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7 14:53: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第1篇

一、语文教学呼唤民主

魏书生曾说:“民主就像是搭在师生心灵的桥,民主程度越高,连接心灵的这座桥梁就越坚固”。教学活动是双边互动过程,作为主体的学生更具独立思想、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和渴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更充分地发扬民主。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知识、人格、精神、道德等层面展开交流,通过在知识、情感、道德、灵魂层面的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共鸣”,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型师生关系还指师生双方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即教育活动中的平等、自由、宽容、关心、鼓励、合作的关系。

1.尊重学生个性。学生的个性既有一般年龄特征的共性,又有个别差异性。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志向、信念和世界观等,制约着人的所有心理活动,是产生积极性的心理动力。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就是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并要给予正确引导。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其人格,“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把学生视为与自己一起在求知路上探索前进的朋友。而且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他有自己的个性、追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心贴心地关怀、鼓励,用尊重去赢得尊重。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指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摒弃被动。魏书生的教学方法就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我们认识到,依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环节,一切都和学生展开“商量”是制胜的法宝。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用多元智能理论来组织课堂教学。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强势智能,这是个性化教学的表现。平时教学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差异,全面了解学生。根据每个学生个性的不同,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自我认同感、归属感、胜任感和使命感,体味到成功的愉悦,从成功走向成功。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辅助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小白板等教学设备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科学;教学;经验;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126-01

语文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教学科目,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以及理解能力、感悟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在小学时期,学生的学习经验不足、学习认知有限,在学习的过程最喜欢往往会感觉到一定的学习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端正自身的教学理念、充分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实现自身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学生的学习发展“保驾护航”。

一、科学的教学理念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

“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如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学步骤的实施、教学效果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意义。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经验不足,大多需要教师的教学引导与学习方法的渗透,所以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学习影响深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以便能够更好的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笔者认为,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是要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了追求升学率以及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单单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所以在新时期,就需要我们能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认知,使他们能够有效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另外也要加强学生自身的学习自主性培养,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实现自身“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其次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理念: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科目,涉及面广、影响深度大,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以及实践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语文科目的特点,重视语文知识对于学生认知、情感的熏陶作用,在教学中做好语文素材的正确运用,以便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再次要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学习感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能够有效的解放学生,引导他们进行科学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与学习模式,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提升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备的有效运用是做好教学活动的关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同样的科学技术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特别是在当前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教育水平的发展,教学装备也在不断的完善、更新,为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工具以及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小学语文作为一项基础学科与综合性教学科目,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深远,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我们能够利用好教育技术装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感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更好的实现教育教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

比如在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要认识到小学生对于散文的阅读能力与感悟能力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教学情境创设来进行引导教育: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自然溪流、鱼虫鸟兽的影像资料,通过流水声、虫鸣鸟叫声把学生从城市的“钢铁牢笼”中带到清爽、轻松的大自然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的观看来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以便学生更好的进行课文主旨的理解。又比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通过相关的介绍太阳系、介绍银河系、介绍宇宙的视频来引导学生进行欣赏观看,让学生了解地球对于生命、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进而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良好情操。通过这些教学途径,既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感知,还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提升综合技能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三、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是做好教学活动的保障

俗话说“想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魅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小学时期正是学生基础知识积累、学习认知养成的关键阶段,可塑性强,所以对于教师的教学素质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129-01

一、拼读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素材库,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拼音学习的重要方式。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会话能力积累,有了一定的实践技能,但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不够,特别是字音(音节)的拼读是学生拼音入门学习的难点。人教版新教材采用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难点。如教学汉语拼音三拼音节gua、guo、hua、huo、kuo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个西瓜、一口锅、一朵花、一堆火和由小扩大的圆等图片。上课时,先请孩子们认一认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实际上是正在调用他们原有的“语言储备”),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它们(指这些事物)是怎么拼出来的?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教师可用课件分别展示出声母和相拼的韵母以及声调,并对应摆放在图片下面。最后启发学生:这些声、韵母合在一起加上别的声调就成了别的字音了,你们想认识它们吗?再以此分别推出以上五个音节的四声,让学生读一读,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说出双音节词或一句话即可)。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扩展活动无一不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的。

学生初步学习了拼音方法后,还须经过大量的“耳听口练”才能把知识转化为综合认知能力,以达到看到音节便能准确、熟练地读出来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拼音部分出现的209个音节。为了增强学生的拼读兴趣和效果,我从学生最熟悉的口语入手,从学生日常生活用品入手,从学生使用的学习文具入手。从学生最乐于做的事情入手。每日一句,出示在黑板上方,为学生营造喜闻乐见的拼音音节氛围,使他们爱学乐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拼音能力了,又发展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拼音学习与观察情景图片的整合

低年级学生认识世界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认识到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在教学中善于将情境图片与拼音学习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借助一定的情境进行拼音知识的学习。人教版新教材拼音部分在声母、韵母、音节、识字、儿歌、看图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了巧妙的组合。特别是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的情景图,给师生带来了更大的创造性的学习空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真研读每一幅情景图,想办法激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借助情景,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从记汉字。

1、看懂留意,练习拼读。有的情景图内容简单,物体的名称和音节对应出现。如第7课,妈妈擦玻璃、爸爸拖地、我做贺卡。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图、练读音节、认记汉字。

2、抓住画面特征,记住字形。有的情景图中的事物具有体现字形的特点,但图上的物体真正体现字形的往往只在画面的某一处。教学时应让学生先整体后部分观察画面,突出最形象的体现字形的部位,启发学生想像。

3、充分利用插图加深记忆。刚学会拼音字母的学生,拼读音节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生看图读音节识字时,首先引导学生看图,看懂图意就很容易拼出音节了。学生在认读时,遇到认不出、说不上的汉字,教师可以描述图意,帮助学生复现画面内容,使学生回忆起字的读音和字形,

三、做好拼音识字与阅读儿歌的有效整合

在低年级阶段,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引导学生进行拼音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一久就会导致学生的审美疲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做好拼音识字与阅读活动、儿歌教学的有效整合,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或者趣味化的阅读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拼音学习范围,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为儿歌或口诀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材料,识字却是他们由拼音的学习转入高一层次的学习活动。人教版新教材在编排上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拼音教学内容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把拼音与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我认为这样的安排不仅巩固了汉语拼音的运用,而且便于运用汉语拼音学习一部分构字率较高的独体字,为学习合体字准备了条件。每一课中都有图画表示独体字的意义,字的上面都配有汉语拼音音节,图下又有汉语拼音短文和词组。句子来概括图意。学生通过读儿歌、既学会了一些汉字又没有增加单纯识字的心理负担。

我感到从一年级开始,学生每认记一个字时都应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大致了解字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要充分利用汉语拼音这个工具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二要运用造句的方法使学生大致了解字义;三要运用汉字构字的规律让学生了解字形。教师还要注意强化听、说、读、写的互相渗透。听,听字的读音,听老师范读或同学朗读;说,让学生说出自己识字的方法,说一句完整的话;读,拼读音节,认读生字,按词的组合朗读句子,读懂句意;写,按照汉字的构字规律指导学生练习书写。通过充分调动眼、口、耳、手的功能,使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综上所述,在拼音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重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巧妙的进行引导教育,以便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感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4篇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现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下降。很多学生开始怀疑自己,开始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知识层面上来看,小学语文主要指“语言文字”,中学语文更偏向于“语言文学”。因此,小学语文侧重于认知、记忆、积累,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知识点反复讲、反复练,学生只要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就能保持较好成绩。而初中语文侧重于阅读、理解、表达,加上科目增多,课时紧张,教师讲课速度较快,课堂容量加大。刚升入初中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学习吃力,难以适应。由此产生的断层,直接表现为学生成绩由八九十分下降为六七十分甚至不及格。

2.从学生生理、心理角度来看,六年级学生和初一学生存在的明显差异也不容忽视。虽然仅仅相差一年多的时间,但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大多数学生恰恰开始进入身体迅速发育期,心理发展也开始出现成人化倾向。这些身心特点使得他们的心理状态处于极不稳定的阶段,从而造成了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的障碍。

3.从现行教育体制层面来看,有无升学的压力也是造成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因素。小学和初中,虽然同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但初中教师面临的压力与小学教师面临的压力是有区别的。小学毕业无选拔的分地段招生,大大减轻了学校及教师的压力,学生毕业时,基本都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基于此,小学语文更多偏重浅层次教学,以鼓励学生为主;偏科现象严重,对于只是通过课堂考查的科目,很少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小学生大多过分依赖家长,作业往往依靠家长检查,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而进入初中,因为要面临中考选拔,常常几家欢乐几家愁。尤其是初一的教师,往往都是刚从初三循环下来的,刚经历过紧张的中考,自然清楚中考意味着什么,明白其中的压力有多大,因此也容易过分紧张。这种紧张与压力,无形中会让教师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加上初中学习课程的急剧增多,在客观上也对初一新生适应初中语文学习造成了一定影响。

针对上述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脱节的客观现实,该如何消除这种脱节现象,使中小学语文教学平稳衔接,和谐发展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1.语文衔接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在于第一线的语文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把目光放长远一些,树立大教育观。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我们应立足的不是六年计划,而是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为中学打好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识字、看书的能力,掌握常用的汉字,初步打好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这就说明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教学有着连贯性,学习的过程有着连续性。如果把培养学生比作盖楼,那么小学就是地基,这个地基打得好坏,直接影响初中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在小学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将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割裂开来,而应该多了解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并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断层。

对于初中教师来说,我们要尽量放慢脚步,给学生读书的时间,给学生聆听、思考、品味的时间,维护他们认真听讲的积极性,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减轻学生的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平稳地过渡。教师要多角度、多渠道地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认真分析原因,制定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尽量防止学生成绩出现早分化、多分化。关键时刻不放弃每一个语文学习困难的学生,更不要把学生语文成绩差的责任推到小学教师的身上。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成功的保证。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小学阶段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阶段必须让学生坚守住良好的习惯。小学教师一定要一丝不苟地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训练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将好的学习习惯带入初中。我们不妨尝试每学期邀请几个优秀的中学生,为六年级学生作学习经验的介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将知识的灌输融合到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中,富有情趣的课堂教学更能出色地完成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保持对语文学习的激情,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效益,教学手段,教学设计

受教学任务、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诸因素的影响,传统教学往往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何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更新教育理念,落实教学目标,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效益已成为我们的一致的追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1.更新教育观念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益的关键

新课改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过去,有些教师把自己当作演员,只管自己表演,而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讲台上振振有辞,手舞足蹈,而学生在下面很木然,很被动,怎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这里所说的组织者,好比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而不能像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作为主持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一步步走向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学习是带有浓厚感彩的一种活动,师生关系好,学生便爱听你的课,乐于接受你的观点,对这门课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自然课堂效益高。

2.认真研究教材,有效备课

有效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前提。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觉得用它来形容教师的工作也毫不夸张,也许更甚。为什么这样说呢?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确定目标,研究教法,精选习题等,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情。要精心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以及心理特点,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教师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而是要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学法指导在备课时也要充分考虑好,每节课的学习都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方法、技巧,教师将作怎样的指导,这一点非常重。

有时侯,为了挑选一个好的习题,要翻阅好几本资料,为了制作一个教具,要花好几天时间。记得第一次给学生上实验课《观察植物细胞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时,我先借了一台显微镜来观察,由于当地没有黑藻这种植物,自己采集了好几种材料,效果都不理想,后来自己骑车到几十里外的池水中采来菹草,才收到满意的效果。当学生为自己在显微镜里看到清晰的叶绿体而兴奋不已时,课堂效益不言而喻。那一刻,我懂得了功夫不否有心人的含义。有的老师课备得不精,课堂稀松,没有,学生昏昏欲睡,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只好堤内损失堤外补,自习课要占,晚自习也要讲,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效果然见强。

有些同学基础差,破罐子破摔,上课心不在焉,甚至睡觉、看小说。试想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课备得再好又有什么效果呢。针对这种现象,我不是在课堂上批评他们、挖苦他们,而是先了解他们的优点,以次为突破口,课后和他们平心静气地交谈,和学生交朋友,从而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了课堂效益。

3.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出来,通过学生参与教学的数量、广度、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重要标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前提。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所以,要求老师“课要上得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知识时有所发现,力求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种种关系,使其在发现中感到自己有进步,这就是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源泉。教师要精心备课,针对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差生。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学习数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创新思维。

4.借助多媒体设备,增大信息量,多渠道呈现知识

语文课程有它独特的知识体系,诸如作者作品、写作背景、人物简介、结构分析、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相关链接等。除此之外,教学设计中,必然还有相关的问题设计、阅读资料、拓展练习等。教学中,如果仅靠师生互动或学生交流来完成,太浪费时间,且所有学生未必会全神贯注的听清楚,况且部分材料时间、空间跨度太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选用多媒体,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相关内容事先制作于课件之中,在师生互动中逐步展示,如名人的照片、与课文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不但可以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还可省去印发阅读资料的麻烦,简化工作程序,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阿里山纪行》时,除了用文字展示相关资料,我们还可以将阿里山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景物展示给学生,同时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整个阿里山景区和部分民族风情有个总体的把握,再读课文时学生自然就把阿里山火车、神木等的形象通过个人想象直接融入文段的介绍之中,印象深刻,阅读效果必然大有提高。另外,教学部分篇幅较长的课文(包括小说、戏剧等)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方便地出示问题,归结要点,揭示主题,分析语言,便于师生在有限时间内理清教学思路,有效把握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思想与情感。

5.有效把握教学重难点,注意问题设计,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节课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得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只有有效把握教学重、难点,才有利于对整节课教学思路的梳理,利于依据学情对课堂所提问题的合理设计。

那怎样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呢?①依据单元主题及文章特点定重点。教学重点就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是中心,学生掌握了此项内容,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确定教学重点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理清单元教学重点及本课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依据课文思想内容与写作特点确定好教学难点。②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及学情定难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困惑点,因此,教学难点应该由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决定,难点的确定既要分析教材,又要考虑学生实际,坚决避免盲目性。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还要依据教学目标科学、有效的设计问题:①问题要有探究价值。每节课能解决三五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即可,不能过分贪多或求全。②把握好问题的“度”——难度、梯度、密度、角度。在独立性较强的问题设计上,既要照顾优、中、学困三类学生,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要注意及时的将大问题化小,以对小问题的迅速解决达到对大问题的认识与深化。只有问题的设计全面、准确、可控,才能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如某老师在执教《始终眷恋着祖国》时,原以为课前教学思路清晰,学生预习效果好,成功在握,却因对学情把握不准、问题设计过多,在第三个问题“结合2-4段课文简述钱学森创业成就”时占时过长,致使还有两个问题未讲就已下课,只能匆匆收束,闹出了拓展浮浅、主题挖就不到位的笑话,在同事面前很难堪。

6.加强语言训练,重视口语表达,在体验中增长智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文学科既有基础性、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还应当让学生吸收语言所负载的各种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感受道德情操,发展思维,发挥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富有哲理的诗文精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其丰富深刻的一面,努力将其转变为训练题材,通过推敲传神的词汇、欣赏优美的句子、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祖国语言的博奥精妙,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但是,农村学生往往不善言辞,口语表达能力较差,这与平时的见识与训练息息相关。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学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语言训练的机会,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增长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自觉参与;二要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亲近学生,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三要善于以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变被动为主动,转自卑为自信,做课堂交流的积极参与者。

当然,在确定训练内容时,尽可能地选那些既能体现语言文字规律,又能发展思维、陶冶情感的语段,努力发掘语言的深刻内涵;在训练方法的选择、训练程序的设计上,尽力把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德育渗透结合在一起,步步深化,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落实到课堂教学的一点一滴中。

7.加强学法指导,特色范读,在“读”中感悟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人也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细究其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在反复诵读中要反复的琢磨、思考,否则读千遍也是徒劳。

当然,朗读中有效地把握句子的语气、语调,有效把握朗读内容的思想感情,对于深入理解文意至关重要。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不可缺少的,但更重要的不在教师怎样读,而在于怎样指导学生有效把握。一般来说,在教师特色范读之后,我们应该迅速引导学生在个人自读、同桌对读、小组竞读中发现问题,之后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特色范读引领学生,必要时应指导学生划分节奏停顿、标记重音、简析标点功用,在反复揣摩中把握感情。如教学《,你在哪里》时,诗中的破折号代表了不同含义,导读中就要指导学生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我们对着高山喊:/——”要读得深情,而“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呵,想念你/想——念——你——”则要深沉,读出亿万人民对总理的敬仰,对总理逝世的痛惜与怀念。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第6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现状 有效性 阅读习惯

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效果一直都是社会质疑的一个焦点。有人曾引用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一句话来形容当前语文教学的效果说:“现在的语文教学‘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从未停止过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思考和尝试。我思考后的结论是: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学生的阅读能力。

下面我列举出我身边的语文阅读课的现状以及我对阅读课现状的几点思考,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首先,我们的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少 ,我们的课本编写和教学方法基本上遵从一个原则:希望通过少数经典的范文,通过老师的分析讲解,然后期望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读懂天下所有的文章的效果。然而最后的结果显示,效果跟老师们的预期相差很远。没有相当大的阅读量,学生很难获得足够的阅读经验。此外教材更新太慢,选入教材的一些文章已经失去了现实基础学生很难理解也缺乏趣味性。

其次,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相信每位语文教师都不得不承认: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低效率的劳动。有人曾这样形容我们的语文课:“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的讲解分析,学生却在台下昏昏欲睡;或是老师问、学生答,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学生却很少有真正的语言实践的收获。”学生几年书读下来,真正算得上是生自己的语言实践的所占比例极少。教学中,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等。

另外,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应试的环境下,现在语文教学包含了太多的功利色彩,比如针对考试的练习铺天盖地。考试阅读题高度不够,难度超标,加上阅读时间有限,学生往往是囫囵吞枣,局部阅读代替整体阅读;选择判断也常是考求同思维,不考求异思维;练习和考试中也只是考阅读结果,不考阅读过程;设计的标准答案也违背了见仁见智的阅读原则,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枷锁,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创新。

那么我们该如何着手去改变呢?我想第一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作了如下思考:

首先,我们教师要让学生弄明白阅读的目的。阅读教学不只是为考试而读,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掌握阅读的技巧。现在,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语文老师有时目光有些短浅,过分关注考试得分而忽视学生能力的训练。我认为考试得分和阅读能力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考试能得高分的阅读能力不一定很强,有的只是掌握住考试的技巧罢了。所以平时的教学安排要有自己的计划不能只围着考试转,而应着眼于大的目的,从学生的更长远发展出发,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分数就会自然而然的跟着稳定提高。

第二,教师要有合理的培养思路,并能认真贯彻。教学围绕考试转是一些经验不足的教师常犯的毛病。考试中哪一类题做的不好就去抓哪一类题,下一次还不好就再抓一段。从一个小的阶段来看似乎很有针对性,但如果从长远来看就有些偏差甚至顾此失彼了,因为语文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彼此孤立的部分。对于这一点,我觉得郑州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卢臻老师的思路就非常合理,有连续性。她认为一个学校可以合全语文组之力整合高中所有教材编一个语文学科教学纲要。确定高一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具体讲什么,训练什么,达到什么程度。然后再把大的任务分解到每天的课堂上。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训练都是连续的,一以贯之的。然后按着这个思路坚持走下去。

第三,我们教师必须尽快走出旧的上课模式多让学生自己来体验阅读。我曾调查过一些学生,他们大多都表示喜欢语文但不喜欢语文课,他们觉得语文很有趣,但语文课却很枯燥。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没有自由!甚至没有思考的自由!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分析;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等的做法是非常不受学生欢迎的更别提会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了。(可能以偏概全了,见谅。)孔子云:“导而弗牵。”教师的任务是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体的情趣,心理创造的机会和气氛,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把自己最先的感知,最深的感受表达出来。

第四,我们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的语文教育思想。他认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运用来说就是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是一种这种生活的能力。我们只有重视读书习惯的培养来训练阅读能力,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较大提高。这告诉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同时也要引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圈点、勾划的习惯,批注,勤记的习惯,质疑的习惯,阅读与想象结合的习惯的阅读习惯等。虽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老师的坚持不懈的引导和督促,但是试想,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我们教师的劳动就会事半功倍。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个体差异; 差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17-002

美国学者汤姆林森在其《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一书中指出: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和结果,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个体差异客观存在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的学生,其智力基础、思维特点、志趣爱好,家庭背景等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不尽相同,学生的差异也就客观存在。

1.教师不自觉地默许了分化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认为,个体差异总是存在的,这是无法避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差异,使班级学生分化进一步拉大。

2.备课时重知识轻学情。不少教师注重教材分析,注重教案设计,却很少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实际知识储备的差异,很少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差异。长此以往,学生差异现象也会更加明显。

3.课堂难以兼顾全体学生。面对同样的学习要求,不同学生的达成情况显然无法一致,教师确实难以兼顾。教师带着既定任务进课堂,有时为赶进度就无法兼顾学生实际学习情况。

二、提倡差异教学的原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面对个体差异,如何使每个学生都有最大程度的发展,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差异教学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才是21世纪要求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差异教学根据学生的需要、知识和能力,为他们安排灵活的基础教学,为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体现学生为中心或者说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差异教学有助于开发学生潜能。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意味着将学生个体间差异扯平,使他们齐头并进,而是提供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发展方式,促进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差异教学从关注个体间和个体内的差异出发,教师采用差异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和谐、宽容、平等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发出来,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差异教学能真正实现教育平等性。差异教学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差异教学从学生个性的差异出发,在教学中面向全体、照顾差异,为他们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充分估计到学生的学习潜力,平等地对待学生,允许他们异步学习,使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能力、学习动力等都达到较高水平;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教育的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

三、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1.课前预设体现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差异要从备课中体现出来,老师要有更多心思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问题设置,设计的练习要有梯度,作业要有选择。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A、B、C等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如诗歌类教学朗读的差异目标:A级目标:能正确、通顺,吐字清楚,声音响亮地朗读课文;B级目标:能流利、字正腔圆,有感情地朗读;C级目标:能抑扬顿挫,深情并茂地朗读。

这样的差异目标,层次分明,又紧密联系,前一目标是后一目标的基础,对各层次的学生起到了定位、导向、激励的作用。

2.课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2.1课堂提问关注个体差异。老师要依据层次,巧妙地设计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要求的问题,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语文教学中句子理解分三步走:“写什么”――“怎样写”――“怎么样”,可以分别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如《绿》一文中的“她松松的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设问:A.这个句子写出了绿怎样的特点?B.作者是如何写出绿的特点的?C.请赏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A为基础题,B为理解题,C为赏析题。课堂提问关注全体,既照顾了学困生,让他们敢于开口,体验成功的喜悦;又关注了中等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更是给优等生展示的平台,使他们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2.2思维构建关注个体差异。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告诉我们,要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并根据学生所拥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把握“教学最佳期”,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导学生向着潜在的、更高的水平发展。

学生的思维存在个体差异。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构建爬坡型思维平台。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设计了A、B、C爬坡训练题。

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历来被认为是写月的高度传神之笔,说说你的阅读体会。

A根据大部分学生已经达到的思维水平,从修辞角度对优美语句作赏析。(用了比喻的修辞,用积水空明来比喻皎洁的月光,用藻荇交横来比喻美丽的竹柏的倒影。这句话描绘出月如积水,树影婆娑的美景。)

B从已学的《小石潭记》《阿里山纪行》的知识中,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动静结合:前半句是静态的,写月色静如水,后半句是动态的,写树影婆娑;正侧结合:前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正面的描绘,正面描绘皎洁的月色,后半句通过竹柏倒影侧面烘托月色皎洁。)

C“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皎洁的月色,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创设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反映了作者胸无杂念之心。表现了作者被贬谪后的豁达乐观,随缘自适的情怀。)

这样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进步,都尝到成功的喜悦,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就显著提高了。

2.3课堂评价关注个体差异。课堂评价这是对学生最直接的鼓励,教师评价也应关注个体差异。对优等生用“回答得非常全面”,“真不错”,对学困生用“非常好,如果能再大声一点就更棒了”,对全体学生“看来在这一点上你们掌握了,老师非常欣慰”。

3.课外辅导关注个体差异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阵地,课后关注个体差异,尤其对学困生的关注,极为重要。在实施过程中应因人而异。

3.1谈心类。有些学生成为学困生是因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而缺乏自信,对这类学生谈心比逼他做作业更有成效。目前来看,语文学科更重情商培养,只要有积极的情感因素的引导,学习成绩一定能提高。小胡很内向,坐在最后一排,上课几乎不抬头,作业几乎不做。我到班主任那儿了解,告诉我这是个没药可救的学生,只要上课不妨碍其他同学,随他去吧。经过家访,我了解他是一个重组家庭的孩子,在家几乎不说话,小时候成绩还行,自从经历家庭的变化后,整个人都变了。我判断他是自暴自弃型的。于是,我找机会和他聊天,和他谈美国总统克林顿、英国前首相希思、电影导演山姆・门德斯、英国歌唱家埃尔顿・约翰、电影演员史泰隆、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告诉他这些人有共同点,都出自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和他讨论《士兵突击》,跟他讲“4.3克差距”的故事……告诉他什么是积极向上的人生。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在课上昂起了头,在他迷茫的眼神中看到了希望的亮光。

3.2面授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吸收、消化能力存在差异,对反应慢,上课容易走神,成绩落后,学习态度较好的学生有必要进行面授。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对重点知识引导学生到书本上确认,做好笔记等复习资料,指导基础题的解读回答技巧。

3.3“鞭策”类。对于学习目的性不明,成绩波动较大的同学,采取“鞭策”,“敲木鱼”手段,制定阶段性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寻求不同的竞争对手,不仅让他们时刻有危机感,同时能感受到通过努力、竞争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和老师一起确定自己的目标,老师向学生提供相当于或高于自己已有水平的评定等级,指导学生完成自己所选择的目标。

4.日常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评价不是甄别良莠的筛,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泵。因此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标准、内容、方法也应不一样。

评价时,当学困生和优等生答案相似时,对学困生应充分肯定,对优等生则应提出期待和希望;同一次作业,对优生,批改评定实事求是,对学困生,即使有少许差错,订正后也可以破格评“优”,并提出修改意见。这样能给不同的个体以指导和激励,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在批改作业中,我喜欢对一些学生写上简短的个性化评语,比如对做得好,或有进步的学生,我会写“有才啊”,“可以啊”,“在登高了”;对做题马虎,错误较多的学生,我会写“你的作业让我沮丧”,对少写作业的学生,我会写“你的作业产量可以再翻三番”等。

差异是必然的,差异教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差异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超越自我,挑战自我,促进自我。重视学生学习中的差异,是语文学科教育克服表面化和一般化的有效途径。照顾学生学习中的差异,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营造一个积极、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差异教学可以把这一理念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基础教育课程纲要》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有的学科,在学生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人称它是打开学生思想的宝库和钥匙。所以,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尤其是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学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广大教师应该对这一学科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把它看成一门知识性的课程,还是具有思想性和工具性的课程。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盲目学习新课程进行改革,课堂上为讨论而讨论,课堂由枯燥无味变成了聒噪喧闹,学生真正读与写的时间在大幅度减少,结果却是学生还是缺少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是在作文这方面,依旧是老大难。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和主动地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这门课的学习当中来,借以此课结合生活,使我们的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教学的内容固然很重要,但是一个好的方法的实现是能够为教学内容所服务的。有效教学,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其实质简单说来就是我们应如何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策略使学生感兴趣于所学的学科,并能够于学习中得到自我提高与发展。

首先,理论联系实际生活激趣。生活是学生思想的源泉之地,更是语文学科尤其是写作的源泉,正如语文教育家夏丏尊所言:“作文是包裹在生活中的一个项目。”马克思曾经说:“一旦理论与实际都会产生强大的力量。”所以说,无论哪一个学科,把理论联系实际施教都会成为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出发点,因为在那里可以观察和体验到各种各样的事物。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必须依托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其次,善于运用情境教学法。人本主义认为,教学应该给学生构建和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情境,用情境刺激学生的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小故事,美文章,加之小学生自身的形象思维强的学习特点,这些都可以用情境教学法。例如,小学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讲授《葡萄沟》这篇文章的时候,就用了葡萄干和一个新疆帽子做道具,将学生引入了新疆美丽的葡萄沟圣地,令在座的听课者和学生都好似真的到那里游览了一番一样。虽然这节课的道具只有葡萄干、一个新疆帽子和录音机,道具很是简单,但是其产生的课堂教学效果确实是有目共睹的。

再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人们都知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自身的人格等各方面的素质会吸引学生学习这门学科并感兴趣。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人格素养本身就会变成一种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一个自己都热爱古典诗歌诵读的教师,那么他的学生大有可能都很喜欢古典诗歌和诗歌诵读。除了提高专业素质之外,还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更何况语文本身是一门人文学科。比如说,教师在课堂上诙谐的诗意的语言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语文教师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这也是无论哪一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具备的。一个连教育心理学、学生认知规律都不懂的教师是不能教好任何学科的,包括语文,这是教学的基础。

最后,正确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有其自身的一些优点,有时候能够表述语言所描述不清楚的东西,将声音、图片、视频等结合,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还原与展现给学生一真实情景。如“夸父逐日”的教学中,教师无法为学生描绘夸父的形象,也无法将这一情境进行还原,而借助多媒体来播放夸父逐日的相关影视资料,学生在观看中有了自我的理解,而且借助着多媒体的“上天入地”,学生的思维也随之飞扬,兴趣得到激发。可见,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不是生硬地讲解知识,这也符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整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虽然,多媒体教学拥有那么多的好处,带来了视觉上的感受,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但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不是任何课文都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多地运用多媒体就成了滥用,会造成学生想象力下降,失去教师应有的教学指导作用。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要从学生切实感受出发。一切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都是基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的,语文教学课件的设计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要从学生的思想接受能力和学习特点着手。如在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如能正确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受益匪浅。一方面,大大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对于汉字的演变过程有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课件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语文学科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的现在和以后的语文水平、阅读水平如何,常常表现于基础教育阶段。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都是不可少的,但是要记住的是教学方法永远是为自己的教学内容服务的。所以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方法的适切性,因时因地、因学生的不同情况而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增民,《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J],《现代阅读》,2012

2.张敏,《中学物理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J],《学周刊报》,2012

3.申传久,《巧用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

第9篇

【关键词】文学研究 现代文学 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14-01

现代文学具体指在中国社会内部出现一定的历史变革影响下,广泛接受外来文学思想而逐渐形成的新文学形式,不仅使用现代化的语言反映了我国现代社会的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以及表现手法方面都与传统文学具有较大差异,并且在新时期出现了现代小说、话剧、散文诗、新诗和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具有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特征,与世界文流一起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文学形式。现代文学的教育意义,在我国研究较早,现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下面本文就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一、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研究

关于现代文学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和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意义,许多学者在研究中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为武永明对张志公文学教育思想的分析,认为其站在促进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高度思考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较为实用的看法,特别是其在文学教育功能方面的论述,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郭虎妹也在其硕士阶段的研究中指出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语文教学存在的缺陷,且在综合分析后对语文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站在文学阅读的角度,探究了现代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最终提出了较为科学的多维度文学观念,将西方文学的教育批评方式引入到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学中,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文学教育的影响力[1]。此外还有诸多学者也对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进行了分析,不仅丰富和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的研究内容,也对我国高校现代文学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文学的教育意义

文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是一个无争的事实,并且文学的教育意义对我国各个时期的人才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现代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和审美对象

阅读现代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接受文学作品中的教育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感受文学作品的娱乐作用和审美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所塑造的生动形象,优美的文学意境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趣味等获得自由的文学享受,进而体会审美主体的自由和自豪之感,这在本质上表现出对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的升华[2]。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荷塘月色》、《凤凰涅》、《再别康桥》等经典作品时,学生总能够被作品中的优美意境、生动的形象、气势磅礴的语言和高尚的生活趣味等感动,进而得到心理和生理两方面调节,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二)现代文学作品具有审美和认知双重功能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被称之为文学界的百科全书,对人的认知能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文学作品的认知功能在审美过程中得以实现。这种实现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对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面貌以及当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本质规律的深化认知[3]。就以中国现代文学来说,其根植于中国,具有一定的反封建主义、反帝国主义思想倾向,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由衷的向往和追求,能够加深对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认知和认同感。例如在具体分析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药》,巴金的《寒夜》等作品时,学生就能够在体会作品内涵的和接受作品精神教育的同时,对当时社会的历史发展以及新民主主义精神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三)文学作品的核心教育功能

我国古代文学特别重视教育性,希望通过文学作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倾向、精神意志品格等产生影响,人们将文学作品称之为精神食粮就是对其教育性质的最生动表述。高尔基曾经对文学的教育意义进行分析,认为文学的本质目的就是帮助和引导读者正确的认识自己,进而提高其生活的信心,产生追求真理的愿望和勇气。这表现出对现代文学作品教育意义的深刻阐述,简单的说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在精神层面对人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可以转移人的心理倾向,促使人焕发出一定的精神面貌。

综上所述,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对我国当今教育领域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研究现代文学的教育意义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现阶段应该加强对现代文学的重视,在教育领域充分挖掘其教育功用,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开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昂.浅析电子图书的现代文学意义[J].现代交际,2014(11):75-7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