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8: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时展的主要趋势。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建设美丽城市的需要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需要。上海市地处我国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缘,濒江临海,境内江、河、湖、塘相间,水网交织,上海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近年来,上海市平原河道面临诸多问题:一是人水争地,侵占河道;二是水质污染,生态恶化;三是护岸硬化,生态退化。因此河道生态治理是加强平原河网地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国内对河道生态治理的研究[1~4]大多集中在生态治理的定义、功能的描述,或是过分关注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本身,而往往忽视了河道生态治理的经济效益[5]研究。本文结合上海市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与大家一起探讨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1区域概况
上海市奉贤区南桥新城[6]规划范围为北至大叶公路,东至浦星公路,南至G1501,西至南沙港和沪杭公路,总面积71.39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为75万人。新城的空间结构为“一核联四片、一环串两带”,是上海市“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建设的三大新城之一。南桥新城区域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其水系规划主要水系格局为“三纵横一网十二湖”。金汇港、南竹港、南横泾“三纵”和浦南运河“一横”四条干河贯穿新城城区;“一网”为规划支河呈现纵横交织的自然河网生态布局;“十二湖”是南桥新城的生态核心和城市景观区的集中体现,其中“上海之鱼”水系对提升新城景观水平、打造新城核心公共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故河道的生态治理垫定了南桥新城以“低碳・生态,智慧・宜居”城市发展理念的基石,以此提升南桥新城的等级和综合实力。
2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目标及程序
2.1 河道生态治理原则
1)植物合理配置原则:通过合理的水生、湿生及旱生植物配置能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
2)发挥河流的综合功能原则: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在满足河流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同时,也要发挥河流的休闲、景观等综合功能。
3)可持续发展原则:保证足够的水面率和水体容量,保证水体循环流通,进而改善整个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环境、社会及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2.2河道生态治理目标
河流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认识,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目标往往最终或最深入的是恢复河流的本质[7]。河道的生态治理是位于河道防洪排涝整治、河道用水等一系列目标协调之上,同时兼顾河道自身所持有的自然特点及人文价值等目标。南桥新城区域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根据城市功能区打造具有水乡特色的用水、亲水、戏水、观水、人水相融的江南“海派新水乡”,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综合竞争力。
2.3河道生态治理设计的主要程序
南桥新城区域现状河道情况较为复杂,由于早期缺乏水系统一规划以及建设时间的差异导致河道生态治理参差不齐,局部功能性驳岸也遭到破坏,部分新建区的河道生态较为完善。
借助南桥新城正处于发展建设阶段,通过对新城水系统一规划,明确水系生态治理标准,结合新城区域开发建设,对新城水系分期分段进行综合治理,逐步打造江南“海派新水乡”。
结合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河道生态治理设计主要按以下程序进行。
1)资料收集。对南桥新城周边水系的生境与环境进行调查,收集河道的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生物群落、河道自然风景、人文风景及周边城市建设用地等基础资料,为河道的生态治理设计奠定基础。
2)现状分析。通过对新城水系现状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识别梳理和分析评估,查找问题的根源,针对性的制定新城水系生态治理目标和对策。如随着新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污水排放量不断地增加,污染物成分日趋复杂,严重超出了水体自净能力,使河道水质受到污染,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部分河段水质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水藻繁殖,绿水、秀水已不复存在等问题,应协同有关部门进行调研分析,制定可行的污水处理办法。
3)目标制定。结合新城区域功能分区,制定治理目标。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目标是以防洪排涝为基础,以人水和谐为原则,合理确定人与河道的占地面积、人与生物用水量的划分,保护和改善河道的结构和形态,改善和保护河道内生物栖息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并使该区域有代表性的生物或群落回归河流和岸带。结合南桥新城城市建设的不同功能分区与周边用地性质(商业、工业、农业、居住),对不同区域的河道或河段制定了不同的生态治理标准。新城水系按分级分区分段进行生态治理规划,按综合分级、同级分区、一区多段分别制定新城水系生态治理标准,明确新城水系生态治理的内容和任务。
4)规划设计。河道平面规划和断面设计是以自然生态为基调,确保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由于平原河网水位变幅较小、流速低,故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采用了满足生态恢复要求的结构形式及生态型的工程材料或是能够满足生态恢复要求的基础材料,河道断面设计主要有梯形断面、矩形(直立式)断面和复式断面,生态护岸主要采用草皮护坡、干砌石、生态石笼、生态混凝土(砌块)等。
5)长效管养。对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评估,制定改进措施,为后期的河道规划设计积累宝贵经验。制定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长效管养机制,确保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3河道生态治理经济效益分析
水利工程系属社会公益性质的水利建设项目,具有多方面的难以定量计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工程实施后,周边环境景观大大改善,工程的防汛、排涝等综合效益可以充分发挥,较大程度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南桥新城水系是浦东片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桥新城周边水系工程实施后可以提高河道的过流能力和防汛能力,减少因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直接损失及间接损失,确保周边地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使居民能集中精力安心工作,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2)南桥新城水系整治后,进一步完善防汛、排涝、水资源调度体系。同时,为营造亲水型水环境,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创造了基础条件,具有一定的潜在效益。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南桥新城水系的生态治理,提高了区域的防洪排涝标准,同时也改善了空气通道,对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人民生活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从而提高了南桥新城的土地价值,改善了旅游投资环境,促进了新城的经济发展,为提高区域等级和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季永兴, 刘水芹, 张勇. 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坡结构探讨[J]. 水土保持研究, 2001,8(4):25-28.
[2] 崔树彬, 汪义杰, 张云, 陈军. 珠江三角洲河涌治理与生态恢复技术指导[M]. 2011,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 , 周明耀, 赵瑞龙, 徐方. 城镇河道生态护坡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3(1):88-92.
[4] 牛德东, 牛政. 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的设计方法[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3,19(6):87-88.
[5] 彭静, 张祥伟, 日本河道环境治理经济效益评价[J]. 国外水利, 2004.11:63-66.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物措施;枫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统一
Biological measures to control small mountain river Discussion
Zhao Xue-yi
(Anshan, Liaoning Xiuyan County Water Conservancy Anshan Liaoning 114300)
【Abstract】The use of biological measures small mountain river training, can achieve savings of project investment,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flood control, river beautification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aspects, the real river regulation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organic unity.
【Key words】River training;Biological measures;Maple;Social; economic;Ecological benefits of unified
采取工程措施整治河道一直是传统的、重要的、有效的方式。大量的工程措施势必需要有大量的投入。按照水利产业政策,大江大河的治理,投入主要来自于各级政府预算内资金及可用于水利建设的其他财政性资金,基本有所保证。但对于地方中小型河流的整治,因地方财力有限导致资金很难保障。针对这样的情况,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既能节省资金,又能加快整治进度、提高中小河道防洪标准,近年来岫岩县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即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治理中小河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基本情况总结介绍如下。
1. 岫岩县基本情况
1.1 自然情况。
岫岩县地处辽宁省东部山区,是一个“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农业县,行政区划上隶属鞍山市。全县土地总面积4507平方公里,人口58万人。全县地势为北高南底,平均海拔79.6米,最高点为帽盔山主峰,海拔高程1141.5米,最低点为大洋河出境处,海拔高程仅16米,高差达1125.5米。全境以低山、丘陵为主,沟谷交错,河川密布,境内有2条较大干流,即哨子河和大洋河;流域面积过100Km2的主要支流有15条;河长2Km以上的小河526条。各级河流总长度2642.23Km,县内可谓“千山竞秀,万壑争流。”
1.2 岫岩县山区河道特征。
1.2.1 中小河道流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岫岩县地处辽东半岛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季风气候区。由于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夹持及岫岩地处千山山脉东南迎风坡,又南临黄海,加之地势南低北高低抬升作用,每年夏季均有不同程度的暴雨灾害,是辽宁省东部山区的暴雨中心之一。全县年平均降雨量840.5毫米,最大年降水量为1580.7毫米。降雨量年内分配多集中在6~9月份,占年平均降雨量的76.7%,特别是7~8两个月的降雨量占年平均降雨量的56.5%。
1.2.2 河床比降大、汇流急。
岫岩县境内大部分河流属低山丘陵区雨水补给型河流。支流密度大,沟谷呈陡峻、狭窄的“V”字型,山坡坡度均在25°~45°之间,河床比降大,汇流时间短,暴雨形成径流汇集成尖瘦型洪峰下泄。洪峰流量大,冲刷破坏力强,中下游河流河滩地都十分开阔,比降平缓,主流切割较浅,河道主流发育呈游荡状态。
1.2.3 河床地质条件差,植被状况差,冲刷破坏力大。
岫岩县山区地层古老,岩体破碎,裂隙发育,风化强烈,有供泥石流活动的足够的松散碎屑物质。山区河流河床比降大有利于松散碎屑推移质和地表径流的汇集及能量转化,而主河由于河床比降平缓,河滩开阔,输沙能力十分有限,必然造成泥沙在主河大量淤积,抬高主河河床,使河床变成宽浅游荡型。主河成为宽浅游荡型河床后,山洪暴发时极易泛滥,给两岸造成洪灾,同时宽浅游荡型河床必然导致曲流发展和河流侧向侵蚀,在河流侧向侵蚀作用下,河岸被冲刷,土石堤防坡脚淘空失去稳定而坍塌、溃决,形成洪灾,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1.3 岫岩县山区河道洪涝灾害。
(1)岫岩县是辽东地区中小河流泛滥,山区泥石流灾害十分活跃的县之一。山区经济发展对环境索取过多,而对于水土保持建设、中小河道治理投入过少,加之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不足,致使山地灾害、泥石流、中小河流泛滥成灾。据调查,岫岩县仅20世纪80年代就发生较大中小河道洪灾三次,经济损失惨重。第一次是1982年8月8日,岫岩县西部、西北部普降大暴雨,大洋河岫岩镇水文站实测洪峰流量4250m3/s,相当于50年一遇标准洪水。有关乡镇发生泥石流和中小河道决口19976处,造成死亡54人,毁坏房屋4800间。大洋河城镇段环城堤三处溃决,造成县城全部被淹,水深3m,经济损失1.2亿元;第二次是1987年8月19日,岫岩县东部、中部的大营子、红旗、岭沟、兴隆,苏子沟等乡镇降暴雨,大营镇3小时降雨318mm,岫岩县内1小时降雨104mm,发生泥石流和中小河道决口13781处,冲毁农田3万亩,毁坏房屋2897间,死亡54人,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第三次是1995年8月17日,全县普降暴雨,造成山洪暴发,各河水位猛涨,形成洪灾,全县10万亩耕地受灾,其中8万亩绝收,冲毁、沙压耕地6000亩,毁坏房屋385间,倒塌房屋384间,直接经济损失5662万元。
(2)水灾给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水灾将全县人民多年来辛辛苦苦修筑的水利工程毁于一旦。
2. 生物措施治理山区中小河道的实践
2.1 因地制宜选择树种,大力提倡生物措施。
岫岩县山区河道比降大,洪水流速快,洪峰来的快,去的也快。因此山区河道防洪有着“怕冲不怕淹”的特点。基于此,岫岩县选定了喜水性植物,当地有苗种优势、生命力强、根系发达、固床(滩)效果极佳的枫杨作为河道绿化品种。绿化方式为育苗栽植和种耔直播。枫杨是岫岩(以及辽东)地区当地的树种,属胡桃科,阔叶乔木。其生物学特征是:易繁殖,播种和育苗栽植都适宜,初期生长快,喜水性强。据实地考察,育苗栽植枫杨当年生的株高都在0.35米以上,地茎0.7~1.0厘米以上。枫杨根系发达,两年生苗木其根系扎入深度与地面以上株高相近,故此,枫杨有“树多高,根多深”的说法。正是基于枫杨的这一特点,岫岩县将其列为堤防绿化的首选品种。从1992年开始,岫岩县将枫杨绿堤工程列入鞍山市星火科研项目加以研究推广。由于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取得了良好的防洪效果,该项目获得了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2.2 生物措施治理山区中小河所取得的实效。
(1)岫岩县境内的雅河河道两岸分别为雅河乡和前营镇,右岸雅河乡长13公里,防洪工程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而左岸的前营乡15公里堤防,只有工程措施,无生物措施,堤高路宽,迎水坡为干砌石护坡,工程形象和质量明显好于右岸。1982年雅河发生洪水,左岸决口5处,长度2.4公里,冲毁耕地1200亩,而右岸堤防因由生物措施而未受损失。
(2)杨家卜乡在15公里长的黄岭河两岸按河道整治线营造枫杨护岸林8公里。林带平均宽4.3米。1992年8月中旬河道上游一次降雨达100毫米,洪峰流量227m3/s,沿河两岸未受任何损失。
3. 生物措施治理中小河道的效益分析
岫岩县对山区中小河道治理实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方式以来,已体现了较大的效益。
3.1 社会效益。
(1)生物工程实施的结果固定了河床,扭转洪水泛滥的局面。河床普遍下降,洪水的流势、流态稳定。在增强防洪功效的同时,美化、靓化了河道环境。龙潭乡境内河流总长度为46.6Km,全部实现绿化,河岸稳定、河床下降。据1995年10月选取不同河段的5个断面测量结果,河床普遍下切1.4m。
(2)杨家卜乡黄岭河流域,1995年8月19日一次降雨135mm。9月初对黄岭河上游无生物工程措施的张家卜段和下游实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邓家段进行观测对比:上游张家卜段,堤防被冲毁400米。下游邓家卜段长度由于1991年在堤坡上播种枫杨树籽,现在枝条已达2米以上,起到固定河堤作用,此次洪水,受枫杨保护的堤坝未受任何损失。(见图1、图2)
图1
图2
(3)实践证明:生物工程措施起到了疏河固床,稳定流势,增大主槽泄量,提高河道防洪标准的作用。
3.2 经济效益。
3.2.1 节省河道整治工程投资。
按现行价格计算,修建1公里堤防(干砌石护坡,坝高2米,基础深0.8米),需要动用土方1.90万立方米,护坡石方0.11万立方米,基础石方0.04万立方米,挖基土方0.04万立方米,碎石垫层0.074万立方米,合计需要资金34万元。而利用生物措施整治河道,按绿化宽度20米、每平方米栽植枫杨3株计算,计需苗木6万株,需要资金1.8万元,栽植人工费0.4万元,加上3年的管护费1.2万元,合计需要资金3.4万元。二者的投资比例为10:1。
3.3.2 生物工程环境生态效益。
(1)生物工程实施起到了疏通河道、固定河床的作用。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抑制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对改善山地环境,探索山区河道整治开拓了新路。树种的选择因地制宜,又符合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特征,充分发挥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2)生物工程的建设,不仅增强了河堤的防洪功效,节省了河道防洪工程建设投资,而且靓化了河道环境,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4. 生物工程规划设计
(1)实践证明:生物措施在防洪固岸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是护岸林本身根系发达,这些根系成林后深入在河岸和护岸丁坝,护砌中,起到网状受力筋作用;与土、石结合成有机整体,提高河床对洪水抗冲抗塌能力,起到中水河床时减缓流速、拦截落淤、疏浚固床作用。高洪水位时起到削减风浪淘刷、固岸护坡作用。
(2)规划设计原则:“以疏浚固床为主,除为保护重要城镇及大片耕地可筑堤外,均应按工程措施(护岸,丁坝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工程措施为主”。
(3)在实施生物工程措施前,要对山区中小河流进行系统规划设计,确定整治标准和整治线。布置控导工程时必须纵观全局,上下游呼应、左右岸兼顾,作为整体统一考虑,生物工程措施的布置符合整治线要求和稳定上下游河势及主导控制河岸目的。
(4)山区中小河道治理以生物措施为主,但应辅之以工程措施,为生物措施发挥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对重点整治河段、整治导控节点还应强化工程措施,以稳定河势,保证整体工程完整性。
5. 建议和想法
5.1 中小河道整治工作不容忽视,各级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
近些年来中小河道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抗御洪涝灾害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资金投入少、抗灾能力低、防洪标准不高,极易出险,甚至溃堤决口,特别是城市和防洪效益大的地区一旦发生灾害损失不亚于大江大河。所以中小河道整治工作应该引起各级政府重视,从战略高度将此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舍得投入,在河道整治工程预算中加入生物措施治河费用,做好中小河道整治工作。
5.2 以防洪效益确定防洪标准,搞好中小河道整治规划
中小河道整治防洪标准确定涉及到社会综合效益和经济投入,一定要按其防洪效益确定防洪标准。城市和重要经济区确定的防洪标准高些、防洪规划超前些、工程标准先进些,而山区和防洪效益低的地区确定的防洪标准低些、工程标准低些或只搞些生物工程和河势控制工程。
5.3 因地制宜,因河就势,就地取材确定中小河流整治措施。
中小河道整治是一项长期、艰苦、工作量超重的任务,建国以来各级政府,沿岸群众在这项工程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确实起到了防洪减灾的作用。但仅靠工程措施还达不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要提倡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进一步提高防洪效果。经验证明,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对于搞好山区中小河道整治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字】生态建设;堤防工程;设计;科学发展观
河流治理已成为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模式。在过去多年的社会发展中,由于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河道问题较为严重,成为了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身体健康的核心环节。因此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做好河流治理工作已成为人类关注的重点,也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然结果。在河流治理工作中,采用生态堤防设计方法不但能够使得人们更好的利用河流产生的各种经济、社会效益,而且也能够促使河流回归自然化,产生一定的生态效益。
一、生态堤防概述
在过去的堤防工程建设中,由于人们对于环境认识不科学、不全面,多采用加固岸堤、疏通河道的方式进行治理,使得河流在满足人们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种种自然影响和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自然灾害,如洪涝、决堤等事故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人们在提防设计工作中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不够,造成了堤防工程建设中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生态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在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日益加深,对于各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落实,在河道治理工作中也逐步趋于综合化治理要求,即是在工作的过程中以河流利用、生态效益、环境保护为一体化的工作模式。这也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必然结果。
二、生态堤防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目前的生态地方设计中,我们主要要考虑一下几方面原则:
1、安全原则
安全原则主要指的是在设计工作中要以河流治理为基础,兼顾生态堤防的安全性要求,确保在雨天的时候不出现洪涝、决堤等现象。特别是人类开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这类问题的认识不够而造成的提防事故较为严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对于建设力度和水平要求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自然原则
在堤防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能够发挥传统堤防工程防洪功能的同时,还要做好河流生态效益要求,甚至是降低河流的流速,从而维持河流的生态健康以及河道周围的环境保护要求,进而发挥其应有的自然景观优势。这种原则的存在与利用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得在工作中随意的破坏和更改自然规律,更不得胡乱的对自然进行优化和处治。
3、生态原则
坚持“生态治水”新思路,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水生动植物生息、繁衍;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人水共融”的良好环境。
4、亲水原则
结合当地居民文化习俗和活动需求,设置人性化的活动和休憩场所,提供更多方位能直接欣赏水景、接近水面,让人们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全方位地感受水文化给人们生活上带来美的感受。
5、整体性原则
河岸景观设计以整体美为基本原则,突出特色美,体现意境美,延伸河流水生态系统的空间。
三、生态堤防设计实例
生态堤防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生态学及美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水利工程,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又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现结合“某水库工程”生态堤防设计实例,对城市生态堤防进行探讨分析。
1、“某水库工程”概述
“某水库工程”是指城西河道溪炉田至留槎洲段两岸生态堤防工程,现状堤防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原防洪堤标准偏低,大部分在十年一遇以下;②防洪堤不连续,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防洪体系;③溪属山区性河流,坡降陡,水流速度大,运行时间长久,局部堤基已在外,加速了堤防的损毁,影响堤身稳定。故修建该段堤防工程十分必要。该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了河道周边绿地和自然环境,展示着的风土人情,使城区向西推进约6km,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成为人民重要的生活居住环境。同时,溪是瓯江的源头,源头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瓯江下游县市百万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安全问题。因此,建好生态堤防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某水库工程”生态堤防设计理念
(1)治理原则。“某工程”河道治理以满足防洪安全为目的,尊重自然,立足水系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在工程措施的总体思路上,尽最大可能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为河流生物的多样性奠定基础,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护岸。
(2)岸线布置设计原则。“某工程”岸线布置结合自然地形进行设计,少动土方,保留河道的蜿蜒平面形态、断面的多样性、两岸的天然植被等。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造就多样性流场,形成深潭浅滩地貌特征,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
(3)护岸结构设计原则。“某工程”护岸结构设计体现防洪功能和生态景观的结合,在满足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造价的降低;充分考虑人们活动的亲水需求;尽量避免刚性硬质化,合理选择当地植物措施;尽可能采用天然建材护岸,营造生物缝隙,为其提供繁殖和生长环境。
3、“某水库工程”功能体现
通过对“某工程”实施,城西河道生态堤防将主要形成以下5个方面功能:
(1)防洪功能:城区现有防洪堤防洪标准偏低,本设计工程完成后防洪能力达50年一遇,城区作为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防洪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生态功能:植物措施具有净化窄气、净化水体、涵养水源、滋养土壤、调节气候、固土护坡和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调节功能,增加河道绿量,形成稳定的河道动植物群落,改善河道景观和生态功能。
(3)人文功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青瓷宝剑香菇灵芝亭誉中外。“l『Ii进工程”将的文化特色融入生态堤防工程设计,展示特有的文化,提高了城市的品味。
(4)休闲功能:滨水景观为人们提供r接近自然、感受休闲生活的空间媒介,使人们牛活品质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5)运动功能:沿河的景观带内布置r自行车道和各种运动设施,为不同年龄层的人们提供运动场所。
【关键词】城乡小流域;河道;现状;治理措施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349-0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农村垃圾、污水、农药等缺少监管和治理,不仅使城乡小流域内的河道受到污染,甚至流域内人们的日常生活饮用水安全也受到威胁,出现用水危机,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居民生活,进而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十二五”规划以来,国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因而,采取措施治理城乡小流域河道污染等问题,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目前城乡小流域河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小河道的现状
城乡小流域河道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河道的破坏程度加大,缺少监管和治理的垃圾、生活用水、农作物灌溉、农药等随意排入河道内,使流域内地表水,甚至地下水受到污染,使居民的生活饮用水受到污染;化肥、农药、白色薄膜、除草剂等的使用,进一步加剧河道水污染,引发水安全危机;河道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河流水质普遍下降,其自身净化能力下降,蓝藻、水华频繁爆发,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饮用水安全频频告急。[1]严峻的水环境形势和水安全危机,给城乡居民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城乡小流域河道的现状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治理,实现人与水和谐,保证城乡居民的用水安全,实现人与水和谐。
(二)城乡小河道存在的问题
1、河道淤积
河道淤积是城乡小流域河道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河道淤积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河道本身就有一定的含沙量,长期的积淀,造成河道中的含沙量越来越多,而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有限,与外界进行水体交换的频率不是太高,河道里的水流不出去,而外面的水又进不去,无法交换,导致河道的泥沙一直积淀。另一方面,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垃圾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作物秸秆等物质,随意地排放到河道中,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无法消化这些生活垃圾,未消化的生活垃圾大量沉积在河床底部。长期作用以后,尤其是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疏通,同样会对河床产生明显的淤积。
2、河道水受到污染,水质差
城乡小流域河道存在的另一严重的问题就是河道水受到污染,水质变差,城乡居民的生活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引发水安全危机。[2]究其原因,河道水污染的影响因素中人为因素占主要,人们日常的生活垃圾、地下水管道的脏水、化肥、农药等随意排入河道,使河道里的水受到污染、变臭,河道水质严重下降,而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无法消化这些垃圾,与外界水体交换的次数变少等,导致河道水环境形势日趋恶化,给城乡居民生活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3、河道缺少绿化建设
据相关数据显示,城乡小流域河道的绿化覆盖率低,这种现象的存在易造成河道水土流失,给城乡居民生活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这也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目前,城乡居民生活在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的环境里,生命健康面临着威胁,提高河道绿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二、城乡小流域河道治理措施
针对城乡小流域河道存在的河道淤积、河道水污染和河道绿化面积小等问题,必须采取措施,及时治理。应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体的治理措施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加强河道整治,疏通河道
河道淤积不仅有河道本身的原因,也与人为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因而,加强河道整治,疏通河道是势在必行的,否则造成的严重后果可想而知。具体的疏通河道的做法很多,技术要求高,难度大。首先,必须减少生活垃圾等的排放,加强监管和惩罚力度,对随意丢弃垃圾的严惩不贷。其次,因地制宜地建立河提,疏浚河道,使河道水流畅通无阻。河道疏浚可以采用泥浆泵清淤的方式,采用现代化的施工手段,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减低工程造价,节约控制成本。[3]
(二)治理河道水污染,改善河道水质
河道水污染,给城乡居民造成严重困扰。应加强河道水污染治理力度,改善河道水质,保证居民的正常安全生活用水。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惩罚那些随意丢弃生活垃圾、排放生活污水等的人,坚持水污染谁治理,减少污水的排放和农药化肥的使用。同时,也要做好河道疏浚工作,使河道水与外界水体进行交换,调节水质,充分发挥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还城乡居民健康安全的生活用水。
(三)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造林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河道,提高河道植被覆盖率,又能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其实,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不仅有助于改善城乡小流域河道的淤积和水污染问题,而且还能发挥植物的作用,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净化城乡空气、改善城乡土地结构、平衡生态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给人们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总之,城乡小流域河道在城乡居民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人们对河道的破坏而造成的河道淤积、水环境受到污染,水质下降和河道绿化面积小等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并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解决,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整治、疏通河道,改善水质,植树造林,提高河道绿化面积,使城乡居民有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用水安全,最终实现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池大锋.小流域河道治理技术方案的探讨――以晋安区小流域河道治理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11:24-26.
(安吉县雨乔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 安吉 313300)
【摘要】河道生态治理是城市河流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建设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通过介绍城市河道的各种功能和河道治理生态理念,重点针对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措施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以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河道;生态理念;生态治理;护坡;实施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他们对于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建立一个生态型城市也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河道作为城市河流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常见的基础设施,在城市防洪、抗旱、灌溉和运航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许多河道的功能局限在防汛上,忽略了河道的美观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生态统一性。若城市规划人员没有做好河道生态治理工作,不仅会影响到河道内外生物的多样性和河道系统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如何实现河道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建设现代化的河道生态工程,就成为了城市规划人员面临的难题。
1.河道治理的传统模式?
传统和道德治理,往往基于河道基本功能的实现,如抗旱、排涝、防洪等,进行裁弯取直,清淤挖泥,河岸加高,采用硬性材料护坡等,而对于生态功能则考虑较少,其很大程度上以牺牲周边环境为代价,这就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影响了河道内部以及周边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同时,在河道建筑中,往往运用硬性材料,而材料中的有害物质进入河流,必然对河水质量产生影响,引发生活用水质量下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再者,河道的传统功能性,以实现实用性为主,在实际治理中往往以人为性变化为基本,而忽视了流势的自然性,出现一些河道被迫改道,浅滩深潭缺失,水流快慢得不到控制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基本性功能的发挥,而且很大程度上有失自然美观性。
2.河道治理生态理念?
秉持着生态理念来进行河道治理,会减轻河道治理工程对该地区各个方面的破坏和影响。坚持怎样的生态理念,把河道治理造成的危害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呢?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做好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地做好河道整治的具体统筹。尊重自然,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1重视水污染的治理。
河道施工用水产生的废水要经过有效的处理。可以将废水先排入专门的废水收集池,然后经过污水处理和水质检测再考虑是否回放。严禁工作人员随地丢弃废弃物,机械的清洗可以在施工区以外进行,经常清理施工区周围的卫生以避免影响周边卫生环境。并告知周围地区的人们慎用治理中的水资源。?
2.2有效防止和处理水土流失。?
(1)严禁在河道两旁大量堆积施工所用石料、土料堆放的施工材料上要用塑料膜等物体进行覆盖,并在材料底部用编织袋等东西压盖,以免降雨时造成大量冲刷。?
(2)在废弃土区,要建有专门的防护基础设施,合理挑选弃土场,应该表面平整,周围要设有防护不易冲刷的防护植被。水土保持是河道治理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够保障河道治理工程作用的有效发挥,在每一次的河道整治工作中都要把水土保持的问题首先考虑在内,切实做好水土保持的设计工作,否则,一旦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将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影响,河道治理工作的进程也会受到阻碍。?
2.3有效处理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施工时可以给机械作业人员配备防噪用具,尽量选用低能耗、低污染、排放少的机械进行施工作业,柴油等燃料方面也要慎重选择,避免因机械状况不佳而造成一定的噪声污染。在日常作业中要做好机械的维修和保养。在通过施工道路的时候,车辆应该减速行驶,不用喇叭以降低噪声,并尽量在晚上10点以后作业。同时做好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在居民生活区周围尤其是晚上尽量不要大声喧哗人为地制造噪音。?
2.4有效处理所在河流生物的生存问题。
先了解所在河流的生物种类及其生活习性,做好水生动物的安全保护工作,专门设置活动区域范围,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避免水生动物因水域环境的突然改变而大量迁徙。对于水生植物,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对它们所造成的影响应该尽量进行补救,并合理配置植被。?
2.5对于河道周围居民的健康做好全面的保护措施。
搞好施工区的卫生,在施工区经常进行现场消毒,妥善处理废水和生活垃圾;保障现场工作人员良好的生活条件,严格按照安全规定搭建施工人员暂住房屋,制定相关制度,安排专门的卫生工作人员,做好施工区的卫生防疫工作;时常对工作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关心他们的健康和安全,并监督他们严格执行操作章程,做好全面的应急措施;在工地食堂和操作区域配设专门的消毒器具,保证施工人员的清洁用水,饮用水具定期清洗。?
2.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参与度。
积极宣传生态理念,让人们都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来,实现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居民们积极配合整治河道工作,减少河道治理所带来的破坏。?
2.7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以保证生态治理工作带来的持续性效果。
在河道整治的过程中,要协调统一各个方面,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有机融合与统一,将生态理念用于治理河道的工程建设中,这不仅可有效恢复河道本身的防洪排涝功能,同时对于改善河流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人文生活环境也有较大的帮助。
3.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措施?
河道生态治理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走向,其不仅面向河道基本功能的实现,而且越来越突出人与自然、水与动植物、人与水之间的和谐关系营造,以求实现河道回归自然,河道文化以及生态河道的目标。?
3.1河道形态尊自然。
传统的河道治理往往采用裁弯取直的方式,这不仅改变了河道的天然走向,而且严重破坏了动植物生存的空间,在现代河道治理中,要进行河道形态恢复,采取工程措施把曾经裁弯取直的河道进行适度修复,保留一定自然弯曲河道,恢复河流低水槽,以不同的弯曲度、滩岸深度以及流沙控制度,来实现对河水的速度控制,以更好地实现河道的流速自我调节功能,实现河水自我净化,进而实现河流生物多样性发展。?
3.2河道护坡生态化。
河岸生态是河流生态的关键,传统的硬性材料建设虽然起到了加固堤坝的作用,但是影响了生物的生存,所以,在河道护坡建设中,要注重选材、护坡以及自然可用资源的合理化使用。?
(1)首先,在河道治理中,尽量减少混凝土、浆砌石块等硬质材料的使用,而采用一些新素材,如采用河底淤泥,在现场脱水、固化后将淤泥整袋用于填土或是护岸,同时,将袋口用植物封扎,这不仅减少了硬性物质对水源的污染,而且很大程度上促使植物再生。以卵石填充,充分利用现场产出的混凝土弃渣,这不仅有利于鱼类生存空间,而且变废为宝,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统一。?
(2)其次,天然石铺坡,通过天然石砌垒,让石块达到口口吻合状态,这在急流处较为常见,在洪水时间较长的缓流处也可使用,其石块与石块之间讲究天然造成,即为通过水草、水中或是土地泥沙等物质自然填充,不必利用水泥等,这不仅减少了原材料的投入,而且很大程度上为水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3)天然抛石是最简单的一种河道生态治理方式,这不仅可以有效阻止洪水,而且抛石之间存在缝隙,可以为鱼类以及其他生物提供嬉戏场所,利于生物多样性繁殖。?
(4)最后,采用植被护坡。植被不仅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而且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河道与周边环境的生态性过渡。在坡面分层处种植一些根系发达的植物,如柳树、槐树等,以其根系的含水与护土功能来保持河道岸坡的水土。在缓坡或是普通河段多用草坪和低矮植物进行护坡,尤其是对野生草种的使用,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植被的成活率,而且能够很快实现生物环境的适应,这就起到了生物生存环境的保持与优化作用。?
3.3河道断面重实际。
河道的断面设计,依据河道实际功能的实现,往往采用复式、矩形、双层以及梯形等形式,其选择必须根据河道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河道功能的适应性。?
(1)首先,复式断面的选择。复式断面的主要性能在于行洪、排涝,在一些山溪河流中,枯水期流量少,水流主要在主河道,而洪水期流量大,允许出现洪水漫滩,洪水位低,一般不用建设高达防洪堤,而在枯水期时,根据当地的地形特征进行河道功能开发,如在地势低而且地面宽阔的滩地,可以开发大型运动场,如足球场,而在相对较窄处,则可以修建一些辅道路,小型休憩场所等,这就使得河道空间利用率提升,不仅满足了河道基本功能的发挥,而且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河道经济功能实现。?
(2)其次,矩形断面的选择,一般用于人口较为密集地区,其占地面积小,通常在原河道的基础上进行挖深,在城市河道中被广泛采用,这不仅有效的实现了其基本功能,而且起到了点缀城市环境的作用。?
(3)再者,双层河道的选择,一般来说,双层河道上层是明河,下层是暗河,这较长运用于城镇区域内河治理,这就使得河流呈现出暗河排涝、泄洪,明河休闲、娱乐的双层特征,有效实现了河道的实用性与经济型的统一,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与水、人与自然的距离。?
3.4河道景观天然化。
景观河道是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不仅在于在河道形态、护坡实现上关注河道的景观与自然相统一,而且在河道治理的周边环境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的设计上也遵循人造天然的规律,这就要求在因地制宜,在城市河道条件具备处,设置景观水面,在河道内部进行水草种植,在河岸边缘,在不影响正常生态环境的情况下,适当采用灌乔木以及设置相应的人文性休闲娱乐场所等,以实现河道景观天然化。
4.结语?
综上所述,河道生态治理是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河道生态治理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据各地河道的地理要素以及河道实际功能的发挥进行适量选择河道治理方案,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治理过程中的首要位置,并注重河道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环境功能的发挥,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刘凯贤;陈卫;吴倩良.浅谈河道整治规划设计的生态理念[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2年第08期.
关键词:桥梁水毁;生物防护
桥梁水毁的生物防治措施具有降低河水流速、拦洪落淤、协调环境与改善生态等优点,并且其防护效果随生物的生长而日益显著;特别是将桥梁的调治与防护工程同生物防治措施完美结合,能使二者的防护功能相互完善、相互融合,收到良好的防护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本地区在防治桥梁水毁方面的实践,本文对生物防治桥梁水毁的经验措施做一探讨。
一、生物防护桥梁的优势
(一) 固岸截流
在河道两岸营造防水林,能有效遏制河道变迁。因为:树木的枝叶能截留降水,减缓地表水流汇集,减轻降水对地表的冲刷;树木的枝干能阻滞洪水,降低河水流速,从而减轻洪水对桥梁的冲击作用;树木的根系盘根错节,能深入土体内部发挥“锚固”作用,提高了土体整体强度,从而稳固了河岸,保护了堤岸及桥梁的安全。生物防护对桥梁的防护效能是工程防护设施所不具备的。
(二)落淤防冲
在宽浅变迁及宽浅游荡河段上建桥,洪水主流摆动对河岸冲此淤彼,易导致河道变迁引发桥梁水毁。因此,应在桥址河段的凹岸设计石笼、丁坝等导流构造物,待丁坝回流区落淤后再栽植树木,用于稳固河岸,防止洪水冲刷加剧。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工程防护的效果,还能有效预防工程防护设施被洪水冲毁。据调查,随着树木郁蔽成荫,丁坝间回流区泥沙淤积不断增厚,丁坝(石笼)在淤积的泥沙及树木的保护下,坝头的局部冲刷减弱,坝身会逐步得到稳固,能有效预防某些桥梁因防护设施屡修屡毁而导致水毁。再者,在河道两岸及其上游流域植树,能有效拦蓄降水、消减洪峰,从而减轻洪水对河床及桥梁墩台的冲刷。
(三)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现
由于洪水泛滥,桥位河段往往是冲沟交错、滩石裸露,加之桥梁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桥址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特别是在季节性河流上,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而在桥位河段两岸营造防护林,树木的枝叶能吸收有害气体,并借助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从而净化了空气。此外,枝叶繁茂的树木还能遮蔽裸露的滩石,将丁坝、护岸等防护设施掩映于树木之中,使桥梁建筑物与河流、树木相融合,形成友好和谐的自然景观,改善了生态环境。再者,桥位河段土壤肥沃且含水量较高,可为生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水分,栽植杨柳易成活、生长快,一般8~10年就能成材,更新树木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不仅如此,由于桥梁的工程防护设施具有易老化、防护效果衰减等不足之处,某些桥梁往往因此屡遭水毁,修复这类设施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而且耗费大量资源(如水泥、砂石等),且后期尚需投入资金进行维修养护。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是对桥梁水毁实施生物防治。因为:生物防护桥梁投入低,成本一般仅需工程防护设施的20%~30%,并且其防护效果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生物防治措施与工程防护措施相互配合,既能增强工程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又有效保护丁坝、顺坝、锥坡等调治与防护设施免遭水毁。
综上所述,生物防治桥梁水毁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而且节约因修复桥梁水毁工程的资金投入与资源消耗,经济效益显著。
二、经验做法与效果
(一)桥台的生物防护
在桥头引道附近及锥坡基础外围植树,树禾根系稳固了地表土层;其枝干能阻滞洪水,降低洪水流速,有效防止洪水直接冲刷引道路基坡角及锥坡基础。树木的固土防冲与导流作用,能消除或有效防止洪水对桥梁锥坡及桥台造成的水毁威胁。例如:1986年敖汉旗新玉线北扎兰营子桥锥坡被洪水冲毁,桥头引道被冲陷。水毁抢修应急措施是在被毁锥坡基础外围每隔20 cm打入直径15 cm、高200 cm的木桩,形成排桩,而后再于木桩上挂树冠(要求将树冠以8号铁丝绑扎在木桩上)。按上述方法布置的木桩及树冠经历洪水后被淤埋固定下来,有效遏制洪水直接冲刷引道与桥台,收到良好的生物防护效果。
(二)桥墩的生物防护与加固
桥墩局部冲刷加剧易导致水毁。因此,应根据河水流速及水深采取不同形式的生物防护措施。若河水流速较高,可采取抛石挂柳的形式对桥墩进行防护。这样,抛石能阻止洪水淘刷桥墩基础,挂柳(柳枝)则可降低墩身附近的水流流速,有利于减缓冲刷及墩身外围泥沙沉积;若河水流速较低,可于枯水期在桥墩冲刷严重部位分层填埋(或栽植)亲水性强的树木。这样,桥墩局部冲刷坑内填埋的树枝被洪 水淤积后会与泥沙紧密结合,形成加固的土体结构,有利于阻止洪水冲刷;若填埋的树枝成活生长,其防护效果会不断增强。
(三)河湾的生物防治
桥址河段的河岸遭洪水淘刷易形成河湾,河湾引发洪水冲此淤彼,对桥孔通畅泄洪极为不利,应及时采取生物防护措施进行治理。若河水流速较低,可在河湾内填筑丁坝,待坝间落淤稳定再配植树木。这样,随着树木的增长,河湾凹岸淤积逐年增高,并形成稳定的新河岸;若河水流速较高,河湾凹岸冲刷严重,应先在河湾内布设石笼丁坝、顺坝等导流构造物,将洪水调离河湾区域,待丁坝、顺坝问落淤稳定,再于坝间配植树木,形成生物“柔性坝”,既保护了丁坝、顺坝等防护构筑物,又能拦洪落淤、固岸防冲,有效遏制河道变迁导致桥梁水毁。
(四)生物护岸
在桥址河道两岸的滩地栽植防水林,形成生物护岸,将洪水平顺导入桥孔,防止洪水淘蚀冲刷河岸,保持了河槽稳定。若桥址河岸局部冲刷严重,应重点在河岸坍塌部位栽植树木,以生物防护措施替代砌石防护工程,用于调治洪水、稳固河岸。实践证明:在河道两岸栽植杨柳并配植沙棘,形成乔灌结合、高低合理搭配的生物防护体系,既能有效防止河道演变导致桥梁水毁,又保护了环境,改善了生态。
近年,敖汉地区结合公路绿化对桥位河段实施生物防护,并在河岸两侧的滩地、桥头引道路段以及锥坡附近栽植了杨柳与沙棘,有效地防护了桥梁,减轻了桥梁水毁灾害。
(五)桥位上游流域的生物治理
结合生物措施对桥址上游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是防治桥梁水毁的根本措施。具体做法:在河道汇流区的山坡上沿等高线方向挖品字形鱼鳞坑,并在坑内植树种草,以拦蓄地表径流,这样能使降雨就地拦蓄、就地下渗;在桥址上游流域的沟谷内修筑塘坝,并于坝问配植树木,形成降水——拦蓄——下渗——植物蒸腾的水分循环体系。上述措施减少了坡面水流汇集,降低了河道洪峰流量,有效防止桥梁遭受水毁损害。1998年内蒙古东部盟市遭遇历史罕见的洪灾,全区有723座桥梁被洪水冲垮。但是,由于敖汉地区生态环境优良,加之桥梁的生物防护措施比较完善,其境内管护的91座桥梁除老虎山桥、各各召桥及山嘴桥三座桥梁的锥坡发生不同程度水毁外,其他桥梁均安全渡汛。
三、建议与结语
桥梁设计不仅要完善桥梁的调治与防护工程,还要提出完备的生物防治措施,使桥梁的工程防护与生物防护完美结合。
桥梁施工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在桥址河床内大量取砂挖土、弃土影响泄洪以及对桥址生态环境造成冲击破坏。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郊及农村集镇人口聚集区内的河流健康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之一。有些中小河流生态功能不断退化和丧失,不仅抵御洪涝灾害能力削弱,甚至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及居民日常生活深受影响。国家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实施后,湖北省宜都市根据“回归自然”“以人为本”的思路,科学治理生态河道,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基本功能基础上,人工与自然相结合,恢复河道生态功能,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生态系统,取得初步成效。笔者围绕“防洪、生态、社会、效益、景观”主题, 就如何树立河道整治的生态理念做如下探讨。
生态整治原则
河道生态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需要一种“尊重与默契”。河道整治如何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同时,收到水生态持久良好的效果?我国新型城镇化建“生态河流”应该是怎样一副新面孔?
(1)以人的安全为本。要有的放矢对河道实施防水、排水、引水等工程规划整治,以保证防洪安全和抗旱需要。
(2)以河流自然属性为准。在尊重河流自然属性前提下,充分利用河道现有的形态、地势、水文等条件,因地制宜辅之以人工修复,而非人的主观意识强加于河流,随意裁弯取直,改变原貌。
(3)以河流生态功能为基。充分考虑河流水质的自然净化功能,维持自然平衡的生物链,保护河道自然水生态系统,使河流始终处于流动的健康状态。因人类活动已经受到破坏而“衰竭”的河流也要在生态治理中使其“返老还童”。
(4)以民众亲水活动为辅。河道是天然的,人是活动的,河道的天然流动与人类的社会活动两者兼顾,既要保护河流生态景观,也要考虑人们生产生活的方便。
生态整治原则
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汛重点已从大江大河向中小河流转移,山洪灾害成为防汛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小河流因其防洪标准低,是各地防汛的薄弱环节。山洪防汛的难点可以用“弱、急、散”三个字概括。“弱”,即堤防建设滞后,绝大多数山洪沟堤防标准低,防洪工程薄弱,日常管理薄弱,汛时险情隐患多。“急”,即汛情急,承雨面积大而行洪河道窄,遇暴雨河水陡涨,突发性强,防范难度大。“散”,即分布广,且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汛期不能像大江大河那样集中力量全线防守,加之测预报等设施不足,很难及时应对大洪大涝。
宜都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根据中小河流的属性及特点,转变治水理念,按照统筹兼顾、生态治理、建管并举的思路,编制完成了《山洪灾害防治及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规划10年内完成39条中小河流和80条一般山洪沟整治,其中有24条中小河流被纳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和水系连通试点规划》整治范围,计划投资2.37亿元, 在8个项目区通过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措施治理河道,并为下一步大规模整治提供试点经验。2012年起逐年分期治理,目前完成整治的河流经受了暴雨考验。
生态整治与管护措施同步
树立生态水利理念,结合安全、生态的原则,进行河道工程整治,既能保证城市河道的正常排涝、排污与通航的效用,又提高了城市河道的功能性与生态性,可以说是集多功能、多效益于一体。
(1)加强生态护坡,确保防洪安全。岸坡与水流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水流对岸坡有冲刷作用,岸坡对水流有阻碍作用,两者在作用与反作用之间转换。河道治理,岸坡的防护是首要问题。建设堤防,以往人们习惯于浆砌石、混凝土这些传统思维来设计,然而在强力阻水护岸同时,常常是护此岸冲彼岸,或者是今年冲毁明年重建。事实上自然植被对岸坡的保护能力往往大于人为方式,植物根系的“锚固”作用能使护坡更稳定,更具有抗冲能力。宜都市九道河生态治理项目设计中,人为因素让位于自然法则,除了对直接威胁公路和居民人身安全的堤段实施必要的混凝土护坡,基本是尽量少用干砌石、浆砌石,采用人为护坡的堤段,也是以护堤脚为主,岸坡尽量保存原生植被或补种植物,保证岸坡的稳定,防止水土流失,达到防冲固坡保安全的目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持岸坡原形态,不搞裁弯取直,尊重河流的历史走向和天然习性,不与水硬拼。
(2)保护水生生命,恢复生态功能。河滩是河道生态系统的基础,也是河道最重要的部分。生态治理河道的目的就是在保证河道防洪功能基础上,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为各种生态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由于浆砌石、混凝土的侵占,破坏了生物原有生态面貌,水草植物没有了生长环境,鱼虾等水生物生存空间被挤占或破坏,河流的自然生态功能逐步丧失。九道河生态治理围绕为各种生物活动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来设计,做到堤脚植物保护、河滩水草不割、河中泥沙少清,构造相对自然的水环境,营造一个适合水陆两生植物生长的空间,保护河流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环境,确保河道系统内的生物链不断,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比如选用适合鱼类生存的卵石护岸堤脚,适合蛙类生存的两栖块体护岸等,保证水中有鱼虾,河底有水草,石缝有螃蟹,岸边有水鸟。
(3)河畅兼备蓄引,抗旱防汛并举。传统的河道治理中,混凝土护岸同时也对河内的石头全部清除,这样虽然加大了行洪能力,但也会加速水流对下游的冲击和破坏。河道内自然形成的矶头、巨石,具有一定的消能作用,往往比人为建设的堤防阻挡洪水的能力更强,水流的方向往往在自然中形成,更符合大自然的规律。河道断面宽窄与深浅不一的变化往往能增加河道的蓄水和调节功能。宜都市喀斯特地貌遍布,常常是暴雨来得急、去得快,陡涨陡落,汛时水多,汛后水少,河床上一些自然形成的水凼、幽潭也就成了人们平时浣洗的水源,为了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人们还陆续在河流上修建小型拦水坝,蓄水防旱。九道河生态治理除了对河道中的少数阻水桥墩、壅水涵洞等混凝土建筑部分拆除或改造外,基本保持河床原貌,河道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自然的水路,有的地方还形成微小湿地,这样就使河流地表水常汇、河中水常流、地下水常融,雨季水留住,旱季不断流,水生态系统完好。
(四)突出文化意识,营造水利旅游环境。一是文化元素。水是自然的、物质的;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的。文化是软实力,像水一样,以柔克刚,潜移默化。作为水文化的一部分,中小河流生态设计为发展旅游和休闲业提供了可能。中小河流生态设计应与水文化交融,既展示水文化应有的魅力,也可实现水利工程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统一。河道生态景观设计要有旅游开发的超前意识,体现河道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特点,与沿线整体风貌相协调。可将堤滩草茂之地留作自然牧场,配套建设湿地公园及人文景观,这样就形成“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美丽景观。再如一些农房民居、农用器具,以及石碾石夯等水利遗产,在中小河流设计中,也应作为生态元素有意识地加入。
二是水利元素。要有水利形象设计意识,流域内的部分工程建设应与水文化结合,体现水利风格,涵闸、桥梁、水位尺等地方应有醒目的水利标识或水文化符号,树立水利新形象。雨量站、自动预报系统等高科技建筑物或防洪要地,还应实行封闭管理,依法保护水利设施。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应用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们对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各河道的水域面积不断的减少,水生态开始失衡,河道周围的动植物也逐渐减少。尤其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用水的增加,以及工业废物对河道的污染,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除此之外,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很多农民围湖造田,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盐碱地的出现、生物多样化丧失等。再加上近些年以来,全球气候问题,导致了各种极端天气的出现,炎热、高温、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频率大大增加,许多河道出现断流或者暴发洪水的情况。这样,严重的影响到了居民的用水以及工业用水。因此,建设生态河道迫在眉睫。
一、河道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河道治理无非就是将河道裁弯取直,疏浚整平,两岸河堤多采用浆砌石或干砌石、现浇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块等比较坚硬的材料进行护砌。这种河道治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当时防止河道对两岸的冲刷、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却隔断了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导致河道失去原始生态的结构和作为生态长廊的功能, 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目前,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的致力于改变这一现状。
二、生态河道治理方案
1、以南水北调中线为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陶岔闸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省郑州市附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调水,全面考虑到沿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汉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以及河北地区的供水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渠道不仅是一条清水渠道,还是一条绿色渠道,与传统的河道治理不同,过去大多采用钢筋水泥进行筑坝,不顾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如今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生态放在第一位,大力开展生态林建设、有计划的开展流域综合治理、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用现代生态农业的清洁生产方式、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保护坚持以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原则。其技术主要依据国调办环移[2006]134号文件。将其分为一二级保护区,设计明渠和暗渠,制定严格的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禁止向河中排污,不能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农药,严禁在主干道附近建设庞大的工程。
除此之外,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矛盾的冲突的,各地都要调整相应的规划,水资源保护要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使沿岸的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2、构建生态植被
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需要,要对其各水域进行相应的处理与去污,使之成为真正的生态水。在水中种植一些植物,例如黑藻、金鱼藻、苦草、伊乐藻等沉水植物,改良水中的生态环境,提高河水的净化能力,提供充足的氧气;多放一些螺、鲫、水蚯蚓等,这些生物可以达到生态平衡、净化水体的效果。在河道周围多种植一些花草树木,美化环境,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暴发洪水等。
三、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1、应用新型水工建筑物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 需要同步解决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两个问题。河道治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防洪排涝安全,更重要的是为了供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和水环境的质量安全。为达到这种协调统一,橡胶坝、钢坝等多种既不影响非汛期蓄水,又不影响汛期行洪的建筑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河道治理工程中。橡胶坝是随着高分子合成材料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水工建筑物。可以按照设计要求的尺寸加工成坝袋胶布,将柔性坝袋锚固在基础底板上,形成密封袋体,充入水(气)体,构成壅水橡胶坝。橡胶坝是适用于平原、山区河道治理中的低水头,不同跨度的中小河流之上的壅水建筑物。与常规闸门相比,橡胶坝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工期短、抗震、防洪性能好、操作简便等优点,因此在中小河道治理中经常使用。钢坝是近年来新兴的景观蓄水建筑物。钢坝为底横轴旋转闸门,是由带固定底轴的钢性闸门、两端驱动装置设备、支撑钢轴的底板组成的新型挡水建筑物。与橡胶坝相比,钢坝具有管理方便、使用年限长、安全性高、不易老化等特点,但是对底轴要求较高,在基础处理工程中难度加大,工程量会有大幅度增加,所以钢坝技术目前还处于推广阶段,尤其是底轴设计还有进一步优化的潜力。
2、各种生态护岸的应用
实现人水和谐, 特别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水环境,创建碧水蓝天、绿树夹岸的河道生态景观,需要改变传统的采用混凝土和浆砌石护岸的理念, 恢复河道的原始生态功能和自然面貌, 将河道的护岸功能从最初的规范水流流向这一单一功能, 增加为给人类提供休闲和亲近水体等多重功能。通过因地制宜地设置一些亲水设施,使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护岸这一载体的灵活变化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河道治理工程中生态护岸主要有: 采用植物保护河堤以保持自然河岸特性的自然原型护岸模式;不但采用植被护岸,而且采用石材、木材护底的自然型护岸模式; 以及在自然型护岸的基础上采用浆砌石、混凝土等材料,确保达到抗洪能力的工程自然型护岸模式。生态护岸能改变传统的护岸做法, 尽量减少人工硬质护岸、护底,以人为本,降低河(湖)岸,为人们亲近水面,提供沟通与交流的亲水平台,与城市景观设计相协调,有利于生态系统的修复,从而更加有利于景观配置。
3、历史人文景观的应用
每条河都有自己的历史、传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色。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应把这些历史、传说和特色体现在河道治理中, 把水利工程与当地的文化完美结合起来, 打造出一条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艺术长廊。
4、自然景观的应用
天然河道有湿地,也有深潭。不同的地带有生物不同时期需要的生存环境。河道治理工程中的裁弯取直往往会破坏这些地带, 而使生物不能正常的生殖繁衍。河道治理中应尽量保留河道天然形态、走向及断面形式,控制河道断面宽度及形式,避免均一化和单一化。坚持恢复河道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状河道的形态、地形、水文等条件。物种的选择及配置以本地物种为主, 构建具有较强的自我维持及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总之,生态水利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这里涉及了生物学、生态学、水利学、工程学等等,将这些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建设出具有生态效益的、社会效益的河道。建设生态河道是我们以后重点建设的工程,任重而道远,水利工作者要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建设更加环保的河道,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周立霞,阮国余,赵迎旗.总沐河王庄闸下游河道治理方案探讨[J].治淮,2008(12):14-15.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措施
一、前言
**区丘陵山地占国土面积的40%左右,这些地区山溪性河流众多,形成相对独立的小流域。山区小流域由于雨量丰沛,河流源短流急、水位暴涨暴落,台风暴雨及形成的突发性山洪易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农田土地等损毁,严重影响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提高山区小流域山洪防御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农村的公共安全,针对**区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为科学治理小流域提供参考。
二、小流域概况
**区境内地貌东南部与西部为丘陵与山地,中部为宽广的平原,总形态呈马鞍形。东南部丘陵山地面积为375.48km2,有太白、福泉、金峨诸山,以太白山最高,主峰高程海拔656.9m。**区内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小流域共10条,分布人口81464人,耕地51472亩,其中横溪小流域已经完成综合治理建设,东钱湖地区上游溪道合并为1个小流域。
三、存在主要问题
由于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到目前为止,全区小流域治理进度和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讲,全区80%以上小流域的过乡镇、村庄段都进行了简单的治理,但是防洪标准较低,除部分乡镇段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外,一般仅能满足2~5年的防洪标准。目前,小流域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防洪标准较低。小流域整体防洪标准较低,一般在二~五年一遇,有的仅为两年一遇以下的防洪标准,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很低。主要表现在:防洪堤标准低、不连续。现有河道防洪堤高度不够,基本上为村镇自发修建,大多数堤防只修建于村镇附近,并且堤身单薄,遭遇洪水时易损毁。溪河蜿蜒曲折,排水不畅。由于缺少全面统一的科学治理,部分溪道淤积,部分河段冲刷严重,受水流顶冲影响,弯曲河段遇大洪水时易漫顶溃堤。许多小流域上游虽建有山塘水库,但众多水库、山塘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一旦遇到大洪水,容易出现溢流堰毁坏,下泄流量急剧增加,给下游造成威胁。同时,由于一些水库溢洪道出口缺少配套河道或下游河道建设标准低,也易形成洪灾。
3.2环境脏、乱、差。山区小流域非村庄段一般地面植被较好,山泉错落,水质较好,但穿镇过村段沿岸倾到生活垃圾多,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水体悬浮物、COD污染物严重超标,部分河道水质发生恶化,臭味较浓,呈黑色混浊状态,河中生物濒临绝迹。
3.3溪道大量被填被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村镇建设,各地填溪、堵溪、缩窄溪道等现象普遍,造成河床淤积,行洪断面越来越小,洪水出路变窄,洪水漫堤,形成洪灾。部分滩地上乱搭、违建房屋现象严重,严重影响河道行洪。同时,由于缺少系统的规划,各村镇修建防洪堤时未考虑河道的行洪能力,仅根据自身条件与利益修筑堤防,加剧了河道岸线的曲折程度和局部冲淤变化,致使河道行洪受阻。
3.4管理十分薄弱。**区小流域大多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小流域管理范围不明确,堤防建设标准不一,人类不合理的涉河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制约,造成河道缩窄,溪流淤积,水环境恶化。
四、治理标准及对策措施
4.1治理标准。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当防护区人口<20万人时,防洪标准(重现期)为10~20年。人口密集、乡镇企业较发达或农作物高产的乡村防护区,其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据此,我市小流域防洪标准宜为:防洪堤:保护农田达到5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村庄达到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乡(镇)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县城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4.2对策措施。山区小流域治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要求,根据山区洪水和溪道的特点、防治现状及其要求,因地制宜的采取拦挡、疏浚、排导与加固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4.2.1拦蓄措施。对不同类型的山区河道,根据特点与需要,在上游修建或扩建水库,拦蓄洪水。对已建水库针对20年一遇的洪水进行优化调度研究,充分利用水库的防洪库容,减少下游小流域洪水灾害。
4.2.2河道整治工程。对于淤塞的河段,通过疏挖和清障等,扩大行洪断面;对于岸坡垮塌严重的堤防采取护岸措施,同时清除各类阻水建筑物,确保河道行洪顺畅。
4.2.3堤防工程。根据流域防洪总体规划,在规划布置防洪堤的两岸修建防洪堤,堤防标准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堤防工程是小流域治理的重点。
4.2.4排洪渠修筑。为防治山丘区坡水危害农田和居民,应结合防洪工程,可以修建排洪渠,将洪水撇出农田区和居民区。
5、建议
5.1根据规划,分期实施方案应坚持以下原则:“先突出、后一般”的原则,“先乡镇、后村庄”的原则,“先众多、后稀少”的原则,“先附近、后周边”的原则。
5.2以点带面。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根据财力逐步实施。近期,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筛选灾情严重、影响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试点,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开小流域治理。对列入综合治理试点的,要将综合治理区的项目进行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并将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明确各自的工作重点,各司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针对具体的小流域特点,科学地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综合治理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5.3强化管理。要提高小流域的生态质量,维护小流域的生命健康,不仅要治理,更要重视管理,落实以防为主,切实加强对河道的管理,严禁在河道弃土弃渣和在河道内占地建房,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清理“三无”小水电。切实加强沿溪沿河森林植被保护和培育,引导农民科学山地耕作和营林作业,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植被质量。:
5.4加大投入。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小流域综合治理又是公益性工程,主要体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难以按市场化运作,因此,必须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例如对接中央国债项目,争取中央国债项目支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接省市项目,如新农村建设、“强塘固房”工程、生态林保护工程、山地综合开发、平整土地、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要落实各级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费,重点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要鼓励群众参与,鼓励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要用政策支持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如在用地、税收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投入。
参考文献:
1、宁波市山区小流域治理规划,[R],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