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7 14:53: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建筑行业商业模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过程控制;商业银行;营业费用;管理模式
营业费用(以下简称“费用”)是中国商业银行活性最强、最为可控、也最为敏感的财务资源。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商业银行陆续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加大了对费用监督和内部控制的力度。与此同时,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费用管理方式逐步从粗放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例如:对费用预算主体进行了细分,费用预算的方式逐渐摒弃了先前单一的定额控制方式,对费用的投入产出分析水平有所提高,开始按照成本中心核算费用等。但是,由于受历史因素、管理理念、系统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的费用管理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费用配置和经营导向不尽吻合,当期费用开支和战略转型没有进行恰当的衔接,存在操之过急、影响主业发展的情况等;费用审批的内部控制还不健全,特别是基层分支机构的费用开支监督权和审批权没有进行有效的分离;费用开支的透明度还不够,存在跑、冒、滴、漏的情况;对费用投入产出的分析还不深入等等。
一、过程控制方法和商业银行费用作业过程分析
过程控制的基本理念是:重视作业环节和日常控制,对影响预定目标的作业过程进行分解,并针对性的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变量进行分析和控制,从而确保目标的实现。借鉴这一理念,商业银行在进行费用时,首先要结合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对费用开支的作业过程进行分解;然后针对每个环节的不同特点,采取分门别类的控制措施。
从现实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费用管理也不外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主要步骤。其中,事前主要是指编制费用预算,保证费用资源的总体配置符合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导向;事中主要是指执行费用预算,也就是费用实际开支的过程,这是日常费用管理的着力点,事中管理直接体现了费用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事后主要是指对费用开支结果的考核分析,在这个过程要强化费用管理的约束力,并为后续经营决策提供足够的论证和支持,发挥着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的作用。上述每个步骤又可区分为更为细致的作业环节,针对每个环节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便造就了以过程控制为主导的商业银行费用管理模式。
二、构建以过程控制为主导的费用管理方式
(一)强化编制费用预算环节的过程管理
1.编制费用预算时要充分体现经营导向。围绕经营开展费用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业务发展,是费用管理的终极目标。否则,再充足的财务资源,再灵活的管理方式,都无济于事。在这个环节,要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预算主体之间的关系。各经营单位、业务条线、业务品种、员工个人都是费用预算的主体。编制预算时要细化预算单位,把费用资源层层分解到各预算主体,并在相互之间建立良好的对接,避免出现简单的费用切块做法。二是提升盈利能力和战略转型的关系。充分结合自身经营情况,重点鼓励优势业务发展,确保把资源投入到效益好、风险小、发展前景好的业务上,突出业务发展优势,提升盈利能力;适当鼓励战略转型,在保持盈利能力持续提高的前提下构建新的盈利模式,切忌操之过急。这对中小型股份制银行来讲特别重要,要避免盲目扩大对见效慢的个人业务的投入,避免盲目扩大网点布局和增加人员等。三是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的关系。固定费用虽然是刚性支出,但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和变动费用的转换;变动费用可控性强,但是在一定时期内又是相对固定的。
2.实行集体决策、专业人员审核。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是科学决策的表现。对于宝贵的费用资源,在编制费用预算时,更是要实行集体决策、专业人员审核。一方面,编制预算时,应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沟通的顺畅。财务审查委员会牵头负责全行费用预算。具体编制时,先由各业务条线管理部门、经营单位分别结合经营目标编制自身费用预算,上报至上级行财务部门和总行业务条线主管部门;上级行财务部门统筹全行费用预算,报财务审查委员会审议修改后,反馈给业务条线和经营单位。经过层层反复沟通确认后,形成全行费用预算。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预算编制、审核人员的专业能力。
3.采取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在编制费用预算时要对费用的属性进行区分,并分别采取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编制预算之前已经可以确定具体标准的固定费用(如人工费用、办公用品等),可以采取标准成本法,根据费用事项和预算主体逐项核定费用预算;未来期间预计要发生的固定费用,以及费用项目确定但通常情况下会有小幅变动的,可以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弹性成本法,根据现有标准和预计会发生的小幅变动核定费用预算;而与业务量密切相关的变动费用,可以以经营指标预算为基础,在总结分析历史数据的基础上,采取边际成本控制法,或者根据利润费用率、收入利润率计算费用需求后编制预算。
(二)强化执行费用预算环节的过程管理
1.严把事前审批的关口。事前审批是预算执行的关键环节,要注意以下事项:一是结合费用性质审批费用。对于已经实行“标准化”管理并纳入费用预算的事项,要严格按照费用预算据实审批;对于采取弹性成本法编制的费用事项,要做好对审批人的逐级授权,规定可以审批的弹性幅度,对于超出弹性幅度的应规定由上级审批人审批。二是要以事前的投入产出分析作为审批费用的依据。特别是对于大金额的单笔支付,应在费用管理办法的层面规定所需提供的投入产出分析报告。有权审批人验证费用申请部门的分析报告后,作为审批费用的直接依据,涉及经营指标变动的,应同步调整经营指标考核指标,做到有承诺、必兑现则奖,有承诺、无兑现则罚。
2.设计合理的审批流程。本环节需要注意的管理方式包括:一是根据费用开支金额进行逐级授权金额,大额变动费用开支实行集体审批;二是审批流程应符合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过程,特别是大额费用开支,要由价值创造各环节的部门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共同参与审批过程,以提升费用开支审批的专业性,促进效益的提高,降低盲目开支的风险;三是要赋予相关成本中心负责人的费用审批、确认权限,让成本中心负责人事前知晓其成本耗费情况,并对计入其成本中心的费用开支充分发表意见;四是上级行要加强对分支机构费用开支的监督力度,借助网上报销系统、网上扫描传真等现代管理方式,上收大额费用开支的审批权,从根本上解决同一分支机构内部审批人权限高于监督者权限的错位监督情况。
3.改进采购方式。对单项大额财务开支,均纳入招投标管理;对于装修类项目,要聘请外部会计事务所进行决算审计;对常规采购,采取了招标确定长期供应商的做法,采购时由双人在长期供应商中三方询价的方法,提高各项开支的透明度,把资源摆布置于阳光之下,接受公开监督,提高其配置的合理性。
4.推行零库存管理。为了杜绝库存环节的成本失控,减少资金占用,建议推行业务用品“零库存”管理的方式。全部业务用品由相关部门按照各部门使用计划集中采购,集中采购的物品不再入库存,而是由供应商打包配送到各使用部门,采购成本直接计入各单位成本中心。这一管理方式可以一举夺得,不但可以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透明度,促使各部门充分掌握自身成本耗费情况,主动压缩开支,避免库内消耗;而且可以减轻行政人员的管理库存的压力,提高配送效率。(三)强化费用考核分析环节的过程管理
1.确保成本中心数据的准确。由于商业银行比一般制造业具有更高的共同成本,如何把这些共同成本准确分摊到相关的部门和产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离不开合理的成本分摊方法和强大的系统支持。只有在全面分析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成本动因分析,合理分摊作业成本,才能有效地加强成本投入产出分析。为此,商业银行应合理设置成本中心,做好成本分摊工作,为成本考核提供数据支持。一是成本中心的设置一定要符合部门属性。对于综合性的部门,应根据部门职责进一步细分成本中心,以便成本能够在后续的数据加工过程中可以准确的归集到各预算主体,支撑商业银行对经营部门、业务条线、业务品种和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二是优化财务会计的业务流程,实现内部费用核算系统和核心系统的有效对接,把最基础的单个客户经理、单个客户作为最基层的核算单位,在核算的起点就根据后续分析的需要对每笔业务分别输入不同的业务识别信息,以便于通过后台的分析系统,将其归属到不同的客户经理、客户和业务条线、业务部门,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有机结合。
2.加强费用考核的力度。对费用投入进行考核,是增强费用预算的约束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费用开支透明度的需要。为此,建议把全部费用开支(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全部纳入对经营主体的考核。其原因在于:(1)直接费用是直接用于经营主体的开支,成本中心对其可以控制,理应纳入其考核。对于擅自超权限开支费用的予以扣减考核利润或者采取其他纪律措施进行惩罚。(2)间接费用有的虽然是业务支撑部门发生的,对经营主体并不可控,但是若将其纳入对应经营部门的考核,则一方面可以全面反映同一个商业银行内部各经营单位真实的成本耗费情况,真实反映其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经营主体对间接费用有足够的认知,提高营销部门对管理支撑部门的监督意识,也提高管理部门的自律意识,从而增加费用开支的透明度。
3.做好费用开支分析。历史数据往往是费用预算的基础,事后的费用开支对后续费用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此环节,应注意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做好费用预算差异分析,结合预算主体的各项费用预算,逐项计算分析其执行差异,提交决策层参考。二是做好事后多维度的投入产出分析,通过“本量利”分析法,全面深入地分析网点、业务品种、客户的投入产出情况,并作为改进经营管理和调整战略的主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李蕾.新形势下中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改进思路[J].华北金融,2008,(9).
[2]钱彤彤.论中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改进[J].新疆财经,2006,(4).
[3]高雷,宋顺林.公司治理与公司透明度[J].金融研究,2007,(11).
[4]方芳.国有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模式创新[J].西南金融,2005,(2).
1998年,刚刚大学毕业的贾晓平和其他6个伙伴共同创建广联达。彼时,他们没有选择走通用的软件企业路线,而是独辟蹊径,专注于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的建筑领域。
一如硬币的两面,建筑行业信息化的滞后给广联达业务的经营带来了天然的屏障,但是同时也让很多同业者甚少涉入该领域,也少有竞争,从而给广联达创造了了资本积累、业务拓展的环境。
2010年,广联达在深圳中小企业板成功上市。从成立之初的7位创始人发展到如今的2000余名员工,从最初的1000家用户、3000多名使用者到现在的10万多家用户,近40万多产品使用者,占据了全国53%的市场份额。
在资本市场成功上市,广联达如虎添翼,相继收购北京梦龙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梦龙)、上海兴安得力软件有限公司(下称兴安得力),广联达解决了产品不够完善和市场缺位的后顾之忧,做足了国际化准备。如今,新加坡作为其国际市场的第一个根据地,正在形成、壮大。
在回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常务副总编李强强的访问中,贾晓平表示,现在,广联达已经不满足于做国内建筑行业信息化领域领头羊,而是瞄准了世界建筑行业信息化领域的NO.1位置。
“传统软件产业依然有很大发展空间”
李强强:我们了解到,1998年你大学毕业就进入广联达,至今在建筑信息化领域已经有十几年时间,也算是一个年轻的老兵了。你在建筑业信息化这个领域里面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贾晓平:首先从整体来看,信息化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天时、地利、人和都是要具备的。从天时上来讲,中国这几年的高速发展为信息化发展铺垫了一个大而有利的背景;从地利上来讲,中国市场在任何一个行业领域都是世界级的,建筑行业亦如此。此外,人和很重要,企业的发展需要自身不出问题,要跟客户保持和谐关系,持续不断地给客户提供价值,还要处理好与相关利益方的关系。
其次,中国的信息化还是比较落后的。相较于国外同等水平还有滞后性,特别是建筑行业。建筑行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它的信息化滞后于其他行业,推广有一定难度,但是也让很多同行没有关注这个行业。有利有弊。
第三,在中国做信息化确实要付出很多艰辛。因为你需要去不断跟客户交流,不断地教育客户,保持技术先进性,同时还要在商业模式上吸收本土特征,不能简单照搬,在这个过程中会走很多弯路。幸运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个行业信息化的过程还算比较顺利。这是我的感受。
李强强:最近两三年,传统软件产业的基本面不被看好,平均利润在下降。有观点说,软件已经彻底成了一个传统行业。你认同吗?
贾晓平:软件公司不外乎两种背景,一种是项目型的,另一种是产品型的。从实践来看,做产品型的企业生命力、盈利能力要远远高过做项目型的企业。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商业模式的创新,传统软件会有新的发展方向、新模式,也会有新的生命力。
我想说的是,传统软件模式的盈利性还是不错的。比如,不用去怀疑微软的盈利能力,因为到目前为止,微软的盈利能力依然强大,只不过从趋势上来讲,它没有赶上互联网的大潮流,或者说踩的点不大对。
但这个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整个行业的信息化进程是不会改变的。而且很多的管理类系统深入到各个行业以后,最大的瓶颈就是如何与具体的业务内嵌到一起。不是客户没有需求,只不过我们在专业能力上可能没有达到,没有满足客户的需求。如果专业上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依然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李强强:正如你所说,通用的软件厂商,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了解客户的深层次需求是什么,提供给不同客户的都是同样的产品。但这恐怕是专业领域信息化服务商的优势,你懂客户的需求,你知道客户要什么,客户说的话你也能听得懂。
贾晓平:社会大的发展,就是分工越来越细,各自做各自擅长的领域,通吃是不现实的。
“在恰当时间介入云技术”
李强强:有观点认为,云绝对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业务问题,更多的是由传统的卖License的理念向服务转型的一种思维模式的变化。你认为呢?
贾晓平:我们的理解是这样的,它的技术发生了变化,导致收入模式发生变化。收入模式发生变化导致所有的运营模式、管理模式都发生变化,这就是整个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
李强强:这其实是生态系统里一个翻天覆地的变革。也有人说,云是大势所趋,你不用云思考就可能会落伍。广联达是用云思考的吗?
贾晓平:行业软件公司与通用软件公司的一个区别在于,我们会分清楚在哪些方面我们需要领先,在哪些方面需要跟随。在业务研究上,我们不断追求、不断领先,走专业化路线,因为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靠此生存。而在技术领域里,我们会采用跟随策略,进行系统的前端研究,但我们不会去承担由这种模式变化带来的对整个社会的教育责任。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区分先烈和先驱。如果我们做了通用的软件公司的事情,有可能就会变成先烈。当我们在恰当的点踩进去,就是先驱,先驱和先烈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看待这个技术变革的思路。
从行业发展来讲,首先我们承认云是一个趋势。基于前两个定位,我们会积极去做技术研究,设想整个商业模式,以及对此后的商业模式转型持续不断地思考。但是在具体启动的时候,我们会根据行业所处的市场本身的生命周期去考虑。我们会在我们认为的恰当时间点介入,并推动这件事情。我们肯定没有通用的软件公司看的全面、有前瞻性,这个我们不否认。
李强强:你们承担的义务不一样。
贾晓平:教育整个社会,我们可能会有一些力不从心。
李强强:广联达目前的商业模式分几类?有没有基于云的商业模式?
贾晓平:我们有三种商业模式。现在运营的商业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套装软件即完全标准化的商业模式;一种是解决方案型的,以项目为主,但背后有较为标准的平台化产品做支撑;还有一种是我们内部正在孵化的以互联网商业模式为代表的业务模式。
现在,公司的业务布局就是这样,只不过三种模式所处的阶段不一样,有的成熟、有的接近成熟、有的正在开始。
李强强:我比较感兴趣基于互联网的业务模式的探索。现在做得怎么样?
贾晓平:这一块有几个方向:第一,如何推动以集中采购为基础的B2B模式。因为这个行业里会有大量的物资设备采购以及交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第二,信息服务,这是一种服务模式。这两个方向是我们正在开展的。
一种业务模式的形成,我们会严格的按照研究阶段、孵化阶段、规模化推广阶段来进行,一步步前进,包括以后的SaaS模式、云计算都在研究阶段。这块业务成长起来后,其商业模式和传统的套装软件的商业模式就不一样了,那时候就是卖服务,收服务年费,而不会只是卖License。
李强强:套装软件与项目解决方案这两种商业模式是怎样的比例?五年以后,你认为这三个商业模式占公司业务比重会有什么不一样?
贾晓平:目前,套装软件大概占到85%到90%左右,解决方案占到10%到15%。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在培育期,我们先不关注它的商业价值,先把它的模式做通。我们做了截止2019年的长期规划,期望套转软件、解决方案、基于互联网这三种模式比为3:4:3。
绿色建筑领域的先驱
李强强:再聊绿色建筑的话题,这也是我们关注的。在行业里面,绿色建筑的提法有一些年头了,但是效果不如业界预想中的顺利,因为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你认为应该怎样去破除阻碍、推动这件事情?
贾晓平:这方面,我们理解很深。绿色建筑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最终建筑主体是绿色的。相对传统建筑来讲,绿色建筑在耗能、资源再利用等方面有先进性,但问题在于观念的转变。
为什么要做绿色建筑?这么做对企业有什么意义?企业往往比较在乎建筑物建造的成本,而不去关注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就像人们买房的时候在乎房价,却不在意物业费,实际上物业费就是全生命周期的费用。所以我认为,做绿色建筑首先要整个社会关注更长期的成本。做绿色建筑和不做绿色建筑的成本孰高孰低,企业要算这笔账。如果绿色建筑成本低的话,对建造方来讲是合适的,对人类社会也合适,这样就有了契合点。当然,这个工作需要很多机构、学者,甚至全社会去推动。
另外一部分是建造过程的绿色。英国一个相关统计表明,建造过程中的整个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可以让建造成本大幅下降。
信息化水平提高以后,一方面,建筑环节效率会更紧凑;另一方面也能减少很多建筑垃圾。现在50%的垃圾都是建筑垃圾,30%~40%的尘土是建筑制造的。广联达现在就是聚焦建造过程,为绿色建筑做辅助,也在着手研究如何让建筑物最终是绿色的。这两块是相辅相成的过程。
李强强:这其实也是取决于广联达公司的核心业务。有没有想过向上下游业务环节拓展,比如说建筑建造好了之后,从装修等后期的环节上来做信息化?
贾晓平:这已经在规划布局内。我们根据不同阶段的市场成熟度,自身的能力背景不断往前推进。
建筑物建造完成以后,还有运维阶段,这一阶段需要信息化将整个建筑物管理起来,哪个地方出问题,信息化系统能告诉你发什么问题。就像灯泡突然坏了,需要换,通过信息化系统就知道这个灯泡是谁生产的,保质期是多长。当然,灯泡属于标准化产品,比较好换,建筑物有很多非标准的东西,它如何去更换?信息化系统就能做到。也会降低维修成本。
此外,绿色建筑需要一个信息控制系统,让所有的配置达到一种更经济、节能的状态。比如,人离开建筑,灯、空调等设备都自动关掉。这些环节都需要信息化手段介入。广联达已经在规划这种业务,只不过我们按照自己的步骤在推进。
李强强:正如你所言,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反而比较滞后,汽车行业也是这样,实在是堵得不行了,才有人提出来做车联网、做汽车电子。绿色建筑也一样,推广恐怕也比较难。
贾晓平:现在炒的最热的话题――数字城市,最终必然会落到数字建筑上。简单来看,城市就是由建筑和路构成,所以数字建筑的发展空间很大。
对企业而言,企业既要有前瞻性,还要有一定的现实性。前瞻性就是我们能看到的都看到了,能想到都想到了,该研究的去研究,该储备的去储备;现实是指,企业要不断地发展和生存,最好要和市场本身的生命周期结合到一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做先驱还是先烈的问题,走得太快的话,有可能就成先烈了。
“做全球老大”
李强强:广联达去年上市,今年2月收购了兴安得力,在此之前收购梦龙。目前,你比较紧迫的事情是什么?是国际化吗?上市之后,资本方面不用太发愁,接下来怎么走?
贾晓平:上市的好处我们就不用讲了,现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责任,你至少要对得起投资者,要让投资者的投资保值增值。那么怎么才能够保证增值呢?
有些东西是我们不能够掌控的,比如宏观经济形势。我们能够掌控的就是如何让公司业绩持续增长。这就要回答一个问题――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的收入来源在什么地方?
实际上,我们所思考和所做的工作都是在不断地寻找新的收入来源,并且是可行的来源。我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的形成过程会经过一个阶段,如立项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和运维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会涉及到不同的客户――设计院、建设方、物业公司、业主、监理、咨询公司等等,他们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信息化需求。
其次,建筑物形成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设备和材料厂商,不管是给施工企业供,还是给建设方供,又会涉及到很多客户,还有政府监管部门。
而且,现在大家都不用去争论房地产,或者建筑行业是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看它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就知道了。这个产业背后还有很多教育机构为其培养人才。这样就有五个阶段,八类客户,每类客户里面又包含三个层面: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不同层面对信息化的需求也不一样,操作层需要一些套装软件、工具类软件,提高工作效率,而决策层和管理层就需要一套管理系统。
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来看。虽然中国有可能是最大建筑行业市场,但到2020年,建筑产业最多也就占全世界不到 1/5,甚至1/6的水平。也就是说,国际市场至少是中国市场的四倍到五倍。那么,我们会在这些空间里不断寻找收入来源。
李强强:我们了解到,广联达收购的梦龙和兴安得力两家公司经营得都很好,也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而且创业板门槛比较低,为什么它们愿意和广联达结成一体?
贾晓平:我觉得首先是文化上的问题,广联达和梦龙公司相互之间往来有十年左右时间了,兴安得力和广联达保持联系也有七八年。
随着在资本市场成功上市,我们就考虑如何在行业内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分开来做也可以,但是不如抱团一起做更加强大。而且广联达上市后,核心目标已经指向了如何做这个行业的全球范围内的老大,已经不限于在国内市场称雄称霸。广联达有这样的心胸,再加上相互之间的了解,企业间的价值观一致,那我就会主动去提出这个问题。
李强强:他们抵抗了吗?
贾晓平:这个问题也比较尖锐。在各自企业内部肯定会有这种争论,这不回避。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现实。大家都要在这个行业内发展,如果不是一家人,那么必然会相互竞争,必然会进入到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状态,整个行业利润都会下降。在理想和价值观一致的基础上,收购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事情。如何算大账,怎么能做得更强大。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他们毕竟没有上市,离上市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再一个就是双方之间的优势互补很明显。梦龙在管理软件类产品如项目管理、进度管理方面有优势,这为广联达公司开发解决方案的业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而兴安得力在区域市场上跟广联达有很大的互补,它占了华东的经济中心――上海,这不能否认。这让广联达在国内的格局会更加稳定,根据地更加牢固。
广联达在走向国际的过程中会将中国市场作为根据地。要想往外打,根据地不能有太多的后顾之忧。这也是为国际化准备。
李强强:新加坡是广联达第一个国际市场?
贾晓平:美国是倾向情报数据和研究为主,新加坡是我们第一个国际市场市场、第一个国际化动作。
李强强:进入新加坡市场之前有做铺垫吗?还是先进去再慢慢找感觉?
贾晓平:我们的前期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关于东南亚市场的了解,关于新加坡的了解,前期我们准备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每一个新东西我们都会按照研究阶段、孵化阶段、规模化推广阶段的步骤推广。
李强强:今后在国际化发展方面怎么做?有详细的规划吗?
贾晓平:为什么我们会选择新加坡,而不选择其他地方?因为我们觉得新加坡代表性是比较强的,它是发达国家,而且属于英联邦国家,又属于华人比较多的国家,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方。应该说新加坡市场是比较理想的,既能够找到国际化的感觉,又能够让我们储备国际化人才。
李强强:新加坡市场是广联达国际化发展的跳板?
贾晓平:我们会把新加坡建成国际化的第一个根据地,根据地做完了以后,大方向上就会走两条路,一条路是发达国家,针对的像欧美这些发达国家的这个市场;还有一条就会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做法也不一样。
李强强:广联达的国际化战略有什么样的愿景?
贾晓平:国际化市场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目前,广联达公司已经取得国内建筑行业信息化领域领头羊的位置,我们必然要去走向国际化。
我认为,这也是中国软件企业必然要走的一条路。不走国际化路线,客观上来讲,只能等别人来打你;而主观上,国家形象必然会落到企业形象上,需要企业走向国际化。
2013年后,进行了一系列有的放矢、张弛有度的系统性改革创新,葛洲坝发生了质的飞跃。
调整战略体系。对所属子企业发展战略逐一评审,引导子企业以增强行业控制力和话语权、提高盈利能力、顺应发展环境等为核心进行战略规划,构建了层次分明、上下协同的战略体系。
{整组织结构。按照“高端、高效、勤廉、务实”的原则,调整了总部机关的机构和职能。总部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提高管控水平,优化工作流程,创新管理方法,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将公司所属单位由37家减少为23家(包括根据业务需要新设立的2家),企业组织结构更加符合战略实施的要求。
调整业务结构。对建筑企业进行主营业务定位,为建筑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加快由传统业务向新兴业务、由低端业务向高端业务转型的步伐,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污染治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轨道交通和房屋建筑等业务。非建筑板块营业收入占比上升到28%,利润占比超过50%;实施国际业务优先发展战略,国际业务营业收入、利润、合同签约贡献率分别达到20%、30%、40%。
调整治理结构。公司没有直接引用西方流行的治理模式,也没有机械教条地照搬法规条文,而是从葛洲坝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尊重企业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整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操作体系。同时,公司在一系列并购重组中引入混合所有制,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治理结构的完善,实现了互促共赢。
屡获国家级大奖
据悉,创建于2009年的天津海纳天成景观工程有限公司,通过短短四年的高速发展已获得各类荣誉近20项,尤其是近两年来,公司已连续捧回“鲁班奖”、“金手指”、“中照奖”等多个国家级大奖及业内奖项。连续2011年、2012年两年被照明协会评为“全国照明十强企业”。
此次获奖的天津生态城国家动漫产业示范园01-01地块动漫大厦工程,工程设计独特,注重“绿色建筑”理念,广泛运用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坚持过程监控,工序管理严谨科学,施工质量精细,实现一次成优,尤其是采用了较多先进的节能环保设备设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为获评鲁班奖奠定了良好基础。公司秉承“专业、环保、安全、高效”的施工理念,以品质求生存,以专业求发展,兢兢业业、精益求精集公司全体同仁之力誓要做精品工程,终不负所望,获得了中国工程质量最高奖项――鲁班奖,海纳人为之鼓舞,为之振奋,同时这也是对海纳人辛勤工作的认可。
创新是企业的原动力
盘玩手串的人兴趣不同、爱好不同、目的不同、方法不同,但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又能卓尔不群凸显自己的品味,难得一个文玩能这样受大家追捧。
其实,盘玩手串不分伯仲,只是境界不同,下面我们来聊聊盘玩手串的四个境界。
“玩”的境界
这类人的出发点就是玩,并没有特别的讲究。当你对他说:“你的手串不值钱”的时候,他会笑着回答你:“嗨,不就是个玩嘛”。当你问他:“你这手串值好多钱吧?”,他会说:“什么钱不钱的,我就觉得它漂亮”。
这类人群一般情况下都不是特别讲究手串的搭配和佩戴方法,从众心理很强,心态很乐观,看别人都有也就跟着玩玩,看别人带个新鲜样式自己也就跟着买个玩玩。
这类人群玩的是“乐”。这种玩的心态是最有意思的,也是最端正的,所以他能体会到手串带来的快乐。
“美”的境界
玩手串的人群当中有很多人都很有个性,他们认为手串是一件能彰显个性的饰物,希望自己带的手串与众不同。这类人群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玩手串的过程中还会研究手串的搭配。
要讲手串的个性化,可有许多讲究。比如色彩的搭配:用黄色的蜜蜡、绿色的绿松石、蓝色的青金石、红色的玛瑙等与手串本身的颜色进行搭配;再如样式的选择:藏式、普通的、创新的、传统的等等;更有各个细节的处理:流苏长短、垫片样式、配珠挑选等。
所以这类人群一般都是自己亲自动手,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款式,属于自己的风格。
“钱”的境界
这类人群秉承一个信念“只买贵的,不论对错”。比如现在市场上象牙很贵,花高价买来佩戴,可是别人看来,这就是一颗颗白珠子重叠在一起,看不出有多美,更不会去辨认它的真假。但是佩戴之人心里舒服,毕竟花了很多钱。
这种境界需要有钱,钱确实是直通艺术品的“高速列车”。
“佛”的境界
回归到串珠原始的出发点,它为精神找到了寄托,通过盘转珠串,滤清了思想,调整了心态,这是精神的境界。
你误解了他的“乐”,他会说“没什么”;你审错了她的“美”,他说“你有病”;你误解了他的“钱”,他会说“无所谓”;你要是侮辱了他的“精神”,那就是大逆不道。
调侃了玩手串的几种境界,其实四种境界是相通的,只是每个人选择的进入关口会有不同。
工商银行
工行与中建携手打造千亿级电商平台
6月16日,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电子商务与在线供应链金融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合作双方将发挥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共同打造千亿级建筑业电商平台,在业界首创“互联网+建筑+金融”的新商业模式。据介绍,此次工行和中建将合作打造一个建筑行业垂直电商示范平台,为中建股份及下属子公司超过6000亿元的年采购规模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链式服务。工行将在开展采购专区建设及数据分析服务的同时,提供“一触即达”的配套融资服务,第一时间向符合融资条件的供应商推送融资额度,全程不落地在线办理贷款申请、合同签订及贷款发放,到期后为借款人自动还款。同时,该平台为开放式平台,在服务中建及其供应商的基础上,未来将向建筑行业的其他企业进行推广,成为整个建筑行业的商业基础设施,构建集在线交易、在线支付融资为一体的建筑业电商平台。
为加强智慧城市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服务支撑,整合智慧城市产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投资资源,搭建政、企、产、学、研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2017年3月17日,商务部投资促进局与北京建谊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国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曙光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经济》杂志社、联想(北京)有限公司、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会等8家智慧城市和大数据领域知名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智慧城市大数据产业投资促进专业委员会”。
在智委会成立大会上,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张玉中,北京建谊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鸣,泛华建设集团董事长、中国市长协会小城市专委会执行主任杨天举等纷纷建言献策。
构建智慧城市2.0时代
智慧城市的建设,要先找到某一区域城市的比较优势,确定产业优势、战略优势,并找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同时,还要发现与创造需求、价值。杨天举表示,运营智慧型城市,要从全局考虑,如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带领城市智慧化。
智慧城市2.0可持续发展路径是城经济和市经济的相互连通。城经济中的基础设施、城市开发、智慧设施、智慧建设支撑着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与人流,反之这些元素对城市的硬件设施也有提升作用。解决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应从科学的理念出发,在顶层设计过程中将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融入到商业模式中,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建立智慧城市体系,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运营手段将上述要素结合起来。
区域智慧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需要系统规划,不应急功近利,《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绿色建筑要提升到50%以上。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开始对大型公共建筑提出能耗限额要求。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单位重视建筑本身能耗的降低。因此在智慧城市2.0时代,我们要实现智慧城市的绿色低碳平衡,创造宜业、宜居、宜商、宜学、宜游的智慧城市。
为智慧建筑搭建无缝数据平台
在智慧城市发展的大旗下,大数据的生成和运用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项基本属性。各行各业在制造大数据的同时也在使用大数据,建筑行业也是如此。张鸣告诉《经济》记者,建谊集团所打造的数据平台基于建筑行业,力求实现数据无缝对接和交流。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基础数据尚未健全,因而更需要一个广阔的空间平台来实现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如果做不到资源共享,对于日渐发展的建筑业来说,消耗的成本也还是会逐渐增加。
目前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建筑大数据工业4.0商业平台”的建立可以实现从简单的商业交换发展为产商共同协作,这是建筑行业的大变革。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会直接导致一部分建筑产品被淘汰,由于装配式建筑对建筑各部分的要求十分严格,因而不符合标准的设计,没有实现工业化、数据化转变的建材制造商,将会遭受致命的打击,这将是一个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程,淘汰不入流的企业是必然的,数据化将颠覆传统建筑行业。
拓宽双向投资渠道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鼓励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采取兼并收购、投资建设、设施运营等方式“走出去”,抱团出海,集群式“走出去”,通过以大带小,合作出海,鼓励大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带动一些中小企业配套“走出去”,构建全产业链的战略联盟,形成综合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境外的经贸合作建设。张玉中认为,这是展示我国智慧城市行业、企业实力与形象的窗口,为将来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技术、项目、人员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提供正确的指引,为中国企业参与到海外建设中提供便利。
记得从2003年开始,那时候也只知道有个易趣网,有时进入购买点小东西,比如袜子等,或者将家里闲置的东西放在网上销售。但还不懂什么是真正的互联网。在2004年,有了阿里巴巴、淘宝以及当当网等好像生活开始改变,开始习惯在网上购买一些土特产、服装、鞋子等产品。而到了今天,小到家里生活用品、吃的大米,大到家电、机票、住宿、旅游等,只要网上有的,基本都在网上解决。另外,有了支付宝和余额宝,现在发展到打的、到超市买东西直接用支付宝刷;有了多余的款,基本就是直接余额宝保管。从这点来看,很多传统的行业,已被跨界的行业取代,或者正在占领市场份额,比如银行业、出租车业、教育、医务、农业等等。有了互联网可直接从厂家购买所需,找到货源供应地,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可以远程看病(申请专家的微信号),可以网上下载APP给孩子学习等等,真的神奇,真的荣幸能生活在这个互联网加的时代。
2建筑行业可以进入互联网
而互联网加的到来,难道只能给我们的生活增加方便这么简单吗?能否做更多事情呢?能否让我们的建筑企业也走向互联网,为我们的企业增加一条创收的道路那?我记得在2012年,本公司的设备部门让我上网推销一部旧的设备。我当时就放上了阿里巴巴,也就一张图片,简单的说明,当时放上网后,也没有去推广,但第二天,我的电话就被打爆,很多人想了解此设备的性能,新旧以及完好性。从这件事情,说明建筑行业也是可以进入互联网的。
3怎样将建筑行业参与到互联网加的切入点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找适合自己的互联网加的切入点,比如农业、工业、商业就更不用说了,那么怎样将我们的建筑行业也能参与到这个大时代当中来那?本人认为,要想进入这个时代,建筑行业不是不可能,看从哪个方面先切入。
3.1设备租赁
这个是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我们的建筑企业,都有很多的大型设备,而这些设备,如果不用的时候,可以进行租赁,这个如果加入到互联网中,信息量是海量的,等于告诉世界上所有的人,本公司有啥设备,可以出租,价格公道,比他们自己买上算。
3.2设备维修
这个每个大型的建筑公司,都有很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目前只为本企业内部服务,如果能发展到为社会服务,为更多的企业服务,那就是一项不少的收入。(这个建议本地化)
3.3预制构件
这个也是可以进入互联网加时代的产品,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定制预制构件,只要运输范围可以达到的地方,都可以切入。
3.4建筑设计
这个也非常好,只要有设计资质,就可以提供这类服务,为其他没有资质的企业做设计。
3.5概预算
无论哪个工程,概预算是少不了的,我们只要人员足够,精力充沛,就可以承接这样的业务。
3.6财务
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业务,很多小公司,是没有财务的,而我们大公司,完全可以接到这样业务,多了,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4如何去实现互联网加
这个可是技术问题,在这个产品爆炸的时代,同类产品很多,服务也很多,怎样才能脱颖而出?传统的方法,就是去电视台,广播电台,还有发广告册,熟人介绍等等方式去推广,而这种推广费用高,效果在当今可能也是一般,因为现在很少人,坐在那里看电视,现在的年轻人,包括中年人,都在手机上电脑上。本文建议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难题:
4.1建设一个本公司网站
公司网站的好坏,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双语,或者更多的语言,如中文、英文,西班牙语,法语等,这是一个企业的形象,代表企业的实力,要将自己的代表工程,获得的奖项,企业的设备,以及所有的资质,如有ISO900等都可以放在网站上。
4.2用企业的资质进入一个大型综合网站去注册
比如阿里巴巴,MADE-IN-CHINA,敦煌网等,甚至可以进入外国的同类网站注册。让全世界都知道有这么一家公司,公司能做的事情、产品、质量、诚信。
4.3GOOGLE、百度、阿里三重推广
这些是需要设置关键词的,也就是要花钱的,这个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做推广,如果企业急需销售那些商品,那么就去推广关于这方面客户容易找的关键词,比如预制构件,混凝土构件,管桩等。这里面不展开说,因为不同行业,不同需要,推广不同。
4.4将客户资料保管好回访
这个非常重要,有的客户是开始试探性合作,如果我们的产品质量得到保证,又诚信,客户会继续合作,我们要经常回访,最好与客户交朋友,加微信好友,到了节假日,给客户发祝福短信或发红包等一些游戏活动来增加客户对企业的印象。
4.5企业申请一个公众微信号
在企业微信号上面经常发一些关于公司的最近发展、动态、以及获得的一些荣誉,也可以发一些其他的信息,让更多的客户添加这个公众号,愿意经常点击这个公众号,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4.6企业可以做一个APP
这个也很重要,因为现在很多人,都在用手机。也就是哪个企业占领了客户的手机流量,哪个就是最后的胜利者。我记得马云曾经说过:互联网时代,就是抢钱的时代,哪有功夫跟那些思想还在原始社会的人磨叽。只要是思想不对的人直接下一个。看不到商机的人也直接下一个。我要找到的是合适的人,而不是把谁改变成合适的人。我也没那个本事改变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都说的很明白,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所以大多数人不理解,不认可,不接受是非常正常的。今年国家的两会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民经商的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崭新的商业模式已经走入你的生活。我不可能做到让大部分人都明白,也更不可能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我只想和能把握住机遇的人合作,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好事情告诉你们,选不选择你自己决定。鸡叫了天会亮,鸡不叫天还是会亮的,天亮不亮鸡说了不算,问题是天亮了,谁醒了?
5结语
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是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暖的又一个重要时刻,对中国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契机,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最佳战略机遇期。低碳建筑是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低碳建筑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理念和象征。所谓低碳建筑,是指在建设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使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工业的模式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和重污染,这种模式使我们不堪重负,同时也给全人类构成了极大的生活压力。和世界其他的国家相比,尽管我们以牺牲大量的资源为代价,那么在城市化进程推进过程中,建筑行业在未来会超越工业、交通等部门而处于社会能源消耗的首位。
在中国,目前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这个比例将迅速扩大。中国目前每年新增建筑面积为20亿平方米,高楼大厦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这些建筑大多数都没有采用节能设计,现有的建筑也没有开始节能改造。比原有的建筑还复杂的设计和材料,例如不通风的房型、导热系数极大的落地窗、外飘窗等都成为了流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攀升,建筑总耗能总量大增,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我国房地产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由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今天的30%。住宅建设也是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目前住宅建设工业化程度低,施工仍以现场手工式操作为主,生产效率低,并造成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产业的集约化程度,降低能耗、物耗水平,促进住宅建设整体水平提高。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可减排30—50%的温室气体。
建筑能耗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终端能源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并且上升势头迅猛,如果不加以节制,按照目前的发展,到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将达到我们难以承受的程度。
2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低碳建筑的必要性
伴随着城市化高峰的到来,建筑能耗的比重越来越大,并成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之一。建筑物所涉及二氧化碳的排放,不仅包括建筑施工和使用过程,还包括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从建筑行业的产业链条来看,要实现从高能耗发展方式向低碳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抓住低碳建筑的开发、建设和推广等环节。从长远发展来看,低碳建筑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将逐步获得市场的认可。低碳建筑蕴藏着许多节约能源、节约资金、创造工作机会的经济效益之外,低碳建筑是构建未来低碳生活方式的必经途径。
毫无疑问,建筑行业必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直接或者间接地降低能源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中流砥柱。因此,推广绿色建筑,实现节能发展,刻不容缓。
3发达国家低碳建筑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由于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建筑业发达。目前在全球提倡低碳环保的大背景下,推行节能住宅,是欧美国家当前推行城市低碳化的一大热点。
英国政府在推动建筑节能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功夫。首先,是公共建筑。从08年起要求将博物馆、展览馆和政府办公大楼等大型建筑的能耗情况张榜公布,以推动社会力量加强监督,促进全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其次,在个人家庭住宅建筑节能方面,规定新建筑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光照、风力等各方面的节能问题,开工前必须有获得当地政府批准的建筑能耗分析报告,否则将被拒绝施工建造。同样,德国也规定,消费者在购买或租赁房屋时,建筑商必须出示一份“能耗证明”,告知消费者该住宅每年的能耗。
美国大力实施绿色经济复苏方案,主要涉及六大绿色基础设施领域,尤其是在目前形势严峻的建筑和制造业部门的关键性领域。比如翻新建筑物,以提高能源效率,通过投资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战略创造大量的工作机会。同时,美国环保局也对有利于节能的建筑材料授予“能源之星”标志。美国采购法规定,政府必须采购有认证标志的产品。[2]
日本的具体做法是创设住宅领跑者计划的制度。制定“低碳化住宅建设标准”并且要求开放商实施。这些标准包括采用高效率节能的住宅装修设备,利用太阳能发电和地热的标准和数值目标,安装可以显示并掌握电和煤气的消费量的系统设备,以及根据“人体传感器”管理并控制家庭照明系统的标准设备。修改住宅贷款减税条例,对节能型住宅实行税制上的优惠。[3]
4我国建筑业发展低碳建筑的方法与策略
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建筑的先进经验,本人认为,中国发展低碳建筑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建筑设计上
在建筑的设计理念上,必须树立低碳意识。在建筑施工设计图纸上、方案中,屋顶、外立面、楼内的照明、供暖、甚至楼外的绿地都要尽量考虑到低碳。必须达到我国工程建筑环保标准,在建筑的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逐步提高这个标准。如果在设计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楼的楼间建立风力发电设备,以保证楼宇内的照明等基本用电自给自足。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全部通过地源热泵实现,并充分利用太阳能。
4.2建筑企业经营上
建筑企业应当形成低碳思维,从更广阔的角度看,中国建筑企业为已经到来的低碳经济时代,需要用低碳思维重新考虑企业的生存和竞争力的问题,包括怎么应对未来更加严厉的环保和碳排放的政策法规要求,怎么应对未来产业内部低碳的标准,怎样应对未来消费者对低碳住宅和服务的购买倾向。一旦建筑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对建筑行业企业有低碳方面的要求,那么建筑企业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其商业模式运作。比如万科地产在低碳发展、节能减排和绿色建筑的研究与实践,部分体现了推进低碳工业化住宅和精装修方面,以实际项目为原型建立实验楼,并最终推广至实际的工程项目。房地产开发商是建筑产业群的整合核心,像万科这样的开发商具有对这个行业很强的影响力,对其他建筑企业来说,万科的举动也起到了一个警示作用。
4.3经济政策上
“未来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桌面互联网规模的10倍。”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5年左右就能实现这样的水平。”
在不少业界专家看来,这个数字或许只是一个最保守的估计。更重要的是,正在兴起的移动互联网意味着一种新的能力、新的思想和新的模式,将以其巨大产业规模和强大平台功能,不断催生新产业形态、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驱动未来10年全球经济增长,并给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带来颠覆性变化,为社会管理和舆论引导带来“双刃剑”的全新管理挑战。
建筑信息化迎来布局良机
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业成为改革开放30余年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然而,与之不相对称的,却是初级阶段的建筑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行业分析人士预测,如国内未来10年建筑业信息化达到国际平均水准,则建设工程领域信息化的潜在空间为现在市场空间的20-30倍,尤其是在当今的政策与环境两大利好情况下,工程建设管理软件市场正在放量增长。
中国互联网与各行各业融合之路
中国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十分不平衡。第一阶段,以2000年的企业上网工程起步。第二阶段主要是2004年以后互联网与各行各业在应用层面的结合。第三阶段是2010年以来,互联网以数据核心业务的形式,从战略和模式上(而不再只是应用上)融入各行各业。
中国互联网的“江湖化”
“网络删帖”作为一个重要话题进入公共视野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这种现象的危害真正引起大家重视,可能是从三聚氰胺开始的。之后的网络公关公司及其非常规公关手段浮出水面,并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网络水军、网络公关、网络信用的话题浮出水面,跟中国互联网的一大发展趋势相关,即整个互联网在向“丛林时代”移动。所以必然会出现现实中的删帖公司,它们是这个土壤之上长出的“恶之花”。实际上,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中国互联网正在变成各种有目的的群体进行操作、摆弄的舆论博弈场。
宽带市场:微妙的反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