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7 14:53: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资本成本估算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资本成本; 内含报酬率法; 风险补偿法
一、前言
资本成本是财务管理中的核心概念,它贯穿于企业的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中。资本成本水平的估算是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政策的依据和基础,同时也是政府制定某些企业管制政策(比如国企分红政策等)的重要依据。然而,企业的资本成本究竟是多少?资本成本应该在什么样的一个合理范围之内?这些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满意的回答。众多学者开发出众多的资本成本估算方法,常用的有Gordon模型、CAPM模型、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Ohlson-Juettner模型、GLS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等。众多方法的产生一方面说明了合理估算资本成本的困难,另一方面又使其更加混乱。这是因为每一个新方法克服了旧方法的某个方面的缺点,但同时又带来新的缺陷。
本文的目的是评价每一大类资本成本估算方法主要的优点和缺点,从而使我们能够对各类估算方法的估算结果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而不是单纯地被这些计算数据所左右。
评价估算方法的出发点一定要在方法之外,因此本文从资本成本的理论回顾出发,探索资本成本计算的实质。在这一基础之上将资本成本估算技术分类,进一步分析、评价。
资本成本的理论也浩瀚无边,而且相互之间也会有冲突矛盾。本文限定有明确的数学公式表达的资本成本理论。因为这些理论才和资本成本估算技术相联系。
二、资本成本理论回顾
资本成本理论的基础是无套利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假设前提下,采用这一基础理论发展出了不同的资本成本理论,最有名的是MM理论和CAPM模型。
(一)MM资本成本理论
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1963)研究了企业价值、资本成本、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的结论基于下面明确的或是隐含的假设。
1.资本市场是无摩擦的;
2.单个投资者可以以无风险利率借入或是贷出;
3.没有破产成本;
4.公司只有两种类型的融资:无风险债和有风险的权益;
5.所有的公司假定处于同一个风险类别;
6.只存在公司所得税,没有别的税负;
7.所有的现金流是永续的;
8.公司的内部人和外部人具有同样的信息(没有信息不对称);
9.公司的经理层总是最大化股东财富(没有成本);
10.经营现金流完全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
(四)后续的理论
针对MM理论的假设不切实际,之后的学者发展出了众多的资本结构理论。比较著名的有考虑破产成本的财务危机理论,考虑成本的成本理论以及考虑信息不对称的信号传递理论。这些理论同样涉及资本成本,但是由于财务危机成本、成本等没有明确地计量,因此这些理论对于资本成本只有定性的描述,缺乏定量的研究。由于我们关心的是资本成本的估算技术,这些理论在此不再赘述。
三、资本成本估算技术反思
尽管理论上导出了四种资本成本,由于无负债企业在实际中并不存在,实务中只涉及三种资本成本计算。在这其中负债的资本成本通常认为是可以观察的,因为负债的现金流以及相关的违约风险在契约中已经明确。资本成本估算技术主要是对权益资本成本的估算。
估算计算可分为两类:内含报酬率法(价值驱动法)、风险补偿法。
这一问题实质就是内生与外生的问题。在计算资本成本时,假设了企业价值是外生的,而资本成本是内生的。实质是通过企业价值导出资本成本。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又假定资本成本是外生的,而企业价值是内生的。采用价值驱动方法计算出的资本成本来计算企业价值,犯了逻辑循环的错误。
(二)风险补偿法
1.风险补偿法概述
2.风险补偿法存在的问题
风险补偿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风险要素的估计。理论中的风险要素是预期的,也就是先验的;而目前所有的估计方法都是从实际的历史数据来推断风险要素,这些风险要素是实现的,也就是后验的风险推断。风险补偿法估计资本成本存在着先验和后验混淆的问题。如果实现的风险溢价与预期的有很大差别,就会造成估计出的资本较大的偏差。使用CAPM模型或Fama-French三因素估计我国的资本成本就存在这一问题。在某些年份,如2001年、2002年、2004年、2005年、2008年等,上证指数(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指数)的收益率为负,以此作为预期的市场收益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在另外一些年份,如2000年、2003年、2006年、2007年,上证指数(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指数)的收益为正,而且很显著地大,以此作为预期的市场收益也会产生偏差。但是合理的预期市场收益又是什么呢?取以前年度的平均是否合理?这其中一样存在着问题。
GLS模型、OJ模型等的推出就是为了克服风险补偿法的先验和后验的问题。然而,按照前面的论述,克服了先验后验的缺点,可是又带来了内生外生的缺点。目前还没有十全十美的资本成本估算技术。
四、结语
资本成本的理论发展形成了一致的完整的体系,这其中有两条不同的发展途径,一是以MM理论为代表的从企业价值角度研究资本成本;二是以CAPM为代表的从资本市场风险的角度研究投资者期望的报酬。两条线索的理论产生了两类实务中采用的资本成本估算方法――内含报酬率(价值驱动)法和风险溢价法。然而两类方法都存在着缺点,价值驱动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内生外生问题,风险溢价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先验后验问题。期待后续的理论或方法研究能够找到克服这些缺点的资本成本估算方法。
【参考文献】
[1] Modigliani,F.,and M.H.Miller[J].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1958(6):261-297.
[2] Modigliani,F.,and M.H.Miller,Corporate Taxes and the Cost of Capital.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1963(6):433-443.
[3] Rubinstein,M.E.,A Mean-Variance Synthesi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Theory.Journal of Finance[J].1973(3):167-181.
[4] W.R.Gebhardt,M.C.Lee,B.Swaminathan,Toward an Implied Cost of Capital[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1,39(1):135-176.
[5] Claus,J.,and J.Thomas. Equity Premia as Low as Three Percent?Evidence from Analysts′Earnings Forecasts fo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ock Markets[J].Journal of Finance,2001,56:1629-1666.
一、准确把握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下列情况下,企业应运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
一是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
二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二、成本法下应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一)准则规定
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量。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
通常情况下,投资企业在取得投资当年自被投资单位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以后年度,被投资单位累计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超过投资以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计实现净利润的,投资企业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部分应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
(二)对准则规定的理解和运用
对于准则的规定,初始计量比较容易理解,在分派股利时考生在理解上容易出现偏差,往往导致在实际运用中出现错误。
在成本法下,关于现金股利的处理涉及到三个账户,即“应收股利”账户、“投资收益”账户和“长期股权投资”账户。
属于被投资单位在取得本企业投资前实现净利润的分配额,应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借记“应收股利”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如果属于被投资单位在取得本企业投资后实现净利润的分配额,应先确定应记入“应收股利”账户和“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金额,然后根据借贷平衡原理确定应记入“投资收益”账户金额。具体做法是:
1.首先确定“应收股利”账户的金额。当被投资企业宣告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按应得部分记入“应收股利”账户。
2.然后确定“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金额。这一步比较复杂。具体分两种情况:
(1)当投资后应收股利的累积数大于投资后应得净利的累积数时,其差额为累积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然后再根据前期已冲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金额计算本期应冲减或恢复“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
(2)当投资后应收股利的累积数小于或等于投资后应得净利的累积数时,若前期存有尚未恢复的投资成本,则将尚未恢复数额全额恢复,恢复数不能大于原冲减数。
3.最后根据借贷平衡原理确定应记入“投资收益”账户金额。
为便于理解,下文通过一个具体例题来进行说明。
【例题】繁荣公司于2007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1000000元购入昌盛公司10%的股份,并准备长期持有,采用成本法核算。
2007年1月1日购入股份,初始投资成本为1000000元,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昌盛公司10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0
(1)2007年的分红情况:
昌盛公司于2007年5月2日宣告分派2006年度的现金股利100000元,昌盛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400000元。
由于2007年5月2日宣告分派的是2006年的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按投资持股比例计算的份额应冲减投资成本。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1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昌盛公司10000
(2)2008年的分红情况:
1)若2008年5月2日昌盛公司宣告分派2007年现金股利500000元,昌盛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400000元.
应收股利=500000×10%=50000元
应收股利累积数=10000+50000=60000元
应得净利累积数=400000×10%=40000元
由于应收股利的累积数大于应得净利的累积数,其差额20000元(60000-40000)为累积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前期已冲减“长期股权投资”金额为10000元,所以本期应继续冲减10000元。根据借贷平衡原理确定应记入“投资收益”账户金额为40000元。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昌盛公司10000
投资收益40000
2)若2008年5月2日昌盛公司宣告分派2007年现金股利350000元,昌盛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400000元:
应收股利=350000×10%=35000元
应收股利累积数=10000+35000=45000元
应得净利累积数=400000×10%=40000元
由于应收股利的累积数大于应得净利的累积数,其差额5000元(45000-40000)为累积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前期已冲减“长期股权投资”金额为10000元,所以本期应恢复5000元。根据借贷平衡原理确定应记入“投资收益”账户的金额为40000元。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35000
长期股权投资——昌盛公司5000
贷:投资收益40000
3)若2008年5月2日昌盛公司宣告分派2007年现金股利300000元:
应收股利=300000×10%=30000元
应收股利累积数=10000+30000=40000元
应得净利累积数=400000×10%=40000元
由于应收股利累积数等于投资后应得净利累积数,所以累积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为0,前期已冲减“长期股权投资”金额为10000元,所以本期应恢复10000元。根据借贷平衡原理确定应记入“投资收益”账户的金额为40000元。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30000
长期股权投资——昌盛公司10000
贷:投资收益40000
4)若2008年5月2日昌盛公司宣告分派2007年现金股利150000元:
应收股利=150000×10%=15000元
应收股利累积数=10000+15000=25000元
应得净利累积数=400000×10%=40000元
因应收股利累积数小于投资后应得净利累积数,所以应将原冲减的投资成本10000元恢复。注意:这里只能恢复投资成本10000元(以原冲减数为限)。根据借贷平衡原理确定应记入“投资收益”账户金额为25000元。
如果盲目地代入书上的公式,就会出现错误,“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发生额=(250000-400000)×10%-10000=-25000元。(注意冲减25000元是错误的)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15000
长期股权投资——昌盛公司10000
贷:投资收益25000
(3)接(2)中1)2009年的分红情况:
如果2009年5月1日昌盛公司宣告分派2008年现金股利300000元,昌盛公司2008年实现的净利润是500000元,则:
应收股利=300000×10%=30000元
应收股利累积数=10000+50000+30000=90000元
应得净利累积数=400000×10%+500000×10%=90000元
由于应收股利累积数等于应得净利累积数,所以累积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为0,前期已冲减“长期股权投资”金额为20000元,所以本期应恢复20000元。根据借贷平衡原理确定应记入“投资收益”账户金额为50000元。
借:应收股利30000
长期股权投资——昌盛公司20000
贷:投资收益50000
三、正确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适用范围;账务处理;投资成本;分配股利;优点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是会计从业人员准确运用准则的难点之一,也是会计教学中的难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对准则规定的分析和例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新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核算。
一、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新准则中对成本法的适用范围进行了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五条规定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适用范围,可简单归纳为:1.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2.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由准则可知成本法通常适用于投资控制力强弱的两端,所以教学中我提醒学生注意50%和20%这两个比例,当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50%以上表决权资本或拥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下表决权资本时,适用成本法核算。
二、成本法下的帐务处理
教学中我把成本法的核算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1.投资时如何进行会计处理;2.对方分配股利时如何处理。
当然完整地说,还应该有:期末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的处理。这样一来,学生心里就对成本法核算有了一个总体认识,然后再分阶段进行讲解,便于学生接受。
(一)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
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账务处理比较简单,长期股权投资在取得时,应按初始投资成本入账。
例1:ABC公司2010年3月1日购入D公司股份20000股,购入价每股50元,支付相关税费40000元,占D公司表决权资本的10%,ABC公司准备长期持有该股份。
ABC公司购入D公司股份时作长期股权投资处理,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D公司1040000贷:银行存款1040000
(二)对方分配股利的处理
对方分配股利的处理是成本法的要点、重点,通常也是一个难点。成本法核算的总规则是:当某项投资使得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出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的部分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以前留存收益积累的无偿分享,应视为该项投资代价的减少,冲减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即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在以后年度再进一步进行初始成本冲减额的补充登记或转回。因此,在目前的成本法会计处理中,焦点都集中在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冲减或转回额的确认上。对方分配股利,投资方原则上要确认投资收益,但是这个投资收益仅限于投资方投资后被投资单位赚的钱。换句话说,如果被投资单位用投资方投资前赚的钱分配股利,那么投资方就不能确认投资收益,这种股利称为清算性股利。在我国的实务中,一个企业投资当年就从被投资方分得了股利,这通常都是清算性股利。比如,2010年1月1日投资,3月1日被投资方分配股利,投资方分得的股利就属于清算性股利。因为一般2010年3月1日分的股利实际上是对2009年实现利润的分配,即用投资方投资之前赚的钱分配股利,属于清算性股利。对于清算性股利,投资方不能确认投资收益,而应把它看作是投资成本的返还。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贷: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年度后分配利润或现金股利时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或本期末)止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这里的语言拗口,公式长,我不主张学生机械记忆,我把对方分配股利总结为以下三种情况。
比如2010年分配2009年的股利,首先题目会给出2009年实现了多少净利润,将2010年分配的股利与2009年实现的净利润作一个对照,对照的关系不外乎三种情况:
(1)分的比赚的多;(2)分的和赚的一样多;(3)分的比赚的少
借:应收股利;贷:投资收益
例2:甲公司2009年1月1日对乙公司投资,持股比例为10%,假设2009年3月1日乙公司宣告分配股利100万元。此时甲公司分得股利10万元。此时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收股利10
贷:长期股权投资10
假设2009年乙公司全年的净利润为200万元,2010年3月1日宣告分配股利。
第一种情况:2010年分配股利220万元,大于200万元。
借:应收股利 22
贷:长期股权投资2
投资收益 20
第二种情况:2010年分配股利200万元,等于200万元。
借:应收股利 20
贷:投资收益 20
3.第三种情况,分配少:
3-1:分配股利100万元,小于200万元
借:应收股利10
长期股权投资10
贷:投资收益 20
3-2:分配股利80万元,小于200万元
借:应收股利8
长期股权投资10(恢复的投资成本应以原冲减的投资成本10万元为限)
贷:投资收益18
3-3:分配股利120万元,小于200万元
借:应收股利 12
长期股权投资8
贷:投资收益 20
此时,冲减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还有2万元没有恢复,在2011年宣告分配2010年的股利时,若分的比赚的少,那么应继续考虑长期股权投2.期末计提减值。
(三)期末计提减值
1.对子公司的投资计提减值,比照固定资产计提减值进行处理。
2.按照成本法核算的、不具有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应当按照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有关规定处理。
在按照上述规定计算出应计提减值的金额后,计提减值的账务处理是:
借:资产减值损失;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四)处置时的核算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核心问题是确定转让损益:应将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处置时的账务处理是:
借:银行存款(收到的价款);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在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为取得被合并方账面所有者权益的份额。
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投资单位按持股比例确认为当期的投资收益,且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计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累计净利应分得部分作为被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公式有四个:①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投资当年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当年投资持有月份/全年月份②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被投资单位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③投资企业投资年度以后确认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计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④投资企业投资年度以后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对于初学者来说,成本法核算的上面两段文字,无异于天书,很难理解。对于初始投资成本转回金额的公式就更难理解。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四句话,上面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通常当年股利分配的是上年的利润,当年分得股利部分记应收股利,上年利润应分得部分记投资收益,两者的差额部分用初始投资成本来调整。”
现举例说明如下:
(1) 新新公司2007年1月1日用银行存款150000元购入一年内不准备变现的B公司普通股100000股,每股面值1元,占B公司总股本的10%。会计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150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0
(2)2007年3月20日B公司宣告发放2006年度现金股利,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2元,共200000元。假设B公司2007年1月1日的股东权益合计为1800000元,其中:股本1000000元,资本公积600000元,未分配利润200000元。则新新公司2007年3月20日的会计处理如下:
新新公司应收股利=100000*0.2=20000(元)
由于这部分股利不属于新新公司购入B公司股票后产生的净利润的分配额, 当年分得股利部分借记应收股利,新新公司投资后未产生利润,因此也就没有投资收益,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_B公司 2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_ B公司 20000
(3)2007年度B公司实现净利润500000元,2008年3月20日B公司宣告发放2007年度现金股利,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3元,共300000元。则新新公司2008年3月20日的会计处理如下: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上年度实现的净利润*新新公司的持股比例
=500000*10%=50000(元)
应收股利=当年分派的现金股利*新新公司的持股比例
=300000*10%=30000(元)
二者差额即为冲减或者转回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50000-30000=20000
借:应收股利_B公司 30000
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20000
贷 :投资收益: 50000
(4)假设上述B公司于2008年3月20日宣告发放2007年度现金股利,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55元,共550000元,则新新公司2008年3月20日的会计处理如下:
应收股利=当年分派的现金股利*新新公司的持股比例=550000*10%
=55000(元)
投资收益=上年度实现的净利润*新新公司的持股比例=500000*10%
=50000(元)
二者差额即为冲减或者转回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55000-50000
=5000(元)
借:应收股利_B公司 55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5000
关键词:认股权证 融资成本 吉利
一、认股权证的发展和特点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执行,2005年8月22日,我国被叫停了九年的权证品种又重返市场。在收购兼并的热潮中,认股权证作为衍生金融工具中一直基础性产品,已成为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融资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种。
从广义上说,认股权证通常指由发行人所发行的附有特定条件的有价证券。权证的交易实质是买卖期权,所以也具有期权的特点,权证持有人在支付权利金后行使与否由权证持有人自主决定。权证的发行人在权证持有人规定了行权时的认购价格和每一认购权证能够购买的普通股股数,负有提供履约的义务,如果权证持有者行权,不得拒绝。认股权证具有杠杆效应,它的持有者和发行者具有不同的权利。这种融资方式的优势对于收购方而言,发行认股权证可以延期支付股利,减少了资金压力,而且这种方式的融资成本较低。认股权证的不足之处是当持有者在行权时,如果认股权证约定价格低于普通股价格较多,这样发行企业股东的权益就会受损,从而对企业信誉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
二、计算认股权证融资成本的困境
企业筹集和使用资金要付出的代价,就是所谓的融资成本。从另一个角度看,所付出的代价是资本的预期收益率,是企业进行资金来源、进行资本筹措选择的重要依据。不同融资方式有不同的融资成本,其计算是不同的,但资本成本有通用的表达式:
从公式中看出要计算认股权证的资本成本,必须考虑到资本占用成本和资本筹集成本。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本而付出的代价,包括筹资费用和占用费用。筹资费用发生在资金的筹措过程中,通常指向银行贷款过程中支付的手续费,股票、公司债券的发行费用,筹资费用数额可以通过企业发行认股权证中具体支付的数额来确定,可以直观的量化。占用费,是指企业在资本使用过程中因占用资本而付出的代价,如向股东支付的股利,向银行等债权人支付的利息等。占用费用是因为占用了他人资金而必须支付的,是资本成本的主要内容。由于认股权证的期限长,在此期间分红的情况很难估计,投资者可以选择行权与否不能确定,这就导致股利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的计算。所以用传统的资本成本的计算方法是无法真实反映认股权证的资本成本。
三、认股权证与Black-scholes和CAPM模型
要走出认股权证资本成本计算的困境,首先应认识到认股权证和股票期权这两者,因为期权定价可以通过模型计算。认股权证和股票期权之间并不存在本质性的区别,他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效期、标准化、做市商等,而股票认股权证本质上就是一直股票期权。
其次,引入期权定价模型。曾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Black- Scholes 模型被广泛用于买权价值的计算,定价公式:
四、吉利发行认股权证资本成本的计算
本文选用吉利发行认股权证的案例来演算实践中认股权证资本成本的计算过程。吉利跨国并购沃尔沃的融资过程中,吉利向高盛发行了3亿份认股权证,权证行权价为每股2.3港元,发行时收盘价1.79港元。行权期为认股权证发行日起直至发行七周年前第七个营业日止,任何时候可部分或全数行使认股权证。假定无风险国家债券收益率为5%,并且债券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 每年股价的标准差为25%,股票的 系数是1,市场风险溢酬(MRP) 是3%。使用Black- Scholes 模型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来计算认股权证的资本成本。
首先,半年复息一次,可以得出:
最后,得出吉利向高盛发行的3亿份认股权证的资本成本为13.34%。
参考文献:
[1] 赵勇,邹小宇.对认股权证定价的理论探讨——基于期权定价的Black-Scholes模型[J]. 西南金融. 2009(04)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 成本法 应收股利 投资收益。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不仅是中级会计职称、注册会计师考试的难点,也是大中型企业会计核算的重头戏。因此,只有掌握了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才能在日常的会计核算和各种考试中做到游刃有余。随着权益法核算的简化,成本法显得日趋重要了。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应用指南规定,长期股权投资适用于以下几种类型的权益性投资:第一,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第二,企业持有的能够与其他合营方一同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权益性投资;第三,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第四,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对于以上4种类型的权益性投资,企业在采用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时,符合第一和第四两种类型的权益性投资,企业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反之就采用权益法核算。
所谓成本法,就是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人账,不随被投资单位权益的增减而调整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投资企业接受的现金股利全部属于投资以后被投资企业产生的累计净利润。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投资企业将其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因其核算简单,不再赘述。
投资企业接受的现金股利不全部属于其投资以后被投资企业产生的累计净利润。即接受的现金股利有属于投资以前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就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计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累计净利应分得部分作为被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公式有四个:①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投资当年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当年投资持有月份/全年月份。②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被投资单位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③投资企业投资年度以后确认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计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④投资企业投资年度以后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对于初学者来说,成本法核算的上面两段文字,无异于天书,很难理解。对于初始投资成本转回金额的公式就更难理解。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四句话,上面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通常股利当年分上年,分得股利部分记应收股利,上年利润应分得部分记投资收益,差额部分初始投资成本来调整。”
现举例说明如下:
(1)新新公司2007年1月1日用银行存款150000元购入一年内不准备变现的B公司普通股100000股,每股面值1元,占B公司总股本的10%。会计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150000
贷:银行存款150000
(2)2007年3月20日B公司宣告发放2006年度现金股利,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2元,共200000元。假设B公司2007年1月1日的股东权益合计为1800000元,其中:股本1000000元,资本公积600000元,未分配利润200000元。则新新公司2007年3月20日的会计处理如下:
新新公司应收股利=100000*0.2=20000(元)
由于这部分股利不属于新新公司购入B公司股票后产生的净利润的分配额,因此,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_B公司2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_ B公司20000
(3)2007年度B公司实现净利润500000元,2008年3月20日B公司宣告发放2007年度现金股利,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3元,共300000元。则新新公司2008年3月20日的会计处理如下: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上年度实现的净利润*新新公司的持股比例
=500000*10%=50000(元)
应收股利=当年分派的现金股利*新新公司的持股比例
=300000*10%=30000(元)
二者差额即为冲减或者转回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50000-30000=20000
借:应收股利_B公司30000
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20000
贷:投资收益:50000
(4)假设上述B公司于2008年3月20日宣告发放2007年度现金股利,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55元,共550000元,则新新公司2008年3月20日的会计处理如下:
应收股利=当年分派的现金股利*新新公司的持股比例=550000*10%
=55000(元)
投资收益=上年度实现的净利润*新新公司的持股比例=500000*10%
=50000(元)
二者差额即为冲减或者转回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55000-50000
=5000(元)
借:应收股利_B公司55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5000
50000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不管分配多少年的股利,只要按上面的四句话去做,都可以非常快速准确的做出答案,成本法的核算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参考文献:
一、采用的一般处理
(1)投资年度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投资当年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当年投资持有月份÷全年月份(12)](公式①)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被投资单位分派的利润或现金×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公式②)
如果公式②中前者大于后者,应按上述公式应冲减的投资成本;如果前者等于或小于后者,则不需要计算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应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全部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2)投资年度以后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公式③)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公式④)
如果公式③中前者大于后者,则按上述公式计算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如果前者等于或小于后者,则被投资单位当期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中应由投资企业享有的部分,应于当期全部确认为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另外,如果公式③为负数时,应将原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再恢复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但恢复增加数不能大于原冲减数。
二、“收益优先法”的运用
笔者认为,上述公式复杂烦琐,理解记忆困难,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不足:首先,对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收益的核算,应区分“投资年度”和“以后年度”,但实际工作中二者往往难于区分,有时还会产生混淆,这无疑会加大其计算和的工作量;其次,对投资以后年度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金额的确定,需计算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及累积实现的净损益,导致投资年度越往后,计算的工作量会越大;再次,计算顺序不统一,缺乏连贯性,对投资年度先确认投资收益,而对以后年度则先确认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鉴于此,笔者提出简化处理方法。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投资企业应享有的投资收益=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公式⑤)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应享有的投资收益(公式⑥)
在公式⑥中,结果大于零时,其差额为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数;结果小于零时,其差额为应转回的已经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数,但转回增加数不能大于原冲减数;结果等于零时,既不冲减初始投资成本,也不转回已经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投资企业应将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全部确认为投资收益。在运用此方法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时,只需先直接确认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故本文将此种确认投资收益的方法称为“收益优先法”。
三、举例说明
甲企业2001年1月1日对乙公司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占乙公司有表决权资本的5%,乙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于下年度2月宣告发放现金股利。2001年2月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100万元;2001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200万元,2002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180万元;2002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280万元,2003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280万元;2003年乙公司亏损50万元,2004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150万元;2004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600万元,2005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00万元。甲企业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⑴2001年,因“上年投资持有月份”为零,则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0,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00×5%-0=5万元,即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5万元。
借:应收股利 5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50 000
⑵2002年,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200×5%=10万元,应冲减投资成本为180×5%-10=-1万元,即应转回初始投资成本1万元。
借:应收股利 90 000
长期股投资 10 000
贷:投资收益 100 000
⑶2003年,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280×5%=14万元,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为280×5%-14=0,既不冲减也不转回初始投资成本。
借:应收股利 140 000
贷:投资收益 140 000
⑷2004年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50)×5%= -2.5万元,即应冲减投资收益2.5万元,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为150×5%-(-2.5)=10万元,即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10万元。
借:应收股利 75 000
投资收益 25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100 000
⑸2005年,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600×5%=30万元,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为300×5%-30=-15万元,即应转回初始投资成本,但转回增加数不能大于原冲减数14万元(5-1+10),则初始投资成本只能转回14万元。然而应收股利为300×5%=15万元,故最后只能确认投资收益15+14=29万元。
借:应收股利 150 000
长期股权投资 140 000
贷:投资收益 290 000
下面,以甲2005年的业务为例,若按准则的要求,则其具体处理如下:
首先,2005年属于“以后年度”,应先确定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再确认投资收益。
其次,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100+180+280+150+300)-(200+280-50+600)]×5%-(5-1+10)=-15万元,但转回数不能大于原冲减数14万元(5-1+10),故初始投资成本只能转回14万元。
最后,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300×5%+14=29万元。
借:应收股利 150 000
长期股权投资 140 000
[例1]甲企业2002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购入A公司10%的股份,并准备长期持有。实际投资成本为25万元。A公司于2002年5月2日宣告分派2001年度的现金股利10万元。假设A公司2002年1月1日股东权益合计为120万元,其中股本为10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20万元;2002年实现净利润4|D万元;2003年5月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0万元。则甲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02年1月1日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250000
贷:银行存款250000
(2)2002年5月2日甲公司宣告发放2001年度的现金股利时
由于此时属于投资年度,并且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全部是投资前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利润分配得来的,因此不能作为投资收益,而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
借:应收股利(100000×1O%)1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10000
(3)2003年5月1日A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
由于此时属于投资年度以后,应按以后年度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一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一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100000+300000-400000x10%-10000=-10000(元)”,计算结果是负的,也即应转回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10000元。“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300000x10%-(-10000)=40000(元)”。
借:应收股利30000
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10000
贷:投资收益——股利收入40000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又转回了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但转回数不得大于第(2)步中的冲减数。
[例2]承例1,假设A公司于2003年5月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2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
则甲企业2003年5月1日在A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100000+200000-400000)x10%-10000=-20000(元)”,计算结果是负的,也即应转回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20000元。“应确认的投资收益=200000x10%-(-20000)=40000(元)”。
如果根据这个计算结果来做会计分录,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转回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20000元大于第(2)步中的冲减数10000元,而实际上转回数不能大于冲减数;二是确认的投资收益40000元大于投资后累积分得的现金股利30000元,这在成本法下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当公式中“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小于“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时,说明投资企业投资后分得的现金股利全部都是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利润分配得来的,因此,应当将累积分得的现金股利30000元全部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从整体上来说,应维持原有的初始投资成本,第(2)步中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10000元应全部转回。很显然,此时就不能按照公式进行计算了,正确的做法应当是:
借:应收股利(200000x10%)20000
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10000
1、技术现状
预算自动化包括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过程。
(1)预算工程量自动识别统计,分为“全自动预算工程量统计计算方式”和“需要描画设计实体后自动计算预算工程量方式”(目前普称为“算量”),本课题研究针对“全自动预算工程量统计计算方式”。
(2)预算工程量自动套价:工程所有实体工程量寻找适合的施工费用及措施费用条目的过程,该过程完成工程预算,确定工程造价,具体是实体工程量特征值与定额特征的比对,并按照预算规则选取的过程。目前配管工程三维设计正在逐步普及,在三维设计环境下直接实现预算工程量的自动统计计算并自动套价是当前的一种技术向往,目前建筑三维预算工程量的自动计算统计成果较多,如“神机妙算”建筑算量系统、“广联达”建筑算量系统、“鲁班”建筑算量系统等,都属于建筑工程自动化预算范畴。而在配管工程(安装工程)的三维预算工程量的自动计算统计实现具有较大难度,目前还没有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该课题研究是配管工程预算自动化必要的重要技术手段。
2、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配管工程涉及行业专业工程十分广泛,如石油天然气集输、石油化工、城市配气等等。涉及的石油工程包括集油站、集气站、处理厂、增压点、石油联合站、化工厂等工程。长期以来,配管工程预算的工程量统计计算和套价工作过程是十分繁琐且细心的工作。其效率低下,质量也难以完全保障。例如一座集油站或集气站,配管工程预算工程量统计需要人工识图进行工料测量统计,费时费力;套价过程需要在近千页的定额书籍上依据个人理解查询选择定额,十分费时也难以保证准确;一般集气站手工预算需要3~5天时间,而大的站场如天然气净化场、石油联合站的预算工程量统计则需要20天以上,配管工程预算的人工识图统计工程量和人工套价方式是石油预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主要瓶颈问题。因此,配管工程三维设计的全自动预算工程量统计计算和预算工程量自动套价的自动化预算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技术条件分析
1、技术要点
(1)配管工程预算工程量自动识别统计:在配管三维设计环境下,利用三维图形特征和相关数据库,编写程序为对各种实体如管线、阀门、法兰、设备进行尺寸、体积、面积进行自动计量,抽取压力、管径、壁厚、连接方式、焊接方式等管道特征数据。按照预算工程量统计规则进行预算工程量的分类、分区识别统计,从而使配管工程在设计完成后,就可自动完成预算工程量的自动统计,替代繁琐的人工统计过程。
(2)配管工程预算工程量自动套价:对配管工程的预算工程量进行分类编码.建立与套取定额取费对应的“定额特征数据库”,该数据库对“预算工程量”和要套取的“定额取费”均抽取了“管径”、“壁厚”、“介质”、“压力等级”、“连接方式”、“法兰连接方式”、“材质”、“容积等级”、“重量等级”等特征参数,设立二者比对关系数据库,同时建立措施费用(试压、吹扫、热处理等)和从属费用关联数据库,相当于建立预算经验知识数据库(简称“定额特征数据库”).该数据库还可依据技术发展而进行维护更新,它涵盖配管安装工程预算套价规则、施工规则、公司有关防腐、焊接统一技术规定等知识数据,通过程序控制和数据库的支撑,使配管工程预算套价过程自动准确按规则进行,以软件的自动化替代人工套价过程。
2、预算工程量自动识别统计技术开发条件分析
目前配管工程设计主要是AUTOCAD的二维或三维设计画图环境.其中二维环境主要偏重画图功能,目前还没有面对设计实体信息用数据库来描述的二维CAD环境,而自创的带有数据库功能的配管工程二维CAD设计环境,图形特征与数据参数的联系将变得非常复杂、模糊而非常难以实现,因此配管工程在AUTOCAD的二维环境下是无法实现预算工程量的自动识别统计功能的。而在目前流行的配管工程三维设计环境下,对于每个设计实体都进行了详尽的参数数据库描述,包括管径、管材、防腐、探伤、设备尺寸、设备容积等数据,这为预算工程量的自动识别统计提供了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在目前的CAD技术潮流下,只有基于配管工程三维设计并数据库支持的CAD环境才是唯一实现配管工程预算自动化的条件。3、预算工程量自动套价技术开发条件分析预算工程量自动套价是生成工程预算书最终成果的关键步骤,该步骤需要套定额,取费、工料分析等过程才能生成完整的预算书。实现预算工程量自动套价功能的主要困难是定额数据库的建立。目前配管工程涉及范围广阔,各行业都有各自定额管理,因此定额数据库相当庞大。显然定额数据CAD环境相对于数据库功能严重不足,因此配管工程预算工程量自动套价和自动识别统计集成在CAD环境来开发是非常困难和不现实的事情。目前各行业的配管安装工程预算编审软件功能非常齐全,定额非常完备,因此直接和这些配管安装工程预算编审软件进行配管工程的自动套价功能的集成开发将是一个良好的便捷手段。
三、配管工程预算自动化实现的内容
1、配管工程预算工程量自动识别统计功能内容
(1)设备名称及参数的统计:即识别统计列出各设备的名称、个数、容积、重量、表面防腐面积。
(2)管道的统计:即分区域、分压力等级、分材质,分介质识别统计分列各种管径钢管的长度(不扣除管件、阀门长度)及重量。
(3)管件的统计:分区域、分压力等级、分材质,分介质统计分列各种管径管件的数量。
(4)阀门数量的统计:分区域、分压力等级、分材质,分介质统计分列各种管径阀门的数量(需要附法兰的阀门,在报表的备注栏标记“附法兰”)。
(5)独法兰统计:分区域、分压力等级、分材质,分介质统计分列各种管径独立法兰(也即不从属于阀门的法兰)的数量(需要附法兰的阀门,在报表的备注栏标记“附法兰”)。
(6)焊口数量的统计:分区域、分压力等级、分材质。统计分列各种管径管道焊口的数量。并按照相关规范,计算汇总各区域各管径超声波探伤的焊口数量及各种规格X拍片探伤的数量。要求建立焊口无损探伤规则数据库。
(7)埋地管线土石方量的统计:分区域统计埋地管道的管沟土石方量,需要建立放坡系数库(后附),放坡系数和站场地质有关,并影响埋地管道的管沟土石方量的计算。
(8)管材防腐面积、保温层体积、保护层面积及长度等统计:分区域、按照相关规范(后附),计算汇总各区域各管径各种防腐结构管线的长度.并按管道防腐规则计算汇总区域内各种防腐结构的表面积、保温层体积、保护层面积等。要求建立管道防腐规则数据库。
(9)管道支架数量及附件重量的统计。
(10)管道支墩数量及体积的统计。
2、配管工程预算工程量自动套价功能内容
(1)开发“定额特征数据库”维护工具,该工具用于建立或修改“定额特征数据库”,以适应预算规则、施工和设计技术规则的变化.“定额特征数据库”相当于配管工程预算套价知识库.是对人工凭技术经验进行套价时的过程智能模拟。
(2)“定额特征数据库”包括:设备、管道、阀门、从属法兰、独法兰、管件、焊口检测、管道各层防腐保温施工费用的套价特征对应关系(即预算工程量与费用定额的特征对应关系),也包括这些实体从属的试压、试水、吹扫等系统费用的关联关系。还包括常规从属费用的从属关系描述(如中压阀门必然涉及法兰安装、表接头必然需要脱脂清洗、泵安装必然设计电机检查费用等等)。
(3)依据配管工程安装行业费用定额,主要是《石油安装预算定额》和《石油化工安装定额》建立定额数据库。
(4)预算套价过程体现为“预算工程量导人程序”,该程序遵从“定额特征数据库”所描述规则,将预算工程量转化为全套工程预算书。
(5)套价过程遵从“预算工程量清单”对于预算“分区域、分单位工程”的划分,以单项和单位工程为预算的组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