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家庭教育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08: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家庭教育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家庭教育研究

第1篇

家庭教育发展的环境媒介来看。在传统家庭教育中,教育环境具有封闭性,家长和长辈在教育中具有权威地位,家长总是扮演着教化者的角色,子代总是扮演着被教化者的角色,这决定了双方在社会教化上的不平等性,社会教化中的“父为子纲”称得上是一切文明社会文化传承的基本法则。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由于电脑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传统的家庭教育环境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家长在孩子面前不可能永远保持权威者的形象,因为互联网所营造的网络世界使他们的权威受到严峻的挑战。而网络的开放互性使家庭教育环境由封闭性权威性向开放性民主性转变。但是无论是在传统家庭教育中还是在网络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环境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要素,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创设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关注的问题。然而,网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孩子接触到什么样的信息家长一般不易察觉,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家庭教育的难度。

从家庭教育的内容来看。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主要是以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为主,并且从具体的礼节入手,主张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而到了近代传统家庭教育的家长为了孩子以后能够立足社会,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子女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上来,认为只要孩子在考试中有好分数,能够进入重点中学,考上重点大学就行,而渐渐忽略了对孩子良好品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网络时代,素质教育成为时代的主题,不仅要求一个人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而且还要求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合作精神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不再局限于品德教育或是知识技能教育,而是将两者完美结合,并且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然而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家长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从孩子的品德教育抓起,教育孩子学做人。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有大量能够创新科技的主体———人,即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创新的人不仅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和人际交往能力,而品德是良好人格和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培养良好品德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从而成为人际交往的有利保障。因此传统家庭教育中对品德的重视是值得现代教育借鉴的。

从家庭教育的基本运作方式来看。中国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传统家庭教育中,首先主张家风对儿童的陶冶,很多家族家庭都重视家风的培养,把家庭和睦、孝敬父母、敬业守法作为家风培养的内容,并以家训家规的形式保留下来,对后代进行教育。其次,主张以正确、正面、正当的内容与方法教育儿童,重视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对儿童的教育不仅要言传更要注意身教,因为儿童的分析辨别能力差,又喜欢模仿,如果周围的人以身作则,就能见贤思齐,反之则会受到负面的影响。所以由这几点可以看出传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以父母的教导言行为主。网络时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促使我们必须对传统家庭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家庭教育方式开始向民主化、个性化、多元化变革。在网络时代,父母与孩子们面临的是同一崭新的世界,同一全新的知识体系,孩子们在学,父母们更要学而且要有勇气和孩子们一起学,甚至向子女们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网络技术使家长们能通过电脑互联网为孩子们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指导他们从电脑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逐渐成为孩子们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督促者、辅导者甚至咨询者。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再把自己作为权威,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孩子对家长不再是盲目地遵从和依赖,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从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自主学习,塑造自我。但是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从古至今都不能否认的,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在平常生活中就应该做出表率,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不管是在传统家庭教育中还是在网络家庭教育中,家长都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好孩子们的榜样。

第2篇

前些天,两名学生闹了点小矛盾,仅仅是小矛盾而已。第二天早上,其中的一名学生在校门前和家长哭闹,说不想上学了。妈妈劝说了几句未果,于是来到我的办公室,将书包狠狠地一摔说“真是管不了了,学校看着办吧,我上班去了”。望着气愤至极的家长,我很自然地把她的行为和孩子的表现联系在了一起。在后来的问题处理中,家长虽然接纳了学校的建议,但交流中家长对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认知和改变。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的教育专著——《发现母亲》,封面上写着“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书中结合大量的事例论述了母亲在家庭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上个世纪初,美国的斯特娜夫人曾说过“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过去,中国人认为不应受教育,因此,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母亲,从生理意义上讲,她是生命的孕育者和哺育者。她的言行及意识形态或有意或无意,或有形或无形地转达给她的孩子;从现实意义上讲,母亲为子女营造了一个生活和成长的空间,共同的生活,对于一个价值观从无到有,从完全接纳到审视择取再到最终形成的孩子来说,无疑起着重要作用。

二、关注隔代教育。

如果说上个世纪初,我们的家庭结构是正树形态的话,那么今天我们的家庭结构正好完全倒过来了。我国目前许多小孩子是“二独”,即第二代独生子。家庭结构的变化,让“二独”们的精神和物质上享受了更多的优越。家庭特殊的结构,更让长辈的爱呈几何级数增长。本学期,值周老师遇到这样一件事,几名值周生在操场上没能尽到职责,于是她将几名值周生召集在一起,并告诉他们怎么做。孩子们很听话和懂事,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了。等值周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离校的时候,一位值周生的姥姥对值周老师破口大骂,并质问老师为什么说孩子,还扬言要打人。这一举动让我们的值周老师很无奈,苦恼不已。长辈们固然有着丰富的社会和教育经验,但在各自的家庭教育中,他们通常把全部的爱凝聚在隔代的孩子身上。他们对隔代孩子的关注更多的是表现在个体愿望的满足,甚至无条件的满足,这很容易让家庭教育走向歧途,失去家庭教育的原则和底线。关注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工作的难点,我们要拿出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近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三、关注德性教育。

教育首先是品德的教育。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个人走向成功,其主要因素是他有厚重的德性做奠基。一个人缺少人品,如果成功也只是暂时的,失败是必定的。前一段网络热议某公务员对父母的伤害行为,虽然这位公务员有着高学历,有着良好的工作环境,但我们对他的道德操守持否定态度。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会爱别人吗?会有社会责任感吗?诸多事实证明,社会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德才兼备的教育,德要放在首位。优秀德性的养成是孩子成长的根本,是孩子成人的土壤和基石,否则就不是成功的教育,也不可能成功。

四、关注教育的和谐。

家庭教育的和谐是指教育的一致性,包括目标一致,措施一致,以达到一致的效果。家庭教育的和谐,也是家庭美满的折射,这使得孩子有一个幸福健康的成长环境,也会使得孩子在生活中有所适从。教育的不和谐,是家庭教育中的大忌。至少证明其中有一方的教育存有偏激和危机,即便另一方的教育符合孩子成长规律和需求,但教育的冲突也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与不一致会让孩子走向家教矛盾的顶端,会让孩子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同时更会让孩子产生两面性或多面性的个性品质,影响其终生发展。

五、关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文章指出,许多过时甚至错误的家教理论仍是家长的信条,如“三岁关键期”、“赢在起跑线上”等等,如果说这些论段成立的话,齐白石的成功该怎样解释?终身发展的理念该如何落实?目前我们有许多家庭教育的观念和行为有失偏颇,更多的家长把一些显性的学习成绩及特长学习作为教育成功的展示,更把考上名牌大学作为成功教育的标榜,而忽略了子女个人感受与个体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家庭教育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理念,尊重个体需要,把子女教育与子女本人的理想结合起来,与子女个人素质、潜质结合起来,与社会、民族发展需要结合进来。每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有前瞻性,要树立大局意识,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有效完成家庭教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协会副会长陆士桢认为,家庭教育必须要回应时代的影响,必须认真思考四个问题。一是目标,即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二是关系定位,要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独特的、能动的、有潜能的主体。三是态度,最重要的是区分接纳与赞赏的不同。四是要改革家庭教育的方法。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底色是家庭。

六、结语

第3篇

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可是中国广大农村里的家长对家庭教育几乎没什么概念。长期以来,农村家长的观念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供孩子上学就行了,根本不知道家庭教育为何物,认为孩子在学校受教育就行了,自己都没读什么书,拿什么教孩子啊。我的父母对我们是如此,我们的祖辈对我们的父辈也是如此,可以说世世代代都是这种观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家长为了改善自己家里的经济状况,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条件,纷纷背井离乡,去沿海一些大中城市打工。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他们一年难得与自己的父母见上一面,连做人最起码的权利———感受父母的爱都没有,更加谈不上接受父母的家庭教育了。由于父母和子女长时间没有生活在一起,子女往往对父母感觉很陌生。尽管过年时绝大部分家长会回来给自己的孩子买新衣服和好吃的,甚至给他们钱花,可是这些小孩往往拿了钱去买麻辣吃或买汽水喝,或者买一些玩的东西。然而,这些举动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反而对他们有害,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留守儿童不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就是放在亲戚家里。老人家和那些亲戚们通常在家里要干农活,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这些孩子。有些老人家年事已高,孩子衣服脏了破了,身上很脏了也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管。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成长有什么保障呢?因此有些孩子从小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比如没礼貌、自私、懒惰、不爱学习、乱花钱,等等,甚至有些小孩由于缺乏家长的管束,养成了小偷小摸的坏习惯。我所带的五年级就时常发生班上失窃的情况。无论我怎么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要学会做人,要诚实,要讲礼貌,要为他人着想,要努力学习,不能乱花钱,更不能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等,给他们摆事实也好,讲道理也好,结果都收效甚微。因为他们已经养成那种习惯了,而自我约束力又不强,因此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让我深感忧虑。现在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教了,有些孩子小小年纪脾气却异常火爆。在学校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听老师的教诲;和同学们也相处不来,同学之间经常闹矛盾;甚至在家里也是作威作福,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任凭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将产生非常大的危害。

二、中国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应对措施

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确实很难,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是办法总是有的。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拙见。第一,国家一直在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也实行了多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农民在家的收入还是得不到保障,因此绝大多数农民还是选择外出务工赚钱,家庭教育一直处于缺失状态。要想让农民留在家乡,以便他们有机会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国家应该继续采取更强有力的惠农措施,保障农民的经济收入。如果农民在家里挣的钱不比外面少,相信没人会选择背井离乡的生活了。第二,地方政府应该鼓励农民企业家回家乡创业,给他们提供一系列不亚于沿海地区政府能提供的优惠条件,相信他们愿意回来为家乡做贡献的。一旦家乡有了这样的工作机会,农民可以选择就近就业。既能赚钱,又能顾及家庭,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不是一举两得吗?第三,在前两项措施得到落实的前提下,加强学校与家长间的联系。农民在外面务工的话,学校根本不可能与他们取得联系。只有当他们在家里工作了,才有可能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有更加健全的人格。第四,学校应开设专门课程,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学校还应该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对所有结了婚的准备要小孩的和已经有小孩的农村青年进行培训,教他们怎样实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最早可以从妈妈怀孕开始就进行,儿童时期至关重要,并要贯穿整个青少年时期,直至孩子成年。这是改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最基本、最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总结

第4篇

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地位平等

很多人在分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关系时,都会认为学校教育更加重要,因为学校教授给学生的是各种知识。然而,事实不然,学校教育对学生影响很大,但是家庭教育却是学生的第一教育,孩子第一个老师也是父母,从这种观点出发,家庭教育会更重要一些。这种观点也较为片面。事实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地位是平等的,其作用是其它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中学教育过程中,不平等现象明显存在。比如有些学校的教师对家长不够尊重,也不采纳家长的建议和观点。再如,有些家长也会不讲理,认为自己孩子教育出现问题,是学校和老师导致的,跟自己没有关系。这两种情况,在教育中经常存在,这对教育进步发展非常不利,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更大。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教育的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成才。随着时展,教育发展的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将来的教育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走出误区,在面对学生教育问题时用平等的心态对待,给学生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帮助其进步。通过实践已经证明,若是教育过程中仅仅重视智育教育,而不重视品德方面的塑造,这样会给学生全面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培养出来的人有文化没有教养、有欲望没有理想。这样的人才不但无法给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还可能会危害社会。这便要求家长和教师在对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时,必须认真进行,走出误区,绝对不能对立或者厚此薄彼。

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二者还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制约。现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顺利开展需要家庭方面的支持,家庭教育的进行也离不开学校教育,二者联系比较紧密。但是现在教育过程中,也很容易发现家庭和学校之间存在制约关系,家长会怪教师和学校,教育时没有做到位,教育存在一定问题。教师和学校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不但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还会起到消极作用。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非常不利。这便要求,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协调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重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制约。为了学生的教育更好进行,家长和教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不断的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做好二者之间的沟通,这样才能够做到趋利避害,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独立、不可替代

第5篇

关键词:家校;家庭教育;尊重;沟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11-02

“知子莫若父,怜子莫若母”,家长总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也是一种很值得去开发利用的广阔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从而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尊重家长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人与人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才更容易接受对方,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也不例外。有的教师在指责学生错误的同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把对学生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家长的身上,埋怨家长没有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甚至说出一些诸如“孩子是跟你一辈子的,你现在还不教好他,以后后悔的还是你自己”的话;有的教师把家长当成助教,随意给家长提要求、布置各种任务,处处要家长签字,弄得家长筋疲力尽。这样会让家长觉得老师在推卸自己的主要职责。也有的教师总爱把学生的过错完全归咎于学生或学生家长,这必定会使家长心里不舒服而导致彼此关系僵化。在与家长进行联系时,首先要以诚相待,使交谈气氛和谐一致,提高双方的心理相容度。如家长访校时,教师可起身相迎并让家长坐下,让这些无声的语言拉近家长与老师的距离,使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学生,进而使家长乐于接受老师的意见,以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实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其次,要尊重、理解家长,在交谈中要善于倾听,当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也应平心静气地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既要以礼待人,更要以理服人。

二、沟通,为家校合作搭建平台

沟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与家长沟通,是教师和家长的双边活动,是语言、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沟通前的准备。事前要对该学生的方方面面进行充分了解,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学生做了哪些工作等。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孩子特别关心、重视,以及教师工作细致、认真负责。其次,要创设合适的沟通方式。教师应当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沟通机会,开拓沟通渠道。如针对学生在家“不参与家务、做作业拖拉、爱看电视”等现象,特地开设“每周家长意见反馈本”,让家长每周给孩子的表现来个小结,并于周一带回,教师适时回应家长的某些疑难或简单描述学生在校的表现。这种方式的沟通很受家长的欢迎,家庭与学校对孩子都有更深入的了解,既促使家长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孩子,也能收到很明显的教育效果。教师还应针对不同家长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沟通技巧。针对放任型家长,要强调父母的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作用,使家长明白自身的责任。针对粗暴型家长,应该有策略地向家长多报喜少报忧,减少家长粗暴现象的发生,促使家长与子女交流,消除教育过程中的障碍,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环节中的作用。针对理智型家长,则应该实事求是地向其介绍子女的全面情况,一分为二地分析,并帮助其确定更合理的教育方法。针对呵护型家长,应该突出问题的不良“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家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沟通是一门艺术,只要在充分尊重家长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与家长交流、沟通,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导,增强家校合作效果

要想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必须多提指导性建议、少说空话,不要把沟通当成是汇报情况或告状,要让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心真意地帮助他的孩子进步。

1. 专家型指导

现在的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尤为迫切。有的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铺天盖地的练习题,假期排着满满的兴趣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结果适得其反。有的家长却认为工作很忙,于是把家庭教育交给家教、长辈,或只单纯地关心孩子的成绩、作业等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缺乏客观的评价,觉得自己的孩子总不如人,孩子有一点儿毛病就感到无可救药。也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健康,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诸如此类,都是部分家庭教育的误区。为此,学校可每年或每学期开展一些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咨询活动等,以更新家长的家教观念,从而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

2. 教师的专业指导

孩子能够成才是每个家长殷切的期望,但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懂得运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走向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因此,教师可结合班级实际不定期给家长印发家庭教育资料或推荐相关网站、报刊。教师可以派发给家长《中、美孩子吃饭异同》《关注孩子的心理》等资料,推荐“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网”“中国教育网”“中华教育网”等网站,并鼓励他们到邮局订阅《现代家长报》。这样,就使家长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他们学会了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抽时间去阅读教育资料。所以,教师要随时随地去发现并纠正家长在教育中的偏差。如班级同学小L的家长在“家长意见反馈本”中常提女儿的缺点(其实小L是个很乖的孩子),每周都能找出女儿的一些不足之处。小L刚开始一两周还是很愿意改正妈妈提出的要求,但慢慢地就没有动力去改了。这时,教师从中发现了原因,及时指导家长对孩子要有客观的评价,语言最好要有激励性,多发现孩子的优点,看待孩子做事要重过程,不能光盯着结果,不然可能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小L家长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在以后常能看到她对女儿的赞美。小L也越学越带劲,上学期还取得了总分第一名。

3. 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的互相指导

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比较成功,教师可以让他们进行经验介绍,因为他们的经验也许比老师的指导更有吸引力。有些在家庭教育中处处碰钉子的家长也可向其他家长或老师请教。这样,大家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下共吐心声,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体会,可能比看书得到的收获还要大。

4. 开展相关活动,在实践中进行指导

教师可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增进亲子间的感情,以增强教育效果。如每周要有一次以上与孩子共同读书、谈书,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孩子,给孩子的读书表现写个评价,有条件的可拍下相片或录像等。亲子活动有很多,但无论搞什么样形式的活动,都必须让家长明白其中的好处,让家长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激励,让家教动力更为持久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指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取决于他本身的能力,也与教师及同伴对他的期望有密切的关系。同样的道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能发挥的力量也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教育理论水平,还与家长自身、学校与社会对孩子的期望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家教合力,教师与家长交流时要多提学生的优点,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希望,同时,也要多赞扬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做的工作,让家教的动力更为持久。如班级上学期进行了“优秀家长”的评选活动,并给部分优秀家长发了奖状,使有的家长(尤其是一些中下生的家长)受宠若惊,连连感谢老师的认同,并表示会继续配合学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一活动引起了其他没获奖的家长的注意以及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促使他们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教育工程,家长一定要有爱心、耐心、信心,用亲情和关爱温暖孩子因犯错而受伤的心灵。当家成为孩子激烈拼搏后的坚实基地、温暖的心灵港湾时,每一个父母都会为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而感到无比的欣慰。

参考文献:

[1]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汤聪.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J].甘肃教育,2016(06).

第6篇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港湾,孩子自出生之日起,父母就陪伴在他们身边,照顾他们的衣食起居,因此父母与他们的关系极为亲密。父母的言行,都会有意无意的填充着孩子的思想和头脑,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的孩子性格、爱好和行为习惯,因此,在孩子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要想做得好,家长之间必须做到相互尊重、相互谦让、相互包容。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在宽松的氛围中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更容易听从,效果也会更好。如果家长之间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进行争吵,那么家庭氛围就会变得非常紧张,孩子也会因此惶惶不安,无疑会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和学业进步。另外,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如果要对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家长最好在统一意见后,再向孩子提出。针对孩子的一些言行,家长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态度,此时,即使一方认为另一方做得明显不对,自己也要努力去克制、去忍耐,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进行争执,去驳斥对方,那样,孩子就会感到茫然,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自己有了靠山的错误想法。可事后进行交流,如果仍达不成共识,可向单位里经验丰富的同事进行请教,也可向孩子的老师寻求帮助。孩子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家长必须和孩子之间关系融洽,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如果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有些紧张,我们遇事时不妨征求孩子的意见,在不违反大原则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去尊重他们的意见。这样,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已经受到重视了,在家庭中也有地位了,从而产生一种知足感和自豪感。这样一来,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就会逐渐缓和。当然,我们家长还可尝试着去做孩子的大朋友,寻找机会共同参与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中去:可以和孩子一起下下棋,打打乒乓球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不妨有意地成为几次输家(当然,可别让孩子觉察到),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向我们敞开心扉,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也就显得亲密了。

三、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家长不仅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做到科学育人,还要经常读书看报,使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家庭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这样,不仅自己的知识丰富了,也会使孩子受到一定的感染和熏陶。另外,家长也要努力使自己具备谦虚好学、坚忍不拔、尊老爱幼等优秀品质,并以身作则,在各方面成为孩子的表率。这样,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更省心,效果也会更明显。

四、适时引导,相互学习

作为家长,我们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善于欣赏孩子,并向孩子学习。这样,孩子就会信任我们,向我们道出内心的困惑和烦恼,我们才可能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烦恼,进而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引导。作为家长,虽然我们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比孩子丰富,但也不能因此要求孩子按照我们的处事方法去处理问题,也要考虑到孩子自身的感受。也许有时候,孩子的思想比我们更加纯洁高尚,孩子的心胸比我们更为宽广,孩子的观念比我们更为超前,甚至孩子处理事情的方法比我们还要合情合理。这时,就需要我们屈尊向孩子学习了。

五、家校沟通,促进家庭教育

孩子在学校学习,家长很难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因此,学校可定期召开家长会,或老师定期进行家访,向家长说明学校近期对孩子的要求,以及孩子近期在校的表现情况。家长也可向任课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做到家校沟通,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作用,同时,老师也可督促家长配合学校,定期向学校反馈学生在家表现情况。只有加强家校沟通,家长和老师才会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

六、家庭教育要鼓励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努力为其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当好参谋和助手,设法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把学到的知识以及自己的设想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要对孩子的创新精神给予肯定和鼓励,教育孩子敢于面对失败,不怕失败,不要因为孩子因实践遭受失败而埋怨孩子、指责孩子,打击孩子在创新征途上的积极性,只有反复实践,才会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才会产生一些小发明和小创造。

七、家庭教育也要区别对待

第7篇

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和谐产生了许多矛盾,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子女学习挺好,但行为习惯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子女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子女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为什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会出现许多的教育困惑。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现状之一:教育方法有失偏颇

经过与学生和家长的接触、了解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因而对子女“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只重视分数和身体而忽视学生心理和品德素质。子女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子女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子女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子女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子女,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子女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子女干“杂活”,怕影响子女的学习。倘若子女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子女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而且只注意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忽视与学生的心理交流,不关心学生思想的变化和心理品质的提高,对子女的兴趣爱好、社会交往、业余生活不闻不问。

其二、盲目投资,把希望寄托在家教上,而忽视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强化班,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子女,一切为了子女的学习,一切为了子女的分数。在有些家长的心目中,这些原本是课堂教育的之外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的辅导取代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也形成了课堂上放松不要紧,反正有家教的不正常学习心理。

(二)“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

其一、“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子女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子女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子女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子女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子女“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子女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子女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子女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子女虽“严”不而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子女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子女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子女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

现状之二:子女的表现差强人意

现实生活中的子女,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怪圈”之一:崇拜金钱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养成了学生铺张浪费的毛病,学校进行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影响在金钱面前荡然无存。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由此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请客送礼、玩游戏机、敲诈勒索等现象屡禁不止,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某些家长对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和“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怪圈”之二:浪费钱物

通过了解发现,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家长每天给子女的早餐费和车费;个体经营者的子女还有“帮工钱”;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学生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学校拾到的各种衣物,极少有学生前去认领。一定程度上金钱成为家长刺激学生的重要手段,代替了正面的思想教育和赏识教育,缺乏对学生的下面引导。使学生逐步形成了功利主义思想。

“怪圈”之三:唯我独尊

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许,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许他(她)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怪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消除“怪圈”,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对策之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1、指导家长“信任子女”。子女是新生力量,相信子女,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子女有充分的信心。不要轻易剥夺子女表达和选择自己的意见和愿意的权利,要善于发现子女的闪光点,不要轻易以成绩来衡量子女的道德品质,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子女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让人生变得完美。如果不想让孩子双腿“残废”,那么,不妨放下孩子,让他自己走路。我们不要代替他们做事,现在我们已经做得“太多,太多”,我们总是以为他们没有长大,那么这样的“关怀”上的孩子的确也长不大,最后造成年龄上的到位,心理上的不成熟,在这一点有时我们人类,不如动物做得好一些。我们不要总是拿我们的观点去说孩子,有时他们也有自己的观点,并且都比较新颖,我们应该给他们成长的空间,甚至有时我们也允许他们犯错误,也要让他们“尝一尝”犯错误和失败的感觉,听说在日本有“挫折教育”这一课,这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2、指导家长“赏识子女”。子女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几乎天天都有己的选择。子女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会干的,他就越想干,会了就不干了。子女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子女当宠物,不要剥夺子女的权利。赏识子女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子女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子女的失败,让子女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

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同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同时要帮助学生知道“为什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对策之二:重视传统节日家庭活动的开展。

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子女们最感兴趣的。教师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以“情感”的桥梁,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子女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策之三: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

第8篇

摘要 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开始和基础,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通过剖析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意义,提出了体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五大功效:德育功效、智育功效、美育功效、劳动教育功效和塑造个性特点的功效。期望通过该理念的灌输,使体育能够更加广泛的进入每个家庭,使得家长能够有意识的利用体育来教育和培养孩子,促使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长;并以期对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体育 家庭教育 功效

2010年,我国成功举办了第16届广州亚运会,“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亚运口号日益深入人心,崇尚体育运动、体育精神的呼声,继北京奥运会后在我国又掀起了一个。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对广州、广东乃至全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以亚运会为契机,在体育精神饱满人心的时刻,深入研究体育盛会洗礼下的家庭教育,笔者关注到亚运期间许多体育竞技中的感人故事,以及比赛中运动员表现出的竞技体育精神都是全人类的一笔精神财富,而这更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

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社会组织,是孩子成长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古往今来,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及文献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史,我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家庭教育文明古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系列的子女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诸如:家庭教育普遍缺乏现代科学理性的指导;家长期望值偏高而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不当的现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失调现象等,因此如何减少或避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影响,正确而科学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它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中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后天的习性是跟父母的言传身教密切相关的。近些年来,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层出不穷,但还比较缺乏专门结合体育来培养孩子的家教丛书和文献,笔者尝试以体育为媒介来教育和引导孩子,让孩子在体育活动中领受到快乐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各种优良品质,为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家庭教育释义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用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其中,教育者是家庭中的长者,受教育者是家庭成员中的年幼者[1]。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一般指“学龄前家庭教育”,即指子女从出生到入学前(0—7岁)这一段时间的家长对子女实施的影响教育;广义上是指子女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家长全程陪伴的全部教育和影响,它包括家长对孩子的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又称“终身家庭教育”。而本文所要诠释的正是这样一种终身家庭教育的理念,旨在以体育为教育手段,全程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品质和能力的教育理念。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塑造灵魂和品质的发源地。孩子在未来和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各种品质和能力,都是首先在家庭中得到培养和训练的[2]。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渠道相互交叉来培养的,而家庭教育占据着基础地位,夯实家庭教育在确保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功效

(一)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意义

体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同志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即指强健的身体是实施德育、智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基本条件。据研究表明: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应主要侧重于孩子身体协调能力以及智力的开发与培养。而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但有助于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还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及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很大的积极作用。长期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心血管功能;有助于骨骼肌的生长,促进长高;有助于全身动作协调,反应灵活敏捷;有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有助于形成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及组织纪律观念等。

(二)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德育、劳动教育功效

在人的各种品质中,“德”是重中之重的必须品质,一个人德行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其成就与贡献的大小。好的德行不但有助于学习和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也有所益处;而坏的德行不仅有损自我更有损他人及社会。正确的德育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从“有才无德,其行不远”这句话中就可看出道德在一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孩子的道德品质是在后天形成的,这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受教育过程,它是受社会制约的比较稳定的思想素质和行为模式的反映和表现。对于德育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结合体育来对孩子施加影响,例如:通过开展体育竞赛小游戏,教导取得胜利的孩子要主动拥抱比赛失败的孩子,从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尊重对手及他人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的道德品质;通过设置专门的体育劳动小游戏,来教育孩子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道德品质,这也正是我们倡导的劳动教育;合理而恰当的体育活动,还可以培养孩子助人为乐、待人诚恳、正直的道德品质。这样一来,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严格要求孩子,长此以往使孩子逐渐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劳动品质。

(三)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智育功效

中外许多教育家认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孩子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动手操作物体、材料得以实现的,手“巧”会使心“灵”[3]。体育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和学习效率,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良好的作用。早期的智力发展对孩子以后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一些有助于孩子智力发展的体育小游戏,如:一些抓、拿、爬、拖、走、滚、转的小游戏来促进孩子运动智力的发展,从而为孩子智力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美育功效

美有具体的、外在的,又有抽象的、内在的。如: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子闻、用手摸到的美,即是具体的美又是外在的美;如:心灵之美、精神之美,即是抽象的美也是内在的美。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孩子欣赏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在亚运会上通过回顾体操运动员的精彩视频,可以让孩子领受体操运动员的肢体美、动作美;还可带领孩子参观体育建筑、雕塑来增强孩子感受美的能力;通过观看残运会及给孩子讲述残运会上的感人故事,让孩子感受坚强的生命之美、心灵之美。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来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宽泛的理解美的内涵,并注意增强孩子在“美与丑”面前的判断力,使其能够正确的判断美与丑,从而远离丑、摒弃丑,去积极的接近美、创造美。

(五)体育在家庭教育中塑造个性特点的功效

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不变的经常反复表现出来的性格、风格即谓个性特点。个性特点与道德有差异也有联系之处,区别在于道德品质要受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而个性特点不受其制约;相通之处为两者都是在社会生活和长期受教育过程中形成并反复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个性特点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如:刚毅、爽朗、乐观、吃苦耐劳、善于交际、待人诚恳、能言善辩、足智多谋、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等,一旦形成则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发展;而消极的个性特点,如:沉默寡言、悲观忧郁、孤僻、谨小慎微、斤斤计较、不合群等,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在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前提下,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使孩子在体育运动中快乐的成长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能够做到坚持锻炼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形成积极的个性特点,并且坚持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孩子摆脱忧郁、孤僻、懦弱等消极的性格,从而形成乐观、开朗、坚强、自信等积极的个性特点。由此可见体育对孩子个性特点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建议与声明

(一)结论

21世纪的家庭教育要紧密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使其不断发展和健全,才能使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长,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系统阐述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五大功效:德育功效、智育功效、美育功效、劳动教育功效、塑造个性特点的功效,即: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个性特点的协调发展,给人们灌输了一种以体育为切入点,协同其他教育手段,来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理念。在科学设计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促使孩子各种品质及能力的培养,以体育来为家庭教育注入新的动力因子。

(二)建议

该理念要求家长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好自我培训工作,能够确保体育活动的顺利实施以及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并建立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有针对性的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品质或能力,以达到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声明

值得声明的是:本文只是一种以体育来协助家庭教育的理念,旨在能够引起家长和家庭教育研究者的注意,使家长有意识的利用体育来教育和培养孩子,而不是一种培养孩子的方法和模式,它是家庭教育理论的话语拓展,是对该领域的丰富和发展。另外,体育在家庭教育中起到的功效并不是全面的,它不是对其他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抵触和忽视。我们期望广大家庭教育研究者,在本文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使得体育和家庭教育能够有效而深入的结合,以期能够有力的推动家庭教育更加科学、完善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雁.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154.

第9篇

关键词:家庭文化教育;学校文化教育;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78;G40-0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7-0100-01

一、 家庭文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1)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文化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作用。(2)父母是子女的终身教师,家庭是最长久的教育场所。(3)教育子女是每一个家长的“行业”,家庭文化教育是家庭的基本职能。(4)家庭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补充和延伸,是整个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家庭文化的育人特征

文化的含义是广泛的,现代家庭为孩子提供的教育环境和影响,也应该是“文化”的。“文化”源自古人所说的“人文以化成”。既然要化成,就有赖于主体基于内在的需求。因此,“家庭文化”应具有以下育人特征。(1)“原汁原味”――家庭教育内容的文化追求。多给孩子以身边的眼前的道德环境、道德事例、道德人物,展示“真品质”“原滋味”。(2)“落叶无痕”――家庭教育方法的文化境界。家长对孩子要淡化教育痕迹,减少无味的“高调命令”,多一些“天然淳朴”,多一些“涓涓细流”。(3)“实践体验”――家庭教育形式的文化本位。要立足于孩子的独特个性,从一举一动、一话一题、一个实际问题切入,引导孩子;要着眼于主体参与、实践体验,在家庭现实境界中引导孩子辨明善恶是非,指明方向。(4)“回归生活”――家庭育人的文化视野。生活本身是最好的课堂,要将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当作育人的良好资源加以利用。父母有责任创设健康有益的家庭生活氛围,让多彩的生活陶冶孩子的情操。(5)“活动锻炼”――家庭教育的文化体现。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与交流活动,是家庭教育的最佳切入点。父母要做有心人,让孩子走在前面做“小主人”,让孩子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三、家庭文化模式的生成

孩子是容易被环境感染的,这种不露痕迹的文化熏陶往往最能深入人心。所以,家庭文化模式的生成应引起我们的关注。(1)家庭物质文化的构建应突出生态性。现代家庭建设与布置,要依据生态系统思想,兼及舒适、保健、和谐、安全等功能。建议家庭能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加强家庭物质文化的建设,以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激发志向。孩子一进院子就见“自然角”,一入室内就进“快乐岛”,家境文化怡人,美景怡人,置身其中,确有“小天地”即“大自然”“小家庭”即“大世界”之感。(2)家庭制度文化的构建应体现人文性。建议父母为孩子制定一些家庭规矩或制度,例如:“作息时间表”“学习目标”“我的理想”“座右铭”等。将“目标”人文化,淡化强制,突出引导,以富有人情味的形象,让孩子自由设计自己的成长目标,变父母“要我做”为“我能行”。(3)家庭精神文化的构建应营造和谐性。建议家长多为孩子创设丰富的家庭精神文化,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以上三方面,可以说是家庭文化的基础,要营造和谐的家庭精神文化,家庭每个成员都要形成共识,协调一致,尤其做父母的要特别看重这一方面的作用,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做起。

四、家庭文化教育与学校文化教育的整合

1. 共振效应

在孩子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老师常从“知”入手,而家长常从“行”入手,怎样才能做到同步共振呢?这需要因人而异,没有固定模式。一般说来,家长要少说空洞的道理而侧重于行为习惯的培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要增加一些理性的说教。总之,老师和家长要配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办法,以取得教育上的共振效应。

2. 互动生成

家长要充分利用父子、母子之情,在互动互亲中渗透教育,让家庭教育在欢乐、亲切、无拘无束的活动中进行。学校教育与之配合,就有了感情基础和可以信赖的家庭精神支柱。

3. 螺旋原理

常有家长向老师反映,说孩子不听话,讲过多少遍,还是老一套。因此,导致教育方式的简单化,甚至粗暴。孩子道德品质的提高和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不一样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有时,孩子在道理上明白了,但缺乏感受,感情上还没有转过来,行动的决心还不大,因此,出现反复。用“螺旋上升”的说法,是最为形象的。这就要求家长和学校都必须在这种循环的“反复”中,恰如其分地进行教育。

4. 赏识教育

老师和家长要加强沟通,对孩子的每一点微小进步,都要学会赏识,要想办法使孩子重视大人的每一次表扬和批评。父母的批评,孩子往往容易接受,老师的表扬,往往能形成较大的动力。老师和家长在共同赏识孩子的同时,协调地、艺术地使用好表扬与批评,对于孩子的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作用不可低估。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沃尔科夫.心理学家谈教育问题[M].史民德.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3]吴奇程,袁元.家庭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