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学线上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7 14:53: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线上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学线上教育

第1篇

作为05――06演出季的第八场演出,由青年指挥桂俊杰执棒育才爱乐,又把一场“莫扎特纪念音乐会”献给社会,公演于上海交响乐团排练厅。演出既是育才中学105年校庆系列活动的前瞻,又是学校艺术节演出的延伸,体现了育才中学浓厚的人文气息与文化氛围。

演出中穿插了专业音乐人士与乐团学生间的互动合作,把莫扎特的经典咏叹调搬上了舞台。整场演出并不局限于莫扎特的作品,育才爱乐还推出了两部中国交响乐作品的上海首演:王西麟先生的《太行山音画》与施万春先生的《随想曲》。前者托物言志,以作曲家独到的眼光来展现太行山的草木生灵,多调性创作手法表达了别样的晋土风情;后者蕴意深远,以长笛作为独奏乐器表述了千百年封建势力对于妇女阶层的压迫,四度音程作为一种妇女、叹息的意象传递着她们历史中的疾苦与哭泣。两部精彩的交响作品给上海交响乐爱好者协会会员以及众多来宾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育才爱乐团在朱吉政校长与高维泰助理的带领下,在2005年取得多项荣誉,并以莫扎特的《唐璜》序曲一举摘得全市中学生乐队比赛的桂冠。同年6月,育才爱乐还在校内为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现场配乐,掀起了学生中又一次爱乐的浪潮。

第2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 跨文化 幽默 翻转课堂

幽默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跨文化商务情境下合理地运用幽默能够促进跨文化和商务活动目标的实现。然而,大学商务英语课程中对跨文化幽默的教学效果一直不佳,学生一般只限于对跨文化幽默基本知识和原则的学习,而难以在实际的商务交流语境中有效地进行语言应用。这使得商务英语的教学目标和手段出现了分离,教学手段无法实现课程教学目的。翻转课堂通过课下与课上学习方式的“反转”,实现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充分“混合”,为我们解决商务英语教学的实践性难题提供了新的出路。

一、跨文化幽默与商务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大学商务英语教学的重心之一,也是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必备的基本能力。伴随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的商务往来愈发频繁,跨文化交往已经成为商务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大学商务英语课程需要对此做出积极回应,培养出能够主动适应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人才。跨文化交际不单单涉及语言能力,更多是一种综合性跨文化互动素质的表现。跨文化能力通常包含多个构件组成,从认知到行为、从思想到语言等多方面无不体现出一个人跨文化能力的高低。大学商务英语课程内容及结构需要围绕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构成要素展开,从不同角度提升学生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跨文化幽默正是商务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幽默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往活动中也同样占据重要地位,有效使用跨文化幽默对于商务交流往往具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现代各种交际场合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幽默的使用,如何运用以及何时运用幽默会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这也是幽默自身的魅力所在。商务活动中使用幽默几乎是所有语言文化群体所共有的现象,然而在跨文化商务背景下却绝非易事。事实上,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对幽默的理解和使用上存在巨大差异,经常会发生由于幽默理解不当或错用导致的关系冲突和沟通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跨文化幽默教学的难度。

已有研究表明,跨文化商务情境下幽默的使用经常出现违反语用原则的现象,误解和误用占到很大比例,为跨文化商务交往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阻力。在商务交往活动中正确理解和使用跨文化幽默,首先需要熟悉目的语文化群体的社会心理特征,同时还要对商务环节和过程情境有充足认知,这样才能应对许多复杂和突变局面。这一方面要求学生具备有关目的语社会文化的多元知识,同时还要能够在真实场景中灵活运用幽默,为实际跨文化商务交往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跨文化幽默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需要认真对待和予以强化。

二、翻转课堂模式内涵及作用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将传统课前与课后学习进行颠倒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核心就是将原先的教学程序整体性前移,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放在课前,而将以往的课后复习巩固放在课上,其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内化顺序。学生在课前通过相关教学视频和资料对原本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提前学习,课堂时间则用来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后辅导以及开展相关小组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宝贵的课堂时间节约下来,教师借此答疑解惑,开展探索性与合作性学习等。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翻转课堂在本质上是通过对学习资源和结构的重新调配,进而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几乎完全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事实上,这一环节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在课下完成。学生最需要教师帮助的课后学习却得不到相应指导,反而使学生不容易将学习内容有效吸收和内化。与之不同,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能利用课上时间解决学生课前学习的存在问题,课堂教学由传统的知识传递变成了现代的知识强化,使师生面对面交流效用得到最大发挥,以此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增加学生学习体验。翻转课堂通过线上进行知识学习,线下进行知识巩固,因此是一种有效的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作为混合学习方式,翻转课堂包括了学生课前的在线学习和课上的指导学习,将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充分结合起来,同时也混合了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两种学习过程。

翻转课堂通过增加课堂学习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赋予学生更多操作性和实践性学习机会,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商务英语教学存在的难题。它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从跨文化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跨文化情境的主动参与者,教学方式也随之从灌输式转为启发式、参与式和互动式。这一转变不是弱化而是加强和突出了教师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中对听说能力的培养极为欠缺,翻转课堂能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机会用英语进行商务交流,教师可以对学生发音、用词、句法等表达上的不足进行现场纠正。混合学习方式既能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同时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主体作用。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听说交流的机会得到延长和扩展,保障学生实现充分的语言输出,改变了传统商务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输入的弊端。

三、翻转课堂下跨文化商务幽默教学

通常来说,商务英语教学包括知识传递和技能内化两个阶段。传统商务英语教学中知识传递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因此留给技能内化的时间十分有限,更多的技能内化交由学生在课后自作和实践来完成。然而,经验和常识告诉我们,学生群体在课后很少会使用外语进行同伴间的情境训练,这也是造成商务英语长期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翻转课堂却能够将传统的模式进行颠覆,知识传递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前就能够完成,而关键的实践技能则能够通过教师指导和同学合作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和内化。因此,翻转课堂为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仿真平台,让学生能够将跨文化幽默知识在相应商务情境中运用和强化,比传统从书本到书本的知识教育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商务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与涉外商务实践紧密结合。跨文化幽默习得需要大量的情境模拟、演练与协作学习方式,传统模式下由于课堂时间大部分被知识传递所挤压,学生往往得不到充足的训练时间。学生群体在课下又很少使用外语进行单独的情境演练,因此课堂时间更是显得弥足珍贵。翻转课堂模式下,由于跨文化幽默知识已经让学生在课前习得,教师在课上则能够给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实地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任务学习和角色学习等方式掌握实践中所需要的跨文化幽默技能以及相关隐性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跨文化幽默的具体情境和对话训练,学生因此获得更多开口机会,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避免跨文化幽默使用错误。

跨文化幽默具体教学中,我们需要首先将有关跨文化幽默的阅读书目、视频材料和教学课件在网上进行学习,课堂上主要以学生的交流汇报和情境演练为主,教师在旁边对学生跨文化幽默的使用进行指导和点评。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应尽量让课堂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可以制作“五分钟看懂跨文化幽默”等微视频,把跨文化幽默在商务交际过程中具体方式予以形象化表达,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和学习模仿,切实体会跨文化幽默产生的原理及其效果。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展示与跨文化商务实践密切相关的案例,拉近学生与真实场景的距离,增加学生对跨文化幽默的实践感知能力。教师还可以创设相关商务情境,让学生学习如何根据商务活动需要恰当地使用跨文化幽默。学生在进行技能强化的过程中一直有教师陪同和指导,可以在课堂上根据跨文化幽默内容反复地与同伴、教师进行交互性演练,不断提高在实际商务场景中对跨文化幽默的使用能力。

商务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需要学生不仅掌握相关跨文化商务知识,还要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的互动练习中将知识转化为相应技能,才能熟练地用英语进行跨文化幽默表达和交流。翻转课堂恰好将商务英语课上与课下教学过程进行反转,知识传递从课上转移至课下学生自主学习,技能强化由课下回归到课上教师辅导。这样就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弥补传统商务英语实践技能教学的不足,避免长期从理论到理论教学方式的缺陷,使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跨文化幽默方面的操作性知识和情境性技能。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跨文化商务幽默和风格转换研究”[项目编号:15jsyw-11];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本二层次院校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5JSJG465]。)

参考文献:

[1]宋伟译,[美]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王聿良,任杰.浅谈中西方商务交际中的面子文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

第3篇

关键字:教学思考、上机、上课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我们都习惯于先在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再上机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学生能够在老师讲授基础上,及时巩固、消化所学知识。先上机,后上课,本是笔者学校教学硬件条件的限制,为提高机房及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运用班级交叉使用多媒体教室及机房的方法,来缓解硬件条件不足的问题,这必然产生一部分班级的计算机课是先上机,后上课,实是不得以而为之的办法。对于先上机,后上课,很多老师是避之不及,学生往往也难以适应,上机实践中变得无所事事,很难达到实训目的。但笔者在先上机,后上课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思考与尝试,认识到只要教师合理安排,让学生明确上机任务,引导他们正确思考,并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实践,不仅能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更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一、先上机,后上课,学生能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其它文科类课程预习不同,单纯通过看书预习。不去动手实践,学生很难理解计算机课程当中众多的专业术语,也很难凭空想象去理解有关操作,学生也就很难看透书本及发现问题,达不到真正的预习目的。而先上机,后上课的教学过程中,在老师明确上机任务,正确提示、引导下,学生面对电脑,通过阅读、思考、动手实践操作,才能真正达到预习的目的,并初步认识到教材中的重、难点以及发现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会带着对问题的思考走进课堂,提高了他们学习及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加了课堂的凝聚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先上机,后上课,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先上课后上机的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在没有来得及对知识深入思考的情况下,即在教师讲授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往往机械地记问题,记操作方法。先上机,后上课,学生在没有教师系统的讲授的情况下,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及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

三、先上机,后上课,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向联系与沟通。

先上机实践中,因为所预习知识没有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自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学生会自发的形成同学间彼此的沟通与交流,来积极地解决遇到的问题。这种沟通和交流,是知识上的,通过交流,他们彼此交换了对问题的理解,开拓了思路,发现了不同的操作方法,掌握了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这份沟通与交流也是情感上的,往往在机房中行成一片其乐融融,热火朝天的学习讨论场面,这种氛围,激发了所有同学的学习热情,融洽了同学间的关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彼此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先上机,后上课,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在上机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在没有老师系统讲授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独立思考或同学间的热烈讨论合作来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在这种以自身为主体的“主动发展”的空间里,在这种宽松、热烈的氛围中,感受那份成功的喜悦,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面对问题,他们有了解决问题的自信,不再是一味的依靠与等待,这种信心的树立将会让他们受益一生。

五、先上机,后上课,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有利于更好的组织教学。

教师通过上机观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及热点问题,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重难点,并根据学生情况即时调整教学方法、内容及进度等。同时在观察中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学习特点,便于课堂教学中更好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并且,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也会得到知识的启发与提示,这些都有利于教师更好的组织教学。

以上是笔者在先上机,后上课形式的教学中的一点感受,并已习惯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来提高与促进教学,但这些良好效果的实现,在上机实践中一定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及时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保持知识的连贯性。

在上机实践中,要给出适当的时间对上节课所授知识作巩固练习,以保持知识的连贯性,也便于学生预习完成下一节内容。

二、明确上机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上机实践中,老师一定给予学生明确的上机任务,要学生了解实训目的,指明练习要点及注意事项,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去做,避免出现“放鸭式”的上机场面,学生无所事事,教师不管不问,这将无法有效的组织教学及教学目的的实现。

三、正确的引导学生思考,避免细致单一去讲解。

在学生练习实践中,教师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正确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以及相互的讨论来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必要的提示、说明,而避免对学生细致单一去讲解,这样不仅分散了教师对课堂的管理,也会让学生对老师上机指导产生更大依赖,使他们失去了深入独立思考的机会,也会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失去兴趣。

四、教师在上机时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

第4篇

关键词:美的发现 美的欣赏 美的体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240-01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了语文课程肩负审美教育的使命,肯定了语文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重要地位。语文教材中凝练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形象、引人入胜的意境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对美的追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美育资源,在基础知识传授、素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语文的美学教育,让学生体验、感受教材中“美”的元素,汲取“美”的营养,积淀高尚的审美情愫,颐养性灵、健全人格。

1 咀嚼语言,品味美

作品鲜明的语言风格和特色,要求我们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环境,去发现、感悟和欣赏蕴涵其间的“美”的元素,特别是那些微言大义、精言妙语,更要细细咀嚼、品味。如此,学生得到了美的熏陶,又接受了美的教育。

欣赏精美的语句:茨威格在《世间最美的坟墓》中,用白描手法三次对托尔斯泰墓地进行了描写,突出其极朴素、极平凡,就是这普通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欣赏这精美朴素的描写,理解正是这墓地的普通而平凡,才让人感到墓主人精神力量的伟大,并让人们赞美和永远怀念。

品析个性化的语言: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析,可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如《荷花淀》中当水生告诉水生嫂他第一个报名参军时,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平和的语气中透出水生嫂的温顺、贤惠以及嗔怪中的理解与支持。在商量探夫那段情节中,几个女人委婉而含蓄的个性化的语言,使我们感受到了解放区妇女勤劳、朴实、善良、深明大义的品质,体会到了人性的纯美。教学时都要让学生细加品析。

感悟深邃的哲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幽径抵达哲人的灵魂深处,观赏瑰丽的人文风景,进而涵养性情,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学习《论语七则》,学生仿佛在聆听一位老者的谆谆教诲,意味深长的哲理,使我们不得不叹服和景仰。

2 分析形象,鉴赏美

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往往蕴藏在艺术形象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教师应当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审美联系,开辟审美通道。这种联系和通道,就是作者所描写的艺术形象。只有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分析和鉴赏,才能揭示形象中包含的美,进而实现对作品更深一层的审美把握。

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挖掘和捕捉美的实体,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分析鉴赏,感受优秀人物伟大的人格,崇高的精神,并把他们作为人生的楷模。这就要求教师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美。在进行《邓稼先》一文的教学时,笔者在学生感知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对主人公邓稼先这位杰出科学家形象的整体概括,挖掘其人格魅力的精神源泉,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一个中国科学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质朴内秀、甘于奉献的优秀品格。

3 驰骋想象,追寻美

审美想象为审美主体在美感世界里遨游插上了翅膀。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具备通过语言文字而幻化出完整形象的审美想象能力。教学中,教师固然要运用声音来调动学生的听觉,通过画面来调动学生的视觉,但更需要通过唤醒学生的“心觉”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对作品的形象、意境进行审美再现,从而产生一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审美感受。

季羡林先生《富春江上》这篇贮满诗意的美文,就像是一首回环往复的山水咏叹调,“江水平阔,浩渺如烟,隔岸青螺数点,微痕一抹,出没于烟雨迷蒙中”。这优美的主旋律几经扩展,不断润饰,营造出了清幽深远的意境。教学中,教者配乐诵读精美文段,学生闭目聆听,借助想象的翅膀,潜入“妩媚明丽,秀色天成”的富春江山水意境,在亦真亦幻中,物我两忘,陶醉在美好的神奇境界里。驰骋想象中,学生对作品的意象进行了发散和补充,而由江水、青螺、微痕勾勒出的令人陶醉的富春江美景和作者对富春江溢满心头的深情,也深深地印记在了心灵深处。

4 创设情境,体验美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多媒体的运用等,依据教材内容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引领学生置身其中,去真切地感受、体验。这样,他们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生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又可以转化成为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他们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探美访胜,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例如:教学《淡淡的深情》一文时,笔者通过古诗《游子吟》来启发学生忆想父母关爱的生活小事,伴着影碟《母亲》的视听来感受人间亲情。在营造出的浓浓亲情氛围中,感受那“平静的水面下深处的激流”,体味母爱那最无私、最深厚、甘愿奉献一切而不图回报的崇高感情。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教师应该在诗人所描绘的“秋江月夜送客”的意境中,带着学生去体会那种由枫叶红醉,荻花飘飘,秋风瑟瑟,悲凉的气氛所衬托出的“沉郁之美”,接着再去领略琵琶女高超精湛、出神入化的弹奏技艺和“如听仙乐耳暂明”的“音乐美”,最后去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性美”。

审美教育关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现代教育呼唤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实现语文教学的审美效应,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按美的标准和规律塑造自己的心灵,造就健全、完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M],2009.

第5篇

【关键词】语言;文学作品;中考

笔者细读浙江省2014年至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卷,发现现代文学作品阅读中的语言赏析题的一些特点:设题于文本的核心处、矛盾处、细处;重在考查学生品读语言的能力。其命题理念新、方法灵活,值得一线语文教师研究参考。笔者以浙江省近年的中考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的语言题为例,结合肖培东老师的课例,谈谈中考现代文学作品语言题的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选择有品味价值的句子进行赏读

2016年“浙江省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指出:“品味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分析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命题和教学中,学生品味有价值的语言,才能提高语言敏感度。以衢州卷为例,选用的语句不仅能体现小说人物丰富的情感、刻画出人物形象,而且表达上各具特点。2014年第6题:品读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爬树的男孩》)[甲]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乙]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甲、乙两句中加点处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也没吐出”“才吐出”是安德烈在不同环境中相对立的言行表现,发生在人物身上相对立的表现必有它存在的原因和价值,借此触摸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就把握住人物形象。2015年第6题: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写出[甲]在表达上的好处。(《特雷西的单车》)[甲]母亲说,特雷西,特雷西的单车。特雷西是我的儿子。[乙]母亲说,我儿子的单车。“母亲说,特雷西,特雷西的单车。特雷西是我的儿子。”这句话是母亲用来回复外乡人的疑问“谁的单车?”语用的基本规则就是简明,然而多余的话语正是小说人物情感的外在表现,推究这一点,母亲的形象也就不难理解。“学生通过语言咀嚼,破解了里边的玄妙。这样的语言训练,已经进入到较高的层面了。”再看杭州卷,选用的语句用词各有特色,能帮助考生理解作者情感或者把握人物特点。2015年第10题:阅读下列句子,简析加点词语反映的人物心理。(《继父》)①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②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用词的精妙体现在句中加点的叠音词、短语上,“柔柔软软”传达出父亲对“我”的情感,“抹眼泪”表达出母亲对父亲的情感。命题人选用这些耐人寻味的句子,考查学生理解作品是如何运用语言的,以及这样运用语言的效果是什么。“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思想情感的体验、理解与对语言的品味是密不可分的。”课堂上,教者引导学生选出表现文本核心情感或思想的语言进行赏析,不仅引领学生往文本纵深处走,而且“学生对语言的体会过程也是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肖培东老师教学《春酒》一课,他领着学生寻觅“支撑你这种情绪的文字在哪里?”紧扣文本情感品读语言,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文字滋养。学生找出“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感受出“‘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用蜜蜂做比喻,表现出作者非常喜爱喝春酒,也表现出作者喝春酒时的可爱”。肖老师循着学生体会出的作者喜爱春酒的情感,步步追问。学生读出包含深情文字或平淡词语背后的味道——儿时的欢愉,邻里乡亲的质朴浓情,母亲的慈爱宽厚。品读这些语言,学生走进了深情、真情的琦君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在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有价值的语言,应该是既能体现作者独特体验,又能代表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借助这些语言,深入语境,在羚羊挂角、似无痕处觅得言语特殊的光色,来培养孩子们对语言灵敏的嗅觉。

二、品味语言关注言语形式的整体性

叶圣陶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近年的文学作品赏析题从词语锤炼、修辞运用这些常见、常用的言语形式开始逐渐转向句式选用、语调安排、标点揣摩、语体辨析等更彰显文学作品特质的言语形式。由此可见,各市命题者对于语言赏析题命制视野越来越开阔,命制角度趋于整体性。2016年衢州卷第7题:结合语境,品读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节选自《简•爱》第十三章)(1)“让爱小姐坐下吧。”他说。(将加点处改为“爱小姐,坐下吧”是否合适?简述理由。)(2)“先生,你小箱子里不是有件礼物要送给爱小姐吗?”(阿黛勒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此题已经从当下“加点词语的品析或修辞、描写的赏析”拟题的窠臼中跳出,彰显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效果的多样性。第(1)题抓住语序变化后的差异,要求学生体会说话人的态度、思想、情感。第(2)题抓住人物特定的语言,要求学生把握语言对于表达人物情感,推动情节的作用。2016年宁波卷第7题:本文的开头有两种不同的译文,你觉得哪种译文更能体现童话语言的特点?请说明理由。(《满足的人的衬衫》)A.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眼睛一样。可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B.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很疼爱他,视若珍宝。可这个王子总是郁郁寡欢,整天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文体或作家不同,言语形式自然不同。出题者依托童话文体,考查学生理解童话语言形式的能力。这和2015年台州卷第6题考查学生“了解并体会海明威语言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道指向言语形式整体探究的语言赏析题,启发我们,欣赏语言不应零敲碎打,而是注重整体。“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走上几个来回’就强调了语言品味的整体性,不能是零零散散的,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课例,从关键词,句式和标点引领学生品读语言,关注鲁迅小说语言整体特点,教会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形式中走进文本的内核,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品读孔乙己被打得最悲惨的叙说文段,老师抛出问题:你看鲁迅在写这段对话时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此段用了一连串的问答,语气急切,表示掌柜等人对孔乙己毫不关心,关心的是孔乙己被打的故事。接着老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急促对话中人们对孔乙己冷漠之情。老师又借助朗读细品掌柜说的话“哦!”和喝酒人最后说的一句话“许是死了。”叹号和句号所起的作用。“要使语文教学回到语言,首先是语文教师自己要重视语言,要能看到课文里的语言现象。”我们分析总结出文本的语言特点并以此拟题或在课堂上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怎样写的”,从而把握作品“写了什么”以及“好在哪里”,并获得文字的涵养和文体感悟,建构起语言知识体系。文学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名片,教师引导学生对这样的名片细致品析,学生不仅能感受语言的无尽张力、文学的非凡魅力,而且通过文本的某一种语言特质的认识和学用提升语言的敏感力和包容力。这样看来,浙江省近三年中考现代文学作品语言题为教师强化对现代文作品的认识,梳理文本中有用的语言知识,适时教给学生,做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组编.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75.

[2]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3]郑桂华.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建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王君.基于文本特质分类思想的语言应用训练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9B,2016.

第6篇

关键词:美育;学生;美术欣赏;德育

美术在人类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美术教育是以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和情感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来越来越重要。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参考中提到,美术欣赏对于开阔学生文化知识视野、陶冶高尚的情操、健全人格、发展个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也正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美术欣赏课教学具有这种独特的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德育渗透,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培养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树立全新的艺术观念,还要陶冶学生情操,使其在思想上形成质的飞跃,提高道德修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那么,如何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呢?

一、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把握课堂灵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树立科学的艺术观和价值观

高中阶段,学生的文化视野迅速扩展,多学习、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帮助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文化观,提高道德修养。对于不是学特长的高中学生来说,文化课所占比重相当大,面对文化课学习的压力,每周一节的艺术欣赏课是非常宝贵的。尽管美术欣赏课中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但在教学中,教师要理顺教学思路,把握住课堂灵魂,讲出精彩的环节,让学生喜欢上美术课,期待着上美术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术的独特魅力。在上美术课的时候,除了讲授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外,还要开动脑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上好美术课。

美术欣赏课中涉及到的名家作品较多,欣赏部分所占比重大,在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多媒体能够带来视觉上的直接感受,在制作幻灯片过程中、采用音乐和名画欣赏相结合、和课堂内容有所联系的一些活动等,尽可能的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例如:我上关于《培养审美的眼睛》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美术种类和特点及美术的功能,其次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可以传递人的情感和反映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最后把德育的相关内涵挖掘出来,我制作了课件来调动学生情绪,在课件中我试着播放了不同感觉的音乐:有《国际歌》、《命运交响曲》、歌曲《长城谣》,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来欣赏美术作品,讲解知识点同时引申到作者创作作品的背景和所表达的主题,把德育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使学生在课堂上既了解了知识,也慢慢体会了不同作品的内涵,明白了美术是可以充分传递人的情感的,让学生欣赏到艺术所传达的美。清楚的知道美是情感、道德与知识的桥梁,它不仅能够丰富人的内心世界,而且让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可以接受从美术作品中获得多方面的感受,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和丰富起来,更为艺术的魅力所折服。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民族艺术瑰宝、建筑艺术和我国现代的优秀作品进行德育教育,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美术教育之中

美术欣赏的内容包含很多,有绘画、雕塑、工艺设计和书法、摄影、建筑艺术等。在中华民族丰富的艺术宝库里,蕴藏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聪明智慧。在欣赏课教学活动中,除了让学生有直观上感受外,提高审美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表现进行深入挖掘,揭示其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欣赏以及教师对艺术作品生动仔细的讲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得到了心灵上的升华。如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中国现代美术》这两节欣赏课时,应该清楚地让学生感受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促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了解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优良的艺术传统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而我国现代的一些美术作品大多跟随时代的脚步,鲜明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画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深刻地思想内容,反映了我国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时代精神,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如《血衣》、《母亲》、《流民图》等绘画作品,通过教师分析画中人物的特点及艺术特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热爱自己的祖国,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三、借助形象直观的美术欣赏活动,用艺术家的人格和精神进行德育教育

德国著名版画家、雕塑家柯勒惠支毕生为了人类的进步事业进行斗争。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赞扬她是一位有丈夫气概的妇女。在她一生的创作中,始终以她特有的激情,努力表现劳苦大众所受的苦难和他们的英勇斗争,如铜板组画《农民战争》,这些作品曾对现代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起过积极的作用。我国现代著名画家蒋兆和为了创作《流民图》曾有十年时间到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搜集素材,画了许多素描、人物速写,最后完成了这一名作。艺术家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力量,赋予了自己作品以生命,达到人的精神情感合一。美术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真实的反映生活,并高于生活,给人以教义。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应该是有机地与审美教育结合,有意识地渗透,“润物细无声”。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很大。学校是德育工作主要场所,教师是德育工作的实施者,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也要因材施教,当教师分析某一优秀作品时,要介绍历史状况、艺术观念,也要作艺术的分析,同时不要忘了德育因素的发掘和培养,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新时代需要新的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学中把德育教育贯穿始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这也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程改革中更是明确的提出了这一点,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品德的提高,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用于社会的建设者。

理性的思维和设计方法恰恰是环艺设计初学者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所匮乏的。推敲尺度、强调定位,引入模数概念等,都可作为此阶段空间训练中突出设计表现的上佳选择。

四、结语

空间训练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学习意义重大,其内容体系涵盖面广,训练的实效性重要却不易实现。在安排相关课程时,必须在课程内容的取舍、设计任务的制定,课程考核的标准等方面都作出合理的选择,让空间训练的作用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皇甫妍汝.空间设计学科内容研究方向的转变[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07):102-103.

[2]段翔;张浩;龚静.空间模型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06):116.

第7篇

1.科学总结全市中小学陶艺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基本经验。2011年,在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市校外艺术教育陶艺中心教研组开展了全市中小学陶艺教学现状的调研工作,经过近5年的发展,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教学取得了哪些成绩和基本经验。通过本次调研进行科学系统地总结。

2.正确认识陶艺教育存在问题和发展瓶颈。为进一步掌握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现状,了解中小学陶艺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下存在问题和发展瓶颈,以期进一步明确今后我市陶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任务,加强和改进我市陶艺教育工作,提高陶艺教育的整体水平。

3.为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客观依据。陶艺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立体的美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健全人格的有效载体,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将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研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和对策建议,为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从而促进我市陶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调研的方法与范围

1.调研主体。以上海市校外艺术教育陶艺中心教研组为调研活动召集人,由市中心教研组对调研情况和各县区汇总上报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对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的现状有了比较清晰了解的基础上形成总的调研报告。

2.调研方法。调研方法采取深入基层学校现场调研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进行,通过研讨、访谈、问卷等形式进行调研;现场调研结束后,各区陶艺调研工作负责人根据本区情况完成调研报告。各区县分别开展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其中回收教师有效问卷58份,学生有效问卷715份。分别来自普陀、闸北、杨浦、长宁、虹口、黄浦、静安、徐汇、金山、嘉定、闵行、崇明、宝山、奉贤、青浦15个区县。

3.调研范围。调研范围包括普陀、嘉定、杨浦、闵行等15个区县的中小学校、幼儿园、特殊教育以及校外教育机构。调研组共深入7所学校和部分校外教育机构,开展访谈研讨和问卷调查。

三、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1.陶艺教育的普及面得到进一步拓展。随着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持续推进以及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活动的深入开展,陶艺教学不仅在美术、劳技学科中扎实开展,更在拓展、探究课程中得到推广。随着各校少年宫的建立,陶艺作为少年宫学生社团活动得到较大面积的开展。截至2015年6月,各区县中小学陶艺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概况见下表。 2.教师科研意识不断加强,教科研水平不断提升。陶艺教师的科研意识在不断加强,下表显示的是接受问卷的教师对科研课题立项情况的反馈数据百分比,已有超过半数的教师开展了陶艺课题研究。数据显示,获批立项的课题中,国家级课题数量达立项课题总数的两成,比2011年有较大的提升。

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还著书立说,,呈现陶艺教育科研成果。各区县中小学根据各自学校特点编写的《陶艺》校本教材大都印刷成册,并已进入课堂使用。陶艺教师的于国家级刊物的10余篇,市级刊物的40余篇,区级刊物的100余篇。

3.陶艺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我们在教研活动中探索适合 校内外(课内外)陶艺教师专业提升的各类研训形式,除传统的聚焦课堂等教研活动形式外,陶艺教研还在积极探索各种适应时代要求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的新形式和新内容。

目前,陶艺中心组开展的教研内容,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对于拓展专业视野的需求最高。这反映了当下陶艺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取向和教研活动内容比重的新关系。

4.陶艺教育活动形式进一步拓展和丰富。陶艺教育活动除在美劳拓探课程中开展外,更多的是在学生社团活动以及校外活动中开展。因为校外(课外)学习形式的灵活和多元,形成了学生体验陶艺活动的多元化和立体化。

根据陶艺教育活动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中开展的情况,从中可以反映出陶艺教学在拓展型课程中开设率最高,这反映了陶艺教学与拓展型课程相对灵活的课时设置和教学安排相适应。同时,陶艺在教学时间相对固定的基础型课程中开设率也较高,这得益于陶艺在美劳等学科的渗透。随着城市(乡村)少年宫中陶艺项目在部分学校的开展,陶艺教学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良好趋势。当然,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也存在问题与瓶颈。具体分析如:

1.陶艺课程体系建设缺少政策支持。受传统学科观的影响,陶艺教学单元在美术、劳技等学科中已经出现,并在一定范围得到开展,但开展的效果和质量不容乐观。由于中小学陶艺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完善,陶艺教师参加学科教研活动时,常常困惑于美术与劳技学科间的差异性,它直接造成陶艺教学的目标与教学成果的评价形式的不同。

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制约陶艺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因此,陶艺课程体系的建立,仍需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与政策的支持,而推动陶艺课程建设的政策制订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向有关教育政策制定部门持续地呼吁和推动,也需要广大陶艺教师在立足一线教学中的不懈探索和追求。

2.陶艺教育的发展不平衡。通过调研反馈数据看出,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的发展不平衡,在开展调研的区县中,仅普陀、闵行、奉贤、嘉定等区建立了区级陶艺教研组,定时定点开展陶艺教研活动,大部分区县未成立区级陶艺教研组,而崇明、宝山、静安等区县仅有一至两所学校在开展陶艺教学,陶艺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任重而道远。

3.陶艺教育活动尚未形成有影响的品牌项目。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活动相对其他艺术教育形式比较缺乏,竞赛、展览、评比、交流等陶艺主题展示活动较少,尚未形成有影响的陶艺活动品牌。

造成陶艺教育活动形成上述状况原因是多方的,一是开展陶艺教育活动投入成本较高,材料和设备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从客观上影响和阻碍了陶艺教育活动的普及和推广。二是外界对陶艺教育活动形式认识的单一性,普遍认为陶艺教育活动无非就是组织学生捏泥玩泥而已,缺少对陶艺教育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认识。

4.陶艺教育教学师资匮乏。通过调研可以反映出,目前我市中小学陶艺师资配比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中小学专职陶艺师资比例较低。部分开设陶艺课的学校师资一般由美术、劳技或拓展探究课程教师兼上。由于开展陶艺教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非专业院校毕业的教 师或没有参加陶艺专业培训的教师在学生陶艺制作辅导、作品烧制等方面将面临较大的困难。

目前,已开展陶艺教学的中小学中,主要由专业和非专业两支陶艺师资队伍构成。以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或部分艺术院校陶艺专业为主的专业师资队伍,他们的专业基本功扎实,理论实践能力较强,但普遍缺少教学实践的积累,还未形成一支专家型的教师队伍;非专业师资队伍主要由毕业于师范院校艺术专业的师资组成,他们具有教育教学理论扎实、审美能力强的优势,但由于缺少陶艺专业培训,难以独立承担整个陶艺教学的重任。

四、对策与建议

1.建立市级中小学陶艺教育管理机构。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处于从无序到有序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陶艺教育教学的管理力度。建议在现有市陶艺教研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市级中小学陶艺教育活动管理机构,行使中小学陶艺教育教学及活动统一规范管理以及区县协调的职能。

2.促进陶艺教育发展的制度化建设。目前,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仅开展陶艺教育的学校间存在差异,不同的区县在推动陶艺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诸如经费保障、人员配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影响陶艺教育的规范化管理,还会影响陶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推出促进中小学陶艺教育发展的相关配套制度,统一制度保障,为陶艺教育的开展保驾护航。

3.规范课程建设,促进均衡发展。陶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课程的规范建设。建议有关课程管理部门对我市中小学陶艺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建立规范的中小学陶艺课程实施标准(指南),并开展相关的课程培训指导。

我市中小学陶艺教研活动机制建设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区域层面尚存在空白。部分没有建立区级教研组的基层学校表现出强烈的“建组”愿望,建立健全市区联动教研机制,成为陶艺教研规范建设的重点。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响应有关方面的需求,根据区县特点,设立区级教研组,提升和推动各区县陶艺教研的全面发展。同时,加大对陶艺教育开展相对薄弱区县的帮扶力度,积极促进我市陶艺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形成。

4.创设活动平台,促进交流合作。目前,我市的陶艺教育活动缺少较好的形式和内容,展示的平台单一。解决途径就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通过与各类艺体活动形式进行整合,设计推出形式多样的陶艺教育活动,搭设陶艺展示交流的平台。

第8篇

关键词:成功;动力;赏识教育

一、引言

2011年春,42岁的农民朱之文穿着打工时穿的一件破旧的军大衣,参加“山东电视综艺频道‘我是大明星’”选秀节目,以一曲三国演义主题曲“长江滚滚东逝水”震惊四座。该视频发到互联网上,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从此朱之文以“大衣哥”之名轰动全国。最后朱之文凭借自己的实力、经过十几场的比拼终于取得该节目年度总冠军,同年底又登上龙年春晚,成为2011年度最为耀眼的歌星,也成为许多草根阶层的人生楷模。任何成功都伴随着一路的艰辛,毫无例外,朱之文看似一夜成名,透过现象看本质,朱之文成功的背后又有怎样耐人寻味的故事?又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哪些启发呢?

二、“大衣哥”成功的背后

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尽管成功离不开机遇,但机遇从不降临无准备的头脑。《人民网》《鲁豫有约》等名人访谈栏目向人们道出了“大衣哥”成功的故事。朱之文从12岁起喜欢上了唱歌。刚开始,因为小学还没毕业,连歌词也看不懂,更不用说曲谱了,就一边查字典学习汉字,一边根据收音机上的歌曲琢磨曲谱,这样苦苦学了10多年,才能看懂词曲歌谱。朱之文接着就是日复一日、一首一首地十遍、百遍反复练习和歌唱,经常是早晨五六点种摸黑去小河边、树林里唱歌、练嗓子,这样又坚持了20年,才有了今日“大衣哥”朱之文的成就。

当听到“大衣哥”朱之文成功的故事,人们更多地感慨朱之文的成功不易,却很少有人寻找“大衣哥”朱之文之所以能够坚持30年如一日的动力来源是什么。当记者问朱之文为什么能坚持一边种地打工、一边坚持唱歌这么多年?正如朱之文所说的:“俺就是喜欢唱歌。”当记者再问到喜欢唱歌的起因是什么?朱之文说:“俺小学时学习不是很好,学习几乎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但一次唱歌课老师表扬了俺,从此就喜欢了唱歌。”这段对话向我们揭示了朱之文成功的最初源动力来自一次教师的表扬。试想,假如没有那次教师的表扬和肯定,会有一个农村辍学儿童对唱歌的由衷热爱吗?没有由衷的热爱,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朱之文还能坚持30吗?没有30年的坚持,还有今日歌星“大衣哥”朱之文吗?再试想,假如每个教师都能适时给孩子一点赏识的话,我们的生活中将会出现多少个“朱之文”?推而广之,如果所有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能够适时给孩子们一点赏识,不仅仅是能够出现更多的明日之星,甚至可能出现中国的“牛顿”或中国的“爱因斯坦”。由此可知,适时的赞扬对一个少年儿童的成才是多么的重要。

三、中小学的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由当代教育学者方明、朱小曼及家庭教育专家周弘老师致力研究和普及推广。赏识教育尤其适合于中小学阶段的教育,由于中小学生的性格正在形成阶段,该阶段实施适当及时的赏识教育其效果最好。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书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动摇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不论是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本质或威谱·詹姆斯的人性本质的分析论述中,还是从我们身边的朱之文或是在异国他乡的柯利亚的故事,都明确告诉我们:孩子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而赏识会促进他们积极上进。当下,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与赏识教育严重背离的教育方法和行为,甚至是歧视行为。例如,2011年10月,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媒体称为“绿领巾”事件。与其他学生的红领巾形成鲜明的对比,“绿领巾”不仅严重地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可能因此而使一颗希望之星陨落。因此,推广赏识教育不仅是着眼未来教育的长久之计,也同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大衣哥”朱之文成功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励志故事,也是一个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对中小学生而言,赏识就是一粒希望的种子,只要你适时撒下,总有一天这粒种子会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甜美的果实;而诋毁、斥责甚至歧视都会像冰雹一样,会瞬间毁灭一颗即将成为参天大树的幼苗。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汪彭庚译,《要相信孩子》[M],教育科学出版,2009

2.李镇西著,《爱心与教育》[M],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

第9篇

关键词:中职;美术;欣赏;现状;对策

一、中职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

美术教材是指导学生美术欣赏学习的一种范例,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桥梁。美术教材编写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美术的学习。中职美术欣赏教学的教材一些是采用高等院校的美术教材,有一些是采用中职学校专用美术教材,而高等院校的美术欣赏教材则是针对高等院校学生编写的,其理论难度相对较大,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本身基础较差,更加突出使用技能的学习,如果教材选择不恰当,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学习也缺乏足够的兴趣,很多人将美术欣赏学习当成了补充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很多中职学校和教师对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课时设置和课堂教学上都存在着很多不足。在美术欣赏课堂上,学生往往并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美术欣赏之中,教师也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在课堂45分钟内不停的向学生灌输各种理论知识,学生对美术欣赏毫无兴趣,中职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就显得简单乏味。

二、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美术欣赏教学还可以通过对物象的欣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美术欣赏教学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时代性,学生可以在对生活的事物进行赏析,可以体会到生活的变化。同时,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赏析,学生还可以形成内在的感悟,进而培养起时代的创新精神。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美术欣赏课程包含的范围十分广阔,其作用也是十分的突出,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视觉欣赏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觉感受能力,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工具。

三、提高中职美术欣赏教学的对策

1.编写更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的美术欣赏教材。当前,我国针对中职的美术欣赏教材十分缺乏,这十分不利于中职美术欣赏教学的开展。所以,非常有必要组织相关专家编写适合中职学校的美术欣赏教材,从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写出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美术欣赏教材,在难度和内容取舍上选取更加实用的内容满足中职学生的美术欣赏需求。

2.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鼓励学生进行个性欣赏。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讲授者,并不关注学生的感受。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与普高的学生相比其自信程度不高,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不强,所以教师更应该给以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地讲出自己内心中的想法。很多学生都惧怕回答错误后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耻笑,所以更应该给以学生更多的机会,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美术欣赏课堂更加活跃。

3.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对美术教学不够重视,所以导致很多学生的美术基础很差,当进入中职学校以后,学生也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美术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分解。美术欣赏包含了很广泛的内容,美术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教师更应该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全面的发展。

4.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提高美术欣赏的水平。美术欣赏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学科,美术与文学、历史等专业都有很直接的联系,所以在加强美术欣赏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例如,在欣赏中国国画时,教师应该将对画作的欣赏与古代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欣赏的水平,让学生在作品中感受文化,在文化的基础上赏析作品。

5.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美术欣赏的特点是其直观性,所以美术欣赏很难通过书本和理论教学来实现。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到美术馆进行参观和学习,带领学生欣赏雕塑作品,通过这样的直观教学实现美术欣赏水平的提升。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写生,通过观察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最后,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文化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审美。

6.采用积极的鼓励性教学。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重自身的讲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仅仅是用传统的标准,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而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很难用一种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其水平,所以美术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课堂中自由的表达观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避免传统的批评性评价,也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来评定每一个学生,而是要因材施教,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提出个性化的观点,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欣赏教学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的推进美术欣赏教学的发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美丽的事物,教师也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的观念,做到因材施教,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并结合学生的专业,融合文化课程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出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春燕.论漫画教学与美术欣赏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

[2]关云,王俊刚,关红梅.试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丝绸之路,2009(20).

[3]郑宝珍.尝试师生换位凸显生本意识:浅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当老师”的教学方式[J].中国美术教育,2008(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