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知识学习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7 14:53: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知识学习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知识学习管理

第1篇

论文摘要:在当今教育改革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趋势中,源自企业界的知识管理理论为教育的发展与革新提供了另一条可行途径。从知识管理角度,从收集、整理、保存、传递和分享、创新几个层面探讨如何对英语学习策略做知识管理,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正实现终身学习。

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它源自企业界,指有效获得、储存、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知识的过程。知识管理使得储存在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变成为显性知识,在本组织内得以分享和创新,进而发挥知识的最佳价值,促进个人及组织的革新与持续发展。知识管理不仅是企业经营制胜的关键,也为教育的发展与革新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学校和教师可以运用知识管理手段,塑造分享式的学校新文化,有效引导学生对知识加以整合和建构,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真正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目前不乏探讨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但探讨学生有效学习的知识管理还颇缺乏。

英语作为学生未来接触国际信息的主要工具,其学习成效至关重要,而学习策略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知识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学习策略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有效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能及时应对知识的变化,进行学习的革新,从而真正实现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但多数学生不知道哪些是有效的学习策略,或者虽然略知一二,却不知如何做;还有的虽然知道如何使用,但不会主动为之。本文从知识管理角度,试就知识的收集、保存、传播与共享及创新等几个层面,探讨对英语学习策略进行知识管理的方法。

一、语言学习策略

语言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它既包括学习者为了更好地完成某个学习活动或学习任务而采取的微观策略,也包括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计划、调控、评估等而采取的宏观策略。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常能根据任务的需要综合使用各种策略。使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不仅可以改进外语学习方式,促进语言技能的发展,还可以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提高教学质量。

可见,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知识对语言学习有积极的反拨效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英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和运用英语学习策略,使他们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过程,就能大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更能帮助他们学会学习,习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英语学习策略属于隐性知识,如何才能使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它们呢?知识管理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

二、英语学习策略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意的策略,以促使合适的人适时地获得适当的知识,并协助人们分享信息以及展开行动,增进组织效能。知识管理是个不断螺旋循环的复杂过程,涉及了知识的收集、组织、分享、调适、使用、创新等。英语学习策略的知识管理可遵循以下步骤:

(一)学习策略知识的收集

学习策略是个人长期积累而来的经验、智能、秘诀等,是一种体验性知识,难以从外表察觉,属于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收集、确认学生使用的各种各样的英语学习策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将隐性的学习策略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要收集真实可行的学习策略,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行动研究、直接观察法、访谈法、自我反省等方法,了解学生在不同的情境或学习任务下,会使用哪些学习策略;也可以在学生实际执行某项学习任务时,要求他们边做边说出整个认知历程,以分析他们所使用的学习策略(有声思考法);或者采用同侪教导法,即在成绩好的同学教导成绩差的同学或高年级学生教导低年级学生时,记录整个过程下来,从所教内容推知其所拥有的学习策略。

(二)学习策略的整理和归类

收集到学习策略知识后,应对其进行整理和归类。首先要对所收集到的学习策略加以分析,判断和筛选出有价值的策略以便传递和共享,并根据学习策略的类型加以归类。例如,可以借鉴学习策略研究专家Oxford对英语学习策略的分类[61:(1)记忆策略(Memorystrategies):帮助学生存取信息;(2)认知策略(Cognitivestrateiges):用于学习语言活动中,包括学习者如何接受语言材料、如何组织语言知识、如何理解语言结构、如何提高语言操作的技能等;(3)补偿策略(Compensationstrategies):使学生在自身语言知识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进行交流,例如利用非语言线索猜测意思、用同义词替代或迂回解释表达等;(4)元认知策略(Metaeognitivestrategies):用于对自己学习策略的使用进行评价、管理和监控;(5)情感策略(Afectivestrategies):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动机、态度,保持信心;(6)社交策略(Socialstrate.iges):使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

(三)学习策略知识的保存

整理和归类的过程是将显性知识转化为更为复杂或更为系统化显性知识的过程,然后需要再将这种形成团体共识的知识加以外显化,成为具体、明确且可有效使用的组织知识,这就是知识的保存。学习策略知识的保存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制作成学习策略使用手册,这种保存方式简便易行;另一种是运用信息科技,将知识编码,储存在计算机数据库中,并创建网页提供在线学习,这种方式能突破时空限制,便于检索,并能提供即时反馈。

(四)学习策略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知识管理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促进组织更有效地分享隐性知识。唯有通过密切的交流与分享,知识才能充分获得发展并发挥最大价值,进而提高学习成效。学习策略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四种:直接训练、经验总结与分享、同侪教导、个别诊断与辅导的动态评价(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先进行问题诊断再接学习辅导)。其中,第一种途径最为普遍。

直接进行策略训练常用的方法包括:讲座与讨论、讲习班、将策略编人教科书中、基于策略的英语教学,也可以将策略训练融人课堂教学中去。不少研究发现,策略训练能弥补学生因认知能力的不足而造成对学习的不利影响,当学生再次遇到类似学习任务时,就知道如何应用,也能获得较佳的学习效果。因此专家建议,学习策略的教学应采取直接教授为佳。要在课堂上渗透英语学习策略,教师可以采用隐藏式训练方式,即通过设计好的材料和活动训练学生使用某策略。例如,通过完成课本中的练习,学生在学习中自行确定、模仿和自我评估诸如自我监控、记}乙、合作等各种学习策略。这样,策略训练就与常规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在—起。教师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策略进行详细解说,让学生辨析策略的使用,并示范如何将该策略应用于不同的学习情境,同时系统地给学生提供练习和自我评估的机会,让他们能将所接收到的知识加以组合与理解。下表以Ofxord归纳的六种学习策略为例,举例说明了这些策略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各项教学活动中可进行的训练方式。当然,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学习阶段和各自特点,教师可有选择地进行策略训练。

随着学习策略训练时间的增加,学生的策略意识逐渐提高,就会发展出成功组织和进行自主学习的技巧 “。他们对学习策略越熟练,就越能将学习策略加以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这样,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会逐渐减轻,而学生的学习责任则会日渐加重,符合现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潮流。

(五)学习策略知识的创新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知识的变革与创新,唯有将知识创新融入到教育中,教育才能持续发展与革新。要实现学习策略的创新,一方面在直接训练或分享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学生通常能创造出新的策略知识,而这些知识又能成为下一轮收集的对象。整个流程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动态循环过程。另一方面,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知识的分享与合作,捕捉实际授课过程中激发的创意,发现新的适用的学习策略。就这样,新的知识又被创造出来,继而加以传播和分享,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内容与情境之中,促使全体学生不断提高学习效益。

第2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终身学习能力;知识管理工具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知识时代,知识正在不断地增长,人类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在知识时代中,为了适应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学习观念和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必须。人们不仅要不断地获取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如果管理这些知识。个人只有学会对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有效地管理,才能更好地学习。

二、知识管理

(一)知识管理的起源。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爆炸时代,知识的剧烈增长使我们目不暇接,知识的折旧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现在所学的知识将在一年之后大部分被淘汰。我们必须要每天学习、不断学习才能赶上这个时代的变化。可是,面对庞大的信息,我们却不知如何取舍。所以,知识信息量虽然庞大,可是如果我们在吸收它的同时不进行有效的管理就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知识管理的定义是由彼得・德鲁克最早提出来的。德鲁克在1988年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上的《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是关于知识管理最早出版的著作。知识管理最早来源于企业界,一直以来在企业中的运用比较多,知识管理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保障。通过知识管理,企业可以对自身零散的经验进行归类总结,并形成一整套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柱。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和发展中运用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好坏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随着社会地不断发展,个人也越来越重视知识管理。个人的知识管理主要用于支持终身学习,对于个人来说,知识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者必须学会学习以及学习如何管理自身的知识才能有效地支持终身学习。

(二)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的定义有很多,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从上个世纪开始一直到现在已经有许多人为知识管理下了定义。

马斯(Masle):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变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

维娜・艾莉:知识管理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

这些定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知识管理的概念,也表明了人们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总体来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管理工具对知识进行获取、共享以及反思的过程。

三、个人终身学习能力的理解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这样的社会,因此,终身学习成为了学习者唯一的选择。根据OECD国家教育部长会议的定义,终身学习是指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终身不断地学习。通过终身学习,人们可以掌握适应这个时代的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来为自身创造幸福。“终身学习是人类开启知识社会大门、适应并且驾驭知识经济的一把钥匙”。

在终身学习时代中,个人的终身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在知识时代中,文言已经不单单指不会读写算的人,懂得读写算的人也会不小心成为“功能性文盲”。所谓“功能性文盲”就是指受过一定传统教育,会基本的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及图表,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知识在不断地改革创新,现在所学的知识在数年以后就会被淘汰,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功能性文盲”,所以我们更要学会终身学习。

四、知识管理对塑造个人终身学习能力的启迪(知识管理工具)

知识管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整理、整合、存储、传递知识资源的过程。知识管理促进了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并且实现了知识的转移与编码。知识管理工具是实现知识的生成、编码和转移的手段和方法。

图1知识管理的组成

知识管理工具包括知识获取工具、知识生成工具、知识编码工具和知识转移工具。

1.知识获取工具。新知识的产生必然要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学习者要创新就要学会如何获取前人已有的知识。知识的获取工具如我们所熟知并且经常使用的搜索引擎。搜索引擎主要有google、baidu等。利用这些搜索引擎可以从网上搜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资源。

2.知识生成工具,学习者从网络以及其他各种途径获取信息资源并且进行归纳与整理。从而生成了知识。知识生成工具主要有BBS、Wiki等社会性软件。BBS是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向用户提供了一块公共电子板。学习者可以在这块电子板上交流学习心得和发表自己的见解。wiki是一种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学习者可以通过Wiki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3.知识编码工具,知识的编码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的组合过程。知识编码工具主要有知识地图和概念地图等。知识地图是一种知识导航系统,并显示不同知识存储之间的重要的动态联系。概念地图是一种图表,它可以用来解释各种知识观点是如何联系的,并给学习者呈现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概念地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不仅可以用于教师课堂的需要,而且还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4.知识转移工具,知识的转移是一种知识共享的过程。学习者通过网络这样一个平台进行知识上的交流与讨论,并实现了知识资源的传递与共享。知识转移工具主要有聊天室和在线学习(E-Learning)等。聊天室是一种网上交流空间,它为用户提供了很好的知识交流平台,学习者可以在聊天室里相互沟通,分享自身的知识资源。在线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互联网在网络虚拟教室里接受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在线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对一的学习与交流,并且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习动机。在线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在家中接受网络课程的培训。这些知识管理工具为学习者的知识管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学习者通过这些知识管理工具为个人的终身学习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对人提出的必然要求。个人的发展需要终身学习,个人的成长也需要终身学习,个人只有学会了终身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急剧变化的社会。知识管理对塑造个人终身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学习者只有学会了如何进行知识管理才能有效地促进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8

[2]刘丽斌,从知识管理思想的起源探讨知识管理的概念,[J]图书管杂志(Library JournaI),2008,(6):2-7

[4]维娜.艾莉著,刘民惠等译,知识的进化[M],珠海出版社,1998

[5]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一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166

第3篇

知识管理与虚拟学习社区有一定的关联,在知识管理情景下的知识获取,与虚拟学习社区情景下的知识获取过程,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学习者习得知识、完成个体知识建构的过程。在研究中,如果将知识管理和虚拟学习社区的融合,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应用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中,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与工具,将知识管理工具融入学习基础设施中,促进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共享、知识创造,让学习者更加方便地获取所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也能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

2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管理

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对编程普遍具有畏难情绪,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学生缺乏对Java知识的有效建构,不能将知识很好地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Java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强、知识前后关联紧密的特点,如果学生在某一阶段没有能够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将导致后续程序编写工作无法顺利完成。因此需要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重新组织、整理知识,理清Java课程自身的体系结构,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在所开发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管理将从两方面开展,Java知识体系管理和个人Java知识管理。

2.1Java知识体系管理

Java知识体系管理主要指Java结构化知识体系。在虚拟学习社区建立之初,根据Java虚拟学习社区成立的目的,从Java课程体系的角度出发,针对Java程序设计的特点,同时考虑到教学具体需求,例如按照次序可以把Java课程分为Java基本语法、面向对象编程、图形用户界面3大知识板块,在各大知识板块中,再将知识点细分,如Java基本语法部分可以分为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运算符与表达式、数组、字符串等几个知识点。此后,将各大小知识点按编程的逻辑体系组织和呈现,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吸收知识。实际操作中,对Java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划分,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各个知识点以动态的卡片方式来呈现,将知识之间的关联通过概念图的方式进行关联,形成一棵“知识树”,学生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能够清晰地看到课程的体系结构,深化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实际编程能力。

2.2个人Java知识管理

学生个体的编程能力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基础,结合建构主义理论与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强调不同个体对自身的知识管理,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完成自身程序设计知识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个人Java知识管理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管理,需要一些知识管理工具,将学生所拥有的资料、掌握的信息、学习的内容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帮助学生存储与吸收新知识,最终完成对编程知识的理解,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在所创建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提供的个人知识管理方式有协作互助讨论区、学习日志、个人知识地图、学习热线等,以实现知识的个性化管理,促进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3Java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

3.1社区首页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的首页,提供注册登陆模块。默认情况下,正在学习Java课程的学生可以根据所分配的用户名和密码直接登陆,登陆后,后续的互助小组划分和协作学习均在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群体中进行,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修改相应的密码。其他需要访问相应资源的访客,则需要注册完成实名认证,由任课教师来处理,进行相应的授权操作。此外,在首页还提供了站点内容分布导航以及导学教材,帮助学生尽快地了解社区的功能,以便更好地开展学习。

3.2知识显示与习得

在大学Java课堂中,每节课教学内容繁多,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学生不能完全消化吸收,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提供了一个知识显示与自主习得的环境。知识的显示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呈现学习内容,而是按照知识管理的思想,将Java课堂知识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在此模块的构建中,需要教师先梳理出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学生在课后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登陆后,选择需要学习的相应知识点,温习教学视频。这里的视频不是简单的课堂实录,而是以微课的方式呈现,通过录屏的方式,结合各个知识点,对相应知识点、或者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并经过多媒体软件编辑制作完成。

3.3知识评价与进阶

对所学知识综合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所学的状况,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考虑到知识前后的关联性,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采用“知识进阶”的方式,完成相应的知识点学习后,学生可以根据所习得的知识点进行自我学习测评,掌握情况较好的同学,可以直接进行测评。测评完成后,将测评情况在线提交给教师,教师进行对应的修改,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对进一步学习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测评合格,学生已掌握前面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后,方可点击进入下一个知识点学习与测评。例如要进入“抽象类”知识点的测评,学生必须先理解“类”的基本概念,掌握类的定义与对象创建的方法,并通过相应测评。

3.4知识检索与应用

除前面所述对知识点的视频讲解,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还需要创建课程所涉及的若干知识卡片,各卡片与相应的知识点相对应。在诸多知识卡片中,提供知识检索功能,方便学生在诸多的知识点中,快速便捷地找到自己想要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点,并根据需要展开学习。在检索到对应的知识点后,社区提供与知识点对应的案例应用区。这里的案例不是单纯的代码展示,而是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将每个案例从分析、设计到编码、调试的过程展示给学习者。例如在讲授完可视化图形界面中的“页面布局”这一知识点后,在案例应用区中即以“计算器”为案例,引导学生如何应用“网格式”布局管理器完成计算器的布局设计,后续再分别针对不同的按钮注册监听者,继而编写事件代码,并列出调试中的常见错误与解决方法,逐步完成程序的开发工作。

3.5协作互助平台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根据自然课堂中学生的情况、学生的成绩基础、结合性格特征,充分考虑到组中成员的差异性,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混合编组。而平台则提供包括从简单的“画板”、“多文本编辑器”到复杂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多个Java项目案例,每个小组在虚拟学习提供的协作互助平台上,选择需要合作完成的项目案例,学生可利用平台在线合作完成,在完成过程中编程能力较好的同学可以对其他学生进行实时解答与帮助,学生之间讨论、协商、互助,直至最终完成项目的开发工作。

3.6个人知识空间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个人知识空间模块的功能十分重要,它的功能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学习日志:记录每次登陆所学习的内容,所需的时间,完成测评的情况,完成作业的情况,这些将为后期教师的学情分析提供基本信息。②个人知识地图:学生在完成相应知识模块的学习,通过测评后,在个人知识地图中添加相应内容。对比Java知识地图,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已经掌握了多少,还有多少知识点尚未掌握。③知识学习指导:教师在阅读学生编写的程序,结合学生测评的情况,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基本的学情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对学生进行恰当地指导。④学习热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任何的问题或者疑惑,都可以利用个人知识空间中的学习热线,借助于平台的即时消息功能,向教师求助,以获得解决的方法。⑤协作互助讨论区:学生能够在此区域查看到自己所在的小组以及小组所承担的项目、各人的分工与完成情况。

4技术实现

基于知识管理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在总体设计上采用MVC模式架构,具体开发时,以VisualStudio2014为开发平台,后台数据库为SQLServer,结合跨数据源于数据格式的LINQ技术,使用编程语言C#以及Ajax技术,结合使用脚本语言javaScript完成程序的开发。知识卡片、知识地图、概念图部分全部采用Flash、Authorware、PhotoShop、CamtasiaSudio等多媒体软件制作完成。

5结语

第4篇

论文摘要:在知识 经济 时代,如何借助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工具提升学习力,从而提升竞争力,已成为大家面临的一项极为现实的课题。本文探讨了知识管理工具支持学习力提升的主要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 发展 ,人类已进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懂得如何利用知识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未来的竞争力不再取决于你已获得的知识的多少,而在于你是否比别人学得更快。”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对学习力在 企业 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性所作的评价。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摄取、创造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而如何提升学习力又成为这个课题的关键环节。对此,有的学者认为利用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工具加强对知识的管理将成为有效提升学习力的方法之一。

    一、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其学习能力的提升

    美国vandrerbilt大学认知与技术课题组(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简称ct-gv ) 992)提出了“锚式情境性教学”( anchoredinstruction ),并设计了一系列的 电子 教材和相关软件,比如《jasper解题系列》( the jasper woodburyseries ),此教材由一系列的历险故事录像组成(如旅行、经商等),由这些故事衍生出有待学习者解决的问题。在《jasper解题系列》教材中,交互性视盘技术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借助这些视盘,学习者可以看到真实生动的事件,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真实的问题情境。而且,在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自由地访问故事中的有关片断和信息,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快速浏览。

    简·赫瑞德特和罗·欧利沃(jan herringtont&ron oliver)曾经考察了按照情境性学习理论设计的多媒体学习环境对高水平思维的影响。研究者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内容所做的分析清楚地表明,情境性学习多媒体软件所提供的学习环境能够支持、维持学习者丰富的高水平思维活动。

    由此看来,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工具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与特点,为学习者尤其是新手,提供一个开放的、真实或接近真实的问题情境。在这种问题情境下,学习者的经验世界会与这些问题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使学习者认识到问题的意义,对之产生强烈的兴趣,并迅速开展求解活动,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力。

    二、创建可视化、交互性的学习环境。支持学习力的提升

    知识管理工具可以模拟各种现象、过程、系统或器具,学习者通过与可操纵、可观察的交互式情境的互动活动,开展探究和发现式学习。例如,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微型世界”是一个小而完整的知识领域,可为学习者提供探索式学习的真实可靠环境,学习者可以在其中更清晰地思考,更有效地探索某一领域中的知识,检验自己的假设,发现微型世界的 规律 。la〕目前,研究者们已经研制了许多模拟、建模软件,比如几何画板、thinktools等。

    知识管理工具还为抽象知识的可视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促进了思维的可视化和直观化,从而支持了学习者的抽象思维和理论思维过程。例如,概念地图(concept map)就是用来组织与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可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把头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

三、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促进知识整合

    学习力的发展以丰富的、开放性的信息、知识等资源为基础,知识管理土具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各种类型的知识资源。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著名 教育 技术和教育心理专家marcia c.  linn进行了“知识整合环境”( knowledge integration environ-ment,简称kie)和“ 网络 科学 探究环境”( the web一based inquiry science environment,简称wise)等项目的研究,并研制了一系列的软件工具,为学习者的知识整合和科学探究提供了有效的环境支持,包括:网络笔记本(netbook )、网络证据资料库(net-worked evidence database )、轻松交谈(speakeasy )工具、知识整合指导(knowledge integration coach )和过程跟踪工具,这些研究项目的意图是帮助学习者发展整合性知识和科学理解力,并帮助学习者通过认真而有效地使用互联网资源而实现知识整合的目的。知识管理工具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并且帮助学习者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处理,帮助其提高学习力。

第5篇

[关键词] 知识管理 组织学习 团队设计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被视为企业创造和维持其核心竞争能力的最重要资源。面临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组织必须不断的从内部和外部的现存环境中学习新的知识,并作出适应性的调整,这种学习和调整能力决定企业现在和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包含有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如何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次,如何促进组织处理不同信息来源中学习知识的能力;最后,组织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努力促使现有的知识管理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对知识管理的两种观点

大量的研究文献在如何提高知识管理的有效性方面做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对知识管理的认识,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个体知识观点和组织知识观点。

在个体知识的观点下,知识是个体的特征属性,知识很难从个体中提炼出来,通常知识是隐性的或策略性的。作为个体特征属性的知识大部分被存储于不同个体的思维能力中。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首先必须识别不同个体具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含量,然后安排这些具有不同知识结构或知识含量的个体进行适当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中促进知识的交流。因此,这类研究者建议在不同的环境下,将具有不同的能力和知识的人组合在一起,共同分享工作的构思。其目的就是试图在这种交流中,实现知识在个体之间的相互传递,进而有利于组织整体知识的提高。基于这种思想日本企业提出了质量循环(Quality Circles)的方法,通过雇员分享改良建议,实施这些建议并检验这些建议的成果来提高组织的知识能力。

在组织知识的观点下,个体的知识可以经过转换、强化和修正脱离个体,变为组织知识。知识是显性的,个体可以通过组织显性的获取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的重点是鼓励和创造有效的组织途径,通过这些途径促使个体知识强化为组织共享的知识,进而创造组织的知识财富。同时知识可以通过文件、图片、操作手册、实践程序等在个体之间进行传播和扩散。因此,不同层级之间和个体之间的信息沟通系统十分重要。新的组织知识来源于明确定义的、可以管理的学习过程。通过优化组织设计,及时弥补组织设计中的缺陷,可以强化组织的知识管理。因此,组织知识管理的重点是如何产生、归纳和系统化组织的知识资产。基于这种思想,GE公司提出了一种基于细节的系统设计方法来改进其生产系统。

二、知识管理两种观点的比较和融合

个体知识的观点提供了一种相对简单的知识管理方法。管理者识别组织内部不同个体的能力和知识结构,将合适的个体安排到一定的工作职位上或者将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个体聚合起来组成团队,一起工作。如Philips提出了一种列出了内部个体能力结构的“黄页”,据此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组合出不同的团队或工作安排结构。但是,正如Stein和 Ridderstr le指出:个体被组织认同的能力,但个体在实际中可能并不具有这些能力或知识 iii。在工作过程中频繁变动员工会带来经济上的无效率。不同个体之间的学习过程可能缺乏自觉性。同时,将知识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储对企业来说,充满风险。

在组织知识的观点下,知识是显性的。所有组织成员均可以共同分享这些知识,个体的特异知识通过强调和转化也可以变为组织知识。组织知识是可见的、可检验的和不断改进的。

通过将个体知识强化为组织知识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但是,组织中的个体可能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被强化为组织知识;组织必须设计出可以系统性强化和显性化个体知识的途径,必须解决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各种冲突;在具体评价哪些知识需要被强化为组织知识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同时,知识只有通过运用于实践才能显示其价值,不同的群体可能在实践中产生不同的工作思路和技术,在界定这些知识或技能的重要性方面可能需要多种技术技能。

前述个体和组织的知识管理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分析了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问题。在不同的组织内部,可能某种观点更有代表意义或现实性。每种观点也都有自己的优势。个体知识强调面对面的知识传递和组织学习,强调创造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工作气氛来提高知识,而组织知识方法通过对最优实践和共同过程的规则化,创造共同的“学习平台”,在对新知识系统性分享中提高知识存量。在实践中,应该将个体知识观点和组织知识观点结合起来,创造一种能沟通个体与组织的双向的学习过程,进而加快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流动,提高组织学习的效率,改进组织学习的过程。这一点可以在组织的团队设计中体现。

三、混合观点下的团队设计

通过合理的团队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组织的学习效率,使组织能及时调整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时变化。在混合观点下,个体知识的学习和组织知识的学习可以同步进行,它们可以在团队内部、团队之间、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这里我们提出一个组织学习的团队设计框架。

高效团队一般要求团队成员有良好的合作沟通品质,在团队设计中应该将不同知识背景的成员合理的安排进团队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促进知识的相互传递。在有效的讨论、沟通和相互协作中,提高团队的运作效率。注意到不同的个体在团队中通常会承担不同的角色,必须将这些个体在团队中以有机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而提高团队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组织学习的能力。

首先,合理的组织设计为个体在充分授权、民主沟通、适当的信息流通渠道下,构建了良好的自我学习环境;其次基于共同愿景、充分交流、及时响应的个体学习在个体的相互流动中实现知识的个体积累;这一过程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协调,使个体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在个体学习和良性的团队设计的基础上,组织对自身的结构进行合理的改变,作出适应性的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当的组织学习机制,将组织所需要的个体知识经过强化、转换和归纳形成可供所有个体可以共享的组织知识。在组织结构调整和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换的过程中,还需要及时对团队设计过程做出调整,建立起及时的反馈关系。

图 组织学习中的团队设计

这种混合了两种知识观点的团队设计,一方面将个体知识的相互学习纳入在组织之内,使个体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在工作中得到提升,增加了个体对组织的满意程度,有利于组织对个体的管理;另一方面,在个体知识水平积累的同时,通过组织结构调整和内外适应能力的增强,来提高组织自身的学习能力,实现组织知识的自身积累,并将这些组织知识及时在组织内部或团队内部进行有益于组织的传播。这样就可以实现组织知识与个体知识的良性循环,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和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进而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

四、结语

组织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个体知识和组织知识的积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技术、文化、环境等等,本文仅仅将团队设计一个变量纳入到组织学习的分析中。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对于组织的生存和长远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应该将更多的影响因素纳入分析的框架内。

参考文献:

[1]蔡雨阳黄丽华黄岩王其藩:组织学习:影响因子和信息技术的冲击[J],中国软科学,2000(10)

第6篇

从学习策略的角度,企业学习可以分为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就知识管理过程而言,探索式学习表现为对新知识的获取,而新知识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基础,能够帮助企业利用新管理方法或改进原有方法来解决现有问题,增强企业内部流程管理效率和效果,并推动企业进入新市场或扩展现有市场,提高市场绩效。探索式学习可以通过对新知识的分享、吸收、整合等转化过程而产生创新性知识,进而促使企业更新管理流程和市场开发潜力,获得更多的管理创新机会。利用式学习表现为对企业现有知识体系的深入挖掘,涉及对现有管理技术的改进,以及将新管理方法应用到符合企业实际情境的具体流程,而带来渐进式的增量管理创新。由于利用式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现有管理技术,增加相关管理经验和知识储备,往往会增加企业市场机会,获得即时绩效。另外,无论是探索式学习还是利用式学习,企业均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加强知识保护,避免因核心知识外泄而带来绩效损失。所以,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学习能力保驾护航,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最终实现管理创新绩效。由此,本文提出假设4:H4:企业学习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间关系起到协调作用。

二、研究过程

(一)数据获取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及转型的关键时期。软件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对知识管理和学习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创新活动对于软件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选取大连软件产业作为研究样本,调查对象以创新活动较多的中小软件企业为主,首先在大连软件园内选取5家软件企业进行面对面的调查,初步验证模型的测量变量。初步调查后将调查问卷在这5家企业进行预调查,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问卷,最终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拜访、电话、电子邮箱等方式,向大连软件园内的软件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软件设计及研发工程师发放调查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177份,剔除21份信息不完整的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为44.6%。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及SPSS和Lisrel等统计分析工具,检验知识管理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间的影响关系。从所回收的调查问卷来看,回收样本以中小软件企业为主,企业规模3-50人、成立时间3-10年的居多,共计59家,约占总样本数的57.84%,这也与本研究的初衷向契合,因为年轻的中小软件企业往往更重视知识管理,更具有创新活力。回收样本中还包括一些成熟的大型软件企业,这些企业成立时间早,在行业内影响较大,企业规模在250人以上,如埃森哲、简柏特、通世泰、思科、花旗数据等跨国企业以及东软、华信、中软、海辉等国内知名软件企业,约占15.69%。此外,人数在50-249人的中等偏大规模企业27家,约占26.47%,说明本研究具有良好的样本结构。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

根据所关心的重点不同,信度可分为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两类,但通常情况下主要考虑内在信度。由表1可以看出除知识更新和市场发展潜力两个测量项目外,其余项目的Scaleifitemdeleted值均大于0.35,剔除这两个测量项目可使问卷信度达到检验要求。对于知识应用过程的Cronbach’sα值未达到0.7的标准值,可能是由于测量样本偏小造成的,但考虑到α值与0.7较为接近,也认为问卷满足了信度检验要求。在剔除知识更新和市场发展潜力两个项目后的信度分析中,知识转化过程的Cronbach’sα值达到0.913,且外部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固化和创新知识创造三个测量项目,对其他变量题项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0.657、0.709;市场绩效的Cronbach’sα值达到0.892,客户满意度和市场环境适应度两个测量项目的相关系数为0.697和0.724。指标。由于本文所采用的测量项目是以相关文献研究为基础,大都已通过实证检验,可认为问卷满足内容效度检验。结构效度检验一般采用因子分析法,主要体现调查问卷反映抽象概念的程度。本文主要进行了KMO和Bartlett’s球形度检验,如表2所示。KMO值为0.874,比较接近于1,说明各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也就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度检验的原假设为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近似卡方值为1097.328,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应拒绝各变量独立的假设,即变量间存在相关性,适合作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正交变换共生成7个因子,各因子载荷均大于0.5,累积特征值之和占总特征值的86.20%,说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

(三)模型拟合度检验

本文主要探讨知识管理的知识获取、知识转化、知识应用、知识保护,对管理创新的市场绩效和流程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学习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维度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由表3的模型拟合结果可以看出研究模型修正后测量变量的组合信度在0.838-0.932之间,变量平均方差提取系数在0.593-0.784之间,表现出理想的信度水平。所有测量项目的载荷值均大于0.5的显著水平(t值大于15.36),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模型的卡方自由度比为1.90,满足小于2.00的理想要求,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另外,GFI和AGFI值分别为0.91和0.90,基本达到0.9的门槛值但相对偏低,而NFI值略低于0.95的门槛值,出现此现象可能是由于知识管理过程的四个维度间并非是相互独立的,彼此间也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增加知识管理过程间的相互影响路径可能会提高模型的拟合程度。

(四)假设的验证

由表4可以清晰地看出知识管理的知识获取过程、知识转化过程、知识应用过程以及知识保护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的关系,以及学习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间关系的协调作用,假设H1和H2得到了部分验证,H3和H4得到了全部验证。H2d和H1-2d两个分假设未得到验证,均涉及到知识保护过程的影响作用,这也说明软件企业虽然属于知识密集度产业,但其知识保护意识还很淡薄,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保护制度或策略,急需培育知识保护的企业氛围。虽然企业学习能力对知识保护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协调作用,但这种能动作用与企业固有的知识管理观念相比,作用较小。

三、讨论与结论

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 知识管理 整合

[分类号]G250.76

1 引言

众所周知,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和数字化学习(E-Learning,EL)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和依赖性,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具有很大的潜力。然而,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被完全理解和利用。

到目前为止,国内专家和学者在KM或EL的单方面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如提出建立适合KM的组织管理机制、技术机制以及有利于创新、交流、学习和知识应用的环境和激励机制;分析了KM的各种工具;中涉及了数字图书馆KM中的知识生产、知识组织、知识营销和知识人员的管理等问题。但在EL和KM整合方面研究的文献很少。国外专家和学者在KM和EL整合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在中,作者强调KM和EL是出于同一个目的:使学习便利和组织能力发展;但是他们坚持两种不同的观点:KM涉及组织的观点和EL强调个体的观点。中提到关于KM和EL整合中短期性能支持和人们长期能力发展支持区分的问题。则强调了另外一个重要观点:个体应该能够认识趋势,并确认他们正在从事的日常工作或主题的内在关联。因而一个新的学习系统要求具有不同的、创新的学习方式。本文主要基于KM和EL的特征及关系,分析和探讨两者整合所面临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未来的研究热点。

2 整合所面临的问题

基于访谈的研究表明,KM和EL之间的感知连结没有开始运转,即整合的思想在实践中很少实现。KM和EL在概念和技术层次上的整合如此薄弱,究其原因在于两者之间的整合面临许多障碍,主要表现见图1。

2.1 概念层次上的问题

通常可以将一个典型的工作场所分隔为一个工作空间、一个学习空间和一个知识空间。为了能使学习有效,这些空间必须连结在一起。但由于每一个空间有其内在的结构,该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使用它的人们的智力模型,因而会在这三个空间之间出现一个认知分离问题。将已有的KM概念模型连接到学习活动和现有标准中也会出现概念层次上的问题。

2.2 技术层次上的问题

如上所述,工作、学习和知识空间中的每一个空间在不同的技术系统中实现。这些空间包括特定的桌面应用、EL平台和KM系统。每个技术系统有其潜在的内容结构,这将让这些系统整合和集成变得非常困难。

2.3 忽视学习过程问题

KM着重强调学习作为知识共享过程的一部分,并聚集于特定的非正规学习形式。KM系统聚焦于知识获取、存储、检索和知识的调度。然而,它们没有明确地强调学习过程自身,而学习过程是有效学习和能力发展的根本。此外,KM没有充分认识到应以组织的形式促进面向有目的的学习。

2.4 引导度提供问题

如上所述,能力发展大多发生在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期间。学习过程通过自我组织行为来表现自己的特征。从而可以得出:能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的自主性。完成这些活动需要在相关领域具有某些技能和专长。许多KM系统很少甚至没有为无经验的个体提供引导,而许多EL课程则提供太多引导,并且阻止学习者自我引导学习,这被认为是整合KM和EL的一个主要障碍。它们的导航或内容选择和隐藏则显得不灵活。根据结构主义者的学习观点,知识不能被传送到学习者,但可以通过学习者个别地构造和社会性地联合构造。学习系统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宽范围的服务,以便帮助和促进知识构造,因为学习者自己可以对来自不同途径的学习主题构造出有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强加给他们的一种特定的学习方法。这意味着提供给学习者的引导度应该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

2.5 忽视背景问题

学习的观点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得到发展,这些观点强调人类的任务总是依赖于它们被完成时的情况,即它们会受背景的特征和关联影响。KM和EL都有一个有限而又孤立的背景因素。首先,EL解决方案通常没有考虑在有组织背景下发生的集体学习和基于真实世界需要的学习目标;其次,许多KM观点忽视了信息块的传递不必表示用户获取新知识这样一个事实。特别是,如果个体的背景和特征被忽视,则学习可能不会发生。

2.6 内容构造和注释问题

理想地,整合KM和EL也意味着有组织地利用可用的知识资源作为学习素材。这将伴随着许多困难问题,因为与KM相反,EL主要强调传递个体化内容,开发存在于学习素材中的关联、链接和交叉参考。这个过程要求将素材构造成相对较小的片断,这些片断可以通过建议的方式与更大的对象相结合。此外,所有片断和已结合的对象必须用足够的元数据来注释,以便提供关于与其他对象关联、先决条件、陈述方式等信息。关于这个工作,只有一小部分可以通过自动化完成,而大部分需要手工来完成,并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

2.7 交互性缺乏问题

用于EL的KM系统中的信息块经常缺乏交互性。学习任务和活动是好的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吸引学习者并让他们加入学习过程通常可以增加学习动机和收益。通常,KM系统中的信息块没有为教学而设计。为了成功地重新利用这些信息块,需要将它们嵌入到交互学习活动中。此外,交互性概念缺乏操作定义。

2.8 动态适应性问题

自适应系统通常努力监控学生并选择下一个学习步骤。区分了两种类型的顺序适应性课程阶段:适应性课件阶段和动态课件阶段。尽管适应性课件阶段创造了适合基于静态学生模型的学习者需要,但是动态课件阶段可以观察,并根据学习者的进步动态重新产生课程。在将来,特别是动态课件的适应性,更可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而,在KM系统中,适应性可以帮助重新利用现有信息用于教学。但是,传统的EL系统通常没有为动态选择和学习材料的先后顺序安排做好足够准备。

2.9 内容认知不足问题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EL系统不支持识别主题间的趋势或相关性。对学习者来说,就是要让EL变得足够认知,令人感兴趣,阐述清楚等。

3 解决方法

如上所述,KM和EL的整合是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面临许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整合方法及其解决方案则显的尤其重要。基于KM和EL的特征,阐述KM和EL整合解决方法,如图2所示:

3.1 能力管理

构造一个框架,在能力和任务或性能结果之间设立一条连接,能力发展可以看作是单独控制学习过程

而不是一个中心管理发展的开始。组织需要支持个体,工作任务须与学习途径相关,即所谓的非正式学习。支持工作和学习的环境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它必须为学习目的提供内容,并支持学习者找到合适的内容;第二,它必须支持学习的交互性,如在项目结束之后安排一个课程会议,或者向督学者和专家请教。此外,为了满足已定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目标,依照加权训练方法学潜在的应用,能力管理能够用于开发训练路径。

对于该方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能力性能框架。然后,就可以通过学习者在完成任务时的情况来诊断其能力状态,根据此状态得出个体能力差距,从而确定学习者的能力状态。只有通过建立一个高效的能力性能框架,采用动态适应性技术和措施,能力管理方法才能在KM和EL整合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3.2 交互教学

在KM系统中创造交互教学,远离静态知识组件,为了学习目的,现有素材可以被讨论和重新利用。一个会话型诊断(CDA)能够根据技能提供诊断,学生或教员可以利用它来访问教学资源。CDA模型基于一个学习等级,在该学习等级中,技能被分解为必不可少的子技能,并且指明这些技能间的关系。

对于交互教学方法,我们认为需要注意下列几个关键环节:①用于EL的KM系统中的信息块必须具有交互性;②要能吸引使用者;③在每个交互状态中,需通过对最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询问,以便将问题数量或成本减到最少;④给予使用者适当的主动性控制度;⑤使系统能够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被询问以及对该问题的解答系统又是如何进行答复的;⑥处理中断(临时主题转移)和子目标(替使用者回答系统问题提供信息或者得出需要使用者回答而其不能回答的问题的信息);⑦容许使用者询问澄清的或阐明的问题;当需要时,使系统也能够询问使用者澄清的或阐明的问题;⑧建立友好而有效的交互模型。

3.3 扩展学习管理系统

通过开发现有的KM技术来扩展学习管理系统,从而达到整合目的。特别地,它可以支持社会学习和协作学习。现有典型的解决方法有最小活动计划方案(MAPs),如图2所示。该方法能够以组织方式培育自我组织学习。这些计划方案能够用一个具有足够启发式的描述框架进行描述,并且必须通过每个接受者来进行解释。该方案虽然不能描述分离的工作过程,但能对组织的工作过程进行编码,并通过包含有目标行为的个体来进行学习。通过现有的或新的KM技术来扩展学习管理系统,建立良好的EL环境和平台,对解决EL和KM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

3.4 不同层次上的整合工作与协作

通过把管理员的背景意识结合成学习解决方案的设计,可以改善以组织形式学习的效果。特别是学习环境应该捕获学习者的背景和特征。环境传递方法应该考虑背景,例如通过裁减内容来为学习需求或长远的学习战略服务。最终,当为信息或学习目的重新使用这些材料时,KM系统中存储的大部分资源在这样的情形下被创造。

要使该方法有效,重要的是处理好概念层次、过程层次和技术层次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每个层次所面临的具体整合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具体问题,要根据EL和KM的特征,采用相应的措施,并通过措施的优化和综合来实现整合目的。

3.5 用虚拟界面整合KM和探索性EL

探索性学习的目的是学习经验,这些经验能为识别知识模式提供机会。虚拟界面并行支持用户多重询问。在两类与EL相关的领域,作者可以论证他们观点的可行性。这两类领域为:①动态仿真,学习者需要探索仿真结果如何受各种条件的影响;②信息恢复,包括探索性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从因特网上收集信息资源。

EL改变了学习的时空观念。EL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使学习不局限在学校、家庭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入数字化的虚拟学校里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虚拟界面或接口来进行EL,并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

3.6 标准和KM技术对整合的支撑

IMS学习设计模型化语言支持KM和EL的整合。通过使用KM掩模方法论,为知识资本设计EL活动。由文献[8]和IMS相关知识可以知道,IMS学习设计信息模型能够用来模拟学习课程。根据EL和KM整合的特点,我们认为用IMS学习设计信息模型来模拟学习课程,需要考虑下列要求:①课程模块分解,即课程必须能由多个单元构造;②嵌套分解,课程必须能由其他课程来组成;③选择性,可以指定课程哪些元素是强制性的,哪些元素是可选择性的;④顺序性,即组成课程的元素需有先后顺序之分;⑤完成性,课程元素完成的要求和课程自身能够被指定;⑥条件分解,能够指定包括哪些课程元素和排除哪些课程元素的条件;⑦规范性,必须以一种正式的方式来描述课程,以便实现自动化处理;⑧互操作性,必须支持互操作性,以便不同的支撑系统可以共享和交互信息。

上面讨论了几种KM和EL整合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强调通过改进KM系统的学习功能,借助开发KM技术,发展学习管理系统等来实现KM和EL的整合。可以看出,EL和KM的整合的重中之重就是营造良好的EL环境,而构建良好的EL环境又离不开好的KM方法及其管理系统。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能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而是强调要营造或创设一种全新的EL环境,这是整合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EL和KM的要素或主体是人,知识的学习、利用和创新取决于个人的参与程度,知识共享和创新在整合过程中非常重要。

4 未来研究热点

综上所述,在EL和KM领域之间存在更强合作的趋势。这样的整合有潜力显著改变对终身学习教育的理解。随着EL和KM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两者的整合研究热点展望如下:

当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来满足学习目标时,必须考虑教育学方面、心理学方面以及它们当前的背景;未来的论题是如何处理不完全的、动态的用户背景信息。

学习目标与能力发展非常相关,它们与任务结果而不是学习指定的主题相关联;应用学习等级来支持EL和KM之间的连接。

解决方案的发展越来越集中在促进自我导向和自我组织学习方面,而不是系统所提供的指定课程;能力发展应该是单独控制学习过程而不是一个中心管理发展的开始。

通过使用能力性能结构,自动能力造型可以实现自动化。由于这些结构集成了完成任务的能力,则造型可以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得以实现。

基于启发式而不是描述式的框架更具有灵活性。在未来,自适应教学被认为是很有前途的方法:自动交互性可以创造交互教学而远离静态知识组件。

由于KM和EL整合要求学习内容有足够的交互性、个性化以及内容可重新利用,KM和EL的整合与完好的软件工程原理、方法和技术高度相关。由于学习者和系统交互的复杂度增加,加之不同媒质的使用、已增加的元数据集和适应性需求,必须考虑EL内容的软件化。

新的方法应该着重强调匹配现有健康发展的KM与EL规范和标准。这将促进知识结构与学习行为结构及学习内容的知识块之间的转化。

最后,要说明的是:学习不仅仅是通过提供内容和使用正确方法,而且必须通过有目的行为和真实工作任务的参与来运作。

第8篇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89)

摘要:针对传统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与具体课程相脱离的问题,提出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新型Java虚拟学习社区,说明虚拟学习社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可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Java知识体系管理;个人知识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般项目(201413646006Y)。

第一作者简介:吴冬芹,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 yzwudongqin@aliyun.com。

0 引言

虚拟学习社区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E-Learning的迅速崛起,虚拟学习社区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毋庸置疑,它的发展对辅助课堂教学有着积极作用。目前,支持虚拟学习社区开发的技术条件已经足够成熟,关于虚拟学习社区开发与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十分丰富,但有关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缺少与具体学科的结合,忽视了不同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学习特点以及由此特点所引发的社区设计与开发的差别,对具体课程知识缺乏有效的知识加工与管理,导致虚拟学习社区在实际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因此,尝试应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构建课内和课外、课堂讲授和课后自学相结合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推广价值与理论参考意义。

1 概念辨析

1.1 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阐述。一般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管理个人与组织有关知识的积累、应用、共享、交流和创新活动。知识管理最初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存在,现在将它应用于学习领域中,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通过知识管理可以将各种学习资源转化相互之间具有联系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管理[l]。

在具体学习领域,关于知识管理可以从学科知识管理、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学科知识管理主要目标是根据具体学科的特点,以特定的方式组织知识,以方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个人知识管理则是知识管理的自主性和个性化 [2],是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

1.2 虚拟学习社区

虚拟学习社区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个体,通过教学、研究等活动所建立的一个虚拟社会形态,它是学习社区在网络空间中的一种映射,也是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更是一组共享语言和价值的学习者借助网络进行学习的平台[3]。与网络上种类繁多的社区相比,虚拟学习社区的主要关注点是对学习活动的支持。在如今的网络背景下,虚拟学习社区的恰当应用,能对现实世界教学活动产生极为有利的影响,而学生作为虚拟学习社区的主体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在虚拟学习社区的开发中,不应仅局限于学习者的交流互动,而是应以学生为主体,尝试从学习者知识管理、知识建构的角度来设计虚拟学习社区,同时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过程,共同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3 知识管理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关联

知识管理与虚拟学习社区有一定的关联,在知识管理情景下的知识获取,与虚拟学习社区情景下的知识获取过程,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学习者习得知识、完成个体知识建构的过程。在研究中,如果将知识管理和虚拟学习社区的融合,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应用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中,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与工具,将知识管理工具融入学习基础设施中,促进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共享、知识创造,让学习者更加方便地获取所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也能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

2 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管理

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对编程普遍具有畏难情绪,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学生缺乏对Java知识的有效建构,不能将知识很好地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Java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强、知识前后关联紧密的特点,如果学生在某一阶段没有能够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将导致后续程序编写工作无法顺利完成。因此需要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重新组织、整理知识,理清Java课程自身的体系结构,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在所开发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管理将从两方面开展,Java知识体系管理和个人Java知识管理。

2.1 Java知识体系管理

Java知识体系管理主要指Java结构化知识体系。在虚拟学习社区建立之初,根据Java虚拟学习社区成立的目的,从Java课程体系的角度出发,针对Java程序设计的特点,同时考虑到教学具体需求,例如按照次序可以把Java课程分为Java基本语法、面向对象编程、图形用户界面3大知识板块,在各大知识板块中,再将知识点细分,如Java基本语法部分可以分为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运算符与表达式、数组、字符串等几个知识点。此后,将各大小知识点按编程的逻辑体系组织和呈现,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吸收知识。

实际操作中,对Java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划分,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各个知识点以动态的卡片方式来呈现,将知识之间的关联通过概念图的方式进行关联,形成一棵“知识树”,学生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能够清晰地看到课程的体系结构,深化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实际编程能力。

2.2 个人Java知识管理

学生个体的编程能力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基础,结合建构主义理论与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强调不同个体对自身的知识管理,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完成自身程序设计知识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个人Java知识管理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管理,需要一些知识管理工具,将学生所拥有的资料、掌握的信息、学习的内容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帮助学生存储与吸收新知识,最终完成对编程知识的理解,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在所创建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提供的个人知识管理方式有协作互助讨论区、学习日志、个人知识地图、学习热线等,以实现知识的个性化管理,促进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3 Java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

虚拟学习社区主要由社区首页、知识显示与习得、知识评价与进阶、知识检索与应用、协作互助平台、个人知识空间6个模块构成。

3.1 社区首页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的首页,提供注册登陆模块。默认情况下,正在学习Java课程的学生可以根据所分配的用户名和密码直接登陆,登陆后,后续的互助小组划分和协作学习均在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群体中进行,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修改相应的密码。其他需要访问相应资源的访客,则需要注册完成实名认证,由任课教师来处理,进行相应的授权操作。此外,在首页还提供了站点内容分布导航以及导学教材,帮助学生尽快地了解社区的功能,以便更好地开展学习。

3.2 知识显示与习得

在大学Java课堂中,每节课教学内容繁多,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学生不能完全消化吸收,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提供了一个知识显示与自主习得的环境。知识的显示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呈现学习内容,而是按照知识管理的思想,将Java课堂知识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

在此模块的构建中,需要教师先梳理出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学生在课后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登陆后,选择需要学习的相应知识点,温习教学视频。这里的视频不是简单的课堂实录,而是以微课的方式呈现,通过录屏的方式,结合各个知识点,对相应知识点、或者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并经过多媒体软件编辑制作完成。

3.3 知识评价与进阶

对所学知识综合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所学的状况,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考虑到知识前后的关联性,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采用“知识进阶”的方式,完成相应的知识点学习后,学生可以根据所习得的知识点进行自我学习测评,掌握情况较好的同学,可以直接进行测评。测评完成后,将测评情况在线提交给教师,教师进行对应的修改,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对进一步学习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测评合格,学生已掌握前面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后,方可点击进入下一个知识点学习与测评。例如要进入“抽象类”知识点的测评,学生必须先理解“类”的基本概念,掌握类的定义与对象创建的方法,并通过相应测评。

3.4 知识检索与应用

除前面所述对知识点的视频讲解,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还需要创建课程所涉及的若干知识卡片,各卡片与相应的知识点相对应。在诸多知识卡片中,提供知识检索功能,方便学生在诸多的知识点中,快速便捷地找到自己想要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点,并根据需要展开学习。

在检索到对应的知识点后,社区提供与知识点对应的案例应用区。这里的案例不是单纯的代码展示,而是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将每个案例从分析、设计到编码、调试的过程展示给学习者。例如在讲授完可视化图形界面中的“页面布局”这一知识点后,在案例应用区中即以“计算器”为案例,引导学生如何应用“网格式”布局管理器完成计算器的布局设计,后续再分别针对不同的按钮注册监听者,继而编写事件代码,并列出调试中的常见错误与解决方法,逐步完成程序的开发工作。

3.5 协作互助平台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根据自然课堂中学生的情况、学生的成绩基础、结合性格特征,充分考虑到组中成员的差异性,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混合编组。而平台则提供包括从简单的“画板”、“多文本编辑器”到复杂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多个Java项目案例,每个小组在虚拟学习提供的协作互助平台上,选择需要合作完成的项目案例,学生可利用平台在线合作完成,在完成过程中编程能力较好的同学可以对其他学生进行实时解答与帮助,学生之间讨论、协商、互助,直至最终完成项目的开发工作。

3.6 个人知识空间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个人知识空间模块的功能十分重要,它的功能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学习日志:记录每次登陆所学习的内容,所需的时间,完成测评的情况,完成作业的情况,这些将为后期教师的学情分析提供基本信息。②个人知识地图:学生在完成相应知识模块的学习,通过测评后,在个人知识地图中添加相应内容。对比Java知识地图,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已经掌握了多少,还有多少知识点尚未掌握。③知识学习指导:教师在阅读学生编写的程序,结合学生测评的情况,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基本的学情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对学生进行恰当地指导。④学习热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任何的问题或者疑惑,都可以利用个人知识空间中的学习热线,借助于平台的即时消息功能,向教师求助,以获得解决的方法。⑤协作互助讨论区:学生能够在此区域查看到自己所在的小组以及小组所承担的项目、各人的分工与完成情况。

4 技术实现

基于知识管理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在总体设计上采用 MVC模式架构,具体开发时, 以Visual Studio 2014为开发平台,后台数据库为SQL Server,结合跨数据源于数据格式的LINQ技术,使用编程语言C#以及Ajax技术,结合使用脚本语言javaScript完成程序的开发。知识卡片、知识地图、概念图部分全部采用flash、Authorware、PhotoShop、Camtasia Sudio等多媒体软件制作完成。

5 结语

在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中,与具体的课程相结合,充分考虑课程自身特点,打破传统网络教学平台单纯呈现知识的机械性,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Java课程教学过程中,配合使用基于知识管理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效果显著。学生对虚拟学习社区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学习质量与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Java程序设计课程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构建与应用对其他课程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技术对平台进行优化,更好地实现对学生个人知识的管理与学情分析,完善社区的建设,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曹再辉, 余东先. 知识管理理论对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的启示[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7(6): 28-31.

[2] 温会宝. 基于个人知识管理的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实现[D]. 辽宁: 辽宁师范大学, 2010(5): 9-10.

第9篇

【关键词】教师学习;专业发展;个人知识管理;大学英语教师

近年来,在终身学习思潮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教师的学习与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但就国内的研究现状而言,“教师学习”的研究尚处于日常话语阶段,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研究领域。而国外对此的研究比较成熟,充满活力。本文主要剖析教师学习、专业发展以及个人知识及其管理等的学术含义,并以大学英语教师为例论述彼此之间的关系,以期可以对促进教师专业提升,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有所裨益。

一、教师学习概述

1.教师学习的内涵阐释

张秀荣的论文《教师学习的概念分析》(2013)从词源、教师学习的日常用法、教师学习的跨文化、教师学习的定义等四种视角,对教师学习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审视和明晰,认为:

第一,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绝不可能是一个机械的学习者,而是一个包含学、思、习、行的统一的过程。教师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有自我成长的意识。因此,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关键是要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需要,教师有学习的意识,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并能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教师不是知识的储存器,其学识必须致用,在教学实践中践行之,脱离了课堂实践的教师学习至多是促进教师个体的成长,而不是职业的专业成长。

第二,日常用语中的教师学习方式,主要是有组织地集中培训学习,由教育专家在教学之外的时间、在课堂之外的地点,向教师传授先进的教育理论,这种学习方式能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快速地获取大量系统的知识,特别是教育理论知识,这对于有繁重教学任务的教师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第三,一般来讲,教师学习是教师通过自身努力或外部环境的影响,在整个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获得与生成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及各方面能力的过程。

在学习型社会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的时代,在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教师学习在具备成人学习一般特点的同时,还包含着自身职业的鲜明特征,主要包括以案例为支撑的情景学习,以问题为驱动的行动学习,以群体为基础的合作学习,以理论追求为建构的研究学习,在实践经验之上的反思学习等四种学习理念和学校方式。多数研究也从以下方面设置有利于教师学习的元素:

(1)置学习于情境中,围绕教学实践问题;

(2)基于教师的原有知识,促进概念转变;

(3)倡导教师做研究,在实践探究中反思;

(4)创设对话与合作机会,促进共享理解;

(5)体现研究者对教师学习的协助促进作用;

(6)利用工具,特别是网络资源促进教师学习。

2.教师学习的当代转型及其意义

“教师学习”正在成为国际上教师认知研究和教师教育实践的一个前沿性课题。从外源走向内生是教师学习方式的重要变革,这对于提升教师学习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改善

教师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学习是教师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实践活动,它对教师实现人生的价值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工具价值的教师学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专业的忠诚与责任,二是对自我的实现与超越。从职业定位而言,教师角色决定了教师必须为专业的使命负责,教师学习应服从和服务于学生发展。从个人成长来讲,作为个体的教师不是抽象脱离现实生活的人,必将有个体的生存、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追求,教师学习亦应满足这种需求。因此,作为工具价值的教师学习体现的是外在诱因的引导与驱动,是当前教师学习较为普遍的动因,这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不认清这一现实,我们便会进入探讨教师学习的“虚无主义”状态。从工具价值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教师学习分成三种形态:作为专业需要的教师学习、作为生存需要的教师学习和作为发展需要的教师学习。

3.教师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西方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已经比较成熟,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逐渐发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弊端,在众多学者批判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替代专业发展的重要概念,是教师培训和发展理念的更新,正逐渐成为影响教师教育研究的主导型概念。他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内含被动之意,教师专业发展通常与参加正式课程或校外的会议有关,主要指为教师设计出来的、旨在给教师提供新的观点、技能和能力的工作坊、课程、项目及相关活动等。另外,英美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有脱离教学实践的意味,显得空洞无用。

由于词源方面和专业发展活动本身的原因,西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教师学习进入研究者的视野。1985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美国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改名为美国教师学习研究中心,教师学习研究正式兴起。通过十多年的研究,西方的教师学习研究以学生学习为旨归,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在中国的语境中,“发展”虽然没有刻意强调被动的意味。但是在教师教育的研究中,也有很多学者发现外力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局限性,开始强调教师的自主性,强调教师自身在其专业发展中的关键因素,提出了教师自主发展等观点,赋予教师专业发展更多的内涵,如个性发展、教师经验、同伴互助等,研究者们也逐渐探索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如教研制度、教学研同期互动原理等。总之,相比于国外其它教育研究的概念,国内学者对教师学习的概念仍坚持自己的理解,也没有以西方的研究为模本展开研究,更没有将教师学习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而是仍坚持其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

二、个人知识理论概要

个人知识理论的提出者以波兰尼为代表。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英国20世纪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思想家。他的知识理论诞生源自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客观性”知识观的批判,总的来说主要有三个主张:

(三)为教学质量创建保障体系

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在组建、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客观条件,开展一系列的行为组合,激励参与者跟随其行动和发展,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其中建立相应的制度是必需的。现代化的教学质量服务体系和教师责任制是保证教学互动质量不断提高的手段,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建立教学管理服务机制。一个完善的教学管理服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可以使得教师的教学互动有章可循。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应在服务、督导、评价教学互动质量过程中,规范教师在互动平台上的合作。同时管理人员的专门设置不仅使平台运行更为顺畅,方便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进程,也为科学的教学互动提供了依据。

2.建立级别教师连带责任制。首先,大学英语专家型教师应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助学者,及时有效地引导群体内其他学习者进行学习;其次,大学英语熟手型教师要通过借鉴专家型教师深刻见解来解决当前遇到的教学难题,同时带动新手型教师熟悉和适应教学环境;而新手型教师应借助自己较为强烈的教学动机尽快融入整个教学氛围之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自身向熟手型教师转变。

结 语

总之,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教师认知研究涉及教师决策、教师知识和教师发展等多个研究主题,“教师学习”内嵌其中,但随着在建构主义、情景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影响下发生的学习革命,教师学习研究正在凸显出来。因此,研究“教师学习从日常用语到学术领域”的流变,以及它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个人知识及其管理的内在关联,对于教师职业发展理论和高校培养人才功能的发挥,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德芳.从外源到内生:教师学习方式的变革[J].人民教育,2010(19).

[2]员艳萍.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2(16).

[3]董金伟.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益方略――《语言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学习策略》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