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儿童思维数学的培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07: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儿童思维数学的培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儿童思维数学的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 操作活动;数学思维

数学是模式化的科学,是从模式化个体作抽象的过程中对模式进行研究。它源于现实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形式抽象,具有现实性和抽象逻辑性。学前儿童(指0~6岁的儿童)学习数学,不是要学会计算,而是让幼儿能够“数学的思维”,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或注意到蕴含在具体事物背后抽象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获得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养成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或游戏中所遇到的问题。

0~6岁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取代行动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处于抽象逻辑思维形成的关键敏感期。儿童学习数学虽然在其心理上已经具备学习数学的准备,但幼儿数学知识的内化需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对抽象数字或数学式子等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多样化的操作经验和操作活动体验的基础上,需要凭借对具体事物直接的触摸、摆弄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以及对这种操作动作协调的抽象,即“反省抽象”。因此,学前儿童的数学学习活动具有操作性的特点,幼儿数学概念的建构始于“动作”,操作方法是学前儿童学习数学,形成数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 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建立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养成儿童数学思维的习惯

学前儿童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是其学习内在的动力。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能做的只是与他兴趣相符的事情,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意义的理解,是从具体的事物开始的。在学前儿童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儿童提供具有丰富多彩、典型意义的操作材料,将物体的数量、形状特征、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鲜明的凸显出来,引发儿童好奇和探索的兴趣。在满足儿童反复摆弄练习的基础上,建立多样化的操作经验和体验,在操作中,敏捷、灵活地思考、解决问题,使儿童注意到物体的共同特征,感知和体验物体的数、形特征和数量关系,主动地建构数学概念,养成数学的思维习惯。

例如,在认识数字3时,可以让幼儿说出各种各样的可以用3来表示的物体,并让他们感知,凡是数量是3的物体,无论怎样的不同,怎样的排列放置,都是3。这样儿童对数字3的抽象意义就有了理解。

又如,在学前儿童学习“5的组成”时,可以为儿童提供多种具有数字“5”的特征的操作材料,比如5个苹果、5个梨、5个橘子、5个玩具、5根小棒棒……。起初在分5个苹果、5个梨、5个橘子、5个玩具、5根小棒棒……,他们把这些具体的操作都看成孤立的、不同的事情,而没有看到它们在本质上的共同点。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操作练习之后,幼儿突然发现,分5个苹果和分5个梨的结果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在分5”。再以后,只要遇到分5个东西,他们都知道怎么分了。在这个反复操作过程中,儿童不仅注意到苹果、梨、橘子等物体在数量上的共同特征,敏捷的思考和感知这些物体的数量关系,更理解了数的组成的抽象含义。

再如,儿童学习按帽子某一特征进行分类,首先他们仔细观察搜集来的各种帽子(共7顶),比较、区分这些帽子的不同特点(颜色、式样、材质不同)。在此基础上,他们发现如果按照颜色分,红色有3顶,黄色有2顶,白色有2顶;按帽子的式样分,鸭舌帽有3顶,有帽檐的有2顶,带绒球的有2顶,装饰帽有1顶,同时他们还发现这些帽子还可以按制作的材料、功能来分。

多层次的操作材料,帮助学前儿童建立了多样的学习经验,使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并学会了按其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计数,培养了幼儿数学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 创设操作与语言有机结合的情境,促进儿童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儿童之间,儿童相互之间以及儿童与操作材料之间,都在不断地进行着语言的交流、对话。操作与语言的有效结合,不仅能引导儿童在反复的操作、探索中,感受和发现材料数量、形状的特征,而且能让儿童感受和体验蕴含在操作材料中的数量关系,帮助他们整理、归纳所获得的学习经验,同时儿童还会根据新的发现,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操作活动与语言的有效结合,能促进儿童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

例如,在学前儿童学习数数时,儿童总是一边数数,一边点物点。起初,儿童的这两个动作往往是不一致的,但随着儿童的反复操作,逐渐发展到能够手口一致地点数,最后发展到说出总数。在这个操作过程中,语言不仅帮助儿童在数词和实物之间建立了联系,更帮助他们理解数的序列、类包含的逻辑关系。

再如,儿童在学习2的组成时,他们每人都将两个物体分成了1个和1个,也会将1个和1个合起来成为两个。在儿童操作后,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怎样用符号、数字将大家进行的分合过程记录下来,这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几个分合式,分别记着刚才几个儿童数的分合过程;接着教师指着其中一个分合式问大家,我们用这个分合式能不能表示××分蚕豆的事,能不能表示×××分果核的事,还能不能表示×××……?此时,儿童一边开始肯定着,一边又露出十分惊讶的神情:怎么用一个分合式子就能表示大家分合的物品的事呢?虽然此时的儿童还无法感受到数字、符号这种数学语言所具有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但这一切却引起了儿童原有认知的冲突,打破了其原有的认识平衡,激起了儿童对问题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在以后的操作活动中,儿童通过自主探索,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他们逐渐建构起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对数字、符号所表达的实际意义逐渐有所理解。同时,儿童的逻辑智能,抽象性和概括性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同步发展。

三 创设多彩的生活情境,培养儿童学习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儿童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这些现象和问题都是在自然的状态下发生,一般还会经常地、反复地出现。它们既能对儿童的数学学习产生了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作用和影响,使儿童在不知觉地情况下自然感受到“数学”,获得有关数学经验,又能使儿童在生活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观察数学的现象和问题,并独立、自主地探索和解决这些现象和问题。因此,在学前数学教育中,创设儿童熟悉的多彩生活情境,既不仅能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启蒙,同时也能培养他们自主“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比如,学前儿童稳定、前后一贯的一天生活活动顺序,如起床时间、上幼儿园时间、做操时间、学习时间、吃午饭时间和做游戏时间等等。都能使儿童体验到时间的长短和间隔,主动感受“时间”和“时间长短”这个量。在“整理、收放玩具、图书、衣物活动”时,儿童既可以学习和掌握各种物品进行归类的方法

和技能,同时主动建构了“分类”的概念。

在学习了三角形、长方形等知识后,儿童进行 “参观校园”的主体活动中,在活动中,儿童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形状,也进一步感受到了几何形体的知识。比如有的房顶像三角形,门和窗大多像长方形;树干有的粗、树枝细等等。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期儿童既进一步巩固了学过的数学知识,同时也了解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在“分糖果”的游戏活动中,要将10颗糖果,均匀的分给两个小朋友,儿童既可以的自然分,也可以“一人两颗两颗”的分,……,还可以先将10分成两个相等的数,5和5,然后再点数糖果,完成“一个数的等分”问题。六一 儿童节前夕,教师和幼儿一起拉彩带、挂饰品装扮教室。在活动中,为了让挂饰之间的疏密一致,有点幼儿想出了用长积木量一下,再挂饰品的好主意。

在上述的“分糖果”和“装扮教室”的两个生活情境中,儿童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自觉地将学过的数学知识,主动地运用到生活中,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主动的在生活中运用了数学。

数学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学前儿童学会计算,而是让幼儿能够“数学地思维”,能够发现生活中数学。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前阶段对儿童进行数学的启蒙教育,不仅可以让儿童感受初步的数学知识,更能让儿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可以让儿童学习数学,也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数学地思维,让儿童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金浩,黄瑾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林嘉绥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3]黄瑾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4]张慧和,张俊 幼儿园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5]何筱莉,浅析建构式课程下有二数学思维的培养,[J].中学数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1年第1期 第5卷

第2篇

一、想象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我们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任意发挥想象力。在学生们的训练本上最令人欣喜的是充满想象力的图画,透过每一幅画,能映射出孩子积极向上的品质和乐观开朗的性格。

在每次美术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自己选择所喜爱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训练,所有的学生都将喜欢参与这种绘画方式,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出色地完成画面效果,能用大胆鲜艳的色彩来展示自己的童话世界。例如他们喜欢各种动物,于是,给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变换不同的头饰;他们把蚂蚁想象成小公主,在绿色的草地上跳着欢快的舞蹈;他们热爱大自然,于是赋与花草树木以生命。孩子们的每幅画都将向我们讲述着一个动听的故事,展示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大胆的想象将激发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们心灵的摄像机对准阳光明媚的生活场景。

二、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钥匙。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出示的范画内容可以罗列无序,需要重新组合。如这样一幅范画,画中有汽车、房子、树、人物、花草、小鸟等,需要学生把这些具体事物排在合理的位置上。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汽车在哪里,小孩在干什么,树长在什么地方,谁的房子,天上有什么,地上有什么,怎样安排最合理等等。教师可作出种种设想,启发孩子们动脑筋思考之后进行创作。曾有孩子创作了一幅《苹果丰收了》,画的是车厢装满了苹果的汽车停在果园里,房屋前面的果树上站着很多摘苹果的孩子,好一派热闹的景象。还有的孩子画了一幅《大街上》,画的是街上行驶着各种造型的车辆,车上坐着孩子,手里拿着各色的气球,马路边有房子和树,他还自己创造性地加了交通岗、红绿灯、来往行人等,每名学生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创作了丰富多彩的作品。

教师启发学生的内容要多而广泛,更要具有吸引力。如画《海底世界》,可以先给孩子们讲述太空、海底的一些故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想,经过回忆、推理,画出大海。教师可以在此内容上启发孩子们联想:海水下面和上面都有什么,船上和船周围还有什么等等,这样可以逐步地使孩子们的联想丰富起来,进一步丰富作品的内容,从而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三、自信心的培养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一次美术课上,笔者看到这样一个孩子:他的写生作品总是和实物相差甚远,有时还遭到同学的嘲笑。他害怕上美术课,害怕自己的画被人看见。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享受成功,这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给他看了一张“凡高的自画像”,于是,那个孩子自信地举起了自己的“印象派”,这至少是个好的开端。

在美术教学中要积极引导、鼓励孩子们充满自信地画他们喜欢的东西,鼓励他们把感受最深或亲自经历的事情画出来,用启发式的语言活跃他们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我们在指导学生绘画的过程中,应尽量让儿童自己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画面。

四、美术游戏活动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把美术活动与游戏结合起来,培养孩子们创造性思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设计美术游戏活动时,可以把孩子要画的内容用各种相关的游戏表现设计出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把学生在游戏中产生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通过绘画具体地表现出来。例如组织画音乐《小鸟唱歌》的游戏活动,首先帮助孩子们理解音乐内容,启发他们对音乐的想象,教师边让他们听音乐边想眼前的画面――三五成群小鸟在林中歌唱,还有的在蓝天上、草地上、绿色的田野里飞翔、跳跃――音乐表达的美好情景将吸引孩子。当音乐停止时,孩子们将想象进入林中境地,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到学生们了解了音乐,教师就鼓励他们,把小鸟歌唱的音乐用笔画出来。这样孩子们画出的作品将富有个性,所画音乐内容不仅生动有趣、感染力强,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音乐,能把音乐中表现的内容用手中的笔表现出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除音乐绘画游戏外,手形绘画游戏等都是启发学生想象创造的有效手段。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品质;内在联系;解题思路;技能训练

通过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可使学生学会多种思考方法;通过解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耐心细致、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那些需要经过周密思考,反复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下面结合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培养上的一些探索。

一、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创新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深度,是发现和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特殊性;善于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善于挖掘隐含的条件与发现新的有价值的因素,能迅速确定解题策略和组合成各种有效的解题方法。因此,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

例如,教学合数时,让学生判断两个素数的积是否为合数,并说明理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整除――约数――素数――合数”这样的知识链去思考:如果素数甲乘以素数乙得丙,则丙除了1和丙两个约数外,必然还有约数甲和乙,所以丙一定是合数。这样的思考过程是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演绎出来的结论,能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概括、引向深层,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同时,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也是小学生对具体的数学材料进行概括,对具体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抽象,及在推理过程中思考的广度、深度、难度与严谨性水平的集中反映。要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从低年级开始就应加强训练。例如,可以让学生完整地表达思维过程,总结和概括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到了中高年级,就应该培养学生整理和归纳本单元知识要点的能力,形成知识体系,并让学生抓住题目的本质、规律与内在联系进行高度概括。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培养学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例如:客车每小时行7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80千米,两车同时从相距500千米的地方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这道题由于条件不明确,从而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两车相对而行,两车相距为500-(70+80)×2=200(千米)。第二种是两车背向而行,两车相距为500+(70+80)×2=800(千米)。第三种是两车同向而行,如果货车在前,则两车相距为500-70×2+80×2=520(千米);如果客车在前,则两车相距为500-80×2+70×2=480(千米)。

通过设计条件开放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给题目补充合适的条件或舍去多余的条件,并创设一个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共同提高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透过问题的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规律,能从多方面、多种联系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

二、开拓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灵活性的突出表现是善于发现新的因素,在思维受阻时能及时改变原定策略,及时修正思考路线,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学生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联想,提倡一题多解。同时,设计开放性练习,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提高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技能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表现在数学学习中能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简缩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使运算既准又快。因此,强化技能训练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主要手段。

例1:(3.9+5.3)+(6.1+4.7),教师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让学生用凑十法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3.9+5.3)+(6.1+4.7)=(3.9+6.1)+(5.3+4.7)=10+10=20

例2:(50+9.3)-(20+7.3),可让学生用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减,小数和小数相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50+9.3)-(20+7.3)=(50-20)+(9.3-7.3)=30+2=32

随着学生运算技能的形成,计算过程的中间环节,随着练习而逐步压缩,培养和训练学生从详尽的思维,逐步过渡到压缩省略的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看到题目,通过感知就能很快地算出得数。

强化技能训练一定要在学生切实理解运算法则、定律、性质等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平时坚持适量的口算和应用题练习,通过视算、听算、口答、速算比赛等,采用“定时间比做题数量”、“定做题数量比完成时间”的训练方式,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从而达到培养思维敏捷性的目的。

四、提倡求异思维,探究求新,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创新思维是获取和发现新知识活动中应具备的一种重要思维,它表现为不循常规、不拘常法、不落俗套、寻求变异、勇于创新。在教学中要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学生探究求新,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对已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并加以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法,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形成。

例如,在引导学生概括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常规的思维得出以下的计算方法:圆柱体的表面积=一个侧面积+两个底面积(即S=ch+2πr2)。这时,我鼓励学生:“能不能概括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呢?”一些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后将圆柱体的一个底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知道一个底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两个底面合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恰好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又正好是圆柱底面的半径,从而得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之和为cr。因为圆柱的侧面积是ch,因此,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为S=c(h+r)。接着,让学生作进一步的比较,发现后一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总之,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课程,教师应该不断地分析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探寻开展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使学生养成积极钻研的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质。

第4篇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基础性教育改革内容的不断颁布和落实,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尤其是小学体育学科中的创造性思维。它不仅有利于全面开发儿童的智力,还极大地推进了儿童的健康身心发展。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的实际学习能力,全面激发儿童的体育学习兴趣,同时它也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小学就教育阶段中的学生年龄比较小,活泼好动、心智不成熟等特点,可能看似平常普通的一个动作实质都是一种无形的创新,并且班级中儿童的思维都是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通过教师的科学教学,进一步形成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当前阶段中,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

1.体育教师并不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中的小学生,每个人都具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而且都可以在进行参与体育课的过程中得到放松和快乐。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小学体育教学观念的严重滞后性,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熏陶,体育教师并没有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培养,只是按部就班式地采用过去的教学理论进行体育教学,严重缺乏体育教学的创新性,促使学生对体育课程失去学习的兴趣。追根溯源,都是因为部分小学教育院校并不重视体育课程的科学开发。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只是沿用过去传统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并没有全面激发学生体育课的兴趣。

2.体育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我国大力推崇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大部分家庭选择只要一个孩子,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前,在家庭中都是被爸爸妈妈一直娇生惯养到大的,基本没有参与过正式的体育锻炼活动,更谈不上体育训练。为此,儿童在进行小学学习之后,大多数的儿童忍受不了体育教学中的训练强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良好学习品格,我国的体育教学就必须不断加强对学生实际耐力的训练。还有体育教师在进行增加学生耐力训练活动的过程中,班级中的学生表示十分不理解,更无法支撑下来。学生往往选择不停抱怨,甚至去和体育教师进行协商。而一部分体育教师就会因此而产生怜悯的情感,从而放弃学生的耐力训练,或者进一步地降低训练的强度,教师这样的做法不仅无法实现原定的教学目标,还会使体育教学思维训练模式变得杂乱复杂。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时刻铭记体育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切实地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力。

3.体育课程时间设置的不合理

依据大量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现有的小学教育院校不仅无法保证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时间,还会经常性地出现此课程被其他课程占用的问题。这样一来,就无法全面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缺少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全面锻炼。为此,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教育部门需要充分考虑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同时立即采取一些解决方法,进一步保证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1.体育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注重知识性的引导和启发

由于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小学生年龄小,自身的思维构建能力比较薄弱,生性活泼爱动,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小学教育阶段中的体育课程又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的体力,所以,应做到充分满足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与班级中的学生进行知识的共享。教师需要让班级中的儿童一直保持放松的状态,使其更加高效化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合理地利用影像、画面、音乐、Flash动画等教学元素来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2.体育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模式

当前阶段中,班级中小学生数量比较多,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比较明显。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个体间不同性质的创造能力。由于学生个体所处的家庭成长环境,学校客观因素的不同,使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发挥成效也有所不同。为此,在小学教育阶段中,体育教师需要充分结合班级中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性和兴趣爱好,进而制订合理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体育教师的细心指导下,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进而在比较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实现体育学习的学习目标,同时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3.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第5篇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其可能性

(一)教学生活化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为主,往往让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力求获得“标准的”唯一的答案。结果,儿童被老师按在数学的符号堆里,整天做数学题,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必然联系。因此,当现实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时却不会解决,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生活化的可能性

小学数学的新课程与以前相比,更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相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他们提供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数学本身就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符合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习过程。儿童头脑中的数学就是对生活的再认,从生活实际引入概念,从生活实际发现问题,最后再回归现实。儿童学习数学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来源于数学知识或来自生活,要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放在目前智力发展区。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孩子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再过渡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有“透视”作用,和抽象思维互补、共振。因而,要加强数学生活化,才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华罗庚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他们好奇心强,对生活充满兴趣,乐于了解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会使学生更喜欢数学、愿学数学。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密切不容置疑。《九章算术》中就出现了“鸡兔同笼”等实际问题。现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应用性更强。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恰恰反映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密切联系的习题,如股市行情、出租车费、电脑上网、市场营销等问题就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教学中选用充满生活化的实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作用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现实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把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一直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的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体验

(一)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由此说明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好数学知识。

(二)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只有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才能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提高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即让孩子自己会学、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感悟数学就在身边。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设置“生活背景”,培养数学意识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后,可让学生充当某些角色,如营业员,车间工人,调度员等。在这样模拟身份的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实际计算、测量能力。在体验活用知识的快乐中不但巩固了知识,还能体验到数学美和创造美。

第6篇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学习;数学习惯;创新思维;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212-02

数学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它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重要。小学数学作为我们学习数学的开始,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很多人认为,小学数学就是简单地识数和计算问题,没什么好学的,现在不会,长大了就都会。这种意识导致家长、学生对小学数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学习不重视,从而导致其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

小学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品质的一般发展和形成基本的数学素养,培养数学思维,发展数学能力,认知数学价值及解决实际问题。分析小学数学的学习,有3个特点: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常识的系统化;二是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学习的活动过程;三是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是建立数学学习初步印象的重要期

小学是学生接受正规课业的开始,更是儿童入门学习的开始。尽管在此之前,在幼儿园、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受了数学的学习,但是整个的数学学习是零散的。没有规律、没有构建,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结构,在知识的应用方面更是无力。很多时候,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学习。小学,它作为实施教育的机构,有它的系统与计划,并在计划与现实的实践中不断地改革、改进。让适龄儿童接受系统的、正规的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我国小学数学教材在低年级(第一学段)安排了四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表,处理数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地推断。“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儿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在小学之初便开始学习。心理学中,印象的初始信息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印象对事物接下来顺利发展是多么重要。在小学数学学习之初,如果我们留给学生数学的印象是枯燥的、乏味的、复杂的,将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排斥与厌恶,上面所述的目标是难以达到的。仔细观察,数学它具有简单性、统一性、和谐性、对称性、奇异性等。在最初的数学学习中,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高度地、深刻地反映出数学美的特征,很自然地给人以美的享受,并能使人们在学习、研究中潜移默化地遵循数学的审美准则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建立对数学的美好印象,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与热情,这样以美好的心情学习数学,是数学学习的目标更好的实现。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是培养数学学习习惯的关键期

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孔子曰:“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根据儿童的身心和年龄特点,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也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数学认知的初始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对于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就需要在数学学习之初开始关注。如果小学生在最初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其思维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下降,这样就可能对以后的学习及其他学科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最初的数学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复习,有利于学生之后对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在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己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养成克服困难的习惯。这些是宏观上的学习习惯,还有微观的数学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儿童初步学习数与图形,并进行基础计算的学习,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审题习惯、良好的估算习惯、良好的检验习惯、良好的查错习惯、良好的疑难质问习惯等。除此之外,在数学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准确书写数的习惯、认真计算的习惯、严谨作答的习惯、精确作图的习惯、应用数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培养将会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在生活中产生极大影响。

只有抓住习惯培养的关键期,这些习惯才能良好保持。关键期就是儿童最初接触数学学习之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习惯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修养。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多渠道的,但是一定要把握时机,贵在坚持。

三、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有效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0~2岁是感知运算阶段,2~7岁是前运算阶段,7~12岁是具体运算阶段,到15岁是形式运算阶段。小学生一般是6~12岁,低年级的学生就是6~8岁的样子,他们的认知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阶段,符号或语言的机能形成于第二阶段,这就使儿童能通过符号或分化了的记号的媒介来引起当时感知的对象和事物,从而使他们再现出来,象征性的游戏是这个过程的一个例子。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如,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难以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属性。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存在一个转折期,一般出现在四年级。

《教育心理学教程》中许多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持续发展趋势,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前进。小学生创造力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小学一至三年级呈直线上升状态,小学四年级下降,小学五年级又恢复上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再次下降,以后直至成人基本保持上升趋势。

小学开始,儿童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思维的发展处于特殊阶段。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是具有严密逻辑的一种知识,数学知识本身的特性有利于训练儿童的思维,发展儿童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的数学学习将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动力系统中的重要因素,它对于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具有推动、导向和维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他会不会学习,这主要涉及学习策略与方法的问题;二是他愿不愿意学习,这就是关于学习动机的问题。学习动力一旦形成,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定的指向性,如以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去学习,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课集中注意力去汲取知识等,而且也有一定的动力使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兴趣水平保持下去,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对于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一开始数学学习的动机主要来源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进而慢慢发展为数学知识需求的学习内部的学习动机。在数学学习的开始,我们专注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数学的学习。数学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游戏是最主要的活动之一。某种程度上,儿童就是在游戏中成长起来的。因为小学生注意的发展轨迹是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而且注意具有明显的情绪色彩,那些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游戏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游戏教学正是利用了游戏富有魅力的活动方式,发展学生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可以说,正是游戏的趣味性和竞争性,使学生可以在交流合作中学习,理解数学知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观察、思考、猜测、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数学学科的特点,更容易结合生活、结合游戏展开教学,这样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吸引有着很大的优势,抓住这个机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对数学最初的学习兴趣最终将会演变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与积极的探究。

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对当前和以后的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认识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将会改变我们对于数学学习的态度与认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小学低年级数学的学习,更好地学好数学、认识数学,让数学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2011.

[2]皮亚杰.儿童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1980.

[3]李越,霍涌泉.教育心理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林良富.追寻儿童之真:小学数学教学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5]{中.小学教育实践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7篇

一、 理论依据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为游戏教学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皮亚杰根据大量的实验研究,把儿童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年龄阶段为0~2岁左右,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年龄阶段为2~6、7岁,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年龄阶段为6、7~11、12岁,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年龄阶段为11、12岁以上,而小学生的基本的特点是此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建立符号功能,思维方式相比感知运算阶段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而且此时的儿童以自我中心论为特点,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难以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不能换位思考,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其年龄在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的特点是摆脱了自我中心,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来支持,对于这样的小学生这时的数学教育应通过游戏、观察、讲故事等形象性强的活动来进行,适应其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而且,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强化集中注意力和自我控制,也能促使其适应新的环境,促进人际交往。因此,从儿童心理的发展上来说,在小学中采用游戏教学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二、实施策略

1.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如注意力易分散,自控力差,好玩好动等,收集或设计了一些短小而适合在课堂上进行的小游戏,再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游戏。在教学中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培养且持久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自觉“介入”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课中:由于学生遗忘快,所以强化所学知识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针对一个一年级学生提出反复练习的要求,同时为了克服枯燥性设计了各类配合教学的动手游戏,以此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2.在游戏中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注重根据结合实际生活设计动手类游戏。例如在教“2减1”时,准备了一些水果,每种2个,并分给每个学生两个一元钱,设定每个水果一元。要求学生上来买水果,并设计如下问题:你手里有几块钱?桌子上有几个苹果?买了一个后还剩多少等,最终引导学生说出“2-1=1”。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并受到表扬,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此外,针对特殊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还可以设计“逛商场”、“开火车报数”等游戏,训练其注意力和思维能力。

3.在游戏中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数学知识在小学的各个年级中时逐渐上升的,也是一个知识经验积累的过程,高年级的数学学习需要低年级数学的基础,而高年级数学的学习又不同于低年级,除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一般的传统式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游戏融入数学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游戏的探索,能对数学的学习内容有新的认识和见解,试图从各个角度来解析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要更加的细心和耐心,在解答数学问题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实际应用的问题,突破常规思维,寻找创新性的解决方法。

第8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生 问题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其可能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存在,在小学教学中,还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为主,还是让学生在解答数学作业时力求获得标准的唯一的答案。儿童过早的、过度的被老师按在数学的符号堆里,整天做数学题,但不知数学与生活有什么联系。因此,在现实中遇到数学问题时不会解决,只是学了一些死知识,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可能性。

当前小学数学的新教材与以前的教材有着天壤之别,更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相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他们提供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其实数学本来就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要求。

从古到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密切。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中就出现了“鸡兔同笼”等实际问题。现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应用性越来越强。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也反映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密切联系的习题,如市场营销、银行贷款、股票行情、出租车费、统筹运输、电脑上网等问题。下述的几个例子就反映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习过程。儿童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就是生活中的再认,概念从生活实际引入,问题从实际得出,最后再回归现实。儿童学习数学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来源于数学知识内部或者来自生活中(数学外部),要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放在最近发展区。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孩子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再过渡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有“透视”作用,和抽象思维互补、共振。因而,要加强数学生活化,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数学。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把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一直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明确了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等等方面都作了详细地阐述。这些阐述都体现了数学教学要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的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在于找到数学学习的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识。

四、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

(一)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了要减,少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练,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小方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9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95-100+2,于是,对于195-98这类的简便运算,学生就掌握得牢固了。

(二)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第9篇

游戏对于数学教育及数学的影响都有着重要的关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学游戏,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此外,数学游戏对数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数学游戏是一种运用数学知识的大众化的智力娱乐活动。古今中外历史上出现的数学游戏种类繁多,且涉及了非常广泛的数学分支,如几千年前出现的三阶幻方就可归于数学游戏范畴。之后在我国还出现了“孙子问题”、“鸡兔同笼”、“九连环”、“七巧板”等具有趣味的数学名题或游戏。此外,从围棋、象棋、扑克、桥牌等娱乐项目中也可以引出众多的数学游戏问题。在很多有趣的活动中,数学是幕后的策划者,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游戏对数学知识的普及与广泛传播可以做出巨大的独特贡献,从而成为教育的有效方法。数学游戏的传播还可以改变许多人对数学的认识,如果我们对数学的了解仅限于课本,那么确实会形成对数学的些误解。如认为数学乏味,数学无用,或自己的数学课本没有学好,就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等。而通过数学游戏则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些误解,认识到“原来数学也这么有趣”,久而久之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也就达到了我们游戏数学的目的。

课堂游戏的设置,意在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内在的参与意识,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与激烈的氛围中学习。但要注意的是,首先,教师在设计数学游戏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能力,游戏内容安排要有层次性,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让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有参与的能力和欲望。其次,数学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设计游戏要有助于教学内容的传播,突出重点,让学生“玩”有所思,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根本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数学游戏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手段来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中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数学游戏,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在合作交流中不断学习。这样比让学生大量地解题效果要好的多!

新的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以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在数学的教学中灌输一些必要的游戏活动,可以将整个数学课堂更加的活跃起来。

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游戏引入课堂,把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游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就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游戏教学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开发智力、启蒙智慧的钥匙。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了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智力水平等因素精心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儿童喜闻乐见的各种数学游戏,从而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态度。这样一来使学生赶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4的认识”时,我就设计了“游公园”的游戏。教师说:“小朋友,你们喜欢游公园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喜欢”,“好,老师带你们去。用投影出示公园里的各种动物图,让学生仔细观察。问:谁能从这些动物里找出数量“4”?学生能找出很多。如:动物有四只脚;又如:1只熊猫有2只耳朵,2只熊猫有4只耳朵……等等。这样,不仅儿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训练和培养。

二、课中穿插,加强记忆

低年级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不易持久。因此儿童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容易注意力分散,有时还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中间,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些游戏活动,穿插安排,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玩中悟理益智,形成积极思维的心向。如:请8人上台表演“小红帽”。 其余的学生一起说:老狼老狼几点了?教师就说:3点了!8个学生每3人抱在一起,请其余的学生列出除法算式:8÷3=2(组)……2(人)。如上不断变换“小红帽”的人数和点数进行游戏。这样,教室立即活跃起来,课堂活了,精神振奋了,思维积极了,学生不仅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三、巩固记忆,游戏深入

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低年级学生对于大量的枯燥的口算、笔算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儿童兴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向。

例如:在做口算题时,教师可以采用速度接力赛跑看谁算得又快又对。学生很乐意的来参加比赛,再次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和设计了新颖有趣的游戏与竞赛活动,是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许多教师利用找朋友、夺红旗、对口令、浇开数学花、小猫钓鱼、小动物找家等游戏,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映快,在“玩”、“乐”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

四、培养自信,蕴藏游戏

儿童注意的特点主要是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注意力就容易分散,精神不集中,思维不活跃。这时候,用游戏的形式来完成剩下的教学任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