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育方针的定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08: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育方针的定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育方针的定义

第1篇

摘要:高等数学中的部分定义与定理具有高度抽象性,并且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教师不易教,学生不易学,以至于在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对其进行大量的删减,让学生陷入了不明原理,只会“计算”的错误现象中。本文针对这种现象,对教学过程中抽象的定义与定理知识讲解的处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与建议,让学生体会真正数学。

关键词 :高等数学 定义与定理 教学 数学素养 数学能力

在现今很多领域中,数学的身影无处不在,高等数学作为非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地位。而在高职教育中,因为生源大多是来自技校或高考落榜的学生,其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但高等数学中部分定义与定理内容较抽象,不好理解,这对于授课的教师来讲,是一个不好处理的难点,以至于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针对这一难点,很多数学教师在对这些抽象、不好理解内容的处理时,进行了删减,把大量的抽象的理论知识一句话带过,甚至直接删除,而把教学的重心完全放在了高等数学的计算方法与计算技巧上,以直接教会学生数学的计算为目的。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承接了一些中学的“应试”教育,数学的潜在价值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同时也违背了开设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的初衷。

一、学习定义定理的重要性

1.教学大纲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高职高专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明确地说明了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他们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并结合自己的专业把所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为后续各课程的学习奠定较好的数学基础,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

从大纲可以看出,该课程除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收获能终生受益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由于很多数学思想都在这些抽象的定义与定理中有所体现,所以大量地删减这些内容,只注重于学生的解题方法的教学,不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使学数学成了应付期末考试的一种途径。并且,高等数学的学习一旦结束,学生也将会把这门知识抛到九霄云外,这样完全没有形成教学大纲里提到的应有的数学思想,也就更谈不上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了。所以要满足大纲的要求,学习抽象的定义定理必不可少。

2.培养数学能力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虽然定义与定理知识较为抽象,但它对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和数学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无外乎是要把现实中的问题抽丝剥茧,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再用数学知识解决,也就是所谓的数学能力。关于抽象定义定理的学习,例如定理的证明,都有其具体的推理过程,对于这些推理过程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进而形成思考问题时思维的缜密性,以利于在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时,能准确无误地将其转化为恰当的数学问题;而对于这些定义定理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在分析问题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能力。正如一位大学老师所说:“学数学其真正目的是为了驱逐大脑中愚蠢的想法,让我们的大脑真正地聪明起来。”

3.实际生活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很多抽象的定义定理知识,它的出发点就是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例如常见的某一个变速物体的速度,学生觉得求这个随时都在变化的速度成了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难点,但从高等数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求变化率,也就是抽象的导数定义学习的切入点。所以对抽象定义定理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并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高等数学教学中定义定理知识的处理方法

不少数学教师反映,不是不想授课时强调这些定义与定理,只是因为它们太过抽象,讲解的过程花费的时间长、精力多,但学生理解的效果还是不好,典型的“吃力不讨好”。笔者多年担任高级班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对于这些抽象的定义定理的处理有一些个人的看法,总的归纳为以下四个

关键词 :引—化—启—控。

1.“引”——引数学史,丰富内容

高等数学中很多定义定理知识抽象,让学习的人容易身陷迷津,而数学史却如指引方向的“路标”,给人以启迪。在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当地引用数学史的知识作为补充和指导,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内容丰富起来。

例如在学习解析几何时,教师给学生介绍解析几何之父笛卡尔,以及他的经典心形线的相关轶事,让学生明白数学可以神奇地让单调的式子变成美丽的图形,并且体会到数学不是枯燥的,它也可以创造浪漫。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数学中的代数与几何的紧密关系,为后续的解析几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逻辑源头,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思想,这为紧接着数学概念及定理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另一方面,数学史里记录了很多数学家为了得出正确的定义与定理,如何排除万难、历尽艰辛的。学生学习数学史,除了了解定义与定理得出的过程,还会为数学家不畏艰辛、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而感动,这将让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得到一次提升。

我们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能使那些看似抽象的定义、定理变得丰富生动起来。

2.“化”——化繁为简,重视直观

对于抽象、繁琐的定义定理知识,为了能让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只有把知识直观化、简单化。

如在讲解微分这一概念时,可以从其字面意思上下工夫,举例地球本是一个球体,其表面应该是曲面的,可为什么我们站在地球上看到的大多却是平面呢?答案是人肉眼看到的范围同地球的表面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也就是微分概念中的以直代曲的思想:曲面上微小的局部可以认为是一平面,一条曲线微小的部分也可以认为是直线。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具体的想象的空间,使他们懂得用无数个简单的平面代替复杂的曲面,利用微分这一数学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又如对数列、函数极限概念的处理,教师可改变教材中的定义方式,注重直观,采用通过画数列或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图形直观性的特点来解释定义,从图形中得到极限定义的本质,让学生对极限定义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此外,我们通过多观察实际生活中与数学有联系的例子,把数学概念尽量与周围实事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便于理解。比如在讲解定积分定义时,介绍美国著名麻省理工学院的圆形大礼堂,从外形看它的屋顶是一个巨大的不规则的半球,但实际上仔细看是由一个个近似矩形(曲边梯形)的小玻璃窗构成的,这个看似不容易求的表面面积,实际上就是定积分的基本概念——求曲线下面积的办法,即“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同时也巧妙地表明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这样使学生对抽象的定积分的定义,即求曲线下面积的方法加深了理解。

3.“启”——启发引导,自主讨论

对于很多知识的掌握,学生自主探索要比教师一味灌输要来得好。在教学时,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来安排讨论课,通过合理有针对性的引导,启发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例如,微分中值定理的内容抽象、内容理论性强,对初学的学生是一个不容易处理的难点,如果单凭教师的讲授,教学效果一定不好,这时可以选取一些难度适当的典型习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按组自由讨论。在思考讨论过后,学生对微分中值定理中的构造辅助函数的方法有了深刻的印象,以此加深了对这一抽象定理的理解。同时,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和创新的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又如,在学习洛必达法则时,很多学生都知道这个法则的作用是求无穷大比无穷大或无穷小比无穷小的极限,却并不理解它为什么会与导数有关,是利用分别求导来解题的,但如果引导学生从无穷大增长的趋势来进行分析,同时得到导数的定义其实就是与增长趋势密切相关,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就是洛必达法则的本质所在。

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自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讨论探索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会到发现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加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4.“控”——掌控有度,注重严谨

数学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严谨性非常强,教师在支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同时,要注重掌控好想象的“度”。一些教师为了让课堂更加活跃与生动,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想怎样解释就怎样解释,这样的结果必定是歪曲了知识的本意。所以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思考学习,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引导方向,并且要适时纠正一些学生错误的偏离事实轨迹的想法。

比如学生在学习极限时,对于其中的一个零比零的极限类型,学生误认为高等数学里的分式的分母是可以等于零的,这时应强调此时出现的零是在某一条件下一个趋于接近的结果,并非真正等于零,强调出极限的定义,突出语言表达上的严谨性。

三、小结

大量的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教学上的所谓教学效果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本来意义。数学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真正理解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和目的,注重各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把学生从做题、解题的“题海”中解放出来,让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并且能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增强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才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事。

参考文献:

[1]张宏伟,浅析高等数学教学方法[J].科技经济市场,2007(6).

[2]尚仲平,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

第2篇

关键词: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教育过程;教育系统

Abstract: In order to establish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EQAS) effectively, the paper made inCdepth research on education from the views of system and process. On the basis of making reference to the TQM thinking and Software Quality Assurance theory and technology, the paper proposed education system model to guide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 process model to guide education process definition, finally discussed the contents and tasks of EQAS establishment The fact of practice shows: the results above can offer good guidance to EQAS construction in theory and the results of their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are prominent.

Keywords: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Education Process; Educ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6-0077-04

全面质量管理从关注质量要素转为关注过程,其核心思想是:产品质量不能仅靠检验来保证,而是从产品生产全程的管理与控制中获得[1,3,14]。这一思想具体体现为:

* 从关注质量要素转为关注过程,强调基于过程管理来实现质量管理的目标。

* 强调通过组织持续的过程改进来实现质量保证能力的逐步提高。

* 强调管理的系统方法,即针对设定的质量目标,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从而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广泛运用,证明过程是影响产品质量最关键的要素之一[1,3,10,12] 。人才也是一种教育产品,尽管它不能制造而只能培养,不能完全照搬产品生产的管理理论,但依然可以借鉴上述思想来研究教育的质量保证问题[2,3]。因此,研究教育系统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确定教育系统模型,是科学建立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研究核心教育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确立教育过程模型,是基于过程来逐步提高教育质量保证能力方法的基础。

1 教育的质量观点

教育的质量观决定了教育质量管理的原则。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除须遵守一般质量管理原则外,还应反映自身的特点[6],具体体现如下:

(1) 教育的系统观

教育是一个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人才是教育系统的输出。教育体系是教育系统的基础与静态内容的定义,教育实践是教育系统依据体系要求而进行的动态实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首先要科学地建立一个优化的教育体系,并基于过程的有效管理与控制进行教育实践。教育系统有多类外部干系人,他们对教育质量有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教育体系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其质量的优劣都会对系统最终输出的产品――人才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优化的教育体系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础。

(2) 教育的过程观

* 教育是一个多过程并发且多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人才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过程质量的影响,教育过程是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6,7,10]。建立教育过程持续改进机制、通过质量监督确保教育过程的真正实施,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5]。

* 教育过程有多种分类方法:按抽象层次分宏观与微观过程;按作用对象分组织级与个体级过程;按应用领域又包含多个关键实践域[6,9,10,13]。这些过程用于规范和指导不同层次、不同关键实践域里的业务活动及其工作产品的产出。

* 用人单位既是人才的需求者,也是人才质量的检验者,对于有些行业来说(如软件行业),企业还是人才培养的参与者。教育过程为用人单位参与教育过程提供了入口,建立用人单位与学校互动沟通的机制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3,12]。

2 教育系统模型

教育系统的特征可用一组模型来刻画:

(1) 教育体系要素模型

教育体系内部包含诸多要素,这些要素相互关联且相互作用,并直接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参见图1)。建立这样一个复杂的体系,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和优化的过程作为理论指导,确保所建立的要素具有良好的质量,并满足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从图1可知,教育思想与理念是建设教育体系的思想基础,它会影响要素建设的方方面面。教育方针应体现教育思想,并直接影响和指导诸多要素的建设。教育要为社会服务,人才培养要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而这些需求要通过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来体现。教育过程是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基础,并接受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督。基础层要素为业务层提供基础保证,是一个学校实力的体现。

(2) 教育实践领域模型

图2是教育实践领域模型,刻画了教育体系建设、教育质量保证、人才培养以及组织行为规范四大活动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体系的建设不仅要满足体系要素模型的要求,还要按照组织行为规范的要求进行定义,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科学而制度化的体系标准,为教育质量保证提供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教育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环境、资源与条件。质量保证不仅监督人才培养的过程,还为体系建设提供进一步改进的要求。这样一个三角关系刻画了教育实践复杂的动态过程。

(3) 组织行为模型

学校是一个组织,其行为应符合组织行为的规律。图3从组织行为五大公共特性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建立一个由机制保证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4,11]。

* 组织承诺:以方针的形式定义了管理者的要求。

* 能力:定义了为实现方针应具有的能力,包括:组织结构、角色及其职责,资源(师资、经费、培训),以及环境等。

* 活动及其过程:定义完成任务所需的活动及其执行过程。

* 确认:过程执行中设定的检查点及其检查条件,以确认任务或活动如约执行。

* 度量:过程中收集的数据以确定活动执行的状态和任务完成的程度。

图1

图2

3 教育过程模型

教育过程是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基础与核心,有多种层次[6,10,13]。宏观教育过程刻画了教育体系建立、教育过程执行、教育过程监督以及教育过程改进的宏观过程;微观教育过程用于指导具体业务活动,又分为指导组织级业务活动的组织级过程与指导个体业务活动的个体级过程(如教师个人教学过程)。教育过程包含多个关键实践域,教学过程域是其中之一。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建筑在教学过程域之上的质量保证体系,关注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3.1 宏观教育过程

借鉴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过程理论,教育系统的宏观过程定义如下(参见图4):

* 理解教育体系:明确教育体系建设的任务,包括建立专业知识体系框架、定义教育体系要素。

* 教育需求分析:了解人才市场需求,确定教育方针、专业定位以及人才培养要求。

* 教育体系设计:具体建设一个符合教育方针及专业培养目标的教育体系,主要工作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教育过程定义以及质量保证组织机制的建立。

* 教育体系实施:是教育体系具体的部署和执行,包括:教育过程的培训、部署和执行,质量环境建立,计划并执行具体的教学活动等。

图4

* 教育过程监控:对教育过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收集过程数据并进行质量分析,为教育过程改进提供依据。

* 教育过程改进:根据过程差距分析结果与改进要求,对现有过程实施改进。包括制定改进计划、成立教改小组、过程重新修订并试点运行,直至正式的教育过程标准全面部署并正式启用。

3.2 微观教育过程

教学过程域是教育体系的一个子关键实践域,由一系列围绕教学活动的业务过程组成,共分四大领域11个相关过程(参见图5)。其中教学执行过程与课程教学研究过程为个体级过程,其他均为组织级过程。

图5

⑴ 教务管理过程域

该过程域定义了日常教学管理的核心工作及其过程,包括下达教学任务、分配教学任务、教学文件归档、教务管理(如调课、教室变更、学生选课)等,由学院教学科负责具体实施。

⑵ 教学执行过程域

教学执行过程定义了教师接领教学任务后进行教学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工作标准,教学监督过程定义了教学督导组的工作任务与活动。

⑶ 教学质量保证过程域

该过程域包含教育质量保证与教学监督两个子过程,其中后者是前者的子活动过程,均由教育质量保证小组(或教学督导组)负责组织实施。其中教育质量保证过程的主要活动有:制定教学质量保证计划、监督教育过程以确保实际执行的过程按照组织过程标准与教学计划执行、跟踪质量问题的解决过程、提出质量改进意见。教学监督过程定义了教学督导组对教师课程教学进行监督的工作规范与任务要求。

⑷ 教学研究过程域

该过程域由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计划修订、教育过程改进与课程教学研究四个子过程构成。

4 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实践

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从任务、内容与实践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4.1 建设任务

体系建设包含五大核心任务[1,2,6] :

* 明确质量目标,制定质量方针

*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组织机制

* 建立、完善并逐步优化核心教育过程标准

* 定义质量审核的关键点与评价标准

* 作好质量计划、质量记录与质量的统计分析

4.2 内容结构

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内容结构具有分层特点(参见图6)。质量方针定义了原则上实现质量目标的途径和要求,教育过程是质量方针的具体实现和行动指南,并由过程要素作进一步分项说明。过程要素的定义是组织过程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8]。

图6

4.3 教育实践

作者将上述理论应用于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的教育实践。四年来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院已于2006年5月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示范性软件学院验收,本科与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达100%,2006年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对软件学院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毕业生综合能力企业满意度本科为4.11分,研究生为4.23分(采用5分制),用人单位对该院毕业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工程组织与管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理解专业方法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给予肯定和赞许。

5 结论

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用系统与过程的观点来看待教育,用工程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教育,使得我们找到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和实践。本文所阐述的理论已成功地应用于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的教育实践,并获得了有效验证。

借鉴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CMMI来研究教育能力成熟度模型,使得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够基于教育组织成熟的教育能力而稳步改进与提升,这是作者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00版ISO/DIS9000族国际标准草案 [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0.

[2] 冉宝春,魏建军. 我国高校建立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误区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6):43-46.

[3] 洪生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4.

[4] Paulk M.C., Weber C.V., Garcia S.M., et al. Key Practices of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SM, Version 1.1[R]. CMU/SEI-93-TR-025,ESC-TR-93-178, Pittsburgh USA: February. 1993.

[5] Zahran S. 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Business Success [M], Addison-Wesley, 1998.

[6] Hongyan Z, Wei L, Hongmei L.. Software Engineering Specialty Education System Research and Practice [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w Series). 2005,(12): 25-31.[张红延, 卢苇, 李红梅. 软件工程专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 [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7] Shu L., Xiaofei X., Peijun M., et al.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School of Software at HIT [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w Series). 2005,(12): 12-15.

[8] 张红延. 过程规格及其资产库结构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 ,41(4) : 204-206.

[9] Osterweil L.J. Unifying Microprocess and Macroprocess Research [C].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oftware Process Workshop, SPW 2005.Beijing, China. 2005,(5): 68-74.

[10] 林华东. 过程与评价[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11] CMMI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 [DB/OL], 2006-8-20, sei.cmu.edu/cmmi/ .

[12] 同济大学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项目组主编. 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3] 郭蜀燕, 李飞雄, 张雄. 高校教育全面质量管理运行系统与环节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05,(01):89-90.

[14] 林健.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01,( 06): 93-97.

收稿日期:2007-3-7

作者简介:张红延(1964-),女,郑州人,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软件过程,需求工程。

李红梅(1969-),女,硕士, 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教学科长,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多年。

联系方式:北京西直门外上完村北京交通大学九教北303室100044

第3篇

关键词:“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基础教育;重要启示

五育并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相契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本文在对五育并举和基础教育概念的界定、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要求的论述基础上重点探讨五育并举对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启示。

一、核心概念界定

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基础,在《辞海》的注释中,其本义是指“建筑物的根脚”,其比喻义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

“基础教育”,在《教育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一般是指中、小学教育。

二、基础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充分肯定和突出强调,说明了基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多年来的教育工作实践也使我们对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中小学阶段是为人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打基础的最重要阶段。中小学教育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大军的“双重任务”。从根本上说,基础教育是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奠定基础,是为我们祖国繁荣富强、发达兴旺造就数以亿计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基础。这个基础的好坏,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三、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要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七条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的这段话,对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办学要求:这就是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要实现《纲要》的要求,实现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在基础教育中,德、智、体、美、劳是“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一育既有其相对独立性,特定性,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统一体。

四、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一)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

第一,使学生体力和智力同时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第二,使学生的才能和兴趣可以获得充分、多方面的发展。

第三,使学生的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改革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

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导向是科学、合理的,可是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却成为了应试教育的遮羞布,学生要成绩、家长要成绩、学校要成绩,逼着老师也不得不要成绩,成绩代表一切,分分学生的命根时代并没有真正终结。如果不彻底改变现行的应该教育体制,那五育并举并不可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改革课程设置,加快全人教育进程

虽然现在很多学校课程表中设置的课是科学的,但是不排除有的学校阳奉阴违,使得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课程形同虚设。因此,应设置文化课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和劳动实践课。以文化基础课为重点,其他两种课程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

(四)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全人教育的实施

课堂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教师不仅要“解惑”,更要“传道”;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自主获取知识;不仅要“授业”,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五育并举有心动,更要有行动。因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全人教育的实施。

推行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实际能力。这是21世纪的需要,并不是对现行教育体制、教育方针的否定。同志曾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国教育任重道远,要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上,使学生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把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贯穿于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做到坚持五育并举、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辩证统一。造就一个独立自主、有个性、有热情、有尊严、有知识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第4篇

现如今国内与国外对教职模式里的“双元制”的定义为,就是有关部门的允许情况下,以相关的法律为处理原则,在培训中使用“双元”的养成方式对相关受训人员进行训练。这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这种培训方式的精髓在于培训班的教育方针中首先按照实际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受训人进行与针对性的培养,同时在培训的同时询问,有目的性的按照培训人员的愿望为辅助培训方针,将培训人员的建议以元素的形式加入,使培训更加具有可行性。其次为教育地点不同,受训人员可以在公司和学校共同完成课程,在公司的气氛下,是学习的知识更容易吸收。

2.“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新要求

现在,大多数的院校十分注重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但是大部分的锻炼方式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使学生偏离了生产第一线,并且较为集中性的实习对于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在双元制教学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提高了培训后就业的能力。根据我院的具体办学情况,要实现学校、企业“双元”的培养模式就是要大力开展工学结合。其代表着现在的教育理念必须摒弃以前的模式,改变为“企业加学校”、“工与学并举”以及“工与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的形式。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特提出如下要求:

(1)制定企业培训计划

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应该与相关公司建立培训时间最少一年的共同培训计划,训练项目有:学习与实际操作结合的意义、培训的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结合的感悟、导师的选择方法;工作与学习时间的合理培养;应该掌握技能的熟练度;工作与学习结合应该拥有的成绩等。

(2)签订“工学结合”合同

学校与公司双方可以通过签署协议来完成工学结合的目标,具体的签署方式为定向培养、“2+1”模式等不同模式。经过实践后发现建立师徒关系协议的教育方式的培训效果更好,所以本文以建立师徒关系协议的方式来研究,在相关培训中首先要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行,其次要保证教学质量,所以公司应该选择工作技术高、个体素质不错的基层人才与接受培训学生达成师徒协议,同时在签署协议之前应该规定作为老师的培训人应该完成烦人教学任务以及应该培训的注意事项,同时也应该明确规定出学生在接受培训是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同时学校和相关公司的高级管理部门应该联合建立有效的管理部门,其管理部门应该针对日常的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解决,同时定期设置考试对本阶段的学习进度进行考核,为高质量的完成学校的培训任务做出保障。

(3)结合顶岗实习内容安排相应的理论课程

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发现,现如今公司对人才的要求明显高于学校所能够教授对技能的要求。所以就要求学校的教育应该更加具有实际性,理想的培训首先是这种培训的方式是一种以实际社会为训练背景,摆脱了枯燥,没有立体感的书本,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方式的精髓在于培训班的教育方针中首先按照实际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受训人进行与针对性的培养,同时在培训的同时询问,有目的性的按照培训人员的愿望为辅助培训方针,将培训人员的建议以元素的形式加入,使培训更加具有可行性。其次为教育地点不同,受训人员可以在公司和学校共同完成课程,在公司的气氛下,是学习的知识更容易吸收,最后在课程结束后针对培训内容布置相关的问题时同学的课余时间得到有效的应用。

(4)校企合作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双元制”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职业道德品质较高的“双师型”教育工作者是保障教学内容的根本,在学校和公司进行合作时,按照师资团队发展并详细规划,使用“请进来、放下去”的方法,提高校方师资团队的能力,提升整个校方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请进来”指的是聘用公司中的专业工作者来学校进行讲座,在学习理念、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等方面对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还聘用了公司中知识能力与技术能力比较强的工程技术者和学校的老师一同参加实践教学工作,把公司新型的管理形式、新的知识以及新的工艺等方面融入到技术训练中,实际性地提升了学校实践性学习的品质。“放下去”指的是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老师指派到公司中,根据公司发展特点和教师的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中短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通过教师深入工地现场,在一些全新的技术以及工艺方法中,了解到了最新的发展需求,并使本身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得到了一个新的认知,并且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5)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企业实践落到实处

第5篇

2、分析自己的学习现状,一是和全班同学比,确定看自己数学成绩在班级中的位置,还常用好、较好、中、较差、差来评价。二是和自己数学成绩的过去状况比,看它的发展趋势,通常用进步大、有进步、照常、有退步、退步大来评价。

3、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催人奋进,从而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的力量。没有学习目标,就象漫步在街头不知走向何处的流浪汉一样,是对学习时光的极大浪费。

4、确定学习目标首先应体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其次要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此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现状。当然还可思考一些社会因素家庭状况。

第6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发展

1前言

教育部和国家体委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指出,学生每天要做早操、课间操,每周参加2~3次课外体育活动,每天平均应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包括体育课),并且还要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范围内按期组织运动队和校队的训练,开展各种运动竞赛。但从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发展状况来看,都还存在一定体育课开课率、体育课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和课余训练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范围遍及城市、农村的一些特殊学校,尤其以农村的一些特殊较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情况进行总体的分析与探讨,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学校体育的发展,及时调整学校体育发展的策略。

2学校体育概念

我国体育法中明确地将体育划分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个部分,作为三大内容之一的学校体育不仅隶属于体育运动,而且还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明确学校体育的概念和属性,对于学校体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外对于“学校体育”的概念并未达成一致,这主要源于各国地域、习俗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我国诸多学者也对“学校体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薛怡敏(2003)〔1〕认为,学校体育就是按照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以体育运动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体方面施加一定的影响,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的一种教育过程。该定义指明了我国开展学校体育的方针、途径和目的,较好地阐述了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但并未对其开展范围进行限制。欧洲所讲的学校体育通常是指在学校教育系统中通过身体运动(以前称为身体练习physicalexcises)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体育运动文化的制度安排〔2〕。该定义较为简单,只对开展学校体育的手段和目的进行了确定,而对具体的内涵并未做出详细的说明。基于此,本文认为,学校体育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属于教育范畴,无论在哪种社会条件下,都受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并通过培养人才为之服务。它拥有教育、健身、娱乐等多种功能,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体验

本文试结合中学地理教学的特点,对有效教学、中学地理有效教学,以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方式的选择、学习效果的测评提出一些看法,供参考。

1.对“有效教学”和“中学地理有效教学”内涵的理解

应当明确,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期望以此理念指引教学,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

传统的对教学内涵的界定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质。教学是根据特定目标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和手段。

问题在于,我们绝不能把简单灌输、“填鸭式”教学等现象的存在归结为“是把教学定义为传授知识、讲学或讲课所致”。因为传统的教学定义并非如此。这些现象的产生和长期存在,恰恰是对教学的真正内涵理解不到位,在教学实际中没有真正体现教学的真正内涵的结果。因此,在研究和推进有效教学的时候千万不要将其与传统教学对立起来,以有效教学来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在有效教学的旗号下又在鼓吹“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把教学变成无目的、无计划、无规定内容的简单活动,甚至只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面活跃程度作为判断教学活动优差的唯一指标。这些从课程改革起始就屡见不鲜,至今仍在延续的现象恰恰是对传统教学和有效教学的双重背离,最终只会使得教学变成毫无意义的学生自由行动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小学教学仍然是教师和学生在规定时间和地点、为实现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和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使用合乎标准的教材,结合师生实际情况,运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恰当的教学方式,并对学习过程和结果及时进行评价而开展的共同活动。对传统教学和有效教学的内涵加以综合可知,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就在于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结合学科特点和师生、设施的实际,在规定的时间(学段、课时)内,通过最佳的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基本标准,同时又有体现个体差异的不同发展。相应的,中学地理有效教学应当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依据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结合中学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师生的实际,运用必要的中学地理教学设施和最佳的教学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标准,同时又有体现个体差异的不同发展的师生共同活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多的人热衷于研究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得到一些好的启示,但也有不少偏差,主要是不看条件、不考虑历史发展和文化的差异、不顾基本国情的不同,盲目对比、盲目引进、歪曲原意、夸大其词。如发达国家与中国教育制度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保障机制和教育投入的巨大差别。这在相当时期内是不可比并且难以趋同的。又如发达国家和中国内地的中学地理课程设置完全不同,内地的中学地理课时远远少于发达国家。离开这一前提空谈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内容组织体系与表现方式的不同,是毫无疑义的。

2.坚持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内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学科课程标准替代了沿用多年的学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规定中小学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文件。其总纲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规定了总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时数及配置要求等。学科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大纲的基本性质及功能是一样的,都是实施学科教学的指令性指导文件。这次内地课程改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不只是一个名称的变化,而是有着实际的意义的。如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有着许多新的含义和要求:

2.1 课程性质的变化。改变了以往以罗列地理资料(地名、物产、数据等)和记忆地理资料为重要目的的地方志式的课程,而定位为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课程。明确了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中学地理课程三个落脚点。

第8篇

1.素质教育的本质及定义。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主题教育观的体现,是以树人、育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发展良好个性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理论化、科学化过程中的概念,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价值观的对立,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操作性定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这就是说素质教育是一种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更注重人的本性发展,以全面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基本特点的教育,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1)全体性。指素质教育的着眼带内与着力点都是面向全体青少年儿童,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2)全面性。指要求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3)主动性。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4)创造性。要求学生时刻具有创造意识,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智力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二、我国学校体育的教育方针及目标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是从体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规律和特点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主要阐述学校教育学的目标、过程、内容、方法、组织等有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制,促进学生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2)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3)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

三、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

1.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学校体育教育着重于运动技能的培养,同时应加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这不仅是一个自身体能的体现(因为交流的前提是自己的运动水平不弱),还是一个自信心、亲和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交往和互动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对于学生走出社会之后大有用处。学校可以通过不同班级的交流、校际交流、省际交流甚至有条件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种族间的交流,来提高学生上述的能力。但这种引导并不是冠以自己的情绪和观点,而是提供给学生一条客观的思路,让他自己去领悟,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校方和教师主动出击和培养。

2.加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开启学生广阔的思路并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敢于向权威或者已经墨守成规的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点,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在运动时活跃的思维状态,提出的问题不局限于体育领域。总之,学生不应只学会一种或几种运动能力,还要学会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来看事待事物,独立处理已发现的问题。

3.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并不只是思想政治课的专职任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引起重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用一种相对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评价事物,并且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学找和开发事物的价值。例如社会上的一些对体育的不正确认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端正过来;再如对一种体育技能前途的评价,鼓励学生见仁见智,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该种运动技能的理解深度等。

第9篇

新课改要求教师走智慧型、研究型发展的道路,教师必须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育目的的实践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创造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就应当实实在在的成为学校教师实现这一目标,实施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促进者、先行者。因此,为教师搭建一个可以导演生动活泼教育教学成功案例的宽阔、稳定舞台,以有效的全面的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就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使命。以科研为先导,科研兴教,也是教育改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市教育科研培训工作会议在二实小举行。各高中业务校长、初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以及全体教研员共计2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市教研中心于主任主持,威海市教研中心董主任特邀到会并做专题报告。

会上,董主任围绕威海市教科研年度创新成果评选工作,从科研创新成果奖产生的背景、成果的定义、范围及上报要求、评比程序、考察内容等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做了详细阐述,并对去年评选的获奖案例进行了剖析,使全体参会人员对课题研究的深层次开展有了全新认识。教研中心调研室杨主任就学校应如何针对本次讲座进行反思、改进,教研员应如何进行过程指导和成果提炼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对下阶段要开展的“乳山市教育科研年度创新成果评选”的方法、步骤等进行了简要说明。最后,于主任就如何做好年度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提高工作执行力方面强调三点:一要强化领导保障。要求各校借鉴府前中学、畅园学校校长亲自把关,亲自主持开展系列课题研究活动,亲自出思路、做点评、做总结的做法,各校主要负责人要沉下心来,理清思路,与分管领导和骨干教师一起打造过硬的创新成果。二是强化制度保障。教研中心将严格依据课题质量开展乳山市年度成果评选活动,要求各学校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校级评选制度,以确保课题研究质量。三是强化经费保障。要求各校要利用一切机会,让老师走出去,拓展思路,提升素质。要积极提供各种过程材料和成果印刷等必要的经费支出,以保证研究成果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