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产品行业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7 14:53: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产品行业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业产品行业发展

第1篇

农产品的市场化过程是农业经济融入到市场体系的过程,也是整体市场经济的眼神与扩大。农产品市场化需要对农产品市场的本身进行限制与该给,促进有效资本的流入,扩大市场发展。土地是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的第一要素,农业生产地区对于周边地区劳动与资本要素产生吸附,并形成区域限制性。

农产品市场化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区域限制,将以往农产品内部流通的封闭状态,转变为开发的流通状态。农产品市场化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投入环节中的市场要素进行市场化,并且逐步开放农业生产所需要设备、农药等物品的供给,使得工业用品得以大量的进入到农业生产当中,提高农业生产工业化水平,实现工业生产企业与农用生产企业的对接。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市场化需要对其中所有要素进行重视,并且实现信息的充分流通。

农业生产环节的市场化需要进行市场化引导,并且利用信息进行知音。信息本身需要开发农业市场,并且实现农业生产区域对整体市场体系进行开放,农业生产信息在农业生产链条中良好的流通与传达。农业生产中需要的机械设备和技术要素,需要在投入环节中,与工业生产部门进行良好的对接,促进农业生产基础要素的积累。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周期过程的管理,并且对市场进行良好的规划。政府在促进农产品市场化的过程中,需要为农业生产提供足够的公共资源,并且提供相关配套设施服务,以保证农业生产市场化得到有效的执行。

在农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市场化则主要是指农产品的价格市场化。农产品价格在以往计划经济时期,难以符合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实际情况,由于农产品价格制定不合理,造成了农业生产积极性不足,农业资金与人才流失,农业生产的发展难以得到保证。农产品的市场化必须要注重对农产品价格的制定,避免农产品价格偏离真实的供需水平。

农产品市场化中,需要完成品销售过程的市场化,使得农产品销售过程开放,直接与农产品的需求方进行对接。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完成职能转换,退出农业生产与销售过程的运作参与,将市场管理交回市场,让市场进行自主的调节。政府在农产品销售过程市场化的工作中,要明确自身的引导职能,防止市场失灵,并且根据市场的需求提供公共产品的与服务。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较长,并且需求多为刚需为主,农产品与国家基本民生问题息息相关,政府需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保证农产品销售过程市场化顺利、平稳的进行。

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可以有效的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并且减少农民生产负担,提高农业发展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经济的活力。农民的自身收入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要素得到优化。当市场不断开放与扩大时,农民得到实在的收益,农业部门的劳动投入也会不断增加。优质劳动力投入,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且实现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第2篇

思路与途径

发展思路

潜力在工业、出路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全面推进产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统筹师团共同发展,构建四师第二产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发展路径

立足现有基础,找准优势和特点,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步伐,主动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特色优势工业发展。

三项重点

以工业园区为平台聚集产业发展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及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特色突出、分工合理、配套完善、开拓创新的“两区三园”建设,即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兵团霍尔果斯口岸工业园区、可克达拉工业园区、重工业园区(71团、73团)、城郊工业园区(66团、70团)。不断改善园区招商引资环境,提高园区对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引导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向园区聚集。引导各类企业和农产品市场向城镇集中,逐步形成“一团一业”、“一团多品”或“多团一品”的产业格局,使城镇成为投资成本“洼地”、项目聚集的“高地”和企业发展的“福地”。

强势推进大企业大集团战略

加快培育龙头带动工业超常规跨越发展,围绕国家级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伊力特”大力发展以食品业为主,生物制药、印刷、玻璃制品等多种产业并存的伊力特酒业。围绕兵团级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绿华糖业”大力培育粮、油、米、面、油、果、蔬、糖等产品加工并存的绿华糖业。加快产业化步伐,提高其加工能力和吞吐量,壮大规模,充分发挥其带动力和牵动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由单体生产经营向集团化、专业化、集群化发展,实现在更高水平上更高发展。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抢占产业技术、规模、市场制高点,加快构建符合四师特点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第3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信贷供给;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不断的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集群等形式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中农业产业集群是将产业集群理论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可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形成集聚效应,通过分工协作实现规模效益、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但是与国际农业产业发展相比,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仍不健全、资金供应不足,甚至很多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存在大片的金融空白。嘉兴作为浙江省的农业大市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因此,通过对农业发展中各个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量以及具体需要何种类型金融产品的调查,能更好地找到相应的解决途径,对农业的发展来说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调查背景

1.嘉兴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形势成效明显

嘉兴市的农业发展成熟,基础好,潜力大,具有特色产业,区域布局清晰。其中,畜牧、蚕桑、设施蔬菜、花卉苗木、名特优水产品、优质水果和优势特色食用菌等为主的七大主导产业区域格局基本确立。嘉兴市在地域上基本形成了以嘉善县、南湖区、海盐县、平湖市为主的生猪养殖集聚区,以海宁市、桐乡市为主的茧丝绸产业区,以嘉善县、南湖区、平湖市交界处为中心的东南部大棚瓜果蔬菜设施农业区等。这些成熟的农业集群,便于分析农业产业集群中供应链的共性,可以得到更准确的供应链金融现状的资料,有利于后续研究的开展。

2.当前金融支持农业新发展形式尚存在升级空间

嘉兴现代农业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迈出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第一步,成为全省农业发展的先行区。但客观分析嘉兴农业现状,与现代农业的要求仍有相当差距,仍存在以下问题: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低,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组织化程度低下;大部分农产品在市场分级、精细程度、产品品质等方面与国际市场要求尚存在很大的距离,难以适应城乡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三、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对农业企业的调查结果

在对农业企业发放的问卷中,共发放30份,实际有效回收25份。这其中包括了嘉兴的龙头及大、中、小型各个层次的企业。

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大多倾向于商业银行的筹融资方式。由于商业银行的利息率相比于债券等筹资方式,比较稳定。在影响农业企业融资的主要因素选择中,选择企业规模的占绝大多数。企业在选择向银行贷款遇到的主要问题中,大部分选择了缺乏有效担保。说明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条件是需要有效的担保,而有效的担保则与企业的规模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企业在进行筹融资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为了控制风险,需要固定资产的抵押和有效的担保,从而对企业的筹融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从银行获得贷款时,企业注意方面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选择银行时更加注重的是效率,由于银行的审判时间影响了企业的一些决策方向,所以获得资金过程的时间越短越能够得到企业的欢迎。在各个金融机构当中,能够获得的贷款的金额十分接近而且利息率相差也不会很大,所以放贷速度更加成为了主要的选择因素。

问卷反馈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并不了解或者采用除商业银行的方式进行筹融资,其他的筹融资的方式的宣传力度有限,是企业拘泥于商业银行贷款的形式中,降低了市场中资金的使用和流转效率。商业银行的贷款程序以及法规已经比较完善,所以能够得到大多数企业的青睐,其他的筹融资方式还需要完善其法律法规。

在选择农业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中,企业希望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放宽贷款的条件,同样也希望政府能够通过改善融资、担保体系来使企业能够更轻松、更多地贷到款。

(二)对个体农户的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中,个体农户的家庭人口数约为3.2人,其中在外务工人数为1.8人,平均每户有耕地面积0.945亩。2012年家庭人均收入为14365元,其中涉农收入为5315元,务工收入为9049元,总支出约为7811元。在农户的收入形式中工资收入占到了63%,超过了涉农收入。在调查的农户中,大多数家庭只是将农业生产当作副业。除去家庭中未参与生产劳动的人员,家庭中主要的人都基本在从事在第二、三产业的工作。

在调查人群中,约有89%的人有银行贷款的需求,但只有37%的人得到了当地银行的满足。在2010年至2012年中,有21%的人得到了银行信贷。个体农户基本都存在着资金的短缺,主要是以短期且小额的贷款需求为主。

在2010年至2012年中获得的信贷有81%属于农村信用社,7%属于农业银行,2%属于邮政储蓄银行,8%属于村镇银行,1%属于小额贷款公司,1%属于其他金融机构。在信贷的担保抵押方式中,有8%是凭自己信用贷款,14%是找人担保,73%是以房产抵押,3%是以存单、国债等质押,还有2%是其他的方式。在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方式中,农户倾向于农村信用社,并且主要是用房产和担保人以及个人信用为主,最多的是房产。相对于企业,银行贷给个体农户的风险要大上许多,所以基本上只接受固定资产质押的方式,这样在个体农户需要再次进行贷款时,就缺少了有效抵押物。而即使获得的信贷资金89.29%投向于子女上学、盖房、婚丧嫁娶、支付医疗费等生活性支出,由此可以看出,个体农户用于农业再生产的比例十分有限。

在需要多少资金才能满足现在的生产生活要求的问题中,农户需要的资金额度在各个层次都有,但主要是小额贷款。个体农户的资金需求主要是一些生活过程中,小额资金的周转,所以只需要满足个体农户的小额贷款的质押、信用评级问题就能大大地满足农户的需求。

在向他人借贷的借贷利率调查中,有20%是在10%以下的利率,有26%是在10%到15%的利率,有46%是在15%到20%的利率,有7%是在20%到30%的利率,有2%是在30%以上的利率。在民间的借贷中,利率分布主要是集中在15%到20%,并且在各个层次的利率都有,相比银行给出的利息率,民间的更加高一些。所以若银行能够解决个体农户借贷的风险控制的问题,农户就会倾向于选择通过正规的渠道进行贷款。

(三)对银行的调查结果

在对银行的调查中,有近40%的银行针对农业(的贷款占其贷款的发放总量比重超过50%。截至2012年3月末,浦发银行的总资产达到13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1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9.2亿元。在发放的全部贷款中,涉农贷款占比82%,增幅高于全部贷款增幅。从调查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对农业贷款的利润率比其他行业较高。

农业信贷并不是十分方便,农户贷款仍有门槛限制。银行拒绝贷款给农业企业或个人的原因可以看出,如果能够解决在贷款过程中,控制风险降低坏账率,银行还是愿意借款给企业和个人的。风险控制主要体现在信用评级和担保物上,若能够有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则银行能够放心地借给信用良好的企业和人群,若能够开发出多种担保形式和担保物,则能给更多的企业和个体农户提供贷款的机会。

在调查中大多数银行表示希望通过农业信贷支持促进农业产业集群。银行能够提供较低盈利贷款,说明还有大量的款项并没有贷出,需要有更好的项目进行投资,如果农业通过集群发展的形式,降低农业本身存在的自然风险,提高农业的盈利率,相信银行会十分愿意借给这些更低风险的农业产业,从而实现双赢。

四、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从金融机构角度看

1.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嘉兴从2004年就提出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农村环境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但是,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消除,体制政策制约已成为嘉兴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瓶颈”。

2.嘉兴市农业担保机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

正常运作的农业担保机构各县、市、区平均还不到一家,这与幅员辽阔的农村市场与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显然不相适应。

3.商业银行收益低,难度大,服务不到位

对多数商业银行来说,农业类贷款企业规模小,难度大,风险大,收益低。因此,专业人员配置极少,贷款品种设计、业务模式研究等方面重视不够,服务不到位,这也是导致农业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直接因素。

(二)从企业角度看

1.企业规模小、层次低,有效抵押资产少

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低,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全市农业龙头企业仅有300家,且大部分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还没有完全脱离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方式,总体上规模较小,创品牌能力不足,辐射面不宽,带动力不强。绝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都是从事初级农产品加工,精深加工不多,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

2.受自然因素影响大,贷款风险高

农业中小企业,多是从事与农产品原料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服务相关的业态类型,与立地条件联系密切,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农业产业要素的复杂性、生产环境的多变性及不可控性决定了农业中小企业贷款较其他行业存在更多的不可控和高风险性。

(三)从农民角度看

1.农民缺乏贷款所需的抵押品

农民由于没有足够的抵押而缺乏获取抵押贷款的能力,这是金融机构不予放贷的主要原因。另外,从银行贷款,要办理抵押,不仅环节多、手续繁,而且费用大,需要去公证部门公证,登记费、鉴证费、评估费等等各种各样的费用相加,增加了农民从商业银行贷款的成本。

2.农村现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农村金融业务的有效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经营形式,导致生产规模小、可用于贷款抵押担保的资产少,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差。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社会化生产水平低;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少产业支撑,负债能力低。

五、对农业借贷机制的对策研究及优化设计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现代化

嘉兴地区农业发达且嘉兴政府重视农业的发展。以往的嘉兴市政府的政策中,政府注重的往往是直接对农民的补助,虽然这样对农民的生活同样有所改善,但却不能有效地提高农民的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

由于农业和农业企业的高风险、低收益,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积极性要低于支持高收益产业,因此,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手段为金融机构提供政策扶持,吸引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鼓励他们提高服务质量,而这也是国外的通行做法。如对金融机构开发的适合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给予政策支持;对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增设分支机构或金融服务网点的,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等。

(二)金融机构调整对农业产业的信贷政策

农业企业发展呈现特色化、区域化、集中化的趋势,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县域特色产业研究,加强与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的金融业务整体合作,对企业信贷政策进行适时调整。嘉兴地区的主要农业产业为桑蚕、鸡鸭生猪等牲畜等,并且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分区的集群特征。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金融机构可以针对这点,对不同的行业设立不同的信贷政策。例如,针对桑蚕业可以创造用桑蚕的半成品、成品等作为质押物,从而可以增加贷款的可能性。

(三)加大农业小微企业产品研发力度,加强对市场需求、金融产品与同业比较研究

一是要针对农业微小企业客户贷款金额小、时间急、期限短、频率高、季节性强等特点,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简化贷款审批程序,提高信贷投放效率,积极探索县域经济环境下新的有效抵押方式。二是要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的要求,对龙头企业信贷产品进行完善。三是要针对农村商业的特点,积极推行符合县域商业流通现状的商业信贷产品,创新符合商业银行控险要求的贷款方式。

第4篇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 地理标志农产品 农村经济发展

引言

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1]。我国广阔的地域,多样的资源与地理环境,使许多以原产地名称闻名于世的传统农产品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保护价值。

但由于保护开发原始资金短缺,科技人才缺乏、市场品牌影响力弱等原因,使我国绝大多数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认可度低。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地方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金融机构,在支持地方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发挥农商行的作用,推动城乡经济和谐发展,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现状

截至2011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已经公告对国内1200余个地理标志产品实施了专门保护。涉农地理标志产品占1100多件,达总件数的92%[2]。实施地理标志保护以来,地理标志产值过亿元,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力推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改善了农业的发展格局。在现代农业中,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就要重视对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保护与发展,但目前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整体发展较好,地区间却呈不平衡发展趋势。以重庆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例,到2012年4月止,重庆市已核准地理标志达84件,其中,丰都肉牛、石柱长毛兔、涪陵榨菜等16种地理标志产品出口国外,实现出口额13.65亿元。全市地理标志产品共带动了658.8万农村人口就业。在未来5年内,重庆市还将注册多件地理标志商标,并让长寿沙田柚、石柱黄连、酉阳青蒿、永川秀芽、武隆高山蔬菜等农业品牌商标,发展成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3]。

然而,同样注重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的其他地区,地理标志农产品却出现了“注而慎用”“大标志、小市场”的尴尬处境。以山西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例,截止2012年2月,山西省已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45个,包括沁州小米、太谷饼等。但除少数品种外,其他地理标志农产品体现出较差的经济效益[4]。

2. 制约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的因素

2.1农户对地理标志价值意识淡薄,地方政府关注不够

虽然被合理开发利用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产值都普遍较高,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经济发展水平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户乃至一些基层政府无法正确认识地理标志的经济价值,对其意识淡薄,以致于没有对地理标志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发展和利用,也没有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利用地理标志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创新和发展。

2.2地理标志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一方面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产业发展多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创立在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优势之上,创立企业的科技基础差,没有相关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对市场商机敏感性不强,创新能力较低,无法进一步挖掘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潜在价值。另一方面农村自身人才的流失,由于传统因素的影响,许多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都流向城市,且大量人才不愿意投身于农村发展,使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先进思想与活力。

2.3不注重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培育

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拥有很多发展潜力高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但其产业带或产业群都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没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经济发展。一方面不注重培育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导致农村低水平的集群产业中龙头企业的联系松散,信息交流少,生产结构趋同,难以融为一体[5],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缺少保护开发资金,无法对地理标志农产品提供根源上的支持,两者严重阻碍了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的快速发展。

3. 农村商业银行支持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的对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和农村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变化,升级。作为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县域经济的金融主力军,农村商业银行便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从农村商业银行如何有效支持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角度,探析以下对策:

3.1银行扩大经营范围,增加对农村地区贷款

为扶持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开发利用,农村商业银行应发扬其标志,致力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增加对企业和农户的贷款及优惠。例如有些农产品产量巨大,农户对地理标志商标的购买可能会有政府补贴,但金额小农民不愿接受。银行便可加强与本地政府沟通,一方面银行单独增设对地理标志商标购买贷款业务,以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为目的,降低农户购买成本,简化购买程序,并免费为农户提供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咨询业务,为其规划合理理财方案,让农民得到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并提高农户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发展潜力意识。另一方面政府下达相关指示,并积极做好地理标志的宣传工作,鼓励农业生产者购买标识,促使地理标志商标使用率增加,同时实现农户与银行互利共赢。

3.2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科技进步提供资金支持

要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就必须提高农产品标志的科技创新水加大资金、人才等投入,使产业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化。农村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发展规律,并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特点、及对资金需求特性进行体制改革创新,完善地理标志农产品金融服务机制,加大对其科学技术的资金支持。只要有利于改进和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技术的合理项目和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市场潜力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发项目,银行都应该通过无息或低息贷款等方式大力支持。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以不断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3.3完善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发与经营的龙头企业贷款担保体系

地理标志农产品如果缺少企业合理的带动发展,整个产业结构容易涣散,市场竞争力会面临大幅下降。农村商业银行应强化对地理标志品牌建设的投资,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特点与需求,提供地理标志品牌主体相关的资金服务,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投放,完善相关的贷款担保体系,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比例,为“三农”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例如农村商业银行可采取对使用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提供分等级的资金支持。对规模和效益水平都比较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提供一级企业金融服务,差的列为三级服务企业,以促使当地企业和农户注重自身实力的培育、自身资源的优化组合,逐步形成联合的生产环节[5],建立“政府+地理标志+龙头企业+银行+农户”的经营模式,从而加快转变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模式,提高市场占有率。

3.4增设或加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相关的农业保险业务

虽然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潜力大,但由于农业自身的特性,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和市场两方面的风险,因此,更好地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需要保险的支持。但基于农业的双重风险和不稳定的收益,许多商业性的保险机构不愿投保。在此,建议我国政策性保险机构加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相关的农业保险业务,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应发扬以振兴地方经济为己任、主动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的宗旨,积极深化改革,扩大业务范围,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增设或加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相关的农业保险业务,以更好地化解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风险和信贷风险,确保农业发展的根本实效性,全力配合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天津知识产权网.什么是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工作由谁负责?2011-04-12.

[2] 松际农网.地理标志成农产品敲门砖 权威性受市场可.2012-02-27.

[3] 严薇,田晓艳.搭地理标志顺风车 农产品变金凤凰[N].重庆商报.2012.04.19.

[4] 黄河新闻网.山西“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申请不易 使用遇冷[N].2012-02-12.

[5] 江盈婷.培育地理标志商标 带动三明经济发展. http:/// 2012.10.05.

第5篇

同志们: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农业部将正式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要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把加工业的自主创新水平推向一个新高度。在这一过程中,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要发挥关键作用。今天召开这次座谈会,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新时期研发体系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理清思路,明确方向;要在如何定位、怎么建设等关键问题上,总结经验、广泛研讨,以形成共识,凝练目标,突出重点,努力开拓“十二五”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的新局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农产品加工业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农业部组织实施了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针对我国农业在新时期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局按照“边搭平台,边出成果”的建设思路,依托有实力的科研院所、高校和骨干企业,分四批择优认定了1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261个专业分中心。这项工作,在企业界、科研界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得到了基层和农民群众的初步认可。2007年以来,这一体系囊括了农产品加工领域80%以上的国家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凝聚了加工行业中大多数的领军企业,承担了全部农产品加工的行业科技项目和农业部组织的农产品加工重大技术推广项目,对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研发和技术水平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业部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有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自主创新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抓好农产品加工工作,就必须做好科技创新这篇文章。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获得长足发展,但科技薄弱仍是一个突出的“短板”。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保持年均10%以上增速的同时,行业科技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却没有明显缩小。我们往往对先进技术、先进装备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使得目前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高端主体技术与装备,仍然主要依靠进口,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程度仍然偏低。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很危险。现代竞争的核心和焦点是科技竞争,只有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发展上赢得主动,才能真正跻身于世界农产品加工业强国之列。产业科技发展,需要引进技术,但不能形成依赖;需要使用国外成果,但又不能受制于人。高新技术产品可以购买,但是核心技术买不来;技术装备可以引进,但是创新能力引不进来。因此,在现代竞争中,要想把发展的主动权和产业安全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就必须坚定地将自主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既是国内外普遍的规律认识和经验启示,也是我们面向“十二五”谋划农产品加工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

第二,“产学研用结合”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与机制。2009年,总理就强调:要加大改革力度,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产学研用结合”与“产学研结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从根本上明晰了产学研合作的本质,为破解科技与经济脱节这一长期存在的难题指明了方向。以往我们强调产学研相结合,更多的侧重于鼓励卖方主导的创新,但对于我国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由于自身研发能力较弱,很难通过高新技术主导产品结构,更难主导消费结构。只有实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让买方参与进来,才更有利于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我们建立的这个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其潜在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生命力,就在于坚持以“用”为导向、与“用”相结合。“十二五”时期研发体系的发展方向,一定要坚持“用”字当头,只有通过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与通力合作,科技研发工作才能更加符合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科技成果才能及时、顺利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构建一个完整、高效的创新系统。

第三,研发体系建设是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抓好农产品加工工作的切入点和重要支撑。市场经济中,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为之处,就在公共领域,要做产业发展所急需、同时利益驱动不足、单个企业想干又干不来的事情。政府要引领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要带动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要在行业急需的领域完善公共服务,都需要一个切入点。研发体系建设就是一个有效的切入点,体现了政府部门立足市场抓定位、立足职能抓服务、立足体系抓重点的明确思路。今天,我们将为新认定的第四批60个专业分中心颁发牌匾和证书,标志着这个体系的力量更加壮大,代表性也更加全面。同时,农产品加工局第一次邀请地方主管部门的同志们参加研发体系的会议,就是要在全行业、全系统形成一种合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力打造研发体系,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面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际、队伍状况和实践需求,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做好“十二五”时期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这篇文章,必须坚定地走自主创新的路子,走“产学研用”结合的路子。通过建设研发体系,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牢牢把握“十二五”时期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重“用”重“为”的建设主题

关于“十二五”的建设重点,以及如何使研发体系能够进一步“接地气”、“落实处”的问题,农产品加工局考虑得很早,组织力量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目前也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可行的工作思路,值得肯定。建设一个体系要做大量的工作;用好一个体系,使之发挥作用,则需要付出更加艰巨的努力。“十一五”时期,研发体系建设虽然取得初步成效,但从发展的要求看,仍然面临巨大挑战,有不少难题需要破解。希望参加这次会议的各位同志,能够围绕这些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讨论,形成共识,提出促进研发体系更好运行的具体措施。

首先,要研究研发体系如何成为资源整合的大平台。体系聚集了高水平的科研院所、高校和骨干企业,有一批人才、仪器设备和研发场所,已经具备了协同作战、联合攻关的基础条件。但由于这些单位各自都属于不同的部门和层级,承担着不同的课题、教学以及研发项目,研发“硬件”有相对的权属,研发“任务”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考核工作的压力也更多地来自所在系统的内部等等。这些因素事实上都在阻碍着体系内智力资源的整合、硬件资源的整合以及研发重点的“技术共性化”。资源整合度不够的问题,既有体制因素,也有机制因素,解决起来有一定难度。要研究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用”为方向,在不打破现有体制的情况下,通过机制创新,突破现有产、学、研各自为政的格局,实现我们大家都十分期盼的产学研用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并不断地挖掘和发挥其潜能。

其次,要研究研发体系如何成为信息共享的大平台。体系掌握着大量国内外第一线的科研、生产、市场等信息,有获取、转化、应用信息等多方面的良好条件。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实际存在的一些壁垒因素,使得真正需要和应该共享起来的信息,数量还不够多,档次也不够高。必须承认,我国农产品加工领域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基层对于技术推广的渴求仍然没有得到很好满足,科研人员难以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仍然大量存在,政府部门对加工行业底数不清、情况不准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解决信息共享的问题,应该在增强主观能动性方面下工夫。要结合实际的需求,多从体系的组织制度方面找原因、想办法,以网络化、功能化、程序化为方向,探索建立相应的机制,切实提高研发体系的信息共享能力。

第三,要研究研发体系如何成为联合攻关的大平台。联合攻关是一个老话题,各种联合起来的体系、技术联盟等,都把这一条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也同样如此。一是希望国家中心和专业委员会,能够带头去组织分析重大共性技术问题,提出共同解决方案和技术路线;二是希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要自觉地加强多种形式的合作,尤其是大项目、大的突破方面的联合与协作;三是希望领军企业的研发中心,能够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走在主动开展联合攻关的前列。目前看,积极进展有一些,但总体上还存在办法不够多、手段不够硬、力量不够凝聚的突出问题。打造联合攻关大平台,不能停留在口号上,一定要落实在工作中、体现在成果上,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性成果。

第四,要研究研发体系如何成为专业化发展的大平台。研发体系的成员单位,大多是按农产品加工品种划分的专业分中心。既然是“专业”分中心,就要在研发工作中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就要在特定领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这方面企业的问题不大,比如说到乳制品就是蒙牛、伊利、三元,说到肉制品就是雨润、双汇。科研单位和高校有所不同,许多院所的人才结构和研发能力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若干个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进行多学科建设和提高综合研发实力是必要的,但要在研发体系中扮演好“专业分中心”的角色,在特定的领域起到技术研发“领头羊”的作用。各专业分中心要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和研发目标,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基础,按照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做大做强。

第五,要研究研发体系如何成为创新与应用的大平台。建设研发体系的初衷,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让中小企业得到快速成长,让领军企业得到发展壮大,让科研人员能够大展宏图。而目前,研发体系在这些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缺乏自主创新意识,重复立项、重复研究的现象普遍存在,工程化技术成果不足,配套性差,转化率低;产业高端主体技术与装备基本依靠进口,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程度低。因此,要仔细研究研发体系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机制问题。一是希望科研院所、高校型的专业分中心,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技术组装集成配套与工程化研究,发挥好支撑作用;二是希望企业型的专业分中心,要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中试熟化和示范推广等工作,真正成为技术应用、示范和推广的主体。按照技术轨道的要求,通过发挥两类分中心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最终把研发体系建设成为集技术创新、中试熟化、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完整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链。

总之,我们在研发体系“建平台”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还没有在“用平台”方面体现出应有的效应,主观上讲,就是“用”的潜力巨大,“为”的潜力也很大。因此,建立有效的机制、采取切实的措施,充分地挖掘和发挥这些潜力,就成为我们的共同使命和重大责任。破解五大主要瓶颈,将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打造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联合攻关、专业化发展、创新应用的大平台,是我们牢牢把握“十二五”时期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重“用”重“为”建设主题的要义所在,对此必须坚定地予以贯彻执行。

三、突出重点,合力攻坚,努力开创研发体系建设工作新局面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是重要的历史使命,是综合的系统工程,是紧迫的职责任务。我们的建设成果,不能只停留在初步的声誉和口碑上。说到贡献,要体现在科研人员、广大企业和农民的满意度上;说到任务,就是盯紧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储备、推广、产业化;说到创新,就是要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今明两年的体系建设工作,关键在于组织领导,核心是机制创新,着眼点是体系的高效运转,目标是“有用、好用、愿意用”。各级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国家中心、专业委员会以及各专业分中心,都负有重要责任,都要有新作为、新贡献。

第一,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要抓好顶层设计,重点从机制上确保方向、运转和效率。在方向上,要密切科技与产业的关系,使研发体系致力于服务产业、服务农民;在运转上,要加强机制创新,致力于解决多年累积的深层次问题;要把研发体系打造成联合、开放、流动、竞争的体系,以各种任务、项目的形式把各环节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目前,农产品加工局组织的行业科技项目、重大技术推广项目、监测预警项目和基本建设项目等,都在逐步向研发体系的建设和运转倾斜。今后还要结合《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继续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要创新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国家中心、专业委员会、专业分中心的关系,不断完善体系的运行管理和考核机制,根据考核评价结果,重点支持工作积极、作用明显的专业分中心。要及时做好宣传工作,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创造研发体系有“用”、有“为”的良好舆论环境。

第二,国家中心和专业委员会要强化主体意识,从运转上起到关键的枢纽作用。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是研发体系建设和运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要成为研发体系有效运转的策划者、组织者。因此在今后“用平台”过程中,国家中心要进一步强化主体意识,投入更多的力量,花费更多的精力,深入研究研发体系的工作内容、运转模式和管理办法,努力做到将工作目标化、目标任务化、任务方案化,依托各专业委员会认真组织实施。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特色农产品、农产品加工装备等专业委员会,是体系内各领域的“掌门人”,要尽职尽责地做好本领域的组织协调工作,根据《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和国家中心的统筹安排,积极配合我部做好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农产品加工监测预警与国际标准跟踪平台建设、农产品加工子行业细分与领军企业培育、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筛选与成熟适用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积极配合国家中心研究提出体系的年度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制定并落实相应的考核办法,做好日常管理和考核工作。

第6篇

关注凤顺富硒猪肉

打造特色农牧产品

这两年,富硒的概念在全国流行起来,人们对于硒元素的重视以及富硒食品的关注为吉林省的农副产品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理念――打造优质的养生绿色农业产品。来自伊通吉林省凤顺牧业有限公司就是以富硒猪肉为敲门砖,一步一步打开全国富硒农牧产品市场的大门。吉林省凤顺牧业以自然中草药为畜禽饲料的添加剂,通过科学配比进行养殖。

公司总经理李淑华介绍,他们采用了山东临沂专家贾学顺先生的国内独家专利产品――含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饲料喂养畜、禽、鱼类,这种中草药饲料添加剂能把饲料中的玉米、大豆等带有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进行吸附、包裹、排除,从而提高畜禽的免疫力。凤顺牧业利用此技术养殖出的禽畜产品经谱尼检测结果显示,无激素、无抗生素、无药物残留,重金属含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的健康产品,并且含有丰富的硒元素,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富硒产品!

凤顺牧业有限公司2014年6月通过了国家无公害检测,如今凤顺牧业生产的猪肉品质比传统猪肉的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胆固醇和脂肪含量均大幅下降,蛋白质含量大大提高,食用起来口感更好、鲜嫩爽滑,出品的猪肉甚至能够达到生吃猪肉的标准,并且皮质中能延缓皮肤衰老的胶原蛋白和钙、磷、铁等元素都远远高于普通猪肉。凤顺猪肉不仅克服了普通猪肉可能对人体造成二次中毒的副作用,而且还具有显著的保健作用,长期食用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改善人的体质,平衡身体各种机能,从而起到防病、健身、养生之功效,尤其儿童长期食用,体质会明显增强,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的首选产品。除了猪肉之外,凤顺牧业还有鸡蛋、淡水鱼、散养鸡、鸭、以及特色鹿产品等产品。如今,凤顺牧业已在北京、上海、厦门、吉林市开设了几家门店,他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他们的富硒系列农牧产品的推广中,现在他们正考虑如何形成一个全国的网络进行销售,让百姓的餐桌上也能品尝到他们的优质猪肉。

优异品质富硒木耳

来自大自然的珍馐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菌产地,因其优异的品质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在国内甚至是国际都享有声誉。在诸多食用菌产品中、黑木耳已经成为十分流行具有代表性的食用菌产品、特别是与硒元素有机融合后的富硒黑木耳、更成为了难得的功能性、保健性食品和珍贵食材。黑木耳为"素中之荤",其营养价值可与动物性食物相媲美。同时,它还是难得的保健食品,并且还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具有益智健脑、滋养强壮、补血养颜、滋阴润燥、养胃通便、清肺益气、镇静、止痛等功效。波巴布富硒黑木耳中硒含量是一般黑木耳的2-3倍,它降血脂,预防三高效果极佳,具有防癌补血、益智养颜、滋阴健胃、降脂清肺等特殊功效、因而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汤原波巴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于2014年6月18日才刚刚正式成立,他们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共同建设了富硒黑木耳研发基地项目。项目占地4万平方米,总投资1.8亿元,目前已具有年产1000吨富硒黑木耳生产能力。并且在未来一两年内,公司还将建设年产5千吨富硒黑木耳饮料生产线、年产50吨山产品深加工项目和年产50吨富硒黑木耳多糖生产线。2016年他们计划开拓国际市场,为东北优质木耳打开更加广阔的市场。

公司生产的富硒猴头菇、富硒灵芝、富硒元蘑等菌类产品也具有极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他们的佳木斯实体店也已经开始试营业。这次魏总带来的富硒木耳,得到了参会大家的一直好评,不仅从色泽口感上特色明显,其贴近自然的独特包装更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家网络时代兴起的农产品企业,负责人魏总介绍说,他们所采用的是“O2O+会员制”的商业模式运作。线上为消费者提供消费平台并与京东、淘宝等多家线上平台达成合作意向,线下为消费者提供多方体验感受,凡是会员,均可享受会员日折扣及满赠等优惠活动,真正让顾客获得健康实惠的功能性食品。如今,已有不少意向公司跟他们联系,也有几家公司已经达成了合作销售协议,企业势头强劲,未来发展无可限量!

红谷子小米闻名天下

黑色农业撬动全国市场

作为杂粮大省,吉林省的小米一直全国驰名,这次参加见面会的吉林省绿特健米业有限公司的王胜王总给大家带来了小米中的稻花香――红谷子小米,红谷子(小米),有天下第一香米之美称,营养丰富,据测定,其蛋白质含量达到11.2%-13.4%,比普通小米高1-3%,所含蛋白质,脂肪均高于面粉和大米,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丰富且比例协调,如赖氨酸0.22-5.24%、色氨酸0.25%、蛋氨酸0.4%、亮氨酸1.87%,苏氨酸、异亮氨酸、结氨酸含量则在0.42%-2.88%之间,维生素含量亦较丰富。红谷子小米粗纤维含量低,是孕妇、幼儿、老人的食用滋补佳品。凤顺牧业的李淑华总经理就给她的母亲买过王总合作社生产的御悦牌小米,

除了红谷子小米,王胜王总所带领的公主岭市鑫华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黑色农产品的种植和经营。公主岭市的鑫华专业合作社是集特种农业种植、养殖为一体的新型农工贸企业,占地面积500余亩,带动周边地区的农户种植了15000多亩的黑色农作物。主要有黑土豆,黑花生,黑大豆,黑玉米,黑芝麻,紫薯,黑蒜等黑色农作物。合作社掌握了黑色农作物的栽培、贮藏、加工、销售、经营、管理一整套技术方法和黑色农作物种子提纯、脱毒的育种技术,尤其解决了黑地瓜不好贮藏这一世界难题,实现了黑色农作物种植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统一仓储、统一包装、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模式。

王总还专门注册了御悦、给力、开心农场等品牌商标,将合作社里的特色黑色农产品进行进行了无公害产品的检验及申报,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如今合作社已与全国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农户+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链,从而带领、吸纳更多的农户稳中有进的朝着现代化、特色化农业向前发展。合作社为农户统一采购种子、农药、化肥和技术指导并收购农户种植的合格的特色农产品,形成现代化、特色化、集约化的农业产业种植链。

目前,王总带领的合作社已带动当地及周边千人致富,合作社每年营业收入三千万以上,农户收入均比种普通农作物玉米多三倍到四倍,彻底改变了农户只会种植传统玉米的旧观念,有了钱赚,大家伙儿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他们的合作社也成为了当地闻名的的农业标兵,合作社种植的紫薯荣获金奖产品,2011年6月,王胜被农业部评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2011年11月被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共青团团委评为“吉林省第一届青年致富带头人”、2012年8月,被吉林省农业委员会、省共青团委授予“第五届吉林省杰出青年农民”荣誉称号。做好黑色产品,做大黑色农产品市场,是王胜王总一直努力的方向!

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我们国家是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的短板,而农产品的精细化、深加工是我国农业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主要方向。从小的方向来说,市场的不断细化、个性化要求未来的农产品需有着更高的品质和更加健康的来源,因此农产品的转型是市场的必然,抓住当下农产品转型机遇,开拓全国乃至世界市场是东北农产品的主要发展目标。我们不仅要站得高、望的远,更要走出去、引进来,注重农产品品牌培养,打造出一些列具有东北特色的农业产品品牌!

凤顺牧业富硒猪肉

李总:18686390159

15643201633

波巴布生物科技富硒木耳

魏总:15776058111

0454-8234789

吉林省绿特健御悦红谷子小米

第7篇

有机农业的发展概况

全球有机农业发展概况

根据IFOAM的统计,有机食品市场近十年来一直保持在年20%-30%的增速。2007年,全球的有机食品的市场规模为460亿美元,IFOAM预计到2010年,全球有机食品市场规模为1000亿美元。有机食品的主要消费市场是美国和欧洲,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2007年有机食品和有机饮料的销售收入约为200亿美元。

作为全球最大的有机食品市场,美国的发展对于评估中国有机行业发展潜力有着借鉴意义。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概况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着全球最多的农民数量和农业面积。

有机农业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兴起,是属于比较新兴的行业。根据中国统计局统计,至2006年底,我国约有2300个企业获得31家不同认证机构的有机食品认证,有机认证面积210万公顷,产量280万吨;转换面积110万公顷,产量100万吨;采集面积208万公顷,产量5万吨。生产总量的年平均增长为30%-50%。

有机食品是一种纯天然的食品,有着严格的生产标准。中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规定:一年生作物需要24个月的转换期,多年生作物需要36个月的转换期。

目前,我国的有机食品主要是:新鲜和加工的水果和蔬菜;谷物类,籽仁类;茶叶;蜂产品,坚果,食用菌及蛋肉鱼等。

行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有机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不能使用化学合成农药、激素或者转基因技术等原因,相较于普通农作物,有机农作物的特点主要是:1.需要施用更高成本的有机肥;2.生长周期长;3.更高的管理成本,更多的劳动力需求;4.需要更高的栽种技术;5.在2-3年的转换期期间,产量下降和成本上升,但是售价却未能提高,增加了生产投入。

第8篇

记者:请问在您眼里举办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与其他纺织展览会什么不一样?

陈伟康:比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旗下举办的多项展览会,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具有不同于其他纺织类展览会的明显的特殊性。第一,在由参展商和贸易商共同组成的展览会中,其他纺织类展览会,例如纱线展、面料展,其产业链的两端均是纺织业内的上下游,且展览品多为可以市场销售的终端消费品。而产业用纺织品采用了纺织原料,使用了纺织机械,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应用却完全不在纺织产业链内,土工布用于建筑,过滤材料用于轧钢、发电,涉及的行业广、领域多,并且产业用纺织品又很少是最终用途产品,它更多是下游客户使用的一种中间产品或附属品。这使得该展览会不仅参展商分类众多,贸易观众的组成也不同于其他纺织展会,广泛包括农业、交通、建筑、钢铁、医药甚至国防、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因此,我们在组织该展览会时困难多、任务重。

其次,就产业用纺织品本身而言,该行业科技含量高,国内行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大,但又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产业用纺织品在国外被称为技术纺织品,该行业的特点是资本密集、技术含量高、劳动用工少、产品附加值大,这些优势使该行业在纺织工业中独树一帜。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关系到环保、国防、医疗、工业等方方面面,说它是纺织工业中的朝阳行业并不为过。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平均增速约为18%,该行业的未来趋势也一定是如发达国家一样,形成产业用纺织品与服装、家纺三分天下的局面。

第三,在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纺织工业的情况下,2008年以来国内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仍取得较好的增长,因为基础建设项目需求大量土工材料,突发地震需要大量帐篷布、卫生用品,疾病传播需要大量的医用口罩、手术服等制品。由此看出,产业用纺织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刚性需求的一面。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该行业仍将更好地满足内需市场,而不是过分依赖出口受制于订单多少。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较好发展基础预示了良好的未来潜力,这也是此展览会的广阔前景,所以我说它是一个特殊的具有前途的展览会。

记者: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出台多项经济刺激措施中均能大量使用产业用纺织品,出台的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更是提出将产业用纺织品作为纺织工业新的增长点。在这种形势下,您认为展览会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陈伟康:纺织贸促会对积极搭建国内外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交流和贸易平台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感,我们更有信心办好此展览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说过展览会要办成海内外贸易的平台、上下游产业链与国内外供应链资源配置的纽带、科技创新展示与信息交流的窗口。在2020年中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中,专业展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专业展览与行业发展相互促进,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还在培育中,但它作为建设纺织强国目标的重要一环,可以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其应用方向决定了该产品的市场信息交流与共享非常重要,通过展览会可以更直观更微观的反映行业发展。

当然,展览会也能反映行业发展中的不足和问题所在。例如产业链创新不完善,研发水平不高,使得高端产品供不应求,低端产品供过于求。再例如行业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产品标准和检测手段滞后,不能有效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企业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为此,展览会也将不断创新和改进,力争将其办成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专业展览会。

记者: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到今年已经是第九届,新一届展览会有什么样的新特点?

陈伟康:“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曾如此概括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产业用纺织品涵盖了过滤用、医疗卫生用、土工合成材料、特殊装饰用、农业用、高性能纺织复合材料、交通运输用、建筑用等几十个应用领域。本届展览会的参展面积达12000平方米,310多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境外参展商129家,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加拿大和比利时6个国家展团。按展览净面积计算,本届展览会比2008年的上届展览会增加了30%。境外参展商参展比例较高,一方面体现国外产业用纺织品的产品优势,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市场的强大吸引力。展览会通过将丰富多彩的国际化产品与技术同台竞技,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市场,真正体现展览会“技术、创新、共赢”的主题。

此外,我们注重参展与交易之外的上下游产业链对接活动,今年展览会期间举办面向应用领域举办专业论坛,论坛列两大主题包装用纺织品的应用和功能性后整理纺织品的应用,邀请了国内外8位知名的专家、学者作主题演讲;并设置了5~6场的技术交流会,请行业的龙头企业作最新技术及产品推介。我们还设立产学研用的专家评估团,目的是通过评估,加强指导,使展览创新产品贴近用户,加快产业化生产,符合专业展览的“应用”引导方向。

第9篇

关键词 产业用纺织品;应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TS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0)27-0016-02

1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状况

产业用纺织品产业的兴起于上个世纪50年代,近几十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用纺织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的生产状况直接影响到其他行业的生产水平。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内需是主要市场,出口量仅占加工总量的20%左右。现阶段我国纺织行业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原料的使用领域,加快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速度,这是振兴我国纺织工业的一个重大举措。

2 产业用纺织品的广泛应用

产业用纺织品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很多应用领域,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角落,其应用范围和应用前景也将越来越广阔Ⅲ。

2.1 建筑用纺织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物质准求的提高,各种建筑材料包括防水材料方面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增加,水泥砂浆内渗入的合成短纤维可增大抗拉、抗折强度,减少干缩裂缝,用高性能纤维的增强塑料对土建结构加固方面也有所发展,推广前景广泛。

2.2 卫生医疗用纺织品

它包括一次性手术衣帽、医用敷料、绷带以及一些功能性纤维制品,医疗纤维器材如缝线、人工血管、人工肾、人造关节、人工肺、人工心脏瓣等。

2.3 农业用织物

我国正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科技兴农势在必行,农用薄膜、非织造布、输水管道等需求很大,其用于蔬菜可增产,提早上市,覆盖后仍透气、透湿,利于作物光合作用。近年来,我国农用纺织品的数量在逐年递增。

2.4 土工织物

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改善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江河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和治理都需要大量的土工布。

2.5 渔用纺织品

渔业主要用在捕劳及养殖两方面,我国是水产大国。年达500万t-600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1/4~1/5。而我国渔用纤维材料预计2012年可以达到30多万t。

2.6 其他

内饰材料包括汽车附件、蓬帆布、环保用材料等,我国大气污染相当严重,所以对过滤材料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

3 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重点方向

我国现有的产业用纺织品普遍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档次偏低,部分重要领域还是空白。但是随着产业不断的优化和发展,如下项目想成为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3.1 土工合成材料

土工合成材料是一种由聚合物制成的平面材料,与土壤、岩石或其他种类的土工工程材料共同使用,是一种高档多功能土工复合材料。满足当代建筑的需要。

3.2 医疗卫生用纺织品

目前,国内的高档医疗防护非织造布和口罩、防护服等产品基本依靠进口。高档卫生材料大量依赖国外进口,亟需重点发展。

3.3 农用纺织品

农用纺织品可广泛应用于农业各个领域,但是农用非织造保暖材料、纤维基增强膜材料等农业用纺织品的生产和应用尚处于空白。

3.4 高性能纺织复合材料

高性能纺织复合材料是一种用纺织材料作为增强相的复合材料。目前还未突破国产高性能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产业化应用等核心问题。纺织复合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叶片、建筑及土工材料,车身和车内结构件,高速列车头及车厢,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

4 我国现阶段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不足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和相关行业在整体竞争水平和实力上与发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引。

4.1 企业规模小

产业链不完整,现阶段,我国规模在亿元以上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数量很少,大多规模小而杂、小而多。国外企业规模大、产品档次高,抗风险能力强。生产和经营的规模的差距,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4.2 产业配套基础和行业公共服务平台薄弱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相关行业和支持行业普遍存在一些列缺乏创新机制、质量可靠性低、研发投入少等问题。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度和产业发展速度不协调,知识产权和成果保护意识淡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规和速度慢于产业的发展速度。

4.3 产业用纺织品的标准制定工作尚需完善

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大部分标准缺失或滞后,产品质量缺乏规范监管。且检测跟不上当前国际标准的发展速度,产需衔接盲点多等。

4.4 国际接轨程度低

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专门密切关注国际纺织品标准的机构较少,导致行业国际先进标准信息的不对称。指标要求及检测方法与国外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标准的不一致性增加了成本,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被动和不便。

5 展望

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的结构凋整和产业用纺织品的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已成为纺织工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体现了巨大的开发应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针对我国农用纺织品发展的现状㈣,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需要明确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路,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客观清醒地认识现阶段行业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行业内的资源整合,形成有效机制;

2)重视品牌建设,针对我过产业用纺织品严重滞后的问题,不断完善上产规模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准,引导和扶持企业在规范化管理和品牌创新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资金,不断完善自主品牌的建设和营销渠道的拓展。

3)行业标准化的实施

应在相应部门和组织的引导下,指定产品标准和应用标准,将技术指标和检测水平与国外接轨,规范经营降低成本,避免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将坚定行业发展信念,确定投资发展方向,不断调整技术结构,锐意创新,定能在的新环境中站稳脚跟,以创新来谋求更大的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橱彩云,杨经霞,产业用纺织品,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2]朱民儒,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的进展,产业用纺织品,2005,12:11-16。

[3]裘愉发,论产业用纺织品,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4-8。

[4]曾斌平,加速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探讨产业用纺织品,1998,16(2):1-4。

[5]胡申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走高端纺织发展之路,上海纺织科技,2005,10:155-15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