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语文通假字整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08: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语文通假字整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语文通假字整理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兴趣;情境;拓展;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46-01

长期以来,由于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费(费时多)、差(效果差)的状态,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不足,学习状态不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新时期就需要我们能够有效的运用文言文知识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渗透教育,以便能够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这对于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意义。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认知,以便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的。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与学生兴趣相符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兰亭集序》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的歌手周杰伦的《兰亭序》这首歌,让学生闭起眼睛进行体会。通过学生对于歌曲的认识来引入课文内容,让学生在感受歌曲中描绘的古韵色彩,感受到行云流水般的歌词内容与韵律,之后教师再展示《兰亭序》的书法帖,引导学生去感受书法内容的精彩。再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内容,就能够使学生对于课文的基调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认识文章中的崇山峻岭、清流激湍,跟着作者的笔迹顺流而下转感受文中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体现出文章意境的清丽淡雅,情调的欢快畅达。后文中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这对于加深学生的文章认知、了解作者的表达目的、认识作者的处世态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以便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引导学生的知识积累

文言文与现代文有着较大的区别,特别是一些通假字、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等,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会话中很少遇到,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困惑,都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认知,这样才能够培养他们的文言文能力,所以就需要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以便学生在进行文言文阅读的时候能够进行有效的理解。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引导学生进行逐句的翻译,之后让学生进行知识点、课文的背诵,简单的教学形式很大程度上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知识的体会与感悟,加深他们的学习认知。比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的时候,在荆轲刺秦的场面描写中,荆轲是“取―奉―发―把―持― ―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是“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而单纯的文字理解很难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记忆,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情境:把讲台当做是秦王的宝座,让两个学生一个扮演秦王、一个扮演荆轲进行课文内容的表演,让其他学生进行监督、课文对比,看他们哪个动作做的不到位,哪些是需要改正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进一步加深,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对于文中情感的体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俗话说“课本只是一个例子”,所以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能够拓展课文知识范围,通过相关课外知识的引入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于课文有一个全面的、立体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二、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以便学习理解记忆

一般而言,学生是从初中开始正式大量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课程学习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对有些相关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如通假字中“有”通“又”,虚词“而”所表示的五种关系。在讲解比较容易记住的“有”时,就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只要提醒学生记住就可以了,但是在讲解“而”字的时候就应该多花些时间,还要每隔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考查,以加强学生的记忆。

高中的文言文教学还应该注重点面结合,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它毕竟是远离时代的东西,其中会有很多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字,甚至还有一些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的字词。而这些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更是考试的重点,因此,教师应当要以这些内容为教学重点,然后由点到面,以此提高高中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牢记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第3篇

【关键词】史实背景;诵读背诵;翻译技巧;课外阅读

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善于指导,背景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郎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镕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人认为,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是一种死教,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3.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

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尤其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只做翻译了事。

4.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

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

最后,教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1、留: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还有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语等,如席卷天下、门庭若市、气象万千等。这些不必翻译。2、补:补充省略成份。如:还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3、换:把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换成“谁”。“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使”换成“如果”。4、调: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5.选择名篇、名段、名句赏析,给学生开辟另一块学习文言文的美丽天地

第4篇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①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兰亭集序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用来,表凭借;实在)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好)

二、通假字

1、 趣舍万殊通(趋,往,取)

2、由今之视昔(通犹,如同)

三、多义词

1、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

修守战之具(整治)

2、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5、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四、词类活用

1、 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2、流觞曲水(使(水)弯曲)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4、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5、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作动词)

6、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五、特殊句式

1、 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2、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3、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4、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六、难句翻译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②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鸿门宴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飨: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用酒食款待,犒劳)

2、籍: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登记)

3、续: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4、当: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敌,抵当)

5、啖:拔剑切而啖之(吃)

6、操:大王来何操(拿,携带)

7、刑: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肉)

8、胜:刑人如恐不胜(尽)

9、乘: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四匹马拉的车)

10、窃:窃为大王不取也(副词,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二、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通"俱",全,都)

2、距关,毋内诸侯(通"拒",通"纳")

3、张良出,要项伯(通"邀")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背)

5、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卻(通"隙",隔阂,嫌怨)

三、一词多义

1、因:

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凭借)

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

④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

2、如:

①万事如意(顺从)

②刑人如恐不胜(像是)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④沛公起如厕(到)

3、举: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高举)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行)

③孙叔敖举于海(被选拔)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夺取)

⑤杀人如不能举(尽)

4、谢:

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大王(道歉)

③乃令张良留谢(辞谢)

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询问)

5、意: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态)

6、置: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放置)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丢下)

③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购置)

四、词类活用

1、军:沛公军霸上(名作动,驻扎军队)

2、王:沛公欲王关中(名作动,成为王)

3、财物: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名作状,像财物一类的)

4、活:项伯杀,臣活之(动词使动,使……活下来)

5、兄:吾得兄事之(名作状,像对待兄弟一样)

6、籍:籍吏民(名作动,登记)

7、目:范增数目项王(名作动,使眼色)

8、翼:常以身翼沛公(名作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地)

9、何:"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

10、间:道芷阳间行(名作状,从小路)

五、句式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判断句)

2、此亡秦之续耳(判断句)

3、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句)

4、壮士,能复饮乎?(疑问句)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6、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六、难句翻译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译:项伯于是当夜骑马到沛公的军营里。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译:我进入(函谷)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3、项庄拔剑起舞。

译:项庄拔出剑来开始舞剑。

4、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

译:秦王有像虎狼一样的(吞并)之心,杀人如恐不尽。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译: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6、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译: 沛公回到军营,立即杀死了曹无伤。

2、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3、 死生亦大矣

译:死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啊。

4、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当然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第5篇

关键词: 意象教学 高中语文 诗词鉴赏

意象是诗词的灵魂,是诗人情感的凝聚,诗人的悲欢离合可以通过意象从诗词中体现出来。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阶段,老师要利用语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是体现语文课程人文主义理念的方式之一。

1.通过朗读诗词找出意象

古诗词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意象,能读懂意象就已经迈开了鉴赏诗词的第一步。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读懂、读准古诗词,读懂并非是对整篇古诗词说的,而是指诗词中的字和词。读准是专门针对古诗词的字音,特别是一首古诗词里面有很多多音字、通假字等需要读准其正确的字音。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只有弄明白多音字及通假字的音准,才能真正体现朗读的效果,进而更好地理解。例如在高中语文《蜀道难》里的一句:“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句统领全文的句子,使诗人豪放的情感充分得到体现,学生朗读这一句的时候要有声势一些,读出豪放的感觉。这些词句融入了散文语句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蜀道难的惊叹,且这样惊叹的情感是非常强烈的。本来“噫吁”已经能够表达惊叹之情,再加上使用“乎”、“哉”等延长音将惊叹之情渲染得更强烈。

在读诗词的时候要注意领会意象,诗词里面的意象是需要通过词语、句子结合体现的,所以在分析、度诗词的时候,老师应该教学生使用自身的思维方式把散乱的物象整理形成诗词的意象。

2.创建情景感受意象

2.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仅通过朗读词句从字面上理解什么是“大江东去浪淘尽”或者“惊涛拍岸”等壮观的情景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能够展示赤壁景观的视频和图片,以此引导学生从诗词里体验险怪、感受汹涌,并配以想象力,就能简单地将诗词中浪花拍打石壁而四处飞溅的场景直观地展现于学生面前。又如杜甫的《登高》一诗中,老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方式把和杜甫相关的画面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人写此诗的内心世界及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再加上对诗歌反复朗读更能使学生体会诗人当时艰难潦倒的感受。

2.2将自身感受与诗词本身的意蕴进行对比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身感受与文中体现的蕴意相比较,充分理解诗词。同学之间应互相交流感受,因为每个学生对一首诗的理解有所不同,而与诗词本身要表达的意蕴相比看,每个学生理解的意思肯定会存在差异性,所以此时若通过对比、交流的方式就可以把诗词本身的意蕴完整地表达出来。例如《鹊桥仙》一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及“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进行自我理解的对比,让学生从本质上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理解透彻。

3.实施有效的拓展来理解意象

要很好地把握意象、理解意象,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并非一蹴而就的,同时这是一个持续丰富历程的过程,该过程转变成由书本与生活相结合、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对学生向课外拓展的引导,让学生对意象的理解、把握程度在课外拓展中得到提高。

3.1重视学生的积累

学生要了解并掌握不同的意象代表的含义就要注重积累。比如是高洁、坚贞的意义,在诗人元稹的《》一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宋代诗人陈亮的《梅花》中,梅花就有顽强、高傲的含义。除此之外,兰花、主治、杜鹃、莲花等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物象。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注重积累这些物象所指的含义,才能在诗词鉴赏中轻松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3.2重视谐音的运用

在诗词鉴赏中还要重视谐音的运用,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谐音丰富诗词的意象。一般情况下,会有一些诗人利用谐音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例如“柳”的谐音就是“留”,诗人写作时通常会借用“柳”体现挽留的意思,所以折柳送友人的习俗才会出现,在李白的《折杨柳》和柳永的《雨霖铃》里就充分地运用谐音体现不舍之情。又如“莲”的谐音就是“怜”的意思,在南朝乐府《西洲曲》里就利用借助“怜”的谐音体现女子对男子的思念和纯洁的爱情。

4.结语

意象是诗词的灵魂,如果老师利用意象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经过长期的锻炼,学生在面对某些生疏的诗词时,就可以对其进行鉴赏,理解诗人表达的意思,领悟其感受。利用意象教学的方式能使学生形象贴切地理解、鉴赏诗词,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促进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 备考策略 诵读 实词虚词 文言句式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a)-0002-01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改以来,在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阅读仍然是训练的重点,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分值一直在20分左右,考查题型以选择题和翻译题为主,仍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因此,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把握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规律,始终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此外还要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高考中做到得心应手。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文言文学习及备考策略。

1 注重诵读,培养语感

如今我们早已远离文言文所存在的语言环境,和现代文相比,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培养语感非常重要。而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养成好的诵读习惯,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习文言文就要以诵读为核心,同时加强理解,经典篇目要熟读成诵。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由此可见诵读的益处。在平时学习中,在读准字音、准确停顿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仔细体会,辨明语义,从而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进而理清层次,这样才能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2 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文言文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并善于在阅读训练中熟练地运用。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积累实词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古今异义: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积累一定量的古今异义词,以从容应考。2、一词多义: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并归纳整理其他常见义项,在阅读训练中,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3、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本来有一个基本固定的词类,只是在某个语言环境里,临时具备了另一个词的语法功能,但它们在意义上有密切的关系。常见的有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②名词活用作状语。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④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认为……”4、常见文言虚词。掌握虚词的用法是个难点。《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以”“而”“其”“之一乎”等虚词是多年来考察的重点。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更难掌握,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并结合课好归纳整理。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时,要把虚词放入文中,结合句义和前后词性去推测其意义和用法。同时可作一些文言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收集工作,还可以作一些分类摘编,制作一些文言知识卡片,将常见的文言虚词进行分类汇编。日积月累,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也会使文言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3 了解文言句式,把握翻译方法

文言文实词虚词考察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句子的翻译,在试卷中一般是10分,而这道题也常常是考生失分较多的地方。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尽量做到字字落实,还要要符合现代语法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常见的一些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和省略句式。1、判断句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句子,常常有字面标志,如“…者…也”翻译的时候可以翻译出判断动词“是”,如《游褒禅山记》中“令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可以翻译成:“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是慧褒的弟子在他的坟旁盖的屋舍。”2、被动句在前后句子关系上,有被动的意思,在翻译的时候要特别指出来,常见的标志有“于”“见”“见…于…”“为…所…”等,如《伶官传序》中“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可译为“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食物困扰”。3、倒装语句,调序。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句子的某一成分提前或后置了,翻译时要把它调整过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旬、介词结构后置旬、定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如《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调整它的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即: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4、省略句中省略成分,补足。这主要针对文言文中的省略句而言。翻译时除对译外,还要补足省略的词语,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翻译时应补充为“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即:如果舍弃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5、专有名词,挪移。专有名词指文章中的人名、地名、国家名、官名等,这些词语不必翻译,直接挪移就成。6、注意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如“至莫夜月明”中“莫”通“暮”“晚上”的意思,做句子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这些特殊的文言现象。

做文言文翻译题时,把句子放入原文,借助上下文,揣摩文意,同时要注意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古今异义、通假字和文言特殊句式,即抓住采分点。如2012年辽宁卷“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为有司所纠:被动句。纠:检举。亮:通“谅”,谅解。黜:贬斥。句意为:后来周颞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4 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一、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善于指导,背诵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郎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镕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人认为,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是一种死教,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三、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

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尤其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只做翻译了事。

四、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

第8篇

一、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得到最大的发挥,决定着教学的成败。但在实际的观察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极度缺乏热情,大多数学生并不明白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一到古文课,学生昏昏欲睡,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座位上右耳进左耳出。看到学生课堂上不知所云的反应和试卷上残不忍睹的答案,笔者不禁深深感叹:古文课上,学生的两只耳朵一定都睡着了!文言文本身难懂,枯燥,它的语法结构与我们平时交流用语迥然不同,加之时下快餐文化助长了莘莘学子浮躁功利的心态,这都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其次,对于学生学习古文的漠然态度,教师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到底是是古代汉语的学习还是古代文化的传承,文言文教学是“文教”还是“言教”?对此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使得文言文教学价值取向模糊不清。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一味强调记忆、背诵,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教学过程模式化。再加上课改之后课程紧张,课时少,容量大,文言文教学评价又主要依靠考试,侧重于终结性评价。很多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上也容易存在着一种比较功利的心态,因而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文言字词的讲解以及文言知识上面,留下的大多是文章的形式和文字符号。

二、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1、联系史实及文章内容相关背景,拓展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

2、字、词、句式的翻译教学要灵活多样。

《学科标准》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

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 “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

3、善于点拨,背景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郎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

4、传授文言文学习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第9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导入时,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时间,拉近教师、学生、教材的心理距离,尽快调整学生学习状态。在教学导入时,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认知水平、学生兴趣吻合的情境,引导学生随情入境,将情感融入课堂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主要有语言引入法、视觉引入法、联想启发法和实验法。如《荆轲刺秦王》教学前,教师以视觉引入法创设视频和问题情境,为学生播放《荆轲刺秦王》电影片段,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荆轲是什么人物形象?太子丹是什么人物形象?面对荆轲刺秦王失败的事实,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沉浸在视频片段和问题情境中,迈出学习第一步。

二、先学后教,学案引导,师生互动

先学后教,学案引导是指学生在课前明确教学目标,结合教师的预设问题、自学提纲、导学案等预习课文,把握课文结构,自主完成课文预习内容,记录学习疑惑,初步掌握课文内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高中语文“三环五步”教学的大环节,也是课堂一大亮点。在教师的调控下,学生对预设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落实学习情况,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通过交流、探究、质疑,列出课文学习问题清单,整合学习知识。

如《鸿门宴》预习目标: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史记》故事发生的背景及有关知识;归纳特殊句式的方法,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辨析词义;通过梳理冲突矛盾,体会对比手法和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和思想性格。在学生预习中,提出问题:“鸿门宴”是一次怎样的宴会?刘邦和项羽在宴会中各自显示出怎样的英雄本色?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时,使用导学案,突出预习重难点,让学生在预习时置身在课文的内容中,了解作者基本情况,在问题的引导下和文本生成对话。

三、精讲点拨,指点迷津

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讨论学习,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不足,及时给予精讲点拨。在精讲过程中,教师要对疑难问题的解题思路、答题方法、答题规律、答题规范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延伸拓展,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深度思考,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生有争议、疑惑的学习内容进行正确规范和引导,聚焦语文知识生成的合理化和准确性,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学习的知识网。

如《荆轲刺秦王》教学中,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文本内容的逻辑思路,多形式朗读课文,并以小剧场形式呈现课文内容, 在听读后按照课文结构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四、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在合作交流基础上, 学生要生成一定的学习目标,归纳整理所学知识,串点成网,形成课堂知识整体结构,全面、完整、系统地把握所学

知识。知识体系是高中语文课堂的延伸,落实重点知识,形成知识网构。如《荆轲刺秦王》知识体系如下:

中心思想:本文通^叙述“荆轲刺秦王”一事,赞扬了荆轲反抗、扶弱救困、机智勇敢,表达了作者反抗统治的思想。

小结人物形象:荆轲人物形象为果敢机智、刚烈忠义、视死如归、有勇有谋的侠义之士;樊於期人物形象为义勇刚烈、豪爽慷慨;太子丹人物形象为谋事不周、浮躁多疑;秦王人物形象为贪婪怯弱;秦武阳人物形象为外用内怯。

主要艺术特点:写人善于描写人物的神态、对话、动作;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写事善于描写场景,渲染气氛;叙事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有详有略。

五、练习巩固,堂堂落实

教师为学生呈现多样化课堂练习,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水平和学习兴趣,设置相应的练习题,在当堂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目的。如《荆轲刺秦王》课堂练习中

文言知识的梳理(学生整理展示):(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现象;(4)词类活用现象;(5)自主归纳文言特殊句式;(6)成语典故。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