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13: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管理学基本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激励机制是教学办公室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能有效地开发教学办公室的人力资源,积极整合教学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个人发展目标,进而协调教学办公室管理过程中利益分配的矛盾。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和运用激励机制,以促进教学办公室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 :激励机制 管理工作 根本
一、激励机制在教学办公室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1.能有效地开发教学办公室的人力资源
管理工作中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人是管理中最活跃的要素。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是依据对人的一定看法而提出来的。教学办公室的管理原则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必须充分重视教学办公室每个员工的个体作用,尊重和激励每个员工的价值,并通过促进每个员工的需要的满足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最好、最完善地完成学校的教学总目标。
人们通过实证性研究发现:那些按时计酬的员工中,他们的实际能力只需发挥20-30%左右,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地位而不被开除。而如果通过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则其潜力可以发挥到80-90%左右。这就是说,在不被激励与被激励的办公室员工中,他们实际能力发挥的差距在60%左右。也就是说,一个人加入一个组织并成为其中的成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必然会尽力工作,多做贡献。在任何组织内,都有表现不同的组织成员,充分调动每个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这是管理者的首要职责。管理者必须通过激励的方式,使得员工表现突出者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好上加好;使得表现不好者,逐步克服消极因素,进而为组织多做贡献。
2.能积极整合教学办公室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
一般来说,办公室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与所属单位的总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员工个人发展目标是内在的、个性化的和主观的;其所属单位的总目标是外在的、非个性化的、客观的。两种目标之间常常表现出不可避免的矛盾,而这种矛盾会直接影响到办公室中所有员工的行为方式,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行为模式。
对教学办公室的管理者而言,在学校的教学总目标与办公室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发生矛盾的时候,需要管理者通过激励来正确地引导办公室员工将个人发展目标统一于其单位的组织目标之中,有效地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在行动上保持一致。尽管员工个人的动机与行为可以通过外界的刺激而改变,但是否能真正改变还取决于员工本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激励问题是不可能通过外部力量来解决的。
对管理者而言,把握好外部条件,充分利用外部条件,使办公室员工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信任自我,努力把学校的教学总目标与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有效地统一起来,其关键就在于管理者要通过对每个员工个性的把握,设计出合理的激励机制,解决好对员工的激励问题。一旦员工了解到所属单位的总目标的意义,特别是在参与了讨论、制定学校教学总目标的情况下,他们就自然会被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感,为实现学校教学总目标而努力工作。
3.能有效协调教学办公室员工利益分配中的矛盾
办公室员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满足其需求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相对公平地分配这些资源,使众多的员工得到应有的权益。
由于被管理的员工在素质与能力上的差别以及对利益追求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必然会使得利益分配矛盾出现复杂化,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真正解决好这些矛盾,当然不能仅仅依靠激励。激励的意义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但积极性是否很好发挥,又依赖于他们在利益上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
客观地来看,办公室员工个体的需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有些从个人看是合理的,从集体看是不合理的;有些从今天看是合理的,从将来看是不合理的。这样,不论是在物质利益还是精神利益分配中,办公室管理者要从其组织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合理地分配利益。员工也会向管理者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但究竟谁得到利益、谁失去利益;谁得到更多的利益、谁得到较少的利益;谁现在得到利益、谁将来得到利益,这些都会在激励机制的运行中有明显的区别。比如对员工采取奖励方式,它不仅会使得员工中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得到强化与推广,而且也使得那些具有良好行为的员工得到褒扬,使之获得应该享有的权益,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同样,对员工采取惩罚的方式,不仅会使员工中削弱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得到制约与纠正,而且也是对那些具有不良行为的员工进行教育、批评和制裁的一种方式,使之丧失更多的权益。如果奖惩不分,或者力度不够,则很难处理好利益分配中的矛盾。
二、正确运用激励机制,提升教学办公室管理工作的水平
1.气质管理是“激励”之基础
人的气质一般可以分为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和抑郁质(抑郁型)4种类型。一般来说,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强而灵活的人,其感知事物的广度比之弱而不灵活的人要大得多,具有灵活神经活动的人,比之不灵活的人,在思考、决断问题的速度方面要快得多。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性格也有所差异。这就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及个人心理诸因素上,存在着差异;办公室员工之间在需要、兴趣、能力、性格、爱好等各方面都必然会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对办公室员工的气质进行优化管理。
办公室员工气质的优化,是指具有不同类型的性格和气质的办公室员工相互协调、取长补短的组合方式。协调的性格气质结构,有助于优化办公室集体的整体效能。所以,办公室员工的性格气质应当能够彼此选任相容,互相融洽;他们的气质应当能够协调配合,互相补充。办公室员工之间应当形成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友爱的平等环境,绝对不能因为工作的不同和个性的不同而产生等级差别。同时,每个办公室员工应注意发挥自己个性的长处,克服自己个性的短处。只有办公室员工感情融洽,才能够做到彼此之间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和互相谅解。而有了这些合作、支持和谅解,办公室员工才能够在成绩面前互相谦让;在困难面前勇于承担任务;在错误面前承担责任;在讨论和处理问题时,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在意见分歧时,能心平气和地进行交流。这种心理相容的因素、配合默契的工作气氛,能够极大地有利于思想上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工作上的的互补和协作,有利于创造一个和谐而又充满情谊的环境,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办公室的整体功能和个人才能。
2.目标管理是“激励”的手段
目标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乃至一个人价值观念的反映和体现。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这就需要动机。动机支配行动,行动指向目标。
目标能鲜明地给其单位、部门及其每位成员指明奋斗方向,展现未来前景,激发斗志,调动积极性,使之明确其必须努力工作的具体标准。没有目标,就没有管理。明确的目标,可以激发人的向上精神,使人积极为实现目标而进取拼搏;一旦达到目标就可以感到无限荣光和自豪,更进一步地激发人的信心,使其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实现。
办公室管理工作中首要的就是要发动办公室员工个体,群策群力,参与制定总的组织目标;同时引导和鼓励办公室员工在组织目标之下,制定个人学习和发展的具体目标或小目标。此外,在办公室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还必须对每位员工完成目标情况进行跟踪、比较和评估,以合适的方式进行评判,对于卓有成效者予以表彰和奖励,以不断激发其新的动机,引导新的良性行为,实现新的目标。
3.情感管理是“激励”之关键
所谓情感管理,是指在办公室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员工的个性特点,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情感因素,强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
首先,管理者必须树立公仆意识,这是情感管理的前提。实现情感管理,关键在于以情动人,真正实现服务者的角色转化。只有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践行平易近人和平等待人的理念,才能在管理工作中将管理工作的原则性和区别对待个体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既按规章制度办事,又对员工寄予深厚的情感,从而真正做到真心实意地为员工服务。办公室管理工作既要制度化,也要人性化,坚持制度与情感的辩证统一。制度条款多从正面引导,少从负面限制或者制裁,以建立激励机制为突破口,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
其次,管理者必须选贤任能,积极调动办公室员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动性,这是情感管理的外在行为表现。为政之本在于选贤任能,做好用人这篇文章,既需要克服主观偏私,也不能盲目听信所谓的众人之言。要真正落实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用人之长,容人之短。通过授职、授权、赋责等功能形式,使不同差别的员工个体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素质提升和综合发展。
再次,管理者还必须提高自身人格魅力,这是情感管理的内在动力。管理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身形象,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立志使自己成为造诣精深的专家,而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事务性的职员。在头绪复杂的具体管理工作中,大可不必事必躬亲,相信和信任无疑是对员工个体最大的激励。在规章和制度权限范围内,充分信任员工,充分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实践能力,对管理者而言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品质。
4.氛围管理是“激励”之需要
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办公室集体进行工作的基础。如果一个办公室内存在着和谐、良好的团体氛围,其成员便会激发出积极的工作动机和热忱,如果办公室中充满恶劣的团体氛围,则会使办公室员工感到心理压抑,缺乏工作热情,丧失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追求,这就会丧失“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应。
一、学校知识管理的基本结构——技术观
1.表达层
表达层主要是用来负责知识的输出和输入,是知识管理系统的入口和接口,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连接系统和用户。一方面,表达层将知识存入知识管理系统中,它是整个学校知识管理系统的输入集,是整个知识管理活动的驱动力。另一方面,使用者也是通过表达层从知识管理系统中获取新的知识,即知识的检索。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往往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找到自身所需要的知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知识检索系统,也就无法实现知识的应用。而表达层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知识检索平台,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获取最合适的知识。
2.知识逻辑层
知识逻辑层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知识管理的需要,对知识进行组织,它接受用户的请求,然后根据知识管理的需要对该请求作出反应。用户通过表达层将知识输入,到达知识逻辑层时对所有知识进行重新整理,摒弃无用的知识,并将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使之具有较强的柔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再存入数据层中。而从数据层提取知识时,同样要经过知识逻辑层的加工,将所用的相关知识加以解构和建构,建立一种新的核心知识体系,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3.数据层
数据层,简而言之就是负责学校知识的存储。完成知识的获取之后,要对所有知识进行分类编码以便知识存储,即将知识与知识源相分离,将所有知识进行整合然后根据其特性进行分类、编码,使其成为图文声像资料,并将其存入知识库中,这样便可以保证学校知识的继承,避免知识的流失。知识库则成为学校知识中最有价值的一系列知识的集成,为所有知识提供了储存的空间,具有动态的和深化的结构,关注知识的应用与创新,便于知识的管理和检索,为后来者的使用提供了方便。
二、学校知识管理的基本结构——活动观
1.基础管理
基础管理是实施学校知识管理活动的第一步,处于整个管理活动的,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科技信息等。在组织结构上,学校应建立一种支持型的组织结构,有助于组织、个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知识分享、知识创新及团队间的合作。在组织制度上,建立一种规范的奖励制度。学校将个人、组织和团队激励有效结合,给予教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补偿和奖励,透过奖励来强化个体的知识分享和创新行为。在组织文化上,要形成一种共享型的组织文化。在整个知识管理过程中,与显性知识管理相比较,更多的是对隐性知识实施管理,而由于隐性知识是教师个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东西,因此,培养共享型的组织文化方能促进学校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
2.人力资源管理
在学校知识管理活动中,尽管强调以知识的管理为主,但人是知识的有效载体,任何知识只有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才能发展成对组织有效的动力。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知识创造与创新的主体,因此,教师个体的知识是学校知识的基础和主要来源。学校知识管理非常重视教师的在职训练,加强教师进修学习,提升其专业能力并保障其专业自,不仅可以去除保守封闭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发挥其专业精神,确保教育质量。在学校知识资源的管理中,学生之间的知识分享亦受到重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机会,并将学生的个人兴趣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所表现,激发其知识外显或创新表现。
知识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超越组织管理的层面,理解知识获取与管理的流程和职能之间的战略关系,推动教师获取和共享知识,组织教师不断开发知识,资助和支持对知识展开深化应用。这种领导必须认识到,学校是一个专业化的、由高智力、高成就动机的人们组成的组织。
3.知识创新管理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的创新,知识创新是在知识分享的基础上完成的。学校知识的分享主要包括同伴之间的知识共享、学校之间的知识共享、专家知识共享和人机之间的知识共享。同伴共享是指教师利用学校会议、教研等方式相互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学校之间的知识共享主要是与结对学校沟通中的知识共享,可通过网上交流、教育教学互访交流活动来分享各校的办学或管理模式;知识的创新不仅要同伴互助,还需要专家的引领,因此,专家知识分享可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校内外专家知识;面对面知识分享的机会总是有限的,而网络提供了便捷的知识共享机会,满足了教师对知识的渴求。
关键词:顶岗实习 管理模式
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首先是对实验实训课和基础理论的课时比进行了规定(一般要求1:1),其中实习环节更是有明确的要求,特别是顶岗实习,一般要求至少一个学期(半学年)。所以,除去外语、艺术等小专业以外,其他专业都安排了至少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部分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甚至达到了一个学年(两个学期)。一方面,通过顶岗实习,能够让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经受锻炼,获得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企业生产实际中巩固了专业知识,提升了专业理论水平,从而实现顶岗实习的预期效果。
1.学院顶岗实习管理组织结构
学院对顶岗实习采取顶岗实习领导小组负责的办法,在二级学院安排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时,成立相应的实习领导小组,这个小组一般由二级学院院长任组长,负责顶岗实习的领导工作,相关专业的教研室主任任副组长,全面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安排相关的专业课任课教师和辅导员负责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同时,指派学生会干部、班干部等成立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小组,在学生中间进行自我管理。另外,聘请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学生在企业期间学习工作的管理与指导工作。基本框架如下图(图1):
2.顶岗实习管理系统
顶岗实习,是将学生送到企业,完成本应该在学校完成的教学任务。所以,顶岗实习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但是由于参与其中的各个方面人员都有(学校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企业方面的人员)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为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加强实习过程中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如图2所示:
3.学院顶岗实习的管理流程
1.顶岗实习前期工作
(1)顶岗实习单位推荐
学生顶岗实习的推荐工作主要由学院、各二级学院就业办负责组织,学工办协办,学院学生工作处和教务处对其进行监督。
(2)学校根据顶岗实习单位的条件和要求,通知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报名,经过双向选择,确定实习单位。
(3)学生一旦确定了实习单位,就不得随意变更。如有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必须向指导教师提交书面申请,指导教师签字系就业办审批同意后方可变更实习单位。
(4)学生根据实习单位和岗位要求,填写《顶岗实习审批表》。
2.顶岗实习准备工作
(1)制定实习计划
各二级学院指定的校内指导教师,在接受顶岗实习教学任务后,根据实纲和实际实习岗位的情况,制定实习专项任务和实习进程表。
(2)进行学生安全教育
顶岗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负责进行学生的安全教育,加强学生的安全管理认识与安全意识。校外实训单位安排安全专职人员对实习人员(师生)进行现场安全教育。校内指导教师加强安全巡视,负责对实习人员整个实习期间的安全管理。
(3)学生填写《顶岗实习安全责任书》。
3.顶岗实习安排
(1)实习指导
指导教师定期指导学生,检查实习进度和质量。在业务指导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
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结束后指导学生撰写实结或论文,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和水平;
指导教师定期到学生实习单位进行指导和检查,以掌握学生的动态。要求至少每周应与实习生所在单位或与实习生本人联系一次;
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要积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与学生常沟通、常交流,关心他们的业务锻炼、能力培养。提醒实习中注意事项,定期检查实习进度,反馈实习意见,帮助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2)学生管理
负责学生的人身、财物、现场安全、往返交通等安全管理工作;
了解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和思想动态,对学生的一些思想问题及时解决,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协助学生办理好各项相关实习手续,如入职、食宿、假勤、辞工、往返交通等;
负责对学生在实习期间考勤、工作情况的考核和督促;
组织学生开展有利于身心健康和促进校企关系的文体活动;
每周向顶岗实习主管领导做工作汇报,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遇到重大问题要及时汇报;
(3)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负责评定学生顶岗实习成绩。校内导师依据实习巡视情况、学生上交的《学生顶岗实习日志扎实习专项任务检查与答辩评定学校考核成绩,校外实习导师对实习学生的劳动态度、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工作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给出岗位考核成绩。学校指导教师负责汇总企业和学校考核成绩,给出学生顶岗实习综合成绩,于实习结束 1周内网上录入成绩并报教务处。
(4)教学文件要求
顶岗实习教学文件主要包括顶岗实习教学大纲,顶岗实习任务书、指导书,学生顶岗实习日志,顶岗实习教师周志,顶岗实结,顶岗实习考核成绩表等。
顶岗实习教学大纲是顶岗实习活动的指导性文件,由专业教研室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制订,其内容包括:实习任务要求,实习内容和方式限定,学习单位的选择要求,实习成绩的评定等。
顶岗实习任务书、指导书是顶岗实习教学活动中明确学生实习任务,并为学生实习提供指导和参考的文件,由专业教研室根据大纲要求选择或组织编写,要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
学生顶岗实习日志是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记录每天的工作和学习情况,用于学生自我评价和成绩评定的依据。由学校统一设计格式与内容。
顶岗实习教师周志是指导教师对顶岗实习工作的记录,每周一次,作为学生考核和教师考核的依据。由学校统一设计格式与内容。
顶岗实结是由指导教师对整个顶岗实习工作进行的总结。
顶岗实习考核成绩表主要用于检查考核学生实习状况,规范实习学生及其指导老师的教学活动。由各系根据实习类型和内容设计格式与内容,确定考核内容与评分标准。
其主要流程如图3所示:
参考文献:
[1] 常月琴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
[2] 朱春瑜等.系部顶岗实习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9
作者简介:
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2课堂传授式学习3仍然是当前教学中的重要形式,尚未建立起学习型组织环境,这是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要求必备的前提条件。在这种学习型组织下,引导全体学生不离开课本,但也不拘泥于课本,有创造性的持续学习,培养他们前瞻性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仅仅记住某几个知识点,通过相互沟通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组织及社会的发展。就目前来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费用种类多,记忆复杂按照课本章节讲解,涉及的费用归为六大类:各项要素费用1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1辅助生产费用1制造费用1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以及期间费用。而要素费用又简单划分为材料费用(例如原材料费用1燃料费用1低值易耗品摊销费等)1外购动力费用1职工薪酬1固定资产折旧费用1利息费用1税金以及其他费用(例如运输费1办公费1保险费1差旅费1水电费等)。课本中接触的费用种类已经很多,而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扎实理解各种费用定义并将各种费用正确归类是一个学习难点,需要牢固掌握,灵活变通。
1.2费用分配方法多,单纯的课堂教学只能浅意义的理解,还是靠死记硬背为主不同的费用依据的分配原则不同,最终计入的科目也不同;不同的费用其归集和分配方法也不相同。例如:材料费用的分配就有定额消耗量比例1系数比例1产品产量比例1重量比例1体积比例等分配标准;常用分配方法有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法和材料定额费用比例法两种,熟练地掌握各种方法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空间。但学生阶段学习的难点就是缺乏实践锻炼能力,单纯的课本很容易混淆各种方法,也没有想到合适的方式和想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1.3实践经验少,对各种方法不能熟练地理解掌握各种计算方法适用的成本对象不同,具体的计算细节与过程也不相同,而且正对完工产品与半成品成本的计算也是有差异的。如何熟练地掌握与应运这些方法,正确恰当地计算企业产品的成本是要掌握的重点,但如何能够灵活地掌握记忆并结合案例正确地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是学习的关键。除却实践这一环节,当前大学本科生的现状就是课上可能还认真听讲,但下课没有老师监督,大学老师又极少布置课后作业,很多学生就基本上不看课本,只等着考前老师划重点突击复习,对各种方法不能熟练地理解掌握。例如一个工厂搬迁到新厂房,厂房的折旧就是一笔巨大的成本,在老厂子里生产由于厂房折旧早已计提完了,计算出的产品成本很低,盈利就大,但新厂房的折旧会大幅度提高产品成本,工厂不能因为搬迁就无盈利,这中间就需要会计人员有规划地计算出合理的成本。
1.4各种会计课程的融会贯通是难题如今的成本会计不是单纯的核算问题,它还包括成本预测1决策1控制等,这就与企业战略管理等学科相联系;最基本的成本核算要从原始凭证出发,依据会计学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入账。成本的高低也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因此它与财务管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如何从宏观上把握知识框架,在细节上追求精益求精,是应该不断探索求解的问题。
2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成本会计教学体系设计
2.1建立学习型组织鉴于高校教学的自身特点,2团队学习3是高校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关键所在,旨在激发教师和学生知识共享和群体创新能力的活力,通过组织教学和科研项目团队的方式,树立整个组织的共同愿景。首先,应参照企业实践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应用型教学特点,制定教学计划,编写课程教学大纲1实践指导书,选编课程教材。其次,在教学知识管理中,对有价值的显性与隐性教学信息进行识别与采集,进而组织与整序1压缩与提炼,最终形成组织层面的教学知识。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的可持续性,让学生懂得各门会计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与通用性,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知识,需要融会贯通。
2.2注重隐性知识的转化,加强互动,推进优质知识资源的储存1交流和共享在互动性方面,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知识型个体,通过定期举行集体的交流活动,互相交换知识,可以使整个班级成为一个规模型知识库。例如针对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区的成本管理特点和要求,由学生自行组织成学习小组,分别研究各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主动适应区域1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最优成本核算及管理方法。
2.3由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能力转化学生学完成本会计课程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备实践能力,包括认知性实践能力和拓展性实践能力。认知性实践是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以辅助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知道该知识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这一环节可以通过课堂讲授和指定任务实践传递给学生。例如在成本费用核算或管理过程中,由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分别核算,按照事先制定的核算方法,模拟进行实务操作。拓展性实践则要求提高一个层次,教师只需要提出该项实践需要达到的目标及要求,具体实践的设计1内容和方案可以交给学生自己选择和判断,最后由大家一起对比出哪种方法更适合当时的经济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承担的是辅助者或顾问的角色,在分析和对比所有实践结果后,给出总体分析并指出存在问题,以达到引导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2.4集成教学实验工具目前适合成本会计教学及管理的软件较多,包括教学型的和应用型的,基本可以涵盖企业的绝大部分工作流程,满足大部分成本费用核算及管理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实践经常是根据某一个静态环境下的情景,进行模拟操作,教学内容相对单一1简单,与实际工作中企业所面对的复杂多变市场环境不尽相同,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在实验中设置不同参数,模拟变化的市场环境,使系统处于动态的环境中,演绎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也就是将教学和应用集成到一个实践环境中。
2.5将混合式学习方法运用于成本会计教学当中混合式学习是课堂教学和课下自学结合在一起的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添加大量书本以外信息,特别是会增加一些实务操作的内容,讲授企业实践的实际情况,但是根据学生的反应,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为在没有培养课堂教学和课下自学这样的混合式学习习惯下,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接受超量的知识,并不符合学习规律。因此,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时,有意识地突出重点,给学生指出课下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并将授课讲义或补充材料上传网络平台,供学生课后浏览,帮助学生复习。将课上和课下时间综合利用起来,会使整个教学事半功倍。
3结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本管理;管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235-01
1、以人为本,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一,制度建设要顺民意。校园规章制度就是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高校人员多,工种繁多,个人薪资收入悬距大。在改革过程中,这些制度的制定必须通过广泛征求职工意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统筹兼顾,应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利,保证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形成一个完善的制度网络,形成科学的管理方式。第二,制度管理刚柔并济。制度要促进教师实现自身价值,要淡化管,变管为导。管理的最境界是不管,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营造出一个大家庭氛围。管理之道在于刚柔并济,注重激励制度和激励文化的建设,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和科研的环境。
2、以人为本,建立激励机制。第一,赋予教师学术尊严和学术自由。学校要让教师敢于说真话,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第二,听取教师意见,加强人文关怀。学校在制定重大改革措施时,应做好细致的宣传工作,如分层分批召开班子人员会议、教研组长会议、教师大会、教师座谈会等,使教师透彻了解学校各项改革措施,并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有一个自我调适的过程,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其中。学校对教师应该多关心少苛求,多理解少误解,研究和满足教师心理需要,建立减轻教师心理压力的机制,找到一个缓解教师心理压力的合适的出口。第三,建立科学评价机制。高职院校教师存在着性别、年龄、个性等各种差异,因此不可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每一位教师,学校领导在一个学期中对教师进行较科学的评价,努力做到六个结合。第四,建立灵活的职称聘任制度。根据不同的职称设立不同的聘任期限,并每年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教学工作量按一定的比例量化,按职称聘任的有关制度确定她们的职称的升降。在教师的业绩考核中,要根据专业课、基础课、实训课的不同,以及教学型科研型教师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并且体现出助讲、讲师、副教授、教授不同职称的区别。
3、以人为本,创建校园文化环境。第一、创建校园物质文化,加强物质设施建设,满足师生员工学习、教学、生产、生活、娱乐、科研的一切物质环境。大到整个校园内建筑规划与设计、校园环境的整体绿化、美化和净化、雕塑,小到校牌、信封函件、校徽图案制作等。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既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又成为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第二,创建校园精神文化,形成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的、比较稳定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要求、行为规范、办学理念、校训、历史传统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一个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一所学校学风校风的集中体观。第三,创建校园行为文化,使师生群体及个体文化行为中自觉或不自觉所体现的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和要求。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内容最丰富、方式最灵活、表现形式最明显、最直接的部分。
4、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第一,要创造安静舒适的工作环境。学校不仅要为教师创造美好校园的硬环境,还要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积极进取的软环境,让教师有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这对教师减轻职业倦怠有很大帮助。同时,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教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条件下工作,其职业倦怠就会大大减轻。第二,要创造平等融洽温馨的生活环境。学校的工会组织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尤其是对那些特困家庭、单亲家庭的教师,心身健康欠佳的教师要高看一等,厚爱一分,力所能及的解决他们的一些实际困难,帮助教师解决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协调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另外,由于教师在特定年龄阶段的性别心理的特殊性,也使教师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心理保健服务,使其不良情绪得到疏导、释放,提高生活质量,把职业倦怠等不良情绪的侵扰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三,创设良好的组织环境。树立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营造高等职业院校氛围,逐渐把原来的中专学校改造成名符其实的高等院校。
5、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师资培训机制。高职院校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较少,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都处于弱势,与社会需要的那种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差距明显。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制定科学的师资培训、培养制度,突出职教特色,有关师资培训部门应把促进现有师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做为工作目标。针对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模式对师资的总体要求开展有关教育思想、专业知识与技能、方法论与教学法方面的培训;另外,要根据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师资的总体要求,改革培养师资的课程结构及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综上所述,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管理,必需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挖掘教师的潜能,做到因人制宜,人尽其才。
一、乐理知识的实践性
基本乐理知识作为学习音乐艺术的基本知识,其系统性的规律皆源于对音乐艺术表现规律的把握。音乐理论来源于音乐实践并应用于实践,则是乐理知识实践性的最直接体现。所以乐理知识的实践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些知识的来源。乐理知识是对音乐艺术规律的总结,因此对于乐理知识的认识和把握不能脱离音乐作品孤立存在,不能把乐理作为数学知识教授给学生,乐理知识的学习应该更多地和活的音乐作品分析联系起来。如,对于节奏节拍的理解,2/4拍不是数学意义的四分之二,而是音乐旋律进行中的强弱规律,它包含音的长短和强弱两方面的意义。因此,理解节奏节拍应把其融入具体的音乐作品中,体会不同节奏节拍的音乐所产生的不一样的音乐体验。再如对协和音程和不协和音程的把握,更多地应该与人的听觉联系起来,比较不同音程的协和度,与具体的音响效果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乐理知识学习的最后过程总是要回归到音乐实践中的。只有把乐理知识融入之后的音乐学习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乐理知识学习的意义,才能让学到的音乐知识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才能对音乐作品及音乐实践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对于音的四种基本性质(音的强弱、音色、长短及高低)的理解,似乎很好理解。在教学中,用不同的强弱关系、不同的乐器演奏来体会同样的旋律,那么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将会变得更加深刻。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中二度加小三度的旋律进行这一音程进行特征的理解,可以拿一个典型的中国作品做例子,分析它的旋律进行,将这一规律性的知识点与具体的音乐作品相结合,理论知识将变得生动而具体。
二、指导音乐实践是乐理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
很多学生不重视乐理知识的学习,就在于对乐理知识的实践性认识不足。指导音乐实践活动是乐理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音乐实践活动包括音乐认识、音乐表演及音乐创作等几类活动。而对于目前高等院校的大多数音乐学习者来说,音乐实践的学习包括声乐、器乐技能的学习,各个时期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风格音乐的认识和理解,各种风格体裁音乐作品的创作等。而乐理知识的基础性也恰恰表现在对这些音乐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中。
1.指导音乐认识实践活动的学习
对音乐艺术的认识,离不开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到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乐理中的基础知识会对这些音乐的风格把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兰花花》是我国陕北地区非常流行的一首民歌,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那么,是什么让它具有了陕北地区粗犷、凄凉、奔放的特色的呢?分析一下它的乐谱,你会发现,在作品的第一句就有一个明显的四度音程的跳进,再加上这个旋律的整体下行,使得这首民歌具有了丰富的陕北特色。把四度音程放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中分析,才能让我们更加感性地意识到音程对于音乐旋律风格的形成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在音乐认知过程中,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而这个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乐理知识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乐理知识的掌握,为深入理解音乐作品、分析音乐作品及欣赏音乐作品提供了前提。
2.指导音乐表演技能及音乐表演中艺术处理的学习
不管是声乐演唱还是器乐演奏,对于音乐作品的艺术处理都是音乐表演中的重中之重。同一首音乐作品因为艺术处理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来。而为了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我们的艺术处理首先要尊重作曲家的创作。而这一创作意图的体现往往是根据乐谱体现出来。对于乐谱的分析,包括对于作品中一些音乐记号的处理、音乐的节奏节拍、强弱力度及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的分析等。分析的深度如何,取决于表演者对于音乐知识的把握。学习乐理知识,也更多地为表演技能的提高服务。例如对于钢琴伴奏的要求,在具有一定的钢琴演奏技能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曲式结构,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和声基础,能设计一定的节奏型进行音乐陈述。在这个综合能力当中,乐理知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3.指导音乐创作实践活动的学习
音乐创作一般被认为是比较难把握的实践活动,需要创作者能够利用深厚的理论基础,展示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其中的理论基础包括音乐知识的熟练掌握、各种音乐风格展现的不同方式和不同手段。同样是五声调式,中国的五声调式就不同于日本的五声调式,如中国的角调式和日本的都节调式,每个音在这两种不同的调式中具有不同的调式意义。那么,创作不同风格的中国音乐和日本音乐,在处理调式中的每个音、旋律进行中音和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时是有很大差别的。而对这些差别的把握离不开乐理知识中对调式调性的掌握。因此,音乐创作实践活动也要以熟练掌握乐理知识为前提。
三、乐理教学中理论知识实践性的体现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通过以上对乐理知识实践性的分析,在乐理教学中理论知识实践性的体现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如何体现这一实践性,如图所示:
1.通过已有的音乐积累理解乐理知识,把乐理知识作为音乐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音乐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个学生在进入乐理课堂之前,不管有没有学过乐理知识,他们总是有着一定的音乐积累的。以这些音乐积累为学习乐理知识的基础,通过体验这些音乐的旋律,总结这些音乐中可发现的规律,归结为一定的“基础理论”,然后把这些知识提炼为乐理中的知识。音值组合法一直是乐理教学中的难点。这一知识的学习是在认识音符、节奏节拍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分析大量的、书写正规的、短小的乐谱。总结出这些乐谱书写的规律。这些规律即是音值组合的规律。这样的教学过程,首先体现了学习音值组合法的目的,学习音值组合法的目的就是书写更加简洁易识的乐谱。其次,养成了学生读谱时认真观察乐谱的习惯。在分析乐谱中音符的组合时,其实也是在认识音乐节奏的强弱和音符时值的长短。
2.教学中把理论学习融入音乐实践活动中,促进理论知识的把握和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
在乐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音乐实践活动处处都应有所体现。乐理知识可以和任何一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相结合,用音乐实践来鉴定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如解释在解释大调式和小调式的色彩不同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调式的音乐作品来欣赏,通过音乐来感受大调式的明亮和小调式的暗淡柔和。而这种通过音乐体验到的音乐色彩感,要比讲解形象生动得多,也能给学生留下更加直接的印象。转调是比较难理解的知识,一般学校的音乐院系也不把它作为重点来讲。但是转调在听觉上却是非常明显。在很多歌曲的创作中转调极其常用。所以,对于转调知识的理解,除了理论知识上的讲解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音乐作品中能判断出在什么地方音乐的发展进行了转调。而这种转调的感性体验把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了有趣的听觉游戏。
注释:
①王岚,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 3
②李金华,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1
③童忠良,黄钟,2007.1
④仲崇连,艺术百家,2008.1
⑤吕湘,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报,2004.3
参考文献
[1]王晓燕. 乐理教材编排与认知心理学的关联探微[J]. 广东 技术师范学院学.2008.8.
[2]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管理;职业为本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大中小企业对人才及劳动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职学校是社会劳动力及就业型人才培养的中心,是解决劳动力需求的核心力量。据调查数据显示,中职学校年均可为社会输送667.32万技术
型人才,中职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56%。
但随着近些年大学生扩招及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中职学生就业面临着挑战,教学管理直接影响中职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如何加强中职教学管理值得研究。
1.当前中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教学管理制度,形式主义严重。很多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形成职业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多走过场,形式主义严重,只做表面功夫,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起到教学管理的作用。还有一些中职学校,为了展现教学管理成果,组织大量“示范课”,使得教师与学生身心疲累,教学质量却并不理想,教学管理质量更是难以得到保障。
(2)教学管理者自身思维守旧。中职教学管理者必须明白自身职责和管理目的,正确认识中职教育特点,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保障学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为核心。教学管理者的思想直接影响着中职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有效性,教学管理者是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核心力量。但经过调查发现,一些中职学校教学管理者自身思维观念存在问题,思想落后守旧,多以管理者自居,并没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理念,缺乏对教学管理的认识,缺少以职业为本的观念,管理中多运用传统的旧模式、老手段,因此教学管理效果并不理想。
(3)缺乏执行力,缺少重视。很多中职学校虽开展了教学管理,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缺乏执行力。缺乏执行力的主要表现为:一是高度不够。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很多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执行和计划中,时常自我放低标准,低标准直接降低了中职教学管理质量。二是速度慢。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时常因其他原因,导致教学管理计划延误暂缓,甚至经常出现计划搁置现象,最终教学管理计划不了了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领导层缺乏对教学管理的重视,加强对教学管理的重视迫在眉睫。
2.加强中职教学管理对策
(1)强化教学管理者素质,更新教育理念。想要加强中职教学管理质量,一是必须更新教学管理者自身观念,转变教育理念。二是应加强对教学管理者的培训,进而强化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是提高教学管理者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培训教学管理者能够学习到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培训也有利于教学管理者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为本思维观念的形成。
(2)健全教学管理体系,加强教学管理执行力。保障中职教学管理有效性的关键是强化教学管理执行力,一直以来中职教学管理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和缺乏执行力密不可分,提升中职教学管理质量,必须加强教学管理执行力。提高教学管理执行力,可通过完善教学管理体系的方式来进行,通过教学管理体系为教学管理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3)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是中职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只有在制度的约束和监督下,教学管理才能得到落实。中职学校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应科学集合中职学校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并随着教学要求的改变,随时做出调整。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是中职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首要任务。
(4)强化中职教学管理开放性。现代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因此对教育十分关注,教育是家长间的热门话题,所以很多学生家长对教学管理十分关心。为了提高中职学校教学管理质量,满足家长需求,中职学校可适当强化教学管理的开放性,让家长参与到教学管理工作中,进而提高教学管理有效性和质量。因为家长的参与对教学管理工作能够起到的监督作用。如日本的PTI协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什么是生命之灵?
生命之灵是一种物质,一种能够承载信息和能量而没有形态的物质。它具有多维时空特性,在四维时空中我们无法认识这样一种物质。它在生命活动中占相对主动的地位,传统的中国人(以下简称:中国人)常常把这种物质称之为:元气,认为这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就是说在盘古开天地之前、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是物质世界的原本状态。我们可以把这种物质看成是彻底无形的物质、彻底自由运动的物质。物质的自由运动会导致物质的聚合。就像是自由市场经济会自然地导致市场垄断,导致财富大聚集一样。在原始的宇宙中只有自由运动,导致物质能量的大聚集,而最终又引发大膨胀。是膨胀运动支撑起了四维时空。膨胀运动势力与原来的自由运动势力相互抗衡把原来作自由运动的物质挤压成作旋转运动的物质。是旋转运动让物质有了形态。基本粒子在旋转,原子在旋转;地球在旋转,太阳系、银河系在旋转。多层次的旋转运动构成了我们现在的物质世界。一旦膨胀运动势力减弱或消失,现在的宇宙会在瞬间恢复到原来的无形物质状态。这是我对中国人的宇宙观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人认为:我们现在的宇宙起源于混沌;现代系统科学也认为:任何系统都起源于混沌。中国人的宇宙观与现代系统科学的宇宙观遥相呼应。所以研究系统科学越是深入就越是能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越是能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明智所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他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度远远超过了现代科学。
中国人是如何认识生命的呢?虽然现在的宇宙是膨胀运动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但是自由运动的势力仍然是无处不在,自由运动的物质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看不到,现代科学认识不到它的存在。现代科学在微观世界认识到的不确定现象其实就是两种势力相互抗衡的表象。在现宇宙的任何一个局部、任何一个星球,只要能出现合适的环境条件,让自由运动势力能够相对地控制分子、原子的运动。生命就会出现。生命就是自由运动势力对有形物质的相对控制。中国人认为:任何物体都是有形和无形物质的对立统一,生物体是元气相对地控制着有形物质;一般的物质是元气完全依附着有形物质。
生命之灵大致可以分为生灵和亡灵两大类。中国人对生灵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中医针灸、气功武术、占卜巫祝等等方面;对亡灵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对鬼魂、神仙的认识方面。在灵或者说在元气这个物质层面,人和动物、植物的灵气都是可以相互沟通的。到后面我将按照这样的分类,大致上谈谈自己对生命之灵的系统认识。
2.研究生命之灵的意义
a.重大的历史意义
认识不到生命之灵的客观存在是现代科学的巨大缺陷。这是现代科学的先天性的一个残缺。因为现代科学孕育产生于宗教文化之中,宗教文化的思维缺陷根深蒂固地植根于现代科学的灵魂深处。尽管现代科学是以质疑宗教起家的,二者看似相互对立、水火不容,其实他们是同一个文化体系内部的两个部分,是一家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立足基点就是对生命之灵的认识不足。宗教把生命之灵表现出的种种自然现象统统归属于神灵、上帝的创造,阻止了人们对生命之灵的深入认识;而科学是以实证的思想方法去质疑上帝,用尽各种办法去否定上帝,同样也失去了对生命之灵的正确认识。加上实证的科学方法只能认识四维时空中的物质,不能认识生命之灵这样多维时空的物质。相同的思维缺陷向两个极端发展,形成了科学与宗教的对立统一,这是西方文化的核心结构。
科学的迅速发展,让西方文化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文化。中国文化溃不成军濒临于消亡的边缘,只有一些实用性很强的传统技艺苟存于世,像中医针灸、武术气功之类,对科学的发展无法形成实质性的影响。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在西方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小,对科学的制约能力也日渐消失。现代科学在残缺的思维方式驾驭下狂奔,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日益彰显出来。由现代科学完全主导的现代社会实际上是在畸形发展。因为,对生命之灵缺乏认识的现代科学是不可能真正认识生命,不可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长此以往,人类社会前途可悲。
现代科学的思维缺陷是先天性的缺陷。他很难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自我完善。目前系统科学研究停滞不前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信息论已经发表五、六十年了,什么叫“信息”一直没有一个定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超循环理论、混沌学、同态学等等,这些系统科学理论都是各自为政、相互独立,犹如一盘散沙怎么也统一不起来。究竟是为什么呢?就是一个宇宙观的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宇宙观,系统科学的发展只能到此为止。整个自然科学也不可能再有实质性发展。
什么叫“信息”?信息论的主要创始人,美国数学家克芬特·仙农在研究信号、消息和信息的相互关系时指出:信号是信息的物理表达层;消息是信息的数学表达层;信息则是更高层次哲学上的抽象,是信号与消息的更高表达层次。这是一个非常精辟的论述。信息是哲学层次的东西,在数学这个知识层次是不可能认识理解信息的真实含义的。我现在的理解就是:只有进入到“灵气”、“元气”这个物质层次,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什么叫“信息”。
现代科学已经到了必须正确认识“生命之灵”的时候了,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是现代科学的唯一出路。
中国人认识世界是从人体自身开始的,透过人体这个小宇宙来感受和认识物质世界大宇宙,用的是心灵;而现代科学则是从一般的物质运动入手逐渐认识复杂的人体,用的是大脑。一个是透过复杂去认识简单;一个是通过简单去认识复杂。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宇宙观和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现在已经到了相互贯通的时候了。相互贯通才是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出路;相互贯通才是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向。现代科学向中国文化的贯通就是要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承认生命之灵的客观存在。
b.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北京坐火车沿京广线南下,一路上可以看到新盖的高楼、厂房日新月异,同时还可以看到高耸的十字架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来到瑞士,我看到很多年轻人,研究生、博士后等高级知识分子非常虔诚地在教会受洗。这究竟是怎么了,中国文化难道真的低俗难耐,不能承载和护佑现代中国人高雅的灵魂了吗?不过细想一下,如果我们只接受西方文化中的现代科学而不接受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又把中国文化的精髓看成是封建迷信,岂不是更可悲!与其成为一个偏执的科学狂人、科学怪人还不如有一个宗教信仰更好一些。所以我也很同情和理解这些接受洗礼的年轻人。
转贴于
但是,毕竟我是一个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了解的中国人,现代中国人在精神世界出现的全面西化倾向让我倍感痛心。上古时代的中国人通过对生命之灵的客观认识,带领我们从以神为本的原始宗教中走出来,建立起了以人为本的明智文化。几千年之后,我们有那么多的年轻人竟然要回归宗教,这究竟是谁之过?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太过分、太偏执了,学科学也一样。很多科学家每天都在有形的物质世界中沉思,思维机械化,思想物质化。他们确实需要系统了解一下中国人对生命之灵的认识,来充实自己的思想,让精神有所寄托,灵魂有所归属。
现在有很多中国人不相信中医能治病,不相信《易经》能算命,不相信气功能产生超人的特异功能。实际上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了。他们是现代化的中国人,是科学化的中国人。他们不知道他们丢弃的恰恰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未来中国人能站立到世界发展前沿的根本。
中国文化就是在中国人对生命之灵客观认识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系统认识生命之灵是中国人的立足之本。传承中国文化就是要从现代人的角度客观系统地研究生命之灵。系统地认识生命之灵可以让我们站在比现代科学更高的高度去认识世界,从而引领现代科学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系统地认识生命之灵更现实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充实。
3.研究生命之灵的基本思路和愿景
上古时期的中国人是通过人体自身来认识生命之灵的。通过像练气功那样,古人称之为:引导,坐忘,冥想之类;还有可能通过一些经络敏感人来认识经络;通过一些具有特异功能的巫师去认识鬼魂;通过占卜去感受生命之灵的作用。经过长时间的感受和摸索,中国人认识到了生命之灵的物质性,从“以神为本”中走了出来,建立起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中国文化的高深之处就在于此。
在科学发展全面成熟的今天,我们仍然按照上述方法去研究生命之灵显然是行不通的。实际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去探讨生命之灵也是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对中医经络的实质性研究也从来没有中断过。为什么一直没有进展?关键是一个宇宙观的问题。科学家们总想用科学的方法、用电磁波来认识生命之灵。其实,按照中国人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宇宙观,生命之灵是电磁场产生之前的物质,把生命之灵认定为某种电磁波的研究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说,科学研究生命之灵的第一步,首先是要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
有一个研究思路是:生命之灵存在于每一个生物细胞,毫无疑问,生命之灵可以在生物细胞内不断地产生。由于它是一种电磁场产生之前的物质状态,所以我们把生物细胞内复杂的磁电场变化模拟出来,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就有可能产生出来。应该说,生命之灵就躲藏在磁场的背后。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好解决,就是这种物质的测定问题。用电磁波来测定生命之灵的存在是根本行不通的。说不清还需要借助人体对生命之灵的感受,让气功师去感觉生命之灵的存在。
还有一个大的研究思路:生命之灵这样一种物质并不是生物体所独有的物质,它是膨胀势力创造出四维时空之前的物质形态。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物体只要能摆脱了膨胀势力的控制都会迅速回归到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状态。现代科学在黑洞附近发现有大量离子体的存在。离子体是万有引力与膨胀势力相互抗衡,物质在脱离膨胀势力控制之前的一种存在状态。我们如果能让离子体自由运动起来就可能产生大量的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由此我曾经断定:未来的量子计算机将是具有生命灵性的计算机。
总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和利用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能量)形式已经不存在很大的技术障碍,最根本是思想障碍。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如果我们的科学家们能很快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几年、几十年内人类就有可能掌握和利用生命之灵这样一种物质(能量)。
人类一旦开始掌握和利用生命之灵这样一种物质,世界要发生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这种能量可以向人体直接输送,可以减少人类粮食需求,可以防病治病。现在我们到处看到的都是汽车加油站,将来我们到处可以看到的应该是人体加能站。
我们可以让人体和物体变化成无形状态然后再进行远距离转运,比现在节约90%以上的能量,而且速度极快,向地球上任何地方转运物质只是几秒钟的事情,上火星也就几分钟。现在的航空航天业都将进入历史博物馆。这样的事情距我们并不遥远。
4.生命之灵与占卜的关系
中国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农工医商无不是围绕着《易经》展开理论的。中国文化也可以说就是《易经》文化。而《易经》本身就是一本占卜专著。这说明了中国文化与占卜之间的密切关系。
我们不要把易经和街头算命完全等同起来,因为街头算命是一种商业行为,有经济利益在里边,他们要用100%的准确率来满足顾客,而占卜是没有100%准确率的,一般来说有70-80%左右的准确率。他们需要用各种技巧来蒙混过关。我们不能由此就对易经占卜一概否定。
人们常说易经是一本天书,实际上它是一本把生命之灵与现实物质世界相互衔接起来的一本书。每个人都有一个神灵,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潜意识。用易经摇卦我们可以理解成是自己的潜意识给自己的暗示或提示。在算卦人面前摇卦,算卦人的神灵就参与其中了。生命之灵是多维时空的物质。它可以向我们提供超越时空的信息,所以摇卦可以在事情发生之前给我们一些警示。
在我们家里,兄弟姊妹大家都是从小就接触易经摇卦的。我们常常把摇卦当作一种智力游戏来把玩。过年过节大家聚在一块,你一卦我一卦看看来年运气。遇到什么拿不定主意的事情了,摇一卦看看神灵的提示。满有意思的。时间长了对其中的奥秘也似乎有所感觉。比如,有时候会出现错卦的现象。在卦摇好了以后,在计算的时候就莫名其妙地算错了。算错的卦是非常准确的,而原来摇的卦一点不准确。这说明是我的潜意识,或者说是我的神灵在有意调整我摇卦的准确度。这样的事情不仅多次发生在我摇卦的过程中,我在网上、书上也看到其他人谈到这样的事情。
下面我介绍一种简单的用《易经》摇卦的方法:
准备8枚小一点的硬币。/
放在手里多把玩一会儿。
摇三次。第一,第二次都是用8枚硬币,第三次用6枚硬币。数一下有几个国徽面向上。摇三次的可以得到三个数字。假如摇三次得到是5、3、2三个数字。
按乾1,坎2,艮3,震4,巽5,离6,坤7,兑8.顺序,第一个数字5得到:巽卦。
第二个数字是3,就把巽卦从下向上变三个爻。得到:益卦
第三个数字是2,打开易经书,看益卦的第二爻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提示。
这是我经常采用的一种易经摇卦方法,挺准确的,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其中体验生命之灵的客观存在。
5.中医对生命之灵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生命就是元气相对控制下的物质运动。而元气又是万物之本原,宇宙之初始。元气在人体沿经络不停地运行,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元气在人体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功能特征,中医就把它们分别开来称呼。在体表运行的是“卫气”;在体内沿血脉运行,蕴藏在体液之中的是“营气”;运行在胸廓心肺之间的是“宗气”;运行在小腹内,两肾之间的仍然叫“元气”,是人体本原的意思、狭义的元气。沿经络运行的是经气。藏于五脏的元气分别以五脏命名:心气、肺气、肝气、脾气、肾气等等。
元气产生于生物细胞内的生化反应过程之中,反过来又相对控制着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实际上,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就是元气与有形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的控制关系,元气只是相对占主动一些而已。每一个细胞都产生元气,除了维持本细胞的代谢平衡之外,还有很少一部分元气走出来参与维持整个机体的代谢平衡。走出细胞的元气聚集到一起在机体内循环运行,其运行轨迹就是经络。由于元气具有多维时空属性,在体内运行不需要有形的通道,所以我们看不到经络的存在。
元气在人体不仅控制着机体代谢全过程,而且还参与大脑的思维活动。中医理论认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里讲的神、魄、魂、意、志都是不同功能的元气。由于元气是能量与信息、能量与功能的同一,让我们很难理解它就是一种物质。有一个现象让我们看到中医理论的深奥:就是经过心脏置换手术的病人,往往会在性格和生活习惯上发生很大的改变。原来不爱看书的屠夫因为换上一个知识分子的心脏而手不释卷;一个从未钓过鱼的人因为心脏置换而突然喜欢上了垂钓。这不正是中医《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最好解释。
我们只看到了生命的灵性而看不到其背后的无形物质——元气。实际上,大脑本身就是在元气的控制下产生出来的。大脑的思维活动也是在元气的参与下进行的。甚至有一些信息的处理是在元气这个物质层次进行的。大脑就象是一个企业的总经理;元气就象是一个企业的董事会,而中医比较看重这个董事会的功能。所以就有了“心领神会”,“聚精会神”,“三心二意”等等一些说法。中医认识不到思维是大脑的功能吗?不是,中医不仅知道大脑的功能,还明白大脑背后元气的功能。中医不仅知道人体这个企业的总经理是谁,还明白他背后的董事会在干什么。
有一位信奉上帝的朋友给我讲:“宇宙产生之前的混沌就是上帝;中医讲的元气就是上帝。上帝知道我们都长了几根头发”。我不这样认为。元气虽然是一种能够储存信息、处理信息的物质,在它没有参与生物的生长、进化之前是没有承载生物信息的自由运动的能量。只有在它与分子、原子、电子相互作用形成生命活动之后,它才开始携带生命信息成为具有生命灵性的物质。我们应该明白:生命活动是无形的元气与有形物质相互作用的产物。
6.生命之灵与人体特异功能
目前一般认为: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调整形体和调整意识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开发潜能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实际上,这是一种科普水平的说法,没有道出其实质性的内涵。因为现代科学认识不了气功的实质,真正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超越科学地去解释气功,只能被看作是假说而不受重视。气功实际上就是元气之功。练气功就是增强人体元气功能的过程。
不管是站桩,还是马步,多数功法都是“下紧上松”,让下肢的肌肉处于静态的、持续的做功状态。这是一种让下肢肌肉细胞产生更多元气的方法。更多的元气从细胞里走出来进入整体经络循环是练气功的首要目标。
元气是人体的客观意识;大脑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主观意识。为了给元气提供一个比较自由的活动空间,还需要抑制大脑的主观意识,让大脑处于安静的朦胧状态。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客观意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最原始的生物机体自控能力。当元气被调动起来之后,主观意识再逐步与客观意识融为一体。人体就能显示出一些特异的、潜在的功能。
元气是自由运动的能量,具有超越四维时空的特性。它既可以储存信息,也可以处理信息,还能直接做功。所以元气功能增强的人会出现各种各样超出常人的特异功能。如:腋下认字、透视人体、意念折断钢丝、意念搬运物体等等,不可胜数。还有一些人天生就有这样的特异功能,这是由于他们特殊的体质因素所决定的。
人体特异功能是客观存在的,视而不见是没有道理的,是不科学的。有些魔术师在舞台上,时而运用技巧,时而运用科学知识,时而运用特异功能让我们眼花缭乱。我们不能由此就把特异功能都看作是魔术。台湾著名魔术师刘谦,在2011年春节的舞台上让两个鸡蛋融合在一起,很明显就是一种特异功能表演。
7.中国人对“鬼神”的认识
生命可以说就是元气相对控制下的生物化学反应。一个人死亡之后,他的肉体腐烂变质回归大地,变成其它生物生存的营养;他的元气,特别是参与全身经络循环的一部分元气,会离开肉体飘荡在空中,逐渐地支离破碎,最后回归到地球的元气场中去,成为维持其它生灵的精神食粮。元气是一种信息物质。它可以存储信息,处理信息。脱离开肉体的一团元气它承载着这个人生前的生命信息,并且它还能自动进行一些信息处理工作。在它没有完全支离破碎之前能够影响活着的生灵,偶然还会导致鬼魂附体、灵童转世这样的鬼魂现象出现。
由于元气的多维时空特性,在现实的四维时空世界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鬼神”如同虚幻一般,确实是一个让人纠结不清的事情。但是,自从周王朝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明智文化以后,中国人就开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就是说:相信鬼神不迷信鬼神;尊重鬼神且远离鬼神,才是聪明之举。中国民间世代相传,比较流行的鬼神观也是:“不可不信,不可全信”。这也是中国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最根本的区别点。
上古时期的中国人,通过祭祀,占卜,中医针灸和气功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到了生命之灵的客观实在性和他的不确定性,为中华文明社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我们不可轻言放弃。那么,我们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来认识鬼神问题呢?我有这样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仅供参考:
关键词:学籍管理;预警机制;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11-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与推进,高校生源数量、质量、教学管理模式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学分制的实施,使得学生在专业方向、课程安排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同时也对学生的自我学习、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严峻性日益彰显。学籍管理预警机制就是应运而生的一种管理模式,其目的是在正面教育的基础上,改传统的“事后处理型”管理为“事前、事中预防型”管理,预先警示,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让学籍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规范化。
一、建立学籍管理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1.学生学习现状。大学生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个体的自主性,但部分学生仍停留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模式,不知道如何自主学习,跟不上学习进程,导致学业成绩一落千丈;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前途没有规划,对专业及专业教学体系、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了解,加之受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对学习不够投入。学分制下对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同学之间的学业进程不尽一致,选课、考试、成绩、学籍等信息需要学生自行在学分制平台获取,在此模式下如果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就极有可能不能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从而导致延长学制甚至是退学这种严重的后果。
2.学籍问题情况。以我校本科生为例,目前,我校学籍处理分三个档次:学业警告、退学警告、退学。对于学期取得学分少于12学分者,给予学业警告(毕业学期除外);累计二次被学业警告,给予退学警告;累计三次被学业警告者,给予退学处理。
下表为近5年我校本科生学籍处理情况。(以下数据均来自教学文件)
(1)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到,有各类学籍问题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以受到学业警告的学生为例,2013年、2014年受到学业警告的学生数分别为2010年的1.6倍、1.75倍,为2011年的1.4倍、1.55倍,这样的增长势头势必严重影响到我校的教学质量及学习风气。
(2)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受到退学处理的学生数有一个明显的减少,主要原因是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教学管理人员、学生辅导员及时邀请受到退学处理的学生家长到校,和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对于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且有强烈学习意愿的学生,允许其试读,家长参与监督。实践证明,在这一环节由于有家长的参与,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及退学政策的关注度,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效果和促进作用。
学生的学籍出现问题,已经属于学业中很严重的情况。通过预警机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指导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建立健全学籍管理预警机制,势在必行。
二、学籍管理预警机制的内涵
学籍管理预警机制从学生是预警的主体出发,针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良情况,及时告知学生本人及家长,及时预警,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学校、学生和家长三方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调,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籍管理预警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新生入学预警。入学预警是学籍预警工作的重要基础,新生刚一入学,对大学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不甚了解,此时,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违纪处分等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的学习与宣讲,组织专业有影响力的教授进行专业发展前景的报告,使得学生尽快了解学校的各项制度,明确本专业的发展目标,尽早给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一个合理的整体规划。
2.课堂考勤预警。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高中相比要自由和开放许多,这时由于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逃课、缺课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建立考勤预警机制,可以对学生能否按时上课进行监督和警示。具体为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出勤率进行统计,当该课程的出勤率达不到要求时,对学生提出口头警告,如警告无效,任课教师可在课堂上公示学生名字,取消学生该门课程的考试资格,且不得参加补考。考勤预警机制的实施,使教师能够及早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干预,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
3.学生选课预警。学分制的推行更加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有很大的选课自,可以构建适合自己兴趣和爱好的课程体系,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但部分学生对这种培养模式缺乏了解,对先修和后续课程的要求不很明确,选课时避重就轻,出现选课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选课预警机制明确要求导师对学生选课进行充分的指导,提高选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4.期末成绩预警。每学期末,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本学期的成绩进行统计、归纳,将不及格课程达到一定数量或所修学分达不到12分的学生,及时通知辅导员及学生本人,并告知其学校的学籍处理政策。对学生成绩进行预警后,促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利用假期查漏补缺,为下学期开学前补考做好准备。
5.学业学籍预警。教学管理人员在每学期开学初对学生上学期所修学分进行统计、审核,根据学校学籍处理规定进行学业警告、退学警告、退学处理三种类型的学籍处理。对于受到警告的学生,除了下达《学业警告通知书》、《退学警告通知书》、《退学处理通知书》外,还要和学生进行预警谈话,帮助制订阶段学习计划,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心理辅导。
2012年开始,我校实行了试读制度。退学处理的学生在收到退学处理通知书5个工作日内可提出书面申请,进行陈述和申辩,如该生仍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家长要积极配合督促,经本人申请,学院与学生及家长签订《学籍处理(退学)学生试读承诺书》。实践表明,家长参与监督后,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警示效果较为显著。
6.毕业预审预警。大四第一学期初,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对毕业班学生所修学分进行预审,统计出学生尚未修够的学分及科目并及时预警,督促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查漏补缺,确保学业顺利完成,尽量避免降级等延长学制的情况发生。
总之,学籍管理预警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实施需要任课教师、辅导员、导师、教学管理人员与家长、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家庭、学校三方相结合的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体现教育管理的人性化,这是学籍管理工作的又一次重要探索。
参考文献:
[1]李银树.高校主动性学籍管理工作浅析[J].管理工程师,2011,(3):27-29.
[2]姚娜.高校学籍预警系统建构初探[J].才智,2011,(1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