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工程监理业务流程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7 14:53: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程监理业务流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工程监理业务流程

第1篇

管理人员通过库存调度管理系统下达入库指令、获得库存分配,形成入库任务指令队列。按照入库指令队列下达指令。整个过程的执行分为入库指令生成、入库指令执行两大步。物流控制系统自动运行原理如图3所示。

1.1入库指令生成

库存调度管理系统获得入库指令后,生成物料系统口和入库库位信息。根据这两个信息系统自动计算物料入库需要使用的输送系统、以及每个系统的出入口控制点;再根据每个系统的出入口控制点,计算输送路径,最后形成物料入库的完整路径信息,这个信息与物料托盘的条码信息捆绑到一起,形成完整的入库指令信息。

1.2入库指令执行

调度系统根据入库任务队列,逐条执行入库指令。入库指令执行时,库存调度管理系统仅与每个输送设备的控制系统通讯,分别把每个设备系统需要执行的指令发送给物料输送设备的控制系统,设备控制系统按照指令逐步操作,在执行完任务后,设备控制系统将任务完成信息反馈给库存调度管理系统。

2仿真建模关键技术的实现

在仿真分析建模阶段,设备系统的外型仿真建模只要按照图纸要求、选择相关的软件功能即可实现,而控制系统是整个输送物流系统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实际系统建设时的核心关键内容,同时也是仿真模型与实际系统的相似性是否一致的关键环节,也是仿真建模的难点和重点。根据本案例物流系统的设计方案和设计思路,系统建设时控制系统应分为库存调度管理系统、设备控制系统和检测反馈控制终端三个层次,如图4所示。通过三个层次的指令下达和反馈,驱动输送设备完成输送任务。为了保证仿真模型与实际系统构思的相似性,本文依据原型法从下往上逐层建立系统各部分的模型。

2.1设备外型建模

本项目依据automod软件的功能,选择ASRS(立体仓库和堆垛机)和convery(输送机)和path(叉车)完成三维模型外观的构建。建立的模型效果如图2所示。

2.2控制信息反馈终端建模

控制信息的侦测和反馈主要靠检测设备终端、上位控制系统完成,不同的设备系统在设备操控点、设备操作检测端都设有检测设备,为了保证检测控制规则与实际系统的一致,应分别按照设计方案图纸的要求和软件的功能,在设备模型上设置检测控制点。以物料入库站台的控制终端为例,物料从入库站台到达指定货架的模型如图5所示,输送机系统需要设置一个有无物料到达的控制检测终端、堆垛机需要设置一个取放货的控制检测终端。为了实现仿真模型与实际系统的对应关系,每个检测控制点的检测设备模型包含两部分,第一,检测设备,第二,检测控制参数模型。

2.2.1检测设备模型为了保证每个系统的检测点与实际系统一致,需要按照控制系统图进行检测设备终端的设置,不管检测设备是光电检测管还是条码扫描仪,但需保证每个检测点对应一个检测设备,例如,输送机上sta的位置与控制系统的检测终端位置一致。本例在convery系统中设置sta2作为物料进入第二个巷道的站台检测点,在asrs中设置pd(2)作为立体库堆垛机第二个巷道的接货控制点。则物料从入库站台到达指定货架的流程为:sta1sta2pd(2)zone1(2)。两个设备系统的交接点在sta2和pd2。

2.2.2检测控制模型每个检测控制设备都有一个每秒循环检测次数和检测响应时间参数,这两个参数在automod中用一个load的控制和一段程序代替。每秒循环检测次数即发生load的频率,load产生后进入控制程序段检测该控制点目前的物料,并把检测结果返回给仿真控制系统,执行运输机运输控制指令。反馈的结果可以是物料的状态参数,也可以是判断物流到达位置的控制参数。例如,若物料到达sta2,则sta2的状态即为1,这时,就可用sta2的当前状态作为检测点物料到达的检测控制参数。

2.3设备控制模型

本例中与物料入库交接点相关的有两个设备控制模型。输送机输送任务完成后,启动堆垛机的任务队列。每个任务队列的启动原理相似,设备的控制原理图如图6所示。

2.3.1输送机物流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根据控制原理图,输送机控制点控制仿真模型由一个信号发生器和一个控制逻辑仿真代码组成。信号发生器:为一个load,根据循环周期设置load的产生时间为X秒。

2.3.2立体库控制模型堆垛机控制系统仿真模型也由一个信号发生器和一个控制逻辑仿真代码组成。信号发生器:为一个load,根据循环周期设置load的产生时间为X秒。堆垛机控制仿真模型:

2.4调度管理模型

某一物料到达库区,库存调度管理系统接到入库任务,进行分解形成两条任务指令。任务列表如下表所示。仿真模型建立时,用一个入库任务发生器驱动读取程序代码从excel表读入入库任务单,并形成任务队列和运输指令逻辑程序。入库任务发生器:建立一个load作为仿真模型,根据物料入库任务的间隔统计值设置load的产生时间。任务队列:用先进先出的orderlist(O_ssj)作为任务队列的仿真模型。

3结论

第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乳业公司 流程优化 模式

我国乳业公司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因饲料成本上升而导致的原料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产品定价能力。同时,随着近年来有关乳制品质量问题的屡屡曝光,也深刻影响到包括完达山乳业在内的大型乳制品企业的盈利能力。针对上述现状,优化公司的财务管理流程则显得十分关键。

首先需要明确,应对上述挑战仍取决于公司内控措施的构建。而财务管理作为内控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则起到核心的约束功能。为此,建立起针对它的优化模式,便能以点带面的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策略效应。那么什么是财务管理流程呢。本文并不采纳会计流程的说法,而是在资本循环公式中G―W―G`的范畴下,来进行优化模式的构建。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财务管理流程优化的内在要求

解读上面所提到的资本循环公式,其在时间维度上先后经历了原料采购阶段、生产阶段、产成品销售阶段。而在空间维度上若要使公司的经营能够循环往复,则需要将资金合理配置在三个阶段。以下,主要从时间维度上,来理解财务管理流程优化的内在要求:

(一)原料采购阶段的内在要求

原料采购需要根据乳业公司的产能水平进行数量控制,并还需要根据产品品项决定不同性状原料的比例结构。另外,原料的运输、仓储还将产生一定的物流成本,而这些都应是财务管理需要考虑的环节。此时的流程优化的内在要求,则通过强化资金预算体现出来。实践表明,单向度的来考察资金预算,其准确性并没有多大问题。而采购资金是否真实使用在原料购置阶段,则成为优化财务管理流程的核心问题。

(二)产品生产阶段的内在要求

产品生产阶段涉及到诸多费用的支出,如人工费用、能源消耗费用、原料奶及其他原辅料损耗费用,当然还存在着固定资产折旧。尽管从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来看,上述费用经核算而确立的成本,都将反映在单位产品的价格之中。但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通过有效监管资金使用便可借助其约束功能,来强化生产中的成本控制,最终,增强公司的产品定价优势。

(三)产品销售阶段的内在要求

产品销售阶段涉及到乳制品的市场推广和资金回笼两大环节。当前国内品牌乳制品普遍面临着不利的市场地位,这就要求在品牌塑造、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下大功夫。从而,这就为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随着商业信用普遍应用于乳业公司与下游分销商之间,因此,合理界定资金回笼规则不仅关系到公司的利益,也直接影响到与下游客户的关系维系。

二、要求引导下的模式定位

在上述要求引导下,财务管理流程优化的模式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原料采购方面

原料采购过程中便存在着资金的投入,此时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与否。这里的合理性表现在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其中,真实性是指凭证背后经济事件是否发生,而有效性则指事件发生与原料采购的匹配度如何。不难发现,单纯通过发票、收据等凭证难以获得真实情况,从而就成为财务管理流程优化模式的具体指向。

(二)产品生产方面

产品生产存在着大量的成本支出,而作为合理成分的成本支出是必然的。这里主要针对因人为浪费而产生的不合理资金耗费。不合理资金耗费一般是通过原料利用率较低、余料使用不完全等途径产生的。这就使得,公司资金在实物形态上出现了低效益情况,可能会追加资金供给。由此,这是在流程优化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产品销售方面

乳业公司往往采取分销渠道来进行产品的市场投放,从而必然产生渠道维护费用和商业信用。对于资金回笼影响最大的则是商业信用环节,这其中往往因中间商(KA店)有意压款而出现公司资金回笼速度减慢。因此,在财务流程优化上应设法给予策略构建。

以上三个方面,就为下文的模式构建提供了路径指向。

三、定位驱动下的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模式构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提升财务人员的岗位素养

从公司现状来看,财务人员都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且在岗位培训中也在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所以关键在于提升岗位意识。针对这一要求,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和财务部门,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形式深化财务人员对岗位意识的理解。结合青年财务人员的职业发展,强调岗位意识对他们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最后,还应配合建立相应的岗位考核机制。

(二)创新财务管理手段

不难发现,针对完达山公司这种大型乳业生产组织而言,如何避免资金预算、监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才是关键。因此,手段创新还可以从组织形式上下功夫,即将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到财务专项管理的队伍里,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对项目资金预算申请给予合理审批。这就避免了因财务人员不懂技术而被业务部门牵着鼻子走的情况。

(三)完善资金审计工作

包括完达山在内的大型乳业公司,一般采取的是事业部组织形态管理模式。这就意味着各分厂都有相对独立的财务权限。因此,定期对其进行审计就显得格外必要。这里笔者强调,鉴于国有公司内部特有的关系性干扰因素,还应建立针对总厂财务审计部门的督导部门,以及引入第三方审计组织的需要。从近年来公司暴露出的问题来看,很多都在于审计不严而流于形式所导致。

四、小结

本文认为,需要在资本循环公式中G―W―G`的范畴下,来进行优化模式的构建。最后,文章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李莉.企业财务管理浅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5)

第3篇

【关键字】典型工作任务 物流 课程体系

物流人才被称为我国21世纪最紧缺的12大类人才之一。据测算,“十二五”期间,物流人才的总需求达到20万人左右。广西北部湾物流产业2010年物流人才需求总量约为62300人,到2015年将达到95800人。物流业急需大量掌握一定技能,有一定沟通能力,会做事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大胆地进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系统的开发设计一套符合区域需要的、标准化的课程体系是必要的,同时也是迫切地。

一、物流课程体系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各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课程形式上纷纷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总体改观甚微。由于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办学经费等等方面的限制,课程体系的改革进程缓慢,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课程体系单纯围绕专业设计,重视专业理论(物流管理的业务知识)的教育,忽视人文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判断、领导工作的能力)和专业技能(物流管理各领域的相关技能,如仓储盘点、入库管理、条码制作等)的培养。致使学生知识面窄,适应性差。

2、课程设计生硬,教学内容与企业物流管理的实践脱节。传统的课程体系生硬地将实际相互关联的整体内容人为地分割切块,造成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零碎散乱。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欠缺,远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物流管理的实践。

3、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程度不同地存在“关门办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4、从目前国内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看,认识实习、市场调查等巩固学生知识的环节过多,而学生动手实践或进行物流策划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综合性实践环节过少。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环境的专业适应性差。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势在必行。

二、研究的必要性分析和价值

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能较好的解决上面所存在的问题。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打破原来的学科课程体系,以东盟及北部湾区域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及其主要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根据工作任务的实施流程来设计教学单元。使开设的课程与企业的实际运营一致,将零散的学科知识按工作任务集合在一起,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工作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典型工作任务是搭建在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立交桥。“做中教才是真教,做中学才是真学”,对于一个专业或一个职业,将来可能要面临哪些工作,把这些工作提炼出来,再分解成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带领和指导学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将知识点和技能点涵盖进来、有机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在做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掌握了散落在工作任务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所以说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

三、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构想

1、构建服务北部湾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物流类专业课程体系

(1)与多家物流企业进行合作,依托“广西现代物流协会”及“广西国际货运协会”,对我省从事仓储、流通配送及国际货运的企业进行调研,调研企业的数量视需要而定。对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等情况进行调研,对物流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进行分析,确定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物流信息等职业领域。

(2)划分职业岗位,把物流职业领域划分为基层操作、职能管理、规划决策三个层次的职业岗位。并细分出适合中职学生的工作岗位。

(3)邀请行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分解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能力需求。

(4)行动领域的归纳,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来整合典型工作任务,从而归纳出行动领域。

(5)重构行动领域并且将其转换为课程,在这个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及职业成长的规律来构建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2、开发6门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运输、仓储、配送、营销服务、货代报关、成本管理、信息处理等主要物流业务的工作过程,将《仓储实务》、《配送实务》、《物流营销实务》、《叉车操作与维护》、《国际货运业务》《物流信息系统》)6门课程确定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重点加以建设。建设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物流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库。

3、建设4门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校本特色教材

为适应新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实施的需要,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编写《仓储实务》、《配送实务》、《物流营销实务》、《叉车操作与维护》4本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校本立体化教材。在内容上突出工作岗位技能训练,在形式上每本教材配套有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教案、实训指导书、试题库、案例集等资料。

4、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

教学中鼓励以企业工作流程和任务为主线,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一体化教学法等利于“老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推行工作任务实践早介入,真正体现动手操作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模式。

5、构建“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位”的考核评价体系

确立“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位”的考核和评价理念,推行综合性考核。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岗位技能和学习过程的考核。校内考核和企业考核相结合,知识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全面衡量教学质量。

实训考核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利用“考试指挥棒”引导和督促学生专业技能的积累。

6、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扩建物流仿真实训室3间。通过购置相关教学软件,使扩建后的物流仿真实训室能培养学生掌握运输、仓储、配送、货代、采购、供应链管理的操作,熟悉相关业务流程和岗位工作内容。此外,进行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和实训指导书的建设。

7、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在现有基础上完成4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并与之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互利互惠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课堂就是店堂,店堂就是课堂”的工学结合目标。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校外生产性实训项目和顶岗实习项目,保证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比例达到100%。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

四、结束语

总之,本文认为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才能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彭华颖.工学结合下的高职物流校外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

[2]杨静.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职业时空

第4篇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福音,也是对上海建设全球物流中心的关键支撑。

随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贸易自由化将扩大货物自由流动的空间,促使越来越多的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自贸区内企业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幅增加,自贸区的货物自由贸易、金融自由流通,以及进出口服务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自由贸易活跃度提高,必将利好国际航运、国际货代、港口、保税物流等多个直接相关产业,开启一场物流“盛宴”。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对物流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自贸区内的物流企业,它将带动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物流业的成长和发展。物流行业信息在不断地给我校(东华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利好消息的同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7位,属于5星级专业,并且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直接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具备上述学科融合、专业领先的优势,更应大胆创新,提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和可复制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为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

物流管理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及经营管理。它具有学科范围广、实践应用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物流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当前加强物流工程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之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

例、现场图片及视频录像等,但学生或是看了热闹,无法真正深人领会,或是由于教学材料设计得不合理,使得学生对物流工作有“低端、脏、乱、差”等印象,因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正确择业。

(2)我校作为一所教学与研究并重的重点院校,在教学中还要强调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如果仅是呈现实例、案例和操作性技能知识,片面地强调应用性、实践性,而没有仔细设计呈现的方式和过程,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实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不相符,也无法很好地实现研究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既保证有扎实的实践性,又能超越定位于一线物流作业的做法,将专业的实践性与专业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创新性地设计一些教学资源,引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与实现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高端物流管理人才是当前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已经有一批教育研究者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理念与方案。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兼具,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⑴。从实际来看,美国一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员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对物流管理概念,包括从简单的仓储、运输到综合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深人的认识M。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均提供以工程、管理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策略为主的本科课程,其课程内容不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特性。

在培养方式上,针对各种教学对象,国内外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4]。刘峰涛等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为例,采用项目管理理论中K作分解结构(WBS)方法,提出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管理思路[5]。刘丹提出了“产学研”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王晓锋构建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并进行系统化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7]。针对案例教学,张剑芳提出适应多元化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w。刘彬斌将过程管理理念引入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物流学教学与评价质量控制方法:95。

总体来说,无论是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式设计,都已经有了--些成功的探索。但是针对我校的实际,仍需要设计一整套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方案。本文在以下两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提出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为探索创新性、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2)提出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课程群的平台建设四个方面。这些建设方案不仅应具有创新性,而且应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方法。

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1.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建设框架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该体系中,课程群体系的建立是实施课程群建设的基础,如何建立适应创新性物流T: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和基于能力体系的课程群

2.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三阶段培养体系

通过广泛调研,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对以下两类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

(1)适应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国际物流服务人才,包括海运或航运管理、港口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适应国际化都市经济与生活发展要求的城市物流设计规划和服务人才,包括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急物流、逆向物流、港口物流、国际采购、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针对以上两类物流专业人才均需具备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要求。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是传授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三阶段培养体系,将教学定位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

第一阶段: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素养的培养。这类能力在大一、大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的培养中落实。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企业业务模拟、第三方物流模拟、国际物流模拟等一体化的专业系统综合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理解物流业务,熟悉物流运作,逐步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分析与运作优化方法,提高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供应链建模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在大三的教学中落实。

第三阶段:从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实践等专业综合性课程,以及社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物流设计大赛等实践形式,让学生从实验认知到企业实践直至综合应用中提升物流系统规划能力、供应链设计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三阶段培养体系下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

以三阶段能力体系为框架,归纳分析各能力框架下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点梳理与整合,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研究物流管理理论的传授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体系,最终确立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展开物流管理基础、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物流四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理顺课程教学内容,保证群内课程知识点的连贯性与群间课程的协同性。课程群划分方案见图2。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方案

1.基于课程群的物流案例群贯通式建设

(1)建设群内的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支撑,但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课程:大学外语类、高等数学类、计算机类、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微观经济学等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层面,学生只能了解某个理论知识的应用,而不明白为什么应用,以及在什么业务环境下应用,造成了案例教学与物流实践的脱节。因此,以课程群的形式将多门相关课程绑定,建设群内各门课程的贯通式案例,让案例能够贯穿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并在多门课程中进行综合应用,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案例融人到物流专业教学中。

(2)通过企业实践、物流设计大赛等建设案例库。真正好的案例一定来源于企业实践,通过学生的企业实践收集企业案例素材、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方式,师生真正参与的企业案例才更具有典型性,更能深人进行研究和进行企业实践应用。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案例的编写,以完善案例库。

2.基于课程群的物流实践一体化建设方案

基于课程群,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物流实践一体化方案,包括“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即围绕培养创新性、工程实践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三阶段实施的物流实践教学。包括第一阶段物流体验性实践环节,结合物流综合管理课程群理论教学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物流专业系统实践环节和第三阶段的物流综合应用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认知一实践一综合成用逐层递进,形成一种全程不间断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3.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平台网络化建设

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上网,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将最新成果及时展示和分享?因此,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建设,我们根据四个课程群组织开发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网站,实现课程群的教学资源共享,为师生交流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U

四、结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创新性T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以及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平台建设。本文的研究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多方位要求下的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5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 工学交替 岗课证融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162-02

经济要发展,物流要先行;物流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到2009年,全国有200所左右的高等院校招收硕士生、280多所本科院校招收本科生、近730所高职高专院校招收专科生和1000多所中职学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人数突破88万人,其中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约35万人。而目前大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科学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1研究背景及目的

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批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了2009年―2011年我国物流业振兴发展的10大任务、9项重点工程和9项政策措施。其中“加快物流人才培养”作为9项政策措施之一。2009年5月29日,教育部教高函[2009]13号《教育部关于报送的函》,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报了2009―2011年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工作的任务、目标和具体推进措施。这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了良好的前景。但物流管理管理专业人才如何培养,才能发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功能,促进学生就业呢?成一个社会、企业、家长和学生本人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就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进行就业岗位能力分析和培养目标定位。

1.1就业岗位分析

我们通过对江苏省内50多家物流企业相关人员的调研,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业机构设置、岗位设置及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等,使得我们对物流管理岗位的基本技能有了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物流岗位主要分布于仓储与配送服务、物流运输服务两个领域。

仓储与配送服务领域主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有仓储与配送中心客户服务、配载作业、理货作业、商品分类与养护、配送线路优化等内容;就来的主要岗位有物流业务主管、采购员、单证员、仓管员、理货员、配载员及客服人员等工作岗位。

物流运输服务领域主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有运输企业客户服务、集装箱运输组织与多式联运管理、车辆技术管理、运输市场开发及运输现场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主要就业岗位有运输业务主管、调度员、计划员、理货员、运输业务员及客房服务员等工作岗位。

就江苏省内物流企业调查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理货员、配载员及客服人员等较多。

1.2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物流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调查,可以看出,物流企业岗位工作有有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具有物流企业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能力。如热爱本职岗位,乐于奉献,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就业观念、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业务谈判能力。

(2)职业通用素质能力。如具备现场组织管理的能力和对现代物理设备的操作能力;具备进行物流服务市场需求调研与分析、客户服务管理的能力;能运用物流专业术语、习惯用语、常用口语,进行基本的商务沟通。

(3)仓储与配送服务领域基本工作能力。如能按照客户要求制定物理配送方案,编制送货计划并组织实施的能力;能进行货物的验收入库,能根据货物性质进行堆垛、拆垛作业的能力;能进行订单处理、货物盘点、流通加工、数据信息分析,熟练操作仓储、配送软件,并能对常见的各类问题进行处理的能力;能按客户的订单进行备货、分拣、配载、送货等操作;具有使用和维护装卸搬运机械、计量器具、保管、养护检验、监控、分拣、包装等设备的能力。

(4)物流运输服务领域基本工作能力。如能根据货物的特性选择运输方式,制定运输方案和计划的能力;具有货物装卸搬运的基本操作;具有运用各种运输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则,签订运输合同的能力;具有进行各种货物运价的洽谈和利息结算的能力;具有审核各种运输单证的能力。

物流企业岗位工作实行岗位证书准入制,目前我国在物流工作领域推行的证书主要物流师、货代员、报关员、报检员和单证员等。岗位证书准入的推行,明确了岗位工作能力,也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提供有力抓手。

1.3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江苏高职院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立通、服务江苏、辐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区域的现代物流产业链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培养有事业心、责任心,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既能够在生产、服务一线从事物流运输、仓储与配送等基层管理工作,又具备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熟练进行现代物流组织管理和市场开拓,并组织实施物流方案,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现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体制与人才目标的要求,严重脱节,学科型的教学模式,形成学业无岗、企业招聘无人的窘境,为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与课程的体系重构势在必行。

2“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通过和合作单位、校外实习基地、行业专家、技术能手的多轮探讨,结合物流师等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构建了“三循环”工学交替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所谓“三循环”,是指按照“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逐渐递进的基本认知规律,依次完成技能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的过程。通过职业基础模块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职业角色体验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轮岗实训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学习物流企业顶岗实习的“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所谓“工学交替”,是指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在校企双方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实质是产学结合、合作育人,即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工作,让学生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弥补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真正达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

“三循环”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分两个层面,一是在校外合作企业进行,首先安排的“职业角色体验”,目的是让学生感悟职业氛围,培养职业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安排的“轮岗实训”,是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轮岗实训加以运用,为后续的毕业顶岗实习,实现预就业打下基础;最后安排的毕业顶岗实习,以管理、改善现行方案实证式案例分析来完成毕业论文,并和学生的就业密切结合,实现高度的融合。

第二个层面是在校内的生产型实训基地进行,按照企业采购、仓储、运输、配送、销售、盘点、补货等业务流程,结合课程教学,设计岗位工作任务,合理安排岗位,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轮岗实训,将课程教学与生产性实习有机结合。

3课程体系的构建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把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形成专业课程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进行设计的课程开发思路。

从本质上讲,物流具有从属性、派生性和服务性的显著特点,这就决定了物流服务提供商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物流服务质量决定了物流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一般而言,物流市场的调研和开发活动是物流服务提供的前提条件,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提供优质高效的物流服务是核心,物流服务质量的检查与反馈是进一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动力,物流服务的统计、核算与效益分析是保障物流企业生存的生命线。

基于工作过程分析,围绕岗位工作项目(任务)、职业能力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化、分方向”的设计思路,将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解为“职业基础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分仓储与配送服务和物流运输服务方向)+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四个相对衔接、交替上升的模块,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职业基础模块主要开设:“思政基础”、“思政概论”、“实用英语”、“办公自动化”、“体育”、“军事理论”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思想品质、公共基础类课程;

职业通用能力模块主要开设:“现代物流基础”、“物流市场开发与调研”、“国际贸易实务”、“物流统计”、“物流法律法规”、“采购管理实务”、“物流仿真技术”、“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物流管理实务”和“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其中职业主干课程为“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物流管理实务”和“供应链管理”3门;

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分为仓储与配送服务、物流运输服务2个方向。

仓储与配送方向主要开设:“仓储机械技术”、 “条码技术与应用”、“仓储管理实务”、“配送管理实务”和“商品养护实务”等课程,其中职业核心课程为“条码技术与应用”、“仓储管理实务”和“配送管理实务”;

物流运输方向主要开设:“运输机械技术”、“运输组织技术”、“运输管理实务”、“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和“运输保险”等课程,其中职业核心课程为“运输组织技术”、“运输管理实务”和“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

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我们还开设了“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 “商务应用文”、“国际货运实务”、“报关与保检实务”、“电子商务物流”、“经济法概论”、等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如“心理健康教育”等)作为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业主干课程与职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应基于工作任务分析,采用课证融合或校企合作,体现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通过工学交替,达到物流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相互渗透、高度融合,教书育人,把学生综合素质贯彻始终,努力培养复合型、高技能的物流管理人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化和案例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在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基础上,理实一体,让学生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以实现高度岗课证的高度融合。

(本文为2008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课题“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下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2008年交通职业教育科研项目“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2007A15)的研究成果之一;2007年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结合,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项目(JY0708)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商业经济,2008,(9).

第6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化监理知识结构

信息工程监理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保障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一种约束机制。它采用“五控两管一协调”的控制模式,对业主、承建单位的项目行为实施监督,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避免“豆腐渣”工程,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信息资源为基础,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全面整合或再造组织业务流程的过程。知识管理是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创新知识的管理控制过程。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政府等组织通过知识管理,从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中,挖掘、获取并确定各类知识资源,定位拥有专业知识、经验的个体,将个体的知识、经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知识资源,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承建单位实施信息化建设中,知识管理是通过公司内雇员、部门、可能的跨国公司合作、与业主的沟通协调,传递、整合、有效利用本单位的知识资源,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设计最优技术方案、控制施工质量,共享和创造知识价值。

在信息化建设中,对组织内各种各类知识进行评估,挖掘、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知识不仅仅是信息,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集合。通过评估,区分知识和信息、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应用。

整合或再造业务流程,是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1990年美国管理专家MichaelHammer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的概念,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对用户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关键性的重新设计和根本的变革,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持续改善。在业务流程重组中,信息(知识)的获取、分类、存储、利用,只有与知识管理结合,才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知识管理技术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始终,它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在知识获取、学习、共享、创新的过程中,整合各种信息技术,构建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二、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InformationResourceIntegrating,IRI)的前提是进行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ResourcePlanning,IRP),消除“信息孤岛”,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规划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础,IRP的基础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IRI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重建或重构数据环境。信息产业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中定义信息资源系统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储存、处理的资源系统”。

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规划是很重要的一环。在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及其它显性资源,也存在各种各类的知识、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个体等隐性资源。信息资源规划是对实施信息化后产生、控制、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评估、挖掘、获取、共享各类知识;对承载信息资源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分析、设计和指导。

(一)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

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是对支撑业务流程的逻辑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具有结构化、标准化、一致性的共享数据库。分析业务流程重组后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了解各种数据的内容、范围、可靠性等,理解数据的共享要求和应用策略以及数据使用中的问题,使信息资源规划能够满足数据资源的管理要求。

(二)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是指决定信息系统质量的、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标准。威廉·德雷尔1985年在其《数据管理》专著中总结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数据管理五项标准,内容如下:

1.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DataElements)是信息资源中最小的信息单位,是抽象的数据对象。它的质量是构建稳定的数据结构基础的关键。数据元素标准包括数据元素命名标准、标数据元素识标准和数据元素一致性标准。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基础标准。信息分类编码(InformationClassifyingandCoding)的对象,是一些最重要的数据元素,自动处理、检索、存储和传输信息的质量及效率与这些元素紧密相关。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将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信息分类编码工作要确定每个编码对象的编码规则、码表结构和代码表。

3.用户视图标准。用户视图(UserView)是一些数据元素的集合,表示用户对信息需求和数据实体的最终解释。用户视图是数据的系统外在表现形式,是系统的输入、输出媒介和手段。用户视图与外部数据流是同一词,来自某个数据源或流向某个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流。常用的用户视图有纸面的,如图纸、单证、表单、报表、账册等;有电子的,如屏幕格式等。

4.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ConceptualDatabase)是用户对数据存储的最终解释。用户的信息需求,应首先界定概念数据库。概念数据库是综合信息资源用户的数据要求构成的全局数据库,表示数据库的整体数据组织状况和逻辑结构。

5.逻辑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LogicalDatabase)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解释。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BaseTable),是从概念数据库中映射出的所需信息。逻辑数据库表示的是局部数据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三)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在定义数据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依据,为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在信息资源规划中,将隐性资源转变为显性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各类知识资源。因此,信息资源规划是资源的知识管理规划。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因为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转变为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规划,如果不实施知识管理,将不会产生显著的信息化效益。

(四)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信息资源规划的关键。不仅仅信息整合,也包括各类显性、隐性知识的整合。如何在整合各类知识资源中创新,是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目的。在资源规划中,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前期的知识挖掘、分类、整合;也要考虑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资源的收集、分类、整合,如何有序传递、有效利用;

还应考虑后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将要形成的分散的、孤立的、相互关联的各类资源的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资源最大可能的高度共享和有效利用,使内容和服务提升到新的高度,消灭大量存在的“信息孤岛”或“信息烟囱”,获得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使信息技术的投资获得增量,将潜在价值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工程监理

在信息化建设中,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信息工程监理的控制目标。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鲍姆(A.V.Fergenbaum)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学科。其深刻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意义的质量管理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

如何在信息化建设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以保障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的。信息化建设监理机制是保障信息系统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三控、二管、一协调”及知识产权保护和安全控制是监理的核心,也是在监理过程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在ISO9000族标准中的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管理应向知识管理延伸和发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建立质量控制的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贯穿信息化建设的始终,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得到体现。通过知识管理,帮助企业从已存在的信息中挖掘、分析、整合有用的知识,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提升质量管理的质量。信息化的特征是技术和服务,在知识管理中实现创新是信息化发展的源动力。

(二)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的内涵

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融合个人知识(经验、专业、技术等)积累和企业知识(记录、文档、文化等)积累,使质量管理不仅仅停留在文档化、参数化、流程化、制度化的作业中,而具有质的提高,促进个人知识和企业知识的相互转化。

在监理过程中,促成业主与承建方、业主与监理方、业主与业主、承建方与监理方之间的知识转移。在信息化建设中,由于业主缺乏相应的技术、知识、经验等准备,监理的介入可以帮助业主与承建方沟通,了解承建方的技术路线、设计思想、公司实力、技术服务和支持等;帮助业主与已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交流,学习经验、吸取教训、规避风险;提供对承建方的评价、解决方案的评价、项目实施方法的评价、项目阶段和完成的评价以及技术服务和支持的评价等;提供风险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投资管理、安全管理、文档管理等相应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多样性、多方位、多层次的知识转移。

信息工程监理在信息化工程中,通过实施零缺陷、戴明环、6σ等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提高对质量、质量管理的认识,形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作业流程,保证信息工程的质量。实现信息和知识资产的积累和保存,促进内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达成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

四、信息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一)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

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由5部分构成:⑴监理目标是信息系统工程总体目标和任务,包括五个阶段,即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验收测试和运行维护;⑵监理范围,即监理职能×监理内容;⑶监理实施;⑷监理支撑;⑸系统评测。

(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由5个维度的知识空间组成:

1.监理范围。这个知识维度是由监理职能和监理内容构成的一个矩阵。监理范围是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的核心,其它知识元素都是以监理范围为中心,辐射信息系统工程整个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包含7项职能:决策与领导、规划与设计、组织与人事、协调与沟通、控制与监督、投资、评测与创新。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知识产权控制、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组织协调。

2.监理目标。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总体架构中监理目标是对应的。这个知识维度主要包含两个内容:

(1)信息系统工程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因项目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协助用户在目标选择、制定中,考虑系统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业务流程重组或再造等。监理的目标就是支持和保证这个总目标成功实现。

(2)信息系统工程的任务。信息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测试验收、运行维护等。监理的目标就是保证工程项目各个阶段任务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投资目标、安全目标、知识产权目标的顺利实现。

3.监理实施。在这个知识维度中,根据工程的特点、用户的需求、进度的安排、资金运用及相关条件等,并参照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划分监理实施各阶段。监理的实施一般分为4个阶段:前期准备、监理规划、过程控制、监理结束。但监理实施的阶段划分并不一定与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各阶段有对应关系。

4.系统评测。这个知识维度强调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价、风险评估、安全评测等。评测是在监理范围的知识维度内调控。

5.监理方法论。在监理范围内,根据项目特点,为实现监理目标采用的知识原理、方法、设施、工具、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的集合,是实施监理的依据和手段。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一般是按照各个维度的知识展开,但5个维度的知识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由此构成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空间。

信息工程监理,是我国独特的项目管理约束机制。实施知识化监理,是项目管理的延伸和发展。监理单位应注重信息化过程中,在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化规划中展现的知识特点、知识结构和知识转移等,注重企业内部外部的知识积累和共享,用知识指导监理。实现监理过程的知识管理,极大提高信息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郎庆斌等.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M].人民出版社,2005.7.

第7篇

在项目酝酿、准备、实施和评估总结阶段,都是由相关管理人员负责并执行完成的。管理干系人是ERP系统的主体,既包括软件顾问技术人员又包括企业内部人员,在这众多的复杂因素中,需要强调一下编委会的重要性,在整个ERP项目实施中,必须设定专门的项目委员会,并赋予重要的管理能力,主要监督项目执行和对重要问题作出决策。

2ERP工程监理内容及技巧

传统的ERP工程监理体系,被概括为“三控两管一协调”足以看出工程监理的重要性,ERP在企业发展中占据信息化的核心位置,工程监理则是ERP项目的重要保障体系。明确工程监理实施内容和技巧,对完善工程监理方法论和综合体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构造企业信息化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承点,为企业ERP建设保驾护航。随着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加强ERP工程监理建设,对企业增产增效意义重大。首先它的监理内容包括质量控制,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所以监理中质量控制要贯穿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设计、开发、实施等全过程,通过各种监督检查,确保质量的规范落实。

其次是进度、投资和变更控制,进度控制主要要求做好协调和监督,排除实施中的困难和干扰,减少中间环节的变更操作,最终实现总工程量和工期的完成,投资控制则是协助业主进行投资决策,及时核实工程量,和对变更内容、范围、影响等进行评估和控制,作出相应的工程核算和审核。

再次是合同、安全和信息管理,在实施中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履行各项标准并落实执行,并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确保项目信息交流,为项目实施管理及决策提供依据。

最后是协调管理,在具体项目实施中,主要采用现场和会议方式进行协调,本着始终贯穿整个ERP系统,包括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通过动态跟踪和过程纠偏管理,保证了系统的健康运营。

3基于电子企业实证分析建立的ERP新型管理平台

通过对以上ERP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内容、关注问题和实施技巧等方面的探讨,结合电子企业发展需要,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流程、管理结构和监理执行的新型管理平台具有切实可行和必要性。ERP新型管理平台流程图(如图2),如图可知,新型管理平台从业务流程入手,分析了企业发展特点和内部组织状况,针对客户满意度和影响评估因素,进行了系统标准化设计,从而延伸了传统ERP项目管理中的技术支持和用户评价机制,充实了管理中的具体实施步骤和项目范围,其新型平台的培训人员即ERP项目所涉及的干系人,包括软件顾问方和企业管理人员,而分析变量工程监理表现在熟练程度和用户满意度上,进一步提高了监理内容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通过系统培训和业务讲解,提高了用户素质,综合提升了ERP系统的使用性能和用户操作满意度。

4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工程工程监理控制

一、前言

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高风险、科技含量高、复杂程度大和隐蔽性强的特点。在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建设中引入监理机制是一种必然选择。随着信息产业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的推出,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范围开始明确,同时,国内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全过程、全范围的监理,它的中心任务是科学的规划和控制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和质量三大目标;基本方法是目标规划、动态控制、组织协调和合同管理;监理工作贯穿于策划、设计和施工整个工程的全过程。国内从2005年5月全国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中首次开考《信息系统监理工程师》证书,信息系统监理行业相对起步较晚。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论述其中相关的主要控制内容,以供同行共同交流、提高。

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三个控制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主要内容就是三个控制、两个管理和一个协调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中。控制过程执行的好坏程度就决定了整个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效果。某市住房公积金综合业务升级改造系统(以下简称“某市公积金系统”)是一个公积金核心业务系统升级改造的工程,包括了主机设备、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的购置,以及核心业务系统软件的升级改造开发工作。本文将结合某市公积金系统的实际案例,论述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三个控制,即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和进度控制。

2.1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项目建设的核心,也是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某市公积金系统工程监理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承建单位的资质评审,工程实施方案评审,对软硬件产品及服务进行验收,对工程的实施和变更进行监控,处理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监督工程的测试、培训、试运行和验收。此次使用的质量控制的手段包括:评审、测试和审计。①评审。评审是对信息系统元素或者项目状态的一种评估手段,以确定其是否与计划的目标保持一致,并使其得到改进。项目实施准备阶段,我们评审《工程实施方案》;开发实施阶段,审核了《需求分析报告》、《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用户手册》、《测试方案》、《验收方案》等阶段性且直接关系项目质量的文档;培训准备期间,审核《系统培训方案》,提出培训内容补充意见;在将旧系统数据迁移至新系统之前,审核《系统数据迁移方案》,确保了数据迁移工作稳妥进行。②测试。某市公积金系统工程监理过程中,针对网络系统、主机系统、应用系统的质量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结果判断信息工程质量达标。在某市公积金系统工程监理过程中,我们模拟实际用户做了业务流程操作测试,采用系统命令和网络测试仪器FLUKE测试了主机设备和网络的安装部署质量,效果良好。③审计。在某市公积金系统工程监理过程中,我们开展了项目活动审计,对项目生命周期中的开发和实施的过程和成果进行审计。开发审计对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的相关人员的活动、信息、中间产物进行审核,确认其有效性、规范性和对于信息化工程目标的针对性;实施审计要确认与项目实施相关的数据、软硬件、安装环境等是否符合信息化工程运营的要求,同时,对信息化工程的功能、性能、易用度、可操作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等进行评估。

2.2投资控制

投资控制主要工作是成本控制,在某市公积金系统工程监理过程中,通过审查核实设备价格、审查工程施工阶段工程计量与投资动态跟踪控制、审核工程变更的投资以及索赔、验收阶段工程决算审核等来控制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资金、资源等的使用。在某市公积金系统工程监理过程中,我们合理分析项目费用,采用挣值法审核投资的规划和成本执行情况,对照基准成本计划找出实际与基准计划的成本偏差,然后做好成本分析和评估,并对偏差作出响应,同时,监控影响项目成本的内外部因素,预测项目成本的变化。必要时调整基准成本计划,确保所有变更都准确地记录在基准成本计划中。

2.3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主要是通过项目管理的一系列方法,对项目各个阶段进度计划进行审核、使建设阶段的工程进度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进度是系统进展情况的反应,它贯穿于信息系统整个生命周期中,进度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还包括任务、时间、成本等因素,只有全方位地考查进度才不至于顾此失彼,既保证预定时间,又能使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在某市公积金系统工程监理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进度控制手段:①项目实施计划评审。影响项目进度的关键因素有:需要的各类资源是否描述清楚并得到充分满足;项目的范围是否定义清楚;任务是否被完全分解成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是否被合理地安排;相互间的先后次序和关键路径是否明确等。项目计划的制定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制定,这是后期项目计划能够真正得到执行的必要保证。我们采用计划评审技术(PERT)对项目进度计划进行有效优化。最终,当各方就项目计划达成一致后,以此作为项目实施活动的总体指导。②项目实施监控。我们根据项目计划制定进度监督管理计划,通过使用管理工具,对实际执行情况与计划进行对比。搜集项目实施信息,跟踪项目进度,协调与进度相关的各种问题,每周向各方公布统计的项目进度和出现的进度偏差。当进度出现延后现象或资源出现紧张时,及时分析原因,要求承包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必要时要向有关方申请资源支持。③项目计划变更控制。在具体实践中,项目计划制定后往往会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或出现意外的风险而不能按期执行,这时候就需要对计划进行变更。在某市公积金系统工程监理过程中,核心业务系统上线的时间,由于在前期沟通、确认业务流程的过程比较耗时,实际上线时间比计划时间延后了一个月,为此,我们要求承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项目进度计划,并申报工程延期申请表。④项目推进会议。在具体的信息工程监理实务中,项目推进会议是信息工程监理实施过程中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项目推进会议是项目各方就项目实施状况互相交流和沟通的地方,通常用于项目执行的关键时期,需要对项目进展随时关注和调整,用于对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和布置。在某市公积金系统工程监理过程中,我们在核心业务流程调研阶段,多次召开需求调研会议,推进项目需求调研阶段的进展;在主要设备的安装部署工作中,召开了系统设备部署拓扑结构确认会;在核心业务培训工作开展前,召开培训工作准备会议,落实了培训内容、培训人员、培训场地和培训时间。

三、愿景和展望

随着信息化项目建设有关监理法规的相继出台,工程监理规范逐渐完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评价体系的建立越来越科学,通过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有效监督与管理,必将进一步有效保障和促进项目在合理的进度和投资范围内实现预期的质量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红;浅谈信息系统工程监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杂志;2014年02期

[2]邢陈思;信息系统项目监理重点和难点探析[J];金融科技时代杂志;2013年10期

第9篇

【关键词】 电力通信 运维 优化

随着智能电网和“一流通信网”、信息化企业建设,通信网规模高速增长,可靠性要求不断提高,故障处理要求更加快速,业务开通要求更加高效,通信运维工作量日益加大,通信运维的精益化要求日益提高。但是通信系统运维人员却没有实现相匹配的增长,甚至由于近年来新进员工较少,队伍逐年老化,矛盾不断突出,而且在结构性缺员的大环境下,短期内难以得到实质性的缓解,难以满足系统运行压力的需要,现有通信运维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目前形势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非核心的运维业务外包来缓解系统可靠性和缺员之间的矛盾成为必然选择,但如何规范业务外包工作是一个普遍面临的课题。

一、内涵与做法

随着通信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替,以及业务服务保障工作量越来大,在目前用工控制的前提下,通过健全完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推进业务外委,进一步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模式、确保公司依法经营、稳健持续发展,促进公司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压力,调整和优化成本结构,解决通信人员缺编等问题。推进业务外委要坚持确保通信业务运维建设质量、服务水平不下降,企业形象不受影响,坚持规范运作,管控到位,杜绝以包代管,坚持结合实际,先易后难,稳步推进,逐步完善。

主要做法:

1、通信业务进一步精细分类。进一步明确业务等级的划分,对通信业务进一步梳理分类,编制每项业务具体内容,根据国家及行业相关管理规范要求,同时结合与公司生产运营的关联度、企业核心能力、企业核心技术秘密以及内外部资源业务承接能力等因素,细化通信业务分类,将通信业务划分为核心业务(如重要应用系统及基础设施的功能配置、数据维护等)、常规业务(如通信系统的巡视、巡检等)和辅助业务(如技术含量低且劳动密集型的光缆铺设等)。核心业务原则上不得进行业务外包。

2、开展非核心业务外委,加强外委队伍管理。例如某一光缆的检修施工或蓄电池运维,形成单一项目,通过招投标确定承办单位开展外包业务,实现通信业务外委队伍的统一管理,从而解决基层单位和产业单位通信外委队伍技术力量、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各运维单位缺少通信专业人员的问题,有效支撑运维单位高效完成通信设备的常规运维工作,提高通信安全运维水平。①资质管理。组织专家对通信业务外包厂商、施工队伍的资质进行梳理,明确对于电力通信业务承包所应具有的电力资质和通信资质,以及资质使用范围和等级,统一规范开展外包业务工作。组织业务人员技术培训、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水平测试,颁发上岗证书,并对业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②业务管理。统一外委服务范围、内容及标准,规范产业单位、农电、主业的通信安全运维流程。对各单位通信外委队伍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评估;将业务外委服务人员分派到各运维单位,运维单位负责服务人员的考核管理。③统一标准。通过标准制度体系建设规范基层单位的外包行为,统一外委范围、保密管理、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等,形成统一的作业标准,强化培训考核。并及时通过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引导各单位外包业务的健康良性发展。④现场监管。加大通信工程监理管理力度及现场管控,在进行通信工程监理招投标时,对监理单位在人员和相关通信工程监理业绩方面提出资质要求。在监理工作前,需对监理人员进行通信知识和安全培训,同时加强通信工程监理管理。实际工作中,项目管理单位应要求监理单位安排工程监理人员到现场进行全程监理,提交监理工作报告,让监理工作在外包中发挥应有作用,制定监理考核评价办法。⑤评价考核。各运维单位对外委单位完成的具体业务进行考核,分析维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将考核结果报送职能部室。考核结果经专业管理部门逐级上报,并将考评结果纳入公司施工、监理企业资信评价档案。评价从安全、质量、进度、廉政、合法合规五个方面综合进行,对发现的业务外包管理问题按规定进行量化扣分,对于年度综合评价不合格的承包单位,将取消其下一年承包资质。

结论:电力通信业务外包工作目前规章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为规范有序开展通信业务外包工作,尽快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使通信业务外包做到有章可依,逐步建立起通信业务外包的制度体系。对开展通信业务外包模式进行规范,明确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对项目立项、采购、实施、验收、评价等业务流程进行统一规范,对通信业务服务承包商的资质选择进行规范,制定外包服务评价考核办法,有效规避公司经营、财务、法律、审计、安全生产风险;有效防范企业用工风险、创新用工机制,调整人员队伍结构,有效解决电力管理体系深化变革下产生的矛盾与问题。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