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7: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如何加强安全风险管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电力生产安全风险控制;基建安全管理水平
引言
电力企业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而安全生产是电力行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施工环境越来越复杂,潜在有很多安全隐患,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和人身安全带来了不少损失。因此,对电力生产中的风险应予以严格控制,同时加强基建安全管理,以促进电力行业的安全运行。
1. 电力生产中的风险问题
1.1安全责任意识淡薄
电力行业本就有一定的风险,应将安全放在首位,但许多员工此意识并不强,缺乏责任感和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在施工操作或维修养护中,存在侥幸心理和骄傲自大的情绪,做事全屏个人感觉,而不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对相关规定有所忽视,以致于常出现违规现象。另外,没有严密的操作程序,对设备不熟悉等造成的安全事故频频出现,对企业、社会都形成了一定的危害。
1.2基层管理不够完善
基层安全管理与电力施工的质量、工期等有着密切联系,在实际生产活动中,不少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一味地提升企业效益,而忽略了安全管理上的投入,基层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制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安全问题多流于形式,上级检查时则严抓,否则就很随意。没有一个完整可行的计划,往往是临时安排任务,没有准备也没有防备,一旦出现事故,很难及时解决。相关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等长时间没有更新修订,与实际变化不符;检查维修工作不按规定进行,遇见故障,没有详细的总结记录,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电力系统的运行。
1.3相关设施管理混乱
电力设备是电力生产的主体,必须保证每个环节的设备都能够正常运行。运行中的管理和日常的养护工作十分必要,对于不运行的设备,应保持其处于一个安全状态,如检查其开关是否关好。由于购置时质量不过关,或其他因素,某些设备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性能急剧下降,磨损严重,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设施,由于质量不合标准,很容易出现故障,延误了生产。对安全设备的疏于检修,使得某些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常引发一些安全性的问题,甚至有些设施已经明显地破损,却还在使用。
2.加强电力生产安全风险控制和基建安全管理水平
2.1树立安全管理意识
首先应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在电力企业内部大力宣传安全教育,保证每一个人员都能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企业领导,更应该将安全理念深入内心,身先士卒,充分发挥领导到头作用,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给员工树立良好模范,并影响到他们,对安全管理有更深刻的认识,了解其艰巨性和长期性。各种规章制度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并随着市场变化做适当的调整,领导员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除了安全理论,还应通过实践培训来提高员工的自保能力。同时,教育和培训需要的是时间、资金,所以应加大两方面的投入。
2.2做好各种电力维护工作
电力设备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质量合格才能保证良好的维护效果,日常维护中,主要工作包括对绝缘子进行清扫,电杆电塔上的螺栓十分牢固,禁止在防护区进行砍伐,尽量保证地下拉线不被腐蚀等。
电力运行维护是维护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运行中设备的管辖、运行调度、倒闸操作、技术改进、故障处理等都是变电运行人员的工作。对运行人员来说,必须熟悉基本知识,对一些关键部件,如变压器、断路器、电容器、防雷装置、继电保护、隔离开关以及互感器等,熟悉其性能、结构、原理等参数。同时,应不断学习,掌握足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是指倒闸操作和一些事故处理。
最后是电力维护的核心,即电力系统维护。包括相关数据的收集和传输,将系统和用户连在一起,方便用户随时可获得所需数据,并实现了遥感和遥控的功能。还有就是对系统的监督,只有整个电力系统都能安全稳定地工作,才能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性。
2.3创新管理手段
科技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如今,各种高科技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需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从根本上去实现安全生产,并将落后的工艺、技术等淘汰掉,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从当前的现状来分析,科技在今后的安全生产中有以下几个重点:做好基础工作,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实施安全科技示范工程,能够辨识较为重大的危险源、建立健全的评估监控体系,多研制使用多功能的安全防护用品。
2.4加强安全设备管理
在设备的建设初期,仔细进行检查,保证每项设备的性能良好,都能够处于安全运行状态,一旦不合格,禁止投入使用,以便从源头上杜绝安全事故发生。运行中尤为重要,一般企业都设置有自动警报,当出现事故时,会发出报警,应当引起注意。制定报废制度,及时进行检查维修,严重损坏或性能严重下降的设备应及时更换。维修过后,务必要做好详细记录,方便下回分析 。
3.结束语
电力企业的作用日益突出 ,其安全性广受关注,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首要任务。由于种种原因,在电力生产中,常会出现许多安全事故,轻则破坏电力系统,重则威胁人身安全,因此,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加强电力生产安全风险控制,提升基建安全管理水平,以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陈建东.电力生产安全事故分析及措施[J].机电信息,将010,25(30):163-165
[2] 李斌.风险管理在电力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华东科技,2012,18(12):132-134
关键词:现代企业;资金流安全;风险管控机制;分析研究
任何组织机构要想发展,都离不开资金,企业的发展尤其如此。不管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我国的企业都有因为资金流量锻炼而关闭的例子。对于一些大型的企业而言,如果资金流突然断裂,而且在一定期间内不能够有资金注入,则离其破产倒闭也并不需要太长久的时间。资金就是企业的生命,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融资渠道,企业的资金流的来源日趋多样化,因而企业如何确保自身资金流的安全,如何防范资金流动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成为了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严峻的课题。我国的中小企业相较于大型企业而言,由于融资渠道相对较小,很多企业为了渡过资金流紧张的危机,通常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对外高息举债,这些行为都加速了大量民营企业的关闭。企业要想取得自身的发展,抛开当下经济环境、国家政策不提,就应当从自身的资金流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就如何增强资金流动性,如何确保资金安全进行探讨。在国内外大量学者的研究中,对企业资金流安全研究的著作和论述是非常丰富的,但由于这些研究多数仍然基于主观价值判断,故而对我国企业的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法为我国企业构建资金流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提供足够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结合我国企业客观实际,就构建企业资金流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进行深入的阐述,提供研究的一个侧面以供参考。
一、企业资金流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
(一)宏观因素
1.经济基本面
宏观经济影响着企业现金流。当宏观经济向好的时候,由于流动性宽松,企业可以较好地从银行、金融机构融资,从而企业的资金流量会比较充足,也就拥有更多的资金去开展经营活动。当宏观经济基本面存在较大的波动,市场信心亦不足的时候,通常流动性较紧,企业无法较为容易的获得融资,此时的企业可能会铤而走险,采取高息借贷的方式进行融资。此时的企业不仅现金流动性差,而且极容易被高息负累,最终,走向破产倒闭的边缘。
2.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于企业而言最显而易见的影响就是原材料、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成本的上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成本的上升,直接导致企业各项费用支出的增加,从而导致资金流的快速流出,而且通货膨胀如果伴随着流动性趋紧的话,更会导致企业资金流的紧张。因此,通货膨胀也会对企业的资金流导致很大的威胁。
(二)微观因素
1.行业发展周期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拥有一定的周期。例如,在2010年左右,我国的机械行业在四万亿的刺激下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到了2012年底,机械行业的寒冬骤然降临,产能过剩异常突出,企业不能从金融机构取得有效地融资,直接导致几个大型机械生产企业股票的跳崖下跌。像这种具有很强周期性的企业,在行业发展好的时候,资金流动性很好,一旦发展周期经过,则企业度日维艰。
2.经营管理水平
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于资金流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有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好,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井然有序,组织效率高,也伴随着企业资金流动性高,有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差,组织结构冗杂,内部沟通成本很高,这种企业通常流动性会较差。
二、构建企业资金流安全风险管控机制的具体步骤
(一)构建资金流安全风险管控体系
企业预防资金流风险的前提是构建一个预防资金流安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体系。一是企业应当制定资金流进和流出的详细计划,根据制定的计划再设定风险标准;二是对资金流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估;三是对风险提出具体的预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资金流量风险。特别是严格限制企业的盲目扩张计划,很多企业就是在盲目扩张中因为资金链的断裂突然死亡的。
(二)鉴别企业资金流风险
鉴别风险需要在企业资金流的流动过程中进行,当企业资金的净流入量和净流出量出现不一致的时候,企业的现金流就可能出现很大的风险。例如,企业预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的比例过大,这说明企业的流动性存在很大的风险。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特别要注重留足风险准备期,即一旦面临资金流风险,应当预备一定的现金,以渡过难关。特别是企业职工的工资、保险等现金应当留足一定的期限,否则,一旦停发工资,对企业的商誉的影响将是十分巨大的。
(三)企业资金流风险的应对
企业在实现对资金流风险管控体系的构建,以及做好现金流风险鉴别工作后,就应当采取具体措施应对资金流风险。一是企业应当严格规范财务制度,加强对现金流净流入量、净流出量的监控,根据企业的特点,结合行业的发展特性,对资金流进行追踪、控制,以便实现资金流风险的最小化。另外,企业应当转变盲目追求利润的惯性,应当着力确保现金流的安全,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
三、现代企业资金流安全风险管控的管理原则
(一)树立全局管理意识
现代企业应当具有全局风险管理意识,企业的现金流风险管控是企业全局性风险管控战略中的一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除了日常要加强风险控制的宣导之外,更应当通过自身的行动来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特别是在作出重大经营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企业资金流的现实情况,既要避免发展上的保守,也要避免发展上的冒进、盲目扩张。企业要从上至下树立风险管控的意识,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企业经营风险的存在,不能盲目安逸,因循守旧。企业需要随时做好资金流风险出现的准备,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规避现金流风险。
(二)加强现金流流向管控
现金流的流入流出都有一定的脉络,企业要在资金流动过程中对资金的流入、流向、流速、流出等进行监控,设置资金流动监控日志,以便防范现金流向不合理的地方,这就是资金流量的风险控制。企业应当确保资金流与企业的发展规模、速度相适应,严格杜绝资金的浪费,特别对一项新的生产项目的启动,要充分做好论证,避免项目投资失败。
(三)构建资金流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资金流的风险管控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信息共享及信息的及时反馈是企业构建良好的资金流风险预警机制的前提。企业通过资金流的风险预警,及时发现风险所在,决策者通过真实的风险反馈,可以迅速做出应对措施,从而将资金流风险降到最小化。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资金流风险的管控,学界对于资金流风险管控的论述也越来越丰富。本文结合我国企业资金流风险管控实践,就资金流风险影响因素,构建资金流风险管控机制,以及资金流风险管控原则进行了阐述。
参考文献:
[1]袁琳,陈凌云,何玉润.集团资金集中控制下的风险管理DD基于大中型集团公司的案例分析[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3,(02):40-49.
[2]潘若莹.浅谈企业资金流风险评估问题[J].经济视角(中旬),2011,(11).
激烈的市场竞争及严峻的国际化挑战,让电信运营商面临的安全及风险管控问题不断增加,同时,新技术不断出现也带来了更多新威胁和新挑战。对于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电信运营商来说,如何识别及管理IT风险,是电信运营商在其进行风险管控过程中必须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风险控制及考量
基于电信运营商的行业特性,其对IT风险的管控也存在着其独特性,需要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对这些因素加以着重考虑。
首先,对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需要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作为电信运营商,在发展业务和开拓新市场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提供不同种类的业务,同时还要提供不同的业务组合模式、计费模式和服务模式,这些均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撑和配合,信息系统需要随着业务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因此,如何让各信息系统在稳定运行并有效支持业务经营的同时,实施适当的控制以配合业务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是电信运营商必须应对的挑战之一。
其次,复杂的信息系统带来信息安全管理挑战。信息系统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它们保存和处理各种数据,为业务提供支持。由于电信业务极大地依赖于信息系统,同时一些系统中还保存着客户的重要个人信息,因此如何采用适当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保护重要信息资产的安全,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尤为重要。尤其是随着多种流行技术的普及,比如Internet、Web应用、拨号连接、VPN、无线网络、手持式设备、语音系统、即时消息等,都为攻击者提供了更多进攻途径。
第三,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信息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内电信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型向市场驱动型发展,政府出台的很多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市场规则和条件。可见,随着国内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对电信运营商将会有更严格的监管要求,对于IT风险管理方面也会带来更大挑战。
第四,以信息、数据为中心,从偏重保密性的安全风险管理向全面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风险管控发展。多年以来,信息安全被电信运营商视为防御性战略方案,前期大规模的投入往往仅是为了单一的保证机密信息的安全性。近几年,随着信息与数据风险事件逐渐增多且不断复杂化,运营商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金运用在对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的风险管理上,比如保障信息服务和数据的准确及时、服务的不间断等要求; 此外,利用“僵尸”网络、“傀儡”主机等进行的大流量、跨区域的有组织攻击行为,也对电信运营商的数据、服务、系统的高可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电信运营商除了具有一般企业的属性以外,同时承担了服务于国计民生的国家基础设施的属性,这种行业属性决定了电信运营商的IT风险不仅仅是专注于某一个方面的风险,从风险管理规划到实施必然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
第五,风险管控与投资回报要保持平衡。任何的管控措施与技术方案都需要一定规模的资源投入,在电信运营商IT风险管理建设初期,更多投资集中在设备、软硬件产品的采购、部署等“硬性”投入上,这些更多可以看做是风险管控的基础性投入。而随着风险管控应用水平的提高与不断深入,对风险管控环境、管控体系等“软性”投入逐渐增多,同时对资源的使用与资本的投入更趋于理性。
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电信运营商中的IT管理者们发现通过有效管控IT风险可以促进关键性业务的创新,如加快创新与协作以及降低合规性成本等,还可以在更大层面上确保项目投资的成功率,同时也可以起到对关键业务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总而言之,IT风险管控是一个以信息、数据、系统为中心的战略措施,它可以根据需求明确风险管理的关注点与核心领域,评估整个运营商所面临的IT风险是什么,以及如何考虑IT风险管理投资的优先次序,从而有效推动运营商业务的发展。
存在问题及分析
随着IT技术与电信技术的融合,电信运营商的核心网络向IP化、宽带化和移动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通信网络各个层面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 另一方面,网络的承载、控制、业务层逐渐分离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因此,电信运营商面临的IT风险及安全问题已经不仅仅是IT本身的问题,而是更多地融入到了业务与日常管理风险中。
首先,在自然灾害、人为攻击面前,电信运营商系统的可用性、完整性受到了严重威胁。由于电信运营商的行业特性,要求信息、数据、系统、服务具有高可用性和完整性,因此对于风险与威胁的评估、管理以及应对方案都要做到未雨绸缪。此外,在对一般性技术、管理风险进行管控的同时,还要对业务的持续性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结合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影响程度对IT风险进行全局化的评估与分析。
其次,由于业务对IT系统及技术的高度依赖,使得IT风险与业务风险具有高度相关性,因此传统的IT风险与业务风险分隔管理的局面需要进行调整和整合。目前,在运营商内部,一般IT风险由IT部门负责,业务风险则由各个业务部门负责。在最初的风险管理模式中,这种方式可以保障风险责任的明确以及管控措施的落实,但随着业务对IT逐步增强的依赖度和IT与业务的不断渗透与整合,IT风险管理需要全局的视角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方式,因此就需要“跳出”IT本身的风险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从业务全局的高度来评估和处理IT风险。IT不再仅仅是一个工具、技术与手段,更是业务战略成功的重要因素。
最后,IT风险的复杂性有增无减。由于系统的不断部署,新设备、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电信运营商的IT网络、系统变得更为复杂,高异构性导致IT风险日益增加。不同的厂商、不同的设备、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应用体系等都导致在出现问题时,识别与解决问题的压力增大。这就要求运营商在进行有效的业务、技术发展规划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并构建有效的内部管理流程与体系,让日常管理与应急响应互为补充,并规范化操作的业务管理活动。
总之,由于电信运营商的服务、系统涉及大量用户隐私数据与信息,无论是技术漏洞还是人为泄露,都可能引起IT、业务、法律等风险,虽然这可能已经超出一般的IT技术范畴,但无论是发生的源头还是风险管控的对象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账号管理、权限管理、职责分离、技术标准化、运维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外包与供应商管理、系统开发与变更管理等内容的IT风险管理措施成为有效的管控手段。
解决方案及建议
前面提到,IT风险管理已经不仅仅是IT的问题,因此首先要做到全盘规划。也就是说,应该以全局、业务、战略的视角对IT风险进行重新认识,借助IT治理的思路与方法,构建符合行业特点与自身实际需要的IT风险治理格局,并从战略、管理、操作的层面,以技术、流程、人员、基础设施为维度构建全面的IT风险管控与治理体系。
其次,应该全面、客观、动态地进行IT风险评估活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有效地管理IT风险,首先要对IT风险的特性和电信运营商的实际IT风险结构与环境进行评估和识别,只有透过一个个孤立的、表层的事件,找出IT风险的根源与关联才能有效地、高效地对IT风险进行管理和应对。同时,IT风险评估活动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业务、环境、技术的不断变化,需要动态地对IT风险进行评估,并及时更新与之对应的风险管控措施。
第三,做好全面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在关注信息技术保密性风险的同时,对可用性、完整性风险也要给与足够重视,在特定的系统、数据、服务中,通过适当的风险评估,对各个风险属性的重要性等级进行适当分析与排序。此外,还要充分理解业务与数据对不同风险属性在不同时期的需求程度。
第四,加强运维管理与IT服务管理。由于电信运营商IT系统、环境的复杂性,往往存在数量庞大、异构化、分散管理的IT设备、服务器及应用系统,同时还存在同样数量庞大、物理分散、子公司多头管理的运维和管理团队。为了降低这方面的IT风险,建议整合IT资源,对IT管理架构、人员职责组成、IT管理流程、汇报机制等内容进行优化与统一。
第五,业务持续性管理。业务持续性管理(BCM)是指制定战略方针、计划与行动方案,在企业面临业务中断时,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保护或可替代的运营模式。在经历了数据恢复计划(DRP)、业务持续性计划(BCP)之后,目前全面的业务持续性管理已经被大多数企业和机构接受,作为这方面的领先者与倡导者,电信运营商对此有着足够的认识,并已经部署了大量的设备、系统,还制定了一定的行动计划。
1 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网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愈发重大,当前电网规模不断扩大、智能化程度逐渐增强的同时,也面临着建设任务繁重、设备老化、负荷增长过快、外力破坏、自然气候恶劣等问题,这些都对电网安全可靠运行造成威胁。电网检修计划专业要通过安排合理的停、送电检修计划完成基建项目建设、设备检修处缺、用户报装送电等,达到改善电网结构、提高设备运行健康水平、满足用户可靠用电的目的。
目前检修计划管理更多地依赖人为经验,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不足,没有标准的核心流程,无法满足企业及电网的发展要求,且存在如下三方面管理短板:(1)缺少核心流程固化,出现管理空白。由于检修计划涉及专业多、周期长、节点多,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电网检修工作的实施。如果多个部门及专业间业务流程不能很好地对接,管理制度及标准不统一、多头管理、界面不清,就容易出现管理空白点;(2)存在信息壁垒,横向协同不足。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维护局限在本专业,信息无法实时获取、有效共享,容易出现重复停电。此外,检修申请需要经过可靠性、重要用户、保电任务、设备情况等多专业信息的校验,信息壁垒拉长了审核时间;(3)基础管理松动,风险管控能力不强。在检修计划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基础管理问题,相关资料的及时性、准确性有待提高。部分业扩、基建工作因为“时间”和“现场”两大因素的不确定性,对安全生产埋下隐患,不利于风险管控。如何合理安排综合停电检修计划、融入风控措施、降低电网运行风险,如何在保证计划刚性执行的同时,把握检修节奏,确保相关重点工程按期实施,是检修计划管控及风险防控面临的形势和主要解决的问题。
2 建立协同机制,改善管控措施
针对以往电网输变电设备检修计划工作中的问题,我们通过建立协同机制,梳理优化了检修计划管理核心业务流程,以信息化手段固化流程标准,将人员岗位与流程环节一一对应,选定并监控关键环节,识别对应绩效指标,在实现跨专业的横向协同的同时,推动检修计划专业的纵向贯通。
2.1 流程之间无缝衔接,建立流程管理新模式
通过端到端流程梳理,将检修计划管理全流程与相关业务流程进行衔接,完成与设备大修管理流程、设备缺陷管理业务流程、业扩全过程管理流程、基建工程综合管理流程以及供电可靠性管理流程等其他专业核心业务流程的无缝连接,消除专业管理的交叉点和空白点。
2.2 流程对接信息系统,依托“大数据”打造“多维度”检修计划任务池
在检修计划制定阶段,应用“大数据”工具集成各专业系统建立了多维度“检修计划任务池”,通过实时读取各专业系统信息,第一时间将各类需求纳入池内实时滚动,为调度部门及时了解检修需求,捏合同类申请、优化检修计划安排提供信息支撑。另外,“多维度”体现在各专业间的信息横向协同共享。每一项检修申请都要经过N-1、能否带电、陪停、保电任务、重要用户、重复停电、可靠性等信息校验,即在计划编制阶段通过对跨专业、多维度条件的校核,提前进行电网安全风险评估。
2.3 采取“全、强、重、严”策略,实现风险全面管控
提出“全过程、强管控、重评估、严把关”的管理策略,明确专业管理要求,推行重大工程停送电标准化管理,实现各专业全过程跟踪;有效强化电网运行各环节风险管控,建立“月分析、周预警、日校核”风险管控机制,预警通知,督促风险防控的落实;重点流程引入过程评估;严把资料审核,确保基础资料的及时准确。
2.4 “两纵两横”,加强协同
应用协同机制,纵向加强与主网停电计划安排上的沟通、配合,加强电网运行方式管理,深化细化两级电网安全稳定分析,合理安排运行方式,做严做细检修期间电网运行风险评估。通过风险评估,优化停电计划安排,调整运行方式,制定专项事故预案。横向加强与兄弟单位调控系统的协调工作,超前准备、有效结合,避免重复停电,构建更全面的风险防控体系,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
3 具体案例分析
为配合某220kV变电站电源线施工,对施工路径上的现有4条110kV线路进行切改迁移及架空入地改造,归属基建工程。工程施工共涉及4座220kV公用变电站、5座110kV公用变电站、3座110kV用户变电站、4条110kV线路;需要4个单位、6个部门、11个专业进行全过程配合完成。
在获取施工信息的第一时间,建设部门即将4条110kV线路检修需求录入本专业系统,“检修计划任务池”同时监测到其他部门有相同设备检修需求,在年度检修计划制定过程中,我们捏合了相关变电站避雷器预试、设备例行试验等工作。在季度停电计划任务池中,营销部提出了相关业扩工程检修需求及用户站内部检修停电需求,涉及线路与该切改工程一致。通过梳理以上信息,为我们在月度检修计划编制过程中提供参考依据,实现了综合线路、变电站、用户站等多方面的停电需求,避免重复停电。
在停电施工方案审核环节,建设部门组织调度、运检、营销、安监等专业对《线路切改停电施工方案》进行审核,各专业部室根据专业管理职责、制度和标准,通过方案审查、安全分析、承载力分析、停送电时序、电网运行方式调整、风险管控等方面的审查,最终形成准确可行的停电施工方案,经调控中心批准停电计划后,正式执行。整个过程实现了多管理体系协同运转,打通了专业、部门壁垒,保证了流程的有效流转。
以电网倒闸操作流程为例,通过检修计划专业流程与上线运行的“两票”系统、风险预警系统进行对接,调控中心日检修计划“两票”编制人员,按照新设备投入申请,检修申请票,方式单、批准书、保护定值等资料,准确编写变电站倒闸操作票。同时《电网风险预警通知书》,由运检部、营销部、安质部、办公室进行会签,并反馈落实措施。所有工作节点达到了上线系统对专业流程的全过程管控,流程对专业工作的指导和助力更显增益。
4 管控成效分析
基于全流程的检修计划过程管控及风险防控全方位提升,从针对日趋复杂的外界环境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角度,统筹考虑,创新探索出的全周期、全覆盖、全集成的停电计划管理理念。深化应用协同机制,建立多专业间的流程无缝对接,依据不同岗位职责,将专业管理制度,标准深度融合,通过前期方案审查、方式安排、安全校核、预案编制,提前组织各部门细致审查施工方案,对施工准备、施工要求、关键节点、停电范围、停电时序、方式安排、负荷转移、事故预案、供电可靠等方面全面进行审查,形成成熟方案落实执行,大大提升了专业管理效能,确保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逐渐形成节奏有控、安排有序、工作有效的安全生产新秩序。
关键词:地铁运营;安全管理;风险管理
前言
地铁运营过程本身就存在风险,风险的管理即利用风险的评估、分析等方法对存在于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或有害因素、危险因素等)加以识别,在定义发现有害、危险因素的同时对其进行分类、说明,并通过危险预先分析等措施对风险可能带来的结果、影响加以分析,定义有害因素、危险因素的等级,制定预防措施、控制策略并组织实施,持续跟踪监控、评价实施措施的效果,从而循环该过程,逐步控制、消除有害因素、危险因素。为确保地铁的正常与安全运营,减少危险和事故的发生是首要问题,而合理应用风险管控至关重要。
一、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
(一)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地铁运营方要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以便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并将其消除。一是建立完善的线网定期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并严格保证地铁建设前期、试运营阶段、验收及运营阶段等的安全生产,通过安全风险评估探寻、消除事故隐患;二是建立完善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制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依托安全法风险评估严格把控安全质量大关,严格实施安全准入标准,规避各类工程风险;三是针对地铁客流量建立完善的科学性、前瞻性A测制度,立足实际情况科学预测地铁线路开通、开通后5年、10年、15年的客流量,尽量减少因预测客流量的误差所造成的地铁车站通道设计不足、缺乏疏散客流能力等问题,保证地铁运营的安全性。
(二)建立健全一体化安全管理模式
在地铁运营中应将其投资建设机制理顺,建立健全一体化安全管理模式。一是投机整合地铁的投资、建设、运营这三大主体,避免地铁多主体化运行,预防发生规划、建设、设计、运营等环节脱节的问题,避免给地铁的网络化运营造成高风险;二是针对地铁运营部门新线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建立健全沟通机制,即地铁运营单位要充分与地铁新线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部门交流、沟通,实时掌握工程的建设进度、施工情况,对参与建设的前期规划、设计以及施工等阶段实施安全性论证,实现开始运营时就保证正常状态的目的;三是建立健全部门联系机制,相关政府部门要实施联合执法,共同对事故隐患进行排查、治理以及消除等操作,加强对地铁控制保护区的安全风险监督管理。
(三)构建地铁监控及自动报警系统
地铁监控及自动报警系统的构建能保证地铁安全运行,建议每一个地铁站都要构建该系统,将其变成保护地铁正常、安全运行的重要工具[2]。监控及自动报警系统能将全线车站、车辆段、通信信号楼及主变电所等保护好,且它能凭借自身的组网灵活、高度可靠、扩展方便、维修容易、接线简单等势在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监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当下,地铁车站内部必须要设置电脑急速机,以便对本区段内的所有消防设施进行管理和监控,并通过提前编制好的程序快速扫描、搜检地铁车站所有的消防安全设施,同时对这些设备进行连续性的基础分类,明确它们的特征,确认其功能正常与否等。另外,地铁运营应设有无线电通信设备、有线通讯紧急电话,促使地铁司机、车站工作人员能通过有线电话或无线系统将事态信息传递给控制中心;地铁车站内部还要全方位安装监视器,构建视频传输系统,实时收集地铁车站内各个方位的视频信息,避免发生地铁出现爆炸、火灾、毒气泄露等事故而控制中心却不知情的问题;列车上要配备紧急报警按钮,一旦发生爆炸、火灾等意外事故时方便乘客迅速按压,及时通知司机,有效管控风险。
(四)促进安全标准化与危险源管控
一方面,地铁运营单位要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单位各层级要分别组建安全标准化建设小组,逐一排查管辖区内员工的安全生产行为、消防档案、生产环境等,有效预防发生隐性危险事故。同时,单位要有机结合安全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重新划定安全工作,依据类别对安全风险管控实施有效的指导与监管,尽可能发挥监督与管理职能。另一方面,地铁运营单位要及时建立危险源识别清单,划分事故的等级,通过该清单定性、定量分析潜在风险,并进行合理的预测,使领导获得决策依据。决策者则可按照危险源识别清单、风险管控方案等进一步完善安全风险管控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在排查隐患的过程中监控危险源的动态变化情况,提高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控的预见性,避免发生违规行为,保证各个环节均与规范要求相符,保证人、机、物、环等要素的稳定与安全,有效降低安全风险。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并非纸上谈兵,需要地铁运营单位逐项规范、完善,立足于事故隐患、危险源的根源,形成切实有效的安全生产行为规范与危险源管控体系。
(五)优化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程序
运营单位要结合地铁突发事件的类别做好岗位设计工作,分类归纳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处理方法,完善和优化应急处置程序[3]。主要包括:一是针对照明熄灭事件,要迅速而准确地报告,并将票款保护好,积极疏导、稳定乘客的心理和情绪,有序疏散人员出站;二是针对临时封闭地铁车站事件,迅速而准确地报告,及时阻止乘客进站,加强疏导、疏散人员,准确办理作业,做好行车组织;三是针对长时间无车事件,要及时掌握情况,迅速而准确地报告,加强疏导,阻止乘客进入地铁车站,如果暂时无法恢复,则要封站;四是针对车站发生爆炸事件,要立即查明发生爆炸的初期位置及情况,迅速而准确地报告,阻止乘客进站,保护好现场,积极搜集各类线索,大力救护伤亡人员,加强疏导,安抚乘客情绪;五是针对地铁外部的人员伤亡事件,要迅速而准确地报告,留取人证、证词,组织好行车,加强疏导,救护伤亡人员,切实维护现场秩序,尽快开通运营;六是针对火灾事件,要即刻查明情况,组织好行车,加强疏导,救护伤亡人员,积极组织扑救,组织乘客有序疏散;七是针对化学武器袭击事件,要尽快确立初期位置,即刻查明情况,组织好行车,加强疏导,发放防护用品,救护伤亡人员,快速疏散人员。
三、结束语
在发展社会与经济的过程中,地铁的运营有重要意义,它不但能减轻城市交通压力,还能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鉴于地铁运营面临诸多安全风险,相关部门及人员务必要站在风险管控的角度加强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从而持续优化地铁运营管理模式,保证地铁的安全运营,有效控制安全风险的发生,将地铁变成真正快捷、方便、安全的城市交通方式。
参考文献 :
[1] 韩飞.基于地铁安全的风险要素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5, (21):147-148.
摘 要 大型电煤企业的电煤供应链系统涉及到的物流环节繁多,牵涉企业部门主体复杂,存在风险种类,其管控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型电煤企业除了对电煤供应链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评估,还应结合企业运行现状,给予一定的风险管控保障和支持,才能有效地防控风险的发生。因此,探讨和分析大型电煤企业如何结合企业现状,在信息、人力、设备、技术和资金等方面进行管控保障,对于企业的风险管控和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型电煤企业 电煤供应链风险 风险管控保障
作为国家的重要能源战略企业,大型电煤企业在保障煤炭供应充足、电力通畅方面发挥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其电煤供应链系统起始于上游的煤炭采购供应环节,中间经运输、配送等物流环节到下游的煤炭接卸和库存等环节,这一过程涉及到煤矿、铁路、港口、航运公司、煤场和电厂等多个企业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任何一个环节的出错和失误都会给整个供应链带来风险,给企业甚至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受集团战略调整和市场波动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型电煤企业电煤供应链系统也会产生一定的风险。
鉴于大型电煤企业电煤供应链风险涉及到的物流环节众多,物流链条较长,牵涉到的部门主体复杂,潜在风险的种类繁多,发生的时间不确定,可能产生的后果也不尽相同,相应的处理措施也不一样,每一特定风险都需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抉择,在对电煤供应链风险全面的识别和评估后,为保障大型电煤企业电煤供应链风险管控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还应结合实际运行状况,在信息、人力、设备、技术和资金等方面提供足够的保障支持。
一、信息保障
大型电煤企业在充分整合现有电煤供应链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和完善管控信息系统,建立一套“统一管理、多网联动、快速响应、处理有效”的电煤供应链管控信息体系。
电煤供应链管控信息平台体系包括电煤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管控信息平台,以及电煤供应链中各环节企业面向企业用户的信息和接收平台,以便实时监控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电煤供应链管控信息平台的基本构成包括:基础支撑系统、数据库系统、综合应用系统、信息接收与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该管控信息平台具有风险隐患监测、综合预警预测、综合研判、辅助决策、调度、风险评估和综合业务管理等功能。
大型电煤企业的电煤供应链管控信息平台必须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其中数据库系统和信息接收与系统可根据需要集中部署在各电厂内,也可分布式部署在各电厂和研究院内,但必须与企业电煤供应链管控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二、人力保障
大型电煤企业的电煤供应链管控主体必须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建设、分级负责,统一指挥、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电煤供应链管控队伍。管控队伍应该包括研究院风险管控队伍、各电厂风险管控队伍、运力管控队伍和管控储备人员等。
(一)大型电煤企业研究院风险管控队伍
将大型电煤企业燃料管理中心的燃料管理部、海运调运部、综合管理部等部门整体纳入电煤供应链风险管控体系,未来管控模式中建议将公司的技术研究中心、物流管理中心等部门整体纳入。
(二)大型电煤企业各电厂风险管控队伍
大型电煤企业下属各电厂应指派专业部门,如燃料管理部,负责风险管控队伍的组建和日常管理,规范电煤供应链风险管控体系的保障行为,同时还要保障电煤供应链中其他相关企业的利益。
(三)电煤供应链运力管控队伍
大型电煤企业应与船公司协商,让船公司负责相应航线的运力保障队伍的建设工作,并按照“平战结合、统一指挥”的原则对各条航线建立风险保障运力储备;同时,大型电煤企业除了与船公司运输企业签订长期包运合同以外,还应掌控一定比例量的市场运力,以防范风险情况突发。
(四)供应链风险管控人员储备
大型电煤企业的电煤供应链风险管理机构和执行单位应按照相关标准对从事风险管控的人员进行培养。风险管控人员年龄应控制在25-45岁之间,专业知识扎实、政治素质高并熟悉电煤供应链整体运作等。
三、设备保障
大型电煤企业电煤供应链风险管控的设备保障包括设备种类的购置与改装、设备保障体系的设立和设备管理制度的制订三个方面。为确保设备调运的时效性和覆盖区域的合理性,以“因地制宜、规模适当、合理分布、有效利用”为原则,结合不同区域的电厂分布,建立完善的设备保障体系。
(一)设备种类
大型电煤企业电煤供应链的风险所需设备主要包括风险控制设备和运行设备备件两类。风险控制设备主要包括风险管控人员管理时所需的监控设备、统计设备、管理设施及办公用品等;运行设备备件包括翻车机、卸船机、堆垛机、斗轮机以及卸煤皮带等设备的关键零件。
大型电煤企业以及下属电厂的风险管理部门应采取购置与改装相结合的方式,在储备供应链中所需的大型机械设备的同时,还应具备对设备进行升级或改装的能力,如卸船机、翻车机等接卸设备的升级改装,以及卸煤皮带、斗轮机等设备的贮存,以备不时之需。
(二)设备保障体系
下属各电厂应根据本电厂可能出现风险的种类和特点,依托每年财务预算,在考虑到设备使用情况以及设备使用寿命的情况下,对如何储备本电厂生产运行所需的主要设备进行统筹规划。
(三)设备管理制度
对大型电煤企业电煤供应链风险管控中设备的储备实行代储管理制度,由神华集团主管部门负责监管,设备的调度和使用都须经神华集团主管部门同意。大型电煤企业风险管控部门负责具体的购买与管理工作,采取租用仓库或委托物流公司代储的方式进行管理。代储单位对储备设备实行封闭式管理,设立专库存储,专人负责,同时,建立、健全各项储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台账和管理经费会计账等。储备设备的入库、保管、出库等要有完备的凭证手续。代储单位应根据神华集团的相关要求,对新购置入库设备进行数量和质量验收,并在验收工作完成后5个工作日内将验收入库的情况上报集团相关部门。
此外,各电厂的供应链风险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并规范采购、储存、更新、调拨、回收各个工作环节的程序,加强设备储备过程中的监管,防止储备设备被盗用、挪用、流失和失效,对各类设备部件应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
四、技术保障
建立和完善大型电煤企业的电煤供应链管控体系的技术保障,主要途径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要通过加大科研资金以及管控人员的投入力度,来获得风险管理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必须以技术的不断创新为保障,来降低电煤供应链整体风险水平。
大型电煤企业应依托科研机构,加强应对风险事件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建立风险管理技术的开发体系和储备机制;制订与风险管控相关的科研计划,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重点加强运力配置、需求预测、运价管控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开展预警、分析、评估模型的研究,并建立包括专家咨询、知识储备、风险管控预案、风险应急资源等数据库,提高防范和处理影响机组安全等重大风险的能力以及决策水平。
五、资金保障
充足的资金保证是大型电煤企业的电煤供应链风险管控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在大型电煤企业电煤供应链管控工作中,管控领导小组应认真分析资金投入情况,加强资金管理,编制详细的供应链风险管控预算书,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控制。建立财务监督制度,节约资金投入,对于每一笔支出都应使用地合理、规范。对超出预算的投入,应进行偏差分析,使资金投入尽量控制在预算范围内。针对应急保障所需的各项经费,应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并按规定程序列入各级主管部门年度财政预算中。
参考文献:
[1]柳键,叶影霞.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对策.工业技术经济.2007(12):95~98.
[2]傅克俊,胡祥培等.供应链系统中的应急策略与模型.中国软科学.2007.197(5):119~124.
1、积极开展“双控”培训
根据邢水安〔2020〕24号《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双控”机制建设》的通知和邢水安〔2020〕25号《关于印发2020年全市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工作》要点的通知,对水务系统干部职工进行“双控”工作培训,重点培训如何发现隐患和隐患整治,立足本职岗位对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组织干部职工参与“双控”机制建设岗位培训,使员工结合各自岗位,制定落实管控措施的具体要求,形成风险管控措施,由岗位一线员工制定、部门领导审定,并由一线员工来实施、完善的往复工作流程。
2.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水务系统各单位及时在库渠、水库、河道、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等场所悬挂宣传条幅、警示牌、防护网等,并安排巡视员,佩戴标志开展巡回检查,及时劝阻和教育进入河道等危险区域人员。
3、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对安全隐患排查的范围、方式,隐患排查治理原则、治理流程、效果验证的内容进行细化,强化了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根据安全风险台账和单位运行管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标准,结合岗位特点制定隐患排查清单,建立了隐患排查台账,内容包括排查的风险部位、风险管控措施、排查时间、排查责任人等,由专管人员进行记录。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并由负责人进行督导检查核实。
4.加强河道“双控”安全建设
【关键词】物联网 危险因素 现场作业 风险管控
加强作业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确保作业过程中人员和设备的安全,电力企业各级安全管理单位都有明确的管理要求,核心要求就是根据现场作业的重要性、危险性和特殊性的不同等级,确定不同级别的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护和监督,使安全生产风险可控、在控。这一做法的特点就是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到作业现场,通过现场观察、纠察方式对施工现场的人、物、环境危险源进行管控,该种工作方式虽具有较好的效果,但由于路途遥远、工作地c偏僻,消耗人力、物力较大,不能做到大面积覆盖和全过程监管。因此,希望借助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无线通讯、视频压缩等技术,实现作业现场、后台安全管理平台等不同管理单元的互联互通,实现现场作业的全过程监管,在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小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1 研究思路
(1)风险管理建立在现有安全管理的基础上,与危险点分析预控、标准化作业等工作有机结合,围绕现场作业风险管控的各项具体工作,将工程管理划分为制定计划(P)、实施(D)、检查(C)、总结反馈(A)四个阶段,根据各阶段特点按照PDCA循环的科学管理方法来规划和设计。
(2)利用4G网络通讯,实现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对作业现场视频、图片信息、现场作业指导书、作业规范等进行管理,监管人员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实时对作业现场进行指导和掌控。
(3)作业现场的不安全因素复杂多变,必须及时对危险因素进行预警,要求系统的预警必须具有快速性、准确性。现场作业工作条件较差,要求移动终端设备必须轻便、简单,系统操作简便易行、有效实用。
2 系统架构
基于物联网的现场作业风险管控系统主要是由前端采集设备、传输网络、云端存储、智能移动终端平台四个部分组成,通过4G网络将图像数据传输入云端存储服务平台,实现与内部服务器的数据交互,如图1所示。
2.1 服务支撑体系
从系统架构图中可以看出,在局域网内后台服务器的运行提供了4种伺服,分别为web应用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网络存储服务器。
应用服务器:Web应用服务器提供网上信息浏览服务,为客户端浏览器发出的HTTP请求提供响应。同时该服务器也可为移动智能终端端的请求提供Web Service接口,实现手机端与平台数据的互通互有。
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为客户应用提供查询、更新、事务管理、索引、高速缓存、查询优化、安全及多用户存取控制等等服务。平台产生的业务数据由专门的数据库服务器来存储,保证数据的安全和高效运行。
流媒体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以流式协议将视频文件传输到客户端,供用户在线观看;也可从视频采集、压缩软件接收实时视频流,再以流式协议直播给客户端,为视频监控功能提供稳定高效的服务。
网络存储:本系统采用网络存储的方式,将视频资源与应用服务器等彻底分离,集中管理数据,从而释放带宽、提高性能。
2.2 远程视频监控终端
系统运用4G移动通信技术和H.264视频压缩技术,实现施工作业人员的现场操作视频等信息,通过可携带式摄像头,传回后台服务器,监管人员通过访问及时掌握现场动态,为现场人员提供远程协助和业务指导,及时发现和制止现场的不规范行为,规避安全事故的发生。远程视频监控模块包含前端采集、4G视频传输、远程监控终端三个部分,如图2所示。
3 应用亮点
系统应用实现了以下亮点:
(1)依托现场作业规范化平台,对作业风险按照PDCA闭环管理模式,实现了作业风险从计划、执行、发现、制止、整改的全过程管理,达到了安全精细化的管理要求。数据的存储功能,为事故调查、不安全因素统计分析提供了依据。
(2)风险管控工作的综合评估分析,从施工单位、时间、分布、风险分类、违章类别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对风险管控工作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实现了安全管理的大数据分析,为今后的作业风险评估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3)提供了一套标准化、通用化的现场作业规范管理应用平台,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实现了作业现场视频、图片信息的实时传送,。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实时监管,实现了安全监管人员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作业现场的实时指导和掌控。
(4)移动式智能监控终端带语音双向通讯功能,可通过扩音器或者前置终端平台产生报警,警告现场的不安全情况。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移动应用,解决了传统监管难以做到作业现场的全过程监管问题。
4 结论
基于物联网的现场作业风险管控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现场作业规范化管理平台、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以及智能手机终端,实现了现场作业风险的全过程管控,达到了项目最初的设想。
通过远程视频或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监控现场作业情况,解决了传统安全纠察、督察只能监管某一时间段,不能做到作业现场的全过程监管问题,做到了实时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现场作业风险得到了有效管控。由于管控人员在后台进行监管,省去了路途时间,且可同时进行多个作业现场的监管,监管覆盖面得到了扩大,减小单个现场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过4G网络远程视频监控及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移动办公,全面提高了办公效率,直接带来了监管成本的降低,主要体现在出差费用和车辆成本的降低。另外,由于监管覆盖面的扩大,实现了作业现场的全过程管控,作业风险得到了有效的管控,实实在在降低了人身、设备风险,从而间接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黄伟,浅谈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J].企业导报,2012(21):63-64.
[2]李永攀,赵铭,黄安子,何慧萍.供电企业移动终端统一接入管理平台建设及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3(06).
[3]易帅.PDCA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4(09).
[4]陈树勇,宋书芳,李兰欣等.智能电网技术综述[J].电网技术,2009,33(02)1-7.
[5]杨飞,陈德艳,黄国宏,童怀.基于Android智能终端的移动视频监控系统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3(02).
[6]李立仁,李少军,刘忠领.智能视频监控技术综述[J].中国安防,2009(10).
作者简介
何天才(1983-),男,2005年7月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工学、管理学学士,工程硕士,现为贵州电网公司贵阳供电局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力系统安全监管工作。
关键词:地区电网;风险管控;三集五大;专业协同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2.151
1 引言
地区电网是大电网安全的终端环节,也是保障优质服务可靠供电的关键节点,国务院599号令与国家电网公司安全事故调查规程均对地区电网事故标准予以明确,提出了更高要求。三集五大改革后,专业职责分工更加明确,专业协同在生产管理进一步加强。事实证明,即使在网络结构较为完善的发达城市,仍存在发生大范围停电事件的风险,如深圳“4.10”停电事件、上海“6.5”停电事件等。因此,在现有三集五大管理模式下,建立以调度为主导各专业协同的地区电网风险管控体系,对于降低地区电网风险、减少事故发生几率、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2 地区电网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基础
地区电网风险管控体系以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模式下各供电企业部门分工与生产管理制度为基础、常规应用系统为工具建立,非此模式地区电网可参考。
(1)五大体系角色分工。在电网风险管控体系中,调度实施电网风险全过程管控,负责电网分析、提出风险管控方案、启动并风险预警,落实电网安保措施;大检修主要负责重点设备隐患排查及重点运维;大营销专业主要负责用电风险告知、事故停电解释、重要用户自备电源保障;大规划、大建设专业主要负责落实电网风险薄弱环节解决方案规划、立项、建设。(2)专业协同机制。调度以电网年度运行方式、月度停电协调会、周例会、日早会以及专题协调会为纽带建立协同机制,以纪要、通报、周报形式督办协同结果,以电网预警通知单为载体执行协同决定。(3)技术系统支撑。地区电网风险管控体系主要以电力系统分析软件、电网预警系统以及调度短信平台三大系统作为技术支撑。电力系统分析软件主要分析电网潮流分布、电网薄弱点,校核电网“N-1”安全风险。电网预警系统实现电网风险管控上线流转。调度短信平台实现调度电网运行信息、风险预警指令定向传递。
3 地区电网风险管控运行模式
按照发生原因,地区电网安全风险可划分为常规、计划、事故三类风险,其中常规风险对应于电网正常方式、节假日保供电方式以及季节性常规方式,计划风险对应于计划停电或其他计划性生产活动造成的非常规方式(检修、临时、过渡),事故风险则对应于电网发生事故时的异常方式。三种风险应对措施与解决方案基本相同。
(1)风险校核。调度部门定期开展地区电网运行风险进行安全校核。每年或每半年对电网正常方式、N-1或N-2方式进行风险校核。按年、月对电网计划性生产活动进行评估及详细安排,并在可调范围内进行年度均衡,制定保障措施。(2)风险控制。针对分析确定的各类电网风险,采取优化电网运行方式、优化工程方案、采用过渡措施、设定控制功率、电网改造升级等措施,尽可能减少或降低风险级别,同时考虑采取措施尽量减少风险存在的时间。(3)风险预警。电网风险防范依托于以调度为主导的电网预警模式,即调度负责电网预警的启动、、改期、延期以及取消,各大体系职责部门根据预警在规定时间内制定并执行风险防控措施,形成预警、防控全过程管理。其中常规风险预警每年度或半年度一次;计划风险预警在风险发生前;事故风险预警在风险发生后规定时间内。(4)风险评估。风险预警结束后,调度、安监部门组织对本次风险管控期间的电网运行、措施落实、部门履职、管控实效等进行分析评估,总结本次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
4 长沙地区电网风险管控体系应用成效
长沙地区电网风险管控体系由长沙供电公司调控中心主导于2012年建立并试运行,截止到2016年底,未发生一起六级及以上电网事件,未发生因此而导致的大面积停电事件。
5 总结与展望
为满足新形势下电网安全与优质服务要求,以三集五大模式分工、三大系统为基础,对地区电网运行存在的常规性风险、计划性风险以及事故性风险进行全过程管控,构成地区电网风险管控体系,对于规避或减少电网风险,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与一定的经济效益。随着分布式电源发展以及电力体制改革,如何将用户管理纳入电网风险管控重要环节,是地区电网风险管控体系下一步研究和完善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599号令,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S].
[2]国家电网安监[2011]2024号,国家电网公司安全事故调查规程[S].
[3]国家电网安质[2014]339号,国家电网直调系统电网运行风险预警管理规范(试行)[S].
[4]湘电公司安监[2014]286号,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电网运行风险预警管理规定(试行)[S].
[5]潘轩,张建华.基于风险理论的电力系统安全评估方法应用[J]. 中国电力教育,2008(26).
[6]秦继承,吴娟.基于电网状态评估的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2007(04).
[7]刘江平.电网供需预警评价防范体系的探讨与研究[J].华中电力,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