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5 17:13: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

第1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改革;问题;对策

1.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高校发展的内外部因素也越来越复杂,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是构成高校财务管理的关键内容,能够对高校的发展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近年来很多学者以及决策者对于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视度也不断提高。目前,我们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不少缺陷,我们必须深入进行挖掘,分析问题的诱因,并制定有效方案进行解决。

2.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2.1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不严谨。现阶段,相当一部分高校存在资产管理过程不严谨的问题。资产能够为高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基本物质支持,高校资产管理过程缺乏严谨性,通常是因为高校对于财务物资核算以及管理的不重视导致的。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因为资产管理过程不够规范和严谨,造成对账工作很难顺利进行,很容易出现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等现象,阻碍账务核对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因为在进行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高校很容易出现盲目购置的问题,导致重复购置问题,造成公共成本的飙升,不利于设备利用率的提高[1]。

2.2高校财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新的会计准则以及制度等越来越多,陈旧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很难适应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为高校财务制度不断发展变化,财务人员的素质如果得不到提高,就很难满足财务管理岗位的工作要求。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专业技能相对较低,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无法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支持,不利于推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2.3高校财务组织结构不够科学。目前,很多高校仍然沿用的是“校(院)长负责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模式,财务部门以及财务机构的设置不够科学,很难适应发展变化中的高校财务管理要求,很多学校没有科学设置会计师职位,财务组织结构存在很大问题。其次,目前有些高校缺乏科学、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视度不足,部分高校依然根据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实施预算工作,这种预算模式相对比较落后,缺乏计划性,不利于促进中长期规划。最后,部分高校在核算管理上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撑,筹资途径相对比较单一,对于政府部门有着极高的依赖性,很难满足筹资途径多元化的要求[2]。

3.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3.1不断提高高校财务人员素质。我们必须要在对高校财务管理体制革新过程中不断加强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为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人才保障。首先,一定要不断强化高校财务管理,加强高校财务员工培训,提高全体高校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提升其综合素质,普及法制教育,使其掌握法律、经济、政治、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引导其树立良好的法治观念,提高高校财务员工的纪律性,改变过去高校财务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其次,综合分析财务工作岗位的具体职责权限,针对不同岗位的财务人员,制定详细的工作目标,同时制定相应的科室考核实施细则,保证考核制度的可行性,以便对所有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业务技能等实施全面考核评价。此外,在人才引进方面,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改善财务岗位工作待遇水平,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顺利引进各种高级财务管理精英,从而壮大企业的财务管理人才队伍,提高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3.2强化高校的资产管理过程。不断加强高校资产管理工作,促进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不断走向完善。要想不断加强高校的资产管理工作,完善资产管理过程,促进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革新,就必须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委员会,为委员会配备适合的专业人才,加强内部常规审计工作,从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等方面强化会计内部控制力度,充分发挥其监督审查职能。此外,针对违规违章问题,一定要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或者经济处罚,达到良好的惩戒目的,同时,促进资产管理工作与职务晋升进行挂钩,促进压力以及动力的有效结合,刺激员工更加重视相关管理工作,做好各项内部控制工作。

3.3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不断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促进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以及分级管理的有效结合。所谓“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即要求相关部门及人员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综合分析高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对高校不同类型的经费项目以及资金项目进行合理安排,促进资金使用率的有效提高。同时,针对高校财经工作以及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坚持集中管理的原则,以便对学校的财经工作程序进行规范和优化,保证良好的财务工作秩序,避免出现严重的财务工作失误,确保高校各项财务活动的开展均能与相关法制化要求及标准相符[3]。“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指的是,学校应通过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对学校内部不同级层不同单位的具体职责权限进行明确,保证学校的统一领导,遵循财权划分,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引导学校以及校内二级单位共同实施分级管理,构建集中管理和分权管理有效结合的管理制度,力求做到统而不死,放而不乱。

3.4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机构优化。对高校财务管理组织机构进行优化,从普遍适用的角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组织机构优化。不管高校通过何种途径构建财务管理体制,采用何种财务管理体制,都必须要保证财务结构的设置能够为节省教育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办学质量等提供便利。另外,高校应该不断更新财务管理理念,综合分析学校具体实际情况,遵循使用精简的原则,尽可能保证设置的财务管理机构能够满足越来越严格的财务管理工作要求。针对组织人员,建议采用经济责任制进行管理,提高机构员工的工作责任感,确保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有序推进相关财务工作[4]。

3.5注重预算管理,完善约束机制。首先,建立财务“大收支观念”。每一年都要编制综合财务预算,按照年度事业发展计划,综合考虑具体发展任务,结合本校财力状况,统筹控制年度收支主要影响因素,将财务收支活动上升到年度收支计划层面,实施全面的资金应用管理。进一步促进财务收支的统一性以及完整性,提高其计划性,推动高校整体财务资金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统一化,保持一定的平衡性。其次,遵循“量入为主,收支平衡”的预算管理原则。综合分析高校具体实际情况,学校内部经济活动一般由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后勤服务、基本建设等方面构成,不同工作内容在财务管理上存在一定差异,我们必须要具体分析其财务管理特点,安排好轻重缓急,保证各方面工作均能持续、有序、协调推进,确保工作重点得到重视,做到分类管理,全面进步。最后,重视预算管理,促进其约束力以及权威性的提高,保证预算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应有作用。高校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关预算管理制度,保证预算制度的针对性,强化对预算管理过程的管控,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并给予有效监督,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建议,促进预算编制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健全预算执行监督管理机制[5]。

3.6 加强财务监督。针对财务监督,建议最大限度调动银行的参与积极性,加强其外部监督,并促进银行监督和高校内部监督的有效结合。可以借鉴美国一些高校,科学构建学校中央管理电脑系统,根据该系统针对不同财务管理部门相应的财务收支业务以及预算执行状况实施详细记录,开展有效的结算工作,提高管理有效性,同时,监督有效部门严格遵循学校相应财务管理制度及政策开展相关工作。(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戴美英.对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思考[J].时代金融,2012,10(14):147-148.

[2]乔春华.高校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人员配置研究――三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J].教育财会研究,2011,20(02):85-86.

[3]周琳.刍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缺失及其优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14(06):63-64.

第2篇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 体制改革 路径选择

一、概述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现状

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不严谨、高校固定资产的流失严重、高校财会人员的素质不高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

高校贷款具有期限长、金额大、利率低等特点,就目前而言,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是高校财务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高校融资方面来看,高校教育经费形成了多渠道筹措的基本格局,而高校融资渠道多元化使得财务管理尚未跟进。长期以来,国家拨款和学校自筹经费成为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近年来,银行贷款成为各高校筹资的新渠道。采取银行贷款的方式解决高校教育经费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但使高校外债规模逐年提升,如何偿还高额债务成为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二)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不严谨

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不严谨也是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资产是一个单位完成任务的重要物质保障,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不严谨,主要是由于高校忽视对财务物资的核算和管理造成的。具体说来,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由于资产管理过程不严谨,使得固定资产账与各部门及校产管理部门很难进行账账、账实核对。此外,由于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往往盲目购置固定资产,造成重复购置,这样导致办公成本高、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

(三)高校固定资产的流失严重

高校固定资产流失带有普遍性,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一直是高校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日益加剧,高校固定资产的流失严重也是高校财务管理的瓶颈。总的来说,高校固定资产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指在计价、核算方面的规定不合理,造成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账面数与实存数不符。

(四)高校财会人员的素质不高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浪潮下,新的会计准则、制度及税收政策、法规不断出现,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高校财务制度转型,财务人员的自身素质难以适应新的财务制度,不难看出,高校财会人员的素质不高使得高校财务管理陷入困境。因此,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二、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路径

为进一步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针对上述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资金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资金,是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有效途径。高校财务管理要注意对资金的集中控制,有助于高校账务的及时处理和监督管理。具体说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资金就是在学校财务处的统一领导下,下设二级机构管理高校财务。在进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资金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二级单位的独立核算性质不变。二是资金的所有权不变;三是资金使用权不变。

(二)强化高校的资产管理过程

强化高校的资产管理过程,是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环节。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中,强化高校的资产管理过程,可以从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方面采取措施,通过内部常规审计、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除此之外,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使压力和动力结合,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

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也是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路径之一。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固定资产的管理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应在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的年限中合理分摊固定资产费用,制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率,这样不仅可以与国际惯例接轨,而且可以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有助于加强高校的资产管理和教育成本的核算。

(四)优化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

优化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在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也不容忽视。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中,优化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高校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会计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财务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根据财务工作和每个人的岗位职责,制定财务人员的工作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室考核实施细则,对每个人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等进行考核。通过整改,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强化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结束语

总之,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资金;强化高校的资产管理过程;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优化高校财务人员素质,不断探索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洪军,李响.高校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07)

[2]曹新梅.浅谈创新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6)

第3篇

【关键词】高校 两级管理 财务监督

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即进一步明确学校本部与下属院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增大下属院系在日常教学、学生工作、学科建设、固定资产购买与管理等方面的权限,从而调动下属院系的积极性。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下属院系的财务支出自增大,支出的金额也会增多,必须构建相应的监督体系,才能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高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完善财务监管途径的现实意义

在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财务工作的模式、内容相对更为复杂,这就需要促进院、系财务监管的对接,否则可能形成监管漏洞或者多重监管,甚至滋生腐败问题。因此,完善财务监管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各系、部门拥有较大的财务支出权利,这虽然可以调动院系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可能存在资金使用统筹程度不够、从全校来看资金总体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财务监管,避免资金浪费,确保院系资金使用效率。

(二)有利于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高校投资规模巨大,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2.2万亿元,而高校除这种财政性经费外,还有大量的银行贷款、经营性收入,这就使得高校的资金总量规模异常庞大,必须强化财务监管,才能有效避免等问题,保障国家资金安全。

(三)有利于明确院系双方的职责

目前高校院系两级资金支出包括各种固定资产支出、教职员工薪酬福利支出、教学实践等支出,这些支出项目多,其中不乏支出是全校统一,部分支出则由各系自己把握,形成了“两条线”,这就必须完善监管途径,使所有的资金支出都在可控的范围内,且院系双方都有明确的职责,避免管理混乱导致资金使用无序,甚至造成资产流失或者浪费。

二、高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加强财务监管的基本途径

从当前的实践来看,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财务监管主要是通过推行预算管理来落实的,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监管范围、监管资金来源、监管资金使用制度等方面。

(一)明确财务监管范围

高校支出分为很多类型,若未事先予以明确,则可能导致费用难以划分。首先,要明确院(系)办公经费监管范围,这种经费包括各类招待费用,各种办公用品消耗的费用,此外还包括电话费、各种助学金等,高校要明确哪些属于学校支出范围,哪些属于系内支出范围,这样才能为财务监管提供基础。其次,要明确院(系)人员经费,具体到高校而言可以分为按照不同的职称职务发放的津贴奖金,平均发放的各种资金如卫生费、防寒防暑费等,这些经费有部分由学校进行管理,有部分经费由系确定,因此必须予以明确。

(二)明确监管资金来源

明确监管资金来源主要是确定学校、系内资金分配方案和办法,从而确定各主体资金总额。首先,要明确学校与各系资金分配办法,或者说明确各系预算提成的比例,一般而言,如果系内有学生(即教学类别的系),则可以根据教师人数、学生规模、系内总体收入情况确定资金分配方案,如果是行政后勤部门,则更多的是要根据部门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等确定资金分配方案。其次,要明确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标准,对于人员经费,可以参照历史数据予以确定,而公用经费则可以根据学校总体经费情况和教职工人数等予以确定。

(三)明确各类资金使用办法

首先,要明确预算内资金使用办法,一般而言,对于常规性的预算支出,可以采取相对简单的使用管理办法,只需要履行财务部门规章制度就可以支出。对于会计年度预算内未支出的剩余资金,可以采取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奖励。其次,要明确超预算资金使用办法,由于院系发展形势会发生变化,因此部分院系可能存在资金支出超过预算的情况,学校要明确处理方案。再次,要明确系(部)创收收入使用管理办法,对于非预算内收入,如成人教育收入等,高校要明确相应的分配方案,可以用来支出的范围。

三、高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完善财务监管途径的保障措施

在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高校可以通过构建监管落实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完善监督机制等方面来推动财务监管的畅通,最终达到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目标。

(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管落实机制

完善财务监管途径首要条件是要使其落到实处。首先,要明确权责,要明确学校党委、学校分管领导、院系的职权,明确学校财务监管的基本流程,特别是各种资金异常情况的资金处理流程。其次,要建立细化、实化、量化的财务监管体系,高校要对不同额度资金支出的权限予以明显,从量化的角度确定各主体的支出权限,要从实践操作的角度建立完备的监管方案,从资金收入、资金审批与划拨、资金支出与后续监管等明确监管途径。

(二)要创新财务监管体系提高监管能力

首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推动财务监管的落实,要在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软件的基础上,积极购买相关的模块,提高财务管理软件的功能。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学校――系(部)财务监管体系,即要实现监管的网络化、实时化,使财务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在学校――系(部)之间传递。其次,要加强培训,要强化对学校财务管理人员、各系部负责人的财务知识培训,不断强化其财务安全、效益意识,促进其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要建立财务监管督促检查机制

首先,要推进实施财务公开制度,高校要建立学校、系(部)定期财务公开制度,并明确公开的内容、公开的方式和公开的具体途径,使整个财务工作置于外部监管之下,避免有限度的公开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其次,要建立专项监督检查机制,学校要根据资金使用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主要时间节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监督检查工作,通过这种专项检查推动财务监管的落实。再次,要努力构建财务监管常态化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财务监管的外部环境,最终达到助推财务监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储昱.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下财务管理制度构建研究[J].时代金融,2012(15).

第4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财务预算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如何构建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控制体系,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高等职业院校领导要再认识财务管理工作

新形势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深化财务管理对综合水平提升重要性的认识,并将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作为严肃执行国家财经纪律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是从制度层面、从源头上,预防经济犯罪、避免财产损失的一项重要环节。高等职业院校领导不能简单把财务管理工作理解为单纯的后勤服务,也不能把财务工作理解为简单的记账报账,而是要视为是整个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保证,是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基础,财务管理是在高等职业院校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工作,是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的守护者。如果财务管理工作做不好,到手的钱管不好,就会出现问题,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正常运转和改革发展。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必须全面掌握财务管理工作的状况,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二、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经济、财务管理体制

高等职业院校领导要深入研究学院经济、财务管理体制问题,对财务、资产、后勤、基建各部门和所属单位的管理结构,要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努力构建一个组织严密、管理科学、运行畅通、工作高效的管理体制。多年来,各高等职业院校在财务管理体制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工作,但由于高等职业院校事业发展很快,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不少。如在财务、资产、后勤、基建等诸多经济活动管理部门形成怎样一个有机体,使之能够互相紧密联系、有效制约、相辅相成。要建立起一个科学、高效、严密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有待于探索。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出现了资源配置浪费等问题,表面看是管理不严的问题,实质是体制问题。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对外投资和贷款出现了风险隐患,一般归结为决策失误或决策不慎的问题,而其深层次的问题仍与管理体制有关。体制不科学、不合理,造成部门之间不能协调工作、监督管理不到位。资产管理也有体制上的问题。为什么高等职业院校会有固定资产没入账,会有投资项目账上没有反映?这不仅仅是疏忽或业务上的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财务、资产、投资、基建之间管理脱节,体制不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财务处应是“大财务”,而实际上处于“小财务”地位,在许多方面职能缺位。管理体制不仅指财务系统内的管理关系,还有部门之间、高等职业院校领导之间、本部与二级单位之间等关系处理,都属于管理体制要考虑的方面。

三、加强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能力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财务部门是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职能部门,也是实现国家财经法规的微观细胞。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财务部门既要为学院管好财、理好财,又要为学院执行好国家财经法规把好关,其责任是重大的。加强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能力建设已不仅仅是必要的问题,而是应尽快成为整体能力发展和推进国家财政制度建设的紧迫性任务。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能力建设,首先要加强财务管理机构、队伍的建设,注重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建设。要使财务管理机构内岗位的设定、岗位的职能符合内控的要求,并对各个岗位的财会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力求通过财务管理人员能力的提升,带动机构职能的优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快速改善。只有使机构、人员、岗位和职能真正符合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要求,建立起一支能应对挑战的财务专业队伍,才能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制定行之有效奖优罚劣的办法,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爱岗敬业,当家理财和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并增强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同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财务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如何使已有的制度得到执行?除了高等职业院校、相关单位和个人增强法规意识外,还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从体制、机制上去研究,明确财务部门内部各岗位和各部门的职责,并有监督、控制的机制,使各个岗位、各部门的职责能得到执行;另一方面从提高财务人员、各部门相关人员履行职责的能力上去研究。这样才能有利于彻底贯彻国家的有关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

四、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经济与财务会计制度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的经济财务制度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然而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要求不断加强经济、财务会计制度的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经济体,要使这样一个经济体能够有序、健康地运行,没有科学、严密、系统的经济、财务制度是无法实现的。加强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是对现有制度不适应现实部分进行必要的修改,二是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和今后发展趋势的要求,建立一些新的、必要的制度。如:高等职业院校收费制度,立项的程序、收入的使用、监督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和核算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管理;项目管理;定额标准管理等制度。尽管建立这些制度需要一定的时间,甚至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研究、探索,但现在不能不思考,需尽快行动起来,健全完善。

五、建立高等职业院校畅通的财务预算管理网络

高等职业院校财务预算执行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要结合实际,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建立一套以财务部门为中心,上通决策层、下联各学院(部门)的财务预算执行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财务部门应与时俱进,紧跟高等职业院校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整个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一方面,利用计算机对整个高等职业院校及下属各学院(部门)的财务预算计划及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严格控制资金流向,一旦发现超计划或无计划用款现象等,立刻提出预警或禁止信息。另一方面,利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局域网等工具及时将整个财务预算执行进度和情况传递给学院决策者和各责任单位,使他们能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及时做出相应的决策,以保证财务预算计划的顺利完成。

六、建立检查监督和整改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创新高等职业院校经济活动的检查监督工作,在理念上,体现“在坚持中完善,在完善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以查促管,查管结合。对高等职业院校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情况要与干部监督管理相结合 (即任职、提拔结合),把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把主管部门监督与校内师生和社会监督相结合,并形成检查监督和整改的长效机制,实现检查监督和整改的长效治理,使可能发生的问题得到预防、已经发生的问题及时发现、发现出的问题及时纠正和整改。

知识经济的变革,给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与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而且将长期存在。因此,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得到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与此同时,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部门和捉各方面的财务信息,要以新思维,深化改革,完善财务管理控制体系,认真抓好财务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使高等职业院校成为一个资源配置合理、资源充分利用的节约型、效益型院校。

参考文献:

[1]乔春华.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研究[M].北京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高校预算 绩效管理 指标体系

一、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预算管理意识相对淡薄

高校的办学经费基本上靠国家财政拨款,学校只是按照上级批准的拨款计划编制预算,简单地按开支标准管理支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其他管理部门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预算编制,未能充分调动各部门理财的积极性,部分领导对财务预算管理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预算管理作为单位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抓紧抓好。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预算的编制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尽量做到收支平衡。预算下发后,学校通过各种指标把预算下达到二级单位或基层单位,但由于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与各教学及行政部门的有效沟通,下达的资金预算经常无法满足教学及行政部门的需要,并且缺乏严格的控制支出措施。同时,很多高校当前预算的编制方法实质上仍然采用“基数加因素”法,并未真正采用“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等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

(三)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目前许多高校的预算管理还不是很完善,执行的随意性很大,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经常出现预算经费指标的串用,使得预算执行出现赤字,造成许多资金得不到监控。同时,资金的收支随意性大,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事前监督不严,事中控制不力,事后审计监督不及时,导致资金使用混乱,资金的流向与控制完全脱节,不利于考核预算执行情况。

(四)预算考核评价弱化

大多数高校没有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考核、评价功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也主要监督各预算单位编制和执行预算的规范性,对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和社会效果的关注不够,各高校部门预算编制方法仍是“投入型预算”,重心放在争取预算拨款,年度支出预算并没有围绕绩效评价,也没有结合高校各层次、各环节、各部门的责任主体对高校预算进行全过程监督,对绩效的评价、奖惩、全部资源的配置以及预算管理也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预算管理工作绩效与高校内部各学院的考核和奖惩脱节。

二、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从事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提供服务,这些需要通过创新性活动对高校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所有这些都需要充裕的资金支持,这就决定了高校需要考虑资金使用效益,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合理使用不仅体现的是效率,更要体现其有效性,这就是绩效。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实施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预算外资金等一系列预算制度改革措施后,实现了预算内、外资金的统一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预算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投入式”预算管理体制,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因此,高校绩效预算必须结合绩效来确定预算资金分配,将各部门本年度的预算资金与其上年度资金使用效益相比较,绩效考核的结果可以作为预算部门增减预算的主要依据。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将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形成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实行目标管理,这就促使高校必须实施精细化预算管理,并且保证科学合理,增强预算管理的水平。

三、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思路

为了改变传统高校预算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就必须加强对预算的约束力,积极推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实现绩效与预算的有机结合,即建立以资金效益为理论基础,组建绩效预算管理组织机构,通过详细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进行部门预算和目标管理,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全程监控,通过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预算管理运行模式(如图1)。

(二)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基本模式

1.实施具体步骤。首先,根据学校的长远规划目标,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确定学校当年预算管理的总体目标,这项工作可由预算委员会完成。其次。把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形成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再根据部门目标编制出部门预算。随着高校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预算的编制可以采用滚动预算。再次,建立完善的绩效指标体系,制定确实有效的绩效目标。高校战略规划中的长期宏观目标可分解细化为短期微观的绩效目标,而预算就是实现绩效目标的资源配置工具。预算和绩效目标之间由绩效指标建立联系,预算通过绩效指标的计算衡量是否达到目标,绩效目标通过绩效指标的计算对预算方案的执行结果进行反馈。具体的绩效反馈可根据中期和年度的绩效评估结果,由教学及行政等各部门以正式的书面报告向预算管理层反馈。

2.完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该运用财务指标及非财务指标,通过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分两个层面确立预算绩效指标。一是用货币计量的确认绩效;二是反映具体事务消耗的资源。效率、效果、成绩如何,是高校任务、战略计划和工作内容的应达目标。

3.建立管理系统。首先,建立科学、完整、有效的绩效预算管理系统,可通过建立预算委员会来实现。该委员会可由主管财务的副校长、财务处、审计、纪委、教务等各部门的人员组成,把预算与高校的发展战略很好的结合起来,并对每个部门的权责进行有效控制和分配。其次,通过预算执行将预算目标变成现实,通过预算监督来了解预算执行的进度和结果,从而分析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信息分析主要是分析绩效情况,确定和分析差异,找出差异形成的原因;监督评价则是通过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以保证绩效预算管理体系中传递的数据真实完整。最后,管理系统还应保障预算信息处理的及时、完整、正确和提供便于解读和利用的预算信息(如图2)。

(三)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指标体系设计

由于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重点在于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因此,按照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所构建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应该涵盖教学、科研、财务、社会等内容,形成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诸多因素构成的集合系统。具体包括:第一,业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由教学工作情况、科研工作情况和学生工作情况组成。第二,财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由财务管理情况、预算执行情况、事业支出结构、组织创收能力和偿债能力组成。第三,社会绩效预算评价指标。由学校声誉、毕业生就业情况、社会捐赠和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情况组成。该集合系统反映了绩效的各种单一指标纳入到一个有机的相互制约的系统之中,全方位分层次对绩效进行比较分析;该体系根据指标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目标评价指标又分为若干较小的观测点,并按各观测点间的相互关联影响及隶属关系,将各观测点按不同层次聚集集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模型,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具体观测点)相对于最高层(总指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和排序上。

四、总结

绩效预算就是把资源分配的增加与绩效的提高紧密结合,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预算为主线、部门为基础、绩效为核心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最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高校财务制度》要求明确绩效预算管理并进行绩效评价。在高校实施绩效预算能否成功,关键是能否建立以事业发展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绩效预算体制和绩效考评机制,结合业务绩效预算评价、财务绩效预算评价和社会绩效预算评价,形成“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绩效预算”相结合的预算绩效管理新机制,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高校预算决策、配置、使用水平等做出综合的评价。

(注: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GL12)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149-03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以及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学校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化。受我国体制和管理机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高职院校资源使用率偏低,是阻碍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如何科学、合理的评价高职院校财务绩效、合理配置和有效的利用资源,提高高职院校资金和资产的使用率,对贯彻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方针、提升学校学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高职院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概念

高职院校财务绩效是指投入一定的教育资金而产生的能用数据表示的结果、效率和效益。它包含:效果,即高职院校最终有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如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等;效率,是高职院校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综合反映资金潜力的发挥程度;效益,反映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和经济利益的实现情况。由于高职院校财务上的独特性带来高职院校的经济效益考核的特殊性。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难以量化和产出考核的模糊性等困难,使得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可以定量反映高职院校工作成绩的指标来考核,在现实情况中常以绩效来代替效益,以成绩和效益的内容来综合说明学校产出的效益状况。

2 高职院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不够重视,存在误区

目前,很多认识只停留在单一看待,以规模为基本目标作为价值取向,不注重效益或成果,特别是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上,存在不用白不用的思维,只考虑如何向财政争取专项资金,而不注重专项资金使用的绩效。一方面错误的认识使得对资金的使用效果不重视,另一方面缺失正确的绩效管理和评价。一直以来,高职院校 “重改革,轻管理”、“重投入,轻产出”、“重教研,轻管理”、“重使用,轻跟踪”、“重分配,轻监督”,只是追求所谓的教学规模扩大和科研资金投入等,使得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和资源的严重浪费、教育资源不合理的配置和有效使用率的偏低、教育资金困难和教育支出效益低下等不良后果。

2.2 指标不够科学

目前的绩效评价指标偏重于财务指标,未考虑非财务指标。教育经费的投入产出,不仅仅是经济因素,还有社会文化因素。因此,在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中也应考虑列入非财务指标因素。

2.3 缺乏科学、合理、规范的评价体系

虽然目前执行的财务评价体系中包含了较多和具体的指标项目,但是存在着比较单一的评价范围和财务数据的过分依赖化,指标评价过于追求量化,对和学校相关的信息评价比较欠缺。利用这些指标项目进行评价的范围也很单一,缺乏完整性、相关性,有以偏概全的现象存在,且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如何准确的运用这些财务评价指标进行整体的绩效评价。

2.4 缺乏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保障,监管机制未形成

目前,浙江省教育厅对直属的本科院校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财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对教学、科研、管理和财务等方面的自评和省教育厅专家组的直接评价,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处罚,有效地提高了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高职院校由于隶属不同的主管企业,因此评价体系缺乏制度和法制建设,无法可依。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标准,相关政策、制度、规定、措施等以及相关联的报告制度和评价结果监督制度还在摸索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层次开展和整体成效。另外又缺乏监督机制,导致了高职院校资金错位、人员冗重、资产设备闲置浪费等。

3 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指导性原则

3.1 科学和全面性原则

体系的指标选取要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不能重复和遗漏,能反映财务核算和绩效评价的主要目的。财务评价设计的指标既要考虑到评价研究的目的,还应该符合客观现象的特点、运动规律及其性质,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能基本反映财务核算和绩效评价的主要特点。通过全方位评价,使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3.2 可比和一致性原则

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并且具有可比性,必须反映不同评价对象共同的属性,同时尽量做到前后各期保持一致。

3.3 客观和可操作性原则

体系设计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注意在实践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得指标里使用的数据都能从现成的财务资料和数据中获得。因此,体系指标要按照合理规范、易明白理解,并且容易获得,便于测算,与有关的其他统计口径相统一的要求来设计。

3.4 动态和完善性原则

高职院校财务评估工作是需要长期不断地完善。体系设计要有前瞻性,要剔除偶然性的因素对体系的影响,注重反映国家发展和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趋势。要按照国家教育管理的新规定、新标准和高校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不断地修订指标项目、内容和权重系数,就能更科学、合理地反映出各高职院校财务绩效的水平,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进行完善。

3.5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性原则

由于指标构成的要素多样化,评价方法也多样化,要较准确地反映出高职院校财务绩效,就要在管理学、经济学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方法,以一目了然、简明扼要的重要数据及内在联系来组建指标体系。

4 优化高职院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

在上面建立的高校财务绩效评级原则的指导下,本文对于如何设计高职院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谈谈如下看法:构建以效益为重要内容,既考虑财务指标又考虑非财务指标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财务指标主要是考核高职院校可货币化信息,非财务指标是在综合分析高职院校成长环境后对高职院校相关绩效的补充,将两者相结合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全面、如实地反映出高职院校的财务真实面貌和高职院校财务绩效的综合水平。在这两个指标中分成若干个子指标,能比较客观、完整地包括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业绩和成果,可以横向比较不同高职院校的财务绩效水平。

(1)财务指标:主要选取财务的综合实力指标、运行绩效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

①财务综合实力,是指各高职院校获得财政补助收入、学费收入和自筹经费的能力,反映各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和综合财务状况。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收入负债率、流动比率、经费自给比率等。2004年起,浙江省财政厅对高校财政补助采用定额加基数的办法,“老生老基数,新生新定额”,逐步把原来的财政补助收入基数法转变为根据学生人数定额补助的定额法,高校财政补助收入以学生为基数,根据本科、专科、文科、理科和艺术不同的层次及专业类别设置定额,在后续的年度里,根据财力调整定额,使高校之间的财政补助收入日趋合理,同时,在财政补助收入上,对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参照本科院校的生均定额标准进行补助,而其他同类型的高职院校生均定额补助则只有其0.63。在财政补助收入和学费收入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这就需要学校努力以国家级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为标准,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上,加强和企业联系,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实行订单式教育,服务于社会,产生最大的效益。同时,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社会对学校专业性人才需求增大,也会推动学校能招到更多、更好的优质生源,以此争取更多的财政补助收入,学费收入同比增长,形成良性循环。

②财务运行绩效,是按照投入产出的理论,对高职院校财务运行的效益、效率、成绩等多种产出方式进行综合的评价。它还评价了支出绩效,主要指是否有合理的支出结构等,反映了各高职院校合理、有效的利用教育资源完成预期目标的能力。指标主要有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自筹收入能力等。

③财务发展潜力,指高职院校负债状况、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和事业发展能力。指标主要包括资产权益率、净资产增长率、自有资金动用率等。

(2)非财务指标:主要采用的指标是出自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出版的《教育部直属高校2006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另补充了几个指标,主要是教学绩效评价中的年度收支比(反映学校财务运行状况)、专任教师占教职员工总数的比重(反映人力资源利用情况效率)的指标。科研绩效评价中增加了科研成果收益率(反映学校对科研重视程度、人力资源科研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方面的情况)。资产绩效评价中增加了资产设备利用率、资产创收率和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反映学校资产设备的投资使用效果)。

①专任教师占教职员工总数的比重=专任教师数(年平均数)/教职员工总数(年平均数)

主要说明的是学校专任教师占全校教职工的比重,是评价学校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学校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是否有机构多、人员富余、关系不顺的现象。比重越大说明越好。

②年度收支比=学校本年度实际支出总数/学校本年度实际收入总数

将本年度的支出总数与收入总数相比较,来反映各个学校的财务运行状况。一般来讲,指标小于1,则说明该校收入大于支出,有盈余;大于1,则该校有赤字,入不敷出,需要动用历年节余,财务运行状况不是很好。

③科研成果收益率=科研成果收益额/科研投入经费总额

主要说明学校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人力资源科研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各个高职院校科研投入经费总额中最终转化成科研成果创收的水平,这关系着学校的无形资产管理是否具有科学、健全统一的无形资产管理体制。

④资产设备利用率=资产设备实际使用时数/资产设备数×年日历时数

主要说明资产设备的使用效果,是评价学校资产投资效益的重要指标,不仅评价了是否合理地配置教学资产设备,还评价了教学设备是否能够满足教学和实训、科研的需要,以及计划安排和执行的效果。该指标能积极地促进投资、提高教学科研质量。

⑤资产创收率=资产创收金额/资产总金额

主要说明学校清查盘点资产存量,组织融资活动的成果,是衡量学校在满足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资产得到充分利用的重要指标。

⑥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年末固定资产余额/年末总资产余额

主要说明学校固定资产的存在情况、使用的效率。该指标如果过大,则该校流动性的资产较弱;该指标过小,则说明固定资产较少,会影响学校的长期发展。固定资产占有较大的比重,所以应当考虑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使其成为重要指标。

加强高职院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工作,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中树立绩效意识,能准确、完整、及时地说明学校财务的真实面貌,全方面完整的反映学校财务绩效。科学、合理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帮助上级主管部门对教育工作做出更科学更准确的决策,有利于提高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财务的监控和学校的宏观管理,有利于促进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评价,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使有限的教育投资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周复,施建军,等.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欧亿容.高校财务管理与办学效益分析[J].求索,2003(5).

[3]唐蓉,王丽萍.构建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J].财会学习,2006(7).

[4]杭建民,谢潜.高校财务综合评价体系指标体系有效性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5]许李洁.高等院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J].时代经贸,2006(10).

[6]谢潜.“高等学校财务综合评价体系”的再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第7篇

【摘 要】 本文介绍了财务管理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对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战略层以及财务管理战术层的认识,提出了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战略层与战术层的构思。指出,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战略层与战术层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占据不同的地位,对财务管理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因而,要通过实现财务管理体系战略层面与战术层面的一体化,推进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活动的高效运转。

【关键词】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体系;战略层;战术层;思考

财务管理体系战略注重战略层与战术层的双向研究,无论忽视哪一层面的构建都不利于对财务管理体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体系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财务计划设置不合理,缺乏统筹的规划,使得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财务危机。为了提高学校的竞争力,保证财务管理系统的合理运行,我们需要进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体系战略层与战术层的构建。

一、关于财务管理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对财务管理体系的研究还是挺多的,但是他们的研究只集中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上,注重财务战略的管理职能以及财务战略的实施。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的财务管理虽然主体存在差异,但是管理体系颇具相似性。我们在对我国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体系进行研究时,其实可以参考国外企业财务管理的资料。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在财务管理体系上的研究要比我们深入得多,其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也较为成熟,他们就战略层与战术层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管理活动。[1]

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对财务管理体系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成果。我们主要是针对不同单位实施不同的财务管理体制,其中包括单个企业、企业集团以及国家整体。国内的研究不够系统化、核心化,使得我国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很难得到及时高效的解决。我国很多企业、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仅仅停留在战术层的研究,忽视了对战略层的把握,这是当前我国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对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战略层以及财务管理战术层的认识

财务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财务进行管理的活动,但这里的管理包括财务预测、财务预算、财务决策、财务分析以及财务控制、后期评价等多重活动,任何一个企业单位或者事业单位都要独立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从而组织财务活动。我们要明确财务管理活动是一项集战略性和战术性双向活动的管理工作,无论是战略层面还是战术层面我们都不能忽视。本文关注的是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体制战术性与战略性研究,就目前现状来看,高校的财务管理忽视了战略层环节,没有明确划分战术层与战略层。

财务管理战略层是进行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分析的其中一个层面,所谓的战略层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比如整个经济环境以及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整个行业发展的背景、国家出台的法律政策、财务核算的准则等,这些都属于财务管理的战略层面。可见战略层其实对于财务管理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却往往容易受到人们的忽视。注重战略层面的把握就是要求我们对整个宏观形势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不过分拘泥于企业或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实施细则,而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实现财务管理活动效率的最大化。

财务管理战术层与战略层,这是两个不同的探讨方向。如果说战略层面是宏观方向,那么战术层则是立足于财务管理活动的主体,如各个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2]各种管理办法都是战术层,包括档案管理办法、会计人员管理办法、现金以及支票管理办法、财务审批管理办法等内容。从战术层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考虑的东西都是琐碎的、具体的,但是各大高职院校不能一味注重战术层管理,忽略了战略层,而是要在正确的财务战略方针体制的指导下,找到二者的平衡点,以提高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活动的水平。

三、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战略层与战术层的构思

1、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战略层构思

前面我们说到,我国高职院校对财务管理活动战术层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战略层,这就要求我们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重视战略层构思。从总体入手,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安排,并督促整个财务管理过程的有效实施。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都忽视了财务管理活动战略层面的建设,使得我国目前整个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发展不完善,因而我们要从系统性和管理性两个角度出发,落实战略性措施。首先,在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战略层构思上要注重整个财务管理活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有战略性的眼光,从学校发展长远性的角度出发,用系统性的思维来处理日常财务管理活动。将本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落实到位,结合学校内部环境,做好财务管理的战略工作。在将一系列制度体系落实到位后,也要及时对成果进行反馈和分析,树立系统性的财务分析理念。其次,除了树立系统性的财务理念之外,也要注重管理型财务理念的树立,我们现在所说的这种管理型财务理念,不再单单指做好传统的报账工作、记账工作和算账工作,而是要提高管理的层次,注重战略层面的建设,将日常业务和具体的管理细则划分到战术层面上。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保证决策的有效实施,也为战术层的财务管理活动打好基础。

2、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战术层构思

前面我们说过,我国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活动过多侧重于战术层,如何平衡好战略层与战术层二者的关系这一问题,需要引起高度注意。我们所说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战术层构思就是对战略性层面的具体实施操作,对战略层面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比如现金管理办法、票据管理办法以及银行存款、固定资产以及其他业务支出管理办法等,监督这些管理办法的有效执行,从战术的层面推动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3]

3、实现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战略层与战术层的有效结合

实现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战略层面与战术层面的一体化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由于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战略层主要强调的是宏观环境和宏观政策,而战术层次主要强调的是微观环境和微观政策,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这一点十分重要,要让二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立足于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要有长远目标,实现财务管理机制运行的科学化。此外将两者结合起来,掌握宏观与微观形势,适当的时候调整财务管理的战略战术,将制度体系建设落实到位,提高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竞争力。

四、结语

由于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战略层与战术层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占据不同的地位,对财务管理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我们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层次以及工作内容,区分二者的不同,找到二者的联系,实现财务管理体系战略层面与战术层面的一体化,推进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活动的高效运转。

【参考文献】

[1] 蔺林田,齐小军. 高职院校标准化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战略构思[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42-44+52.

[2] 封俊丽.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基于供应链协同视角[J].财会通讯,2014.28.39-41.

[3] 楼建设.创新财务管理下高职院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改革研究[J].中国市场,2013.33.149-151.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办学经济效益 财务管理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在多年的实践和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股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在发展变革中逐步走向市场,办学效益开始与各高职院校的规模、教学质量挂钩。在这种趋势下,各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在办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但是很多学校在管理观念上还停留于中专(中职)学校的管理理念,传统的集中核算的“报账型”财务模式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进一步提升办学经济效益的需求。因此,如何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各项教育经费投入的产出效率,发挥有限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对现行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新要求。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预算职能弱化、管理不规范

许多高职院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全局性的考虑。由于高职院校中的许多部门没有树立全面预算的观念,编制预算往往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编制过程中对学校的建设、教学等活动及变化情况缺乏科学缜密的论证,也欠缺对预算与学校建设发展目标的关联性进行细致调研,从而易导致编制的预算和长期发展目标相脱节,致使财务预算出现较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和进度缺乏有效的监督,并且没有形成预算管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致使实际工作中出现了预算的控制作用被弱化、预算执行刚性不强等后续问题。上述这些问题都是造成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脱节的重要原因。

2、财务内控不力、风险较高

(1)内部控制不力。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缺少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内部控制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高,导致其在业务核算(特别是高风险领域)方面得不到有效监管,内部会计控制趋于无力。这些都会引发学校的会计信息失真、私设小金库、资产流失等诸多违规违纪现象发生。高职院校在发展阶段中,如果缺乏系统、全面、有效的财务内控制度和监管机制,难免会导致办学风险加大。

(2)过度负债。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扩大基础建设和提升内涵建设的质量和速度,高职院校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投入需求剧增,但国家财政拨款、社会赞助等渠道取得的资金又极为有限,高职院校为解决资金缺口问题,都普遍采取了向银行贷款的负债经营方式。而高职院校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向银行贷款时往往未能合理地估计偿债能力,致使贷款规模过大、负债结构失衡,进而导致巨额债务本息支付压力、财务结构和状况恶化、流动资金短缺、资金周转困难等多种风险,给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重投入、轻核算,成本效益观念缺乏

现行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中,教育成本的概念、构成及分类没有统一的界定,教育成本如何核算和考量也没有被纳入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中,财务制度中也缺少对高职院校经费使用效益的考核评价制度,加上长期以来对高职院校的投资观念是只注重其消费性而忽视其投资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高职院校经费使用效益的考核评价。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以及高职院校自身缺乏对衡量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教育成本指标的需求,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仅仅停留在财务信息方面,导致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机制被淡化。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既是满足社会和学生对教育成本知情权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办学效益和实力的客观需要。因此有必要破除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障碍,构建科学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4、资源配置不合理,资产利用率低

(1)资产利用率低。受办学体制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普遍存在“重采购,轻管理”的观念,即只注重向上争取资产投入,而忽视现有资产的优化配置、调拨管理等。资产的管理仅局限于账面管理,对资产使用状况没有监督;没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固定资产流动性差;不严格执行“控购”,盲目、重复购置,造成资源浪费、资产利用率低等问题。

(2)缺乏产权意识。一些高职院校的物资管理部门和后勤部门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着职责权限界定不清的情况,多头管理易导致资产难以跟踪监控、无法分析资产使用效益、责任相互推诿等问题。另外,近年高校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后,校企双方的产权界定不明,学校往往忽视国有资产的监管和对产权收益的界定,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合法权益。

二、改革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提升办学效益的途径

1、强化预算管理、合理组织资金

(1)加强预算编制的过程。有意识地协调、组织各职能部门参与预算的编制全过程,将预算所涉及到的各个单位以及各项工作计划、任务都纳入到同一预算体系中,形成全面预算;同时应合理地选择预算编制方法,以长期发展目标为指导方向,将定期预算与滚动预算相结合,逐期滚动预算周期。预算编制过程应注重全局性、科学性的征询和调研,并逐项地审议各种费用开支的额度以及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2)细化预算编制的内容。编制预算的各项具体内容应由各部门、各系部经科学调研后提出申请,并上报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根据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预算年度总收入的情况,逐项确定预算内容和安排预算资金。

(3)抓好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财务预算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要维护预算的严肃性,避免随意追加和调整预算。对于那些确实需要追加或调整预算的项目,应严格地履行预算的追加程序。此外,有关部门必须建立起预算的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全面考核,以量化预算的执行情况并体现预算管理的权威性。

2、建立、健全内控和风险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从制度建设着手,在宏观层面上完善学校的各项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在微观层面上建立规范的机构管理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完善货币资金及实物资产等管理制度。

(2)要加强对关键环节的控制与管理。首先,根据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对其内控流程进行梳理、整合与再造。其次,建立转授权审批与分级授权审批制度,特别是要对费用报销、资金调度和大额款项支付等重要财务行为的权限实行严格限制。最后,要建立健全岗位授权管理的制约机制,明确各个岗位相应的职责及权限,做到决策、监督和执行三权之间的有效分离,使不相容职务之间相互制约。

(3)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财务部门要加强与纪检、监察和审计等相关部门的协作,重视内部监督、检查,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协查制度,在充分发挥监督、审计的职能的环境下,构建一个科学的监督网络和内控体系,以客观地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

3、加强教育成本核算

加强全面的成本核算是提升办学经济效益的基础,高职院校应科学地吸收和借鉴企业财务管理中成本核算的成功经验,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成本核算。

(1)人才成本核算。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人才成本核算进行研究探讨,制订出科学、规范的人才成本核算办法和评价体系,对办学效益和管理水平实行量化考核。

(2)学校各种经济活动的成本核算。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科学设置具体的成本核算项目,合理界定教育成本会计期间和核算对象,构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为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真实的信息,藉此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4、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资产管理

(1)设立专门资产管理机构,完善资产管理制度。要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资产管理原则,理顺高职院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起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网络体系和责任体系。在完善制度方面,必须坚持资产实物管理与资产价值管理并重的原则,要将资产价值管理有机地结合到相关的资产制度中。贯彻推行定期盘点制度,并建立起以校园信息化平台为基础的资产管理网络系统,据以及时、全面地记录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确保各项实物资产的账实相符。在设置专门机构方面,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负责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将原先比较分散的资产管理职能部门进行有机整合、集中管理。同时,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协助资产管理部门行使对固定资产的实物、价值、效益和产权管理职能,便于资产管理部门对全校资产进行统筹调配和监督管理。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使闲置资产合理流动,促进资产管理中的责、权、利有机统一。

(2)优化资产的结构,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高职院校在后勤社会化及校办产业实体发展壮大的趋势下,经营性资产所占的比重逐步加大。在保证学校的教学、行政工作正常开展前提下,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转化的有效途径,科学合理地增加经营性资产在学校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并获得资本收益,这不仅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育经费的不足,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益。在实际操作中,要依制度规定对非经营性转经营性的资产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并按规定进行资产价值评估,确保高职院校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对转变经营性的资产要坚持有偿使用的原则,取得的收益要纳入财务统一管理,并按规定的用途使用。

(注:项目基金:本文系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科研项目《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现代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桂工业院[2012]3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月:关子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第9篇

关键词 财务预算 预算管理 零基预算 滚动预算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的主要任务

随着高职院校近年来的蓬勃发展,资金需要量日益膨胀,财务预算是科学配置有限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前提和保证。一般说来财务预算包括综合预算和专项预算。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采用院、系部两级财务管理体制,相应地财务预算也分为校级综合预算和所属系部及职能部门的二级财务收支综合预算、以及校级和所属各级各类专项预算。校级预算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基本原则,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制定日常经费预算和专项经费预算,并层层分解,下达到所属各二级机构,所属各二级机构预算项目与院级财务预算保持一致,实行专款专用。预算管理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克服了资金收付的盲目性,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实务中因为一些客观或主观因素往往会导致财务预算执行不力、资金使用效益不理想等情况发生,这些迫使我们财务管理工作者要重新思考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

2 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 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效率低下

高职院校尤其是公办院校多是合并或中职学校升级而成立,在承袭原有资产、办学方向等的同时,也承袭了原有体制下财务预算的管理模式。各二级部门也只能按照上级“划拨的”经费维持日常运营。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鼓励高职院校多渠道筹措资金、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已有资源作为实习实训基地。但部分高职院校尚没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预算管理的新观念,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自主办学的意识严重缺乏、已有的预算管理及监督机制不能适应新时期下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要求, 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责权利严重脱节,不能调动各级各部门开源节流的积极性、直接导致财务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效率低下。

2.2 缺乏科学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

(1)科学性和民主性不能贯穿于预算编制程序始终。受传统工作方法的影响,多数高职院校的财务部门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往往会根据领导的意图,把相关指标进行分解,对二级机构直接下达预算标准,各二级机构按照“上级”指令分项编制本部门财务预算,这种自上而下的编制程序,不能体现各二级机构的发展规划和意图,使得这些部门在执行财务预算时出现消极应对的局面,从而影响到各部门执行预算的的积极性,直接导致高职院校资金的使用效益的降低。

(2)编制预算的方法不科学。目前大多院校财务预算的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该方法是一种较科学预算编制方法,但在具体操作时也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如:技术滞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各项预算项目的定额标准难以确定。各部门在利用零基预算法编制新的财务预算时,因为没有项目定额标准的约束,往往参照上期有关收支项目,有时也会渗入盲目攀比的意识,导致预算指标脱离实际。②高校预算编制部门缺乏成熟的软件系统支持预算编制,缺乏具体科学的量化指标对收入能力进行科学评估;③预算外资金数额变化无常,不能准确确定该项收支,导致零基预算的准确率降低。④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零基预算的编制过程复杂,目前缺乏既懂财务预算方法、又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操作的专业人才等,致使财务预算的编制还停留在半手工状态,既影响工作效率又影响预算结果的准确性。

2.3 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体系不健全

财务预算的执行与其编制一样需严肃认真,有章可循,并有完善的指标体系对执行结果进行考核,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高职院校缺乏预算考核奖惩措施,或即使有奖惩措施但落实不到位。虽然预算的编制严肃认真,但因预算执行过程缺乏监督,致使财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随意调整,甚至某些专项资金被任意挪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另外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只参照原有预算方案拟定的标准,检查预算执行率,没有完整的一套指标体系进行全方位的量化考核,致使考核结果的约束力达不到预期目的;此外缺乏与考核结果配套的奖惩措施,使考核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3 解决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选择以零基预算为主、滚动预算为辅的预算编制方法

零基预算是非营利组织常采用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其原理是在编制下一年度财务预算时,不以基期各项收支项目发生额为基础,而是根据下一年度经营业务和发展规划,重新拟定合理的财务收支项目,将所有的收支预算均以零为出发点,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财务收支预算的一种方法。零基预算方法打破了传统的编制预算观念,不再以历史资料为基础进行调整,而是一切以零为基础。编制预算时,首先要确定各个费用项目是否应该存在,然后按项目的轻重缓急,安排收支预算。该预算编制方法一切从实际和现实需要出发,不受以往财务开支水平的影响;能够使各部门充分考虑其发展规划,制定开源节流方案,并调动其降低费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各预算部门精打细算,量力而行,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进而有助于高职院校未来发展。滚动预算克服了零基预算预算期间固定不变的缺点,在编制财务预算时,人为地划分出相对固定的预算期间(如12个月),完全打破会计年度的界限,例如2013年1至12月为一个预算滚动周期,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又是一个预算滚动周期,以此类推,也就是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延伸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使预算期始终保持为一个固定期间(如12个月)。这种做法能使管理当局对未来一年的业务活动进行持续不断的计划,并在预算中经常保持一个稳定的视野,而不至于等到原有预算执行快结束时,仓促编制新预算,从而有利于保证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能稳定而有序地进行。高职院校财务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殊性,所以高职院校财务预算宜采用以零基预算为主、滚动预算为辅的方法编制财务预算。具体方法与步骤如下:(1)自下而上,搜集数据。以院校二级部门为基层预算单位,根据各二级单位难度发展规划,拟定财务收支项目,如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开发与建设、设备购置、师资培训、日常经费等,根据零基预算法确定发展基金数额,同时结合滚动预算法拟定固定时长12个月的预算,做到长计划、短安排。(2)核定项目,确定标准。以财务处为核心,结合学院发展规划,逐项审定各二级部门财务收支预算,并利用零基预算法综合汇总各职能部门及系部的预算方案,同时利用滚动预算法拟定固定时长12个月的滚动预算, 形成全院的财务预算方案。该财务预算方案提交学院领导审定后,返回各二级部门,根据各部门反馈建议,再行调整,并拟定预算草案。(3)自上而下,下达指标。财务预算方案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单位发展规划、经营目标、日常业务、专项建设等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具有严肃性,所以预算方案相关的费用标准已经确定,不能随意变更。

3.2 从严控制经费支出,强化预算执行管理

(1)财务部门严格审核,预算执行责任实行分级归口管理,力争各预算部门责、权、利相统一。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和院系的支出总额要控制在学院财务预算规定的范围以内。财务部门依据对各预算执行单位核定的资金收支项目和每个项目的资金额,实行总额控制,对发生费用支出的原始凭证进行严格审查,并依照相关财经法规、财务制度对相关业务进行审核,一旦确认签字后,财务部门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因特殊业务需要,某部门发生超出预算项目的财务活动,按照相关程序提出变更预算申请,经领导批准后方可调整。各经费申请单位负责人对申请经济业务的合法性与真实性负责,按规定权限审定签发经费申请的校级领导必须检查所处理经济业务的合法性与真实性并对其合理性、完整性及用款进度负责,并推行“节约归己”原则,也就是在保证完成北门工作任务的前提下,鼓励各部门厉行节约,本年度结余的预算内经费,留用于本部门下一预算期使用。(2)制定预算执行情况考核指标,奖罚分明。财务处可拟定财务预算执行考核指标,重点考核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及资金使用效益。此项考核可作为各系部及职能单位负责人各年终考评内容之一,各预算单位的执行情况由学校统一考核,对于财务预算执行率较高(如95%)以上、变更率较低(如3%以下)的责任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对财务预算执行不力财务预算责任人给予适当的处罚。而对于预算执行率较低、变更率较高的各预算单位责任人、尤其是未能完成本单位正常工作任务的责任人,从重处罚。

3.3 建立财务预算信息反馈系统,适时开展预算分析,有效监控预算的执行效果

预算分析是财务预算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属于“事后”管理,即利用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一系列方法是对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计算、检查和总结,从而评价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益。

总之财务预算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贯穿于高职院校日常运营管理之中,也是维护和保障高校教学、科研等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提高此项工作效率需要在财务预算编制、财务预算执行和财务预算分析这三个环节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编制符合高职院校客观情况的财务预算;各级部门在责权利统一的前提下,积极执行财务预算;同时通过财务预算分析,扬长避短,总结得失,为下期财务预算的编制提供宝贵的经验,以促进高职院校协调、稳健发展,促进高职院校财务预算工作更加规范、有序、科学地运行。

参考文献

[1] 陈伟光.新形势下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9.

[2] 刘凤元.浅谈如何做好高校财务管理[J].科技经济市场,2006.10.

[3] 北京部分高校赴美国高校财务管理考察组.美国高校财务管理的考察.教育财会研究,1998(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