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物业管理的相关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07: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物业管理的相关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物业管理的相关知识

第1篇

一、当前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定价方式及其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市的物业服务收费实行的是《沈阳市物业管理服务收费等级考核评定实行办法》(沈价发[1999]202号)。《办法》确定了“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原则,将住宅分为普通住宅、中档住宅和高档住宅,针对每档住宅采用不同的收费标准。其中,中档住宅四个等级收费标准。该文件的出台对当时我市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规范了物业管理的收费行为。但在几年的实际操作中,反映出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标准过于笼统,过多依据建设硬件的档次确定收费标准,忽视了软件服务,没有将服务项目、服务水准与收费标准相对应。二是透明度不高,业主对收费标准的确定不十分清楚,实践中,一些小区的业主认为如此之高的物业费却得不到等值得物业服务不愿再继续缴纳物业费,出现欠交甚至拒交的情况,收费率的下降,久而久之导致服务标准也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三是对物业管理服务造成纠纷形成的投诉,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处理办法。四是相应规章滞后,非诉讼阶段的纠纷投诉处理缺乏操作性强的地方法规。

二、建立质价相符的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标准及纠纷投诉处理机制的方案

1、质价相符的收费标准的建立方案

为有效解决好目前我市的收费体制问题,应建立实行“菜单式”收费标准。所谓“菜单式”收费标准就是将物业服务项目、服务标准与相应的收费标准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业主可依据不同的服务标准及收费标准选择自己能接受的服务标准和支出相应费用。通过该收费标准的建立进一步完善物业服务费的定价制度,让业主明白价格的组成方式,真正做到明明白白消费,明明白白交费。

采用“菜单式”收费标准,科学计算和分摊物业管理费是关键,物业管理费的实质是业主对物业管理方围绕共有物业的运行、维护、管理而发生的物化劳动以及相应管理收益的补偿,它是由管理费支出和物业管理企业的报酬组成。我市物业管理实践中物业管理企业对物业管理费用定价依据的不足和管理费支出成本的不透明是造成业主认为物业管理企业收获佣金过高,服务质量却很低劣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物业公司公布定价依据,加大成本支出的透明度,定期、不定期的公开支出项目、具体金额,让业主充分享有知情权、监督权。如业主对某项费用收取、支出存在较大异议的,可会同物业管理企业指定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审核。确定合理的物业管理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科学的分摊方式。目前,物业管理费的分摊有以下几个模式一是物业管理方按照物业管理方按照业主要求和共有物业运行、维护和管理的需要测算出管理费,再按业主拥有的物业面积(包括分摊面积)进行分摊。二是将管理费划分为项如治安费、清洁费、绿化费等事先确定标准,再由业主按时交纳即“以项核定、按项收取”。三是按业主拥有物业面积大小将物业分为大、中、小户分别确定管理费标准,再由业主定时定额交纳即“以户定额、按户收取”。四是按物业管理需要,先由管理方垫付费用,然后按户或室内面积分摊给业主即费用分摊。其中,第一种分摊方式是较为广泛采用的方式,但这种按业主专有物业面积分摊方式与物业管理费本质相悖。因业主共同拥有共有物业的所有权其享有的权利、义务是对等的。

2、投诉处理机制的建立方案

任何一个民事纠纷发生后都可以采用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四个途径解决,物业管理纠纷当然也不例外。这里所讲的投诉处理机制的建立主要是非诉讼阶段的纠纷处理机制的建立。根据服务内容等级标准及物业管理合同,物业管理企业不达标或业主无故欠费,经双方协商达不成一致意见的,业主、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可向消协、社区、小区办、直至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投诉,接到投诉的部门及时对投诉情况进行处理。属物业公司服务不到位的,应在相应的收费项目中按比例给相关业主赔偿,以约束物业企业,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为了使投诉者有章可循,处理者有法可依,应尽快制定《沈阳市物业管理服务投诉处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办法》应详细规定受理投诉的机构及其职权、投诉的形式、受理的条件、处理的期限、处理结论的效力等。

三、实现方案的对策

1、“菜单式”收费标准的建立和《沈阳市物业管理服务投诉处理办法》的实行是关系到广大业主和大量物业公司切身利益的事,也是当前我市物业管理中必须解决且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实体上的问题和一个程序上的问题。该方案的制定实施,应广泛征求意见,组织专家进行方案论证和各方听证。

2、物业管理费是维系小区正常运转的经济支柱,不能正常收缴或收缴率较低不仅影响小区正常运转甚至影响到物业公司的生存,基于此,当出现拖欠物业费现象时,物业公司均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催缴,甚至采取过激手段。尤其在物业公司服务首先不到位情况下,这样做更激化矛盾,致使纠纷增多、纠纷升级,也给行政主管部门处理纠纷带来难度。为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应对物业公司法定代表人和经理人定期进行法律、法规的培训尤其是物业管理法规的专项培训。

第2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2

一、计划经济下的国有施工企业的管理

计划经济下的国有施工企业早期之前一直实行企业管理,自负盈亏,但施工任务基本由当地的政府安排,施工企业实行的是二级管理模式,接到任务就分配到各相关的专业分公司,分公司自己组织人力、材料、机械进行施工,分公司由于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按部就班的按老一套方式运作,没有资金找公司,没有材料找公司,没有设备找公司,分公司里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管理人员职责不清,利益不明,管理不到位,职工的积极性也不高,很多的事情不愿意自己干,从而增加了民工工资的开支,材料管理不严,财务采购及其入库制度不落实,从而造成材料的浪费,材料用量比预算超出许多,工程进度管理不到位,造成施工组织混乱,进而引起工期延长工程成本高,造成干一个项目亏一个项目的现象,从而导致公司陷入困境。

随着计划经济的结束市场经济的到来,施工企业在市政工程建设市场上也加入了竞争激励的阵地,从承接业务开始,要和许多的大型施工企业进行招投标的血拼,加上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原有的管理体系也不适应现在的施工市场的激烈竞争。很多已完工多年的工程项目拖欠工程款,旧的管理模式不仅没有给公司创造效益,还给公司背上了很多的债务,严重的影响了公司的发展,为了施工企业的生存,必须把公司的内部管理机制和市场竞争集合起来,把市场运行的规律真正的运用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否则施工公司没有出路。

大多的施工企业在痛定思痛的过程中,运用国内先进企业的方法,取消分公司,打破大锅饭,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先后都开始实行了项目负责制。

二、实施项目制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项目工程法在施工企业中的全面推行,使得施工企业的管理方式在以往的以行政部门职能划分的管理层次上有所突破,并形成了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方式,从而使得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成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载体。相对于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在内容、方式和要求上都有自己新的内涵。因此,如何有效的发挥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作用,已经成为搞好工程项目管理,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极其重要且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施工业取得巨大的发展,同时我国施工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立足,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的管理去,其中包括财务管理,因此,施工企业加强项目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意义主要表现以下方面:1.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应适应施工市场环境的基本条件,施工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讲,具有生产周期长,生产流动性大、收款期长等行业特点,施工单位必须健全财务计划、完善财务制度等来规划实施,因此财务管理是其适应施工市场的基本条件。2.财务管理是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必要手段,施工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贮存和流通,资金方面存在着“投标风险、筹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三大风险,只有不断的改进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办法,进行合理的预算,加强财务管理,才能提高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

施工企业施工行业成本费用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等工作,也愈来愈被领导者和管理工作者所重视。特别是在目前施工业经济效益并不怎么好的情况下,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增强成本观念和效益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使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目前我国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对其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认识不足。许多施工企业比较重视施工任务的承揽、重视施工进度的完成和工程质量的提高,认为抓好生产是关键,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财务部门是事后算账的“算盘先生”,经济效益是干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财务管理观念淡薄,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各项管理的优劣成败,最终都体现为不同的财务成果。2.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监督。良好的管理体制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来维护和支撑,财务管理必须有章可循,有规可受,并要执行到位,缺乏系统的财务管理体系,导致企业资金降低使用效率,财务风险加大,财务经营管理停滞不前。3.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不能提供有效的财务管理建议,财会人员作为财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素质的优劣不仅影响到财务工作质量,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和部门的经济控制水平和经济成效。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完美的推行项目管理。

三、推行项目负责制的具体实施

把原分公司的债权债务及机械设备、人员收回由总公司统一管理,实行对项目经理的直接领导、直线管理的模式,对于公司承接到的业务均设立项目经理部,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1.项目管理指标的确定:

建立项目管理管理目标责任制,对于新开工得项目,一律按中标价格制定成本效益目标、考核、奖惩办法,与项目负责人签订承包合同,明确责任和利益,并建立了绩效考核、分配制度,项目的人员的收入与项目的最终的效益挂钩。

2.项目经理部的权限:

项目经理部负责对项目的施工管理,向总公司负责,公司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按每个项目的质量、经济、工期、利润、安全五大指标项目对项目部进行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项目要按公司的规定,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各种规章制度,形成比较系统、严密、可操作性强的管理体系。

3.项目经理部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项目部财务管理在项目部管理中具有同样的地位。项目部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项目经济效益的好坏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正确理解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实质,有效发挥项目财务管理的职能和作用,营造良好的财务环境和严密的财务运营机制,采取有效控制手段,不断加强项目过程控制,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方位协调,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采取改进措施,实现项目利润最大化的最终目标。在实施项目财务管理时,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①对于新承接的项目部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作为向总公司的一种承诺。

②自行筹集的资金,必须要上交到总公司账上,方可按计划使用。

③总公司建立专户制度,保证每个项目的资金专款专用。

④所有的收付款全部通过总公司的账户,公司监控资金的流向,使下游的材料供应商、机械分包商、民工都能及时的拿到工程款。

⑤所有项目上的财务由总公司委派,各项工作归口到财务部统一管理。财务人员由总公司发放工资,项目部按月上报财务成本报表、资金流向等表格,及时反映项目的各种情况。

四、实行项目负责制给企业带来的可喜变化

纵观我国的施工企业,自从实行了项目管理制以来,健全了科学的管理机制,进行了科学的管理,很多企业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施工企业迅速发展,扭亏为盈,职工的收入也逐年增加,企业发展前景更为宽广。

1.企业的施工项目由公司转移到项目经理部后,领导班子不再被工程过程中发生的事务、债务等琐事纠缠,从而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拓展市场、承揽业务、做大做强、多元发展中去。

2.充分调动项目经理的主人翁精神,以前分公司制承接工程,从施工组织、资金的筹集、工程款的拨付、资料的完善、项目验收、工程结算等工作无一不推给总公司,实行项目制后,由于项目部有直接的经济利益,所有的项目经理一环扣一环的工作抓的很紧,表现在工程进度快、质量优、工程款拨付及时保证工程进度、工程验收、结算催的紧。

3.优化配置劳动资源,建立了内部的劳务、人才市场,由项目经理在由项目经理开始组建自己的项目队伍,包括要求的资料员、安全员、施工员、资料员。从而使职工队伍中优胜劣汰,由于项目经理分流了一部分职工,从而减少了公司的负担,增加了部分人员的收入。

4.由于推行了项目经理制,项目内部也实行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从而调动了广大职工学习的积极性,使公司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技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5.推行项目经理制有利于施工企业的廉政建设,一是表现在项目经理人选的选拔上,对于符合条件的有证人员通过人力资源部的把关,推荐,群众参与评分等办法产生项目经理,二是项目发包上公司内部公开招标,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避免了权钱交易,杜绝了腐败。

实行了项目经理制。施工企业均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职工队伍稳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市场信誉,随着企业改制和机制创新,在“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经营理念中很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取得不败之地,不断为市政建设事业再创佳绩。

参考文献:

[1]戴兆华,杨平,李洁.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机制系统演化规律研究[J].建筑经济,2007(09).

第3篇

关键词:

一、地质勘探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相关现状

(一)财务管理制度缺乏统一性

从目前来看,地质勘探事业单位在行政上归属于国土资源部门或地质勘探局,其性质为事业单位,因此需按国家制定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从事会计活动。但是,随着市场化经营的拓展和延续,某些地质勘探事业单位出于企业化管理的需要,开始施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而对于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给予充分保留,由此就造成了两种制度在项目收入、成本及费用的划分和归集上的冲突现象,并直接影响到对地勘项目的相关核算。

(二)财务管理手段缺乏适应性

从地勘单位的自身特点看,该类单位所投入的主要成本为人力资源,主要产出为勘察设计成果,因此其应侧重于对矿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减少对有形资产管理资源的投入。但是,从目前来看,无论是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还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其对无形资产如矿权的核算规定都缺乏相应细化,从而造成了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的不符。再者,大多数地勘单位目前还极不善于利用矿权进行资本运营(如将矿权入股采矿企业等),因此无法促使其保值增值。

(三)资金管理存在着严重隐患

近几年,各地勘单位为了开辟市场,开始着手多种经营,成立了许多经济实体,并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制约机制,部分实体的经营收支游离于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之外,形成了账外账或者资金体外循环的状况。另外,在当前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下,地勘单位出于扩充经营的需要,形成了较多的应收款项,再加之地勘单位长期受非竞争性经营理念的禁锢,市场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因而严重影响了其资金周转,导致其财务状况的恶化。

(四)对下属二级单位监控不力

当前,许多地勘事业单位为了扩展经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都设立了下属二级单位,但却普遍对其缺乏相应的管控。例如,许多地勘事业单位的二级单位负责人都是上级指派的,其在相当程度上拥有与上级对等的权力,因此上级财务部门对其的监督检查仅为例行公事,若发现问题无权对其处理。另外,这些单位还存在在其利润指标超额完成时通过藏匿利润获取更大收益,以及利润指标无法完成时通过编造虚假利润,造成虚盈实亏,蒙蔽上级的现象。

二、地质勘探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进策略

(一)树立财务管理的战略理念

地勘单位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战略理念,就是要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对地勘单位内部日常经济状况、资产经营状况进行认真分析,及时掌握地勘单位经营活动中的市场占有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财务基本情况,以便于确定地勘单位的总体经营实力,增加其经济效益。另外,地勘单位还需通过加快资金周转速度、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营运水平,使资金得以正常流动,产生更大效益,实现其资金管理的精细化。

(二)革新无形资产的计量方式

从地勘事业单位自身的经营特点看,其所拥有的主要资产为人力资源资产,因为这一资产可在今后为其带来稳定的、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鉴于此,地勘单位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对该资产的价值进行有效的计量或评估,例如对于勘察设计成果的实际价值不应以其账面价值为基础,而应将所投入的人力成本计入在内,这不但包括科研人员的工资薪酬,还应包括一部分无形资产的投入,这部分投入成本的计量可通过市场上该设计成果的评估价值来得以体现。

(三)实行资金的集中结算管理

为了有效规范二级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其对整个单位资金的管控,各地勘事业单位可根据自身需要设置内部资金结算中心,以履行整个单位的资金结算、融通、监控和信息反馈职能。在结算中心下,各二级单位需在该中心开设账户,而该中心有权对所属二级单位的资金进行统筹调动,从而确保单位整体资金的合理流动,减少资金沉淀现象的发生。另外,地勘单位还应设置具有独立性的内审机构,其人员需由上级委派,以形成对账外账等问题的有效监督。

(四)减少应收款项优化其资产

近年来,随着地勘单位经营范围的扩大,地勘单位的应收款额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应收款项的数额越大,账龄越长,其发生坏账的机率也就越高,也严重影响了地勘单位的资金流动,大大增加了其财务经营风险。为此,地勘单位应因地制宜的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对完工项目及时办理工程结算,做好定期对账和债权确认,成立工程款清欠小组,改进应收款项账龄分析,实行应收款项催收业绩考核等,从而使地勘单位的坏账损失最小化。

三、总结

在现形势下,地勘事业单位应逐步向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以适应当前地勘单位多元化产业结构的新特点。为此,地勘事业单位应从战略角度出发,通过完善应收款项管理,引入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计提坏账准备方式,强化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另外,地勘单位还应从无形资产管理入手,通过加强对各类矿权的核算以及企业会计准则中摊销计提方法的引入,全方位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肖美兰.如何加强地勘单位财务管理审计与理财,2010(03).

[2]潘玲勤.浅议地勘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 .[J]. 今日科苑,2009(14).

第4篇

1、高职商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意义

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加强,许多高职院校开始引进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进行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其中,在商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可以引进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实际调研、实战演练等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的现代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现代教学法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现代教学法有利于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

适合高职商务管理专业的现代教学法,不仅要系统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案例教学法,它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它以案例情节为线索,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觉进入实践的"现场”充当其中的〃角色”让学生具有“真刀真枪”实践的经历,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决策,以所学案例为典型实例,举一反三,变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索、主动实践的过程。

1.2 现代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注入式教学法中听课、复习、考试等每一个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教师平铺直叙地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并不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现代教学法可以提供相应的客观依据,对实际活动进行仿真和模拟,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和具体真实的事例。因而现代教学法能利用与理论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案例进行情景模拟、讨论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他(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应该运用于何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从而注意加以弥补。现代教学法通过整个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1.3 现代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现代教学法能利用案例剖析、角色扮演、实战演练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九改变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条块分割的状态,使各门课程的内容相互渗透、综合运用,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实际工作,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1.4 现代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是现代教学法的关键因素。现代教学法要根据工作过程要采用大量的案例、设置相应的情景、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这就要促使教师深入到实际工作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搜集到的实务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不同项目和案例,制作各种教学课件,并依据商务活动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而教师指导学生剖析案例、进行情景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也会使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2、高职商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设想

要实现高职商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必须与理论教学并重,而实践是学以致用的桥梁,是培养技能的途径,是考核能力的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知识的力量、思维的奥秘和创造的神奇,从而逐步养成创造的能力。因此在高职商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构建一种讲授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可以考虑采用的现代教学方法有:

2.1 基于工作导向过程的项目式教学

基于工作导向过程的项目教学是指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师生通过共同生产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或具有典型意义的产品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的应用,旨在促进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建构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技能。

以工作过程开展项目式教学的基本步骤确定为: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这样开展教学工作,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需组成团队完成一个真实项目,充分锻炼实际动手、项目管理的能力,掌握了真实技能,培养了团队精神。

2.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新型现代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九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包含着本质或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来进行教学。案例不强调难度,而强调有普遍的代表性,让学生利用个人的亲身经验和知识的获得,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来进行学习,达到为实践行为做准备的目的。事实证明,案例教学方法(特别是选择适当的案例)确实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是在教师的有意控制之下,模拟真实情景,考察和测试学生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能力并最终给予评价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设定一定的工作场景,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使其体验到工作的情景和自己扮演角色的感觉,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应的工作,培训技能,积累经验。在采用这种方法时,还可利用了录像设备,使同学能通过看录像体会自己的表演,或开展讨论,师生一起对各种角色的行为进行评价。

2.4 现场调研

让学生直接到商务活动的现场,开展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让学生到实践中去探索,在思考中得结论。它是课堂教学、研讨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2.5 实战演练

实战演练作为现代教学方法,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某些从事营销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让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技巧和学习的基本知识去分析工作的实际问题。如推销技巧、营销策划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安排推销练习、促销策划等演练环节,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可以通过网上广告、网上交易、网络促销等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2.6 职业技能竞赛

通过举办营销技能、营销策划等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通过老师的点评,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3、高职商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必须根据每门课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选择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3.1 教学案例的选取与制作

实施现代教学法需要运用大量教学案例,教师要十分重视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也可以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收集教学案例。同时,教师还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自行设计教学案例。学校也可以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教学案例,或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互相交流教学案例。

3.2 项目教学的注意事项

在运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几点:一是项目教学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应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应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应具有一定难度;二是项目教学的过程,应与企业现实商务活动有直接的关系;三是项目教学的结果,应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并且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与学习的方法;四是项目教学的方法,应让学生有机会自行计划、自行组织学习行为,自行处理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3.3 充分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采用现代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情景设置、社会调查、实战演练等方面起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参与,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和思路,以达到教学目标。

3.4 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实施现代教学法,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研究、学习和锻炼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考虑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方面,把学生上课与否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使之占学生学习成绩的比例达到50%,使学生能重视上课前的预习、在课堂上能积极进行配合,融入到教学中去,从而使现代教学法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3.5 正确处理现代教学方法之间、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现代教学法固然很重要,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在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同时,还要注意现代教学方法之间的协调运用,因为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增长学生知识的教学手段有很多,如组织学生到企业单位进行现场调研、进行营销的实战演练、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以及进行必要的测验和考试,都是重要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方法各有各的优缺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适用课程灵活运用,使其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培养目标。

3.6 加强实施现代教学方法的软硬件建设

为适应现代教学需要,学院应加强实施现代教学方法的软硬件建设,如建立与完善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和多媒体校园电视教学系统,建立情景模拟实验室,添置各种实战演练的软件,购买各种情景模拟案例。这样,学院为教师应用现代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使教师能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进行现代化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第5篇

    关键词:物流;现状;共同化; 配送

   

    “物流”( Logistics)早期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我国80年代才接触“物流”概念,此时的物流不单是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从生产者到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方面全面、综合的提高经济效益与效率的问题。

    国外物流管理先于企业内部充分发展,而后随着物流共同化趋势的发展,物流子公司、专业物流公司等专门的物流企业相继涌现,是一个由小到大,滚动发展的过程。我国的物流企业出现于90年代初,与企业内部的物流发展几乎同步。由于国内大多数企业内部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物流制度尚未建立,这就注定我国物流企业的建立,不可能基于国内企业对物流的需求,而只能面向一个特定的顾客群——“三资”企业。可喜的是,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如科龙、青岛啤酒、长虹、春兰等著名厂商,或为了进军国际市场,或为了与进入国内市场的国外知名品牌竞争,纷纷将提升企业的物流能力看作加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亦准备将本企业自身的各种物流活动交由专业物流公司。可以说,经过近10年的艰苦创业,我国物流企业终于迎来大发展的春天。但也应看到,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望,国外的大型物流企业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完善周到的服务,一方面将国际上先进的物流理念导入国内,使社会物流企业服务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势必对国内物流企业造成冲击。因此,国内的物流企业有必要苦练内功,加强管理与学习以便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1 我国企业物流

   

    1.1特征

    企业中,物流是指工厂从支持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原材料进厂,直至成品出厂送达顾客全过程的物料流转、移动和储存(含停滞、等待)及与之有关的咨询管理活动,并具有以下特点:

    1)社会性 厂内物流是社会流通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物资流通的现代化、合理化对生产企业的外委物流、销售物流起着制约的作用。而企业物流各个环节的合理化程度也直接影响社会物资流通的效率。二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为前提。

    2)经济性 完整的物流成本应该包括从原材料开始直到商品送达消费者的全部费用。降低生产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物流管理所肩负的两大使命。

    3)配合性 企业物流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生产工艺流程的需要,并以之为核心交织在生产工艺流程之中,配合生产管理的统一运作。

    4)动态性 企业物流随着生产节拍而准时、均衡地从原材料提供者向产成品方向动态的流动,同时,这种均衡性又是随着生产环境、条件、市场、产品型号、加工工艺、分工方与客户的改变而改变。

    5)复杂性 产品逐渐向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方向发展,导致了生产的复杂和多变,要求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必须具有高效率和高柔性的功能。

    6)立体性 产品的工艺性能要求各类物料在生产过程中分区域管理,同时在异地应解决流水线(总装线)上的零部件的准时化需要。

    7)系统性 物流活动一端连接着生产、一端连着消费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物流系统进行系统综合、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等系列过程称为物流系统化。

    8)协调性 企业物流与工厂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企业以物流系统化为总目标进行物流革新,重新构造微观物流系统。

    9)持续性 按照生产原理,最佳的生产组合是保证所有资源正常有序的运转。

    1.2现状

    我国生产企业原有的物流管理形式,源于前苏联50年代的管理基础,采取自货自运与委托国营专业运输企业代运的模式,至今有很多大中型企业几乎沿用这种没有实质性变化的模式(如武汉钢铁公司等)。这与发达国家或跨国集团企业、外资企业(如通用汽车公司、IBM公司等)的先进生产物流管理模式相比,我国的生产管理观念、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物流管理观念和运作手段较落后。加之我国工业基础(设备、资金、工艺、专业化生产、生产结构等)薄弱,导致我国生产企业物流离现代化物流有较大差距。经过五十年的演变,企业物流从节约资源到提高生产率的两个利润源,已有了较为稳定的框架,使我国传统的生产企业物流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传统的计划生产的物流模式,即计划性强、劳动密集程度大,反映大多数生产者的思想观念和操作素质、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手段与目前国内平均生产力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发展的日趋国际化,尤其是即将加入WTO,国际物流的现代化发展趋势必将促使我国生产企业物流同步发展。但尚未改变产业结构沿袭传统生产方式的企业必出现停滞、低效、高消耗的传统生产企业物流管理方式与柔性大、成本低的现代化企业生产和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或由于人们思想认识的滞后,会出现传统生产企业物流管理形式对物流现代化改造的不理解与排斥,从而导致对传统生产企业物流改造的难度增大。建议:对企业物流的改造,必须顾及全局,力求物流合理化、有效化,推动全员参与,逐步统一认识,逐渐纳入到能与国际接轨。当前,我国企业的物流务必对自身企业物流现状反思,更新物流管理观念,切忌盲目照搬先进国家与企业的先进物流模式,逐步引进和借鉴现代物流模式(如生产物流模式中准时化配送—JIT)并结合我国实情,稳步向现代化物流方向推进,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在五年或稍长时间内缩短与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物流的实际差距。

   

    2 我国物流企业

   

    2.1物流企业的优势。

    相对于企业内部的物流部门,物流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进行物流合理化活动的领域极其广泛,可以与多个企业合作进行物流共同化,参加有关企业集团的全部物流活动,与营业仓库联合协作,开展搬迁物流业务,寻找新货主,合理组织运输及回程车辆的运输等。这些合理的物流活动,都是企业内部物流部门鞭长莫及的。

    2.2现状

    我国一些沿海大城市,专业物流公司已经出现,但由于这些物流公司成立时间不长,知名度尚需提高(他们的客户多为三资企业),再加上我国城市的物流设施“先天不全”,使他们在经营中困难重重。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使各部门普遍存在自给自足的现象,导致货运市场出现货源封闭,信息不畅状态,必然有物流专业化服务程度低下格局。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出现了多主体,粗放型的单车或几部车经营模式,更不利于货运行业的规模发展与规范管理,对国有大中型运输企业的主体地位造成巨大的冲击,使其在运输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和被动地位。目前,社会专业运力提供的服务项目比较单一,水平不高,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行业的多数企业尚处于传统的分散经营与运作管理,未能形成较为完善、系统的物流服务状态,在一段时期内尚难以达到物流专业化程度。

    在公路货运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业内竞争日益激烈,在众多个体与私营业户的包围下,国营(或大集体)大中型运输企业普遍存在经济效益滑坡。由于转变旧观念所用时间过长,改革旧机制、旧经营模式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退休经费支出,设备更新,用人与管理机制转变难等),以及经营手段缺少灵活性,自然很难在竞争的市场中找到清晰的市场定位,必然导致竞争力薄弱,缺乏优势,经济效益难以好转,无力在技术装备的改造方面有所投入,不得不仍然使用已不符合市场要求的车型车种。面对运价下降,运力大于需求的不利局面,难以调整运输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由于政府的相关部门对运输市场的宏观调控和规划,对优化运力结构和布局,对有形货运市场的动态管理和跟踪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加之在培养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体系上可供操作的有关法规和规定还不健全,使运输行业的法制化管理程度未能达到应有高度,造成运输市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市场秩序紊乱,运作效率不高,不利于货运市场的健全和发展。

    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增长必然推动货运市场向高效率、高灵活、高服务质量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具有完备的信息系统,沟通各运输企业之间的信息,发挥互助补缺优势,避免各运输企业各自为阵,相互之间存有各种利益冲突,阻碍运输市场向综合物流运输系统方向拓展。由于整个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而货运市场的主体目前还停留在各自经营、激烈竞争阶段,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长此下去,必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大趋势下,原有的运输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摆脱目前的困境和不利局面,力争在二~三年内完成向专业物流公司的过渡(可合资、参股、兼并、转制等),积极参与为外资、中外合资企业进行物流服务,努力扩大市场的服务面,在动态运作中逐步完善和发展自身实力。

    物流公司如何开展适合国内企业的物流作业,可借助外资企业这块市场来提高物流的服务水平外,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必须肩负起在社会上推广、普及物流的重任,能否持久、有效的进行这项工作,扩大第三方物流服务范围是物流企业成败的关键。

    2.3 物流企业服务于企业物流的运行机制

    在当前我国物流业尚处于启步阶段的状态下,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于企业物流的运行机制应立足于:灵活、高效、动态、优质服务与管理,并能与国际物流运作惯例接轨的运行机制。

    1) 以良好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为货主及时提供货物分类、包装、批发、装卸、中转、加工、联运和保障运力服务,并提供物流设计、优化运力、选准路径、沟通信息、代办运输中各种手续(报关、报检、仓储理货等)。在全国相关货物集散中心设立若干受理网站,向货主提供信息源、网络联系、上门服务、实现直接的门对门服务,达到方便、省时、经济的物流全过程。

    2) 针对能长期服务于大型企业的稳定大宗货源,可与货主签订长期服务合同并公证。为消除货主心理上的不放心,可主动预付适量资金作为风险抵押,以获取包贮、包运组织形式的联运业务。对于零担货与散装货,通过信息沟通与传递,积极组织仓储,及时组织运力,做到稳妥而安全的货运服务。

    3) 在动态运作与管理中,不断改善服务内容与质量,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资质标准,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与吸引力,向货主提供全方位的合理运输与仓储方案,提出尽力减少货损货差的措施,提示优惠运费结算方式(如每月结算一次或其它结算形式)等。

    4) 为三资企业提供符合国际物流运作惯例的优质服务,对于涉及到国际物流的企业则应制订物流服务全程的供应链计划和保障条件,以良好的信誉和灵活、高效、服务到位的手段展示实力和形象,为进一步扩大服务面并争取更多的客户打下雄厚的基础。

    5) 不断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既保证自身经济利益又考虑货主的切身利益,货运过程做到安全、可靠、到达及时(JIT),在不断发展的市场中提高竞争力,适度保持企业经济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模式,在一定的时期内逐步转变为现代化物流企业。

    2.4物流企业服务于企业物流的模式

    针对上述所作的种种分析,建议物流企业应从培育物流市场做起,量力而行,通过采用灵活的物流策略来弥补现今存在的物流设施的不足。

    1)加大对国内企业的宣传、推广力度,努力扩大客户范围。针对国内企业对现代物流认识不多,企业内懂物流的人员少特点,物流公司应针对那些有能力开展物流活动但又不知从何处入手的企业,通过邀请对方来公司参观,为对方免费培训物流人才等方式来推广现代企业物流知识及提高物流公司的知名度,努力培育、挖掘潜在的顾客群。对流动资金不足的企业应采取灵活的结算方式,为更好服务于生产企业,应将以一个月为周期的结算方式转向与生产企业的生产周期相适应的结算方式,这对于争取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是很重要的举措。

    2)努力参与到企业各个环节的物流活动中去,与之建立一种共存共荣的伙伴关系。针对国内企业“重生产、轻流通”的特点,物流企业从帮助对方改进供应与生产物流,提高生产效率入手与企业开展合作会更容易。因为供应、生产物流是销售物流的前提与基础,很难想象一家供应、生产存在巨大浪费的企业会有出色的销售物流服务。依据前章对我国生产企业物流现状的论述,生产企业的物流现代化水平较低,物流公司可利用自身在物流管理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开展合作,扩大公司的业务范围。物流公司可以凭借自身在流通领域的优势帮助企业采购原材料、零配件等,并以企业生产流水线为中心展开分供方到供方的配送。如此,企业减少了库存保管费用,提高了物流意识,物流公司也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介入到企业的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销售物流服务中去。

    3)以人为本,运用灵活的物流政策开展高水平物流服务。在中国开展物流活动,最忌讳不顾实际情况投入大笔资金购买昂贵的物流设备“赶时髦”。目前,我国的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沈阳等城市道路堵车现象较严重,成为发展城市物流业的瓶颈。如果发展货柜车配送,势必事倍功半。针对中国人力资源丰富的特点,沃氏公司采用装配冷藏柜的自行车为其生产的冰淇淋进行配送;可口可乐雇佣了成百上千的“街道委员会”成员用手推车和自行车代替机动车难以到达的地区进行配送。这些灵活的配送策略都取得了成功。

    4)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我国的物流企业中学物资管理出身的管理人员少,大多是半路出家,对物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缺乏应有的远见卓识。他们自身对物流理论与实践接触不久,甚至有一种将物流神秘化的趋向。其实,在国外,成功的物流专业公司早已将“神秘的物流”送(配送)入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十分大众化的事业。物流业的发展需由精通物流管理的人才采取适合我国的物流经营策略,最终将物流业大众化,一般化,转变为人人都能消费得起的服务。因此,物流企业可以与院校、研究所中的相关机构合作,通过参与对具体物流课题的研究或派遣人员进修等方式,既可提高自身的物流作业水平,又可以从中培养、造就物流人才。

   

    参 考 书 目

    [1]日通综合研究所.物流手册[M].北京:物资出版社.1986

    [2]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 戴维J克劳斯 .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3]宋 华,胡左诰.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第6篇

Abstract: As a necessary complement to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growing, However, due to the existing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social environ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facing many problems, mainly in the old content of textbooks and teaching, passive learning, single teaching and organization, teacher-core teaching, so we can improve it from these aspects, and achieve the socialization, diversification, initiative and mutual-activity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关键词: 高职教育;供应链管理;课堂组织与管理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supply chain management;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60-01

0引言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日益多样化,重视实训、培养“高技能人才”、以职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被广泛认可,与社会接轨、岗位模拟的实训课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学习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实训课的比重在高职教育重已接近甚至超过50%。而在我国作为高职院校指导性的16号文件中也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从国家政策层面确定了实训课在高职院校的重要意义。

“以项目为驱动,以任务为载体”这是戴仕宏教授倡导的新型有效的高职教育模式之一,也在高职院校中产生了深远有效的行动力。以这种方式组织管理课堂,学习效果好,老师轻松,学生愿学,能给课堂带来良好的互动效果。

1高职物流专业实训课存在的问题

我们知道,高职学校的生源学习素质较差,如果像普通本科院校一样讲述理论,学习效果一般都很差,一方面因为他们不愿意学,只是混文凭;另一方面因为基础太差,既学不会,也听不懂。所以用任务带动他们学习,就好像是量体裁衣,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作为一门较新的学科门类,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基层物流操作人员作出了重大贡献,适应了当前电子商业化的信息社会。作为高职教育者,我们看到了方向,但问题还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内容的陈旧化市面上的高职物流教材五花八门,但内容都和现实工作岗有一定距离。以供应链管理这门专业核心课程来讲,案例陈旧,一讲供应链就讲惠普打印机的案例,似乎很难再找到令人信服的好案例来,而其它核心课程也是围绕着运输与仓储来讲的,案例无法与日俱新,这与日新月异的物流行业却是相反的。

1.2 学生学习的被动化学生在传统教学中,以学为主,以听课做笔记为主要方法,以被动的学习形式接受知识,在陈旧的教材内容上,学生更易显得沉闷,想学的学生也不能全程关注,不想学的学生干脆玩手机或睡觉,学生与老师都对学习效果不合意。

1.3 教学组织的单一化以往的教学中,多是以讲课为主,以案例为调动课堂氛围的主要手段,以测试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这些手段已不能满足个性鲜明的九零年代的学生们。

1.4 以教师为核心的灌输教学现行的教育方法中,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还是普遍的教学形式,虽然有着各种不同形式的改良,但还是一种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

2提出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从理论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到从教学内容的陈旧化到社会化、学生学习的被动化到主动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单一化到多样化、以教师为核心的灌输教学到以学生为核心的互动教学的转变,不断改善,不断进步,适应现在的高职教育理念。

2.1 教学内容的社会化高职教育强调的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是适应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化教学,以职业为导向,换句话说,高职院校就是一个人从学生到社会化人的转变的待转区、缓冲区,是连接社会与学校的重要链条。所以,我们强调高职教育要适应社会,与日更新,教材的更新最重要。16号文件中提到“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的教材最符合现行的高职教育理念。

2.2 学生学习的主动化高职学生教育中实训课堂要求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得出相应的理论,学会真正的岗位工作内容,用好任务,管好课堂。

2.3 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高职教育,倡导多样化教学,学生操作,教师指导,互评等等多样化教学,在明确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后,

2.4 以学生为核心的互动教学高职教育的“项目化改造,任务驱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所以,高职教育中,实训课是实训课,理论课也应该以实训的理念来学习、讲授,学生是主角,课堂上学生在评价、在创造、在学习,老师只是个指导者,是配角。我们以物流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供应链管理实训》为例,用创新手段组织与管理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效果。课堂组织与实施过程:实训材料准备——实训分组——实训操作讲解——实训过程——数据统计与分析——小组利润评比——小组课堂总结与心得体验。课堂组织形式做到了内容的社会化(基本真实地反映了销售、采购、库存的工作流程)、学生的主动化(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合作,力争利润最大化)、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自制道具、自由组队、角色扮演、团队合作、利润计算与评比、图表制作、数据分析、报告总结与展示)和以学生为核心(整个学习过程老师只是提供咨询的配角)四大转变,所以教学效果良好。从笔者三年共三次450人次的实训调查情况来看,学生人人参与,参与程度明显提高;学生变得主动积极;学习理论更轻松;老师和学生双方满意度都很高。

以实训的形式讲授理论,事半功倍,学生想学、好学,教师轻松,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沉浸于自己的角色中,用任务填满学生的手与脑,在动手中获得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卫荣.高职院校有效课堂管理的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9).

[3]刘敏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2月.

第7篇

内容摘要:物业小区最基本的治理模式是由业主、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参与的最简博弈,结果是业主的控制得以实现。但是,由于存在初始权利配置的不同情况,博弈结果有很多种,对小区物业管理产生不同的影响。这表明:合理调整初始产权配置,有助于加强业主对物业小区的治理。

关键词:物业管理 物业小区治理 业主 业委会 物业服务企业

物业小区治理的内涵

(一)基本理论范畴

治理一词,源于英文Governance,有时也译作管治。在政治学领域,治理通常指国家治理;在经济学领域,治理通常指公司治理;在社会学领域,治理通常指社区治理。综合起来,治理的本质就是(政治、经济、社会等)权利主体委托人运用权利从事(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等)管理,从而间接实现对权利客体的控制。

在物业管理理论研究领域,物业小区治理是指业主作为权利主体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对物业本身(主要是指共有的物业)以及物业小区相应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对物业小区的控制。这种控制主要是通过业主、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三方的委托、关系实现的,即是说业主选举业委会,并委托业委会聘请并监督物业服务企业对物业小区进行物业管理。

(二)与物业小区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物业管理是依据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对物业的房屋建筑及其设备、市政公用设施、绿化、卫生、交通、治安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和整治,并向物业所有人和使用人提供综合性的有偿服务。物业小区管理是物业管理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形式。

其实,在物业形式极其简单(比如农村农房)的情况下,业主自行管理物业。这时,就没有复杂的治理结构。此时,治理和管理本身就是一回事。然而,现代物业形式非常复杂,需要专业分工,业主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自行管理物业。在这种情况下,业主就需要授权给专门的物业服务企业对其物业进行管理。于是,治理和管理就分成了既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层面:

一是区别。首先,它们的层次不同,治理处于战略、决策层次,管理则处于具体、运行层次。其次,它们的目标不同,治理是实现业主对物业小区的控制,管理则是实现物业服务企业的目标。再次,它们的职能不同,治理是通过契约关系明确权责,实现监督和控制,管理则是通过物业服务企业的权威关系运营达成公司目标。另外,它们的法律地位也不相同,治理主要是业主依法按物业产权决定,管理则是由物业服务企业经营者决定。

二是联系。首先,它们都以物业小区作为客体。管理的对象就是小区物业及其配套设施,治理所控制的对象也是物业小区本身。其次,治理是管理的重要前提,管理是治理的重要实现途径。治理通过订立契约,明确权责,确定了对物业小区进行管理的基本框架,类似于“立法”;管理则是物业服务企业沿着这个既定的权利框架,直接达成企业目标,从而也间接地达成业主对物业小区控制的目的,类似于“执法”。

物业小区治理的基本模式

(一)基本参与方

物业小区治理中涉及的最基本参与方分别是:一是业主,指物业的所有权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和其它组织。二是业委会(业主委员会的简称),由业主或者业主大会会议选举产生,是业主行使共同管理权的一种特殊形式。三是物业服务企业,指为业主和非业主使用人提供物业管理和服务的经济实体。业主、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在物业小区治理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权责,享有不同的地位:

一是业主是物业小区的权利主体,是物业小区治理的权利核心。业主享有对于建筑物内专有部分的住宅、经营性房屋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业主也享有共有权,包括区分所有建筑物共有部分的共有权以及建筑区划内配套建设的公共场所、场地、设施的共有权;共有道路、车位的共有权;建筑物区划内配套建设的车位、车库的法定用役权。这种共有权包括使用权、收益分配权、危险和妨害的排除请求权。以产权为基础,业主还享有共同管理权,主要是指维护共有部位和共有物理性能以及保证配套设施运行的权利。

二是业委会既是业利的人,又是物业管理权利的委托人,因此它是物业小区治理的重要枢纽。业主委员会的权力基础是业主对其物业的所有权,因此相对业主,它是人;同时,由于业委会并非专门的物业服务组织,所以它必须委托物业服务企业从事专业的物业管理和服务。

三是物业服务企业是物业权利两环节委托―关系的终点,是实现物业小区治理的关键环节。虽然物业服务企业本来是业主聘请来从事物业小区的管理,但其有独立的利益,所以可能会为自身谋利而损害业主利益。因此,能否最终实现业主利益,物业服务企业最为关键。

在整个委托―链条中,业主对物业小区的控制就转变成了对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的控制。这种控制以及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的自治基本就成了物业小区治理最重要的内容。

(二)三方最简博弈

1.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的博弈。一般而言,单个业主是无法对抗物业服务企业的。首先,单个业主掌握的信息量远远少于物业服务企业。单个业主无法准确地计算物业服务企业的成本―收益,更不能完整地知晓物业服务企业欺骗业主的方式和证据。相反,物业服务企业拥有组织优势,有一定的对业主的信息进行搜集、汇总、分析的能力。他们更清楚业主能力、人脉、偏好等等。其次,物业服务企业拥有更强大的应诉能力。相对而言,单个业主没有充分的时间应诉。同样的诉讼费用,对单个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的负担轻重也不一样。再次,相比单个业主,物业服务企业有相对较强的能力、相对较多的渠道支付第三方寻租的租金。不管第三方是司法机构,还是行政监管部门,还是行业自律组织都更容易和物业服务企业结成利益联盟,而不是和业主。

单个业主对诸如滥用小区公共停车场、游泳池收费、保洁服务质量下降等等行为,可以采取对抗措施。但因为人单势寡,采取对抗而获得收益的期望一般不会很高;相反,因对抗可能招致物业服务企业或明或暗报复的预期倒是比较强烈。显然,单个业主的这一预期是公共信息,他和物业服务企业都知道。因而,物业服务企业没有必要支付较高的服务成本,收获诚实的名声(即使名声不好,单个业主也会听之任之)。因此,单个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博弈的纳什均衡一般会是{不抗争,欺骗}。

如果仅限于物业管理这一范围,这样的博弈结果直接说明了业主购买物业管理服务受到了欺骗。但是如果限于物业小区治理这一个层面,这样的博弈结果则直接说明了业主失去了对物业小区的控制。因此,物业管理的很多问题不只是管理的问题,而应该追溯到治理层面。这样的治理结构不能达到业主的要求,作为权利主体,业主是不会接受这样的治理结构。

2.加入业委会之后的三方博弈。因为业主基本没有与物业服务企业博弈的能力,所以业主会选举产生业委会。一般而言,业委会委员都有较强的履职能力,比如有较宽广的见识、较多的法律知识、较强的谈判能力。在理想情况下,两者是利益一致的,共同避免物业服务企业的欺骗行为,三方博弈的结果就发生了改变:业主积极参与选举业委会,业委会对业主保持忠诚,同时积极监督物业服务企业,而物业服务企业则对业委会保持诚实,即{积极参与,忠诚(监督),诚实}是博弈均衡(见图1)。业委会的存在改变了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博弈的不利结果。这一结果证明了业主―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治理结构的合理性,也保证了业主对物业小区的控制。基于这一治理结构,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和改正。

不同初始权利配置对物业小区治理的影响

独立的物业服务企业一般只是从事单纯的物业管理服务,并不涉及其他经营项目。这种情况的物业小区治理内容和上述的基本模式十分接近。但是,附属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物业管理公司只是其母公司的一枚棋子,它的经营侧重点完全由母公司操控,换言之它的经营是为母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服务的。在现实当中,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会依据市场情况、物业价值预判等确定是现时完全出销,还是部分出售,部分保留物业作升值投资并取得相应的出租租金流。如果母公司选择了保留部分物业,一般把产权划拨给物业服务企业。这样,物业服务企业摇身一变,也成了业主。业主群体的初始权利配置也发生了变化,业主分化为:普通业主(小区拥有物业的住户)和特殊业主(物管公司)。相应的,普通业主、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博弈将会发生变化,物业小区治理的实质内容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由于业主分为普通业主和特殊业主两类,因此业委会的选举,物业服务企业也有一定的话语权。业委会的忠诚就包括了对普通业主忠诚和对物业服务企业忠诚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特别地,物业小区的章程一般没有明确是按物业套数投票,还是按物业面积投票。如果按物业面积投票,一般物业服务企业由母公司划拨的面积占有一定优势,并且很可能就是占有面积最大的业主。在这种情况下,业委会自然就倒向了物业服务企业。它与普通业主的委托―博弈,必然会选择欺骗;与物业服务企业的委托―博弈,则会选择串谋(见图2)。于是,业委会不再是普通业主可以依赖的组织,而是物业服务企业的“伪民意”工具。在这种治理结构下,物业服务企业对普通业主的欺骗得到“制度性”保障。显然,此时指望通过物业服务企业改进服务是行不通的,因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不再是管理机制,而是深层次的治理结构。

综上,物业小区治理最基本的模式是由业主、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构成的三方博弈。对业主来说最理想的博弈结果,是业主积极参与业委会,业委会选择对业主的忠诚从而监督物业服务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在监督之下选择对业委会的诚实。但是在很多情况,物业服务企业保留了其母公司留下的一定数量的物业,成了特殊业主。此时,普通业主、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博弈结果可能是:物业服务企业与业委会串谋欺骗普通业主。启示为:要解决物业管理中的种种问题,就应该优化权利的初始配置。

参考文献:

1.刘媛.业主委员会的集体行动逻辑及其善治路径[J].社会科学论坛,2008(6)

2.陈小鸣.博弈与协调―试论业主与业委会、物管处、开发商的关系[J].企业管理,2004(11)

3.徐琳,郭宗逵.社区物业管理三方关系的合作博弈[J].商业时代,2008(6)

4.江华.业主的权利VS物管的权力[N].南方周末,2002-8-29

5.高丹桂.探析“Internet物业小区管理”[J].上海地产,2009(2)

第8篇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48-03

一、浙江省奉化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库集中支付施行情况简介

奉化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成立于1994年,隶属于奉化市政府,是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现有员工189人,其中公务员8人、事业20人、工勤人员13人、临聘人员148人。同时分管奉化市政府下属部门21个单位的经费管理,并实行预算单位会计制度,是市政府的后勤保障部门。该单位原实行的是国库分散支付制度,即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是由单位按照预算级次层层上报用款计划,再由财政按下达的预算,将资金从国库拨付到一级单位,一级单位按照预算级次层层下拨到基层单位,基层单位再根据有关规定及业务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形成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

进入本世纪初,随着2001年国家《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逐步开始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改变了该局的财务管理理念,加强了资金管理的力度,提升了预算管理的权威性,规范了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这些规章制度的综合实施,对该局的全面发展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该局财务管理的积极影响

一是国库集中支付增强了该局资金使用的预见性和集中度。国库集中支付改变了以往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设立零预算账户,把过去的多部门拨付改变为集中统一拨付,把多户头存款改变为单一账户,把一级一级的层层拨款改变为直通车式的拨款,进一步规范了项目资金的额度控制和专项支出办法。这一切都增加了资金使用的预见性,有利于财会人员统筹安排,提高了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和针对性。

二是国库集中支付进一步提升了预算管理的地位和作用。预算管理作为事业单位最主要的财务管理制度已施行多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进一步强化了预算管理的核心作用。单位资金的使用必须依据财政部门批复的用款计划执行,单位通过零余额账户对财政资金采取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不能擅自变更资金用途,增强了预算管理的严肃性,限制了资金使用的随意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增强了该局财务管理的目的性、便捷性、时效性和透明度。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在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上都要求预算内容清晰,项目资金明确,每笔资金的使用都有时间约定和限制。财政支付资金直接到用户单位,减少了中间环节和在途资金量,降低了资金周转的时间和费用。事业单位的资金收入和支出在单一账户上都有记录,财政资金的使用、运转的透明度大大增加,避免了虚假信息的渗入,提高了各部门的监管力度。

三、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对该局财务管理产生的不利影响

1.预算编制时间短,准确度有待提高。该局财务管理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单位预算的编制、上报、审批和使用虽然在内容上、科目账务管理上有了许多新的规定,但其编制预算的主要程序与实施前没有太大的变化(年底编制上报,第二年度初审查、批准、实施)。预算编制时间短、预见性差、准确度低等问题依然存在。

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单位的财务管理已从过去的收支管理、资产管理为主逐步转变到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为主,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成为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因此对预算编制的要求更高了,也更加规范。在较短的时间内,编制出涵盖内容科学合理、项目计划充实可行、资金使用要求明晰、执行时间准确的预算,是一件难度较大的工作。

2.部分资金授权、到账、支付滞后,提前垫付资金增多。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要求每笔资金的使用都有严格的上报、审批手续。可在单位总预算的审批前仍然有许多资金需要支付,例如工资性支出、基建项目资金和专项资金等,都存在未批先用的问题。同时,年底的支出额度比较集中,由于单位预算涵盖的范围有限,项目预算很少细化到各具体项目;一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资金的使用审批手续繁琐,造成预算支出追加与调整较频繁,减弱了预算管理的约束力,影响了其他项目的开支,减少了单位的年终结余。

第9篇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背景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分散支付”的管理制度,资金的拨付都是通过设立多重账户分散进行。由于各级部门都设立自己的账户,因此,给收付资金带来很大的不便,资金也不能及时的缴入国库,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工作力度不够,常有贪污、挪用国库资金的现象发生。鉴于此种情况,2001年,我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必然性分析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模式,在我国,这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相对于财政国库资金分散支付而言的,相对于过去的分散支付方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在指定银行开设国库集中支付专户,单位在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将资金直接从集中支付专户支付给收款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变了财政资金层层拨付的程序,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改进了资金的管理方式,规范了资金的运行程序,凸显了政府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四项基本原则:(1)法治原则。把政府的资金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以确保资金在规范的体系下运作。(2)分步实施原则。国库集中支付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多方面的关系,因此,要对资金进行合理分类,分步实行集中支付。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学习研究,总结经验。(3)效益原则。国库集中支付为了解决政府资金多环节拨付和多户头存款的问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要坚持效益原则,加强政府财政部门对资金的统一分配调度和管理,有效遏制资金挤占、转移、挪用等现象的发生,降低支付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4)便利原则。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国库集中支付要方便各部门的资金使用,尽力解决过去财政资金层层拨付,流转环节多且慢,资金沉淀、滞留的问题。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利影响研究

(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利于统一调度和管理财政资金,

过去资金管理分散,多会发生资金使用不明确的现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能从根本上规范资金的使用情况。(2)有利于监督和管理政策资金。国库有指定的单一账户,资金通过单一账户拨付给收款人,能有效减少资金周转时间,杜绝腐败现象发生。(3)通过改革国库支付制度,可以提高财政综合调度的能力。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各部门的财政收入会纳入国库的统一账户中管理,各部门会在一个规范的体系中运行,这就减少了资金外留的可能性,也能保证财政管理部门综合调度、统筹安排的能力,同时也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4)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信息化水平。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深入发展,财政审核支付、信息核对等工作要通过互联网来完成,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要加强信息化水平建设。

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消极影响分析

(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智能的发

挥。按照“三不变”原则,即资金性质不变、资金使用权限不变、财务管理权限好机构不变,这些增加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量,导致财务管理水平达不到合格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财务管理的成本。(2)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限制了事业单位的灵活机动性。由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资金的分配将由预付额度控制,而月度用款计划决定了这种预付额度的限额。至此,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自主使用权。另外,事业单位用款次数较多,在审核操作上势必费时费力,面对突发事件时,灵活性和机动性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3)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会影响事业单位的利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使得财政资金的支付更加的规范化和透明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的既得利益,同时,事业单位对于这种支付制度存在某种程度的抵触心理,这样使得财务管理的只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得不到合法、合理的使用。(4)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阻碍了有效地财务分析工作的进行。如果不能对纳入国库的财政资金进行有效地财政分析,相应的这些资金也就得不到合理的利用。然而,要使这部分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就需要做出详细周密的财务分析,进而做出正确决策。但是,当前情况下,这还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5)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影响了事业单位信息化水平的建设。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是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基础的,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主要控制目标和依据是财政预算指标,这一切都依赖于功能强大、快速的财政预算管理和信息反馈系统,以及准确、及时的银行结算系统作保障。

五、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应对措施

(1)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自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这项技术还是处于发展阶段,很多内容都不完善,也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约束,在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误区。因此,各基层单位要加强沟通交流,建立符合本单位特点的管理模式。(2)建立行之有效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内部控制体系。国库集中支付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单位要依据本单位的特点,重新规划设置财务管理和会计审核机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出现的违规问题,要从严处理,消减每一个细节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3)提高事业单位信息化水平建设。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模式的必要手段和方法是网络化的应用。和从前相比较,当前事业单位的工作量和难度均有很大程度的增加,如果单纯依靠以前的人工方法和手段,不仅浪费时间精力,并且效率也受到影响。鉴于此种情况,各事业单位应大力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先进的支付软件,提高会计电算化水平,实现网络化操作。同时,各基层单位要与国库管理部门做好沟通工作,确保信息准确无误的传递,及时得到反馈。(4)强化人才的培养。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广,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相关的财会知识,还要学习有关网络信息管理的知识,做到能应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工作;另一方面,新的支付制度了过去的支付模式和管理理念,对预算编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各事业单位要大力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做好他们的再教育工作,严格考核指标,对于成绩突出者,要给予奖励,以激励财务管理人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财务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是一项创新工程,也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新的机遇。因此,事业单位要针对其自身的特点,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不断学习和摸索,逐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在国库集中支付模式下,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确保各项工作顺利的进行。

参 考 文 献

[1]包.国库集中支付对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8(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