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13: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城市规划;景观都市主义;城市生态学;理论体系;实践案例
一、城市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建筑物决定城市的形态,而城市则被当作放大的建筑来设计。从文艺复兴时期,城市作为艺术品和图案,到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关于城市的模式和设计理论都是以建筑和建筑学为基础的。管道、路网和各种铺装构成没有生命的灰色基础设施连接一个个同样没有生命的建筑,规范着人们的活动,定义着所谓城市和城市性。这种城市和城市设计理论可以被称为建筑城市学或建筑都市主义。这种主流意识主导了设计学院的课程和实际的工程项目。其后果是我们看到的城市对自然生态过程的忽视、对城市空间系统的吝啬、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与冲突,城市形态的随意与混乱等等。城市由单个物体主导,典型的例证是各种标志性建筑堆砌而成的上海浦东和北京及迪拜近年来的城市建设。
二、景观都市主义
在过去10年间,一种新的关于城市和城市设计的理论―景观都市主义,开始在北美和欧洲的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领域开始被议论、被宣扬、并广受学生们的欢迎。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论点是:景观,而不是建筑,更能决定城市的形态和城市的体验。这一观点把景观设计学推到了城市设计的前台,可以认为是对景观和景观设计学的再发现。而且,更有意思的是,景观的这次再发现,主要是由建筑师和建筑学背景的学者发起的。
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一词的创造者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是建筑师和建筑学背景的景观设计学者,让景观都市主义在全球掀起波澜的是建筑学教授莫森.莫斯塔法维及其当时领衔的英国AA建筑学院,在全球推波助澜的学者和实践者或多或少都与AA有关。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是建筑学和建筑师从他们的角度发现了景观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建筑师屈米和库哈斯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设计,就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景观都市主义实践的最早案例。在这个案例中,不但建筑师主导了一个公园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园在组织城市和人们的行为体验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景观在这里不是一个独立的“公园”本身,而是开放的、组织城市形态和功能的空间结构和触媒。
三、景观都市主义的几个实践项目
案例一:拉・维莱特公园,巴黎,法国。在20世纪80年代巴黎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项目中,获得设计竞赛前两名的方案――分别来自屈米和库哈斯―如今被认为是景观都市主义最早的实践。他们的设计方案抛弃了传统的公园设计手法,而采用了一种景观与城市语汇紧密交融的设计策略―一种“城市化的景观”或“景观化的城市”。屈米认为拉・维莱特虽然名为“公园”,其实是一种新类型的城市,是“巴黎最大的不连贯城区”;而库哈斯同样认为无法用传统的“复制自然”的公园设计手法达成设计目的,他期望拉・维莱特成为“社会工具的稠密森林”。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不约而同的运用了一种秩序系统控制了大尺度空间,让景观成为一种容纳和安排复杂的城市活动的媒介。
屈米的方案最终获得头奖并付诸实施。他摈弃了传统的城市和园林设计中那些中心、轴线、等级等组织空间的手法,以一个“点-线-面”相叠加的系统覆盖整个场地,成为公园的基本架构。这一系统是无中心、无等级和蔓延的。“点”是按120m方格网排布的被称为“疯狂”(Folies)的红色构筑物。“线”是主要的交通系统,包括两条长廊、林荫道、中央环路和一条将10个主题花园联系起来的蜿蜒步道。“面”即是这10个小型的主题花园和其它场地、草坪及树丛。10个主题小园包括镜园、恐怖童话园、风园、雾园、龙园、竹园等,分别由不同的风景师或艺术家设计。
屈米把这些风格迥异的主题园比喻成一部电影的不同片断,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游人在其中进行不同的活动。同时公园中的几座公共建筑也都常年安排多样的公共活动。从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事件”在公园中上演,事件景观代替自然景观成为公园的真正内核。同时,拉・维莱特是开放的,与城市之间没有明显的隔断。从某种意义上说,“点-线-面”的系统正是一个基础设施网络。
库哈斯的方案尽管最终排名第二而未能实施,但也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评价。库哈斯设置了4个策略性的“层”的叠加:“人流集散点”是不同尺度的服务区;“东西向带状区”是一种并置的条带系统覆盖,整个场地,相邻的条带是异质的,包含着不同的自然和人工地形;“大的组团”是线形和圆形的树林;“交通组织路线”是不同类型、等级的道路。与屈米方案相类似,容纳多种城市事件、活动以及未来变化的可能性是这一方案的中心理念。库哈斯声称:“可以有把握地预言,在公园的一生中,计划将经受不断地变化和调整。公园越是运作,越将处于一种不断修正的状态……计划的不确定性是根本的原则,作为形式概念的基础,允许任何转换、修正、置换或是替代的发生,而不损害最初的前提。
案例二:弗莱士河公园,斯塔顿岛,纽约州,美国。该项目创造性地将890.3hm2(2200英亩)的弗莱士河垃圾填埋场改造成纽约市最大的城市公园,其特色是广阔的潮汐湿地和溪流,超过64.4km(40英里)的小径步道,以及重要的娱乐、文化和教育设施,包括一个引人注目的山顶纪念碑,用于纪念“9.11”事件失踪者和为修复做出杰出贡献的工作人员。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填埋场,9.11事件后世贸中心的残垣废墟就填埋与此。其主要创新在设计中融入长效变化机制,打破陈规,在最初的阶段就构建出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动态灵活框架。詹姆斯・科纳Field Operations景观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展现了如何将原来的垃圾填埋场改造成一座比纽约中央公园大3倍的城市公园。这项长达30年的规划项目涉及大型景观的恢复,改造并利用原来垃圾填埋场上被污染的湿地。除景观设计师外,项目的整体规划还需要建筑师、规划师、生态学家、交通工程师、土壤科学家和水文学家的通力合作。
四、景观都市主义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在强调城市生态和谐发展的前提下,作为国际城市发展的新理论,景观都市主义对我国新一轮的城市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比如对城市工业废气地的处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均,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已经显露了一些后工业化的特征,大量遗留的工业废弃地面临回收再利用。大量工业遗产地,不应仅仅只是保留原样的工业文化。这样并没有达到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应该学习国外的较好实践,利用景观生态主义理论的精髓,重新打造地块形象,提升价值。
考虑自然演变的过程融入设计,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强调设计是一个过程,不可以设计某些生硬的人工景观,而是在总体框架的引导下,充分尊重场地中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变与发展,减少人为活动对场地发展的影响,使场地的景观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来。
五、结语
景观都市主义给了建筑学、景观设计学一次大融合的机会。它敲打去长期以来学科之间的藩篱,给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反思;更重要的是,给景观设计学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当然,它的理论还远远没有成熟,它的论点需要更多的实践来验证和说明。而史无前例的中国的城 市化和城市建设,将为景观都市主义的发展创造最大的机会,必将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理查德・马歇尔;美国城市设计案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废弃工厂 历史遗迹 工业改造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384-02
一、引言
有一本书上写:“城市结构就像树木那样有不断的变化和不断被代替的部分以及耐用年限相当长的部分”。而我们总在这棵树上不断的裁剪,裁剪成我们理想的那样,不断的破坏原有,这样的替换有时是有必要的,但是我们要谨慎而行,城市的空间是弥足珍贵的,空间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而毁掉这样的空间就只要推土机几分钟的运行。所以我们要保护我们现在存有的历史文脉。
二、旧物改造分析
对老厂改造不是简单的覆盖和更换新的材料,我们应该注意在历史的时间趋势对厂区独特的产业氛围和遗产,在老厂技术改造适当的生活空间,大胆的和适当的添加新的材料或旧厂房的空间变换,可以使这个空间延伸,使人们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因此,在新老交替中,厂房的活动空间得到了不断的更替而使它形成一种空间历史延续的节奏。
回顾历史,随着后工业时期的到来,世界各地的经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发达国家城市中传统制造业逐渐衰落,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产业,也在从城市中向外部迁移,因此在城市中留下了许多工业废弃地,带来一些环境和社会问题。 1972年,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工业的设计,是利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对工业废弃地进行再利用的最初尝试,退队工业设计进行了选择性地删减,保留了石油分解塔成为公园地板,也利用 生物降解处理污染的土地。 德国埃姆舍公园也是工业制后的景观设计代表,它综合了现代艺术、建筑技术、生态技术,使废弃的工业园改变成公众休闲娱乐场所
三、工业废弃地可持续景观设计特点
1.工业废弃地景观的场所性
设计应尊重原貌和历史遗址,从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成功的现代景观方案中,可以保证景观和工厂地貌紧密结合位点。在转型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对工厂的历史来源应该有一个详细的调查,而不是不盲目乱拆乱建。而是将场地作为一个时间,空间相结合的实体,延续历史面和记忆。我们应该选择性的保留和利用老工业设施和地貌,以便更突出的特色景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的结构。工程技术构建的应用的材料,通过场地地貌和纹理,塑造出可以打动人心的设计。
通过对老厂结构和地貌的不同程度保留和改造,使得人们走进的地方,看到以前工厂地貌结构景观蛛丝马迹时,使之被场地气氛感动,引发的人们对工厂的联想和回忆,他们可以感受到工厂以前产生和生产的流程,想象以前荣耀的时刻和曾经历史。德国科特布斯露天矿生态恢复项目工程以废弃煤矿为背景,保留了大型挖煤设备和设施,成为了改造工厂地貌结构建设氛围的元素。杜伊斯堡风景名胜区以同样的方式,保留了工业废气的设施加以更换和改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工业废弃地的景观的艺术性
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现在景观设计从一开始,就爱着现代艺术的影响。现代艺术直视世界本来的面目,简化、还原真实的感官体验。
大地艺术的思想对工业景观的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一些艺术大师和设计大师看来,废弃地上的工厂的改造就如同大地艺术,是废弃工业遗留在大地上的艺术品。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设计者利用了基地上的遗留下的瓦砾,在公园中改造了一个巨大的方格网作为公园的中心,在草丛中,用碎石和瓦砾堆出了简单的几何图形。在美国加州帕罗奥托市拜斯比公园的设计中,哈格里夫斯,将一个占地30英亩的垃圾填埋场改造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滨水公园。覆土层很薄的垃圾山被塑造成优美的地形,山上的自行车道铺满破碎的贝壳。
该网站北方电信杆现场,将斜面扇杆顶截断形式的虚拟,和现场的地形起伏一起构成一个非常强烈的场所感,成为崇高的大地艺术。大地艺术在这个场地的设计中得以体现。
3.工业废弃地景观的生态性
尊重自然发展过程,促进物质与能源的反复利用和场地的自我修复,发展绿色环保和可持续的利用等技术思想贯彻于建造和管理、景观设计的始终。该设计已具有同等重要的追求生态功能和形式的追求,有的时候甚至超过后者,占据第一的位置。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也同样蕴含着生态学的思想。
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法则。 西方景观中废弃工厂的改造也是通过大自然的降水回收和利用,使很多废弃工厂景观当中用水的问题的到了很好的解决。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将原来的废弃厂排水通道改为水景公园浇灌通道,用新建筑的风力设备推动水的净化,将净化后的雨水运输到各个地方用来浇灌,同时也收集雨水,使原来的冷却槽和沉淀池厂,经净化和过滤,使之流入埃姆舍河中。萨尔布吕肯斯港口公园位于德国萨尔布吕肯斯的萨尔河畔,曾经用作煤炭运输码头土地,场地中的地表水汇集到桥下低洼处收集后,通过一系列的净化处理,回收利用,不仅对水体景观的形成起到作用,同事也实现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4.工业废弃地景观的社会性
景观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它满足社会与人的需要。现代景观是为了人的使用,这是它的功能主义目标。将废弃工厂景观区改造为公园,不仅是为了改造它的的荒废与破旧,保留部分废弃工厂的遗迹,也不仅仅是艺术、生态等出来设计的手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哲学的改变,找出由于工业的没落所带来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如今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很大的改变,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当工业化生产时代的逝去,废弃的工业区丧失活力,经济需要新的产业来刺激时,设计师们在某个程度上肩负了复兴的重任。
四、旧工业废弃地改造为创意产业园之景观设计分析
1.道路交通
在废弃工业地改造到创意产业园的设计当中,应该根据现代应用要求,重新设计原道路与停车位是一个必要的内容。交通流线设计好可以给外在空间使用和划分带来极大的方便。设计师应该减少不必要的障碍,以方便通畅为原则,一方面要适当的设计一些步行体制 ,包括室半室外步行街外广场和室内步行街、外广场;一方面应该设置数量充足、位置合理的停车位,它不仅可以缓解停车难的情况,而且还可以使更新项目设施更具吸引力。 道路系统设计的重要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车行道路对行人的环境和外部公共空间干涉和侵略,此外,道路设计,视觉尺度道路系统、停车设施组织应着眼于人,而不是以汽车为中心。
2.景观空间
休闲空间与展示空间
在一般的情况下小型休息场所应该设置园区工作人员办公环境的,可以作为工作人员室外休息和洽谈的场所。不仅有景观观赏性,开放性,而且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可设置一些休息设施,构建优良的生态休闲氛围。对于其中的休息亭廊、景观铺地、桌椅、标志以及景观石、景观照明设施要做到整体和艺术性、个性都融于一体。 在庭内空间中我们也可设计一些木质的家具和一些花池,这些不仅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概念,为公园浏览者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和交流。 因休闲空间和展示空间的要求,对空间空间的开放与气氛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将两者分开设置。
3.艺术景观设施
雕塑艺术是外部空间环境的主要景观设施建设。它们为装饰烘托气氛,增加地方文化和时代风格充分的发挥重要的作用。设计艺术景观设施应首先注意尺度的把握,其次是形式结构的统一,还要和环境主题相符合。 在改造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废弃工业园的环境景观设计问题上,应注意多保存一些可用的原有环境和比较有文化价值的设备。 大致有3种方式来保留场地上的工业景观,
五、工业废弃地改造带给我们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转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高科技长产业不断兴起,一些传统工业也临着挑战,未来也同样会面临着场地更新的问题。进几年国内的一些设计师也进行了许多尝试,如北京789工厂艺术家村,将轻工业厂放进行改建,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个人空间,现已成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定期举行一些雕塑展览、画展等艺术展等;中山岐山公园工业旧址改造,运用了景观的加法和减法原则,将工业废弃地营造出独特的氛围。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案例。
参考文献
[1]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11-18
[2]王向荣,林箐,西方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王向荣,林箐,现代景观的价值取向[J]中国园林,2003
[4]俞孔坚,方琬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建筑学报,2006(08):12-15
现在都市人群的生活比较单一,三点一式外加一游玩,即工作、路上、家庭、假期游玩。快节奏的生活也使得城市景观设计简单流畅,大致分为3种: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带状空间场所规划设计、面状景观规划设计。这与传统的园林景观相比,传统的园林设计就显得过于复杂化、专业化。即使是居住环境的景观,也很难做到如此复杂的园林设计,如果都市景观严格按照传统园林设计很明显是行不通的。对于城市景观的建设,我们只能取传统景观与城市景观相融合的那一部分。在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上,可以多用传统的园林建设,小区建设主要是便利人们的生活,结合居住区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体现中国大家庭式的快乐气氛,建立具有人情味的聚集空间,给人们的交流提供场所,例如亭子、石桌、庭院等等,营造一个祥和的、快乐的气氛,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在人情逐渐淡薄的今天是很重要的;在带状空间场所规划设计上,虽然有时人们花费在道路上的时间较多,但是人们一般都是不停歇的,这就要求城市景观要在速度上冲击人们的视觉,景观不易做的太细。而针对较短的走廊,我们就可以多借鉴一些传统园林艺术,传统园林上的移步换景就可以应用到现在的走廊设计上,同时也要考虑人们的感知和经济开销;在面状景观规划设计上,像公园、商业区、滨水带和自然场所。这些景观大部分是给人们提供休息娱乐场所,就可以更多的采用传统园林的设计,为人们提供一个优美的、精致的环境未尝不可。
二、传统园林艺术在景观设计中应用的展望
随着现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单单采用一种景观设计风格并不能满足人们的欣赏水平,只有多种风格相融合,和谐有趣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表达出令人惊奇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案例来做一个实际分析:位于十字交叉口的小型广场,中间采用西式的广场风格,厕所是传统的建筑,配有苏州园林式的走廊,同时走廊内的座椅满足前来休息的人们,镂空的墙壁、简单的格局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成为人们茶前饭后休息娱乐的好场所。
三、总结
关键词:景观设计;硬质景观材料;功能
中图分类号:F281文献标识码: A
一、 硬质景观概念
硬质景观(Hard Landscape)是英国人 M・盖奇(Michael Gage)和 M・凡登堡(Maritz Vandenberg)1985 年在其著作《城市硬质景观设计》中创造并首次提出的,意指相对于植物等软质景观而言。城市景观分成以植物、水体等为主的软质景观和以人工材料处理的道路铺装、小品设施等为主的硬质景观两部分。也有学者定义城市硬质景观是城市中以游憩、使用、观赏为主要功能的场所内,以道路环境、活动场所、景观设施等为主的景观。在传统园林中,石景和柱廊即可算作硬质景观,而草坪及各类种植植物,即可算作软质景观。只不过,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其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与深化,硬质景观中相对突出的是混凝土、玻璃及不锈钢等材料在造景元素方面的运用。
混凝土不仅可以取代传统的硬质景观,还具有更高的可塑性;对玻璃反射、折射、透射等特性的创意性表现让我们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游离;不锈钢简洁而优雅的造型,则让我们体味到传统园林中不曾有过的精美。而软质景观中,大量热塑塑料、合成纤维、橡胶、聚酯织物的引入,使现代庭院的外观越来越光辉多彩,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景观的外貌。
虽然业内对硬质景观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是所指范围是差不多相同的,以此为依据,本文中所探讨的硬质景观是相对种植绿化、水体这类软质景观而言,指的是用料选材质地较硬的景观场所或主要依靠人工材料创造出来的景观效果。
二、 硬质景观的分类
对硬质景观的分类,可以从设计要素、景观用途等不同方面进行分类,因此它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硬质景观分类中的一种分类进行分析。
以某大街街道景观设计、商业街区景观设计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从硬质景观在这些案例设计中的按景观功能出发,将其分为实用型、装饰型和综合功能型景观三大类。
1.实用型硬质景观实用型硬质景观包括道路环境、活动场所和设施小品三类。
其中,道路环境由步行环境和车辆环境组成。例如:某大街街道景观设计中的人行便道、机动车道和各种形式的停车场等。
在商业街区景观设计中,各种小型的休闲广场合理分布在整条街道上,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求。例如:广场给劳累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在闹市中相对安静舒适的活动场所。设施小品这类景观是以应用功能为主而设计的。它运用在街道两侧的景观设计中,是一道很独特的风景线。例如,在城市主干道迎泽大街,特色景观柱灯和信息指示牌的设计就是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它们不仅有强大的使用功能,同时又是一道很精彩的风景。
2.装饰型硬质景观
装饰型硬质景观以街道小品为主,又分为雕塑小品和园艺小品两类。
雕塑小品已经成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和表现部分,它的设计寓意新颖独特,并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各种关联;在中国园林设计中常见的假山、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景墙等都是园艺小品中常见且广泛运用的例子。这类景观不仅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充满新意,同时又美化了环境,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这便是装饰型硬质景观的主要特点。在本文所提到的两大景观设计的实例中,这种特点很好地被设计者所掌握并运用到设计中。商业街区景观设计中,具有特色的景观花钵完美地表达了整体的设计风格和理念,是装饰型硬质景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很好的运用。而整个街道则给人们以赏心悦目、宜人舒适的感觉。
3.综合功能硬质景观
有的硬质景观不仅具有实用性,同时也具有装饰美化的特点。例如,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中,这种特点很明显。湿地公园一角,既有强大的使用功能,又有很好的美化装饰性,同时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而身在其中的趣味十足的
景观小品蘑菇雕塑,使整个环境给人一种舒适但又不失活泼的感觉。
综合功能硬质景观在设计中很好地展现了设计理念,同时又有强大的使用功能,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三、景观设计与硬质景观材料选择
(一) 景观受众差异下的硬质景观材料选择
现代景观设计越来越注重对人性的关怀,在设计的时候越来越多地考虑到使用者的感受。例如通过定性研究人群的分布特性,来确定行为环境的规模与尺度,并根据人的行为迹象来得出合理顺畅的流线类型;还通过定点研究人的各种不同的行为趋向与状态模式,来确定不同的户外设施的选用设置,及不同的局域空间知性特征等。为了科学合理地安排这一切,环境心理学还提出了一系列指标化的模型体系。
一个好的环境不仅要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要能够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人 们对环境生理需求的满足体现在对使用价值的实现上,对心理需求的满足则包含很多内容,这种需求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最终,这些需求会落实到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上,而这些价值主要依靠材料的应用和组合来实现。
(二) 景观风格差异下的硬质景观材料选择
景观风格是不一样的,那么到底什么是景观风格呢?首先要了解景观风格的概念。景观风格是指反映国家、民族文化传统、地方特色和风俗民情的景观艺术形象特征和时代特征。同时景观风格也意味着对空间、活动和素材进行富有特征的安排,这些安排则与景观场所如何使用,需要表现什么有密切关系。从已有的设计中照搬照抄并不合适,除非它们同时非常适宜现存特定环境中的一部分。然而现代景观设计极少受到单一艺术思潮的影响,正是因为受到多种艺术的交叉影响,而使其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多元风格,要想对它们进行明确的分类和归纳,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景观艺术的表现有一个基本的共同前提,那就是时代精神与人的不同需求,众多的艺术流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但其本身也是时代文化发展的结果。在景观设计领域,既没有产生如建筑等设计领域初期的狂热,也没有激情之后坚定的背弃,而始终是一种温和的参照。
(三) 地被植物应用的形式
大面积的以地被植物为背景的景观工程,在平地有喷灌设施的,要以冷季型草坪及景天为主,由一些花色艳丽、色彩多样的植物,采用大手笔、大色块的手法,大面积栽植形成自然伸展图案群落;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段,要以耐旱的景天类做底衬,配合栽植长绿小乔木,如小 云杉、小杜松、沙地柏密植以保证冬景效果。
目前在生态公园、滨河大道、主街道带状公园及道路隔离带绿化是以乔灌木为主体,林下地被植物应用较少,部分绿地未能形成乔、灌、草互相依存的自然生态群落,虽有树木,但林下黄土露天,因而栽植耐阴地被植物相当必要。适应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林下生长的耐荫类小灌木,有水腊、珍珠绣线菊、胡枝子、金银花、红瑞木等,宿根草本类有三七景天、鸢尾、萱草、马兰、马蔺、三叶草、鸭跖草等。
北方地区春秋冬季风沙大、干燥寒冷、降水量少,易造成尘土飞扬,因地在绿地中多栽种常绿地被物对改善小环境冬景很重要。
总之,地被植物是城乡园林绿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统计:在绿化景观中应占1/3之多,如果品种选择适当,一年四季都可进行密植,也可将落叶花灌木小苗密植,待生长旺盛后间苗扩大地被栽植。近年来,北方地区各种景天因其苗价低,繁殖简易而大量栽植,这些地被构成覆盖地面的绿色表层,而且和其上层的乔、灌木以及草本、藤本植物配合在一起组成人工植物群落,可以更好地发挥园林植物的多功能作用,对于提高绿化景观效果、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概念界定
节约型园林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资金投入、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园林模式,它以因地制宜为基本准则,为城市居民提供最高效的生态保障系统[3]。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必须体现出可持续、高效率、低资源成本等方面的特征,可以通过节地、节土、节水、节能、节材、节力等几方面的途径来实现。节约型园林景观是以生态环保、高效低耗、因地制宜为设计理念,景观塑造呈现出资源和能源投入最少化,产生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园林景观类型。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园林景观,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具有显露自然、自我循环、高效率、低成本等特征[4],既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又满足相应的绿地功能和文化内涵等要求。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的营建应以争取城市绿地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勤俭节约、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减少人力消耗,创造出最适宜的综合效益高的园林景观。
2合肥市公园节约型植物景观调查研究
2.1调查方法为了对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的外延内涵
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笔者选择合肥市具有代表性的逍遥津公园、杏花公园、生态公园的植物景观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体验、分析和现场拍照。通过调查认为公园的植物群落最符合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的特点,因此筛选部分群落结构稳定、层次丰富、功能性强、观赏性好、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体现自然风貌、养护管理成本低等符合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特点的典型植物群落进行研究,探讨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2.2调查结果分析
2.2.1群落1该群落位于逍遥津公园西大门入口北侧草坪。公园的入口区作为城市空间与公园内部空间的过渡,从景观美学的角度看,其是整个公园景观空间序列的起点。该群落上层乔木以悬铃木为主,乔木冠幅宽大,郁闭度高,形成宽广的林下空间;灌木层由香樟、棕榈构成;以撒金东瀛珊瑚、耐阴植物八角金盘做地被,植物间的株型、叶色和质感对比强,通过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搭配展示出美的韵味,乔木与灌木混交,景观丰富。该群落在空间的起承转合中起着联系内外的作用,既分隔空间,又便利交通,不妨碍游人集散,对入口和大门的几何线条起到一定软化作用,且增加了景深、扩大视野、延伸了空间,是典型的因地制宜型群落。
2.2.2群落2该群落位于逍遥津公园活动区草坪附近,西侧为公园主路,草坪区的游人量大,活动性强,是开放型绿地周边的群落。大乔木水杉做背景构成群落上层,中层由乌桕、桂花和夹竹桃构成,下层配置粉花绣线菊、火棘和珊瑚树。竖线条树种水杉可丰富群落的轮廓线,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亦可与周围方正的建筑物轮廓相协调;冠幅宽大﹑叶形优美的乌桕和香花树种桂花,形成生动的景观;粉花绣线菊和火棘为整体群落提供了良好的春夏观花景观;夹竹桃和珊瑚树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并对有害气体具一定的吸收能力,发挥了生态环保的功能。该群落建成时间较长,群落结构较复合,物种间关系和谐,景观效果良好。几个垂直相连的群落之间形成空间围合,林下构成一片草坪区域,为游园的人们提供丰富的视觉景观和一个驻足休憩的绿色空间,因此该群落是典型的满足功能型群落。
2.2.3群落3该群落位于逍遥津鳄鱼馆正门附近,与次园路旁的小型树阵广场相连,围合出半开敞的绿化空间,构成小型的人流集散场所。乔木层由国槐、广玉兰构成,枝叶繁茂,灌木层由红叶李、石榴、女贞构成,下层地被选用海桐和撒金东瀛珊瑚,石榴春天红花满树,既可观花亦可观果,红叶李叶色优美,广玉兰常年浓绿动人,又伴有桂花、栀子等香花树种,符合游人的观赏需求。由于群落位于小型树阵广场的旁边,考虑到这种半开敞空间人流量和游客视野的通透性,群落的植物配置采用常绿、落叶树种搭配,彩叶和单色植物相结合,形成丰富的绿地景观,层次错落有致,不妨碍游人视线。群落规模比较大,结构较稳定,具有一定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的功能,与周围建筑环境协调一致,为游人提供一个观景、交流的空间,充分满足了绿地功能的要求,也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2.2.4群落4该群落位于杏花公园游乐场东边水系岸旁,北侧临木质园桥,植物配置考虑细致,重视层次结构,具有较明显的季相变化,常绿落叶树种搭配合理,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从道路上看,大乔木白玉兰、垂柳、香樟和广玉兰作背景,凤尾兰作中间层,枸骨冬青球与道路衔接,乔灌木有序过渡。从对面水岸方向看,水边的凤尾兰和披散下垂至水边的云南黄馨作为前景,香樟、垂柳和广玉兰作为背景,丰富了景观层次。常绿、落叶树种的合理搭配让景观效果在四季皆生生不息。凤尾兰和白玉兰的白花与绿色大背景对比强烈,香樟、垂柳深浅不一的绿色都增加了整个群落的季相变化。种类结构的丰富和单位面积内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群落的稳定,也减轻了后期管理压力。作为重要的水边景观,该群落兼顾了道路和水面两面的观赏需求,利用乡土植物合理配置,充分发挥了群落的景观效益,是典型的因地制宜群落。
2.2.5群落5该群落位于生态公园汴河路入口水系的侧岸,该景区主景为大面积的水域,岸边模拟自然群落栽植,植物与水流生机灵动,营造出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原生态自然式驳岸。栽植在水中的香蒲不仅点缀了水面景色,还能有效净化水体,而且将水面和岸上的植物很好地衔接起来,相互映衬,美化了河岸环境,丰富水体空间景观。群落的上层为大乔木杨树,中层有银杏、海棠、香樟,灌木层则有圆柏、剑尾兰。驳岸种植了多层次的乔木、色叶树种和一些低层植物,不仅让岸边的坡地绿树成荫,创造水岸立面景色,而且获得生动的倒影景观。坡地的另一侧是市区内行车道,人流量大,高大的乔木不仅分隔了空间,而且隔离噪音,改善小气候,为景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结合坡地围合出半开敞的空间景观,是典型的因地制宜型的群落。
2.2.6群落6该群落位于生态公园汴河路入口广场与东侧入界处,面向景区内水面主景,背靠居住区的主干道,群落乔灌草种类繁多,景观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从临近水边的广场上看去,整个群落以侧柏、云南黄馨和路面相衔接,间隔种植石楠和含笑,丰富了景观层次;配合银杏、鸡爪槭、枫树、乌桕、石榴,常绿和落叶树种的搭配种植让群落四季有景。银杏优美的叶形和石榴春末泛红的果实也为群落增色几分;背景树木为高大的乔木香樟、栾树,运用高低、枝叶姿态、色彩的对比手法,营造艺术氛围和内涵。同时单位面积内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群落的稳定。该群落将本地乡土树种如石榴、侧柏、银杏、栾树、香樟树、乌桕引入园中,保存和利用了现有的种质资源,激发人们对地方文化的关注,体现了文化原则,成为节约型绿地文化型群落的典型案例。
3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原则
3.1因地制宜原则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群落1、群落3、群落4、群落5结合了场所的区位环境和地形的特点营造出优美的因地制宜型植物景观。因此,节约型植物景观设计应以因地制宜为理念,以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植被特点为依据,坚持适地适树,合理配置,根据具体的场地及周边环境,营造出符合区位环境的植物群落,创造出良好的园林景观。
3.2满足功能原则
通过分析得出,群落2在植物配置中考虑细致,结合群落所处的地理区位,利用群落的组合,不仅给游人提供了美丽的视觉景观,也满足了作为公园特定区位的功能。可见,节约型植物景观设计不仅应该充分展现出植物的美感,还应满足相应的场所绿地功能。这需要我们进行植物配置时,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功能,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营造出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观,提升观赏价值,发挥绿地功能。
3.3体现文化原则
从群落6的分析中得出,节约型植物景观设计是要积极调用当地现有的资源,合理利用乡土树种搭配模拟自然群落,这样不仅发挥景观、生态等功能,同时更能体现出地域特色,有助于人们了解当地文化。
4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手法
4.1空间景观的营造
根据不同场所的环境和气氛,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手法以及植物的选择与搭配等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也有所不同,在有限的场地上合理设置景观空间,使得植物景观在统一中有变化,体现自然景观的丰富性,满足不同活动人群对场所的需要。
4.1.1开敞式空间景观多用疏朗开阔的节水耐旱型草坪,零星点缀以乔、灌木,或与低矮的花丛、地被植物相结合配置,色调以绿色为主,也可以绿色衬以鲜艳的花色为主[5]。整个空间应视线通透,氛围豁达,满足人们集会、观赏等需求。在园林景观营建过程中,应该切合场地实际功能需要,合理设置开敞空间,避免大草坪利用率较低引起的浪费,特别是人不能进入的“观赏草坪”。
4.1.2封闭式空间采用高大的乡土树种、围合的灌木、攀援的植被与建筑物相结合的配置方法,以单一的绿色基调为主,从而烘托出宁静、雅致的私密氛围,为人们提供一个适于交流的活动空间。
4.1.3半开敞式空间半封闭半开敞式景观空间,可采用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植物配置方式来体现和表达,同时可借助地形、山石、小品等园林要素共同围合出半开敞的景观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活动交流、相对开放而又互不干扰的空间。
4.2植物群落树种的选择
进行节约型植物材料选择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和生态效益。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在园林中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4.2.1优先选用乡土植物营造节约型园林绿化景观,要优先使用乡土植物,从当地的植物材料中选择具有观赏价值、适应性强的品种。乡土阔叶树种不仅具有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明显等先天性的独特自然优势,在吸附尘土、涵养水源、制造氧气、净化城市空气等方面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6]。
4.2.2合理应用节水耐旱型植物合理选用本地耐旱型植物,适当引用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节水型的新优植物材料,丰富园林绿地的生态景观,并且节约水资源,有些植物仅依靠降雨就能生存良好,从而减少灌溉、施肥等养护成本。
4.2.3探索利用野生植被野生植被往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需过多养护,耐踩踏,养护成本低,依靠雨水就能生存,节约水资源,是符合生态节约要求的自然植物材料。可以在城市的各种绿地形式中适当应用野生植被以形成特别的景观,如城市中的滨水绿地、道路绿地、林下空间等。
关键词:CBD;城市中央商务区;景观设计;拉德芳斯
国际上著名CBD的形成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政府引导形成的,如法国巴黎的拉德芳斯;另一种是为了分担主要中心区经济发展压力而建立的副中心,如日本的新宿、涩谷、池袋;还有一种是自发形成的,如美国纽约的曼哈顿。
一般CBD由若干个功能亚区构成。建筑密集的核心区一般有高层建筑办公区、金融业区、宾馆区和零售业区。西方国家现代城市商务中心区主要是一个工作中心地,只有少量长期居民在此居住。
1 国外成功的CBD建设案例——巴黎拉德芳斯
1.1 拉德芳斯概况
拉德芳斯(La Defense)位于巴黎市的西北部,巴黎城市主轴线的西端,和香榭丽舍大道及凯旋门成一条直线,是巴黎战后最重要的新兴都会建设杰作。它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1958年,为了满足巴黎日益增长的商务空间需要,缓解巴黎老城区的人口、交通压力、保护巴黎古都风貌,巴黎政府决定在拉德芳斯区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副中心。政府计划用30年时间,将面积750公顷的拉德芳斯区规划建设成工作、居住、娱乐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商务中心。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拉德芳斯区现已成为巴黎近郊最具现代化的都会景观,更是欧洲最具影响力和前卫性的办公区。
目前,拉德芳斯已建成写字楼247万平方米,其中商务区215万平方米、公园区32万平方米、法国最大的企业一半在这里,共10家;建成住宅区1.56万套,可容纳3.93万人;并建成面积达10.5万平方米的欧洲最大的商业中心;也是欧洲最大的公交换乘中心。
1.2 拉德芳斯良好的景观文化环境
拉德芳斯区在建设中非常重视城市景观的营造,保持建筑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其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新凯旋门建于1989年,集办公、展览、观光、餐饮等多种功能为一身,是现代科技与古典艺术的完美结合。
目前,区内建成绿地面积超过了67公顷的步行系统,集中管理的停车场设有2.6万个车位,交通设施完善;建成占地25公顷的公园,商务区的十分之一用地为绿化用地,种植有400余种植物,建成由60个现代雕塑作品组成的露天博物馆。区内的园林、林荫道、雕塑、喷泉等错落有致的布置在汽车通道、人行道等多层平台上,为街区营造出和谐、舒适的自然环境,每年吸引约200万游客慕名而至。
拉德方斯区的交通系统行人与车流彻底分开,互不干扰,这种做法在世界上是仅有的。其便捷的交通系统建设将整个区域建立在平台上,人们看不到汽车(实施交通系统整体地下化),制定人车分流的交通规则,形成高架交通、地面交通和地下交通三位一体的交通体系,保证CBD的人流物流畅通。拉德方斯的规划和建设不是很重视建筑的个体设计,而是强调由斜坡(路面层次)、水池、树木、绿地、铺地、小品、雕塑、广场等所组成的街道空间的设计。
拉德芳斯区的文化建设也是其特色之一,IMAX剧院、CNIT会展中心、德芳斯宫(The Defense Palace)、新凯旋门屋顶展厅等常举行展览、艺术表演、音乐会等文化活动,提高了拉德芳斯区的城市品位,丰富了城市内涵,也为其建设聚集了更多人气。拉德芳斯的开发建设被公认为是CBD建设中的典范,它通过高效合理的开发运作,建成了一个交通便捷、环境优美、配套服务到位、拥有较高文化品位的城市商务多功能区。
2 CBD景观环境设计应注重的特征
2.1 注重空间立体感
由国际上成功的CBD建设案例可以看出,对空间的合理利用都是它们的成功之处。CBD是寸土寸金之地,吸引大量人流,交通组织占用了大量空间,加上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使得开发呈现“上天入地”的趋势。因此,景观用地更是非常有限。建筑密度之大,迫使其景观环境设计通常不会像公园或居住区那样设计大面积的景致和休闲设施,而是空间结构向纵深发展。其景观设计往往在方寸之地解决人们的工作、学习、休息、娱乐、交往、购物、展示、管理等行为。
交通设施水平决定了CBD的整体开发水平。交通设施水平主要表现在交通设施容量和交通模式两个方面。先进的交通模式可以显著改善交通条件,以上国际经验表明,大容量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决定了CBD开发的成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成为建设CBD的共识。CBD的交通体系应尽量使人车分流,应对这一问题往往采取立体交通方式。CBD的交通系统还要保留一定的步行空间。商务区的步行化趋势是设计人性化的体现。
2.2 重视街区整体协调性和尺度感
成功的中央商务区景观设计另一特征就是保证其与整个区域环境的和谐统一。商务区景观环境设计要考虑到用地、建筑及周围环境相互协调的关系。不同于公园、社区广场、小区景观,商务空间不仅具有私密性,更具有开放性,属于城市公共空间,也会成为城市文化的中心,所以商务区的建设应反映城市风貌。景观设计要与整个区域氛围相协调。
CBD自身性质和客观条件使景观设计的空间结构趋向立体化,所以要提倡高密度、小尺度的人性化设计,充分挖掘空间,尽可能以小型设施为主,满足功能需要,更应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对景观的感受,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
2.3 注重功能复合发展
早在1961年,美国著名城市问题专家和社会学家简·雅各布斯(Jane Jacbos)在其名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就详细分析了曼哈顿老城区华尔街地区这种一到夜里就“衰败”的景象。雅各布斯认为,在城市建设规划中,除了考虑城市的基本功能,还应考虑城市的从属功能。功能单一的CBD无法长期保持活力,因此必须提高使用率,尽可能在有限的空间中满足人们更多的活动需求,使之呈现功能的复合化趋势。在商务活动的大背景下,也满足使用者休息、娱乐、交往、观光等目的。商务区景观要为空间添加柔和元素,使被高楼包围的、给人以硬冷感觉的空间增添感性味道。
关键词:景观设计;硬质景观材料;功能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hard landscape and its clas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ity landscape design example, the use of hard landscape in city landscape design we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of hard landscape materials;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硬质景观
硬质景观(Hard Landscape)是英国人 M·盖奇(Michael Gage)和 M·凡登堡(Maritz Vandenberg)1985 年在其著作《城市硬质景观设计》中创造并首次提出的,意指相对于植物等软质景观而言。即城市景观分成以植物、水体等为主的软质景观和以人工材料处理的道路铺装、小品设施等为主的硬质景观两部分。也有学者定义城市硬质景观是城市中以游憩、使用、观赏为主要功能的场所内,以道路环境、活动场所、景观设施等为主的景观。在传统园林中,石景和柱廊即可算作硬质景观,而草坪及各类种植植物,即可算作软质景观。只不过,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其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与深化,硬质景观中相对突出的是混凝土、玻璃及不锈钢等材料在造景元素方面的运用。混凝土不仅可以取代传统的硬质景观,还具有更高的可塑性;对玻璃反射、折射、透射等特性的创意性表现让我们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游离;不锈钢简洁而优雅的造型,则让我们体味到传统园林中不曾有过的精美。而软质景观中,大量热塑塑料、合成纤维、橡胶、聚酯织物的引入,使现代庭院的外观越来越光辉多彩,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景观的外貌。
虽然业内对硬质景观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是所指范围是差不多相同的,以此为依据,本文中所探讨的硬质景观是相对种植绿化、水体这类软质景观而言,指的是用料选材质地较硬的景观场所或主要依靠人工材料创造出来的景观效果。
二、 硬质景观的分类
对硬质景观的分类,可以从设计要素、景观用途等不同方面进行分类,因此它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硬质景观分类中的一种分类进行分析。
以某大街街道景观设计、商业街区景观设计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从硬质景观在这些案例设计中的按景观功能出发,将其分为实用型、装饰型和综合功能型景观三大类。
(一) 实用型硬质景观实用型硬质景观包括道路环境、活动场所和设施小品三类。
其中,道路环境由步行环境和车辆环境组成。例如:某大街街道景观设计中的人行便道、机动车道和各种形式的停车场等。
在商业街区景观设计中,各种小型的休闲广场合理分布在整条街道上,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求。例如:广场给劳累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在闹市中相对安静舒适的活动场所。设施小品这类景观是以应用功能为主而设计的。它运用在街道两侧的景观设计中,是一道很独特的风景线。例如,在城市主干道迎泽大街,特色景观柱灯和信息指示牌的设计就是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它们不仅有强大的使用功能,同时又是一道很精彩的风景。
(二) 装饰型硬质景观
装饰型硬质景观以街道小品为主,又分为雕塑小品和园艺小品两类。雕塑小品已经成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和表现部分,它的设计寓意新颖独特,并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各种关联;在中国园林设计中常见的假山、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景墙等都是园艺小品中常见且广泛运用的例子。这类景观不仅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充满新意,同时又美化了环境,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这便是装饰型硬质景观的主要特点。在本文所提到的两大景观设计的实例中,这种特点很好地被设计者所掌握并运用到设计中。商业街区景观设计中,具有特色的景观花钵完美地表达了整体的设计风格和理念,是装饰型硬质景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很好的运用。而整个街道则给人们以赏心悦目、宜人舒适的感觉。
(三) 综合功能硬质景观
有的硬质景观不仅具有实用性,同时也具有装饰美化的特点。例如,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中,这种特点很明显。湿地公园一角,既有强大的使用功能,又有很好的美化装饰性,同时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而身在其中的趣味十足的
景观小品蘑菇雕塑,使整个环境给人一种舒适但又不失活泼的感觉。
综合功能硬质景观在设计中很好地展现了设计理念,同时又有强大的使用功能,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三、景观设计与硬质景观材料选择
(一) 景观受众差异下的硬质景观材料选择
现代景观设计越来越注重对人性的关怀,在设计的时候越来越多地考虑到使
用者的感受。例如通过定性研究人群的分布特性,来确定行为环境的规模与尺度,并根据人的行为迹象来得出合理顺畅的流线类型;还通过定点研究人的各种不同的行为趋向与状态模式,来确定不同的户外设施的选用设置,及不同的局域空间知性特征等。为了科学合理地安排这一切,环境心理学还提出了一系列指标化的模型体系。
一个好的环境不仅要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要能够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人
对环境生理需求的满足体现在对使用价值的实现上,对心理需求的满足则包含很多内容,这种需求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最终,这些需求会落实到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上,而这些价值主要依靠材料的应用和组合来实现。
(二) 景观风格差异下的硬质景观材料选择
景观风格是不一样的,那么到底什么是景观风格呢?首先要了解景观风格的概念。景观风格是指反映国家、民族文化传统、地方特色和风俗民情的景观艺术形象特征和时代特征。同时景观风格也意味着对空间、活动和素材进行富有
特征的安排,这些安排则与景观场所如何使用,需要表现什么有密切关系。从已有的设计中照搬照抄并不合适,除非它们同时非常适宜现存特定环境中的一部分。然而现代景观设计极少受到单一艺术思潮的影响,正是因为受到多种艺术的交叉影响,而使其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多元风格,要想对它们进行明确的分类和归纳,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景观艺术的表现有一个基本的共同前提,那就是时代精神与人的不同需求,众多的艺术流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但其本身也是时代文化发展的结果。在景观设计领域,既没有产生如建筑等设计领域初期的狂热,也没有激情之后坚定的背弃,而始终是一种温和的参照,
更高更新的技术,使得景观艺术的表现深度变得更加彻底和不受局限。
(三) 景观功能差异下的硬质景观材料选择
1、 居住区
从广义上来说,文脉是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是局部和整体及所在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文脉的挖掘和研究,可以使城市内在联系的明晰性上升到哲学高度,称之为“文脉主义”。城市文脉不仅是通过建筑和形体空间来体现,还包括地方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传统、政治经济、当地材料、标志符号等。城市文脉是人类在该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任何一座城市在营造自己的文化环境时,都需要延续原有文脉,在城市原来的文化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使城市形象独具特色。
2文脉与城市景观的关系
景观是城市内在精神的外在物化形式的表达,是人与环境情感交流的媒介。不同城市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存在着地域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文脉异质形成了不同的地域个性。从来都说巴蜀是一家,但是成都的闲逸和重庆的紧密正是几千年来不同文化背景下彰显的城市魅力。城市景观与文脉是表与里的关系、内涵与外在的关系①。在景观设计中,对历史文脉的继承是利用表现传统文化的材料、图形、色彩符号等因素,特别是这些因素对人的感觉造成的象征性感受,进行提取、打破、重组、夸张等,同时还带有装饰性和浪漫的人文情怀,通过隐喻和联想达到目的。广东中山岐江公园重文脉设计,尊重了场地的历史和特性,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同时工业时代的构筑物被保留,公园中红色盒子隐约含着对原场所的直觉体验,由树篱围合成的绿房子用隐喻的手法唤起对当时工人宿舍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脉在城市景观中起到了延续文化信息的作用。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注重城市文脉,从历史人文的角度研究城市景观,强调时间与空间的关联性,正是文脉主义景观设计观。
3城市文脉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
在景观设计中,文脉的体现主要是借助于景观要素的设计,城市的景观要素可以分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人文要素三个方面。城市文脉在城市自然景观中的体现: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气候条件、山水要素和绿化植被等,山城重庆独有的崇山峻岭的山地景观,春城昆明四季花开如春,内蒙古的草原景观、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景观等,地域环境决定了城市自然景观。城市文脉在城市人工景观中的体现:城市的人工景观包括城市的空间形态、建筑实体、公共空间、历史古迹、环艺和工程构筑物等。历史原因下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地域性建筑材料的运用,结构和立面细部的处理,公共空间的私密和开敞性,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及新旧建筑的协调,构筑物的运用等都是人工景观中城市文脉的外在体现。文脉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并不是简单的复古与怀旧,是旧文化旧元素在新时代新背景中的体现。如北京菊儿胡同,设计者在保护旧有街坊格局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以鼓楼为特色的老北京遗产文化氛围,从中国传统四合院中发掘了尚有生命力的“院落体系”,结合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创造了“类四合院”的新原型,构筑了一处具有记忆和传承的城市环境,呈现出人工景观和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城市文脉在城市人文景观中的体现:人文景观主要是指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俗、行为方式、道德情趣和特殊节庆等,是城市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何在人文景观中体现城市文脉内涵,主要是充分尊重当地的生活习俗和节庆发生的场所,同时根据人们需求营造这些场所并且策划相关的项目和活动,延续和发展城市的人文精神。
4国内外景观设计案例中的文脉的体现
4.1广东中山岐江公园
这个在旧造船厂上设计的公园,很好地融合了历史记忆、现代环境意识、文化与生态理念。该项目设计对工业时代的产物进行保留和再设计,体现出场所的文脉和记忆。主要设计概念“保留,再利用和再生设计”。对乡土群落和发育良好的湖岸进行了人为保留,在人文和生态文脉上有了较好的反应(图1)。对现有遗存的造船厂、铁轨和机械以及拆除的建筑材料进行了改造和再利用,在原有功能退化的旧建筑中重新植入了新的功能,对原有破旧的场景有新的景观上的诠释(图2)。
4.2加利福利亚市场公园
加利福尼亚市场公园于1988年由哈格里夫事务所的乔治•哈格里夫所设计,强调“场所的历史性、可理解性、可交流性、可对话性和意义的可生成性”。原来是一个巨大交通环岛的市场公园,位于城市中心,被数座重要的公共建筑———艺术博物馆、大型旅馆、会议中心所包围。场地中蕴含了大量的历史隐喻生活片断。历史元素和片断被组织到公园的主要公共景观片断里,通过视觉感受传递给大众。网格式中的喷泉形式的灵感来自1800年场地附近挖掘的自流井,它们一天中的变化形式隐喻城市兴盛的发源来自于水。西边用地的果园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两次战争期间周围果木农场丰收景象的记忆。维多利亚风格的路灯反映的则是城市300年来的历史,而夜间灯光照射下的喷泉景象是对当代山谷高科技的暗示②。
4.3苏州官太尉河畔盛家
31号的封泪草堂苏州官太尉河畔盛家31号的封泪草堂,原本是年久失修的老宅,经过精心维护和修缮,古宅焕发出新的生机———粉墙黛瓦、小桥亭榭、湖石假山错落有致,园林式车库、餐厅、厨房和小型电梯设施也相应配制。古建筑在经过精心的修复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走出了古民居改造探索性的一步。苏州山塘街整个建筑采用修旧如旧的观念来对街区和建筑进行修复,在精心修复和改造中恢复了古代十里山塘的旧时风貌,成为苏州又一旅游胜地。最值得注意的是老的苏州戏曲、工艺品、小吃等都在山塘街出现,又有了久违的叫卖声,失传多年的艺人、工匠们重新回到人们的面前。古建筑、街区在改造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实现了人与建筑、城市发展延续的脉络。
5建立文脉的景观设计方法
如何建立文脉,建筑设计常用的设计方法:化整为零;间接对应;感觉上的模仿;装饰的运用;强化细部;社会习俗和时尚的影响;虚实相生的手法③。在景观设计中文脉的体现主要是通过景观元素的设计。传统历史物质空间和构建筑物的保留:在对场地有足够的历史文化了解之后,对于场地上遗存的历史文化信息要有足够的敏锐力和对历史文脉的尊重,对有意义的历史地段、建构筑物进行有效地保留。同时让历史信息图像化、可识化,使城市里的其他人在场地中漫步时,可以感受到由景观所传达出来的文脉信息。传统文化符号的提取:提取原有传统符号,还原抽象到现代的景观元素中。在不同地区的景观设计中,无论是民居、胡同、门窗、台阶、桥梁、山石还是历史上的人物用品,都可以提取或加以提炼,并运用到现代的景观设计的环境设施、小品,以及地面铺装当中去,起到传承历史文脉的作用。人文景观的重现:人文景观的重现是指在景观设计中复原历史上的生活片断,传统生活习俗,再现原住民生活场景。激起现代人对历史的怀念,同时也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得以延续,人们的情感得以升华。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强化:结合现代人的现代功能活动需求,策划具有文化内涵的活动和承载活动的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结合文化的主题,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并且强调。意境的赋予:在一系列景观空间序列成型的情况下,结合自然、人文历史和浪漫主义的诗词歌赋,主观地给每个景观序列上的节点赋予诗意的意境和联想,实现人与景观的视线、精神和环境的交叠互动。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原名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基于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在专业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导论介绍,使学生对于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有初步系统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专业观。教学单元由导论、基础理论、设计程序与方法和不同类型设计要点组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教学中侧重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以恰当的手段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掌握景观调查、分析、评价、决策、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术。目前课程存在主要问题有:
1.课程名称内涵不清晰
2005年国际风景园林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风景园林教育》中强调《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为风景园林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理清设计思路,学会应用学科前沿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专业实践项目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因此有必要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增加方法论的知识点,来拓宽本课程内涵与外延。2011年我国风景园林学专业一级学科成立,将景观、风景与园林名称合并统一为风景园林学。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方向隶属于风景园林学科范畴,本课程名称应和学科称谓保持一致,故将本课程名称更名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
2.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课程脱节
作为专业主干理论课程,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理论课与设计课脱节的问题,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学完理论课程并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收效甚微;学生在设计实践课上普遍存在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设计方法不正确的问题。因此如何将理论课程与设计主干课程结合,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科学设计的实践能力,是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3.结课方式不易体现教学目标
景观设计原理课尝试过开卷考试、研究报告的结课方式。开卷考试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相关知识及热点问题进行文字考核,这一方式无法满足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报告以学生实地调研后撰写调研报告进行PPT汇报为考核方式,对学生实践调研、分析与表达问题的能力有提高,但也存在小组内部工作量不均等问题。
4.课程教材需要更新
本课程教材为2010年校内印发的讲义,随着风景园林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需要及时更新本课程教材,并为今后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教材出版工作奠定基础。
5.授课方式“满堂灌”
景观设计原理一直以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满堂灌”授课方式,这种传统授课方式无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点掌握程度,以及设计方法的应用能力进行全面评估与考核。
二、课程创新理念及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嵌式”改革主线,按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程的认知结构来搭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认知塔,精细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单元知识点,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度保持同步,成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拓展平台,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热情。图1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认知塔。将学生认知过程分为概念认知、统觉认知、思维认知与创意思维四个阶段,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主要侧重前三个阶段的培养。概念认知侧重风景园林学的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培养,目的是帮学生树立科学专业观、掌握基础设计方法与形式表达方法;统觉认知侧重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景观设计要点与思路,掌握调研方法;思维认知侧重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并确定主题表达方式的能力。
三、多层次的创新模式与知识构架
根据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规范现有景观(风景园林)方向的学科知识结构,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大纲与细化单元知识点。图2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架构图。将本课程拆分三个教学单元: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B、C(各16学时,共48学时),分别与主干实践课程环境设计A、B、C的教学环节保持同步,作为其理论教学拓展平台。
1、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共分三个教学模块:风景园林学科导论、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与风景园林形式表达。风景园林学科导论主要介绍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社会需求、专业实践、专业教育及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专业学习观;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侧重讲授基本流程、场地调研、功能分析、交通分析、生态分析、行为分析等设计方法,以广场景观设计为例重点介绍,使学生掌握基础设计方法;针对初学者形式处理不好的问题加入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教学环节,通过几何母题法、有机曲线法、城市肌理法、文化符号法、自由组合法与空间整合法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形式表达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A的专业实践(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通过文字简图的形式表达设计构思,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2、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由风景园林设计类型、风景园林设计案例与风景园林成图表达方法三个教学模块组成。风景园林设计类型主要介绍庭院景观、社区景观、公园景观、滨水景观、商业景观与旅游景观的设计要点,其中重点介绍社区景观的调研与分析方法,并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完成调研报告;风景园林设计案例环节分为国际案例、国内典型、扩初阶段、施工阶段、作业阶段与竞赛阶段6个类别,帮助学生理清不同案例设计思路与要求;风景园林成图表达以构思、过程与成果表达三部分构成,使学生掌握设计全过程的表达方法与技巧。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B的专业实践(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完成居住小区调研与分析报告,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3、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由风景园林三元理论、风景园林学科专题及风景园林主题表达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三元论由景观美学、景观生态学与景观行为学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学科专题由发展简史、文化遗产、棕地修复、生态设施与雨洪规划五部分构成,帮助学生熟悉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动态,搭建自身理论体系;风景园林主题表达模块重点使学生掌握主题立意的分析与表达方法,由问题分析、理论分析、学科分析与文化分析四部分组成。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C的专业实践(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从问题分析、主题确定、方案设计方面,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四、课程创新实施办法
1.优化课程体系:通过调研与分析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量化每门课程学生需要掌握与完成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比对分析,去除重复的内容,深化重要知识点,将本课程的知识结构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整体教学框架中,减轻学生重复学习的工作量,优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构架。
2.规范课程讲义:目前建筑类、农林类、美院类与综合类院校都有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不同的院校背景下也形成的不同的教学特色与优势,如侧重建筑设计基础与城市景观方向、种植设计与生态景观方向、公共艺术方向等。本校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以建筑学科的教学体系为依托,侧重风景园林学科综合知识的理论教学,探索独立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特色教学体系,按照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认知塔(图1),梳理与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大纲与讲义,将本课程的重要知识点通过概念图解地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剖析,增加知识点并更新设计案例。这种按照学生认知过程来叙述风景园林设计原理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不同设计阶段之间的联系,更快速地掌握与理解原理知识。通过图解式的引导,来增强学生对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学习的兴趣点,规范掌握设计表达方法。
3.增设课堂实践环节:由“满堂灌”向“实操型”转化,在重要知识点讲解完成后,让学生在课堂做练习,并进行评析,授课形式调整为讲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比如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授课环节中,让学生应用几何母题、有机曲线、城市肌理、文化符号、自由组合等形式表达手法当堂设计一处小型场地,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力与应用能力。
4.建立教学共享平台:提前将课程讲义、大纲、与各部分知识点提供到校园网共享平台上,学生可以提前自学,部分知识点改为学生课下自修的形式,为课程的实际操作环节打基础,也为今后结合MOOC做铺垫。比如风景园林发展简史的教学环节,内容繁多,可改为课下自修的形式,同时结合《苏园六纪》、《城市的远见》等专题片的自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点,拓展专业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