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13: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高中在线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听说兼备,让学生更快提高
在英语学习中,“听”“说”相辅相成,教师应该打破现有课堂的限制,有意识的进行创新,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与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听力素材,并逐步积累。听力素材来源广泛,可以来源于各种渠道:录音材料、电台广播、英文电影以及英文歌曲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近些年,积累听力素材的方法逐渐丰富。学生既可以反复跟读来“听”,又可以模仿来“听”。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自主选择予以充足的尊重,采用灵活的方法来打好学生“听”的基础,同时要提醒学生留意“发音、重音、语音语调、连读、语气轻缓”等英语发音基本功的意识,并以此为媒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在读英语时正确发音、正确读出重音以及节奏的能力之后,再训练学生说英语时所表露出来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例如:“I love English because I think it is the most beautiful language in the world.” I have a really nice day. “What a clever boy.”等典型例句,教师可以加以利用来训练学生的英语语感,已达到培养学生感知句子连贯性的能力。而现今现代化教学飞速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图像、声音、视频等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课堂中听说的效率,同时还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兴趣、吸引学生更好地投入课堂。鉴于以上优点,教师应抓住多媒体教学的机会,努力掌握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方法,达到英语课堂高效化、最优化的目的。
二、积极鼓励,让学生爱学英语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的态度有着主导的地位。比如像性格比较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敢于在课堂上进行表达,相较而言比较占劣势。如果长时间这样下去会严重阻碍学生积极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因此,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为基础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更有助于教师启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其中,选取符合初中生心理年龄和兴趣的英语文学片断让学生进行朗读,同时让学生体会同一个句子被不同的语气读出来所表达出来的不同的含义和情感。例如在二人对话中,一方对不能很好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意思时,人们经常会采取:“Excuse me, I can not understand you.”,“Sorry, I can not get your point.”等其他回答。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人物情感,还可以让学生熟练上方的对话。当学生能够达到熟练的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加以引导来提高学生朗读的速度和质量。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通讯设备给学生进行朗读录音,事后让学生自行听录音,自行修改朗读中发音的错误,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自主学习对自身带来的提高,还可以增强自信心。
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来创办各种有趣的英语活动。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创办英语活动的方式丰富而多样,学生可以成立英语角,组织朗诵、演讲比赛,组织观看英文电影等等。诸多方法都可以实现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目的,教师应多多发掘。
三、综合培养,让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一定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
1.能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学习英语的一砖一瓦,没有牢固的基础再绝妙的能工巧匠也无法建造出盖楼大厦。因此,在对学生不断教授新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着重对过去旧知识的复习。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遗忘程度进行检测。在英语口语的课后教学中,组织大量的练习,如听写、背诵课文等可以很好地避免学生过多的遗忘旧知识。
2.能够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化背景是语言产生的载体和源泉,学习语言一定要钻到西方的文化背景中去,否则所学到的也只能是皮毛。而现在,英语和汉语的文化背景是实际存在且不容忽视的。为避免“中国式英语”的产生,教师应努力协助学生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语言环境、英语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这些国家的文化观念等。依照上述方法,学生才能够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更好的体会到真实的社交情景,以避免出现词不达意或者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引起本可以避免的矛盾。
关键词: 听写法 高职高职 日语教学
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激增,导致高校日语专业急速膨胀。然而,近几年人才需求又迅速疲软,加之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趋紧,部分院校已将日语专业从招生专业中剔除,日语教学逐渐呈现出日薄西山的景象。尽管日语考生依然存在,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考生资源绝难恢复到以往的盛况,纵使有决心坚守日语专业,院校间的竞争也会更趋激烈,最终必然演变成教师的教学能力、毕业生的日语运用能力的竞争。
日语专业教师同样意识到了存在的问题,诸如授课依然没有脱离传统方式,虽说听说能力培养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在方法论上依然手足无措,未能摆脱死记硬背的手段,结果仍是以词汇、语法、阅读能力培养为主流。
自从听力比重高达50%的日语实力检定考试JTEST进入国内后,其影响渐渐扩大,特别是国际日语能力试验JLPT进行了重大改革,加大了听力测试分值比例,日语专业由此似乎找到了教学改革的路径,学生的听力技能培养得到了空前重视。现在,高等教育层次的日语专业,日语精听精解[1]的教学理念已经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可,甚至很多学校在日语专业开设了日语听写课程。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强大惯性及教师本身对听写教学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听力教学效果并没有产生质的飞跃,距离摆脱“聋哑日语”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听写法的应用误区
听写法天然遵循了“Audio-lingual法则”,该法则在日本曾被誉为英语教学的至宝[2]。事实上,听写法运用得当也能直接反映学习者的语法、词汇、阅读能力,比较全面地反映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水平。为了达到社会需求对听说能力的较高要求,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都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一项课程改革的亮点就是不少院校开设了日语听写课,实施后获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
日语本身具有读写一致的先天优势,学生有一定辨音基础后,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准确地记录音频内容。然而,听写法用于课堂教学时,很多教师将听写法纯粹运用于测试,忽视将运用其于学习。另外,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进行JLPT考试听力训练成为听写课的重要内容,而这种枯燥无味的“听考题、对答案、讲解、听考题”的循环往复,让学生兴趣尽失,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听写课的初衷。
当然,教师在尝试各种努力,比如从技术层面尝试各种教学技巧;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解性教学模式;课堂采用互动、直接式教学方法;培养日语思维习惯、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课内外结合教学方法[13]等,不断对日语听力教学提出诸多改革方案。也有学校以选择授课材料为突破口,从低年级就采用日本原版媒体文件,并通过互联网络与学生展开互动[4]。然而,这些理论研究停留于罗列听写法的优点,如能创造语言环境,提高学习效率,解决证书与能力脱钩问题,教学相长促进教师水平提高等[5],并没有深入方法论的实质性内容。
由于听写方法论缺失,听写成为机械的符号记录,未能引导学生开展进一步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未能理解听写法所传递的教学理念,形成对日语听写法的运用误区。
首先,误区之一是教师认为不能给学生听没教过的内容和听不懂的内容。由于日语主课依然普遍采用语法法、翻译法教学,依然把记单词、背课文、培养阅读能力作为教学主要任务,因此即使把学过的内容以音频表达,如无书面文字帮助学生也会听不懂。日语教师很多也来自传统教育方式,走上教学岗位后依然承袭母校的教学模式,把单词、语法、阅读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甚至教师本身就可能听不懂无文字材料支撑的音频。因此,无论改革层面对听力如何重视,教学层面并无实质性改变。
其次,日本外教认为不必拘泥于使用日本原版音频文件,只要有文字素材,教师自己朗读,学生听写即可。教师一般会认为自己就是标准发音,为保持授课的高度灵活性,没有必要特别准备音频文件。然而,这种教师的过度自信,不仅导致学生在辨音和发音上发生误差,还导致学生的课外学习材料依然为书面文字形式。
误区之三,开设泛听课,割裂了精听和泛听。事实上,学生在校课堂学习时间十分有限,在听写课堂只有进行精听才能保证足够的“干货”,而泛听的授课效果低劣,应该作为课外作业来完成。
其他还有诸如授课不依托字典、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轻视日语鼻浊音、有声音、无声音而导致学生频繁出错等误区的存在,有必要在今后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有效运用听写法
将日语专业确立为优先发展听力技能并获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后,探索听写法的有效运用方式成为必须。即使是权威的日语考试,JLPT考试面对庞大的考生群,考题设计受到局限,导致基本听不懂日语的考生也能获取日语能力证书。日语能力考试的通过率既然仍是日语专业办学效果的检验标准,听力课堂上进行听力考题训练无可厚非,问题是,听力考试技巧客观存在,掌握技巧后,即使听不懂整个录音的内容也能选取正确答案,但这却违背听写课的初衷。
听写法要求学生对于录音中每个单词、语法、句子成分乃至,标点符号都不能出错。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让很多教师认为不能给学生听“听不懂”的内容,甚至出现教师讲解录音的文本内容后再让学生听写的情形[6]。事实上,听写课如果让学生听“听得懂”的音频,恰恰偏离了教学改革“听力优先发展”的初衷,更失去了展示凭借听写法展示学习方法的机会。
通常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校学习5个学期,听写课程按照5个学期设置,即使不开设听写课,也应该从日语课程初始阶段就同步进行听写法的实施。
实施听写法有必要打破常规的日语教学思维,简而言之,不能让学生先看文字再教授读音,而是先教授读音再给出文字。从这个意义上说,听写法的教学内容必然是学生“听不懂的”陌生内容。
听写教学法必须以录音为核心,即使教材的音频可以借用,也要回避直接使用教材,其他日语课程的教材也只能作为参考资料使用。听写法的学习成果不能以使用了多少教材、使用了什么教材为标志,而是以听完了多少音频、听完了怎样的音频为标志。当然,音频选用和编辑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原则。第一学期前期,很多教师会花费大量时间要求学生记忆五十音图,而听写法不允许在五十音图上花费太多精力。目前,新生也基本持有笔记本电脑,如在进入日语正式学习前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罗马字输入法,将给听写法运用带来极大的便利。
听写法摆脱教材的束缚后,必须以权威性的字典为依托。听写法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尽早开始使用字典。字典不仅要收录足够的词汇和例句,而且术语规范、全面,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其他日语课程也必须支持听写法的运用,将教学术语统一到这个字典上。
教师理念关系到听写法能否得到真正的实施,必须完全认同听写法的教学理念,本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听说能力,精准掌握足够的词汇、语法、句法知识,并亲自实践听写学习法,挑战高难度原版日语音频,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只有教师亲自实践,才能把听写“授课法”升华听写“学习法”,实现授人以渔的质变。
三、听写法的实践与效果
实践听写法的初衷是要改变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把日语教学的中心任务由培养阅读能力转变为培养听力技能,虽然不是为迎合日语能力考试,但听写法的实践效果却能通过能力考试得到验证。
如前所述,尽管听写法遵循循序渐进,但音频必须是学生“听不懂的”陌生内容。编辑第一学期音频素材时,不必在五十音图、听写词例上过多停留,尽早从JLPT或JTEST的初级听力中编辑简单句、简短对话、说明等进入学习程序,第一学期后期可采用一些短小的童话、寓言等。第一学期结束时,学生应该习惯使用字典确认单词、语法项目,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授课开始后,就要让学生养成在课外泛听授课音频的习惯,反复接受授课音频的刺激,创造出一个不具难度的日语语言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进入第二学期后,除了使用短小故事外,可以编辑JTEST或JLPT的考题,编辑NHK的新闻节目,将长句中的修饰语去除,只使用其主干部分,并逐渐导入NHK纪录片的编辑录音。经过第二学期的听写法训练,学生应能完全自主查字典,具备自主解决一些语法问题的能力。
第三学期编辑听写音频的自由度大大提高,授课内容可以从NHK剪辑较为完整的短新闻和新闻谈话,同时加大NHK纪录片的分量,导入短篇小说。经过三个学期的听写法训练后,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脱离教师指导,完全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实践证明,至第三学期结束,部分学生已经具备冲击日语能力2级的实力。
第四学期,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音频文件,继续对听写作业进行仔细确认并给予及时、准确的反馈。课堂内授课内容使用NHK的短小新闻综述,充分加大课外听写分量,特别要督促学生在课外听写一定数量的完整纪录片音频或小说音频。第四学期教学任务中也可穿插部分具有难度的听力考试训练,部分学生具备冲击日语一级的实力。事实上,听写法得到切实贯彻后,就能发掘出在第三学期结束后获得日语能力2级、第四学期结束后获得1级证书的优秀学生。
第五学期的听写音频难度大大上升,课堂上可以编辑NHK最新甚至当天的综合新闻素材,继续加大课外作业的难度和数量,始终紧跟听写法的学生听写错误率大大下降,教师的工作量主要集中在课外作业确认上。实践证明,至第五学期,学生的字典已经破旧不堪,学期结束后,那些踏踏实实认真完成听写任务的学生几乎都能获取日语能力1级证书,在第四学期已经通过日语能力1级的学生可以冲击JTEST的B级和准A级。
不可否认,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能够紧跟听写法、认真完成听写作业者不会占据学生的主流,然而,长期的听写法授课模式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整体的。即使在校期间没有全力投入学习,部分学生毕业后也会从事日语专业相关工作,他们在环境的逼迫下不得不再次投入日语学习,在学校中深入骨髓的听写法能使他们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较迅速地掌握处理业务所需的日语技能。
四、切实落实听写法面临的诸多课题
听写法虽然在实践中取得过十分喜人的成绩,但是听写法的运用不仅要求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更要求教师的奉献精神。听写法的全面贯彻实施,还面临诸多的困难,需要解决诸多的课题。
首先,在培养计划层面,需要合理分配日语技能培养的权重比例。高职高专的日语专业有其自身条件的先天不足,如果高标准强求高职日语专业毕业生听、说、读、写、译能力高水平均衡发展,显然不符合实际。因此,如何重新设计和分配听、说、读、写、译能力比例和权重更显必要。
其次,在教学计划层面,如何把听力技能的培养嵌入日语专业的所有课程值得今后列入研究课题。权威的日语能力考试JLPT和JTEST不能对会话能力进行考察,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考试的听力项分值依然能客观反映考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改革前的日语能力考试JLPT常被诟病为能力与证书不符,但观察无实际听说能力的获证考生可以发现,其听力项的分值必然处于低层次。听力分值处于高位的考生即使会话能力存在不足,但能凭借良好的听力和理解力,能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提高会话能力,由此可以认为,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中,听力应该置于核心位置。
第三,在课程改革层面,需要严格定义课堂精听和课后泛听,把有限的授课时间耗费在泛听上,授课效果将会大大削弱;为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听力技能,听力课不能蜕变为精读课。
第四,在教学管理层面,必须消除听写法实施的影响因素。能否取得听写课的预期教学效果,需要每一个教师都开展研究研究听写法,并将研究成果踏踏实实渗透至所有的日语课堂,课程之间不能发生内耗。另外,听写法教学耗费教师的大量精力,更需要管理层面认可教师的辛勤劳动,听力课时作为实践课时的劳动价值不能低于精读课,管理盲点无疑会导致听力课教师的积极性下降,
第五,在学生层面,有必要理解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避免听写法步入死记硬背的俗套,要让学生接受课堂精听、课后泛听的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寻找和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理清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内在联系,使课堂上的听写教学法转化成课后的听写学习法。
参考文献:
[1]符小军.在高等职业教育日语专业设置日语精听精解课程的必要[J].中国科技信息,2006,23.
[2]寺内正典.Audio-lingual methodの再视とF代化の可能性にvする考察.日本法政大学多摩论集(第29号),2013,3.
[3]崔美玉.基于日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4]杨卫娥.听写方法在高职日语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02.
一、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内心对求知的一种认可,表现为高涨的学习热情、端正的学习态度与积极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本身对学习感兴趣,才能调动智力因素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就会把学习当做外界强行加给自身的任务来对待,就会对学习产生消极心理与抵触情绪,而无法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优美的图片、动听的声音、动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来综合呈现教学内容,实现了枯燥的内容形象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这非常符合高中生的认知心理与学习规律。如在学习必修一Unit 4 Earthquakes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视听的效果,课前精心收集相关资料,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在课上以图片、文字、图像与视频的方式来展现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比单调地看教材,乏味地分析更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与直观性,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最佳的学习与思维状态,在教师的指导下顺着教材的思路,完全融入到多媒体课件所展现的内容中。
二、提供丰富的表象,深化学生认知结构
表象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记忆表象与想象表象。可以说表象是直观感知与抽象思维的过渡环节,表象既可以促进学生运用知识激活学生对新知的期待,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创新,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的培养。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无限量、多途径地呈现传统教学所无法展现的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表象信息,使学生在老师的相机诱导下,经过自身的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使原本抽象枯燥的英语在生动、形象、模拟性的情境中得以展现,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心积极的认知行为,进行知识的重组与完善,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和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如在学习必修二Unit 2 The Olympic Games 时,我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库,收集了许多图片与视频,使学生对ancient Olympic Games 、modem Olympic Games 等等有更多的了解,这对于学生完成教材中的Warming up,Pre-reading和Reading等部分有极大的帮助,更利于学生对此节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准确而全面的关于Olympic Games的相关知识,而且利于学生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的培养,利于学生英语知识结构的构建。这样的教学方式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英语的方法,使学生在充分想象与联想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表象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运用。
三、创设真实情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不仅要学,更要用。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语法知识的讲解,而忽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对听说读写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处于机械记忆状态,这完全是为了应付高考,造成许多学生高分低能。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不光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语法,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现代信息技术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立体动态地再现教材,赋予教材以生命与活力,以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的生活情境来展现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创设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的良好氛围,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说与用英语的激情,使学生勇于开口说出来,这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必修一Unit 4 Earthquakes时,我准备了一些汶川地震和其他一些地区地震的相关资料,在课上适时播放给学生。如此真实的情境,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引发了许多的感慨,此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个人的见解,并引导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真实的情境,引发了学生对地震预防、救援过程、爱心捐助、震后重建等方面的关注,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用英语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既有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又显示出对灾区的爱心。学生积极地说、认真地听,这无疑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听说训练,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极大提高。
教师在应对这种初高中教学衔接“脱轨”问题的时候,只有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有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国外对于衔接阶段的研究主要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在对儿童智慧研究过程中发现: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会在前一个阶段即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改组,以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上升到新的水平或形成新的系统。①因此,教学设计应该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适切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获得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学过度超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将不利于学生在新阶段的认知发展。由此可见,高一英语教学设计应在初三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在教学实践中,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经创立过“中间学校(middle school)”。 这一学校形态主要作为初小和高中之间的一种教学补充,其目的是为了适应该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其学习特点,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高中学习,以便提高学习效果。为此,美国还专门成立了全国中间学校协会(National Middle School Association, NMSA)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活动内容。
可见,衔接教学有其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如果忽视衔接教学的重要性或直接回避衔接教学阶段,将给今后的教学工作带来隐患。
一、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 学习环境差异导致学生“水土不服”
进入新的学习环境,高一新生总会不自觉地把高中环境和初中环境进行对比。高中部作为初中部的“升级版”,是各所初中校学生经过淘汰选拔后汇集的学府。细心的学生也会发现,各路英语“学霸”云集在此,心理会不自觉地发生微妙的变化。再者,高一学生通常要面对九门功课,相对初中来说,学科增多了不少,学习任务也繁重了。而原先班级熟悉的面孔不见了,心理的一些小纠结和学习困惑也无人诉说。
英语学科更重视基础的建构,如果高一学生长久地停留在心理上的“水土不服”期,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将会对后续的英语学习造成很大影响。
2.教材差异导致学生“消化不良”
以北京仁爱版初三英语教材为例,上册有四个模块单元,下册为两个模块单元。每个模块由单元—话题—功能—任务构成,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材充分利用可爱的卡通形象,简练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在学习中倍感轻松。②初中英语教材中,语言的输入素材多以对话和短文形式出现,篇章简洁、明了,适合学生朗读和背诵,语言教学侧重模仿记忆。
高中英语教材(以人教版为例)中,各个单元围绕核心话题组织和安排听说读写等活动任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来感悟、体验英语,发展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③可见,高中英语教材已经开始从初中教材倡导的以模仿为主的接受式学习转向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推测、理解、内化等自我建构的主动学习,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 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 T]
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说,他们体会最深的就是高中各单元词汇量增多了,生词变长了,词汇用法多了。且课文篇幅长度加长,有些句子结构难以理解,而这些词汇、篇章都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因此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点堆积,产生“消化不良”的症状。
3.学习策略差异导致学生“顾此失彼”
基于初中英语教材的特点,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中多采用模仿的学习策略,他们常通过背诵和默写的形式来学习语言知识。初中语言点和语法点相对较少,进入初三后,学生只要通过一定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强化巩固,就可立竿见影,取得较好的成绩。而进入高中后,由于科目众多,学习时间明显不足。高中教材中的课文篇幅长,单位时间教学容量大,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多,如果学生还停留在初中那种通过背诵来记忆学习的阶段,将无法适应高中英语课程学习。这也是为什么有许多学生反馈,学了后面的知识,忘记了前面的知识,造成“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
4.教师教法差异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初中教材适合初中生爱热闹,爱表现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风格上,相对高中更显活泼。因此,在听课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初中课堂活跃的气氛和学生热烈讨论的场面。课堂上学生参与度高,教师在讲台上也放得开,激情洋溢。在这方面,高中英语教师相对显得较为“严谨”,这主要是因为教学任务重,进度紧,教师在课堂上更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课堂表现较为“一本正经”。两种风格迥异的教法,往往让刚刚接触高中的学生“无所适从”。
二、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知己知彼,良师益友
教师在面对高一新生时,应尽快了解各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如果教师能够准确地叫出学生姓名,就可以迅速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倍感亲近,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展开一些英语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机会。高中教材中的warming up就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通过brainstorm或提问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将有助于学生融入到新集体中。在这个阶段,特别要重视给学生鼓励和启发,这可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心理“不适应期”。
成功的英语教师往往是那些善于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导师,同时他们也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2.查缺补漏,循序渐进
在新学期初,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基础检测。通过摸底,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做好查缺补漏的准备工作。根据检测到的问题 ,利用一周时间进行衔接教学, 起到“拨乱反正”的效果。许多高中教师舍不得在课堂上花时间把学生初中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梳理,总想着以后有时间再说。这会使得一些问题越积越多,反而影响到今后的教学进度。
在教学上,教师应谨慎选择教辅材料,如果在高一阶段就套用高考“真题”对学生进行“试练”“打磨”,容易误导学生。此时学生的词汇量还明显不足,语法还未经过系统归纳。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候,一定要动用集备组的力量,斟酌鉴定材料或自行编制校本教材。选择或编制阶段目标明确、难度适中,循序渐进的材料,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承前启后,固本培元
高一阶段应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语言学习的阶段性主要体现在:先模仿再运用。初中阶段学生主要通过语言模仿来学习英语,而高中阶段英语学习侧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上偏重于文章结构和句子成分分析,倾向于语法教学。在这个阶段中,许多教师反而忽视了单词记忆和句子背诵,认为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运用上面,这导致了部分学生语法学不精,单词又记不牢。当词汇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成绩必然不断下降。众所周知,英语学习必须依靠大量的语言素材输入,而词汇是根本语料,《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高中生(八级)课外阅读量应达到30万词以上。④缺乏语言积累将使得以后的学习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教师在高一教学初始阶段,应当采用与初中教学方法对接的教学方式,继续狠抓词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拼写、正确运用。其间再穿插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不能本末倒置。
4.习惯养成,厚积薄发
初中教材内容简洁,许多语言知识在课堂上通过反复操练就可以掌握,因此许多初中生没有做笔记的习惯。到高中,每节课教学容量大,知识点多,这时候需要督促学生做好笔记,以利于课后进行复习巩固。“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课堂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回顾课堂内容,特别是考试前夕,复习笔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消化。在复习阶段,学生应该注意把错题进行总结和回顾。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易错题讲解,以此修复学生薄弱环节,帮助学生巩固强化知识。高一阶段还要鼓励学生摘录和背诵好词好句,平常积累多了,考场上提取信息的速度自然更加迅捷。
5.量体裁衣,胜券在握
许多英语教师认为高一新生入学,应该给他们一个“杀威棒”。因此有意拔高考试难度,目的是让学生今后更加努力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然而,结果常常适得其反。许多学生本来就对高中英语学习心存顾虑,担心考试不过关。一些试卷中的阅读题目甚至使用了高三统考试题,生词多,难以理解。学生在做题中,连猜带蒙,做得云里雾里。这种试卷不仅自身效度低,也极大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特别是一些试卷根本没考到本阶段学习内容,造成考非所学,勤奋学习却得不到“收获”,学生挫折感不断累积,甚至产生无助感,这些都需要英语教师特别注意。
有效的试题应该是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摸到“果实”,这种考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斗志。只有让学生看到目标和希望,他们才会加倍努力。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 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 T]
三、总结
高一英语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延伸,教师要学会用巧劲,扶学生一把,帮助他们平稳度过初高中衔接的关键期。把初高中的教学空隙尽量缩紧,而不是无意扩大,变成无法逾越的鸿沟,导致部分学生“望洋(文)兴叹”。
要实现真正的完美对接,高中英语教师不能对初中教学法和学生学情视而不见,更不能割裂两个学段的教学。教师必须两头兼顾,自然衔接,才能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数学 现代教育技术 作用
人类科技的进步在带给人们社会的、生活的全新变化的同时,也引发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突出表现就是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逐渐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那么,如果我们进一步的追问: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其目的何在呢?答案很简单:其目的就在于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呢?
一、创设情境
人类知觉是通过不同的感觉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加工各类信息的,但在数学多媒体中,信息表征主要作用于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涉及到的有声语言(包括字幕文字和声音文字)、图像与音乐等,这是一种形象的知觉场,是数学教学重要的辅助背景。这种辅助背景在课堂上就表现为特定的教学情境,情景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
[2]而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在导入这个环节,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导入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导入得法可以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集中精神学习新的内容。例如,在讲《子集》这课时教师就可先让学生共同观察下面几组集合,集合A与集合B具有什么关系?(投影)
(1) A={1,2,3},B={1,2,3,4,5}.
(2) A={x|x>3},B={x|3x-6>0}.
(3)A={正方形},B={四边形}.
(4)A=ø,B={0}.
这种形式由于是以投影的形式一下子呈现出来的,这样就会避免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呈现内容时又可以伴有声音,这样也会激发了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演示工具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时候光靠教师的讲解不能把课堂推向,这就需要现代教育技术这种先进的技术发挥其演示的作用。为了有力地说明数学中的某些问题、教师可以从电影、电视、录像、因特网上收集来的素材做成图片,在恰当的时候演示给学生。如在讲立体几何时,就可以很好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空间演示作用。
三、为突出重点、难点创造氛围
巧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变为形象的东西,从而有力的突出重点与难点[3]。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它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出重点与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
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改变以灌输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各种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学生的判断、分析、计算等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轻松地学习数学。它新颖生动,感染力强,它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知识发展的全过程,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因此,它对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将电教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就更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转贴于 五、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注意力往往不会始终如一,高度集中。而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就可以使外部刺激由单一变为多元,多媒体使用色彩鲜明,图像清晰生动的画面,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对象上来[4]。此外,运用多媒体,可以使课堂容量大,节奏快,习题形式多样化,可以节约时间,增强课堂语言的广度与密度。有助于学生有时间用于探索和发现,有时间将以前的知识与当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加以思考。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课堂,其最大的优点是变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课堂的效率。
六、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现代教育技术为实现数学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首先,互联网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提取有用信息。此外,利用数字压缩技术可存储大量音频、视频信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参考性资源。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的有机组合,通过把这些有利因素与数学知识、习题等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完美组合,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色彩、声音、视频动画等的富于启发性与吸引力的学习环境中。其次,现代教育技术形式多样,形象直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现代教育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是图文并茂,改变了过去单一文字或孤立静止图形传递的局面,以利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全身反应,在直观性、趣味性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景下,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与难点,有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最后,现代教育技术[5]环境下的教学,反馈迅速,强化及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质量,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电脑能读学生的反应进行人工智能分析,随时反馈,准确评价,及时修正、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展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是万能的,只有在教学中准确把握,才能使其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旭远 中小学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3、阎光亮等 课程改革简明读本[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
4、吴琛运用多媒体 优化课堂教学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3,08
5、顾纯刚 信息技术与教学课堂整合初探 中小学电教 2006,07
--------------------------------------------------------------------------------
[1] 阎光亮等 课程改革简明读本[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12月版 第55页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教学 闲暇时间 闲暇教育
新课改背景下,我国学生的闲暇时间明显增多,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孩子有充分的闲暇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有效地进行闲暇教育更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对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高中学生闲暇活动及闲暇教育现状
调查发现,现阶段的高中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的闲暇时间被课业负担挤占,闲暇活动内容单调,活动方式静态多于动态且缺乏规划,活动场所相对封闭,缺乏玩伴,比较孤独,学生存在“闲暇紧迫”感。
目前学生接受到的闲暇教育也受到各个方面的限制,归结于以下两点:
一是家长和教师对闲暇教育理论理解不到位的现象直接制约着闲暇教育的实施。
二是教育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使教师在教学中选择避开与高考无直接关系的内容,从而影响到在学科教学中闲暇教育的实施。
二、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闲暇教育的建议
学校是中小学闲暇教育的主阵地。学校除了在各种文艺、体育、社团活动中关注对学生的闲暇教育外,更要特别关注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闲暇教育。高中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渗透闲暇教育时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提高自身对闲暇教育理论的理解,认识到本学科渗透闲暇教育的资源优势和进行闲暇教育的意义。
第二,注重生物学教学中闲暇资源的开发,选择与高考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渗透闲暇教育的切入点逐渐推开,在高考和素质教育的交集处开辟一条闲暇教育的道路。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闲暇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探讨
1.结合《课程标准》把握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闲暇教育的目标
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自然教育、健康教育以及审美教育。要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找出生物教学目标与闲暇教育目标的结合点。
2.注重生物学课程中闲暇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从教材中挖掘闲暇教育相关课程资源。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健康、关注生态环境、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增强社会责任心等相关内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闲暇教育,提高学生的闲暇技能。
(2)利用校本课程挖掘闲暇教育资源。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校本课程的内容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利用校本课程挖掘更多的闲暇教育资源是我们生物学教学中渗透闲暇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
案例一:校园中的柿树。
柿树是我校校本教材《校园植物图谱》第1节的教学内容,教师除引导学生学习柿树的相关知识外,还将五棵树分别承包给了五个小组,让他们负责管理柿树的生长和柿果的采摘和加工。整个过程都是在闲暇时间中完成,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享受果实的甜美的同时获得了分享的快乐。
(3)通过设计创新作业开发闲暇教育资源。生物课堂首先是有“生命”的课堂,生物学科的课外作业也应该是有“生命”的作业,而不能仅仅是知识的回顾和重复。在为生物教学设计课外作业时,关于渗透闲暇教育的内容也应在其中。
案例二:闲暇教育使生物作业拓展到文学欣赏活动中。
在学习遗传家系图时,要求为某一广为人知的家系进行成员分析。有学生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进行了梳理;有的学生为《史记》第一卷画了五帝家系图,这对他弄清尧、舜、禹的关系,以及炎黄子孙的来源传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对学生闲暇生活质量的评价
可建立“学生成长记录”,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老师评价的方法相结合对学生闲暇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当闲暇教育在教育界比较普遍地被认识或承认其重要性后,要将学校、班级层面的闲暇活动设计与各学科教学中闲暇教育引导的闲暇活动相互结合起来,评价结果采用美国学者纳什对闲暇活动的分层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自己的闲暇生活质量形成清楚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能镛 论闲暇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0,(17)。
[2]裘指挥 宋晓云 中小学闲暇教育的理论分析与策略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03,(8),14-17。
[3]秦佳佳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1。
关键词:高中 教改 自主学习 初中英语 衔接
一、 自主学习的意义
自主学习其实就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地来完成学习计划。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改变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在动手能力,参与能力,综合整理,独立判断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们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抛弃传统的学习方式,我们应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语言的学习,必不可少的记忆是不可更改的,不学会基本的词汇,基本的知识,就不可能灵活运用,所谓的自主学习更是不可能。曾经有学生和我聊天说道:“老师,你让我们自己去学习,但是我最基本的单词都不认识,也不会读,阅读理解我看不懂文章,朗读时我连单词都读不准,别人说的我又听不懂。我这不成了正宗的哑巴,瞎子,聋子吗?”从这个同学的话语中我们不难得出,所谓的自主学习不是放任学生学习,老师也一定要做到适当的引导、带动,同时解决最基本的基础问题。
高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带来了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程和教学活动的中的主导者,但其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课堂和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引导,对教学环境的创设、激励和互动,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观察和指导等方面。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参与者,合作者和交流者。
二、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笔者常常听到一些高一的新生抱怨说,“我初中英语成绩并不差,为什么与初中同样努力,高中英语成绩就是上不去呢?”他们与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不少人开始感到学习英语很费劲,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有的甚至萌发了厌学的念头。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初中教师和学生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中考。由于过分强调应试,使得一些学校的教学陷入题海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需按老师说的去做,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量,中考便能考好。这使得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差,自学能力较弱。进入高中后,课本中出现了很多新词汇、新句法及惯用语,因而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量,同时读写的比重有了明显的增加。有些学生仍然沿用初中时的学习方法,教师说什么才做什么,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因而导致英语成绩急剧下降。因此,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学习,学会学习,要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
第二,教学环境的变化产生的畏惧心理。由于部分初中学校条件差,没有必要的教学设施,几乎或根本不进行听说方面的训练,因而造成学生听力和口语极差,他们听不懂高中教师的英语授课,更怕老师在课堂上提问自己。学生由此产生了对高中英语学习的焦虑。
三、 认真审视初高中英语教学,实现初高中英语的有效接轨
对初中英语课程与高中英语课程的比较、分析如下:
1. 听力由以前简单的找答案(只要你听到内容,听懂内容,里面都有答案)到快速地理解意思,分析内容,推断、猜测出答案。
2. 词汇从量的增加到质的提高两个方面增加了难度。由原先掌握1500词汇增加到3000词汇,同时还在词汇的理解运用等方面做了更多的要求。
3. 从零散语法转向规范化、网络化的系统语法。
4. 阅读取材由纯语言材料转向高层次,多方位材料。
5. 写作由简洁的英语短文转向对作文结构的正确把握和高级句型的使用。
施行初高中英语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1. 英语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教师应在教学对话时采用形体语言、表演等多种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很好的发展。
2. 英语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
新课改所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是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它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面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模式,融学习于活动中,寓乐于教学中,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得以培养,是适应新时期教育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学习方式。因此摸索、实践这种新的课堂学习方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充满生命力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一、要构建开放型的体育教学课堂环境,让学生在主动自主中学习
那么在课堂中怎样才能有效的“放”,让“放”在课中体现的更加自然,更加合理呢?
1、要发挥体育骨干学生的作用。体育骨干既要简单地协助教师完成某些活动,又要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管理,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增强了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氛围和师生之间地亲和力,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目标。
2、在进行“开放式”教学时,教师应把练习的目的要求,以及课所要达到的效果给学生一个较为明确的讲述,让学生在一定学习目标指引下,根据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练习,提出较为直观的练习方式,做到“有的放矢”确定学习目标,内容选择应可能安排贴近学生实际,迎合学生自身要求,有一定实用性与趣味性较强的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乡土体育、生活体育的内容。同时对场地器械布置、安全事项等要给予充分的布置,避免造成课堂混乱与发生安全事故。
3、在“开放式”教学策略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引导与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教师应在不断改进“教学意图”引导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表现机会,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真正让学生拥有主动权、自,强调动则有“理”、动则有“方”、动则有“趣”,注重适当的“放”,避免过严的“管”。在课的当中教师并不是完全脱离学生,等同于“放羊式”教学,而应更加密切注意被“放”学生的活动情况,课堂氛围,以便随时提醒、调整,并给予及时必要的点拨与指导。
4、教师在实施“开放式”教学时应注意“开放”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形式上的开放,而是要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上进行综合性的“开放”,其中“开放型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参与到集体学习当中
合作交流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增强师生、生生之间情感;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
1、强化学生合作意识
首先要建立教育对象的合作伙伴的观念,学生最反感的是“训斥”型和“粗暴”型的体育教师,他们高高在上,致使教学中合作的特性大大削弱。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伙伴身份参与教学,要自觉地“忘记”自己“教师”的角色,这将使学生产生向心力,从而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2、引导学生参与到合作当中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提供多种多样的合作机会。应该说,在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都有学生合作的条件,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引导。比较常用的方法有:(1)商量合作法:商量的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合作的过程,在学生帮助老师想办法出主意的过程中,学生便自觉不自觉地当了教学的合作伙伴。(2)暗示合作法:让学生主动领悟。例如对练习中长跑中出现的怕苦怕累的学生不是直接批语,而是评论“马家军”不怕流血流汗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事迹,让学生受到积极暗示行动参与中长跑的练习。(3)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认识与自我纠正。例如,对课上非正常损坏的体育器材,教师把“损坏东西要赔偿”道理摆明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或修补或赔偿,使学生把“要我改正”转变为“我要改
正”,这样学生在充分发挥合作教学功能的同时也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创新带动学习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之一。而现在的学生的兴趣激发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课的情境或是项目进行有意识的安排,从而来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浅层的兴趣激发,维持的时间与整体效果性并不是太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让学生模仿学习动作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来兴趣更强、效果更好。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高等职业教育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57-02
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简称为VR,它可以让用户创建虚拟仿真世界,也可以让用户亲身体验虚拟仿真世界,实现真正的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技术集合了仿真技术、人机对接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三维动画、动作捕捉技术、视频音频编辑技术、技术广角立体显示技术、网络技术等,是一门集合了多种技术的强大的综合技术。模拟真实环境是由计算机来完成场景的制作并生成具有实时动态的逼真的三维动画;运用人机接口技术和传感设备实现感知性;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对用户的肢体动作进行跟踪,优化触觉反馈,实现人机交互的自然技能;运用音频编辑技术实现自然环境的立体声输入输出等。
虚拟现实具有多感知性、虚拟现实沉浸感、虚拟现实交互性和虚拟现实自主性4个特征。多感知性是指除了普通算机所具备的对图像的感知外,我们的仿真系统还具备对声音、触摸、运动甚至味道的感知等,最佳的仿真系统应该具备人类所具有的一切感知功能。虚拟现实沉浸感是指用户作为体验者存在于仿真环境中所感受到的真实程度,最佳的模拟环境应该使体验者身临其境难辨真假。虚拟现实交互性是指用户和仿真环境之间的自然和谐程度,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模拟环境亦能做出准确的反馈。虚拟现实自主性是指仿真环境中的物体能够依据真实客观世界物理运动定律运动。
2 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应具备培养大规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并举,形成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对于技能的培养,学生主动地去交互和被动的灌输,教学效果也天差地别,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高等职业学校无疑更加有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塑造与培养。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富有趣味的仿真学习环境,让学生去亲身经历和感受比教师空洞抽象的解说更加直观易懂,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以教促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身与仿真环境的交互体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下面笔者将从以下3个方面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1 建立虚拟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完成实践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职业能力的必要所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加大实训基地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高、周期长、后期设备维护和更新也需要不断地追加资金投入,显然存在一定的弊端。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的虚拟实训基地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空间,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投入,有效地减少后期维护成本。在虚拟实训基地,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仿真世界,所需要的设备和部件也是计算机生成虚拟设备,后期维护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轻松完成虚拟设备更新和添加。当今社会是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技能型课程内容更新也较快,在虚拟实训基地教学内容的更新更加容易,能够使学生的技能培养和时代的步伐保持一致,充分保证技能教学的先进性。
在虚拟实训基地,虚拟现实的沉浸感和交互性能真正地开启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虚拟的仿真环境中扮演角色,身临其境。人机交互更有利于学生夯实技能操作的基本功。以笔者学校为例,像动物外科手术技能、汽车维修技能、农机具修理技能、模具制作技能、果蔬苗木栽培技能、计算机维修技能、组网技能等各种职业技能的训练可以直接依托于虚拟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虚拟仿真的环境中反复加以练习,直到完全掌握操作技能为止。对于设计类课程而言虚拟实训基地更是学生最好的实训场所,如园林规划设计、室内装潢设计等,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将自己的作品实景呈现,制作漫游动画,徜徉其中。除此之外,虚拟实训基地还具备一个优点,那就是在实训时几乎没有安全隐患。例如汽车驾驶技术学习、危险的化学实验就可以在仿真环境中完成,从而成功地规避风险。
2.2 开发具有交互功能的教学课件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以往的偏向理论教学以及过分依赖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逐步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已经大大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虽然传统的课件具备了图、文和声音并茂的功能,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教学效果,但是在一些教学难点或者技能操作课程上仍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在表现一些技能型知识点如机械运动规律、机械维修、零件组装、计算机拆装等方面,传统课件制作难度高,展示效果不理想,而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课件开发实现了逼真的三维的展现形式,实现了人机交互,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体验所学知识和技能,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更加容易。
2.3 开展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也是当前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它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媒介,极大地方便了网络教学。传统的网络教学有的是录屏讲解,有的是教师课堂实录,学生接触不到教师以及相关操作的所需的教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尤其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学科影响更大,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学生光靠看老师的视频讲解,死记硬背操作步骤,不如现场操作一次效果来得好。正因为如此,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仿真环境,建立虚拟实验室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络教学让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室自主学习的同时还可以自己动手拆装,更直观地学习并加以练习和体验,教学效果必将事半功倍。
3 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门前沿高新技术,将其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是一种创新型教育手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提供了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得传统信息化教学手段有了质的飞跃,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立体、生动和富有成效,尤其让技能教学更直观化,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职业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改善实验实习场所并节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黄金栋,吴学会,李小红,等.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3):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