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健康教育的原则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07: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健康教育的原则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健康教育的原则

第1篇

健康教育是人们传播健康相关信息,提高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倡导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的活动。社区是社会的缩影,不仅范围大,而且对象广,因此搞好社区健康教育存在相当的难度。下面谈谈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及运用原则

1.社区常用的健康教育方法

1.1语言类教育方法。

1.1.1 口头交谈:通过面对面谈话,传递信息,交流情感,进行行为指导。具有简便易行、针对性强和反馈及时的特点,是入户家访和个别教育的基本形式。

1.1.2 健康咨询:以单独或现场咨询的形式解答咨询者提出的有关健康问题,帮助他们解除疑虑,作为行为决策,保持或促进身心健康。此方法应由有经验的相应的专业人员承担。

1.1.3 专题讲座:通过听棵或办学习班的形式,由专业人员就某一专题进行讲课,此方式专业性、系统性、针对性强、目的明确、内容突出,是社区健康教育常用的一种群体教育方法,适用于社区重点人群的系统教育和基层专兼职人员的培训。

1.1.4 小组座谈:一般人数在6~20人之间。由健康教育者组织、引导与协调,小组成员集体讨论,互帮互学,具有精力集中、针对性强的特点,便于及时反馈、交流信息和指导。特别适用于技能训练和行为改变,如戒烟支持小组,家庭营养与烹饪技能培训班等。

1.2 文字教育方法。

1.2.1 卫生标语:有大幅横额、招牌标语和条幅标语等。具有形式简单、制作方便、语言精练、易于记忆、号召力、鼓动性强的特点。对大造舆论和创造气氛有突出的作用。

1.2.2 卫生传单:针对社区某个中心任务或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事一议,应急性强。内容较详细,可大量印刷,广泛散发。

1.2.3 卫生小册子: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内容系统,针对性和知识性强,并便于保存,可反复使用,是卫生科普教育的好教材。

1.2.4 折页: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印刷品种。由于制作精美、图文并茂、简要明了、直观性、吸引力强,并便于发放和保存,适用于低文化水平以及空闲时间多的人群阅读使用。也可作为对某项操作技能的具体指导。

1.2.5 卫生报刊:定期出版发行,信息量大,综合性强,是广大群众学习卫生保健知识和积累信息的健康之友,但需组织好征订工作,并要求编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阅读能力。

1.2.6 卫生墙报:包括黑板报和卫生墙报,是设立在街头、单位等显眼处的相对固定的健康教育阵地。制作简便,更新内容容易,可结合时令和卫生中心工作编排内容,能起到传播信息,宣传鼓动和普及知识的作用。内容应简明精干,并注意版面美观、字体清楚。

1.2.7 卫生专栏:可以文字为主,图文并茂,或以图片、宣传画为主,直观性强,制作精良,坚固耐用,设在社区居民主要活动区,较具吸引力和教育性。

1.2.8 卫生宣传画:是文字与形象艺术的结合。制作精良、印刷精美的宣传画。以其绘画、图片、设计、编排艺术及鲜明的色彩,而极具感染力。能起到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是社区常用的方式,其中卫生年画较受农民喜爱,但需组织好征订发放工作。

1.3 形象化教育。常有图片、照片、标本、模型、示范、演示等。其特点是直观性、真实性强,如身临其境、印象深刻,而加强健康教育的效果,如通过展示畸形胎儿标本,可强烈激发人们妊娠保健及优生优育意识。

1.4 电化教育。

1.4.1 广播:广播网络不受时空限制,传播迅速、覆盖面广、听众广泛,并不受文化程度限制,易于普及。不少地方在电台开设的“空中医生”或“健康医院”等就很受群众欢迎;农村地区特有的有线广播网和村里大喇叭是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有效渠道。

1.4.2 投影、幻灯片:此类教材能自行制作,成本低廉,并可根据需要随意增减,灵活应用;画面色彩丰富,直观生动,群众乐于接受,教学效果好。

1.4.3 录象带、VCD:内容丰富,知识系统,生动性、娱乐性以及表现性较强,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特别适宜于传播操作技巧、生命知识等。

2.社区健康教育方法的运用原则

2.1 要根据地区、对象、目的、内容选择适宜的方法。不同地区在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要选择不同的社区易于接受和开展的方法。健康教育对象按年龄结构可分为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按职业可分为工人、农民、服务人员、学生、职员、干部、家庭主妇以及无业居民等;按文化程度可分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硕士、博士生等。因此,应根据社区各类人群的特点,选择不同形式,开展内容不同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活动的目的不同,运用的方式也不同,如要让大众掌握某种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可采取专题讲座及广播的方法。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也要采取不同的形式,如解决心理问题可采取咨询的形式;在社区开展预防高血压的健康教育中,可采取板报、橱窗、展览和发放卫生科普资料等大众传播形式。

2.2 要科学设计、合理综合运用各种健康教育方法。在健康教育中,要根据教育对象、内容、目的和可以利用的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设计、优化组合,按不同人群分阶段配套运用,以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强化信息,有效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第2篇

    据此,可细化为以下具体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我们知道,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也叫国民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其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因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小学生,以全体小学生为服务对象,全面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的几率,增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

    2.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直接、集中地体现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特征。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以增进其心理健康为目的,一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设计、组织和安排的;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内容和形式,唯有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所认可、所接纳、所内化,亦即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形成其智慧和潜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任何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毫无意义的。

    3.参与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充分参与为条件的。参与是学生个体表现自我和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需要。唯有通过参与才能使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任何健康心理都只能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所以重在参与,参与的几率和程度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大小。

    4.民主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全面地了解学生,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校教育中,尽管教师和学生所处的位置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遵循民主和平等的原则。民主性原则和学生主体性的原则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只有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坚持民主性的原则,以真诚、友爱和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小学生,成为小学生的知心朋友或良师益友,小学生才愿意亲近教师,对教师说心里话,才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真实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才有针对性,才能在轻松愉快和乐观向上的气氛中进行,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为此,教师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个小学生的权利、意见和人格尊严。一切居高临下的说教、一切形式的讽刺挖苦和嘲弄学生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都不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5.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也叫个性化原则。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同一年龄段的小学生群体,其心理发展具有大体相同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而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群体则无论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比如,低年级小学生的观察和注意具有较大的无意性,而高年级小学生的观察和注意则具有较大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再比如,小学阶段思维的发展就总体而言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低年级小学生虽然抽象思维已开始发展,但具体形象思维仍居相对优势,而高年级小学生其抽象逻辑思维已渐居相对优势。智力因素如此,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样如此。比如,低年级小学生的理想具有更多的直观性和具体性,多为周围的人和事,而高年级小学生的理想则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性和社会性,如立志成为“四有”人才等。小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上的这种差异性,要求我们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有针对性,必须符合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否则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6.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由小学生群体和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心理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复杂性决定的。为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具体的、丰富多彩的,富有启发性、感染性的,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应当是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为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以求最大限度照顾到其心理发展的差异性,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个体的心理需要,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7.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

第3篇

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新课程标准》则把“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作为课程的总目标之一。很显然,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教育目标是预设的教育工作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对我们的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教育过程中所安排的各类活动,都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学生完成体验、获得感悟的载体;而教育目标才是我们开展活动、实施教育的最终目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活动;而偏离目标的活动,也无益于教育总目标的达成。因而我们所安排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教育目标进行。

例如,支撑跳跃教学的心理健康目标是引导学生体验运动时的情绪变化,克服胆怯、畏难等心理障碍。跳跃动作的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上述目标,通过强化安全保护措施来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通过反复讲解动作要领、鼓励学生大胆练习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体验成功的乐趣。此外,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回顾自己学习中的心理变化过程,使他们能为自己的进步而兴奋,为自己的勇敢而自豪,为自己的成功而骄傲,以进一步达成教学目标。

二、活动育人原则

所谓活动育人,即是以活动为载体,把教育内容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活动育人――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形成情感,磨炼意志,发展身心。《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因此,教师应把活动育人作为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原则,以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优势。在具体工作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展体育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活动,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实际的接触,并进行观察、思考,从中积累经验和智慧,从而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

例如,跨越式跳高教学的心理健康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在教师指导下勇于做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勇于挑战自我。教学中,教师应在具体讲解动作要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尝试性练习活动――先重点练习正确动作以掌握技术,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再逐步提升横竿高度以提高成绩――使其在重复练习中,体验勇敢果断、顽强拼搏的精神。

三、因材施教原则

《纲要》要求我们“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愿望,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达成的学习目标。”因此,为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不仅是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即便是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生之间,他们在身体、心理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应准确把握这种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只有学生力所能及的目标,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工作效果。

例如,同样是投掷教学,在四年级教学中,我们确定的心理健康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参加投掷时的紧张、兴奋的心理感受;而在六年级教学中,我们确定的心理健康目标则是引导学生体验重复练习的艰辛,养成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良好品质。后者的要求显然比前者要高出很多。

四、正面引导原则

正面引导是指个体在某一情境下的行为因获得满意的结果而得到强化的过程。只有在正确认识的支配下,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才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

坚持正面引导原则,首先,要善于发挥榜样的作用。由于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同伴交往的日益增多,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大。良好的同伴常常能为大家树立一个积极的行为榜样,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中的正面典型,并把他们列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其次,要重视引导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作为重点,并与学生已有的体育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我们的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其兴趣、爱好、经验来安排活动,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感受,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例如,在一些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为其做示范表演。由于学生彼此之间生理年龄和心理距离都很接近,因而更易于相互模仿、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就大大缩短了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再如,在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使其能以愉悦的心情投身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积极、愉快的心理体验能产生前进的动力,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之中。

五、反馈矫正原则

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再获得输出信息的结果,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纲要》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教学信息的反馈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利用反馈,对教学信息输入状态进行调控,才能实现系统的输出状态与教学目标一致,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而矫正则是根据反馈的信息,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有目的地调控输出信息,不断地矫正偏向、缺陷和失误,从而优化教学效果的过程。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体育教学活动不是学生的自由活动,而是由教师组织的、以观察和了解学生真实内心世界并最终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活动,所以学生的活动同样也少不了反馈。要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就需要教师通过反馈来及时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感悟程度,并根据反馈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适时调整活动方式,改进薄弱环节,从而提高活动质量,达成教育目标。

例如,在小篮球比赛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形成尊重裁判、尊重对手、正确对待输赢的健康心理。如果在比赛中发现学生有顶撞裁判、冒犯对手等不当行为,就应根据这一反馈出来的信息暂停比赛,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责令其当场改正错误,以有效矫正错误行为,达成预期目标。

第4篇

一、学科教学为主,心理健康教育为辅

学科教学为主,心理健康教育为辅的原则是指学科课程本身的内在规定性目标是“主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副目标”。基本要求是:

1. 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完成学科目标进行,心理教育目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不能把本学科的课上成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不能本末倒置。

2. 在教学中灵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方法,关键是要恰到好处,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有所感悟,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因材施教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 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能力差异、性格差异等,重视因龄施教、因性别施教、因能力差异施教、因性格施教。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提炼,增强个别教育的实效。

2. 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与学生学习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面向全体

贯彻面向全体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 面向全体的精髓是有教无类,作为教师应彻底消除偏见,不可厚此薄彼。教师要面向中间,兼顾两头。即在教学的速度、难度等方面应以中等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为依据,同时兼顾优等生和学困生。

2. 在课堂时间上要面向或关注全班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不要把有限的教育资源仅分配给个别优等生。

3. 在课堂空间上不要把教学变成前三排或中间学生的教育,对后几排以及座位靠边的学生,也要多顾及。

四、和谐

和谐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创造愉快轻松的情境,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合作的关系。让学生在欢乐中参与学习,在愉快中求得发展。贯彻和谐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 教师必须做到三点:第一,热爱学生,这是师生关系和谐的灵魂;第二,理解学生,这是实现师生关系心理相容的基础;第三,尊重学生,这是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支柱。

2. 体现教学相长的教学关系。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相互促进。

五、成功

成功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创设各种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感。贯彻成功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 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真诚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要用自己饱满的情绪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每一个笑容、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把积极的情绪传递给学生。

2. 在教学中,教师以激励的教育方式,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从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自觉的发展。设置的目标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六、主体性

主体性原则是指要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基本要求是:

1. 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 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七、保密性

保密性原则是指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凡是不利于学生的消极信息教师都要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德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障。基本要求是:

1. 尊重学生的隐私权。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的秘密、隐私、缺陷,心理和行为的困扰、矛盾、冲突等信息保密。

2.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既要保持严肃性,又要具有灵活性。例如,数学课上,某个学生在津津有味地看一本童话书,老师在她看到的那一页轻轻地折了一角,再悄悄地放回她的抽屉,而没有在课堂上当着同学的面指责她的不对。这个学生的表情告诉了老师她的歉意和谢意,她开始认真听讲了。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具有交叉性,互补性。

第5篇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课程 教学原则 贯彻原则

正确理解和贯彻体育教学原则,可使体育教师进―步掌握和运用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客观规律,选择与安排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对加速教学进程,增强教学效果,确保体育与健康教学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原则是检查和评定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的理论根据。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自觉积极原则

自觉积极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使体育与健康教学双边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条件。

贯彻运用自觉积极原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情况,主动热情接近学生,让学生熟悉你。教师还要做到“爱”字当头,使学生信任你,建立起相互尊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只限于课内,因为教师是教育者,不但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能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及对教学过程的调节和控制等方面体现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直观原则

直观原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直观方式、利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和已有经验,感知事物,获得生动的表象,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积极思维能力,使他们得到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从而更快更好地掌握体育教学内容。

贯彻运用直观原则应做到除了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感知动作的形象、结构和要领外,还可以用触觉和肌肉本体感觉感知完成动作时肌肉用力的程度、方法及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等,并在感知的基础上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形象和概念。也就是根据认识规律,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标准的示范,生动的讲解,以及综合素质、修养及良好的职业形象,给学生以一种直接的无形的影响,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体育与健康教学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结合多种教学媒介如图片、录音等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弄清技术动作的内在联系,找出关键,防止简单模仿,同时注意选择好运用各种直观方式的时机,达到比较理想的直观效果。

三、因材施教原则

体育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但由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班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已开始产生明显的差异,有的外露,有的内向。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细心观察,注意学生的生理、心理表现,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工作既要关心全体同学,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发展。在统一的基础上,区别对待,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贯彻运用因材施教原则应做到不脱离学生实际。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和个体特点,了解他们的思想、兴趣、健康、知识水平及对体育的认识等,从中发现他们的差异和共同之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目标时,―定要把着眼点放在全体学生的普遍提高上。让他们通过努力学习锻炼达到教学目标。对个别“吃不炮”的学生,可为他们创造条件,进行课外训练,使他们进一步提高运动能力;对那些、体质弱“吃不了”的同学,教师更要格外关心,耐心引导,积极帮助,使他们逐步提高运动能力,达到教学要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还必须考虑学校的客观条件,不同地区、季节,不同场地、器材条件,都会对体育教学产生影响。教师在实施计划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主、客体方面的不同情况,更好地因材施教。

四、循序渐进原则

它是指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负荷的安排顺序必须遵循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及学生年龄特点、性别特征,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技术、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在安排负荷时采取波浪式的逐步提高,有节奏地交替进行不同运动负荷的体育课,并考虑到―个运动项目同其他项目之间的关系,先安排哪个项目,后安排哪个项目,做到循序渐进,这些都应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进行,使每个项目、每次课及每学期的教学内容、教法都能前后衔接,逐步提高。

五、身体全面发展原则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9-0040-01

体育游戏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其对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原则、作用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原则

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应遵循健康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即在选择体育游戏内容时,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所采用的游戏形式要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的养成,应避免选择那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或容易造成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游戏内容和形式;体育游戏的内容、组织形式、运用时机等应具有科学性;体育游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富有趣味性,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游戏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此外,在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游戏活动时,教师还要考虑运动场地、气候等实际情况,要对游戏中的注意事项加以必要的说明,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二、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作用

1.运用体育游戏,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当讲解完某项技术动作后,教师可组织他们开展与该项技术动作相关的体育游戏活动。如,在篮球运球技术教学中,当讲解完篮球高运球技术动作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运球接力”游戏比赛: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以纵队形式站在篮球场一端。当听到教师“开始”口令后,各小组排在第一位的持球学生高运球到篮球场另一端,然后再高运球返回将球交给第二位同学。依此类推,直至各小组排在最后一位的学生运球折返回起点,则宣告游戏结束。这样做,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其在欢快的游戏过程中掌握了高运球技术动作要领。

2.运用体育游戏,提高学生技术动作质量。在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和巩固练习过程中,教师根据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特点,合理地运用体育游戏,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术动作质量。如,在复习篮球传球技术动作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隔人传球”游戏。即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发篮球一颗,让他们采用间隔一人的传球方式来传球,如果有学生未接住球或传丢球,其要在做完俯卧撑后继续传球。这种方式既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又易于他们接受,并且还提高了学生双手胸前传球技术动作的质量。

第7篇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职责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大学不断扩招,大学生队伍急速膨胀,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感情、就业等各种压力不断加剧,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开展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本文试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发,梳理出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

何谓心理健康?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表明了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主要体现在自身活动和与他人相交往的活动中,社会、家庭、学校、个人人际关系等构成的学习生活环境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以此为据,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大致划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学校新环境的适应问题

“90”后大学生过惯了养尊处优、过分依赖家人的生活,要在新环境下学会独立生活、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尚有一定困难,他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可避免地感到迷茫、无助。

(二)学习压力的困扰

面对大学课程科目多、学业重、任课教师指导力度不够的现状,他们会产生无助与沮丧,这就有可能造成学习困难,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或其他娱乐事项,从而荒废学业。

(三)人际交往的困惑

由于身边同学不同的性格与生活习惯对彼此的沟通造成了一定障碍,在面临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显得力不从心,他们可能因选择自我保护而不愿与人交往,最终造成孤僻的性格,甚至形成自闭症。

(四)感情问题

大学生处于生理发育趋于成熟时期,恋爱和性问题自然而然地会走进他们的生活,但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对性的问题认识不足,同时对异性充满了神秘、渴望与恐惧,有可能因此引发极端事件。

(五)就业压力的影响

大学扩招之后,很多大学生面临工作难找的窘境,这就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出现“就业恐惧症”。轻者失眠、焦虑不安,重者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极其危险。

(六)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

家庭对于每位学生成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家庭不睦或不完整的家庭很难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这类学生很有可能产生忧郁、伤感、孤僻、自卑的心理障碍。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

面对众多学生纷繁复杂的心理问题,各大高校逐步建立起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形成了覆盖面较广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作为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队伍则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重要的职责。我认为辅导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自身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储备

辅导员一定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从而增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能力。此外,辅导员还需掌握一定的心理访谈技术,如专注与倾听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同心理技术、具体化技术、探问技术等。这些都为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自助助人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与专业保障。

(二)拓宽宣传渠道,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除了定期开展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辅导员还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宽宣传渠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力度,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预期目的。利用宣传栏张贴“心理健康小提示”;建立班级QQ信息群、博客,随时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学生观看以励志、感恩等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影片。

(三)全面掌握学生信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由于大多数辅导员年龄与大学生相仿、知识背景相似、兴趣爱好相近,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辅导员应尽自己所能,全力帮助,维系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及时有效干预学生学习、生活当中随机出现的心理障碍。

(四)培养学生骨干,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辅导员日常工作过于繁琐,部分辅导员便无暇及时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这就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培养学生骨干以协助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就成为必然之需。在每个班级推选出一名优秀的学生骨干担任班级心理委员,这样就更容易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有针对性的确定重点教育对象与开展教育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确立重点帮扶对象

在新生入学之初对新生进行了科学的心理测试,并建立了心理档案,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随时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及时、有效地处理所发现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各年级侧重点不同,应定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分析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历程,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这不仅仅是某位辅导员、某个学校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所应关注的问题。作为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生管理者,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故此高校辅导员要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通过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与工作技能,在工作中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终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预期目标。

第8篇

【关键词】幼儿 健康教育 策略

幼儿健康教育涵盖了生活卫生教育、安全教育、身体锻炼、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在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观摩、共同讨论、自我学习,动作技能练习,感知体验的规律,坚持经常化、全面发展的原则,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实施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幼儿健康教育实施原则

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其他领域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一样,都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首先,坚持经常性原则。幼儿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施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将幼儿教育活动融入到幼儿日常活动中,并做到持之以恒。同时,要坚持随机教育后和个别教育的原则,避免“三天打鱼,两天上网”现象的出现,幼儿要注重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将室内活动和户外活动结合起来,将教育孕育于游戏活动中。

其次,坚持多样化原则。幼儿在发展过程中记忆力、认知力、持久度都还不成熟,健康教育所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如果采用单纯的说教方式,无法起到教育目的。为此,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在方法和途径上要坚持多样化原则,要将幼儿园日常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将卫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将引导示范和操作时间结合起来,将游戏和专题教育结合起来。

第三,要坚持全面发展原则。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身体发展,还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通过各种活动组织方式而幼儿在体质方面得到增强的基础上要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态度、社会性和个性方面的良好发展。

最后,要坚持实适度原则。幼儿在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方面能力较弱,在实施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身体发展特点,掌握规律,根据幼儿的实际而制定教学计划,并在活动中充分考虑幼儿的身体承受负荷和强度,要以达到身体素质训练为目的,同时兼顾幼儿运动后能取得超量恢复的最佳效果。

二、幼儿健康教育的基本组织途径

幼儿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在一日常规中渗透,还需以专门教育为基本途径,在结合其他领域教育的基础上,将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方可收到最佳效果。

首先,要将健康教育渗透到一日常规活动中。以卫生教育为例,在一日生活常规中,从起床的洗漱、三餐卫生、用眼卫生、衣服卫生等都需渗透到一日生活常规中。如在幼儿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唱“洗手歌”,让幼儿懂得活动后要及时洗手,从而避免细菌感染。

其次,要提出专门健康教育在幼儿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专门教育是指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各类健康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幼儿形成系统的健康知识,从而幼儿的健康发展。以身体保健教育为例,教学中教师可情景表演、动作与行为练习法、讲解演示等方法进行专题教育。如在“用手卫生”的的专题教育中,教师可通过形象的动画片来引导幼儿观察,然后以示范法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如何做,最后以“我能行”为实践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洗手,洗手活动中以歌曲激发幼儿兴趣,并以“比一比谁的小手洗得最白”为激励,从而让幼儿在活动中掌握洗手的方法。

其三、注重将幼儿健康教育和其他领域的教育结合起来。幼儿健康教育涉及领域较为宽泛,专题健康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将健康教育活动和音乐、语言、美术、科学、社会等领域的活动结合起来。如在实施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以角色游戏来进行,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就可渗透健康习惯、健康行为的教育。

最后,要将幼儿园健康教育和家庭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幼儿园健康教育和家庭健康教育是一脉相承的,但在幼儿健康教育实践中发现,一些幼儿在幼儿园的健康习惯较好,而回家后则在家长的影响下又容易形成不良的健康习惯,这就是家庭健康教育和幼儿园健康教育没有得到较好的配合。

三、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幼儿的健康发展不仅是幼儿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家长的迫切希望。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因教育方法不当而影响幼儿健康发展的案例时有发生。为此,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注重让幼儿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幼儿对社会、事物的认识是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示范、演示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幼儿的健康技能和习惯。在大班“食物的旅行”活动中,让幼儿喝豆浆、吃饼干,启发幼儿通过感知并说出食物在身体中经过了哪些地方,使幼儿知道了食物在身体中经过的器官,并且通过体验饼干在口腔中变软变碎的过程,从而了解食物在各器官中的变化。

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健康教育过程中。传统幼儿健康教育中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一些幼儿常在学习中表现出自卑、沮丧、自闭等现象,而因教师的忽视让幼儿心理蒙上阴影,从而影响幼儿的终身发展。如情绪情感的教育“我们多能干”中通过启发幼儿发觉自己的闪光点,有效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应急能力训练“我该怎么办”中通过情景模拟学习处理突发事件中的好办法,提高应急方面的的心理能力。在意志品质培养活动“为什么不一样”,让幼儿体会只有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

总之,幼儿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教师要以“纲要”精神为指导,以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出发点,多途径、多角度地思考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全面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海娟、白雅娟:幼儿园健康教育现状及有效策略[J],文教资料

第9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已有研究,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相应的教育原则,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

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