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德育的概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5 17:13: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德育的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德育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前概念小学科学;概念

有关认知发展原理认为,人们心理的发展离不开认知结构的优化发展。也就是说,人们形成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先入为主的特征,不会轻易做出改变。即心理学家研究过程中经常提及的同化优先于顺应原理。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前概念的影响下会由心理出发,因而会不自觉的进行排除,产生思维定势,因此,增加了科学概念创建的难度。基于前概念的该类作用特征以及认知发展原理,我们只有明确学生呈现的认知规律,方能制定更新学生误差前概念的有效对策,提升科学概念教学水平。

一、进行教学前测,全面显现学生前概念

基于前概念在科学概念学习中的影响作用,在创建新概念前期,教师应利用有效方式尽可能显现学生前概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自以为是,这样势必令学生在学习新概念过程中面临失败,无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空气”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存在“空气并非物体”的前概念,更谈不上空气会有重量……倘若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引导学生建立新概念,即空气需要占据相应的空间,而且还有重量,便不能优化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真正令学生前概念清晰显现,是学生开始探究“空气占据相应空间”这一属性的起点。教师通过组织并优化教学训练,通过设计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动手,不断寻找位于各个方位的空气,证明空气确实是一个实在物体,存在于我们周围。这样下来,便可为其创造变更错误前概念的良好机遇,进而比较容易构建起新的科学概念。

教学实践不难证明,通过该类探究活动,激励学生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学生便较为容易的消化“空气占有空间”这一新概念知识,至于“空气有重量”也就迎刃而解。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显现学生前概念,进行系统的挖掘与合理的分析,方能明确教学设计初始点,抓住切入点,进而有的放矢,从而创建新的科学概念。

二、预设认知冲突,科学转变误差前概念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旦学生对自身前概念不十分满意时,便会自主形成求知学习欲望以及获取新技能的好奇心,进而形成应对处理认知冲突的学习动机。可让学生尝试通过前概念进行现象阐释,并作出合理辩护,进而使学生的思维结构形成一定的冲突作用,令其清晰的明确前概念所在。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关知识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们可明确,一些学生前概念为“声音通过挤压形成”,例如,挤压塑料便可形成声音。而一些学生则提出相反的观点,即挤压纸张无法发声,而是需要通过摩擦发声。还有一些人则认为直尺无法通过摩擦以及挤压的方式产生声音。学生的这些认知可谓较为片面,因此无法形成认知平衡,这样便会使其原有形成的认知心理图式变得动摇不定。

为此,在实践教学阶段中,应从学生前概念实际认知水平入手,激化有差错的学生前概念认知矛盾,选择学生认同的某一发声方式进行研究。在课堂之中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各类发声现象以及具体方式的异同性。该阶段中,学生学习思维则会逐步贴近“振动”这一概念,通过不断的探究学习,进行合理科学的假设、实验,从而获得正确概念。当然,这并非代表学生马上构建了新概念图式,这是由于学生前概念始终较为顽固的占据在头脑之中。因此,只有引导学生持续不断的讨论交流,实验探究,推理分析,方能基于观察为基础开展实践教学,令学生由较多的实验现象中,分析抽象出鲜明的共性特点,归纳出科学的结论,用正确的概念替代有偏差的前概念。

三、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树科学概念

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设计探究情境,让学生依据自身理解,对实验操作以及科学问题的最终结果进行预测。然后,教师可选择恰当合理的实验参与学习探究,逐步利用实验现象得出科学概念,进而阐释原理与问题成因。因此,我们通过创建新概念,更新学生的前概念,在实践教学阶段中,均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尽量借助各种各样的实物,使教学探究更加形象生动。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有关知识时,学生有这样的前概念:水果是生吃的,蔬菜有些熟吃、有些生吃,动物全部是烧熟了吃。于是上课开始后,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探究情境:学生在教师选取的丰富探究材料之中,慢慢品尝食物,体会感受和接触各种食物。学生不难发现,有些水果也可以熟吃,有些动物也可以生吃……通过学生交流讨,教师引导和归纳,使学生明白:吃食物首先要保证其卫生安全,其次才考虑食物的营养和口味,这样对科学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明确学生前概念后,应有目的进行探究材料的选择,在特定的探究情境下,进而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积极创建新一轮的科学概念,提升学习能力水平。

四、组织合作交流,能有效应用科学概念

合作交流学习可避免学生个体存在的认知学习局限性。在学生积极的合作探讨、交流研究过程中,可全面超越自身原有较为片面狭隘的思维认知,进而知晓彼此的不同见解、独到观点。同时,合作学习阶段中,每位学生均可变成积极参与一员,在自由、愉快、平等互信的氛围中将自身原始观点全面阐述出来,并显现前概念。该类原始观点以及前概念有可能存在矛盾性,因此交流阶段中经常会令学生意识到其原先认知思维的相对片面性以及不科学性,进而产生出更为独特、创新的猜想。该类猜想通常为贴近科学概念的原型,可通过重复性实验得以验证其科学性,再利用这些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课时,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溶解”这一概念之后,可让他们讨论交流、分析判断 “麦片在水的作用下可否溶解”这一问题。进一步明确基于其糖类成分可在水中溶解,但其中的燕麦成分无法溶解,因此麦片在水中不能溶解。这让学生在判断分析过程中,能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思考,有效应用科学概念。

又如,在学习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这一课程内容时,通过小组同学共同研究,反复实验,学生较容易理解条形磁铁的两极:指南的一端是南极,指北的一端是北极。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判断分析圆形以及环形磁铁有没有磁极?如果存在磁极又在哪儿?该类学习活动,可令学生逐步完善自身初步构成对磁铁性质的思维认知,进而使其更好的捕捉理解并应用科学概念。

总之,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从学生特点、实际状况入手,基于学生前概念知识自身特征,辨析了解与其科学概念存在的内在联系,才能真正辅助引导学生创建科学概念综合系统。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持续优化教学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科学概念教学的全面升华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家亮,赵建华,吴向东.基于思维建模的概念学习过程探析――以小学科学课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1(5)

[2]周艳华,何善亮.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概念教学探究――小学科学《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课例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2009(9)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探索;质量提高

一、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但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对新课标的把握有所偏差,即更多的教师意识到了新课改的新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也就是说,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管知识点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对学生不够了解,所制定出的教学方案可信性和实用性并不高。

第三,教师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而且并不重视课堂评价工作,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和进展,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新课改理念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建议

通过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新课改理念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实现了更好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用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新课改理念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地把握新课改的新要求、新宗旨和新内容,并能够将其投入到日常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去;其次,要打破传统的“教师本位”“应试教育”等教育理念,以新课改的理念为基准,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三是要敢于并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不断地创新和突破。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改变那种带领学生读文章、从文章中找问题的答案、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对文章的认识和感想,并引导学生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让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伟大的中华文化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用新课改的理念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新课改理念下强调有效课堂和高校课堂,所以说,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的40分钟时间,在仅有的时间内创造更大的价值是需要一线语文教学者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能够在备课方面精心设计,内容的选择要在符合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着手,课程的设计一定要精心,选用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有效、科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教学情境、利用小组合作、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还要通过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作业题目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并配合完善的评价机制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此一来能够使得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3.用新课改的理念创新既有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方法的创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同时也是新课改标准中重点强调的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地研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优势、不足和问题,在探索中前进,在探索中完善。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学习的力度,善于借鉴国内外其他学校、其他年级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用新课改的理念打造和谐的小学语文教学环境

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概念;意义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概念

对于“教学质量”概念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教学质量的概念,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1)教学质量就是教学结果质量,即学生质量;(2)教学质量包括教学工作质量和学生质量;(3)教学质量包括为教学所提供的人与物的资源质量(投入),教学实践的质量(过程),成果的质量(产出或结果)。

首先,结合体育教学领域,尽管教学的前期投入、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场地设施条件等对体育教学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们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围绕学生变化与发展而进行的;其次,从“教学质量”的词意角度分析,教学质量应包括教师“教”的质量与学生“学”的质量,但体育课程应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教师的“教”最终还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体育教学质量应直接指向体育教学之后的学生身心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二、提高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一)形成成熟、积极的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拥有一颗较为敏感的心,而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会对学生未来的心理发展影响巨大。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性体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积极的心理所不可或缺的方式。

(二)促进多元化的卓越,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的优势

体育课堂的进行“让所有同学都能发现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将“卓越”定位在纯粹的文化课成绩上。精彩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为这种多元化的卓越提供了可能。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不断尝试及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并在该项目上取得好成绩。

(三)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在体育比赛项目中,绝大多数属于团队项目,包括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等等。团队体育项目教学是教育以及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素养及能力的最佳途径,通过每个学生的努力,获得相应的成绩,在运动过程中形成团结友爱、相互协作的优良品质。

(四)提高社会交际能力

一个体育社团往往就是一个小社会,里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坐标;与此同时,整个团体又在一起为一个目标做出奋斗。如此的场景设置很符合现代社会的现实生活规律。这样的环境可以对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后所面对的人际交往产生模拟,帮助他们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

三、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

要树立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科学锻炼以及合理营养并重的观念,既要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理念,保证提高学生素质服务的观念、把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考核的质量观,最后是面向全体学生、打好扎实基础、培养发展能力、形成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观。

(二)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制定教学方案

对于体育教学而言,拥有一个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更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吗,从而不会使课堂训练变的混论,没有秩序。如果教学目标制定的不合理将对影响到学生的锻炼的积极性,从而教师也就无法调动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明确教学任务的目的,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在训练学生原地跳远的时候,教师要在教学前明确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如何让学生规范的完成原地跳远,并让学生对原地跳远产生兴趣,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主的训练,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有效的进行教学。

(三)合理布置场地、科学使用器材,做到真正为教学服务

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布置场地和器材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激起学生的练习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在场地的设计布置上,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挖掘“小场地多用途”和“一物多用”的优势,根据教材的需要、练习方式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设计不同形式的场地,力求做到合理、艺术、新颖、实用、安全。在器材的使用上要科学多效,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讲解如何使用器材,保证使用安全,提高器材的使用率,做到真正为教学服务。

(四)以 游戏为切入点提高中小学体育课趣味性

学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性,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一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对于学生不易掌握、容易出错的教学动作,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简单、生动、可爱的游戏视频课件,配上一些学生喜欢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练习。二是针对教学内容,适当插游戏节目或者体育比赛。比如,为了掌握投掷球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手持纸飞机、降落伞、小沙包等轻物进行各种游戏练习,掌握用力方法之后,让学生手持小垒球练习,重点感受一些基本动作的用力,最后指导学生使用实心球,利用单、双臂学习前后抛的方法。

(五)师资队伍大力建设

只有建设起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勤奋实干、懂得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才能深化对体育教学体制改革,必须把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上。体育老师必须加强自身素质,不断学习。了解教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督促体育教师提高工作水平。通过对在职教师培训计划活动以及教师资格年度考核与评比等方式来加强教师的培训,让教师在各种交流、培训以及活动当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总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这样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数学概念是事物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判断、解释、推理、运算和解决问题。因此,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抓好的重要一环。但在目前概念教学中存在着重感知,轻认知;重记忆,轻理解;重枝节,轻本质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思考。

一、多种方法,灵活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引入通常有形象直观引入、从旧概念中引入、从计算中引入等几种方法。无论以什么方法引入都要努力做到:一要有利于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二要适合儿童的情趣,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三要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并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

1、直观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引入概念。如在“对称图形”教学中,首先逐一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飞机、三叶草、蝴蝶、蜜蜂等图案),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图形的对称美,获得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形状,思考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动手对折这些图形(直观操作),思考又有什么发现?它和你通过观察发现的特点有什么关系。通过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折纸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对称图形的主要特征(图形的一部分沿直线对折后与另一部分能完全重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逼近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

2、以旧引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较强,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较为密切,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因此,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基础上加以引申,导出新概念,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概念,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概念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结构中知识的不断积累、智力的不断发展,应指导他们借助已有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复习已学的知识,使新概念在已有概念中深化,产生新的认识。如学习“质数和合数”,可先从复习因数的概念入手,然后让学生找1,5,9,11,12等各自然数的所有因数,再引导他们观察比较,看看它们各有多少个因数,可以分成几类,从而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在比较分类中,突出质数和合数的本质属性。又如,教学梯形,可以从平行四边形入手,让学生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相比较,突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这一梯形的本质属性,促进了概念的同化。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引导寻求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3、计算引入。数学概念虽然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的观察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入概念的目的。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可先出示3× , ×7, × , × ……这样一组题,让学生口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这些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乘积是1,从而引出“倒数”的定义。其它如循环小数、比例、约分、通分、最简分数、圆周率等都可以从计算引入。

二、抓住本质属性,理解基础上建构概念

概念教学的第二步就是理解概念,这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学习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中,要紧紧抓住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深入理解概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概念才是牢固的。

1、适时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刚引进时,学生对其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在教学中要及时唤醒学生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发挥表象的中介作用,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和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适时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我采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从感性到理性,促使学生认识产生飞跃:(1)让学生通过拿铅笔活动,知道11支铅笔可以一支一支地拿,也可以1捆带1支地拿,初步感知引进计数单位“十”的必要性;(2)举出生活中10个一包装成一份的例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计数单位“十”;(3)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建立计数单位“十”,抽象概括出10个一就是一个十;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直观感知建立计数单位“十”以后,引导学生及时摆脱直观感知的依赖,克服直观感知中的局限性,以此为基础抽象出11~20各数的认识,使学生最终形成概念。

2、利用变式,明确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总和,概念的内涵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方面,其中掌握概念的内涵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 。概念性变式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变换所提供事例或材料的呈现方式,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帮助学生“去伪存真”,获得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真正掌握概念。如在三角形的概念教学中,通过呈现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其中呈现不同形态、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是变化概念的非本质属性,呈现类似三角形的图形是变化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突出“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这一本质属性,让学生观察、分析、判断中,准确理解三角形的内涵和外延,概念建立得更准确、更牢靠。

3、抓住关键词语,在深入剖析中理解概念。小学数学中,一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对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让学生深入理解,建立正确的概念。如上例中,我们就应抓住“三条线段”和“围”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三角形的两个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加深了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三、精心设计练习,应用中及时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主要是在应用中得到巩固的,通过概念的应用,既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促进概念巩固,又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通过概念的应用,可以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情况,以便及时弥补。小学数学概念的应用形式大致有: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应用概念分析推理;应用概念分析数量关系,指导计算;概念的综合应用。

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或计算,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用概念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真正有助于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为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厘清易混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拓展应用范围,加深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开放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概念与其它知识的纵横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设计综合练习。

总之,我们的概念教学,要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在概念引入和形成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精心设计练习,巩固和深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重视概念系统的建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使概念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第5篇

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目标是,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思维习惯,二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重要的知识点,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加强概念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各种数学能力。作为数学教师,就必须掌握概念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某一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每一个知识点的形成构架都是由概念入手,只有充分领悟了知识点的概念内涵后,才能由心而发,为感所悟,运用自如,逐步扩展到知识的外延。那种所谓一知半解,上课听得懂,但不会应用的学习人,便是对概念没有吃透所致。强化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对学生掌握好数学概念,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抽象思维的概括能力,在其育人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学习,而且对其终身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至关重要。在小学数学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课与空间图形课,而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共有500多个概念,所以,教者如何进行概念教学,精心设计概念教学的策略,形成高效课堂,研究意义重大。下面我们就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步骤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小学概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日常数学教学课中的概念教学,往往效果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

2.孤立地教学概念。很多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这样虽然是课时设置的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一定的体系,这不仅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同时也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

3、数学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即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

二、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基本策略

必须将概念置身于现实背景中去理解。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千方百计地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将概念寓于现实社会背景中,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中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用方法组织和建立数学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才具有丰富的内涵。

概念的建构需经多次反复。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概念的建构需经多次反复,经历“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

重视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概念教学一般应遵循“从生活中来――抽象成数学模型――到生活中去”这样一个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数学概念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小学数学概念课的一般步骤

1、概念的引入。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千方百计地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概念引入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通过直观引入、计算引入,也可以从情境设疑引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知识基础引入。例如学习倒数概念时,我用小木棒很直观的演示“平行着放倒”和“上下倒立”加以比较,学生很容易理解倒数的概念,引入非常自然简捷。

2、概念的形成。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为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累积、渐进的过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揭示本质属性三个阶段,直观感知和建立表象是建立概念的向导,概念本质属性的揭示是概念教学的关键。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引入圆的概念后,教师拿一细线拴一白球,握住线的另一端使白球转动形成“圆”。再让学生用一圆形物体放在纸上,画一个圆,并剪下来,将剪下的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折过若干次之后,让学生观察折痕并进行讨论。学生从讨论中发现这些折痕相交于圆内一点――即圆心。再让学生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一点的长度,知道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同样得出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这样教学,学生一方面知道了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掌握了圆的特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参与了形成圆概念的全过程,学生一定会记忆深刻,学起来也不会感到乏味,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

3、概念的巩固。掌握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进行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可以举出实例进行辨析,可以自觉在解决问题时运用。义务大纲指出,“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法则等,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辨析,帮助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中就是这样进行巩固的:先让学生说说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梯形,通过寻找生活原型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认识的具体性、形象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逻辑性之间的矛盾;再让学生把梯形剪一刀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把平行四边形剪一刀剪成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剪使概念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在巩固中又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概念系统的建立。由于数学概念具有确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学生的认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而小学数学知识又是分段进行,概念教学也是分段安排的。因此,教学概念,既要重视概念的阶段性,又要注意到概念发展的连续性,不要在一个知识段中把概念讲“死”,以免影响概念的发展和提高,也不要过早地抽象而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要有计划地发展概念的含义,按阶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要使前一阶段的教学为后一阶段的概念发展做好孕伏。概念总是一个一个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小学生的头脑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放在一起,寻找概念之间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组成概念系统,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也利于对知识的检索、提取和应用,促进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概念系y的建立可以按知识内在的联系,也可以用增加概念的内涵。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建立在反思、梳理的基础之上。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中梯形的建构就是通过学生的介绍并利用集合图来进行的:先让学生介绍梯形,通过介绍促使学生进行反思,这是对所学知识的初步梳理,是系统建构的基础;再让学生用图示表示梯形、等腰梯形与直角梯形之间的关系,通过画图促使学生进行意义建构,这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系统建构,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梯形。

总之,概念的抽象性和准确性在揭示概念的内涵、抽象概念的定义时对培养和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严密、精炼的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内部的、外部的语言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水平的逻辑思维转化,思维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让我们广大同仁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开展教学工作,保障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百花齐放,博采众长,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曾小锦.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研修日志.

[2]“绿色圃教育网.小学数学概念四环节教学谈.

第6篇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概念教学

只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将它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时运用自如,才能将数学生命课堂上的更加精彩。老师们或许由于地区差异,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造成了概念教学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总的来说,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这便成为教师要探讨的课题。近年来,我校数学老师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反思、总结、反馈等环节,组建了一个和谐、上进、钻研的团队,在数学概念教学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孩子们快乐、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提供了便利。

一、掐准概念教学中的“软肋”。当前小学生学习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学习概念不很合理的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及信心,具体有两个方面:

老师教学方面:

(1)重计算轻概念。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受传统教学影响,一些地方的老师特别注重成绩,对概念教学一带而过,让学生只是记住概念即可,侧重于计算教学,使学生对基本概念一知半解,像滚雪球一样问题越积越多。

(2)重表层轻实践。在概念教学中,照搬课本知识,让学生脱离生活实际,不能灵活运用概念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重手段轻结果。现在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部分老师用多媒体教学时过于浮华,内容拖沓冗长,让学生们眼花缭乱,以致于概念教学流于形式,让孩子们空欢喜、空激情一节课,没有起到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4)重抽象轻直观。近年来,由于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老师们的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老师们基本上都是大专以上学历。而一些老师因为自身高学历原因对概念的理解较深,可在给小学生概念教学时过于拔高,让孩子们难于理解概念。其实,小学生因为年龄等原因,更容易理解直观的具体知识,这就需要老师们俯下身子来教学,把握好抽象与直观之间的度。

学生方面:

(1)生硬背诵。部分学生对概念没有真正理解,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天天背堂堂背,重复机械地记忆,效率极其低下,即便是能记住,也只是对文字的死记硬背,由于没有经历概念形成过程,抽象、概括及归纳思维及相应的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及提高。

(2)眼高手低。在老师教学时,学生当时对概念理解,但是这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对概念掌握了,就不去记忆准确概念,导致这些学生在解决填空题、判断题等,模棱两可,对概念的准确性把握不够。

(3)方法单一。一些学生总是习惯于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的去学习,孤立地看待概念,无法将不同概念形成体系,不能形成概念知识认知网络,对概念的理解流于形式及肤浅,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4)学练走样。一部分同学为学习概念而学习,缺少相关的练习;一部分同学恰恰相反,很喜欢解题,然而为解题而解题,在解题过程中对习题涉及的概念很少关注,更无从去复习、巩固相应概念。

(5)课后干预。新课标对一些概念进行了修改订正,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不好好学习,课后靠家长、朋友帮助,然而家长对概念的误读以及对知识理解的差异,造成学生对概念理解与课堂上老师所讲的产生冲突,弄不清到底哪个是正确的概念。

当然,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总结发现。新课标中指出,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运用已有的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要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既依赖于学生的数学认知状况,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措施。所以,对老师概念教学的方法、策略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使学生快乐获取数学概念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各种数学能力。

二、探索概念教学的几剂“良方”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及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形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因此,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就是教师们要探讨的、努力的方向。为此,我们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在概念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方法:

一是师生心情“悦”,概念教学才生效。“课堂,对学生的生命旅程来说,是重要的一站;对教师来说,是生命的主要空间,课堂应成为教师和学生不断摆脱个体的局限性,拓展各自的生命维度,提升生命意义的时空”。在鹤壁市当前“生命教改大课堂”这一背景下,老师和学生作为一个个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体,他们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当然,这些都是前提,课堂上的快乐至关重要,快乐可以说是学生和老师在相互交流、深入学习的“引信”。课前,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快乐起来;课中,通过老师幽默、风趣地讲解,让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课后,通过合理引导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让孩子们对学习数学依依不舍。总之,老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孩子学习数学的热情调动起来,敢于向数学疑难问题“亮剑”,敢于向枯燥的数学概念学习“亮剑”。曾有一位妈妈有这样的亲身感悟:在心情好的时候给孩子洗衣服,衣服洗得非常干净;在心情不好的时候给孩子洗衣服,就是下很大劲儿,衣服也洗得不很干净。所以,在课堂概念教学时,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始终保持快乐,就需要老师们的教学技巧、教育机智等,老师抛出一小块“快乐的砖”,引来许许多多孩子们“快乐的玉”,师生一起快乐地学习,相信概念学习会事半功倍。

二是活用多种方法,总结形成概念。当前,教育手段越来越先进,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是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取得的效果仍然不“褪色”。如果将先进的和基本的教学方法灵活结合起来,相信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概念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题材要广而精,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充满着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其一,自主探索。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可以是从一幅画、一件衣服、一个文具盒,甚至是一个钱包入手,都能作为上课的道具。让孩子们利用这些道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比例尺》的时候,让学生拿出文具盒里面的厘米尺,抛出“比例尺真的是一把尺子吗?”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对“比例尺”的思考,让孩子们对“比例尺”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再精心设置系列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比例尺的真正意义。其二,小组合作。综合全班学生的性格、爱好、对知识的掌握度等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比如:按对知识的掌握度分成“好帮差”组合、“中等互助”组合;按性格分成“外向+内向”组合、“善谈+话少”组合等,通过让学生担任各种角色,相互取长补短,逐渐培养起沟通、理解和合作的技巧,形成了对他人、对集体积极的态度。经过不同想法的碰撞,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概念知识得以形成。其三,动手操作。北师大数学教材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如: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四边形等探索规律;用折叠、剪纸等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及圆锥表面积;用容器盛水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概念知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挖掘教材中的资源,让学生在探索、操作过程中自然生出概念,效果会更好。

三是凸显“瞬间”印记,巩固拓展概念。有句话说得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一个现实的生活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的课外生活很丰富,他们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或许对某一件事、某一事物、某一玩具,甚至是一句流行的话等印象特别深刻,有时记得时间还很长。小孩如此,大人有时也不例外。常听大人说“孩子,爸爸36周岁生日的前一天怎样……,这件事情一辈子都不会忘。”、“小强,有一次妈妈在洗衣服的时候突然……,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然而在课堂上,学生对老师讲解的概念知识反而记不好或记不住。如果在课堂上也创造出一些“特殊原因”,那么概念教学时的效果就会更好。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通过多次尝试,探索出了一些“瞬间”概念教学的方法: ①语速平稳中突然放慢;②插入生动小故事、小图片等;③风趣、幽默的一句话;④一个不失老师仪表的肢体动作;⑤对某一位学生激励性的现场评价;⑥走下讲台在教室里默默巡视一圈,等等。这些都需要老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充分发挥老师们的教育智慧。或许,语速放慢,让学生对概念记忆长久;一个微不足道的评价,让枯燥的概念变得有味;不经意的一圈,让孩子们的注意力瞬间集中……。老师借着这宝贵的“一瞬间”,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内化、理解、建立概念,让学生对概念学习产生兴趣,达到教学预期效果。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探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概念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有关数学概念,是贯彻课程标准和提高数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景,巧妙引入有关概念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它关乎学生对整个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把一些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具体事例融入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引入概念,形象教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让学生拿出一个圆形的杯子,将杯子放在纸上,沿杯底外缘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把圆剪下来。接着,让学生摸一摸圆形纸片的外缘,感受圆形外缘的曲线,再引导学生思考:圆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很快从感知中回答“圆是曲线图形。”这种来自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结论,虽然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得到的结论比较简单。而要对圆的圆心、半径、直径有所研究,单靠简单的画一画、剪一剪、摸一摸是无法回答的,于是我接着抛出“诱饵”――“想验证更多关于圆的知识吗?”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顺势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圆的知识。”这样引入圆的概念自然而不显唐突,学生感受到一种挑战,因而更加认真地投入圆的学习之中。

二、重视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小学生获取有关的数学概念如果来自于自己适当的经验,会掌握得更好。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先充分感知形成有关概念的具体材料,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安排了两组演示与操作活动交替进行。第一组是认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首先由我演示平分一个饼,让学生认识到“一半”就是一个饼的二分之一,然后由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的形式,利用学具进行操作,充分感知单位“1”、平均分,并把对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第二组是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我先演示分一堆苹果,并说明演示过程和每一个环节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通过想一想、分一分、说一说的形式,把6面红旗平均分成3份,并用分数表示出这样的1份、2份,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样,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就更全面、更深刻。同时,通过两组相互交替、逐步提高的操作活动,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的诸要素就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三、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有关概念

学生完成有关数学要领的构建过程中,建立有关概念的表象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用学具进行操作活动,常常以形成有关要领的表象为目的。因为学生要形成有关的概念,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表象的再加工,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以便剔除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形成有关数学概念。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当学生对分数已建立较清晰的表象时,我通过引导与提问结合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分析、综合,进而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抽象为单位“1”,将平均分成2份、3份等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分数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逐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较好地构建分数的概念。

四、精心设计练习,逐步掌握有关概念

学生对新学的数学要领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多次反复练习,他们的认知才会巩固,才能将表象的认识吸收为自己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因此,对于已形成的有关数学概念,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只停留在记忆概念的定义上,而应精心设计练习,从而达到掌握有关概念的目的。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小学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本身是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只有学会了数学概念,才有机会了解其他相关的基础知识.因而,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有关文件对概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要以学生的以往学习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特有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概念教学自身的教学特征来开展教学工作.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一)小学数学概念的含义

数学概念是将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反映到人脑中,反映的主要内容是数学研究的客观对象,即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值得一提的是,数学是一门将非本质属性都舍弃的学科,如事物的颜色、气味等属性都通通被忽视掉.而只关注本质属性,即事物的形状、大小、数量关系等.

(二)小学数学概念的分类

按照数学概念呈现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小学数学概念分为:

1.图形辅助式概念.这种方法被普遍运用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因其能够很好地弥补低年级小学生缺乏常识、识字量较少的问题.在这种呈现方法中,除了概念的名称外,其余内容完全用图像的形式来表达.如在对“2”这个数字的概念的教学时,通常用两个小朋友等图像来表达“2”的概念.

2.字形结合式概念.该方法也被称为描述法,其适用范围广泛,在中高低年级都能看到这一方法的使用.具体来说,是将概念的实际原型作为“形”,并与生动形象的描述性语言相结合,以此来共同表达.如在学习“小数”的概念时,会使用“如0.1、1.3、1.4这样结构的数被称为小数”来进行表达,在这里,原形是“0.1”,而描述性语言则是其余的部分.

3.纯文字定义式概念.这种方式较为适用于高年级学生,因为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部分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具体来说就是用较为简单明了却完整的语言来进行解释.如“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等概念就是用的这样的方法.

(三)小学数学概念的特征

1.区别于生活概念.数学中的“角”单指具有公共点的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而生活中却有“牛角”“桌角”等多重含义.

2.同一概念可通过有不同的定义表述.同样是角,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个概念外,还可表述为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所得的图形.

3.定义较为低级且原始,具有发展性.如“圆”在小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而是用图形来表示,而到了中学就会给出具体的定义了.此外,小学数学的概念随着年级的提升,描述性概念也会逐步增多.

4.概念间有逻辑联系性.在某些原始的概念上逐步发展出多个概念,如在“数”的概念上发展出“小数”“整数”等相关子概念.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

(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概念理解,而忽视产生过程.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概念自身的理解,而不重视概念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让学生只能死记概念,而不能从中获得思考方式的学习,错失了培养逻辑能力的好时机.

2.讲解过程简单,缺乏体验性活动.小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多运用文字叙述的方法来进行讲解,手法也多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记忆.而不开展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更忽视对概念的有效体验.

3.教与学相互颠倒.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预估过低,在课堂上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而主次颠倒.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在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同时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因而提出以下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课堂实践上的建议:

1.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切入点.小学生的已有知识量较少,且生活经验也较为缺乏.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当从他们仅有的“过往”入手.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受到概念的内涵、产生的过程以及对于日后学习的意义.并为下面的深入学习提供思维上的准备.

2.引导学生对认知进行分析.学生在认识概念时,多半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而其中,感性更有可能占据上风.这就造成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能出现偏差.所以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自己所认识的概念进行分析,反思认识上的错误,做到正确理解.

3.解释数学概念的构建过程.数学概念看似抽象,但其背后却有着复杂却深刻的推导过程.教师不应该直接跳过概念推导这一步,而是借此过程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而感受概念推导过程中隐含的数学本质.

4.构建情境式教学模式.根据正常的认识规律,我们可以发现数学概念教学在情境式教学模式中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具体来说,首先我们需要创建一个具体的情境,此时将概念引入进来,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开始探索概念的含义,进而形成概念本身.最后,需要对概念进行辨析与使用,以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结语

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自然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正是概念串联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章节,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本文对小学数学概念的思考与教学实践的考量都只是一个开始,而真正具体的操作还需要战斗在一线的人民教师多多探索,多多实践.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数学思维的学生.

【参考文献】

第9篇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的丰富的直接经验。《英语课程标准》也进一步强调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做到了以下几点,也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实效。

一、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

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优越,一年级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操作平台。在我的英语课堂上,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画面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时我还利用实物展台的展示作用,将学生的表演过程记录下来,教室中的学生可以欣赏到台上学生的表演,同时自己也想跃跃欲试,这样一种十分融洽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学生中也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

四、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小组评组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