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13: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心理健康教学反思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许多调查都显示中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巢传宣等曾对江西省20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4.19%的学生具有心理问题,其中中度和重度占3.68%。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引起各方关注。为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责任尤为重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却存在着许多重大问题。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专业队伍薄弱,专业人才不足,专职人员较少。沈之菲2013年对上海市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69.9%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兼职人员,只有30.1%为专职人员。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素质有待提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是“半路出家”,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强烈需求不符。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小学校里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教师只有22.8%。陈启新2013年的一项调查里提到,对于心理健康一般知识,心理教师“很了解”的仅为20.85%,“了解一点”的为65.47%,“不是很了解”的为13.68%,近80%的老师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部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正确分析、判断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效果不能让人满意。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定位模糊,角色冲突严重,在具体工作上定位不清,与其他角色职责产生混淆,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缺乏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普遍都兼任学校的政治课、劳动技能课等其他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时候只是摆设,由此而来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边缘化和不被重视感。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指导原则的根本差异,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体验着与管理者角色、德育教师角色等很多角色矛盾和冲突。
(四)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例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中,实践能力不足,很多知识只限于理论,不懂操作;科研力量薄弱,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很少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按部就班;继续学习机会不多,成长空间不大;进行教育教学形式单一,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提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地位和专业能力,彻底改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处境,完善教育效果。
(一)专业人才,专业发展
新《纲要》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证书,教师凭证上岗。
(二)提供提升空间,创造提升条件
首先专业技术方面,应大力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业务培训,外出进修学习,进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等。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发挥所长,制定不同方向的培训计划,如个体辅导技能、团体辅导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等。另外也可以制定不同阶段的培训方案,如新进人员培训、提升培训和高级培训,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影响力。
其次科研学术方面,每个区域至少应该组建一支科研队伍,根据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不断进行探讨和研究,掌握最新研究动态,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最大程度上的支持和帮助。
(三)清晰定位,清楚工作
首先,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规范和岗位职责。只有有了明确的岗位职责和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才能有据可依,有规范可遵循,这也是保障心理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德育有着根本区别,必须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业务管理机构,按照职责每年开展独立的指导、培训、督察和评估工作。
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出发,我们要在专业化的要求下,不断反思,努力提升专业素养,积累经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参考文献:
[1]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心理科学,2007,(4),977-978.
[2]邢延清.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张爱莲.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核心胜任特征研究.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黄希庭,郑涌等.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心理科学,2007,(1),2-5.
[5]巢传宣,刘建平,熊红星.江西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新余高专学报, 2007, (1),91-94.
[6]崔景贵.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心理问题与角色定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12),4-7.
【关键词】心理健康;健康人格;渗透;小学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和切入点。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关键。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应该是宽松与严谨,严肃与活泼,热烈与深沉的有机统一,这种情境氛围的创设,可以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文本的距离,丰富与活跃学生思想,开放心灵空间,让学生多一份活气,增一份灵气,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努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口授和板书都有板有眼,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无精打采、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主动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对图像、图表、音响内容的了解,以及色彩的烘托等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的欲望。又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尽管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可能很“怪异”,使人一下子感到不可思议。但是,站在师生平等对话的立场上,抱着尊重学生的态度,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抓住有利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心理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撼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三、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
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
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从其内容来看,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
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由美、丑现象所激起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用这些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教育学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友善、热爱人生、热爱生活。
(二)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耐挫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可以说,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语文课本就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四、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当然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小灶”――搞一些语文活动给学生补充“营养”。
平时我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并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诸如“我能行”系列活动:“上课大胆发言,我能行”、“待人宽容谦让,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五、以习作为宣泄,保持阳光心态
一、感恩团辅的简介
感恩是一种积极品质、能力,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它体现为人的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意欲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感激的情感以及行为。
“积极心品质,感恩能力提升”(以下简称感恩团辅)是我国著名心理辅导与治疗专家樊富珉教授所设计开发的,曾多次在国际性心理学会议中开设过学习工作坊,活动目的是引发成员感恩的情怀,提升自己与他人的感恩能力,与他人更和谐地相处。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阐述感恩的理念和结构,并采用小团体的形式体验提升感恩能力的具体操作方法,使感恩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积极人生的快乐种子、人生幸福的有效促进剂。
在2011年5月苏州大学第六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中,作为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一名咨询师为多个院系带来了感恩团辅。活动过程主要包括:①热身与破冰;②团体形成-建立信任;③团体训练-感恩主题绘画、“我想对你说”“人生金三角”;④结束-《感恩的心》手语歌曲合唱。其中,第三部分活动又各分为自我内省探究和团体成员探讨的两个环节。
二、感恩团辅的积极作用
感恩团辅对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的大学生自杀、自残行为的出现正是由于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加重所引起的,同时,也说明了当代的大学生缺乏生命教育。研究表明,忽视感恩或者不会感恩往往会被看成是一种心理病症的表现,个体常常体验不到积极情绪。
(一)有利于提升主观幸福感
通过活动,参与者认识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重要,面对挫折困难时也应该心怀感恩、坦然面对,从而形成良好积极的生活心态。一次感恩行动能大幅提升快乐、减少抑郁症状长达一个月。
(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中得到激励、自信和归属感。但现实中的“理想我”必定会受挫, 当“现实我”无法满足自身需要, 便产生失望、羞愧和痛苦的消极体验。感恩团辅中运用内省的方式,帮助参与者深刻认识到真实的自我,帮助解决“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感恩团辅可以帮助改善人际交往的羞怯、交流恐惧、社交回避等现象。活动中通过“生日线”方式分组为参与者们增加了相互认识的机会;小组成员之间分享自己的感恩故事,加深了相互的了解;参与者通过活动领悟心怀感恩式的生活,不仅会使自己体验快乐,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积极的感受。
(四)有利于增强团体的凝聚力
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决定了团体的凝聚力,一个高凝聚力团体内的成员比低凝聚力团体的成员将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保护团体成员免受压力事件影响的有益人际交往。在感恩团辅中,小组成员在组内进行了生活经历的自我表露,有些信息甚至牵涉隐私,成员间的自我表露能够促进相互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有利于促进成员形成亲密关系,增强了团体的凝聚力。
三、感恩团辅中的问题和反思
在此次“感恩”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些问题,各个参与的班集体所取得的活动效果各不相同。对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出了以下几点限制活动效果的因素:
(一)被动性参与影响活动效果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导致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存在认知盲区,对心理辅导活动存在着抵触情绪。多数大学生参与团辅的目的都是迫于完成学校任务。团体辅导的参与者在活动中所投入的精力和感情与收获是成正比的,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不配合指令,这不仅导致参与者自己的收获大打折扣,也影响了小组其他成员,影响着整个活动的总体效果。
(二)盲目性参与影响活动效果
在参与活动前对活动目标不了解,只是盲目机械地参与,使得团体辅导效果打折。很多大学生在前来参加活动时根本不知道是来进行什么活动,更不用说是了解活动实质;其次,学生们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学习,对于体验式学习感到无所适从,使得活动效果打折。
(三)集体氛围影响活动效果
良好的团体氛围是班级团体辅导产生作用的关键。在一个充满温馨、信任、真诚的团体气氛中,参与者将会产生浓厚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辅导过程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相反,如果团体内部离心离德、歪风盛行,人际互动中充满了嘲讽、奚落、冷言冷语,参与者在其中觉得自己无能、自卑、不被信任或不被理解,整个辅导过程就会显得阻力重重甚至混乱不堪。
(四)团队成员同质性影响活动效果
大学生的阅历有限,团队成员生活经历的相似性使得活动效果受限。感恩辅导中要求每位小组成员介绍感恩经历,目的是使参与者从他人经历上习得经验。大学生们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对生活的真谛感悟还不深刻,社会阅历较少,经历过风浪曲折的学生也只占少数。若在活动中存在着年龄较长、生活经历丰富者,那么大学生们便可以习得更多的人生经验,从而更好的把握前进方向、树立未来目标。
一、特色性发展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特色性发展的优越性和可能性。首先,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历史发展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自发创立至今只有二十余年的历史,比学校中的其他学科历史短,学科体系不够规范,在当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只有纲要,没有具体而统一的授课要求;管理体系混乱,教育部、劳动部、卫生部三个部门都在管,似乎又都不管,实际中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处于年级组、学科组、教研组“三不管”地带,就像一块夹心饼干非常尴尬;监督评价体系缺位,除了例行必要的检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绝大多数在校园里唱“独角戏”,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评委缺席”的状态下与自身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动力进行的拔河。许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经历突围、遭遇诸多苦闷之后,或者自甘无为、或者转行、离职、考研究生等流失掉。此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存在职称评定不明确的问题,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挂靠在其他学科中评职称。学科体系和管理体系上的模糊以及监督评价体系的缺位等造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上处于以从教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中心的自为和自由阶段。
但是,辩证地乐观地看待目前状态,它恰好是广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善用的优越性,不足的存在提醒我们实践中具有更大的发展与创新,处于自为和自由阶段提醒我们特色性发展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立足学校、彰显专业价值的快捷方式。一言以蔽之,挖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性是在瞄准学科发展和建设的靶心。其次,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看,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是学校的新生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教师群体的独特力量。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由于教学负担轻、来自教学考评的压力小、参与校内外研讨和展评活动少等原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最有可能从教学中解脱来,潜心挖掘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之处。由以上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确具有特色性发展的优越性和可能性。因此,我们广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当前既要有走特色性发展的意识,又要有走特色性发展的信心。
二、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色性发展的构想与尝试
躬身实践,反思回顾,我校近十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科发展与建设中也正处于动力不足、活力不够、主渠道不突出、创新性不强等“瓶颈”问题的制约期,急需在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更新理念、转换思路、拓展途径、创新模式、推陈出新,新陈代谢出新的更具有活力、更能彰显专业价值、更贴近本校校情和学情的特色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此,笔者从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四大常规工作――心理咨询、团体辅导、专题讲座、课堂教学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性发展作以下进一步的构想与尝试。
(一)关于心理咨询工作的特色性构想与尝试
1.尝试两名心理教师同步接访模式,拓展心理咨询传统之外的另一功能。两名心理教师同步接访模式,即一名心理教师做笔录,一名心理教师倾听咨询,咨询结束后由两名心理教师“会诊”并写出“咨询指导意见书”,积累装订成“心理咨询月报”册。在“心理咨询月报”册基础上,增创校本读物《丹阳六中・班主任之友》,分发给班主任,作为班主任了解学生心态、开展学生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两名心理教师同步接访模式既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被班主任和政教处“邀请介入”变为“同步介入”,又能拓展心理咨询传统之外的另一功能。
2.借力专业化的心理测评系统应用软件规范心理咨询工作。在心理咨询的实际工作中,心理教师除了言语谈话,作简单的谈话记录之外,还需要给来访的学生做心理测试(必要时),建立咨询档案、撰写咨询案例以及向政教处提交咨询工作情况汇报等。如果心理教师都逐一去做这些工作很费时间和精力,而且往往因为某些原因很难保证连续性和一致性。由档案系统、测量系统和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心理测评系统应用软件,不仅能够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还具有将纸笔式的传统测评变成网络测评,规范地收集和整理资料,建立心理档案、撰写咨询案例与咨询汇报功能,还可以对学校内所有学生健康状况作横向比较,摸清本校各年级、班级学生的健康状况。同时,通过历年积累的数据结果作纵向比较,还可以摸清本校学生的健康动态,从而为开展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此外,心理测评系统应用软件中有些测试量表还具有将统计结果自动生成剖面图功能,是心理教师不可多得的科研助手,能够帮助心理教师实现以科研提升心理咨询工作的愿望。心理咨询工作依赖心理测评系统应用软件,心理测评系统应用软件成了心理学教师的教具和教参,成了专业教师工作和科研的好帮手。鉴于此,我校心理教师特别提出借力专业化的心理测评系统应用软件规范心理咨询工作构想与尝试。
(二)关于团体辅导工作的特色性构想与尝试
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在不断增加,一对一的面谈式心理咨询方式愈加显得力不从心,在实践中日益显露出它的局限性。鉴于此,团体辅导迅速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模式,并且具有普及和推广的重要意义。我校团体辅导以学生关心的焦点、热点、困惑点等“即时性问题”,即群体成长问题为主线,以体验式学习方式为主导。就辅导内容而言,可以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兴趣特点、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划分出不同的活动主体,也可以根据问题类型划分出不同的活动主体开展专题团体活动。比如,针对厌学、网络依赖与游戏成瘾、早恋三大棘手问题设计如下辅导:(1)营造“学习超市”,培养“学生讲师团”。针对学生需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为有共同问题的学生寻找成长群体,通过学生选择课程和课程选择学生两种方式,营造“学习超市”,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自和自主选择权。在“学习超市”辅导活动中征集“学法一得”, 通过“学法一得”的交流,选择并培养“学生讲师团”, “学生讲师团”中的优秀学生现身说法,介绍学习经验。学生在成长群体里,找到的是和自己有过同样境遇的参照,所以学习起来会觉得更有动力和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能真正调动学生会学、勤学、乐学的学习氛围。(2)引用拓展训练戒断网络依赖与游戏成瘾。(3)设计“关爱学生心灵行动” 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育。
(三)关于专题讲座的特色性构想与尝试
专题讲座专在关注学生普遍存在或某一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 比如网络依赖、游戏成瘾、厌学、初小和初高中衔接、青春期情感等;专在把普遍存在的问题系列化,即把一个问题深入下去,真正能够贴近学生心理,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把以外在教化和规范为主要特点的德育工作和以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启迪学生心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专题讲座。
(四)关于课堂教学的特色性构想与尝试
1.与学校同步,开发实施信息化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除参编丹阳市《阳光心灵・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自助读本,2005年编写校本读物《心理咨询个案集》外,目前正在编写涉及中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等七个主要话题的信息化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中学生心理成长课堂》。
2.自制课件,利用媒体技术再现课堂教学情境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水平只有建立在对课堂进行不断反思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提高。可是,教师不可能自己观摩自己上的课,所以难以在把握课堂教学全貌基础上实现对课堂进行反思。因此,利用现代化教育设备,录制自己的课堂教学,即自制课件,反复看、反复听、反复揣摩,才能体味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从2006年开始尝试自制课件以来,除了为正在编写的信息化校本课程 《中学生心理成长课堂》准备第一手资料外,公开课还先后获得丹阳市一等奖、江苏省二等奖、全国一等奖。此外,录制自己的课堂教学还可以组织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研析。借助教师集体的力量,对课例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利于超越教师个人反思的局限,从同学科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专业支持。录制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名副其实实现“从教师个人成长”到“教师集体成长”的有益尝试。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与其他方式相比成本低廉,只要教师有一台摄像机和一台电脑(带刻录功能)足以。
3.走论坛(BBS)评课道路
由于诸多原因心理健康教育课总是在“评委缺席”中悄悄进行,又由于BBS具有平等、匿名、时空分离等特性,也即任何教师都可以通过论坛,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质疑。因此,心理教师萌发出借助校园BBS展现课程魅力,与广大师生交流思想、相互学习的构想与尝试。倘若BBS能被很好利用起来,将有效地提高心理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加油站”。
三、结束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发展中的事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性发展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尝试过程,拘囿于作者个人的局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构想与尝试,希望与同仁共同探讨。
【关键词】体验 体验式教学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教学
现代学习观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想学、会学、学得好、会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被动接受、忽视内省及内化、对课堂感觉枯燥无趣等现象。因此,如何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投入,使课堂教学目标最终得以实现,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含义和特点
关于体验,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理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体验是个体对所接触到的事物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则是指主体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情感并获得认识,它包括实践体验和心理体验。因此,体验式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具体活动,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进行理解与感悟,并通过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分享和交流达成共识,最后通过反思和总结,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体系,并把它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具有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及关照生命的整体性等特征。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相比,体验式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1. 亲历性。体验式教学法强调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亲身处于某种活动中而获得知识和感悟,也有心理上产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新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2. 情感性。体验式教学法关注了学生经验感受的差异性,需要学习主体的情感投入,同时还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即时情感体验。
3. 主动性。体验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去“做”去“感受”,注重在学生的在学习过程的领悟和体会,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有别于传统教学中学生是被动地“学”,它强调学生的“主动”。
4. 趣味性。体验式教学法要求教学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情境既能反映教学目标,也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使得教学过程具有趣味性。
二、体验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情感教育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而教学则是由教师和学生的知情意活动构成的,它是知识教学与情感发展的结合。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非常强调“情境”的重要性。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各种情境或直接经验中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认知、体验和感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学习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和知识构建的基础上的。
(三)体验式学习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大卫・库伯提出了“体验式学习圈” 的体验式学习模型,他认为有效的学习是“体验――发表看法――进行反思――总结形成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循环过程。该理论强调让学习者从“做中学”,以分享总结经验和解决问题为导向,重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独特体验和领悟,要求学习者全情投入,以使学习者的潜能真正发挥出来,并获得最大的价值。
三、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环节及实践意义
(一)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法包含“创设情境、参与体验、交流分享和体验反思”四个环节
1. 创设情境。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通过对真实情境或虚拟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思维,为学生提供亲历体验的场所。从呈现形式上,可采用虚拟、真实的情境。从活动形式上,创设情境的方式有语言描述、视频呈现、心理剧的表演、主题活动等方式。
2. 参与体验。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把学生分成小组或团体,在已有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入活动。教师在活动过程需要进行有效的引导与控制,以引发学生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本环节的关键所在。
3. 交流分享。通常先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组织组内分享,使每个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内心体会。在分享自己的经历同时吸收他人的经验,使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小组分享结束后,可在班级上进行分享,最后再由教师对分享进行总结。
4. 体验反思。体验反思是体验式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反思与总结,把活动参与和交流分享中收获的知识和感悟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并能够在课后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关注学生心理成长,集知识、体验和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体验式教学法的轻松深刻、启迪学生思维、直抵内心的教学风格,更适合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易达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能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维护和改善自身的心理健康。
四、建议
体验式教学法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情境与教学目标的统一以及情境氛围的有效性,并确保学生对情境的正确理解,学生是否对情境有正确的解读,也是体验式教学法有效实施的基本前提。教师在真诚、信任、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教学氛围中,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及自我评价,以更好的促进学生潜能的实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晓岚. 体验式教学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2,12(1):78-80.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名言,言简意骇,发人深思。心理学教育对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不一言而明。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发展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在这一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是最核心最基本的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基础。没有心理素质这一生命的精神载体,一切思想、文化素质都不可能有效提升。
二、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完善管理制度: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1.学校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关爱每一位教师在学校管理中,应“以人为本”,关爱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生活状态。让能教师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杜绝公式化、平均的机构化管理,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重庆直辖市的人文关怀。调查问卷中教师心声表明,小学学校教育管理者应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工作负担,重视教学环节的原则问题,杜绝无意义、过于形式化的评比考核,如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的会议、考核等等。
2.建设教师自我修定系统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的调节,教师心理健康也自需要我维护。不断的自我修定。学校应该通过心理教育平善教师心理健康的自助修定系统探究学校内教师基本状态和需要,建立教师心灵的家园,提高教师自我反思和修定的能力。
3.社会关爱平台
教师担负着一个民族的希望和责任,所以应该迎得更多的关爱和理解。虽然重庆市政府已经落实了小学教师的绩效工资待遇,但教师心理健康需要取得社会的协同支持。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人民大众的下一代。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共信任氛围。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爱平台,让教师感受到职业幸福感,将更有利维护教师身心平衡,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二)调动老师学习兴趣,促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1.讨论式的讲座
有针对性地设计和收集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聘请专家开展专题式讲座培训。根据讲座内容预先设计交流表,拟订一些问题引发教师讨论、思考。引导教师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在沟通与共鸣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高参与培训的兴趣与实效。
2.情境模拟
提供模拟的教育情境,让教师扮演相应角色,在处理所提供的模拟情境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可以利用重庆名教师、名校长等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教育的专家库,充分发挥其示范、指导、引路和辐射作用,引领青年教师掌握解读、领悟教育规律的金钥匙,指导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3.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目前教师培训中一种引人注目的培训方式,日常教育实践是案例产生和形成的源泉。通过鲜活教育案例的讲述、聆听与体验、分析,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作为独特个体的学生,有助于教师在相互的交流中分享经验、深入思考,有助于加强教师的生命意识,开启教师的生命情感,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
4.教育反思
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培训,引导教师撰写教育反思日记,及时反思教育情境中的得失感悟,在不断的反思与重建中升华思考,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与专业品质,有利于丰富教师的生命体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提升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质的有效方式。
(三)整合家庭、学校、社会有效资源
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应抓住当前社会提倡和谐教育的契机,努力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资源,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的共建活动,使三者发挥最大的功效。对于心智处于成长期的小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犹为重要。在小学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环境是保障。能否有效的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管理人员应该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制定相应的政策文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融合与贯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每天大量而具体的教育组教学过程随时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应抓住机遇,在大力提倡和谐教育的今天,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齐抓共管、关爱教育的社会优势,整体联动,全方位、多渠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深入实施“学校育人”、“团队育人”、“家庭育人”、“活动育人”、“基地育人”、“环境育人”六大工程;进一步拓展家庭教育阵地,组建家教讲师团和家教督导组,提升家长教育素质,优化家庭成长环境;充分利用有关传媒,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舆论氛围;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与监督机制,设计、组织各种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活动促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教育之道在育人心”,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时间,针对一部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及存在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和乐观主义精神。
(一)渗透生命价值教育,学会珍惜生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激励学生要生活得有价值。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轮椅女青年尹淑君等并没有因为自己身体残疾而放弃生命,反而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延长自己的生命。经过类似这样的教育,不管学生今后遭遇怎样的命运,他们都会勇敢地活下去,会让自己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并且要让他们懂得,不仅仅是要珍惜自身的生命,而且要珍惜所有人的生命,因为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有与别人平等的、不能替代的独立的价值。
(二)学会正确看待得失,保持乐观主义精神
生活中有得就有失,而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时期,学会正确看待得失,保持乐观主义精神,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有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对夫妻有两个儿子做生意,大儿子卖面条,二儿子卖雨伞,同样面对晴天雨天,夫妻二人态度不同。晴天:妻说,老二怎么卖雨伞啊,夫却说,真好,老大可以好好晒晒面条了。雨天:妻说,老大怎么晒面条啊,夫却说,真好,老二可以多卖把雨伞了。晴天雨天的故事说明人的不同心态。像《塞翁失马》这则古代寓言中的塞翁不因一时失利而忧,也不因一时得利而喜,坦然面对儿子的失马、得马和堕马。他不是静止、孤立地看待得与失、祸与福,他认识到好事和坏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至今仍对人们深有启发,它教会人们正确看待得失。
课堂上,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吸收健康有益的养料,从而使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三)渗透情感教育,学会关爱他人
关爱自己的父母,这是基本的道德情感。一个连父母都不能施爱的人,怎么可能要求他去施爱于他人、施爱于社会、施爱于祖国乃至世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亲情的诗词、文章,如《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拨动着天下儿女敬爱慈母的心弦;《背影》中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蹒跚”的背影,成就了一座平凡父爱的丰碑,让学生懂得父爱的深沉……通过学习这些感人肺腑的文章,让学生从中体味亲情,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除了情感的触动,还要求学生有具体的行动,让学生学会在物质享用上想到父母,在精神上要关心父母,要留意父母的身体健康,在父母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爱意。
二、通过作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有其特有的心理特点。与学生心理同步发展的写作训练,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围绕“我”来做文章,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接纳
接纳自我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学生在介绍自我的习作中,都能勇敢地介绍自己,一方面大胆地写出自己的才能和优点,另一方面客观地剖析自己的不足,寻找以后努力的方向。
(二)作文命题体现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
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有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摸准学生心理,结合学生实际,选出热门话题,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例如《关于追星族的思考》、《谈中学生早恋》、《中学生当干部弊大于利吗》、《读书与做人》等,这类作文所涉及的问题,几乎每个学生都关注过,思考过。什么是真正的“星”,对待“星”的正确态度是什么;身边有同学早恋了,该怎样认识和对待; 同学们选我当干部,为什么父母却反对;同样是博览群书的人,为什么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遗臭万年……这类问题不单单是作文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怎样成长、怎样成功。这些作文,适应学生日趋强烈的参与意识,为他们表现自己的才干创造了机会。对于作文命题,教师还要把学生对自身成长的关心引导到对国家、社会的关心上来。例如《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类作文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胸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三、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让学生长时间泡在课本里,必然接触面狭窄,思想幼稚单纯。课程改革新增了综合性学习,在学习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广阔空间,它让学生带着一个个问题走向自然、社会,通过调查、访问、探究、合作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学会正确地看待他人,这是合作的基础。一位科学家说:“人才最重要的是合作精神。未来社会的创造,需要我们在各方面与他人合作,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看待他人,发挥各自的潜能。”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很广,包括自然、社会、人生,还有音乐、美术、体育、自然等学科的知识,学生不可能单枪匹马地完成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成立各种合作小组的前提条件是,小组内的各个成员都必须看到本组成员的优点,能相互取长补短,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二)鼓励学生主动真诚地与人交往
一、体验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地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方式。
在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对学生情感的陶冶和升华,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教学强调学习过去的知识,而体验式教学则强调即时的感受;传统教学讲究记忆,体验式教学讲究学生的领悟和体会;传统教学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体验式教学以分享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为导向;传统教学注重知识、技能,体验式教学注重观念、态度;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和控制地位,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传统教育强调在课堂中学知识,体验式教学强调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体验来学习。
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着不同的结果,传统教学的“教”不一定导致“学”,更不一定产生“会”。而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通过具体情景中的活动获得体验,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有效促进了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可见,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是旨在通过提供学习情境、信息、游戏等方式,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情境,通过情境中的活动体验促使学生的行为发生改变。体验式教学最终要实现这样的目的:通过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观念来开启学生的所有潜能,并让他们将这些潜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是体验式教学的精髓。人们都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体验。第一种,人们经常会在考试结束之后将所复习的内容忘记;第二种,当我们学会骑车、游泳之后,即使很长时间不接触,仍然不会忘记。显然第二种学习方式是我们所讲的体验式学习。它拥有完整的学习链条,即体验、分享、交流、整合、联系实际与应用这样一个循环过程。可见,体验式教学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很大的区别是前者以学员为中心,“以学为主”,而后者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成为演员,而学生成了消极被动的接受者,并且可能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最终导致较差的学习效果。体验式教学强调“做中学”,教师与学生是互动的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体验,将学习变成乐趣和追求而不是压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达到学用结合的效果。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大卫·库珀在以前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体验式学习模型,强调亲身体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通常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场景或事件中(亲身体验),对于自身所亲历的事件发表看法,进行反思(观察反省),形成有关思想、感觉、联想及其它观察的资料(经验资料),进而运用理性逻辑分析资料,在自己已知的知识中寻求类同的体验(总结领会),并将形成的初步结论、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整个过程将学习、转变及成长三个过程加以整合,强调做中学及资源的共享与应用的重要性。至此,体验式教学拥有了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
三、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学课中的实施
活动教学和情境教学是体验式教学的二种基本方式。
(一)活动教学
活动是产生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活动尤其是主体性的活动中,学生主体会对活动产生丰富的体验。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中应首先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或体验,然后再去提升直接经验,这是学生形成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前提。采用活动教学,可以通过情境的设置、学生的互动、师生的互动、学生与认识客体的互动产生各种信息,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或体验,在此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上升为抽象的知识。活动教学大体可以分为:
1、思辨类活动
这类活动主要是针对某一问题或观点组织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或讨论,从而使认识更清晰,理解更到位。思辨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缜密的学风,达到“心灵的交流、体验的分享”。例如,分析“我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时,可以设计这样相互联系的三个环节:①组织学生实话实说:你有过心理困惑么?是哪方面的困惑?②组织学生心理分析:心理困惑对你的影响大么?都存在哪方面的影响?③组织学生沟通交流:遇到心理困惑你会怎么办?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一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二是可以引用古人的坎坷经历,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三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
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历史又是由一个个的历史事件组成的。这些历史事件告诉人们,社会上没有和风细雨、轻歌曼舞的竞争。在古代的斯巴达国家中,婴儿出生时,父母不是用水而是用烈酒为其洗浴,然后接受长老的检查。长老只允许健壮的婴儿生存,体质弱者则被抛弃。年满七岁的孩童要离家编入团队,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训练忍耐力、顽强的意志及独立生存的能力。
“斯巴达”式的教育固然带有残酷和不人道的一面,但培养出的却是能够战胜一切的勇士。中国古代也有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随着时代的进步,竞争越发激烈。每个学生都要学会适应客观环境,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进一步提高生命的质量。
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要求
当代中学生在长辈过分精心的呵护下成长,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当他们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就会表现出悲观、失望、退缩,甚至意志崩溃的情况。
正如司马迁所说,学历史是为了“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历史同样告诉我们,现实是残酷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拥有顽强的意志,才能顺利地走过人生中的磨难与坎坷。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拿破仑、林肯等都克服了重重困难、种种不足,凭着顽强的意志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一部中国近代史浸润了辛酸血泪,写满了挫折和艰难,更展现了挫折中的抗争,记录了刚强的中华民族精神。每一次磨难无不使民族遭受到巨大的挫折,蒙受空前的灾难。但中国人民并未被摧垮,而是愈挫愈勇、发奋图强、奋勇前进。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汲取到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三、从学习方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心理教育讲究的是主体参与性原则,不再是教师在讲台前一味地讲授,而更多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知。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广大教师的职责。
历史课外活动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动手去做、去实验。让他们在“做”和“动”的过程中学习、体验和感悟。因此,开展课外活动既符合心理教育的原则又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课外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较佳,活动的内容有许多: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对乡土历史进行调查和研究;可利用各种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进行有关的资料收集和宣传;也可制作历史小报、历史小制作……活动的方法就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将学生合理搭配,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各小组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等实际情况,通过讨论、研究,选取活动的内容。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之后,再撰写调查报告、考察报告、参观后的感想、制作模型过程的心得体会和活动总结等。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同时,又发展了对信息的反思和辨认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协同合作、共同进取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实践证明,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是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好机会,又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