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13: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养老保险的管理方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有效途径
城居民养老保险是为我国为老龄的参保人员提供的社会养老政策,要想有效的落实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还比较低,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管理方式不科学
现阶段我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方式是属地管理,这种管理不够科学,收缴保险金以及采集信息都非常麻烦。属地管理具体是指各个地区在国家的领导下进行社保结构的建立,但是这个社保机构的建立在上下级方面并不属于行政的领导关系,而更多的是业务上的指导,属地管理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模式赋予了当地更多的自,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各个地区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却同国家政府的交流较少,导致各项权利非常分散,不利于基金缴纳以及信息采集整体效率的提升。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具体运作方式缺乏科学性
现阶段我过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在具体的运作方式上存在着一些不科学的现象,管理方式不够规范,导致在具体的资金运作上,一些县市可能出现私自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紧紧进行挪用的现象。依据现在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政策规定,各级县政府不仅承担着养老金的发放工作,同时还承担着资金的时间价值工作。然而现阶段我国很多的县级政府投资风险意识相对较低,依旧会采取买国债存银行的传统的基金管理思维,导致养老金的具体时间价值缺乏保障。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尚未形成网络化信息系统以及联动机制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工作相对比较复杂,会涉及很多手续以及表格,而现阶段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还没有形成网络化信息系统,导致经办服务效率会相对比较低。也正是因为缺乏系统的网络化管理,导致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信息缺乏统一的管理以及整体的规划。另外,现阶段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工作又非常复杂,在具体的联动实施过程中,各个部门的责任以及权力不够明确,导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各项工作相对比较混乱,限制了经办服务能力的提升[1]。
二、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对现在的管理方式进行改革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具体的管理方式上需要对属地管理模式进行探索改革,可以从“属地管理”向“属人管理”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因为现阶段各参保对象的流动性会比较大,采用属地管理的管理模式会容易造成各类信息之间的传递造成限制,而“属人管理”的模式可以快速的捕捉到市场的各类信息,从而可以实现多角度多方位的收缴资金以及采集信息,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
(二)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在流动的情况下可以更好的保证人们的利益,因此在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管理时不能仅仅只是采用传统的买国债存银行的方法,可以不断的增加多种投资方式,从而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但是需要注意在进行投资时一定要谨慎,尤其是对于股票投资以及金融投资,在进行具体的融资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调查工作。
(三)建立健全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网络体系
为了有效的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需要我们加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信息化建设,通过搭建各省,各市,各县乡的网络平台来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使城乡居民可以利用网络在不出门的情况下得到专业的信息服务,如果需要进行资格认证,权利查询以及待遇领取时可以在就近的地方办理。不断的完善网络体系还需要加快速度实现一人一卡,社保卡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方便,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的精准度[2]。
(四)建立科学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工作联动机制
首先各级政府需要将各项权利清单进行明确的规划,做好社会企业,银行,财政部门,社保经办部门以及一些其他相关部门的统筹工作,使每个部门都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同时相互增加沟通。同时养老保险经办机构需要定期的进行审查沟通,做好外部联动以及内部联动工作,从而提高经办服务能力。外部联动是指加强同银行,财政,公安以及民政之间的沟通。内部联动是指经办机构内部各个科室需要相互监督,做好社保信息的采集和整体工作,同时定时向上级汇报相关工作。同时经办机构需要加强对经办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真正的为参保人员提高有效的服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的有效进行,因此需要我们通过改革管理模式,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信息化建设等措施提升经办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秀斋,李冠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6,(27):28-31.
关键词:养老保险;投保人;档案
养老保险档案是指居民在办理的保险的时候,出现了文字材料等等,而这些材料是具有法律效益的,通过这些档案信息可以知道投保人应该缴纳的费用以及享受的待遇。养老保险档案也是我国档案资源的一种,档案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因此要管理好养老保险档案http
1 新常态下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1.1 事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程
虽然我们河北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提前并轨,但随着全国统一并轨制度的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我们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部门不但要履行社会保障的责任,同时还要承担起对60岁以上老人的社会化服务与管理职能,如此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若无完整准确的个人资料记载,即安全有序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我们整个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部门的工作就会陷入困境。
1.2 事关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
一个参保人从办理参保手续到离退休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要经过诸多环节。在办理参保手续时,首先要采集个人信息,并作为最原始的资料存入个人档案,其后要不断缴纳保险费、划拨个人帐户、计算利息等。当新老农保制度进行衔接及居民与职工养老保险进行流动时,还要办理保险关系转移和基金的转入转出等手续,这些详细资料的个人档案记载,就成了今后支付社会保险待遇的重要依据。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参保人的切身利益。
1.3 事关经办部门的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
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实际上是对业务工作进行有序的梳理和有效的归纳。对已完成的业务工作进行回顾整理、总结,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将对正在进行或进一步开展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推动。
2 当前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稍显不足,尤其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因为档案多,而且觉得自己是基层工作人员,在出现错误的时候,也不容易被发现。因此不重视工作,没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很多管理人员都认为对于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并不能为单位获益,也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因此更加散漫的工作。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基层的管理人员数量少,不能完成管理任务。而且部分城乡没有管理室,使得一些应该归档的档案不能及时归档,而管理人员也不能马上对这些档案管理,由于没有位置就只能随意的存放,有些档案放到了潮湿的地方,而有些档案也没有防火措施。这样就使档案管理工作有难度。
2.2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偏低
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现代档案管理技能,档案管理手段和方式落后,档案工作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2.3 在管理养老保险档案的时候,应该使用正规的管理方式,同时遵守一定的管理规范
由于我国的城乡养老保险管理档案工作刚刚起步,而且这种档案业余其他的管理对象不同,因此在对其管理的时候,缺乏标准,这也就使得不同地区在管理档案的时候,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从而出现了不同水平的管理模式。养老保险档案很多,部分档案需要归档,也有的一些档案需要销毁,但是归档之后,档案应该保存在哪里?在什么地方销毁等都是需要管理去解决的问题。因为某些档案的相似度高,为了减轻工作量,可以将这些档案集中管理,但是如何才能让档案集中,以及最佳的管理方式是什么?这些问题业需要管理人员去解决。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工作秩序,没有标准化的管理,那么养老保险工作会是苦难重重。
2.4 手段落后,管理水平偏低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面启动和业务量的逐步加大,有的经办机构实施了档案的微机化管理,但由于软件、硬件、人员没有实现有机结合,有的缺乏相应软件,有的缺乏专业人才,因而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3 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途径
3.1 加大对养老保险档案的宣传,选择最有效果的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从普通的群众到领导干部都要有管理意识
通过宣传让对养老保险管理工作不重视的人也对与管理工作有了了解,各级部门都要加强对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而政府更应该重视档案的管理工作,支持管理档案,对于管理工作的支持主要表现在资金以及人力上,为管理工作提供资金,在社会上选拔优秀的人才从事管理工作,解决资金以及人手紧缺的问题。建立和谐的管理环境,使工作人员能在一个良好的气氛下管理档案。
3.2 完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在制度下优化管理方式
国家已经出台了与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有关的法律。法律中明确的确定了档案管理的期限。因为档案的分类多,因此在管理档案的时候,应该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在管理的时候,也要按照规定管理。在收集养老保险档案的时候,也应该做好整理以及存档的工作。每一项工作都有自己的章程,而且还要符合档案管理的要求。档案在未归档之前,基本以书面材料为主,还有很多的图表、账薄等,在归档之前也要做好材料的统计工作,并保证材料能及时的归档。
3.3 对于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要加大投入,以此来增强管理水平
各级在管理档案的时候,都会有苦难,以城乡养老部门为例,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少资金。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能购买设备,也不能建立新的档案室。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在管理档案的时候,应该按照相同的标准,为了减轻档案的管理工作,可以使用计算机,通过电脑操作记录或者是保存档案。在保管档案的时候,还要有专门的管理软件,这个软件只用于收集资料,而且养老保险部门使用的是同一种软件。这个管理软件具有几种功能,编辑档案,自动搜索以及查询档案等。
结束语
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是一种重要的福利依据,它保障着的是广大劳动者能“老有所依”。养老保险制度属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让我们重视并想方设法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水平,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让更多的群众受益!
参考文献
[1]郑夕云.浅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J].就业与保障,2013.
关键词:养老保险;立体化;保障体系;统筹建议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中国人民银行系统于1994年建立了系统内职工基本养老统筹制度,实行基金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单位缴费额和个人缴费额分别按缴费基数的相应比例缴存,由总行实行统一管理基金,单独核算,专项储存,且实行专款专用、收支两条线。经实践证明,现行统筹制度切实稳定了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水准,且对增强组织凝聚力和稳定职工队伍也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不过该制度在实施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怎样进一步完善人行系统养老统筹制度,使该制度成为不但能持续发展,而且能增强组织凝聚力、激励员工建功立业的保障体系,是值得我们深度思考的。立体化养老统筹制度是一种多层次的、能够满足不同养老目标的一系列养老制度的综合。
一、建立立体化养老统筹制度的积极意义
立体化养老统筹制度的建立能够有力地缓解各种现存的矛盾。第一,能够缓解基层央行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收入之间的矛盾,使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收入之间建立一种较为稳定的平衡关系。第二,能够缓解养老统筹基金的收支矛盾,降低养老保险基金的预期财务风险,为进一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创造出良好的条件。
立体化养老统筹制度的建立能够满足基层央行职工在更高层次上和更大范围内养老保障的需要。立体化养老统筹制度是依据经济保障目标的不同,通过多种经济保障方式的相互补充和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立体化的养老统筹制度,可以满足基层央行职工多样化养老保障的需求。
立体化养老统筹制度的建立是促进地方事业单位基本养老统筹体系改革的必要前提。立体化养老统筹制度的建立可以解决央行系统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归地方社保统一管理后养老金降低的问题,这一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二、建立立体化养老统筹制度的迫切性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计生政策调整的迟滞,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在加剧,社会人口的少子化也越发明显,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必须深入进行。系统内的养老统筹制度作为人行养老保险体系的基础制度,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不可忽视的。
从系统内的养老统筹的运行态势看,系统内统筹面临着支付问题。央行系统内离退休职工的增多,在职职工人数的逐年下降,赡养系数在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如下原因:首先是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离退休人员增加,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其次是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发放的养老金数额也相应增加。再次是医疗环境的改善,人均寿命增加。综上原因,致使基金支出的增加幅度远远超过基金收入的增加幅度,使系统内养老统筹制度早早的出现了缺口和赤字。
从系统内的养老统筹管理方式来看,系统内统筹存在制度上的漏洞。目前央行系统统筹中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执行的是混合管理的管理方式,使统筹基金占用个人账户里的资金有了可能。首先,个人账户和基金账户的合并运行很容易发生管理上的混乱;其次,基层央行为了保证离退休金的足额发放,使得个人账户被基金账户挤占,个人账户仅仅变成为一种记账的手段,失去了个人账户设立时的意义;再次,由于个人账户仅仅是一种记账的手段,制度实质成为现收现付制,使得基金积累无从实现。
从系统内的养老统筹的基金积累来看,系统内统筹缺少投资方向。第一,由于系统提取率仅为17%,与社会平均比例28%相比,相对较低,系统内的养老统筹基金积累速度过于缓慢。第二,系统内的养老统筹基金增值保值压力大。依照总行的相关规定,统筹基金只能用于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加之通货膨胀率较高,基金贬值已成事实。
综合上面所列举到的现实问题,在计划生育政策没有做出调整、社会生育率没有稳步提高之前,我们的当务之急要是建立央行系统内的立体化养老统筹制度,以期能够缓解人口老龄化和解决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后央行系统内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减少等问题。
三、建立央行立体化养老统筹制度的模式选择
在参考借鉴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三支柱”模式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央行职工的特定需求。我们认为,人民银行建立的养老保险体系模式应该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参加商业性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该设想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进一步完善系统内基本养老统筹制度,鼓励发展企业年金,支持职工个人参加商业养老保险,扶持系统内的行业救助,建立多支柱的系统内养老保险体系,使之能够满足央行职工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拓宽统筹基金和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实现统筹基金和企业年金保值增值,实现央行系统内养老保险体系的健康发展。
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险,也就是单位发放的离退休金。基本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中处于基础位置,但也是主要位置,是一种由在职职工强制缴费、部分积累的保障制度,其保障范围较大、覆盖面广,但其保障水平较低,是离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为今后迎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深入改革,实现央行养老统筹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的顺利衔接,基层央行当前首先要改革现行养老金计发办法,以建立起缴费额与养老金待遇相关联的退休金发放制度;其次是应实现统筹基金账户与个人账户互不透支,分开管理,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一、档案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弊端
(一)缺乏明确的制度标准如今我国城乡居民的参保人员在进行信息资料填写过程中,没有统一的填写标准,全国各地的城乡居民各行其是,有的使用纸质版、有的利用电子版,也存在两版并行的状况。档案管理缺乏标准的管理制度,导致在日常的工作管理中,保险档案资料不规范,查找困难。
(二)档案管理工作量剧增我国的城乡居民因经历过制度改革,人员工作变动较大,导致人事档案不断增加,为退休人员保险待遇获取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原来的档案管理偏单一简单化,侧重对退休工作人员的退休金进行管理,但是现如今在改制的背景影响下,城乡居民社会的福利待遇不断增加,养老保险档案需要与社会保险、医疗保险进行对接,多元化的应用方式加大了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
(三)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因我国的养老保险机制起步较晚,一些社保经办机构领导层及城乡居民管理人员对档案的管理工作缺乏重视,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不高。只有在管理人员具备较高档案管理的知识水平,并对管理流程及内部结构充分了解基础上,才能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质量。但是目前团队组建多采用临时抽调的方式,临时加入的工作人员并不具备档案管理的知识及经验,使其容易在日常管理中出现问题。
二、信息化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优势
(一)提升工作人员工作效率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档案进行管理。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可以满足档案数据收集的需求,而且可以为档案提供智能的搜索空间,完善了档案管理的操作步骤,优化了档案存储的工作方式,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操作质量。改善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实现了科学、高效地进行时间管理。
(二)存储调取方式安全便捷通过信息化手段储存起来的电子档案根本不会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失误导致的负面影响。同时,信息化技术可以备份电子档案,日常工作中的办公设备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实现档案的连续性、稳定性、便捷性,从而为城乡居民养老档案管理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证。
三、养老档案保险管理信息化策略
(一)建立信息化管理方式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可以有效解决档案管理人员压力过大的问题。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根据档案的应用需求或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方便档案的使用。针对参保人员的个人信息,可以使用编号的方式进行科学的排序及保管,通过科学有序的分类满足档案的多元化利用,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社会保险法、档案法制定档案分类的大纲,完整的管理体系,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移交及存档工作。随着档案信息不断增加,管理人员可以积极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养老保险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不仅可以降低日常管理的难度,也可以增加档案的存储年限。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对数字化的保险档案进行分类、保存、排序以及调取,减少人工操作造成的失误。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将参保人员的信息上传到云端,可以有效避免档案被他人窃取,安全性能较高。
(二)建立健全的档案制度标准城乡居民建设中,需要注重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细则,明确参保的过程。根据参保流程和权益,重点分析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水平,实施全面的档案管理制度优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掌握相关数据资料,制定统一的收集标准。通过档案收集整理工作,严格掌控质量关系,对资料进行完整、齐全、科学的统一管理。通过掌控相关档案管理的规律,对档案的安全质量存放进行操作处理,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明确档案存放通风、干湿度适宜、禁火等操作。
(三)建立标准化管理平台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建设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的安全管理,确定档案数据管理体系的标准有效性。通过管理过程分析,对电脑、网络、数字信息进行融合,注重提升城乡居民档案养老保险建设管理,实现全国参保对象信息数据的有效共享,结合相关信息参保流程,实施系统数据的平台查询分析。
关键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大连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079-02
随着大连市全域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城市发展空间由中心城区向全域拓展。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农民承包的土地被征用于城市建设,失地农民长期以来利用土地收益养老的功能受到了抑制。为了彻底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民生任务。
一、大连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现状
大连市于2006年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的通知》(大政办发〔2006〕171号),要求各区市县建立专门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实行资金由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共担,以待遇标准确定缴费数额,个人专户与统筹账户、专项调剂相结合。其中,集体和个人缴费资金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中一次性划拨和抵扣,与其利息一起记入个人专户资金;政府资金从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与其利息和其他收入分别记入统筹账户资金和调剂资金。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待遇标准要求不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目前大连市有10个涉农地区全面开展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53 076人参保,征收保障资金22.71亿元(不含保税区、长兴岛),已支付保障资金7.30亿元。
在全域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为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大连市加快了实现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步伐,使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利益基本上得到了保障,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连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1.养老保障待遇水平低
大连市大部分涉农土地征占地区所领取的被征地农民养老金待遇水平低。表现为:平均养老金月发放水平约589元(见表1),只比大连低保标准(月530元)高10%左右。与大连市城镇居民年平均收入相比,大连市被征地农民平均养老金水平占城镇居民平均收入的比重约25.7%,与“保基本”的目标(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占居民社会平均收入比重应达到60%)相差一半多。虽然,被征地农民从身份和生活方式上实现了“由农入城”的转变,但是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收入却并没有与城镇职工平均养老金水平拉齐。2012年大连市城镇职工退休人员的月人均养老金为1 756元,分别是长兴岛、北三市和金州新区被征地农民养老金的约4倍,是旅顺、保税区、花园口和高新园区被征地农民养老金的约2倍。
■
2.养老保障统筹层次低
大连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实行县(市)级统筹管理,统筹层次偏低、统筹范围过小,各统筹地区基金自行收缴支付,县(市)间不能互相调剂资金,容易产生待遇水平不均衡的问题(见图1)。目前大连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已经拉开了低、中、高三个档次。低档次地区有长兴岛、北三市和金州新区,每人每月养老金300~400元左右;中等档次地区有旅顺和保税区,每人每月养老金700~800元左右;高档次地区有花园口和高新园区,每人每月养老金900~1 000元左右。此外,养老保障统筹层次低不利于形成养老金的规模投资基金,限制了养老基金的投融资渠道选择,只能将养老基金存放在银行财政专户,带来了养老基金保值增值难的新问题。
■
3.养老保障资金管理方式单一
大连市对养老保障账户资金采取的是社会保障财政专户记账管理模式,实行专款专用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虽然确保了账户资金安全,但由于管理方式单一,仅按银行机构一年期存款利率记账,养老保障资金的收益率较低,存在账户资金贬值的问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7月公布的银行机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同年大连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3.4%,养老保障账户资金贬值率为0.4%。从消费用途看,被征地农民养老金主要用于食品支出等,2012年大连市食品价格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5.3%,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账户贬值程度更大,年贬值率为2.3%。
4.养老保障账户支付压力大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账户资金主要从土地出让金、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中一次性划拨和抵扣,标准主要参照征地当时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涉农征地人口数量。实际支付中,被征地农民养老金待遇标准要与不断上涨、动态变化的城镇低保标准挂钩,这样就出现了养老保障账户收入增长跟不上养老金支出增长的财务压力问题。养老保障账户支付压力大,暴露了传统征地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的弊端:一是养老保障账户收入没有持续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二是养老保障账户收入没有持续分享村级集体经济资产盘活收益。一次性土地征用补偿及一次性划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账户资金总有用尽的时候,为此,要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模式,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养老保障账户可持续支付能力。
三、完善大连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
1.提高养老保障待遇水平,建立正常增长机制
一是设立市级财政专项养老保障补助资金。市人社局和市财政局根据年龄达到60周岁的被征地农民数量和人均养老金补助水平,核定专项补助资金总额,优先用于增加长兴岛、北三市、金州、旅顺的被征地农民养老金,逐步缩小与保税区、花园口、高新区等地区的差距,三年内拉齐。
二是建立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把被征地农民养老金数额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基本生活消费、预期寿命、财政收入等因素挂钩,计算出年度养老金待遇调整系数,尽快缩小被征地农民养老金与城镇职工平均养老金水平之间的差距。具体计算方法为:“60岁以上城乡居民人口期望余寿平均变动率、上年市财政收入平均增长率、上年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增长率、上年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消费与市财政收入的增长比”的连乘积。
三是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金与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联动。从性质上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是一种土地补偿保障,不排斥享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权利,对于非从业的被征地农民应该在享受被征地农民养老金基础上,同时享受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月150元)。
2.优化养老保障制度设计,提升统筹管理层次
一是整合养老保障制度。市政府要尽快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指导意见》,优化养老保障制度设计,将大连市原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纳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管理,不再建立单独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随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管理,直接提升为全市统一养老基金账户统筹。
二是做好统筹层次提升过程中新老制度衔接。已经参加(包括已经领取)大连市原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原待遇继续领取,筹资渠道和资金来源不变;同时可自愿按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两种待遇合并发放。已经参加但未领取大连市原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可自愿按自由职业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经核查,被征地农民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政府补贴可支付给个人,用于补贴其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3.创新养老基金管理方式,提高资金管理收益
一是要探索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账户资金的分类投资管理模式。将养老保障账户资金分成保底资金和投资资金,其中,将投资资金分成稳健型投资资金和风险型投资资金。在进行分类投资时,要合理界定养老保障账户保底资金与投资资金的比例,为保证资金安全可先将养老保障账户投资资金的比例控制在40%以下,将投资资金中风险型投资的比例控制在30%以下。
二是采取多元化的养老保障账户资金投资渠道。将保底资金存入市级财政存款专户,按银行一年期利率获取稳定收益。将稳健型投资资金的投资渠道控制在国债、银行定期理财产品、福利彩票、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稳定性收益的经济领域。将风险投资资金投资于股票、保本基金、企业债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高回报率领域。
三是创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投资方式。允许委托选择具有良好资质投资的专业公司进行投资,在选择投资公司时要规定投资最低收益,将最低收益控制在不低于银行存款一年期存款利率的标准。
四是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准备金制度。集体土地征为国有出让的,按出让收入10%的比例提取养老保险准备金。养老保险准备金纳入市财政社会保险储备金专户,由市财政部门统一管理。
4.提高养老保障账户收入,持续分享集体经济
一是适当提高土地征收价格和土地征用补偿水平,建立土地征用“政府、集体、开发商”三方协商谈判机制,增强农村集体对土地议价能力,适当提高土地出让金、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增加划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账户的资金总额。
二是建立征用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机制。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抓手,探索实施新型就地城镇化模式,允许农村集体经济以土地、劳务或资本等要素入股,以共同合作经营的形式参与集体土地开发商的项目经营活动,培育集体经济自主投资主体,盘活和壮大集体资产,提高集体经济持续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能力。
三是实施集体土地股权量化权益证制度。开展村组集体清产(主要是土地)核资工作,对有经营性资产的村组,要求将其量化到人,分配每个人集体土地股权量化权益证书。集体土地的经营收益按股权量化证所属红利分配给个人,并计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账户。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养老保津在整个社会保阵地位中越来越重要,在我国养老社会保险逃费问题十分严重。本丈通过对逃费情况的分析,报出了改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设计模式,转变雇主、职工和政府态度,改进养老社会保险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等减少逃费的对策。
一、提出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逃费间题日趋严重,保费收缴率1992年为95.7% ,1993年为92.4% ,1994年为90.5% ,1996年为87.0% ,1997年为80.0%,年均下降近3%;1998年企业累计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318亿元,1999年达到388亿元,到2000年6月已达414亿元。大量的逃费行为使得基金收人远低于基金给付需求,养老社会保险承担着巨大财务风险,制度面临困境。目前国内对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期动态财务平衡、养老基金投资及转轨成本、空账问题的解决等方面,目的在于实现长期动态财务平衡。而对养老保险逃费问题的研究十分匮乏。
逃费问题使养老保险统筹账户收不抵支、个人账户成为“空账”和缴费率上升,导致个人账户资金无法实现保值增值,加重了养老保险承担的转轨成本债务和制度营运风险。因此,逃费是养老保险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制约转轨成本、空账及基金投资等问题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养老保险长期动态财务平衡目标的实现。鉴于此,本文在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成果基础上,分析了养老保险逃费发生的方式、原因,寻求解决养老保险逃费的对策。
二、养老社会保险逃费方式
我国政策规定,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单位有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等,这些企业的长期合同职工和按新劳动合同法招收的职工,都享有养老社会保险权益。企业职工的养老费用由企业和职工共同承担,而且企业为职工代缴的部分多于职工缴纳的比例。因此,有些公司为了逃避责任,采取各种方式逃费:
增加临时工、减少合同工或频繁使用短期合同工,减少养老保险人员数量。不给职工缴费,或想方设法少缴费,或借故延迟缴费。变相减少工资总额,降低保费提取标准。违规截留应缴保费。减少职工,规避养老社会保险计划。
养老社会保险的逃费行为造成以下不良后果:导致缴费者和不缴费者之间在有效费率上的不平等,以及相同职工间收人分配上的不平等;降低了养老保险通过社会收人再分配来保障社会公平的功能;它导致养老社会保险缴费率不断提高,并高于实际应有的费率;逃费和欠费行为扭曲了劳动市场的运行规律,增加了福利成本;企业和职工为了躲避缴费向地下经济和非正规部门转移,降低了经济增长,同时减少了课税基础,这种畸形劳动市场的发展又会助长逃费行为。此外,隐瞒收人或少报收人逃避缴费使得真实工资的缴费基数过低。
三、养老社会保险逃费发生的原因
我国现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制度,社会统筹账户由企业按职工工资比例的12%激纳,个人账户由职工个人按工资比例的8%缴纳,二者共同构成企业职工的基本社会养老金。国家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者和管理者,并承担着制度风险。在这种制度下,公司和职工都面临着逃费的激励。
(一)企业面临的制度约束及逃费激励。国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且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从营业费外列支。因此,养老保险缴费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企业雇主的利润,雇主有逃费的激励。而一且逃费被社会劳动部门发觉,就会遭受惩罚,因此,企业逃费面临较大的惩罚成本。在风险和激励的双重约束下,仍有大量企业选择逃费,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制度设计欠公平;缴费率高;国有、集体企业效益差,养老负担沉重,负担不起缴费义务;企业故意逃费,规避义务。
(二)企业职工面临的制度约束和逃费激励。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规定,职工缴费由企业从工资中直接扣除代缴。因此,职工个人逃费必须与雇主合谋。职工个人逃费不受制度约束,只会增加养老风险。 1、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收益小于缴费成本,职工与企业都有逃费的意愿。
2、企业从职工工资中扣除了养老保险费,没有缴纳或娜作他用,职工不知情。
3、企业不给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职工害怕失去工作,不敢向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反映。
此外,社会养老保险的逃费行为与管理机构的约束松懈有很大的关系。
四、减少养老社会保险逃费的对策
1、改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设计模式。降低养老社会保险欺费率。在养老社会保险遵缴率较低的国家,缴费率通常是很高的,较高的缴费率给收人很低的职工或有意加人保障计划的职工设置了一个障碍。因此,降低根据工资总额设定的养老保险费率,就很有可能提高遵缴率。缴费率是否太高可以根据它给劳动力供应和职工储蓄决策造成的扭曲程度来判断,而职工的缴费对其未来收益的影响可作为扭曲程度的判断依据(Burkhauser&Turner,1985)。逃费的激励可能来自于其他缴费项目,如职工可能由于当前对医疗保险的需求高于养老保险而逃费,因此把这两种缴费联系起来可能有助于减少逃费。政府给低收人阶层和弱势群体提供缴费资助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养老保险,降低逃费率,同时可以减轻国家的养老负担和财政压力。虽然在试图覆盖所有劳动部门的发展中国家,养老保险逃费率都非常高,但国家可对企业加人国家养老保险计划限定一个最小规模,要求最小规模以上的企业其雇主和职工加人计划。并配合其他条件,如职工工作量少于一个最小工作时间限额或每年收人低于某一最小限额,可以不加人计划。
2、改进养老社会保险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去识别逃费和强制缴费。实行有效报告管理,要求企业缴费时同时报告缴费的职工名单,并要求雇主每年一次向职工汇报从其工资扣除并缴纳的养老社会保险缴费总额。强制缴费在地方水平上一般是低效率的,在全国基础上的组织收费更能达到规模经济。一般情况下,集中统一收取养老保险费和其他税收更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遵缴率。因此,可通过设立独立的收缴和执行机构,使之执行专业化管理职能。同时应使养老保险机构与税收机构工作分离,否则很难相信政府不会挪用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完整保存缴费记录,实现个人缴费和纳税信息共享,可降低逃费率。
3、正确的引导,强行征费和惩罚。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征缴逃费或惩罚逃费行为,对遵缴行为进行正确激励也很重要有效。政府发挥榜样作用,公众对国家提供最后财政担保的社会保险期望值和信任度都较高,如果政府公务员在养老社会保险计划中能够发挥带头作用,积极缴纳保费,养老社会保险财政和遵缴努力的可信度就会得到提高。对不同规模公司的缴费频率分别要求,小公司可要求按季度缴费,大公司按月缴;对缴费积极性不同的企业也可区别对待,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的企业要求按季度缴费,经常拖欠费用的可要求按月缴纳,这样可以降低执行成本。
一般讲,逃避缴费意味着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或政策,政府必须考虑强制执行的成本及应当采取的惩罚措施。惩罚额度需要根据通货膨胀或市场利率进行指数调整。为了加强征缴能力,养老保险收费部门应具有以下权力:有权要求雇主提供工资报酬记录,检查公司银行账户,获取公司欠款的第三方的支付,拥有公司财产(所有权)的留置权。
关键词: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098-02
人口老龄化时期下,对于每一个国家而言,社会保障的建设都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我国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养老保险问题开始成为人们争相讨论的焦点。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在管理模式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何认清这些存在的问题与纠正改进,并进一步探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在管理上的改革策略,使之得到良好的发展,成为了我国现阶段发展的一个重任。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理论分析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策略的选择原则
1.安全有效原则。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部分是社会保险,而社会保险中最为重要的险种即为养老保险。随着世界各国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年人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俨然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急需解决的任务。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模式遵循的原则应从基金受益人的情况出发,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受益人都是抵抗风险能力弱,急需稳定的养老基金的退休老年人。从而,应当将安全放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上的第一位,这样才能保证养老基金不会发生贬值、挪用、流失等问题。此外,因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养老保险基金所承受的资金压力也较为集中,仅仅“安全”尚且不够,还需遵循“有效”的原则,才能实现养老基金的增值目标。“有效”与“安全”这两个原则不仅不互相矛盾,还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上不可分割的一体,它们是养老基金管理过程中必备的核心工作,是在选择养老基金管理模式之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2.公开透明的原则。“资金”一词,即将许多零散的资金合集起来,采用大规模的资金模式效应集合投资,基金持有者一起共享收益,一起承担风险。养老保险基金从众多劳动者手里筹资起来,也用于保障众多劳动者的根本养老需求,从广义基金的特点上说,养老保险基金也是公共基金的一种。尽管养老保险基金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确切而言是一项社会性公共基金,但同样也需要空开透明的原则。而“公开透明”原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基金缴费者有权利了解自己所缴的运作情况,这是一种知情权,并对基金管理上有监督权;二是基金管理中的各种情况,诸如基金的投资与收支等情况,社会保险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地向参保人公开。这样才能保证养老保险基金在管理过程中的透明性,才能不出现因过程杂乱不清而带来的问题。
3.政资分开原则。养老保险基金政资不分的现状,在研究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模式上,一定要认清并且彻底改变。尽管,养老保险基金本身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但养老保险基金所承担的资金压力巨大,并且巨额的资金带来许多诱惑。所以,养老保险基金在管理上应当与行政管理分开,即养老保险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干涉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这也是认真落实好安全有效原则的一项措施。以往养老保险基金之所以时常被挪用、流失,与政资不分的弊端有着极大的关联。在决定重大事宜之时,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不应听行政部门的相关指令。因为,养老保险基金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在管理上也应当合法独立的。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研究不断推进下,我国许多省份逐渐严格遵循政资分开的原则,从而养老保险基金在管理上逐步走上了正轨。但是,还有许多地方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仍政资不分,仍受行政部门管辖,这种不规范的管理方式,今后必定给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带来一定的隐患。
(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
1.公共选择理论。诞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公共选择理论,其可定义为经济研究领域上的非市场决策,抑或简单的定义为政治学上的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能在行政部门与市场中灵活地为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边界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行中,更趋于利用市场机制,这已经是一种被认可的公共选择。实际上,市场机制下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往往比行政部门经营的养老保险基金的实际投资收益高,这促使养老保险基金在管理模式上走向了新的发展道路。行政部门与市场是养老保险制度的两个重要主体,在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下,行政部门与市场的位置在养老保险制度中被不断地调整,而在不断的调整中,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也被不断的调整。如果,全权由行政部门管理养老保险制度,那么,市场所进行的交易与生产必定被排斥,从而造成许多弊端。当然,如果分开而论,没有万能的行政干预,也没有完美的市场机制,应当在不断权衡中,建立一种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2.产权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产权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存在着逻辑链条的关系,因产权可分解的性质,现代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了理论依据,为了实现高效的财产管理方式,以及保证利益者的利益,必须建立一个完备的治理结构。而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建立完备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有效的保证投资者与利益者的权益。在产权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中,养老保险基金是一种混合物。从产权的角度出发,养老保险基金包含着公共物品权与私人财产权,它是人们建立起来的权利经济关系,包含着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使用权、所有权。但从”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上看,个人账户基金与统筹账户基金的”五权“都分离。那么,就存在委托与的关系,因此将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引入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模式中,对于建立互相制衡的制度体系起着有利作用,也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运行过程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二、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现状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机构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2001年12月,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被确定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托管银行,其后三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与北美信托银行、花旗银行签署了境外投资全球托管协议。随着全国社保基金的不断发展,于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被确定为境内第三家托管银行。而基金投资方面,嘉实、华夏、长盛、鹏华、南方、博时等六家管理有限公司于2001年末被确认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在投资运作工程中,以“通过委托投资组合实现个股投资、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新股配售、以信托投资方式投资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三种方式为投资运营方式。时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使得我国社会保障方面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负担。而今,中国养老保险基金一个不能忽视的现状是“严管制,怠监督”。许多地方的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不容乐观,而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的部分累积制模式也存在许多不足。
(二)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收支不均,欠费严重。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都有较大的增幅,但仍出现赤字。我国养老保险结余多数在少数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并不如人意,全国许多企业出现严重拖欠养老金的现象,加之管理不善、投资渠道单一、养老金保值增值不力,部分累计的目的完全达不到。
2.管理混乱,监管角色模糊。时下,地方社保相关部门作为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与管理者,但在监管上却充当着一个模棱两可的角色。从而,养老保险费在收缴、管理、资金运用、基金发放等程序上杂乱无章,政资不分现象更令保险金的独立无从谈起。
3.缺乏承担责任与经营主体。当前,我国各个地区只设立一个社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基金管理的相关专业人员缺少,养老保险基金的经营主体也缺少,加之行政管理部门存在权利与责任不挂钩的现象,导致养老保险基金增值保值的任务很难实现。
三、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改革对策
(一)弃“统账结合”用“统账分离”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采用的统账结合模式存在着空账的问题,导致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问题上难以应对。从而,管理策略上,应当废除统账结合的制度,采用统账分离的管理模式。如此,在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力量下,个人账户得到完善的管理,资金支付缺口的问题也得到相应的解决。
(二)提高基金征缴工作管理水平
当前,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参保范围利于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保证,更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论独资、外资、私企、国企、自由职业者,如果符合参保条件,都应当征缴养老金。提高养老金征缴工作的管理水平,是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策略上的一个新方向。
(三)基金多元化投资
实践证明,多元化投资可分散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收益。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上,建议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模式。如此一来,投资的主体增多,投资渠道增多,投资对象增多。从而,不仅可以提高效益,还能使资金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这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愈加突出,而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在管理模式上需要进一步去探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上涉及较广,它与法制建设、市场建设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充分协调政府行政部门与市场的关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起独立的养老保险资金监管机构,并与其他相关制度不断地相结合,不断地加以改进,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在管理模式上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勇.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白全民.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及投资策略分析[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 刘正桂.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筹资 基金管理 制度衔接
2009年6月,国务院研究部署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试点工作,提出今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随后在8月份召开的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由国家财政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补助50%,并由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以实现”保基本”、”广覆盖”的目标。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进入了一个需要将基金投资管理作为制度建设重要任务的新阶段。因此需要在研究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以投资国债为主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政策和办法,促进资本的形成和政府责任的延伸,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平衡。可以说是彻底改写了我国几千年农民养老的历史传统,普惠式新农保的推出是继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与老农保相比,新农保的创新主要体现在:
首先,与传统农保倡导的”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理念不同,新农保试点提出了”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配套衔接”。这意味着新农保制度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到了当前中国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对家庭保障方式的负面影响。
其次,中央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的基础养老金,强调国家对农民”老有所养”的重要责任,这是新农保最大的亮点。尽管目前农民基础养老金的标准还比较低,但在很多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村,这笔养老金对一个老年人来讲无疑是雪中送炭。同时,这笔支出也在中央财政承受范围内,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再次,新农保筹资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政府补助来形成利益激励机制,提高农民对于养老保险的支付意愿与支付能力,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民收入水平高低差异较大相适应,新农保坚持自愿原则,农民根据家庭条件、个人判断来决定是否参加:缴费数额、支付标准都有弹性,缴费标准划分为多个档次,农民可以自主选择:同时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向上或向下增设缴费标准,充分体现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效率与公平相统一。”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应以城郊为重点,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各地可选择城镇化进程较快、地方财政状况较好、政府和集体经济有能力对农民参保给予一定财政支持的大中城市率先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具备条件的其他地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累经验,也为完善城镇养老保险、促进城乡养老保险关系的接续、转换、融合提供实践经验。
最后,与传统农保基金集权管理方式不同,新农保试点吸收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模式,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农保基金管理中的制度性缺陷。
筹资问题是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最大障碍。如何保证地方财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地方财政充分安排资金对农民养老缴费进行补贴,将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现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还是吃饭财政,入不敷出,对新农保的补贴很难兑现。一些专家建议用土地出让金,国有资产利润及增值减持等反哺农民,但要落到实处并不容易。与筹资问题息息相关的是基金管理问题。当前,新农保基金大多由县级保障部门存到银行,由于利率偏低加上通货膨胀的压力,必然会出现贬值现象。为了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必须创新基金营运模式,才能真正发挥”新农保”保障老年农民基本生活的功能。创新基金营运模式必须在确保资金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必须有完善的法律程序和监督体系;考虑到县级政府在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可以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省级部门或国家有关机关营运,由其负责保值增值并承担相应的责任。除存入银行外,新农保基金还可以购买政府债券、投资于符合政策导向的项目、或交由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经营,由政府承担最终兜底担保,以保障制度的平稳运行。
关键词:新时期;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问题;途径
社会养老保险逐渐受到社会以及群众的广泛重视。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中记录着参保单位、人员、缴费情况、享受保险权益等各方面信息的原始凭证,是社会保险办理以及服务工作开展的真实记载,是保险机构对参保人员终身服务、跟踪和保障的前提,更是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资料。通过对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保证业务档案管理的完整性、客观性,进而更好地为参保人员提供高效的服务,加强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升养老保险意识。随着新时期信息化技术的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趋于网络化和信息化,原有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保险业务档案管理需求,因此需要结合当前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中的问题,探寻新的工作解决途径。
一、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虽然不断在完善,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导致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因此,需要结合我国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加强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为之后问题的改善奠定基础。
1.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通过对当前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情况分析来看,在制度建设工作以及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漏洞,虽然政府针对档案管理工作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制度对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并不明显,部分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比如,对于档案管理中的档案没有进行明确分类,使得档案管理容易出现归类问题;同时对档案格式没有明确要求,使得档案管理缺乏规范性,纸张、形式、装订等不统一,这些情况都容易导致档案管理在收集、调阅等方面难度加大;此外,在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存储方面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不同人员在档案管理中存在不同的方式,缺乏标准化,这种情况容易导致档案管理中出现舞弊的情况,对保险业务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不利[1]。
2.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软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通过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分析来看,档案管理的软硬件建设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大部分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软硬件建设中都存在设施不足或者不先进的情况,档案室管理设备落后,在防盗、保密等方面没有达到要求,甚至没有专门设置养老保险档案室。由于管理硬件条件不足,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能力的提升和改善难度进一步加大。在新时期,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档案管理工作在数据化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却比较落后,未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导致档案存储、调阅等方面都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此外,社会养老保险业务量比较大,这种管理模式必然会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效率降低。
3.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效率。但是从当前档案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情况来看并不规范,虽然当前档案管理人员招聘中开始注重专业对口性,但是仍然存在其他岗位调职以及兼职人员,而且对口专业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导致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无法保证高质量和高标准[2]。此外,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培训机会有限,而且单位很少为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提供专门的养老保险档案业务管理知识,导致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难以有效提升。
二、加强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了加强对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需要结合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现状,勇于面对挑战,提升社会养老保险业务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
1.加强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制度标准化建设一是要加强档案管理制度标准建设,做好档案管理的规范工作。二是对档案管理中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对档案管理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都做出详细规定,根据文件资料的来源和形式加强价值考察,并结合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办法,养老保险的业务流程等制定具体的管理方案。在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中,需要以《档案法》以及《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为基础,加强法律制度完善[3]。三是要建立档案室管理、归档、统计、保密、移交以及销毁制度,并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配套体系的完善,使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中所有的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依据,保证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
2.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实现集中管理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软硬件建设对工作开展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实现对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集中管理。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提升大众对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并加大对设备以及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切实解决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一是要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建立单独的档案室,调阅室。二是要加强档案管理中计算机、扫描仪、温度计、湿度计、灭火设备、防盗设备等各方面的建设,保证档案原件的安全性。三是要结合信息技术开展档案的集中管理,并实现档案的实体和数据共同管理。在信息化管理中需要加强软件的完善,不仅要发挥高效的存储、检索和查询优势,还需要做好软件的安全建设,完善档案管理软件的权限设定,防止发生档案泄露、丢失等问题[4]。比如,对于一些比较重要或者机密的档案,只有档案管理以及相关的领导具有查阅权限,要查看必须要输入密码或者进行指纹、人脸识别等。四是做好对软件的安全防护,定期检查和更新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防止病毒和黑客入侵导致资料泄露等。
3.加强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显得尤为必要。首先,要把好人员的招聘关。在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人员招聘中,必须要保证专业的对口性,所招聘人员都需要是档案管理相关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并尽可能加大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创新性。其次,要做好入职培训工作。比如本公司社会养老保险与工伤保险归属于同一个岗位,所以在培训工作开展中主要以这两种保险的流程、管理方式、管理标准等进行强化,同时还需要辅以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提升保险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保证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要号召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人员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或者社会行业培训等方式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最后,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现代化档案管理业务培训。计算机背景下档案信息化管理成为主要形式,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操作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为档案现代化管理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