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村镇银行行业前景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07: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村镇银行行业前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村镇银行行业前景

第1篇

从110家到1027家

廖声红是湖北省汉川市新河镇燎原村人,全家是燎原村土生土长的农民,经营大棚种植,由于盖房投入过大,他经营的大棚种植出现了资金短缺,2009年4月17日到汉川农银村镇银行申请农业贷款5万元。

该银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廖声红贷款无有效抵押物,但了解到廖声红贷款的确是生产经营需要,个人信用良好,无任何不良贷款记录,且第一还款来源有保障。

汉川农银村镇银行决定用农户种植大棚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该笔贷款从申请到发放只用了一天时间,其中廖声红只到过村镇银行一次,其余手续都是该行上门办理的。

汉川农银村镇银行是农业银行在湖北联合5家企业法人共同发起设立的,除了汉川农银村镇银行外,农业银行还在内蒙古联合6家企业共同发起设立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

这两家村镇银行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截至2009年6月末,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实现利润44万元。

2009年8月,刚满“周岁”的汉川农银村镇银行也交出了好看的成绩单:年账面盈利85万元,贷款收息率和到期贷款回收率均达到100%。

“我们的优势就是审批链条短,符合条件的农户能很快拿到钱。” 汉川农银村镇银行行长胡郡灵说,因为村镇银行是独立法人,在当地相当于总行,对贷款审批不用层层上报。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区别于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灵活的信贷措施成为村镇银行的最大优势。

中国经济建设中绝对不能缺少的是农村地区的发展,村镇银行恰好满足了广大农村地区急剧增长的信贷需求。

银行早就该抛弃过去完全依赖在城市里傍大户的策略,而应将业务往下沉到更基层的市场去,因此不论从银行自身发展需要还是从政策扶持角度来看,村镇银行未来都会面临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自2007年3月首家村镇银行成立以来,目前全国已成立村镇银行超过110家,但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要求仍然相差甚远: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中计划到2011年末全国应设立1027家。

这意味着,2010年一年中村镇银行的设立必然迅猛发展。

《世界的人民币》作者、资深银行专家孙兆东更加看好村镇银行的发展潜力,他对《投资者报》表示,村镇银行也是建设新农村的标志,农村要实现金融现代化,前提是要有村镇银行。

目前我国乡镇级机构有4万多个,从长远看,假设一个地区建一家村镇银行,至少还要设立4万家才能满足需求。

中外银行忙圈地

目前,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由工、农、建、交5家组建并开业的村镇银行有7家:工行2家,农行2家,建行2家,交行1家。中国银行目前在村镇银行领域还是空白。

工行虽然去年12月才开始涉足村镇银行,进入较晚,短短一个月内,浙江和重庆相继成立了两家村镇银行。

最为雄心勃勃的是建行。其董事长郭树清今年1月13日表示,建设银行正向监管机构积极申报设立一个村镇银行控股公司,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村镇银行超过百家。

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村镇银行的态势也非常积极。其中,动作最迅速的当属浦发:已成立5家村镇银行。今年1月份又筹划设立资兴、华西、甘井子三家浦发村镇银行。

此外,去年12月29日,华夏银行董事会已经同意该行出资1亿元发起设立,北京大兴华夏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而民生银行正在成立“村镇银行集团公司”。

外资银行反应甚至比中资银行还要迅速。

汇丰、渣打、花旗等银行都已经成功在中国内地成立了若干家村镇银行。

据了解,2007年12月汇丰银行就开始进军村镇银行业务,在湖北随州设立第一家村镇银行。

至今汇丰在内地拥有了7家村镇银行,是外资银行在中国农村地区网点最多的,仅次于国家开发银行的7家,也比大多数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拥有的村镇银行要多。

外资银行发力农村市场的方式手段各有不同。汇丰银行以密集开辟网点建立村镇银行为主打,花旗则主要以贷款公司的模式为城乡居民、个体工商户和微型企业提供包括抵押及无抵押贷款在内的多种贷款。

毫无疑问,中国农村潜力巨大的市场前景、可持续的盈利和市场占领动因是让他们纷纷积极挺进农村市场,加速在这一领域投入扩张的主要原因。

孙兆东很看好村镇银行强大的获利能力。在利差方面,中小涉农企业贷款利率比基准利率上浮30%以上,利差高于城市。这恰恰也是诸多银行看好村镇银行的所在。

目前大型、中型城市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利差越来越少,银行亟待开发新的市场。

村镇银行绝大部分客户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贷款难的问题。那些在中小企业客户经验积累较多、基础比较好的银行,与村镇银行的客户对接存在明显的竞争优势。

乡路的隐忧

十年前,由于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绩效欠佳,商业银行家族纷纷从县域以下农村地区撤出;如今,又开始一场集体回归农村运动。这很大程度归功于国家政策和村镇银行的获利能力。

2009年全国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累计盈利4074万元。像农业银行发起设立的两家村镇银行在一年内均实现了盈利。

建设银行发起设立的湖南桃江建信村镇银行,则在半年内就实现盈利,成为全国范围内最快进入盈利期的村镇银行。

只要经营得当、具备创新意识、抓好风险控制,村镇银行是可以实现快速盈利的。

但回归乡村之路并不容易。农业银行该负责人向记者坦言,村镇银行经营目前还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一是汇路不畅。人民银行目前还没有出台关于村镇银行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的有关具体规定,导致村镇银行汇路不通畅。村镇银行只能主要靠营销公关来吸引存款,造成存款集中度较高。

第2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小额信贷模式;信贷模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面向小微客户的创新型信贷融资模式探析――以村镇银行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4日

一、引言

随着国家鼓励创业政策的实施,现今涌现出大量小微型企业,但小微型企业创立之初的融资问题是一大难题。传统的银行信贷模式表现出担保要求高、审核门槛高的特点。在这种社会压力下,各地村镇银行出现了创新型信贷融资模式。该模式针对小微型客户“短期融资、贷款频率高、资金需求时间急”的特点,采取“简单、方便、快捷”的办法,无需抵押物,依据客户的资金与经营情况,设计合理的信贷方案,包括额度、担保、还款方式等都有灵活的搭配,有效地解决了小微客户无固定资产抵押、融资难的问题,这种创新型信贷融资模式被很多银行、企业、个体所关注。本文从创新性信贷模式的特点及客户对该模式的评价等角度分析,总结小微客户融资需求特点,以便为小微客户提供金融供给、进行金融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小微客户对创新型信贷融资的认识及其融资情况调研分析

(一)调研情况。为了解各地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的具体贷款发放模式及贷款业务的运作效果,我们走访了山东、黑龙江、新疆等地的商业银行及村镇,实地探究各类信贷模式,同时,向各地的小微客户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小微客户对创新型信贷模式的看法,作为后期论文的数据分析,我们在2015年7月25日至2015年5月20日走访了山东、黑龙江、新疆、北京等地的村镇银行,了解各银行的贷款模式及贷款运营情况。同时,我们对各银行的小微客户发放了调查问卷,咨询了他们对不同信贷模式的看法及建议。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53份,收回53份,其中有效问卷5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二)调研分析

1、小微客户对创新型信贷融资的探析。由表1可知,在受访者中,有38%的是主动去银行咨询,26%的受访者是通过媒体报道了解,22%的是亲戚朋友介绍,只有14%的是银行推广得知的。(表1)

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银行对于小额信贷产品的推广不到位,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在受访者有贷款需要的时候都是主动跟银行联系,或者问周围的亲戚朋友,很少有人在能想到以前银行宣传过的产品,银行处在一个被动的地位。贷款业务对于银行来说应该是一个盈利的主要项目,银行应该主动把自己的产品向有需要、有贷款意向的人宣传。并且小额贷款是我国贷款的一个新领域,针对中小企业,银行应该针对他们制定一些宣传方案,提高大众对小额信贷的了解程度。

2、小微客户对待创新型信贷的接受程度

(1)客户对贷款特点的看法。该贷款模式的特点具有贷款门槛低,并且不依赖抵押物,依据客户的资金与经营情况,设计合理的信贷方案,包括额度、担保、还款方式等都有灵活的搭配,根据这些特点,我们调查了客户对这些特点最看重的方面。(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58%的客户更看重贷款条件低这一特点,26%的客户认为贷款不依赖抵押物更具吸引力,只有16%的人认为产品的设计根据客户的需求更有吸引力。由此,绝大多数客户还是更看重贷款给出的条件,这是他们在选择贷款类型最重要的考虑。

(2)客户对利率水平的接受度。我们根据现今的贷款利率,将利率水平分为三类,针对已运用该贷款模式的小微客户,调查了他们对该利率水平的看法。(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38%的人认为创新型小额贷款的利率稍高,但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们仍可以接受该利率水平,36%的客户认为利率符合现在市场的总体利率水平,其余13%的客户认为该利率很高,已超出他们接受的限额。由此,创新性小微贷款既然是针对小微客户,小微客户的资金链本就相对薄弱,所以银行应针对客户给出的意见,指定符合客户承受能力范围的利率水平。

(3)客户对银行的风险控制是否做考虑。创新型贷款融资模式在贷款前需要对客户的家庭状况及个人信誉进行分析、测评,其中会涉及到客户的家庭及个人隐私,这种信誉评价模式给很多客户带来困扰,我们针对这种信用评价模式进行了问题研究,得出70%的人认为这种贷款前的信誉评价符合贷款模式要求,但16%的人仍有所顾虑,只有14%的人难以接受,所以绝大多数小微客户为了得到资金支持,仍可以接受银行的这种针对个人的信誉评估。由此可见,信誉评价形式并不能改变小微客户选择贷款的意向,只要银行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系统,客户在风险控制上不会做过多的考虑。

3、小微客户融资方式分析

(1)年龄与贷款额的卡方分析。在表4中,36~45岁的贷款对象贷款额相对集中在30万元以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认为,这个年龄段的人一般处于事业稳定阶段,相较于年轻人也没有过大的创业激情,所以贷款额度较小;其次,选择30万元以上的贷款额的贷款对象相对较少,据我们了解是因为此种创新型贷款的特点主要是贷款条件简单,贷款额度适用于资金量需求小的客户,如果客户需要大量的资金量,那么这种创新型贷款并不适合。(表4)

(2)贷款用途分析。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20%的受访者贷款后资金用于创业,18%的受访者用于买房、买车等消费行为,14%的人是用做运营资金,缓解在生产过程中的资金短缺情况,或者在生产中遇到的其他问题,只有2%的受访者用于其他用途。(图1)

经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作为创业资金和用于运营资金都是中小企业在创业期或生产期等遇到困难时去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现在需要借助小额贷款支持企业发展的中小企业越来越多,小额信贷的发展前景很好。虽然现在各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层出不穷,比如P2P平台、风险投资等,但相对来说风险会比较高,政府对他们的监管还不到位,很多的相关法律还未出台,对于投资者和借款者都不安全。而银行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体系,安全性高。另外,银行的资金量充足,只要办好手续,随时能从银行提走贷款,其他新型融资方式比较不稳定,融资时期较长,对于短期资金需求,还是银行比较好。银行被大众所熟知,有资金需求时一般都会先找银行,因此小额贷款这方面的业务前景大好。

综合以上三部分内容,可以看出小额贷款方面客户的需求量很大,但是银行由于宣传不到位,这项业务还没有发展起来,银行应该加大宣传和推广,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4、创新型贷款模式存在的缺陷及小微客户融资需求特点

(1)创新型贷款模式存在的缺陷分析。如表5所示,被调查者选择的缺陷集中在“政府对于这一贷款扶持较小”、“没有大范围推广”、“涉及个人隐私较多”三类,分别占50.90%、18.2%、16.4%。众数项“政府对于这一贷款扶持较小”的异众比率为49.10%,所以用它来反映创新型贷款模式存在的缺陷的表性较差。(表5、图2)由此可见,创新型贷款模式虽然新颖,但其本身仍存在一些缺陷,银行有必要了解这些缺陷的存在会对此模式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应该针对这些缺陷提出解决策略,从而提升小微客户及潜在客户对其的接受程度。

(2)分析创新型贷款模式的缺陷。主要应该注意和改善以下几点:①首先这种创新型贷款模式因为只在某些村镇银行实施,没有大范围推广,所以客户群体受限,贷款范围较窄,银行可以依据其特征在各地进行试行;②此种创新型贷款因为面对的是小微客户,所以贷款额度较低,对于一些有大量资金需求的客户来说不太适合,所以建议贷款额度大的客户选择其他的贷款模式;③因为此种创新型贷款模式相较于其他贷款手续更简单,所以为了防止出现贷款不良率,银行会对贷款客户的信息和信誉进行评价,这些调查虽然涉及个人隐私,但据我们调查了解,银行对这些资料的保管十分严格,所以个人隐私不会有被泄露的风险;④因为这种创新型贷款模式目前只在部分村镇银行进行推广,还没有进行大范围的普及,其可行性仍旧有待进一步考证,所以政府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对于这种贷款模式仍然保持观望状态,我们相信,随着此种贷款模式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其可行性得到验证之后,政府会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小微客户也会得到更好的帮助。

(3)小微客户融资需求特点。通过本次对创新型信贷融资模式探索的调查,我们从各项分析数据得出以下结论:①绝大多数客户在选择贷款时,会持积极的态度,主动去银行或通过其他途径了解贷款信息,采取最稳妥的咨询方式,从而选择对自己最有力的贷款途径;②研究的对象为小额贷款客户,小额贷款客户资金链相对薄弱,还款能力较低,所以小额贷款客户的贷款额度集中在30万元以下。且各年龄段对贷款的用途及需求各不相同,导致贷款额度需求不同,所以年龄与贷款额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③小额贷款客户的资金缺乏阶段主要在创业时期和生活消费间,所以贷款资金的用途主要集中在创业及消费上。现今国家大力支持中小型创业,市场上还存在着大量的潜在客户,给小额信贷提供了很大的发展前景;④客户在选择贷款方式时更多的是关注贷款模式的利率及贷款条件等实质因素,这些因素与客户的利益息息相关,至于银行所采取的风险控制等手段来保证自己的发展,于客户而言他们并不过多关心,所以小额信贷要想更好的发展,应将精力重点放在调整利率贷款条件及还款方式等方面;⑤最后通过对客户对于创新型信贷模式的看法及其本身存在的缺陷,证明了这种贷款模式新颖,存在推广价值,但此模式仍存在缺陷,如在贷款利率、贷款推广等方面有待继续完善。

三、不同信贷模式对比分析

(一)商业银行的信贷模式

1、商业银行抵押信贷的传统信贷。商业银行的信贷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程序,即借款人提出申请、对贷款的调查、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估、贷款的审批、借款合同的签订和担保、贷款发放、贷款检查、贷款收回。这一套的基本程序走下来,借贷效率明显过低。

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支持民企时推出的还贷后周转再贷的“联保贷”政策,本是可以加快借贷效率的好政策,但是近年来,银行却提出,追加抵押品才能借贷,从而引起“抽贷”现象。对银行而言,提出这样的条件主要是出于风险考量。但很多小型企业,在资金上不能做过多的科学布局,一旦公司运营出现问题,信贷资金趋紧,若再拿不出过多抵押品,得不到贷款,公司经营马上被动。

2、商业银行针对小微客户的信贷。银行业机构在针对小微客户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做小微企业依赖抵押或第三方担保,使小微企业融资难演变成了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2015年6月,江苏省财政厅与江苏省农行合作,在徐州试行“苏微贷”,通过政银合作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该业务开展半年以来,徐州市农行已累计发放“苏微贷”39户,金额1.15亿元,并已有“苏微贷”储备客户60多户,金额约1.7亿元,预期后续业务规模将加速扩大。“苏微贷”业务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在半年的时间里以3,000万元的资金撬动银行1.15亿元的中小微企业贷款规模,资金放大近4倍;二是显著降低了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三是增强了政银支持中小微企业的信心,撬动金融资源流向中小微企业。“苏微贷”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银行不能搞“一刀切”行为。适当采取信用贷的模式,对不同企业区别对待,因企制宜,根据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发展前景,有针对性的放宽政策,放低门槛。

(二)村镇银行的创新型信贷模式。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针对小微客户,在产品设计上,立足与小微企业“短、频、急”的一些需求特点,采取了“简单、方便、快捷”的做法。北京顺义村镇银行针对小微客户设计了自己独特的创新服务贷款模式。

北京顺义村镇银行针对小微客户设计了“无抵押”贷款模式,在贷款业务担保方式选择上,为客户提供了保证、联保、信用等多种贷款担保方式,不依赖贷款客户是否具有固定资产等抵质押物,更多的是关注小微企业客户的经营状况和现金流状况。银行放低门槛,为弱势群体创造平等的融资机会,村镇银行无疑是让这些小业主在创业初期得到珍贵如血液的资金。北京顺义村镇银行在服务上秉承“简单、方便、快捷”的“贴心”金融服务理念,“简单”即小微企业只要提交营业执照或法人代表身份证就可申请贷款,其他手续都由客户经理来完成。

在风险控制上,顺义村镇银行通过“三看三不看”,识别风险:一是不看报表看原始。通过实地走访客户,捕捉最真实的信息是该行识别风险的基础;二是不看抵押看技能。顺应小微企业缺乏抵押物的情况,以小微企业经营能力和劳动技能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来判断企业生存能力与发展潜力;三是不看公司治理看家庭治理。小微企业通常是由其家庭成员组成管理团队,如果家庭不和,就很难集中精力搞经营,以正面、侧面进行客户家庭信息的交叉检验,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不和,就会重点予以关注。北京顺义村镇银行基于自身成熟完善的贷审会风险控制体系,设立了总部与支行各级贷审会,并在此基础上,对一线支行行长和业务部门负责人根据其从业年限、风险控制能力水平高低进行不同额度授予不同的贷款审批权限。贷款审批权限分为ABCDEFG七个等级,授权直批贷款权限从20万至400万元不等。通过上述安排,使得80%以上的贷款能在支行层级就能完成审批,从而大大提升了信贷审批的效率。

截至2014年5月底,北京顺义村镇银行共累计发放小本贷款近5,332笔,累计发放金额7.98亿元,目前有贷款1,730余户,贷款余额2.7亿元,不良率为0.01%。贷款投放定位于小微和三农,户均贷款仅为67.57万元,其中50万元贷款以下1,857户元,户数占比达到69.11%;保证贷款余额124,558.29万,金额占比贴近70%;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分别为48.8%和86.53%。

(三)分析结论。创新型信贷模式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小微型客户的贷款需求。这种贷款模式瞄准小微型客户短期融资难、需求资金时间紧急等特点,设计出简单、灵活的贷款方案,从而有效解决小微客户的资金问题。以小微客户为重的村镇银行结合本地的小微产业特点,以“支农支小、服务三农”为经营宗旨,采用“错位竞争”的经营思路,彰显经营特色,与当地金融机构形成优势互补,将重心下沉、扎根基层、服务市民,做一个市场的补缺者而非追随者。在信贷投放上,有效运用小微金融的技术优势,将农户、个体经营户、小微企业主等作为业务对象,加大对小微企业、涉农企业的放贷支持,增强“支农支小”的金融服务能力,为从事实体经济的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既填补了金融服务的空白,又避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为自身的生存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第3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 信贷风险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165-03

村镇银行出现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机构单一,存在金融支持面狭窄,功能服务不全,农村信贷需求无法满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村镇银行设立开辟了通道。自此,村镇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开始逐步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发挥其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作用。

一、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截至2013年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其中开业987家、筹建84家。从覆盖范围看,全国已有31个省份,1083个县(市)设立了村镇银行,占县(市)总数的57.6%;从地域分布看,组建的1071家村镇银行中,中西部地区665家,东部地区406家,占比分别为62.09%和37.91%;从经营情况看,已开业的987家村镇银行中,有739家实现盈利,累计发放农户贷款1455亿元,累计发放小企业贷款1825亿元,占发放贷款总额的90.31%。

从2007年3月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到2013年末的1071家,短短数年间我国的村镇银行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我国农村金融领域“增量改革”的重要成果。然而,向好的发展局面并不能掩盖村镇银行所面临着的严峻风险形势。据统计,2013年末,村镇银行吸收存款4631亿元,发放贷款3632亿元,村镇银行整体的存贷款比率为78.43%,已经超出了中国人民银行限定的存贷款比率近4个百分点。说明有数量众多的村镇银行在自身规模小、底子薄的情况下,过度追求高盈利,盲目扩大信贷规模,信贷风险形势相当严峻。

二、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及成因

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是指村镇银行在从事传统信贷业务或其他表外业务的过程中,由于贷款对象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的多变性以及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不能按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或实际收益小于期望收益而承受损失的不确定性。信贷风险会造成村镇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贷款,在危及资产存量安全的同时,使信贷资产质量整体恶化,甚至可能引发村镇银行倒闭。根据风险来源的不同,大体可以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划分为内源性风险和外源性风险两类。

(一)内源性风险

1.管理风险。当前,许多村镇银行管理者的风险防控意识较为淡薄,对风险预警体系建设、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往往不够重视。由于没有引入精确管理、定量分析的风险防控技术,使得部分村镇银行对信贷风险的管理还处于经验判断阶段,这就很可能出现因管理者判断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信贷资产损失的情形。另外,由于村镇银行规模有限,虽为股份制银行,但多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机制不健全,可能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由行长或大股东一人左右村镇银行的经营行为,将金融机构变成个人的小金库,致使村镇银行出现大量内部关联人贷款或关联方贷款,在损害小股东权益的同时,使村镇银行出现严重信贷风险。

2.操作风险。村镇银行本质上是小型社区银行。社区银行的地域性决定了村镇银行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展。因经营市场受限、业务范围小、网点布局单一,部分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非常有限,利润主要来源为存贷款利差。为维持自身生存,这部分村镇银行必须在不断吸收外来存款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放贷款。在合乎贷款条件的客户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受绩效压力驱动,村镇银行部分信贷人员就可能会为一些不满足贷款条件的客户擅自放宽贷款条件或帮助其达到贷款条件。这将严重削弱村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为信贷风险蔓延埋下隐患。另外,村镇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还有待完善。部分村镇银行重制度建设、轻贯彻执行,内控制度流于形式。还有部分村镇银行为节约资金成本、提高放贷效率,“重发放、轻管理”,对贷后管理重视不够,检查监督流于形式,对资金流向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了解有限,增加了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道德风险。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领域的新成员,多数员工在入行前没有金融机构从业资质或经验,对信贷工作和与之相关的制度缺乏了解。因部分村镇银行培训经费不足、培训经验欠缺,新招录人员的岗前培训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些人员对信贷岗位的胜任度不高,从事该岗位工作,只会使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长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而部分有经验的信贷人员,因村镇银行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机构小、发展空间有限,很难扎根留住。基于以上情况,村镇银行很可能由于信贷人员专业素质低,风险防控意识差,对小企业和农户的信用状况把握不准确,而产生信贷风险。此外,个别道德素质低下的信贷人员,可能利用我国农村的“熟人文化”,以贷谋私、假冒贷款,甚至串通客户恶意骗取贷款,给村镇银行带来风险损失。

(二)外源性风险

1.信用风险。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农户和当地小企业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差,村镇银行发展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极易产生信用风险。一是农村与大中城市在征信体系建设方面有较大差距。村镇银行在进行风险控制分析客户信息时,没有相对便捷完备的信息系统提供支持,容易导致风险控制出现漏洞,无法及时对不良贷款做出判断和处理。二是村镇银行主要服务于“三农”,农业生产周期性长、前期投入大、见效缓慢,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将直接转化为信用风险;另外,农村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也较差,容易在市场风险侵袭下停业或倒闭,无法按期偿还贷款,也会导致出现信用风险。三是农村某些个人诚信意识淡薄,对申请贷款没有清晰的认识,将贷款视同为“政府补助”,主观还款意愿不强,经常逾期拖欠甚至恶意逃债,也会给村镇银行带来一定的信用风险。

2.政策风险。村镇银行的政策风险主要来自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由于国家在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上的不连续性,可能恶化村镇银行生存环境,导致村镇银行不能持续健康经营,从而形成信贷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政策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但随着我国银行破产条例的加快酝酿和制定,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幅增加。在微观层面,村镇银行作为一级法人机构较易受当地政府影响。当地政府扶持的重点建设项目往往是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重点介入的融资项目,在不对等的依附关系下,当地政府若提出不合理要求或进行行政干预,将可能造成村镇银行信贷资产发生损失。

3.法律风险。近年来,国家加强了银行业立法,对包括商业银行法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为银行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相对充分的法律依据。但总体而言,村镇银行所处的法律环境仍需改进,与其经营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不配套。受到法律环境的种种限制,村镇银行在经营运作过程中,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另外,因村镇银行规模较小,大多没有专门的法律事务部门和法律人员,员工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在利用法律武器防控信贷风险方面存在短板。

三、加强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高效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由于农业属弱质产业,加之我国农村信用资本欠发达,村镇银行发生重度信贷风险的机率较大。根据JP摩根等大型商业银行的研究数据:在信贷风险暴露前18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1%至2%;提前9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3%至6%;提前3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10%至20%;没有采取任何预警措施的,风险损失率达50%以上。因此,构建高效的信贷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可以帮助村镇银行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使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从粗放走向集约,从依靠主观判断走向量化分析,从事后处理走向事前预警,提高贷前分析效率,改善贷中决策质量,优化贷后管理技术,最终减低或规避信贷风险。

由于人力、财力资源有限,村镇银行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如与专业机构或大型商业银行合作,由其代为提供信贷风险预警服务,以节省时间和成本。也可以集中自身力量,在综合分析客户守信状况和守信程度、客户财务风险状况和风险程度、客户经营风险状况和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归集信贷项目指标、动态环境指标以及贷款风险度、单个贷款比、不良贷款比、贷款集中度等内部控制指标,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实际且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再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本征向量法(TE)来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搭建数理框架模型,利用SAS、MATLAB等软件平台进行数据挖掘,进而构建完成整个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此外,村镇银行还应强化对宏观经济、行业、区域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以提升预警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健全风险管理内控机制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当前部分村镇银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风险管控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权力制衡机制不健全所引起的,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完善:一是健全董事会运作架构。2013年7月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明确指出:商业银行董事会对银行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村镇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董事会应当认真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建立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判断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确定适当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偏好,督促管理层有效应对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董事会应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贷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各委员会间相互独立、有明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二是董事会与管理层各司其职、互相监督。董事会授权管理层经营,有否决权。管理层应向董事会报告重大风险事项。行长不得兼任审贷委员会主任,并且银行前台与中后台相互监督制衡。三是不断优化内部决策机制。完善议事规则,建立民主、科学、高效的决策流程,从根本上降低因决策失误而导致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

2.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周密严谨的内控制度是村镇银行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必须先行健全内控制度体系。一是修订完善已有制度。根据内外部情况的变化,对操作效果欠佳、不符合当下实际的制度条文予以修订或废止,以构建符合内外部监管需要、操作性强的信贷风险内控制度体系。二是建立灵活的制度更新机制。建立信贷风险内控制度的动态更新机制,定期或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组织开展内控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以更好地应对信贷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三是不断优化操作流程。明确风险控制要求和不同岗位职责,制定规范的业务操作指引和内控管理指引。在指引中细化信贷业务操作规程和工作流程,将内控制度条文转化为信贷人员的具体行动守则,进一步增强内控制度的明晰性和操作性。

3.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信贷文化是银行在长期的信贷管理工作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相比制度规定,其影响力更加深远持久。健康的信贷文化既能为信贷业务发展提供助力与支撑,又可以有效防控信贷风险,村镇银行基于自身的高风险特性,应主动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一是加强信贷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自觉抵制各种违反信贷工作制度、有损职业形象的行为或事件发生。二是高度重视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培训。应以打造高素质信贷人员队伍为目标,不断加大投入,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等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使信贷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不断提升业务理论和工作技能,成长为信贷工作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内、外部监督。构建内外联动无死角的监督机制,推行贷款监督、岗位监督,对违规贷款责任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监督工作威慑力,消除个别信贷人员的侥幸心理,防止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发生。

(三)完善信贷业务管理体系

1.探索新的信贷抵押担保模式。基于我国农村相当一部分农户和小企业难以实现“完全抵押”的现实,村镇银行有必要探索尝试一些新的抵押担保模式。一是借鉴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的“贷款小组”模式。按照生产相关性,将农户分成若干小组,以村民联保的方式进行贷款。这种模式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信用关系紧密联接,既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农户改善经济状况,又有助于农户增强还款自觉性,减少信贷风险。二是采用企业联合农户的信贷模式。将处于同一生产链条上游的企业和下游的农户联合起来,互相为对方担保贷款。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支持当地某一产业快速发展,增强还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三是探索新的抵押方式。银监会和林业局已于2013年7月出台了《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规定银行可以接受借款人以其本人或第三人合法拥有的林权作抵押担保发放贷款。这使得村镇银行在传统方式外,又多了一种新的抵押方式。此外,村镇银行还应积极行动,探索尝试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在内的其他新方式,在更好满足农户和小企业贷款需求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规避信贷风险。

2.健全信用等级评价机制。一方面,村镇银行应成立多方参与、公正高效的资信评定小组。该小组应由村镇银行信贷人员以及农户、小企业代表等多方人士组成,有科学、合理的信用等级评价程序和量化的指标体系,能够客观高效地对申请贷款对象偿债能力进行评价。信贷人员应充分搜集农户家庭人员、承包土地面积、产出、年收入等方面的情况,掌握小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收入、利润、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并由此形成真实可靠的调查意见,以便为资信评定小组评定贷款者信用等级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快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建设。大力推进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征信系统的建设,将农村信贷全面纳入国家信贷登记系统,形成城乡统一、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网,以便村镇银行更好地开展信贷工作。

3.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村镇银行应针对自身信贷客户数量多、分布广、交通通信不便等特点,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备、实用便捷的贷款贷后管理责任制度,通过“谁经手、谁负责”的方式,将贷后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信贷人员身上,促使其高度重视贷后管理环节,主动加强有关工作,从而减少村镇银行发生信贷风险损失的可能。另外,村镇银行还应健全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对信贷人员贷后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将监督检查的结果直接与信贷人员的考核以及工资奖金发放情况挂钩,确保信贷人员认真履职,在贷后管理工作方面不走过场。

(四)增强独立经营能力

村镇银行底子薄、实力弱,要抵御政策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强自身的独立经营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自身吸储能力。充分发挥服务“三农”职能,打造本土品牌形象,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尽可能增布经营网点,扩大服务半径,提升结算便捷程度,通过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引导农户储蓄闲置资金。此外,还可凭借自身熟悉当地风俗、物产、民情的优势,充分吸纳农企、农产资金,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其次,要增强经营独立性。应注意调控对公存贷款规模,以免同政府形成依附关系,丧失经营独立性。对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推荐的贷款项目,要严格执行信贷审批制度,坚持独立审贷、实地考察、自主决策、择优选择,降低政府因素对贷款风险的影响。再次,要持续关注农村产业发展状况。充分了解当地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分析掌握其发展前景,根据客户所属行业的不同,提供差异化信贷服务,以进一步提升村镇银行经营能力。同时,掌握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可以有效降低某些客户因所属行业与国家发展政策不符,而造成信贷风险损失的可能。

(五)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

村镇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也以追求营利为目标,但不同之处在于村镇银行以服务我国“三农”事业为根本宗旨,并在经营规模、客户群体、产权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为防范降低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国家应在综合考虑农村地区信贷风险情况和村镇银行自身特殊性的基础上,建立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如: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村镇银行在服务“三农”事业中的信贷市场定位、营业范围、经营领域,以及村镇银行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以期在进一步规范村镇银行信贷业发展的同时,为确保村镇银行的经营独立性得到有效维护、与之相关的优惠政策得到真正落实提供法律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吟秋.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初探[J].金融经济,2009(20)

[2] 沙曼.我国村镇银行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2011(11)

[3] 余迪.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J].金融经济,2012(18)

[4] 蒋玉敏.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J].浙江金融,2011(5)

[5] 张炎.村镇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法律对策[J].农村经济,2009(2)

[6] 程海彦.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J].河北金融,2012(6)

[7] 马富华.农村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研究[J].新经济导刊,2012(7)

[8] 隋剑雄,林琪.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J].金融论坛,2004(8)

[9] 张丽屏,付剑平.村镇银行信贷风险与应对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1(11)

第4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却受农村地区银行业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困扰。为了有效配置金融资源,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2006年12月,银监会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降低了各类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门槛,允许在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意见》的实施正式拉开了村镇银行在我国发展的序幕。

普惠金融体系对村镇银行设置的要求

我国设立村镇银行的宗旨是立足村镇,面向“三农”,让农村的弱势群体享受获取金融资源的公平待遇,化解与消除金融服务歧视和不公平,解决涉农资金短缺问题,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我国村镇银行的建立正是基于普惠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设想。但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从机构设置的角度来看,村镇银行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村镇银行必须真正立足农村,设在农村地区。在融资交易中,信息成本是影响交易能否进行的主要因素。而信息成本的产生主要源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贷市场上“授信方”的逆向选择和“受信方”的道德风险。只有贴近农户,村镇银行才能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获得更详细的农户信息。村镇银行越贴近农户,农户贷款的可获得性越强,金融服务受惠面越广,而我国农村地区相对传统的社会结构形成的人际信任所带来的“农户自履约机制”的约束力也有利于提高涉农贷款的安全性。有鉴于此,村镇银行必须是设在农村地区。

村镇银行需要机构化、组织化。没有一个村镇银行能只在一个村里实现其持续发展,最终需要扩大,需要组织化、机构化,形成广泛分布的机构网络。孟加拉格莱珉乡村银行由“总行、分行、支行、乡村中心”组成,2006年末已拥有1195个营业所、112万名员工,覆盖了312万贫困农户。印尼人民银行乡村银行部也包括“总行、分行、支行、村行”四级组织,在2000年底时就有了约3700个基层营业所、400个服务点、2.3万名员工,成为印尼最贴近农民的国有商业银行。正是通过广泛的机构网点,这些国家的乡村银行既扩大了普惠金融的服务范围,也实行了专业化经营,获得了规模效益。

村镇银行必须重视基层组织的建设。国外组织化、机构化的村镇银行都特别重视基层网点的建设,基层是村镇银行盈利的中心,是银行持续发展的关键。基层以上的机构只是为盈利中心提供支持、培训和管理服务,而不干涉其具体业务。村镇银行对基层的重视最重要的体现在其人力资源的配备上。印尼村行系统中在分行以上机构工作的职员占比不到1.1%,其余人员全部工作在支行、村行。格莱珉银行每个支行约有10名左右的工作人员,管理120个到150个乡村中心,支行在财务上自负盈亏。员工的晋升大都要有支行的工作经历。正是因为基层化的人力资源配置,乡村银行才有可能将金融服务惠及更多的农户。

村镇银行营业网点必须深入“田间地头”。普惠金融体系特别强调给弱势群体提供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为农村客户服务,且为中低收入农户服务,国外乡村银行成功的经验就是接近客户。孟加拉乡村银行是“田野上的银行”,工作人员主动下到田间地头拜访借款农户,农户不需要到办公室,所有业务都在村里经办。印尼人民银行乡村部的经营在很多地区是以摆摊的方式做,赶集的时候去摆摊。这种贴近客户的服务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实际的便利上都得到了广大客户的认可和信任,让农户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银行,不仅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形象,也有利于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

我国现阶段对普惠金融体系的背离

虽然我国已组建的村镇银行在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效应,社会各界对其未来在农村金融领域的作用更是寄于了厚望。但是,从普惠金融的角度来看,我国村镇银行现阶段的发展与普惠金融体系的要求相距甚远:

组建步伐慢,开业银行少,难以扩大普惠金融服务的影响和业务范围。为尽快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管理层在推动村镇银行的组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9年7月,银监会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工作安排》,三年规划计划共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027家。但截至2011年5月末,共组建的村镇银行仅536家,其中开业440家、筹建96家,数量上远远未达到预期目标,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仍有2000多个,机构空白乡镇的数量仍然很多,离普惠金融体系目标相差甚远。

机构设置偏离农村,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惠及农户。目前我国已开业的村镇银行相当一部分都设在地级市和县域,呈现的是“冠名村镇,身处县城”、“村镇银行不村镇”的格局。其服务的对象还是以县里的中小企业为主,为乡镇、村里的服务很少。即使有少数村镇银行向农户发放贷款,也大都选择“企业+农户”的模式,要求必须有企业为农户提供担保。置身县城或发达地区城镇也难免让人产生村镇银行迟早会偏离服务“三农”的办行宗旨的担忧。这些都不符合借助于村镇银行实现普惠的农村金融体系的设想。

规模小、网点少,业务发展速度慢,普惠金融服务的效果差。目前,已开业的村镇银行绝大多数注册资本在1000万~5000万元之间,多是在县城设有一个孤零零的网点,不仅谈不上机构化、网络化,而且人力资源不足(一般配备有10来个工作人员)。因此,村镇银行在市场拓展、风险管控、品种创新等方面受到制约,不能实现较好的收益,出现经营难以维持的现象;结算系统孤立,通存通兑没有开通,银行卡业务缺失,汇路不畅,汇费昂贵,便民服务无从谈起。

“独立法人”的独立性不保,普惠金融“自主灵活”的经营机制欠缺。名义上,村镇银行是独立法人机构,但事实上的“一股独大”使法人机构的独立性不保。数据显示,2011年可从公开资料中可获取发起行持股比例数据的142家村镇银行中,有87家发起行持股超过50%,而持股达70%以上的占比15%。具有绝对控股地位的发起行通常都会通过派出董事、经营层和风险管理人员等方式,将自身的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和文化等移植到村镇银行,严重干预村镇银行的经营。这在客观上使村镇银行沦为发起行的一个分支机构,失去了“独立法人”希望赋予村镇银行的决策链条短、信贷审批和发放快、经营机制灵活的优势。

我国村镇银行设置的政策困局

近年来,国家政策上非常重视村镇银行的发展,银监会陆续出台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关于全面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村镇银行设置的规定和政策,可谓“不遗余力”,但从前面的分析来看,效果十分有限。要达到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目的,需要大中型银行批量化组建村镇银行。但事实是大中型银行组建村镇银行的态度并不积极。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从公开数据可获得发起人信息的192家村镇银行中,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的共23家,占比仅6%,剩下的大都是由城市商业银行(占45%)、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发起设立。而这些小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又有不少并不是服务于农村金融,而是实现其跨区域经营的战略目标。本文认为,现阶段在村镇银行机构设置上的政策困局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级法人及分散设立机制导致村镇银行组建、管理成本偏高,大型商业银行出于经营效益,不愿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按照现行规定,商业银行控股比例只要达到20%就可以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相当于60万元就可以开业(村镇银行注册资本最低300万元)。但为了控制风险,商业银行远非出资20%就可以发起,而且,村镇银行作为一级法人银行,需要健全的组织结构、完善的营销网络,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投入使得组建村镇银行的实际成本并不低于成立一个支行。此外,主发起行在全国范围内分散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地域跨度大、管理半径长,协调和管理成本也过高。因此,大中型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意愿并不强。

过于急迫的数量目标为地方商业银行基于实现跨区扩张动机设立村镇银行提供了可能。2009年以来,监管层迫切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组建,不仅在“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中明确提出了数量目标,又于2010年4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严禁以各种方式和手段阻碍或变相阻碍符合条件、有发起意愿的中小银行跨区、跨省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这一政策为地方商业银行发起村镇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创造了必要的制度条件。对这些银行来讲,异地设立分支行门槛高、审批期长,很难获批。设立村镇银行则响应了国家号召且可以获得一定的政策支持。在此情况下,一部分商业银行将村镇银行作为其跨区域开拓市场的“桥头堡”,将其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等同于分支机构进行管理,架空了村镇银行的政策初衷。

商业银行唯一发起人资格及股权比例限制造成了一定的民间资金进入障碍,抑制了村镇银行的组建步伐。首先,银行为村镇银行唯一主发起人的规定在客观上抑制了民间资本参与的热情。虽然民间资金可以参与新设村镇银行,但在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能发起,大中型银行又无积极性发起,发起行“难求”的局面下,民间资金事实上很难进入。其次,“单一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0%,单一自然人持股比例、单一其他非银行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合计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的规定显示了政策仍对民间资本持谨慎态度。而事实上发起行绝大多数超过51%的控股权也影响了民间资本股东的话语权,使其采取观望态度的居多。此外,2011年7月,银监会又下发了《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规定对于设立动机不正、资本实力不强、风险管控能力不足、人才储备不充分以及IT系统支持不力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再支持其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更加严格的准入政策会使民间资本的进入更加困难。

配套扶持政策不力,已组建村镇银行经营困难,使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吸引力不足。一是财税政策支持不够。同样是服务“三农”,村镇银行的所得税和营业税比照一般商业银行执行,税负明显重于农村信用社。而且也存在着政策在村镇银行中支持不一的现象。如“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和“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这两项政策却并未辐射到所有村镇银行。二是金融政策支持不够。大多数村镇银行至今不能获得结算行号,不能入网银联系统,无法直接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无法开立汇票,不能与其他银行实现互联互通;不能加入银行间拆借市场;再贴现、支农再贷款等无法使用。政策支持不力,已开业村镇银行经营并不理想,无法形成吸引力,影响了后来者加入。

村镇银行政策体系基于普惠金融的改进

事实上,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大力组建村镇银行的外在环境,一方面大中型银行由于传统银行业务领域竞争日趋激烈,已把发展农村金融业务作为战略转型和业务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一些外资银行出于战略布局的考虑,也在积极谋求与国内银行的合作,寻找进军农村金融市场的突破口。至于这些机构能否以村镇银行的形式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领域,则有待于政府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并给予积极的扶持。

适度扩大发起人范围,科学设计股权比例,提高民营资本的参与度。发起人是村镇银行形成的一个关键环节,现行商业银行作为唯一主发起人的政策规定已造成了“发起行难求”的事实,民营资本参与受阻。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很多资本雄厚并且梦想成为“职业银行家”的民营企业家,如果有良好的政策和监管措施配套实施,将他们列入主发起人将极大缓解主发起人不足的问题。监管部门更可以考虑赋予其他有条件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等做主发起人的资格。此外,适当地改进股权设置规定对有利于吸引民营资本参与。股权持有比例政策既要有利于实现股权的相对集中,提高决策效率,又要防止“一股独大”,还要有利于发挥民营资本在村镇银行中的话语权,调动多方主体投资村镇银行的积极性。

尽快实施村镇银行子银行模式,探索更多批量化组建形式。作为现代金融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单一机构的村镇银行不仅存在着组建、管理成本高的问题,而且和现代金融网络化、电子化的趋势是背离的。因此,从其诞生之日起,银监会和发起行就在不断探索更好的组织形式,产生过村镇银行管理总部、村镇银行控股公司、村镇银行子银行等多种提议。村镇银行管理总部面临着复杂的关系协调及现阶段普遍经营不佳的独立核算的尴尬。村镇银行控股公司作为非银行法人,难以解决村镇银行的吸存难、汇兑结算难的问题。而村镇银行子银行不仅能对外投资设立村镇银行,作为一个股权管理平台,其自身也能经营银行业务,也有利于为村镇银行提供放贷资金及后台服务。因此,政策上需要尽快出台实施《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子银行管理暂行办法》,积极支持境内外商业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出资设立专司批量化投资、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村镇银行的持有限牌照的商业银行,提高村镇银行设立效率。

实行差异化的市场准入政策,完善村镇银行的机构布局。到目前为止,我国各地村镇银行的成立主要是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硬性数量指标和“挂钩”政策的产物。这种行政强制方式扭曲了主发起人的理性意愿,会给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隐患。印度20世纪70~80年代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挂钩”政策就是前车之鉴。1977~1990年,印度实施了“1∶4”的金融政策,规定任何银行只有在没有银行地区开设4家分支机构才能在已有银行地区开设1家分支机构。在政策强力推行下,新增了超过3万家农村银行分支机构。但这样的发展却是以这些农村分支机构的巨亏为代价的,银行农村分支机构的贷款回收率只有25%~33%,每经营100卢比会带来5.4卢比的损失。印度于1990年被迫取消了“挂钩”政策。实践证明,推动村镇银行的发展要尊重市场规律,不能脱离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原则。政府可以以差别性的政策为诱导。比如对中西部地区,政府可以制订符合当地经济形势的村镇银行准入政策,给予更为优惠的税收、补贴、奖励等政策,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中西部农村金融市场。

增加货币政策的灵活性,解决村镇银行资金供需矛盾及业务经营问题。一是适当地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状况和资金供求状况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确立贷款利率。储蓄利率在农村是比信贷利率更重要,需要更加关注。二是放宽条件,给予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支农再贷款扶持,并给予利率优惠;明确村镇银行在全国银行间的同业拆借资格,增加资金补充渠道,缓解村镇银行规模小,资金实力差的矛盾。三是改变新老、城乡、大小村镇银行“一刀切”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适当体现差异化。四是对村镇银行的信贷规模实行整体“从松”控制的前提下,也应根据村镇银行各项发展指标而有所不同,以帮助村镇银行拓展业务规模。

增加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帮助村镇银行增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国家财税政策方面:建议对村镇银行实施与农村信用社相同的所得税和营业税政策,并对新开业的村镇银行实行3~5年的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政策,让村镇银行有一个自身积累期。2010年6月,财政部出台了《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三类金融机构进行定向补贴。这一举措体现了国家对农村三类金融机构支农政策的落实。建议适当放宽享受定向费用补贴的村镇银行条件,让更多的村镇银行受惠于财政补贴。地方财税政策方面:一是建议由当地财政出资建立奖励基金,对村镇银行给予奖励,缓解其经营困难。二是在财政性存款方面给予一定支持,以解决村镇银行开业前期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困难。

实行宽严适度的监管政策,真正让村镇银行走好走稳。我国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没有建立成熟的体系,严格监管可以有效控制村镇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但村镇银行虽然是银行,其业务规模、经营产品、服务对象、风险程度等与其他商业银行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不宜实行与商业银行相同的监管政策,有些方面可以适度放低标准和要求。总体来看,一是对关系村镇银行稳健经营及服务定位的方面要严格监管,包括:从严审查股东资格,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投资者建立相应的举报制度,让公众对申请者的资信、品行进行评议;从严审查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提高其管理和运营水平;从严考核支农指标,保证其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从严监督法人治理,确保其有完善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二是对关系村镇银行服务能力、服务效率的方面则应从宽监管,包括:降低其获取银行联行行号、发行信用卡、进入征信系统的标准与条件,从快批准上述金融服务基础项目的准入;降低其接入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的标准与条件,尽快支持其建立与其他商业银行相嫁接的支付清算和通存通兑体系等。

第5篇

关键词: 村镇银行;贷款定价;RAROC

一、村镇银行贷款定价传统方式的优劣及适用条件

(一)成本加成模型

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定价模型,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价格是由成本加上目标利润构成的,任何贷款的利率都应包括以下四部分:资金成本;筹资费用;风险溢价,即对贷款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作出的必要补偿;目标利润,即银行资本从每笔贷款中应获得的最低收益。因此,贷款利率=资金成本率+筹资费用率+风险溢价率+目标利润率。这种定价模型是从银行自身的角度出发给贷款定价,属于“成本导向”模式,也属于“内向型”定价方法。

这种贷款定价模型最大的优点就在于确保了银行成本的补偿和预期利润的实现,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第一,由该定价模型测定的贷款利率的精确性取决于银行精确测算并分配经营成本的能力,而银行“金融百货公司”的属性使得银行的这一能力较弱;第二,采用这种模型定价,其精确性还取决于银行行能否充分估计出贷款的违约风险、期限风险及其他相关风险,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风险溢价,而在实际情况中,充分准确估计风险是十分困难的,需要有完善健全的信用评级制度以及经验丰富的风险评估人员;第三,成本加成模型忽略了客户全方面的需求,不利于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容易导致客户流失;第四,该模型的“内向性”使其只考虑了银行自身的成本、风险和预期利润,而忽略了市场利率水平因素,使贷款定价与市场脱离,容易导致市场份额的萎缩。

(二)基准利率加点模型

基准利率加点模型是国际银行业广泛采用的贷款定价方法,其做法是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根据贷款的不同风险度确定相应的风险溢价点数(有时还为贷款利率设立上限和下限,使银行贷款利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其具体操作程序是选择某种基准利率为“基价”,为具有不同信用等级或风险程度的顾客确定不同水平的利差,然后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加点”,或乘上一个系数,计算公式为贷款利率=优惠利率+风险加点,或贷款利率=优惠利率*(1+系数)。该模式以一般利率水平为出发点,结合贷款的风险程度,来制定贷款价格,从而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制定出来的价格更具有竞争力。

该模型的优点在于,其与成本加成法相比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采用这种定价模式制定出来的价格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基准利率加点模型主要考虑客户的违约风险和期限风险等来确定不同水平的利差,此种贷款定价模型是“外向型”的,它以市场一般价格水平为出发点,寻求适合本行的贷款价格。通过这种模型制定出的贷款价格更贴近市场,从而可能更具竞争力,而且它还重点考虑了不同贷款的违约成本。此外,该模型还可将特定的贷款品种,贷款规模纳入影响贷款定价的重要因素予以考虑,如在实际操作中,额度较小的零售业务(如消费信贷),贷款利率较高而额度较大的批发业务,贷款利率则相应较低.缺点在于它没有充分考虑借款人的综合贡献度和商业银行的真实成本,而且,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单个银行经营成本和来自同业之间的竞争,所以采用这种模式定价时常常会使银行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该种定价方法适用于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的大银行,中小银行使用该种定价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客户盈利分析模型

客户盈利分析模型是一种以要求银行在为每笔贷款进行定价时应考虑客户与本行的关系,全面考虑客户和银行间各种业务往来的成本和收益的模型。银行在综合计算与客户各种业务往来的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根据银行的目标利润及客户风险水平等给贷款定价,其计算公式为:贷款利率=(银行的目标利润+为该客户提供所有服务的总成本-为该客户提供所有服务中除贷款利息以外的其他收入)/贷款额。该模型属于客户导向型的贷款定价模型,在对贷款进行定价的同时不仅要考虑该笔贷款自身成本同时要根据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全部关系寻找最优定价。

该模型在应用过程中,从银行与客户的关系的角度,以客户为中心,分析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在保证银行盈利的基础上是的银行得到贷款定价更具竞争力。但由于该模型特殊的定价模式,要求银行需要具有良好的客户关系,同时对银行业务水平具有较高要求,需要根据企业发展、市场前景及自身成本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动进行适时的价格调整,并拥有较为完善的信息采集体系、风险评估体系、成本核算体系和最终的信贷决策体系。因此,该模型适用于与银行往来较为密切的资金需求大户,而对新开户的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客户不宜应用。

二、新型贷款定价模型的分析与说明

(一)基于未来DEA效率的贷款定价步骤与特色

基于未来DEA效率的贷款定价又称最优效率的贷款定价,是指在已知贷款财务成本和风险因素条件下,确定能够给银行带来最大收益的贷款利率,因此最优效率的贷款定价,就是在有效前沿面上确定贷款利率。

确定最优效率的贷款利率的思路是:在DEA模型中,把其产出的常量新贷款利率作为决策变量,在未来可达到的最大DEA效率下逆向求解新贷款利率。

1、基于未来DEA效率的贷款定价步骤:

1) 利用旧贷款投入产出数据,通过DEA模型,求解过去的DEA效率;各年贷款对当年的DEA效率,各年贷款对前一年的DEA效率;

2) 根据各年贷款对当年的DEA效率和各年贷款对前一年的DEA效率,计算过去的Malmquist指数;

3) 利用过去Malmquist指数,预测未来的Malmquist指数;

4) 通过未来的Malmquist指数与过去的DEA效率的相互作用,得到未来可达到的最大DEA效率指数;

5) 在未来可达到的最大DEA效率下,逆向运用DEA方法,在已知DEA效率和某些投入、产出指标的基础上反求其中一个产出指标贷款利率。

2、基于未来DEA效率的贷款定价原理的特色

1) 能够给银行带来最大效率。逆向运用现有研究的DEA方法通过投入、产出指标的数据确定DEA效率的思路,在未来可达到最大DEA效率和某些投入、产出指标的基础上反求其中的一个产出指标贷款利率,保证了贷款定价在现有条件下能够给银行带来最大效率。

2) 能够保证客户能够接受。通过过去的Malmquist指数预测未来的Malmquist指数,利用未来Malmquist指数与过去的DEA效率的相互作用得到未来可达到最大DEA效率指数,反映了客户未来对贷款利率的接受程度,保证贷款定价能够被客户接受。

3) 能够抵补贷款风险损失。通过把在违约损失率和期限风险补偿率纳入投入指标,在未来可达到的最大DEA效率下,反求产出指标贷款利率,保证了贷款利率能够抵补贷款的信用风险和期限风险。

(二)RAROC贷款定价模型的基本理论与核心原理

1、RAROC的概述

RAROC即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是指银行通过科学的测量方法将投资收益和投资资本都纳入量化的风险因素并加以调整,从而得出经过衡量风险因素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对银行不同经营部门、产品和客户间收益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比较,可以衡量银行内部各个部门、不同产品以及针对不同客户的收益大小和资本的使用效率。

2、基本理论

RAROC表明的是一单位经济资本的损失所带来的所带来收益的大小,其有效地量度了获取特定收益的风险效率。一般而言,RAROC的值越大则银行的效率越高。银行的营运过程中将预期损失以准备金形式计人银行经营成本,而只有非预期损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对银行的收益产生影响。因此,银行风险管理的全部内涵就是准确估计出不同业务可能导致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将未来预期风险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以收益抵补预期损失,以风险成本冲减利润,衡量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的大小,并为非预期损失储备一定量的资本,进而衡量资本的使用效益,使银行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直接挂钩,与银行最终的盈利目标相统一,以避免那些不考虑风险而一味追求高额利润的盲目扩张行为。

基于RAROC贷款定价模型的一般公式如下所示:

RAROC=(收益-经营成本-资金成本-预期损失)/经济资本或非预期损失

或RAROC=风险调整净利润/经济资本

RAROC=[EAD×(r-f)-D×i-EAD×PD×LGD]/K

其中,EAD指风险敞口,r(%)指利率,f(%)指运营费用率,D占用资金,i(%)指资金成本,K指经济资本

因此可推出利率决定公式为r=f+(RAORC×K+D×I+EAD×PD×LGD)/EAD

上述模型公式中的核心即经济资本或者风险资本,是指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覆盖所有风险产生的潜在损失所占用的资本。经济资本一般通过下式确定:经济资本=非预期损失(UL)=k×标准差(其中k为常数),而实际操作中,银行资产组合损失的标准差往往无法直接计量,因此需要借助VaR方法计算得出资产组合在给定置信水平下的最大可能损失,从而经济资本=VaR。VaR模型计算如下所示:

这样贷款组合的每一笔业务的收益率的标准差与其的相关系数ρ有直接的关系,当ρ

3、核心原理

RAROC的核心原理是银行在评价其盈利情况时,必须考虑其盈利是在承担了多大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的。如果某项经济业务的风险过大,导致银行为覆盖其风险损失所占用的经济资本较多,这时即便该项业务能带来较大的利润,与其所占用的资本相比,其资本收益率可能较低。风险调整收益的实质是要求商业银行将收益与损失的可能性挂钩,银行的利润必须经过风险的调整才成为实际的利润,银行不应以远期的风险换取一时的、即期的繁荣,其收益必须能够始终覆盖所承担的风险,唯此才可以实现持续的发展。

三、新模型的理论

(一)基于未来DEA效率的贷款定价模型可行性分析

村镇银行由于创立不久,其发放的贷款大多还没有收回,造成历史数据缺乏,而基于未来DEA效率的贷款定价模型要求大量的历史数据和现实数据做保障,因此DEA模型在对于村镇银行贷款定价方面不具有可行性

(二)RAROC贷款定价模型可行性分析

RAROC模型符合村镇银行的发展要求村镇银行贷款业务经营的核心是风险经营,而RAROC作为一种基于风险调整的贷款定价方法,为村镇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村镇银行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RAROC模型简便易行其公式简单、变量较少,还能够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操作。

RAROC模型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根据新颁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银行计算信用风险应使用内部评级法,也就是说银监会为使我国银行实现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而鼓励实施高级内部评级法。因此,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目前我国银行业的重大课题之一。

村镇进行RAROC贷款定价模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首先是数据基础;该模型所需数据可以来自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和各银行内部的数据中心。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从各金融机构采集基本信息以及借贷、担保等信贷信息,与以前的系统相比,新系统的信息量增大并且内涵丰富,大大提高了银行的效率。同时,村镇银行也根据自身建立的逐步建立起了内部信息系统,并不断完善存储数据库的建设。其次是良好的模型基础;采用RAROC模型需要良好的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计量模型作为基础,而目前的一些先进的信用模型例如Credit Metrics, Credit Derivatives是采用RAROC模型的有效工具。

综上所述,将RAROC模型应用于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中是可行的。

[HS1][HT8.5H]参考文献:[HTF]

[1][ZK(#]吴占权,李利萍,朱田.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理论与实践[J]. 河北金融,2009,04:9-13.

[2]. 吴占权.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问题探讨[J]. 农村经济,2009,10:69-72.

[3]. 叶肄聪. 村镇银行贷款定价模型选择的研究[J]. 财经界,2010,01:95-99.

[4]叶肄聪. 村镇银行贷款利率水平的研究――以某村镇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2010,15:61-64.

[5]叶肄聪.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 现代商业,2010,14:40+39.

[6]于丽红,兰庆高. 村镇银行贷款定价问题探讨[J]. 农业经济,2010,09:89-90.

[7]黄雅楠,杨帅,郑雯.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村镇银行贷款定价方法探究[J]. 金融经济,2011,18:63-65.

[8]丁东洋,刘希阳. 基于贝叶斯方法构建银行贷款定价模型[J]. 财会月刊,2011,33:53-54.

[9]蔡旺. 针对不同客户的村镇银行贷款利率制定[J]. 财会月刊,2012,18:54-56

[10]周朝阳,王皓白. 基于RAROC模型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实证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12,21:166-169.

[11]李学文.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

[12]焦自春. 农业银行农户小额贷款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13]谢文. 农村土地流转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0.

[14]刘儒. A银行贷款定价分析与流程设计[D].四川大学,2004.

[15]屈芸. 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机制探讨[D].湖南大学,2007.

[16]周明. 小额信贷利率定价问题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0.

[17]李林.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贷款定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18]牟太勇. 基于信用风险评估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

第6篇

内容摘要:后WTO时代,我国实现了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根据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及自身优势,以开拓网络范围、扩大市场渗透、发展社区银行为突破点抢占国内客户资源。外资银行发展社区银行的新动向为国内银行的金融创新提供了参照。为此,准确界定社区银行、认识社区银行发展意义及把握社区银行设立路径等问题对当前中资银行来讲尤为重要。

关键词:后WTO时代 社区银行 设立路径

我国金融业已经全面开放,中资银行将与外资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外资银行全面进入后,肯定会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现在看来,外资银行想要进入我国大型企业或项目有其困难度,而最大的突破点应该是在开拓网络范围、扩大市场渗透、发展社区银行方面。这样他们可在为客户提供更广泛服务的同时,也令该地区接触国际市场,接受外来银行,从而推动本地企业和本地经济的发展。在面临强大竞争的情况下,中资银行如何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如何确保客户不会被外资银行拉走?外资银行发展社区银行的新动向为国内银行的金融创新提供了参照。为此,准确界定社区银行、认识社区银行发展意义及把握社区银行设立路径等问题对当前中资银行来讲尤为重要。

社区银行的界定

关于社区银行的界定,我国学者与国外学者对社区银行的界定都强调了社区银行的地域性特征,即产生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在中国该如何定义“社区”?我国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对“社区”的定义是:要有一定的地域、一定数量的人口、文化相同或相近、有一定的管理机构。但国内外学者界定社区银行的侧重点不同,国外学者多从规模的角度,而我国学者则多从独立性的角度。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国外银行大多是单一的独立银行而我国银行实行的是总分银行制。如果社区银行是处于非独立的分支机构地位,则它必须服从整体经营策略的要求和利润最大化要求,相应的也就不能把更好地服务于社区作为首要目标。众多学者正是看到了总分银行制下分支机构承担社区银行职能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才特别强调独立性是社区银行的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

笔者认为,要准确定位我国社区银行,应针对我国金融机构的现状,明了社区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民营银行、村镇银行等主要金融机构之间的本质区别。

社区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前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在社区同时办理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为社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而后者并不具有相应的法人资格,在社区为客户更多办理的是负债业务,即基本上只办理存款不办理贷款业务。

社区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近年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上向大型商业银行看齐,基本上也是在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中谋求发展且不再满足于在地方发展。广泛发展分支机构,成为事实上的全国性商业银行。相比之下,社区银行在发展战略、组织形式以及经营规模上,与股份制商业银行有着明显的区别。

社区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主要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在这一点上与社区银行服务社区的宗旨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城市商业银行依特定城市而设立,地域范围要远大于社区银行,其对居民和企业信息的掌握程度要远低于社区银行,在服务对象的选择上,城市商业银行也倾向于大企业、大项目,而对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无暇顾及。

社区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后者实行的是合作制,并不是按照市场法则和现代银行制度建立起来的商业银行,其在组织形式上较为松散和灵活,而前者严格按照《公司法》建立,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

社区银行与民营银行。民营银行是以民间资本为主的股份制银行,这是从产权上进行界定,强调的是资本的民营化,意在打破国有资本对金融的垄断;而社区银行则主要是从服务对象和服务地域上界定的。

社区银行与村镇银行。社区银行源自美国,其中的“社区”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地理概念,既可以指一个省、市或县,也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而我国的村镇银行地理位置主要指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中国银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再平出席于2010年7月17日的第三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时表示,村镇银行的发展应该坚持安分守小、扎根农村、做特做优做强的原则,村镇银行和中小银行的发展目标之一应该是做贴近百姓生活的“社区银行”。可见,社区银行包括不仅限于村镇银行,村镇银行是社区银行的一种类型。

社区银行的发展意义

(一)社区银行发展的理论意义

不少理论研究表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其规模大小无关。相反,规模小的、独立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其抗风险能力反而更强。

Goldsmith(1969)关于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发展的相关性分析为中小商业银行及其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认为“规模并不是决定银行机构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商业银行从包括只有一间办公室和几个雇员的小银行到在全国设有数千个分支机构的大银行,它们在资金运用能力方面的差异比其在资金实力、业务范围方面的差异更为重要”。Berger 和 Humphrey(1997)运用平均成本数据对银行的规模与盈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发现银行经营中的经济或不经济并非与规模经济或范围有关,它更多地与经营效率有关。Holland等(1998)通过分析20世纪80年代地区性银行发生银行危机对经济造成的影响,认为由于地区性银行的规模较小,即使倒闭或破产也不会造成系统风险,从而得出中小银行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乃至经济影响较小的结论。

(二)社区银行发展的现实意义

1.中小企业信贷难。中小企业信贷是一个国际难题。世界银行2008年11月发表报告,在45个受调查的国家中,由于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过程中存在较高的信贷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在银行信贷方面明显居于弱势。大、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占比分别为3.0∶1.2∶1.0,即大企业获得的银行信贷资金总量达到了小企业的3倍,是中型企业的2.5倍。从信贷成本来看,大、中、小企业的相对比例分别为1.0∶1.3∶1.4,中小企业信贷成本明显高于大企业。就风险而言,大、中、小企业的贷款不良率分别为3.9%、5.7%和7.4%,中、小企业的风险比大企业分别高46%和90%。这些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量非常大,但却难以从大型商业银行获得资金支持。因此设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社区银行势在必行。

2.社区银行风险小。在美国的二元银行体系中,存在着超过7000家以州、市或镇为单位的社区银行,其资产规模从1000万到10亿美元不等,平均在2亿美元左右。虽然规模不大,但长久以来都对美国经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特点是十分了解本社区的情况,对贷款人的资信状况更是清楚。同时,由于在社区里贷款人失信的成本很高,因此社区银行的风险很低。

在最近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尽管雷曼破产、美林被出售以及AIG被接管,但美国一部分社区银行依靠差异化的经营方针和保守的经营理念最大程度地缓冲了次贷危机对自身业务的冲击。标普公司的银行分析师欧嘉表示,对风险通常极为敏感的很多社区银行在一年前就实施了资产减记,并且与华尔街金融机构或大银行们动辙数十亿美元的损失相比,社区银行遭受的损失要相对小得多。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一些长期以来保守经营、流动性良好的社区银行不仅能够从这场风暴中幸存于世,并将迎来发展壮大的良机――赢得更多的储蓄客户,吸引更多的银行贷款,同时引进更多的银行专业人才。

我国社区银行设立路径的态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成员从属于单位制逐步被社区制所替代,服务于社区经济生活的社区金融业应运而生并得到发展。因此,探究社区金融需求并给予满足,无论是对金融业依托社区发现新的业务热点和效益增长点,还是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当前我国社区银行的设立有如下几种路径。

(一)外资银行独资设立社区银行

从2006年12月11日后我国银行业全面放开对外资的限制,内、外资银行在同一监管环境中竞争。一些外资银行认为,由于中国富有阶层及其理财需求非常分散,把服务网点开到高档社区,到距离目标消费者最近、最契合目标客户的市场区域拓展服务网络,不仅能提供各种产品和贴身服务,还有品牌建设的功效。从设立区域看,外资银行均有将业务中心设立在中国内地金融业最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最值得一提的是,当中资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出于成本收益考虑,不断从效益欠佳的农村市场撤出时,外资银行却逆流而上,纷纷设立村镇银行,如表1所示。外资银行不是非理性的疯子,外资银行看中的是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长远潜力和农业转型的前景。

(二)主要商业银行拟设子公司银行

中国银监会2005年7月在《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中提出在小企业融资业务方面进行“六项机制”创新,每家银行必须组织一个专门的部门来服务中小企业。2008年12月招商银行获得银监会颁发的金融许可证,在江苏苏州成立了全国性的中小银行信贷服务中心,注册资本1个亿,只做贷款业务,贷款规模由总行统一提供。2008年11月11日银监会王兆星副主席到招行中小银行信贷服务中心考察时提出要按“准法人、准子银行”模式加快专营机构建设。为此招行在2008年建立苏州分中心的基础上,2009年重点加快了异地分中心的建设。目前已顺利完成了苏州、杭州、上海、南京、宁波、北京和东莞等发达城市的七大区域总部20几家异地分中心的建设。

截至2009年12月31日,招行中小银行信贷服务中心小企业一般性贷款余额55.12亿元,较年初新增了50.62亿元,全年累计投放61.17亿元;小企业客户931户,较年初新增850户,户均贷款592万元。特别是2009年下半年,中心业务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全中心单月发放贷款超过10亿元,单日放款超过2亿元,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虽然只做1000万元以下的信贷业务,户均贷款也只有592万元,但是2009年中心已经累计投放贷款61.17亿元,贷款余额达到55.12亿元;同时也表现出较强的定价能力,平均贷款利率为6.31%,上浮20%以上。实现了小企业贷款新增、小企业客户数新增和利率定价的全行三个第一。

新模式的组织架构建设:组建招商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和薪酬考核委员会。制定管委会议事规程、专门委员会规程和中心章程,管委会在总行行长室领导下,总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委员身份参加决策。总行对管委会充分授权,中心的许多重大决策都通过管委会决定,提高了中心的决策效率。

由上可以看出,招行中小银行信贷服务中心这个新生事物并不是社区银行,只是服务全国小企业的机构,仍在招商银行一个体系内。目前招商银行正在探索一个针对中小银行信贷服务中心的独立考核体系,好的方向是朝独立的子银行发展。

(三)城市商业银行主成立村镇银行

在内有主要商业银行步步紧逼、外有外资银行大举进入、上有严格监管要求、下有农村信用社奋起直追的情况下,研究城市商业银行采取何种战略,实现怎样的市场定位,从而在日趋激烈的中国银行业竞争市场上生存、发展和壮大,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下文以中小城市商业银行――九江银行为例谈其华丽转身。从中可以看出,对现有风险不大的城市商业银行出资主设立村镇银行,使之走上市场化经营轨道是较佳出路之一。

九江银行原名九江市商业银行,由九江市八家城市信用社主发起设立,于2000年11月18日诞生在悠悠长江之滨,巍巍匡庐之麓,仅以资产总额7亿元的弱小身躯闯入了中国金融改革的大潮中。目前九江银行主发起设立4家村镇银行―修水九银村镇银行、广东中山小榄村镇银行、井冈山九银村镇银行、北京大兴九银村镇银行。其中2008年12月26日主发起设立的中山小榄村镇银行是广东省首家、全国最大的村镇银行,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旧村改造、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景观道路建设,加大新能源推广利用力度。

(四)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社区银行

2006年2月底在“全国农村信用社工作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和分管农信社改革工作的副主席唐双宁划定了新的农信社改革方向:农信社过渡到符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的、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机构。这表明,银监会对农信社的改革方向已经做出重大调整,其终极目标被锁定为社区银行,也就是此前的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信用社是地方性机构,其大部分机构以乡镇为单位统一核算,部分机构以县市联社为单位统一核算,市(地)以上行业管理部门主要行使行业管理职能,不搞经营。信用社组织的资金全部用在本县市内,在市(地)以上不存在任何部门抽调信用社资金的问题,信用社的资金主要投向了广大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与社区银行主要为当地社区经济服务的要求相一致。农村信用社的网点遍及乡间,把金融服务延伸到了乡镇居民的家门口,这与社区银行金融服务贴近居民的要求相一致。

因此,将农信社改造成社区银行模式,既增强农信社的生存发展能力,又与大部分农信社的商业化趋势相衔接,是其制度变迁的可选择方向。我国的农信社改造成社区银行以后,其市场定位可在传统“三农”的基础上,扩展至涉农企业、涉农经济组织和为农业、农村经济服务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服务区域可扩展至县域及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分步实施社区金融发展战略,变单一营销为综合营销,以零售业务带动公司业务的全面发展。所以就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而言,在其改制中有效移植社区银行制度模式,存在资源要素组合、外部监管便利等方面的优势,可能会是一种成本较低的路径选择。

(五)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社区银行

小额贷款亟须转型的核心原因在于资本金不足。由于无法吸收存款,小额贷款公司只能通过注册资本金及不超注册资本金50%的银行融资进行放贷,加上小额贷款公司放贷对象多为“三农”企业和中小企业,因此从银行融资也非易事。因此,希望通过改制成社区银行,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扩容存盘量,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2009年6月,银监会《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规定成立3年以上且连续2年盈利的小额贷款公司有可能转制为村镇银行,不良贷款率必须低于2%、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30%以上,并且最近四个季度末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均不低于60%。

作为典型的园区型小额贷款公司―上海张江小贷公司,成立于2008年11月,目前其前三大股东分别为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浦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并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年平均贷款利率仅约8%,其颇具实力的国有股东们或将助其成为首批转制社区银行的小贷公司之一。目前小贷公司贷款规模和资本金比例过于接近,利润空间很小,这是转制的内在原因。但要注意的是,小贷公司一般人员简单,管理也不很规范,但社区银行虽然小,毕竟是真正的银行。这就要求小贷公司需要在组织、流程、人员、风险管理控制等方面都进行完善,对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对合规的理解程度等方面也需要转变。目前上海张江小贷公司正和相关部委起草有关转制建立社区银行的计划书。

结论

目前实务中我国社区银行的设立路径主要有五种方式:外资银行独资设立社区银行;主要商业银行拟设子公司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主成立村镇银行;现有条件成熟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社区银行;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小贷公司)发展成社区银行。其中前三种渠道属于新建的社区银行类型,后两种渠道属于改造的社区银行类型。

采取新建方式,易于发挥社区银行的优势。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再次提出要“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所以有关监管部门应放宽新建社区银行的市场准入条件,大力发展民营社区银行。

采取改造方式,能健全现有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银行竞争力。《意见》第18条的核心内容包括:“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现有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参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改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等。如采取改造方式,应把握准改造的方式力度,不要偏离市场化的方向,要使得社区银行的特点能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Goldsmith Raymond.1969.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第7篇

展现“鲶鱼效应”

现有金融体制下,因为银行数量不足、竞争不充分,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从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角度来看,市场预期民营银行对整个行业生态的最大的作用是发挥其“鲶鱼效应”,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

比尔·盖茨曾说,银行将是21世纪倒下的最后一批恐龙。这是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人们对传统银行业的一种判断,有人说,这是危言耸听,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则认为这是为传统银行业敲响了警钟。“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一家传统的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急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方面是基于银行现有的业务实现互联网化,加快电子银行的发展,满足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从互联网的角度发展金融,这对传统银行是非常大的挑战,今后可以采取合作、合资的形式来适应互联网下的金融业务发展。”吕家进向记者表示。

对此,某四大行行长办公室高级经理亦表示,民营银行的介入对整体银行业有利好作用,将对传统金融机构业务产生一定冲击,特别是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将会更大一些。

民营银行的介入势必使得传统银行在服务、营销方式以及金融产品数量和品种等方面更加重视并寻求改变。“传统银行会更加侧重产品研发,控制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财智通达金融服务集团首席合伙人董秀生判断。

上海农商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中心一位负责人认为,这种影响短期内看非常有限,“因为国有银行和民营银行有很大区别。国有银行有政府背景,拥有天然信用优势,尤其是在目前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他认为,民营银行对于传统银行业的影响目前主要体现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因此,传统银行将更加重视金融互联网化。例如,上海农商银行开展了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功能的升级业务,并与阿里巴巴旗下淘宝网合作推出了联名信用卡产品等。

招商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上海区域总部总助李振宇对记者表示,民营银行不会冲击传统银行的主营业务,而针对小微企业市场,招商银行正在采用小企业信贷中心金融模式。

挖掘错位竞争

事实上,资本金规模及杠杆率将制约民营银行整体的资产规模,同时再考虑到部分民营银行可能是改制形成,整体而言新增民营银行整体规模不会很大,对于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亦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不过从银行业内部看,将日益呈现更为鲜明的优胜劣汰格局。一方面,从监管层设立民营银行、向小微及三农等信贷资源倾斜的政策方向看,民营银行应该与目前银行体系中的国有银行、股份制城商行、农信社、小贷公司等不同种类金融机构进行客户、区位的分层。对于大部分民营银行来说,虽然在负债端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但较传统大中型银行来看,优势在于其资产端的定价能力和在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占据大量市场资源的传统银行,将面临外资银行和中国民营银行的双重挤压。在目前背负沉重债务的情况下,如何继续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是其真正要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民营银行成立以后,不会与传统银行正面竞争,而将更多地采取错位竞争的形式。在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谭浩俊看来,“民营银行重点围绕实体产业、中小微企业展开服务,例如在互联网的趋势下,直销银行的前景就备受期待,然而由于相关的金融监管制度缺乏,体系尚未健全,可能还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目标。”

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同样认为,未来民营银行应定位于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三农”,“只有打破现有的金融垄断,大面积地设立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小型金融机构,才能真正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民间资本投资难的‘两难’的问题。”他建议,应尽快制定《民营银行法》、《民营银行退出法》,明确民营银行的准入、退出标准机制,明确注册资本、最低资本金、运营范围等各方面的要求。

民营银行“遍地开花”将降低行业整体的集中度水平,银行的业务经营模式必将向精细化及专业化分工领域变革,未来能够引领各个细分领域的银行将会有明显的盈利优势。例如,随着同业创新业务的逐渐发展壮大,同业负债成本仍要较一般的贷款或信贷类非标产品的收益率低,银行通过同业负债能够获得相当可观的资金运作收益。因此,未来同业资金盈利模式的潜力必将日益释放。此外,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云数据计算、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等也将在银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而在当前大资管时代背景下,银行直推资管计划业务的巨大价值亦将被挖掘。

助力产业链发展

决定民营银行未来经营业绩成败的关键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其业务模式的选择。事实上,对大部分民营银行来说,在为国家大企业提供整体金融服务方面,恐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还难有作为。大部分民营银行应该锁定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比如专业银行,专门负责地区类中小企业贷款,类似于社区和村镇银行职责。

周德文坦言,尽管民营银行存在规模小、信贷风险、信用风险、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等问题,但却拥有更为庞大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体,未来如果民营银行定位得当,加之相关政策配套,其生存空间将非常广阔。此外,他认为目前申请民营银行牌照的企业大多扮演的是投资人的角色,并不会亲自参与民营银行的经营,后期将选择专业金融团队进行管理。

据董秀生介绍,民营企业开银行除了受银行业高利润驱动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发展壮大后,尽管自身相对容易获得资金支持,但是其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却遭遇融资困境,无法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同步发展。部分大企业成立银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上下游的小微企业得到良好的金融服务,把产业链做得更为粗壮有力。从这个角度看,目前民生银行可以算是民营银行经营模式的重要参考典范。民生银行利用其商圈关系开展工商合作社,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目前开展的茶叶产业链金融服务、石材产业链服务、海洋渔业产业链服务等也很值得研究。

在发挥金融杠杆优势撬动实业方面,民营银行可在互联网信用支付领域和商户小额贷款领域开拓优势。董秀生认为,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拥有大量社区超市的商业企业、涉农企业,以及拥有众多活跃用户能够进行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企业,将在参与民营银行过程中占据优势。民营银行降低信贷成本和不良资产处置成本的方法就是多开展产业链金融服务和合作金融服务。“降低管理成本的方法很重要的就是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上多下工夫。”董秀生表示,“在金融服务市场达到相对均衡状态的时候,民营银行是传统大银行的资金零售渠道,传统大银行是民营银行的资金批发渠道,两者之间合作多于竞争。”

银行业未来的竞争格局是会出现很多提业链金融服务的银行、提供合作金融服务的银行,以及提供社区小微金融服务的银行,这些银行规模不会太大,但是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大银行的数量会减少,剩下的大银行很多时候会为这些有竞争力的小银行提供资金批发服务。”董秀生说。

民营银行未来的方向,必须与国有银行一样,具备给民营银行带来新投资和管理空间的平台。谭浩俊提醒道,“如果民营银行不能像国有银行一样参与到资产管理和投行业务中去,那只能说明改革不彻底、不到位。”

目前申请创设民营银行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一是与互联网密切关联的,二是有房地产背景的。前者是源于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后者可能是迫于资金压力。“对后者企业设立民营银行应当十分小心,防止其成为企业的财务公司。”谭浩俊强调。

第8篇

风口浪尖中的中小金融机构何去何从呢?2012年1月初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总理在讲话别强调了了“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明确防止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减少金融投机泡沫,其后在2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进一提出了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各项措施。为深入理解和掌握国家出台的有关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银行家》杂志社举办了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与完善”为主题的圆桌论坛,邀请来自身处一线的中小金融机构的行长、央行和银监会等金融调控监管部门官员及金融界的知名学者,重点探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特点、难点,总结商业银行从事小微金融服务的经验,开拓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创新渠道与完善路径。现选登会中各位专家发言摘要,以百家争鸣来繁荣金融学术园地。

景学成:对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的责任不仅限于银行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复杂,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国有经济为主体的格局依然存在。国有大银行的资源很大的一部分用到了大企业、大项目上。小微企业对于中国未来二十年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我最近提出了一个金融产品,并将其命名为小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简称“SPE”)。普遍来说PE规模都比较大,无法真正为小微企业服务,而且目前有些泡沫化了。我们把PE的低端拿出来,资金规模不要太大,几百万元的规模就可以,以股权的方式进入这些小微企业,服务生产,技术改造,回归本质。我们可以利用资本市场,把非法集资规范起来,然后让它以股权的方式而不是贷款方式进入到企业内部,为企业的生产流动资金服务,为企业的技术改造服务,把小微企业搞活,把小微企业的一个行业搞活。

另外,我觉得我们的金融机构还应该进行一种变革,有必要考虑把新的金融机构建立起来。2012年中央财政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安排150亿元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主要支持初创小微企业。但是我认为减税建立起来的小微企业发展基金不够,财政部应该出资专门建立起给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财政出资的方式以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的建立。

最后,我们应该给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服务。成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联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这可以把大家联合起来。目前,国务院同意小微企业可以上市融资,所以通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联盟的IPO部门来培育小微企业上市,摆脱找银行贷款的狭窄区域,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瓶颈突破指日可待。

(作者系和谐战略研究联盟理事长)

魏加宁:加快金融改革,服务小微企业

小微企业大多都从事实体经济业务,它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担当了技术创新先锋。

目前小微企业急缺人才、技术和资金要素。如何通过提高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来为小微企业服务?我认为需要三个方面的改革。

首先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是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压缩民间借贷的空间,防范金融资金的体外循环。我们一方面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另一方面又维持着负利率的状态,结果很多资金脱离正规银行体系,流向非正规银行体系,流向民间借贷。为了纠正这种扭曲,我们认为有必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推进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发挥金融市场配制资源的作用,有利于克服负利率下金融机构对存款人的掠夺,有利于反映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多样性、差异性,反映各自供求关系的变化,反映这个金融机构对风险的判断和定价,这是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另外利率市场化有助于金融行业的公平竞争,也有利于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利率市场化有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也有一定的条件。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需要加强金融机构的财务约束。那么如何来加强,我认为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就是“民进”,放开市场准入,让民间资本进来,开办民营银行。这样一方面促进正规金融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适当压缩非正规金融体系的空间。另一方向是“国退”。各级政府从商业银行领域退出去,有助于强化银行的财务约束,有利于促进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而且还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

其次,政府资金退出后,我主张首先就是要做好政策性银行业务,以防商业银行都去给政府融资平台做贷款了。政府把政策性银行办好,而从商业性银行业务退出来,让民间去竞争。中国应该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因为现在最重要的不是钱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为中小企业服务要有一套服务的体系,在项目审核这方面,给中小企业要提供很多的咨询服务。此外,政府要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要发展中小银行。

最后,要加快金融安全网的建设。金融安全网的核心有三大支柱,第一是审慎监管;第二是最后贷款人;第三是存款保险制度。审慎监管这道防线我们要做两件事情:一是理顺经营方式和监管方式的关系;二是理顺金融领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就是要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存款保险制度与为中小企业服务是密切有关系的,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大家都愿意把钱存到大银行,这样对中小银行不是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所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根据作者发言整理)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陈伟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银行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又是金融的主体,所以,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应尽的社会责任。但就社会责任这个问题,我认为要澄清一些模糊概念。

第一,什么是最重要的社会责任。对于金融系统来说,最大的社会责任是维护国家的经济稳定,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维护存款人的利益,这是最大的社会责任。如果这件事做不好,一味强调救穷救贫做善事,那是本末倒置,只有在主要职能完成好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尽其他方面的社会责任。

第二,理性选择是有责任感的表现。实体经济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鱼龙混杂,有的发展前景不好,有的是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有的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这样的企业,回报再高银行也不能盲目支持。银行应该多扶持那些发展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对民生贡献大、对社会贡献大的企业,把有限的钱用到最需要帮扶的经济实体上。

第三, 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对于银行来说,在哪些方面扶持也体现了责任感。银行要尽可能在企业的自主创新、产业转型以及提高附加值的攻坚克难方面多加支持,特别是对那些向环保、可持续发展转型的企业,应重点扶持。

第四,要根据银行的实际情况制定战略。中国的银行种类很多,有的适合做大企业,有的适合做小企业,有的适合做跨国集团,有的适合做乡镇企业,不能强求一致,更不能强迫自己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

第五,要在创新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银行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增强活力。创新不仅仅是产品创新,更不要把眼睛只盯在衍生产品上,要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考虑创新。比如,理念观念创新、体制编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等,最大限度创出自己的特色。所谓特色,就应当是让别人无法复制。

第六,要在品牌上狠下功夫。品牌是最具附加值的,同样是手提包,价格相差一百倍,但为什么贵反而有人买呢?因为口碑好,信誉度高。银行也一样,要努力创品牌,尤其在同质化竞争这么剧烈的情况下,更要以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顾客。品牌是一点一滴做出来的,是千锤百炼炼出来的。比如现在银行收费项目多,老百姓有意见,银行就可以从这里入手树形象。如果有哪一个银行家敢于喊出“我的银行不收中间业务费”的口号,那才叫有战略眼光,才叫有魄力。其实,现在的中间业务费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9%,如果出奇招让自己的存款额增加一倍,远远高于中间业务费的收入,趁现在高利差的时代,让出中间业务这块小蛋羔,去争取存款这个大蛋糕,不失为一个合算的买卖,既增加了利润,又树立了形象,这才叫名利双收。

(作者系中国银监会培训中心副主任)

黄隽:大中型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优势

一般来说,小微企业财务上不透明,规模比较小,又没有合格的抵押品和担保品,它是适合小银行的服务对象,小银行需要花费比较多的人力、物力才能和客户建立比较密切的关系。因此根据客户的需要设计差异化的服务才是小银行的市场定位目标,其成本比较高,收费自然也比较高。

对于大中银行来讲,其客户比较适合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的财务管理比较规范,报表也比较规范,有比较好的抵押资产。所以说,大银行的交易贷款,有差异化的评分模型,也很容易取得透明的硬信息;同时大银行可以将金融产品商品化、规范化、批量化,提供无差异的产品。

目前大家有一种共识,小银行适合中小企业,而大银行不适合中小企业贷款。但是可以看出,其实这样的一种所谓的主流的观点,和银行具体的实践,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美国的富国银行是世界前十大银行,但是其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做得非常出色。我认为大中型银行和小微企业的关系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贷款关系,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越来越多的大中型银行其实对小微企业越来越感兴趣,他们普遍认为这个市场有非常好的利润前景。我们看到很多大中型银行,特别是一些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把发展的战略定位到了中小企业的市场。

第二,关系贷款并不是银行能够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唯一的出路。许多创新的技术手段和金融工具都可以服务于中小企业,比如标准化的评分模型、风险评估、以资产为基础的贷款、保理业务、租赁保险业务等。

第三,贷款只是银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一个内容,交叉销售是银行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从国外的例子来看,比如富国银行、花旗银行,它们超过60%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是来自非贷款类产品。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业已经开发了大量针对小微企业非贷款类的收费服务,这些产品在盈利方面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包括了银行很多后续服务,例如支付、财务管理等。非贷款类的产品有很大的空间,通过这些产品的销售,可以深入到中小企业内部,和小企业一起成长,最后成为服务小企业的一个最主要的银行。

第四,在新型模式下,大中型银行在竞争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在和大企业打交道的过程当中,大中型银行可以接触到很多大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这种所谓的供应链金融,围绕着核心企业,管理和服务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和物流,对单个企业的不可控的风险,转化为这样一种供应链的整体的可控风险。这极大拓展了大中型银行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了大中型银行的技术优势和后台优势。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赵瑞安: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要政府税收、法律支持

我认为,在过去的五年,银行在为小微企业以及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业绩。但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民间借贷比较活跃,规模比较大,说明银行服务小微企业还有巨大的空间。

银行服务小微企业,需要政府更多政策支持,尤其是在税收、法律方面。

第一,人民银行、银监会制定的促进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有关政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银监会鼓励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该债券对应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计入贷存比考核,该政策使商业银行有资金、有信贷规模来发放小微企业贷款。人民银行对中小企业票据的再贴现政策,使商业银行有资金、有信贷规模来为小微企业提供票据贴现融资。希望今后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例如,对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能不能不实行信贷额度控制,如果有这样一条政策,我们中小银行就可以对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服务小微企业的动力更足。在税收政策方面,建议对商业银行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减半征收营业税。如果有这样一个政策,商业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更高,小微企业融资便利了,未来国家的税收会增加。小微企业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需要不计其数的银行为其服务,所以我不建议再设新的中小企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只要小微企业贷款营业税减半了,各种类型的银行都会积极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会从根本上改变。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小微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比较高,建议对小微企业贷款损失准备在税前计提。

第二,发挥中小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优势。中小银行与小微企业在地域上具有天然联系,中小银行具有服务小微企业的便利性。在产品和业务流程上,中小银行也都具有优势,能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简单的融资产品,审批速度快。北京银行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建立了中小企业特色支行和中小企业“信贷工厂”审批绿色通道,实现了营销批量化、信贷审批标准化,提高了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处理效率。

第三,尊重小微企业融资权。小微企业能够促进就业,增加经济增长点,增强社会经济活力,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完全靠市场机制小微企业发展无法达到社会需要的水平。所以,政府要在政策、制度上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美国国会在上个世纪70年代通过了《平等信贷机会法案》等一系列信贷立法,禁止信贷歧视,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信贷权利。我国应加快信贷公平立法进程,尊重和保护小微企业融资权,在法律上,给小微企业更多支持、更多关怀。

总之,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商业银行、立法部门长期不断的共同努力。

(作者系北京银行副行长)

郑志瑛:对银行收费问题的思考

针对我国银行业收费,目前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社会和媒体普遍认为银行业收费很高,银行业应该减少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水平;许多银行业人士认为收费尚少,差距仍大,应该进一步提高手续费和佣金等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完全不同的认识,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我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小型银行要正确认识、深刻理解、历史地看待银行收费问题,摒弃“中间业务崇拜”,减少收费,建设廉价、高效银行。

商业银行不应以“学习西方银行”之名扩大收费。发达市场经济体长期实行利率市场化,银行存贷款息差只剩下1个百分点左右,还不够资本占用成本,仅仅依靠息差银行难以生存,不得不挖客户之潜、收客户之费――要知道发达经济体的广大客户也是不欢迎银行收费的,几十年前他们也没有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我国利率市场化尚不到位,保持着3个以上百分点的息差,社会上关于银行业暴利和收费的民怨甚多。中国的商业银行动辄成为“全球最赚钱银行”,2011年商业银行净利润突破1万亿元,资本回报率高于一般企业的一倍。在这种情况下,盲目照搬发达市场经济体银行的做法,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水平,不合时宜。――不可想象,在3个百分点的息差之外,再向客户收取另外3个百分点的非利息收入!

商业银行不应以“中间业务”之名扩大收费。中间业务的本意是银行居间、不占资本的业务。因基本的自营存贷款业务而派生的正常成本,如账户管理费、年费等,本身并不是中间业务,不宜再以“中间业务”的名义收费,而应该在存贷款息差中覆盖这类成本。一般认为,发达市场经济体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40%~50%。我国商业银行2011年非利息收入占19.3%,是不是低了?实际上这里有许多不可比因素:一是我国商业银行较低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是与较高的息差收入相比的。假如我国的息差由3个百分点降至1个百分点,则19.3%的中间业务收入便可以提高到接近60%、超过发达经济体银行的水平!二是我国商业银行受分业经营限制,难以实现发达经济体银行那么多的投资银行等中间业务收入。考虑到这些因素后,我国银行目前的实际收费水平是大大高于发达经济体银行的!待我国银行息差因利率市场化而足够小时,再学习西方银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比重、以费补价,也不为迟。

商业银行应放弃“因成本而收费”的思维。银行在不同环节收费的似是而非的说辞是“服务有成本”。实际上,在一个统一核算的法人企业内部,所产生的各种费用、成本只能一口对外,统一通过单一价格获得补偿;即使是实行相对独立的事业部制内部管理体制,也应将各种成本内部化,通过内部转移定价的方式分摊解决,而不能因成本分散产生而分别收费。很难想像,我们在饭店吃饭除了支付餐费外,还要分别支付饭桌费、座椅费、餐具费、餐纸费、佐料费、空调费、采光费,虽然这些都有成本。“服务有成本”的说辞也不利于企业包括银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据统计,一个员工1年的有效工作时间只有10万分钟,如果银行满足于雁过拔毛、收取一两元的蝇头小利,即使全年不停地收费,恐怕连员工的工资成本都收不回来!

商业银行要树立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经济学一个最基本原理是“需求是价格的函数”,薄利多销,利厚客少,银行业同样逃不脱供求规律的制约。银行过度收费、抬高价格并不利于自身发展,免费低价的金融服务才能引客户、树形象、促发展。邯郸银行长期实行“邯银卡,免费刷”、“邯银网,免费上”和“票单证、免费用”三项大规模免费政策,全部免除了政府定价以外的银行卡、网上银行、票单证等各种收费,2011年减免费用943万元,有效促进了各项业务的发展。邯银卡从2009年末的2.6万张,发展到2010年末的11.6万张、2011年末的22.3万张;网上银行公私用户从2010年末的102户,发展到2011年末的1万户;2011年末存款余额260亿元,比上年增加74.7亿元,增长40.4%,总量在河北省城商行的排名由第四位晋升为第三位,在邯郸市银行业的排名由第六位晋升为第五位;2011年实现利润总额6.2亿元,比上年增长68.3%。

商业银行要努力办成“普通的企业”。商业银行要摒弃自己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之自恋幻觉,按照“生产决定分配”的政治经济学观点,摆正位置,放下身段,不仅要办成“真正的银行”,还要办成“普通的企业”,学习普通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普遍做法。普通企业不会在内部不同的生产经营环节层层收费,自找麻烦,增加成本,降低效率。让企业适应客户,而不是让客户适应企业,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通企业的基本“教义”和起码“礼仪”。银行业与其费力不讨好地“说服”客户理解自己,不如让自己适应客户――这也是商业银行作为普通企业的应有之义。

(作者系邯郸银行行长)

王洪林:持续增强中小银行融资能力,实现小微企业平等融资权

小微企业融资权的问题,现在已成为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却又始终解决不了的问题。到底怎样才能把小微企业获得平等融资权的问题很好地予以解决,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一家企业抑或一个个人,想不想做成一件事,能不能干成一件事,主要由三个要素决定:一是意愿,二是能力,三是环境。从意愿上来讲,我们这样的区域性中小银行,解决小微企业的贷款没有任何问题。我们小银行天生就是为小企业服务的,我们跟小企业门当户对。我们稠州银行从创办至今,服务了将近十万个客户,现在留下来的一万多个客户中91.89%是小微企业,目前贷款余额的61%是小微企业,我们愿意服务小企业。从环境上来讲,小银行要做小微企业也没有问题。外部的监管政策、监管环境和监管要求都是要求小银行去服务小企业。既然意愿没有问题、环境没有问题,那么我想,剩下的就是能力问题。

首先,我们考虑一下,小银行有没有能力支持小微企业?从银行本身来讲,最大的难题是资金来源。就存贷比而言,我们这些区域性的小银行存贷比是最低的,只有63%。所以从资金运用的角度来讲,区域性小银行还有很大的空间来做这件事。但是现在做不了,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资金来源跟不上,很多国家垄断性的财政资金不允许到我们这种区域性的小银行来,这是一个严重的歧视政策,涉及到国家垄断企业和财政性存款;第二,大银行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小银行是门前冷落,冷冷清清。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大家不放心,宁愿到国有商业银行去排两个小时的队,也不愿来我们小银行。所以我想,能不能在利率市场化放开之前,把存款利率提高一个百分点?这样,大家的钱就会到小银行来。但这一个点提高了以后,又增加了小银行的经营成本和经营压力。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能不能补一点?这样在资金来源上,小型银行的压力就能得到一些缓解,就能增强服务小微企业的资金和实力。

其次,在能力可及的范围内,小银行做不做支持小微企业这件事?我想,一要靠小银行的自律,二要靠监管部门的他律。自律加上他律,那我相信,在有能力的时候小银行一定会加大力度去支持小微企业。因为小微企业虚拟经济很少,基本上都是实体经济,而且大多数是短期信贷,跟银行流动性要求相匹配。对我们区域性小银行而言,支持小微企业就是支持实体经济。我们稠州银行始终把发展战略定位于服务中小企业,通过今后几年的努力,希望能够在支持小微企业这条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一些。

(作者系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副行长)

章张海:信用风险分散助推小微企业快速发展

我从风险分散的角度来讲小银行服务小微企业问题,基本点是如何建立信用风险的分散机制。

我们小银行的战略定位就是服务小微企业,而不是因政府说要重点支持小微企业我们才去支持小微企业,这是我们一直的选择,不是阶段性工作。我们嘉兴银行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与小企业共同成长,在这一市场里精耕细作,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样做到持续、健康的发展。银行支持小企业发展不能以牺牲金融安全为代价,这是股东的要求,也是社会责任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核心就是我们要有风险控制能力。小企业的特点,实际上就决定了它的高风险,小企业的生命周期通常比较短、抗风险能力弱,这也决定了小企业贷款风险的绝对性,银行虽然有全面的风险防控措施,但也不可能在企业发生风险的时做到全身而退。所以我要讲的就是小企业它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银行要控制风险,但银行风险控制严了,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就会提高,一旦银行放宽标准,风险又会增大,只有平衡好这一矛盾,才能实现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小企业解决融资,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这是一个根本。

2012年2月1日国务院会议上四条措施再次强调了要提高对小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提高不良容忍度,也可以说是我们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方面。虽然股东很有意见,但最后还是同意了,这也体现了我们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但这项政策还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操作细则,在银监会对我们的监管评级当中,还是按照实际的不良率情况来评分、评级。一方面要求银行提高不良率的容忍度,但是评级还是按照原来的标准,这样一来,政策就失去了实际操作意义,影响了银行的评级,就影响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新业务、市场拓展都造成了影响,也影响了银行更好地支持小企业融资。退一步说,即使我们能容忍不良率的提高,银行的信贷风险不断加大,担保公司、企业互保的风险也会持续加大,当这一风险链断裂的时候,这个风险最终还是要由银行来承担,如果风险积累不能化解,可能会给银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在资本约束下,如果不良率持续走高,也会影响银行股东的资本补充意愿,那么银行的持续、稳健发展也将成为空话。

小企业融资能力提升问题的根本是怎么解决风险的分散机制。我们当时思考怎么引入保险的理念,向政府提了一个关于建立中小企业风险补偿基金的设想,当时我提出了一个运作模式,政府也很感兴趣,牵头做了一些讨论和协调,这是涉及到所有银行的问题,一个银行做不到,需要政府的主导,但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最终没能实现。于是,我们开始寻求市场化的解决方案。前年,我们开始主动接触一些保险公司,和它们进行交流,向它们灌输这个理念。最后,长安责任保险公司愿意与我们合作,通过探讨,申报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责任险”。这是一个新的险种,企业申请贷款,担保公司担保以后再向保险公司购买担保责任保险,如果发生损失,那么由保险公司来补偿80%。通过保险的三大功能:转移风险、均摊损失、风险补偿,把原来集中在局部的风险分摊到整个体系共同承担,来实现风险的分散,确保银行、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2011年,我们签约合作了七家担保机构,也做了几千万元业务,但由于整体经济形势收紧,跑路老板带来了负面影响。看起来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大了,于是相应提高了核保要求,影响了业务的拓展。但浙江经济总的来说还是健康的,这个模式不是说简单地把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关键是这个分担比例可以调整,收费可以调整,只有确保保险公司有盈利,游戏才可以继续下去。所以我们的思路不是牺牲银行的不良率来解决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而是在不良率得到控制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外部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的再担保公司本身就是一个风险分散机制,注册资本较小,由政府主导,相对来说在操作层面上,跟市场还是有一点距离。我想在这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政策,以后是不是允许以民营资金建立再担保公司,能够更市场化一点。今年我们在业务推进上也遇到了一些瓶颈,现在正计划和更多的保险公司开展合作,进一步扩大市场。我们努力持续推进这一项风险分散机制,为小企业融资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政府的政策也不能说根本地解决市场问题,但是政策可以改善我们的融资环境,市场问题还是要靠市场来解决,风险控制机制也还是要适合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嘉兴银行副行长)

杨小波:“四个推进”创新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

我行根植于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活跃的浙江台州。台州作为中国股份制经济的发源地,目前“两多两难”并存的问题日益凸显,即民间资金多,但民间资金投资难,中小企业多,但中小企业融资难。作为一家与中小企业有着天然的“地缘、血缘、人缘”关系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我行自成立以来努力践行“与中小企业同发展,与地方经济共繁荣”的企业使命,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最便捷、最可靠、最贴心的金融服务。截至2011年末,我行小企业贷款余额197.28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余额的89.65%;小企业贷款户数占全行贷款总户数的91.81%;全行户均贷款余额不到95万元,以实际行动赢得 “小企业之家”的赞誉。

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行逐步建立了一套服务高效、特色鲜明、风险可控的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并将其归纳为“四个推进”。

(一)加强客户研究,推进创新化产品。针对小企业资金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先后推出灵活方便的“商惠通”贷款、专为小企业周转资金设计的“商惠通”信用卡和“民泰随意行”手机自助循环贷款等。其中“商惠通”贷款被中国银监会评为2010年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金融服务特色产品;“民泰随意行”作为全国首个金融IC卡手机信贷平台,可通过手机短信实现24小时自助循环小额贷款功能,被人民银行总行列为科技创新项目。

(二)突破融资瓶颈,推进多元化担保。大力推行以保证担保为主、其他担保为辅的灵活多样贷款担保方式,采取离散式和捆绑式的“多重担保、多人担保、多户联保”等。如多户联保模式,通过在同行业、同地区、产业链、生意网、亲友圈等小企业客户群体内设立联保小组,形成利益共同体,对小组成员实施综合授信,强化组内成员的相互监督和约束。2011年末,我行保证贷款占到了贷款总额的98%左右。

(三)优化流程环节,推进高效化服务。坚持“精简、精益、高质、高效”的流程法则,致力于业务流程的便捷化、高效化。一方面,在简化授信流程上做文章;另一方面,以风险可控为前提,最大限度简化审批环节。客户首笔贷款一般情况下当日申请当日即可发放,最长不超过三天,周转贷款一般在一天内资金到账。目前,全行85%左右的贷款都是在分支行审批办理。

(四)抓准贷审视角,推进实用化风控。针对小企业特殊的风控问题,我们不唯书,重实效,逐步总结出了“看品行、算实账、同商量”的风控九字诀。“看品行“即在贷款服务中注重分析判断借款人的个人品行,做到对借款人品行“知根知底”,及时充分地掌握非财务信息。“算实账”即做到“一查三看”。一查,即查征信。“三看”,即一看“三费”,水费、电费、税费;二看台账,即存货进出、应收账款等;三看流量,即资金结算情况,并以此判断贷款是否存在风险。“同商量”即针对每一位客户设计个性化的融资方案,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对临时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但经营尚好、有还贷意愿的企业,与之协商解决资金问题、制定风险防范预案,或以资产债务重组等形式让企业正常运转。

(作者系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副行长)

雷丰新:汉口银行的创新实践和改革思路

首先我谈三个观点,只代表个人,不代表单位。

一是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社会容易把这种矛盾焦点对准金融系统,把银行业推向风口浪尖,认为这是银行提供信贷支持方面出了问题,但我认为这只是一个表象,它不是一个深层次根源上的原因。应当看到,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成因不是单方面的,有小微企业行业特性、经济大环境、市场经济制度等多方面导因。从经济基本原理来说,还是经济决定金融。

二是要解决表象反映出来的融资难问题,还是应该回归和上升到金融改革和发展这个层面,既需要金融改革和发展加快步伐,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推进一系列配套改革,通过各有关部门、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从根本上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三是城商行在积极支持小微企业成长壮大的同时,也需要得到相应的扶助和支持。从规模上来讲,城商行本身大多也算是金融行业里的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从这个角度,国家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也有必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城商行的发展,为城商行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其次介绍一下汉口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的一些做法,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指导。2011年汉口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占全行贷款总额的23%,增量贷款中小微企业占到60.88%。我行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第一个是机构创新。我行率先挂牌成立湖北省第一家专业科技支行,随后提升为光谷分行,同时设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搭建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该中心联合政府、风投、担保、保险、中介等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开展现场办公、协同作业,通过建立“直接融资、贷投联动、政策金融、增值服务”四条流水线,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信贷工厂式的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

第二个是审贷方式创新。将行外科技专家和风投专家引入科技金融审贷会,并赋予投票权。对于小型科技企业,由于受到地域和专业的限制,银行不可能对每一家企业及产品都很熟悉,我行与湖北省科技厅、武汉市科技局建立了合作关系,引入科技专家并建立我行科技专家档案库,涉及哪一方面企业和产品,就请哪方面的专家对这个产品进行评估,如果经过专家评估认为这个产品有发展前景,银行通过考察觉得企业家也具备相应素质,那么就可以减少审批环节,走绿色审批通道,这样依托外部科技和风投专家提高科技金融信贷审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011年我行有20笔项目通过专家贷审会,共审批授信贷款8.25亿元。

第三是产品内容创新。前面专家谈到的PE设想做法,实际上汉口银行已经在这样做了,通过积极开展与联想投资、省高新投等风投机构的合作,充分借助其在科技和投资领域的专业优势,创新推出“先投后贷、先贷后投、直接服务”等贷投联动作业金融产品,2011年通过这种模式成功给13家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了5.39亿元的贷款。对于我行科技金融业务模式,银监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还专门编发过简报,予以推介。

最后关于小微金融机构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需要重点考虑。

首先应把同业存款计入商业银行存贷比考核的分母中,承认银行吸收同业存款也是资金来源之一,完成在银行系统内适当调节资金平衡。

其次允许银行适当混业经营。比如银行看中一家有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通过贷款也可以参与其部分股权,这样做10笔业务即使可能有两三笔损失,也可以通过另外几笔股权收益来弥补。

第三是建议创建全国小微企业征信平台。银行开展小微企业业务面临一个难题是不能形成供应链式经营,很多只能一单一单做,从而增加了成本支出。如果建立一个全国小微企业的征信平台,把全国大部分小微企业的公司概况、产品特点、行业前景等信息录入到这个平台,银行与这些企业发生业务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查询企业及行业信息,从而提高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效率。

(作者系汉口银行副行长)

华而诚:为小微金融机构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目前国家提出大力发展小微企业,而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小微金融机构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尽管高层给予城商行和其他以小微金融业务为主的金融机构很高的期望,但是其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金融宏观环境却不是十分理想。这主要表现在缺乏一个和大银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种公平并不是要给小微金融机构更多特殊待遇。下面我谈三点考虑:

第一,我觉得我们的监管单位(包括中央银行),关心更多的还是大型金融机构。从“维稳”的角度来讲这没有错。因为大银行支持的是国家重点项目, 同时它们的信贷规模的占比大,可能产生系统性的风险。上个世纪90年代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时就采取了“抓大放小”战略。银行商业化的改革也是从“抓大”开始,现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已进行改革并成功的上市了,但是还没有“放小”,也就是说我们对小型金融机构的关注度仍不够到位。但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动力以及关键的结构转型不能仅靠大中型企业,为数众多小企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壮大才是关键。因此,讨论金融应该为实体经济服务时,我们必须把注意点转到如何填补小微金融,这仍是一大块空白。虽然大、小银行都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显然,大银行至少在过去并没有把它们的主要客户定位在小微企业之上,否则,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该如此的突出。小银行由于资本金的限制,很自然地会把其经营的重点放在小客户上。因此,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鼓励以提供小微金融为主业的金融机构的发展。但是,2011年贷款规模“一刀切”的管理,使我们包商银行这个以小微金融为主,存贷比不到40%的金融机构不能充分满足小微客户的融资需求,同时在市场上处于与大行(大信贷额度)竞争不利的地位。

第二,利率市场化已经在“十二五”规划当中,下一步是具体策略的设计和实施。利率市场化将使得小银行和大银行在面对同样的金融市场时处于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不再受信贷规模管理的扭曲。同时,市场化的利率可以增加资本的效率。但是,利率市场化也必然给金融市场带来更大的波动,增加了金融风险,使小银行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因此,存款保险制度的适时推出才能有助于在后利率市场化时代,小银行和大银行处于同等的竞争地位。

第三,在不鼓励城商行及小型金融机构盲目的跨区经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以小微金融为主业、为品牌,并且经营优良的城商行及小型金融机构跨区经营。因为,中国幅员广大,有众多的小微企业都需要好的金融服务,但是他们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个突出的问题不限于一区、一地。因此我们不需要限制这些小微金融机构做跨区经营,这样可以把小微金融服务拓展到更广大的中华大地,能够使更多的小微企业得到帮助。假如说跨区经营不成功,也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而不需要监管部门过分的担忧。同时,有更多的地方、更多的金融机构从事小微金融,这也促进了市场的竞争,有利于小微金融、小微企业的发展。

(作者系包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方峰杰:如何推动村镇银行发展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要从机制上解决,一定要有小银行、小微银行来解决这个问题。前两年在银监会的支持下,我们也积极参与了村镇银行的建设,从我们感觉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了门当户对的问题,因为村镇银行绝大部分处于县城以下这一区域性问题,加上单户比例问题等,所以它没有能力,没有办法去放大贷款,支持大企业。从目前我们所发起的两个村镇银行来说,户均贷款都在100万元左右,没有房地产贷款,没有政府性平台贷款,也没有其他的一些虚拟经济的贷款,我们也没有这个能力去做。刚开始的时候还因为有一些资本金,略微放了几笔相对较大的贷款,但未来总的方向来说我们户均贷款都要低于100万元,事实上我们浙江很多村镇银行总的平均额度已经低于100万元的额度,所以靠这些小的银行去做,它肯定是做小微贷款,这是没问题的。如果让大银行去做,勉为其难,因为它要利润最大化,做小微业务充其量是尽社会责任,没有可持续性。所以说关键的问题要建立和发展门当户对的类似城商行的小银行,村镇银行更是如此。但在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当中,面临了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政策方面,比如说它的结算渠道、汇路等都很难;第二就是经营方面,主要是存款,因为社会美誉度不够、网点少等,拉存款很难;第三是风险管理薄弱。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推动村镇银行这种小微银行发展,从而破解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问题。我想这个问题是否可以借鉴我们改革开放初期建立深圳特区这么一种模式,可以先把一些政策放在村镇银行这种小微银行来试点。对于一些问题的突破,因为现在它的规模小,地域性很强,即使出现一些小问题也是在国家可控的情况下,受到的影响会比较小,不像国有银行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那么大的影响。我想需要解决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公司内部治理的股权问题。一是尽量将优质的民营企业资金引入到银行系统来,建立起民营企业经营机制;二是经营管理层可适当持股,用股权的形式建立起激励约束机制。这样,一方面有效激励快速发展业务,另一方面风险控制会更谨慎处理;三是政府可以拥有一部分股权,但是,量要小一点,比如说5%以下,它不能参加董事会和经营层,它主要的功能是什么?是解决大家对这个村镇银行的信誉问题,政府在里面大家就放心多了,把政府的利益也捆进来,政府也有这个积极性,为什么?地方一级法人银行,它的税收要交给地方,因此政府有很大的积极性,一个银行所交的地方税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政府是很愿意做的。

其次,经营困难问题,主要是存款来源问题。一是是否可以在利率市场化之前,主要是存款利率(比如一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允许村镇银行这些弱势银行有一定的浮动幅度(比如上浮1%以内),可以吸引一部分居民存款;二是银行间的同业存款,比如一定期限之上的同业存款,主要是主发起行的同业存款,是否可以计算存贷比,拓宽村镇银行放贷资金来源渠道;三是村镇银行是否可以建立起对接国家财政、社会基金、国家政策性银行转贷款等支农支小的商业化服务渠道;四是可以加大人民银行对村镇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等力度,规模控制更趋宽松,准备金率优惠等。

最后,税收和补贴的一些政策问题。目前中央财政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还是很大的,按照贷款的季平均数的2%左右,这是一笔很可观的补贴。我想是不是可以把这些补贴的钱,或者在这个基础上再拿出一部分钱,建立一个存款保险制度,在村镇银行来试行。这个保险机构可以是政策性的,换句话说存款保险制度是不是可以率先在村镇银行先试点。村镇银行一些营业税、所得税等在一定的时期内,是不是可以返还给银行建立一个风险基金,它发展得越快,交税越多,按照一定比例返还,支持小银行的发展。这些小银行发展好了以后,提高了它与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就可以填补我们农村金融机构竞争的空白,从而也可以为农户、小微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优惠的利率。

(作者系湖州银行副行长)

王锦: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三大挑战

对银行而言,中小企业业务是有利可图的――如同沙里淘金,只要有精细化的管理和技术,就会有好的回报。但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银行业务,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方向,即战略;二是机制和模式;三是技术和平台。只有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才能真正把中小企业银行业务做好。

首先是确定方向,包括明确目标客户是谁、应该采用什么产品去满足客户等问题。

其次是明确业务模式和机制。中小企业客户很多,选客户如同大海捞针,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一定要有一个模式,能够快速有效地确定优质客户。分析表明有两种业务模式可供选择:一是关系型,也称“按图索骥”,即找准一个集群或价值链,然后上下延伸出去,国内银行多采用这种模式;二是交易型,也称“沙里淘金”,这种模式基于数据分析,筛选出目标客户,国际大银行多采用这种模式。两种模式的运用,与银行管理的成熟度和数据有关,对银行自身能力、资源配备,技术采用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先把模式确定下来。关于组织架构,有总分行式、矩阵式事业部制和事业部制三种。三种方式各有利弊,抉择时更深层的是要决定客户如何划分,如何能在目前总分行制下调动各层面积极性,如何充分共享平台资源。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不仅是单独设立中小企业部,而是要在资源分配、规划与政策、考核等方面,切实体现重视。比如,在风险管理和信贷审批政策方面,如何能真正符合中小企业客户的要求,做好中小企业业务?这些要有全套机制的配合。

最后,是技术、流程和管理平台。“信贷工厂”的特征是自动化、集约化、标准化、流程化,并根据市场情况不断改进,才能真正适应业务的要求。同时,中小企业业务要按照集群、按照组合管理,而不像公司业务是单个客户管理。组合管理和预警管理的手段和技术,对做好中小企业业务至关重要。

(作者系德勤管理咨询合伙人)

史建平:客观评价银行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确实难,绝对不仅是银行的问题,还是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我们作为银行家研究问题的时候,从银行着手没有错,但是如果把这个视野放宽一点,就得从整个体制环境的角度审视中小企业的问题。只有我们能全面正确的认识这些问题,才能提出一些高屋建瓴的,真正能够对中小企业问题有一个根本性解决或者缓解的政策建议,我总感觉到现在社会上的舆论对银行很不利,近两年我看都是攻击银行的,但是看看银行业呢,银行是在非常努力经营,这里面到底是什么问题,比如说收费问题,高利差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反正什么都是说银行不好,银行不对,但是银行工作很辛苦,“5+2”,“白+黑”就是其真实的体现。如果说银行收入高,那么从风险和压力的角度来讲,其实收入高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有些银行现在收入并不高,目前舆论已经将此问题看得很严重,银行简直成为众矢之的、社会公敌了。我希望我们的银行家不光是从银行自身的角度,从整个的金融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这个大的事业来分析,来思考一些问题,探讨可行发展路径,像《银行家》杂志这种阵地,多发出一些声音,客观地来谈一下这些问题,来思考这些问题,这必有益于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

赵怀方:小微企业和中小银行―一个硬币的两面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首先, 支持小微企业就是支持中小银行的发展。目前在谈到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时,大家谈得更多的是中小银行如何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实际上两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相互支持,共生共荣。莱商银行从1998年几家法人城信社合并重组并发展成目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的现代商业银行,这个过程就是伴着对中小企业的真诚而执着的支持而走过来的。截至2011年年底,我行中小企业信贷客户达1539户,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120.26亿元,占全行人民币贷款余额的85%,同时,莱商银行的大多数业务和利润指标在当地同业持续多年位列第一。从全国的城商行看,莱商银行的主要财务和监管指标也是保持着比较好的位次,如目前我行风险监管评级持续保持二类行,人民银行综合评价中全部业务均为A级。对此,我们董事长几年前就总结出其中道理:支持有多大,发展有多快。

我想说的第二个看法是:支持小微企业必须做好“三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小企业和小银行门当户对,同呼吸共命运。在中小银行资金实力有限的情况下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可以培育一片广阔的市场,因此不管在什么时候小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定位永远不能改变。二是服务到位。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要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一切围绕小微企业的需求创新服务方式,完善配套的服务设施,量体定做服务产品,满足小微企业“短、频、快”的效率需求等。同时要做到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只要企业经营正常,银行应保证其所用资金不断裂,不抽贷,不断贷,确保企业发展。三是考核机制到位。政府及监管部门要完善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提升中小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如在再贷款、再贴现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允许在城商行存放财政资金和社保资金,建立完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奖励基金”等,营造适宜城商行发展的政策环境。

第9篇

在全市上下加快实施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关键时期,市政府召开这次政银企合作洽谈会,主要目的是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通过政府搭台,促进银企对接合作,破解企业发展融资难题,实现银企互利共赢。刚才,市发改委张传胜主任、市经信委陈安忠主任、市农业局副局长分别通报了有关产业发展情况,市人行行长通报了当前金融形势及信贷工作安排,银企双方进行了集中签约。

为办好这次洽谈会,前段时间,各级各部门、各金融单位和企业顾全大局,密切配合,做了大量扎实细致、富有成效的工作。从去年底开始,市金融办就着手牵头组织洽谈会筹备工作。市农业局、经信委、发改委等部门对各项目及资金需求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筛选了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的项目,向各金融机构进行了集中推介。市人行组织各金融机构主动与企业进行沟通对接,广大企业积极向金融部门汇报争取,银企双方在会前达成了一批合作意向和协议,为洽谈会圆满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次政银企洽谈会取得了丰硕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签约量大。此次洽谈会共签约项目548个,项目总投资1323亿元,签约金额694亿元。(其中,建设银行签约项目62个,签约金额138.9亿元;中信银行签约项目41个,签约金额89.9亿元;中国银行签约项目31个,签约金额79.2亿元;农业银行签约项目23个,签约金额68.1亿元;工商银行签约项目34个,签约金额50.2亿元;恒丰银行签约项目40个,签约金额46.6亿元;交通银行签约项目20个,签约金额41亿元;浦发银行济南分行签约项目15个,签约金额36.7亿元;华夏银行签约项目70个,签约金额31.8亿元;招商银行签约项目41个,签约金额30.3亿元;民生银行签约项目19个,签约金额25.6亿元;农信社签约项目82个,签约金额19.5亿元;农发行签约项目11个,签约金额16.6亿元;市商业银行签约项目41个,签约金额9.8亿元;邮储银行签约项目3个,签约金额8.6亿元;莱商村镇银行签约项目15个,签约金额0.9亿元。)二是覆盖范围广。此次签约项目,不仅有工业类项目,也有农业类和服务业类项目,基本涵盖了我市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其中,工业类项目508个,签约金额660.7亿元;农业类项目22个,签约金额16.8亿元;服务业项目18个,签约金额16.1亿元。三是大项目、好项目多。超过10亿元的有8个,过亿元的有195个。新能源、新材料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项目较多,共31个,签约金额85.1亿元。四是签约主体更丰富。与去年相比,签约银行多了3家股份制银行、1家村镇银行。今年新增的这些银行,签约项目110个,签约金额134.5亿元。企业方面,除了传统产业,也出现了像水务公司、大学科技园等新兴主体,充分展现了我市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特点。总之,这次洽谈会开得非常成功,达到了预期效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签约双方的成功合作表示祝贺。

下面,就进一步做好政银企合作,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政银企合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金融部门和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整体。银企合作,直接关系着企业、银行的发展,关系着地方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实践证明,银企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必须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加强银企合作,既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也面临一些有利条件。

从不利因素来看,一是国家信贷政策趋紧。受持续上行的通货膨胀压力影响,国家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向“稳健”转化。自去年开始,国家先后3次上调存贷款利率,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已突破了历史最高值、达到了19.5%,同时央行还将对超规模放贷的银行实施差别准备金率。特别是今年以来,各级金融机构全面压缩信贷规模。今年1月份,全国人民币贷款新增1.04万亿元,同比少增3182亿元;当月贷款同比增速18.5%,低于去年12月份的19.9%。我市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今年1月份,全市人民币贷款余额1164.95亿元,比年初新增16.84亿元,同比少增17.34亿元。二是当前我市信贷需求矛盾非常突出。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黄蓝”两大战略的关键一年。“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在我市融合交汇,既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市委、市政府确定了“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的工作思路,把今年确定为“项目攻坚年”,决心以项目为抓手,大干快上,掀起开发热潮,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率先发展。初步统计,今年全市计划集中开工的项目有509个,总投资2124亿元。项目建设是否顺利,关键是资金是否有保障。当前,信贷仍然是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但随着国家信贷政策的收紧,企业融资难度加大,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普遍存在资金链绷紧的问题,经测算,全市仅地方工业企业贷款需求就在400亿元左右。信贷政策收紧与资金需求的矛盾在我市越来越突出。

从有利因素来看,一是我市金融业发展一直保持良好态势。全市金融机构经营状况良好,各项财务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去年,全市贷款余额达到1148亿元,新增248亿元,增幅27.7%,居全省第一。良好的市场前景和金融环境,也吸引了各大银行纷纷进驻。去年一年,我市有2家股份制银行、1家村镇银行正式开业,4家股份制银行、2家村镇银行获准筹建。同时,全市新成立小额贷款公司10家。今年上半年,预计还将有6家银行开业。随着地方金融体系逐步壮大,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也将进一步增强。二是向上争取信贷指标具有良好的政策优势。去年省政府出台了金融支持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意见,与8家国有银行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今年又与18家金融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将酝酿出台金融支持半岛蓝色经济区意见。作为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主战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前沿城市,非常有利于我市金融机构向上级行争取指标与规模。三是我市政银企合作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政银企合作,先后多次组织大型银企合作洽谈活动,仅去年就组织了两次大型签约活动,签约金额743亿元,资金到位率70%以上。各县区、开发区以及各金融机构也都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政银企交流合作活动,签订了一系列合作意向和贷款协议,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全市政银企各方合作基础良好,关系融洽,为深入开展银企合作创造了条件。#p#分页标题#e#

总之,大家既要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要充分把握好重大历史机遇。工作做得好,应对得当,挑战可以变为机遇。工作做得不好,即便是有机遇,也可能因抓不住而丧失机遇。因此,大家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创新工作方式,狠抓工作落实,推动银企合作深入开展,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地方经济与金融发展息息相关。面对实施“黄蓝”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在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中不断发展壮大。

第一,要千方百计扩大信贷投放总量。国家信贷政策调整,各金融机构面临的形势是相同的。这个时候,谁能够跑上去、靠上去,争规模、争指标,谁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各金融机构要认真研究国家信贷政策变化,充分利用好“黄蓝”战略这两块金字招牌,积极跑上去争取信贷规模和信贷额度。要客观看待股份制银行进驻工作,发挥好黄三角金融中心的优势,坚持合作共赢,实施差异化竞争,通过竞争扩大信贷投放,通过竞争提升管理和效益。要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对达成银企合作协议的项目,减化贷款手续,缩短办理时限,争取早上报、早审批、早放款、早发挥效益。总之,希望在各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即使面对严峻的信贷形势,我市的信贷规模也能够稳中有升,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第二,要切实优化信贷投放结构。一是保证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信贷需求。市里确定了“四区一城”重点开发区域,同时也筛选确定了优先发展的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各银行在信贷投放上也应予以优先考虑、重点扶持。二是积极服务“转方式、调结构”。针对石化盐化、橡胶轮胎、造纸纺织等传统支柱产业,要继续加大信贷投放,支持产业升级改造,巩固传统信贷资源;同时,针对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战略产业,实施倾斜信贷,培育潜在的优质信贷资源。三是继续将“三农”和服务业作为信贷投放重点。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服务业是我市今后发展的重点,这两个领域普遍存在资金制约难题,是信贷投放应该关注的重点,也是未来信贷增长的亮点。各金融部门要进一步扩大“三农”和服务业信贷额度,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三,要不断创新信贷产品。在当前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各银行要在加强管理、严控风险的前提下,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要继续加强委托贷款、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保理等表外融资业务,同时,积极拓展产业链、供应链、销售链融资业务,探索推广仓单、专利权、土地使用权和股权等抵押融资试点,尝试推进信贷资金和股权投资基金融合,多渠道为企业融通资金。此外,各小额贷款公司要继续发挥好信贷“补充器”作用,规范经营、简化手续、提高效率,更好地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各担保公司要通过治理整顿,进一步扩大担保能力,形成功能互补、运行高效、分担有序的担保体系。

三、各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金融支持

在银企对接活动中,企业要注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主动对接。银企合作,企业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在信贷额度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各企业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利用各种平台或媒介主动与银行接触,交流信息,推介项目。比如,可以经常邀请银行到企业考察经营情况,一方面让银行贷款贷得放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听听银行对企业下一步发展的建议,并借机推介新的项目。这次洽谈会上达成了很多合作意向、协议,下一步,企业要抓紧进行深入对接,力争信贷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力争项目早日建成、早见效益。

二是要提高自身竞争力。企业要赢得银行信任、获取授信额度,关键是要提高自身竞争力,树立良好形象。一是要做大、做强。好企业、大企业,资金往往能得到优先保障。因此,要积极瞄准行业高端和强势企业,在技术装备、产品研发、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等方面,寻找差距,制订目标,尽快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竞争力。二是项目要好。好的项目,既可以规避企业发展风险,也可以规避银行放贷风险。要冷静分析,科学论证,企业新上项目或改扩建项目,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同时,又要审时度势,紧紧抓住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的有利时机,研究利用好各项优惠政策,抢抓市场机遇,大干快上好项目。三是信誉要好。信誉就是效益。信誉好了,银行才敢贷款给你。做企业,要有长远眼光,一定要讲诚信。这一点,不仅大企业要注意,广大中小企业经营者更要重视诚信的市场价值。在申请贷款时,要真实反映自身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贷款放下来后,也要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资金,按时还本付息。只有做到诚信守诺、合法经营,银行才会愿意放款、主动放款。

三是要多渠道融资。多一条渠道,就会多一分希望。从当前形势来看,信贷政策短期内不会松动,信贷资金偏紧的形势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企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除借助本地银行信贷资金外,还应积极争取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的支持。同时,要大力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通过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银行票据、短期融资券、集合票据等形式,争取更多的市场资金。

四、进一步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

一是要完善分工协作机制。市金融办、人行等部门要做好全市政银企对接工作的组织协调,建立定期调度制度,加强与金融部门的联系、互动,协调解决银企合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发改、经信、农业等项目主管部门,除了做好项目的汇总与筛选外,对项目进展和资金到位情况也要加强调度督导。各金融机构要安排专人负责签约项目,深入企业搞好调研,帮助完善手续,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企业要主动配合落实好信贷资金,力争项目早开工建设、早发挥效益。各县区政府也要积极组织好本区域内银企对接工作,推动全市政银企对接工作分层、有序、高效开展。

二是要完善项目动态储备机制。农业、经信、发改等部门要分别负责一、二、三产项目的汇总、筛选、储备和日常调度工作,建立完善项目储备库,做到及时更新、随时调度。这次洽谈会,首次将农业和服务业类项目纳入推介签约范畴,下一步要不断完善这一做法,积极考虑增加城建、重大基础设施等项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