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化学学科思想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5 17:13: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化学学科思想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化学学科思想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创新思想;渗透方式;重要意义

化学在高中整个教学阶段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门学科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种关键的作用也越来越被广大的教育者所认可。新课程标准对于化学教学明确地提出:要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将教学的重点更多地转移到激发学生创新潜力以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之上。这个标准的提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们的学生思维陈旧以及知识体系缺乏延伸性的弊病,我们很多学生对于课程内的内容十分了解,但是在考试中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这就充分说明我们学生的知识体系缺乏延展性,思维欠缺创新性,总是按部就班地按照课程内容去学习,丝毫没有加入自己创新性的思维成分,这就造成我们的学生在临考或者是知识运用的时候缺少利用既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充分的重视,因为这不仅仅关乎学生在平时的考试以及最为重要的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这种创新思维能力还对学生在更高层次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发展中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同时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也是我们教学工作成果的一个集中体现。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潜在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最为基本的前提,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是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学习,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久而久之也就造成了学生思维上的懒惰,而这恰恰是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最大障碍。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把学生思维的枷锁打开,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进行思考。

1.合理设置课堂思维空间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时候,我们不宜将课堂安排得过满,应该适当地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发挥,在最初阶段,这种思维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的,逐步地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思维。这种教学模式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知识,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了知识,并且受到了教师的认可和表扬之后,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会大幅度的提升,这对于学生面对更深层次的学习以及严峻的高考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2.完善教学方法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对我们的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变革,以往的教学方式我们过分地重视课堂的严谨性和紧凑性,对学生进行一味的知识灌输,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限制,创新性思维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对我们的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实行情境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思想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情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能够对化学学习保持较高的热情,这对于我们开展教学工作十分重要。首先我们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环境之中感受到自己的思维

不再受到限制,自己的看法不再受到忽略,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被慢慢地激发出来。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化学这门学科不论是从知识内容还是从应用范围来讲都是丰富多彩的,无穷无尽的化学物质以及化学反应能够产生十分奇妙的现象,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十足的吸引力,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吸引力,让学生能够根据既有化学反应的现象来联想其中某一个环节发生改变或者某种条件发生改变时的现象,这对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另外,化学物质在同族以及同一种类之间有着相似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它们与同一种物质发生反应我们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中重点介绍的内容推断出来,这种推断能力需要学生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另外虽然是同族物质在化学性质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些物质是完全一样的,如果缺乏创新性思维,一味地按照常规的方法来推断则不免会出现错误,但是有了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学生会对这些同族物质以及同类物质之间的细微差别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避免这些无谓的错误出现。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注意对创新精神的渗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在未来更高层次以及实际的工作中有着出色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罗培荣.论高中化学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创新[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2(22).

第2篇

引言

在理科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很多学者认为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使用探究性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目前,科学思想方法教育已经成为理科教学的一种趋势。

1.课堂教学实施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的意义

1.1使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科学知识以及科学能力则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就无法对问题加以解决,也就不具备某种能力。而方法是联系知识和能力的桥梁,也是知识和能力的交集。如果学生掌握了某种活动的方法也就意味着他就是掌握了进行这个活动以及解决活动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方面比较弱,这和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以及熟练的程度是息息相关的。方法既然是能力的内在核心,对于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课堂上,要以科学思想方法为线索,提高进行知识教学的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科学思想方法教育对于知识教学以及能力培养之间的结合具有的可操作性,能够帮助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时更加的游刃有余。

1.2使得高中化学教学达到更好的境界

高中化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目前,教材的编排都是根据知识体系进行的,科学方法也蕴含在这些知识的发展之中,而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去发掘这些隐藏在知识内容中的科学思想方法教学教育,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以科学的方法为线索来组织教学。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重点知识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所体验。通过科学思想方法教育,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能了解所学的知识是在什么方法下获取的,这就是在科学的层面上让学生理解和体验学习。

2.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的途径

2.1剖析科学案例,渗透思想方法教育

科学家获取的成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进行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结合一些科学发展的学科,把科学的发展规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思维的过程以及研究的方法,并且把这些作为学生学习的案例。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不断的接受科学方法的教育,逐渐的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模式。

2.2学习科学知识,渗透思想方法教育

科学教材中还有很多的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但是这些不能直接的从教材中看到,而且在选择知识载体的时候和一些知识的形成中体现。科学知识教学包括了科学的基本定义、原理、规律以及化合物等等。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化学1》第四章第四节中关于氨、硝酸和硫酸的性质教学中,首先对单个物质的性质进行研究,然后在综合物质的总特性得出某种物质的通用性质。这个过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另外,通过科学的基本概念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科学概念都是经过研究和分析抽象出的,它是对客观实物样本质特征的描述,是科学理论的基本。科学概念的得出中必然存在一定的科学方法因素,通过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获取了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基于这点,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的科学方法。科学概念的形成于以下过程:首先是提出问题,然后是观察和分析问题,进而分析、比较和概括,最后得出科学概念。再者,教师还可以根据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比如,在进行一些意义相似或者是相反的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实施课堂教学。例如,分子的结构和原子的结构、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金属晶体和离子晶体等。最后,化学教师还可以通过理论和规律的结合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科学规律是某种科学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是科学的基本框架。科学规律的探索也是在科学方法中得出的。实施规律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提出化学问题,观察实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科学规律;已知的概念——建立假说——采用实验进行验证——科学规律。

2.3实验探究和习题训练

任何科学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探究实验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教学方法的过程。因此,化学教师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中接受科学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物质的特性进行探究,在实验中掌握酸、碱溶液的配置方法。

科学习题是进行科学教育的一个有效的措施。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科学习题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在设计学习的习题时要有科学方法要素,使得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体验科学方法。

3.结论

第3篇

转化与化归就是:将不熟悉和难解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易解的或已经解决的问题,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直观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一般性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特殊的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问题便于解决.下面以具体的例子谈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的转化与化归思想:

一、正与反、一般与特殊的转化

当面临的数学问题从正面入手求解难度较大时,可以考虑从反面入手解决;一般性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考虑从特殊性来解决.

例1 试求常数m的范围,使曲线y=x2的所有弦都不能被直线y=m(x-3)垂直平分.

分析 “不能”的反面是“能”,被直线垂直平分的弦的两端点关于此直线对称,问题转化为“抛物线y=x2上存在两点关于直线y=m(x-3)对称,求m的取值范围”,再求出m的取值集合的补集即为原问题的解.

三、数与形的转化

通过数与形的转化,可以利用对数量关系的讨论来研究图形的性质,也可以利用几何图形直观地反映函数或方程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有时还能由几何图形提示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3 当a为何值时,方程lg2xlg(x+a)=2有唯一解?两解?无解?

分析 将原方程等价转化,化为2x=x+ax>0且x≠12,

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y=2xx>0,x≠12及y=x+a的图像,

则方程解的个数等于直线y=x+a与抛物线弧y=2xx>0,x≠12交点的个数,且求得当a=12时,直线y=x+a与抛物线弧y=2xx>0,x≠12切于点12,1,由图可知,原方程:当a≥12时,无解;当a≤0时,有唯一解;当0

此题将原参数方程转化后,借助数形结合方法解决问题,解题方法简洁.

四、数学各分支之间的转化

第4篇

【关键词】化归思想;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化归思想是一种数学解题思路、思维策略,化归是将未知的问题转换为已知的知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合理地采用化归思想,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化归思想的应用对高中数学教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化归思想的概述

1.化归思想的内涵

化归思想的内涵就是转化和总结,即根据问题的内在关系,将未知的问题转换为已知的知识,从而快速地解决数学问题.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时,对于困难的几何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坐标系,将几何问题转换为代数问题,从而得出想要的答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化归思想,这不但能帮助学生快速解决数学问题,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化归思想的原则

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化归思想时,要遵守熟悉原则、简单原则、和谐原则、直观原则等原则.熟悉原则是指在转换数学问题过程中,要将陌生的问题转变成已经学过的熟悉知识,从而运用熟悉的知识解决问题;简单原则是指要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变为简单的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方便;和谐原则是指在转换问题时,要保证问题的条件、结果等和谐统一,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要符合正常要求;直观原则是指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换为通俗易懂的问题.化归思想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从困难到简单的过程,采用化归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时,要从整体观点出发,不能片面地思考某一点.

二、化归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夯实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公式、原理等知识不清楚,就不会有清晰的解题思路,因此,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学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采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数学知识比较繁杂,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因此,教师要耐心地整理各章节零散的知识,构建一个知识网络图,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化归思想,学生只有理解并掌握化归思想,才能将化归思想应用在实际问题处理中.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图,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化归思想能力.

2.培养思维能力

重复性是化归思想的一大特点,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构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灵活地运用化归方法,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出答案.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构,学生只有了解数学知识结构,才能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进行类比,让学生在联想中提高自身的化归思想能力.例如,学生在做三角函数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三角函数最值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在类比、联想中,通过三角函数最值将三角函数问题解决.

3.结合实例提高化归思想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归思想能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多次展示化归思想的解题思路,这样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化归思想的核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例为学生展示化归思想的步骤,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教师可以根据问题,提问学生从问题中能得到什么结论,这个问题和什么知识相关,用什么公式解题更快等等,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能快速地领悟化归思想的要领,从而更加有效地将化归思想用在解题中.教师在讲解问题时,不仅要为学生提供问题的参考答案,还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展示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几何、代数是高中数学的重点,也是高中数学的难点,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代数和几何的转换,教师可以利用方程和曲线的关系及函数和图像的联系,将代数问题转换为几何问题,利用几何结论得到代数答案.学习的主要目的是真正地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实践,学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分析、推理、归纳等过程,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三、总 结

数学是高中的重要学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化归思想解决数学问题,能有效地提高数学问题解题效率,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化归思想,有效地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的含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生活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认知实际,用学生生活中现有的思想认识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得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实现学生从能生活向会生活转化。“生活化”教学模式体现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新的教学理念,它以课堂为载体,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生活、懂得生活。

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施

政治学科课程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循环。

“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让课堂尽量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从教学到生活”则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多种形式情境,如播放录像、角色表演、演讲、辩论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操作要求为:(1)课前准备。明确课程学习主要内容、要达成目标的重难点,明确学习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什么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参与现实生活。(2)课堂教学。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注重知识(技能)迁移、知识(技能)学习的内化,体验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引发运用知识(技能)的欲望。(3)课后拓展。反思课堂学习体验,引导运用知识(技能)参与实践、提高认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分析社会的积极性,学生还能结合自己的经验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和见解,深化了知识,加深了生活体验。

三、目标生活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精神文明建设”后,布置学生结合“2011年烟台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学校、村庄或小区有哪些不文明行为,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烟台因我而美丽”,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并设计出实施方案。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四、内容生活化:生活化素材的选取

思想政治课特别是新课程是涵盖了社会生活在内的综合学科,很多内容都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只有联系生活,选取生活化素材,学生才会兴趣盎然而不枯燥地进行学习。

1.素材来源于学生学校生活。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其间的喜、怒、哀、乐,同学之间的故事,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用自己的身边事来引导自己有所获、有所悟。

2.素材来源于学生家庭生活。

家庭是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第一任启蒙老师,也是思想品德最好的教育者,在这里,他们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思想品德教学。家长的职业、家长的职业道德以及家长的所见所闻都是现成的资源,可采用请家长来校、走访家庭或是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让家长现身说法、言传身教。因是出自家长之口,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更有说服力。

第6篇

关键词:弹性教学;思想政治;个性发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变得更聪明,更富有个性,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尝试实施弹性教学以优化课堂,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弹性教学的内涵

弹性教学理念中“弹性”的含义是:灵活性、柔性、机动性。弹性与刻板、刚性、僵化互为反义。教育教学也应具有弹性。弹性教学是教师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的基础上,采取差异教学,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它通过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认知水平和需要确立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作出有效的自我评价,实现自主发展。简言之,弹性教学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刚性教学存在根本区别。

二、实施弹性教学的依据

1.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要让每个学生获得积极主动的个性发展。弹性教学强调教学活动的生态观与自然观,关怀生命的自然成长“以发展学生的健全个性为核心”。弹性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差异,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从消极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者。另外,“因材施教”“知行统一”的教育思想及差异教学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也要求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实现弹性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现实意义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弹性教学重在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在弹性教学中,学生要手脑并用,要“悟”要“做”,更要“记”。这种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用武之处,这有利于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和学生学习的信心。

(2)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弹性教学中,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课堂教学作精心设计,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其次,学生也必须积极参与,在弹性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让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然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弹性教学不同于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弹性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这也是实施弹性教学的重要空间。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在变,课堂气氛在变,时间在变,教师自身也在变。有人估算过: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上,至少要做出20个与教学有关的决策。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有弹性。

1.教学目标弹性化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预期学习效果。这里的教学目标主要指课时教学目标。实施弹性化的教学目标是落实“面向全体”的有效措施。制定教学目标不能“一刀切”,而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弹性化教学目标,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学内容不同,学生个性不同,所对应的教学目标也必定是不同的。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备学生、备课程,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课时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框题时,要事先预设目标。第一层:要求全体学生识记联系的含义,理解联系的特征,把握事物的客观联系与人的主观活动的关系。第二层:能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及其意义的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第三层: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教学内容弹性化

教学内容也是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学习内容要有弹性,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鼓励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超前学习,让这部分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当然,教师要从旁边给予指导和点拨。二是重点提升中等生。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往往会丢掉中等生,忽略这一“真空地带”,这是教学的一大误区。能否大面积地提高中等生的水平是教学成功与否的一大标志。三是照顾学困生。后进生最害怕自己与其他同学差距越拉越大,因此教师应让他们消化课堂的基本要求,对学习思想政治能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和兴趣,慢慢地增强他们的自信。

3.教学手段弹性化

教学手段的选择、使用要恰当,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手段的优化。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恰当的配合来传递教学信息。例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教学手段的弹性要求:一是巧设“练习超市”。生动有趣、构思精巧的练习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心理,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练习超市”的设置要做到形式多样,有层次,有坡度,让学生根据自己能力的大小,走进“练习超市”随意适量选择、交流练习题。同时教师根据要求对部分学生的选择作适当指导和点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相应的提高。二是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状况采用同质分组、异质分组、自由分组等多种合作学习形式,再设计不同的学习题、讨论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既能发挥个人禀赋和潜能,又能培养合作精神。

4.作业弹性化

弹性作业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自行选题作业。这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差异的关注,也重视了学生的选择和内心感受。作业的多少实际上体现了教学要求的高低及教学内容的多少。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些弹性作业模式如分层模式、基本+附加模式、程序练习模式、自主作业模式等。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可以把配套的练习分为三个等次,分类布置。第一类是优等生,我们可以布置一些有利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练习,如选作题、思考题等,对于同一题目,也可以有弹性要求,鼓励探索多种解题思路。第二类是中等生,主要是完成巩固基本知识的题型,并鼓励做提高性作业。第三类是针对学困生布置,基本没有难度,并且还要适当给予提示,以减轻学困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保护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5.评价弹性化

第7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生命化教学;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以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生命性。这种生命存在价值的体现,要求教学各个方面都应具有生成性。教学活动需要有预设,但不应照本宣科、照搬预设。生命化教学主张以生命质量的发展为基础,通过对师生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师生在互动式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知识的习得、经验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进而达到完善生命,提升价值的目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命化教学,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一、从教师观念的角度去渗透生命化教学

教学主体归还学生。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出“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在生命化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是一个权威者、控制者,而是一个与学生探讨某些问题的对话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导,不操纵课堂、不作武断的评价、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维护学生的话语权,给予学生思考创新的机会,从而改变以往传统课堂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的局面。

教育学家第斯多德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获得知识和技能是我们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必要保证,而生命自我意识的觉醒才是人发展的动力所在。生命化教学重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通过生命的交往、互动、体验展示自我生命个性、重构自我知识体系、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多地在于润泽学生生命的成长。要想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成功渗透生命化教学,教师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即“以生为本”的尊重观和平等双向的交流观。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尊重观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以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根源,以现象学为方法论基础,主张研究人的整体意识经验、人的本性、人的尊严及价值,提倡“学生中心”的教学观。无论是从人本主义的理论根源还是从其方法论基础、基本理念方面,我们都可以了解到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非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非教学的结果。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应是研究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获得对世界的理解,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个体的独特性不应该被忽视,学生的个性也不应该被“大一统”的教学模式所抹杀。学生的个性品质如若得不到尊重,那教学活动也只会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命力。学生的个性应被视为教学的宝贵资源。古语有云“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作为教师,既要欣赏学生独特的睿智,也要正确看待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以期待的心情,鼓励的眼神守护每一朵花的`放,推动学生根据自身认知方式、家庭成长环境、情感体验等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树立平等双向的交流观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艺术》一书中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和劳动”。以往的高中政治课堂强调以师为本,采用 “单向操作”教学模式,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生命化教学强调“生命在场”,倡导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体验课堂活动习得知识,提高能力。其实,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然而有部分教师往往重“预设”,轻“生成”,心中只有教材、教法,上课就是按照自己事先设计的教案上演 “独角戏”,很少关注或者直接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使得学习变得枯燥乏味,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想转变现状,使高中政治课成为润泽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教师首先就要树立与学生平等双向交流的观念,将教学相长落到实处,归还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呈现出空前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多变,才会充满生成性,才有可能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创造机会。

二、从教学活动的角度去渗透生命化教学

“教学不是教育教学目标的展示过程,也不是知识大纲、教案的呈现过程,而是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教师陪伴下的创造与生成。”生命知识论者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参与中不断生成的存在;体验不是把教师的意识或固有的知识强加给学生,也不是把教学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师生积极地参与、双向互动、创造生成的过程。生命化教学关注学生主体的体验,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创设有意义的生活情境,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发展自我。生命化教学在完成“知识掌握”这一要务的过程中强调教师对学生充分尊重、充分信任以及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广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课堂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以生命化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活动,充分信任学生、发展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一)活动设计,充分开发学生生活情境资源

生命化教学是富有灵性的教学,主张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中政治课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资源。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产生共鸣,内化知识,提升能力。例如:在教学“企业的经营”时,我鼓励学生向父母咨询所在企业的情况,了解企业的性质、企业的机构设置、各机构的职责以及企业的日常运作,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深入企业,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企业的硬件和软件等;在教学“劳动和就业”前,我组织学生到本地的人才交流市场进行调查,让学生通过切实观察、随机访谈、问卷调查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劳动者的就业心理;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二)活动开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认为“做中学”可以使学生学习的记忆深刻。可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人生命的独特性突出体现在人最具有智慧,其次便是人的社会性特征。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习的探索性,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焕发生命的灵性,达到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市场交易的原则》时,可以创设多个教学活动情境,逐次展示分析。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分四组分别编排一个课堂小品,要求是结合社会现实,每个小品主要违反一个市场交易原则,由学生自编、自演、自导。在教学时,首先由学生逐次表演课堂小品,然后由学生分析小品反映的现象违反了什么市场交易原则,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教学真正给学生创造了自我思考、自我探究、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从教学手段的角度去渗透生命化教学

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指出,从生命的角度全面认识课堂,以激发课堂的灵性和生命力。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不断焕发学生生命活力,逐步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以往政治课教师多以“一张嘴,一支笔”的模式开展教学,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而且一对多的授课模式也使教师对于学生的反馈应接不暇。显然,传统教学手段对于生命化教学提出的“教育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求难以实现,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以改变教学现状。当然,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时候,我们要避免流于形式,比如说只是使用幻灯片替代板书呈现教学内容或是为了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使用。我们应该注意教学技术开发的深度以及与教学资源的整合程度,明白现代化技术只是教学的手段而非目的。例如:在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关“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代表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特色的乐器、建筑等图片制成一个影集,以该地区有特色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播放给学生,使学生无论在视觉还是听觉上都有强烈的冲击,从而潜意识里真正认同文化区域性的特点。此外,教师也可以将教学流程以及知识重难点和相关习题训练放在网上,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生生之间也可以利用网页贴吧进行学习心得的及时交流。这样既充分开发了学生自身资源,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通过网页交流分享学习体验,实现同伴间的教育和发展,同时教师也能较为全面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成长。

(二)借助情境创设手段,深化学生生命体验

“只有体验到的东西,才能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是进入生命的唯一通道”。所谓体验是指个体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客观对象,并对此思考、领悟,进而认识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过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若选取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势必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形成情感认同,甚至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学有研究表明:学生如若处于熟悉的具体场景或气氛中,就可以产生情感体验,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形成价值认同。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借助情境创设的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深化学生生命体验。例如政治课教学可以采用视频还原情境、朗诵渲染情境、角色扮演情境等直观性强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特定教学情境,以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进而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通过参与情境活动,产生自身深刻的生活体验,去体会生命;通过体验将学习对象融入自己的生命意识,去感悟生命;通过自我认知的重构以及价值观的重塑去完善生命、提升生命。

叶澜教授曾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培养有质量的生命是教育的天职。我们教师应该尊重生命的差异,关注生命的成长,不断激发生命的活力,在教育教学中自觉渗透生命化教学。

作者简介:吴威(1987-),女,汉族,湖南长沙人,高中政治教师,法学硕士,单位: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新丰一中。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叶澜主编.回望[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5.

[3]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和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4]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

[5]肖川.泽生命的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6]黄克剑.生命化教育须从随顺人的生命自然说起[J].福建论坛,2007(04).

[7]艾诗根.生命化课堂教学:生成、特征和意义[J].教学经纬,2007(09).

[8]罗法洋.阳倩倩.生命意义视阈下的课堂生活化研究[J].教育与管理,2010(05).

第8篇

关键词:生活化 高中思想政治课 教学

一、教育生活化的含义,提出背景以及理论依据

(一)教育生活化的含义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讲政治,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的环境、故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教育生活化提出的背景及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引导学生要紧密结合与自己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实践过程,高中思想政治课逐渐趋向“生活化”教育要回归生活,教育生活化的提出不仅有新课程改革作为背景,还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国内外很多教育家都曾提出过生活是教育的目的,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明确提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和学习的本质是实践,我们在教学中赢遵循马克思“实践―认识―实践―认识”的规律。主张在实践中学,并将所学知识灵活的运用于实践中去。

2.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杜威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实践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要求教育与生活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他批判了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教师只是死板的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只是死记硬背。

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离开生活;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原理的必要途径。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在性质决定了教学必须生活化

1. 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教学必须生活化。

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然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度关注理论和规范的传授,把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看作为应付考试的工具,这是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误解。事实上,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是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只有将理论知识联系在生活实际中才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只有结合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生活实际才能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价值。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必须生活化。

2.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决定了教学必须生活化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分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知识要在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发挥作用,就必须上升为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能在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相关能力的培养、提高过程中形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必须生活化。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外在要求决定了教学必须生活化

1. 教育要联系实际需要教学生活化

教育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教育。但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教育与生活的脱节。在现代的教育中,教学内容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重视的知识知识传授的书本世界,注重理论逻辑化的知识体系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教育内容陈旧,知识面狭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到一起。生活与教育不能分离,无论是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实际生活需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教育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政治课教育中只是注重书本上的知识传授,忽视了人的生活价值和意义。

2. 新课程改革的提出要求教育生活化

为了适应时展对人才的需要,各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课程改革,我国新课改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材的编排上,新课改后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图文并茂,语言更加生动,帮助同学们牢记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感悟人生意义,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解决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教育生活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社会更加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而传统的教育脱离了生活,忽视了学生主体性、自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当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旦形成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思想出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对于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具有重要作用。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

(一)以学生为中心

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我党的施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多用生动的典型事例,进一步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注重能力的提高

在传统教学中,过分的强调了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课堂教学较多地凸显了教师和知识的中心地位,结果造成了“满堂灌”对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目标很难实现,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侧重对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向注重能力的转变,实现了重视能力的提高。

(三)发掘生活中的教材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主要课程资源,我们常称“课程资源”为“课本”意思就是要以教材为本。然而社会就是一本大教材,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课程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他更是实践生活中的经验和活动。仅凭教材上的有限的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势必造成学习上的枯燥和单调,政治课的教育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所以,政治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开放教学内容,关注热点,贴近生活。

参考文献

[1] 胡凯,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生活话语,思想理论教育,2007

[2] 黄祖寄.科学课程生活化途径探析.科学教育,2008

[3] 孟庆男.《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原理》.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4] 谢美英.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与探索.福建师范大学,2006

第9篇

关健词:学科知识 巧化 思想问题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却显得有点“尴尬”。一方面,它担负着智育与德育的双重功能,地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它的教育对象――学生却并不十分领情。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普遍印象是抽象、空洞、枯燥。因此,要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改变思想政治课的尴尬地位,首先要利用政治学科知识、学科魅力来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觉得政治课不再是可敬可畏,而是源于生活,源于实际。因此,怎样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做到三贴近,使学生乐意接近和接受,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就如何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来巧化学生思想问题略陈己见,以求抛砖引玉,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这学年我们开的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对于哲学的认识,百人百见。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不管大师们怎么去定义哲学,我所关注的是怎么把相对抽象的哲学思想传授给我的学生,让他们真正感悟哲学,体验政治课的魅力,能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做一个更加睿智的人。

案例一:利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解决校服着装问题

这段时间,学校一直强调学生的校服着装问题,作为班主任虽然再三强调,但是个别同学却不能做到自觉自律。在讲到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这一课时,同学们对于教材能理解,我就很快结束课程与同学们聊起了最近的篮球赛,我说道:“同学们,这俩天的篮球赛怎么样?”我一开腔,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我们每天下午都看,给队友加油助威!”“XXX班的同学抢篮板好厉害,个人能力很强!”“XXX班能取的好成绩是因为队友之间的默契,那前锋、后卫、中锋之间的默契那不是盖的!”见到同学们兴致高昂,我就趁热打铁:“那个抢篮板的同学是他们班篮球队的一部分吗?同学们楞了一下随即明白了我的意图,有同学小声答道:“肯定是一部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关键的部分!”“非常好!某某同学对咱们这节课的理解非常透彻!”“是呀,他是关键部分,其实咱们每个同学都可以成为咱班的关键部分,看看咱们身上的校服,你是那个关键部分吗?这个关键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咱班的发展,同样也可以是一块短板,咱班的形象就是这一俩块短板决定的呀!”而不穿校服的同学此时慢慢低下了头。看到此情景,我开始转移话题“刚才同学们说到篮球队队员的配合默契,才取得好成绩,这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呢?”“老师,我认为是部分之间的顺序或者说……”该同学不好意思地了挠挠头。“其实呢,光有部分是不够的,部分之间必须有一种有序、优化的状态出现,整体的功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补充到。同学们一下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他们取得好成绩的原因呀……”“对呀,咱班光有同学是不够的,还需要的是同学之间的团结、有序、积极的氛围,那咱们班才会走得更远,发展的更好,希望咱们都能携起手来,为振兴咱班尽自己的一份力!”

案例二:利用真理的条件性及文化对人的影响解决女生宿舍相处问题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