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4 17:28: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

第1篇

近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发展而来的还有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呈现出的主要特征是区域性显著,这种区域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经济区域和环境污染区域具有相关性,其次是城市污染和乡村污染具有同质性。由于目前的环境污染区域性差异比较大,所以无法采用统一的治污措施来进行污染防治,只能以区域为单位进行针对性地治理。本文就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的路径进行分析,旨在指导区域环境污染治理实践。

关键词:

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选择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环境来看,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总体而言,东部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中部次之,西部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在这样的经济发展环境下,环境污染也表现出不同的区域性特征。东部环境污染最重、中部次之,西部相对较好。区域环境的污染出现这样的特征,一方面与工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城市车辆密度也有着关系。为此,各个区域都应采取不同的环境污染治理路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对环境进行大力的整治,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1东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1.1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东部区域的环境污染愈演愈烈,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都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尤其是大气污染,严重程度领跑全国。面对着严重的污染现状,东部区域各个地方积极采取措施来治理环境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就是其主要的治污路径。目前在东部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积极地进行高污染产业的调整,有些企业被下令关闭,而传统的工业生产,一方面在进行区域搬迁,另一方面有了严格的污染排放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东部区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娱乐产业等可持续发展性比较强的产业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求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上走出一条治污道路。

1.2市场机制的引入

为了促进治污工作的进行,东部区域利用自身经济发展的优势,积极地引入了环境市场的机制,即在东部区域内进行发展的企业,尤其是工业产业,必须要符合环境标准才能在区域内进行发展,这样的准入门槛使得企业对环境污染的认识更加的深刻,也促进了企业治污工作的开展。另外,在市场的机制作用下,城市汽车的尾气排放也受到了严格的控制,这也为治污工作的进展提供了某方面的促进作用。市场机制在污染治理中的引入,一方面使得环境污染的排放标准显著下降,另一方面,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淘汰一批污染大的小企业,这对于社会资源的整合,对于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都具有积极地意义。

2中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2.1区域品牌的打造

中部城市的环境污染治理从总体而言具有自己的优势,目前,中部各个省份都在通过区域品牌的打造来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而在区域品牌的打造上,污染治理被纳入其中。郑州目前在中部城市中发展迅猛,郑州发展的优势主要是发达的交通网,郑州利用自身的位置优势,将铁路发展打造为自身品牌,在发展铁路交通的过程中,对环境污染进行统一化处理。合肥也是中部城市中区域品牌打造比较突出的一个城市。合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起来的高铁线路成为了现在城市品牌中一道抢眼的风景线,在大力进行高铁建设的同时,合肥统筹规划,将污染治理与品牌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处理,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2.2科学城市规划

中部区域的环境污染治理,除去区域品牌的打造外,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化的构建也是一项重要措施。城市的科学规划方面,中部有几个城市做的非常不错,武汉首屈一指。武汉的城市规划体现着“大武汉”的原则,即武汉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武汉一个市的规划,还包括了孝感、咸宁等周边城市的规划,在这样统一的规划下,城市的发展和污染的治理得到了统一化的对待,这对于城市污染的治理具有积极作用。除去武汉,南昌的污染治理采取的也是城区科学规划的理念。南昌的城区规划仿照上海的模式,采取“一江带两岸,两岸齐行”的模式,在这样的规划体系中,南昌市的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3西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3.1强化工业生产污染排放的标准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所以在目前的环境污染治理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还是以控制污染排放为主。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导致西部地区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所以西部城市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理念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污染排放物的控制。为此西部地区加强了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标准设置,通过提高排放标准来实现污染的减少。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恶化方面,值得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2大力进行环境建设

大力进行环境建设是西部地区进行污染治理的又一项比较重要的治污路径。西部地区的污染主要就是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的排放,另外就是农业生产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废水和废气的治理一方面要利用专业的技术,另一方面就需要环境的自净能力来完成,所以在西部,目前大量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都是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强化环境的自净能力。

4结束语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同导致区域内污染情况存在着差异,面对区域性的污染差异,必须要进行针对性的治污工作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所以面对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要走不同的污染治理路径,这样才能抓住地区污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解决。区域治污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必须要走适合自身的治污路径,并且长期坚持,才会取得良好的治污效果。

作者:郎文博 师明 单位:保定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参考文献:

[1]孙晓伟.论我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成因及治理的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2):225-229.

[2]刘超.管制、互动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2):96-104.

第2篇

环境损失计量是企业根据环境污染状态进行环境损失的实物量化与货币化,并对货币化的环境损失按照会计的要求进行确认与记录的过程。

环境损失计量应以环保部门公布的环境监测数据和企业从环境交易或事项中取得的环境状态数据为基础,其概念构架包括四类变量:环境污染状态、环境污染导致的实物型损失、实物型损失的货币化、实物型损失的确认与计量。以这四类变量为基础,逐渐形成三个计算过程:①根据环境污染状态计算环境污染导致的实物型损失;②将实物型损失货币化;③对货币化损失进行确认与计量。需要指出的是,这四个变量和三个计算过程均具有时变性,即:环境损失的发生时间及其计量过程具有时序性与动态性特征,发生空间、表现形式与计量方法具有多样性与变化性特征。

二、环境污染计量的四类变量

1.环境污染状态。①以污染物排放量形式表现的变量,如厂区的二氧化硫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浓度、污染物产生速度等;②企业权责范围内的污染物排放量,如“三废”的排放量等;③企业权责范围边界的污染物流出量与流入量,如环境责任主体因污染破坏造成的影响程度。污染状态变量决定了企业因为环境污染导致的实物型损失变量的大小与权责份额,是环境损失计量的起点。

2.环境污染导致的实物型损失。①急性实物型损失,如有毒液体的排放导致的森林树木毁坏、有毒气体的排放导致的人员伤亡和野生动物灭绝等;②慢性实物型损失,如浓度较低的有害气体和液体,由于长时间的排放导致的水土流失、气候恶化、土质改变等;③尚未完全确认的实物型损失,如地表下陷、气候恶化等导致历史文物的毁损和风景资源的破坏等。其中①、②类大多是具有可视性或者是可测性的显形损失,能够而且必须计量;③类是可视性和可测性较低或很低的隐性损失,不容易准确计量。

3.实物型损失的货币化。其在内容上包括伤害型损失、防御型损失等;在价值构成上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在计算方法上可以采用现实市场价格法;在计量模式上可选用名义货币或一般购买力计量单位,选用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属性。

4.实物型损失的确认与计量。实物型损失的确认:要求在企业的环境责任与经济效益范围的基础上,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以及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与相关性等标准进行初始确认与再确认。实物型损失的计量:要求在对其确认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计量方法与计量模式,按照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准确性、一致性、有用性、可靠性与效益性等标准对引起环境损失的交易或事项进行货币化与分配,它具有间接性、异质性、模糊性、差异性和可验证性的特点。

三、环境污染计量的三个计算过程

1.根据环境污染状态计算实物型损失。污染破坏程度一般是用污染物浓度来反映的。该计算过程的关键是建立污染物浓度与导致各种实物型损失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些函数关系的类型取决于环境污染的三种主要形式:①扇式影响,即一种环境污染产生多种影响,使函数表现为叠加型;②链式影响,即一种环境污染产生的影响沿其因果链依次传递,使函数表现为关联型;③网式影响,是扇式影响与链式影响的综合,使函数表现为关联叠加。

2.实物型损失的货币化。实物型损失的合理货币化是保证环境会计信息可靠的又一重要环节。该计算过程应重点考虑污染可能造成的价值损失,如水污染会造成农田污染损失,农田污染又会加剧水污染的损失。实物型损失的货币化函数应用十分广泛。

3.货币化损失的确认与计量。企业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等原则的要求对货币化损失进行确认与计量。其日常账务可用待摊方法和预提方法进行处理:①待摊方法。在企业发生污染损失金额较大且受害期较长时,按总损失扣除残料价值、可收回的赔偿款后的金额,借记“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环保赔偿款”、“应交环保税”等科目;分期摊销时,借记“环境损失-污染损失”科目,贷记“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科目。②预提方法。逐期预提环境损失支出时,借记“环境损失-污染损失”科目,贷记“预提费用”科目;实际支付时,借记“预提费用”、“应付环保赔偿款”、“原材料”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企业还应在期末或至少每年年终,对环境污染造成的生态资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等减值计提准备。

四、环境污染计量模型

1.环境污染治理模型——外部负效应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外部负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对另一个经济主体造成了额外的成本。换句话说,如果行为的实施者造成了额外成本,由此产生的就是外部负效应。

假定某社区有一大型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造成该社区居民健康受到损害,医药费用开支增加,如果将这种费用开支的外部负效应计入企业的总成本,它的生产量就会减少,同时污染也会减少。外部负效应产生一个外部边际成本,产品产量越大,造成的污染越严重,外部成本也越大。这时,整个社会为生产该产品所花费的社会边际成本应等于该企业的边际成本与外部边际成本之和。因此,该产品的有效率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应由社会边际成本与市场需求状况决定。显然,企业不计算外部负效应时将过度生产,从而造成严重的污染。

2.限制污染排放模型——最优排放量分析。环境污染并不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就是为了保持城市的环境目标值,将排入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物控制在环境容量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

我们可以用边际分析法来确定污染物的最优排放量。一般来说,各种污染产生的边际损害是递增的,即污染越多,其边际损害也越大,而社会的边际收益则因污染的排放而递减。污染的最优排放量由其边际损害和边际收益变化曲线的交点所确定。当污染排放量低于最优排放量时,社会的边际收益超过边际损害,污染排放就是符合标准的;当污染排放量高于最优排放量时,污染的边际损害大于其边际收益,污染排放则是有害的。

3.环境绿化管理模型——外部正效应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外部正效应就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对另一个经济主体造成了额外的收益或好处。换句话说,如果行为的实施者造成了额外的收益,使得其他经济主体(厂商或个人)无偿地获得额外的好处,由此产生的就是外部正效应。

第3篇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应对策略

中国长三角地区地跨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不仅地理环境优越,而且经济基础雄厚,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现“已发展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1]。但同时,由于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其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亟待解决。

1 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现状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2]例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造成的水体污染。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长三角地区的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在三次产业结构中,长三角地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并且发展迅猛,不可避免地对区域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一般来说,第二产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也决定了工业“三废”即“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成为长三角地区的主要污染源。此外,由于长三角地区人口集聚膨胀,居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汽车尾气、化肥农药等也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另一环境污染源。按照环境要素来分,中国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突出表现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1.1 大气污染

长三角地区的的大气环境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下属于轻污染级,但是在工业集中的部分城市和地区,大气污染有逐渐加重的趋势。长三角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其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煤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秸秆焚烧等,这就决定了长三角地区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夏收、秋收时期是秸秆焚烧的高峰期,大面积的秸秆集中焚烧已成为长三角地区重霾污染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大量的煤燃烧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和城市烟尘造成空气中臭氧和细粒子大量增加,再加上金属冶炼、矿物燃料和化肥农药等污染行业排放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使得长三角地区的酸雨危害和温室效应日益严重。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酸雨控制区之一,整个上海、浙江和江苏南部都属于酸雨的重污染区。酸雨会导致土壤酸化和江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还会破坏植被生态系统,阻碍森林生长,造成植物果叶脱落,江河湖水酸化则会影响鱼虾生长进而导致死亡,另外,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影响其使用寿命,造成经济损失。此外,城市空气中高浓度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如引起人体中枢神经受损、肺部损伤或纤维化、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1.2 水体污染

长三角地区湖泊众多,水网稠密,水资源极为丰富。从自然地理意义上来说,“长三角可分为三个流域区:长江干流区、太湖流域区和钱塘江流域区。”[3]丰富的水资源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却同时也遭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污染,“调查显示,除长江、钱塘江干流的水质保持良好外,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余中小河道水质污染均很严重”,[4]其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废弃物和化肥农药的排放。长三角地区的水体污染主要表现为水体黑臭和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的有机物污染使得多数河流出现季节性或终年黑臭现象,这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质量,并且严重影响城市形象。此外,大量生物所需的氮、磷等元素排入河流湖泊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等水生生物的大量繁殖,既影响水质也破坏生态系统,对周围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长三角地区的主要湖泊如太湖、阳澄湖、淀山湖等都已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趋势,如2007年太湖爆发的严重蓝藻事件曾一度造成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短缺。

1.3 土壤污染

我国长三角地区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5],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有大量耕地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被非农占用,致使该地区耕地资源浪费严重,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例如江苏省人均耕地面积“由2000年的1.45亩下降到2009年的 1.41亩,上海市耕地面积在十年间减少了7.83万公顷。”[6]目前,耕地资源缺乏已成为制约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的耕地土壤污染更是令人担忧。为了追求更多的农药经济效益,长三角地区注重调整农业结构以促进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化肥农药施用过多的情况,致使耕地土壤中的重金属、硝酸盐和有机物大量留存,而未经处理的各种污染物的无序排放更是加重了这种现象,因此导致了该地区土壤质量劣化、养份失衡,从而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整个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也不可避免地地威胁到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2 应对策略

虽然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已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污染防治效果并不理想,问题依然严重。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学界提供一点借鉴。

2.1 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根本对策。目前,长三角地区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发展的环境条件极为有限,而且长三角地区每年用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费用极为庞大,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显现,而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节约资源,改变目前“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因此,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长三角地区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矛盾。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企业要引进环保新技术,并加强自主创新,同时加大对新能源和环保节能型产品、技术的投入;政府要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为“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能源消耗少、污染小的特征”[7],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解决经济高速发展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此同时,政府要鼓励其与传统企业进行技术互补交流,以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二是,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要求并鼓励企业自觉使用环保新技术,使企业更加注重绿色经济效益,同时对表现突出的企业进行一定的奖励,树立带头使用环保新技术的典型,带动其他企业使用环保新技术。三是,加大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倡导绿色消费,在全社会营造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发展循环经济不是政府或某个企业的责任,“而且是国民经济的整体战略部署,这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建立新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实现一场新的产业革命。”[8]

2.2 完善环境立法

完善环境立法是解决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法律保障。法律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完善的法律体系加上有效的法律实施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减少企业和个人的环境污染行为。目前,长三角地区不仅贯彻实行了国家环境法律法规,而且还根据地区特点,制定了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在贯彻实行中仍然存在着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惩处不到位、责任不明确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法律实施效果。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作用,促进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长三角地区应尽快完善环境立法。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有操作性的法规和规章制度,明确各级单位的具体责任和各种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以保证法律的威慑力,达到立法目的。在法律中明确各级单位的具体责任可以避免在执行法律过程中出现的推诿扯皮现象;明确各种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可以打消行为主体投机取巧钻法律空子的心理。其次,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确保各种环境违法行为都能得到有力惩处,同时还要对执法不力、包庇违法者的人员进行问责处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后,要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目前,我国环境法律对违法行为主要把罚款作为行政处罚手段,情节严重才会加以刑事处罚。很多企业的违法行为达不到刑事处罚程度,而所交的罚款数额远远没有违法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多,因此很多企业宁愿接受罚款处罚也要无视相关法律规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随意污染环境。要杜绝这种现象,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大处罚力度,“可以采用适当实行取消罚款总数额上下限,改为每天罚款总额的上下限,”[9]只要违法行为不停止,就不断累积罚款,累积到一定数额就对其处以刑事处罚,这样高额的违法成本一定会另众多环境违法者望而却步,自觉遵守法律规定。

2.3 加强区域合作

加强区域合作是解决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突破口。长三角地区有着相似的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环境和接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开放性和一体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再加上环境污染具有外部性特点,因此,长三角地区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加强区域合作。目前,长三角地区在治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各城市都存在独善其身的问题,不仅对于不是本地区的污染问题不闻不问,而且对于影响到本地区的跨界污染事件也推脱不理,从而大大影响了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甚至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因此,长三角地区的各城市应该动员和团结各方面力量,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为改善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而努力。首先,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应该加强沟通与交流,了解彼此的共同诉求,暂时抛开分歧,,以共同实现区域内的环境治理为目标,用最大的诚心和信心加入到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合作中去。其次,在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长三角地区应建立区域环境管理体系,彻底改变按照行政区划条块管理的现状,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探索跨地区环境管理体制,可以“参考美国的加州南海岸大气质量管理区管委会(SCAQMD),建立起长三角区域的环境管理委员会,授予其制定区域环境管理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的权力”[10],这样便可以打破地区限制,形成政令畅通、高效有力的决策执行系统,最大程度地发挥合作优势。同时,还应该建立区域环境监控机制,及时获得环境突然变化的直接信息,以便在污染事故发生之前,及时采取行动,尽可能地减少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3 结论

总之,目前我国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现状依然严峻,集中体现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方面,虽然这已经引起了当地政府、学者和居民的高度关注,而且各城市都已采取相关措施力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但是效果甚微,环境污染问题依然是制约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严重影响着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为了改善环境污染的现状,笔者认为长三角地区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长三角地区应尽快完善环境立法,严格执法,加强监督,确保各种违法污染环境的行为都能得到应有的惩处。最后,希望区域合作能够成为长三角地区治理环境污染的突破口,各城市突破地域界限,加强沟通交流,建立区域环境管理体系,通力合作,定能使长三角地区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得以改善,进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杭爱.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1.

[2]吴晓璐.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D].复旦大学,2009,1.

[3]刘伟.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7,26.

[4]赵倩.外商直接投资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分析[D].厦门大学,2009,24.

[5]胡杭爱.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14.

[6]胡杭爱.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14.

[7]刘明铭.长三角利用外资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46.

[8]倪伟清.贸易自由化对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08,64.

第4篇

关键词:环境污染 经济增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1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1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概念界定

1.1.1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水平。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

经济增长的核算的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经济正增长一般被认为是整体经济景气的表现。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负数,即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往年减少,就叫做经济衰退。通常情况下,只有当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持续减少,才被称为经济衰退。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约束、技术约束和体制约束。

1.1.2 环境污染

①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

②环境污染的分类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经济增长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伴生物。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作为两个不同的指标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两个系统之间相互制约,具有不可分割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和谐”、“矛盾”以及“和谐-矛盾-和谐”的关系。

1.2 研究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依据

1.2.1 环境经济学理论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研究属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污染经济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环境经济学部分,它主要研究环境污染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即经济活动中的污染破坏环境的问题和污染防治中的经济问题。

在宏观领域,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关系集中表现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上。追求快速经济增长是各国政府长期以来的首要宏观经济目标。经济快速增长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并排放大量的废弃物,不但增加环境的负荷,也造成对环境的破坏。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上,环境恶化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处理起来相当困难。而且,宏观层面的环境问题具有整体效应和不可回复行,它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更加脆弱,而物种一旦灭绝就不可能再现。因此,宏观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人类把环境保护因素纳入各国主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中,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种效益的协调发展。

在微观领域,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关系集中表现在如何营造一种环境保护的微观基础上。宏观环境问题是微观环境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集中表现。在环境经济管理的实践中,强调对具体的经营单位或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制定相应的政策,防止环境恶化。例如,针对企业的排污制定经济处罚措施,或针对污染严重的行业制定产业环保政策。

1.2.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库兹涅茨曲线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用来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研究表明,收入不均现象随着经济增长先升后降,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1.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个非正式国际著名学术团体棗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

①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

②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③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和和谐型原则,则是应共同遵从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就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2 经济增长中的污染问题分析

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也带来了不可无视的环境污染。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加重视,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高。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GDP年均增长在9%以上,快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而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高投入为基础,大量发展高耗能、高污染工业及大规模的城市化热潮,使中国的自然环境遭受到了巨大破坏。虽然暂时维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在资源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经济增长主要从以下方面影响环境的:

一是水污染。水污染从来源上可分为三类:生活污染源排放的废水;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工业废水为水域的重要污染源。

二是大气污染。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另一类为气体状态污染物。

三是固体废弃物。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将导致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和其他废物排放量的增加,如果处理不好,将使环境恶化。导致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有:

①发展方式粗放。我国经济总量虽位列世界第二,但产业水平总体上很低,污染排放多,对环境破坏大。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如不改变,环境污染就难以控制。

②经济利益驱动。一些地方在推动发展中,重经济轻环保,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只顾当前,不计长远,考虑局部利益多,着眼全局利益少,有的甚至不惜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

③执法问责不严。虽然近年来环境法治建设得到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加大,但是环境保护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生,对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助长了环境污染行为的发生。

④体制机制弊端。目前,环境管理职能分散交叉在多个部门,环境保护统筹协调、统一监督职能仍需加强。地方环保部门实现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地方环保部门独立执法。

3 解决环境污染的措施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环境污染仍然较重,污染减排压力有增无减,潜在环境问题不断显现,一些重特大环境事件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和艰巨的环保任务,我们要借鉴经验教训,积极探索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道路。

第一,要坚决打好污染减排决胜战,以倒逼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入研究健全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探索建立减排目标着眼环境质量、减排任务立足环境质量、减排考核依据环境质量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大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通过污染减排的倒逼传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要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源头控制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盲目扩张,强化建设项目环评管理,健全环评、评估、审批责任追究机制和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组织体系。

第三,要健全并完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体系,以环境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完善鼓励节能环保的财税体系,研究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不断深化绿色税收、绿色证券、绿色采购、绿色贸易等环境经济政策,加快推进环境标准管理体系建设,严格环境准入。

第四,要增强环境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以市场导向发展壮大环保产业。加快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和环保技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壮大,引领技术升级,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五,要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绿色生活助推消费模式转变。坚持把环境保护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重金属污染等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同时,积极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改变导致对自身生存环境破坏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要想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发挥社会各种力量加强监督管理,并对违法者落实责任也非常重要。只有有严厉的惩戒措施,才能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Michael Keane,Albert Moran.Remaking Television:the New Global Culture[M].John,2005.Libbey Press,2007.

[2]包群,彭水军.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基于六类污染指标的经验研究.

[3]范金.2009.可持续发展下的最优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4]凌亢,王涴尘等.2001.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统计研究[J].统计研究(10):46-52.

[5]秦大河,张坤民等.2002.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

[6]王小民.2005.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东南亚纵横(9):71-76.

[7]陈华文.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分析[J].复旦学报,2004(2):87-94.

第5篇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应用;问题

引言

在社会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生态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生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大大提升。基于此,采取适当技术手段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控制环境污染至关重要。环境生物技术作为新型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主要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达到环境治理的目的,避免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出现二次污染。为保证环境生物技术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需要将环境生物技术与信息学实施有效结合,提升环境污染治理的全面性,促使环境生物技术向着合理化和信息化方向转变。

1环境生物技术

1.1环境生物技术的产生与应用

环境生物技术主要是利用一些生物体和生物代谢反应进行环境检测,明确环境污染物来源的新型技术手段。在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国有人口数量与日俱增,在这种条件下,出现诸多环境污染问题,这对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针对于这一点采取环境生物技术手段实施环境污染治理尤为关键,其能够降低环境污染系数,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同时,推进我国各个行业健康、良性的发展。就目前来看,我国环境生物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涉及的领域格外广泛。而且生物学中各项技术手段都具备环境污染治理的作用,这在无形中扩展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其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常见的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于工程菌降解、废水处理和污染生物修复等方面,这使得环境生物技术逐渐发展为环境污染治理的关键手段。

1.2环境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

保证环境生物技术全面落实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其核心内容的分析力度。相关科研结果表示环境生物的技术的核心内容在于微生物学过程,而促使微生物发生反应是依靠生物酶进行的,作为活性蛋白物质,主要在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这种蛋白活性物质能够在环境污染的状态下,有效的吸附空气中污染物,并实施微生物降解处理,时限污染环境治理的目的。

2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内容与应用

生物信息主要是通过生物DNA形式表现出来,在实施生物信息学研究过程中,引入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到生物信息变化趋势,有效提升生物信息收集、处理和加工等环节的质量。对于生物信息学来说,通过生物DNA序列研究,能够提升研究人员对生物遗传信息和生物病理等方面的了解程度,其在临床医学、法政和农业植物研究工作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3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概述

3.1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的概念

从字面上看,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属于一项交叉技术手段,其中涵盖环境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两个方面。在实施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时,引进计算机设备,能够将生物信息学与当前环境状态有效结合,从侧面提升环境治理和环境评价的合理性。

3.2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的主要研究目标

作为新型技术手段,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生物学中涉及的活性蛋白物质对生态环境中污染物实施降解处理,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生态环境污染物与人体遗传因子之间关系的研究力度,明确污染物质毒性,并据此制定有效的污染物质治理技术,降低环境中污染物质含量,从而保证人体健康。实施生物信息与污染信息研究,明确生物信息与污染信息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之间关系制定有效的污染物治理措施,避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在此之前,了解相应DNA序列和生物体内活性蛋白酶含量尤为关键,并据此制定有效的措施,避免在生态环境污染系数过大时,人体中DNA序列和蛋白酶活性发生变化。

3.3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在实施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之前,需要按照研究项目要求进行生物信息和环境信息收集,并对所收集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数学建模,充分将所收集的信息和数据表示出来。与此同时,结合一定编制运算程序,依靠计算机运算,使得研究人员对污染控制手段和作用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计算机实施生物信息和环境信息分析之后,还需要对信息分析结果进行整体评估,从根本的角度上提升生物信息和环境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外,不同环境生物信息在实施综合检测评估时所采取的技术手段不尽相同,各种检测技术涉及多方面学科知识,因此,对整个检测过程中涉及的专业学科知识进行全面分许,对于提升环境生物信息检测质量,保障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数据检测时,会出现检测结果为负的现象,在这种条件下必须对环境生物信息实施第二次检测,只有在检测结果与实际环境状态相符合时,才可以停止检测。在计算机检测结果与实践结果完全统一时,可以将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与遗传工程特效菌株试验进行有效结合,了解环境中有机污染物传播途径,借以实现有机污染物高效分解的目的,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性。

3.4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的应用

作为改善环境污染的新型技术手段,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能够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降低生态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总的来说,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在我国各个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4.1环境治理和评价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对生态环境状态进行综合评定,并根据评定结果制定有效污染处理方式。与此同时,这项技术手段能够在短时间内判断环境中污染物质和有毒物质含量,确保后期治理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3.4.2维护人类健康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部分污染源还会导致人体自身DNA序列发生变化,增加人们出现遗传病的几率。为缓解这种现象,当务之急是在环境污染源处实施环境生物技术,严格控制污染物质与人体靶器官相接触,降低人们出现遗传性疾病的可能。3.4.3资源共享从全球生态环境布局来看,各个国家出现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大体一致,这也从侧面说明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对生态环境和其他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能够在各个国家通用。为保证各个国家都能够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实施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研究成果共享尤为关键,这不仅仅能够保证其他国家也能够实现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目的,还能促使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向着国际化、信息化方向转变。

4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在我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不可否认这项技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各项信息数学建模和运算结果存在差异上。而且在实施生物信息和环境信息收集和整合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直接影响信息收集和整合的准确性。除此之外,计算机设备在实施数据信息储存和处理方面不够完善,影响相应信息数据预算的准确性。针对于这一点,在实施数学建模和计算机分析评定过程中,应控制外界因素对数据信息造成的干扰,从而保障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数据分析评定效果。5结语如何进一步根据我国在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方面的特点,建立高水平的理论与实验体系,加快培养优秀的青年人才,是发展我国环境生物技术信息学研究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林加.基于现阶段环境生物工程技术的新探索[J].福建农业,2015(08).

第6篇

1.1面源污染日益加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生产手段发生了较大改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的使用农药和化肥,这些物质的使用不仅加剧了河流、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提高,污染地下水,造成水体环境污染,而且还会土壤产生污染,影响土壤的肥力,造成恶劣的土壤环境污染。另外,地膜的使用也是造成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的一个重要因素,地膜的广泛使用再带来农作物增收增产的同时,由于使用方法不当、局部用量没有控制等原因导致的土壤环境问题越来越为突出。

1.2养殖业污染日益严重

近年来,禽畜养殖业在农村快速发展,其养殖规模从传统的农户分散养殖开始向集体化养殖、养殖场等方向发展,禽畜产生的粪便污染大幅度加剧,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农村养殖户的环保意识偏低,并且没有科学的管理养殖手段,导致养殖场的粪便、污水等污染物随意排放,造成地表水环境的恶化,并且对当地的大气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给农村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

1.3生活污染大幅度增加

随着农村经济的振兴和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随着不断提高,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生活污水排放量等大幅度增加。农村生活垃圾的组成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农村生活垃圾是可以被降解、循环利用的,而现在随着塑料、电子产品垃圾、一次性废弃物的增加,难以分解的垃圾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由于环境保护意识较低,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村的大部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往往不经过处理就随意的排入水体,造成水体环境污染加剧。

1.4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广泛开展,很多的城市将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环境保护政策相对较为宽松的农村。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环境污染处理技术落后等原因使得一些乡镇企业产生投机心里,降低环保方面的相关投入,固体废弃物、生产废气废水乱排乱放,导致了农村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2.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环保意识相对较低

农村环保意识较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农民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后果认识不足,不能自觉的保护环境,并且环保维权意识较低。另一方面,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和乡镇企业负责人存在“重视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的思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污染治理投入较低。

2.2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目前现有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是建立在城市污染和重点污染治理基础之上的,这些法律法规不适用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因此会产生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力度角度、法律手段不完善等,不利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2.3环保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但是与之配套的环保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缺乏、生活垃圾处理转运设施不完善等方面。另外,由于环境保护投资的回报率低、公益性强等特点,导致了农村环保资金缺乏。

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3.1多种手段提高农村环保意识

环保意识较低是影响农村环境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采取有效的、多样的手段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首先采取村广播、印发手册等宣传手段让农民了解当地的环境污染现状和危害程度,给农民敲响警钟。其次,采取讲座、演讲的形式在农村的中小学开展农村环保教育,通过学生影响家长,从而达到提高农村全体人员环保意识的目的。最后,将绿色生产、清洁生产、有机种植标准、生态养殖技术等环保生产手段介绍给农民,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农村的环境保护意识。

3.2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不能很好的适应农村污染治理的要求,也无法界定农村环境污染的责任,因此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农村环境保护和城市环境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看待,建立农村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法律体系,完善农村环保管理制度,让农村环境污染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3积极落实环保资金投入

足够的资金投入能够实现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和完善,能够引进科学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进而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改善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因此要扩宽资金渠道,采取多种举措落实农村环保资金投入。首先要了解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积极申请国家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投入方面的资金支持。其次要积极与上级政府部门进行沟通,申请农村环境污染环境治理专项资金,例如农村饮用水水源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农村垃圾处理专项资金以及养殖场污染处理专项资金等。最后,要鼓励、争取社会投资,尤其是公益性质的投资,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采取多种举措增加农村环保资金投入。

3.4提倡发展生态农业

面源污染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农药化肥的使用、地膜的过量使用以及农村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都导致了面源污染的加剧。通过分析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可以发现,发展生态农业是控制面源污染的根本途径。要持续、有效的指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积极倡导农民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的方法,鼓励农民使用对环境污染较少的生物农药、低残留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加大科学技术的支撑,建立种植养殖生态格局,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在农村养殖方面,将禽畜污染环境质量与有机食品生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等项目紧密的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第7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关系;福安市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0-02

对经济增长同生态环境改变二者关系的探讨开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学者依照质量守恒的原理,对二者意义加以梳理分析。接下来,又有科学家对其给对方施加的影响做出了深入探讨,主要分成两个观点,其一是经济增长一定会造成环境资源需求抬升,同时也会导致废弃物排放量的提高,则经济发展必然造成资源的大量损耗与环境的不可逆转式破坏,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超出其承载能力时,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将会崩溃。然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因为经济的增长,人们更乐于接受服务性产品,对环境与资源的依赖将会减轻,从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会大幅度减少,环境质量将会得到改良。两种观点侧种点不同,然而都说明了经济增长同生态环境改变二者之间确实有极为密切的关联。

一、福安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本情况

(一)福安市城市概况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位置,是闽东地区的核心地带。福安市东西方向距离为37公里,南北距离方向距离为80公里。该市为我国的绿竹笋之乡,同时也是典型的船舶修造基地,沈海高速公路及福泰高速公路等在本市越过,让本市形成了半小时经济圈。福安市目前总共有5个乡、13个镇、4个街道,市总人口数量70万。福安市处在鹫峰山脉和太姥山脉间,地势按照从北至南的方向倾斜,东西侧偏高,中间部位偏低,属于南北走向的谷地地形。福安市为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多为湿润温暖状态,四季明显、夏季雨量集中。

(二)福安市经济增长情况

福安市近些年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增速明显。2014年,福安全市总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41.51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而言,超过2013年10.8个百分点,已经连续6年表现出两位数的增长趋势。另外,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人民币13812元,较2013上升了6.4%。

(三)福安市环境污染情况

因为经济结构转型及优化,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依然处在重要位置,特别是船舶制造行业,以及轻化工行业是主要的污染源所在。1998至2000年间,福安市的工业废水排放量达到顶峰,2001年开始逐步减少,但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却一直没有明显减弱的趋势。一直到2013年,废气和废物排放量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却依然没有到达最合理状态。尤其是在重复建设问题上、过度竞争问题上,都显露出了环境污染治理难的弊病。

二、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关系研究

(一)基本理论

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两项内容各有自身的独立特征。

比如对于经济增长来说,首先,某个地区是人类主要的生产、生活场所时,便会出现城市扩张、农业用地减少的情况。同时,在经济结构发生变然变化的同时,传统的环境结构势必出现根本性变革,特别是当第二产业大幅度增加的时候,工业三废的排放量是极难控制的。而站在环境污染的角度来考虑,首先,可能受到污染的生态环境,其内在各项要素是一个整体,而当受到不同影响时,每一要素也都有各种可能的表现。再者,生态环境能够在自然界中不断循环,只要被合理应用,便不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后果。

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自身的特征分析基础上,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探讨才具有现实意义。二者的关系,指的是两个体系在运动形式上产生的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之下,造成彼此影响的现实情况。所以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间的关系,其本质也就是经济发展下各要素,如人口变动、区域结构调整,以及人群生活水平变化和环境污染各种可能性间的影响之和。欧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先污染再治理的教训,这给我们以深刻的反思,也就是在当地经济增长过程中,必须同时注意到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不走其他地区失败的老路。

(二)关系指标体系构建

首先,要确定经济增长指标体系,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宏观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包含了人口增长、经济总量增长、生存空间扩张、生活水平提高等多项内容,所以经济增长指标需要从经济自身、人口变动、空间范围等多个方面进行选择,并力争达到各项数据的真实性。其次,要确定环境污染方面的指标体系,其中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比如水质、大气、土地、生物以及资源等都不能被忽视(具体如表1所示)。

(三)分析方法与讨论

第8篇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

一、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家文明建设的步伐和农民的生活。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3.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治理措施不得力所产生的工业污染。

4.畜牧养殖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二、农村环境污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在加剧,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已经危及到了人群的生活和生命安全。

1.农村水环境质量恶化。

2.农民生活质量下降,发病率增高。

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形成的原因较多,有环境管理体系、有财政资金、有治理模式等等一系列的因素。

1.我国环境管理体系难以适应农村污染问题的治理。

2.财政资金短缺,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3.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

4.农村污染治理模式单一,套用工业污染的治理手段。

5.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管理手段落后。

6.农民的环保意识差。

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及建议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便等农业自身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排放、城市垃圾等外源污染两个方面。对农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为此,提出以下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要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立法,完善有关法律制度。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世贸组织规则,修订相应的农业和环境法规,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实施保障体系,修订和完善农业环境标准体系,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法律制度得以实施。必要时可以出台单独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以利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2.提高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战略认识。

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应当转变观念,把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随着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是,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整治乡镇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农村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转贴于

3.加大农村环保治理资金投入力度。

农业科研部门应当把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作为今后农业科研工作的一个重点领域,加强力量,增加投入,通过技术攻关、项目招标引进吸收等方式,尽快推出一些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可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技术项目,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各有关部门应当在政策引导、项目规划、管理措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证。同时,各级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扩展农业环保资金的来源渠道,改变环保投资分配体制,提高投资效果。在支农资金或环境资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农业环境的治理工作,也可以吸引和利用一些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赠款和贷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投资增长机制。

4.明确农业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责,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限。

建议成立由各省(市)领导牵头,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农业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业环境治理的领导和协调工作,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限。

5.发展生态农业。

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是必由之路。必须树立农业发展的科学生态观。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并以新的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农业生态观为指导,促进农业的生态建设。

6.加强面源污染防治,改善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抓紧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严格控制养殖废物的排放。对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厂),必须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督促建设单位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对于“三河”、“三湖”等国家和地方明确划定的重点流域和重点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周围的中等以上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场(厂),必须进行限期治理。

7.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生态文明村镇。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积极开展村镇环境规划。凡1999年以后新建的县城、乡镇和新村,必须编制环境规划,并与城、镇建设同时实施;对已有的县城、乡镇和村庄,应结合城镇改造逐步加以实施。要通过规划、引导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污染集中控制、加速城镇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

8.加强农村环境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水平。

第9篇

【关键词】室内装修;环境污染;控制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llution problems caused by the renovation, from material selection, decoration design, construction, pollution detection, and hand over the acceptance aspects to described the indo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ideas. On this basis,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reduce or eliminate indo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Key words: interior decora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

    

【abstract】Interior decoration is people pursue good working environment that occupy the home, the important to try. The indoor environment of good people brings the comfortable feeling, can adjust the mood of the people, make people get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and higher efficiency. But with this purpose abhorrent of interior decoration environment pollution but ruyingsuixing.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terior decoration to meet people's desire for a better life, we mus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interior decoration brings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obl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pollution brought decorate, from material selection, decoration design, construction, pollution detec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cceptance date indoor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ntrol train of thought. And in this foundation, proposed to reduce or eliminate indoor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Interior decora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装修在人们的居家生活和办公场所得到了大面积的普及。但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大量的室内装修环境检测结果都表明,室内环境污染程度往往比室外高。据有关资料统计,人们平均有90%的时间是生活、工作在室内,特别是生活在都市社会中的人们总是在装修,甚至过度装修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而且污染严重的室内环境会给儿童、孕妇、老人和慢性病人造成尤其恶劣的危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室内环境污染的影响,而儿童生活在室内的时间又远远高于成年人。由此可见装修很可能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

一、室内环境污染给社会生活带来的问题

室内环境污染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受到室内环境污染的影响越来越严重。针对此问题,国外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室内环境污染是“致病建筑综合症”(SBS)的直接后果,其症状表现为头痛、眼、鼻和喉部不适,干咳,皮肤干燥发痒,注意力难以集中等。这些症状的具体原因不详,但大多数患者在离开室内环境后不久症状就在自然状态下解除了。

依据目前的研究发现室内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是装饰装修材料。多数市场上的装饰装修材料都含有大量的有机有害物质。这些建材一旦进入室内,在通风不好的环境中有害成分的浓度会更高,从而危害人的健康。例如,用做室内装饰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中都含有甲醛。即使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也会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高浓度的甲醛对神经系统、肝脏等都有毒害,长期接触较高浓度的甲醛会出现急性精神抑郁症。国际癌症研究所已建议将其作为可致癌物对待。其它如苯、甲苯、二甲苯等都已证明是毒性极强的物质。

2、人们的工作效率会因为室内环境污染大打折扣。如果室内空气质量不好,人们会不自觉的找理由离开,目的是为了远离这种不好的室内环境,以免引起某些不良的身体反应。实验证明:呆在污染严重的室内环境中会导致人们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工作效率低,甚至会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而且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会造成严重的身体疾病,譬如白血病等。由此可见环境质量与人们的工作效率、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影响着社会经济效益和医疗保障体系。国际经验表明,加强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通常情况下所增加的费用并不多,但是明显可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因此,控制和减少室内环境污染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重要的企业管理问题,是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适用《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治理室内环境污染应当着力解决的问题

在法制层面上,我国颁布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一下简称《规范》)(GB50325-2001)。《规范》自实施以来,对建筑物室内环境污染的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室内污染及污染源的治理受诸多因素限制,《规范》的强制性要求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加之在污染物判定方面易受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因此导致《规范》中确定的标准难以在实际生活中的得以实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装饰装修工作在设计前的准备工作不足。在开始设计前,应当熟悉将要进行室内装修设计的建筑物的现有状况,特别是对已使用过的建筑物。了解其通风情况如何?现有的室内环境污染状况如何(哪怕是直观感觉)?有无必要对现有情况进行监测?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再考虑如何着手装修,以便在新装修过程中去除原有污染,并避免新增其它污染。

2、材料选用上环保意识不到位。通常人们在装修过程中,过于重经济成本,而对环保健康方面关注度不高。事实证明:绝大部分装修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是由装修材料造成,因此选材是装修过程中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核心环节。业主应在明确了建筑物类别后,根据建筑物的具体类别要求,结合装修设计需要选择达到行业标准的环保型材料。

3、室内装修污染的专业监测机构缺乏,其监测手段不足,监测标准不完备,污染源控制的途径与手段都存在严重的局限性。

4、在污染及其来源的评定上,由于存在现场监测与实验室监测的结果差异,而导致污染控制结果产生争议,从而影响污染控制的标准化操作。污染控制检验的核心在于评定,评定工作的重点则在于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实验室监测工作的技术条件通常比较到位,有较好的技术环境。而现场监测受场地条件限制,数据结果中的干扰因素较大,准确判定存在一定困难。比如:①设备适用的环境温度差别。②空气质量中的干扰因素。

5、对于室内污染及其污染源的治理缺乏严密科学的系统解决方案。鉴于当前室内环境污染控制工作刚刚起步,还需进一步加强推广、普及工作。室内环境污染超标后的整改问题,相对于其它方面的工程质量问题,处理手段较为单一,其可行性、经济性的适用性不强。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室内环境污染及污染源控制的对策与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室内环境污染控制,结合实际情况,应当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1、严格控制材料准入机制。使用环节中应提供相应的材质证明。其次在材料特性、数量的基础上,加强对材料进场检测报告的核查工作。

2、取消易产生消极市场作用的材料认证和备案制度,将工作重点放到材料市场供需双方的行为核查上。

3、结合标准要求,完善监测手段和监测设备,充分发挥专业性监测机构在行业中的技术优势,确保监测数据、判定结果真实有效。

4、加强民用建筑工程及室内装修工程的室内环境质量验收工作。应在工程完工至少7天以后、工程交付使用前进行质量验收。室内装修工程验收时,应检查下列资料:①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工程地点土壤氡浓度检测报告、工程地点土壤天然放射性核素镭-226、钍-232、钾-40含量检测报告;②涉及室内环境污染控制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及工程设计变更文件;③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的污染物含量检测报告、材料进场检验记录、复验报告;④与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有关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施工记录;⑤样板间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记录(不做样板间的除外);⑥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报告。

 5、丰富室内环境污染整改工作的方式方法,同时加强新型环保建材的推广、应用工作。

        6、加强后期处理工作。①加强通风换气。消除室内环境污染,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室内通风换气以降解污染物含量。②采用空气净化装置。③改进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可通过工艺手段对建筑材料进行预处理,以减少污染。

参考文献:

[1] Nathanson T.Indoor Air Quality in Offices Buildings.A technical Guide,Ottawa,Health Ganada,1993

[2]河南省建设厅 GB50325-2001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