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红楼梦的历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5 17:13: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红楼梦的历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红楼梦的历史

第1篇

摘要:《红楼梦》作为名著小说以书本为载体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认可,这是因为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悠久文字历史,文字这种形式发展成熟同时包含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然而自1895年开始依赖于视听特性的影视作品走进了人们生活。《红楼梦》作为一部广为人知的名著,凭借它巨大的影视改编潜能,自然被提上了影视改编的历程。

关键词:红楼梦;影视改编;历史

《红楼梦》是我国长篇小说奉献给世界文学的一朵奇葩,但由于不同语言造成的交流障碍,它尚不能普及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对于世界人民来说,影视的声画造型语言,比文字语言有着个更便捷的普及性。所以及时地对《红楼梦》的影视改编进行规律性总结,找出经验与不足,以进行更加高质量的改编,对于《红楼梦》更大范围的传播是十分有利的。所以《红楼梦》的影视改编是履待人们去研究的一个领域。

一、解放前

《红楼梦》问世不久后,就由文字走向了舞台。据史载:清朝嘉庆年间(1796),孔绍文创作了昆曲《葬花》,演出了林黛玉葬花的故事,此时距离曹雪芹逝世仅有三十多年。《红楼梦》最早走上银幕是1926年,当时梅兰芳演出的《黛玉葬花》曾被拍成电影。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电影公司的纷纷成立使得影片的数量激增。《红楼梦》为这些公司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仅1926年和1927年两年间,就有根据《红楼梦》改编的影片存在。包括:任彭年、俞伯岩导演的《红楼梦》(复旦影片公司),程树仁导演的《红楼梦》(孔雀影片公司)。

无声电影时期,尽管文学改编电影的实践已经司空见惯,但是由于当时简陋的拍摄技术,那些根据文学原著改编的影片还是显得简单、粗糙,只是抽取原著中的某个片段敷衍成片,因而影片的故事却反前后关联,线索不够清楚,人物性格也难以得到充分展示。它们大多数采用图解性镜头、幼稚的造型特征、冗长的细节和纯外部的剧情发展手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符合原著的思想内涵。

二、解放后至80年代

解放开始,《红楼梦》再次走上了银幕,同时也是在名著中首先被改编的。

杨小仲导演拍摄的《红楼二尤》被公认为是建国初期最好的影片之一。影片以原著的配角尤氏姐妹作为主人公,以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通过艺术的对比手法,成功塑造了意志薄弱、温柔善良的尤二姐和性情高尚的尤三姐这对性格迥异的姐妹。

1950年至1978年可以说是《红楼梦》电影创作的多产期和繁荣期,不但改编摄制的数量多,而且出了一些精品名作,尤其是1962年摄制的越剧电影《红楼梦》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

这一时期的《红楼梦》电影经历了从黑白片到彩色片的发展过程,影片改编的方式则更是多样化,不但有时装片,而且还有现代改编版。戏曲电影在这一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香港成为《红楼梦》电影生产的中心,这个时期的19部电影中有15部是香港的电影公司摄制的上海摄制了三部,其中两部著名的戏曲艺术片越剧《红楼梦》和京剧《尤三姐》是和香港合拍的,这也开了大陆与香港合拍电影的先河。

在这一时期的后几年,随着电视制作、播放技术的发展,《红楼梦》电视剧也开始出现在荧屏上,香港和台湾都改编摄制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其中香港的两部电视剧影响较大。而内地则由于经济、技术等原因而暂时落后,未有《红楼梦》电视剧面世。

1975一1978年在香港与内地先后掀起的“红楼”影视热潮让人感慨怀念。当时香港竟一下子推出七部“红楼”影视,有无线电视台的5集电视剧《红楼梦》、丽的电视的粤剧电视戏曲片《红楼宝黛》、佳艺电视台的100集电视剧《红楼梦》、“邵氏”的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和《红楼》、“思远”的电影《红楼春上春》和“今日”的电影《新红楼梦》,再加上1962年上海与香港合拍的越剧电影《红楼梦》也在香港上映,一时间,“红”流滚滚而来,汇成蔚为壮观的景象。而越剧电影《红楼梦》于1978年在内地重新放映,仅此一部影片即让全国人民如痴如醉,当时电影24小时轮转放映,人们通宵达旦排队购票,很多观众连续多次重复观看此片,真是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值得一提的是《金玉良缘红楼梦》,1977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邵氏制片厂摄制《金玉良缘红楼梦》,这部黄梅调电影模仿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改编摄制,剧情与之相似,在编剧方面缺少创新。因此,虽然导演手法细腻,布景服饰豪华,演员也极为卖力,却未能制造出感人的力量。但相对于那一年摄制的其他几部《红楼梦》电影来说,此片还算是较为成功的一部,主演贾宝玉的林青霞以及影片营造的“古典中国”幻象还是给观众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

从1979年至2008年,似可称为《红楼梦》电影改编摄制的沉滞期与复兴期,因为自1977一1978年重拍《红楼梦》的热潮过后,从1979年开始至1987年,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影坛对《红楼梦》题材似乎不再青睐,近10年来没有一部电影问世,这一阶段是《红楼梦》电影的沉寂期。

与电影不是很景气的境况相比,这一时期《红楼梦》电视剧(片)的改编摄制则处在一个发展和繁荣阶段,尤其是内地《红楼梦》电视剧制作发展迅猛,其中电视戏曲热闹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台”,不编“红楼”誓不休。从1980年开始至今,随着电视的发展、普及,以及戏曲和电视合作的加强,《红楼梦》电视戏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个不同剧种的戏曲竞相改编

1987年,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36集《红楼梦》该电视剧第1至29集根据脂本改编,而第30至36集则没有根据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程高本)的后四十回改编,编剧周岭主要根据小说前八十回的伏线、脂评提供的信息以及红学探佚派的观点,重新编写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故事情节,以贾府最终一败涂地、众女子流散亡逝、宝玉沦落最终在茫茫雪地中走向远方告终。该剧是内地第一次全本改编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1987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来在海内外不断重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尽管评论界对这部电视剧褒贬纷纭,毁誉不一,但在《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史上,它还是比较成功的,并被不少人奉为“经典”。

2010版李少红版《红楼梦》,再次全本改编,选秀选出演员。此版电视剧较原来的改编有诸多的不同,进行了全本改编。因为有了全本改编大容量的保证,本来它可以对故事更多地撷取,更加从容细致地表现人物,从而较全面、更接近地传达原著的内容与精神。而选秀也是为了起用本色演员和年龄与原著人物岁数相仿的小演员,更真切地表现了大观园的单纯美好。

改编《红楼梦》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能亵渎经典也不能得不到观众的忍痛,甚至招来骂名。然而经典作品的诱惑和《红楼梦》本身所具有的改编潜能使大量的影视工作者投入其中,进行改编创作。中国的电影事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那时就有了对《红楼梦》的电影改编,无论成功与否,人们一直都没有放弃过努力。《红楼梦》影视改编的历史,不仅是改编方法的演变也是文学和影视互动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是文化变迁的历史。

参考文献:

[1]黄书泉《论小说的影视改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2]许波《从语言艺术到视听艺术》,《电影艺术》,2004,2.

[3]李立《视觉文化语境中名著改编的审美得失》,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陈艳涛《王扶林:尊重原著,谨慎发挥》,《新世纪周刊》, 2008,20,113―115.

[5]谢铁骊《尊重原著是改编之本》,《中国艺术报》,2002, 8,3.

[6]蔡义江《走向了两个极端――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观后》,《团结报》,1987.

[7]赵凤翔.房莉《名著的影视改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第2篇

宝玉的乳母李嬷嬷来看宝玉,看见酥酪,拿匙就吃。一个丫头说是“给袭人留着的”,结果李嬷嬷听后“赌气将酥酪吃尽”,宝玉回来后,袭人只得哄骗宝玉去吃“风干栗子”(《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第三十七回中写道:袭人端过两个小掐丝盒子来。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时鲜果品,又那一个,是一碟子风干栗子栗粉糕。这栗粉糕即板栗糕,是用栗子制成的。

【制作方法】

风干栗子:取新鲜栗子择净,放于布口袋中,悬挂于自然通风处阴干后即可取用,食用时去壳服食。

栗粉糕:鲜栗子、糯米粉、白糖适量。将栗子去皮壳,煮熟,打烂,与糯米粉、白糖适量拌匀,制成糕状,外撒上桂花少许,上笼中蒸熟即可服食。

【历史溯源】

栗粉糕见于南宋《武林旧事》一书,足见以栗子制糕为时甚早。《清稗类钞》载:“栗糕,以栗去壳,切片晒干,磨成细粉,三分之一加糯米粉拌匀,蜜水拌润,蒸熟食之,和入白糖。”清・袁枚《随园食单》也有“栗糕”条云:“煮栗极烂,以纯糯粉加糖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此重阳小食也。”又云:“新出之栗烂煮之,有松子香。厨人不肯煨烂,故金陵人有终身不知其味者。”贾府用新栗制糕上加桂花,当系极讲究的美味佳点。

【中医观点】

栗子,又称板栗,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种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每年8~10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去壳取仁用。栗子是我国的传统特产,在果品中,栗子的栽培历史最为久远,在陕西半坡村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里,便有栗子的踪影。栗子的食疗及药用价值亦堪称上品。中医认为,栗子性味甘、温,入脾、胃、肾经,有养胃健脾,补肾强腰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反胃,泄泻及肾虚腰膝无力,小儿筋骨不健等。《名医别录》言其“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千金・食治》言其“生食之,甚治腰脚不遂”。《新修本草》言其“嚼生者涂病上,疗筋骨断碎,疼痛,肿瘀”。《滇南本草》言其“生吃止吐血、衄血、便血,一切血证俱可用”。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对栗子做过深入的研究。他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有:“有人内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颗顿愈。”据《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记载:“慈禧太后最爱吃栗子,御厨们为了保证老佛爷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栗子,便将栗子加工磨成粉,再佐以冰糖等佐料,制成小窝窝头,每餐必食。慈禧虽届耄耋之年,仍皮肤细嫩,光滑润泽。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栗子有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作用,老年人常吃栗子,可防老抗衰,益寿延年。

【营养分析】

第3篇

贾府里的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在吃腻了山珍海味、大鱼大肉之余,于是想到油盐炒枸杞芽换换口味。柳家的对莲花儿说道:“前儿三姑娘和宝姑娘偶然商议了要吃个油盐炒枸杞芽来,打发个姐儿拿着五百钱给我。我到笑起来了,说二位姑娘就是大肚子弥勒佛,也吃不了五百钱的,这三二十钱的事,还预备得起(《红楼梦》第六十一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赃,判冤决狱平儿行权)。”这枸杞芽便是枸杞的嫩茎叶。

【历史溯源】

枸杞春天发嫩芽,味苦中带甘,也可当食品。元·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卷上“种枸杞”言“春间嫩芽叶可作菜食”。《药性论》言枸杞芽“和羊肉作羹,益人,甚除风、明目”。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言“枸杞叶二两,鸡蛋一只,稍加调味,煮汤吃,每日一次,治急性结膜炎”。《滇南本草》言“枸杞尖作菜,同鸡蛋炒食,治年人白带”。《养小录》言其“焯拌,宜姜汁、酱油、微醋,亦可煮粥,冬食子”。贾府里的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在吃腻了山珍海味、大鱼大肉之余,于是想到油盐炒枸杞芽换换口味。据1966年出版的《大众菜谱》中有,苏州菜肴“生煸枸杞”,实际上就是油盐炒枸杞,其烧法简单方便,是江南地区极普通的家常菜也。

【制作方法】

枸杞芽、调味品各适量。将枸杞芽洗净。锅中放植物油适量烧热后,下葱姜爆香,而后下枸杞芽,炒至熟时,下食盐、味精等,翻炒片刻即可服食,每日1剂。

【中医观点】

枸杞芽,又名枸杞尖、枸杞菜、枸杞叶、枸杞头、枸杞苗,为茄科植物枸杞的嫩茎叶,主产于甘肃、宁夏、河北、青海等地,以宁夏产者最为著名。春季采摘其嫩叶,老者不堪食用。枸杞苗性味苦、甘,凉。入肝、肾经,有清退虚热,补肝明目,生津止渴之功,适用于肝肾阴虚或肝热所致的目昏,夜盲,目赤涩痛,视力减退,热病津伤口渴等。《食疗本草》言其“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日华子本草》言其“除烦益志,补五劳七伤,壮心气”。《本经逢原》言其“能降火及清头目”。

第4篇

宝玉玩了一会儿,内厨房的婆子来问:“晚饭有了,可送不送。”说话之间,便有小丫头子捧了盒子进来站住,睛雯麝月揭开看时,有四样小菜,还有一碗“火腿鲜笋汤”。宝玉喝了半碗,吃了几片笋,又吃了半碗粥就罢了(《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贾府中每日锦衣玉食,吃些竹笋,有开胃消食作用。

【历史溯源】

火腿鲜笋汤在清代中叶,是高档食品。《调鼎集》记载:“上席……冬笋火腿汤。”明清时食火腿鲜笋汤是江南食俗。火腿与春笋合烹,其滋味特佳,扬州人称“一啜鲜”,故宝玉急急地端起来就喝,被热汤烫了嘴。

竹笋,又名毛笋、竹芽、竹萌,为禾本科植物毛竹的苗,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普遍栽培,冬季生长采挖者名冬笋,春季生长采挖者名春笋,嫩小者加工为玉竺片。冬笋比春笋更味美诱人,有“笋中皇后”之称,唐代大文学家杜甫曾有诗赞云:“远传冬笋味,更觉彩衣浓。”竹笋食法颇多,烧、炒、煮、炖、煨均可,也可与肉、禽、蛋等混合烹调,各具特色,如湖南的火方冬笋、上海的冬笋塌菜、扬州的虾子冬笋、湖北的炒香冬笋、四川的干煸冬笋、广东的蒸酿冬笋等,均是鲜翠嫩香,风格各异的特色菜肴。

【制作方法】

取火腿、鲜笋及调料各适量。先将火腿剁块,洗净,切块,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至火腿烂熟后,调入鲜笋、花椒、葱、姜、盐、味精、料酒各适量,煮沸后,去浮油即成。

【中医观点】

竹笋性味甘、寒,入肺、胃经,有清热化痰,解毒透疹,和中润肠之功,适用于热毒痰火内盛,胃热嘈杂,口干便秘,咳嗽痰多,食积不化,疹发不畅,脘腹胀满等。《名医别录》言其“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可久食”。《本草纲目拾遗》言其“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本草求原》言其“甘而微寒,清热除痰,同肉多煮,益阴血。痘疹血热毒盛,不起发者,

笋尖煮汤及入药,俱佳”。《随息居饮食谱》言其“甘凉,舒郁,降浊升清,开膈消痰”。

第5篇

袭人依宝玉之命,将一个五寸来高的小玻璃瓶子交与芳官,里面装着半瓶“胭脂一般的汁子”。厨师柳嫂误以为是宝玉平时喝的西洋葡萄酒,便忙着取烫酒的器皿“旋子”准备烫酒,其实芳官拿的是玫瑰露,一种民间古老的露酒,在清代曾名扬京师(《红楼梦》第六十回:茉莉粉替去蔷薇硝,玫瑰露引来茯苓霜)。但通过这一段的描写,也透露了这样的一个信息,即宝玉平时除了爱喝黄酒外,也爱喝西洋葡萄酒,而且酒的颜色是“胭脂一般的”。似乎可以推断,“胭脂一般的”定是比较浓郁的红葡萄酒。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在18世纪的清初,有一些进口的葡萄酒进入贾府这样的贵族之家,完全是有可能的。而就连柳嫂这样的厨役都知晓,可见西洋葡萄酒在贾府的知名度。

【历史溯源】

葡萄,又名草龙珠,蒲桃,为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尤以新疆吐鲁番地区所产的葡萄味甘品优而驰名中外。葡萄的故乡在地中海、黑海沿岸。据《西域传》记载,我国的葡萄是两千多年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国带回并广为传种、繁衍的。

葡萄酒是以葡萄加工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中国在汉代以前就已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埃及在4000年前的墓葬中发现一幅有挤压葡萄方法的壁画,说明当时已种植葡萄并挤汁饮用。

【中医观点】

葡萄性味甘、酸、平,入脾、肺、肾经,有补气血,益肝肾,强筋骨,生津液,止烦渴,利小便之功,适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盗汗,腰膝酸软,热病烦渴,声嘶咽干,小便淋涩,水肿等。《神农本草经》言其“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名医别录》言其“逐水,利小便”。《滇南本草》言其可“大补气血,舒筋活络,泡酒服之”。《随息居饮食谱》言其“补气,滋肾液,益肝肾,强筋骨,止渴安胎”。

【营养分析】

葡萄有“生命之水”、“水果明珠”之称。据分析,鲜葡萄含糖量为10%~30%,有机酸为0.1%~

第6篇

宝玉挨打后,要吃酸梅汤。袭人只拿那糖腌的玫瑰卤子和了,给宝玉吃了小半碗。王夫人知道后,叫人拿来几瓶香露,袭人说只拿两瓶来吧。彩云听了,去了半日,果然拿了两瓶来付与袭人。袭人看时,只见两个玻璃小瓶却有三寸大小,上面螺丝银盖,鹅黄笺上写着“木樨清露”,那一个写着“玫瑰清露”。(《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木樨,即桂花。木樨清露为桂花蒸馏所得香液,有疏肝理气、醒脾开胃之功能。宝玉挨打、肝气受抑,胸怀郁结,宜饮此露疏理,故服后觉得“香妙异常”。木樨清露与玫瑰清露在清代是江南贡品,故王夫人说“那是进上的”。

【历史溯源】

宝玉吃的“玫瑰卤子”,据曹公佚著《废艺斋集稿・斯园膏脂摘录》中所载:“凡有色有香花蕊,皆于其初放时采来,以酿饴之露和以盐梅,然后渍之。贮使经年,香味颜色不变。”“桂花香动万山秋”,每到中秋佳节,银蟾秋皎,波光醉人,金风送爽。桂花飘香,沁人肺腑。古人赞其“虽无艳态惊群目,却有清香压九秋”。宋・韩子苍言其“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李清照称桂花树“自是花中第一流”。

近代,经群众性评选,桂树一跃登上10大名花的宝座。桂花的名称很多,因其叶脉形如圭而称“圭”,因其材质致密,纹理如犀而称“木犀”,因其自然分布于丛生岩岭间而称“岩桂”,因开花时芬芳扑鼻,香飘数里,因而又叫“七里香”、“九里香”。

玫瑰花,又名徘徊花、笔头花、刺玫花、赤蔷薇花,为蔷薇科植物玫瑰的花。宋・杨万里有《红玫瑰》诗:“叫关月季姓名同,不与蔷薇谱牒通。接叶连枝千万绿,一花两色浅深红。风流各自燕支格,雨露何私造化功。别有国香收不得,诗人熏人水沉中。”清・秋瑾的《玫瑰》诗:“闻道江南种玉堂,折来和露斗新妆。却疑桃李夸三色,得占春光第一香。”玫瑰,与月季、蔷薇并称为“蔷薇园三杰”,为我国主要的观赏花卉之一。玫瑰花艳丽多姿,呈紫色或白色,其气芳香浓烈,往往使人流连忘返,徘徊止步,故又名”徘徊花”。

【制作方法】

玫瑰卤子:玫瑰花、蜂蜜、乌梅各适量。取含苞初放的玫瑰花洗净,晒干水汽,而后与蜂蜜、乌梅同放置于净瓶中,密封贮存1个月即可食用。

《本草纲目拾遗》载:“凡物之有质者皆可取露。露乃物质之精华,其法始于大西洋。传入中国,大则用甑,小则用壶,皆可蒸取……桂花蒸取,气香味微苦,明目舒肝,止口臭。”

木樨清露:取桂花适量,洗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盖上放置一套管,插入药罐中,盖紧。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慢煎煮,使水汽从管口流出,收集装瓶即可饮用。

玫瑰露:与木樨清露同。

【中医观点】

桂花,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花蕾。中医认为,桂花性味甘,温,入脾、肺经,有止咳化痰,消肿散结之功,适用于寒痰咳嗽,瘰疬痰核。《本草汇言》言其“散冷气,消瘀血,止肠风血痢。凡患阴寒冷气,瘕疝奔豚,腹内一切冷病,蒸热布裹熨之”。《国药的药理学》言其“治口臭及视觉不明”。《陆川本草》言其“治痰饮喘咳”。桂花酿酒,“香随绿酒入金杯”,味美可口。桂花经盐渍、糖浸后可作食品佐料。桂味食品有桂花糕、桂花栗子羹、桂花藕粉羹、桂花汤圆、桂花月饼、桂花糖等,都是人们所喜欢吃的。桂花还是熏制花茶的好材料,有“桂花点茶,香生一室”之说。桂花还可提取芳香油或香精,作为化妆品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

玫瑰花性味甘、微苦而温,有理气解郁,和血散瘀之功。本品药性温和,温而不燥,疏肝而不伤阴,长于舒发肝胆肺脾郁气,温养心肝血脉,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用途,适用于肝胃气痛,新久风痹,吐血咯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痢疾,乳痈,肿毒等证。《食物本草》言其“主利肺脾,益肝胆,辟邪恶之气”。《药性考》言其“行血破积,损伤瘀痛”。《本草拾遗》言其“和血行血,理气,治风痹,噤口痢,乳痈,肿毒初起,肝胃气痛”。《本草再新》言其“舒肝胆之郁气,健脾降火,治腹中冷痛、胃脘积寒,兼能破血”。

第7篇

探春写了一封花笺给二哥宝玉。这封信写得十分漂亮,带些骈俪味,又显然是出于闺阁之手的。笺云:“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惠爱之深耶。”这些鲜荔枝是怎样送去的呢?同回中作者又用如花之笔巧做点染。他没有正面写,却借袭人查点一件缠丝白玛瑙碟子引起,由晴雯口中笑着说明了当时情况。“给三姑娘送荔枝去的,还没送来呢……他(宝玉)说这个碟子,配上鲜荔枝才好看。我送去,三姑娘见了也说好看,叫连碟子放着,就没带来”(《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题)。第八十二回婆子们也提到“给姑娘送了一瓶儿蜜饯荔枝来”。

【历史溯源】

荔枝,又名离支、丹荔,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成熟果实,产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有“果中之王”之称。白居易曾赞其:“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香。”宋朝文学家坡曾贬官广东,心情抑郁,在吃了当地的荔枝后高兴地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竟因此而不愿离开广东了。唐朝杨玉环喜吃荔枝,无奈山高路长,便用快马传送。《过华清宫》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使荔枝身价倍增。贾府吃的荔枝自然也来之不易了,故宝玉送荔枝与探春时,探春喜之不尽:“何惠爱之深耶。”

【制作方法】

荔枝、蜂蜜各适量。将荔枝去皮核,洗净,与蜂蜜同置于锅中,文火煮沸后,再煮一、二十分钟,候温装瓶,密封浸泡服食。服用时每次2~3枚,每日1~2次。可养心安神,治疗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中医观点】

自古以来,荔枝就被视为滋补佳品。中医认为,荔枝性味甘、酸、温,入心、脾、肝经,有补脾止泻、养肝益血、理气止痛、补心安神之功,适用于脾虚久泻,妇女血虚崩漏,胃寒腹痛,气滞呃逆不止及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本草纲目》言其“补脑健身,开胃益脾”。《食疗本草》言其可“益智,健气”。《玉楸药解》言其“暖补脾精,温滋肝血”。《本草从新》言其“解烦渴,止呃逆”。

尽管荔枝有如此美味及令人称奇的滋补治疗作用,但其临床应用远不及荔枝核普遍。荔枝核为散寒祛湿上品,肝经血分良药,能行血中之气、温散经络之寒、治疗因风寒所致的疝疾、疼痛、坠胀、胃寒疼痛等。另外,荔枝壳还可治疗妇女血崩及小儿痘疮。

荔枝热性很大,历代医家有“血热宜桂圆,血寒宜荔枝”的说法,可见血寒的人可以吃,血热的人不宜吃。若正在长青春痘、生疮、伤风感冒或有急性炎症反应时,不适宜吃荔枝,以免加重病情。现实生活中常见有人吃荔枝后出现流鼻血的现象,就是因为荔枝性温,易助火生热的缘故。

【营养分析】

第8篇

在《红楼梦》外译的研究中,学界大多集中探讨其英文译本,对其德文译本则缺少关照。《红楼梦》最早的德文节译本由德国人弗兰茨・库恩(Franz Kuhn)于1932年完成,这个译本在欧洲具有一定影响,多年来不断修订和重印,并被转译成英、法、意、荷兰等多国文字。2007至2009年,欧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红楼梦》最新的德文译本,由德国汉学家莱纳・施华慈(Rainer Schwarz负责前八十回)和马丁・沃斯勒(Martin Woesler负责后四十回)共同完成,是迄今为止唯一的德语全译本。笔者以该德译本的章回目录翻译为研究对象,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讨论该理论对章回目录德译的适应性,探究译者翻译章回目录时使用的翻译策略,并试图对形成的翻译效果进行评价。

一、《红楼梦》章回目录的特点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每回皆以八字的对句构成,形式整齐划一,同时兼具音韵美,运用叠音、叠韵等手法使之平仄协调,读来朗朗上口,如“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第十九回)。

除其形式特征外,其章回目录还有上下句意群分段处一致的特点。基本句型为“3+2+3”“3+3+2”“3+1+4”“4+2+2”“4+4”,且上下句对仗工整,词性到词义皆相对或相近。“3+2+3”的意群划分句型为《红楼梦》章回目录的基本格式,如“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第十二回),该句型每句三顿,每顿字数为两个字或三个字,给人以抑扬顿挫之感。此外,大量运用借代、谐音、双关、典故等多种修辞手法是《红楼梦》回目的又一特点,如“滴翠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第二十七回)。这无疑是章回目录中增色添彩的部分,但对于译者而言却是个艰巨的任务。如何将在一N文化中不言而明的东西,在无法加注、也无法进行文外翻译的条件下将其丰富的寓意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受众读后并且能领悟其中的蕴藏之美,这无疑非常考验译者的翻译功底。

二、释意理论的基本观点

1968年,法国著名口译专家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率先提出“释意理论”这一概念,1984年,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合作出版了《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标志着释意理论的正式确立。释意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译者应脱离原语外壳,抓住意义实质。即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其理解、翻译和表达的对象不是原语的语言形式,而是原语的意义和思想,实现“得意忘形”。

释意理论从语言层次的角度出发,将翻译分为词义层次、话语层次和篇章层次。其中,篇章层次将注意力集中于在两种不同语言表达的篇章间建立交际意义的等同性,只有“意义对等”才是翻译表达追求的效果,也是衡量翻译的标准。释意派区分了“词语对应”和“意义对等”两个概念,“词语对应”只适用于数字、称谓、专有名词等少数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翻译来说是行不通的。释意派同时认为,翻译是一种有人的认知参与的交际行为,基于此诞生了释意理论的核心思想:释意理论将“意义”作为翻译行为中的核心对象。释意和翻译都要围绕意义展开,如果不经历这一阶段,从原语到目的语的转换只是语言间的机械代码转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翻译。

三、释意理论下对《红楼梦》章回目录德译的评价

古典小说的章回目录的主要功能是概括全章的内容或本章的主要事件,使读者在读到回目标题时就能了解本章大意,引起阅读兴趣。此外,回目翻译与小说的正文翻译也不尽相同,回目作为标题,所占篇幅不应过长,也不宜进行加注等文外翻译。

(一)释意理论对《红楼梦》回目德译的适应性

虽然回目的翻译也强调对形式的要求,但当内容与形式发生冲突时,由于回目的篇章概括性特点,《红楼梦》德译本的译者在必要的时候舍弃了形式,为内容作出让步。在施华慈和沃斯勒的合译本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释意理论关照下,这种注重传递其原文“意义”的翻译处理。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第19回)

译: Zu traulicher Nachtstunde spricht Hsi-j?n ein ernstes Wort; in stiller Nachmittagszeit entstr?mt Dai-yü ein sü?er Duft

在这一章回中,宝玉偷跑到花袭人家去探望她,凸显袭人善解人意的性格,古时也有用“解语花”来形容聪慧可人的美女一说;而后一句对应宝玉和黛玉在潇湘馆中玩闹,宝玉闻到黛玉袖中有奇香,便闻个不停,尽显宝、黛初恋的柔情蜜意。从该回目的德译来看,施华慈的翻译明显抓住了本回的意义核心,花袭人的劝诫和林黛玉的自生奇香。原文用“花”和“玉”分别代指花袭人和林黛玉,可能是考虑到“解语花”和“软玉生香”的双关之义,而施华慈在译本中直接用音译的方式道出了二人的姓名,直接表明了本章的两位主要角色和她们所实施的行为,并用两个带有形容词且相对应的时间状语zu traulicher Nachtstunde和in stiller Nachmittagszeit表明事件发生的情境,即“情切切良宵”和“意绵绵静日”,在传达回目本来意义的同时,打破了原文的语言结构外壳,这对缺乏中国古典文化背景的德国读者而言,无疑更容易去理解和接受,自然带来更流畅的阅读体验。

例2: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第45回)

译: Zwei Freundinnen wechseln Freundesworte; in einer Regennacht entsteht ein Herbstdicht

本回讲黛玉秋日里犯病,宝钗前去探望,黛玉心生感动,不再对宝钗心怀芥蒂,两人互诉真心,成为真正的知己,之后两人的相处便情同姐妹。宝钗走后,独自一人的黛玉在秋霖脉脉里不禁黯然伤怀,拟《春江花月夜》而作《秋窗风雨夕》。“金兰”在汉语中指牢固契合的友情。后也用作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成语“义结金兰”。在施华慈对本回目的翻译处理中,将“金兰”译为朋友,“金兰语”用一个自造的组合词“Freundesworte”,即“朋友间所说的话”来代替,将德语回译回来可以译为“两位挚友互诉衷肠”,这也圆满地传达了原文的核心要义。笔者认为,施华慈对“风雨词”的翻译处理则更为巧妙,此处他没有强行将“风雨词”直译为“Regengedicht”来与前面的风雨夕“Regennacht”作语言形式上的对应,而是考虑小说原文中黛玉的秋思之苦,译作“Herbstgedicht”,即“秋辞”,如此一来,更渲染了秋日寂寥和黛玉内心孤寂的氛围,使本章回目真实的意境呼之欲出,也体现了对原文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尊重。

释意理论中同样强调了翻译过程中人的认知参与的重要性。释意学派认为,意义的形成不仅要依靠对原语语言含义的理解,更需要译者的认知补充(complements congnitifs)。释意学派认为,意义是语言含义和人的认知知识融合的结果。例3可以看出在《红楼梦》章回目录的翻译中译者的认知参与的价值。

例3: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第27回)

译:Beim Pavillon Tropfendes Grün jagt eine Yang Guee-fee nach schillernden Schmetterlingen; am Grab der Blüten weint eine Dschau Fee-y?n um die welkende Pracht.

本回讲述了《红楼梦》故事中两个经典的场景“宝钗扑蝶”和“黛玉葬花”。而在回目中分别用中国古代两位著名美女杨贵妃和赵飞燕来指代她们,薛宝钗和林黛玉在体态和气质上的差别立刻跃然纸上,《红楼梦》书中常有“钗肥黛瘦”的具体描写。译者在处理此回目的翻译时,分别将“杨妃”和“飞燕”的音译名补全成“Yang Guee-fee”和“Dschau Fee-y?n”,f明译者自己的认知知识库中有与此相应的背景知识,杨贵妃和赵飞燕是中国古典美人的代表,在海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对她们的全名进行音译,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来说,显然比只音译“杨妃”和“飞燕”更有助于内容的理解。在《红楼梦》的回目中,出现了很多黛玉和宝钗的别名。译者并不是只用音译法进行翻译,而是根据不同别名所蕴含的意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翻译,在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此处将“林潇湘”译为“Die Kaiserfrau vom Hsiau-hsiang-Flu?”,是译者考虑到林黛玉的雅号“潇湘妃子”进行认知补充的结果,此处运用了字译加阐释的方法,补足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欠缺,笔者认为这同样是恰当妥帖的翻译。

(二)释意理论下对《红楼梦》部分回目德译的批评

施华慈和沃斯勒在处理《红楼梦》的某些回目翻译时,更偏向异化的翻译,他们尽可能保留了异己的文化因素,使目的语读者获得了新的文化体验,满足了对原语言文化的异质性期待,但同时他们又不得不面对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文学误读及文化冲突的现象,从而影响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体验。

例4: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琼卿夭逝黄泉路(第16回)

译:Yüan-tschun wird für ihr Talent in den Ph?nixmusterpalast aufgenommen; Tjin Dschung mu? in der Blüte seiner Jahre den Weg zu den Gelben Quellen antreten

笔者认为,此处施华慈对“黄泉路”的翻译还有待商榷。“黄泉路”在中国的神话和道教典籍中指人死后通往黄泉地府的路,属于中国文化专有项,在德语中并无此意象。所以,施华慈将黄泉路字译成“den Weg zu den Gelben Quellen antreten”,即“踏上通往黄色泉水之路”,这明显只是释意理论所批评的语言含义层面机械的代码转换,并未用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传达原语的真正含义,实现“意义对等”。德语读者无此背景知识,其在阅读完该回目的标题后,并不会立刻如中国读者一样,想到秦钟的夭亡,只有在通读完整章内容后才会理解。这就造成回目内容和意义的缺失,降低译本的可读性。

释意理论主要产生和应用于口译领域,在该理论视角下进行《红楼梦》的回目翻译分析时,重点是追求其“得意忘形”,但是在回目形式的美学翻译上有所欠缺。

例5: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第34回)

译:Von Gefühlen bewegt, rührt Bau-yü seine Kusine; im Irrtum befangen, r?t Bau-tschai ihrem Bruder.

在本回目中,“情”和“错”分别重复出现了三次,不仅字词对仗工整,更传达了音韵上的美感,体现了非常缠绵的艺术效果。此处译者的翻译过于简单直白,建议本回可以译为“Eine wortlose Mitteilung trifft auf stummes Verst?ndnis; eine grundlose Zurechnung führt zu unverdienten Taten”。笔者用两对近义词(wortlos和stumm,grundlos和unverdient)来表示原文反复出现的“情”字和“错”字,并且wortlos 和grundlos 后缀相同,在形式上也有一定的对应,回译过来即为“无声消息更遇无言理解,无端非难导致无谓指责”,如此一来,在传递意义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本章回的形式美。

第9篇

关键词:《红楼梦》;儒释道伦理思想;具体表现

引言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但是,佛家和道家思想也已深深扎根,并成为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核心,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曹雪芹将自己学习和体悟到的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了《红楼梦》中,使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思想等都渗透着儒释道伦理思想。

一、《红楼梦》的写作背景与曹雪芹在儒释道伦理思想中的体认

康熙年间,曹家是身份显赫的贵族,三代人连任江宁织造,曹雪芹出生于清朝雍正二年,殁于乾隆二十八年,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处于“清朝盛世”,但是曹家由于康熙与雍正的政权交替,牵涉到了混乱的政局中,由此由盛转衰,因此,曹雪芹经历了家族的没落,在悲欢离合中看尽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红楼梦》便是曹雪芹历经了政局变动、家族落寞、穷困潦倒后,在明末清初反理学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己的经历为依据,写成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虽然《红楼梦》是一部自传性小说,但作者通过包罗万象的自叙性的写实效果,描绘了清朝中期的政治时局、人情冷暖、社会文化思想。而清朝中期也是儒释道思想发展趋于完善且相互交融的时代,但同时也有很多思想被歪曲或舍弃,一方面是世人认知上的偏差引起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政治目的而故意篡改的。曹雪芹清楚地看到了这些,他在小说中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披露了被歪曲和篡改后文化现状。因此,《红楼梦》中体现出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发展与交融,以及各自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红楼梦》中的儒释道伦理思想表现

(一)人物形象中体现出的儒释道伦理思想

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分别对应了传统文化中的佛教、道教和儒教。宝玉和黛玉灵魂相通,源于道家和佛家相似的出世态度,源于两人共同的叛逆精神。黛玉和宝钗的对峙,本质上是老庄思想和孔孟教义的格格不入,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互不相容。

宝玉身在红尘之中,便已对世间美好的一切有佛家的大爱。所以他懂葬花的黛玉,所以他同情弱者,所以他尊重每一个女孩儿。宝玉每回参加诗社都甘当末位,时常替丫鬟们包揽罪责,已隐隐有佛门高僧“舍己全人”的气量。

林黛玉则是道家思想的代表,她并不像王熙凤或薛宝钗那样一生都在努力地力争上游,她只是在安心地做一个自己,就连她对别人的讥讽或取笑,也只是出于自我情感的表达,没有什么更深层次的目的。

薛宝钗虽出身富商家庭,却完全接收与承继了儒家思想。儒家的主要精神之一是积极的入世态度,一个有才能的人要将服务社会当作正事。薛宝钗有儒家入世的情怀,她对儒家思想的维护与坚守,完全出于真诚,她只是按儒家的礼教要求去说去做,不知不觉就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局外的人看她是儒家的牺牲品,而她自己并不觉得,那种思想与观念早已深入到了她的内心,异化成了那样的一个人。

(二)故事情节中体现出的儒释道伦理思想

小说的第四十一回为“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主要说的是贾母带着刘姥姥和众人逛大观园,走到了妙玉的住处――栊翠庵,妙玉便用茶水招待客人,但是却对不同的客人用不同的茶杯,如给贾母用的是“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对宝玉、宝钗、黛玉是另外的待遇,而其他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妙玉虽然是佛家弟子,但是却没有践行“世法平等”的理念,将贾府众人划分为了不同的等级,尤其是嫌刘姥姥脏,贾母要刘姥姥尝一尝她的“老君眉”,刘姥姥便喝了一口,妙玉便要扔掉成窑的杯子。由此可以看出,妙玉的修行与佛教的核心思想还相差甚远,她的意识中也有儒家的“尊卑”“阶级”思想。

(三)作品主题中体现出的儒释道伦理思想

俞平伯先生就曾提出“《红楼梦》的主要观念是色空”的说法。《红楼梦》到处流露出明显的佛家色空观念和道家的出世思想,开篇第一回就表明整个故事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比如,小说开头跛足道人阐发了“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对《好了歌》作了简要概括,甄士隐进一步为《好了歌》作了详细注解。在《好了歌》里,将相功名、金银财富、夫妻恩情、儿孙孝顺等都是虚无缥缈、转瞬即逝的,表现出佛家人生如“梦幻空花”的观念和道家浮生若梦的思想。《好了歌》里所否定摒弃的“功名”“金银”“娇妻”“儿孙”,正是儒家以及一般世人信仰的基本内容。

(四)作品结局中体现出的儒释道伦理思想

小说第一百二十回写贾政扶贾母灵柩到金陵,归途中天降大雪,遇见出家当了和尚的宝玉与他拜别,继而随着一僧一道飘然离去.贾政急忙追赶,已倏然不见,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这是宗教般的感悟,真假难辨的善恶人世,最后也不过是一场幻梦,让每个人从中参照到了自己。一僧一道的前后对话画龙点睛,也让人在现实生活的藩篱中,望见了铺就的来路和去路。

三、儒释道“礼”“空”“无”的哲学思考

纵观《红楼梦》全文,作者以一道一僧开篇,最后以一道一僧结尾,体现了他对儒释道思想的哲学思考。细细梳理小说中的一些关系,我们可以发现:甄士隐为儒家人物,之后他出家做了道士;而空空道人在转念之间又变成了僧人;而小说的开头就是和谐相处的一僧一道了,从中我们可以找出隐藏的信息,即甄士隐由儒入道,空空道人由道变僧,最后僧道同行。曹雪芹似乎要告诉我们:儒释道三者虽然各有所道、各道其道,其思想核心分别为“礼”“空”“无”,但到了至高境界它们又是相通的。

四、结语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它们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对人们的思想、生活、言行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巨著,不仅有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也渗透着浓厚的哲学思想,在儒释道思想的碰撞和融合中,小说的内容更具哲理意蕴。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