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13: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预算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腾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企业发展也越来越快,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飞速发展,同时,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为了更好的满足企业的经济效益,各企业也都在其会计成本核算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是,目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期待我们进一步的解决。本文就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意义、出现的问题以及其解决方法进行讨论,以期对企业相关的管理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
企业会计;会计成本核算;问题;方法
随着经济的腾飞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不得不在其成本方面进行更合理的控制与核算。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成本预算,同时能够保障企业经济的正常运转,还能够降低企业的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对企业的正常发展与运营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意义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对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企业会计成本是在企业运营中,所产生的包括各类原料、工资、租金等的一切成本。对企业会计成本进行统计和计算就是对企业会计成本的核算,同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就是对企业经营和生产中的所有成本进行的统计和计算。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结果形成对企业运营和生产的反馈,因此,做好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对企业的发展和规划等都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对企业的成本与经济效益尤为重视,同时,企业的成本与经济效益也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数据。更好的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不仅能够及时让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更好的把控,同时,也能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在企业得到了更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1.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不够科学合理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其没有做到科学合理的核算,在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上不能满足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计量,从而导致了企业经营资源配置不当、经济或资源优势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仅仅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是不够,而且企业还应当做到让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内容上更完整和合理,才能更好的发挥成本核算的作用,以适应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内容上不够科学合理,一般包括对信息收集不够全面,预判不够准确,缺乏人工归集处理,人工费不精确,技术成本未能完全进行核算等问题。
2.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意识不足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谓是至关重要,在对公司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所出现的第二个关键问题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意识不足,认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实际的生产运营中并没有多大的作用。管理人员忽视了会计成本核算的积极作用,从而增加了企业成本方面的损失。
3.少数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在少数企业中,由于一些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从而导致了其不能更有效的进行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往往也会在工作当中出现许多的问题:成本核算不全面、会计行为不规范和严谨、出于一己私利私自修改数据等。同时,由于企业会计相关从业人员对会计成本核算的忽视,从而导致企业相关会计从业人员不能够更严谨的审核和履行职责,特别是企业会计人员对成本核算的审核和监督不力,从而导致企业资金的使用不当,成本支出过大等不良情况,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4.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存在问题
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经营的项目越来越多,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而相对于这样一种飞速发展的形势,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管理的方法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很多企业仍然沿用比较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其核算方法往往相对比较落后,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的具体操作方法不规范,从而导致核算数据结果不能真实的反应实际情况,影响了企业对未来市场的规划和战略部署。
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的解决方法与对策研究
1.不断完善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与制度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一个企业,没有制度,就一定不能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因此,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上,企业应当不断地完善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与制度,把所有应该纳入核算的内容都纳入进去,并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制度才能保障企业出现不必要的成本支出问题。
2.提高企业核算的意识
提高企业的管理人员的核算意识是提高企业核算意识的关键,只有企业管理人员意识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才能够加强会计成本核算,细化与完善管理和核算制度,提高核算精准度,促进企业更有效的开展成本核算工作。
3.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人才的素质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就一定要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素养。同理,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面,也应当尤为重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只有企业相关会计成本核算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过关,并能够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其自身的专业水平,能够更全面的考虑各项运营成本,做到无遗漏、不浪费。相关从业人员,应当不断的积极学习,以期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成本核算。只有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才能更有效的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效率和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
4.加强审核检察与监督
在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的同时,还应当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检察与监督,提升管理水平,加强管理力度。企业会计审核部门应当严格把关,对于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控制等进行重点审查,这样就能不断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管理效果。企业个人或者某些部门在申请使用资金的时候,企业会计审核部门应当充分做好资金的审核,并要求其提供详细的书面申请材料以及资金的详细使用情况说明,根据目前市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而详细的核算,对于能够通过严格审核后的符合条件的资金申请,才能通过批复。只有加强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监督与审核,才能更有效的去完成核算工作,同时,也为企业避免了不必要的资金财政的支出,为提升企业效益、加强管理等有非常好的作用。
5.优化成本核算方法,完善会计管理方式
不断优化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长足发展。一方面,对于部分采用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的企业,应当积极通过改革优化成本核算方法,并结合企业当前的发展情况和特点,立足企业个环节流程的运营,采用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的成本核算方法。只有适合企业本身的核算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另一方面,对于一般企业,可以适当的采用定额法、分布法、以及品种法等不同的成本核算方式方法,并结合自身具体的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成本核算,从而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综合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升。不断完善企业会计管理方式,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长足发展。企业管理人员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成本核算的管理制度,以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同时,企业管理人员还应当保障企业成本核算的可持续性,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企业还应当不断加强自己的技术创新,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先进的技术还能不断节约成本,增创收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使企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诸如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不够科学合理、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意识不足、少数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存在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可以通过不断完善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与制度、提高企业核算的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审核检察与监督、优化成本核算方法,完善会计管理方式等方法和对策来解决出现的问题,并促进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效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万玲.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OL].全球商业经典,2015(08).
[2]梅玉茹.企业会计成本的核算与控制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01).
[3]孙立道.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及完善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4]林霖.企业标准审查:企业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企业标准审查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标准化,2010(06).
[5]曹苏铁.试论现行财务会计与报表的缺陷及改进———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缺陷谈起[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02).
[6]李福香.试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现状及改善措施[J].会计师,2014(03).
[7]郭一桢.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逆向物流的会计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J].物流技术,2013(23).
[8]王昆琼.事业单位会计成本核算中的问题及加强对策[J].中国外资,2013(18).
就运行结果与运行方式而言,事业单位与企业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以至于两者之间的要素构成的各不相同。事业单位基本会计要素有五大类,分别是收入、资产、支出、负债以及净资产等;企业财务会计要素有六大类,分别是所有者权益、资产、收入、利润、负债以及净资产等。针对会计要素,事业单位与企业在负债与资产两方面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文章将重点介绍其他几种要素。
1.所有者权益和净资产。事业单位内部净资产本身属于一种资产净值,具有预算会计持有、非营利性组织和政府所拥有、产权相对单一等特征。而在企业财务会计要素中,所有者权益和与事业单位内部净资产相对应。所有者权益即把企业资产中的负债扣除之后,由所有者所享有的部分剩余权益。
2.利润。在某会计期间之内,企业所获得的所有经营成果都可视作其利润。利润属于企业所有会计要素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以企业自身的基本盈利性质为基础进行设置。与企业不用,事业单位在本质上是非营利性机构,因此事业单位内部并不具备利润这个会计要素。
3.收入。事业单位基本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其收入主要指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从其他事业单位、财政部门或者是上级单位所取得的资金,且该资金具有非偿还性特征。与事业单位不同,企业的资金来源是企业提供劳务、销售产品等环节所获得。而其收入则是在日常经营活动当中形成的一种资金流入,并且和所有者的资本投入并无任何关系,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所有者的基本权益。
4.支出。事业单位在支出环节的主要目标是耗费,其支出属于资金消耗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发生于建设基础设施、业务开展等环节。企业在支出环节的主要目标则是取得更多收入,力求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因此属于资金流出的一种表现形式,往往在开展经营活动时产生。
二、核算内容及核算方法存在着区别
事业单位与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核算内容及核算方法存在着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事业单位与企业财务会计在核算部分会计业务时,其核算方法还存在着明显差异。除了核算固定资产时两者的方法不同之外,在核算无形资产时同样存在着差异。②事业单位与企业财务会计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存在着差异。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基本科目的设计方面较为简单,且整体数量相对较少;企业财务会计基本科目的设计环节则较为细化和全面化。③事业单位与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核算内容也存在着区别。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在进行核算工作时,其工作内容不包括成本核算,而且针对盈利性业务,只需要核算其内部成本;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以成本和算法作为基本方法,旨在对企业内部财务运行情况进行宏观管理。
三、会计等式存在着区别
1.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基本等式是支出+资产=收入+净资产+负债,该等式是一种动态型等式,是对单位开展业务活动时的收支结余、净资产实际增值情况的客观反映。由于事业单位开展活动时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所以严格管理其资金使用状况显得十分重要,以此方式防止出现资金滥用等情况。因此,针对事业单位而言,其会计等式必须采取动态体系。同时,事业单位在编制内部资产负债表时,该基本等式就成为其重点参考依据。
2.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等式是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该等式则是一种静态型等式,主要反映了个会计要素间实际数量关系、企业具体资产归属等。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等式表明企业拥有者与企业之间属于独立存在的关系,而且该等式同样可以成为企业编制内部资产负债表时的重点参考依据。
四、核算基础存在着区别
1.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包括两种,分别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其中,收付实现制又被称作实收实付制、现金制。收付实现制将实收实付作为其标准,以此方式确认本期所产生的费用和实际支出。若该费用为本期支出款项,而该收入为本期收进款项,则在任何条件之下,都必须将其视作本期费用与本期收入。而如果该费用与收入为期末所支出或收进,尽管其产生时间在本期,但却不能将其视作本期费用与本期收入。
2.企业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又被称作应收应付制、应计制。权责发生制则把应收应付视作其标准,并以此方式确认本期所产生的费用和实际支出。如果该收入能够反映本期的实际经营成果,而该支出能够反映本期的具体生产消耗,则在款项未实际付出或者收进的前提下,都需要将其视作本期费用与本期收入。而如果该费用与支出不能够归属于本期,则即使其款项的付出时间或受到时间在本期,同样禁止将其视作本期费用与本期收入。
五、结语
一、税收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 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一、税收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
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新晨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四)对实行成本核算、降低税收成本的正确认识
一、税收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四)对实行成本核算、降低税收成本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课程教学 建议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作为会计学的分支之一,在会计学专业、甚至是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会计学专业以及部分财务管理专业都会开设此课程。学习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会计知识体系结构完整,把握未来会计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其就业目标的实现。学生在学习企业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还要学习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有关知识。本文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该门课程教学水平建议。
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以及求知欲。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我们发现授课过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教学方法太过单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包含的知识大而全,十分丰富,其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这四个部分。部分教材还包括西方政府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核算方法以及有关会计制度。同时,该门课程还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其会涉及到会计学、财政学等学科的知识。由于涉及到财政、国家预算管理等知识,还有不同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所以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较枯燥。同时,由于该门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以讲授为主,较少使用其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二)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课时较少,有的高校将其设置为专业必修课,有的设置为专业选修课。该门课程的开课时段多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部分学生在此时为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准备。部分学生还会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社会兼职,为今后的就业做准备。这些事项都严重分散了学生的学习精力。最为关键的是,学生较多在企业就业,在行政事业单位供职的人数相对较少。因此,学生更重视企业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而不重视本门课程的学习。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也能反映出以上的现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在课程体系中,都处于边缘化状态,课程课时较少。前文述及,该门课程是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政府与非营利会计的会计核算知识,还需要具有一定财政学的知识,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
无论是企业会计还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都要通过相应的实践环节落实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由于课时的限制,多数学校更重视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缺少实践教学环节,由此造成了造成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脱离。该门课程实践教学受到轻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缺少实践教材。会计资料对于任何类型的组织的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实践资料更是难以搜寻。所以,关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实践教材很少。其次,学校多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很少有学校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建立会计实训基地,所以学生在该类型组织实习的机会较少。而且,有较少的政府及相关部分愿意接受学生在会计部门实习。最后,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多数会计教师直接来自于高校毕业生,这部分教师虽然会计理论功底十分深厚,但参与会计实践较少,缺少一线实践经验。因此,缺少有相关实践经验的教师,导致该门课程很难开展实践教学,即便是开展实践教学,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提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教学水平的建议
(一)丰富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单独实施某一种教学方法是不可行的。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达到实施多种教学方法的目标,而不顾学生适应与否、教学效果与否,强制实施多种教学方法。教学需要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选取务必要考虑所教授学生的情况。所以,丰富教学方法的前提是学生能够适应,能够提升教学效果。除了讲授法之外,该门课程可以采用比较法进行讲授。例如,将企业会计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相对比,讲授两类会计各会计要素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区别;将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进行对比,讲授两者在账务处理中的联系与区别;将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进行对比,讲授这三类会计在会计科目设置中的区别,等等。通过对比法,可以较好的帮助同学理解各类会计账务处理的联系与区别,掌握课程内容。
(二)提升教师业务素养
提升学生学习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这是授课教师责无旁贷的事情。授课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会计专业素养,不断进行学习,拓宽视野。授课内容不能拘泥于教材本身,要为学生补充有关背景知识,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背景、这些变化所提出的核算要求。所以,教师要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授课质量。同时,还要不断丰富实践经验,提升实践技能,用实践指导理论。
(三)加强实践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校应加快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的建设,完善有关实践教学材料。校内的模拟实践教学可以分别不同的会计制度进行建设。考虑到该门课程社会实践基地较难建立,可以将实践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校内模拟实践教学中。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通过购买有关实训教学软件,加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亚荣.《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9,(06).
【关键词】 高等学校; 会计制度; 意见; 固定资本金
2009年8月财政部会计司印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对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进行了全面修订。一年来,业界专家学者对意见稿各抒己见,充分肯定了意见稿的可行性及所体现出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和建议。但是,结合高校财会工作的实践,笔者在品读和模拟之后,感觉仍存在可商榷之处。
一、两种会计不宜并入
(一)基建会计
意见稿中,设置“基建工程”及其明细科目核算基本建设所发生的实际支出;设置“基建拨款”及其明细科目核算高校收到的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基本建设拨款等。总之,将基本建设会计纳入“大会计”、将基本建设核算纳入学校的“大账”,这样做也许能够使高校的财务状况“一览无余”,但并不是唯一方法,共同的法人主体,完全可以通过编制合并报表的方式来实现。若依意见稿,将基本建设会计与教育事业会计合并,必然产生很明显的不利于相关业务开展的方方面面。原因就在于:第一,基本建设会计适用的会计制度为财政部颁布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其核算基础是完全的权责发生制。这与意见稿中提出的“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不相协调。第二,基本建设业务有其相对独立性,不同于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等业务,其业务管理有其特殊性,要求财会部门配合的业务事项也与教学科研等事项不一样,比如,存货的管理与核算、应付账款的管理与核算等。第三,基本建设会计报表往往需要向相关主管部门报送,而与事业费核算相混淆,不利于基建报表事务的办理。
此外,高校会计制度的设计一般以日常的教育事业收支为中心,然而,近年来,大部分高校的基本建设任务仍然比较繁重,有些高校一年的投资完成额甚至比其当年的事业费预算收入总额还大。若二者合并,会计核算业务究竟以哪方面为主?
(二)后勤会计
意见稿中,设置“后勤收入”核算高校后勤部门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取得的各项收入;设置“后勤支出”核算高校后勤部门完成后勤保障任务发生的各项开支。将后勤收支核算纳入学校的“大账”、将后勤会计纳入“大会计”。应当说,这样做的目的同基建会计的并入是一样的,但是,这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化将是“致命”的打击。
资料显示:“1998年到2008年,普通高校在校生由360万人增加到2 150万人,高校后勤保障条件不降反升,生均住宿面积由6.62平方米增加到9.17平方米,生均食堂面积由1.28平方米增加到1.33平方米。与改革前的运行模式相比,全国高校每年节约后勤经费数以百亿元计”。回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上述成果的取得缘于市场机制的成功引入,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和后勤保障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业界的共识是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在这一新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制度建设要与之相适应,而会计制度无疑是重要的方面。意见稿中统一管理后勤收入与支出的制度设计,有悖于改革之初衷:“在管理体制上,改革由学校直接管理、全包统管的模式,让后勤与学校的行政管理分离,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原则融入社会第三产业中。”同时,《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也无法适应企业或准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二、科目设置有待完善
(一)应增设“学生管理业务支出”科目
意见稿中,设置“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其他业务支出”、“行政支出”和“后勤支出”科目以核算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和其他业务活动,以及后勤部门完成后勤保障任务所发生的各项支出。但是作为高校重要的学生管理业务,其支出信息却没有一级会计科目反映,这将严重地影响透明支出的质量,也降低相关会计信息的质量。
高校学生管理业务一般包括学生奖贷助事务、院(系、部)学生活动、就业指导、日常管理事务等。早在2005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收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高等学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提取10%的经费专款专用,通过各种方式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其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入学或中止学业。若以2万在校生、生均学费3 600元计算,一年的困难补助等支出就有720万元。此外,学生的日常活动经费、社团活动费、就业指导费等都有不小的支出。从某高校已核准的预算数据看,这几项费用预算生均就达96元,按2万在校生计算,全年至少192万元。因此,将“学生管理业务支出”作为一级科目来反映高校学生管理业务过程中所发生的支出信息十分必要。
(二)应增设“应收学宿费”科目
意见稿中,设置“应收账款”科目核算高校因开展业务活动应收取的款项。同时,在使用说明中,隐含地指明了该科目核算的应收款业务范围为:科研、后勤和其他。显然,该科目并不核算应收的学宿费款项。
高等教育属非义务教育,接受高等教育者应依标准缴足学费。一般来说,学生学籍确认之后,学生的缴费义务也就确定了。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生欠费的现象相当严重。同时,学生缴费义务的确认,与学生实际履行义务,往往存在时间上的间隔。因此,为了及时、准确地反映学校学宿费的收取与上缴情况,确保学校权益的安全完整,应设置“应收学宿费”一级科目,下设“学费”和“住宿费”二级明细科目,按年级进行核算。具体业务处理如下。
确认收入:当学籍确认后,按学费标准与相应的学生人数相乘之积,借记“应收学宿费——学费——xx”,贷记“应缴非税收入”。
收到缴费:学生交费时,按实交金额,借记“银行存款”或“现金”,贷记“应收学宿费——学费——xx”。
上缴收入:财务部门上交“应缴非税收入”时,按上交金额,借记“应缴非税收入”,贷记“银行存款”。
减免事项:发生减免事项时,按实际减免金额,借记“学生管理业务支出”,贷记“应收学宿费——学费——xx”。同时,完整登记备查账。年报前,应将本年内发生的减免事项汇总,上报核批,按核批金额,借记“应缴非税收入”,贷记“财政返还教育收入”。
平时,在“应收学宿费——学费——xx”账中,借方金额减去贷方金额,其差额就是学生欠费数。以科目余额的形式,显示着欠费情况,有助于确保学校债权的安全与完整。
住宿费核算比照处理。学宿费通过“应收学宿费”科目核算,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第一,完全体现了权责发生制的基本精神。学生学籍确定后,借记“应收学宿费”,以确定学校的应收权益,确保了学校权益的及时反映;第二,强制性反映学校减免学宿费业务,完整地反映了高校的支出,也便于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第三,便于催收学生欠费。目前,相当多高校利用学费台账来催收学生欠款,学生欠费问题比较“虚幻”。通过“应收学宿费”科目来催收学费,使催收欠费更具说服力,更有扎实的数据基础。
三、资产核算脱离实践
(一)固定资产核算
意见稿中,设置“固定资产”科目核算固定资产的原价;设置“累计折旧”和“资产折耗”科目核算固定资产的折旧及其计提。同时,在增加固定资产时,平行记录“预算支出”和“本期结余”科目。这种设计基本上了套用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从会计核算为管理服务角度审视,这种处理方法,没有突出固定资产在高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有可能助长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重钱轻物”、“重购轻管”以及管理混乱现象的深度发展。首先,企业管理固定资产的侧重点在于加速资产周转速度,提高企业盈利水平,防止闲置、浪费和毁损带来的损失。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侧重点是确保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提高利用效率。其次,意见稿中,将固定资产原值滚存于“累积盈余”中反映,不仅不能如实反映事业费使用过程的节约与浪费情况,而且也使固定资产以权益形态的反映失去了严肃性。
其实,可以将“资产折耗”变为“待核销折旧或摊销”,同时设置“固定资本金”科目核算固定资产部分的权益变化。“固定资本金”作为各级财政部门以及高校自筹投入的物化资金的沉淀,是高校国有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十分简洁地显示高校固定资产处置后的原值,也有助于及时地反映出高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蚀本”状况。兹设计固定资产基本核算业务处理方法如下。
购置:假设以存款购置,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特别说明,年报前,根据本年所增固定资产原值,一律视同财政拨款购置,借记“财政拨款”,贷记“固定资本金”。
折旧:按无残值计算,提取折旧,借记“待核销折旧或摊销”,贷记“累计折旧”。
处置:主要区别两种情况进行处理:
第一种情况,报废。正常报废,未提足折旧者应一次补提完毕,借记“待核销折旧或摊销”,贷记“累计折旧”;然后,根据已批准报废的固定资产原值,借记“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同时,借记“固定资本金”(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待核销折旧或摊销”。残值收入,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收入”。
需追偿的报废,追偿金额应不低于未提折旧部分,借记“累计折旧”、“其他应收款”(未提折旧部分及超过应提折旧部分),贷记“固定资产”、“其他收入”(超过应提折旧部分)。之后,按批准报废的固定资产原值,借记“固定资本金”(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待核销折旧或摊销(已提折旧)”、“应缴非税收入(未提折旧部分)”。
第二种情况,出售。当提足折旧时,按已批准处置的固定资产原值,借记“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同时,借记“固定资本金”(原值),贷记“待核销折旧或摊销”。此外按出售所得,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收入”。
未提足折旧但经批准溢价出售时,借记“累计折旧”、“银行存款”(未提折旧部分及超过应提折旧部分即溢价部分),贷记“固定资产”、“其他收入”(溢价部分)。之后,按批准售出固定资产原值,借记“固定资本金”(原值),贷记“待核销折旧或摊销(已提折旧)”、“应缴非税收入(未提折旧部分)”。
未提足折旧但经批准折价出售时,借记“累计折旧”、“银行存款”(实收金额)、“其他费用”或“其他收入”(损失部分)、“固定资产”。同时,借记“固定资本金”(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待核销折旧或摊销(已提折旧)”、“应缴非税收入(未提折旧部分)”。
这样处理,可以省略“预算会计”的平行处理,节约财务管理软件的功能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对固定资产实物与权益形态联动核算,强化了固定资产管理。
(二)无形资产核算
高校的无形资产一般分为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誉、非专利技术和土地使用权等。也有学者称无形资产为无形固定资产。
意见稿中,设置“无形资产”科目核算高校无形资产的原价;设置“累计摊销”和“资产折耗”科目核算无形资产的摊销及其计提。同样,这与企业会计核算无形资产摊销的方法一样。企业会计核算无形资产重在摊销方法的选择、摊销期间的确定等。而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与其固定资产一样,重在确保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提高利用效率。
因此,高校无形资产应并入固定资产,在固定资产分类中单列一类“无形固定资产”或“视作固定资产管理资产”。这样,既有助于将无形资产纳入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又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国.“农校对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走回头路[eb/ol]. /html/2010/07/266068_83478.html.uni=830cb6f0-6744-4b36-9187-28d4be7ff7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