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学设计的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7 14:53: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学设计的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学设计的特点

第1篇

课堂教学设计是为了支持有效的学习而预先对教学所进行的规划与组织,是对学生学习业绩的解决方案或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它是一种改进教学的艺术,也可称为“教学策划”。下面,笔者依据新智育理论,谈点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艺术的体会。

1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1 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目标陈述。它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行为来陈述目标,且目标尽量清晰、可测量可操作。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这一节的教学目标可这样定位:(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陈述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的历史条件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2)学生能够辩证认识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商业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关系;(3)学生能根据教材中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段材料说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1.2 学生起点能力明晰化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的基础上。所谓起点能力,亦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所称的起点行为,是指学生已有的与新学习有关的能力或倾向的准备水平。传统教学虽然强调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但事实上备课大多注重的是教材,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在教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对“学生起点能力”作了下列分析:(1)知识准备:学生已初步掌握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导火线、领导阶级、任务、性质、历史作用等有关概念。(2)技能准备:学生已懂得或会运用下列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原因;早期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人民大众是革命的主力军;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的进步,但也有其曲折性与复杂性。通过上述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十分清晰了,有利于学生呈现新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巩固新知识。

1.3 学习步骤合理化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根据教师的特点和可行性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步骤,教学效果难以事前预见;教学过程的修改也经常没有计划,只是根据教师的猜测、教学内容的深浅和学生程度断断续续地发生。而科学的教学设计则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选择适合学习任务和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和媒体,。如美国教育家加涅就认为“教学是一系列精心为学习者设计和安排的外部条件,这些事件用于支持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并为此定义了教学序列的九个一般性步骤: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必备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明确行为――提供行为正确与否的反馈――对行为评估――强化保持与转化。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步骤设计至少必须有以下四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的环节:第一,复习旧知识――找到新知识立足点;第二,出示新内容――告知学生学习目标;第三,呈现新知识――嫁接同化形成新网络;第四,巩固检测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迁移、转化。

1.4 学习结果的可测量化

华东师大邵瑞珍教授等学者提出的新智育目标论认为广义知识目标学习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即狭义知识),它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和主要回答“是什么”问题的知识。第二类是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无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推测出来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即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它包括两种能力,其中用于处理处部事物即对外办事的能力称为智慧技能,用于调控自身认识过程即对内调控的能力则称为认知策略性知识。我们要想知道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学生是否已经获得了所教的知识,就需要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测量化。

2 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2.1 学习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它同样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需要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感觉到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才能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要搞好教学设计,教师要占领“制高点”,居高才能临下,纲举才能目张。这个“制高点”就是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就是科学的教育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摆在我们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永恒而常新的课题。

2.2 树立学生为本,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或以教材为本,或以教师为本,因而都偏离了教育的本来目标。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应该真正具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至上”的意识,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起点水平。学生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之间的差距就是矛盾,就是问题,就是教学的突破点与切入口。了解学生的需要与实际水平,不仅包括知识准备、技能准备,而且还包括情感准备,从而诱发学生的高度热情,缩短师生距离,带领学生去突破一个个路障,完成学习任务。

第2篇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了解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二、扩大学生关于儿童文学的知识面,提高儿童文学素养。

三、培养分析和鉴赏中外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特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导语:(模拟经典儿童文学对话语言)同学们对这些儿童文学形象都非常的熟悉。美国《新闻周刊》一期报道说,儿童文学作品以天真的情怀、纯净的语言、分明的善恶和曲折离奇的故事,不仅受到儿童的欢迎,而且也受到成年人的喜爱。1997年在百老汇首度上演的《狮子王》赢得六项托尼大奖,现在仍然长演不衰。儿童小说更是纷纷抢走那些本来为成人书籍准备的奖项。吸引成年人的到底是什么?儿童文学被称为浅语的艺术,我想请问同学对这个“浅”字的理解。

鲁迅先生在翻译《表》时曾打算“不用什么难字,给十岁上下的孩子仍也可以看”,结果“译得不三不四”(《表译者的话》),这种自谦的说法从另一角度说明浅易、简洁的艰难。

高尔基认为:“文体的简洁和清晰,并不是用降低文学质量的办法来达到的,这是真正艺术技巧的结果。”正像郭沫若所说“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达到这样的境界,必然要经历这样的一个阶梯:(板书)

一、儿童文学语言由于它是语言,它的读者又是正在学习语言、正在长知识的儿童,因此更应该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二、儿童文学语言由于它是艺术语言,它必须与具体形象联系在一起,或通过词语的选择,或通过语法关系的多样组合,来唤起读者的形象感。

三、儿童文学语言由于它是儿童文学语言,它必须从儿童的艺术欣赏水平与欣赏趣味出发,通过“巧妙运用”形成儿童读者心目中的艺术形象。

下面就请同学们跟我一同摆脱文学以外的种种功利目的和戒备心理,进入到一种与儿童的纯净的艺术交流和对话之中。

俄国乌申斯基的作品《风和太阳》(教师阅读,内容略)

以上描写的风和太阳都能说话,还争论谁的力量大,这是童话、寓言经常采用的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或非人类的人格化,构思人类发生的矛盾、事件,给人以某种启示。人们看了以后,不觉得是胡编乱造,反而感觉情真理真。

台湾诗人杨唤的诗作《家》,(与学生作品对比)引入儿童熟悉的各种事物,用鲜明生动、自然贴切的比喻把“家”这个生活中最平常的所在描绘出来,充满温馨、快乐、美好的情感。(老师配乐朗读,内容略)

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和思想家,他们形象思维的能力很突出,因而形象的语言能够帮助他们把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与自己所具有的经验世界相连接,获得新的或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

例如严文井的童话《小溪流的歌》中的拟人化的语言:(学生朗读,内容略)

通过这样的描述,溪流、树叶和蝌蚪的情态就活跃在小读者的脑海中,清新、美丽的大自然都映现在孩子们的心头了。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海底的人就住在这下面。

这是安徒生《海的女儿》的开篇,它生动优美地描绘了海的湛蓝与深广,令读者可以看见、可以触摸、可以聆听,更可以想像。这些语言没有具体说明海水的清洁程度和深度,却抓住了海水的特征,并给人以巨大的想像的空间。

儿童文学作家笔下的具体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或如北风和太阳也会说话,或如小溪流也会奔跑,这类与现实不符的“差错”,却符合儿童的感知、表象、随意联想、无意想象,这种现象世界成为儿童文学特有的通向艺术的桥梁。

在儿童文学语言中有叙述性的语言,有描写性的语言,还有人物对话等。如法香的《格丽赛达》这样写: 她10岁,曾祖母110岁。……可是她和格丽赛达竟像同龄人一样。 以上具体形象主要显示格丽赛达和曾祖母年龄上的差异和性格上的九九归一,内含天伦之乐,适合孩子的口味,也有成年作家的情趣,人物之间的关系既稀有,又合乎情理,有一种内在辩证关系或自然规律寓于其中。与这具体形象联系一起的艺术语言,虽然在用词上少有华丽词句,但经过词的巧妙组合,却给人以生动、幽默与新奇感,很能调动孩子的想象,并刺激着他们对形象进行寻味、思索。

还有一种对话语言,如贝洛童话《小红帽》中的一段对话:

“我的外婆,你的胳膊怎么这样粗?” (分角色朗读)

……

“这样,才可以吃你!”

以上两个形象一个是年幼善良、对外婆怀着深情与信任感的小红帽,一个是狠毒、狡滑、诡计多端、急于吞掉对方的恶狼,两方面一问一答,问者随意、真切,答者欺诈、做作,二者交锋,步步逼近。句式重复,既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又符合情节需要。由此将故事情节推向,并完成了小红帽和恶狼两个不同形象的塑造。

语言学家指出,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种“语言结构的敏感性”。例如对语词排列的敏感性,对语言的声音、节奏、重复和语词节拍的敏感性。

如林焕彰的《小猫走路没有声音》, 可感、可思、可咀嚼,亲情母爱情结互相辉映。

小结:其特点真是百花齐放,学术争鸣,然而我觉得我们研究的目的不是要将每一个儿童文学作品与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进行一一的对号入座,它们只是一种观念性的界定,重要的是创作出真正的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不要再争论《伊索寓言》要不要得的问题,只要给孩子一个纯净的世界来过活。

第3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会计教学;教学设计

一、引言

翻转课堂的核心在于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吸收知识在课前,内化知识在课堂,巩固和强化知识在课后,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Felder and Silverman(1998)整合心理学、Kolb经验学习等多个理论,将学习特点分为4个维度8个层面:信息加工(活跃型/沉思型)、感知(感悟型/直觉型)、输入(视觉型/言语型)、理解(序列型/综合型)。在前期研究中,对我校会计专业学生调查后,分析发现会计专业学生偏向于感悟型和视觉型,还发现会计专业女生偏向于序列型。因次,本文拟结合会计专业学生以上特点,旨在引入翻转课堂来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以期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给予会计教学一个新的可能。

二、翻转课堂在会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预习――授课内容学习与思考

利用翻转课堂教学,首先要完善学生课前对于教学视频的学习,将学生按其学习风格分为4~5人一组,这个小组会存在于整个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分组遵循互补原则,旨在通过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相互影响,可以使其从别人身上学到一些学习特质)。也可以建立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在该平台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前视频的学习,以自律、他人监督以及课程本身的监督机制实现对于课前学习的监督。同时,在该平台上也留出空间来给学生进行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同一小组的学生首先可以在内部进行相互的答疑,尚未得到解答的问题,可以与其他组的学生进行交流,或者向教师进行提问,最后会对视频教学内容做一个简易小测验(半个小时计时),以检测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效果。

2.课上讨论――答疑与知识内化

整个翻转课堂中另外一个重点部分――知识内化过程,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掌握的牢固程度,因此不容忽视。与传统课程不同,课堂的主要任务是答疑和知识内化过程,对于所有学生的参与度必须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因此课堂教学采取任务驱动模式。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的能力,最终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鉴于学生在课前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已进行了学习,因此课堂内容就变成答疑和知识内化。首先是教师补充讲授。由于视频不可能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完全相符,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针对视频中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符的地方做补充讲授,并就视频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及小测验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答疑,或者是选择直接在知识内化环节中穿插答疑。课堂知识内化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课后考核――累进式考核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会计考核主要是结合考勤、平时作业、期末考试三者反映学生表现的。考勤只能代表学生的到课情况,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平时作业由于是学生私下完成,舞弊的可能性比较高;期末考试只是就重点知识点进行卷面考核,并不能反映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虽然每个细节都存在不足,但对于翻转课堂的课程考核仍具有借鉴意义。本文认为,会计翻转课堂教学的考核应以小组综合报告考核为主,并加入个人平时表现,包括W习交流平台上记录的教学视频及测试完成情况,课上活动参与情况等,因此,考核成绩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与完成情况,可利用学习交流平台的跟踪统计功能获取相关数据,包括学生观看视频课件后的提问数量等;二是学生在不同课堂活动中表现的活跃程度,包括是否积极提问,与教师交流等方面;三是期末考核的表现,包括卷面测试成绩,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以上累积式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参与度。

四、结束语

总之,翻转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知识面和各种能力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准备工作做在课前,并将教学内容、教学资料网络化、视频化,便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学习。课堂上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度分析。最后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考核,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课程与教学,2013(8):91-97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5):46-51

第4篇

关键词: 球棍模型 同分异构现象 同分异构体

一、教学策略

我校在新课改后,在各个年级广泛应用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我授课的班级学生的成绩一般,旗县学生占了80%,学生机械记忆能力较强,但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主动探究能力较差,学习新问题入手较慢。尤其是在有机物知识学习后,很多学生总是转不过弯,教授起来非常费劲,课堂进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课后检验发现学生学习效果非常不好。为此我下定决心,让课堂从有机物的学习转变成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这正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为此,在进入有机物的学习后,我精心安排了此节课。此节课课下任务较重,我让学生制作了各种有机物的模型,在研究模型制作中,学生学习了很多新知识,节约了课堂时间,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教学模式

根据课本要求,提出本节课预习要点―课下模型制作―课上引导探究―个别质疑―代表性问题分析―得出结论。

三、课程标准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自制模型,掌握有机物中常见原子的成键特点,碳原子是饱四键,不超编,氧原子是两键,氢原子是一键的特点。

(2)学生了解了有机物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了解了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和同分异构现象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

(1)克服学生机械记忆的习惯,培养主动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师在讲课中展示学生模型成果,使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培养动手能力及问题从实践中解决的方法。

(3)通过对代表性问题的集中分析,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研究问题中培养成功感和抗挫折能力。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使其树立集体力量比个人力量大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科学意识。

四、教学重点

有机物中常见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五、教学难点

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六、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球棍模型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七、课时安排

高二下学期一课时。

八、教学工具

球棍模型。

九、教学过程

第5篇

1.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通过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常其中一种为母语,而另一种语言为外国语(在本文中设定为英语)进行具体学科的内容教学。通过具体学科内容的学习以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达到专业能力提升与专业英语训练相融合的复合教育。双语教学在许多国家都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教育学研究中重要的分支学科。国外相关论述有:

Taylor,D.M.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Racial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A.G. Reynolds (ed.) Bilingualism, Multicuralism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1911;Brinton, D., Snow, M.A., Wesche, M. 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New York: Newbury Housre, 1989;Snow, M. A., D. Brinton, The Content-based Classroom: Perspectives on 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 White Plains, NY: Longman,1997;Mohan, B, Language and Content. Reading, MA: Addison Wesley, 1986

相对于国外双语教育理论研究,我国总体起步较晚。双语教学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引入中国,逐步开展了双语教学相关研究,但高等教育双语教育研究目前显现出研究层次较浅,实证研究不足,学科不具体等问题,其中以音乐学科单科环境下的双语教学研究及实践尤其匮乏。目前已有的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国外双语研究的介绍述评,如袁平华、俞理明合著的《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与美国淹没式双语教育》,袁平华著的《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中国双语课程模式探讨,如成晓毅著的《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初探》,康淑敏著的《从教学语言运用视角构建高校双语教学模式以地方高校双语教学为例》;语言学研究及其教学研究,如邹天伦著的《英语音乐文献翻译与思维学》;中国双语教学现状分析,如朱晔著的《我国英汉双语教育研究现状》,张同利著的《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郑大湖著的《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以及将音乐学科双语教学作为英语课程的延伸研究,如杜鹃著的《音乐院校大学英语拓展课程音乐英语的教学思考》,姚兰著的《音乐院校大学英语微课实施构想》等。而关于音乐学科双语教学学科特性,以及学科特性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与体现,及其实证研究的论证却是寥寥无几。目前已有的相关论著仅有邹天伦(2007)著的《英语音乐文献翻译与思维学》,郝苗苗著的《音乐英语技术类文献词语翻译问题贝多芬弦乐四重奏汉译本译文商榷》等学者的研究涉及到了音乐英语文献的翻译研究, 而赵琳著的《ESP理论视角下的音乐英语教学》(2012)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虽涉及音乐院校双语教学研究, 但仅仅就广义层面上论证了必要性, 以及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与普通通用英语的差异,仍有待于进一步对教材构建中的学科特性以及课程实践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与论证。总体而言,现有音乐学科双语教育研究薄弱,较深层次的研究进展缓慢;非材料性理论研究占绝对多数, 实证研究匮乏;双语教学研究较为笼统,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各环节实证研究仍有待进一步突破。

我国音乐学科双语课程的相关教材相对十分匮乏。目前仅有四部教材,分别是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张伯瑜编著的《音乐专业英语阅读教程》;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王靖宁、李庆瑞(2002) 编著的《音乐专业英语教程》;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李亦雄、耿悦(2004) 编著的《音乐英语》;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缑斌、王中锋、董桂晔、郑玉章编著的《音乐英语》。四部教材均采用涉及音乐题材的相关英文阅读节选,配以生字表和文字性课后习题的形式, 教材的编配设计显示出明显的语言学特征,而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体现不足。

二、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学科特性与教学设计

(一)从教学角度看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

音乐学科具有鲜明的学科特性,表现在作为声音和时间的艺术注重听觉体验和聆听过程;音乐本身的进行发展具有必然的内在邏辑;经过高度发展衍生的乐谱文献版本;以及音乐随着文明的发展与演变,专业词汇在完备扩充中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变迁。

(二)学科特性研究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以学科特性作为主要依据在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教学设计中区别于普通英语课程,十分重要。教学中所涉及的英语本身不是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是作为教学媒介语以提高课程的综合价值。教学设计应尽量保留使用音乐的语言来解决音乐学科的问题。探索符合音乐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案,建设注重学科特性的音乐双语教学体系,将具备学术与实践上的双重潜在贡献:1.进一步深入双语教学在音乐学科单科环境的具体研究, 拓展研究领域和提升研究层次;2.对音乐双语课程体系的学科特性展开研究、提出建设性方案以突破现有教材较笼统的语言学局限;3.以单科学科环境为前提, 通过实证研究深化音乐双语课程体系, 为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提出方案;4.为音乐学科双语教学主体研究积累一手的研究笔记。

(三)關于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的几点思考

1.在教学中注重听觉体验

所有关于音乐的理解的文献都持有相同的观点:你不可能仅仅通过阅读关于音乐的书籍就提高了艺术鉴赏力。如果你希望能够更好的理解音乐,没有什么比聆听音乐更好了。其他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聆听音乐。[1]聆听音乐是音乐学科艺术实践的重要方式。音乐在时间的流动中呈现出来,聆听的过程使音乐从抽象客观的描述转化为具体主观的心理反应,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感受与认知音乐的过程。

2.在教学中注重乐谱的阅读与甄别能力

乐谱是音乐的语言。乐谱包含并传递了丰富的信息,如作品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连断语气,句法走向,同时又涉及调式和声,曲式结构,复调对位,声部配器等复杂因素,当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在一起成为一部作品,乐谱本身即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音乐学科的专业问题,而不是语言学或其他学科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使用乐谱作为主要教程能够更直观的保留和使用音乐语言,以便更有效的促使课程解决本学科的专业问题以及保留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音乐语言既抽象又十分具体,音乐语言在遵循逻辑进行的前提下,在必要情况下也有可能脱离这些规则,以满足戏剧性发展和强烈情感的表达。阅读音乐语言本身的能力是音乐学科的专业能力的基础。

另外,音乐传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衍生出多种类别的乐谱版本,主要分为净版(Urtext Edition),手稿版(Facsimile Edition)和译版(Interpretive Edition)。不同版本的乐谱哪怕在同一首作品上相互间也会有些许差异,各个版本使用的方式及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对乐谱版本的比较分辨是音乐专业人才有效研读乐谱的重要保障。

3.在教学中注重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建设专业词汇积累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分层教学;特点;实例

一、高中生物教学的意义及其面临的挑战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不断强化素质教育的实施。然而,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中仍然具有深厚的基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任务依旧十分艰辛。各门学科在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学科自然也不例外。从长远来看,生物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对于农业、畜牧、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从眼前来看,对于其对于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生物学科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且相比起来平均分都很高,因此掌握好生物对于高考取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高中生物学科本身包含了庞杂的基本原理、概念,同时又重视对能力的考查,包括实验探究能力、理解和分析应用能力以及图文转换能力和图表等信息获取能力。再加上不同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个人的爱好兴趣、学习优势以及关注点的不同,理解和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因此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工作一直充满挑战。

二、分层教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原理

所谓分层教学,又被叫做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是针对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即自身智力水平、思维方式、学习基础、爱好兴趣、学习优势、发展潜力等因素),按照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通过科学的方法,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彼此水平相近的群体,同时依照各群体的自身特点实施区别化、针对性和层次化的教学,以达到使各个水平的学生群体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的目的。

20世纪初,美国最先实施分层教学的教育理念,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才引入了分层教学方法,并在各地中小学教学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分层教学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全面地照顾了每一个学生,是践行“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理念的范例,它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且充分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发展。

三、关于高中生物分层教学设计的特点及其实例探讨

1.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兴趣分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由于智力和非智力等因素,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关注重点和爱好兴趣也与众不同。因此,实施分层教学充分照顾学生兴趣取向,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特别是高中生物学科,本身包含了非常多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知识,记忆性的东西很多,再加上自然学科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使得生物学科的教学和学习面临着挑战。而分层教学的实施使得不同学生依据自身兴趣爱好分成若干个小组,依据各自的兴趣目标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例如:在讲解有关植物细胞时,对于其细胞质和细胞壁的分离的观察教学过程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方法。首先,在充分考查学生兴趣意愿的基础上,同时借鉴不同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将其分成三个组:基础知识组、实验组以及讲解分析组。实验开始前由基础知识组对于实验过程中涉及的生物知识和实验中的注意要点进行具体的阐述。接下来,由实验组进行具体的实验工作,并将实验成果――装片,进行全班展示。最后,对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现象分析等知识由讲解分析组选派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或有充分表达意愿的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种分层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沉浸于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于激发兴趣、理解知识、记忆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2.分层教学促进学生教学活动分层

“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要求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一节中,通过发放教学学案使学生对课程的基本原理概念和相关案例进行预先了解,同时发放相关教学资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充分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再次发放意愿调查表,使学生自主选择课堂教学中需要进一步讲解的内容,决定教学活动的流程。譬如,安排学生依据相关兴趣进行实验分组,第一组学生进行土壤的取样工作,第二组学生负责制备培养基,第三组同学则在指导下进行样品的稀释工作,第四组则要进行取样涂布,最后,由教师带领各组同学进行菌落计数,并对相关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这样一来,一方面,对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环节不再加以赘述,有利于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实效性;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理解和接收能力的情况也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3.分层教学促进课堂训练与课后作业分层

由于不同学生间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基础的不同,以统一标准布置训练习题是不切合实际的,很难使所有学生都获得发展。事实上,难度过高或难度过低都不利于学生水平的提高,因此,依据不同学生实际情况安排布置训练习题就显得极为必要了。分层教学恰恰命中了这一点。

例如:在讲解“减数分裂”这一节时,由于知识容量较大,内容较复杂,因此在实际的课堂训练与课后作业的布置过程中,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式,将所有学生按照不同的水平和层次分为三个小组,并将习题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组学生基础较差,主要专注于第一个等级,以基础知识和原理为主,并鼓励学生尝试第二等级。第二组学生水平相对较高,可集中于第二个等级的提升训练,就相关的知识延伸做理解,同时鼓励进行第三等级习题的尝试。最后一组学生由于自身学习成绩较高,则主要攻克拔高题。同时,鼓励三组学生相互交流。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各等级学生借助习题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同时对于学生自主性的提高也有明显效果。同样,以“减数分裂”这一节做例子,将学生依照等级从低到高分为A,B,C三等,分别对应不同难度的作业。A层学生只负责概括细胞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DNA的变化规律,而B组学生则要就前、中、后期等阶段的细胞结构变化特点做总结,C组学生则应当主攻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各阶段细胞的变化过程及其图像。

第7篇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应用

《protel电路设计教程》是中职应用电子类的主要专业核心课,对学生学习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并直接与职业考证相挂钩。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按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章节顺序为教学进程,由教师先演示学生后练习。常常会发现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效益不高的现象,而且这种方式无法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尝试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经过这几年在教学上的应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涵义

行为导向,又称实践导向,是各种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定义为: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使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常用方法有: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卡片展示法、思维导图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结合《protel电路设计教程》的课程特点,我把行为导向教学法应用于教学中,下面就此举一应用实例。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protel电路设计教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根据软件教学的特点,笔者从实践出发学习理论知识,以设计任务带动软件的学习。在对教材的处理上,用真实的电子产品——收音机作为项目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结合制板工艺标准以项目进展带动知识点的学习,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制作元器件封装”是PCB板设计中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学生在已学习原理图绘制、PCB板基本设计方法前提下,由问题引出内容:元器件封装制作。对此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景,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其教学过程分五个步骤: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第一项准备是进行信息搜集。由学生准备收音机套件,并收集相关元器件资料,当然还可要求学生准备一些常见的元器件资料(如7段LED数码管、三极管)。

第二项准备是计划决策。将全班分为6个项目小组,每个项目小组由程度不同的学生组成,在讨论后进行工作任务安排:项目1组负责搜集资料的汇报,如器件的引脚功能、作用、工作原理等,其他组可进行补充和提问,在相互讨论过程中加深对元器件引脚电气性能的理解。项目2组负责元件封装制作方法的总结与演示,由其他项目组进行提问、补充,对于不同的情况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向导法、拷贝修改法等),总结与演示给了学生展现的舞台,同时补充、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探究问题的能力。项目3组需要演示中周的制作过程并讲解制作要点。项目4组需要演示带开关电位器封装的制作过程并讲解制作要点。项目5组总结元器件封装与元器件原理图的关系。项目6组则需要对不同组的作品进行点评,同时其他项目组一起参与交流,共同分享封装制作的技巧。

(二)目标实施过程

1.情景模拟

模拟工作环境,将全班分为6个项目小组,每个项目小组由程度不同的学生组成,并推选出项目小组组长,由组长负责项目进展进度和实施情况。学生转换为员工,老师则为项目经理。

2.信息资料

这一环节由项目1组提供,这些信息包括收音机原理图、PCB板图、元器件相关资料,并展示常用器件所见封装及对元器件封装的理解,其他组或老师可进行信息、资料的实充和完善。

3.案例分析

此环节教学设计打破了常规软件教学中的老师演示学生跟着做的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选用收音机套件中的较常见、引脚较少的电容器件作为本环节的工作任务,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确定学习方法和实施方案。本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由学生借助教材、课件、软件、网络资源等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形成主动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了解如何测量元件的尺寸、引脚之间的间距和PCB绘制步骤,完成工作任务。

4.绘制元器件封装方法与步骤

通过案例分析,由项目2组进行封装创建过程的演示与总结,由其他组或老师进行提问、补充,总结电子元器件封装创建的方法和步骤。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学是以后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同时由于创建方法不止一种,对于不同的情况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向导法、拷贝修改法等),总结与演示给了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同时补充、交流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全员参与过程中把握教学重点。

(三)检测训练

在前面的学法分析上我已经明确了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将软件的学习简化为一种单一操作技能的练习”的这一要求。因此这部分我将通过设置项目中“中周”和“带开关电位器”来达到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目的。

首先给出任务,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就应大胆地让学生尝试练习。

其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可利用课件给出的解决问题关键步骤的提示,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能运用所学独立完成任务;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遇见机械错误和电气错误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同学之间的帮助和教师的指点来解决这些问题。还完不成任务的学生可以仿照课件中给出的详细步骤操作达到目的。

然后由项目3组演示“中周”的制作过程并讲解制作要点,由项目4组演示“带开关电位器”制作及要点,其他项目组进行补充,项目5组阐述PCB封装焊盘序号与原理图符号引脚之间的关系,同时总结创建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通过上面两个进阶任务来巩固本次课重点,突破难点。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互评互学

教师引导学生从工艺要求、构图是否合理、引脚对应关系、几何尺寸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并选几个有特点的作品让全班点评(6组主要负责,其他组补充)。这种评价主体多元化,结果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好与不好,而是用鼓励性活动给予肯定性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最后要求每个项目组学生进行自评,总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己的得失。

(五)课题延伸

职业教育,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因此笔者设计了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制作的元件封装如何调用?这个问题同时也是为下次课做铺垫。二是举一封装设计有误引起电路故障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在工作中由于一个小小的失误可能会造成的重大事故,旨在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总之,在《protel电路设计教程》教学中,如果能合理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培养了中职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地总结经验,用好用活“行为导向教学法”,让它为职业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出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文字设计 表现原则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22-01

1 文字设计的概念

文字设计就是对文字按视觉设计规律加以整体精心地安排,运用装饰手法美化文字的一种书写艺术,这种对文字设计的理解相对简单与片面。随着时代的进步,设计表现方式与技术的丰富,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发展,文字设计的定义、应用范围、目的与意义都会相对应地扩充与丰富。可以这么说,文字设计是对具有文字的特定信息传达进行视觉化形式表达的设想、策划、处理、过程、实现;它是一种以“文字形象”作为信息视觉传达的设计,是一种以“文字形象”作为信息载体的艺术与传播结合的设计形式,设计师以文字的形式特点与内容意义拓展表达创意,传达信息,并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进行具有文字形式特点的信息交流设计形态;或者说,文字设计是以具有文字的表形与表意中的“看”作为设计与接受方式,实现设计价值,完成设计功能的设计类型。

2 文字设计的特点与表现原则

2.1 易识别性

文字是几千年来人类通过发明、创造、改进,并随着历史的更迭、演变逐渐固定下来的。人们对文字的视觉感受也是约定俗成的,所以文字设计的第一基本原则就是易识别性。设计者要做到文字的易识别,其形体和结构必须清晰准确,不能无理由地改动字形结构,增减笔画,使人难以辨认;同时,在段落文本中要体现出整体的美感,字距、行距、空白等元素要处理得当,视觉效果统一、和谐、流畅,使观者在阅读时不会产生视觉障碍。这些就相当于设计中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一样,形式(美感)固然重要,但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内容。设计中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也就是说你所要表达的东西或思想首先应该让人们对其没有任何疑义地辨认或理解,然后才能涉及到艺术上的提高。所以,内容是前提、基础和关键。同理可见,被设计过或被艺术处理过的文字是否能被观者瞬间识别是文字设计(这里更强调的是文字设计中相对单一的字体设计或字型设计)成败的关键。

2.2 艺术表现性

文字设计不同于图形、图像设计,无论如何进行艺术处理都要构架于文字本身的肩胛结构中。就其文字结构特点而言,无论是中文还是外文;表音还是表意都是按照一定的“格律”,由线条(横、竖、点、折、弧等)框架组合而成的,具体又运用对称、均衡、对比、发射、渐变、韵律等美学原理设计出和谐、美观、主题性鲜明的文字设计方案。也就是说,文字设计要将笔形与笔画框架的视觉要素作为主要的构成形式与基础来表现文字的艺术性、文化性与个体内涵。

2.3 思想表达性

文字设计必须从文字的内容出发,使其具体的设计风格与手段都要生动、准确地体现出文字的精神内涵,文字设计的内容与形式能够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我们对所谓文字设计也可以直接理解为平面设计或者视觉传达设计中以文字的框架、结构或形式来表达视觉效果或商业价值的一个艺术设计分支。它的形式大概可归纳为两方面:一为文字本身框架结构的变化与变形;第二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表现出的整体艺术风格。而这形式上的两个方面都要以文字本身的语言表达内容或以文字为载体整体设计所要表达的内容为前提与根本。

3 文字设计的目的、意义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文字设计的目的与意义就是创造文字信息的视觉差异。这里我们所谈到的文字信息不仅仅只是叫人们识别文字的内容,文字的阅读内容是基础,在此之上更多的是为了传达一种人们不同于常规的文字设计视觉效果,通过艺术加工,用一种和谐的、美观的、独特的表现方法区分此文字不同于彼文字,加深观者印象,产生视觉记忆,那么相对应观者对该文字背后所产生的诉求内容、品牌形象、产品特点等元素也就记忆深刻了。实际上,包括文字设计在内的所有设计都是在寻找差异、发现差异、强化差异、制造差异,进而达到宣传效果和设计目的。

在文字设计教学中,我们应改革部分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由单纯的技法训练改为设计基础的训练和设计思维的培养。文字设计课程教学本身应该不仅关注文字的结构、笔画及书写,还应关注文字作为特殊设计元素符号的创意与设计。这里的文字(无论是中文还是外文)从形式上来看是相对抽象的,即使“象形”构字方法仍是现代汉字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经过千百年的演化,“象形”已经不简简单单是画图表意了,而更多的已经转化为一种符号。可以这么说,文字从形式上看即为一种相对抽象的视觉符号表达。所以,我们要教授的主要内容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与掌握文字设计独特的思维方法,正确运用具有文字设计特点的视觉要素形式美法则,用现代设计理论探讨分析文字特有的笔画结构、空间排列、结构重组、意识形态等等,进而设计出符合使用需求与视觉审美的艺术文字来。历年来高等美术院校对“文字设计”的课程多称之为“美术字”或“字体设计”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文字书写、文字结构、文字笔划等文字的理性美感的研究。课程安排也是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外文字发展简史的基础上,把训练重点放在文字的书写上。学生在上完课后,偏重于关注文字结构、笔划特点及书写方法。其实在此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字作为特殊设计元素的创意部分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们对文字设计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针对性地在理论知识和相关初级设计实践上进行了相应的结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拓学生视野,紧密结合市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由单纯的技法训练改为设计基础训练和设计思维培养。

4 结语

文字设计是高等艺术院校视觉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主干专业课程,是一门相对独立、自主的专业课程。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许多高等院校设立了“视觉传达设计(包括前期的装潢设计、平面设计、造型设计等名称的更迭)”专业,其中“文字设计”它的名称也从最早的“美术字、字体设计”演变到今天的“文字设计”,这是在文字应用研究中展现出来的一种十分积极的变化,我们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科学地探讨与研究新技术时代下文字应用的艺术表现规律。

参考文献

[1] 季铁,周旭.文字设计与传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曹方.现代汉字艺术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第9篇

关键词:程序设计;c++语言;特色知识点;非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

文章编号:1672-5913(2010)08-0108-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从20世纪末以普及计算机文化基础为主上升到目前以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为主的新高度。因此程序设计课程已经成为非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计算机公共课。该课程的知识技能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今后的专业领域问题有着重要作用。目前,许多高校都是将C/C++系列语言列为核心程序设计教学语种。然而,C/C++由于具有低级语言的特点,又容忍非常灵活的表达方式;此外,许多学校还存在课时不断被压缩的问题。这些特点对于初次学习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的学生来说,无疑增加了学习该语言的难度。如何在短期内征服该语言的难点并把握该语言的精髓?无疑只能从教学方法中找出路。我们认为,牢牢把握好C/C++语言的特色知识点并加以很好地突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体会,总结出c++程序设计课程中的若干特色知识点的教学方法,望能抛砖引玉,对提高C/C++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质量能起到一点参考促进作用。

1 若干特色知识点教学方法

1,1C++语言的普遍特色――表达式

可以说C/C++是一种表达式语言,其中的任何语句都可以广义地被看成是表达式语句。因此,掌握各类表达式的正确求值规则和顺序,并能准确地确定表达式最终值的数据类型,这是保证所设计的程序能正确实现人们预期结果的前提。正因为C/C++的这个特色,许多在其他高级语言中被称作某种操作的语句,在C/C++中则都是称作某某表达式语句。牢牢把握这一特色,可以在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避免其他高级语言一些习惯性规则带来的负面影响。举例说来,如:“x=f(a,b,c)”这一简单的基本表达形式,其中右边的f(a,b,c)可以是参数a、b、c的任何初等函数,这种形式的语句在许多其他高级语言中是被称作赋值语句(如VB程序设计)。然而在C/C++中则是被称作赋值表达式。既然这是表达式,它就有一个值,于是首先就应该搞清楚它的值是按何规则来确定的;其次还要意识到一般表达式可以出现的地方它同样可以出现。因此,这种类似于其他语言赋值语句的表达式出现在C/C++程序的输出列表中、函数参数中等都是不足为怪的事。比如该形式出现在if判断语句条件表达式所在的位置时,形如if(x=f(a,b,c)),此时如果能牢牢地意识到这里的条件是括号中的赋值表达式的话,就可以避免一个下列常见的错误:认为只要x目前的值与右边f(a,b,c)函数的值相等则条件为“真”。而应该意识到的正确判断是:if语句的条件是否为“真”,取决于x的最终值(即右边f(a,b,c)函数的值)是否为非零。可见表达式在C/C++中的重要性,教学C/C++,一开始就要使学生树立起牢固的表达式意识。

1,2运算符的特色――方向性

相比其他语言,运算符的方向性在C/C++中尤其更加突出地被强调。所谓算符的方向性,就是指算符的结合方向。算符的方向性对单目算符和多目算符有不同的作用。对于单目算符而言,在某种情况下它决定该算符应该与左右哪边的数结合,如果算符的方向性是从右至左(即为右结合性),则单目算符应该与其左边的数结合,反之亦然。举例,若a、b、c原值分别为3、4、5,可以验证a卅b表达式的值是7而不是8。因为“卅”中肯定是由一个单目算符“H”和一个双目算符“+”组成;由于单目算符“++”是右结合性的,所以应该是单目算符“++”与其左边的数结合,故“a+++b”相当于(a++)+b,而不是相当于a+(++b),表达式(a++)+b的值是a的原值3加b的原值4,而表达式a+(++b)的值是a的原值3加b的终值5。对于双目或三目算符而言,当连续有两个以上的多目算符出现在表达式中时,方向性决定着哪边的算符应该先运算。举例说明:若a、b、c原值分别为6、4、5,求下列包含两个连续出现的三目条件算符的表达式值:a>b?a:b>c?b:c。由于三目条件算符(?:)的方向性是从右至左的(右结合性),所以是先计算右边部分的条件表达式b>c?b:c,结果为5;然后再计算左边的条件表达式a>b?a:5,最终结果为6(取a的值)。

可见,只有把握了运算符的方向性,才能正确判定一个表达式的值。C/C++中的大多数算符与其他语言的算符一样,是左结合性的,但是有少数几个特色算符是右结合性的,如:自增、自减、赋值、条件算符等是少数几个为右结合性的算符。对于这些特色运算符要重点讲透。

1,3输入输出特色――输入输出运算符

C++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实现输入输出。但最常用的方式是通过C++的I/O库中的类――流类(streamclass)所定义的cout和cin对象来实现的。于是用到两个标准类型数据的输入和输出运算符“”。cout与“”运算符配合实现数据输入:基本语句形式如下:

COUt

cin>>x;//输入一个值给x

在记忆这两个运算符的功能时,如果凭机械记忆,日久容易搞反。于是笔者在教学中创造了一种形象记忆方法:将计算机主机比喻为一个人或动物身体,将输入和输出运算符“”形象地比喻为人或动物张开的大嘴,开口的端通往外界(对应计算机外部设备端),尖角的端连通体内(对应计算机主机内部)。输出x时形似将x从嘴里吐出来(输出到外设中去);输入数据到内存变量x时形似将数据吞进体内(输入到计算机内存变量x中)。所以,输出时的x在算符的开口端,输入时的x在算符的尖角端。这样形象化后,记忆就牢固了,使得上述两个基本句型中的“”符号的向就不会搞反。

1,4数据类型的最大特色――指针

指针是C/C++中的一类特色数据类型,被公认为c/c++中的一个难点。究其难的原因,主要有下面三点:一是指针数据特殊(是内存单元地址编号),不能进行普通的算术运算,从指针到指针所表示的对象,是简接地表示对象,绕了一道湾。二是指针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指针只能指向不同类型的对象,而许多不同类型的指针变量定义形式又很相似,容易混淆。三是还有一些更复杂的多维指针和多级指针。 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指针的教学难点,教师必须根据上述三种原因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对知识做简明有效的归纳、对比。

针对第一种教学难的原因,教师必须强调指针变量不能随便赋普通的数值,而只能赋地址值(如简单变量x的地址&x,代表数组首地址的数组名,代表函数入口地址的函数名)。要获取一个一维指针p所指对象的值,用间接访问运算符*,即*p为p所指的对象变量值。

针对指针的种类繁多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每引入一种新的指针类型定义时要注意与前面已学的相似指针类型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最后,要将学习过的所有指针类型的定义进行集中对比。

关于多维指针的问题主要是出现在指针与数组的关系方面。一维数组名与二维的数组名都是表示数组的首地址,但它们的性质不同。一维数组名是一种“元素指针”,性质与简单变量指针相同,这种指针加1后将指向数组的下一个元素(如果将数组的首元素称作第1个元素,则数组名加整数n后代表的是第n个元素的地址)。二维数组名是一种“行指针”,性质与简单变量指针不同,这种指针加1后将指向数组的下一行(如果将数组的首行称作第1行,则数组名加整数n后代表的是第n行的首地址)。有的文献将这种“行指针”称作多级指针,我们认为不太合适,因为“多级指针”这个名词更适合用于表达指向指针的指针。所以,我们在本文中称这种与二维数组名对应的行指针为二维指针,而与一维数组名对应的元素指针或指向普通变量的指针称为一维指针,这样命名既与数组的一维、二维相吻合,又避免与指向指针的指针混淆。相应地,我们将指向指针的指针称为二级指针,而指向非指针变量的普通变量指针称作一级指针。在这种定义方式下,一维指针与一级指针性质相同,是等价的同一类指针;但二维指针与二级指针却是有明显区别的。接下来要讲的就是关于*号的作用问题:*号运算符作用在一级(或一维)指针前得到的值是一个普通数据;*号运算符也可以作用到二维或二级指针前,但得到的值却仍然为地址值,只是分别由二维(二级)指针得到一维(一级)指针。仔细分析,可做如下区分性总结:

*号运算符作用到二维指针前是转化指针的性质(化二维指针为一维指针),但得到的结果仍然是数值上与原来指针值相同的地址(等于整个数组首元素的地址值)。如a是二维数组名,则a与*a都是相同的地址。但原来的a是二维地址,a+i指向后移i行的行首位置;而*a是一维指针,*a+i指向后移i个元素所得的位置。一般地,a+i是指向行号为i的行指针(二维指针),加*后的*(a+i)是转化得到的与a+i地址等值的元素指针(一维指针);因此由数组名a得到a[i][j]元素的地址表达式为*(a+i)+j;再由一维地址*(a+i)+j得到该元素值的表达式就是+(*(a+i)+j),这是a[i][j]值的等价表示。当i=j=0时,上式退化为**a,它表示行指针(二维指针)要加两次*号才能得到最终的元素值。二维指针与一维指针示意如图1所示。

*号运算符作用到二级指针前得到的是其所指向的一级指针的值,而一级指针的值则是普通变量的地址;*号运算符再作用到一级指针前得到的是普通变量的值。可用符号语句作进一步表达,若a是普通变量,p1是指向a的一级指针,p2是指向p1的二级指针,实现这种关系的语句为:p1=&a;p2=&p1;于是*p2等价于p1或&a;**p2等价于*p1或a;三个变量的关系如图2所示。可见,对于二级指针,也是需要连续做两次*号运算才可得到最终普通变量的值。

1,5编程思想的特色――重载与多态性

重载的本质就是利用同一个名称标识符或同一个符号表示不同的功能。比如,对于函数重载的情景,就是用同一个函数名对应着多个函数实现的情况。在c++中,允许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函数采用相同的名字,只要使用不同类型、不同数目的参数或不同的返回值,编译器便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调用哪个函数,这就实现了函数重载。用同一个符号表示不同功能的典型例子就是“>>”和“”和“

多态性是指不同类的对象对于同一消息的处理具有不同的实现。多态性在c++中表现为同一形式的函数调用,但可能调用不同的函数实现。从系统实现的角度看,C++的多态性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编译时刻多态性,另一类称为运行时刻多态性,也称动态多态性。c++编译时多态性通过重载(函数重载和运算符重载)来实现:而运行时刻多态性的实现是指在程序运行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调用的是哪一个函数,它是通过动态联编机制实现的。

2 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