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08: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论文

第1篇

长期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一直是学校教学的死角,教师往往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没有积极性,在课堂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案的制作时仅仅是照搬硬套,不会创新。教师课堂内容的单调传授,则大大影响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丧失了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度。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课或者不配合的现象非常严重,甚至连学生家长也认为思想政治课程不重要。改善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法可使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相互统一,相互结合,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合理的思想觉悟。通过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在增加学生思想政治课堂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提升思想觉悟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使思想政治课堂高效学习获得长远发展。

二、如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思想政治课程虽然简单枯燥,但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照本宣读,不可以仅仅针对字面意思进行陈述,而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师生对思想政治的重视程度。而且,将课堂内容联系实际,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实际,帮助学生更容易去理解课本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联系到其最熟悉的生活中,转化为自身的思想觉悟和素质水平。例如,针对当前的时事政治,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分析。如针对近期大家所关注的APEC蓝现象来讨论环保与国家的荣辱一致性;针对主席的反腐贪污行动总结当前的社会现象,以及我们需要牢记的政治思想。

(二)坚持思想政治继承与创新相互统一

学生是一群新生力量。对此,教师要不断创新,设置课堂教学内容,融入多种教学元素,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添加网络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教会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肯定和自我批评,并使学生不断创新思维,将良好的思想政治继承下来并合理运用。教师必须要学会推陈出新,用于帮助学生总结和创新。教师还要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在课堂教学中的及时总结和相互反思。同时,教师不能盲目否定一切旧有的思想倾向,而要善于总结、创新结论,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如若不然,走老路,走弯路,过于盲目地学习思路,就会减少课堂教学时间,达不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课堂教学手段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如可以融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视频教学、语音教学相互统一,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可以引入“微课”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学的积极性。通过“微课”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打造出全新的翻转课堂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三)坚持教学改革,坚持有效“教”与有效“学”

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积极独立思考,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之间展开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并要求学生针对当前各种社会现象和课本知识开展一系列讨论、质疑、观察,对社会现象进行探究,总结事物的辩证性,总结如何改善社会的不良现象。通过课堂上提供给学生积极交流的沟通机会,教师可以观察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因此,教师应积极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提高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进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性的同时,教师应促进学生产生终生学习的思想理念,拓宽思想政治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从自身出发将“教”与“学”相互统一结合。思想政治课程较为抽象,但教的核心思想是学以致用,所以必须要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如可以让学生到敬老院践行爱护老年、尊老爱幼的传统思想;同学之间心连心,尽量多地举办各项团体活动;到医院、社区做志愿者义工,使学生产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美德。

三、结语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课程改革

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开展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教研组统一确定一个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课题,任课教师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发挥自己的特点从不同角度理解课程,然后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同时教研组组织政治教师观摩听课,课后组织大家说课和评课,提出改进意见,然后在观摩的基础上推出一节优课,再二次上课,再次研讨,集聚集体智慧,形成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观摩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通过两次教研交流活动,我们对于进行中的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入的认识。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课程和教学要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发生了变化,作为学习主体,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怎么去学习?成为新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起点。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的课程也只能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构建,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贯彻好“三贴近”原则。在教学观摩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今后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应关注和了解学生实际,从学生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选用恰当的教法和学法,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设计,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听着无味,教师讲课好像是教材解读,课堂生活缺乏生机和活力,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而通过创新和认真研摩的课,优化了教学策略,让人耳目一新。这类课堂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创设情景或案例教学,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发现和交流中生成课程。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广泛交流,呈现出生动的、生成的、充满活力的和谐课堂生活画面。这种课堂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教师有参与、有点拨、有鼓励,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教师也能其乐无穷。更可喜的是一部分任课教师在反思总结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教学更具有艺术魅力。这些都启发我们今后教改教研要进课堂,加大校本教研力度,不断贯彻新课程要求,建设有生命力的课程,不断适应新时期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整合好课程资源,优化问题设计和教学手段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同一节课在建构过程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是不同的,一部分教师局限于运用教材,也有一部分教师补充了课程资源,同时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呈现方式也有区别,最终导致课堂学习效果存在明显差别。我们研究认为课程资源的使用要从学习需要出发,不断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不仅要利用好和处理好教材资源,还应合理利用校本资源和乡土资源,师生信息交流的资源,而且要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恰当呈现和运用好这些资源。例如,在情景创设、案例教学和新课导入时,我们发现,使用的课程资源越是直观的、生动的、有趣的、贴近生活的图片和视频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动力,而且它们能诱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注意力,这比单纯的文本资源的效果要好,特别是学生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学生学习效果更好。例如,在学选举这一课时,任课教师指导学生组织选举活动,选择恰当选举方式。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完成任务,汇报成果生动有趣,从而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课堂的人文关怀

在听课和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及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学习效果。一部分任课教师只关注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习得,热衷于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实际上大打折扣。我们反思,学习者都是有生命的个体,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都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正如有些教育家提出的,学生不是容器和木偶,而是需要我们点燃的火把。所以课堂内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实现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而且我能学,我会学的转变。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甚至一点风趣或幽默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更亲切、更真实、更值得信任,课堂生活也会更生动,更有吸引力。因为这里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看到了希望,而最本质的则是民主、尊重和爱,这也正是我们寻找的课堂生命的支撑点。总之,通过这种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发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任课教师的观念有所转变,都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开始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交相辉映无不渗透着教师的创新和努力,一部分教师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课堂生活魅力无穷。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差异在不断扩大,不同的教学理念也在激烈的碰撞。而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刚好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交流平台,通过实践和比较,得到一些共性的认识,能够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通过这种探索,任课教师既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特别是有利于我们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今后我们更需要不断完善这种教研方式“,同课”要加强集体备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切实把它建设为集体教研的平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从而切实提高我们整个教研团队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推动新课程改革。

作者:王学军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第3篇

【论文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提问艺术”的运用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问题教学为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本文拟通过结合平时教学实践,对“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浅见。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借鉴早期新课改实验学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浅见。

一、“提问艺术”的重要性

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究、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可见,这种“问题教学法”具有三大鲜明而独特的基本教学特征: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WWW.133229.cOM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必须重视“问题的设置”,通过运用“问题教学法”和“提问艺术”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从而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改理念,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问艺术”的运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教师的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提问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和开放性。有效性提问方式多种多样,如检查式、固设悬念式、抛砖引玉式、引导式、创设情境式、反问式、扩展式、层递式、联想启智式。有效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适度性原则

提问的适度性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问题难度要适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应注意在不同的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所差别,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提问时机要适度。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多用疏导性、铺垫性提问,注意知识的梳理性,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每一框都有它的逻辑思路。再次,问题数量要适度,提问要适量,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师要抓住知识关键点、学生的兴趣点,注重突破重点难点,击破考点疑点,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道插主旨的就不绕弯子,坚决克服“问题战”“满堂问”的形式。

(三)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就是说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即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多向后进生提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多向尖子生提一些发展思维的问题,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四)鼓励性评价原则

鼓励,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对一个学生的积极成长,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师鼓励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实事求是,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心灵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对那种“你真棒”“你太聪明了”之类的廉价而空泛的表扬并不领情,他们更想要的是充满真诚的、艺术化的鼓励。

(五)生活性原则

教学提问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生活,新课程教学要求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或以耳闻目睹身边发生的事件导人,或以社会热点话题铺垫,或以具有轰动效应的国际爆炸新闻烘托,领悟生活,进人社会,感受现实,引发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受感染,激发心灵震撼。

三、“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创建活跃的答问氛围

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会形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共鸣。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意味着教师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并提出相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感悟。课堂提问贴近生活,有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积极回答教师们的提问。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学习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正如西方古代哲人所说的: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又如中国古代哲人所说:实践出真知。体验性学习使学生重新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体验性学习使教学效果因体验而更有成效。陶行知先生说:“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尽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原理。

(二)把握提问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必须关注教学中学生不断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创新,及时关注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做“文章”,调整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当前在判断是否是有效教学时,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的目标,而应在此基础上更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

(三)用启发提问实现“撑杆跳”

孔子的“不愤发不启,不徘不发”告诉教师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瓤一在上个学期必修4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先是提出问题:“田忌是怎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赢得比赛的最终胜利?”然后层层诱导启发学生思考“田忌不在意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最后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必须做到三点: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三个和尚没水喝”与“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不同结果,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强化。

(四)“金口”少开,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教师要学会反主为客,答疑解惑,调节学生“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一)强化问题意识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创新始于问题,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导致新的问题发现与突破。所以强化教师新的问题意识及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成功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教师要保护、引导并激发学生对新情况、新变化的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容忍学生对既有的、权威的观点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由继承然后创新。

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如果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低,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备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高,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徒劳无益。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坚决避免“果子”挂得太高或太低,或学生怎么“跳”也摘不到或不用思考就可以脱口而出,减少“无用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这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内驱力,调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接受知识时思维的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效提问,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为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教师应该事先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如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清楚明白。

再次,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要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联系不紧密,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与教学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的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共享,作为学习的重点。

(二)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习心理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感觉一思维一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二是感受、情绪一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感情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而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也是和他们一起分享、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体现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的发言权,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人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达欲望。这正如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同时,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二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得并不理想,分析其中的不足并找到解决的对策,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提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很多高校都会以社会调查研究为重点,认为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只把实践教学形式局限在社会实践上,就会限制对实践教学内涵和形式的全面认识,使实践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从而制约了实践教学外延的拓展。

2.实践教学环节普及面不大

目前,即使在社会调查研究方面,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还不能在大部分学生中普及,社会调查环节多是与校团委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或“三下乡”活动结合进行,目前只能做到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停留在以点代面的层面,还没在绝大多数学生中普遍展开。这与国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要让大部分学生参与还有一定差距,从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大大下降。

3.实践教学环节经费投入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实践教学的经费主要用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交通、通讯、资料和聘请相关人员给学生讲课,等等。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费问题,教育部曾下发过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各高校每年要按一定的生均数额标准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但是,限于财力问题,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上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还十分有限,与专业教学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羁绊之一,它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4.实践教学缺乏规范性

虽然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有了一些具体形式,如观看影像资料、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但从实施情况看,规范性不强仍然是主要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部分高校尚未把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教学计划之中,对课时、具体计划、实施方法等未作具体规定;有的学校虽然建立了一些相关制度,但这些制度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另一方面,有的高校即使将实践教学纳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教学计划,但是也没有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大纲的缺失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条件和责任心来自行决定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顺利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1.明确内涵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的主要原因是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即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局限于社会实践这一形式,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完整内容。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界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式的总和。它的具体形式应该是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的一切教学方式。”根据这样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广义而非狭义的教学方式。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除了社会实践以外,还可以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科研实践等多种形式。根据各高校本身的具体情况,找到适合自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或形式的组合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的有效途径。

2.健全形式

要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普及面不大的问题,单一地依靠社会实践是不够的,即使有的高校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但由于经费、时间和师资等各种因素的限制,能够参与的学生也是有限的。因此,基于对实践教学内涵的认识,健全实践教学的形式是解决普及面问题的关键所在。比如,在社会实践方面,可以让学生全员参与寒暑假或节假日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在课堂实践方面,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自学自讲中来;在校内实践方面,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校内重大庆典活动,也可以通过对校史馆、校内实习工厂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内实践机会;在科研实践方面,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全员撰写经典读后感、调研报告、命题作文、讨论提纲和自学报告等形式,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无论采用上面的哪种形式,教师的针对性指导都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研究的对象,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辩证思考,客观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3.加大投入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各种形式的顺利开展还有赖于高校长效的经费投入机制的建立,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力的物质基础。它要求高校管理者同等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的实践教学,高校相关部门应有明确的关于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使用和管理的规定,即高校不仅要有专门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专项教学经费,而且还应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的量化标准,这样才能建立一种长效的针对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从而保证教师的工作热情。当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实践教学经费的使用上也应做到经济、节约、高效,保证教学经费真正用于实践教学。总之,只有在建立起长效的实践教学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的前提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才能可持续地开展下去。

4.规范实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除了上述影响因素之外,规范的实践教学机制是重中之重。规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制应该包括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实践教学的实施和实践教学的考核四个方面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针对性原则,即必须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教学大纲和具体内容开展实践教学;(2)规范性原则,即每次实践教学必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既有计划,又有过程;既有结果,又有实效,不走形式,持续开展;(3)多样性原则,即实行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教师指导实践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4)因地制宜原则,即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坚实的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决定了实践教学应采取的形式。目前,各个高校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形式,这些形式可以概括为“听”“说”“读”“写”“看”和“走”六种形式:“听”即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听相关的专家讲座或学术报告,然后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见解;“说”即学生根据教师的命题进行讨论、辩论和演讲;“读”即学生根据课程特征和内容读教师指定的经典著作,然后撰写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感悟;“写”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社会重大事件,指定命题,让学生撰写论文进行评比;“看”即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观看影视资料,让学生写观后感或发表感想;“走”即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实地参观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以上六种实践教学的形式,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规范实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实施。有计划,即实践教学在实施前应制定周密的计划,教研室和教师要上报计划,通过学院审核;有目的,即实践教学的形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有组织,即实践教学过程应在学院的领导下,由各教研室直接组织实施,广大教师应广泛参与,并且在实践教学结束后,任课教师及时收回学生的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评定实践教学成绩,及时进行分析总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应确立体系意识,即不仅要有明确的考核标准,而且还要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针对性的考核主体和考核机制,从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规范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的顺利开展需要高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的密切配合和不断创新。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完善对策和创新形式,才能达到将理论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

基金项目:

辽宁工业大学2009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

高琳(1978―),女,黑龙江牡丹江人,讲师,硕士。艾志强(1975―),男,辽宁锦州人,教授,博士。

参考文献:

[1]刘世华,吴绍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及对策论析[J].教学与研究,2008(4):88.

第5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心理问题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线,而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可度普遍不高,学习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的心理因素影响最大,尤其是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分析

1.1 厌学心理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不愿意接受教学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课程教学感到厌烦,总想逃避,即使人在课堂也无心听老师的讲解,或是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如问题调查中,有65.1%的学生认为“学习这些课程常常提不起精神”,60.4%的学生“觉得枯燥”,32.8%的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50.1%的同学“课后学习的时间很少”。

造成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急功近利思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现实,使90后的大学生养成了急于求成和独立自我的个性,更关注个人经济和名誉绩效,在意的是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自我需要的满足,对思想境界、精神食粮、崇高理想的追求往往放在其次。(2)教学改革不得力。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改革的进程较慢,力度还很不够,如仍存在内容陈旧过于理论化,方法呆板过于形式化,途径狭窄过于保守化,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仍处于主导地位,对不了学生的口味,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难以受到学生的爱戴。

1.2 逆反心理

这是学生不接受教师的观点和意见,漠视或是公然反对教师的言论和行为的心理表现。主要反映在学生对教学中正确的思想观点及教师所肯定赞美的事物,不仅不能理智冷静地去分析和接受,反而非常固执地加以否定和抵制。调查发现,有65.1%的学生不赞同“大学开设这些课程很有必要”,61.3%的学生不觉得“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感到受益匪浅”,48.2%的学生不认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很有用处”,66.2%的学生承认“我不逃课、旷课但不一定在听课”。

造成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1)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固化。因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解读不够,又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少,缺乏有效的心理体验。(2)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不够。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点,仍然一厢情愿地坚持灌输,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致、表达观点的欲望很难得到满足,从而滋生对课程教学和教师的对立情绪。(3)社会消极因素的感染。市场经济改革所引起的负面效应,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特别是社会中少数群体的个别现象,极易使大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和偏激的思想,以致对所学的理论产生质疑,对教师学科化教学产生逆反。

1.3 轻视心理

这是学生认为课程学习不重要或自以为能够把握而不认真对待的一种心理。往往表现为不重视的应付状况,如敷衍老师布置的作业、应付考试等。在调查中,有70.3%的学生认为课程学习不太重要,不会认真去学;52.8%的学生坚持课程学习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74.6%的学生只关注课程考试的内容。

大学生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原因有两点值得关注:(1)实用主义思想。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使部分学生陷入了读书就是为了就业的误区,用人单位重视什么就准备什么,放松了作为人才最本质的东西——德性的培养,所以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没用的课程或没必要开设的课程。(2)学科认识上的误区。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大学生否认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习惯性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是专业课以外的可有可无的说教,认为可以从生活中得以学习和锻炼,没必要作为课程设置,甚至有的学生把人生指导课看作是对他们的不信任和对其能力的否定。

1.4 依赖心理

主要是指有的大学生甘愿把自己置身于从属地位,听从或指望着教师安排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没有主动钻研和创造的精神,缺乏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总是期望老师分门别类地讲述,有时连总结和问题的答案也希望老师表达出来。调查中,有81.2%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的学习就是认真听老师讲解;75.0%的学生觉得老师课讲得好思政课的学习就有意义。

产生大学生依赖心理的因素主要有:(1)应试教育的后遗症。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观念在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中依然存在,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主,学生以教师讲解为主,评价学生以考试成绩为主,以致一些大学生养成了“你讲我听,你说我做,你安排我服从”的学习方式。(2)传统教育理念的固着。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通常认为教育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应听从于教师的教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这种教育理念在当前的一些教师和大学生的潜意识里仍然存在,以至于教学中教师经常将学生置于从属地位,一些大学生也习惯被安排和被支配。

2 学生心理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发挥产生极大的影响。

2.1 影响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兴趣,就会产生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就会显现。但因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存在厌学等心理,注意力没用在教学上,对老师讲授的原理、观点产生不了感悟,学习成了一种形式,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应对考试。如果学生对课程教学不感兴趣,再丰富的教学内容、再新颖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影响学生对课程价值的认同

尽管国家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各高校也确保了课程体系的实施,但仍有不少大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课程学习的意义,把课程学习当作是外在的政治任务,不能将其与个人的成长成才联系起来,以致对课程的学习存在着逆反、轻视等心理问题,根本听不进去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也难以从学习中体会到课程的价值和益处,更不用说提升其素养,教学的实效性自然难以实现。

2.3 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接受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掌握问题,关键是要产生思想上的熏陶和影响,除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能力和人格魅力等因素的影响外,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厌学、轻视、逆反的心理,所以对教学内容缺乏专注力,或是一知半解,或不能融会贯通,没有在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共鸣、产生感悟,也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投入

“态度决定一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是教学实效性发挥的前提。然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不能深刻认识到课程学习的意义,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对知识的掌握也是为了考试,不能从内心深处接受和重视课程的学习,更没能在行为上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的思想和品德。没有了学生主动学习、刻苦钻研和努力创新的精神,即使国家发再多的文件、学校再开设多的课堂、教师再怎么努力,教学效果也是不会提高的。

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心理问题研究[2012Z026],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

参考文献

[1] 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4:157.

第6篇

【论文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提问艺术”的运用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问题教学为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本文拟通过结合平时教学实践,对“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浅见。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借鉴早期新课改实验学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浅见。

一、“提问艺术”的重要性

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究、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可见,这种“问题教学法”具有三大鲜明而独特的基本教学特征: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必须重视“问题的设置”,通过运用“问题教学法”和“提问艺术”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从而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改理念,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问艺术”的运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教师的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提问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和开放性。有效性提问方式多种多样,如检查式、固设悬念式、抛砖引玉式、引导式、创设情境式、反问式、扩展式、层递式、联想启智式。有效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适度性原则

提问的适度性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问题难度要适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应注意在不同的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所差别,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提问时机要适度。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多用疏导性、铺垫性提问,注意知识的梳理性,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每一框都有它的逻辑思路。再次,问题数量要适度,提问要适量,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师要抓住知识关键点、学生的兴趣点,注重突破重点难点,击破考点疑点,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道插主旨的就不绕弯子,坚决克服“问题战”“满堂问”的形式。

(三)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就是说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即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多向后进生提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多向尖子生提一些发展思维的问题,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四)鼓励性评价原则

鼓励,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对一个学生的积极成长,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师鼓励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实事求是,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心灵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对那种“你真棒”“你太聪明了”之类的廉价而空泛的表扬并不领情,他们更想要的是充满真诚的、艺术化的鼓励。

(五)生活性原则

教学提问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生活,新课程教学要求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或以耳闻目睹身边发生的事件导人,或以社会热点话题铺垫,或以具有轰动效应的国际爆炸新闻烘托,领悟生活,进人社会,感受现实,引发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受感染,激发心灵震撼。

三、“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创建活跃的答问氛围

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会形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共鸣。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意味着教师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并提出相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感悟。课堂提问贴近生活,有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积极回答教师们的提问。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学习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正如西方古代哲人所说的: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又如中国古代哲人所说:实践出真知。体验性学习使学生重新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体验性学习使教学效果因体验而更有成效。陶行知先生说:“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尽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原理。

(二)把握提问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必须关注教学中学生不断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创新,及时关注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做“文章”,调整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当前在判断是否是有效教学时,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的目标,而应在此基础上更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

(三)用启发提问实现“撑杆跳”

孔子的“不愤发不启,不徘不发”告诉教师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瓤一在上个学期必修4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先是提出问题:“田忌是怎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赢得比赛的最终胜利?”然后层层诱导启发学生思考“田忌不在意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最后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必须做到三点: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三个和尚没水喝”与“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不同结果,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强化。

(四)“金口”少开,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教师要学会反主为客,答疑解惑,调节学生“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一)强化问题意识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创新始于问题,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导致新的问题发现与突破。所以强化教师新的问题意识及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成功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教师要保护、引导并激发学生对新情况、新变化的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容忍学生对既有的、权威的观点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由继承然后创新。

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如果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低,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备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高,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徒劳无益。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坚决避免“果子”挂得太高或太低,或学生怎么“跳”也摘不到或不用思考就可以脱口而出,减少“无用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这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内驱力,调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接受知识时思维的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效提问,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为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教师应该事先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如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清楚明白。

再次,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要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联系不紧密,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与教学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的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共享,作为学习的重点。

(二)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习心理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感觉一思维一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二是感受、情绪一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感情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而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也是和他们一起分享、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体现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的发言权,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人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达欲望。这正如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同时,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二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7篇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实行师生互动创新、共同完成教学过程的模式,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这种角色的转换对新课改起着决定性作用。那么,应该怎样转换这种关系呢?可以尝试以下四种办法:(1)高中生处于青少年阶段,需要学校、教师多对学生关心、爱护、包容,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多思考学生的感受、倾听学生的想法,不但要学生尊重教师,教师也要尊重学生。(2)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知道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积极探索新知识,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教师要激励学生,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3)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切不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应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及问题,这样做学生才可能更愿意配合教师,加强合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4)教师要接受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发挥创新的想法、让学生自由地理解、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当教师的观念转变之后,新课改自然顺利进行。同时,这也需要教师与学生经过不断地磨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

2.学生教材的问题。

学生教材是经过专家不断推敲、论证,最终形成的最适合某一阶段学生的最佳书籍。但是毕竟教科书中的知识是有限的,每一堂课的时间也很短暂,怎样使学生增大学习兴趣、学到更多的知识呢?这又是新课改提出的另一新要求,要求教师不再像以前照搬照讲课本,而是要按着预习、思考、上课、作业、复习、反思的进程学习,在上课之前学生是带着疑问在听,这样更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同时在课堂上发言、讨论,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自己复习反思后再做作业。教师要明白教材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不是真正的“知识”。真正的“知识”在书外、在实践中、生活中。

3.教师备课与动态生成问题。

在每一堂课之前,教师都会进行认真备课,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希望按照自己备课的顺序来进行,不希望有偏差,以此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课堂评价的标准。但是讲课过程中,每一节课内容不同、学生不同、学生的反应不同,出现不可预见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即动态生成问题,教师在这方面要灵活应对,妥善处理出现的意外情况,这样更能增加课堂气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教师要正确对待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中教材知识传授不再那么重要了,教师要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表现、发挥、意见。这让教师们一时难以接受。怎样对待这个问题?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快速改变观念,尽量用最短的时间去适应新的变化和要求。

5.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教学手段。

提出新课改后,许多学校开始针对新课改的要求进行变化,教师开始从多方面改变教学手段,但是存在一些误区:以为增加了现代设备(多媒体、扫描仪等)的应用,增加了学生间的小组合作、讨论,就达到了新课改的要求。然而,到底什么是新课改对高中思想教育课的要求呢?这并不是一个定性、定量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达到新课改中要求的教学目标。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概论课;问题式教学;途径

1.正确引导学生自主构建价值体系

在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概论课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还要注重对学生自主构建价值观进行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去。在实施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之间形成互相帮助的氛围,并且让学生与教师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同时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以师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还能让教师构建的问题情境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从而推动问题情境的发展,获得更大动力,帮助教师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2.掌握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开展高职思想政治概论课教学中,教师对问题式教学的应用还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问题设计之上,所以在对问题进行设计时,必须掌握问题设计的原则,并做到灵活运用。

首先,要让设计的问题有明确的层次性,并且问题的难度要合适。相对于一般高校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并且学生的思维不太活跃,所以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了解,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学生实际能力相符的问题。其次,问题的设计要具有足够的启发性。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决定其学习成绩,是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教师还要让学生能够被设计的问题所吸引,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

中。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并且对提升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最后,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了解,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情境,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很多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其在学习思想政治概论课知识的过程中会存在有问题而不敢问的情况,对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更是不敢问。所以教师在开展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提问,这样才能保证问题式教学的顺利开展。从高职思想政治概论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讲解较为简略,这会导致学生出于对自尊心的维护,忽视自己存在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根据每个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的讲授课时,让学生充分了解知识点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如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提问环节。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养成经常提问的习惯,还能让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从而促进问题式教学的发展。

4.为学生构建和谐的问题环境

在高职思想政治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因为教师的过于严肃而惧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且会担心自己提出问题后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为学生构建和谐的提问环境,导致学生在有问题的时候不能积极主动地向教师提问。所以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概论课教学的过程中,要在课堂上强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寻求教师的帮助。同时,

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讨论环节,让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帮助、相互探讨问题的学习气氛。这样不仅能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还能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时候提升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概论课的教学质量。

问题式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问题的提出,所以高职教师在开展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环境,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概论课的教学开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概论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热点问题;必要性

引言

社会问题是指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影响社会成员的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当今社会是信息极为发达的社会,大学生通过的方式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了解,但是由于社会阅历浅、信息渠道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不够,严重影响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1.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必要性

1.1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的时代性

与时俱进是的重要品质,的基本原理必须与实际相结合,以体现其时代性。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要加紧时代的步伐,通过指导学生调查、研究、解释社会热点问题,体现思想政治理论的时代性[1]。

1.2丰富教学内容

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社会热点问题丰富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需要以联系实际、联系改革开放、联系社会主义建设为教学理论,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主要教学思想,以指导学生使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要做到这几点就需要教师通过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合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利用热点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拓展视野,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途径

2.1在课堂期间导入社会热点

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性很强,导致给很多学生对热点问题不感兴趣,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不关心政治,不理会国家大事。在思想政治课程期间通过让学生自主导入社会热点,开展社会热点讨论,生活实际问题分析,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加以引导,如此一来既能够有效解答学生的疑问,又能加强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2]。教师将国内外时事热点的讲述,然后由学生挑选几件时事,让教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进行分析讲解,这种方法有效体现了思想政治的理论性和时代性,引导学生通过教学的知识进行时事分析。不过,教师在选择这些社会热点问题时,应该注意与内容与教学的结合,避免内容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情况发生[3]。

例如,某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在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上加了一个新的活动,“课前时事播报”,大致就是让班级成员按照班长手中花名册的顺序进行演讲,每一节课前由一名同学上台用PPT的形式向全班展示和阐述三天以来国内外时事热点,然后挑选一件时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讲评。在演讲过程中,如果发现遗漏、错误的观点,由学生自行提出予以纠正,最后教师做简要评论。PPT的制作质量直接关系本学期的成绩考核,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项考核指标,供教师参考。

2.2参加社会实践,延伸教学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社会实践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范围很广,其主要形式有专业学习、社会调查、学习参观、志愿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就是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此外,就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4]。从某些方面而言,只是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是不够的,我国的学生从小到大都是缺乏实践经验的,导致很多学生都是缺乏外国学生那种“大胆”,让那些性格腼腆的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尽可能增加实践的种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实践活动。但是无论那种形式,都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确保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

例如,某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后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针对“用人单位执行最低工资的标准”这一情况作为社会实践调查,教师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将班级80个学生分为20组,每组4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考调查指南,对社会中用人执行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对单位进行采访、分析,撰写报告。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经历中得到经验,用调查的数据分析反映“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的情况”,在社会调查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合理运用,学会维权的手段,学会处理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劳资纠纷。

3.结语

综上所述,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实践,以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知识的运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虹,仇艳艳.“概论”课教学中大学生关注的疑难热点问题分析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5(08):180-184.

[2]王继全,陆树程.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几个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05):258-25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