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08: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第1篇

省委书记主持会议并讲话。受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委托。副省长禄智明出席会议并作相关工作部署。

在会上充分肯定了10县今年以来克服凝冻、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取得的工作成绩和亮点,高度评价了10县党政领导班子、干部队伍的工作和群众的干劲。但他同时也指出,同全省相比,10县经济发展指标的确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基础普遍比较弱、增速排位下降位次比较大。

指出,10县发展很有潜力、大有希望,必须坚定信心、奋勇前进。一是有政策机遇。10县都处在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都能享受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二是有区位条件。习水、务川、道真、正安、绥阳、凤冈、余庆等具,地处黔中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中间地带;平塘、独山、三都等县处于西南出海大通道附近,加强与成都、重庆、球三角等地的衔接与合作,吸引周边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可以实现借力发展。三是有资源优势。10县各有其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可以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四是有产业基础。10县中,习水的煤炭、白酒,余庆的电力,绥阳、道真、平塘、正安等县的烤烟,凤冈、余庆、务川、正安等县的茶叶。绥阳县的辣椒,独山的盐酸菜等发展得都很好,继续扶持并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五是有发展后劲。10县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内生增长动力强劲。

强调,要坚持把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全省工作的“两个大局”,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走出一条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主导、以中小企业为主角、以城乡协调发展为主线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10个县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下决心转型,由农业大县或以农业为主的县转向农工业并举乃至工业主导的县,下决心实现县域经济的转型,把工业做强做大。第二,亳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大规模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第三,要规划建设城镇新区,加快人口向城镇转移。第四,要继续改善基础设施。积极配合搞好县县通高速公路建设,抓好拆迁、征地、服务工作,把县域内公路建设好,实现基础设施向下延伸,加快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第五,要全面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第六,要狠抓落实机制建设,把发展型干部提拔到发展岗位上来。

要求,省直各部门要加大对10个县的支持,从规划、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放权让利,开绿灯、给政策,为10个县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更加有利的条件。

禄智明就贯彻会议精神提出了具体意见,遵义市委主要负责人和10个县负责同志做了交流发言。遵义市、黔南州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责任编辑/任玉梅)推动“县域经济”提速转型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在凤冈召开专题会议李枫

12月29日晚.省蚕、省政府在遵义市凤冈具召开专题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丁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推动2011年全省经济发展增速排名靠后的绥阳、正安、道真、务川、凤冈、余庆、习水、独山、平塘、三都等10具提速转型、加快发展。

省委书记主持会议并讲话。受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委托。副省长禄智明出席会议并作相关工作部署。

在会上充分肯定了10县今年以来克服凝冻、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取得的工作成绩和亮点,高度评价了10县党政领导班子、干部队伍的工作和群众的干劲。但他同时也指出,同全省相比,10县经济发展指标的确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基础普遍比较弱、增速排位下降位次比较大。

指出,10县发展很有潜力、大有希望,必须坚定信心、奋勇前进。一是有政策机遇。10县都处在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都能享受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二是有区位条件。习水、务川、道真、正安、绥阳、凤冈、余庆等具,地处黔中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中间地带;平塘、独山、三都等县处于西南出海大通道附近,加强与成都、重庆、球三角等地的衔接与合作,吸引周边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可以实现借力发展。三是有资源优势。10县各有其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可以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四是有产业基础。10县中,习水的煤炭、白酒,余庆的电力,绥阳、道真、平塘、正安等县的烤烟,凤冈、余庆、务川、正安等县的茶叶。绥阳县的辣椒,独山的盐酸菜等发展得都很好,继续扶持并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五是有发展后劲。10县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内生增长动力强劲。

强调,要坚持把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全省工作的“两个大局”,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走出一条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主导、以中小企业为主角、以城乡协调发展为主线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10个县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下决心转型,由农业大县或以农业为主的县转向农工业并举乃至工业主导的县,下决心实现县域经济的转型,把工业做强做大。第二,亳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大规模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第三,要规划建设城镇新区,加快人口向城镇转移。第四,要继续改善基础设施。积极配合搞好县县通高速公路建设,抓好拆迁、征地、服务工作,把县域内公路建设好,实现基础设施向下延伸,加快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第五,要全面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第六,要狠抓落实机制建设,把发展型干部提拔到发展岗位上来。

第2篇

为进一步加快陕西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陕西开放与发展促进会与省中小企业局联合组成课题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创新机制和实施措施方面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中小企业是带动县域经济的火车头

到2007年底,全省中小企业107.66万户,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3353户;实现增加值2050亿元,占到全省GDP的38.5%;实现营业收入6343亿元,利润总额44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9%和19%。中小企业已成为全省经济类型中发展最快、成长性最强、最活跃的一支经济力量,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陕西省发展中小企业,壮大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中小企业总量少、发展慢、龙头企业少、创新能力低、核心竞争力弱、融资难等仍然是全省县域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4个百分点,也低于西部的重庆、广西和四川。全省县域平均GDP32.4亿元,相当于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的58.5%,江苏的21%。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深感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差距过大、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陕西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从县域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来看,县域之间发展差距悬殊

从全省看,区域发展失衡,南北差距扩大。近年来,陕北部分能源资源富集的县区,县域经济发展迅猛,财政收入急剧增加;而关中和陕南山区的一些县区,经济落后,财政拮据,靠转移支付度日,无力支持发展,县域之间经济差距越来越大。按有关统计资料,省内地方财政收入最高县竟然是最低县的190多倍。

(二)从产业结构看,单纯资源型产业比重过大

从全省情况来看,经济规模和财政收入较好的县区基本都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丰富的县区,天然资源的优势为这些县区带来滚滚财源,为这些县区赢得十强、百强的荣誉。但从产业结构看,涉油、涉煤、涉气产业比重过大,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极不合理。志丹县连续三年蝉联陕西十强县和西部百强县, 200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24.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4亿元,但绝大部分来自涉油产业,同期中小企业上缴财政1.3亿元,只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1%。

(三)从工业园区的建设看,园区定位和基础设施建设良莠不齐

多数县区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尚欠完善,生态环境不够理想,不能很好满足企业入驻的要求;有的园区定位不清,各类企业混杂,缺乏企业间的有机联系和互补互动作用,降低了工业园区对工业发展的优势和对投资建厂的吸引力。个别县区对工业园区的认识模糊,概念不清,既没有适合工业企业入驻的标准厂房,又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把简易仓库区引入几家手工作坊式企业就误认为是工业园区。

(四)从发展理念看,对发展县域经济的认识和指导思想差距较大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从调查看,由于发展理念不同,对发展县域经济的效果大不一样。延安宝塔区按照“依托城镇、面向市场、服务城市、致富农村”的发展理念,发展大轻工,拓宽大旅游,培育大流通,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使中小企业成为区级财政增收的有力支撑。旬阳县遵循“河源文明”的理念,一手大抓龙头企业的发展,一手大抓环境保护,取得县域经济和县域环境的双丰收,今年前三个季度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3.77%和58.09%。

发展陕西中小企业的保障机制和促进措施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更新思维、创新机制上走出一条新路子,采取针对性措施,鼓励创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积极壮大县域经济。

(一)强化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1.总结经验,扩大扩权强县的试点范围。县区(镇)两级政府是县域经济的决策者,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体。从陕西省和各地试点的经验看,扩权强县,实现财政体制的省管县,是进一步唤发县级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体制上激活县域经济的活力,带动县域经济驶入高速发展快车道的有效机制。为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建议扩大扩权强县的试点范围,更好地解决县区(镇)权限和功能不对称的矛盾,并在总结前一段15个扩权县经验的基础上,把扩权强县的各项试点继续深入下去。有的省在财政体制省管县的基础上,催生行政体制改革,进行省管县的试点;有的在发展工业园区的基础上,进行区镇合并试点,进一步实现行政体制的省管县,以减少行政层次,提高行政效率,这些可作为扩权强县试点的借鉴。

2.发展充实创业和风险保障基金,加强全民创业的激励机制。要从机制和政策层面鼓励农民离乡离土,落户城镇创业立业。当前由于沿海外向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紧缩生产,使陕西大量在沿海务工人员回乡。这些回乡人员由于较长时间在外地务工,视野开阔,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正是创业的最好种子。要建立和加强全民创业的激励机制,在财政和税收方面制订创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务工回乡人员在家乡办工业、搞三产,变出外务工为在家乡创业,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到城镇打工。

3.实现金融创新,建立健全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机制。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老问题。陕西一方面企业资金紧缺,一方面银行存贷差大,资金外流严重。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除采取财政贴息等一些扶持政策外,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创新中小企业融资体制和金融工具上有所突破,在争取大型金融机构支持的同时,大胆试办适应中小企业融资要求的新体制、新机构和新金融工具。

――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实现银行的本土化。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实现银行的本土化,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资金外流的根本举措。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中小型银行资金较少,无力为大型企业融资,为搞活资金,增加盈利,从客观上决定了只能和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本土中小银行对当地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拥有信息上的优势,有利于解决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信贷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当前陕西有3个省辖市分别成立了城市商业银行,还有7个省辖市没有组建,而且覆盖面小,还不能覆盖市管各县。建议各省辖市在财政资助和城市信合组织的基础上尽快组建起各自的城市商业银行,增加资本额,扩大覆盖面,并在此基础上整合组建全省的城市商业联合银行,以在全省范围内调动头寸,增加信贷额度,减少信贷资金流失。

――充实地方担保公司的资本金,加大放量。充实担保公司是当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最急迫、最现实的一个措施。据了解,目前陕西现有各类担保公司66家,不但数量不多,一个县平均不到1家,而且资本金少,担保放量小,一般只为1比4,撬动信贷额度有限,不能满足中小企业信贷要求。为进一步加快信用担保公司建设步伐,应以政府投资参股的形式吸引企业和个人出资,发展政策性或商业性担保公司的数量,充实各类各级担保公司的资本金,加强与银行的协作沟通,扩大放量,增加信贷额度,解决当前中小企业创业和经营活动的急需。

――降低市场准入条件,开放民间金融机构。当前陕西民间借贷活动频繁,这种地下金融借贷活动,不但利息高,而且合约不规范,极易产生不良经济纠纷,影响社会和谐。要按照央行和省政府办公厅先后下发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和《扩大试点小额贷款公司的指导意见》精神,积极扩大试办小额贷款公司,尽快使地下民间借贷活动阳光化。对条件较好的县区,可通过自然人和法人共同投资的办法,试办比小额贷款公司规模更大、经营更灵活的股份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提高陕西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水平。

――创新和利用金融工具,活跃金融市场。为多渠道多形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以试办利用一些市场经济中常用的商业信用形式,如期票、透支、票据贴现、应收账款质押等,以扩大中小企业融资形式。

――强化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是企业和银行合作的助推器。由政府和银行共同协商认证陕西有信誉的中介机构参预中小企业和有关银行之间的合作,把授信企业信用的评估、财务报表的审查、经营活动的监管等事务性工作委托中介服务机构,这样不但可以极大地提高银行办理信贷业务的效率和贷款的安全性,也使企业增加信贷的时效性,提高信贷的效益。

――进一步发挥准金融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典当行和租赁公司这些准金融组织的作用,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补充。现代典当业实质是一种抵押融资形式,抵押品可以是不动产如住宅、门面房、通用设备等,也可以是动产如珍宝、有价证券等。优点是手续简单,时效性强,可以解决企业一时之急需,缺点是兑现率低、额度小、融资时间不能过长。设备租赁多采用融资性租赁方式,它相当于一次性贷款分期还款,可以缓解因创业或企业技改所需设备而又缺乏购买资金的困难。

4.实现土地流转,解决工业园区的用地问题。在这次调研中,有关县区普遍提出建设工业园区的用地问题,土地已成为建设工业园区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加大土地的流转置换,通过旧村改造、宅基地置换、破产工矿企业场地利用、川道河滩治理等办法,挖掘土地潜力。如志丹县和延安宝塔区的新建工业园区,就是在少量征地的基础上,主要改造河滩建设起来的。

(二)促进陕西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1.选择重点,具体指导,做好县区工业园区的建设规划。规划是工业园区建设的基础,规划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工业园区建设的经济性、适用性和生态性(包括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做到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实现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就必须首先是规划的生态化,就是把生态观念贯穿到规划的全过程。工业园区规划起点要高,视野要宽,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布局的要求,实现城乡的有机衔接。

2.把发展中小企业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相结合,进一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省上已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重点抓好的一个方面。陕西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造就了气候明显的三个经济地理区域和四个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潜力巨大的发展条件。农副产品加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适应性强,覆盖面广,既是能源富集区各市县的辅助产业,又可以成为全省大多数市县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3.把发展中小企业和实施百镇建设工程相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业园区的建设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既是实现城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推动小城镇向高层次发展的动力。省上投资2亿元实施百镇建设工程,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把发展中小企业和实施百镇建设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具体条件,可以围绕中小龙头企业和关联企业,推动实现城镇化;也可通过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充实小城镇的规模,更好地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4.把发展中小企业和开拓市场相结合,不断完善市场服务体系。陕西生态资源丰富,绿色产业是陕西一大优势,如关中和陕北的苹果,早已名闻遐迩;陕南的富硒茶、柑橘、食用菌,也是产量不菲;这次调查中看到,黄姜和魔芋,都已开发出了系列产品。但由于市场开发不够,地域品牌知名度不高,名牌效应不显著,使一些产品销售不畅,制约产量的增加和产品的大量输出。市场开发落后是影响陕西农副产品发展的一大障碍,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改变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财政扶持,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把发展中小企业和开拓市场结合起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信息灵通、服务周到的农副产品市场网络。

5.把强县和富民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强县富民,实现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也是当前扩大内需的需要。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过低,和东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一直是困扰陕西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国家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国内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第3篇

马宗国, 朱孔来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

摘要:我国县域经济虽然总体实力提升较快, 但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及地理位置的差别, 仍存在着不均衡性及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破解发展难题,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山东省为例, 通过对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 存在的问题; 对策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 12-0065-04

我国县域经济虽然总体实力提升较快, 但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及地理位置的差别, 却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性。近几年, 山东省在/促强扶弱带中间0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引下, 通过加快实施/双30工程0, 县域经济呈现出龙腾虎跃、竞相发展的局面。但县域经济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一) 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2009年, 山东省122个县(市、区)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93414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123818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94517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923818亿元, 进出口总额108517亿美元, 分别占全省的8615%、5613%、8416%、8117%、7813%。全省有26个县(市) 进入全国百强, 其中前20强中占了7席。

(二) 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

山东省在转方式、调结构、节能减排、提高经济集中度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县域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山东省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8年的1012B 5911B 3017调整为2009年的919:5810:3211;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114%, 比2008年提高214个百分点。以提高经济集中度为目标, 通过加强园区建设, 促进了县域生产要素向重点区域的聚集。近几年, 许多县市规划建设了各类经济园区, 目前, 全省县域经济园区已达1100多处, 60%以上的新建项目聚集在园区内, 经济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载体, 区域经济规模效益明显提高。

(三)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 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9年, 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55元, 同比增长819%, 农民恩格尔系数达3615;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13476元, 同比增长1317%; 2010年一季度,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14元, 同比增长1318%。

(四) /双30工程0成效明显

通过实施/双30工程0, 经济强县优势更加突出。2009年, 30个经济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收稿日期:2010-08-20

作者简介:马宗国, 男, 山东泰安人,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美国罗德岛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企业战略。

1290818亿元, 同比增长1212%, 高于全省增幅013个百分点;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612亿元, 同比增长1412%, 高于全省增幅119个百分点; 实现进出口总额32419亿元, 同比下降了1917%, 低于全省增幅71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51210亿元, 同比增长1610%, 高于全省111个百分点。经济欠发达县发展势头也较强劲。2009年, 30个经济欠发达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216亿元, 同比增长1316%,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17个百分点;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216亿元, 同比增长1818%,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615个百分点; 实现进出口总额2619亿元, 同比下降了115%,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019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9117亿元, 同比增长1819%,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

二、山东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模式(一) 特色产业主导型

山东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0, 发挥比较优势, 打优势牌、走特色路, 全力打造特色产业, 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路子。几乎每个县市都有特色的典型或品牌, 有的特色项目与县域名称齐名, 甚至成为县域的代名词。如, 提到/贸工农一体化0就会想到诸城, 提到南北两大/菜园子0就会想到苍山和寿光, 提到/阿胶0就会想到东阿, 提到蔬菜加工和出口就会想到莱阳, 提到羊毛衫加工就会想到海阳, 提到黄金生产就会想到招远。

(二) 创新导向型

山东省坚持突出科技创新先导地位, 整合创新资源, 聚集创新要素,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的县域经济全新发展模式。如, 沂源县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 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的项目, 引导企业科技创新, 实现以/高0补/晚0, 以/高0补/弱0, 强化了科技的支撑作用。禹城市实施/新、特、优0工程, 突出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知名品牌、循环经济四大亮点,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0%以上。

(三) 产业集群带动型

山东省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导向,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 注重拉长)

产业链条, 做大做强规模大、要素聚集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 加快发展配套产业, 壮大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骨干力量。如, 茌平县以打造东方铝城为重点, 着力发展以信发铝电为龙头的铝产业集群, 与铝相关的企业发展到70多家, 全县65%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税收来自铝产业; 诸城市培育了销售收入过千亿的汽车产业集群和四个过百亿的食品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形成了主导产业支撑、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区域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结构。

(四) 大企业带动型

山东省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壮大骨干企业, 以大项目、大投入促进大发展, 推动了县域经济规模扩张。如, 邹平县魏桥创业集团一个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近7成; 海阳核电建设2009年为地方提供税收7560万元; 寿光晨鸣、高唐时风、莱阳龙大、诸城福田汽车、龙口南山集团等一大批规模大、要素聚集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成为建设经济强县的主导力量。

(五) 资源开发型

山东省坚持依托优势资源, 进行综合开发, 促进资源和原材料产品多次转换、加工、增值, 使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如, 巨野县立足煤炭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煤电化工和优质浮化玻璃, 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一半多。邹城市着力推进煤电开发, 形成了以煤化工、触煤合金、特种玻璃、新型建材为重点的煤电化产业集群, 全市煤电行业利税占工业利税的7成多, 税收占地方入库税收的一半以上。

(六) 大城市依托型

坚持依托中心城市, 主动对接融入, 承接产业转移, 发展配套经济, 走大城市辐射带动发展的路子。如, 胶南市抢抓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和滨海交通公路通车的重大机遇, 沿桥隧、滨海公路辐射, 形成了家电电子、汽车零部件、船舶配件三大产业群, 其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强。章丘市积极承接济南的产业转移, 落户开发区的重汽汽车产业园年实现产值

占章丘工业园产值的三分之一。

三、山东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 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最好的省份是江苏和浙江, 江苏县域经济规模大, 强县大而强; 浙江县域经济富裕程度高、差别小; 而山东/强县不强0、/居民不富0、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山东省平均每个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仅为江苏的70%、50%左右; 全国百强县前10位中, 江苏占了7席, 而山东省最强的龙口市仅列第11位。

(二) 土地指标缺口大、中小企业融资难土地指标缺口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突出, 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用地指标紧张, 从宏观看, 是由国家严格土地审批、减少项目用地指标、对开发区进行审查核减等措施造成。受国家宏观土地保护政策的限制, 目前平均每个县市只分配给200~300亩的土地指标, 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滞后于经济发展, 计划指标下达晚, 加上建设用地按项目审批手续繁杂, 运转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 不利于建设用地的及时供给,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现行金融体制也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不利影响, 县级银行普遍没有信贷权, 只能吸收存款, 不能发放贷款, 而向上级银行申请贷款审批程序又过于繁杂, 资金往往不能及时到位, 影响了使用效率。虽然为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国家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金融结构仍存在惜贷慎贷现象, 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 且越是需要资金扶持的欠发达县融资难度越大。

(三) 县域自主发展能力不够强

山东省县级财政保障能力差, 大多数县属/吃饭财政0, 除了保工资、保民生的/刚性0支出外, 所剩财力寥寥无几, 财权与事权不对称, 县域利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极为有限。同时, 县域很难留住高层次人才, 高素质劳动力也相对短缺, 这对县域的自主发展能力造成影响。对欠发达县而言, 财政支出主要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种补贴来维持,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乏力, 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 难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

[1]

有效支撑。正是由于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招商引资难, 县域内资金外流现象突出, 导致其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四) 县域发展不平衡

山东省东部和西部、强县和弱县相比, 经济总量、财政实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且差距扩大的趋势比较明显。2009年, 山东西部四市县域(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的31个县市) 的人均GDP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东部四市(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的24个县市) 的4315%、3719%。不仅强县与弱县之间差距大, 而且30个强县之间也有较大差距, 人均GDP 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市分别是最低的318倍和417倍。

四、加快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一) 破解三大难题, 增强发展活力

11切实解决建设用地缺口大的问题。随着国家对土地保护越来越严格, 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用地指标越来越紧张, 县域经济的加速发展与用地指标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0。从山东省县域情况看, 许多县市已十多年没有进行过村庄规划, 由于农民进城、子女上大学等因素, 农村出现了许多空闲宅基地, 不但浪费了大量土地, 也影响了村容整洁。目前, 如能将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民住房模式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不但可以有效化解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矛盾, 也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住房条件改善有了可靠的资金来源。

21在产业集群内打造/企业联合体0, 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症结在于担保问题。借鉴山东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 建议由政府搭桥, 推动同一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内的各个企业加强协作, 本着互相帮助、利益共享的原则, 打造以产业协会为重点的/企业联合体0。/联合体0实行会员制, 政府为其提供部分/过桥0贷款周转金以吸引更多的同类型企业加入/联合体0。/联合体0的成员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拆借流动资金, 尤其当某一企业急需银行贷款时, 由/联合体0成员审议同意, 其他企业按其权益在/联合体0中所占比重提供同比例的信用担保, 改变过去一家企业为多家企业集体提供担

保模式, 有效分散风险。在此基础上, 要积极探索建立由/企业联合体0、中小企业、银行、信用担保机构组成的融资联盟, 形成多方交流合作机制、服务机制和诚信机制。

31加大对欠发达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欠发达县由于财力捉襟见肘, 再加之县域内资金外流而导致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山东省目前对欠发达县虽有一些扶持政策, 但扶持力度远远不够。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县的扶持力度, 关键要解决扶持资金的来源问题。因此, 应借鉴国家筹集各地区资金集中支持西部地区的做法, 建议实施/强弱统筹带中间0的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按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县域经济统筹发展基金0, 该基金主要用于提升欠发达县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1推进强县扩权改革。一是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减放并举、依法下放、权责一致、提高效能的原则, 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权限, 进一步赋予县级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决策权。二是加快/省直管县0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规范试点县财政体制, 加大省级扶持力度, 减少运转层次, 提升管理效率。

21建立县域产业转移引导机制。加快弱县与强县产业的有效对接, 促进地区间合作互动、协调发展。研究制定鼓励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政策, 建议借鉴江苏的做法, 每年安排部分资金, 采取贴息、奖励等方式, 支持中西部省级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园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支持东部地区企业向西部的产业转移, 投资兴办项目。构建产业对接的协调组织机制, 建立产业转移与承接的信息交流平台, 促进县域间的协调与沟通。

31整合对农业的各项补贴项目。目前对农业的各项补贴名目繁多, 也比较零碎, 且政策刚性很强, 基层实际执行的工作量很大。建议整合各项扶持资金, 多搞一些能够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综合开发性项目。

(三)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证11加强分类指导, 实施差异化考核。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以实施重点带动战略为推动措施, 结合各地区位特点, 梳理思路、明确方向,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找准定位、差异化发展。东部县市区, 要充分利用蓝色经济与高端产业这两个/加速器0, 唱响/蓝色主旋律0, 突出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 推进制造业由加工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 促进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全力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中部县市区, 要围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鲁南临港产业带, 主动接受辐射带动, 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加快县域经济崛起。西部县市区, 要把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优势与西部的资源、成本优势结合起来, 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促共进, 培育经济发展的自主增长机制, 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在科学分类和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实施差别化考核。

21实施新一轮/双30工程0。建议重新调整30强县和30个弱县名单, 实行动态管理, 加大对调整后的30弱县的扶持力度, 制定实施强县对欠发达县新一轮对口帮扶政策, 使帮扶政策长期化、制度化。

31明确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建设发展目标, 加大考核和监督指导的力度。建议启动新一轮小城镇规划修编, 明确各个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建设发展目标, 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 加大考核和监督指导的力度。建议全省评选100个经济强镇, 对其所在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由省市县加大支持力度, 促其快速发展。同时, 在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 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角度制定新农村建设绩效考核办法。

参考文献:

[1]徐清照1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1中国集体经济12009, (4) 1

第4篇

一、坚持观念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坚持观念创新。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增强五种意识:一是发展意识。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加快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力引导,鼓励企业经营管理者树立“办大企业、树高品牌、抓大市尝创新技术”的新理念,不断做大做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我县工业的整体水平。二是机遇意识。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和新挑战,审时度势,抓住新机遇,开拓新思路,推动新发展,增创新优势。三是大局意识。各级各部门尤其是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部门与地方的关系,做到部门利益服从全县利益,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四是服务意识。切实转变过去“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上来,为民营经济大开绿灯,切实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五是责任意识。各级各部门都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扶持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为己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发挥资源优势,致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因地制宜,培育新的产业优势和物色产品。我县有山地面积298万亩,竹木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达30万千瓦。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xx特色的“山水”经济。一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要改变过去依靠政府投入发展“三高”农业的做法,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抓政策激励、抓发展规划,抓龙头带动和抓技术扶持上来,发展壮大“东茶西果南瓷北烟中菜”区划经济。要突出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大力发展小水电。各级各部门尤其是水电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放脚,积极鼓励支持社会能人和企业老板投资兴办小水电,增强我县经济收入来源。

第5篇

一、解放思想,确立思路

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就不可能萌发新的思路、产生新的动力。

第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和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意识,坚决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熏一切工作都围绕经济发展来安排,一切工作成效都以发展实绩来检验。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就是要实事求是。不同的地方,条件不同,情况各有不同,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近年来,武宁县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亦显著提升,但是,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从总量看经济蛋糕还很小,在全市15个县(市、区)中排名第8位,并且各地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如果我们的经济不能迅速做大,我们的排名还可能后退。

李源潮同志指出,发展县域经济,关键要认清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搞发展。武宁县选择“六大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正是根据武宁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作出的慎重选择。首先有产业基础。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节能照明、矿产加工、医药胶囊等主导产业,取得了突出成效。尤其是绿色照明产业迅速扩张,成为九江市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其次是有资源依托。我县山清水秀,生态优美,水资源、林业资源、矿产资源、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能够快速转化为经济效益。经江西地矿局和厦钨联合探明,我县有钨矿储量30万吨,专家估计,赣北九岭矿集区钨矿资源总量将超过80万吨,我县成为又一个“世界钨都”。再次是有平台优势。近年来,我县的园区建设和城区建设起点高、投入大、见效快,完善了基础设施,拓展了发展空间,吸引了一大批项目落户,也为下一步项目落户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大力发展“六大产业”,坚持从实际出发,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以此带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立足实际,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一定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要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工业强县的战略,引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把发展工业作为当前的最重要工作来抓,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抓。要抢抓当前难得的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主动接纳发达地区的企业转移以及工业扩张,打造优势特色工业品牌,迅速扩大工业经济的规模,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二)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投资

要加快发展步伐,壮大县域经济,必须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要结合我县六大产业发展的实际,重点围绕六大产业进行招商引资,突出龙头企业招商。尤其是节能灯产业,不再引进毛管生产企业,要着重招引全球50强、全国30强企业,进一步提升产业的层次,向LED、灯饰、电子显示屏、新能源等领域发展,抢占行业制高点;矿产加工业不再搞粗放式开采和加工,要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钨、锑等资源优势,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整顿、全面提升,引进大公司来进行深度开采加工,形成产业链。

(三)坚持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进一步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研究有关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好财政、税收、用地、信贷、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除国家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都要对民营资本开放,凡是我国政府承诺对外商逐步开放的领域,都要引导民营资本加快进入。要让民营经济投资者和从业人员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在经济上有实惠,在权益上有保障,为各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平等竞争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坚持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要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迅速发展,必须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使园区经济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和管理,按照园区城区化的思路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进力度,打造好工业园的用地、用工、用电、融资四大平台的建设,努力使工业园区成为聚集产业、企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中心,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完善机制,确保活力

良好的机制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加快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同样离不开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机制,关系理顺了,每个人才能各尽其责、各尽所能,发挥各自最大的能力。为了迅速推进项目建设,我县坚持“书记抓督查、县长抓调度”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责任人、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支好的施工队伍”的“六个一”项目推进机制,严格落实“定任务、定时间、定责任、定奖惩”的“四定”和包征地拆迁、立项审批、规划设计、预算审核、施工队伍选择、工程现场监督、工程质量监管、工程资金拨付、工程验收和社会稳定的“十包”项目责任机制。同时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大会战总指挥部、各分口指挥部和项目责任领导三级网络的指挥调度作用,及时有效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另外强化督查通报机制和完善评比奖惩机制,以科学合理的制度来管理人、激励人。最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为发展配干部的用人导向,不断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做到一碗水端平、一把尺量准、一盘棋走活,以干事识别干部,用实效检验干部,凭业绩使用干部,注重发现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干部,重奖重用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让想干事、肯干事的干部有机会,会干事、好共事的干部有岗位,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有地位。

第6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当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

一、蓬莱市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是经济实力明显提升。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50.3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4:59.2:34.4,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5.87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6.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6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5.6亿元,实际使用外资9100万美元,外贸出口5.57亿美元,外贸进口3.36亿美元。

二是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深入实施“三百工程”,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新硬化农村公路51公里,硬化路通村率达到95.2%。修复战山、平山两座中型水库溢洪道,除险加固20座小型水库,完成34个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村村通自来水人口普及率达到99.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89元。

三是主导产业快速发展。造船重工、汽车及零部件、葡萄与葡萄酒、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发展到85家,北奔重汽生产重卡2.27万辆,全市生产改装车8000辆、车桥8.4万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亿元。旅游业:全市旅游景区发展到13个,其中,4A级以上景区5个,蓬莱阁景区成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4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亿元,蓬莱阁景区门票收入首次突破亿元。

四是人民生活稳步提升。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稳步提高居民收入,积极扩大居民消费,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稳步提升。家电下乡产品4.14万台,汽车和摩托车下乡1.21万辆,发放财政补贴资金2084万元。2010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7.11亿元,比年初增加18.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11元。

五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越来越好。两条进港铁路支线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完成,龙烟铁路调整方案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两条疏港公路已报交通运输部待批,连接沈海、荣乌两条高速的“高接高”项目列入省“十二五”规划,烟台新机场建设全面展开。国道206西线、蓬水路建成通车。胶东调水蓬莱段工程建成完工。

六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为民办实事,累计投资9.8亿元,实施为民实事工程126件。新增就业再就业1.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0.77%;农村养老保险参保7.8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3.6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60元和每年1800元。

二、蓬莱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仍然不强。在烟台市范围内比较,2010年我市GDP实现350亿元,排名第四,而排名第一的龙口市GDP达到680亿元,为我市的1.9倍;地方财政实力仍然不强,2010年我市财政收入15.9亿元,排名第四,而排名第一的龙口市财政收入为36.7亿元,为我市的2.3倍。

二是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2010年烟台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6.5%,龙口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8.8%,而我市仅为42.8%,远远低于烟台市平均水平。我市城区规模相对较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存在功能弱、带动力不强等突出问题。

三是民生投入仍需加强,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不少。

三、蓬莱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抢抓建设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两大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努力转方式,精心调结构,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

(一)抓空间布局,打造发展新格局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城乡融合步伐,努力打造布局合理、区域协调、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即大辛店和潮水两个节点,要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社区集中、配套向城区看齐,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二)抓产业升级,激发发展新动力

1、培强做大工业。依托现有优势企业、优势技术和优势项目,按照“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基地”的思路,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经济整体转型升级。当前重点抓好华润风电、微藻养殖、超硬复合材料、诺康药业、北大高科华泰制药等项目建设和企业壮大,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较大突破。

2、优先发展服务业。以旅游业、商贸餐饮业、房地产业、物流业、新兴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加快服务业支撑体系建设。围绕历史文化游、滨海风光游、葡萄酒文化游、自然生态游等四大板块,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配套功能,拓宽发展领域。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三百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膨胀发展果品、水产、畜牧三大优势板块,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大力引进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抓项目建设和科技创新,构筑发展新支撑

第7篇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树立正确理念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科学把握“小”与“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在县一级,难点也在县一级。我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关键要靠2000多个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去,我们虽然在思想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坚定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过分关注经济总量和规模、拘泥于局部利益。如在项目取舍中态度不够坚决,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力度不够大,等等。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小利益”与“大利益”之间的关系,自觉把县域经济的发展置于全国发展大局来考量,并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真正做到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

辩证认识“舍”与“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今日之“舍”,图的是明日之“得”。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首先就是要解放思想,消除观念束缚,正确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彻底摒弃“唯GDP论”,更加注重发展的效益指标,实现发展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对那些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和项目,必须从长远发展的高度,舍得投入、舍得付出,为今后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必须坚持以效益来衡量速度,舍得眼前利益,坚决舍弃质量不高、甚至是负效应的发展速度,对那些违背国家产业政策、能耗大、高污染的产业和项目。做到该关的关、该停的停。

正确处理“近”与“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持久推进。要全面完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任务,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做到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立足当前,就是要牢牢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这一机遇,在继续推动经济平稳回升的同时,着力解决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层次偏低、过分依赖出口、资源损耗偏高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力争在提高发展质量上见成效。着眼长远,就是要多做打基础、重制度工作,坚定不移地通过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抓住重点环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以点带面、全力推进。

优化产业结构促转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必须把做大做强一二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中之重。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区位条件不同、发展水平不一,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整合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从我市来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首先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实施大平台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解决传统产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坚持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生产业、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和休闲旅游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调整投资结构促转变。调整投资结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今天的投资结构决定着明天的经济结构。受发展阶段、国情等因素影响,投资特别是政府性投资,一直被作为拉动GDP增长最直接、最有力的措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同比增长30.1%,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也达历史新高。当然在后危机时代,这样的结构需要调整,但调整结构毕竟需要一个过程,投资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投资结构调整特别是启动民间投资。浙江县域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成份。但许多地方都存在倚重政府性投资、民间投资乏力的现象,地方政府举债投资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非常不利的。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投资结构优化,坚持政府性投资、民间投资、外资一起抓。努力形成各类投资多轮驱动的格局。特别是要把工作着力点更多放在促进民间资本的投资上,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努力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给民营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提升创新能力促转变:创新能力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对县一级来说,科技、人才资源匮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这是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不利因素。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抓住当前科技、人才资源开始由大城市向小城市流动的机遇,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加快建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积极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引进各类科技成果。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谋求长远发展的主动权。我们余姚早在2007年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推进自主创新,今年用于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将在5000万元以上。

扩大对外开放促转变。当前,我们正处于全球化时代。经济开放程度对经济活动的范围、强度以及生产率等起看决定性的影响。对县一级来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颓彻底抛弃保守、封闭的发展理念,以更大的魄力来推进开放,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当前,重点是做好“请进来”、“走出去”两篇文章。“请进来”,就是要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一起抓,搭建平台,创新方式,千方百计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千方百计引进一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营销采购、中介服务等机构,促使本地企业提升发展水平,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走出去”。就是要积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提高对外经济合作能力,特别是要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收购兼

并、股权置换等方式实现向外扩张,拓展发展空间。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突破难点障碍

建立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考核导向、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和保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探索力度,努力在体制机制方面实现新突破。

完善考核导向机制。对县一级来说。我们不但要按照上级政绩考核的要求,扎扎实实地抓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符合本地实际的政绩考核体系,以科学的考核导向,真正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近年来,我市在这方面作了一些积极探索,如去年在修订完善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体系时,根据当地实际,扩充和提高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容和分值,起到了比较好的导向作用。今后,我们将继续对政绩考核体系进行调整完善,使考核经济指标能充分体现又好又快、好字优先的要求,促进科学发展。

第8篇

1.切实落实县(区)的管理权限。凡省下放到县的管理权限,市各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县。凡市能下放到县(区)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下放。对已取消的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市批事项,一律不准继续审批,违者将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对市保留的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事项,一律进入市政务中心,实行并联审批,三级联动,限时办结,超时默认。积极探索项目代办制,逐步推行“网上审批制”。

2.完善垂直部门管理体制。凡在县(区)延伸机构,党的关系实行属地管理,其主要负责人的任免、考核,事先征求并充分尊重党委、政府意见。对不作为、消极作为、乱作为等影响地方发展的垂直管理部门负责人,县(区)党委、政府应及时向其上一级主管部门提出,其上一级主管部门要及时予以调整。

3.减轻县(区)财政支出压力。除中央明确规定或省政府批准的规费项目外,市直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县(区)集中收费性资金。省政府未批准的各类建设项目不得要求县(区)财政提供配套资金。禁止和取消一切不符合规定的达标升级活动。

4.加大财政支持县(区)力度。积极协助县(区)争取省财政间隙资金借款的方式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认真落实省财政对县(区)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比上年增长部分,按增长额(年增长率超过30%的按30%计算)的20%,奖励给县(区)作为发展资金的政策;积极争取省企业挖潜改造资金、三产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逐年提升支持我市县域经济的比例。市设立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农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专项资金支持县(区)的比例,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加。

5.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在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的同时,支持县(区)尽快完成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制度改革。支持黄山市农村合作银行、徽商银行黄山分行早日挂牌。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典当行、拍卖行、租赁公司、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积极发展“三农”保险。

6.进一步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支持县(区)通过安排预算资金、部分国有资产变现收入和引入民间资本等多种方式,补充和增加担保机构资本金。支持开发区创造条件,利用自身的资产组建担保机构。鼓励企业间开展互担保。改进社会中介服务,简化评估、公证、抵押、登记手续,实行最低标准收费。协调金融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分散担保风险,简化合作手续,降低合作门槛和成本,提高信用放大倍数,充分发挥担保作用。

积极推进县(区)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积极争取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贷款。

7.依法保障项目建设用地。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优先保证“861”、“443”重点项目、重大利用外资项目和工业项目用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鼓励各类建设项目特别是新上建设项目使用现有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旅游项目用地实行“只征不转”。通过村庄复垦整理节省出来的土地,在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农村居民得到妥善安置的前提下,报经省国土部门核准,节余指标可用于城镇建设。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依法流转。

8.完善用地收费管理。规范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供地等审批程序。认真落实皖发[2006]14号文件的有关规定:耕地开垦费一律按下限标准收取,凡项目用地已做到耕地占补平衡的,在土地征收审批时不收取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就地缴入国库,实行先缴后分;耕地占用税县(区)级分成部分,即征退返。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9.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县(区)经济开发区主要负责人享受县级待遇意见》的规定,省级开发区(含比照执行的专业园区)管理机构的行政级别可根据开发区的发展情况确定,负责人可以高配。

10.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优先规划建设,优先推荐为国债项目,优先帮助争取政策性贷款。提高城市维护费、土地出让收入等用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份额。省财政设立的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

11.实行入园工业项目奖励政策。凡在开发区或工业园区新上工业项目投资(包括土地、厂房和生产性设备)在1000万元~5000万元、项目建设周期在一年以内的,竣工投产后给予企业法定代表人一次性奖励3万元;投资5000万元~1亿元、项目建设周期在三年以内的,竣工建设周期在五年以内的,竣工投产后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奖金由开发区或园区所在县(区)财政支出。

12.加大全民创业扶持力度。加强产业政策引导,降低市场准入,认真落实我市鼓励全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照有关法规政策带头创业,参与招商引资,辞职经商办企业或到民营企业就业。支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支持县(区)建立创业园区(基地)、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创业服务机构,加强创业培训,扩大小额贷款发放范围和担保基金规模。对进入创业园区(基地)的下岗职工、失地农民等困难群体,在开业、收费、房租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13.掀起旅游发展第三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利用我市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区位优势,以提升旅游产品结构、打造知名品牌为关键,以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动力,全面加快黄山旅游国际化进程,力争早日把黄山风景区打造成全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自然景区,把黄山市建设成为全国同类旅游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之一,使黄山真正成为“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

14.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以及林权制度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皖政[2006]96号),整合资源,重点扶持省级龙头企业和我市六大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一批旅游观光型、工业主导型、商品流通型、外贸促进型、综合发展型的小城镇。

15.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选准、配强乡镇党政正职,每年选拔一批乡镇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锻炼。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从2007年起,选择100个示范村和10个社区进行试点,完善相关机制和配套政策;2008年到2010年,每年选拔10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基本实现全市每个村、社区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16.保持县(区)领导班子相对稳定。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2006]19号文件有关规定,注意提高县(区)领导班子中熟悉经济工作的成员比例。县(区)党政正职原则上要在同一县(区)任满一届,除工作特别需要或特殊情况,届中一般不做调整。

17.加大县域经济考核力度。

(1)对县(区)的考核。①对全省县域经济年度考核综合指数(或动态指数)位次前移5位以上的县,市委市政府给予通报表彰;连续两年前移5位(或一年前移10位)以上的县,除给予通报表彰外,给予县委书记、县长各奖励3万元,并在建设用地指标,市级支农资金和工业发展基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区可比照考核)。②对全省县域经济年度考核进入“十快县”的县或达到“十快县”标准的区,给予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各5万元奖励,授予“发展先进奖”称号;年度考核进入全省“十强县”的县或达到“十强县”标准的区,给予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各8万元奖励,授予“发展标兵奖”称号。③对全省县域经济年度考核位次(动态指数)后移5位以上的县,市委、市政府给予党政主要领导通报批评;连续两年后移5位(或一年后移10位)以上的县,除给予通报批评外,并调离主要领导岗位或责令其引咎辞职(区比照执行)。

(2)对乡镇的考核。以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为重点,制定乡镇经济发展考评办法。年度考核综合指数和动态指数前十位的乡镇,授予“十强”或“十快”乡镇称号,对党政正职给予奖励。年度考核动态指数后移五位的乡镇,对党政正职给予通报批评;对连续两年后移五位或一年后移十位的乡镇党政正职,调离主要领导岗位或降级使用。

(3)对市直部门的考核。以争取国家和省支持、服务县(区)等为重点,制定市直部门的考评办法,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业绩突出的前三名进行表彰,后三名给予通报批评。

第9篇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1宜阳经济发展走势良好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按照“统筹兼顾,持续提升,四化同步做示范,六加一攻坚战走在前”的总基调,自加压力,务实重干,不断加快发展步伐,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1)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主要指标增长较快。三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11.9%。2014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07.8亿元,同比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253亿元,增长2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亿元,增长1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0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8675元,增长11.5%。

(2)把工业经济作为主导,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近年来,宜阳县实施产业立县、工业强县的战略,围绕工业上项目。已初步形成了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电子电器、食品生物医药、硅镁新材料六大支柱产业。

(3)把现代农业作为基础,农业发展形势较好。通过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特色种植,逐步形成了以现代烟草、畜牧养殖、花卉果蔬、油料作物、黑色杂粮、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种植新格局。

2宜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盘子不够大。去年我县GDP完成207.8亿元,占全市的6.3%与周边兄弟县相比,分别是偃师市的54.7%、新安县的59.4%、伊川县283.1亿元的73.4%。

(2)科技支撑不够强。目前,我县骨干企业中除青岛啤酒、黄河同力、前进化工、中信重工等少数几家企业拥有技术研发中心外,其它企业均无科技研发机构,产品大都处于产业链上游和低端位置,缺少话语权和定价权。

(3)财税增长不够快。去年我县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61亿元,偃师市为10.4亿元、伊川县为15.8亿元、新安县为13.3亿元、孟津县为11亿元,差距显而易见。

(4)产业结构不够优。“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大”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还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

3宜阳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3.1从宏观政策看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系列稳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措施正在出台,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2)建设中原经济区纳入到了“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洛阳建设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一带一路的实施,这肯定将给我们全市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宜阳也必定会从中受益。

(3)洛阳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为“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 宜阳县是洛阳市“五组团”的重要组团,而且,宜阳县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3.2从经济发展环境看

今年将是国际、国内经济格局大调整、大变革、大转移的关键一年。经济学家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制造业正从东部渐渐向中西部转移 ,这对我们招商引资有很大的优势。

3.3从自身潜在优势看

(1)处于洛阳市“一中心五组团”之列,发展的区位优势明显,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宜阳县城品位有了很大提升,洛宜快速通道通车之后,洛宜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我们完全有可能将区位优势变成经济发展优势。

(2)处于粮食生产核心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粮食核心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粮食生产的主战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除了提高粮食产量外,一些资金、项目捆绑发展,对我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着很强的支撑作用。

(3)处于洛阳市“大工业”布局辐射转移最优地带,承接洛阳市产业转移优势明显。现在,洛阳市许多过去的老工业项目都开始退城进县。

(4)处于洛阳市三产服务发展的最优地带。宜阳离市区比较近,县城经济发展比较快,三产服务发展呈现出快速、强劲的增长势头,三产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和档次也有了很大提升。

4宜阳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与路径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准确把握宜阳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方向,谋划正确的发展思路,对于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1)实施产业立县战略。一要提升传统产业;二要培育新兴产业;三要构建产业集群。

(2)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发展的战略地位,一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工业布局。二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发展支柱产业,三是要坚持推进全民创业,突出抓好民营经济,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着力打造活力宜阳。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