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新农村建设调查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08: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新农村建设调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新农村建设调查

第1篇

郎寨村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南3公里处,有2120人,586户,12个生产小组,1980亩耕地,7名村两委干部,66名党员。2003年濮阳市开展“学连成,建设小康村”活动以来,该村两委一班人在支部书记孙富国的带领下,不甘示弱,痛下决心,带领全村群众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向阔步迈进。历经短短几年时间的郎寨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村有组织地转移劳动力1200人,占全村人口的57%;种植107速生杨1200亩;新建户均230平方米的别墅220多幢;实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被确定为濮阳市2008年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重点村,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2007年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村、全市文明村、被县委表彰为先进“五好”村党支部等。

一、突出劳务致富,创新土地流转

调研组对郎寨村近600户抽取了50户进行调查发现,该村一是每家每户都有劳动力外出务工挣钱;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一)突出劳务致富,家家都有挣钱人

第一,依靠劳动力转移强村富民。一是起步早。郎寨村外出务工起步早,有很多人70年代就走出家门,创出了务工之路;--是人员多。该村每户都有务工人员,有的举家外出。据统计,全村2120人有1200人常年在外;三是有组织。该村起步较早的务工大户杨国乔、孙国勇、管庆先、郎红利、刘丁书等成立了务工协会,有序转移劳动力。如在山西的杨国乔有自己工地,带领本村民工400多人常年在外务工;四是能挣钱。据调查,该村务工人员年人均收入1.3万元左右,按1200人计算,仅此村年增收1500万元。

第二,营造了良好的外出务工环境。郎寨村两委班子采取有效措施服务外出务工人员。一是搞好信息服务。成立信息服务中心,积极与外出务工大户和用工单位取得联系,通过广播在村里招工信息,免费牵搭“用工”与“务工”的红线,有组织地引导、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二是抓好岗前培训。聘请技术工、教师授课,以短训班形式向准备外出务工人员讲授专业技术技能、劳动权益保护、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内容,努力打造郎寨务工品牌;三是关爱留守老人和学生。村干部经常入户嘘寒问暖,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三夏期间组织帮扶队,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二)创新土地流转,增加土地效益

郎寨村耕地1980亩,长期以来以玉米、小麦传统作物种植为主,农业收入不高。为彻底甩掉外出务工人员的思想包袱,村里创新土地流转办法,即土地分散经营的农户按照协商期限将自己土地使用权倒包给村委会,村委按每年每亩400公斤小麦给予补偿,并且每年的种粮补贴及其他应享受的优惠政策仍归原户,然后村委再将土地以同样的价位转包给种地能手,以实现土地集约经营、规模发展。目前,全村有200亩耕地被8户承包。300多亩村集体废坑塘承包,带动了一批农民靠养鱼致富。2008年,全村仅养鱼年可创收100万元。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把大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破除土地对农民的束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

二、创新新村规划。实现共建共事

2004年前,郎寨村农民住宅混乱无序,庄基高低不平,面积大小不一,胡同狭窄弯曲,而该村在短短4年内旧貌换新颜,他们主要解决好了两难:一是村民没钱难,二是宅基规划难。

(一)宅基划分到位

郎寨村搞规划,在村庄原有亩数及坐落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共划新村地680亩,其中开发利用原村庄内废坑地120亩。新开发地作为农户建房周转用地,滚动建设,最后腾出的百余亩回转为村街和公共场所用地。对每户宅基,一律按每户4分划拨,另附2分庭院经济种植地。

(二)舆论宣传到位

2004年5月,支部、村委成员和全村党员在村委会议室聚集一堂召开党支部扩大会议,支书孙富国在会上提交了新村建设意见。说干就干,村里接连三四个月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研究并通过具体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就地拆旧建新、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和“三纵三横”六街道、四个区、八个片的规划布局,启动了郎寨新村建设。在后来实施的四年中,每年都利用农历二月古会邀请市、县有关领导对新村建设先进户给予表彰,并对全村新农村建设进行再动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模范带头到位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这是支书孙富国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同时也是全村党员干部的核心价值观。该村村组干部、党员带头吃亏、带头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规定,按照非党群众、党员群众、非党组干部、党员组干部、非党村委成员、党员村干部、村委会主任与支书的顺序,排在前的优先选择宅基。对党员,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面对党旗进行二次宣誓:服从大局、吃亏在先、模范带头。村委会主任郎贵增身先士卒,带头把自己新建的原宅拆除,选用了最差最偏的地块当庄基,带动了全村新农村建设。

(四)思想工作到位

郎寨村最大的特点,不仅党员多、组长思想进步,意见好统一,村里老人的思想也很前卫,他们特别支持新村建设。村里也定了一条敬老爱老的意见,即通过采取交纳押金的方式,要求各户建好新房必须让老人优先入住。对村里的极个别难缠户,该村采取村两委成员分包到人,直到思想做通为止。

(五)组织措施到位

村里成立了新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服务于新村规划建设,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对积极参与但有困难的户、先反对后支持的户,村两委竭力提供帮助。针对建新房不拆旧房问题,郎寨村规定凡申请新宅须预交5000元,不拆旧不划新,建新拆旧者退还4000元(另1000元用于公益事业),交款不建逾期者没收。针对不建新不拆旧影响他人建设的五保户问题,该村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可容纳30人的村级敬老院。为避免楼层高低攀比,村里购买了地面测量仪,统一聘请技术人员为农户免费测量定位,全程服务。

目前,全村已建、在建楼房220多幢。村里统一为新规划村街和每家房前屋后,种上了核桃、甜柿、樱

桃、杏树等庭院经济植物。走进农家,看到全是绿叶红花,硕果累累挂满枝头,一派生机盎然的新景象。

三、搞好村风文明,促进农村和谐

村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工程的灵魂。村委针对郎寨村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人均耕地少,村内人多姓杂,宗派严重,并且曾一度出现“四多”(光棍多、庙宇多、案件多、超生多)、“四少”(大学生少、纯收入少、讲和谐少、谋干事少)、“四怕”(怕危房遇上大雨、怕患病无钱看、怕红白事大操大办、怕建新房影响邻里)、“四好”(好赌牌、好喝酒、好烧香、好上访)现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群众,经过四年新农村建设实践,郎寨村从以前的一个混乱村变成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的2007年度全市文明村。

(一)抓党风、正民风

郎寨村在党员会上组织党员重新宣誓,提出正党风的“六不准”、“五带头”,要求党员模范遵守。“六不准”即不准参与赌博、不准打架斗殴、不准违法乱纪和违反村规民约、不准搞迷信活动、不准参加组织、不准欺压群众。“五带头”即带头吃亏、带头致富、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学习党和国家政策、带头弘扬正气。同时组织党员到西辛庄、庆南等附近较先进的村参观学习,听李连成、卢春生等同志作报告,特别在《村官李天成》出演后,将剧中名段《吃亏歌》通过村广播播放,让全村党员群众学连成,争当吃亏人,争干吃亏事。

(二)扬正气、树新风

近年来,郎寨村大力开展“弘扬正气树新风”、“三村三户一标兵”、“道德规范进万家”和“清洁家园”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表彰文明新风典型。利用二月古会唱大戏的方式,对新农村建设每年进行一次大动员,对村里突出贡献人物、好媳妇、好公婆等进行隆重表彰;二是弘扬敬老养老美德。对五保老人,村里建设敬老院对他们实施集中供养。对建房新户,采取“划庄基前申请户预交关爱老人保证金,新房建好后老人优先入住者退还”的办法,引导农民敬老爱老养老;三是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组建了秧歌队、唢呐队、舞蹈队,建设了篮球场和乒乓球台,购置了体育健身器材,丰富村民文体生活。

(三)谋和谐、促发展

村里成立了村民矛盾纠纷调解小组,支部书记任组长,吸收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小组成员,负责搞好民调工作。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代表小组,定期召开村两委班子会、党员会、小组长会、村民代表会,研究村里事务并及时公开。

如今郎寨村往日的“四多”、“四少”、“四怕”、“四好”变成了新的“四多”、“四少”、“四怕”、“四爱好”。“四多”就是:村民收入多、新建楼房多、大学生多、好人好事多;“四少”就是:光棍汉子少、邻里纠纷少、烧香祷告少、游手好闲少;“四怕”就是:怕老人受罪、怕孩子倒退、怕农田荒废、怕违法违规;“四爱好”:爱好关心政策、爱好科学富民、爱好争当先进、爱好公益健身。

四、一个好的带头人和一个好的两委班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和保障

在新村建设中,村委主任郎贵增率先把自己新盖的几间房屋拆除,选用规划中最差最偏的位置当庄基。在调整耕地时,孙富国在没和自家兄弟商量的情况下,把村里谁都不要,几乎年年被淹的27亩低洼地接纳了过来,结果该地块连续两年内涝成灾,收成无几。村支委、妇女主任张秀英,一个69岁的老太太当干部30多年,去年她分管农户沼气池建设和自来水安装项目以来,全村现已建成沼气池106座,通自来水210户。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2006年11月,她走门串户,发动妇女组建了40余人的秧歌队,并自掏腰包1000元购买服装。为了铺村里的砖路,她和全村村组干部的工资都没有要。她自己说:“整天跑村里事,没觉着累,倒感到很充实很有成就感”。

五、郎寨村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郎寨村发展中呈现出的几大亮点给人以深刻启示:

(一)抓班子,强核心,增强组织战斗力是保证

郎寨村的发展经验足以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打造一支政治上过硬、致富有本领、带富有能力和创业精神强烈的党员干部队伍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和保证。

(二)审时势,“转”土地。探索发展路径

郎寨是一个农业村,土地是其唯一的资源。可就是这唯一宝贵的土地资源,却由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或从事副业,曾一度面临被撂荒的危险。他们面对这个问题,从作为农业大村、劳务输出大村、种植养殖大村的实际出发,审时度势,探索出了一条合理流转土地使用权的发展新途径,科学地解决了发展中的难题。

第2篇

一、 我只是这艘大船的一支布帆,我不是孤帆

我们的实践队是一艘开往南安的大船,在这艘船上有8支船帆,我们一同迎风、逆风,我们方向一致,才开启了顺利之航。而我,只是其中的一支布帆,因此,我的故事中,也有大家的故事。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大家协作来完成。如对兰田村村委书记潘春来的采访中,鸿婕主打,小嘉、伟新、进兴、伟伟和我辅助提问,最后万?还在负责摄影和拍照。再如,对海西政策的宣讲是闽南话主导的,这样能让当地人民感到亲切自然。像我这样的一个北方女孩自然无“用武之地”了,可是我也尽可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发传单、发纪念书签还有拍照以及举旗子。总之,我觉得大家总是分工明确,做事不推诿的。在这样的集体里做事真好,我不会有“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寂寞,而是“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成就感。

二、 属于我的小小“事迹”

当然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我也不例外。

第一个是我的主打项目就是做会议记录。按照大家的意思,我心思细腻,最适合做记录员的工作。可是,当我做起来才发现记录员原来不是这么好当的。记录不是单纯的听写,它需要记载大家会议讨论的精华,需要的是倾听——整理——浓缩,这样的至少3个过程。而这三个过程中,需要你快速而敏捷的反应,这样才能保证接下来的会议内容不会丢失。一开始,我还真有些适应不了。经常写的手掌酸疼,有些细节似乎也把握的不够。但是,这样的“苦差”我到自得其乐。每当想到事后自己的会议记录会让大家作为一面镜子回忆这美好的时光时,心里就很开心和激动。

我的第二个主打项目就是对康美镇镇政府的委员进行电话采访。由于我们上次去康美镇镇政府时,镇政府的委员们正在开会,所以我们只能通过电话采访对其进行追踪报道。没想到,这样的“大任”就交到了我的手中。说真的,我顿时感觉有些压力和紧张。虽说是短短的几分钟的电话采访,可之前问题的准备那是煞费苦心。当电话拨通后,我的心跳骤然加速,等候电话那边的应答虽说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但是却令我激动和焦虑。终于电话那边的康美镇镇政府的委员应答了,没想到自己突然镇定了,于是,没有波澜地问完问题。我轻松地舒了一口气,小小的成就一下。

我的第三个主打项目就是整理问卷、写调查报告。在我们将来自兰田村村民的90份调查问卷收集后,我需要将调查问卷整理归类,然后根据调查数据和结果写一份具有学术价值的调查报告。这其中最费时也最费力的就是整理调查问卷,形成相关的数据。每份调查问卷的选项我都需要归类和汇总,已经记不清自己在一张写有各题abcd的纸上画了多少个“正”字,现在在看到那张纸上密密麻麻的“正”字,那种成就已将当初的辛酸和苦涩全部冲淡。接着,就是根据整理好的数据写调查报告了。我将值得考量和重要的数据都做了图表,这样就会更加清晰明了。同时,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三个层次对兰田村目前的发展情况和海西政策的贯彻力度进行了分析。当然,调查报告的好坏和学术价值还需要大家把关,但是当我完成它时,我内心是满足的……

三、 经历、见识及精神三丰收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这次社会实践中,虽然阳光曝晒,虽然也有过辛酸苦辣,但是得到的更多的是收获。

在这以前,我眼中的农村充斥着城市人固有的偏见,可是来到了兰田村,农村的发展已超越了我狭隘的偏执。通过与青岛科技大学同学的交流,我了解到兰田村的用网率已经高达30%;在参观完兰田村的特色——“世纪之村”网络信息点后,我看到农村也在逐步地走上了信息化;走过兰田村新修的纵观全村的水泥马路,我感到农村正在与城市相连……就这样,曾经自己固有的偏见在这令人欣喜的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有时我在想,如果没有这次来兰田村的经历,我会认识到农村这么深刻的变化吗?曾几何时,我一直把贫穷落后等同于农村,现在看来,虽然农村仍然与城市有着差距,但是这些差距不代表不能缩小。

第3篇

自去年来,我们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关于认真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加大宣传发动群众,精心组织,自我加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本乡实际,积极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全乡干群的共同努力和扎实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去年实施的道士塘、南庄、山上应村四个村中二个整治村顺利通过了达标验收,其余两村正在整改。今年新创建的大林、小林、下盘三个村,正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主要突破口,狠抓创建工作。回顾一年多来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健全组织订规划。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乡成立了由乡长马贤茂担任组长的乡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宣传发动、规划编制、协调指导等工作。做到任务到村,责任到人。成立村庄规划工作组,负责规划工作,落实了编制8个创建村的整治规划,做到科学合理,重点明确,方案规范,布局得当。

(二)宣传发动造氛围。我们坚持把宣传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先导工程来抓,组织乡村干部深入一线,以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充分利用会议、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全乡共召开各类会议8次,张贴标语265张,宣传图片132张,刊出黑板报16期,乡宣传报道组进行跟踪报道,在全乡范围内营造了一个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有力地推进了我乡新农村建设工作进程。

(三)分类指导定制度。为切实做好我乡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创建的8个村针对各村实际,一方面实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一年多来,在村级资金比较薄弱的基础上,全乡投入专项资金464万元,共拆除简易棚屋52间,拆除危房及断墙残壁45处,硬化道路30240平方米,清理河道1200米,新安装路灯116盏,新增绿化面积18700平方米,村容村貌明显改观。通过整治,目前各村主干道路基本上达到了硬化、净化、亮化、绿化标准,主要河道基本实现无杀草、无漂浮物,村庄面貌有了一个改头换面的变化。另一方面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在整治的过程中,我乡注重对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为更好地美化家园牢固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如下田村村干部积极充分护绿使者,花木的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他们全包了。此外,建章立制,巩固成果。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为了使环境整治落到实处,各村相应成立了卫生、绿化、养护组织,同时建立了管理制度,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如下田村建立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公共厕所管理制度、家庭卫生制度、绿化公约等。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

(一)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三)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

(四)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三、存在问题

1、乡、村资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创建更大的成绩是一个难题;

2、部分群众的认识还不到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3、各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存在不平衡性。

四、几点建议

1、强化干部队伍素质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抓好落实;

2、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管理责任机制;

3、巩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村级经济发展;

第4篇

如何节约集约用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县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从中受到了一些启发。一、我县村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县农民的建房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由于村庄规划滞后,多数农村的新房都修在交通便利的村庄,造成了诸多的“烂心村”、“空心村”。全县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45.0平方米,最多的××乡人均村庄建设用地面积已高达276.4平方米。据调查,全县有300多个村存在空心村现象,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建新不退旧。二是村镇建设缺少统一规划。三是超占现象严重。据调查,我县有近100多个村庄户均宅基地在2.5分地以上,部分村庄村民占地达到3分甚至5分。四是土地利用率低,有的自然村住上一两户,就占地十几亩。

二、我县建设新农村的一些好做法

由于乡村土地资源的严重低效利用,一方面是乡村闲置土地星罗棋布“晒太阳”,另一方面,急需建房农户又无用地指标。为此,我县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县旧村改造形成以下三种模式。

(一)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整村改造模式

××村有××户,×××口人,全村土地总面积×××亩,其中耕地××亩。1989年该村已拥有煤矿、铁厂、铸造厂等×个村办企业,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万元,人均纯收入×××元。有了钱就要建新房,截止1998年,全村共建新房×××间(眼),占地××亩。这样村庄占地达到了××亩,而许多村民仍无房住,要彻底解决,村委估计至少还得占地××亩,这样望川村占地将达到××亩,而且将形成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从1988年开始,该村决定进行旧村改造。在改造中该村通过大力宣传,并采用群众出小头,集体出大头的办法和村集体收回的旧房有偿使用、村集体资金投入等方式解决了旧村改造资金问题。在新楼房的安排上,该村坚持群众要住,优先群众,群众不住,优先党员,党员不住,干部带头住。通过旧村改造,望川村腾空了所有旧宅基地,建起了17栋新楼,村民全部住上了3至5层新楼房,并且节约了120亩建设用地,保证了村办企业用地,壮大了集体经济。20__年,××村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万元,是1989年的××倍,人均纯收入××××元,是1989年×倍,而村庄占地由原来的××亩变成了现在的××亩,实现了节约集约用地与发展经济双赢的理想效果。

(二)经济条件一般的××局部改造模式

××村集体经济较弱,全村××户,××口人,由××、××、××三个自然庄组成。该村村内建筑多为四合院,出入道路狭窄,仅容一个人进出,而且村内排水又不畅。九十年代后期,该村四合院基本已人去院空,一个四五分地大的四合院,仅仅住了一两口人,而且村民因这些房子的排水、占地、建筑等问题经常打架滋事。

××村1998年开始旧村改造。该村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旧房进行评估。评估组人员主要有以下人员组成:党员、村委干部、村民代表、一般群众、群众中有威信的人、对房屋修建有经验的工匠。评估中,该村将评估组分为三组,每组对每宗拆迁房屋进行逐户逐间评估,并将三组的评估价相加除以三,作为最终的评估价款。在拆旧中,从党员和村委干部居住较多的地方开始撤迁,坚持村委干部和党员先拆,一般群众后拆,无房户寻下住房再拆的办法。同时坚持量力而行的办法,采取今年拆一亩的面积,建四户居民住房的办法,使当年拆房的无房户,年终就能回迁。在分配住房问题上,采取无房户先挑,一般群众后挑,党员和干部最后轮的办法。

20__年,该村完成13.5亩30院的拆迁,修建了21套占地6.3亩的住宅楼房,用原来一半的土地使拆迁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住房。而且村内道路纵横有序,街面由原来的不足2米,变为8米多宽,长期困绕村内的小学校建设也在此次旧村改造中得到了解决。20__年,全村总收入××万元,人均收入××元。

(三)山庄窝铺拆迁××模式

××村位于××县城西北,××公路旁,××河北岸。全村共××户,××口人,共有耕地×××亩,人均××亩,分布在×个自然庄,其中××等六个自然庄居住着××余户村民,由于长期交通不便,就医难、上学难、吃水难、找对象难,使得多数自然庄人口外迁严重,有的庄甚至只剩下几位孤寡老人。向村委递申请到中心村建房的多达××余户,而该村由于村庄零星分布,村镇建设严重超标,到20__年已无农宅用地指标,面对这样的困难,该村制定了通过土地置换进行拆点并村,解决农户建房指标的方案,即复垦××等×个自然庄的农宅占地47亩,在中心村××规划用地××亩进行新村建设,通过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农宅用地问题,还规划出院敬老院、幼儿园、学校等公益事业设施用地,而且扩大了有效耕地面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几点思考和启示

通过对我县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我认为××县上述村新农村建设的三种模式对我县乃至××省不同经济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深刻的启示,值得我们大力推荐。这些村之所以能完成旧村改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坚持自力更生进行旧村改造。旧村改造利国利民,但是我县许多地方的村庄,总有一些依赖性,总想靠旧村改造向乡镇、县政府要钱、要物、寻求帮助,不敢放开手脚、自力更生进行旧村政造。

二是坚持群众路线进行旧村改造。进行旧村改造,涉及老百性的切身利益,我们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依靠他们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完成旧村改造。

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新型农民;培养;调查

中图分类号:13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033-04

近年来,随着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地区的资源消耗十分严重,人均耕地面积0.48亩,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1/3,耕地需求量和供给量严重失衡。珠三角地区贫乏的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的地域空间及农民自身低下的科技水平,导致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成为制约珠三角农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推动珠三角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是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新型农民的培养,不仅影响到珠三角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水平,而且对全国的新农村建设也有示范作用。

一、调查方法

为全面、真实地掌握珠三角地区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现状,探寻农民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科学有效地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课题组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先后在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和肇庆市等9个市的20个县(区),32个镇(乡、街),65个村(居委会)的农民进行了调查。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走访座谈为辅的随机调查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800份,回收1800份,有效问卷1764份,问卷有效率为98%,问卷分配及回收情况见表l。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科学技术使用、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经营及接受教育培训状况等,问卷的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简述题等多种类型。

二、调查结果

1 农村劳动力基本状况。

(1)性别及年龄构成。在调查对象中,男性劳动力占73.1%,女性劳动力占26.9%,年龄结构呈正态分布,15—28岁、29—50岁、51-65岁分别占28.6%、60.1%和11.3%。说明年轻劳动力仍然是劳动力的主体,但随着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男性青年多外出打工,使得男、女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比例严重失衡,农业劳动力妇女化和老龄化的倾向日趋严重。

(2)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对象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初中文化程度的、高中(含中专、职技校)文化程度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28.2%、37.5%、24.6%和9.7%。可见,珠三角地区农民文化程度不算太高,这既影响了其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又阻碍了其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值得关注的是,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即文化程度越高的,其教育培训积极性也越大。

(3)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一产业的农业为主(占52.69%),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25.79%、21.53%。在农业生产中,种植业与养殖业占七成左右,传统的农业产业仍然是农村经济的主体,以传统种植业所占比例较大,而在养殖业中水产养殖占有要重要地位,特种养殖业在不断壮大发展。在非农业生产中,制造业、建筑业、物流及餐饮服务业占据较大比例(见表2)。

2 农民的生产技能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农民(80%以上)掌握或者基本掌握了与之农业生产相关的最为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对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则显得较为缺陷(见表3)。

(1)生产管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农民只重视农业生产环节,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以家族式劳动为主,缺乏团体协作,重复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产品产出率低,不懂得如何控制管理(见表4),不能形成农业发展的规模化、产业化,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经营能力情况。农民的市场经营状况如表5。调查结果显示,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初级成品,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低,经济附加值低。农民不善于整合各种资源,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单一;忽视对农业信息的收集和对市场的研判,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信息接收与反馈素质欠佳,市场意识薄弱,经营能力差。在农产品大丰收的同时,近60%的农民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

(3)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如何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是本次调查的重点。农民接受技能教育培训的调查情况如表6。调查显示,农民最注重培训的是培训费用、培训的内容。在培训费用方面,最受欢迎的是“免费培训”,其次是“50元以内”,第三的是“50—100元”,三者共计占85.3%;在培训内容方面,“实用专业技能”培训占47.2%,“经营管理”培训占7.3%,“学历教育”的占7.0%,“综合知识”培训占11.3%,其他的占4.2%。

三、珠三角新型农民素质培养状况评价

通过对珠三角地区新型农民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科技能力、经营管理及教育培训水平的实证调查可知,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经过各级政府的积极推进和农民群众积极自主参与,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新型农民的培养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1 劳动力资源丰富。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调查发现,88.7%的新型农民处于15—50岁的劳动力黄金时期,是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新农村建设的人力源泉;但是农村年轻劳动力也在不断向城市转移。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充分发挥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大力吸引农民返乡创业,值得我们深思。

2 文化程度逐渐提高。新型农民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较高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智力保障。调查发现,珠三角地区70%以上的新型农民具有初中及以上的文化程度,其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4.6%,大专及以上9.7%。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提供了新农村持续发展的动力。可见,只有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民的文化素质,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3 农业生产技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能是反映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新型农民靠传统经验已较好地掌握了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知识和技能,对农机耕作、科学灌溉等也有所涉足。总体看来,新型农民的生产技能在不断提高,但对于新品种、新工艺及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和应用推广,还不尽如人意。

4 农业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升。农业科学管理贯穿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收成,同时农产品的经营能力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调查结果显示,74.6%的新型农民靠经验管理控制农业生产,6.6%的掌握了科学管理和精确控制技术;对于农产品的经营方式,新型农民已开始注重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市场信息,开始向多渠道现代化的经营模式转变,特别是网络经营模式初现,农民逐渐尝到了增产又增收的甜头。可见,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将逐渐现代化。

5 技能培训取得初步成效。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科技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农民的科技素质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着“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农科进万家”、“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农民培养工程的积极实施,珠三角新型农民的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政府积极主动地推动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市场的供求关系正在逐步形成;作为被培训主体的新型农民培训诉求开始得到重视;多元化的培训机构逐渐形成;等等。但实施农民教育培训,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存在严重的多重领导、条块分割、管理松散的问题。总体来说,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

四、关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建议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从本质来说取决于农民的进步和发展,而农民的进步和发展又取决于农民培养。针对珠三角地区新型农民素质培养现状,总结及借鉴国内外农民培养的相关经验,应坚持以政府主导,创造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指导思想,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创新新型农民培养模式,构建农民培养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新型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积极推进农村人口资源压力向人力资本优势的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保障,努力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1 创新农民教育体制,提高新型农民文化素质。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严重制约了新型农民的培养。因此,必须创新现有的农民教育体制,全面提高其文化素质。第一,创建以基础教育为本,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等职业教育为辅的新型农民教育体系。打造具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特色新型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第二,创新知识载体,依托农家书屋,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培育新型农民的通识教育意识。第三,以文化促创业。通过文化熏陶,开阔新型农民的知识视野,启发其将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进而实现自己的创业追求。

2 培育科技提升平台,促进新型农民科技进步。珠三角地区自然资源贫乏,土地资源过度消耗,严重挤压了农业发展的空间。新型农民只有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才能很好地运用新的农业技术,实现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转化。第一,积极培育一批适应农业生产需求,具有创新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和平台,让新型农民在实际的观摩体验交流中,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第二,整合农家书屋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科技知识库的作用,使书屋既成为农民的“知识加油站”,又成为农民的“信息交流站、产品推广站、技术应用站”。第三,开设“农家讲坛”,创建农业科技的传道、授业、解惑平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特派员的专业技能优势,传授农业致富技能;积极引进农业专家和学者,及时提供前沿的农业信息、农业技术和农业服务。

第6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功能定位;作用发挥;传媒

一、引 言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起,党和国家就不断努力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断努力。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发生了变化,因而有必要对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情况进行重新分析和定位研究。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闻媒介现状分析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起,新农村建设已经经历了将近7年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和作业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与社会主义新闻传媒的力量是分不开的。电视节目对于农村、农民来说,给他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随着网络在农村地区的不断普及,农民学习、娱乐有了新的途径,农民对于网络的认识由最初的排斥和盲目已经逐渐变成了对于网络的探究和学习,这些变化无疑是新闻媒体对于农村地区的重要贡献。

然而,相对于城市受众而言,农村受众目前依然处在某种程度的“传媒缺失”状态之中,各种“涉农传媒”依然处在边缘化的尴尬困境。目前来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涉农传媒数量比较匮乏。二是涉农的传媒本身就存在节目分配机制的先天性缺陷,涉农内容简单。 总体来说,涉农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积极为农民知晓国家惠农政策提供途径和学习的平台。

三、陕西关中地区新农村与传统农村媒介接触的对比调查分析

为了给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和功能的探究奠定实践基础,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典型代表和落后的农村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对象选择了陕西咸阳花马村与罗堡村。花马村是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产生的示范村,而罗堡村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目前依然属于传统农村。两个村子同属第一产业,花马村从新农村建设中逐渐走上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新农村和传统农村村民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知存在差异。花马村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较为了解,清楚本村的发展方向。罗堡村却对于新农村的概念了解不清晰。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传媒角度来分析,一个重要原因是接收信息、理解信息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决策的不同。两个存在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知恰好验证了“媒介示范论”,即媒介对两个村村民的行为具有模式化的示范效果。

新农村和传统农村对于信息的需求产生较大差异。对花马村村民发放的问卷中,我们发现该村村民都对农业生产类信息和致富类信息关注度较高,而罗堡村对于该类信息的需求量较少。花马村村民对娱乐和法制教育这类信息的需求远远小于罗堡村的村民。这一对比可以看出在信息闭塞的环境中,环境以外的事物是无法影响到环境之内的事物的。正如罗堡村村民对娱乐和法制教育这类信息的需求度远远大于花马村一样。由于环境的影响,外界的声音传入这一地区的力度也是微乎其微的,罗堡村的村民接受到的新鲜事物还很缺乏,对法制教育的着重关注,说明他们自身并没有在这方面受到过信息的传递,在该方面属于轻度的闭塞。

四、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发挥

(一)保障“受众权利”,实现下情上达

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基本权利有传播权、知晓权和传媒接近权[1]。新闻传媒作为保障受众权利的直接中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农民的该项权利,以实现下情上达,更好的为农民了解外界事物服务以及为国家做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然而面对长期城乡二元化的体制模式和大众传媒的商业化利益的驱使,农民、农村一向作为弱势群体的现实决定了他们在媒体世界中的弱势状态,农民由于信息的闭塞和知识的匮乏普遍缺乏参与传播活动的机会和途径,缺乏接近媒介的条件和能力,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经常处于“失语者”和“缺席者”的境况。新闻传媒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应该努力的丰富涉农新闻和信息,深入到基层和人民群众之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将信息进行反馈和交流,做到下情上达。以陕西咸阳花马村与罗堡村为例,作为新农村和传统农村的典型代表,同样在新闻传媒上的劣势不言而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沿,涉农传媒应该积极的深入农村,了解群众的需求和现实生活状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宣传和报道。

(二)实现“信息滑板”,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随着社会的变迁,当前农村、农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十多年来,大量农民离家、离开土地奔赴中国东南部发达城市去打工的情形彻底改变,许多农民在打工的过程中学习到了许多新本领,掌握了许多新技术,许多农民不再单纯的去打工,而是积极回到家乡去自主创业 。面对新农村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新闻媒体应该在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上进行相应变革。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并不高,虽然他们在外打工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缺乏专业的技术和技能培训,加上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对于大城市来说远远较为落后,农民从城市回来后获取农业信息和科技知识的渠道非常稀少,当前媒介娱乐化现象普遍存在,涉及农村信息和信息的节目匮乏,这给农民创业带来了不少困难。因而,媒体首先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但目前传媒的节目设置显然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解决该问题的基础便是积极的推动和实现“信息滑板”功能。在信息时代,凡可以随信息一起运动的区域发展与劳动力要素密切相关的文化教育成分等,都可以随现代信息传播跨地域、跨梯度地进行,从而使相关领域差别逐渐缩小。这便是新闻传媒的“信息滑板”功能[2]。在信息滑板价值下,新闻媒介应当积极的增加涉农媒体的数量,在宣传和报道的内容上积极增加农业科技和最新惠农政策等内容,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信息和政策支持。

(三)发挥“活血化瘀”作用,构建和谐新农村

当前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着重大变化,城乡之间、农民之间以及农民与政府机关之间的各种矛盾时有发生,现实中各种显现或者隐藏的矛盾时时刻刻有可能爆发出来,这一系列矛盾必然将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质量。新闻媒体必须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活血化瘀”的作用,将隐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矛盾不断的寻找出来,为政府决策和农村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新闻传媒首先应该发挥自身预警功能,善于见微知著,捕捉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和谐症状,并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受众认清其危害,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3]。不可否认,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显现了不少问题,由于农村、农民群体的利益不被重视,他们的心声没有一个适当的发泄途径,这使得各种群体性事件以及上访等社会不和谐因素不断的显现出来。新闻媒介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不断的发挥其本身所具备的价值功用,在对待“群体性事件”上,新闻媒体应当切实承担起营造和谐气氛、疏通渠道的职责,通过有效舆论的引导来不断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的稳定,预防“群体性事件”等不和谐因素的发生。构建和谐的新农村,矛盾的发现比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更有难度,所以我们必须在媒体功能发挥上下重力气。花马村与罗堡村在村民矛盾的解决方式上还是存在着若干差异,花马村侧重对媒体力量的寻求来不断的加大对村民的宣传,以此来化解村民间存在的若干矛盾。而处在传统农村下的罗堡村对媒体的运用还很欠缺。

(四)推动“环境监测”,适时调整农村发展

环境监测被认为是大众传媒的首要功能。大众传媒所拥有的信息丰富与触角广泛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向大多数人提供有用、能够作为决策依据的信息,使公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了解周围的环境,适时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调整[4]。新闻媒介发挥监测环境的功能被施拉姆形象的比喻为“社会雷达”,它可以充分的了解农村地区的最新变化,为政府做出农村决策提供依据。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介可以多多报道农村地区建设的最新情况和趋势,及时发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及时采取措施提供信息支持,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新闻媒体在花马村中农业成就的宣传和报道可以增强村民建设新农村的信息,同时也能寻找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上级领导的战略决策提供启示。

五、结 语

探究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发挥是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对于媒体价值的重新调整和整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固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通过对新农村与传统农村的对比分析以及传媒在建设中作用探究,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未来新农村发展的方向,据此来更加深入的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试论受众注意力资源的获得与维系[A].媒介的市场定位[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 吴信顺.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的失衡及其对策[J].新闻记者,2004(1).

[3] 汪三汉.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发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第7篇

我国常规能源资源的总储量在全球二百多个国家中排行第三。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就可采储量而言,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消耗水平却又很高,能源的利用率还很低。据统计,我国能源系统的总效率仅为11%,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能源的无限制使用还带来环境上的种种问题,我国的生态环境正在面临巨大挑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建筑产品的实用性能,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都在不断的提高,由此产生的能源消耗、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问题也在不断加剧。从全球范围看,建筑活动所消耗的能源占总能源的40%,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排放总量的50%。建筑垃圾的产生也是环境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建筑垃圾中的绝大部分采用填埋方式进行处理,不仅要占用大量土地,还污染了环境。

有上述可知,建筑行业对我国的能源资源及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住宅建设数量是城市建设数量的数倍。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使得农村住宅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农村相对落后的发展现状是阻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提高农村的居住环境质量,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探索适宜我国国情和农村地域特点的住宅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达到了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其发展水平却一直停滞不前。虽然农民收入水平相比以前翻了几倍,但是农村的生活方式还是赶不上城镇居民。农村规划杂乱无章,农村住宅偏向于传统化,这严重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等内容。可见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住宅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部分。新农村建设以完整、繁荣、文明、和谐、美丽为目标,农村住宅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据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58%,城镇人口6.2亿。也就是说我国仍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属于绝对意义上的农村人口。由于人口众多,使得农村住宅建设每年也在快速增长。虽然农村住宅建筑面积不断增加,但住宅建筑技术和质量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农村住宅建造技术简单,缺乏科学性及合理性。因此如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质量,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是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在新农村全面建设的今天,农村住宅能耗量大、污染严重、室内热环境质量差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所使用的材料性能差、施工技术落后,缺乏有效的保温节能措施。因此重视我国新农村建设规划,对缓解我国能源、土地紧缺有着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比例有了很大提高。到目前为止,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城镇规模和布局有所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渐提高。未来几年,村镇住房建设数量和需求仍将不断增加。村镇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总的来说,我国农村建设整体较为落后。农村住宅建设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农村住宅功能欠缺,基础设施不足。从古至今来看,我国住宅建设主要采用自建自住、分散建设的模式,住宅商品化率几乎为零,住宅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与环境质量差。我国大多数农民由于受落后经济水平、生产方式和传统生活形态的影响,居住水平上仍处于落后状态,住宅无法满足现代生产和生活的要求。

(2) 规划重视不足与科技含量低。农村住宅建设的规划、设计、建材与部件生产、建筑施工等各环节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一是缺少统一规划。据统计,我国行政村中编制建设的仅占47.88%,实行整治的村庄占总数的4.62%。农村中住宅错乱无章,甚至都找不到一条笔直的公路、胡同。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的村容村貌。二是不重视前期的设计,在开建前基本没有进行实际地质探测。这往往导致了住宅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墙体开裂,使新房变成危房。三是施工过程中根本没有施工图纸,施工人员往往是凭借以往经验进行施工。例如农村住宅结构以砌体结构为主。按照设计规范,该类砌体结构必须设置构造柱及圈梁以达到抗震要求,但是在实际中,基本没有这些抗震措施。

第8篇

关键词:沼气利用;环境治理;生态农业;物业化;集中供应

收稿日期:2012-01-06

基金项目:湖南省环保社团联合会环保资助项目;中南大学2011年度米塔尔学生创业资助项目(编号:11MY20)资助

作者简介:陶庆斌(1991―),男,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大学生。

通讯作者:伍晓赞(1982―),男,湖南长沙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环保公益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009-03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农村能源的短缺、环境污染和农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对农村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以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治理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和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沼气作为我国农村地区清洁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养殖和种植业的资源循环链条。沼气利用在能源供应、环境治理和生态农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为了解沼气利用在环境治理和生态农业中的具体作用,总结沼气利用推广经验以及发现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笔者深入到包括金龙村、金塘村在内的多个湖南省省级示范村进行了调研。

2 沼气利用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质就是建立一个与人类生存相和谐的经济、高效的农业生产循环系统。沼气利用正满足了这一要求,通过提供有机肥使种植、养殖相互促进,能量循环多级利用,生产、生活协调发展。

户型沼气池中的沼渣和养殖区的畜禽粪便可掺入生物垫料在贮存堆沤场发酵变成有机肥料。这种有机肥不仅具有速效、营养能力强、养分可利用率高、自然环保等优点,而且能够增强作物抗旱、防冻能力,同时还能改良土壤。这些有机肥料深受种植大户和蔬菜基地的欢迎,金龙村的农户除去自家用于种菜,种田外的其他有机肥料全部以600元/t的价格卖给当地蔬菜公司。由于有机肥料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各公司竞争收购,并且收购价格有上涨趋势。

金塘村建有肥水配送工程。养殖户的养殖粪水进入到氧化塘中发酵处理,然后将在氧化塘中经过处理的肥水通过肥水配送工程中的沟道输送到种植园和蔬菜基地,然后利用喷灌和滴灌的方式将肥水施予种植物,从而达到了高效施肥以及环保安全的效果。

可以看到,沼气利用能为生态农业提供优质和充足的肥料,极大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又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和就业岗位,改善了农村的发展方式。

2.1 户型沼气池可以处理部分生活垃圾

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都采用的是“户分类、村收集、乡中转、市处理”的垃圾集中处理模式,即农户先对垃圾进行分类存放,垃圾大致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有机垃圾和其他垃圾,详见图1。可回收垃圾出售给废品回收中心;有害垃圾由村里的保洁员负责集中收集,由乡(镇)负责统一运送到专业处理中心;有机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放入家门口固定的垃圾存放处,村里的保洁员负责将其运到乡(镇)的垃圾中转站,垃圾运送工具为人力拖车或者小型农用机动车。乡(镇)的垃圾中转站对垃圾进行压缩后再用封闭式自卸车运送到县(市)的垃圾处理场或者垃圾发电站。

包括蔬菜蔸叶、瓜果皮、剩饭剩菜以及鸡鸭鱼等动物内脏在内的有机垃圾是可以通过入户型沼气池经厌氧发酵处理的,同时产生沼气。户型沼气池是指可制取满足一户4~6口之家生活所需沼气的厌氧发酵装置,其容积一般在6~10m3并配套有贮气池。这样,生活垃圾在源头就通过沼气池的处理实现了减量化。

2.2 “户型沼气池+四格小池”系统可以处理生活污水和畜禽粪水

生活污水是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包括厕所粪尿、家庭洗涤污水等。厕所粪尿因含有大量病原菌一直以来都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家庭洗涤污水也因含有磷等元素成为导致农村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生活污水的处理在农村环境治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利用“户型沼气池+四格小池”系统可以处理生活污水,即通过将厕所粪尿通过管道引入到户型沼气池中厌氧发酵进行处理,而把家庭洗涤污水则引入到“四格小池”中进行处理。“四格小池”是由金塘村提出的一种分散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包括了沉淀池、消化池、废水池和人工湿地4个部分,利用沉淀、过滤、净化等处理技术,消除有机质,使各项出水指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由于厕所粪尿无法为户型沼气池提供足够的原料,所以建有沼气池的农户需要养猪等畜禽或者从养殖场托运畜禽粪水以满足沼气池发酵所需。因此,户型沼气池对于户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3 “大中型沼气工程+人工湿地”系统可以处理中大型养殖场畜禽污水

中大型养殖场畜禽污染源主要是畜禽粪便和粪尿污水。通过机械强化发酵制肥法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即将畜禽粪便先堆沤干化一段时间,然后利用快速发酵机来加速干粪发酵生产出有机肥。然而,在冲洗清理养殖区时产生的大量的粪尿污水由于发酵效率低一般都直接排放到田间,造成了农村的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有碍于新农村建设,也必将带来企业的经济损失和限制可持续发展。

粪尿污水的发酵效率低和户型沼气池容积有限等因素导致粪尿污水不能采用户型沼气池处理。湖南百宜原种猪有限公司采取了“大中型沼气工程+人工湿地”系统来处理畜禽污水。该中型沼气工程建有600m3沼气厌氧发酵池和两个100m3的储气池以及配套了发电装置,年处理粪尿污水2.2万t,产生沼气9.9万m3,年发电10.3万kW•h。该公司在养殖区布满管道用于输送粪尿污水到沼气池中。粪尿污水在沼气池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沼气,还包括沼渣和沼水。这些沼渣和沼水不能像户型沼气池那样大部分存留在池中,大中型沼气池中产生的沼渣和沼水必须及时排放出去,将其排放到人工湿地中,通过沉淀、厌氧和净化等处理达到标准后排放。人工湿地是一种合理利用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通过人工在不同材质、不同粒径配比的基质填料上种植特定的净化植物,形成可控制的和工程化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使植物根区及根网带形成富氧区,促使床体内微生物大量繁殖,通过微生物生活动的分解和和植物的吸收吸附及分泌物的杀菌等作用,使污水得以净化。人工湿地的占地面积与养殖场的粪尿污水量有关,处理的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左右。

3 沼气利用发展趋势研究

3.1 沼气后续服务将朝物业化发展

沼气池的原料可以来自农户自家养的猪等畜禽的粪便污水或者周围养殖场的畜禽粪水。调研发现一般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户不愿意养猪而是从周围养殖场托运畜禽粪水用于沼气发酵。深入分析可得,如果将该种供料模式推广,由公司来负责各户的沼气池供料,这样将极大方便农户利用沼气,从而打破“只有养猪才能用沼气”的传统,使沼气利用愈加方便,该模式统称为“沼气物业化管理”。

沼气物业化管理是指沼气池的管理者按照合同或者协议、管理标准、规章制度等对沼气池实施全方位的管理和维护以及供料,保证沼气池的常年正常使用。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具有一般物业管理的特征,即系统性、长期性和效用性,同时又具备沼气行业特有的属性。

沼气物业化管理可以通过沼气服务公司来实现。沼气服务公司的重点是对沼气集中性建设、规模化发展的地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其基本任务包括现有可再生能源服务网点中沼气服务方面的所有工作,以及物料供应,即建设沼气池、后期维护和维修以及沼气池原料的供应。物料供应就是公司为没有原料或者缺少原料的农户提供长期稳定的原料,同时定期的清理沼气池中的残渣。也就是说农户不用管沼气池的任何事情,只要打开厨房里的灶具开关就能正常使用,像使用煤气一样的方便,沼气的管理全盘由沼气服务公司负责。

3.2 沼气利用将朝大中型集中供气发展

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不仅能够为周边农户提供生活能源,而且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调研也发现,金塘村所建设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其初衷是为治理当地畜禽养殖污染而湖南百宜原种猪有限公司的大型沼气工程是以企业为主导的。沼气集中供气可以由政府主导,也可以由企业主导,但在一定程度来说,企业主导将是沼气集中供气行业的活力更强。从全国来看,北京、济宁等地区已经建设了多个大中型集中供气工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技术方面来说,沼气集中供气技术是比较成熟的,可借鉴的地方比较多。从发展前景来说,在广大农村的市场是不可估量的。

4 对策与建议

4.1 出台优惠政策保证沼气利用

目前,以政府主导的沼气服务体系存在着加重政府负担、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同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迫在眉睫,要想在新能源利用领域有所突破,那么政府就必须要放宽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向沼气利用行业进军。放宽政策就是能够整合当前的服务网点,或者直接由企业接管。其次,要从政策保障企业资金的顺利流入到沼气行业中,并且鼓励居民接受由企业提供的服务;最后,政策应该还能保证业务合同的签订以及减免一定的税收,以鼓励企业积极投资于沼气利用行业中。

4.2 鼓励青年在沼气服务行业创业

当前各地正在竭力发展可代替煤、天然气的新能源。作为重要新能源之一的沼气也在快速的发展,因此沼气服务行业是有着光明前景的行业。现今的沼气后续服务体系主要由政府主导,当政策有变时,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不应该错过这样一个好的创业机会。

沼气服务公司具有与政府协同性强、投入成本低、劳动力需求大等特点。青年人在创业时要考虑能否得到政策的支持,能否有足够的劳动力这两大问题。另外,以企业主导的沼气服务公司目前还不多,在企业管理方面可借鉴性的东西挺少的,需要在创业过程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4.3 鼓励企业在沼气集中供气行业投资

由于沼气集中供气行业适宜于在沼气池建设量少的地方发展,而目前在中国广大农村大部分地区的沼气池建设都不太完善,所以沼气集中供气的前景远远大于沼气服务行业。沼气集中供气除了与政府协同性强外,还具有投资大、技术高两个显著特点。大中型沼气池的建设和运营费用都是巨大的,所以该行业更加适合于资金雄厚的公司。另外,沼气池的建设和维护技术也要求高,需要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

沼气集中供气方面的企业投资分为3类:非养殖企业单独投资开发,沼气池原料向养殖场和农户收集购买;另一类是非养殖企业和养殖企业共同开发,非养殖企业提供资金与技术,养殖企业提供原料;还有一类是养殖企业充分发挥其原料优势自主单独开发。总体来说,第1类型企业投资在原料供应上存在问题,第3类可能在资金上存在问题,只有第2类是比较适合企业投资的,非养殖企业和养殖企业共同开发能营造“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田一谷.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摘要)[J].农业工程,2011,1(1):27~28.

[2] 李景明,薛 梅.中国沼气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可再生能源,2010,28(3):121~122.

[3] 陈 军.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探讨[J].江苏环境科技,2007,20(2):222~223.

[4] 鲍利峰,石剑华,李志国,等.赤峰地区畜禽粪便污染状况及综合治理,[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5):65~66.

[5] 侯小健,陈 珊.海南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项目启动让污水变清[EB/OL].[2008-11-09]..

[6] 胡小平.推广沼气综合利用促进农业持续发展[J].中国沼气,2001,19(3):36~37.

[7] 葛勇进,杨 胜.为沼气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农村户用沼气后续管理模式的调查与探讨[J].中国沼气,2010,28(2):90~91.

Application of Bioga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Tao Qingbin1,2,Zhang Lingyun2,Wu Xiaozan1,Gu Tengfeng1,Wang Jinhui1

(1.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2.Green Technology Associatio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第9篇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一思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工作伊始,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成立了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组长由镇党委书记、镇长李池松担任,并确立一名副镇长吴荭专抓新农村建设工作。各职能部门抽调得力人员,共同组成工作领导组,确保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

2、加强宣传、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全力营造新农村建设良好氛围。新农村建设是广大农民群众自己的事,群众能否积极参与是决定新农村建设质量的关键,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开展了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实情,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群众满意的实施方案,强化宣传,公开扶持标准和补助办法,并给予一定的优惠和奖励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申报建设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政府引导,群众选举推荐成立村级新农村建设管理组织,进一步协调和化解建设过程中的矛盾。

3、典型示范,以点促面。逐步推进,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开展。为保证新农村建设能够取得初步成效,从而逐步带动全镇的新农村建设,镇党委政府认真对各村的经济状况、资源情况、群众的建设热情等进行了调查分析,逐步选出有一定基础条件的村作为第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把示范村办成广大群众为主动心的新型农村,从而起到带动作用。

4、严明责任,公开招标,加强监督,确保各项工程规范化操作。镇党委、政府为保证新农村各项工程顺利实施,杜绝人情工程、面子工程,经研究决定对所有工程实行公开招标,将各项工作进行分工细化,责任到人,加强工程质量监督,严格制定验收标准,使新农村工程真正成为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新农村建设中,缺少科学规划。目前我镇所启动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普遍缺少长远和科学规划,多数工程建设是为了完成达标任务,从长远来看,必然为今后的发展带来隐患,或造成资源浪费,以及重复建设的被动局面。

2、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在村庄整治工作结束后,对村内的公共设施如何管理,村容村貌如何保持,垃圾的有效及时处理等工作缺少长效管理机制,必然造成整治后的村庄再度出现“脏、乱、差”现象。

3、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目前新农村建设资金尽管实行了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筹等多种渠道筹集,但是面对新农村建设这个庞大的工程,资金远不能满足需要,一些帮扶单位本身财力有限,或主观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群众自筹资金更加缺少有效措施,群众小农意识强,对公益事业投资热情不高,筹资难度大,从而严重制约了建设资金的来源。

4、新农村建设内容单一,品位不高。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目前村庄的修路、改水、改厕等设施建设,应该还要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文化建设、教育建设、生态建设、卫生网络建设、富民工程建设、集镇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等一系列建设,从而使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各项指标真正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新农村建设内涵更加丰富。

三、对策与措施:

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内涵丰富,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如何抓好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领导认真研究,把握关键,突出重点,细化方案,当前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首先要改变认识上的误区,无乱在理论学习上、政策研究上以及实践探索上要更加切合实际,理清工作思路,剖析优势与劣势,循序渐进地推进工作。同时,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工作热情,发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2、加强整体和科学的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政府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伊始,要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并且要逐步细化,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同时建立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也必须要与发展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让村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的有效之路。加大城镇发展和经营力度,积极创新摸索土地置换等手段和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3、在工作方式上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作方法。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在建设模式上,要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抓好示范工程建设,方法上要采取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齐步走,不一刀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势而为,不搞大拆大建。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不过分堆砌和打造“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4、要把促进生产发展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政府要加强引导,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各村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需求,选准自身主导产业,加强产业基地建设,突出“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之路,培育品牌,做大做强,积极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