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7: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改进社会治理的方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中学德育方法;启示
中学德育伴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而开展,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系列的主客观因素,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从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来探究如何改进中学德育方法这一角度虽然比较少见,但对于产生本文思考源头的课程《社会心理学》来说,这是一个兼具社会与心理、理论与实践的学科,所以又具有很强的建设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给予中学德育方法以良好的启示。
1.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的主要内容
1.1社会角色引导
个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首先是与其社会角色一致,并依据对于相应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的。个人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并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角色期望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使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在中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中,凝结成了一种集体大于一切,社会这个最大集体的价值评判标准是社会成员价值最重要评判标准的习惯,而且无论个体对具体的道德价值观念有着怎样的分野,对于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倾向仍然是赞同的。比如虽然全国各地中学生的教育水平、文化背景不同,但在一些基本价值观的问题上,全中国的中学生都表示出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倾向。对于学校来说,它是中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这个“社会”中,其成员都想通过对社会价值与规范的认同,对社会角色的模仿来获得认同和安全感。[1]
青少年具有日趋成熟的社会性,自我意识也急剧增强,但由于他们年龄较小,行为易受情绪的支配,做事多不假思索,鲁莽冲动。[2]所以,社会角色引导仍是一个重要的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
1.2社会比较机制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需要评价自己的状态,并明确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个人的行为定向,是建立在明确自我评价和自我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评价基础上的。所谓社会比较机制,就是个体在与自我和他人的不断比较中,推进自我观念和行为方式向社会认同的方向发展。同样,在中学德育过程中,中学生也需要一种与自我和与他人比较的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来概括,社会就是自我与他人的组合体。而社会比较机制恰恰包括了这两类主体,所以,社会比较机制一直是一个起着重要作用的部分。对于青少年来说,引导他们进行他人横向与自我纵向的比较,深化比较内容,提升比较意义,是促进中学生社会化取得良好效果和未来获得长远发展的重要机制。
1.3社会学习机制
长时间以来,大家都认为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最终取得成果的过程,但是正如实践和理论相互促进,同等重要一样,个体社会化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根据研究社会心理学的众多学者的总结,社会学习机制(社会化的强化机制)主要有三种:(1)由于外部社会对个体的行为所做出的正强化(或负强化),导致个体的一系列反应――叫做外部强化机制。(2)强化力量虽然没有作用到个体自身,但其作用和后果也能被个体观察到和感受到――叫做替代性强化机制。(3)社会化中的个体会使用自己设定的标准来评价和衡量自己,进行自我引导――叫做自我强化机制。这三个组成部分,在中学,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4亚社会认同机制
亚社会又叫做次级社会,主要指家庭、工作群体等群体构成的社会部分。他们虽然被认为是处在第二位的次级群体,但是他们对社会个体的影响是直接而又现实的。相对于具有间接接触性质的其他社会化环境来说,个体在生活中,首先获得的多是来源于亚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等的社会化内容,因此,个体会非常主动的适应亚社会的要求,遵守亚社会的规范,以融入其中并被接纳认同。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一定既存在着与主流社会相一致的社会化内容,又同时存在着与主流社会相背离的社会化内容。所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必须灵活运用亚社会的认同机制,使主流社会与亚社会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以增强个体社会化的成效。
2.现今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者角色失范对教育对象的角色引导产生不良影响
教育者能够树立一个良好的角色形象对教育对象来说起到的作用很大,因为在学校这个社会化场所中,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最直接、最现实的。虽然青少年最大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独立性,但在个人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并按照社会对个人角色期望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时,在学校他们很大部分都是在模仿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他们仍需要一个规范性的、高度社会化的角色――即教育者来给予他们一种引导的作用和榜样的力量。然而反观现今的一些中学德育场所,并不是所有的教育者都能够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并不是所有的教育者动能拥有
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的思想品德。一些中学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知行不一,没有真正成功的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导致教师最重要的育人角色失范,给教育对象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2.2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德育过程并不合适合理
观察我国现今的中学德育过程,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存在不合理之处。比如:形式多时,内容单一。很多中学定期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德育班会或是全校性的思想品德活动,但内容上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让人不免觉得华而不实,不能有切实效果。另外,中学教育者在不同的教育对象上采用的德育方法也差强人意,马克思所说的“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其中强调的一点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使用不甚合理的教育方法,导致中学德育迟迟不见成效。
2.3中学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所处的其他群体缺乏交流
学校不是中学生每天生活的唯一场所,对于其他活动场所:如家庭、同辈群体等来说,对教育对象仍具要重要意义和影响。可是,现在的中学教育者由于与教育对象所处的其他群体缺乏交流,导致学校与家庭脱轨、学校与社会脱轨,甚至出现“5+2=0”的现象,即在学校接受五天教育,回到家庭等群体环境中接受两天教育,由于两种教育环境和传递的价值观念截然不同,导致最后的教育成效为零,极大地阻碍着教育对象的社会化效果和中学德育的发展。
3.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
3.1规范教育者角色,为教育对象树立好榜样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在各种教导儿童以及培养他们的礼貌的方法中,其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的或者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一旦你把他们熟知的人的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明他们为什么漂亮或丑陋,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 [3]社会角色引导对个体社会化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中学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言行一定要加以规范,使其真正能够对学生的社会化和个人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另外,也要趋利避害。对于用来教育学生的人物形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扩大这个形象中的优秀品质,而对于所包含的不良品行应及时给予有利的引导和规避。
3.2确立横纵结合、合适合理的中学德育体系
根据社会比较机制对中学德育方法给我们的启示,在中学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3.2.1横向他人比较与纵向自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
阿希的“从众实验”告诉我们:当个体在失去自我这个参考系或者这个参考系的作用减弱时,便会依据他人的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在中学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若能注意到他人在社会比较机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应该着力把整个班级成员的行为朝着良好的方向进行教育,并鼓励整个班级的成员互帮互助,互相进步,以使中学生再通过与班级其他成员的横向比较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将他人的优秀之处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同时,也要重视纵向的自我历时性发展。比如现在一些中学为学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成长档案”,让学生自行保管,档案内容也由学生自己记录。学生可以在档案中记录自己在学习和生活点滴并进行反思。这种类似于成长日记,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社会化状况反思,不断的形成社会化的自觉动力与新目标的方法值得肯定。
3.2.2运用合适合理的德育方法
在中学德育过程中,对于不同个性的中学生来说,教育者应当采用最适合他们的合理的方法。比如,对于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的学生,教师需要使学生明白自己真正的实力,正是自己的缺点,更好地进行个体的社会化;对于具有良好的自我肯定感的学生,则应该选择比他(她)更优秀的学生作为比较对象,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还未建立良好的自我肯定感、稍显自卑的学生,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以防止自我肯定感继续丧失,学生的自我努力行为减少,最终阻碍学生自我发展的不良后果的产生。
3.3与亚社会接轨,发挥亚社会的积极作用
协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同辈群体亚文化,与家庭这一亚社会也要建立密切的联系。是亚社会的存在对中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起到积极作用。中学生同辈群体的亚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与主流文化相偏离的成分,而鉴于亚文化对群体成员道德行为的规范作用,一定要善于引导同辈群体的亚文化向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家庭是中学生离开学校后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教师要想规避学生在家庭中受到的与主流社会相悖离的社会化内容的影响,应该做到先入为主,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做到经常沟通,互相交流,以使这两种社会场所之间的摩擦变小,冲突变少,以求共同合作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和社会化的完善。
中学德育方法的问题已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它的产生与存在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仅是大概浅谈了个体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要想真正提升中学德育质量,还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进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6-70.
关键词: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体制构想
引言
在如今,城市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城市内部的治理问题越来越被重视。社区是城市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城市的基础组成。社区的发展以及社区的治理,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决定着城市化的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的方向与方式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生活水平的高低,也是一个城市的治理水平的体现。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转型时期。改革开放后,原来的以单位为中心的模式,逐渐发展成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政府不单单是管理者,更是在成为引导者、参与者,逐渐发展成为政府与社会、企业共同合作的治理方式。而中国的社区综合环境的治理相比较于西方是属于比较晚的,在治理的结构上、方式上等都是比较落后的。当前中国的社区综合环境治理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民主不够彻底、群众参与度非常低等等。所以,应高度重视社区综合环境整治绩效评价工作,以提高社区综合环境的治理水平,营造一个整洁和谐的生活环境,改善市容市貌。绩效评价是治理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贯穿着治理的全过程。而如今,对于绩效评价更多的是在治理后对于结果的评价,也存在着评价虚高,以及官员在其中弄虚作假等问题。所以,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的研究也是社区综合环境治理中的关键,是必须要牢牢把控并且优化结构,使治理更彻底、更有效的重要方面。
一、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面临的障碍
1.居民参与评价程度低影响绩效评价的客观真实性。对于居民参与评价的程度较低,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主观是自身意识问题,而客观是政府体制问题。首先,主观方面来说,居民对于参与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反馈评价这一部分的意识是极差的,许多人都不知道社区环境综合治理的绩效评价过程中有评价反馈这一过程。同时,居民也不会想到对于治理之后的结果好坏对政府进行评价。从客观方面来说,政府对于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的整个体制中也比较忽视反馈型的评价,更不用说让居民参与进评价的整个过程中。政府在目前的情况下,对于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体制中,一直存在着注重投入的过程却缺少反馈缺改进的这样一个制度上的缺陷,而居民的不了解评价反馈并不仅仅是自身的意识问题,也同时是政府没有正确引导。或者说,政府在制度上根本缺失让居民参与进评价反馈中的一个过程,政府忽视反馈评价的同时更是缺少居民参与评价,目前的制度偏重居民参与进治理的过程中,却缺少事后更好地对治理进行反馈,这是因为在制度上没有明确规范要求。因为缺少居民参与的评价是不完善的,是缺失公众监督的,所以在客观的制度上缺少居民参与评价,也是当前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中制度方面的一大问题。2.资金漏洞与挪用使得评价目标失真。在社区综合环境环境治理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存在环境治理资金漏洞与环境专项治理资金挪用的情况,社区综合环境治理方面上存在着很大的资金漏洞,所以所投入的资金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效。对于环境治理,所需要的资金、人员以及物资是极其大量的投入,在方方面面中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而且如今的大气污染严重,PM2.5超标等环境逐渐恶化的情况下,对于环境治理的要求日渐严峻,专项资金到位更是被需求。社区综合环境治理更是环境治理的一个部分,更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但是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中也同时存在着资金漏洞以及专项资金被挪用的情况,国家对于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拨款不在少数,但真正能用到实处,对社区综合环境进行一定程度上治理的资金却少之又少,社区依然存在着许多的环境问题,如此的资金漏洞与挪用是十分影响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很简单的道理,因为钱花出去了,但没花在社区综合环境治理上,其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大大失调,绩效评价必是较差的。
二、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的问题成因
1.政绩考核看重经济效益则不注重社区环境发展。在如今的政绩考核上,依旧注重的是经济的发展,注重的是经济带动城市发展的道路,所以官员为了晋升会变相牺牲环境来取得经济效益使得经济发展更快更好。对于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来说,目前的政绩考核并不会将之纳入考核系统之内,或者只参考一些,官员能够得到晋升主要还是看其带来多少经济上的效益。上海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牺牲了环境所达到的。比如宝钢炼钢厂,在冶炼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浓烟则对周围的社区产生了巨大的污染,但是所带来的经济上的效益则是巨大的,官员政绩考核则是如今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加快了经济的发展而得到晋升,而不会是因为如今污染了多少大气,影响了多少社区大气环境而导致不能晋升。所以,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成为了为了经济发展或多或少可以牺牲一些的方面,而这样的情况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治理专项资金被挪用的情况出现,因为官员想要晋升则通过各种手段包括牺牲环境、挪用治理环境的资金来发展经济,这样一来治理环境的资金缺少了,但在绩效评价中投入一部分依旧是计算资金挪用前的总额,则会让社区环境治理的资金产生巨大的漏洞。2.缺乏改进型的反馈使得治理水平得不到提升。在绩效评价的过程最后缺乏改进型的反馈是无法提升治理水平,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效益不明显的重要原因,改进型反馈可以让治理者明白不足之处然后加以改进。在如今的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注重的是治理的过程与事前的投入并且对投入的预期,在事后关注的一般都是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就是是否结果与预期相匹配。而整个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十分缺乏对治理过程中不足之处或错误之处能够进行有改进型的反馈的过程,以政府为主体的治理者自身制度上没有这一步骤,而居民更是没有渠道没有方法去对政府进行改进型的反馈,无法知道治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就无法发挥出绩效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达到提升治理水平的这一目的。从调研中可以发现,居民对于参与改进型反馈的过程几乎没有,而治理的成效的确是没有达到对于投入的预想。在目前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中,首先,对于反馈的过程在政府自身改进型的反馈,以及居民提出建议的改进型反馈则都是缺失的;其次,对于改进型反馈的重要性的认识则同样也是缺失的,都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以及能够对治理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并且也没有一定的制度来规范。
对于污水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认识不到位,对于污水处理和污染的重要性,相关主体的认识不足,国家相关机关对污水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污染企业缺少社会责任感,对于污染的产生存侥幸心理,偷偷排放污水,在问题产生的时候才用交罚金的方式解决,二是相关法律部健全,我国并没有一部关于污水治理和污染赔偿的法律,让很多企业和个人钻了法律的漏洞。三是相关机制不健全,对于污水问题的存在并没有相关的责任追究机制和问题出现后的惩罚机制,当污染问题出现的时候只是用单纯的罚款代替一切追究形式,只要交罚款,企业可以继续生产,相关责任人没有任何责任,相关国家机关也没有任何的责任,机制的而不合理造成了污水随意排放的乱性。四是处罚不力,对于污水排放的处罚标准十分低,低于企业的污水净化和处理的成本,这就使企业宁肯处罚也不治理,这种处罚的不力造成了我国环境污染的恶性循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监管不力,国家机关并没有担负起相关的监管职责。媒体也没有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群众的监督力量也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综合起来造成了监管不力的局面。总之,对于污水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需要综合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完善的改进措施。
二、污水排放的改进策略
1、加强宣传教育
污水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重视的不足和认识的不力。所以要下大力度对污水问题进行宣传和教育。一是政府机关可以通过在机关内部召开会议的方式,对地区内的污水问题进行具体的宣传,对污水问题的严重性提起新的重视。二是相关媒体通过在电视和报纸宣传的方式在全社会形成污水治理迫切性的氛围。通过制作专题片和公益广告的方式宣传污水治理分重要性和污水的危害性。民众要自发的成立社区组织向居民宣传污水的危害和减少污水排放的方法。
2、健全相关法规和机制
对于污水治理和控制污水排放的法律要尽快出台,相关法律要对于污水违规排放和污水不达标排放的行为进行具体的规定,让污水治理和污水排放的管理有法可依,同时加大污水排放和污水治理不力的个人和企业的处罚力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罚款的金额,让企业因为排污付出高昂的代价,从此重视排污和污水处理。对于滞后的相关机制和相关惩戒机制要通过调研的基础上抓紧出台,完善相关机制,保证追责到人。
三、结语
校园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呢?长期以来,学校安全工作采用管理思维,运用学校行政权力,自上而下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随着网络社会的逐渐形成,民主、法治、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慢慢深入人心,学校安全管理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从传统学校管理向现代学校治理的转变。
一是明确治理即服务的意识。治理是不同主体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治理的本意是服务,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学校不能为了消除潜在的危险而完全牺牲学生的正当生活需求,更不能只为人身安全着想而全然不顾学生的心理安全。学校要加强创新校园安全治理方式,及时解决生活需求与安全保障之间的矛盾,将服务育人做实、做细、做深。
二是完善学校安全治理体制。要坚持系统治理,建立学校主导、学生参与、社会协同、制度保障的安全治理机制。利用网络等媒介畅通家长、学生与学校的沟通渠道;鼓励和支持学生、家长以及相关社会团体参与学校安全治理;支持各类学生团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团体章程、自治公约、宿舍规章等规范在学校安全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三是建立安全治理的动力机制。学校安全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学校、学生以及家长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为共同目标处理学校安全事务,其动力过程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融合。本次事件的后续发展就反映出了校园安全治理的动力机制,学校主导自上而下地当众销毁电器的安全教育方式就因为受到多方评论而采取了新的应对方式,调和过程得以发生。
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目标确定之后就要制定管理措施。这也是高层次结构中第三个要素即计划所要关注的事情。企业要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措施必须要考虑和遵循的原则是什么?要遵循共同化及差异化原理。
ISO 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第四章社会责任原则中明确指出,“组织行为宜以标准、指南、或行为准则为基础”,即企业在规范企业行为,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措施时要以标准、指南或者行为准则为参照。同时还进一步指出“在应用本标准时,建议组织要考虑社会、环境、法律、文化、政治和组织的多样性,以及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同时尊重国际行为规范”1,作为ISO 26000总体原则的一部分,ISO 26000一方面强调ISO 26000适用于不同规模的各种组织,也适用于在社会责任领域不同发展水平、处于不同阶段的各种组织,2体现了这个标准的普遍适用性。在中国参与ISO 26000代表的建议下,这个原则章节的总则中增加了差异性的思考,组织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运行的社会环境以及经济条件,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其实这个原则也不仅是企业在应用ISO 26000标准时适用,即企业在制定社会责任措施时,不仅要遵循各种标准的基本原理和理念,也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事实上,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规则体系,这个规则体系包含了上述ISO 26000标准本身,也包含了更广泛的社会责任相关的原则、准则、标准和指南等。这些包括下图所示的四类规则3,一是政府间层面所形成的公约、原则和倡议等,二是行业生产守则和标准,三是多利益相关方形成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守则和工具,四是跨国企业形成的对供应链有约束效应的企业行为守则。
上述规则就是企业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措施所要遵循的共同原则和方法,同时企业还要根据其实际经营情况,分析在一定时期的决策和经营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所带来的实际或者潜在的影响,以及社会对它的期望,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实现其目标。
原理四 透明开放原理
在确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目标和实施措施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任务就是如何有效调度企业内外部资源来落实措施,逐步实现预定的企业社会责任目标。透明开放则成为企业统筹内外部利益相关方资源,提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力所要坚持的重要原理。透明开放原理,是指企业有义务让利益相关方了解公司与利益相关方的相互影响,共同有效地管理企业运营影响,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信息,同时采取积极的行动或者做出一定的制度安排来促使利益相关方能够有动力、有能力、有渠道,以积极的方式影响和参与公司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活动和过程4。
一是体现在透明度理念。企业影响社会和环境的决策及活动应当是透明的。企业应运用清晰、准确和完整的方式,在合理和充分地披露企业负责任的政策、决策和活动中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已知和可能影响。这些包括企业活动的目的、性质和场所;企业决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方式,包括确定组织不同职能部门的角色、责任、和权限;企业评价其社会责任绩效的标准和准则;企业的利益相关方,以及企业在利益相关方识别、选择及参与方面的准则和程序等。社会责任的履行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l件相联系的,因而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不能通过“慎独”做到,必须是在与其利益相关方互动的过程中实现。
中石化自2011年起创新地建立了社会监督员机制。十余位来自主流媒体、学术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相关行业领先企业等组织的社会监督员,被赋予了多项授权:有权反映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公司总部、各企事业单位的各种违法违纪和不规范行为;有权收集社会公众、各类组织机构对中国石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权及时、准确、客观、公正地向中国石化反映公司工作中和行业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同时协助公司调查、核实所反映的问题;有权就事关国计民生的专项课题在公司系统内开展调查研究。经过几年的坚持,社会监督员已成为推动中国石化改进管理、提高水平的重要力量。5
二是体现在开放运营方式。所谓开放运营方式,就是改变传统“股东利益至上”的公司治理思路,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让企业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公司治理,让他们监督企业决策,享有企业决策知情权,并能够从他们自身利益出发去影响企业决策,让企业决策建立在健全的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比如可以通过建立如下图的利益相关方共同治理机制6,强调股东、员工、客户、社区、环境、商业伙伴等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和对经营者的控制。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与资源,强调激励与约束的制衡;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利益相关方利益最大化,从而改进公司决策程序等制度安排,保障利益相关方以积极的方式促进公司推进可持续发展。
由上图可知, 股东、员工等企业各利益相关方参与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治理。其中,股东大会选任出董事会和监事会, 董事会选任经理层, 经理层招聘普通员工, 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监理层的工作。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利益相关方共同治理模式, 既有利于企业公司治理水平的改进和提高, 又能让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提高其满意度和忠诚度。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制度化的方式,企业也可以确保其利益相关方资源的有效统筹,既有效地、充分地获得利益相关方的真实参与,放大了企业资源利用;又直接提升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力。
移动互联时代,企业将在更加透明化的环境下运营,社会各界可以更容易、更及时地了解和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各相关方将会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来。
1 参见:第4章,社会责任原则。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SO 26000:2010社会责任指南》。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年11月。
2 参见:殷格非,如何争得社会责任领域的国际话语权,《WTO经济导刊》,2010年第6期。
3 参见:殷格非、于志宏、崔生祥主编《企业社会责任行动指南》。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3月。
4 参见:《国家电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指南》,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新要求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管理从理念到体制的创新,是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动、社会管理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需要,说明我们党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了一个新飞跃。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1.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这些既给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使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新形势、新特点面前,我们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现阶段社会建设的客观规律,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路和方法,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水平,并且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有力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必然选择。社会建设水平的高低、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和检验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应当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有些已不适应、不符合时展的需要,人民群众以及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而现阶段社会管理又面临着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从源头上如何解决好一些地区和部门出现的管理分散、多头管而又不管、管不好、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位、不到位以及社会管理现有的资源和力量整合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中认真改进和完善。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是满足人民群众期待的重要举措。创新社会治理,是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一项重要举措。社会治理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关乎服务民众、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维护民利、保障民安的重大责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越来越期待社会和谐、社区平安、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创新,就是要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让人民群众通过高效、有序的社会管理,感受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
二、创新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1.人民内部矛盾易发多发。一方面,矛盾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领域,因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环境污染、非法集资、股市房市投资受损等引发的矛盾明显增多。另一方面,矛盾涉及各行业各阶层,既有农民、城镇居民、职工、离退休人员、个体工商业者、学生,也有军队退役人员、原民办教师、老村干部、老知青等特定人群。
2.从社会层面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变化是,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以“单位制”和城市街居、农村社队相结合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党和政府主要通过单位、街居、社队联系群众、整合社会利益、调节社会矛盾。现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大部分已经剥离出去,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城乡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导致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居住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
3.从思想文化层面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一方面,人们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部分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
4.从工作层面看,一些部门和地方经济建设一手硬、社会管理一手软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面对新情况,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已经难以完全适应。
三、如何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
首先,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要基于对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科学认识,对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实行重大变革,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按照《决定》要求,要坚持系统治理,使治理主体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转变;要坚持依法治理,使治理方式从管控规制向法制保障转变;要坚持综合治理,使治理手段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要坚持源头治理,使治理重心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转变。
关键词:思想政治;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122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武装大学生思想的重要职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全国全党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而高校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用“一面旗帜”凝聚新一代,用“一条道路”引领新一代,用“一个理论体系”武装新一代,增强高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政治认同,才能确保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承载着这样的功能和职责,关系到我们培养的人究竟走什么路、跟谁走的问题。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加强科学理论武装,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思想意识也日趋活跃,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现在,高校成为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重要场所,它已不再是与社会毫不相干的象牙塔,相反的,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性特点都会在高校有展现,在大学生思想领域都会有所渗透。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大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大新起媒体,已成为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社会舆论展现的透明平台。当代大学生几乎人人熟络互联网,他们把互联网作为进行交流和交换信息的主要工具。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广泛。然而有少数学生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错误的价值观趁虚而入。同时,大学生学识水平较高,对社会其他群体具有重要影响和示范作用。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稳定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职责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现代化国家不会轻易实现,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奋斗完成。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并没有变,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还会遇到更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现实困难。这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使他们认识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成功经验和努力方向,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现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要知道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发展社会主义,从而增强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定性;必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使他们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避免思想出现偏激、行为出现偏差,从而以理性踏实的态度正确面对各种社会矛盾;必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引导大学生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使他们能够把爱国报国的决心自觉转化为专于学习、善于思考、敢于实践的精神动力,转化为服务于人民,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
当前,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认同,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中国的声音和作用。西方国家凭借其在全球的各种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加大文化输出和思想渗透,向我传播西方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年轻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和社会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必须从真正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战略高度,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然性,筑牢拒渗防变的基础。让他们无论遇到什么风浪和考验,都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毫不动摇。
5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抓指导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迫切需要,教师的积极性正在不断提高,下一步的关键就是各地各高校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宏观指导,千方百计把中央的要求和部署落实好。
一要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各地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重大政治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要按照懂政治的教育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工作上加强领导,在政策上积极支持,在条件上提供保障,多深入教学一线,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后,我们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能不能开得好,能不能受到学生欢迎,能不能切实发挥作用,作为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衡量标准;作为领导班子政治上坚强合格的重要考核标准;作为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检验标准。
二要进一步提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宏观指导的水平。要提高驾驭意识形态复杂局面的水平,坚持用发展着的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牢牢把握教育教学的主动权。要提高组织协调水平,努力构建目标同向、教育同步、推进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要提高研究和解决重要问题的水平,加强重大疑难问题和前沿问题的研究,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新要求,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新趋势,研究做好复杂形势下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新途径,努力把各项决策部署转化为可操作的工作思路,把原则要求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富有成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存在问题中图分类号:G6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021-01目前在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成长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通信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手段蓬勃兴起的时期。虽然他们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稳定、健康、向上的,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都使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挑战。
1.教育面广,针对性差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不断快速进步与发展,目前很多高等职业学校其培养的学生都是根据其自身特点,它的培养对象不仅仅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还有已经具有职业知识或职业技能的中职学校的学生,有些还是3+2(三年中职,两年高职)的学生。普高类学生文化基础好,但往往专业思想不稳定且动手能力较差。他们很多在高考中失利,心理上的落差较大,对专业缺乏足够的、必要的认识,带着一种无奈的、抵触的心理去接受它,这无形中也就影响了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中职类学生经过几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思想牢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动手能力较强,但文化基础较弱。3+2的学生没有经历过高考和全国统一的春季高职考试,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比较差。正因为生源形式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这种教育的面向对象是复杂的,尤其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不稳定因素也是多样的,这势必使得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复杂性、艰巨性和挑战性。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面广,但在不同学生的针对性上还做得不够。
2.队伍庞大,凝聚力差
在高职院校里除了专职的思想政治教师以外,还有一支庞大的队伍,即思想政治辅导员。他们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和谐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
3.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就不仅仅是纯粹的理论教学,还应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首先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才有助于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展开。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注重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在思想认识上忽视实践教学,这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有效推进的关键原因。
4.保障机制还不完善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这就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的保障机制问题。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领导机制、经费保障机制与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但在现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这些相关方面的保障机制是不完善的。
5.实践形式缺乏多样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广阔的空间,既可以发生在课内,也可以发生在课外;既可以发生在校内,也可以发生在校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网络时代到来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仅仅依靠书本或教师的传授,这样,实践教学形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热情,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同时,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形式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良好教学效果的最终实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富有创意,具有多样性的。它可以采取研究讨论、原著阅读、专题辩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可以采取课外学习小组、学习竞赛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方式,也可以采取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专业课实习、红色旅游、公益活动等方式,这些活动方式能够较好地调动起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过程之中,从而大大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6.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关键词:体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224-02
体验学习是一种优良的学习方式。美国学者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应该是由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与行动应用所组成的完整过程,他还构建了体验学习圈来阐释体验学习的过程及内在机制。高职教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体验学习,从而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那么,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又该如何有效运用体验学习理论呢?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实施方案中,都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而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样,看成是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主体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同时,为做好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教学形式的组织开展上,实践基地的建设等方面都作了有效的探索。
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自身的特殊性,特别是面对“90后”的高职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本身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实践教学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首先是在实践教学中,偏重理论讲授和现实说教,没有让高职学生参与体验的教学设计。与其说是实践课,不如说是换一个说法的理论课,教学形式依然是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形式,教学内容也依然是教材章节所安排的内容,只不过老师在讲课前做一个实践教学的声明,就变成所谓的实践教学了。其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方式单一,基本上没有采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还是沿用传统的演讲、辩论、参观考察、社会调查这些传统、初级的形式,学生们实在提不起兴趣,实践效果可想而知。第三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只是在教师声明的实践教学课上知道是所谓的实践,至于实践的内容如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那是另外一回事。因此,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大多只为呼应潮流,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实践教学中,高职学生往往是被实践,主体体验严重缺乏,从而导致他们对此不感兴趣,其实际效果当然就可想而知了。同时,高职学生基本上都是网民甚至是资深网民,那些被大众热切关注的道德事件、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典型案例,通过互联网终端特别是移动终端,能随时引起他们的高度关注,并予以讨论。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未能有效利用网络环境来进行。还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限于多方面的原因,未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实践的环境和场景。也就是说,实践教学中所获得的体验得不到有效的运用,只能束之高阁,直接导致了学用脱节,这也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短板。
二、体验学习符合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际
库伯的体验学习包含四个学习环节,即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及行动应用。这四个环节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螺旋向上的循环系统。在具体体验环节中,学习者充当的是感知者的角色,要求进行直接的、具体的体验,从而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在反思观察环节中,学习者充当的是观察者的角色,此时要对已经历的体验和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反思,在观察和反思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并得到启迪启发;于是进入到抽象概括环节,充当的是思考者的角色,要在反思的基础上,把感性认识和启发启迪提炼成更高层次的、正确的理性认识;然后把这些理性放到实践中去应用和检验,充当实践者的角色,来解决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不断获得新知识,从而完成知识的学习过程。
由此可见,学习者要进行充分学习,首先要实现主体在场。只有充分地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体验中,才能让他们得到切身的体会,才能从多种角度去反思观察他们自己的行为,才能形成新的认识和概念,并在今后类似的场景中能运用这些知识来采取适当的行为,以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道德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体验学习的四个环节符合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值得我们好好运用。
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来说,体验式实践教学更能有效达到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从而有效推进教学改革。特别是作为高职学生,与本科生相比而言,不喜欢或不擅于枯燥的理论学习,他们的政治理论学习能力和意识都比较弱,但愿意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更注重感性认识的获取,主动参与各种体验式活动的热情和激情较高,也愿意在体验式或参与式的活动中感悟社会,反思人生。因此,体验式实践教学更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他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表现会更为活跃,也会更乐于参与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并从中得到体会、提高认识,加强道德践履,从而顺利实现自我社会化。
三、运用体验学习,改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体验学习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指导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有的教师习惯于把教材中的内容,作为固定的结论和知识点,原封不动地“交给”甚至是灌输给学生,特别是在实践教学中,也采用类似的做法,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体验和思考。究其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体验学习的作用,没有从思想上接受体验学习。因此,我们要有效提高对体验学习的认识,把体验学习的意识和方法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特别在实践教学中加以有效运用,来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
第二,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具体体验和反思观察,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体在场感。对照体验学习理论,要加强高职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中的体验学习,第一环节是要增强他们的具体体验。高职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少,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少,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就要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具体体验。这种具体体验的获得,就需要教师创设具体的情境,可以通过网络媒体选择播放已有的文字和视频资料,可以把学生的社会生活素材加以剪辑利用制成图文并茂的体验情境,还可以通过小型情境剧的编排、角色扮演等,目的就是要给高职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体验情境。通过情境的体验而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让高职学生产生深切的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再适当引导学生进入到第二个环节,那就是提出某些点来让学生进行反思观察,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和心得体会。
第三,做好引导,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根据情境进行迁移运用,从而实现在行动中得到应用。高职学生通过前面两个环节所得到的观点和心得体会,是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致,是否能促进实现实践教学的效果,还要教师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做好概括。在此环节中,要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机联系起来,提高到理论认识的高度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好。还要指导学生做迁移运用,在离开实践教学课堂后的社会生活中,有效运用通过体验得到的观点和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就是完成了体验学习的第三、第四环节的任务。
我们认为运用体验学习理论,按照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的环节,构建符合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注重高职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是有效弥补目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的缺点和不足的有效方式。当然,这四个环节不是割裂的简单套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有效运用,相互交织,相互穿插,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多种教学方式,有效创设和运用情境,并相应地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特别是注重网络环境下的体验式实践教学,才能真正有效推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进一步促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想教育发挥主渠道作用,促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永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李文君.体验式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12,(6).
[3]高慎英.体验学习论――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知识假设[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王丽霞.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2).
[5]王素华.论体验学习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9,(6).
[6]张文彬.体验式学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杂志,2012,(1).
[7]关秀献.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3).
[8]朱瑾.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一种“大思政”的视角[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4).
[9]姜军保,陈义伟.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与改革[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