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13: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自然科学课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自然科学是学生进入理性的自然学科学习的起始阶段,通过自然科学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常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抽象思维、动手实践、创新等诸多能力。然而,相较于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自然科学在难度上显然要大得多,这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高效的自然科学课堂,以便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进入这门学科的学习。
一、在课堂上适当地设置悬念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处于一个思维活跃,好奇心异常强烈的年龄段。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这一心理优势,恰当地设置一定的悬念,就可以有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浮力”这节的内容时,就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一块小铁片放进水里,铁片会怎样?”“会沉到水底。”根据日常的经验,学生很快回答了出来。“既然一块小铁片都会沉入水中,为什么由钢铁制造出来的万吨巨轮却能够在海面上航行而不会沉没呢?”我接着问道。同样根据常识,学生知道,轮船肯定不会沉没,但是至于为什么不会沉没,则没有学生能够回答出来。就这样,通过几个简单的小问题,就为学生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悬念,在学生激烈讨论的过程中,所有的讨论焦点都逐渐集中在了一个问题上,那就是“影响浮力大小有哪些因素?”通过悬念的设置,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地激发了起来。兴趣是从事一切活动重要的内部驱动力,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会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相比,在主动心态下的学习活动往往更容易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潜能,有利于自身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发挥。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可以使得自然科学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二、注意把理论知识同生活实际相结合
我们所学习的各种自然知识事实上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都是对生活实际或抽象或具体的概括。与课本上一些理论化的知识相比,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各种科学现象、科学规律往往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更容易产生兴趣。因此,我们要想为学生构建一个高效的课堂,就要注意把一些生活实际引入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学习重力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人跳起来以后会重新落在地上而没有飘向太空?为什么杯子倒过来,杯子里面的水会洒在地上?为什么在陆地上举起一个重物比在水中举起同样的重物要更费力?这些现象可以说每个学生都经历过或者说听到看到过,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把这些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现象引进来,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自然科学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深不可测,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科学。在这种心理影响之下,一方面,会更进一步坚定学生学好这门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会让学生逐渐形成把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三、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在自然科学史上,每一次进步可以说都是创新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自然科学课堂上,一定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往往来源于大胆的假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大胆假设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假如摩擦力不存在,我们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呢?这时候,学生就可以展开思维的翅膀,大胆想象:如果没有摩擦力,人无法行走、汽车无法前行、房屋的砖头瓦片会四处横飞,等等。通过这种有趣的假设,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在开阔的思维下,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四、充分利用科学实验手段辅助教学
自然科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很多的科学概念、规律等都来源于科学的实验结论。与理论讲授相比,实验手段往往来得更加生动直观,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然而,受到实验条件和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往往不愿意在课堂上开展实验,很多教师会用讲实验、背实验的方式来开展实验课,这样,就使得学生虽然熟记了每个实验的步骤,但是真正地让他们动手去做,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是“纸上谈兵”所造成的后果。因此,在自然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的手段来辅助课堂教学,通过实验的开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要想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光是凭借口头的讲述,学生是无法真正地掌握实际的操作方法的,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因此,在上到这部分的内容时,我就采取了实验教学手段,一边讲解,一边进行实验,让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并教给学生如何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结构,等等。这种通过实验手段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理论讲授手段所无法获得的。在实验手段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出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实验技能和素养。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构建一个高效的自然科学课堂,适当的实验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自然科学作为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在传授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作用的发挥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作为自然科学教师,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改进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争取为学生构建一个高效的、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自然科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张碧云.浅谈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对学生兴趣培养的方法[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011,(2).
一、教学目的、任务明确具体
初中自然科学教学是理科的基础也是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以“科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目的、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来培养。一堂课一方面有主要的一两项目的。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同时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以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例如通过演示实验,还要教给学生的观察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做好实验,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和结果,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当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知识教学优化
现行的“科学”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的。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学纲,钻研教材。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的学习作好铺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实验结论似是而非,将使知识的本来面目全非。因此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学科知识,不允许有半点疏漏。此外教师语言还要求既精练、丰富、生活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进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滩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板书还能弥补教师讲授不足,起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也便于学生记笔记,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理解和巩固知识。因此板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要精心设计,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重点,难点设计出最合理的板书,排列出的纲目以及图表等要清楚,字迹要工整规范。一堂课一般一个板面,并分主副使用,如一个板面不够。可用投影或小黑板。
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自然科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级阶段学习“自然科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知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术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工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
初中新生“自然科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因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自然科学”,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气体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再比如:当学生到有关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尝试的计算时,学生往往习惯于按数学计算的思路,急于代公式求解。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先集中到充分理解概念或原理上,在明确了计算依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准相关项(量)的关系后,再求解,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
四、加强实验教学
【关键词】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看中考发展方向; 实践创新
中考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这一直是不争的现实。作为操纵这根指挥棒的命题专家们,只有高度正视这一极其敏感的导向作用,才能用好中考既选拔可造之才又指引中国教育走向最佳之道的双重功用的这根指挥棒。近两年中考命题的明显变化和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出台,已体现了教育部有意将“指挥棒”指向了素质教育。这种素质,除了做人和生存的能力之外,还包括了扎实而全面的知识结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创造发明的能力。中考试卷将不再拘泥于教学大纲,会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水平的考查,题目让学生比较容易入题,而随着答题的深入,题目难度会逐渐增加,所需知识点也越来越多,进一步点明了“指挥棒”指示的方向。
那么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和中考命题的变化是不是互相配合的呢?我们从中是否可以看出一些中考发展方向的轨迹?
一方面,我们来看初中数学课程改有哪些变化,值得我们留意。
1.注重知识来源,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新的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在引入新的知识时,都非常注重新的知识来源,让学生知道要学新的知识是由于要解决新的问题的缘故。例如在引入有理数时,课本从温度,海拔高度,表示相反方向等多个角度,立体化地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有利于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向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方向发展。
2.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同样在新的教材中,课本亦相当重视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新的几何教材中,就有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几何中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的实验课,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考中亦有类似的题目。例如,用两个相同的直角边分别是∠1、∠2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多少个不同的四边形?学生只要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就可以得出结论,这对促进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苏步青教授曾经讲过,学不好语文的学生,将会大大限制他在其它学科的发展。同样地,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欠缺,要想学好数学也是相当困难,如要想证明:同角的补角相等。这是绝大多数的同学都知道的结论,但是由于就是不知道怎么样去书写,去表达,得不到分。新的教材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对定义,概念的复述要求严格,大大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近年中考的命题又有哪些变化呢?
1.注重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近年的中考试题可以看出,由于中考是高中阶段的学校招生考试,具有一定的选拔性,因此,在试卷上重视对“双基”考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数学能力,就是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概念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强调应用性,开放性与创新意识,试题新颖,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例如,①股票道琼斯周一的股价为8元,周三的股价为10.2元,问这两天股价的平均升几点?②淮安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每月先缴20元月租费,然后每通话一分钟,再付0.12元;“神州行”使用者每月不缴月租费,每通话一分钟付话费0.30元。若一个月通话X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分别为Y1和Y2元。写出两种通讯方式的函数关系式。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相同?若某人预计一个月内使用话费200元,则应选择哪种方式较合算?③2001年中国足球队实现了中国人44年的梦想,打进了2002年韩日世界杯,他们在世界杯预选赛8场比赛中,胜的场次是平的场次与负的场次之和的3倍,且平的场次与负场次相等。已知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求中国队的总积分是多少?这些题目与同学们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股市,话费的缴费方式,世界杯等等,都是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自然课堂;打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42-2
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创造质量奇迹的学校,随着这些学校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大都伴生出一套成功的教学模式。如洋思先学后教模式、杜郎口模式、衮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衡水中学的诱思探究等等。在他们的感召下,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体现自身教学理念的课堂模式。从具体实践效果来看,新的课堂模式的构建和推广的确给课堂注入了新的元素,吹来阵阵新清的风气,加上一些学校的行政强行切入模式大大提高了推广的效率,使我们相当多的课堂迅速地“有模有样”了。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也出现了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这里先举两个例子。
[案例之一] 前段时间听过一节数学课,教学内容为高中教学必修三《简单随机抽样》,本课时教学内容通俗易懂,学生在自主预学习中即可充分理解和应用,然而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者却安排小组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研究如何实施简单随机抽样,其实内容就是编号,抽鉴或用随机量表,课本上陈述得明明白白,根本无须探究,其结果是学生花几分钟交流课外话题,教师忙于维持课堂纪律。
[案例之二] 我校的分层导学模式有四个环节,“前置性自主预学习――新知合作探究――形成性检测――后续性矫正”。主要载体是导学案,其中安排后续性矫正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对前三个环节实施之后出现的学生掌握困难的地方予以矫正强化。而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却发现不少年级学科组在印发给学生的导学案中后续性矫正的内容赫然在列。且不说课未上,无法准确知晓学生的问题,但看各班级层次不同,需要矫正的地方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样安排的后续性矫正出现偏差是必然的结果,效果也可想而知。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使用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模式化的倾向,也就是出现了教学行为僵化的情况,而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大家知道,教学模式是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它有相对比较稳定的结构和活动程序。操作性是他的一个特点。因为它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尤其是广大青年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在某种意义上讲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有帮助的。上述两个例子反映出来的问题不是模式本身的科学性的问题,而是教者忽视了教学模式的另两个特性,即指向性(任一模式都是围绕一定的目标设计的,没有普适的模式)和灵活性(在操作中要依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的特色做适当微调)。我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校管理的因素,即强行切入模式所带来的副产品;二是教师的个人因素,它涉及到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学习借鉴成功教学模式是课堂改革的起点,打造符合具体校情结构合理的教学模式也绝非终点,自然的课堂才能实现高效教学的最终目的。这里需要阐明两个关键词即:“自然”和“高效”。“高效”:简单地说就是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投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比较关注效率的最大化,即单位时间学生的接受量,我将其理解为显性的高效。而高效还应该包括效益的最大化,即学生受教育影响的积极程度,即兴趣及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包括学习品质等隐性的方面。从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来看,后者的高效达成难度更大,也更有意义。“自然”有多种释义,这里的自然取义有二:一是“自然者,道也”;二是顺其自然非人为,不做作。也就是事物内部的规律,就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教育教学的规律。
那么如何才能打造出自然的课堂,实现高效的目的呢?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要弄清两个问题,即教什么和如何教,然而教学的内容千变万化,教学的主体学生千差万别。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功底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外,就必须研究学情、研究教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是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从逻辑关系来分析,凡是符合规律的东西就是科学的,科学的当然是高效的。这样说来掌握教学规律是高效教学的必备条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的教师知识结构中这方面的知识却是比较缺乏的。记得一次学校青年教师岗位培训时让现场老师说一些他们所知道科学的教学原则,大多数人知之甚少,现实课堂教学中违反规律的行为更是屡见不鲜。以笔者个人的观察这种状况在当下改观并不大。在这种状况下,即使引进高效的教学模式,也会因不能得到很好的理解和消化而成为僵化的模式,当然也就无法打造出高效的课堂来。事实上教师必须熟知一些基本的教学原则,如启发式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相长原则等等。尤其要重视研读《学科教育心理学》,它对一位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很有帮助。以我个人的教学体会来讲,教师在积累一定教学经验之后补修《学科教育心理学》会使你豁然开朗。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教学可分为三大任务:概念的理解、技能的习得和问题解决(其他学科大同小异)。概念的理解是基础,大都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建构,象“函数”等一些抽象度高的概念的学习还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需要教师去安排适当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逐步深化理解;技能的习得则需要重视“强化”的作用,以提高自动化水平;而问题解决难度就比较大,需要充分利用合作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体验成功,提升能力。据此观点教师就要因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相对应教学环节,以促进课堂目标的达成。实践证明这种根据不同知识特点安排相应处理办法的教学策略,不但能取得较高的效率,从高中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段来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也大有益处,这样的课堂自然就会高效。
一、准确把握教科书的特点,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前提,我们认为低年级自然教科书主要有以下 几个突出特点
1.注意贯彻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精神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即把自然课性质由“知识性”学科,改变为“教育性” 学科。自然课的任务也由原来的“教给学生一些浅近的自然科学知识”,改变为“不仅要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 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新编低年级自然教材,注意 从各个方面体现大纲改革精神:如教科书的能力结构及德育结构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的,通过精心选择三者的 结合点,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紧密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2.教材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新教材较好地渗透了人类科学认识程序的教育。教材几乎都是按照“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 等程序进行的,意在指导学生体会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也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 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低年级1-4册共59课,内容涉及理化、生物、天文,地学及人体卫生保健等多方面浅显的 科学知识,都着力体现了科学启蒙性。教材中的自然物体和自然现象具体,直观,看得见,摸得着,且浅显易 懂,都是小学生颇感兴趣的。如蟋蟀、小金鱼、树叶、风车、不倒翁等。低年级的《砂和粘土》、《你怎么知 道》、《土电话》等课也都是以儿童喜欢且容易找到的自然物体为教材,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发展智力, 培养兴趣的。而《铜铁铝》、《小水轮》等课介绍的自然现象既熟悉又陌生,促使学生很想去探索研究。教材 的编排,就是通过让学生看、想、做,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既可学到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能初步提 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便于“教”和“学”
新教材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课本采用了彩色版。考虑他们识字少 ,课文都加注了拼音。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动,好做游戏的特点,教材选取了贴叶画,做风车和采集种子等需要 人人动手的内容,也选取了如磁铁游戏,踩影子,认东西等采用游戏方式学习的内容。新教材十分重视发挥彩 图的作用。各项实验,观察对象及所涉及的科学知识,都能用清新的画面来展示。图是文的依据,文是图的体 现,学生通过读图,做什么,怎么做会一目了然。图文并茂的新教材能够强化低年级儿童的直观感受,使他们 学有样子,动有依据,减轻了师生的负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点明了一条组织教学的新路。
4.教材涉及到的教具、学具简易,随手可得
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活动,是手脑并用的过程。低年级自然教材几乎每一课都要使用教 具和学具。为减轻教师的负担,增加学生的亲切感,课本中需要的教具,学具一般比较简单,很多都是学生身 边的物体。随手可得的材料,很容易满足教学的需要。如铅笔、尺子、文具盒等学习用品,火柴棍、药瓶、旧 牙膏皮等生活用品。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 构可以理解为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即环节或步骤),以及各部分的进行顺序与时间分配。它包括导课、新授、 巩固练习和课堂总结等。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质量高低往往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因此,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低 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关键。
设计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结构,要从整体目标出发,突出学科特点,不仅使此结构符合教学目的要求和教 学内容的需要,而且要符合教材的课文结构,并且使它不违背小学生认知规律,因此,这一结构应力求突出以 下两点:
一是结构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积累科学探究活动经验的积极性。
二是结构要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协调,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 和思想教育的任务。
据此,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结构一般可按如下模式设计:
附图{图}
第二部分是新授阶段。通过一系列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自行探究获取问题的结论。第三 部分是巩固应用阶段。通过反复有效的训练,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逐步得到巩固、强化和提高。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保证
教学方法受教学思想所制约,以往把自然课的性质定为“知识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些浅近 的自然知识,教材也是以叙述现成知识为职能的。教师采用的教法必然是保证学生获得这些现成知识并驱使他 们被动地记忆现成知识的。而新大纲明确规定:自然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低年级自然的基 本要求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自然课不再是单纯传知识,而是要求教师激发学生 的兴趣,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境,完成多方面的任务。只有教法灵活,得当,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 的。因此,恰当的教法,是优化自然课堂教学的保证。
在低年级自然教学中常用的教法是看和做。
关键词:自然;民主;自由;数学自然课堂
认知新课程,认同新理念,践行新模式
课程是知识,它包括教科书、教学标准等;课程是经验,只有那些真正为学生经历、理解、接受了的东西,才能称得上课程;课程是活动,课程是人类自主活动的总和,学生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我们认识新课程,要认识新课程产生的时代背景(课程改革是我国改革发展的组成部分)、当今课程有哪些问题、课程改革的意义和目标;要认识课程的性质、目标,课程的内涵蕴发展. 要认识好新课程,就要多学习,多研究,多实践.
在教学理念上,主要不在“教知识”,而关键在于明“事理”,核心在于“寓教于理”,要尊重人的价值和意义. 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说:“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用上,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是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在应试教育中,“教知识”的功能日趋凸显,而明事理的功能却被忽视,以教来育人变成以教来考人,其检测手段――考试,几乎成了教育的终极目标.
在教学行为上,主要不在教师讲多少,而关键在于学生学多少,课堂上师生都要充分地讲道理、说理由. 在新课程实践中,就是要革“讲”的命,当“学”的家,实现教师少“讲”到学生多“学”、多“讨论”、多“合作交流”的变革.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学,在于教学生学”. 教不是万能的,过度的教有时是无能的,教是为了不教,教旨在不教,学有本能,数学教学的高效性应是依靠本能,教在智慧地教、引领性地教,要大教、妙教、简教. 第一,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要到位,但不能越位,更不能拔苗助长和剥夺学生的主动性、感悟性、思维性和实践性. 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行为中不能搞包办婚姻,而是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参与、发挥个性的舞台,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积极培育适宜数学思维的“黑土地”,以使学生学习的种子自由发芽、生长、开花和结果. 第二,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要弹性化、个性化,要讲究灵活、灵动和灵感,抓住灵魂. 灵活是要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灵动是教学要有生命力,有灵性,不呆板,不死记硬背;灵感是要发挥本能,学中思考,思中感悟;灵魂是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本源. 第三,要彻底改变和改革教学的“病态”:“讲”的富营养,“学”的淡水化,一切为了分数(学不在高,有分则灵). 课课练、天天练,周考月考、大考小考,左模右拟,“越差越多练多考,越多练多考越差”. 要尽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体会数学、实践数学的情感;引领学生触摸生活中的数学,产生数学思想的火花和情感的涟漪和学习数学的冲动;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和解释生活,为学生学数学、想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种下一粒种子.
在学习方式上,主要不在学生“学会”,而关键在于“会学”,核心在于“以学促学”(不是“以考促学”和“以教促学”),实施合作交流、探究讨论(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学习方式. 由于讲的富营养,我们教师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要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就要让学生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放手让学生在知识海洋中驰骋,不要在学习上事事依赖教师;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举手发言,反驳教师或者其他学生的观点,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课堂上,教学生去发现知识,探求知识.
践行自然、自由、民主的数学自然课堂模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彰显自然、民主、自由的数学课堂六个基本特征,即情境性、问题性、自然性、民主性、创新性、发展性.
(1)情境性,做任何事情都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在喜庆之日,就要创设张灯结彩、礼炮齐鸣的喜庆情境;在悲伤之日就要创设哀乐声声、雷雨闪电的情境.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特征,创设真实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异常重要. 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真正原因是教师没有创设学习的情境. 高效数学课堂的情境性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例如,一位数学教师在讲集合概念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起立与坐下”这一情境:课一开始,学生起立,教师先叫男生坐下,后叫女生坐下,正当学生愣神时,他又叫学生们起立,然后又发出了“请高个子同学坐下”的指令,这时学生们左顾右盼不知所措,但听课者却又惊又喜,惊叹敬佩执教者的匠心独运,从平常每节课要完成的动作中,一下子抓住了本节课的重点,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一学习情境的创立堪称经典.
(2)问题性,问题是学习和研究的起点,也是终点,所以中国古代把“研究”称为做学问,问是知识的起源. 数学主要以“问题”的方式呈现,所以我们常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数学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原始驱动力. 中国古代数学经典《九章算术》就是一本问题集. 1900年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曾预言了数学的发展方向,成为20世纪数学家奋斗的目标. 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是从问题情境开始,寻求解题策略,求出问题的答案,评析问题解决的结果,课程内容是以问题为线索安排的. 在教学实践中,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同时也要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然性(或自主性),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教师,到大自然中去,放松身心,与山水泥土为伴,以花草大海为伍,汲取天地之灵气. 要以自然为师、为友,分享自然多元之美,回归自然温暖之爱,感受自然蓬勃之力. 虽然课堂教学没有深入到大自然中去,但我们的课堂仍可体现教学的自然性.
一是要创设数学教学的自然情境,学生在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民主、平等、自由的生态课堂自然地学习.
二是数学教学素材要源于自然、生活和社会,要让教学生活化、生命化,把抽象难于理解的知识返璞归真,回到真实的生活世界. 例如,“已知a,b∈R*,求证:<”. 这是高中数学课本中的一道不等式证明题,它蕴涵丰富的生活本源,如果将其回归生活,我们就不难理解其本质(在b克糖水中有a克糖(不饱和),其浓度为,若再加m克糖,则糖水变甜了,这时糖的浓度为,显然浓度增大了).
三是数学教学要遵循“功到自然成”、“道法自然”和“顺自然而为之”的法则. 这就要处理好教学的有为与无为的关系, 老子指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对待一切问题,实行不言的教导),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得少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为”,一个教师若为得太多,就会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讲课生怕自己没有讲细讲透,一节课教师讲个不停,即所谓的“满堂灌”,或称之为教的富营养,从而造成学生的无为,如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上的无为,学生没有足够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不能真正形成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创造、补充、回味、评价、反思和体验;在备课上,要备学生、备教材,而问题的思维过程就要有所不为,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暴露思维的真实过程.在课堂提问上,不要满堂问,要互问,要自然地问,要有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激活学生思维;深度适宜,问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后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要过多地自问自答;在解题训练上,训练量要适度,要讲求效率,不要机械重复训练,把学生当成解题的机器;在教学设计上,要搭建学生理解知识的平台,增加知识的自然性,减少知识的人为性,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四是我们教师教学行为要自然,主要是行为举止要端庄自然,衣着要朴素自然、语言要流畅自然、表情要真实自然.
①民主性,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教学方式. 魏书生、李镇西的教学的成功得益于民主的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核心是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灵魂是民主. 民主的课堂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它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能力与潜力的无限信任,意味着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和个性,意味着师生在探求知识真理的道路上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和朋友,意味着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意味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意味着师生自由、平等、尊重、多元、宽容、妥协、协商、和平等观念浸透于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关键词:自学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实现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都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掌握自学方法的基础上,促进数学能力的提升,真正将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学会了”向“会学了”转变。
一、创设平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自学能力
(1)传授自学方法。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要让其在纯粹自主学习中进行自行探索,而是要将课堂作为教学主阵地,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学。在师生思维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所谓共同迈进的过程中,在该圈画处圈画,在重点中聚焦,并使学生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历练,当自学能力得到有效落实之时,自学环节则可以从课堂向课前转变。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万不可直接告知学生在实践中套用公式,而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思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运用填补的方式可以怎样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有了这些问题的思考引领,学生就能形成平行四边形公式的初步概念。学生思考的过程,其实已经是其自学的过程,其自学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2)链接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反之,数学学习中体悟到的内容能够解决学生数学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现实生活,以真实案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自学拥有相应的动力。例如一位学生家中装修,需要在自己房间铺设地板砖,家中选用了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地板砖,可是需要多少块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创设类似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则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为其自学能力的提升奠基。
二、强化交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升自学能力
(1)有效利用合作平台。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享受个人思维经历,更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路径,让学生怀揣着自主学习的成果走进小组团队,并在聆听他人意见、反思自我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合作的过程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对学生学习思路的拓展。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准确得出圆周率的数值,教师发给学生众多大小不一的圆形,要求学生在自主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周长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教师发现学生有的动手测量,有的动笔计算,最终都得出了自己心中的数值。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此时学生合作交流的不仅仅是自身学习的结果,更有学习的过程。
(2)关注学生合作质态。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是要让教师做“甩手掌柜”,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自主进行,而是要在合作的过程中参与到学生中间。而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合作的质态,更要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对小组合作过程中成员的角色进行确定,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历练,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都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反作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性质”时,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汇报自主学习成果时,教师发现有一位学生在交流中一言不发。了解到该生在自学过程中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认知,教师及时对其进行辅导,并结合小组成员的发言促进他思考,使其懂得必须有自己认知的成果,才能享受团队的智慧。这样,这一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
三、创设空间,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提升自学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式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学生的认知基础,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最终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实践中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对比,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并通过学生内在的表达与验证,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不断发展,最终揭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关键词:学本课堂;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81-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27
学本课堂是促进学习者和谐成长的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是实现学习者的自我教育,能够使学生和教师潜能得到挖掘、智力得到开发、思维得到发展,每位学生和教师都能够释放出无限的正能量。
南京师范大学杨启亮教授说:如今的教学太浮华,几乎见不到天然去雕饰的朴素了。基础教育教学,只是些最基本最浅显内容的教学,它不必太精致,不必过分包装,不必把简单的东西弄得很夸张,循教学之自然,方能轻松与和谐。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笔者认识到化学教学作用的对象是学生的生命和心灵而不是智力和技能,因此,教育就是静等花开的声音。
探究式学本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自然的思维发展为序,充分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方法递进性地展开学与教的活动,学生活动设计包含三个环节:
环节一:科学预测,类比探究――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循思维之根
环节二:问题生成,个性探究――促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思维之花
环节三:完善认知,应用探究――助学生自我发展,升思维之质
下面就以苏教版高中必修《化学1》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二单元的第一节“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设计为例谈一谈我对此的理解。
一、教材内容分析及学习目标确立
“金属钠的性质及其应用”是在学习了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的基础上第一个学习的典型金属元素,通过钠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其他金属元素的方法,以期达到无为之教。因此本节课学习目标确立如下:感悟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学会运用科学的研究物质的方法来探究钠的性质、保存、制备等基础知识;通过问题探究来感受化学物质的共性和个性,增强思维的全面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让文本知识更具活力。
二、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己有的经验、已有的方法基础上设计学生探究活动。学生己有的认知:初中化学已经初步接触了金属镁、铜及铁的部分性质;己有的经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记忆与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物质的分类与转化观念;己有的方法:分类研究法、原子结构研究法、比较法及实验研究法等。基于这点,本节课适合采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三、学习过程设计
1. 教学环节一:科学预测,类比探究
[教师活动]:展示镁条、铁片、铝片、铜片等几种金属,并引导学生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引出本节课准备研究的物质--钠。
自主回顾:从前面学过的专题一中你学到了哪些研究物质的方法?
[学生回答]物质分类研究的方法、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微观结构研究的方法。
类比预测:根据上述方法,请对钠的性质作出合理预测,填入表中(表略)。
实验探究、基础认知:根据你的预测,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参照提供试剂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对预测进行评价。
[学生实验]完成金属钠的切割及观察颜色变化。
提出问题:刚才是直接切开看的,是在常温下迅速就被氧气氧化了。那么我们在学这个(举起一根镁条)的时候,是点燃的,好我们也来试试。用镊子从瓶中取出一小块钠,放在自制的易拉罐底部。准备点燃酒精灯(此时老师突然提出:我忘带火柴了,有办法吗?)
接着用滴管里的水滴在包有一小块钠的酒精灯焰心上,酒精灯就立即点燃起来了!
学生兴奋地观察实验过程,此时顺势引出过氧化钠:2Na+O2[=]Na2O2(淡黄色)。
设计意图:一开始用学生熟悉的常见金属引入课堂,能适度引起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发生联系,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对专题一中研究物质的方法回忆,引领学生能经物质分类的观念来认知物质;并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进一步认知物质的性质。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有了新的研究点,同时也以“滴水生火”的小悬念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出化学变化的实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教学环节二:问题生成,个性探究
[过渡]同学们还预测了其能与酸、盐溶液反应,请同学实验验证一下。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完成金属钠与盐酸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
[过渡]刚才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中有没有生成红色的铜生成?这与预测是不符合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钠先和水发生了反应。
[过渡]那怎么想到钠肯定和水反应了呢?你怎么知道它活泼的?经验告诉我们?
[学生回答]钾、钙、钠、镁、铝、锌、铁、锡……
[教师讲解]对,这就是他的经验。因为钠还排在镁前面呢。同样,你再看看,生成了氢氧化铜,从元素的角度是否你也能说明钠肯定跟水反应了?否则哪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呢?
[学生实验]学生完成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讨论实验的认识并归纳总结钠的性质。
[教师引领]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钠漂浮在水面;游来游去;反应完后加入指示剂指示剂,变成了红色;钠反应得非常剧烈;烧杯内温度有变化;钠熔化了(师:看见融化了,然后贴到烧杯内壁上了);听到放鞭炮的声音;上层先是红色,下层还是无色等等。
[师生总结]浮(说明什么?密度比水小);熔(说明什么?熔点低,师追问:同时还说明什么?熔点低就能熔吗?产生了热量);响(说明了什么?产生了气体,也有热量,我们看到了气泡,其实是推着它(钠)在动);红(说明了?有碱生成)。
[教师引领]你知道刚才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吗?判断依据是什么?怎样证明你的推测呢?
[教师演示]在针筒中里放了一小块钠,然后用针尖抽点水进来,推动针筒,点燃气体。
[学生活动]根据现象判断该气体是氢气。
[过渡]刚才实验那说明了钠能与水剧烈反应,那么现在还能说说刚才的预测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什么不符合?
[学生活动]2Na+CuSO4+2H2O[=]Cu (OH)2+Na2SO4+H2。
[教师引领]根据这么多,我们要完善一下对它的认识?它的性质?微观结构解释:大家知道钠这么活泼,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回忆一下钠的原子结构?钠最外层有多少电子?易怎么样?失电子表现什么性质?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过渡]但是你看,它和硫酸铜没能在水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并不是它能力不够,而是这个环境问题,反而说明它能力太强,不能存在有水的体系里。假如,不是在有水的体系里,在熔融状态下,可能吧?
事实上这一点也就是钠可以和四氯化钛等反应,用于制备一些金属,那就要在熔化状态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完成预设的实验基础上,通过实验证明反应事实与预测有冲突,打破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就发生置换反应的思维定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创设一个较为适宜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实验中面对各种可能的实验现象产生探索的渴望,使学生形成一种踏实刻苦的科学作风。
3. 教学环节三:完善认知应用探究
[问题思考1]你能揭秘老师刚才滴水点灯的原理吗?
[问题思考2]根据今天刚才做的、讲的、看到的,我刚才就这么拿出来的,你觉得钠的保存合理吗?空气中的水蒸气也会影响它,你觉得钠应该怎样保存呢?
[问题思考3]钠元素离我们远吗?我们天天接触吗?那钠单质离我们远吗?而事实上自然界没有游离态的钠单质,都是化合物。那钠元素的含量很丰富的。
青铜器、铁器都好多年了。钠含量很丰富,它在元素里排在第六位的,但它用的时间才不过200年,为什么?
[问题思考4]现在你对钠的性质又多了一些(了解)了,从钠的性质你能预测钠有什么用途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问题思考与解决,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体验内容的认识,理解和建构知识,促进学生归纳与演绎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对物质认识的思维品质。
四、对学本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生命本体,为学生会学、乐学、善学而设计,在了解学生特有的心理、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将学生当作学生看待,尊重学生特有的个性,提供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做到宽容,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以达到“无为之教”(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基。
1. 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
在学生教育的课堂中,是以学生为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面对问题时如何联想、想象并解决问题。
2. 让学生会学
一个会学习的人,绝对不会去机械地记忆一些课本知识,把自己变成一台只能记忆的机器,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知识结构有机地融合,并将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思考问题,这样的学习方法,才称得上是会学。而以学生为本的课堂首先是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其次也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时间长了,学生便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会让他终生受益。
3. 发展了学生个人的学习力
通过以学生为本的学习,在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品质,特别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将所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内化,转化为适合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形成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学习的过程是在学生团结合作、紧张有序的探究和思辨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特质恰当地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感觉学本课堂十分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让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基础上,也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中带来的新发现、新认识和新快乐。同时,通过自学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建立了自信,提高了能力。心若有学生,处处皆从容,只要我们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应变能力,不断去尝试创新,学本课堂必将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葵花宝典”,届时,我们的课堂就会达到真正的高效。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和谐课堂 学习能力
最近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学讲计划”,使我明白了我们的教育要有“学”有“讲”,学讲结合,需要“悠着点”,别“挤”得或“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这样孩子才有时间细细地看,静静地听,慢慢地想,看明、听清、想透,“自由呼吸”下的教育效果才有可能“悠着点”,孩子们才能享乐在数学学习中。
一、学讲计划中教师行为的“五步”
1.“让一步”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不要怕他们学不会而“嚼烂再喂”。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时,在3班我讲得特别细,告诉孩子们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可结果让孩子板演时,他们总是从十位加起;而在4班,我大胆地放手让孩子用小棒摆,用计数器拨,他们发现数位对齐,个位满十了要变(十个一是一个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他们发现了问题,互相交流,学会了知识。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缠着我再讲一会儿,不愿下课。孩子们争着告诉我:“老师,我学会了,太简单了。”“老师,我喜欢您,喜欢数学!”这充满稚气又带着真挚情感的童言打动了我的心。朴素的感情是最美的,它是孩子对“学讲计划”的最高奖赏。“让一步”空间,就是给孩子们思考的空间,由学生自主发现、感知,提出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体会学会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方法。例如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231×3的竖式计算时,我做了这样的形容:“乘数3是个热情的小公主,她过生日与客人个位,十位,百位一一握手。”通过形象的举例,学生很快就接受了。
2.“慢一步”
在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时不要忙于指出问题、给出答案,要“慢一步”结题,让小组充分合作、交流展示留下“讲出来”的“话题”。例如在教学这样一题时:“小明今年7岁,妈妈今年37岁,再过两年妈妈比小明大几岁?”开始他们默不作声,有一个孩子说大30岁,我没有给出判断,而是让一个孩子说理由:“妈妈长一岁小明也长一岁,长两年都长两岁,所以大30岁。”“对,你明白了吗?”这样孩子们顿时醒悟了,此时既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3.“退一步”
在交流展示、质疑拓展中,不要变成教师独占的舞台,要“退一步”,把黑板和讲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出来”。教师要等,“等”后味更浓。有个服务员给一个绅士端来一杯柠檬茶说:“如果你在3分钟之内把柠檬的滋味全部挤出来,就会把茶弄得很苦很混。”他问:“要多长时间才能把柠檬的香味发挥到极致呢?”服务员笑了:“要12个小时的忍耐和等待。”可见等后味更浓,会教书的人,一定是把教育泡成一杯茶,慢慢地品,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多一分爱心、耐心和苦心。
4.“停一步”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在教室中盲目走动,要“停一步”,在需要帮助和指导的学生的课桌旁驻足观察,发现问题,“一对一”教学;让孩子感觉到老师的亲切,从而喜欢上这门课。
5.“缓一步”
在教学任务即将完成时,不要急于总结、概括,要“缓一步”,给学生想一想、悟一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讲出”学习成果。从课前的预习布置,对待学生的学习要“慢”、要“缓”,遇到问题要及时停下,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老师要学会“等待”,等待学生学会观察;等待学生进行思考;等待学生学会交流反思与感悟;等待学生学有所得并与大家共同分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留白”。所以,我们要等。在一节数学课中,要让孩子人人学有所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应该把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得有“静”有“动”,动静结合贴近生活,也就是说,教学中有“静”有“动”,教学效果才会好。
二、尝试学习,深刻理解“学讲方式”的理念
通过尝试学习,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学讲方式”的理念,感悟到它与“和谐课堂”的完美融合。也许,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尝试更新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要经常用赏识的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变单一模式为分层组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进去”、“讲出来”、“教别人”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学进去”是指通过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等学习方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强调的是达成“学进去”的结果;“讲出来”是指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方式,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强调的是在“讲出来”、“教别人”的过程中,实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