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7 14:53: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第1篇

对我国整体的经济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查之后,其实就能发现非常明显的一点,那就是在整个经济结构当中,中小企业是占据着很大的一部分的,甚至一度占据着整体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但是就目前来说,国内的中小型企业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难,那就是融资比较困难,但是供应链金融在产生之后,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就能将这一问题解决,除此之外,还能够为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开拓一定的空间,这一点对于国内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是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一、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分析

(一)市场风险分析计算市场风险的方法主要是在险价值(VaR),它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水平(Confidenceinterval,通常为99%)上,在给定的持有期间内,某一投资组合预期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或者说,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持有期间内,该投资组合发生VaR值损失的概率仅为给定的概率水平(即置信水平)。市场风险主要具有几种类型。首先是汇率风险,顾名思义,如果货币的汇率出现一定的变化的话,银行的经济效益也会受到或好或坏的影响,汇率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汇率敝口,如果能够使用同种货币的话,就能够规避掉许多相关的风险了。其次就是较为常见的价格风险了,产生价格风险的原因主要就是商品价格的变化,在供应链金融当中,商品价格的变化会给银行方面带来一定的风险,而且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商品的价格产生变化其实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因此,价格风险是经常出现的。最后就是利率风险了,利率水平的变化会给银行造成一定的损失,就目前来说,利率风险是银行正常运行所存在的一种潜在风险,而这种潜在的风险往往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经济上的损失,所以相关的银行要做出一定的针对性的措施,这样无论是风险的产生还是经济上的损失,都会大大的降低。

(二)信用风险分析1、道德风险所谓道德风险,其实就是指企业由于自身的各种原因,使得银行在贷款这一业务方面产生一定的损失,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当中,借款的企业,或者核心的企业都会具有这种可能性,由此就产生了道德风险。其中具体的行为就包含借款企业产生违约行为,或者是借款企业提供了不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品等等。2、借款企业自身原因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当中,其对象一般就是上下游的中小型企业,但是众所周知的是,中小型企业虽然自成体系,但是无论是偿还能力还是信用遵守能力,其实都是非常有限的,这样在供应链金融当中,其实就相当于无形的增加了银行进行贷款的风险。3、核心企业变化而带来的风险核心企业与上下游的中小型企业进行比较的话,虽然核心企业比较稳定,但是在长时期的发展进程当中,还是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的,而核心企业的这些变化,很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影响借款企业的偿还能力,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金融业务。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和管理策略

(一)信用风险管理策略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和管理策略不同于传统的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主要利用的其实是核心企业自身的信用,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银行在进行相关的金融业务的时候,要针对信用这一方面严格的进行,并且在必要的情况下,要采取必要的措施。1、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经过一定的了解和相关的民生新闻就能够知晓,近几年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产生亏损的情况是比较多的,而造成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十分严格的准入制度,使得一些不符合标准的中小型企业完成贷款的行为,而这些中小型的企业其实并没有完全偿还的能力,这种情况就会使得放款的银行产生不同程度上的损失。但是如果准入制度十分严格的话,就会使得银行失去一些经济上的收益,所以,在准入制度的制定这一方面,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尽量的做到科学和合理,这样就能在较小的风险之下,获取到比较大且比较稳定的经济收益了,从另一方面上来说,这一点无论是对于贷款的企业还是相关的银行,都相当于具有了一定的保障。2、统一授信并规定最高授信额度所谓的统一授信,其实就是指,银行在授信的工作过程当中,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并且严格的按照相关的程序步骤,对单一的客户统一确定授信的额度,并且在这一工作过程完成之后,还需要对授信的客户进行统一的管理,这种做法主要就是方便进行管理。而其中的授信额度,其实就是借款的企业的信用级别,这里需要对企业的信用级别进行判定,具体的判断标准是比较多的,其中就包括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财务状况等等,并且,在进行判定的过程当中,要保证所得到的一系列数据都是真实且准确的,以此来完成授信额度的评定,这样做的好处是,授信额度比较科学合理,利于贷款企业的自我发展,也避免银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而且在这种情况之下,即便是产生损失,也是比较小的。3、提高对抵质押物的要求这一点同样是为了使得银行产生比较小的损失,因此,银行在进行相关的工作的过程当中,要对抵质押物进行合格的判定,需要其具有以下几种主要特点,首先是质量合格,为了达到这一点,银行可以聘请相关的专业工作人员,以便得到最准确的结果;其次就是容易变现,对于贷款银行来说,抵质押物容易变现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了。除以上两点之外,还需要抵质押物品质能够得到相关的标准,且至少是市场标准以上。

(二)供应链金融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1、抵质押物的价格风险和商品权属风险管理策略在这一管理策略当中,需要应对两种不同的情况,如果商品的购置价格与实际的评估价格差距比较大的时候,银行就需要按照当今时代的市场价值对商品进行合理的评估,在进行这一过程当中,需要对市场的价格进行一定的调查,切勿以过高或者过低的价格来对商品的价值进行评估。如果商品的购置价格与实际的评估价格相差不大的时候,也就说明企业与银行之间,对于商品的实际价值没有过多的争议,此时,为了加快工作的进度,银行方面就可以按照抵质押物的账面价值对其进行评估,这样无论是工作的质量还是工作的效率,都能够具有非常大的提升,而这一点,无论是对于贷款的企业,还是对于银行方面,都是具有非常大的裨益的。2、供应链金融汇率风险的风险管理策略对于供应链金融当中的银行来说,其遇到汇率风险的机率还是比较大的,并且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损失,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银行方面能够采取的措施还是比较多的,其中包括外汇远期以及货币互换等等,这些方式或者说是工具,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限制汇率风险的产生,也能减小汇率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对于汇率风险来说,其敝口管理主要是进行限额,这样就相当于减小了敝口的大小,由此,风险的产生和风险所产生的经济损失都是比较小的。除此之外,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时刻关注汇率的变化,因为汇率是随时都在进行着变化的,如果想要尽量小的产生损失,那就要时刻关注,这样就能够提前采取相关的措施,损失也就能很少的产生了。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的中小型企业变得越来越多,而经过一定的调查就能够知晓,这些中小型企业能够存活的时间都是比较短的,而这其实也正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产生的原因。但是近年以来,银行在中小型企业所产生的损失是越来越多的,因此,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一定的研究和风险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社会性工作,这一工作内容能够增加中小型企业的存活率,并且能够完成社会经济的多样性,这对于国内社会经济未来的发展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供应链金融 风险 控制对策

近几年来,商业银行根据中小企业的业务形势和特点,逐渐形成了基于企业的金融供应链和金融链体系,这不仅向供应链成员提供了系统方案,还为企业技术突破瓶颈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方案,有利于在供应链管理的背景下实现企业与银行的互利共赢。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情况,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的整体运作和实施情况。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控制体系有利于供应链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念及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指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的控制,无论是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制成,还是最后将产品销售到消费者的手里,这一系列过程中,将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的用户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功能链条结构。也可以说,供应链金融不仅是一条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资金、信息链,还是一条增值链。因为原材料经过加工、包装和运输等过程后,在供应链中,提升了它的附加值,为相关的企业带来了庞大的利益。但是如果部分核心企业在商品销售阶段,强制性的长期贷款却不能及时回收,就容易导致企业出现短暂的资金周转困难问题。由此,根据借款人在不同贸易环节中融资需求风险点的差异以及中小企业运营过程中资金缺口的特点,形成了三种基本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法律风险

供应链金融本身是一种创新业务,业务的模式多样化,且不断有新的产品推出。但是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比,它的标准化程度却比较低,而且在诸多方面也涉及到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如信用捆绑、交易文本、货物监管和资产处置等,目前关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法律还并不十分完善,难以将这些方面完全进行覆盖,就容易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法律风险,法律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它的变化也容易导致供应链发生经营风险,因此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危机。

(二)信用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之一参与主题的多样性,决定了其风险的来源也会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和复杂化。近年,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与国外相比,信息透明度差、资信评级不高、财务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着。而这些不利的融资因素就容易导致信用风险。此外,中小企业资产的规模比较小,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如果在管理上出现不规范,缺乏自身信用管理。长此以往缺乏信用,将成为限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障碍。

(三)操作风险

在供应链业务中,银行通过封闭控制物流和资金流,将借款人信用状况和信贷资金安全进行了有效的隔离,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银行的风险管理链,还增加了其他诸多风险,而这些风险控制的细节,将会导致操作的复杂性远远大于传统的信贷业务。供应链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供应链上下游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结构变化,而随着日趋增多的参与主体的,虚假信息传播也相对增加,信息传递出错就不可避免了,这也是导致操作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也可称为偿还风险,主要是市场的变化,让企业无法按照原定的计划来销售产品,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企业估测的错误,也可能是出现了新的替代品,使其产品被淘汰,导致企业销售计划的失败,出现资金缺口,无法如期偿还银行贷款,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还款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动产担保的不健全

健全的法律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完善法律制度不仅能有效的保护信贷人的合法权利,还能有效地促进金融业务健康长久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以流动资产作为担保物进行信贷的一种形式,比如存货、预付账款、应收账款等。因此,当涉及到动产担保物权这方面时,相关的法律是否完善,就直接关系到了商业银行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和安全性。

(二)金融监管机构理念不与时俱进

供应链金融,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的银行业务,它的业务开展必须要与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相适应。供应链金融无论是在客户构成和风险控制上,还是在担保资产的选择和盈利模式上都与传统的授信业务有巨大的区别,因此,金融监管部门的理念也要随着变化与变化,以求对其进行更好的监管。银行业务发展的生力军即是创新业务,从本质上看,也是对风险控制手段和理念的一种创新,监管部门对其的监管理念直接关系着银行对业务创新的积极性,如果监管部门仍旧固守传统的标准,控制银行对创新的开发和运用,很容易导致更多风险的出现。因此,在面对供应链金融监管方面,监管当局者应与时俱进,更灵活的进行监管。

(三)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发展滞后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成本较高的业务,信息技术运用的广泛度和深度直接与运营成本的节约高度相关联。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绝大多数部门并没有将此类业务有机的整合到经营平台中,这就造成供应链金融与贸易的巨额分流成本的增加。在这几十年中,虽然我国银行的金融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这只能满足企业对资金流的基本监管,却没实现供应链中资金流与信息流有效的进行对接。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的控制及对策

(一)对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进行改革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内部控制机制的超越与构建,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行为,是对各职能部门和人员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制度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一种方式,以期能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要加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内控机制建设,就必须要做好“三行”的建设,严厉禁止执纪不严、有章不循等行为的发生,与此同时,要遵守内控的全面性、有效性等原则,任何人都没有违反规则和制度的权力。

(二)建立和完善贷后风险预警机制

应急预案的设置和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能有效的对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风险控制,可以根据分门别类的风险预警信号,对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和监督,这不仅有效加强了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和风险搜索的有效性以及针对性,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然而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是能够相互传染的,这比一般的信贷风险大,因此,建立和的完善贷后风险预警机制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是及其重要的。

(三)合理运用操作风险转移手段

在国外金融业务供应链的实践中,许多操作风险是通过保险公司的方式来进行的,但目前我国并没有大规模推广风险保险的基础。但是,在第三方物流监管中,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的一部分风险是可以通过相应的保险产品进行转移,这是目前已知的转移操作风险的一种方式,我们称为风险保险。还有一种与风险保险相似的手段操作环节外包,操作环节外包也是有第三方物流的监管环节。目前,不少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通过物流协议,将操作风险转移到合作监管方的身上,这样不仅提高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监管的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成本。

(四)加大加快信息中心的建设

加大加快建设信息中心,将所有的操作流程都集于中心的系统中,这样能够将操作过程信息化和制度化,操作步骤透明化,从而有效的减少对操作人员的依赖。在信息中心中建设中,操作指导功能,风险预警功能和错误纠正功能,都能极大的降低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几率。

(五)创新对供应链金融的现金流控制手段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只要控制好现金流在整个供应链圈内的循环,就能有效的降低违约的风险。而控制现金流的具体手段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予以实践。首先,可以根据产品本身的特点和资金的安排和资金的回收进行金融产品的组合安排,控制现金流周期;其次,制约和控制信息文件;再次,进行业务流程模式和商务条款控制,通过多方业务协议和合同条款,保证现金返还的途径;最后,充分发挥财务报表在现金流控制中的作用。对企业各种账款以及销售收入进行监控和管理,能有效的控制和检视现金流。

五、结论

商业银行与对方竞争的主要优势在于创新,在进行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风险,面对创新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就必须实行有效的控制和即使的防范。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能覆盖整个商业银行的方方面面。这样有利于将商业银行面临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平志国.面向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3).

[2]陈李宏,彭芳春.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 湖北社会科学,2008(11).

[3]王柳燕,蒋建华.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J].消费导刊,2009(24).

第3篇

关键词:复杂网络;供应链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F274 文献标志码:A

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抵押资产较少、财务透明度低导致中小企融资难的问题在我国普遍存在。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率先提出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它作为金融创新业务,不仅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新的方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供应链上的企业增加收入。供应链金融已成为我国银行、物流企业、供应链中的企业拓展经营业务空间、增强各自的竞争力新途径。目前国内深圳发展银行、工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都提出各自供应链金融的相应的方案。虽然供应链金融是多方共赢的融资方式,然而并不意味着供应链金融不存在风险。为了更好的发挥供应链金融的作用,有必要对供应链风险进行有效地分析和控制。

目前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时间不长,对风险已有的研究不多:杨晏忠认为商业银行在对供应链上企业进行融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存在供应链金融融资风险;徐华认为不同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存在不同风险类型。赵忠等利用分析融信用风险的特点,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杨凤梅等分析了我国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面临的两种风险: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提出了建立战略联盟控制风险;刘娱利用SPSS中的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出了影响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关键因素并提出风险防范机制。

综合现有的研究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金融存在风险性、分类以及风险控制手段等方面,尚没有文献从复杂网络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尤其是从整个供应链金融网络系统角度研究风险及控制。供应链金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中小企业都会选择与核心企业连接,这可能导致风险集聚,因此本文从复杂网络视角对供应链金融网络拓扑进行分析,从供应链金融网络结构角度研究供应链金融系统风险形成、传播及控制。

1 复杂网络理论与供应链金融网络

复杂网络可以看成由一些具有独立特性的并与其他个体相连接的节点的集合,这些个体可以视为网络中一个节点,节点间由于某种关系相互连接视为网络中的边。复杂网络在现实世界中无处不在,例如电路网、万维网、供应链网、社会网络等。由于这些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真实网络的拓扑结构特性不同于以前研究的简单网络,节点众多且它们的关系复杂,故称为复杂网络,它与规则网络以及随机网络存在不同的统计特性,最为著名的有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

在供应链中占绝对优势的核心企业往往对上游的供应商先货后款,而对于下游的销售商往往又先款后货,因此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往往存在流动资金压力,传统的银行融资方式对于中小企业要求苛刻使其贷款无门。供应链金融是为了解决供应链中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它是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依托,将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联系在一起,整合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的信息并对资金流、物流进行控制,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性的融资服务。当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的自身信用无法达到所需资金银行融资标准时就会寻找链上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充当担保的角色,银行依据该企业与核心企业的业务往来的稳定性、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

在本文中把供应链上的企业看作节点(没有考虑物流企业和银行),当某个企业寻找核心企业以获得银行融资时就认为这2个企业之间有边相连。例如,在供应链金融中,发电厂A的往往要求燃料供应商B先货后款导致这些供应商资金吃紧,这时B就会需找核心企业A,以他们之间发生的业务向银行申请融资,A和B之间就存在边相连。事实上燃料供应商B也是炼油厂C的上游企业,可以以炼油厂为C为核心向外辐射。在这当中,一方面可以为其上游原料供应商或进出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另一方面可以为下游的汽油、柴油、PVC等石化企业的经销商提供供应链融资。炼油厂的供应商以及销售商同样可以作为核心企业为其更小的供应商、销售商提供不同额度供应链融资,一直迭代下去就会形成一个以中石化、中石油等为总核心的,不同级别供应商、销售商参与其中的供应链金融网络拓扑,以总核为中心建立供应链金融网络的子网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如果往外部拓展,一级经销商、零部件生产商也可以成为其上下游企业的核心企业,依次迭代下去一直到最小的销售商和供应商,最终形成整个供应链金融网络拓扑。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的融资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别,它改变了银行对单一企业主体授信的方式,而是对供应链上的各个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等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这种授信方式不仅链条环节长、参与主体众多、参与主体动态变化,而且各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彼此之间相互依赖,这决定了供应链金融风险更为复杂,相互之间风险传递会风险更具破坏性。因此可以借助于复杂网络理论,从系统的结构角度分析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2复杂网络视角下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2.1供应链金融网结构特点与风险

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只要从贷款企业自身资质、业绩、财务特征、担保方式等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价,决定是否贷款以及贷款的额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违约对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几乎没有影响。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某个达不到融资要求的中小企业只要在供应链中找到核心企业,银行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不用对该企业进行独立的风险评估,直接对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进行授信。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新的中小企业不断加入网络,企业得到有效发展或破产后退出网络,新加入的节点选择度大的节点(核心企业)进行择优连接,基于退出机制的供应链演化模型研究表明这种网络是服从幂律分布,具有无标度特征。从直观上看整个供应链金融网络中,大部分中小企业都与核心企业进行连接获得银行的信贷,这样在供应链网络中大部分节点度比较小,而少数核心企业有较大的度,所以供应链金融网络是具有无标度特性的。研究表明这种网络结构具鲁棒性和脆弱性的特征,具体来讲,当节点度很低的节点出现问题时,由于与其相连的节点很少,网络具有很强的鲁棒性保持稳定。当核心节点出现问题时,由于它连接的节点较多,受影响的节点较多,整个网络可能崩溃。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一旦核心企业出现信用问题,风险就会不断传导、放大和反馈,最终导致风险涌现。更为严重的是当核心企业地位发生变化时,核心企业可能隐瞒上下游企业的交易信息,出现有计划的串谋进行供应链融资,这样银行面临巨大的风险。从供应链金融网络结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处于供应链金融网络中的核心企业连边过多,一旦核心企业受到风险的冲击,整个网络中受影响的企业会增多,网络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2.2网络中邻居节点的差异的程度与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网络某个节点直接连接的节点称为邻居节点。邻居节点的差异指的是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某个级别的核心企业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时受信企业生产产品、所属行业、经营活动等的差异。供应链金融的质押物主要有存货、应收账款、提单等,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如果某个核心企业所连接的节点差异度非常小,那么它所面临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以及产品存在无差异。一旦突发事件对某个行业产生冲击,邻居节点就会产生相似的冲击,那么这些质押物的价格可能下降甚至无法变现,这样不仅受信企业面临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核心企业在巨大担保风险下也会陷入困境。因此供应链金融网络中邻居节点越相似,整个网络面临的风险就越大。

2.3供应链金融网络风险传播

在传统的企业融资中,即使企业因破产无法偿还贷款,受影响的也就是这家企业,银行的损失也是有限的,在供应链金融中各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彼此依赖,风险会在会在网络中传播,使得与风险企业不相关的企业产生风险。依据SIR模型,假设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的企业有3种状态:A无风险企业;B与风险企业有相连,有风险威胁;C是无法抵抗风险而破产。假设有风险企业将风险传播给无风险企业的概率为α,从状态β变成状态C的概率为β即受风险威胁而感染风险破产。若α=1,在一个平均度为K的供应链金融网络中,破产而无法偿还贷款的的节点就会将风险传播给K个邻居节点,接着由这些邻居节点将风险传播给.K(K-1-2E\K)个节点(E为这K个邻居点之间连边数目)。随着风险的传播,一方面网络中受风险威胁的企业越来越多。风险会在整个网络中涌现,另一方面在风险传播中企业受到风险威胁后可以通过自身的免疫(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使得企业不会因为风险而倒闭变成A型企业其概率为1-β,β的值缩小不仅可以治理本企业面临的风险,而且可以有效的阻止风险在系统内传播。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节点的度越大风险传染的速度越快,范围也就越大,整个网络系统遭受的破坏也就越大。

3 复杂网络视角下供应链金融风险治理

3.1绘制供应链金融网络的拓扑图

从以上的对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中可以看出,网络的内在结构决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不同于传统的融资风险,如果不能识别供应链金融网络的结构特性就不能从系统的角度去理解、治理来自系统的风险。供应链金融拓扑图可全面展示供应链金融网络中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风险传播路径以及对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稳健性起着关键作用的节点。因此绘制供应链金融网络的拓扑结构图并应用复杂网络的相关理论对风险进行分析、治理可以弥补传统对风险认识的不足,这将有助于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树立系统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思想。由于供应链金融是一个比较新的金融服务领域、涉及整个供应链上大部分企业,不同的银行只能获得自身提供融资的企业间联系情况,因此数据的积累与分析是一个难点。对现有数据的掌握分散,无法直接对系统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必须对这些零散的数据从全局角度进行整合,而这并非是一个银行或核心企业所能完成,因此由必须由专门的系统风险管理机构来负责收集、整理、分析网络中的数据,并进而绘制供应链金融网络拓扑图,从而有效的评估系统风险,制定必要的应对策略。

3.2以核心企业为主体的风险控制

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不同的节点失败对网络系统的冲击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节点感染风险传播的范围也是不同的。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核心节点的度较大,如果核心节点自身出现问题,不仅影响网络的稳定性,而且核心节点可能会把风险传染给更多的邻居节点,所以在风险治理的时候应该采取目标免疫的方式。银行要对供应链金融网络中的主体——核心企业的基本状况、市场地位、供应链状况、财务状况等进行严格的评估,确定是否具有核心企业的资格以及风险承担能力,建立以信用评级为核心的准人体系对核心企业进行跟踪评价以减少共谋融资的可能性。在供应链金融中中小企业固有的高风险是不可避免的,银行往往将这些风险利用核心企业信用捆绑、担保等方式将风险转移给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可以借助自身主体地位的影响力对借款企业的还款战略、借款动机、风险收益比率进行分析以拒绝不合理的授信担保,在已经授信融资的中小企业出现风险时,可以借助核心企业自身雄厚的资金以及风险处理能力,帮助中心企业治理风险,从而减少潜在风险传播的可能性,维持网络的稳定性。

3.3合理安排供应链金融结构授信

结构授信就是银行关注的是供应链系统的真实交易背景,分析供应链的交易关系和各个参与主体的经营特征,确定授信额度。从上面分析知道,一方面核心节点的邻居节点的越同质化,当某一行业或某一类型企业受到冲击时核心企业帮助邻居节点治理风险的能力有限,系统将面临巨大的危机。另一方面核心企业的度越大,核心企业自身的风险破坏性以及风险大范围的传递会使整个网络风险增加。银行在结构授信的过程中要分析核心企业与邻居节点真实交易、参与主体交易的特征以及邻居节点的数量,对于核心节点邻居节点数量太多以及邻居节点同质化的要减少授信和授信额度,银行通过这种有意识的减少核心节点的度和邻居节点的同质化的结构授信可以有效的减少系统风险。

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风险扩散;防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7)02-0063-05

一、引言

作为解决中小企业信贷困难的有效方式之一,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发展十分迅速。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国内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14.98万亿元。而风险问题一直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研究越来越多,如李毅学(2011)利用层次分析法展示了其评估过程,并将供应链金融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类,信用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和操作风险成为非系统风险的主要内容。实际上,信用风险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别,对信用风险的研究已经成为供应链金融风险研究的重点。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集中于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两个方面。在信用风险识别方面,刘远亮、高书丽(2013)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信用风险识别模型对供应链金融中的小企业信用进行识别;在信用风险评价方面,熊熊、马佳、赵文杰等人(2009)为了避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中主观评价因素的影响,将主体评级和债券评级纳入到信用风险评价中,有效地保障了信用评价体系的客观性;而陈长彬、盛鑫(2013)在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时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了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完整性。

通过上述已有研究发现,学术界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的研究涉及很少,而信用风险在供应链网络中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行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的研究不但能够保障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体系的完整性,而且能够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背景

(一)供应链金融发展不断生态化

随着生产分工的日益加剧和供应链管理的不断演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经历了由供应链单一环节的金融服务到供应链网络的金融生态优化、再到供应链金融生态的过程。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从原本单一的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向上游采购应收款业务和下游销售预付款业务延伸,产生了基于债权的应收账款融资、基于货权的存货融资和预付账款融资三种模式。供应链金融服务功能也从融资服务向集合融资、支付、结算、保险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转变。

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起源于原深圳发展银行进行的“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试点,并在2003年率先提出“1+N”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其中,“1”是指供应链核心企业,“N”是指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上下游成员,实质上是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引入其上下游企I的授信服务中,有效地保障了供应链金融的风控问题。此时的供应链金融存在的目的是满足供应链上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供应链金融服务具有单一性。而随着企业竞合模式逐渐向供应链间竞争合作模式转变,供应链网络治理与供应链金融的关系不断深化,供应链网络治理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基础,供应链网络的信息获取、资源控制及风险分担等功能不断得到发挥,金融授信模式将实现从不动产授信到动产授信、静态授信到动态授信、单一授信到整体授信模式的转变。供应链金融业务沿着供应链网络模式进行非线性延伸与扩散,供应链金融服务不断多元化和集成化。供应链网络的集成运动不断加剧,供应链网络中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加强,更多的商业生态元素被纳入供应链网络生态系统中,形成了供应链网络生态系统的集成动力机制。

在供应链网络生态系统集成动力机制的作用下,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高级商业形态(见图1)。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基础,在对整条供应链进行持续优化与协同管理的同时,严格把控真实贸易的交易环境,改变资金在供应链上的流通方式和存在形式,实现闭合式资金流通。实质上,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包含供应链网络的全部功能,并将投资、财务、会计和金融风控纳入其中,实现供应链网络交易的高效性。具体地说,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构成包括外部环境和参与主体两大类。外部环境涵盖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两部分:制度环境包括管制因素、规范因素和认知因素,管制因素涵盖法律、政策、规定等相关内容,属于工具性质的制度系统;规范因素与社会责任相关;认知因素属于群体对外部世界真实的理解。技术环境包括供应链金融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参与主体包括金融服务需求方、金融服务供应方、服务外包主体和监管机构。

(二)供应链金融本质:信用创造与信用扩张

为了解决银企间的信贷隔阂,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一方面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另一方面为金融机构增加新的业务点和利润来源。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信用的功能,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金融机构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将真实贸易作为核心指标,以防控供应链金融的业务风险。真实贸易存在于供应链生态系统中的交易主体之间,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分析,在控制真实贸易基础上进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实质上是将具有强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与弱流动性的实物资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资金在供应链上的优化配置,增强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流动性,即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发展。信用是解释银行、货币及实体经济之间内在联系机制的核心概念。信用与供应链金融在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发展方面具有一致。此外,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交易主体间存在的商业信用是供应链金融实现生态化的基础,也是供应链金融实现增量反应的前提,在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不断融合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进程才会加速。因此,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信用创造与信用扩张。

信用创造是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的过程,传统的信用创造是以商业银行为基础进行的,而现代信用创造的主体则突破了商业银行的局限性,各类非金融机构参与到信用创造中来。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创造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而受到金融体系的制约,非金融机构作为信用创造的辅助部分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用扩张是在信用创造活动完成后进行的信用在供应链交易主体间的传递活动。信用扩张方向与供应链中商流方向具有一致性,原因在于信用扩张起始于交易双方的合同签署(订单),终结于下游贸易的回款。因此,在贸易中产生的相关资产(包括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账款)成为信用扩张的载体。

(三)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问题显著

在传统融资活动中,银行信用度量的对象是单个借款企业的信用资质,而在供应链金融中则变成了整条供应链金融的运行状况。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交易主体间关系紧密,连接性较强,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于金融机构的角度,“新巴塞尔协议”将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类。信用风险指借款人和市场交易对象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指银行的资产组合由于市场波动、经济周期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可能损失;操作风险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国内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信用风险。有数据表明,供应链金融风险90%以上来自于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客户欺诈,包括控股权的争议、资本的抽离、隐性负债、非相关多元化投资、实际控股人的不良嗜好。其中,控股权的争议指供应链金融资产所有权在法律上出现争议,重复质押就是在存货融资业务中因存货所有权归属问题导致的典型控股权争议问题;资本的抽离指债务人通过关联交易将企业资本转移的行为;隐性负债指没有记录在资产负债表内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性化的债务;非相关多元化投资指债务人获得资金后将资金用于其他途径,而非将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贸易;实际控股人的不良嗜好属于个人道德问题,同样会带来信用风险问题。信用风险的传导性是信用风险扩散的前提,供应链金融的复杂网络则为信用风险扩散提供了媒介条件。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后果将对特定产业形成强烈冲击,其影响深度和广度都是其他风险难以企及的。影响至今的钢贸危机事件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的典型案例。钢贸危机事件的核心在于质押物的重复质押,属于信用风险的控股权争议,之后发生的钢材质押物挤兑事件则是因为没能有效处理信用风险扩散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三、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机理

供应链是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构建的基础,供应链金融交易主体是市场中独立的经济主体,交易主体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矛盾决定了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仍是个不稳定的系统结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环境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部分交易主体的行为将对供应链金融产生影响。风险在供应链中的传递是通过交易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的。信用风险的扩散同样是通过关联企业的相互作用进行的,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单个交易主体的界限逐渐动态化和模糊化,交易主体间具有高度关联性,也就是具有传染性。因此可以发现,信用风险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呈现出客观性、可控性、周期性和传染性的特征。客观性是所有风险种类的共同特征,即风险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控性是可以通过人为控制将信用风险降到最低;周期性表现为信用扩张和信用收缩活动在供应链金融中交替出现;而信用风险的传染性表现为部分交易主体的失信行为将会导致整个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紊乱和信用传递链条的中断。

(一)信用风险扩散的表现形式

风险扩散的表现形式可以从方向层面、线性层面和连续性层面进行划分。在风险扩散的方向层面,可分为单方向扩散、双方向扩散、多方向扩散和混合扩散四种。单方向扩散是指沿着一个特定渠道进行扩散,其扩散具有区域特定性、直接性和单调递减性的特征;双方向扩散是指风险扩散沿着两个相反的渠道进行,其扩散具有方向相反性、α餍院透丛有裕欢喾较蚶┥⑹欠堑ヒ恍远喾较虻母丛永┥,其扩散沿着多维度展开,扩散路径和扩散强度呈现非均衡性;混合扩散的方向是不确定的,且无法判别扩散的方向,扩散的可控性较差。在风险扩散的线性层面,可分为线性扩散和非线性扩散,线性扩散表示交易主体的风险扩散损失和风险概率与扩散的时间或其所在的位置是线性关系,非线性扩散则呈现非线性关系。在风险扩散的连续性层面,可分为连续式扩散和跳跃式扩散,跳跃式扩散又包括可去间断式扩散和纯跳跃式扩散两种形式。

(二)信用风险扩散速度

风险扩散速度表示风险扩散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的动态过程,受到风险扩散时间、交易主置和风险损失的影响。在风险扩散的时间进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风险扩散速度较慢;中期会迎来风险扩散的爆发阶段,风险扩散速度瞬间加快;后期风险扩散会处于动态稳定的时段,风险扩散速度平稳。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扩散速度遵循同样的发展规律。

第5篇

中小企业由于资信不足,一直存在着贷款难的问题。据银监会的测算,大型企业通常能顺利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贷款覆盖率高达100%;而面临资金压力又身处融资困境的中小企业贷款覆盖率仅为20%。根据山东省有关部门统计,该省中小企业的数量将近70万户,小企业在70万户中所占比例为99%,这些小企业创造了山东省GDP的60%,但它们的贷款余额只占山东省企业贷款总数的23%。创造较高的GDP却获得较低的融资额,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小企业确实面临融资难的现实困境。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出现,为众多的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带来希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供应链金融的概念首次被提出。该融资模式的出现,打破了商业银行对单一贷款企业的信用评估传统方式,将整个供应链中的企业规模、商业信用、物流监管、信息传递进行综合考虑,尤其关注与具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建立商业关系的核心企业的资信水平。供应链金融为国内外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开拓了新的竞争市场,成为众多银行主要的竞争领域之一。任何创新不仅面临新机遇,同时面临新挑战,如何从供应链金融的角度获取利益的同时能降低供应链中潜在的风险是商业银行制定相关政策的关键。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为银行拓展收入来源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始料未及的风险,主要包括: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合谋获取银行贷款的风险、监管方没有尽到监管义务的渎职风险、物流企业在货物运输过程面临的货物灭失的风险、宏观政策、法规的变化对供应链金融带来的风险、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协议、合约涉及的具体条款与参数的设置带来的风险、参与者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出现的违约现象带来的风险等。这些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参与者的收入与未来的合作意愿。因此,建立一个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商业银行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提出以后,学术界对该创新业务风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供应链金融风险来源分析。Smith(1987)对商业交易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进行研究,指出:商业信用能促使中间商在贴现支付与全额支付之间做出抉择,这一抉择反映了销售商对购买商违约风险的担忧。因此如果销售企业对购买者是否违约风险的了解只是来源于市场,销售企业将会提前对该风险产生警惕意识。在无法挽救的投资中,关于购买者违约风险的信息对于出售方而言是有价值的。朱怀意等(2006)将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具体分为需求不确定性、供给不确定性、制造不确定性三种。郑霞忠等(2012)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将风险归纳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主体包括商业银行、融资企业、核心企业、物流企业;外部风险则包括法律环境、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研究认为:风险主要来自银行、核心企业、法律三方面,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资信等级、法律盲点是风险控制点。二是供应链金融风险度量分析。胡海青等(2011)研究了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其中使用了支持向量机方法,指出:通过考察整条供应链运转情况能有效评估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降低融资企业违约概率,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减少银行损失,保证供应链业务的顺利进行。何娟、刘苗苗等(2012)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获取数据并实证分析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建立了存货质押业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三是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分析。Bardia(2004)对包含如下假设的合同进行研究:汇率不确定、供应商变换选择、订单数量具有弹性、利益共享、供应商反应选择,并分析影响供应商和生产商灵活签订合同的因素,同时,将生产商的供应视为一种风险资产的组合,运用组合理论分析如何降低风险。章玲(2014)对中小企业的优势以及面临的风险进行研究,认为中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模式才能提高商业银行对企业放贷的概率,从而提高解决企业资金缺口的概率。现有的文献给出了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框架,但很少文献从其具体运作模式讨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本文从保兑仓运作模式,讨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与关键合约参数的控制分析。

三、供应链金融保兑仓模式的风险管理分析

在保兑仓融资业务实际开展过程中,为了保障企业之间合作能够顺利进行,对企业合作的协议、合同进行规范是必要的。参与企业必须签订有关合同,例如《:商品购销协议》、《保兑仓业务三方合作协议》、《保兑仓业务四方合作协议》、《发货通知书》、《退款通知书》等。保兑仓融资模式属于预付款融资,该模式参与各方包括:供应商、融资企业、商业银行、仓储监管方。它是原材料仓单质押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先领票后取货。票是指商业银行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货通常是指原材料。作为融资企业的中小企业先获得银行贷款采购原材料,再将原材料交由物流企业做质押,作为卖方的上游企业有时也承担货物评估、监管作用。

(一)供应链金融保兑仓模式的风险识别

保兑仓业务受到宏观因素影响。行业风险是伴随着行业整体的交易环境、科技变化、利润水平和发展前景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的。企业所处区域环境的经济、法律环境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成为企业面临的区域风险。供应链金融保兑仓融资模式的参与者在各自行业中都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本就将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视为应对行业竞争的创新业务,物流企业也将供应链金融业务视为拓宽市场的措施,各方参与者都将面对同一种压力,即行业竞争。由竞争对保兑仓融资模式业务开展产生的不确定性称之为竞争风险。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调关系能对保兑仓融资模式的顺利开展产生影响。如果上下游企业协调不顺畅,将会给整条供应链带来协调风险。协调风险的出现会导致节点企业之间的连接不畅,进而导致物流层面的运作欠佳。因而,协调风险能从企业之间的合作层面到物流运输层面影响具体保兑仓业务的风险大小。虽然保兑仓融资模式非常注重核心企业在面对剩余原材料的情境下回购原材料的保证意愿,然而信用风险依然是贷款人关注的一项重要风险。四方保兑仓融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用风险,即物流企业并没有对货物进行监管,或者承担了监管责任但是没有将真实信息传递给商业银行,或者监管过程中出现监管失误情景。用于业务的抵押物变现风险是保兑仓业务面临的又一重要风险。若质押物的价格发生了波动,或者变质,变现风险会相应增加。对于质物来说,银行应选择价格稳定,不宜于变质,且具有明确的规格,较高的标准化程度,便于计量的抵押物。由于保兑仓融资模式参与主体较多,流程设计较为复杂,因而实际运用中难以避免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包括合规风险、流程风险、具体操作风险。合规风险是法律、政策等因素的变动引起的风险;流程风险是指保兑仓业务流程中标准化和信息化方面的欠缺造成的风险,保兑仓融资模式中涉及许多步骤,每一步骤的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的高低都将影响业务顺利开展;具体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和物流企业具体操作风险,具体操作风险与具体的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密切相关。

(二)供应链金融保兑仓模式的风险评估

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风险评估的核心工作。指标体系为风险评估提供了依据。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应考虑到:第一、保兑仓模式中的系统和非系统风险;第二、保兑仓中融资企业的业绩与未来发展;第三、融资企业和供应链系统的发展状况。一套科学完善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能对具体风险进行有效合理的控制;否则,容易产生错误的评级以及难以保证评级的客观公正。对保兑仓融资模式的风险来源有充分认识后,须确定相应指标对不同风险类型和风险来源进行考察。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银行通过对指标体系评分,即可对供应链金融保兑仓模式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是否对融资企业进行放贷。具体方法可以采用层级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以及统计平均数法等。例如,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在风险评估时,主要采用宏观与行业风险指标、供应链系统风险指标和担保物风险指标等三大类指标。它分别对三大类指标设定基本线,对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进行审核。该审核方式简单直接,一方面节省了审核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潜在的违约风险。由于风险管理得当,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于2008年被银监会评级为2B级,位于所有城商行的监管评级中前列位置。

(三)供应链金融保兑仓模式的风险控制

保兑仓融资模式的风险的来源很多,它不仅涉及到各个参与方,而且涉及到银行和供应链上企业等组成的金融系统结构,同时与业务风险、周围环境以及许多非系统风险均存在一定关系。在保兑仓业务开展过程中,风险大小往往会发生变化,因此,对于保兑仓业务的风险控制应做到关注各个环节的同时也要关注整体。保兑仓融资业务风险控制既要注重业务的各个环节,利用技术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其风险,保证各个控制对象有序运作,同时,利用环境因素进行战略上的控制,保兑仓融资业务风险控制的重点。由此可见,保兑仓融资业务风险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系统性、综合性、动态性、协同性、环境依存性,即风险控制系统应多层次、多角度控制,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进行综合控制,各子系统同步控制同时交互信息进行协同控制,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应该及时反馈便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四、供应链金融保兑仓模式的风险控制体系的创新设计

保兑仓融资模式风险控制体系建立包括风险的战略系统建立和运营风险控制系统建立。保兑仓融资业务的风险战略控制系统的建立应该既包括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平台,也包括集成信息平台和技术平台。

(一)创建制度创新平台

从宏观角度来看,要建立与相关法律法规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关标准。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要制定风险可控的流程规格。保兑仓融资业务涉及各参与方的利益,同时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随着业务的开展不断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保兑仓融资业务的复杂性。因此,为了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在业务监管上可能出现的混乱,规范合同条款,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和操作,使融资业务有章可循,是保兑仓模型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发展银行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2009)认为,保兑仓模式70%的违约问题,均与业务流程不太统一和规范有关。

(二)创建组织创新平台

保兑仓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还应进行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包括组织之间的关系创新和组织内部的创新。传统业务组织形式主要为商业银行和融资企业的构成形式,而供应链金融保兑仓融资业务组织形式是核心企业、融资企业、商业银行、物流企业形式,或者商业银行、核心企业、融资企业形式。商业银行为了能够减少对供应链运作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应主动和物流企业合作,以实现资源和核心能力互补。组织内的创新则要求参与融资业务主体在内部结构和部门设置上与保兑仓业务匹配,设立专门的保兑仓融资业务与运营部门,建立与业务相关的考核、激励机制。

(三)构建集成、综合的信息平台

信息平台的建设方面,保兑仓业务的主导者应构建一个集业务运营、数据收集、风险控制为一体的多方共享信息系统,提高业务运转的信息化程度,提高业务效率,真正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综合统一管理。信息平台的建立还能帮助企业快速获取新的行业政策与企业数据以及抵押物、质押物的动态信息。此外,共享信息平台有利于参与者对业务流程进行实时全面监视。如2012年以来,平安银行使用“供应链金融2.0”系统,通过对物流企业、核心企业和融资企业在线信息的整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有效控制风险。“供应链金融2.0”的推出,有效地降低平安银行的风险。2013年6月,平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下降至不足0.4%的水平。

(四)构建集成技术平台

建立综合集成的技术平台需要满足两方面:第一、综合控制业务风险;第二、针对不同风险,实施不同的控制措施。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应合作开发用于甄别保兑仓融资业务模式及合作企业的选择技术、业务风险评估技术、风险预警技术,还应合作制定违约处置措施,同时,银行贷款管理水平也要得到保证。对于保兑仓业务而言,建立集成技术支持平台不仅需要商业银行和物流企业的联合开发,还须融资企业与核心企业对技术平台的深入认识。只有调动多个参与者的力量才能建成综合、集成、灵敏的技术支持平台。

(五)构建日常运营风险控制体系

第6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模糊层次分析法;风险评估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引导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①。也就是在供应链中,上下游中小企业在核心企业的同意下,以核心企业为担保,向商业银行融资,促进整个生产链的顺利运作。与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不同的是,银行通过核心企业来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把风险控制到最低。供应链金融很好的实现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商流”等的多流统一,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风险控制效果。但供应链金融在给整个生产链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放松了对供应商的资金约束,因而蕴藏着很大的风险。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一)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主要流程是中小企业(融资商)在与核心企业签订合同后向监管方交付抵押物,并向银行申请融资,监管方向银行提供评价证明,银行确认后向中小企业(融资商)提供授信,同时核心企业受到货物后验收,将应收账款单据交给银行,并向银行确认将来支付贷款。因此,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五个方面:银行风险、企业内部风险、企业外部环境风险、担保存货风险。

各风险细分图如下:

(二)风险评估

由于供应链涉及因素过多而导致供应链金融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做风险评估时采用定量分析法中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比较实用。这里选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各风险进行评估。

步骤如下:

1、列出层次结构

三、结束语

由于各因素之间的优先关系评估是由专家判断得到,数据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在做评估时要做好详细的调查,收集可信数据,总结经验,结合实际,并且可以采取多位专家评估求平均值的方法。此外对于模糊矩阵做一致性检验处理,使得到的权重数据更可

批注:①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出自百度百科

参考文献:

[1]张吉军.模糊层次分析法(FZHP)[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0,14(2):80-88.

[2]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

[3]王寿阳,张维.金融工程:一个新兴的、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28(8):1

[4]杨育谋.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中国中小企业,2007(6):38-40

第7篇

1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分析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供应链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这主要是因为该业务针对的对象主要是核心企业,所以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至关重要。供应链节点企业实施的融资是商业银行承担的主要风险,在这一环节中,容易发生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不相符的情况,甚至收不回的情况。供应链金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上下游企业以及核心企业进行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其中风险识别是指对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管理人员根据专业知识以及能力,合理的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归类风险性质,并通过分析,找出出现风险的原因;风险评价是指对风险带来的为好进行判断,分析商业银行是否能够承受;风险控制是指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加以控制。

2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问题

2.1业务风险问题分析

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再加上在发展过程中受一些因素的不利影响,无法充分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安全,仍然存在一些风险问题,造成风险问题主要是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善有关的动产担保法律法规,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担保物的信贷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存款,另一种为应收账款,这样就无法为商业银行项目开展的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其次金融业务未得到信息技术有效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在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加强降低交易成本,但是实际上信息电子技术投入不足,这样在融资过程中,对于额外割裂成本,就出现较大的情况,进而对供应链的资金信息流的有效对接产生不利影响。

再次金融监管结构理念需要积极的创新,对于银行业务创新,监督部门的金融监管结构理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加强对金融监管结构的理念的创新。但是在实际我国金融监管结构理念创新性还有待加强,否则若不能加强金融监管,就会引发供应链金融监管出现风险。

2.2风险识别分析

风险识别对规避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产生的风险至关重要,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风险识别。首先法律风险识别,法律规范不完善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的诸多风险。其次操作风险识别,由于操作人员的失误,造成授信调查、融资审批等流程出现问题,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风险。除此以外,还存在两种危风险识别,一种为信用风险识别,另一种为市场风险识别。

3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策略实施

3.1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善的法律体制,同时由于我国一些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较差,对此应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信用体制以及法律体制,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对中小企业的一些不良的操作行为进行限制,对于一些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用法律来制裁,以此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重要的保障,避免出现发生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不相符的,甚至收不回的情况。通过这一措施,能够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情况,同时优化了企业发展情况,这样能够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风险。

3.2加强供应链的完善和发展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发展的还不够成熟,所以仍然存在许多的风险问题,想要更好的应对风险,就要从供应链本身入手,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建立系统分析与管理。供应链包括许多的子系统,而各子系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所以通过系统分析与管理思想的建立,严格控制供应链子系统,使其处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控制。商业银行供应链缺乏较强的控制力,所以应通过内部控制,对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严格的控制,一旦发生违规违纪的行为,应严格进行处理。

3.3加强信息技术的介入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还应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应积极的建立网贷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加强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力以及效率,同时通过信息技术,还能够严格控制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交易成本,减少供应?金融带来的成本风险。同时信息技术还能够加强对新客户群的开发,不需要只依赖于人员业务进行拓展,这样对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4建立健全供应链金融的准入体系

为了降低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的风险问题,还应建立健全供应链金融的准入体系,在审核过程中,首先应企业是否满足商业银行金融准入要求,其次还应对核心企业进行重要审核,一方面审核核心企业的经营实力以及信用,另一方面要审核上下游客户的管理能力等等,这样就规范了市场的环境,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带来的风险。

第8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045-01

一、供应链金融的基本理论分析

根据深发展银行提出的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以及文章所要研究的问题,采用胡跃飞(2007)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既包括企业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网络和链条,也包括下游的分销商、商,即渠道链。

供应链金融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供应链金融是针对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开展的一种金融服务;二是对供应链成员的融资严格限定于其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背景;三是供应链金融强调授信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即把销售收入直接用于偿还授信;四是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不仅引入了核心企业的信用,进行信用捆绑,而且也引入了物流企业的合作,承担监管货物的责任。

二、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应用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供应链管理的不成熟影响了供应链金融推行的效率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的供应链金融仅局限于汽车、钢铁、能源、电信等有限几个行业,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国内的供应链管理的意识普遍薄弱,成员之间关系松散且边界模糊,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成员的管理缺乏制度化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融资中对核心企业的资信引入有时缺乏利益激励,而成员企业对核心企业的归属感不强,也导致基于供应链的声誉效应和违约成本构造起来比较困难。这种状况不仅使得银行可选择开发的链条有限,而且也要审慎评估供应链内部约束机制的有效性。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尚不完整

从我国各商业银行推行的供应链金融来,从业务营运的机构设置看,大部分银行的供应链融资尚未独立,风险控制的核心价值并未有效吸收。结果不仅未能充分发挥营销的效率,也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三)供应链金融的技术支持相对薄弱

目前国内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滞后,使得供应链金融中信息技术的含量偏低。在许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中,目前在单证、文件传递、出账、赎货、应收账款确认等环节很大程度上需要人工确认,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操作风险。

三、我国推行和应用供应链金融的对策分析

(一)商业银行应实现其在供应链金融中的主导作用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供应链管理的意识普遍比较薄弱,供应链成员之间缺乏共生共荣的合作关系,这必然为商业银行参与供应链金融带来极大的不便及风险。因此,面对供应链成员,首先,商业银行要掌握产业供应链的运作状态,并且在不同的个体、组织及要素之间寻求到整合的机会和综合效益,并利用自身综合融资与风险管理的能力优势参与到供应链应作的设计与组织中,提供量身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解决方案,实现自身在供应链金融中的主导作用;其次,建立有效的金融供应链关系绩效指标等相应的制度,努力促进供应链合作方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最后,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担保作用是供应链金融建立的一个基础,为了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优势和约束作用,银行和核心企业可以组建一种新型的战略关系,通过内部化,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

(二)应完善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体系

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参与的主体有银行、物流企业、核心客户和上下游企业等多方利益,为此,必须建立完整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体系:

一是要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需注重以真实贸易背景为依据的流程设计,并以此来控制风险、评估企业违约成本;二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的评级系统中,企业的等级评定应当更注重企业的实际经营效益,注重每笔业务的现金流,同时,累积相关数据,构建独立的评级系统;三是银行要注意对行业的监测分析,包括产业成熟度、市场供求关系、技术风险、行业垄断程度、价格稳定程度、产业政策等,防范供应链整体风险;四是严格控制供应链参与者的结算账户,要做到优先掌握客户的资金信息,能够及时的收回放款;五是要防范相应的操作风险。

(三)商业银行应完善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机制

供应链金融的一大特点就是将金融管理活动融入商流与物流过程中,能否有效整合第三方物流,是金融供应链成功的关键,因此商业银行要选择具备综合物流服务能力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物流监管方合作和评估体系,规范动态监管机制。另外,商业银行在对贷款企业进行信用管理的过程中,应加强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毕竟第三方物流对贷款企业抵质押物的管理具有掌握全面信息的优势。

第9篇

关键词: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我国银行金融业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各种银行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为了争取到更多的企业市场份额,各商业银行更是纷纷研发各种金融产品,借助企业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运行的相关特点,积极创造新型的授信技术和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向各大型企业和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推出各种供应链金融业务,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信贷中评级授信和抵押担保等多种限制,支持促进了中小型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介绍的是其中一种,银行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业务。

一、什么是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业务

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指的是企业为了取得运营资金,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为基础,并以应收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向银行申请短期贷款,由银行为其提供融资,其中贷款期限不应超过应收账款的账龄。这种融资的参与者是债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其中融资的对象是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债权企业,在运作中,债务企业起着反担保的作用,因此它应具有良好的信用,在融资企业出现问题时,由债务企业来弥补银行的损失。

二、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优势

1、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当今降准降息、货币流动性趋于宽松的金融政策下,为适应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银行如何更好的控制风险增加收益,是银行有效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早期,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客户,这种授信额度过于集中的行为,会导致银行的贷款风险上升,由于很多客户的物流并不活跃,因此还容易造成资金流和现金流不匹配,而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业务,可以为银行开发更多的客户群体,尤其是信用度较高的优质客户,在这种业务模式下,银行服务的不仅仅是核心企业,还包括供应链中的上下企业,这就使得银行与供应链中的企业联系更加紧密,并能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拓展潜在客户,为银行增加新的业务。对于银行而言,供应链整体信用要强于产业链上的单个企业,随着生产阶段的变动,银行提供的利率和贷款成数也随之变动,并随着授信风险而调整,这就能使银行能更好的控制风险。同时,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金融产品的设计能对物流和资金流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增加了结算业务的吸引效果。而且这种业务提供的金融服务涵盖面广,收益增长点也多,能促进银行各种业务的发展,达到风险控制和兼顾收益的双重效果。

2、有效调整经济结构

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行为中,银行为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安排优惠融资,拓宽了供应链中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其融资成本,同时还能降低企业的资本占用率,提高企业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利用率,从而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另外,将银行信用融入其中,能提高供应链成员的谈判地位和商业信用,使他们能建立起平等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还能推动供应链上的产品流动,提高上下游产品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间接或直接的为银行和企业带来更多利益,这样,供应链中的银行、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都能得到共同有益的发展,从而整个供应链才能长期持续稳定发展下去,对调整社会的经济结构起着良好作用。针对大庆市的情况来看,属于资源型城市,银行积极推广应用这种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业务,在各种新的发展机遇中,不仅能使核心企业更加稳固,降低银行风险增加收益,同时还能带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对大庆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市转型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3、支持大项目的建设

在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由于核心企业拥有良好的市场信誉,通过银行在业务和资金管理上的支持,能够壮大自身的网络实力,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由于银行有着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在银行为其上下游企业融资提供增值服务的同时,可以帮助核心企业管理好上下游企业。一般情况下,核心企业的实力较强大,但也会存在风险问题,一旦供应链中的某个企业出现融资困难或障碍,核心企业很快就会受其影响而导致金融风险乃至灾难。而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业务是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这样就能缓解供应链失衡的问题,降低了核心企业的金融风险,为其发展建设和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大庆市而言,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业务中,核心企业能够良好平稳的发展,就能更为积极主动的开发建设大项目,同时通过银行与市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沟通,银行与企业的对接会,和银行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的过程,更能有目标的培养重点客户,能有效的增强银行与核心企业的大项目对接效率,了解到重点项目的工程信贷需求,从而来支持我市重点大项目的建设,推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这些银行与政府、银行与企业对接的方式,能更好的了解到企业的耗能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投放等情况,对控制企业高耗能高排放和提高信贷质量有着直接作用,从而提高我市的经济效益。

4、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群体,中小企业一直在信贷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它自身规模的限制和信用的先天性缺陷,因此普遍存在着融资难的困境,按照传统方式很难从银行融资,而由于其资金紧张难以周转,很容易造成整个供应链的失衡。而且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由于规模大竞争力强而处于强势地位,对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在交货、价格和账期等贸易条件上要求苛刻,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三、结语

银行应收账款供应融资业务是以大型核心企业为中心,选择资质优良的上下游企业,对其提供融资行为,这种金融服务业务突破了银行传统的授信要求,为银行、核心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共同发展创造了极大的有利条件。

本文通过对银行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分析,来研究这项业务对银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强大项目建设以及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良好效应,并结合我市的情况做出了相应分析和研究。(作者单位:中国银行大庆油田支行)

参考文献

[1] 刘倩倩.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析及控制[J]-时代金融(中旬).2011(5):28

[2] 陈琳.黄孝军.张靖雪.张璇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及主要风险控制点[J文]-中国经贸.2010(18):8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