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13: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综合素养;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11-02
新课程改革是21世纪之初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宗旨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个性化、综合化、生活化四个方面的发展,以期促进学生个性和综合能力共同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1],因此,以单一的学习成绩评价的观念和体制,束缚了学生的个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的发展需要,需要实施多元化综合评价,以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评价效果较好,可以同时考虑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因此,本文选取模糊评价模型来分析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模糊综合评价的模型
首先确定被评判对象的因素(指标)集U=(x1,x2,…,xn)和评价集V=(v1,v2,…,vn)。其中x1为各单项指标,v1为对xi的评价等级层次,一般可分为五个等级:V={优、良、中、较差、差}。再分别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及它们的隶属度向量,获得模糊评判矩阵[2]。最后把模糊评判矩阵与因素的权重集进行模糊运算并进行归一化,得到模糊评价综合结果。[3]
二、评价指标及权重
新课程标准规定,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4],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过去只用成绩来度量学生,只由教师一方对学生进行分等的机制。为此,必须实施多元化过程评价和激励性评价,本文选取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第一层次指标包括四个方面:学习成绩、态度与习惯、社会责任感、创新与实践。每个一级指标包含有具体的二级指标,比如学习成绩指标主要包括基础课成绩、体育及身体素质、音乐及艺术修养三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因素重要程度系数,是权衡被评价事物总体中诸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量值。它既是指标本身物理属性的客观反映,又是决策者的主观评价,是主、客观综合量度的结果。确定因素重要程度系数的方法即确定权重系数,可分为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综合赋权法等。
三、实例分析
将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标准分为5个等级:优、良、中、较差、差。利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个因素的权重值,如表1所示。以对某同学甲进行综合素养评价为例,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多角度,选择包括其父母、老师、同学以及其本人在内共30人对其评价,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计算,过程如下:
首先对二级因素集作综合评价,以创新与实践指标U4 为例,由表1可以看出其模糊评判矩阵为
R4=0.17 0.33 0.40 0.10 00.40 0.47 0.13 0 00.33 0.60 0.07 0 00.27 0.40 0.27 0.06 0
权重A4=(0.25,0.35,0.15,0.25),作综合评判,则:B4=A4·R4(0.30,0.44,0.22,0.04,0)。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5],U4指标即创新与实践指标的评价结果为:良。
同理可得:B1=(0.52,0.34,0.13,0.01,0);B2=(0.46,0.39,0.14,0.01,0);B3=(0.05,0.34,0.39,0.16,0.06)。然后,对一级因素集作综合评价,权重A=(0.4,0.15,0.25,0.2),计算过程如下: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同学甲的综合素养评价结果为:良。
同时,各一级因素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及一级因素评价结果可知:同学甲学习成绩优秀,态度与习惯好,这点应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但社会责任感缺失,需要引起父母和老师的注意,应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及教育,其创新与实践能力良好,综合评价结果为良好。
四、结论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评价,把学生的态度与习惯、社会责任感等因素也考虑进去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了以往的以学习成绩为唯一度量标准的现象,同时利用父母、老师、同学以及本人对其进行多方面评价,改变了以往只是由教师一方对学生进行分等的机制。
参考文献:
[1]林培民.新课程理念浅论[J].宝鸡社会科学,200,(2).
[2]李安贵,张志宏.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3]李振平,任铭.模糊综合评判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0).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 知识基础研究
一.引言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印发,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新任务,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关键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为以后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当下,核心素养引发了新一股研究热潮,不过,有关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内涵、培养途径、评价体系等,学界仍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认识。
“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来实现。各学科的课程都要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来服务,都要结合学科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①而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对学生学习成长很重要的基础学科,所以,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进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都是很重要的。本文基于国内外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大背景下,着重探讨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以期为以后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可参考依据。
二.关于核心素养理论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比较丰富,理论框架也比较成熟,我国有不少研究者都介绍了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重要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我国核心素养模拟建构的启示。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先前所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后又把核心素养划分为身体健康、社会和情感、文化和艺术、语言和交流、学习方法和认知、算和数学、科学和技术七个指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SeCo)项目,认为:“核心素养是指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它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总体参照框很具有代表性,是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参考依据。在这项目中,她们提出了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一级素养,以及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等九个二级素养。欧盟则进一步提出母语交往、外语交往、数学素养和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会学习、主动创新意识、文化意识和表达等终身学素养体系。其后,有许多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参照以上三项核心素养体系,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适合的属于自己的核心素养框架。这些都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经验。比如,美国于2002年制订,2007年更新的《“21世纪素养”框架》,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分别是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要素要求。
国内一些学者结合我国的教育文化背景,也对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提出了自己见解。比如:成尚荣教授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基础性素养,“核心”即基础,是起着奠基作用的品格和能力,决定着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且他还强调了核心素养是发展的概念,既可以表述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可以表述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褚宏启则具体描绘了21世纪核心素养所应包含的三大类素养,分别是学习与创新素养、数字化素养、职业和生活技能。辛涛、姜宇、刘霞则提出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在核心素养的遴选时遵守素养可教可学、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积极意义、面向未来且注重本国文化这三个原则”②。我国的核心素养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关于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多借鉴国外成熟研究成果的基,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背景,提出自己观点,虽然表述不同,但可以达成共识的是“核心素养主要是个体适应社会需要、获得全面发展、提高生存能力的必备素养,是满足终身学习的基本能条件,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保障。”③
三.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都告诉我们,基于核心素养导向进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很重要,尤其在我国,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不过,具体到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研究相较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研究来说,是比较少的,在我国,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则更为单一,偏重理科。自《意见》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的也有不多学者对语文核心素养展开了论述,主要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侧重于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和定义的探讨;二是结合教学,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1.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研究
姜树华从语文能力的角度出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思维力、阅读力、表达力,三者之间,思维力又是核心。顾之川从宏观角度把语文核心素养分为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三大领域,具体来说,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审美、人文素养等知识,二是具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能力,三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四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孙双金认为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可以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其中人文修养的内涵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文化底蕴三个维度;语言能力包含说写表达的维度和听读吸收的维度,孙双金老师的分类主要依据传统的语文能力分类方法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目标的规定。也有不少学者从2011版课程标准所颁布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是出于基础和主体地位的知识与能力。
2.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研究;另一种是基于某种教学形式的语文核心素养研究。关于第一个方面有林嵘春、刘仁增认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这四大要素,并且基于此着重分析了应该构建怎样的语文教学能力素养。秦艳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出了语文助学课堂的教学主张,并分析通过三种学习方式与四种教学策略来构建语文助学课堂。还有张伟从现代小说观和语文核心素养分析了小说教学的核心价值与内容选择。王超群、韦冬余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分析了初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这些研究多是依据学科特点从而提出语文核心养的内涵,基于此分析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语文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意义,但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较少结合实践深入展开。另一方面,丁文静、韦冬余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接受语文教育,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语文学科的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基础教育课程的共同核心素养,逐步形成能促进个人终身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通过梳理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肖芸从综合性学习的角度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研究从教学实践出发,为我们如何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经验,但是只从单一的教学形式出发,难以全面把握语文核心素养。
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开展语文教学顺应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潮流,为教育改革确立新方向;同时这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重要途径。本文只浅略探讨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基础,以期为以后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可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3.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
4.褚宏启,张咏梅,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9).
5.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6(6).
6.辛涛,姜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7).
7.辛涛,姜宇,王烨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8.刘义民.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4).
9.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10.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J].中国教育报,2015(4).
11.张贤志.核心素养研究综述[J]. 教育视界,2015(9).
12.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
1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14.姜树华.对语文核心素养认识有三[J].七彩语文,2016(4).
15.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 中学语文教学,2016(3).
16.孙双金.试谈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J].七彩语文,2016(5).
17.王超群,韦冬余.初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3).
18.林嵘春,刘增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能力素养建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12).
19.秦艳.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助学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15(11).
20.肖芸.基于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四川教育,2016(2).
21.丁文静,韦冬余.试论语文核心素养的涵义、特征及培养策略――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J].教学研究,2016(6).
22.张伟.小说教学的核心价值与内容选择――从现代小说观和语文核心素养看小说教什么[J].语文建设,2016(1).
注 释
①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②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
中学阶段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期。德育教育工作指的是对青少年思想及品德方面的教育,是目前素质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对促进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教育改革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现状来看,青少年对此并不太适应,目前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了不适应目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本文浅析目前中学德育教育现状,进行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的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
1目前我国中学德育教育方面的不足
据观察,中学德育教育工作明显不适应新课程改革,中学德育教育现状也不尽人意,教育方式的落后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中学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对其特点、作用及提高其实效性并没有一个深度的研究,只一味侧重单方面;对德育教育研究虽然多,但是对中学德育教育及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研究不够;对中学德育教育研究方式单一,研究教育现状的比较多,但是对中学生德育发展及核心素养培养的趋势研究较少。[1]
2学生核心素养及中学德育教育研究
2.1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其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德育教育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对此也表明了观点,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全面对学生的德、智、体、美方面进行有机统一的教育。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其中就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这使学生全方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保障。所以,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一部分,还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2.2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灵魂
德育教育工作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及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是塑造一个人完美形象的灵魂工程,对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德育教育可以培养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也间接地使中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德育教育工作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是有重要作用的,那么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可以提高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时效性。[2]
3提高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3.1跟上社会的进步,创新德育教育观念
要想提高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就要跟紧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创新及改革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充分了解新课改背景下德育教育工作理念,不要一提到德育教育想到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要将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两者相混淆,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不同的。现阶段我们要了解到德育教育不仅是政治教育,还要使中学生全方位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德育教育来教学生将来要怎样做人,做一个适应社会发展具有高素养、高道德的人。以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提高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
3.2教师能够换位思考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起到引导作用,还要起到模范作用。所以,教师本身就要有一个教人求真的思想,清楚自身的定位,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另外,教师要做好榜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及素质,为学生起到一个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使德育教育工作的作用可以在中学生身上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3将德育教育工作融入生活
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大都是教师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责任感、创新力及实践力。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时,可以使其回归日常生活,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创建多元化的德育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注重接受知识教育,以此来形成正确的做人做事价值观,实现德育教育工作目标。
3.4创建德育教育网络机制
在新课改背景下,德育教育工作以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也是全社会都关注的事业。提高德育教育工作时效性,也离不开来自社会的支持。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的德育教育网络,使其可以面向学校、家长和全社会。并且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使社会都可以正确的认知德育教育,让其深入人心,让青少年可以在社会中健康成长和发展,使青少年都可以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德育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3]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叙述,我国应该加强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可以满足我国在社会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工作是一个漫长且艰巨的任务,相信在今后,我国可以将德育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培养更多的综合型发展人才。
作者:张培炜 单位: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参考文献:
[1]江涛,闫广慧.浅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提高高中德育实效性[J].读书文摘,2016,(7).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教学思考
所谓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这一宏观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学应当做哪些改变?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目标预设与达成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的教学目标应如何确定呢?又该如何判断其是否达成了呢?笔者的观点是:预设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放在核心素养理论下观照,而判断其是否达成时,要看学生是否形成了相应的品格与关键能力。以“特异性免疫”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如果从三维目标角度来界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够概述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能够说明特异性免疫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制定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概念图并能够利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认识到特异性免疫与生活的联系,并了解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适应性的表现,而免疫调节是人体与病原体共同进化的结果等。核心素养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强调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因此,教学目标预设可以描述为: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认识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并说明其特点;学生能够在认同免疫调节是人体与各种病原体共同进化的结果的基础上,认同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适应性的体现,并认识到其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多关注学生而不只是教师的教学流程是否完成,更要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角度判断这些目标是否达成。“免疫系统如何抵抗甲流病毒”是一个实际问题,此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指向核心素养中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也是判断学生能否将生物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的重要标准。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内容重组织
核心素养背景下,在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时,更多的要围绕问题解决的思路来进行,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在形成“关键能力”的过程中生成“必备品格”。笔者设计本课从“甲流”开始:甲流来袭,人们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学生自然知道是接种甲流疫苗。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甲流疫苗可以防治甲流呢?当学生以为是“抗体”在起作用的时候,教师要告诉学生:长期保护人体的并不是抗体。而当学生的认知开始失衡的时候,教师再抛出探究性问题:是什么在长期保护着人体?其后的探究过程,可以从研究甲流病毒(图片)开始,从病毒侵入人体内,到其利用自身表面的蛋白质与宿主细胞表面特定的蛋白质相结合,进而完成对宿主细胞的侵入,然后在宿主细胞内大量繁殖;同时研究此过程中人体的抵抗过程,如甲流病毒在呼吸道中遇到的呼吸道黏膜,再后来遇到巨噬细胞、抗体(在体液中起作用,即对应着体液免疫)、T细胞(细胞免疫)等。学生在理解这一过程的时候,经常会自发地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还会自发地打比方,例如:把巨噬细胞比喻为快速反应部队,速度虽然快但数量不够等,又比如说病毒所隐藏的宿主细胞相当于一个碉堡等,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能够对甲流病毒与人体的免疫过程有更深刻的了解,进而对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也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近年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及运用,国内外研究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我国的一些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核心素养也被不断提及。本文针对国内外的核心素养研究背景进行分析,随后研究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基于语文课标的三维目标,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得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核心素养。以及在核心素养这一因素下,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发展产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中学语文教学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竞争时代,人才的发展是各国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才竞争也成为判断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的研究,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须从感性到理性,深入的进行反思,形成正确的三观,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言行,成为国家真正的有用之才。在世界的范围内来看,核心素养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时至今日有着相对完整地体系,西方许多国家,将核心素养的研究当做推动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核心素养作为指引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在我国教育改革、课标制定、考试评价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之前,我国的研究者们大多是围绕着国际各个国家或组织的核心素养介绍进行的。
一、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0世纪到21世纪教育改革达到了发展的重要阶段,核心素养作为改革中的重点和中心问题,引起了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视。国际上大致把核心素养分为两种潮流,第一种是以“知识社会”为背景界定“关键能力”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欧盟借鉴这个定义确定了自己的“关键能力”,并作为本区域内教育政策的方向。第二种是第二种是“21世纪型能力”。美国大刀阔斧的进行必要的“资质”与“能力”的研究,由此产生了培育“21世纪型能力”的教育改革运动,不论是对美国本国还是对国际教育界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两种潮流的影响下,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提出,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可以按照地域划分,对欧盟、北美和大洋洲、亚洲等三个地区核心素养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比较,他认为各国家和地区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几乎在所有国家与地区都把教育目标培育的“素质•能力”当做重要的研究对象。二是“素质•能力”,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说法,包括通用能力、核心素养、关键能力、21世纪型能力、共同基础、核心力量、通用技能,等等。三是核心素养大体可以分为“基础素养”、“认知技能”、“社会技能”三种构成要素。[1]
二、我国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部讨论
2013年5月16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开始,标志着我国核心素养的正式研究的开始。2014年,教育部发行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教育学者以及专家,针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借鉴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内部的实践,提出一系列真正符合中国学生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尤其是对于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该研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国核心素养的确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正式,标志着这项历时三年经过无数的专家学者修改更正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说明。该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试行稿指出,核心素养是是每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一名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以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三、课程体系构建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
各地区实际情况略有不同,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体系,也有所不同。部分研究者认为,国家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关系大致呈现三种模式: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美国模式,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以及通过课程标准内容设置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课程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科课程,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载体必然也只能是课程。但在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中,教师和家长显然更偏向直观的提高分数,而非核心素养。我国台湾地区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了所谓的“课程转化”,把最上位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台湾核心素养就是在OECD核心素养的概念上结合了台湾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来“国民核心素养”的意象。核心素养被分为自主行动、共同互动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了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内涵。总体看来,各个组织以及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几乎都是在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入了符合本地区学生发展的地域特色,以更好的适应核心素养的推行。在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即“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上位问题。另一条则是在各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具体构建研究,即“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的下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具体学科课程的具体关系,也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和归宿
语文是什么,即语文学科属性问题的一直存在争议。在语文单独设科时,叶圣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语文姓语”,吕叔湘、张志公二人也都同意这个观点。语文核心素养是构建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起点与归宿。语文是人文学科,而且是母语学科。语文教学中需要“转变观念,注重人文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会运用语文工具,而且要使学生受到语文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陶冶,使他们能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培养他们文化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展,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众生不熄地燃烧下去。”[2]在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提高教师素养,是教师能够对于学科性质和学科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实践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观
如果课堂教学只是一昧的注重知识技能,那么三维价值目标就会成为空话,课程改革中一再强调的“育人”功能则完全没有实现。在语文课程中,核心素养应该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存在,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在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紧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意识的教学,主要指的就是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传播信息,语文教学则是如何的传播知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很显然,有的教师就是在教教材,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有的教师则是用教材在教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利用教材教给学生“语言表达”、“文学思维”、“民族文化”。这些因素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在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中,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纠正以往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重视学生语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深化教育的观念,重视语文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优秀的语文教师终扮演着“文化讲解人”的角色,把理解课文所必须的知识解释给学生,引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使学生自己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判断,这便是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教学。
(三)针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现实的脱轨的解决办法
课程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并能有效支撑各项具体目标。许多学校都在思考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但是大多都是应景敷衍或贪多求全,暴露出课程种类单一、组织实施散乱、课程目标与文本不对称等弊病。学校的课程建设应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去组织实施,真正实现目标和路径的统一。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改变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要更多的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提前进行测评,认识到每个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够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由于语文学科的普遍性,在高考的这根指挥棒下,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容易成为一个最容易忽略的学科。但语文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因此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总结及展望
核心素养的研究适应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现实的意义。教育的本质即“育人”,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也一直都提倡对于人的培养,如今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重视,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国际潮流[J].中国教育报,2016.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探究
一、引言
我们通常所说“历史”,实际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加以界定,其一为真实存在的客观历史,亦即在现在时间节点之前所出现的各类人物、事件等项内容,其依靠文献、建筑、考古文物等形式留存至今,是历史研究的客体;其二则为学习者主观印象中的历史,即依靠对客体进行研究所形成思维印象。对于高中生来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建立于两个历史界定方面的无限接近过程之中,将这两方面拉得越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越成功,其导向功能的发挥作用也就越大。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
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高中生所有核心素养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特定表现与吸纳形式,此类素养同历史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密切相关,是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的相应思维品质及能力,其中包括历史知识、历史技能、历史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等,其中所包含的意蕴是非常深远的,如历史时空观念、历史唯物主义、历史问题解释、家国情怀感触等,皆属历史核心素养的构成部分。其中,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属于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理论指导方法,它最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这种观念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以之为参考,对人类发展历程加以了解,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再者,历史是处在不断变化和流徙过程中的,出于把握人与事物衍生变化特征的考虑,便应当构建一个时间框架,且使时间框架归属于特定的空间范围,由此造成了学习时所需要的时空概念,这亦应当认同为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性要素,如果能够将时间同空间进行合理结合,才能继而做到融古今为一脉,达体用为一炉,产生科学的认知效果。另外,我们可以认为史料证实属于必要的历史学习方法,属于历史核心素养取得过程中的环节保障,学生借助对史料的感知、分析、评价等,从中找到为我所用的信息内容,产生对于历史的基本客观认知,在此基础上的历史解释,以及由此形成的历史情感、价值观念,特别是家国情怀等,均可谓之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教师达到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效果的准备
(一)转变关注点
为了更好地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教师首先需要对自身关注点进行积极转变,使思维方向产生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养习得与培养,也就是要在教学之前,乃至教学之中及之后,把关注点真正落实到如何养成核心素养上面去,由原来的致力于探讨教什么,转变为致力于探讨学生学会了什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真正让历史教育渗透到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去,使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均能得到呈现,一方面为学生奠定坚实有效的知识储备、技能基础,另一方面也应当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得到培养,带动学生更接近于核心素养的要求。与此同时,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之中,高中历史教师还应当对课程观念进行调整,思考怎么样把知识培养变化为素养培养,亦即认识到,只有可以成为素养的知识,才真正值得向学生传输,并因而掌握这种素养类知识的传输方法。事实证明,只有历史教师这样想,且这样去做了,才能清晰梳理核心素养的认知,以便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彰显教师的个性化特点,保证学生在每一次课上都能有真正的收获。
(二)认清目标点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双向进取的过程,它既要关注学生对核心素养的习得,也要关注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的实效性,为了保证这两种效果的实现,教师应当明确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做好相应的教学调整,如前所述,按照“核心素养”概念的基本认知,再参考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认为历史核心素养包括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情感及价值观念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合理化渗透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历史教师能够于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化渗透,也就是说,要让核心素养同具体教育过程统一起来,以起实现历史核心素养教育的真实化,而非仅停留于空洞的理论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具体的教学过程一定要保证核心素养的统摄功能,教师在此统摄功能下,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效介入,介入时可以从多个环节着手,比如对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对合作探究的有效组织、对情境问题的积极创设、对情感体验的促进增强、对多元评价的理性构建等。
四、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为了满足上述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目标,且让教师准备工作真正得到落实,在讲授具体历史内容时,可以从下述几方面做出策略上的调整。
(一)以核心素养引导评析历史事件
人们在对某个具体历史事件进行评析时,很容易带有主观色彩,以自身背景对事件的合理性、影响作用等加以理解,造成了主观历史与客观历史的疏离。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当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相关历史事件过程中,应当积极避免自身感彩的过多介入,从而保证不会因自身主观情绪影响学生的正确判断。比如在讲解到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强化问题时,教师即需要以客观的立场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在图片中让学生看到汉朝、宋朝、明清等几个不同时期,皇帝与朝臣在议事时候的状态,让大家分析几张图片中存在的差异。学生很容易能够发现大臣从最初的坐而奏事,到接下来的站而奏事,最后是跪而奏事,可谓越来越谦卑低下了。接下来,教师以明清时期历史为大背景,带领学生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接下来教师则要求学生回到现实环境中来,重新审视我国古代君主制度强化的影响。这种利用图片进入真实情境,再还原到现实加以理性思考的做法,是以核心素养引导评析历史事件的合理途经,有助于帮助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等方面能力的进步,且可以使之将历史思维应用到平时生活里面去。
(二)以核心素养引导开展史实教学
教师在给学生提供历史事实时,一定要保证知识传播的真实无误,这是因为史料对于学生评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具有基础性作用。为此,教师一定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每一项知识点都加以认真核对,用负责任的态度,帮助学生接触这些内容。举例来说,当讲解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有关内容时,其中会涉及君主制度演变知识,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教师要按照时间轴的变化,向学生提供各个时期君主制度的史实,像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秦汉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到明清的君主集权制度演变等,使学生在真实史料的带动下,自主总结历史演变规律,且进一步分析这种规律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在此过程中,教师亦需要以史料为基础,帮助学生分析其间的关键点,以保证学习效果即核心素养导向的完善化。
(三)以核心素养引导历史观念进步
唐代名臣魏徵去世时,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事实正是这样,人们借助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可以由此产生有益于自我发展的人生启示,这也是历史学习于现实有所裨益的重要方面,是核心素养中的关键性引导作用。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具正能量的历史观念引导,让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念的带动下产生尊重、自由、自信、平等等思维观念。比如在接触到中国近代反抗侵略、求取民主的思潮内容时,既要让学生了解到从1840年开始,各国列强的侵略同我国人民顽强不屈的反抗斗争事实,也要让学生同时意识到我国人民所处境遇及反抗的决心,即史实与情感两者兼顾,以带动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与巩固。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在学习、、等项知识内容时,真正理解我国革命变化及发展的总趋势,了解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并在潜意识里产生尊重他人、人人平等的思想。总而言之,教师利用把历史知识和相关精神内涵结合起来的办法,会让学生主动挖掘历史史实所附着的思想内容,且使学生能够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对这些思想内容进行有选择的吸收,成为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总结
对于当代高中生而言,历史学科中的知识内容同自身生活是存在一定时空距离的,因为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其对历史的深度体验变得非常不容易。而同时,由于教育理念的不落后、教育实践经验的不完善,课堂与学生也同样有着相互阻隔的问题。这两种阻隔的破除要求,给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若是教师可以用核心素养为导向,依靠其对学生的学科专业要求,从事件教学、史实教学、核心价值观教学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改进,以抽丝剥茧般的耐心,和学生一道投入到身临其境式的历史现场中去,将有可能让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思考历史人物、历史背景,增强其批判与反思的能力,向着理想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状态前进。
参考文献:
[1]张华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节要素设计探析———例谈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18(2):44-49.
[2]李熙.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以时间观念为例分析[J].新课程(下),2015(13).
[3]朱能.改变学生“简陋思维”的历史解释教学[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3:20-21.
[4]虞文琳.“历史解释”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3.
[5]王少莲.选用“间接史料”需理解“中间人手”的时空与观念[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3.
[6]栾永强.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7):190-191.
P键词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教师道德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convening of th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China proposed to push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power,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he three big eighteen proposed "advocate" advocate "," prosperity, democracy, civilization and harmony ", advocating freedom, equality, justice, rule of law, advocate" patriotic "dedication, integrity, and friendly", also shows the specific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 in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angle of view, elaborated the contemporary teachers as a special group in the society should have the moral quality and teachers' mor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provid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moral quality and screening, selection, evaluation and training of teachers, and provide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morality.
Key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teachers’ moral development
1 研究背景
核心价值体系表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灵魂,为社会发展和稳定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当今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国人面临着转型期间出现的各种困惑,其中,文化困惑冲击最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方向。通过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1]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德育以多种形式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为学生树立榜样进行德育与教师的自我发展,培养教师道德素质十分关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以此为指导提高教师道德素质至关重要。
2 教师应具备的道德素养
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包括很多方面。根据文献查阅,教师的基本道德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职业素养、学习素养、责任意识及个人修养。
2.1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教师职业素养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2]这种给予教师角色良好关系的协调,为教师自身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更好地促进了教师的职业发展。
2.2 学习素养
学习素养是教师为不断提升自己,达到期望水平,内在、稳定的学习品质。它包括很多内涵,理性素养、科学素养、终身学习理念等。教师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要不断学习,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进步,这一点在教师道德中是十分重要的。郑勤华等人在北京市于2012年大规模抽样调查显示:终身学习素养呈下降趋势且拐点趋于年轻化,由此各高校更应重视教师这方面的培养。
2.3 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指主体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自觉认真地履行职责和参加活动,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3]当然,责任意识不仅包括教师职业道德里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也包括持续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等。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与社会其他职业相比,社会对教师有更高的责任要求。
2.4 个人修养
个人修养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教师的言行举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进而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拥有崇高的思想境界,端庄的礼仪,合适的举止,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是十分必要的,教师的良好品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道德环境,以此熏陶学生,逐步得到学生的认同、模仿乃至内化,提高学生群体的个人修养。
3 教师道德的未来发展
当今社会,国家不断出台一系列政策,提出对社会各个行业的道德要求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作为其中一个重要行业,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教师的道德素养也应该与时俱进。教师的辛勤教育使得新的一代不断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教师的道德素质的传承性,使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4]
随着时代的更新,教师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不断更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理念,注重道德修养。道德主要体现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也是最重要的成分。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体现为教师作为社会公民的道德情感。“敬业”体现为教师工作中的道德行为。“诚信、友善”体现为教师社会交往中的道德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正确道德认知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等道德规范在工作中转化为行为,真正地将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教师在与家长、同事、管理者等进行人际沟通中应做到诚信、友善。道德关系是道德意识的实现,又是道德活动的目标和结果,而道德关系一旦形成又影响、制约着人们的道德活动和道德意识。[5]当教师选择某种理想的道德关系来调整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和与管理者关系时,那么其道德行为也会达到理想的模式,此时教师的社会关系变会以良性循环的方式发展,教师道德就在不断成长。所以,教师道德的未来发展重点是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
现今,转型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期望,面对家长、学生、教育部T、社会等各方面对教师的要求,使教师的压力日趋增加,社会各界在对教师提出高素质要求的同时也要给予其相应的社会支持,一味地对教师施压,并不是未来德育发展的目的,仅仅教师道德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全民道德的提升,也不意味着德育教育就一定能够更好,还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教师的社会支持,也是教师道德更好发展的支柱。
4 小结与展望
随着党的十的召开,我国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并提出了“三个倡导”,从三个层面对全国人民的道德素质提出要求。教师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担负着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在道德方面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教师应该具备的四种主要的道德素养以及教师道德的未来发展,可以有助于教师道德素质的提升以及为教师的甄别、选拔、评价、培训提供一定程度的依据。
教师道德素质的提高可以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但是,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小部分群体只能尽己所能地去影响他人,其主要的影响对象是祖国的下一代,儿童及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更是关乎我国文化建设的未来,因此提升儿童及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至关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从小模仿的对象,家长们往往起着言传身教的角色,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对于孩子过于溺爱、放纵式管理,导致部分孩子道德素质发展的不完全,由于家长的管教方式,往往导致儿童和青少年出现不良品德行为,尽管教师们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没有家长的支持,想要提升下一代的道德素质也是无能为力,家长的道德素质影响着对下一代的教育。另外,社会对于全民道德提升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大众媒体的传播、先进事迹的流传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等方面都应该受到关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风气甚至是上升到国家等各方面都影响着国民素质的提升。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从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仁、义、礼、智、信”的德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圣为贤的道德理想,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可见道德一直都备受关注。我国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升全民素质,这就要求全国各族人民都能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争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
最后,德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以人性思维为出发点,赢得学生的信服,是德育工作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教师能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理解学生行为,关注学生感受,正确、公正地对待全体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能够不断更新自身观念,不断拓展德育渠道与创新工作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教育艺术和手段,与时俱进,有的放矢是新时期的新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开创新时期德育新局面。[6]
教师道德其实质是一种角色道德,我们的研究应该注意时效性,不同时代、背景会有不同的道德行为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新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即使是同一种研究的结果也会有所变化,所以教师道德的研究一定要注意与时俱进,做到科学严谨。注意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结合,不仅要提出教师道德建设的问题及原因,更要提出其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找到真正有效可行的道德认知、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方式,如提供模仿的榜样、净化学校风气等。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中,必须以更加科学严谨客观的态度对待教师道德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把这些问题作为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使教师道德研究这一领域更加有活力,并将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看待道德的发展,以期促进全民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徐永慧,郭艳坤,朱晗.多元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初探.思想政治论坛,2011(3).
[2] 杨太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责任意识现状与强化对策的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2(5):9.
[3] 包雅玮,梁慧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教师职业素养研究.鸡西大学学报,2013(11):15.
[4] 孙秀林.论教师道德在社会道德结构中的特殊性.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1).
关键词:核心素养理念;高中篮球;课程改革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术界在“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方面的探索越发广泛,其一系列观点的提出为核心素养理念的推广与实施奠定了基础。从本质上讲,核心素养即是指人之成为有用国民的素养,是各阶段、各学科教育必须要珍视的问题之一。未来,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篮球课程改革,势将引领高中体育教育发展新潮流。
一、核心素养理念概述
早在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就启动了“素养的鉴定与遴选”。时至今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世界性课题,已然引起了学术界的普范关注,对其内涵的剖释研究也越发深入。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梳理,世界上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分为四种取向,包括成功生活取向、终身学习取向、个人发展取向以及综合取向,其最终指向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同时,《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不确定性现实生活情景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具体到高中篮球课程教育事项上,核心素养应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系统运动技能、健康体育意识以及正确价值观念等。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篮球课程改革实践
作者基于对核心素养理念的认识和理解,结合高中篮球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高中篮球课程改革实践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提升教师素养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作为教育主导,其综合素质及能力表现直接影响了高校篮球课程教学实效。新时期,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篮球课程改革,对相关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其作为推动此项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加强专业化建设,以适应教育发展需求。对于高中学校而言,应适时、恰当地组织教师培训工作,积极灌输核心素养理念,丰富他们的学识涵养,提高其教学服务能力及综合素养,使之主动承担起全面发展学生的重任,实现培养育人的目标。而对于教师个人而言,需认真学素养理念相关知识,准确定位自身岗位职责,充分利用网络等平台扩展科学视野,全面审视高中篮球课程改革工作,扬长避短,及时发现不足,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以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需求。
(二)创新教学方法
知识经济时代,学术思维开放,加之良好的科技支撑环境,为高中篮球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篮球课程改革目标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具w的课程实践中,部分教师依然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过度强调自身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利于其个性成长,同时略显拘谨、死板的课程教学氛围,还影响了学生参与积极性。对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创新思维、发散思维,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参与兴趣和能动性,使之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有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组织开展多样化文化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之余,检验他们各阶段的水平情况,进以作出全面、针对性的指导。
(三)优化评价机制
完善评价机制是高中篮球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亦是转变学生主观思想,引导其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传统教学模式下,篮球在高中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并不大,其目标定位仅局限于强身健体,而在较大的升学压力面前,学生往往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此科目上,继而影响了其核心素养培养。因此,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篮球课程改革,需着重注意完善评价机制建设,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等水平,潜移默化中引导转变他们的价值观念。具体而言,完善的评价机制应就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以及评价主体等进行优化,确保师生全方位参与,尊重他们的主观意愿及建议,保证反馈结果公平性、全面性以及合理性。在此之后,认真分析评价结果,给予表现优异学生奖励的同时,审视篮球课程不足,有针对性地采取改革措施,进以为核心素养理念实施奠定基础。
结语:总而言之,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篮球课程改革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高中篮球课程实践存在差异,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作者希望高中学校严格落实《意见》规定,认真学素养理念,重新定位自身教育目标,结合篮球课程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更多有效改革措施,进而在全面发展学生的位面上创造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丽. 基于培育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课的实践与思考――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例[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2:50..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教学;思维品质;语言文化;综合语用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我国已经明确提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程晓堂、赵思奇,2016)。它是对原有的英语课程五维目标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因此,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科学精神、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和审美情绪等几大方面是深入课程建设的一个重点。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文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显性抓手。在核心素养时代,探讨课文教学离不开核心素养;探讨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对课文教学的探讨。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强化阅读过程,优化阅读设计。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图片,开发资源,关注语篇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及其文化内涵,阅读要between the lines(阅读课教学基于文本,落实语言知识),beyond the lines(阅读课教学走出文本,提升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重视学生阅读策略和技能培养;基于不同阅读文本,教师应研究不同教学设计。本文结合新目标英语7年级下册第5单元Section B的阅读来谈谈英语阅读教学如何从教学设计的视角做一点拓宽阅读文本知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探讨。学生通过本语篇的学习,了解了大象在泰国人心中的地位和保护大象采取的措施;本单元情感、态度、价值观凸显主题,培养了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和人文素养。泰国的历史、宗教、文化、经济都与大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从大象在泰国的重要性入手,激活学生的文本背景知识。
一、图片和视频――辅课程资源开发,激活学生元认知
在本课开始热身阶段,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观看快闪PPT有关动物图片后,追问:What animals can you remember? Can you describe one of them?学生描述他们熟悉的动物,其他同学猜。在本课导入环节让学生观看一段游客在泰国观看大象表演的视频,学生看后回答问题:What’s the video about? What can elephants do in the video? What do you know about elephants? 视频为本课的阅读文本做了铺垫:Elephants can play soccer or music, they can also draw well. They are very smart. They are useful in our life. They can help people do many things. It’s important in Thailand. 然后在语境中呈现词汇,处理新词。接着教师指着课文插图又问:“What the passage may about? Can you predic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通过视频和图片及T-S互动,之后导入阅读文本。(This helps Ss have a vivid impression about Thai elephants to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article better.)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后,选出文章的最佳标题,同时教师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支撑这个标题信息的句子。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英语课前的图片和视频是教学的有利助手,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传递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丰富信息,为课文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It can recall students’ memory of animals and motivate their emotions。
二、Between the lines――阅读课教学基于文本,落实语言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浏览,理解文章的话题,并找出故事的What/Who/When/Where/Why 直接或间接地获取文本信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x策略。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Read quickly and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指导的策略和方法: You can often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from the first sentence or the la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每段的首句或末句在复述课文时可以设计下面思维导图,然后根据思维导图复述2b(With so much input before, it’s a necessary step before the activity “Retell”, which will help Ss output the target language better.)。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线索,把握文章主旨大意。如本课文本框架清楚,句型优美,又以一位泰国学生的倡议书形式展开,话题接近学生生活。每段中心句明显,分别为:(1) The elephant is one of the Thailand’s symbols,it’s smart. (2) But elephants are in danger. (Reasons and solutions)(3)We must save the trees and not buy things made of ivory.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阅读内容和语言处理结合起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Why is it one of the Thailand’s symbols? How can we say they are in danger? How to save them?创设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Beyond the lines――阅读课教学走出文本,提升思维品质
Beyond the lines要求学生对阅读中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以求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并推断作者的情感和倾向,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探究作者蕴藏的弦外之音。学生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事实,从材料的四个方面:主题或标题,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倾向或态度,做出符合逻辑的推断预测,并能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对材料中涉及的事实引发讨论并进行适当的评析。教师应充分利用它们来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凭借已有语言文化原有的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并通过联想重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阅读理解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批判性理解三个哟巍K要求学生根据文章,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对文中的观点进行题外发挥,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深层地理解和推理问题,达到阅读的回归(Read back)。在精读、细读后,从上下文揣摩文章的隐含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关注知识的拓展面,拓深思维度,教会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和重组。
在文本复述完并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框架后,教师让学生讨论读后感和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然后以读促写,训练语言有效输出。教师呈现几张熊猫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熊猫在中国的重要性,目前环境的影响和人为对自然的破坏导致熊猫的生存危机,倡导大家保护熊猫,这大大降低了难度。尤其对于七年级学生,适当地仿写是非常需要的。如单元的写作任务是描写一种动物,教师可以由泰国的大象联想到中国的熊猫,因此不妨在本课教学输出中做如下设计:让学生仿写一份倡议书――Let’s save the pandas. (After reading and discussion, it promotes writing naturally. Besides, pandas are familiar to the Ss. It’s much easier to understand so as to write effectively.) Let’s save the pandas!
Hello. We are students from China, and we want to save the ____. Pandas are to Chinese people. They are one of China’s ______(象征). People like pandas very much. Because they are cute and ________(友好的).
Pandas eat ______(竹子) every day. They likes running over and _____(climb) trees. Usually they live in the places ______ food and water. Most of them in China are Sichuan.
Today Pandas _______(处在极大的危险中), because people_______(砍下) much bamboo. And there are only a few pandas left in China. So we need ________(save) them. We should be _____(友好) to pandas.
上面这种仿写方式既给学生写作框架做了搭建,又提升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为本课核心词汇的运用和落实打下基础。
另外,在本单元拓展设计可以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动物谚语,如: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Play a harp before a cow. (对牛弹琴) A crane standing amidst a flock of chickens. (鹤立鸡群) Never offer to teach a fish to swim. (不要班门弄斧) It rains cats and dogs. (倾盆大雨)等。
四、文化视角――阅读教学关注语言文化,培养全球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是核心文化的表现,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英语课程标准》定义了语言学习的过程是“提高跨文化意识的过程”,确定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同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刘道义(2000)指出“要加强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加强语言的时代感,增加信息量”。教师要善于利用教辅和教材中的背景知识进行文化背景渗透,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加深对本国文化的了解与传承,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提高其对英美文化的感悟。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提到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要体现课程的人文性性质,提升学科素养。本课由学习泰国文化(引入时补充泰国地理位置、泰国国旗,大象在泰国人心中的地位等)到中泰文化对比。这几年中国游客到泰国旅游日益增多,大象在泰国的地位)跨界到我们中国国宝――熊猫,熊猫的重要性、象征性及国人对熊猫的情结及呼吁大家保护熊猫,整个教学思路由日常生活导入――深度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回归生活。
通过拓展英语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大量阅读难度适当的各类英语材料,可以增加学生词汇量、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能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增强语感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五、立德树人――阅读教学注意德育渗透,跨界融合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心智的启发。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德育教育应注意全科性、全员性。教师应善用教材,灵活、机智地将价值观渗透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如本单元文本就有极好的素材用来拓展德育教育,在拓展作业设计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动物的经典寓言故事,如蚂蚁和蚱蜢、蚂蚁和鸽子、老虎和狐狸等,让学生交流这些故事中动物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师平时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读2~3篇英语课外读物,并写出故事的中心思想和读后感,使学生在阅读故事中接受教育,提高思想意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五分钟的“Morning report”环节中让学生演绎这些故事,这种作业不仅是课堂的延伸,还是学生素养培养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效果也好于那些机械、重复地抄写。基于课文话题拓展,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使课堂训练由me chanical training 到 meaningful practice 到communication。通过对本课文的学习,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的感慨:Animals are our friends! / Be friendly to the animals!! / Let’s save them together!!! (图二)
总之,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研究文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学在课堂上可以将知识拓宽、延伸或者增加知识的输入量和输出环节。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优化教学模式,注重阅读过程,激活元认知,基于文本,超越文本,提升思维品质。此外,还要关注语篇的德育功能及文化视角,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宽厚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想真正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必须做好两部分准备:一是深度理解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二是教师自己要具备对这种素养的认知框架(如图2)。教师要提高自身对不同文体的鉴赏力,要有教材重组整合意识及课程开发能力,拓宽教学思路,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语言功底和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教育部,2011.
2.李冬梅.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活动案例.7年级.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龚亚夫.构建英语教育的核心素养体系.2015.5
4.王春辉.《文学性文本阅读的思考》讲座.省90学时培训,2015.7.
5.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2015.3.
6.王蔷.当前英语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北师大,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