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行政管理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7 14:53: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行政管理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行政管理知识

第1篇

中图分类号: C962 文献标识码: A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 ”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经济的定义

知识经济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经济学概念,它的缘起大约与新经济增长理论有关。在世界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背景下,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罗默把知识积累看作经济增长的一个内生的独立因素,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效益,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则将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重点地投射到人力资本上。他认为,特殊的、专业化的、表现为劳动者技能的人力资本者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二、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管理模式的不同

在农业时代,主要依赖劳力、牲畜及土地等有形资源进行经济生产,其知识应用方式主要是重复使用,具体表现在经验知识的代代相传,而有形资源之使用报酬率则具有“递减”的特质,例如土地愈用愈贫脊;在成本效益方面,则呈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对价关系”;而主要的生产者代表为农民,代表性组织为农村。在工业时代,依旧仰赖资本、厂房、机器等有形资源,其资源使用报酬率依然是递减关系,在知识应用方面,主要是工作手册、标准作业程序,其成本效率主要在追求达成经济规模,主要的生产者为工人,代表性的组织为工厂。

到了当今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经济活动、组织生产与管理则有了革命性的改变,首先,经济生产的资源转移成无形(无重量)的资产——“知识”;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则是依赖不断创发的知识,而非代代沿用的知识与一成不变的作业规范,且由于知识具有不耗损性、共享性,以及全球化市场的保障,所以知识的使用报酬率具有“递增”的效果,例如生物科技业者对产品之特定成本的投资,待其制造成功后,其收益将有数倍的惊人效果。一般而言,会计师、律师、程序设计师、大学教授,都是知识工作者的典型代表;且一旦知识工作者充斥组织后,组织形态之发展极致,将可能形成如大学、医院之类的组织,即员工多为高度依赖知识以完成工作之专业人士,此时,领导者多只能扮演协调、沟通、支持及促进的角色,知识工作者将获得较高的工作独立性。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行政管理将被转移为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管理,而这将冲击企业整体行政管理政策。

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行政管理的发展

(一)求才方面:知识经济时代,较具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产业或其他知识密集产业,将面临所雇用员工的专业素质日益提高的挑战。传统所偏重的员工特质,例如忠诚、稳定、奉命行事、擅于背诵,遵守僵化作业流程等,在知识经济时代,恐反而成为负面素质,所以应积极雇用具想象力、敢突破传统、挑战极威,懂得随机应变、擅于创造特质的人才。

(二)用才方面:就内部管理而言,在员工考绩制度上可加重对其知识应用或研究发展的表现;另可提供多元参与管道,使员工可以在重大决策及人事制度上发挥影响,并加强推动“提案制度”,在不刻意强调所提建议的功效性前提下,对任何成员创意均给予正面支持。 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

(三)育才方面:人力资源相较于其他组织资源有较高之维护成本,站在“知识折旧”的观点,如果不加以维护,知识创造力势必降低,主要的维护机制来自训练与教育,训练可以维持基本工作能力于不坠,教育才能真正厚实知识创造能力,二者不可偏废,并且不可混淆二者功能。

(四)留才方面:以前企业用以留住人才之最主要制度在于健全的退休及福利制度,以及优厚的入股及分红制度。如今如何透过工作设计、工作丰富化等增加工作内在报酬的方式,来重新调整员工工作内容及界定新角色,恐怕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此外,站在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角度,任何一个成员都是知识的载体,尤其是关键或资深员工所具备的组织经验、知识与见解,都是其他员工作无法比拟,所以如何避免关键或资深员工流失,或透过管理以减少人才流失所造成之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许多企业对于离职人员,大多是举行感性的送别茶会了事,并未对其过去工作信息作系统性的探究与保留,而这将不利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

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经营特色,主要表现于知识将取代有形资产,成为竞争的主力,善于管理知识者就能取得竞争优势。因此,以优质行政管理策略推动企业经营的思维,必须重视企业的人才管理运作历程,透过参与、整合与落实的系统思考原则,建立一套融合知识经济时代特色的人才管理策略,发挥集思广益的力量建立具有共同愿景,讲求主动、效率、适用、创新的精神团队,将企业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综合而言,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优质行政管理策略来推动企业经营,必须做好企业内优秀人才的管理,同时我们必须深刻再次认识到建构推动企业发展的方案是企业行政管理的永久性投资,除了关系着企业兴盛未来的发展,也肩负着企业员工在工作、管理中不断发展、进步的任务,是企业发展扎根的百年大计,必须积极周详的运用企业的行政管理策略,创建一个具有优质的文化氛围的企业,经营优质企业。

参 考 文 献

第2篇

跟着二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势必面临生存环境、市场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的巨大变化。与之相适应,企业的组织轨制、管理模式以及文化体系也需要产生相应变革,知识将取代资本、劳动力而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源要素。作为1种斩新的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引发了普遍关注,正成为目前1个热点的前沿领域。国外许多有名知识型企业施行知识管理所获得的巨大经济效益使咱们对于探讨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亲密联络发生了极大兴致。

二 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特征

知识管理的提出及其实践利用光阴尚短,因此对于其内涵的界定尚无1个统1的定论。库柏认为:“恰是因为信息与人的认知能力的结合才致使了知识的发生。它是1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动的进程。这就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弗拉保罗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以及立异能力。”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于企业外部知识以及内部知识的捕获,为企业实现显形知识以及隐性知识的同享提供新的途径。因为目前知识管理理论尚未构成系统体系,因此,有许多观点将知识管理简单地等同于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在此10分有必要从其特征入手,阐明它同以往的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其它管理方式之间的区分以及联络。

第1,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在对于象以及目标上有所不同。信息管理的对于象是容易辨认、能够编码化的显性知识,它运用必定的信息技术以及通讯手腕,收集、收拾,加工信息,进行信息整以及,使显性知识有序化。企业进行信息管理是为了技术以及信息的开发。而知识管理不但管理显性知识,而且还对于存在于人们脑子中的隐性知识加以管理。企业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激起立异以及集体的创造力。

第2,知识管理也区分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的管理对于象都是人力资源,但对于于施行知识管理的企业而言,知识被视为1种资产,知识是企业获取财富的巨大源泉。而人仅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管理更着重于对于知识资本的管理。

第3,知识管理的效力标准以及管理重点与传统的企业管理有显明差异。知识管理以知识、信息以及智力等无形资产为其管理对于象,其效力标准是知识出产率,管理重点是知识的开发以及传布,包含钻研、开发、教育以及培训方面的投资。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1书中指出:“知识的出产率和使知识转化为出产力,将日趋成为1个国家、1个行业、1家公司竞争的抉择因素。”而传统的企业管理更重视资本、劳动力、原材料等有形资产的投入,其效力标准是劳动出产率,管理重点是出产。

第4,知识与传统资源相比有其特殊的地方。传统的资源要素如能源、资本、土地以及劳动力等拥有稀缺性,即今天使用患上越多,明天能使用患上就越少。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收益递减规律合用于对于以稀缺资源为基础的经济流动进行解释。从这个角度看,主要的管理职责是分配稀缺淘汰,市场份额是衡量胜利的标志。知识经济时期,知识取代资本、土地以及劳动力等传统资源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源要素。知识是无形的,它不会因使用的人多,而每一个人分到的越少而发生任何的消耗,相反,它发生作用的规模越大,知识的价值就越显着。收益递增规律成为网络化经济时期的重要经济规律,它说明,在提高资源效力方面投资越多,取得的边际收益将越多。这类效应在传媒业、电脑业、挪动电话业以及软件业等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中普遍存在。毫无疑难,在全世界性知识经济浪潮中,企业知识管理的职责是为公司内外的新知识资本创造优良的环境并鼎力加以培养,智力成份取代市场份额成为衡量胜利的标准。

二 知识管理的内容

二.一 知识体系的分类

依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讲演,知识可分为4类:(一)Know-What类,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二)Know-What类,指自然原理以及运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此类知识为钻研开发,为科技发展以及技术进步提供理论基础。(三)Know-What类,指从事某项工作的技巧。典型的Know-What类是企业发展以及保留于其规模内的1类专门技术或者窍门。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首要组成部份。(四)Know-What类,触及谁知道以及谁知道如何做等信息。前两类知识属于显性知识,通常以出版物、数据库、技术文档等情势存在。后两类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它存储于人们的脑海中,与员工的个人能力息息相干,是个人经验的1种体现。知识管理的难点以及重点在于如何对于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隐性知识进行开发以实现知识同享。

依据知识的专业化程度,知识也可被分为两类即专门知识以及通用知识。专门知识是指在间进行转移要付出昂扬代价的知识,通用知识则指无须昂扬代价便可传布的知识。知识转移的本钱依赖于知识的种类、组织环境以及技术等因素。通常认为,知识转移的本钱越高,它就越专门化;转移本钱越低,它就越通用,通用知识较易取得,而专门知识的传布以及转移则需付出必定代价。知识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采用最有效的方式、以低廉的本钱在最短的时间将最适量的知识传布以及转移给特定需求者以便他们能做出最优的决策。

二.二 企业知识库的形成

贯穿于知识管理进程的核心是知识。树立企业知识库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企业知识库为内外部知识的同享与传布提供了有效的输入、输出渠道,为组织员工进行学习以及知识交换创造了优良的知识环境。1般认为,企业知识库应包含3种类型,即外部知识、结构化的内部知识、非结构化的内部知识。以企业知识库为中心的知识活动链如图一所示。

图一 企业知识活动链 放大图片

图一 企业知识活动链

第3篇

【关键词】隐性知识 竞争优势 隐形知识管理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竞争,实践证明,隐形知识在企业取得并维持企业竞争优势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知识经济对煤炭企业落后的生产技术、企业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利用隐性知识来提升核心竞争力,保持核心竞争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隐性知识

1958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Polanyi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一文中首次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之后,我国各位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地阐述。较为全面的是:黄平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的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非编码型知识。它根植于特殊的环境和背景,是停留在实践层面即时性的非判断性、经验性的知识,往往被不自觉和无意识得运用。在现实实践过程中,隐性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专长、印象、感悟、直觉、洞察力、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属于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的知识类型。

由此可以看出,隐性知识涉及认识和技能两方面,来源于个体、团体和组织三个层面。隐性知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产生的,只能在具体的实践中习得,即“干中学”、“用中学”才能真正获得隐性知识。

三、竞争优势

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除了资源、资金等基础资源的支撑外,还必须发掘出有别于同行企业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

梁启华认为,测度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尺度包括:创新能力、难以模仿、可持续性以及学习能力。

隐性知识以其难以模仿的模糊性、路径依赖性、学习积累性、资产专用性、与组织的难分离等特性,使得隐性知识成为企业特有的核心资产,为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隐性知识的自组织性、协同效应,又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加强和持续,即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自增强性。

四、隐性知识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途径

由于煤炭企业是直接进行物质生产的企业,煤炭开采的区位条件、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还有煤炭资源禀赋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从本质上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是成本和质量。因此我国煤炭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目标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最终获得竞争优势。

隐性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针对煤炭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隐性知识相应地起到了具体的作用。

1.决策区位,选择经济可采的方位。员工在多年的勘探经验的指导下,识别煤矿资源所在地以及煤炭的禀赋,根据本企业的实际开采能力,选择合适的开采地点与方式,变不可开采、难开采为经济可开采,增加企业优质煤的储量。

2.改良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员工之间进行意见交流、知识共享,解决技术难题,有可能产生新的技术创新构思,重组生产线,改造直接引进的机械开采设备,以适应本企业实地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

3.高效管理,风险控制。企业文化属于组织层面的隐性知识,真是通过影响员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最终影响行为方式来达到管理的效果,引导员工协同实现企业的总目标。而知识系统的构建,同时也涉及到风险子系统的组成,对整个生产流程实施监控,在可控制的最大范围内,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五、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隐性知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产生的,也只能在流动过程中增值,在增值中转变为广泛的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效益。而隐性知识的流动是双向的,即隐性知识可转化为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知识共享的前提,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则实现扩大化的知识共享。为最大程度的促进这一过程的转化,煤炭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协同的企业文化。每一个工作的员工受教育的程度不等,家庭状况不同,年龄层次参差不齐,不同部门员工的知识结构也不同,这些都会导致员工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方向不同。当隐性知识拥有者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文化达成某种程度的一致时,认为企业能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思维导向下,他就会安定下来,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将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产生与积累,保持员工的相对稳定,减少管理成本。

2.建立公平透明的激励体制,将知识纳入利润分配的指标范畴。具体可使用股份期权制、职工持股计划、有限合伙制这三种激励制度。降低隐性知识拥有者因共享知识而产生的风险。企业可根据共享知识产生的效益,结合每个隐性知识拥有者在整体效益中的贡献率,再针对不同境况的员工的不同需求层次,采取相应的奖励方式,最大限度满足隐性知识拥有者的需求。让他们感觉到互相交流共享知识,各自的知识才能得到补充,知识存量才能增加,甚至有可能产生新的知识,实现知识在质上的创新。同时感到共享知识有一定的回报,努力与回报成正比,从某种意义上认可了隐性知识拥有者所做的努力,激励其不断积极主动分享知识。这样有利于营造一个实践交流学习的良性循环氛围。

3.构建企业知识库,搭建隐性知识交流平台。企业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知识存量与知识结构。显性知识经过系统的组织、编排,实现编码化,存储于计算机中,供需要时检索和学习。而显性知识量的增加和质的更新却又需要隐性知识不断向显性知识转化。方便快捷的知识交流平台为知识所有者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和场所,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企业可在部门内、部门之间建立局域网,实现部门内外之间有效的沟通。目前,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社会流软件主要有QQ、MSN、Blog、E―mail、视频会议等;直接见面交流的方式有因某种共同兴趣而形成的非正式的学习小组,还有供休息的茶馆、咖啡厅等实地场所,突破部门、层次时空的限制,让员工及时的表达特定情境下产生的思想。

4.构建知识管理体系,形成企业内部的知识库。CIO知识主管将员工交流达成一致的且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按不同门类有顺序的组织编排,存储起来,同时设计可视化的检索界面,方便检索;利用专家系统,实现员工的E―learning在线学习,帮助员工解决技术难题。企业内部知识库的形成,是员工的知识上升为企业的核心资产,避免因人员变动造成的知识流失。

5.建设企业的Extranet外部网。一方面,利用智能技术自动收集同行信息和国内外相关经济、政治政策,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从公开的、表面上不相关的信息中挖掘处隐藏的有价值的竞争情报,据此及时调整战略定位,制定应对策略;另一方面,与一些相关企事业单位如高校、各研究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建立联系,随时获得前沿科技成果,为企业技术攻关及引入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六、小结

处于知识竞争的经济背景下,我国煤炭企业应抓住机遇,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市场环境,准确定位,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企业隐性知识,充分发挥其核心效能,并整合来自Extranet企业外网的竞争情报,不断更新企业知识库,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黄平.企业隐性知识管理》[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侯立松,何旭东.知识经济对我国煤炭工业的挑战[J].中国矿业,1999,(3):13-15.

[3]赵爱国.我国大型煤炭企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3.

[4]梁启华.基于隐性知识的企业竞争优势及其实施策略[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1):50-53.

[5]高峻,刘勇.兴隆庄煤矿创建学习型企业[J].政工研究动态,2001,(10):11-12.

第4篇

一、企业行政管理新休制的意义和要求

实施企业行政管理的新体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能够使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受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影响,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局势日益激烈,如果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不随着市场形势做出更新与调整,就必然无法与市场环境相适应。

实施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能够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企业在面对各种复杂的市场竞争时,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能够使企业在核心管理水平上明显提升。进而为企业的市场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支持,从而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行政管理新体制还是企业对未来发展进行有效把控的重要手段,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企业在处理各种发展问题时科学性更强,进而能够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事业的不断深人和落实。

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是实施新体制建设时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第一,要求对行政组织部门进行合理化设计。第二,要求建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第三,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责划分方案。

二、企业行政管理新休制的建设策略

1. 加强新体制的建设力度

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要想取得良好的建设效果,就必然要明确新体制的建设任务,并且从这些任务依次人手加大逐一加大建设力度,这样就能够使新体制建设的成效尽快实现。

首先,应当明确行政管理新体制的最基本任务,即建立起优化合理的行政管理制度。这是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所以也是加强新体制建设力度中的首要任务。

其次,根据新体制的改革需求将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加大监督力度,进而获得更加优秀的落实效果。

最后,在对新体制中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完善,在行政管理工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实现人员的精简与合理的职责安排。

2. 加强新体制管理手段的改革

行政管理新体制必然要求从管理手段上进行大力改革,面对传统行政管理中的方法陈旧、手段单一的问题,应当建立起能够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手段。并且通过有效的改革创新使管理手段的可应用性更强,这样才能为新体制的建设提供有效动力。一方面,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能够使行政管理新体制中的各种管理手段及方法效率更高,所以采用现代管理手段来处理行政管理中的部分任务是行政管理新体制的必然需求。另一方面,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工作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种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技术支持,信息的储存与管理,多媒体的传播形式,都为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支持。

3. 实施行政管理职责体系的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各企业中的影响不断扩大,新行政管理体制已经无法运用传统的职责分配体系支撑。因此,在建设行政管理新体制的工作中,以新的管理职责分配方案为前提,是提高新体制实施效果的必要条件。行政管理职责体系的创新,首先应当在职能分配上进行调整,建立起创新的职能分配框架。以当前企业的运营特点为依据,对各种岗位进行职能划分。其次建立创新的责任体系划分,根据经过调整的职能分配方案,建立起相应的责任体系,使各项行政管理事务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行政管理的职责体系有效落实。

4.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企业行政管理职责划分固然能够为企业各项行政管理新体制中的管理任务有效落实提供必要支持,然而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行政管理新体制中的各项管理制度无法达到最佳的实施效果。所以,在进行管理制度、管理方法、职责体系创新的同时,还应当建立起与之知识的激励机制,以推进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的不断加强落实,进而获得更好的建设成效。激励机制的建立应当以管理制度与职责体系为基础,从物质上与精神上两个方面实施合理的人员或部门激励。激励手段以薪酬增加为主,使企业对外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此外还应当从福利制度上加以完善。

三、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管理职能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55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01

1 企业行政管理的职能

行政管理是企业的“中枢神经”,在企业管理中控制着整个管理系统,对企业今后的发展与方向起着导向的作用,下面介绍了企业行政管理的职能。

1.1 管理职能

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是企业的管理层,是对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经济效益等总体策划起控制作用的人员。在企业的正常营运过程中,其起着完全的管理职能,从企业成立之初就承担着核心的管理作用。

1.2 协调职能

企业行政管理在参与企业管理中有着协调的职能,对于上下层的领导矛盾,其可以作为一个“中间人”来协调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使人力资源关系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但这种协调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企业员工全心全意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1.3 参与政务职能

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行使行政职能的主体,行政管理人员为企业管理层服务,有着参与企业各项政务的职能,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意见或建议,对企业管理层的科学决策与企业稳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1.4 服务职能

服务是企业行政管理的真实目的,企业行政管理自始到终都是服务于企业,服务于企业各个管理层,对企业管理层起着协调和助手的作用,服务职能是企业行政管理的“魂”,在企业日常管理中,企业行政人员需要审时度势服务于企业的常态化发展。

1.5 检查监控职能

在当前社会大力反腐下,检查监控在企业管理中逐步显得越来越重要,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发展中也具有检查监控的职能。每一个企业行政管理层都设有监察机构,负责检查企业营运的安全生产,监管企业账务。

2 企业行政管理的作用

2.1 有助于强化现代企业的市场适应性

企业行政管理有着强化现代企业市场适应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企业行政管理收集现代企业市场的所有信息,并根据市场信息做出判断,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这是企业行政管理为企业适应现代市场并稳定发展所提供的导向作用。

2.2 为企业构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日常发展中需要掌握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机遇、困境、变革,只有了解市场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制定适合企业的发展目标,为保证目标的实现,企业需要构建健康发展的一系列内外部环境,只有保持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才能使企业适应市场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行政管理能够很好地为企业构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来保障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3 有利于实现现代企业发展的总目标

企业行政管理能够及时将市场信息反馈到企业,企业便能根据这一信息制定企业发展的总目标。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内部支持,而企业行政管理能够对企业内部进行管理,并收集市场中科学合理的信息,从而确保现代企业实现发展的总目标。

3 完善企业行政管理的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企业行政管理系统

企业行政管理事关企业内部体系的完整、有序,完善企业行政管理系统至关重要,企业行政管理系统管控企业的全局,是有效进行企业控制的核心平台与体系,这一系统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管理,是一个全面的行政管理框架,其能够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职责,保证管理系统自上而下的连接呼应。

3.2 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

现如今,国内企业行政管理尚处在一个不完善、不健全的状态,这就需要更多的行政管理专家分析企业的各种状况,在企业行政框架下,制定一系列有效、可行的企业规章制度,使企业行政管理层能够及时有效地对企业存在的不足进行管控。如果企业做出的决策不具有科学的操作性,行政管理要拿出相关的企业规章依据,以避免不合适的决策带来的负面结果,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作出保证。

3.3 充分挖掘企I高层行政人员的潜能

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决定企业行政管理综合能力的标准,具有较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健康成长会起到一定的帮助,因此,企业行政管理层要充分挖掘管理人员创新、积极、灵活、奋进的能力,使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于其他普通员工,只有这样,才能领导员工做好工作。

3.4 建立完善的行政评价激励机制

绩效评估是推进和强化行政管理,提升行政效能的有效手段。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企业的特性、员工的岗位特征、组织文化等情况,制定和完善符合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管理效率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在此过程中,绩效考核要具有公正性,不能生搬硬套其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使考核指标趋于合理化,考核制度符合自身实际情况。此外,相关管理人员还要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物质激励,加强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建立其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互挂钩的激励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CVF;SECI;整合;组织知识管理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8-0055-04

[作者简介] 李全亮,河南信阳师范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管理决策理论、物流供应链管理。

(河南 信阳 464000)

一、引言

有学者认为,有效的知识管理是提高组织绩效的原动力,能够充分实现组织人力资本的价值。[1]通过影响组织成员学习和共享知识的企业组织文化可以强化知识管理。对此也有相反的观点。Ribiere就认为企业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的主要障碍[2]。然而,我们对企业组织文化是如何推动或阻碍知识管理的过程和机理却知之甚少。

在国外的研究文献中,刻画组织文化特征比较有名的模型有Gray的组织文化组合模型,[3]Queen的竞争价值观框架[4]和组织文化与领导行为相关关系测量的模型。[5]这些模型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就是缺乏从理论上阐明在组织中,组织文化是如何发动和支撑知识创造和转换的。

在西方学术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习的组织和社会情景是知识创造和转换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ELkjaer就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建立在个人参与沟通交流实践之上的活动。[6]换句话说,企业组织的成功并不依赖静态的块状的知识,而是依赖一个增加知识、更新知识的动态的社会过程。组织需要培育一种鼓励其成员共享知识以便获取战略优势的企业组织文化。因此,就知识管理而言,我们需要对企业组织文化作进一步研究,通过弄清组织文化与知识管理的相关关系来拓展以前的企业组织文化与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组织文化与知识管理的整合模型将会促进组织学习、改进知识管理。

二、研究概述及理论模型

1.卡梅龙与奎因的组织文化类型模型

卡梅龙与奎因的组织文化类型模型叫竞争价值观框架(以下简称CVF)。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框架内的基本评估指标是相互对立、相互比照的[7]。例如,组织既需要适应性和柔性,同时也需要稳定和控制;既要有成长所需要的战略资源和外部环境支持,同时又需要严格的信息管理和正式的沟通、框架模型;既重视人力资源的价值,同时也强调规划和目标管理。

竞争价值观框架从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稳定性与柔性结构等两个成对维度阐明了组织文化的复杂性,两个成对维度组合在一起创造了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代表四种价值观指导组织完成内部与外部环境管理即内部的整合和外部适应的任务。[8]

图1是按照竞争价值观框架模型的原理而绘制的概念模型。每个象限按照解释的特征标注标签。

第一象限体现着企业组织具有柔性和对外部环境关注的文化特征,是一种开放系统的文化视角,称之为活力型文化。这些具有环境适应性的矩阵式组织强调创新、创造、适应、成长、外部支持和获取资源。其成员因激励和面临挑战而凝聚在一起。

第二象限的文化特色是关注企业组织的内部且组织富有柔性,被看作是注重人际关系的文化视角,称之为宗族型文化。这种文化强调信息共享,参与式民主决策,每个成员均感到自己是共同的社会系统或组群的一部分并通过已经培育的归属感而凝聚在一起。

第三象限的文化特征是关注于企业组织内部,一切照章办事,突出可预测性,是一种以内部流程为主的文化,也叫科层文化。该类型的组织强调信息管理,文件文献资料,稳定、惯例化、集权制、连续化和控制。在科层文化特征的组织里成员通过维持规则、政策和程序及内部控制而粘合在一起。[9]

第四象限代表既注重外部环境又注重内部的可预测性的文化特征,是一种理性目标的文化视角,可命名为市场型文化。该类型组织关注竞争性、劳动生产率、目标明晰、管理效率和目标的实现。成员通过目标导向和竞争粘合在一起。

企业组织很少具有单一类型的文化特征。随时间的推移在组织不断适应和应对环境的挑战和变化时,组织就逐步形成了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带有前述的所有的四个象限的文化特征的组织被认是一种“均衡”或运作状况良好的表现。在这种组织里的领导能够平衡有冲突的需求,表明了高绩效需要有同时对似乎矛盾的东西和相悖能力的较好控制。与此相比较的是,被认为非均衡的文化是趋于强调突出理性目标和内部流程的损害其他特征文化为代价的市场文化和科层文化,这种情况导致较差的组织绩效。1995年,Denison等人在对美国176名组织主管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注意力集中于理性目标和内部流程而充当生产者、指导者、承担协调角色而忽略人际关系的管理者,一般都有较差的工作效果[10]。本文主要从知识创造和转化的角度去考察不同的组织文化的作用。

2.知识创造模型

Monika和Toyaman把知识创造概括为通过个人、组织和环境动态的相互作用而综合处理各种矛盾的过程。他们坚持认为,知识是在整合如有序与混沌、微观和宏观、部分和整体、思想和肉体、隐性和显性、自我和他人、演绎和归纳及创造和效率等相对立的概念中被创造的。[11]这种方法产生于个人间的知识流,然后向其他人传播。这个创造知识的过程涉及知识从隐性到显性的转化,与Patriotta的知识是一种运动着的奇特事物的观点相吻合。[12]杨德群认为隐性的知识基于个人的洞察力、经历和直觉,通常难以用语言和符号沟通。与此相比照的是,显性的知识能够编码、交流、与其他人共享,但是这个过程有赖于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13]

Nonaka和Takeuchis于1995年提出了知识的创造和转换的模型,即 SECI过程(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2004年经Byosiere和Luethge对模型精练改造后,它更加突现知识的转化是在人与人之间,而不限定在一个人身上的一个社会过程。[14]图2提供了一个人们彼此共享经验和心智模式,从而提炼知识并开始社会化的知识转化的四个模态详细过程。外部化是指隐性的知识转换为显性的知识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中揭示个人拥有的隐性的知识概念被具体化并与其他成员共享,创造了新的知识。组合或知识精致化模态是指知识被表达得很清楚,能够共享和解释。涉及显性的知识被改造为更加复杂的显性知识。内部化是指通过知识解释和应用,转化为隐性知识的内化过程的模态。最后社会化是指通过共享经验创造隐性知识的过程。[15]

三、模型的比较和整合

企业组织中的知识的创造和转换依赖于推动交流和实验的环境。共享、创造、利用知识的情境提供了从事个人间转换,沿着个人知识螺旋移动的能量、质量和空间。CVF和SECI模型的整合为阐明在知识创造中组织文化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工具。

有几个相似的概念为这两个模型奠定了基础。两个模型都提出了试图解释组织效率的预测。CVF是从组织文化的深层次结构的角度来审视组织效率的。而SECI模型认为是组织效率中心的组织目标,推动了知识的创造和转换。两个模型都试图捕捉与内部运作以及外部环境中组织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两个模型都承认组织成员必须平衡有冲突的需求。例如,CVF认为较高的绩效需要有同时控制似乎相互矛盾或相悖事物的能力,而SECI则认为知识的创造是在整合相对立的概念(如有序和混沌,隐性和显性)过程中实现的。

CVF模型,认为有效的管理领导有赖于培养在所有四个象限都能完成任务的能力。而SECI模型建立了一个有序的知识转化模型。设想分为四个模态在知识转化的螺旋上同时运作。图3给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两个模型的整合的代表即组织知识管理模型。

支持两个模型的基本设定是:人际关系和知识共享的社会化过程是重要的。CVF强调在宗族文化中培养信任和归属感、推动信息共享是重要的。相类似的,在SECI模型中,社会化过程就需要隐性的知识的聚集。这样,两个模型都认为即使在知识管理上,基础设施很完善的公司,人们仍然需要求助他人来解决问题,同时也都认为这种人与人之间信息的相互作用使共享的经历能够影响组织效率和知识的创造与转化。

具有柔性、创新、创造性和基于培育外部关系的开放系统的活力文化,与涉及由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转化的外部化过程相一致。Takeuchi和Nonaka指出,外部化发生“个人使用离散的意识”和试图对他们周围的环境有一个理性和清楚的认识。[15]外化过程创造知识,为了创造出新的明晰的知识,这些隐性知识必须被具体化并能够与他人共享。

在CVF的模型中的市场文化是基于强调竞争、劳动生产率、目标的清晰性、管理效率、完成任务等理性目标之上,为拥有知识的个体如何努力影响组织的效果以及如何对组织效率有显著的影响指明了方向。与此类似,Nonaka和Toyama把理性主义认为是在组合的模态下通过连结、编辑和分解显性的知识从而产生一种组合的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因此,市场文化和组合化过程一致认为,通过把零碎的明晰的知识转换成更加系统的显性知识的过程,知识的获取、应用、综合和分解是重要的。

科层文化的内部过程强调信息管理、文件文献资料、稳定性、常规性和控制。常规化的工作和实践使个人能够选择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奎因称之的职业化的内部过程与SECI模型中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的和变成新常规基础内部化模态相一致。此过程涉及知识由显性向隐性转换,主要途径是通过定义责任、判断标准、保留文件文献资料和影视录音录像等。因此,CVF中的科层文化与SECI的内部化过程有着相似的重要概念,都认为组织知识管理模型、知识的标准化是重要的。图4给出了一个栩栩如生整合的概念模型,即组织文化与知识管理相互作用的模型。

四、模型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观测企业组织文化特征和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CVF和SECI的整合可以增强对决定组织绩效的社会过程的进一步理解。SECI为知识生产和转换提供理论指导,并认为这几个过程在一个组织内同时发生。与此相对照,CVF强调处理问题的背景以及竞争性需求的重要性,两个模型的整合可有助于组织成员,进一步理解同时具有多种功能的知识管理系的复杂性。

利用SECI知识管理模型去加强CVF模型可以增强我们对推动知识管理的领导行为的理解。Denison等人研究认为,偏重理性目标、内部流程,忽视人际关系的低绩效领导,其后果是导致较差的知识管理,这些低效的领导可能是因为被迫使用了被限定范围的知识生产和转换的模态。[16]按照Boal和Whitehall的理论,仅仅扮演限定角色的管理者是不可能成功的,除非有高度稳定的环境才能例外。因此,无效的管理和领导与被限定的知识管理流程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组织挣扎在较混乱的环境里。

清楚了管理者的有助于培育知识创造和文化共享的角色,对于组织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变革的发动者促成组织发展的时候,领导者面临着一系列巨大的挑战,为了适应这种环境,这个过程被描述为试图推动牢固的官僚系统和指导人际关系,完成任务的控制系统。两个模型的整合理论的发展,能够促进辨别合适的领导角色。

新的企业组织知识管理模型将会变成组织培育的基础。这种培育能够帮助领导者从战略高度选择最佳的支撑成功的组织变革的知识创造和转化的行为。此外,此模型还能够诊断不恰当的知识管理过程在有限定的知识文化里是如何形成知识共享的障碍的。在一个极端注重市场文化的高度竞争性的组织里,这种情况会加剧。

五、结论

构建的CVF使人们弄清了组织效率的复杂性、矛盾性。而SECI模型试图解释企业组织中的知识创造和转换。整合知识管理理论与竞争价值观框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企业组织文化是如何推动企业组织知识的发展的。进一步的理论发展需要阐明知识由隐性向显性转换的过程。此外,这种发展奠定了企业管理者和领导者推动知识管理所需要的概念、解释、技术技巧的基础。

参考文献:

[1]Davidson,C & Voss,P2002,knowledge Manage-ment,Tandem Press,Auckland.

[2]Ribiere,VM & Sitar,AS2003,‘Critical role of lead-ership in nurturing a knowledge supporting culture’,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1,39-48.

[3]Gray,JH,Densten,IL & Sarros,JC2003,‘Size matters:Organisational culture in small,medium,and large Australian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17(1),31-46.

[4]Quinn,RE 1984,‘Applying the competing values approach to leadership:Towards anintegrative model’,in JG Hunt,R Stewart,CA Schriesheim & D Hosking(eds.),Man-agers and Leader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Pergamon,New York.

[5]Quinn,RE & Kimberley,JR 1984,‘Paradow,plan-ning,and perseverance:Guidelines for managerial practice’,in KJR & RE Quinn (eds.),New futures:The challenge of managing corporate transition,Dow Jones-Irwin,Homewood,IL.

[6]Elkjaer,B 2004,‘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An un-delivered promise’,in Cgrey & E Antonacopoulou (eds.),Essential Readings in Management Learning,Sage,London.

[7]Cameron,KS & Quinn,RE 1999. Diagnosing and chang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Addison-Wesley,Reading,MA.

[8]张勉,张德.组织文化测量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8).

[9]Quinn,RE,Faerman,SR,Thompson,MP & Mc-Grath,MR 2003,Becoming a Master Manager. A Competency Framework(3rdedn.),John Wiley & Sons,Hoboken,NJ.

[10]Denison,DR,Hooijberg,R & Qinn,RE 1995,‘Paradox and performance:Toward a theory of behavioral complexity in managerial leadership’,Organizational Science,6(5),524-540.

[11]Nonaka,I,Toyama,R & Konno,N2002,‘SECI,Ba and leadership: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in S Little,P Quintas & T Ray (eds.),Managing Knowledge:An Essential Reader,Sage Publications,London.

[12]Patriotta,G 2004,‘On studying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2,3-12.

[13]杨德群,杨朝军.知识创造螺旋机理,认识论――本体论的观点[J].情报科学,2004,(11).

[14]Nonaka,I & Takeuchi,H 1995,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 U.K.

第7篇

关键词环境管制;污染密集型行业;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7-0067-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7.011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民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兴起,各国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投入不断增加,环境管制标准也日益提高。有关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对此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各种新论也不断涌现。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在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问题上还远未形成共识。本文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政府加强环境管制对污染密集型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目的在于从微观层面客观评估我国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为协调我国环境管制和企业竞争力关系、并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文献综述

西方学者对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差异较大的结论:一些学者如Robison[1]、Kalt[2]、Ederington & Minier[3]、Triebswetter & Hitchens[4]、Tewari & Pillai[5]等人的研究认为,政府加强环境管制将显著地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生产率、并损害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另有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环境管制造成的成本增加对企业的影响虽然为负,但影响很小,不至于降低企业竞争力。例如Walter[6]、Wheeler[7]、Levinson[8]、Grossman & Krueger[9]等人发现环境管制带来的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与劳动力成本差异、基础设施完备状况等其他因素造成的成本差异相比,环境成本的差异并非是决定性的,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Joshi等人[10]对于环境成本的估量,表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环境管制除了可见成本(在会计账目中分类为环境成本)之外,还有隐藏成本。基于企业会计账目的环境成本统计结果会低估环境管制带来的成本增加。以钢铁企业为例,环境管制带来可见成本上升1美元的同时,还会引起9-10美元的隐藏成本上升。不过,这些研究虽然对环境管制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大小、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大小有不同意见,但都赞同加强环境管制会带来企业成本的增加,并进而对企业竞争力造成负面影响。按照这种思路,在环境管制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府加强环境管制,实施了比其贸易伙伴更严格的环境标准,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关产业会相应地增加生产成本。假若没有保护措施和机制,这些产业在市场上将会因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而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这些产业很可能因此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经济学方法在分析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时,往往假设技术条件、市场环境等不变,这时成本优势就成为影响竞争力的唯一因素。但现实中市场条件是不断变化的,短期成本往往不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原因。管理学家Porter教授[11-12]认为从动态角度来看,环境管制不仅不会对企业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还会增强企业竞争力。他乐观地认为政府加强环境管制与竞争力之间没有必然的冲突。他将环境管制引起的压力类比为市场竞争压力,认为设计适当的环境管制会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些创新不但可以补偿企业为环境达标而付出的成本,还可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就是说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可以实现“双赢”。波特教授的这些观点被称为“波特假说”(Porter Hypothesis),自提出之后便引起了学者们的激烈争论。

第8篇

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正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引起越来越多企业家和学者的重视。知识管理是基于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出现以及人们对知识与管理内涵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加入WTO背景下,知识管理作为企业战略资源的地位迅速提高,知识管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中将发挥及其重要且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目前关于什么是知识管理,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管理做出了不同的解释。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国内著名管理学专家乌家培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转换为知识,并用知识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知识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管理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是这些定义中也反映出了一个共性,那就是高度重视知识的核心地位和发挥知识的作用,并强调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与其他管理的终极目的一样,是为了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随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战略管理自20世纪60年源于美国以来,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该理论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以Prahlad和Hamel为代表的企业能力学派,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新的主流学派,标志性的事件是:1990年Prah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HBR)上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一文。

Prahlad和Hamel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集体知识,尤其是协同不同的产品生产技能,以及对多样化的技术进行集成的知识”。这个定义是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较早的“经典”定义。

三、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互关系

1.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而竞争优势的创造有赖于有效的知识管理。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维持取决于企业知识积累、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外化、内化、中介、认知4种功能来实现的。此外,知识管理还可以帮助企业克服核心能力刚性。

2.核心竞争力对知识管理的导向作用

知识管理可以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反之,核心竞争力对知识管理具有指导作用。

⑴核心竞争力战略比狭隘的只重视现有知识资产管理的方式看得更远,这种思路使得人们在考虑问题时,不仅要从增强当前知识效用的角度出发,还要从获取未来知识的角度出发。

⑵核心竞争力和以知识为中心的公司观点都要求相应的知识管理变革,需要采取能够实现战略联盟的知识管理方法,从知识综合与创新的效率、范围、灵活性等方面测量知识管理战略价值。

⑶核心竞争力的营造体现了企业的长期目标,是公司通过重新认识与整合内部与外部已有的及新的知识,使自身素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它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

⑷公司选择核心竞争力作为知识管理的重点,可以保证可用于公司知识管理的资源有更高收益的回报,也可显著减少需要管理的知识内容,简化知识管理业务流程,实现知识管理与企业其他业务流程的融合,还有可能引起公司上下尤其是公司最高领导层的关注,更有可能获得较多的资源支持,并在公司范围内显示宣传知识管理的巨大作用。

四、利用知识管理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创建“学习型”组织

在学习型企业中,每一个职员都被认为是知识的管理者,全体员工事实上都成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主体。企业领导都和企业员工都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并且积极地将个人隐性知识转变为企业显性知识,建立企业的智力优势,最终使企业经济的增长从依靠资本积累转向知识的积累与创新,使得知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2.增强创新能力

(1)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开发出技术含量高、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而提高这一能力,企业必须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更多地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产权,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对于主要科研力量,要从各方面创造新环境,在分配制度上适当地引入股权分配或者期权分权,充分调动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2)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组织的各个部门、每个人员都应该可以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变动。工作中没有过多的标准和规范,对职务的规定灵活性和可调整性较强。

(3)企业制度创新

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是指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和企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革新和完善以企业的财产制度为核心的各项基本制度,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能力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要求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明确各类所有者权利,使企业各组织层面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4)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是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层具备立足市场,洞悉市场变化,熟悉竞争的对手情况,敢于抓住机会创新的能力。为了防止出现重大的决策失误,必须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强化风险意识。

第9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技术创新类型;实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创新,依赖于科学技术。知识管理以及其创新类型的成功配合已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类型

1.知识管理的概念,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学界有不同的观点,至今还没有统一界定。综合已有的观点,将知识管理定义为: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动。其可以分为四个类型:数据库、讨论空间、网络、实时传达。

2.技术创新类型也基本分为四类:(1)渐进性创新,增强现有组件知识及结构知识。(2)架构性创新,增强现有架构知识,但破坏原有的组件知识。(3)模块性创新,增强现有组件知识,但破坏原有的架构的知识。(4)剧烈性创新,破坏现有组件知识及架构知识,即创造出新的核心设计概念,同时,也因应新核心设计必须创新的组件,及新的架构加以连接。

二、实证研究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类型配合的关系

(1)假设提出:不同的技术创新类型,对知识管理类型的配合有所偏好,配合好的对新产品开发的绩效有提升作用。(2)样本选择:本次以杭州高新区厂商97家及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的经理班为对象,经过筛选确定了112个样本。(3)样本分析:本次研究把样本分为五组,如下表:

将五组的新产品开发绩效平均值,采用0.05的显著水平,作单因子变异数分析,以求证是否技术创新类型与正确的知识管理类型对应,对绩效有所影响。经过处理研究知道,发现第5组相对于第1、2、4组有显著的差异性,即第五组的新产品开发绩效显著的低于第1、2、4组。本研究将各类型抽出,只针对某技术创新类型本身是否采用对应正确的知识管理类型,对其进行T-test,以检验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类型对应是否正确,是否较未对应正确的厂商新产品开发绩效显著,其中第一组成对表示:渐进性创新采用数据库知识管理类型,未成对的表示:渐进性创新采用讨论空间、网络、实时传达等知识管理类型。对各种对应组合进行T-test检验,我们从输出数据可知,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类型正确的厂商,其新产品的开发绩效较未对应正确的厂商高,因此,研究发现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类型对应正确的组织,新产品开发绩效较高。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组织若能了解本身属于何种技术创新类型,并且选择正确的知识管理类型相配合,则对新产品绩效可有所助益。

三、小结

我们已经实证得到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类型的正确配合可以提高企业新产品的绩效,那么我们就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要认真确认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类型,然后采用配合正确的知识管理系统,以便企业绩效的提高,使企业走一条科学的道路。我们要构建知识管理技术平台,知识管理技术平台主要是使企业在收集、加工处理、存储、传递和利用知识中起作用,通过互联网等技术工具实现信息、知识充分共享,知识管理技术平台的建立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必要前提,是配和技术创新的关键。因此,对企业来说,可以在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条件下开发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知识管理的网络技术及数据库系统,从而实现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及应用,借助特定的文件管理系统或专门的技术工具,实现企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来实现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完善搭配,使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互相服务,提高企业绩效。

参 考 文 献

[1]杜维.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实施框架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1(2)

[2]胡秋梅.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研究述评.科学管理研究.2011(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