有利于国家的利益。于是美国开世界之先河.首次在全世界范围内将海关数据公开。当时,进口货物到岸后,通常的做法是以在报纸上刊登消息的方式通知买家提货。有一家名叫JOC的报馆,与刊登消息的出口商有业务往来,他们逐渐发现了贸易情报对出口商的潜在价值。于是他们开始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这些初期的商业资讯来帮助出口商进行业务往来。 日本企业对商情的研究和应用也是较早的,这是其迅速发展成为全球贸易强国的重要手段之一。日本公司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大举进入美国市场。曾一度使大量的美国企业陷人困境。像摩托罗拉公司这样的美国公司才在日本竞争者的猛烈进攻下业绩迅速下滑。正是日本企业成功地运用了竞争情报这一手段,保持了在许多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在全球竞争中获得了成功。进入21世纪以来,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贸易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商业环境变化的节奏要比过去快得多。企业的决策者已不可能依靠直觉和本能来做商业上的战略决策,完善的竞争情报收集和分析系统变得至关重要。 印度企业也利用商情获得巨大成功。伴随着印度软件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国内出口商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可以灵活应用贸易情报:包括随时随地查询到美国任意买家的全球供应商分布状况.自中国乃至全球采购产品的详细描述、交易数量,甚至包装信息、运输信息等;全球竞争对手的出口状况,买家的详细资料,以及交易次数,频次等深度情报信息。通过一系列的贸易情报应用,企业可以据此分析国际买家的采购行为,供应商分布状况和稳定程度,监控竞争对手和买家。从而一方面避免自己买家的流失、开拓全新的市场;另一方面依据大量市场数据.进行科学的企业决策。 世界重量级公司利用商情获胜的实例并不罕见,IBM跟随苹果电脑进入市场,而最终改变IBM业务;微软公司36小时内做出掌上电脑的促销决策而给PALM致命一击。伴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贸易情报得到了飞速发展,大多数美国公司在使用贸易情报。据统计,美国《幸福》杂志全球500强企业的前loo名企业和美国90%的公司均拥有自己专门的部门负责竞争情报的搜集。情报渗透于公司每个分支机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今的商情利用已经成为各国企业国际贸易最普及的工具.成为战略成败的关键所在。 五、对策建议 中国商情服务起步较晚。最近几年中国才开始出现贸易情报服务的初级模式,但因为应用理念、技术差异、经验局限等,再加之缺少专业组织机构的加以推广,造成部分中国企业对这项服务产生误解。可以说.商业情报竞争力薄弱也是导致我国外贸国际竞争力差的重要原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大量企业都将必然参与到“全球大市场”中的竞争.而贸易透明化的步伐加快,将直接带来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要加强政府对国际贸易商情服务的支持。目前,中国外贸高速增长,但情报跟不上成为贸易发展最大的障碍。国际市场瞬息万变,多边贸易规则和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不断调整,进口检验检疫要求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持续增加,国际贸易风险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能否方便快捷地获取各国各地区产品生产、贸易等方面的信息,已成为各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先决条件。为解决企业在贸易中遇到的情报缺乏问题,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及时提供情报服务就是一项重要的支持措施,发达国家一般都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体系。我国外贸企业经营规模小,信息渠道不畅,抗风险能力不强,特别需要政府和行为组织提供信息帮助。帮助掌握各种情报资源。及时准确提供国际市场竞争的情报,解决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企业提供决策的依据。使企业更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贸易活动。 二要鼓励发展商情资讯业。国际贸易所需的情报比较多,主要有四方面:市场方面的情报;竞争对手的情报;消费者需求的情报;稀缺资源分配的情报。“资讯创造价值”的贸易理念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共识。但依靠企业自己获得这些情报是很难做到的。在新的贸易环境下,如何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完整、专业对口的国际贸易资讯,如何将一个世界贸易大国推进到世界贸易强国的行列,将是众多专业资讯服务商所面临的严峻挑战。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无规律,国际市场需求变化更无常,各国贸易政策变化更快。贸易商情资讯无论从信息查询的便捷行、完善性、都带来历史性的变革,为企业提供更具有针对性及竞争力的贸易情报。 三要提高外贸企业获取竞争情报的能力。我国大部分外贸易企业还主要依靠市场、客户和中间 商收集信息.这满足不了情报竞争时代国际贸易的需要。在国际竞争中,企业需要的最后一种稀缺资源就是情报资源,并且能够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将企业拥有的这种稀缺资源(情报)转化为竞争优势。好的竞争和战略情报需要进行有效的分析,成功的业务和竞争分析要求对环境、行业和企业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而这来源于经验、翔实的数据和信息、正确地选择和运用分析技巧和有关竞争的结构模型、懂得如何竞争,以及针对其竞争对手所采用的策略的反应速度。 四要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在一个成熟的市场,商业情报是一个获得成功的基础之一。掌握商业情报的精髓是了解国际市场变化趋势,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先决条件。商业情报的实施关键在于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和竞争情报收集和分析系统的建立,而并不在于花大价钱购进了先进的计算机、建立了复杂的网络系统。技术的引进是一时的,况且国外企业也不可能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转让给中国企业。只有掌握数据收集和分析实用且有效的方法,并不间断地进行竞争分析,才能发现市场变化和竞争者行动的趋势,制定出有效的竞争战略,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使企业的决策更加科学

第7篇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新发展;新评价

二战后,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发达国家间贸易尤其是产业内贸易大幅增加;美国经济地位下降;产业组织理论兴起。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来研究国际贸易问题,从而形成了“新贸易理论”(New-TradeTheory),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其核心内容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理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包括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

(一)利润转移理论

利润转移理论主要包括关税抽租论、 战略性出口补贴与 R&D 补贴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

1. 关税抽租论

布兰德(J.A.Brander)和斯潘塞(B.J.Spencer)在其1981 年的论文《Tariffs and the extraction of foreign monopoly rents under potential entry》中指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在存在潜在进入时,一国主导企业便会做出令对手信服的行动(如过度投资)来迫使其退出市场。而政府可以配合主导企业设定关税以限制外国企业的进入,最终将迫使外国企业减少产量或退出市场,从而将外国利润转移到本国。

2. 战略性出口补贴与 R&D 补贴

(1)Cournot 竞争方式下的出口补贴

Brander和Spencer(1985)在研究战略性出口补贴与 R&D 补贴的Cournot 双寡头模型时指出:两个企业将形成Nash 均衡,本国企业产出和利润增加,外国企业产出和利润减少。政府的最优政策是出口补贴。

(2)Bertrand 竞争下的市场均衡与政府最优政策分析

Eaton和Grossman 在《 Optimal Trade and Industrial Policy under Oligopoly》一文中研究指出:在 Bertrand 竞争中,如果本国政府征收出口税,将使本国企业获得更多利益。

3. 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

1984年,克鲁格曼在《Import Protecti

on as Export Promotion:International Com

petition in the Presence of Oligopoly and Economics of Scale》一文中证明:当存在“规模经济”时,对国内进口竞争产业进行保护,可帮助其扩大市场规模,促进出口,转移国外利润。

维纳鲍斯(Venables,1984)的研究表明:关税和补贴既可增加本国政府收入,还能使外国企业在本国市场上更为不利。

(二)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理论包含技术外部经济与货币外部经济两方面。技术外部经济指的是公司从本行业或关联行业的技术溢出(Spillover)和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中获得免费的技术和知识;货币外部经济指的是公司从产业集聚中获得成本的下降。

外部经济理论认为,政府对存在巨大“外部经济”的产业进行保护,既可提升其竞争力,还能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益于整个国民经济。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新发展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极大地改变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思维方式,但该理论非常复杂,约束条件极其苛刻,实践中也遇到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障碍莫过于“信息不对称”。为此,一些学者对模型进行了适当修正。

(一)信息不对称与企业竞争方式

1996年,Maggi在论文《Strategic Trade Policies with Endogenous Mode of Competition》中指出,生产规模上的竞争实质是企业先在生产能力上做出承诺,然后再来决定成本和竞争的条件,即Maggi将产出视为一种不完全的承诺,从而寻找到一种独立于企业竞争行为的政府政策――即使政府无法掌握企业参与竞争的完全信息,仅通过对企业的生产规模给予对应的补贴,就能获得本国福利的增加。

(二)战略性 R&D 补贴

在1992年和1994年,Bagwell与Staige在战略性R&D 补贴模型中加入“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企业进行R&D 投入实质是一种战略替代,由于产品市场中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如果企业面临的是寡头竞争,而且市场规模经济较小,那么在可控的风险内进行R&D 补贴是可取的。如果该行业中本国的企业超过一家时,那么本国的福利将因企业过度投资所产生的负外部效应而降低。因此,为了让社会福利达到最优,政府就必须遏止企业的过度投资,此时比较好的方法是政府向企业征收校正性的税收。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信息不对称

Brainard 和 Martimort 的研究表明:由于在处理信息不对称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成本高昂,政府没有足够的动机和能力来对本国的高水平产出做出承诺。那么,如何做到既能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战略地位又能减少企业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寻租行为,政府必须在这两个目标上进行决策以形成均衡。而当引入双边干预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事前承诺便重新得到了强化,企业虚报成本的动机减弱。

(四)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委托-

2000~2005年,美国学者Miller和Pazgal通过建立博弈模型来研究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企业中存在的委托-关系:首先是政府制订补贴企业的方案,然后企业所有者根据政府的补贴方案来制定企业的激励机制,最后由企业经理人根据前两个目标来制定相应的市场战略并在第三国与竞争对手进行竞争。Miller和Pazgal认为,均衡取决于经理人的行为,而不受市场竞争方式的影响;只要企业的所有者给予经理人一定的激励,便能实现最优贸易政策只取决于产品的性质而不受制于企业的竞争方式。此时,政府的最优决策是对互补性产品征收进口关税,而给予替代性产品补贴。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新评价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种新贸易保护政策

1. 战略性贸易政策适应战后美国经济形式变化的需要

二战后,美国相继实施了“自由贸易政策”、“公平贸易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本文仅对美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分析。

(1)克林顿时期美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克林顿时期美国实施以“国家出口战略”和“公平贸易政策”为核心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质是强化政府干预,大力扶持主导产业,积极扩大出口。

一是国家出口战略。减少对出口的管制;完善政府协助企业出口的机制;实现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融合;大力开发新兴市场;拓展对外贸易空间,推动双边、区域、多边贸易协定。

二是公平贸易政策。强调贸易政策的规范化、法律化:以“1988 年综合贸易法”和“301 条款”来管理进出口贸易,并以此为法律依据来打开他国市场。

(2)小布什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小布什时期,美国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以“竞争性自由化”为核心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国内战略性产业进行扶持和保护,以期通过战略性产业的扩大出口来增加本国的就业和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这些受惠产业包括高科技服务、电脑、半导体、环境保护、通信等。

因此,从实践上看,战略性贸易政策既是一种产业政策,又是一种新型保护贸易政策

2.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重商主义、幼稚产业保护学说一脉相承

(1)都是针对贸易困境而提出的

重商主义是通过分析西班牙的贸易困境而提出的,目的是扩大贸易顺差来增加生产。幼稚产业保护学说是基于美、德无力面对英国工业制成品强大竞争背景下而提出的,目的是对国内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也是在美国受到西欧和日本的产业冲击时提出来的,其目的是政府对“战略性”产业进行保护,以获得更多的规模效应和外溢效应。

(2)都以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效应为目标来选择保护对象

在“规模经济”方面,李斯特曾指出,对国内幼稚产业进行保护,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利规模经济,最终提升国际竞争力。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规模报酬递增为假设提前,通过保护本国企业,帮助其扩大经营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利润的转移。

在“外部效应”方面,由于幼稚产业初期通常得不到完全的补偿,政府只有对幼稚产业进行保护才能促进其发展。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也强调对存在巨大外部效应企业的保护,扩大其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本国经济增长。

(3)在政策上更具有战略性

从政策目标看,保护幼稚产业是通过暂时保护本国幼稚产业以实现进口替代。但由于受保护的幼稚产业还缺乏国际竞争力,成本高,而又不能从国外进口同类商品。因此,但在实施幼稚产业保护措施的初期,本国的福利将会减少。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目标是出口促进,以实现外国垄断利润的转移。因此,不存在利润的丧失期。

从政策措施看,保护幼稚产业的政策选择主要是关税。而战略性贸易政策则以关税保护与产业支持相结合一,以产业支持为主。

可见,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思想来源于重商主义和保护幼稚产业论,且具有更大的隐蔽性、进攻性与掠夺性。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政策

20世纪80年代后,人类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为了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把国家权力运用到国际市场。他们通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扩张。由此,世界市场的争夺方式日益变成了跨国公司间的寡头竞争。战略性贸易理论正是以跨国垄断公司为基本的研究对象,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拥有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就能在国际市场中猎取更多的利益。

同时,政府还积极对这些所谓的战略性企业进行各种保护,以增加其国际竞争力,帮助其积极进行海外扩张,从世界范畴内获取垄断利润。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项国际竞争政策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进行大规模的跨国移动,从而改变了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一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再也不可能是一种静态比较优势。同时,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再可能脱离世界市场而独立存在。因此,一个国家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就必须把静态的比较优势转变成国际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体现的是国家间要素禀赋结构和不同经济部门间劳动生产效率的相对差异,因此比较优势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而竞争优势则体现了国家间同一经济部门的生产效率上的绝对优势,因此竞争是一种现实的优势。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一项全球竞争政策,通过保护本国战略性产业,促进本国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以此来拉动本国经济增长。

四、结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理论上强调政府对贸易的干预和对别国利润的“转移”。在实践上,是美国政府出于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保护性干预。从贸易理论的历史沿革来看,战略性贸易政策不仅延承了重商主义和幼稚工业保护论,且更具隐蔽性、攻击性和掠夺性,是一种新贸易保护政策,是一种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政策,是一项国际竞争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虽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因其苛刻的约束条件、“以邻为壑”的掠夺本质,且与WTO主导的公平自由贸易原则相悖,所以在参考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时还需慎重。

参考文献:

[1]E.赫尔普曼,P.克鲁格曼.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2]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任勤.WTO 框架下的贸易保护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朱钟棣,郭羽诞,兰宜生.国际贸易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6]张建新.权力与经济增长-美国贸易政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刘伟丽.战略性贸易理论理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

第8篇

[关键词] 战略性贸易政策 基本模型 理论框架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一些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新现象,如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居主导地位,产业内贸易额大大增加,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迅速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国际贸易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Krugman、Helpman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引入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创立了“新贸易理论”。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Grossman、Brander、Spencer、Dixit等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以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为研究工具,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1981年,Brander和Spencer发表了题为《潜在进入条件下的关税与外国垄断租金的提取》的论文,被认为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开端。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两个基本模型的假设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研究有两个基本模型,一是第三国市场模型,另一个是相互倾销模型,这两个基本模型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与发展的根基。

1.第三国市场模型假设

即假设在一个寡头行业中有两个生产同质产品的厂商,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国家,两厂商在第三国市场进行古诺(Cournot)竞争,生产国没有消费。

2.相互倾销模型假设

即假设只有两个国家,每个国家的厂商(一个或多个)同时在本国和竞争对手国市场上销售他们的产品,两个市场是相互分割的,也就是说,垄断企业就国内、国外市场分别进行决策。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贸易壁垒来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竞争能力,从而谋求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受益,并借机掠夺他国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即贸易干预能够增加国家福利。就其理论体系而言,战略性贸易政策包括两种理论,一是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也称为狭义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另一种是以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外部经济”理论,也称为广义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1.利润转移理论

利润转移论是指一国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贸易干预来影响本国企业及其国外竞争对手的行动,支持本国同产业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从而使国民福利提高,获取寡占行业中外国企业的超额利润,或向本国转移利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战略出口政策。战略性出口政策的核心内容是用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争夺国际市场份额。这种观点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向在第三国市场上同外国竞争者进行古诺双头博弈的本国厂商提供补贴,可以帮助本国厂商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增加本国福利。战略出口政策的创始人是Brander和Spencer。1983年,他们提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总有使用研究开发补贴或出口补贴进行干预,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动机。他们提出了一个三阶段博弈的第三国市场模型:在第一阶段,政府考虑研究与开发补贴的水平;在第二阶段,两个来自不同出口国家的企业同时决定研究开发水平;在第三阶段,两企业进行古诺产量博弈。该模型假设研究开发对企业的成本变动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而且第三阶段的产量是第二阶段研究开发水平的函数,这意味着企业会战略性地运用研究开发投资来影响第三阶段的结果,所以两国企业在研究开发上的投资总是会超过使成本最小化的最佳水平。但由于企业间的研究开发投资是一种替代关系,在不考虑补贴的情况下,政府的最佳决策应为提供研究开发补贴。

1985年,Brander和Spencer明确提出了后来被称之为“战略出口政策”的理论框架。他们用了一个更加简单的两阶段博弈的第三国市场模型,强调了出口补贴的收益转移作用。第一阶段两国政府决定单位产量的补贴水平;第二阶段本国和外国厂商同时决定其在第三国市场上的产量。他们发现,一国政府通过适当的补贴可以提高本国厂商在第三国市场上的利润并最终增加本国国民福利。

(2)战略进口政策。战略进口政策又称为“关税抽取租金论”,其创始人仍然是Brander和Spencer,他们指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国外垄断厂商的定价高于边际成本,存在经济租金(即超额垄断利润),一国政府可以利用关税抽取国外垄断企业的租金或向本国企业转移利润。该理论有一个关键的前提条件,即假设本国市场与外国市场是分割的。1984年,Brander和Spencer用古诺竞争下的相互倾销模型,引入拟线性的国内效用函数,证明了当产品完全由国外垄断厂商提供时,只要其边际收益曲线比需求曲线更陡峭,关税带来的进口价格上升就会小于关税本身,本国的关税收入大于消费者剩余的损失,本国的国民福利提高。

(3)进口保护促进出口论。Krugman在相互倾销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得出了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理论。假设某一具有规模经济的寡占行业,只有两企业,一家国内企业,一家国外企业;生产不完全替代的产品;在本国和竞争对手国市场上销售他们的产品,并在第三国市场竞争,国内外市场是相互分割的。其理论逻辑为:如果本国政府对外国垄断厂商进入本国市场设置阻碍,本国厂商则可以扩大其在本国市场的份额,销售量增加,继而获得本国市场的规模经济,成本下降,获得竞争优势,使市场得到进一步的扩大。这样从销售量增加促进产量增加,继而促使边际成本下降,形成一个良性的因果循环链,这一过程即为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机制。

2.外部经济论

外部经济是指厂商(个人、社会)从某种社会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有利影响,而受益者原则上不必为此付费。外部经济理论认为,某些产业(如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或企业能产生积极的外部经济效应,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出口的扩张,但由于知识和技术的外溢,这些外部经济不能被厂商完全拥有,企业就有可能不愿意投入资金用于科研开发,这些产业就不能发展到社会最优状态。如果政府能对这些产业或企业给予适当的保护和扶持,则能促进这些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能力,获得长远的战略利益。

四、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的深入

1.考虑竞争厂商数量的变化

在基本模型中假设厂商的数量是外生变量且固定不变,Dixit(1984)研究了外生地增加厂商数目对第三国市场模型结果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为:贸易政策工具的选择取决于国内外厂商数量的对比,只有当本国厂商数目不太大时出口补贴才是合理的。但是,Brander和Spencer(1984)研究了战略性进口政策与厂商数的关系,发现厂商数量对政策工具的选择不产生影响,但厂商数量的增加会降低政策实施的效果,因此,一定的进入壁垒对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必要的。

2.考虑寡头行业数量的变化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基本模型只涉及一个寡占行业,是部分均衡模型。Dixit和Grossman(1986)在第三国市场模型下考察了存在多个寡占行业的情况。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一个寡占行业的扩张和利润的转移必然伴随着其他行业的收缩和利润的损失,这时政府扶植的就应该是租金或利润高于平均水平的行业。

3.考虑其他寡头垄断模型

Eaton和Grossman采用伯川德(Bertrand)模型来描述两厂商间的竞争,这时厂商的决策变量为产品的价格。假设某一寡占行业在两国各有一厂商,生产可替代产品并出口到第三国市场进行竞争,生产国国内无消费,发现此时一国政府的最佳政策应该是出口税而非出口补贴,因为出口税可以使本国厂商做出不与外国厂商打价格战的承诺,这样,两厂商可以维持较高程度的合谋。

4.考虑政府与企业决策的时序

基本模型中假设政府先行决策,而后企业进行决策。Carmichael(1987)考虑了相反的情形。假设本国和外国寡头厂商在第三国市场销售差异产品,企业间进行伯川德价格竞争,同时两厂商在两国政府的补贴或税收决策前制定价格,研究发现,与政府先于厂商行动的情况不同,在伯川德竞争方式下,最佳政策由出口税变为了出口补贴。

五、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缺陷

战略性贸易政策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现实出发,论证了贸易保护的必要性,证明了政府干预的合理性,但是上述关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研究也表明其实施存在以下方面的缺陷:

1.难以确定政策扶植的行业

根据以上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研究,可获得政策扶植的行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至少有一外国竞争厂商;(2)无政府干预时本国厂商至少与竞争对手势均力敌;(3)产业在生产中体现规模经济特征;(4)生产过程必须使用稀缺的生产要素;(5)市场进入障碍。因此,从提高国民福利出发,一国政府很难决定应该给哪些行业提供积极而成功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2.企业自由进入会影响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效果,导致其失效。Brander和Spencer(1984)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3.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因而政府对一个行业的扶植必将导致其他行业的发展受阻。

4.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实施意味着竞争对手的损失,是一种零和博弈;它终究是贸易保护的政策,是以邻为壑的政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悖。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国际经济学[M].海闻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Dixit, A.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for oligopolistic industries [J]. Economic Journal, 1984, 94(376):1~16

[3]Brander, J A, Spencer, B J. Trade warfare: tariffs and cartel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4, 16: 227~242.

[4]Dixit, A K, Grossman, G M. Targeted export promotion with several oligopolistic industrie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6, 21: 233~249

第9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国际化;竞争策略

一、国内企业调整国际竞争策略的重要性

自从中国加入 WTO,各大跨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纷纷涌入中国,抢占中国市场。作为国内各类企业,必将面临这种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以及全球范围的环境保护,绿色消费运动等世界性的问题,而且与国外企业的贸易往来也更加密切,其经营活动的国际化就是一种必然趋势,必将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挑战;中国企业要想将产品和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在这个国际化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获得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就必须了解和熟悉国际市场的环境特点和竞争规则,制定和选择正确的国际市场开发及国际市场竞争策略。国际市场竞争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与国内市场竞争有很大的差异。

(1)产品寿命周期呈缩短的趋势。科技的发展及消费水平的提高,使产品的寿命周期趋短,造成产品研究开发投资的收回和预期利益的实现更加困难。如何延长产品的寿命周期呢?我们知道,同一产品的寿命周期因区域市场不同而相异,即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上已进入消亡期的产品,在另一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上可能处于成熟期,而在第三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上则可能处在导入期。因此,营销国际化是保持并增加企业利润的必要手段。

(2)由于劳动力,原材料等因素在国际市场间存在巨大价差的事实,也促使企业把生产转移到低成本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规划生产经营销售的最佳位置,及最佳的资源配置,以保证企业的最佳整体效益。

(3)企业活动国际化,乃是当今世界经济,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企业也只有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才能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保证企业利润;才能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才能保持并扩大企业的市场,企业也才能生存和发展。

二、国际竞争策略分析

(一)产品竞争策略

(1)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国际产品标准化是指在世界各国市场上,都提供同一种产品;差异化则是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市场、根据其需求差异,而提供经过改制的、略有不同的产品。

国际产品标准化可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节省研究开发费用,和其他技术投入,也可以节省营销费用,它可使消费者在全世界各地都能享受到同样的产品,有助于树立企业及其母国的国际形象。然而面对有差异的市场,国际企业为了开拓市场,增加销量,可能不得不实施产品差异化策略,当然由此必须承担额外的成本与费用。

影响产品标准化或差异化的因素很多,要作出一项正确的决策,至少必须考虑这样一些方面:成本与利润的比较,产品的性质、市场需求特点、东道国的强制因素等。

(2)品牌选择。就品牌而言,大多数国际企业当然喜欢采用统一的国际牌号,因为一个国际名牌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本身就是一笔无形财富,而重新树立一个品牌却绝非易事,然而如果由于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如在伊斯兰教地区,不能用猪、熊猫等图案作为商标内容,这样就需更改品牌名称。国内企业仅靠低价竞争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灵活善变的温州民营企业借梯上楼,提升自己的策略很有借鉴。

(二)价格竞争策略

国际企业对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应保持其统一价格,还是针对不同国家市场制定差别价格,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统一价格显然有助于国际企业及其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建立统一形象,便于企业总部控制企业全球的营销活动;然而各国的制造成本、竞争价格、税率都不尽相同,消费水平更有差异,要在环境差别明显的各国市场的统一价格销售产品常常是不切实际的。国际企业为了使其整个企业集团利润最大化,还经常采用转移价格策略,这是一种在母公司与各国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转移产品和劳务时所采用的价格,定价的出发点是为了避税、避免资金在高通胀率、严外汇管制国家滞留。当然有些国家政府针对国际企业的这一策略,制订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要求国际企业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能遵守公平交易的原则,挽回或保护其正当的国家利益。

(三)人才竞争策略

全球化的金融危机,使得国外很多人才正面临发展的困境。实际上这是吸引、引进国外人才的好时机。才可能找到合适的人才。另外,企业最缺少的是能够掌握技术并有创新能力的人,企业就应针对单个企业的情况,就应当从本身的发展环境和产业结构出发,分析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从而聘定适合本身发展的人才,这样有了目标和标准当在这方面加以重视,加大投入,为企业解决难题,不管是从教育入手还是从外聘着眼,最终能够让企业长期健康地运营下去。而建立全面的人才观才是企业吸引人才的基本前提,企业要确立以下的人才观:

一方面,人才是多样性的。企业经营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不同的各种各样的人才。除技术人才外,还有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公关人才等等。应该说,一切具有可为企业发展所用的特殊技能或才干的人都是企业的人才。

另一方面,人才是多层次性的。企业经营中,各种人才居于企业组织的不同层次。他们可以是高层的管理者,也可以是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员工;可以是高级的技术开发的专家,也可以是技能娴熟的工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